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含鄱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庐山含鄱口
热度 1 Mech 2015-8-10 13:12
含鄱口是含鄱岭和汉阳峰之间的壑口。含鄱口出名较晚,唐诗宋词都未提及。明中期的诗人王世懋曾写过首诗 度含鄱口 王世懋 苍虬绛节度峥嵘,下界微茫勺水明。 最爱他山云似絮,不知身在絮中行。 清代诗人曹龙树也有诗写含鄱口。 含鄱口 曹龙树 高空谁劈紫金芙,远水长天手可揄。 拟似巨鲸张海口,西江不吸吸鄱湖。 可以在含鄱口观日出,可惜我们红日当空才到。东南西北分别是第一高峰汉阳峰,第三高峰五老峰、犁头尖峰和第二高峰大月山。只有犁头尖峰离的比较近,其余诸峰太远,以至于看不出高低。事实上,我没有辨认出来那些山峰。尤其是悬空的南面还有缆车索道,有些破坏风景。 更好的观景点是含鄱岭上的含鄱亭。含鄱亭上可以远眺群山逶迤延绵,近看太乙犁头尖双峰并立。虽然都是冰川角峰,太乙峰全是石头,而犁头尖峰长满树木。 含鄱亭 群山逶迤 太乙犁头尖双峰 隐约鄱阳湖 含鄱岭为狭窄的冰川刃脊。沿着含鄱岭可走到五老峰,当然我们没有走那么远。走不远,有方形石亭,为望鄱亭。据说当年拍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时众仙女在天庭下望,就是在此取景。继续走,到忘归亭,就折返并下山去植物园了。 望鄱亭 忘归亭 比较遗憾的是鄱阳湖没有看清。诸高峰只看到五老峰,也可能是看到而不知道。最后抄首曹龙树写汉阳峰的诗,不过这种景色应该不是从含鄱口看到的。 汉阳峰 曹龙树 东南屏翰耸崔巍,一柄芙蓉顶上栽。 四面水光随地绕,万层峰色倚天开。 当头红日迟迟转,俯首青云得得来。 到此乾坤无障碍,遥从瀛海看蓬莱。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4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游庐山日记:第三日
Mech 2015-8-3 22:23
七点半叫早,八点开饭,八点半出发。 乘车先到含鄱口。下车还要走一段路才到景区。含鄱口是含鄱岭和太阳峰两山之间的山口。可以远眺,隐约能看到鄱阳湖。登临时可见度不高,山下景物不清晰。登山到含鄱亭,远眺五老峰,近看太乙山和犁尖山的两个山头。回到含鄱口,又登犁尖峰。山比较陡,而且担心集合时间,半途而归。再走过含鄱亭,步行去植物园。 路上有望鄱亭。传说是宋美龄与蒋介石等跳舞的地方。但我个人觉得似乎不太合逻辑,为什么要到山间小亭来跳舞。有一岔路,走200多米,见忘归亭。拍照后并未忘归,走上去植物园之路。 植物园只看门口很小一部分。主要是各种松柏,还有水杉。到暖房看仙人掌等后,返回。这里没有拍照。 乘车到五老峰山门前。五老峰中四峰最高,海拔1436米,高度只略低于大汉阳峰。李白有首绝句 登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山门上有福对联 峰从天外立 人自空中行 对仗工稳,言简意赅。一峰虽然不高,但从山门登起,还是有段距离。我开始走得有些急,有赶上路比较陡,因此气有些喘不匀。调整一下就好了。一峰上有待晴亭。下了一峰,一不留神就到了二峰。峰不高,但峰顶路不是很好走,尤其是下来。二峰到三峰间距离稍远,而且路有起伏。两峰中间过一个很短的山洞,洞里有个极小的房间供奉尊佛像。两峰之间还有个观景点,看庐山松,也可以眺望不远处的三峰。三峰登顶时也没有很规则的台阶。三峰再走一点点路就到了五老山的最高峰四峰。五峰比较远,受时间限制,没有去。四个峰和观松处都可以下晀,心旷神怡,只是可见度不高。 五老峰下来,乘车去宾馆。饭后休息,下午三点出发去美庐别墅。 美庐别墅是当年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为到庐山避暑购置并改建的别墅,后来毛泽东和夫人江青曾下榻此处,现在是供参观的博物馆。入口处有蒋公和夫人的大幅合影,也有毛公和夫人的大幅合影,不论是照片中人物的风度还是摄影效果,前者都远胜后者。博物馆真应该换张照片或分两处展出。很遗憾,楼上在维修,不开放,因此无法看到宋美龄为蒋公修建的中正阳台。 从美庐别墅出来乘车到庐山会议旧址,当年的庐山大礼堂。在里面看场资料片,其中用中央在庐山召开三次会议的记录片。看到70年那次会议,除主席本人外,所有的人都高举小红语录本挥舞,恍若隔世。展览中有毛泽东《我的一点意见》的打印件,里面有自己小时候很熟悉的句子: 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 。这次才知道确切出处。主席文章很犀利,但有些“斗酒诗百篇”或“飞流直下三千尺”式的文学家夸张,如“我跟陈伯达这位天才理论家之间,共事三十多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从来没有配合过,更不去说很好的配合。”这么决绝的断语,我猜测只是种修辞手法。从大礼堂出来,看看当年的庐山图书馆,现在是抗战博物馆。时间紧张,只看一楼部分展室。然后乘车返回。 五点半回到宾馆。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2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我庐山两日游(3):含鄱口
xucq45 2013-2-7 22:14
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青峰秀峦、银泉飞瀑、云海奇观、园林建筑,盛夏如春,处处彰显庐山的无穷魅力。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 我一直梦寐亲眼目睹庐山的芳容。这次利用到南昌开会之际,会后参加了南昌-庐山的两日游。其 行程安排如下: D1:南昌-庐山(老别墅、会址、三叠泉、五教文化祈福园) D2:庐山-南昌(锦绣谷、仙人洞、三宝树、石门涧) 请大家随我的镜头,依次游览壮观秀丽的庐山吧。 含鄱口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海拔 1211 米,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山势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对着鄱阳湖,似乎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似的,故名含鄱口。含鄱口中的含鄱岭是一座长达数公里的狭窄的岭脊,有如口中的舌头,前面有一牌坊,正中上方有 “ 含鄱口 ” 三个大字,左右各刻 “ 湖光 ” 、 “ 山色 ” 二字。岭上中央为一座攒尘式双檐图亭叫含鄱亭,再后是一方形楼台。为望鄱亭。倚亭四望,浩浩荡荡,胸襟顿时为之开阔。这里是看鄱阳湖日出的绝妙佳境,每当晨光微曦,天水一色,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光万道,绚丽多彩,景色迷人。这里也是观看庐山云雾的佳地,游客常一饱眼福,定使你留连忘返,回味无穷。 (引自华夏经纬) 我们这次游览含鄱口时值下午,所以没看到壮观的日出,也没看到云海雾涛和鄱阳湖。不过天气晴朗,景致清晰,倒也令人欣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随我庐山两日游(1):老别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659886.html 随我庐山两日游(2):庐山会议旧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660063.html 随我庐山两日游(3):含鄱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660406.html 随我庐山两日游(4):五教祈福文化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660581.html 随我庐山两日游(5):三叠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662331.html 随我庐山两日游(6):花径公园和如琴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662472.html 随我庐山两日游(7):三宝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673262 随我庐山两日游(8):仙人洞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673927 随我庐山两日游(9):枫叶亮相锦绣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674220.html 随我庐山两日游(10):无限风光在险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quickforward=1id=674627 随我庐山两日游(11):石门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675728 随我庐山两日游(12):庐山世界地质公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676271 随我庐山两日游(13):层林尽染(结束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quickforward=1id=676584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3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庐山风光掠影
xcl2822 2009-9-5 16:25
肖长来,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09-9-5 庐山风光非常秀美,秀如图,美如画,真是人间仙境。2009年7月6-7日到庐山一游,感慨万千,诗曰: 如琴湖畔看花径,锦绣谷中观雾行。 回首崖前立绝壁,圆佛殿北御碑亭。 一滴泉水仙人洞,几处悬崖五老峰。 无限风光云雾里,鄱阳湖水送凉风! 下边是笔者拍摄的一些风景照片,从中可见庐山风光之秀美! 牯岭镇云雾缭绕 锦绣谷云雾翻腾 仙人洞香火缭绕 黄龙潭跌水瀑布 三宝树前年灵气 美庐美庐百年谜 飞云览胜庐山松 索道风光千米秀 大口瀑布下九天 浓雾遨游五老峰 清水碧石青龙潭 林间但觉有龙行 含鄱口中云雾浓
个人分类: 风光感悟|458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