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申请者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申请者

相关日志

国家自然基金格式审查遇到的一些问题汇总
热度 2 shughan 2017-3-14 18:04
今年在学院进行格式审查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期待来年这些问题可以尽量避免: 1、基本信息里面,姓名要和国家自然基金网站上注册的保持一致; 2、若是项目承诺人员名单里面有其他单位的参与者,视为合作单位,需要盖合作单位的章,另在基本信息栏里面要加上合作单位的名字;合作单位的名字要和国家自然基金里面注册机构的名字保持一致,并和个人简历里面的单位名称保持一致; 3、报告正文四个字不可没有,另外文中要求的不能删除的内容千万不可随意删除。 4、正文部分前后格式保持一致;图片标注标点符合和字体前后文统一; 5、参考文献,虽然无硬性规定,为了便于专家审阅,需要转换为word格式,使文中有引用编号,编号有对应的参考文献; 6、个人简历部分,申请者除了个人教育、学术科研工作经历为倒序排列外,取得研究成果和学术奖励可以按照重要性排列;而参与者则完全需要严格按照倒序排列;还遇到曾使用证件信息,没有更换过则填无。 7、另外附件材料可以按照相关要求来就行了; 8、申请代码要定到四位数; 9、附件博士后需要博士后承诺函,在职博士依托所读单位申报的话需要导师同意函,以及两位专家的推荐信。 (未完待续)
4973 次阅读|2 个评论
80年代末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B辑和科学通报被评未发表一篇SCI论文
热度 3 ericmapes 2017-3-1 13:18
80年代末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B辑和科学通报被评未发表一篇SCI论文 我受高教授启发,几分钟前查阅才知道世界上存在科研之友的, 难怪几年前评阅意见曾有“申请者没有发表过一篇SCI论文”。当时,我就纳闷简历与文章目录有,为啥人家就看不见? 我想,别认真,就是...... 难道西部就是西部,我回老家支援西部建设,这多年的高层次引进人才、教授、博导,还不如近30年前自己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SCI论文?干脆把中国西部教授、研究员都请上月球工作去得了! 1989-91年,我就在中国科学B辑和科学通报中、英文版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那时,包括中国科学A、B辑和科学通报3本,国内另外之有7本期刊是SCI期刊,当时还无SCI扩展版本之说。 近几年,中国SCI期刊已达100本左右。 看来,也不排除科研之友也可能惹祸?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730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研之友垃圾系统害死基金申请者
热度 33 gaoshannankai 2017-2-28 17:16
中国科研基金申请,就是一场李鬼打李逵的笑话。 科研管理人员与某些申请者,把这个看作个人发财致富或升官的唯一手段。 自己致富就算了,还要故意搞很多新花样,玩弄其他没有机会拿到基金的人。 我们国家所有管理人员所能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方便, 为了自己能够节约一点点时间,宁可让所有被管理人员 浪费更多时间。这种深层次腐败,比贪污更可怕。 科研成果的添加,强制使用科研之友,这个垃圾系统很多成果搜不出来, 手工添加异常复杂,如果100篇文章和专著连续输入,一不小心就出错。 出了错,如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被错误标记,算不算学术不端? 这群王八蛋,自己搞钱也就算了,还要消磨我们这么多人的时间。 让我想起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的一句话“咋家就是特意拿你来消遣”。 googlescholar你封了,还可以用baiduscholar啊,起码人家还能把成果搜出来。 不明白,为什么非要自己开发一个系统。 有经费花不完?这些钱多资助几个年轻人不好么。 你辛苦搞这么多成果输入,审批基金看都不看,无非就是给管理人员出政绩用的。 什么狗屁科研之友,我看是科研之敌 我这里特此声明,如果基金委强制使用某个系统,因而 导致的成果冒领,或署名问题,基金委自负责任。 不要把屎盆子扣到申请者头上,我这计算机玩的这么熟的人都 搞不定,你让那些45岁以上的老师怎么弄?
5457 次阅读|43 个评论
专家们给出的评审意见不是供你参考的而是供你发疯的
热度 1 zhouxinli68 2016-8-20 14:00
2016 年国家自科基金评审结果的出来,让我想要得到国家资助的科研梦想彻底破灭!我很伤心的不是我的申请项目的落选,而是国家级这样级别的自科基金的评审专家们给出的评审意见不是供你参考以完善你的申请书以便今后能继续申请,而是供你发疯以结束你的梦想!以下为我的评审结果: 关于你的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如下: 1 申请者勇于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值得鼓励。申请人试图提出一种不同于现有的卫星位置观测与确定方法,从而达到所谓的无精度损失的效果。申请书从标题开始,就满篇的错误概念和观点,体现出申请人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对卫星精密定轨定位等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根本谈不上创新。 研究内容没有任何科学意义,更谈不上可行性。 2 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已经存在几十年,申请人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其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但由于申请人对卫星导航相关知识的欠缺,其思考的方向和内容是由偏差的。主要表现在: 1 )如果不考虑相对论效应,卫星定位原理实质上就是一种惯性空间几何交会法,如果不考虑传播路径延迟,可认为光线直线传播,这种定位方法原理上是严密的,实际上也是可靠的。当然,综合考虑多项误差以及真实测量环境,其精度只能逐步逼近,但这种逼近理论上是严格的。因此,申请人思维方法基本合理,但对具体问题的认识显然不够深入。 31 卫星导航系统实际上是时空坐标系下的基础设施,以天基卫星为信标,采用距离交会的方式确定用户位置。卫星轨道精度对于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性能有重要影响,且不同的卫星导航系统采用了不同的广播星历模式,比如 GPS/BDS/Galileo 系统采用的是摄动改正的形式,而 GLONASS 采用的是 PZ - 90 坐标系下的位置、速度等参数。运控系统多是采用滤波模式,根据卫星轨道动力学特征、跟踪站观测站数据,计算卫星轨道,并进行预报,采用参数拟合的方法计算广播星历中的轨道参数,上注到卫星后,播发给用户使用。卫星在轨运行过程中受到地球引力,以及诸多摄动力的影响,动力学轨道较为复杂,定轨中除了动力学模型有误差、观测数据有误差外,定轨精度还会受到测站分布、定轨策略等因素影响。本项目拟从高维空间角度,将在轨运行卫星 “ 固定 ” 于某一高维格网点上,作为 “ 静止 ” 参照物确定用户位置,以期简化定轨数据处理,提高卫星轨道精度,进而提高用户定位精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申请人所谓的 “ 高维 ” 空间,实际上是对位置、速度、加速度等进行维度扩张,而速度、加速度等与位置存在函数关系,而不能像三维空间+一维时间组成四维空间;高维空间虽然形式上可能会避免卫星受到摄动力、地球自转影响等问题,但实际上这些影响已被吸收到某一个或者某些维度的参数中;( 2 )从技术层面看:与目前 GNSS 技术不兼容;( 3 )从使用角度看:轨道确定、卫星播发、用户使用均有不便。此外,申请人对 GNSS 技术构架、工作原理等认识有待提高。 2 研究内容、目标归纳欠佳,关键技术问题不准确。 3 针对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过于简单。 4 研究团队基础偏弱,经费测算依据不足,比如购置设备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 综合以上意见,不建议资助。 4 参考空间及空间长度度量是大地测量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申请者尝试通过对空间的本质和卫星运动的本质进行探索性的理论研究,发展新的卫星定位基本方程,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科学意义尚可,但距离实现无精度损失的卫星定位技术这一选题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项目更多是探索性、尝试性的,实现创新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积累还没有到位。 项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科学凝练还不够、设置不够恰当。我们测量一般采用两个参考空间,一个准惯性空间,一个是地面参考空间,在那个参考系中进行定位,仅仅是应用的需求决定的。地面载体常常需要获知其相对与地面的位置和运动,因此,其坐标定义在地面参考系满足用户使用。此外,定位问题更多是个技术问题,若考虑改善定位精度,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即考虑各种误差影响,当然相对论效应也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的改正精度相对于其他误差已经足够。 所列参考文献较为陈旧。地面点精确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因为地面点不单单存在整体运动,还有复杂的局部运动,动态定位则受各类观测误差影响非常显著。近些年来,国际对地球参考框架的构建理论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其定义已经与爱因斯坦的空间理论紧密联系到一起了。 研究方案停留在概念层面,距离实施和研究目标存在较大距离。 研究团队相关研究积累和结构相对薄弱。 5 无精度损失的卫星导航定位的提法非常吸引眼球,如果能够工程实现申请书题目的技术,对于 GNSS 卫星定位将是革命性的飞跃。但就申请书提到的研究内容看,并未看出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实现研究目标。 那么,对于上面的评审意见,我个人的感觉是: 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评审专家和被评审者是处在不对等的关系地位上,即评审专家对被评审者给出对与错的评语是具有决定性和权威性的,就像法官给出被告有罪和无罪的判决一样。因此,评审专家对被评审者给出对与错的评语必须要有具体的理由和依据的。否则是没有说服性的。那么,我们来看看专家对我的项目的评审意见到底给了什么: 第《 1 》点说,“ …… , 申请书从标题开始,就满篇的错误概念和观点,体现出申请人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对卫星精密定轨定位等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根本谈不上创新。 ”那么,具体的理由或者说表现在哪里,没有提一个字! 然后,第《 2 》点说,“ …… , 但由于申请人对卫星导航相关知识的欠缺,其思考的方向和内容是由偏差的。主要表现在: 1 ) …… , 因此,申请人思维方法基本合理,但对具体问题的认识显然不够深入 。”这里,似乎给出了具体的表现,然而,“ 1 )” 中 对具体问题的认识显然不够深入 ,具体在哪里?还有“ 2 )”甚至“ 3 )”在哪里呢? 还有,第《 3 》、《 4 》、《 5 》点尽管说了一大桶所涉及概念等,但我申请的项目是提出一个个人认为与以往不同的但是更简便更精确的卫星定轨定位方法,而专家们从他们所列举的这一大桶所涉及的概念中认为我申请的项目存在的 几个方面的缺陷 ,从头到尾却始终回避 我所提出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达到比以往更简便更精确! 其次,从制度层面来看,我尽管在一所三流的大学教书,但在申请项目的专业上,不说我从事了该专业近 20 年的野外实践和教育教学工作,至少还经历了该专业的研究生的教育,并且在这个专业上被中南大学授予了工学硕士的学位,同时还是这个专业领域的高级实验师,那么,我就想问了,专家们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从事该专业工作的民间科研工作者申请这一专业领域的国家级自科基金这一级别的基金项目,却可笑地给出了“ 申请人基础理论知识匮乏,对专业知识不了解 …… ”等等评审意见,难道国家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和职称评定委员会都是闭着眼睛授予学位和评定职称的吗? 第三,从个人层面来看,我的科研项目我个人认为我所提出的新颖的卫星定轨定位方法对国家尤其在军事上是具有重大的用处的,而不是仅仅是个科学的研究。那么,让我感到非常郁闷的是,我与这些专家们素未谋面,八辈子谈不上个人恩怨,但这些专家们拿着国家的薪水给我的申请项目做出“ 根本谈不上创新”的 评审意见时,似乎不是来评人的,而是来砸人的!
个人分类: 时事政治|90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公示
nyf 2016-8-4 09:47
序号 书名 申请者 工作单位 出版社 1 非线性高阶发展方程 陈国旺 郑州大学数学系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 Integrability of Dynamical Systems 张祥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3 随机动力学引论 朱位秋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 纳米材料热传导 段文晖 清华大学物理系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5 油藏数值模拟的理论和矿场实际应用 袁益让 山东大学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6 骨肌系统生物力学建模与仿真 樊瑜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国家康复辅具中心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7 飞秒激光技术 张志刚 北京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8 偏振干涉成像光谱技术原理及应用 张淳民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9 铁磁学(第二版,上册) 戴道生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0 混沌动力学基础及其在大脑功能方面的应用 刘宗华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1 涡生振荡及其电磁优化控制 张辉 南京理工大学瞬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2 计算岩石力学 葛修润 中 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3 复杂系统的涌现动力学:从同步到集体输运 郑志刚 华侨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4 铁磁学(第二版,下册) 钟文定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5 密度泛函理论 胡英 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6 聚集诱导发光 唐本忠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7 流化床结构传递理论与工业应用 李洪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8 氢键:分子识别与自组装 黎占亭 复旦大学化学系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 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 夏春谷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 化学键的弛豫 孙长庆 中国计量学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限公司 21 金属-有机骨架分离膜 杨维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2 可控结构高分子吸附材料 路建美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3 纳滤水处理技术 侯立安 解放军二炮后勤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4 高分子多尺度理论模拟方法及应用 郭洪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工业出版社 25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原理、应用与生产工艺 胡国荣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 化学工业出版社 26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缨翅目 冯纪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7 血管力学生物学 姜宗来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8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目阎甲总科 周红章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9 食品酶学与酶工程原理 江正强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0 新版系统动物营养学导论 卢德勋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出版社 31 动物寄生虫学彩色图谱 张西臣 吉林大学动物医学院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32 中国苔藓植物图志 吴鹏程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林业出版社 33 放线菌鉴定及系统分类 阮继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34 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计测与增汇技术 周国模 浙江农林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35 中国维管植物生命之树 陈之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36 桑树基因组 何宁佳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林业出版社 37 遗传病分子基础与基因诊断 曾溢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研究所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出版社 38 陕西秦岭昆虫志 双翅目 杨定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39 油菜结实器官与产量形成 官春云 湖南农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0 气候变化与林业适应对策 刘世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林业出版社 41 土壤生态学---土壤食物网的结构与功能 傅声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2 秦岭地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志 贾渝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3 中国亚洲象保护研究 张立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4 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黄昆仑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5 鸡脂肪组织生长发育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李辉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6 植物离体发育及其调控 黄学林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7 骨发育与骨疾病的现代研究 贺林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48 Illustrated Flora of Bambusoideae in China 易同培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9 陕西秦岭昆虫志 鳞翅目 蝶卷 房丽君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50 生物共生学 刘润进 青岛农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51 蝎生物学与毒素 李文鑫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52 禽蛋蛋白质 马美湖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53 Secondary Xylem Development( II)Angiospermous tree 尹思慈 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54 食品营养成分传递系统设计与应用 高彦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5 山地灾害 崔鹏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56 中国西北地区奥陶纪中晚期的笔石动物群(英文版) 陈旭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浙江大学出版社 57 海洋沉积动力学 高抒 南京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58 中国丹霞(英文版) 彭华 中山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59 广域电磁法理论与实践 何继善 中南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60 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顾朝林 清华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61 冰冻圈水文学 丁永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62 南海东南部海域地质构造及其油气资源效应研究 刘海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63 生命矿物响应环境变化的微观机制 李胜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质出版社 64 城市雷达遥感机理与方法 张风丽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65 分布式栅格流域环境系统模拟模型及应用 李勇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66 道路边坡创面成土特性 艾应伟 四川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67 高分辨率遥感数学物理基础 晏磊 北京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68 北斗GNSS卫星导航系统原理及其应用 周建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61081部队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69 非常规油气储层的扫描电镜研究 张慧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质出版社 70 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邓伟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71 瞬变电磁场点微元响应问题 薛国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72 中国海草分布、生态系统结构及碳通量遥感 杨顶田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73 论花岗岩交代结构—来自岩相学观察的证据 戎嘉树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74 雅砻江大河湾岩溶水文地质及工程效应研究 单治钢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75 塔里木早二叠世大火成岩省(英文版) 杨树锋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浙江大学出版社 76 流域水文过程及其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关系研究 余新晓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77 地热利用技术 郑克棪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 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 78 中国经济区划研究的模型与方法 秦耀辰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79 抽水井附近地下水渗流新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文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80 稠密颗粒流体两相流的颗粒动理学 陆慧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81 陶瓷基复合材料强韧化与应用基础 成来飞 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业出版社 82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史 干福熹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出版社 83 煤矿热动力灾害学 王德明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84 汽车动力系统学 欧阳明高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85 公共安全体系及其理论方法与技术 范维澄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86 摩擦学系统的状态辨识 严新平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87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空间精细化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高亮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88 轴承精密轧制理论与技术 华林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89 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控制 焦宗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90 气液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 吕俊复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91 海洋工程结构模态分析与模型修正技术研究进展 李华军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92 民用飞机构件先进成形技术 黄卫东 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93 创新中的中国新能源乘用车 余卓平 同济大学 人民交通出版社 94 公共安全领域中事故灾难综合治理问题研究 彭苏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95 电力电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马西奎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96 混凝土材料与结构抗弹体冲击研究(英文版) 方秦 解放军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97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of Tests on Axially Loaded Piles Driven in Sands 杨仲轩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出版社 98 汽油机高稀释低温燃烧控制 谢辉 天津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99 中国城市空间的公与私 朱小地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0 故障诊断的不确定性与知识获取 黄文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01 近岸风暴潮和台风浪集合化预报技术及其应用 陈永平 河海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02 重金属固废处理及高值化利用技术 张深根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103 近期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及滩区洪水风险评估 夏军强 武汉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04 静压混凝土管桩施工效应研究及工程应用 刘俊伟 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05 太阳能槽式DSG系统建模与控制 郭苏 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06 矿井避难与救援系统 金龙哲 北京科技大学 煤炭工业出版社 107 金属矿床露天转地下协同开采技术 任凤玉 东北大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108 圆筒型横向磁通直线电机理论与技术 邹继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09 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大型铸件精密成型技术 孙宝德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110 电力系统输电能力理论与方法 李国庆 东北电力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11 定向断裂控制爆破理论与实践 杨仁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12 材料喷丸强化及其X射线衍射表征 姜传海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13 稀土与铁基磁致伸缩材料 周寿增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114 滴灌系统灌水器生物堵塞诱发机理及控制 李云开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15 西部地区再开发与三线工业遗产再生——青海大通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思考 左琰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16 湘南木雕 许长生 广西师范学院 中国林业出版社 117 混凝土结构破坏过程仿真分析 顾祥林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18 舰船结构爆炸毁伤分析数值仿真与试验 吴卫国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19 环境导向式的绿色水库调度:三峡水库案例研究 黄国和 华北电力大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120 环氧沥青与沥青混合料 钱振东 东南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21 贵金属提取新技术 黄礼煌 江西理工大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122 动力型双电层电容器——原理、制造及应用 阮殿波 宁波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23 纳米TiO2/硅藻土复合环保功能材料 郑水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24 面向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应对 于一凡 同济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25 汽车碰撞车体与乘员约束系统的参数设计方法 张君媛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26 达曼光栅原理及应用 周常河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27 Lorenz混沌族中若干数学问题新研究 廖晓昕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28 计算机制全息图 金国藩 清华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29 对象代理数据库系统原理 彭智勇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30 回旋管理论与技术 刘濮鲲 北京大学电子学系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31 纳米成像导论 牛憨笨 深圳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32 生物化学微传感器系统及应用 夏善红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33 TSV三维集成理论、技术与应用 金玉丰 北京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34 分布式虚拟环境的构建与绘制技术 汪国平 北京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35 光纤传感网器件与技术 杨明红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36 天基多源遥感图像融合技术及应用 江碧涛 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37 多时标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 孙富春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38 快速响应微小卫星设计 曹喜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39 通信系统新型天线技术 冯正和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40 超大容量硬盘的流场性能研究(英文) 李辉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41 自主车辆感知、建图与目标跟踪技术 蔡自兴 中南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42 剪切干涉术及其进展 徐德衍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43 社会安全事件现状分析与综合管控 刘耀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44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研究与进展 毕克新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45 强国之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设计与突破口选择 刘思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46 Scientific metrics: analysis and creation 叶鹰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47 雾霾成因、环境影响与区域治理——基于长三角的实证研究 隗斌贤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出版社 148 实用泌尿外科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 朱清毅 江苏省中医院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149 图解青光眼手术操作与技巧 张秀兰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50 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 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51 四肢显微修复外科学 柴益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出版社 152 针灸典籍考——中华针灸典籍学术研究 黄龙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153 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刘继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54 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 戴朴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55 基于膜过程的中药制药分离技术:基础与应用 郭立玮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56 中药配伍禁忌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57 地方病分子生物学基础与应用 郭雄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58 血管外科疾病图解 刘鹏 中日友好医院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59 清代名医医案专著(临床点评本)•第二部 鲁兆麟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160 中医脾脏象理论研究 杨关林 辽宁中医药大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61 脂肪源性干细胞 刘民培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62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唐朝克 南华大学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63 黄帝内经素问校诂研究 牛淑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164 针灸研究的科学问题 刘存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65 中医藏象辨证学 吴承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66 眼科活血利水法的研究 彭清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67 眼部裂隙灯生物显微镜图谱 魏文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168 Gastric Cancer Prewarning and Early Diagnosis System 崔大祥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169 甲状腺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学 岳仁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170 姑息医学—生命有限患者的症状控制 李金祥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171 胸外科诊疗技术 张力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172 肢体延长与重建 秦泗河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 人民军医出版社 173 中成药与西药临床合理联用研究 曹俊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174 完全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潘湘斌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175 中医生殖医学 孙自学 河南省中医院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176 蒲辅周医学全集 薛伯寿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国家自然基金申请者论文导入功能点赞
daweitj 2016-3-2 11:39
今年国家自然基金申请者的成果通过第三方平台可以直接导入。这减少了申请者的负担,可以集中精力于基金内容的撰写。这种方法利用大数据来进行表格的填写,值得提倡。 附件要求上传论文全文,这一点也不错。专家可以直接看到申请者的研究基础,研究的内容。这比以前光看论文名字要好很多。
3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将“好友申请”的提醒保留至博主选择之后
热度 1 hillside 2014-1-6 13:36
对于好友申请,我基本持欢迎的态度。可惜,科学网目前的“好友申请”提醒只是昙花一现,容不得博主进行选择与思考。 我想,由此带来的不便影响的可能不止我一个。特别是我正在凝神写博文的时候,顾不上考虑“好友申请”,有暇考虑时,“提示”已一次性作废。因为,我在确认之前,喜欢回访一下申请者的主页。做完这种看似正常的动作,回过头来,安静的页面上你再也不知道是谁向你发出申请的。 今天我就是如此,因为撰写“地质力学”英译的倡议,一时无暇考虑“好友申请”,结果再也寻不着申请姓甚名谁了,无意间得罪了人都不自知。 说明:今天(20130106)有一名博主(我估计是读了我“地质力学”英译一帖的博友)向我提出“好友申请”,但我一时未顾上,后来再也找不着了。一时乱猜,点了一个点评者。结果,网页也很爽快,申请发出了,我知道猜错了(因为以前发生过,尽管网页已找不到申请者,但回点后,提示是对方发出的申请)。我也不敢乱点了,省得自作多情。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64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没中?致我评审过的2013年度基金申请者
热度 1 baocunkuan 2013-8-17 07:51
又是一年一度的基金放榜时。可以预见,中榜的欣喜与不中的失落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科学网上的“热点”话题,也将是申请者心中持续“荡漾”些许时间的“主情绪”。 不由地惦念起我评审过的 2013 年的申请者,中没中? 我给了否定意见的申请者,估计正沉浸在“不中”的失落甚至愤懑中(据说基金申请中,否定的评审意见基本上是“一票否决”,尽管我也写过博文讨论包括城镇化、环保考核、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一票否决”,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710435.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695519.html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668884.html );我给了肯定意见且同样也得到其他评审者肯定意见而且“幸运”地“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成功申请者,正在享受着成功的欣喜。 这里,作为一个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终获基金的申请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657294.html )和秉持“三心二意”原则的评审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693269.html ),我想跟我评审过的 2013 年基金申请者说几句: 一、努力或至少应试着去享受基金申请的过程,无论现在的结果是中还是不中,也无论是申请中的艰辛、无奈,还是乐趣与收获。既然是自己喜爱的研究领域,我相信,无论中与不中,通过同行评议的意见,无论是批判性的、还是建设性的,应能收获到 “ 有益且中肯的建议 ” 和 “ 来年再战的信心 ” 。 二、切不能把结果作为结局。还是那句老话,胜不骄、败不馁。中了的应该珍惜这次机会,尤其是中了青年基金的,这也许是学术生涯的第一桶金;不中的,也许你是初生牛犊小试牛刀,也许是经历了“一而再、再而三”屡败屡战,甚至是“七年之痒”、“八年抗战”,不要也不能放弃,相信“十年磨一剑”。 三、作为申请者,你拥有“三个认真的”交集:无论今年中与不中,申请者都是认真的;作为评审者,我是认真的;作为基金其定位“ 瞄准科学前沿,促进学科发展,激励原始创新”,尤其是青年基金定位在“稳定青年队伍,培育后继人才,扶持独立科研,激励创新思维,不断增强青年人才勇于创新的研究能力,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这一定位也是严肃、 认真的。 四、就我个人作为评审者而言,我尽了自己的 “ 责任心 ” 、 “ 良心 ” 和 “ 爱心 ” 。作为评审者,我希望未来仍能看到你们的申请书。
29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衡量基金是否能中的两个“铁标准”
热度 51 chzg99 2013-5-25 19:27
一年一度的国家基金评审已经结束。几家欢乐几家愁。由于今年我的浙江省基金没有中,所以这种愁的滋味我也品尝过,而且心里一直琢磨着没有中的原因。我是研究全同态加密的,在浙江省估计没几个研究这个的,在全国研究这个的也不多。所以偶尔我还会翻出原来的基金本子看看(说句实话,我现在看我依然觉得写的不错),反省反省,是我的本子写的不好呢,还是我现在呆的是一个三流学校不被专家认可呢,还是我的研究基础薄弱呢,……。终于有一天我领悟了,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呀。 可能有些人会说,你是一个失败者,你所说的不能作为一个成功的经验。所以在这里我想用推导的方法给大家阐明,如何衡量一个基金是否能中的两个铁标准。这两个标准是我从失败中得出的教训,无论对于省基金和国家基金而言,标准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觉得我说的对,你就接受,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对,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不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失败者的经验教训更值得学习。所以通过科学网我的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071do=blogquickforward=1id=693404)向大家传递我的教训。 很多申请者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自己的本子,这一点其实就已经奠定了失败的基础。不要忘了,你的本子是让专家来看的,专家说好才算好。所以从它人的角度看问题,永远是写本子的一个金科玉律。好了,现在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一个评审基金的专家。我们来看看你会如何审一个本子。(可能有些同学会说,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你让我如何审这个领域的本子)其实,任何本子送到一个专家手里的时候,这个专家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与你的研究点是一致的,都是大方向相同。像我是研究全同态加密的,估计送到的专家是研究密码学的,大方向相同。就算这么巧,你的本子恰好送到和你研究点是一模一样的专家手里,那我也要告诉你,他也是按照如下步骤来审本子的。你知道么,平均一个专家审一个本子会花多久的时间?根据小木虫的统计: 半小时到1小时的为:10.8%;1小时到2小时的为:13%;2小时到4小时的为:11.4%;4小时到6小时的为6.3%。 所以当一个专家收到若干本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取个平均数,看本子的近似时间是 1.5小时 。那么在这1.5小时里专家看了什么?又是如何看的呢?下面我们来做角色分析。 假如你是专家,你拿到本子后第一个看的应该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 题目和摘要 。 所以题目和摘要是非常重要的。在题目和摘要里就孕育着专家对其研究的创新性判断。如果题目和摘要引不起专家的兴趣,就说明该题目研究的内容不重要或者创新性不够。也许此时本子的作者有千言万语想申辩自己的本子研究的内容属于前沿以及多么的重要。但是不要忘了,这不是辩论会,专家没空理你,因为他是专家他说了算,对于申请者来说,只有把自己的题目起好、摘要写好才是王道。就像当你看到周杰伦的女友叫昆凌的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想看看她的照片,因为这个名字很特别。 假如你是专家,你拿到本子后第二个看的应该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 申请人介绍和团队组成 。 有些人可能会说,当专家看完题目感兴趣的话应该会直接看内容。No,一般人看完题目后都会去看申请人的介绍的,无论你这个题目专家感兴趣与否。当然也不排除有其他顺序的可能性。但是以这个顺序的为绝大多数(我是经常看心理学书的)。所以申请人的介绍以及团队组成非常重要。这个重要性一方面是天生的,就是毕业院校,导师是谁,有哪些研究成果等等,还有一点就是要会介绍,应该凸显自己的优势。别忘了,在短短1.5小时内,要强化你在专家脑海中的印象。至于如何介绍你可以参考各种基金申请技巧。 当专家看完以上两点后,对你就有50%的判断力了。如果这个时候专家对你的印象是A,那恭喜你,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对你的印象是B,那么就要看下半场你的表现了。如果是C,那么接下来专家会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你,你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假如你是专家,你拿到本子后第三个看的应该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 立项依据 。 立项依据的重要性在于:诱导专家认识到申请者所研究这个课题的重要性,以及申请者要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如果前面专家对申请者的题目感兴趣,那么专家就会很有兴致的看你这部分。一方面通过这部分可以对专家进行科普,另外一方面,专家毕竟是专家,专家通过这部分会很清楚的判断出,申请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否清楚,研究内容是否可行,研究问题的科学意义是否重要等等。 如果这部分专家对你的印象是A,那么你也成功了一半,如果是B,那就要看前一部分的表现。如果是C,那么必输无疑。 接下来,专家还会看么,会看,但是已经不重要了,上面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而且在短短的1.5小时,专家也不会再仔细看下面的内容了,因为没必要了。如果你前面表现的都很出色,而专家恰好是搞你这个研究点的,这个时候,专家倒可能会继续仔细阅读下去,看看你是如何做的。如果专家不是搞你这个点的,专家只会泛读下去,看看写的规范否。所以我们可以把两部分成绩总结一下,得出结果: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预测结果 A A A A B A或者B A C C或者B B A A或者B B B B或者C B C C C A C或者B C B C C C C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推导,我们就可以得到衡量基金是否能中的两个铁标准。 第一个标准 :这个项目凭什么给你做。 这个标准主要通自我介绍及团队组成来衡量。如果没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团队,如何信任你呢?所以有过硬的文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还没有过硬的文章,那么这一条就会大打折扣的。如果你没有过硬的文章,而你的团队有,那也是可以的。就害怕什么也没有。 第二个标准 :这个项目值得立项么。 这个标准主要通过题目和摘要和立项依据来衡量。如果研究的内容不清晰,解决问题的科学意义不重要,那么立项的概率就变的小多了。所以要想把第二个标准搞好,就要会写标书,会表达问题。如果申请者的科研论文写的很好,我相信写标书也不会差的。风格都是雷同的。 所以当你写标书的时候,通过以上两个标准自测一下,就知道能否立项了。 有些人可能会说,应该先是标准2:这个项目值得立项么,然后才是标准1:这个项目凭什么给你做。根据心理学的思维定势,当专家看完题目和摘要后,只是对这个项目是否值得立项有个初步判断,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随后看的申请人介绍和团队组成,也就是标准1。 标准1是一个关键点 ,看完申请人介绍和团队组成后,专家心理已经有了倾向性,通俗的说就是有色眼镜。这个时候专家看立项依据的时候,如果申请人研究基础一般,普通重点大学毕业,在一个二流或三流的学校工作,就算立项依据写的非常好,专家心理会也产生疑问:你能做么? 反之,如果申请人的研究基础较好,又是名校明导之学生,立项依据写的一般,专家只会觉得,申请人写的有点谦虚。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对于普通虫子而言,要想申请成功,方法只有一个:把自己的研究基础做强。您觉得呢?
个人分类: 感悟|27138 次阅读|97 个评论
[转载]评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体会之一:写给申请者[转]
zwbyt 2013-5-18 10:14
申请书的编写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极力避免: 一、申请者应尽量避免“本位主义”。干什么、吆喝什么也正常,但申请者往往会有为了放大自己,有意无意地贬低已有的或别人研究。记住,客观的评述已有的研究成果,是获得评审者认同的一个前提;更为重要的还是对于申请者,只有客观评述前人的研究,才能科学地设计自己的研究。 二、总拿“研究较少”、“研究不多”来凸显项目研究的意义。从字面上讲,研究较少或研究不多的理由很多,比如是否值得去研究?还是当前研究主流中忽视掉了?相对于传统研究方法,需要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作为申请者,你的研究视角或者说是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应鲜明地展现出来。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不能只是简单地表明“谁”做了“什么”,而是应明晰地表明“谁”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观点,尤其是重点文献的综述应“落脚”在该成果或观点中的不足及待发展完善之处,并在这里埋下“本项研究”的伏笔,即文献的归纳与总结应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项目的立意、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目标、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等分不清楚、重复,避免说些“车轱辘”话。目标、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以及研究思路、技术线路与研究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层次性既是申请书的核心内容,也是能否打动评审者的关键所在。“凤头、猪肚、豹尾”,即研究目标要“炫丽”能吸引人,研究内容与方法要“丰满”盈实,作为关键点与创新点的要“强悍有力”。 五、申请书里的错别字,对于“错别字”此类的低级错误,不同的评价者可能会见仁见智,但不能否定,错别字对于评审者“情绪”性的影响,真可谓是“老鼠屎”效应。其实,错别字的消除或尽可能减少的功夫也许是在申请书定稿前数小时,不妨发动项目组成员齐动手、运动式来消除错别字。
个人分类: 基金申请|1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评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体会之一:写给申请者
pinger328 2013-5-17 14:34
申请书的编写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极力避免: 一、申请者应尽量避免“本位主义”。干什么、吆喝什么也正常,但申请者往往会有为了放大自己,有意无意地贬低已有的或别人研究。记住,客观的评述已有的研究成果,是获得评审者认同的一个前提;更为重要的还是对于申请者,只有客观评述前人的研究,才能科学地设计自己的研究。 二、总拿“研究较少”、“研究不多”来凸显项目研究的意义。从字面上讲,研究较少或研究不多的理由很多,比如是否值得去研究?还是当前研究主流中忽视掉了?相对于传统研究方法,需要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作为申请者,你的研究视角或者说是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应鲜明地展现出来。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不能只是简单地表明“谁”做了“什么”,而是应明晰地表明“谁”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观点,尤其是重点文献的综述应“落脚”在该成果或观点中的不足及待发展完善之处,并在这里埋下“本项研究”的伏笔,即文献的归纳与总结应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项目的立意、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目标、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等分不清楚、重复,避免说些“车轱辘”话。目标、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以及研究思路、技术线路与研究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层次性既是申请书的核心内容,也是能否打动评审者的关键所在。“凤头、猪肚、豹尾”,即研究目标要“炫丽”能吸引人,研究内容与方法要“丰满”盈实,作为关键点与创新点的要“强悍有力”。 五、申请书里的错别字,对于“错别字”此类的低级错误,不同的评价者可能会见仁见智,但不能否定,错别字对于评审者“情绪”性的影响,真可谓是“老鼠屎”效应。其实,错别字的消除或尽可能减少的功夫也许是在申请书定稿前数小时,不妨发动项目组成员齐动手、运动式来消除错别字。
0 个评论
防止偷窃国家基金申请书中idea的建议
热度 42 lujiangxiao 2013-2-24 01:37
  听过一个恐怖的传说,说有的国家基金申请书被拒绝后遭到泄露,又被别人改头换面写成新的基金申请. 这种情况绝对是一种学术强奸型的重罪. 如果一经证实, 泄露者应该被禁止再当评审员, 而偷窃的申请者也应该被剥夺申请国家基金的权利.   可是基金的全文是保密的, 一般人即使怀疑也不可能证实. 基金委本身也可能因人力所限不能自查. 基于这种情况,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威慑制度.使评审员不值得冒身败名裂的危险泄露评审材料,也使得到泄露材料的人不值得用自己的学术前途来搏取一个普通基金.    具体的办法有两个: 一是基金委公布所有中奖基金的摘要(不知现在是否已经这样做了? 公布中奖基金的摘要应是纳税者的知情权), 这样有怀疑被窃申请者就能锁定有怀疑的申请书,并申请基金委组织第三方审查仲裁.只要有这个政策应该能立即阻止从今以后的此类盗窃行为. 当然, 基金委可能由于各种考虑不实行组织审查和仲裁的政策. 所以我的第二个具体办法是给有怀疑被窃的个人的:      有怀疑被窃的个人如果看到自己曾经提出的研究项目和方法被别人发表, 就应该细读发表的文章,文章后面一般会鸣谢资助的基金号码. 这样就能估计出自己申请被盗的年份和作案者的单位. 一般一个基金会有不止一篇文章,一个作者经年以来也会有多篇文章发表. 由此暗中调查积累证据, 由多篇文章往往能拼出被盗idea 或方法的大致图形. 当积累了比较有把握的证据,就可以公布自己原来的申请书和可疑盗窃者的身份,让被怀疑者答疑,由网上大众评论,甚至提出诉讼申请国家赔偿. 被曝光后受怀疑者很容易自证清白.比如证明自己不是当年该申请书的评审,基金委也可以被求证.    我比较看好第二个办法, 因为一个人被窃后维权的能量是巨大的. 一个人积几年之暗中努力,采多篇文章的信息, 如果真的被盗窃是不容易掩盖住的. 我此文目的不是要查出多少已经犯下的罪行, 而是想由此杜绝此类犯罪. 方法是把能使人顷刻身败名裂的学术原子弹交给被侵害,被强奸的弱者. 弱者的核威慑能力是立刻停止强者犯罪的最好手段. 如果大家都知道学术盗窃很不容易掩盖,很可能在多年后导致身败名裂,今天评审基金申请时一定会谨慎保密, 这种类型的学术犯罪就会立刻大大减少.  ---值此2013年度基金申请截至期在即,望大家广泛传播.
21636 次阅读|54 个评论
对申请杰出青年基金结果的反思
热度 2 kejidaobao 2013-2-21 14:45
文/方唯硕 2012年夏天公布拟资助“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青)名单时,已知自己申请失败,且由于年龄问题,今后不能申请了。尽管如此,我仍希望通过评审意见,了解同行对自己研究的看法,提示自己未认识到的不足。2012年10月底终于得到了评审意见。提示不足或批评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 既往的学术水平不足:整体上论文份量不足,也有的意见说“近年来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与其他申请者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我虽然没有看到其他人的成绩,但从论文角度,特别是按影响因子评价,这些年来已颇感“后生可畏”。我觉得评审意见的欠缺之处是:没有人对我近年来的发现或贡献,在重要性方面给出更具体的评价。 对于我提出抗肿瘤耐药新策略的ChemMedChem文章,以及证明该策略有效性的Chem Biol论文中,均为共同通讯作者的事实,有份评审意见说:“没有明确其具体贡献,难免使人误解论文中体现的研究成果与创新性中,申请人课题组研究工作所占的比重。”这似乎不仅是说难以判断我的贡献,甚至暗示我可能占了便宜。还有一份评审意见认为通过共同通讯作者的论文不好判断我的贡献,只是没有这类“占便宜”的暗示。 我想:就算在申请中阐述了自己在其中的具体贡献,就能说服评审人相信我吗?毕竟申请书只是我的一面之辞。我推测评审者对此持谨慎甚至负面态度的部分原因是,近年来论文中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的大量涌现,特别是不少中国人走此“捷径”。据说国内有的地方因此不再承认共同作者均有贡献,只承认其中一人的贡献。这种比较极端的做法,对开展合作无疑是有害的。 2) 未来研究计划中的问题:我的计划是围绕已发现的抗耐药新策略继续解决耐药问题,并将紫杉烷类化合物运用到其他方面(如抗感染药的发现之中)。有的评审意见认为研究创新性不够,还有的意见认为研究内容不集中。 众所周知,紫杉烷经过多年研究,其化学上的独特价值以及作为抗肿瘤药研究的新颖性已大不如前。我也曾一度觉得其研究价值不高,转而寻找其他方向和课题;但后来从新的角度切入,发现另有一番洞天。后来对抗耐药新策略的提出,以及多靶点抗耐药紫杉烷的研究,都是新角度的体现,有可能克服新一代紫杉烷候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其实,“热门”的抗耐药作用机理也在我们的视线之中,例如通过合作已经开始考察抗耐药化合物对肿瘤干细胞有关耐药的作用。 此外,我们不满足于经验性的构效关系研究,更希望了解如何能设计出这样的化合物并加以实现。已知具有多靶点作用的化合物,大多是通过表型筛选偶然得到的,随后在机理研究中发现其多靶点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了解哪些结构变化可以提高对哪种耐药机制的作用,然后把这些结构变化整合到同一个分子中。我们的工作可以称之为bottom-up策略,与通过表型筛选发现的top-down策略相比,这一策略更多借助了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 将紫杉烷这类抗微管化合物进一步扩展到非抗肿瘤药物领域的研究,也是顺理成章的延伸。通过利用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微管的差别、同一物种各系统中微管的差别,有望发现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分子。这一计划如果说创新性不足,还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但说内容不集中则有些难于理解。 尽管我今后不再有机会参与,还是想对杰青评审发表几点看法和建议。 首先,获得该基金的人多为40岁以上,称作杰出“青年”基金似不妥,宜改为“职业促进”名义的基金。这不仅是更名问题,也反映了对此基金的定位——究竟是促进开展独立科研不久的青年人发展,还是具有一定成熟度的科研人员发展?我认为应当是后者,而把前者交给新成立的“优青”计划去实现。这一职业发展计划可以参照国外对mid-career researcher/scholar资助计划的模式,把资助对象设定在博士毕业后5~15年。如果想避免获得博士学位很晚的科研人员,在高龄下参与竞争,也可对申请者年龄设个较高的上限(如50岁)。当然,这里面隐含的前提是:高龄科研人员的发展空间有限。如果不认可这一前提,则无必要限定申请者的年龄。 其次,对于科研水准的评价不宜只比较在最近5年里的工作情况。设立近5年业绩比较的标准,可能是为了避免年资较高的人因工作时限较长成果多,比工作时间短的人“占便宜”。不过,单纯比较最近5年的做法也有缺陷。人才基金的目的是要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人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因此,单凭最近5年的情况,难以全面反映一个人持久的能力,并推定其发展潜力。 再次,对于申请者的评价,最好超越单纯强调论文的影响因子和引用次数的层次,应以已获得的重要研究成果的水准和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计划的创新和合理性为主要评价指标。这类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小同行的评价,也就是说只有他们才能比较准确地做出评价。如果某领域在国内难以找到足够多的评审人,应求助于国际小同行;即使国内小同行人数足够,引入国际评审也有利于减少利益冲突。同时需要注意,不单纯依靠论文为指标,也意味着课题和奖励等容易量化的指标可能会得到更多重视。对于这些指标是否应当引入评价体系及其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当前国内的观点有不少分歧。因此借助国外同行的经验,也有助于按照国际标准遴选出有潜力的科研人员。(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5378 次阅读|2 个评论
食品科学学科2010和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题目及分析
热度 1 Shifengyu 2013-1-31 10:32
又是一年一度的国基金备战时节,估计奋战在一线的大部分基金申请者又倍受煎熬了。我也在准备基金写作,祝所有奋战在基金一线的申请者好运。我属于生命六处,食品科学学科,准备资料的时候,觉得每年中基金的的申请者都有其特别之处,特别是基金题目大都起得很不错,很有参考价值。《2010年和2011年度食品科学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附后,供大家参考。 祝大家和自己2013年好运连连,基金高中。 2010年和2011年度食品科学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具体附件如下: 2010年度食品科学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pdf 2011年度食品科学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pdf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231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TOP10
liubinWNLO 2013-1-24 18:14
美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最早起源于冶金学研究,并与采矿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全独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但在化工、机械、冶金等专业中已培养了大量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高校逐步开始对材料学科进行改造,将原先设置在化工、机械和冶金等院系中与材料有关的专业陆续分离出来,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或“材料科学系”等独立的系科。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大部分高校已实现了材料专业的独立化。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在1974年便成立了独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自此,材料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走上了历史舞台。   针对中国申请者经常选择的专业方向,笔者将目前美国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归为以下四大领域:   1. 金属材料。金属是最重要的工程材料,包括金属和以金属为基础的合金。这一学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索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其原理,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现实生产。   2. 高分子材料。这是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应用范围最广的领域之一,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汽车工业等各个范畴。其研究内容包括活性聚合、新材料的合成与开发、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反应性加工、先进复合材料及应用、超细材料及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   3. 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主要包括结构陶瓷、功能陶瓷、日用陶瓷、耐火材料、玻璃、水泥等材料。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结构陶瓷的制备、组织结构和性能的研究,磁性材料、电性材料、压电陶瓷、半导体陶瓷等功能材料的制备和研究。   4. 电子信息材料。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一个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半导体微电子材料、磁性材料、光纤通信材料、绿色电池材料、光电子材料、压电晶体与薄膜材料和新型存储材料等。      名校Top 10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在建校初已开始孕育,学院在1865年最早开设的课程中就包含了地质、采矿和冶金等专业的内容。该专业目前在读研究生200余人,系内精英云集,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该系共有全职教授41人,其中11人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6人为美国工程院院士(其中九人为两院院士)。   国际学生申请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90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5.5分)。需要指出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更偏好IELTS成绩,预计在2011年申请结束后,其工程学硕士可能不再接受申请者提交TOEFL成绩。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1日。申请费为75美元。   网址: http://dmse.mit.edu/      伊利诺伊大学巴纳-尚佩恩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伊利诺伊大学巴纳-尚佩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1987年,由原先的陶瓷工程系和冶金与采矿工程系合并而成。该系自创建以来,一直位居美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前列。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目前拥有全职教授27人,在读研究生160余人,设有生物材料(Biomaterials)、陶瓷材料(Ceramics)、电子材料(Electronic Materials)、金属材料(Metals)、高分子材料(Polymers)五大研究方向,可授予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系内还提供了与商学院合作开设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联合学位项目。   国际学生申请伊利诺伊大学巴纳-尚佩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79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6.5分,各分项均不低于6.0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10日。申请费为75美元。   网址: http://www.matse.illinois.edu/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研究材料科学的系科。该系目前拥有核心全职教授29人,下设生物材料(Biomaterials)、设计与制造(Design and Manufacturing)、电子材料(Electronic Materials)、金属与陶瓷材料(Metals Ceramics)、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聚合材料(Polymeric Materials)、表面科学(Surface Science)、能源材料(Energy Materials)八个研究方向。   国际学生申请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100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7.0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至少两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31日。申请费为75美元。   网址: http://www.matsci.northwestern.edu/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材料学系是前十名学校中唯一用“材料学”而不是“工程”来命名的系科。系内目前拥有全职核心教授31人,下设四大专业方向:电子与光子材料(Electronic and Photonic Materials)、无机材料(Inorganic Materials)、高分子与生物分子材料(Macro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Materials)、结构材料(Structural Materials)。   国际学生申请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材料学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100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7.0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7日。申请费为90美元。   网址: http://www.materials.ucsb.edu/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规模较小,目前拥有全职教授19人,设有高级材料特性(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生物材料(Biological Materials)、块状晶体生长(Bulk Crystal Growth)、计算材料科学(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电子材料(Electronic Materials)、磁性材料(Magnetic Materials)、能源与环境应用材料(Material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材料机械性能(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s)、纳米成型(Nanopatterning)、光学与光子材料(Optical and Photonic Materials)、有机聚合材料(Organic Polymer Materials)、形状沉积制造(Shape Deposition Manufacturing)、薄膜沉积(Thin-Film Deposition)13个研究方向。   国际学生申请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89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1日。申请费为125美元。   网址: http://mse.stanford.edu/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目前在岗的全职教授近30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下五大方向: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化学与电气化学材料(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Materials),计算材料(Computational Materials),电子、磁性与光学材料(Electronic, Magnetic and Optical Materials),结构材料(Structural Materials)。   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生具有独特的组织形式。系内由教授牵头,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成立了25个研究小组,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不同的小组。这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系内指定课程的同时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   国际学生申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68分,其中写作部分最低18分、口语部分最低17分、听力部分最低16分、阅读部分最低17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7.0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10日。申请费为90美元。   网址: http://www.mse.berkeley.edu/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目前拥有全职教授25人,在读学生约200人,该系下设生物医学(Biomedical Materials)、电子材料(Electronic Materials)、能源材料(Energy Materials)、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结构材料(Structural Materials)五大研究方向,重点研究陶瓷(Ceramics)、金属(Metals)、合成材料(Composites)、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半导体(Semiconductors)和有机材料(Organic)等对象。   国际学生申请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84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6.5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15日。申请费为75美元。   网址: http://www.mse.engin.umich.edu/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康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正式创建于1964年,目前拥有全职教授26人,在读研究生80余人。下设能源与环境技术(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Biotechnology and Life Sciences)、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信息与电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四大战略研究领域,可授予工程学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理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和博士(Ph.D.)三类研究生学位。   国际学生申请康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听、说、读、写成绩分别不低于15分、22分、20分、20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需奖学金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月2日,不需奖学金的申请截止日期为4月1日。申请费为70美元。   网址: http://www.mse.cornell.edu/      乔治亚理工学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乔治亚理工学院设有独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最近刚刚和高分子、纺织与纤维学院合并,组成了目前美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后的新学院拥有全职教授近100人,目前设有生物材料(Biomaterials)、陶瓷材料(Ceramic Materials)、合成材料(Composites)、电子材料(Electronic Materials)、铁电与磁性材料(Ferroelectric and Magnetic Materials)、材料特性(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材料合成与加工(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金属材料(Metals)、建模与模拟(Modeling and Simulation)、分子光谱学(Molecular Spectroscopy)、高分子材料(Polymers)、流变学(Rheology)、结构材料(Structural Materials)和表面特性(Surface Characterization)等研究方向。   国际学生申请乔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105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15日。申请费为50美元。   网址: http://www.mse.gatech.edu/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Park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目前拥有全职教授30人,在读本科生140人,在读研究生180人。系内设有生物材料(Biomaterials)、燃料电池与新材料(Fuel Cells and Smart Materials)、纳米材料(Nanoscale Materials)、计算材料科学(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和设计(Design)等研究方向。   国际学生申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需要提交GRE成绩、TOEFL成绩(iBT最低要求80分,其中口语部分不低于19分)或IELTS成绩(最低要求6.5分)。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完整的申请表格、本科成绩单、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三封推荐信、个人申请陈述和个人简历。申请截止日期为1月15日。申请费为65美元。   网址: http://www.matse.psu.edu/
2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无权威!科学无专家!
热度 1 duke01361 2012-12-20 23:09
科学无权威!科学无专家! 科学,Science本身是对新知识的探索和追求。所谓知识之新,在于无人者为先知也;因科学乃求解无人先知之知识,岂有先知先觉之权威专家? 科学者,职业活动之一种也。是故从业于科学,必也循规蹈矩,但其活动技法却并无定法定律可循!是故何来科学专家?! 科学不容权威、专家,盖因科学与民主之唇齿相依,科学与民主本孪生兄弟也。 因此人等,既从业于科学,必先循民主制原则;从事科学者,首应自觉遵循民主与平等!舍民主与平等何谈科学求知者也?! 即如是,何故中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只取评阅人只信片语? 为何不效仿澳大利亚之评议制度?给申请者答辩机会? 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立意于创新知识,追求新知卓见,然无民主平等之交流机制可循!此之大弊端也!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1888 次阅读|2 个评论
还是混了个导师当!
热度 2 zhaodl 2012-11-18 11:28
还是混了个导师当!
11月5日,武夷山参加编辑写作研修班接近结束,下午我在房间里没事打开电脑登录QQ,一条好友添加的请求在闪烁。我随手点击了一下“同意”,只要是实名申请我基本上都批准。结果是让申请者很意外:“赵老师您好,没想到这么快您就批准了,我以为会有一些门槛,呵呵。”说实在的,是对方的昵称欺骗了我,昵称比实名更像实名。无所谓,如果批准后发现不同道再拖到黑名单就是。武夷山开会回来以后,又收到留言:“赵老师,您好!我给您邮箱发了一封信,麻烦您查收,希望您能答应,祝好!”这时,我才知道事情来了。原来对方“去年考取了***大学管理专业研究生,今年需要选择导师:校内一个,校外同行业一个,要求是高级职称,不知我可否冒昧请您做我的校外导师?” 导师,这个头衔或者说职位常被人们标注在名片的醒目位置。在大学里混,似乎混不上个导师是一个很掉价的事,或者说混上个导师名头是个很有面子的事情。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想的,我记得十几年前,我还没有解决正高职称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一位业务做的还算可以的教授:“你为什么不申请博导?”那个时候,学校的博导是要求个人申请、组织评审。他随口回答我:“不行呀,别误人子弟。” 我后来了解了一下,这位老师除了上课,科研方面的兴趣在于解决行业的实际问题,理论研究方面不擅长、也不打算改变自己,认为:做点自己喜欢做的就行了,何必什么地方都插一脚。所以,他就默默地带着几个硕士研究生,穿梭于行业内的企业之间,但在学校的台面上很少露脸,以至于我现在都记不起他的名字。但是他的这个选择对我的影响确实渗透在心中——是不知不觉的,或者说与我的价值观很投合。所以,当我解决了职称以后,就有人劝我读个博士——因为我校规定:没有博士学位就不能转教授岗位,不转教授岗位就不能评聘博导,也有朋友动员我在他们学科先招收硕士生,当个硕导。但我都没有动心,一直静静地在自己的编辑出版实践中玩耍,以至于没有混个硕导、博导称呼。 “桃李满天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成就感,我自然也就没有这种享受了。这就如同没有儿女而可以将爱升华为博爱一样,不用将爱局限在自己的弟子身上——没有嫡系的亲密,也就没有嫡系的操劳。上帝眷恋,赐予一个争气的还好,如果赐予一个不争气了,也够让人操心的, “择天下英才而教之”反倒是多了一份自在。不说是英才吧,我倒是愿意随缘而为,有缘者聚之,教学相长其不乐活。 所以,当我得到担任“校外导师”的邀请以后,我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负有什么样的职责?”我不会因为一个“导师”的虚名而给自己添加上一些不喜欢的俗务。我回信表明了我的意思并且表示:探讨问题不在意是否是导师,我倒是愿意与年轻人交流——只要你能提出有价值或者是有深度的问题,那是我学习的机会。可惜多数都是等着“老师讲课”或者是提些具体的“知识性”问题,总是停留在学习“知识”的层面。我记得一位年轻人给我的问题,我开玩笑:“我需要编几本书才能回答。”浮在表面而且宽泛的很,实际这些知识到处都有,搜索一下就出来了。 今天早上,我答应了!因为,收到对方昨天晚上11点53分的留言和邮件,述说了自己的想法和现状,为此每天走读上课,晚上十点后才到家。学位并不是其追求的重要内容,而是希望在自己还算年轻的时候,抓住最后的学习机会。尽管,我从自其我介绍和空间的文章中看得出:又是一个典型的“学习型”人才,好学生,但我愿意将我的思考和经验与其分享,希望其能够在学习的同时在工作上有所突破,而不是为了学习而想学习。 我当导师了!呵呵。可恨的是现在的学位教育体系,自己的资源不足自己不去整合资源,而是让学生自己到社会上找导师!年轻人能够多大的交际面?我就是这位同学认识的很少的几位高级职称的同行,也就不得不找我,我也是不得不答应!不管怎么说,副导师也好,校外导师也好,既然答应了,那就需要尽责,所以关于其论文选题问题我给出了一个参考——原则是结合工作,站在行业的未来,希望通过做学位能在业内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同时指导自己的工作。这就是我的原则:将娱乐、研究、生活和工作结合起来,互为工具、相互利用、相辅相成。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3180 次阅读|5 个评论
有些基金申请者,虽败犹荣
热度 33 Wuyishan 2012-10-30 06:32
有些基金申请者,虽败犹荣 武夷山 瑞士学者 Lutz Bornmann 和另外两名荷兰学者在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信息计量学)杂志 2010 年第 3 期发表合著论文, A meta-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posals: Different ways of comparing rejected to awarded applications (对科研项目建议书的元评价:比较被批准项目申请与被拒项目申请的不同方式),原文见 http://www.leydesdorff.net/meta-evaluation/meta-evaluation.2009.pdf 。 他们分析了两家著名资助机构(分别负责资助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掌握的申请者信息。分别有 671 位申请人(社科)和 668 位申请人(生命科学)。无论在社科领域还是生命科学领域,申请成功者的学术业绩都比申请失败者的学术业绩要好。但是,若将两个领域申请失败者中的最能干者挑出来,则他们的论文影响力(表现为被引次数)比申请成功者的论文影响力平均值更好。从论文产出量来看,生命科学领域的申请成功者比申请失败者中的最能干者要强,而社会科学领域则相反,申请失败者中的最能干者发表了更多的论文。 博主:项目申请失败,但发表了更多、更有影响力的论文,这样的学者虽败犹荣。而且,他们在相对缺乏项目经费支撑的情况下做出了不错的研究成果,更值得钦佩。由此可见,在绩效评价、职称提升的时候,对“项目承担情况”给与过高的权重是不合适的。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14126 次阅读|38 个评论
基金评审意见
热度 6 luzeyuan 2012-9-6 09:16
第二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年都没有中,去年评价似乎是全部不予资助,今年还有两位专家给了好评。信息学部 陆泽橼先生/女士: 您好。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地区和重点等项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经专家评审(同行评议和会议评审),你今年申请的项目未获得资助。现将同行评议专家的评议意见反馈给你供参考。若个别专家的语气、用词欠委婉,请你谅解。 感谢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支持,并希望明年继续申请。 关于你的项目的同行评议意见如下: 1 (1)运动发力的模式识别问题在国外已经有研究,uci数据库就有公开的数据集。申请者研究了传感器布局,传感器信号获取,信号处理,稀疏分类器等,是将成熟的技术应用于新问题。申请者基础良好,科研条件充分,经费预算合理,可以资助。 2 1.本项目考虑引入分布式MIMU探索运动发力模式及特征信号检测,该研究问题具有一定意义和应用价值。 2. 研究内容和目标都非常清晰。 3. 但是研究方案相对笼统,没有明确可行的方法。在可行性的分析里也只是针对问题设想展开,但是没有论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4. 研究队伍安排合理,有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经费预算合理。 可以予以资助,但在研究方案上需要做进一步深入思考,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3 本项目拟对基于分布式传感器的运动模式分类方法进行研究,基于可穿戴传感网络的人体运动分析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本项目选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申请书中提出了将运动信号处理、运动测量系统构建和运动发力模式分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主要不足之处在于申请书所提的基于L1范数最小化的运动模式分类方法在Yang已发表的文章中已有所涉及,申请者并没有充分阐明与Yang的工作的本质区别。申请者及其研究团队在本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4 项目提出一种集信号特征检测、模式分类于一体的面向运动员训练的可穿戴分布式传感器系统,运用分布式传感器实现运动信号的精确提取,主要利用微惯性测量单元(MIMU)和表面机电(SEMG)传感器对人体的运动、姿态、肌肉信息进行测量和信号处理。申请书在人体运动分析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在MIMU方面不足,例如对MIMU的漂移、坐标系、信息冗余、精度等核心问题没有讨论。研究方案中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缺乏必要的设计,科学问题不够突出,没有提出新的理论方法。
18510 次阅读|9 个评论
2012-22读者来信
kejidaobao 2012-8-15 14:16
研究生如何做开题报告? 在承担科研项目时,每年都要给项目主管部门写年度进展报告,其中一项就是要求申请者汇报是否根据国内外最新进展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做过适当的调整。换句话说,科研部门并不反对修改或刷新原有方案。这种做法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做科研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贴近世界前沿,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研究生做的课题,很多也是导师申请的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必定相当之高,因此研究内容也有一个升级的问题。说到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当然就是导师课题申请书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生做开题报告就是走形式,它对课题展开只有原则性指导意义;而只有当课题研究走向纵深后,才必然做出或大或小的调整,甚至完全转向。 因此,与其说研究生做开题报告的这种形式重要,不如说研究生如何借写开题报告的机会尽早介入课题更重要。以下谈一谈个人的看法(“三要三不要”),但绝无“越俎代庖”的意思,不同导师可能有不同的做法,研究生最终还是要听从导师的安排。 第一,要吃透研究课题,不要匆忙下手。研究生接受了导师安排的课题后,就要以“主人翁”的姿态负起责任来,而且必须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来做,而不是一味依赖导师。最好是把导师的课题申请书借来仔细研读一番,弄清楚为什么要做、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遇到琢磨不透的问题,一定要请教导师,直到完全吃透课题后,才能进实验室开展研究。 第二,要广泛涉猎相关研究领域,不要拘泥于申请书中罗列的参考文献。研究生要借写开题报告之机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除了应当搜集申请书中提到的一些重要文献的全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查阅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由于申请书中罗列的参考文献基于过去几年的研究进展,但其中有些问题可能已经解决,有些概念可能已经修正,因此密切关注课题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不仅是导师的事,也是研究生的事,最好是研究生先于导师一步发现新进展,找到新资料。 第三,要善于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被锁在固定的思维圈子里出不来。无论在查阅文献时,还是开展研究后,研究生都要积极开动脑筋,努力拓展知识面,特别是要用理性、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科学问题,最忌讳的是将自己的思想禁锢在一个既定的“笼子”里。研究生的思维最活跃,没有教条主义负担,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出自己的科学猜想,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求证。 当然,研究生做开题报告可以加深自己对课题研究意义及实施方案的印象,同时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看英文文献还提高了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大大增加了专业英语词汇量。在此基础上,研究生可以考虑整理出一篇综述文章,即使不能正式发表,以后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前言或概论。 总之,科学研究可能有一个固定的起点,但恐怕没有一个必然的终点。成果是小是大,既取决于你的运气,也取决于你的眼光,更取决于你发现意外现象后能否将其转化为新的研究方向的能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曾庆平 谈与导师交往的几点感受 《科技导报》曾在连载文章《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中提出了几点关于研究生在与导师交往中的注意事项,本人作为博士二年级学生想谈谈对这几点注意事项的理解和感受。 第一是“保持与导师的联系”,这一点看似容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还是需要一些勇气和技巧才能做好的,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要与导师保持联系”,还有一层意思是“怎样与导师交流”。电话、短信、邮件和面谈都是与导师联系的方式,表面上看与导师联系是在考验你的勇气和胆量,但实际需要考虑的是与导师谈话交流的内容。与导师联系并非是要聊些生活琐事,而是要尽量围绕与课题相关或者导师感兴趣的题目来探讨,比如可以就你最近的研究课题有没有新的进展打开相关话题,将自己阅读文献后形成的新见解跟导师交换意见。由于导师非常忙碌,所以自己必须做充分的准备,最好是胸有成竹再跟老师交谈,这样既使交谈有的放矢,也让导师看到你平时的努力。 第二是“摸清导师脾气”,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与性格不同的导师相处时,其与人交流、相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老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即便较细致的问题也会跟你讲得非常清楚;有的老师雷厉风行,讲究效率至上,布置任务不喜欢过度在意细节,而是让学生去独立面对和解决困难。作为学生,不能让导师去适应你的喜好,而应主动适应导师的处事风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管导师是亲自教你也好,还是让自己去研究学习也好,都能够提高你的工作能力,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第三是“稍稍有点个性”,这一点虽然容易理解,但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表面看有点个性无非就是对导师不要惟命是从,要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正确理解导师意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法去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导师和学生的想法有时候未必相同,不过大家都是希望更好地完成项目、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因此,当你觉得导师不完全正确的时候,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见解,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阅读大量资料、做过调研后找出证据的基础上,这样你所述的观点才会更有说服力。 第四是“为导师写东西”,这一点如果能够做好的话甚至可以弥补自己前几点没有做好的不足。学生为导师写东西并非为了讨好导师,而是体现了自己与导师共同研究的科研成果,只有成果转化成文章的时候才更有学术味道。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分子,要想让同行们了解你的研究进展,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的学术成果转化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这样也便于你在学术同行中间交流。当然,导师也会认为你是一个有潜力可挖、能够培养成优秀科研工作者的学生,同时,自己也更加被学术共同体所认可。 ——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邢冀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3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填写学科代码和弱势单位申请科学基金
kejidaobao 2012-5-25 14:16
文/戴世强 1 如何填写学科代码 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学科代码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希望申请书能落入较为熟悉论题的“小同行”手里进行评审。有些交叉项目的申请者选填2个代码,分属2个学部。殊不知,申请书在基金委汇总后,通常分发到所填的第一个代码归属的学部,到不了后一个代码所属的学部。因此,最重要的是选准第一个学科代码。 2010年,上海大学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让我预审他们的基金申请书。其中一位申请者申报的是将纳米科技应用于电化学分析,目标是解决一个太阳能利用的科学问题。他把第一个学科代码定为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的E0607(能源利用),第二个代码为B0502(电化学分析)。我建议他把2个代码交换一下,因为申请书只是把太阳能利用作为应用背景,而真正有贡献的内涵是电化学分析的改进。不知何故,他没有接受我的建议,结果此项申请铩羽而归;翌年再战,他接受了我的建议,拿到了项目。 上海大学力学研究所有一位教授,近年来主要研究某个计算方法,他对此法进行了种种发展和完善,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固体力学问题。他以“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的改进和发展”为题,在力学学科申请了2次基金,均告失败。我告诉他,力学界崇尚“问题驱动”,亦即以解决科学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多数学者不大赞成此类“方法驱动”型研究。建议他“改换门庭”,转向数学学科申请。结果一举成功,后来还在那里得到了连续资助。 浏览基金申请指南中的学科代码目录后就会发现,同一个项目,可归属不同的学部,即使在同一个学部中,也可归属不同的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那么,怎样选定申请书的学科代码呢? 1) 吃透两头,心中有数。先要对于拟申请的项目做透彻的分析,熟知目标定位、关键问题、核心技术、项目特征、涉及学科等,特别是应弄清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的学科的主要归属,认定项目是问题驱动还是方法驱动;其次要认真阅读分析当年的基金申请指南,了解学科代码分布及其相关涵义,并不断与自己的申请相联系,做深入考量。 2) 深入调研,弄清态势。通过平时浏览文献、参加学术会议、咨询资深专家等途径,锁定“小同行”专家归属的学科范围。可以进入基金委的门户网站,查阅近两三年同类研究项目的归属。再如,通过主题词搜索EI之类的检索工具,确定自己学科的主要归属以及“小同行”的分布。 3) 针对实际,细致分析。反省过去申请遭遇失败的经历,分析一下有无学科定位(申请代码)上的失误。对把握不准之处,虚心请教周围的专家、朋友,听从有益建议。 2 弱势单位如何取得基金申请上的突破 这个问题缘起于网友的如下提问:“我们单位经常申请不到基金,几乎全军覆没,最多的1年有2个人申请到。类似的兄弟单位每年却有10数人拿到。我真不能相信,我们单位的年轻人就那么没水准,水平就真的比兄弟单位的年轻人差那么远?所以还是怀疑有不公平存在。各位专家怎么看?” 首先应该指出,基金项目评审中,原则上要求对各个单位一视同仁。基金委还要求向弱势单位倾斜,尽可能“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然而,实际上,“基金大户”还是不多的二三十家,有些弱势单位经常榜上无名。 先来分析一下弱势单位拿不到基金项目的原因:① 弱势单位的实力确实不如优势单位,软硬件条件不如“领头羊”,特别是基金申请的团队实力有明显差距;② 弱势单位对基金申请的重要性和可变性认识不足,存在一种无所作为的倾向;③ 弱势单位的人员多少有点妄自菲薄的感觉,总觉得技不如人;④ 多数弱势单位的学术交流做得较差,缺少科研氛围,对外界信息了解得较少,尤其在基金申请方面,对如何取得胜算心中无数;⑤ 由于弱势单位领导的不作为,在基金申请方面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听凭基层人员“单兵作战”,希冀“鱼儿自己撞进网里来”。 以上5个因素中,①一时难以改变,②、③需要观念上的改变,④、⑤则是行动措施问题。要“咸鱼翻身”,需要改变无所作为的观念,切切实实地抓好实际组织工作。以下着重讲第五条:建立基金申请中的预审制度。 关于基金项目的预审,不少单位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以上海大学为例,从2001年开始,校领导就十分重视这一预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过多年的层层预审,这11年间,全校获得基金项目总数和总经费数大致以每年15%的增长率递增。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名不见经传的大学,2007年之前,总共拿到4项基金。后来把全院的老教师组织起来,对每年的基金项目申请书进行细致预审,还邀请校外专家参与预审,并要求申请者根据预审意见进行细致修改,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逐年增加。 另外,应看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已毕业的海内外博士等人才在国内求职的越来越多。一些优势单位的高档人才渐趋饱和,进入门槛越来越高,许多优秀求职者不得已而求其次,使得国内二三流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新进优秀人才越来越多,因此这些单位的青年基金项目数增长得最快,这说明,在一些弱势单位,一批优秀科研人员和研究团队正在迅速成长。我在预审基金项目时发现,这些单位中出自名校或名师指导的,标书都写得较好,中标率也较高。 综上所述,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指导思想对头,组织措施有力,弱势单位在基金申请方面也有“咸鱼翻身”的可能性。(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6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利申请中的申请者引用和审查员引用
热度 7 Wuyishan 2012-5-17 06:51
专利申请中的申请者引用和审查员引用 武夷山 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申请专利时也得引用文献,就像写论文一样。申请美国专利时,被引用的文献主要包括以往的专利和期刊论文。审查员在审查过程中,为了确认专利申请的新颖性,也会引用一些文献。那么,申请人所引用的文献与审查人所引用的文献到底有什么差异呢?谁的引用更能反映被引用专利的价值?反映的到底是什么价值?为回答这些问题,已有很多实证研究,但迄今没有获得多少共识。 Research Policy 杂志 2009 年第 2 期发表美国哈佛商学院的 Juan Alc á cer 和另外两位美国学者合写的文章, Applicant and examiner citations in U. S. Patents: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美国专利中的申请者引用和审查员引用:纵览与分析)。此文提供了不少有意思的数据。 从 2001 年起,美国专利商标局( USPTO )的数据库能对申请者引用和审查员引用分开统计了。本文作者对 2001 - 2003 年 USPTO 颁发的所有专利的专利文献引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博主:即,这项研究没有统计对论文文献的引用)。研究发现,平均每份专利引用量的 63 %是由专利审查员所补充的。所有专利中,有 40 %的专利本来其申请者没有引用任何专利文献,这些专利申请书的所有引文都是审查员添加的。 在知识产权比较分散化(博主:指的是,你有专利,我也有专利,而不是个别几家寡头企业通吃)的领域,比如计算机与通信、电气/电子,审查者引用占引用总量的比例较高。 在专利有利于确保研发回报的领域,如生物医学和化学,审查者引用占引用总量的比例较低。 学术机构提交的专利申请,审查者引用占引用总量的比例也较低。(博主:在文献检索和引用方面,学术机构本来就比较拿手,因此,审查员可以补充的就不多了。) 对于专利高产户(博主:主要是公司)所提交的专利申请,审查者引用占引用总量的比例最高。 大公司提交的专利申请,审查者引用占引用总量的比例也高。 对于外国人提交的专利申请,审查者引用占引用总量的比例很高。要知道,美国专利商标局将外国的专利审查员所补充的引文(博主:比如,中国发明人向 USTPO 提交的专利申请书上,既有申请人列出的引用文献,也可能包括中国专利代理公司的专业人员代为补充的引用文献)也视作申请者引文,所以,外国人提交的专利申请中,申请者引用占引用总量的比例其实比数据所反映的还要低。(博主:拿中国来说,不仅专利申请书的引用文献较少,我们的学术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量也比国际同行要低不少。引用习惯、引用能力的这一差异,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术研究水平的差异。) 看来,一些专利申请者在文献检索方面下力气不够,造成其引用量较少。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12995 次阅读|16 个评论
新一轮基金申请和评审浅议
kejidaobao 2012-2-28 11:37
文/戴世强 1 基金申请新议:认真反思,重整旗鼓 上一轮申请的失败者怎样提出新的申请?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率约为20%,每5位申请者中有4位铩羽而归。于是,如何判读“不批准书”?如何从中汲取合理的成份?如何重整旗鼓? 1) 细致解读“不批准书”。应细致解读同行评议反馈意见,头脑要清醒,态度要虚心,分析要得体。评审专家的反馈意见可分成如下几类:① “击中要害”型。大多数评审意见属于此类,抓住了基金申请书中的不足之处,特别是申请者的“软肋”,指出了选题立项、研究方案、特色创新、研究基础等方面的弱点,不乏真知灼见。② “相当中肯”型。这类评审意见能指出申请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弱点,有时是枝节性的,但意见还算中肯。③ “言不及义”型。少数评审专家囿于学识,没有真正读懂申请书,却敢于“指点江山”,根据不甚充分,有时是信口开河,不能令人信服。 对于前两种情况,申请者应虚心接受评审人的意见,从而实质性地改进自己的申请书;对于第三种情况,除自认倒霉外,没有其他办法。 无论怎样,年轻的申请者倘若难以吃透反馈意见的精神实质,最好征询一下周围的资深同行,让他们帮助你解读。 2) 反复考虑重整旗鼓的对策。认真解读“不批准书”后,就可谋划新申请的对策。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① “推倒重来”型。如果遇到上述第一种情况,同行评审专家从根本上否定了原申请书,而且意见正确,例如选题陈旧或与别人重复、研究目标不可实现、技术路线不正确或不可行、研究基础很薄弱等,就必须另起炉灶,在重新考虑这些要点后,做出新的抉择。② “重大修改”型。如果同行专家肯定了申请书的选题,但在若干方面提出重大的意见或建议,例如研究方案不具体、关键问题提炼不清晰、技术路线有缺陷等,就必须予以慎重考虑,对原来的申请书做重大修改。③ “小修小补”型。如果同行专家仅仅提出了不那么带有原则性的意见,例如研究内容过多、研究目标过大、创新点提炼不足、梯队较弱、个别研究方法不妥、经费预算不合理等,而几位专家的总体评价尚可,那么只要对原来的申请书做一些小修小补就行了,不用大动干戈、另起炉灶。 2 严肃严谨,公平公正——致新一代基金项目评议人 1) 不负所托,公正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托付你评议各类项目,是对你的学术能力的一种承认,更是对你的学术评判力的一种信任,你应该不辜负这种信任,要出于公心,尽心尽力地完成任务。 2) 学好文件,明确要求。在开始评议之前,应该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门户网站,认真学习相应的文件(特别是当年的申请指南),了解基金项目的性质和特点,读透各类项目的“评议要点”。 3) 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这是基金评议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要求。应全力做到只认学术,不认私情。评议中,你会面对一批同行,有的熟悉,有的生疏;有的平时有好感,有的印象不佳;有的有交情,有的有龃龉。在评议时,要把这一切抛之脑后,就看所提出的申请的质量。平时,我们不是对学术领域的不公正现象深恶痛绝吗?现在“生杀予夺”的大权到了你的手里,你就必须堂堂正正地行使评议权,公平公正地做好每一项评审,即使是好友的申请书,质量不高也让它得“C”,总而言之,在基金评议中不能带任何感情色彩。 4) 严肃严谨,深思熟虑。应该认识到,不管申请人是谁,写出一份申请书不易,必须审慎处之,决不能轻易地全盘否定,应先挖掘其中的长处;也应避免一团和气,轻易地全面肯定,要认真捕捉其中的不足之处。根据优秀申请书的基本要求(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恰当;总体研究方案合理可行;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辅以其它要求,逐条予以考量,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5) 安排有序,综合平衡。《戴世强科技博文精选》中提到,对于手头的申请书不能全部打“A”,也不能全部打“C”,应根据申请书的优劣,在自己的小范围里搞一个“小平衡”。这就要求,事先把到手的申请书浏览一遍,对各份申请书的情况有个大致印象,然后再逐一细读;对内容相近的申请书不妨做一个横向比较;碰到难以下确定结论的,就像审稿一样,还得去查一些相关的文献或综述。我一般把容易下判断的申请书先做评判,对把握不准的留到最后评定。下任何结论,都要有依据。我曾见过不少评议意见,有的只有寥寥数语,就乱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经常这么评议的人,会很快在基金委和同行中得到坏名声。 6) 匡扶弱小,雪中送炭。对于基金申请者应一视同仁,不必仰视来自名单位者,更不可小觑来自小单位的无名小卒。评议申请书时不问出身,“出身好”的申请未必质量高,“出身差”的未必水平低。应把赞美声送给“出身差”的申请者,应尽力予以扶持,他们更需要雪中送炭。 7) 写完评语,反复推敲。按我的水平和经验,平均说来,一个工作日可以评议2—3份申请书,生手花的时间可能更多一些,千万不要为此吝惜时间。写成评议意见书之后,不要急着上传,最好搁置1—2天后再行检查一遍:每句话是否确实有据,是否尽到了评议责任。 评议基金申请书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过程,决不可等闲视之。(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2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申请者竞争一个tenue-track位置
热度 2 xpzhan 2012-2-7 13:58
乔治城大学招聘一名生物学tenue-track助理教授,引来200申请者,入围前十位至少三篇CNS文章。
个人分类: 随想杂谈|33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留美研究生申请的Triage标准
热度 9 yzhang111 2012-1-11 01:24
留美研究生申请的Triage标准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正在委员们的办公室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评价上百份申请实际上是个非常劳心劳神的工作,怪不得不少委员童鞋占着茅坑不拉shi,害得领导天天拿枪在后面逼大家向前推进。 好在原来有一点儿经验,三天之内初步搞定了triage。这个triage不好翻译,大概应该是粗筛的意思吧 。本来目的是把最差的申请直接枪毙掉(Triage Reject),把最好的迅速请过来面试(Triage Invite),让不高不低的多休息会儿(Pending Scoring)。甄别这种申请需要仔细审阅所有申请材料,不然会搞出笑话,开碰头会给大家增加笑料,更加丢面子。 为避免丢面子,委员童鞋发现最高效的办法其实就是直接细筛。每份申请只过一遍,但要很仔细。每份申请不花15分钟估计就要出纰漏。100份就是1500分钟25小时啊!Triage的标准实在是老生常谈:GRE(国际的有时评价一下TOEFL);GPA(光高还不成,还得看哪个学校来的);研究经历(有滋有味有文章的有福了);推荐信(好的不一定管用,但差的一定有严重副作用);研究动机(Motivation,将来不想搞研究的最好别申请 )。根据这些方面的表现分六级打分,1最好,5最差,Triage Reject连分数都没有,属于极刑。下面是一些打分的例子和相应的评价,大家看看合理否? 1分:Good GRE (e.g. 1300 or 309); good GPA (e.g. 3.5); expecting master's degree; rich experience with co-authored papers; strong letters; seems to be motivated. 2分: Average GRE (e.g. 1250 or 312); okay TOEFL; excellent GPA (e.g. 3.8) from a top school in China; some preliminary experience; strong letters; wants to be a professor. 3分: Excellent GRE (e.g. 1400 or 322); average GPA (e.g. 3.1) with many Ws (withdraws) and D in chemistry; some experience; letters are so so. Discuss. 4分:Average GRE (e.g. 1150 or 304); average GPA (e.g. 3.1); no experience; letters are okay; nothing stands out. 5分:Outstanding GRE (e.g. 1400 or 322); poor GPA (e.g. 2.8); no experience; luke-warm letters; not sure what the applicant wants to do afterwards. Triage Reject:unacceptable GRE (e.g. 1000 or 300, or AW2.5), or unacceptable GPA (e.g. 2.8), or absolutely no experience, or letters indicating a psychological problem, or poorly written PS, or any combinations of them. 如果5个以上评委平均打分低于2,大家都不会费时间讨论,直接面试!在2至2.5之间的是每次开会讨论的重点。大于2.5的基本上就没啥指望了,除非有教授点名要你。 Triage reject比较简单,两个就足够。 这个标准是本人根据申请者的实际情况自行裁定的,其他委员童鞋咋操作俺就不知道喽。反正需要5个人才能决定某个申请的命运,我只需要在开会时能够为自己的打分答辩就够了 。写这博文的意思是提醒那些一心准备英语而荒废基础课、专业课、和研究训练的童鞋,光有光鲜的GRE不一定灵。刚刚看到一个GRE考了1450的童鞋的申请被直接triage rejected了。 这个熟了吗?......好像还差点儿。 啥时候才能整手royal flush玩玩啊? 这就是传说中的royal flush嘛?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
7745 次阅读|18 个评论
2011年博士生信息交流会:对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申请者的佳音
热度 2 Helmholtz 2011-11-18 11:17
2011年博士生信息交流会:对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申请者的佳音 何 宏 国家教育部下属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自2007年起推出大规模的公派留学计划:每年共推出6000人的普访,5000人面向211以及985高校的“高水平人才建设”框架下的博士生和联合培养生计划,另外还有1000个可供其他国家科研事业单位以及211高校以外高校学生申请的博士生公派出国专项。其中,名额指标较少的博士后项目,在申请条件和评审环节、在资助标准上都等同于6000人的普访;在5000+1000的学生项目中,留学基金委CSC则对有签约的211以上高校采用了配额方式,而对其他单位采取在单位或个人合作项目框架下的自由联系或申请CSC与国外机构联合项目的方式。 该项目第一期五年已经结束,据最新消息,自2012年起将进入第二期的五年,人员规模甚至略有扩大,从管理内容上也略有调整。比如在5000+1000的博士生公派项目中,1-2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将限定在211高校以内,不再对非211以及中科院、医科院等单位开放。 对于申请学生而言,如果个人认识国外导师甚至国内导师与这位国外导师有合作,这是最理想的书面,因为双边有相互了解和互信;对于导师而言,究竟是同意一个优秀学生(硕士毕业生和博一学生)转而申请出国做博士学位,或者坚持要求学生跟自己绑在一辆战车上,有时也确实是个两难的选项。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该与人方便时,还是与人方便不要结怨为好。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绝大多数的学生与海外导师之间的关系是顺畅的,但因矛盾冲突、甚至不得为因为语言交往能力、真实的科研能力而不得不放弃学业,不得不打道回府的学生也确实占有一定的比例。为方便中国优秀的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海外一些高校信息,包括与攻读博士高校和科研院之间尤其最好是与潜在的导师之间直接面对面,自2009年起,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就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会同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在每年的11月月底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举办中国博士生教育国际交流会,由一些国外合作机构邀请有较强意向招收中国博士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会,一方面做一些宣介报告,另外也由参会的导师以及招生机构跟中国学生申请人直接面对面,介绍外方单位的录取博士生的要求以及接收一些合适申请人的申请材料,甚至直接面试,确定录取意向。 于2011年11月26日-27日(周六和周日两天)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开幕。 http://www.phdchina.org/phd/index.shtml 目前,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斐济、法国、德国、新加坡、荷兰、英国、美国等10个国家的80多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院、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已报名参会,超过150位具备招博项目的海外知名院校的教授和导师将聚首北京,一千多名硕士生或硕士生以上的中国学生已经注册“报考”,准备赴京参会,与“洋博导”或坐而论道,深入咨询、或参加面试;同时这些“洋博导”为这些尖子生、优等生或者保荐生准备了30多场海外学校的博士生项目说明会。 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宗瓦副秘书长介绍,该交流会已举办两届,广受好评。去年有来自北京、河南、天津、上海、吉林、湖北、山东、江苏、陕西和黑龙江等25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多位学生参加了咨询和面试。从国内学生的反馈看,95%以上的学生认为该交流会有收获;近70%的学生认为有被海外院校录取读博的可能;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解了到招博信息、见到了导师、递交了申请并接受了面试;超过一半的学生见到了1-5位老师,近40%见到了5-10位老师;很多学生说,该活动是一个与海外教授直接见面和交流的高端平台,为国内面试、海外读博提供了一个机会。据去年参会的郑州大学2008级研究生林柳兵同学表示,交流会邀请了70所国际知名高校参会,选择余地非常大。要去国外一流大学读博,首先是外语成绩,要有雅思、托福、GRE或同等水平外语成绩;其次是自己的研究项目要与国外导师的研究方向对口,如发表过相关论文,就机会大增。目前,已经预约成功的学生正在积极“备考”,准备成绩单、各类语言考试成绩单、研究方向、个人简历,还有导师或校长的实名推荐信,以突出综合素质,来到现场,冲刺面试成绩,也有同学将通过各个学校招生办老师寻找到相关导师和教授,实现自己出国读博的梦想。 本次交流会是第三届,众多国家级教育机构出面组织自己的精英大学来华,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携25所精英大学来华,如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康斯坦茨大学、海德堡大学、耶拿大学、马尔堡大学、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基尔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成为最大亮点;加拿大使馆组织14所加拿大学校参会,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西安大略大学、麦克玛斯特大学、渥太华大学、拉瓦尔大学、约克大学、曼尼托巴大学、圭尔夫大学、魁北克大学、卡尔顿大学等;英国使馆出面组织了12所英国院校,如伦敦大学学院/UCL、布里斯托大学、艾塞克斯大学、杜尔汉姆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伯明翰大学等;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Academic Transfer组织了11所大学及博士生院,如乌特列支大学、VU阿姆斯特丹大学、格罗宁根大学、代尔夫特工业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法国高等教育署组织了囊括80所博士生学院的10所法国知名科研机构参加,如南锡一大、里昂大学、波尔多一大、巴黎六大、图卢兹大学、巴黎政治学院等;还有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澳大学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菲济的南太平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等都将悉数亮相,与中国学生亲密接触。这些海外精英大学带来了的不同学科、不同项目的丰富信息、资助项目、奖学金项目、学科专业及招生名额,并现场指导申请程序等。 2011博士生教育国际交流会-来华参会的海外院校名单 Country Institution Name TableNo. Australia RMIT University L4 Australia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L1 Australia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L2 Australia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L3 Canada Carleton University R5 Canada école de technologie supérieure (éTS), Université du Québec R6 Canada é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 - Polytechnique Montreal R3 Canada Laval University 90 Canada McMaster University 94/95 Canada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91 Canada Ryerson University 99 Canada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R10 Canada Universite de Sherbrooke R4 Canada University of Alberta R7 Canada University of Guelph R9 Canada University of Manitoba 92/93 Canada University of Ottawa R1/R2 Canada University of Waterloo 98 Canada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96 Canada York University R8 Denmark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L5/L6 Fiji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L7 France French Embassy 26 France Bordeaux 1 University 14 France Cergy-Pontoise University 13 France Clermont Ferrand - Blaise Pascal University 12 France Lyon University Network 22 France Nancy - University of Lorraine 15 France Paris 13 University- Sorbonne Paris Cité 23 France Paris 6 UniversityPierre et Marie Curie-UPMC 24 France Paris 7 University Paris Diderot 11/21 France Sciences Po - Paris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tudies 25 France University of Toulouse 10/20 Germany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 50 Germany 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 27 Germany Berlin Graduate School for Transnational Studies 51 German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Eichstaett-Ingolstadt 42 Germany Centre for European Economic Research (ZEW) 58 Germany Chemnit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1 Germany Christian-Albrechts-Universitaet zu Kiel 35 Germany Forschungszentrum Julich 55 Germany Freie Universitaet Berlin 30 Germany 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 of Jena 34 Germany 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at Erlangen-Nurnberg (FAU) 32 Germany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am Main 53 Germany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Universitat Hannover 54 Germany Heidelberg University 44 Germany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 GmbH (IMB) - Center of Excellence in the Life Sciences 36 Germany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 46 Germany 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 33 Germany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45 Germany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y Munich 47 Germany Paderborn University 37 Germany Philipps-Unviersität Marburg 57 Germany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 41 Germany TU Dortmund University 52 Germany University of Bayreuth 40 Germany University of Freiburg 43 Germany University of Konstanz 56 Singapore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gineeringL10 Singapore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the School of Physical athematical Sciences L8/L9 The Netherland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80 The Netherlands Maastricht University 85 The Netherlands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82 The Netherlands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Medical Center (RUMCN) 84 The Netherlands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Medical Centre 83 Th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Groningen 77 Th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 87 Th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67 The Netherlands Utrecht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Natural Sciences 86 The Netherlands Utrecht University, Utrecht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97 The Netherlands VU University Amsterdam 81 UK City University London 71 UK Durham University 72 UK King's College London 60/70 UK Newcastle University 64 UK NewRoute PhD Consortium 61 UK Robert Gordon University 62 UK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74 UK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66/76 UK University of Bristol 65 UK University of Essex 73 UK University of Reading 75 UK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63 USA 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16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5507 次阅读|6 个评论
致“加为好友”申请者:请实名
热度 5 liuli66 2011-10-31 11:45
最近频繁收到“加为好友”的“空白”申请, 本人婉拒一切“空白”申请。 本人是实名博客。 您若实名(而不是匿名)申请“加为好友”,AN是可以考虑“批准”的。 还望大家理解。
个人分类: 杂感|583 次阅读|14 个评论
申请制博士招生,截止在即
热度 1 马红孺 2011-10-5 09:53
申请制博士招生,截止在即 突然想到,我们这还有个申请制博士项目,符合条件者,不需要参加考试,直接参加复试即可成为博士生。 欢迎有兴趣且符合条文所列条件者申请。招生简章请看下面的链接: http://yzb.sjtu.edu.cn/news/newShow.ahtml?id=10800 此处把研究生院的条件,也就是我说的条文条件拷贝过来,供参考。 据说也有高薪伺候^_^, 欢迎申请。 一、申请者须具备的条件 1. 国内重点院校(含 C9 高校、 985 高校、研究生院高校)或所在高校学习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应届或历届硕士毕业生(硕士专业学位生除外);或取得国外一流大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2. 外语水平成绩六级(国家英语六级新考试体制下 CET6 成绩 ≥440 分或新 TOEFL≥90 分(老 TOEFL≥600 分)或 IELTS≥6.0 )。 注: “ 公开招考(申请入学) ” 免学校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仅需参加学院组织的综合复试,报考专业限 “ 理工农医管 ” 学科,且报考类别必须为 “ 全日制非在职 ” 博士生。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5289 次阅读|2 个评论
收到2011国基专家评审意见
热度 1 shmchen 2011-8-31 17:01
1 ( 1)该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含糊不清。 (2)有些研究内容值得进一步思考,比如申请者提到研究XXX,XXX,XXX等情形下研究控制方案与XXX关系,这些研究都是全局性的,对于XXX的个体层面上的控制设计意义不大,可操作性不强。 2 该项目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基于XXX的群体系统XXX控制及XXX研究具有创新性,项目的研究内容具体、技术路线可行,研究目标在期限内可以实现,申请者及其团队已开展了相关的前期研究项目, 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队伍结构合理。 3 本项目涉及群体系统的XXX以及XXX控制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但是,申请书的 文献调研明显不完全 ,对于研究现状缺乏全面认识。申请书中的某些概念(例如:XXX、XXX)不明确, 出现错用、乱用现象 ;另外项目的研究内容空泛,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的可行性分析,技术路线缺乏深度; 申请者也缺乏相应的科研基础 。 4 项目针对XXX和XXX条件下群体XXX控制问题,并希望与个体XXX分析结合起来,实现XXX和XXX控制相结合的全局XXX控制。课题的选择针对了目前多机器人系统XXX研究的难点,具有较好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项目研究内容的设立抓住了群体系统XXX控制中的难点问题,包括XXX方法和XXX理论,内容设计合理。技术路线中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清晰,所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创新性,运用的方法合理,工作量比较合适,有望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 但是,研究内容3),或者说关键科学问题3)的研究路线阐述的不是很清晰,理论创新性体现得不充分。似乎只是在全局XXX条件下,将已提出的XXX个体控制方案应用于群体系统,然后讨论XXX问题。如果是这样,关键科学问题3)的难点应该不是控制率的设计,而是在XXX的XXX条件下,稳定性分析的难点。技术路线应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研究思路。 项目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较好 ,研究团队组成合理。 非常感谢各位专家的评审意见,特别是第2位和第4位专家的肯定,给自己增添信心,第1位专家可能是专注于智能体方向的,对于群体动力学研究不是很清楚,明年申请书中也无法做出相应的修改和回应,第3位专家对文献调研要求全面,不知道是不是漏了对该专家工作的引用或是其他,之前在小木虫和科学网上学习大家的经验时,有提到要结合项目申请内容来进行现状综述,如果铺的面太开了反而让专家觉得太啰嗦,明年申请书不知道要怎样调整,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第4位专家,评阅很细致,给出的意见也非常有指导意义,控制律设计本身就需要考虑控制作用下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在关键科学问题的说明上还需再仔细推敲,希望基金委能多找一些这样的专家,即使不同意资助,也能让申请人有所收获,毕竟申请人为基金的付出是需要得到尊重的。
40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技部关于征集2012年度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的通知
热度 1 xscb 2011-8-3 09:31
【转】关于征集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的通知 为做好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征集工作(以下简称“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将在2011年8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受理2012年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申请,请申请者按照有关要求申报,过期不再受理。 特此通知。 附件: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2012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办 公 室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科技部网址: http://www.most.gov.cn/tztg/201107/t20110726_88493.htm )
2323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包二奶的院士申请者一事看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漏洞
热度 13 wangdw 2011-7-22 11:08
从包二奶的院士申请者一事看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漏洞
从包二奶的院士申请者一事看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漏洞 文 / 王亶文 中新网北京 7 月 21 日电 ( 记者 孙自法 ) 记者 21 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经调查,发现段振豪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中国科学院监察审计部门核实后已将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段现已被刑事拘留。 就是这位姓段的研究员,道德败坏,包二奶。 结婚 24 年发妻在美国带着儿子辛苦打拼,他却在北京给几名情人各送一套房,并且挪用了国家的科研经费。而网帖所指风流案主角直指中科院院士候选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段振豪。 说他 虚报冒领差旅费,我估计数目不会太大。因为这里面有财务的规定,冒领不容易。到是在报道中说他给几个情人各送一套房,并且挪用了科研经费。这里面可能数目较大。 科研经费的管理的确漏洞太多。我在前面的博文中,说及利用职权地位占用大量经费问题。 在此再补充一句顺口溜, “大课题小评审,中课题中评审,小课题大评审”。 此外,在经费管理上,不同研究所规定不同。前几年听说,有的所可以用经费买汽车,有的所可以用经费吃喝。而普遍的,可以在学术会议后用科研经费旅游。记效工资从经费中拿,以至经费紧张的科研人员的经费几乎都用来发工资了。等等。
个人分类: 其他观点讨论|4102 次阅读|31 个评论
关于出国做博士后和职业发展的问答
热度 4 kejidaobao 2011-7-13 11:03
文/马 臻 问:我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想去国外大学体验科研活动,博士毕业后,应出国重新攻读博士学位还是出国做博士后? 答:在国内读了博士,一般不应到国外再读同一专业的博士学位,原因是浪费教育资源。如果你考其他学科的博士,倒是可以的。问题是,是否有必要再读1个博士学位?无论你将来准备在国内还是国外就业,都讲究博士毕业后的“工龄”的。你读了2个博士,“工龄”还是零。和“工龄”类似的是头衔(或职称)。博士后的头衔比博士的头衔高,而如果你在国外能有固定的工作(例如研究科学家、资深工程师),对你在国内还是国外找工作,都很有帮助。 问:国外导师招博士后,看重的主要是哪些方面?是否需要准备考TOEFL? 答:博士后的工资是国外教授出的,他说招谁就招谁。有时他刚拿到一笔经费,或课题组正好有个博士后离开,急着找人干活,但这时很多潜在的申请者还没有博士毕业,于是就招收能马上过来干活的人。反之,即使你很厉害,对方也会说没钱或没有职位空缺。申请国外博士后不要考TOEFL。国外教授会看研究背景是否吻合,如果你博士期间做的课题和博士后期间准备做的课题类似,那就更好了。如果国外教授熟悉你的国内导师,并且你得到国内导师的大力推荐,那会很有帮助。发表论文和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如果博士期间没有发表论文,或者只发了几篇中文论文,很难申请到国外的博士后。 问:从博士到博士后,再到以后做(美国)助理教授并以科研为职业,这是许多科研人员走过的路。对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在美国申请教职,并非论文发了很多就有用。如能“加强打击力度”,那更好了。例如,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上发表30篇论文的申请者,未必比得过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8篇论文的;出了30篇第2作者论文的申请者,未必比得过出8篇第1作者论文的。另外,想象一下:几年后到大学应聘,你能否把你的研究工作连成一体,做出一场有逻辑性的、系统的报告?你去什么学校做博士后、跟谁做博士后也很重要。跟谁做博士后,不但涉及学术方向是否有前景,而且还涉及推荐信的问题。找工作都需要推荐信,推荐信是谁写的、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能否找到工作。 问: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出路怎样? 答:在美国做了博士后以后,留在美国一般有4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换个地方继续做博士后,最后争取让导师出钱把你留在组里做高级博士后。第二条途径是通过博士后这块“跳板”,找到工业界的职位。但近年美国经济不景气,博士后找工作,用人单位打电话来问有没有绿卡,一听没有绿卡就称已经招满了。于是,很多博士后“把牢底坐穿”,等拿到绿卡后,走向工业界。第三条途径是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做研究科学家,这相对于在美国找到教职来说容易一些。第四条途径是在美国大学当上助理教授。但这很困难,不仅需要很强的论文发表记录,还涉及语言和教学体系:国内课本和外国课本在内容和语种上都不同。当然,如果你不要留在美国,可以回国在研究所、大学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也可以去公司工作或自行创业。 问:从国外博士后出站,如何联系国内的教职? 答:国内大学、科研院所人事部门和院系的主页常常有招聘广告。海外留学生可以随时询问有无职位空缺,并申请。还可采用熟人介绍的方式获取招聘信息,获得引荐和帮助。有时你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听众里有国内的同行甚至科研单位领导,他们正好要招从事这个研究方向的人才。你在国际会议上和国内同行面对面地交流,说不定对方正好有招聘信息,把你推荐过去。找工作如做探索性实验:在投出简历后得到反馈,行或者不行,也有的根本没有回音。然后重新投简历,等待感兴趣的单位正面答复后才缩小范围。还可以去用人单位实地考察、做报告等,以增进相互了解,估测一下能否适应环境。 问:在国外做博士后,发了很多论文,很想回国工作,为什么有的大学才给副教授职称? 答:评教授要看发表论文,还要看教学、指导研究生、申请科研经费等。此外,海外留学生在国内谋职得到什么样的职称和条件,是一个多变量的函数。第一个变量是用人单位(大学、研究所)的名气。第二个变量是用人单位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热门程度。如果大家都想去北京、上海的“985高校”,当然竞争激烈了。第三个变量是你目前的头衔,没有固定工作的博士后和已经是美国研究科学家或研究助理教授的人一起申请国内教职,起跑线是不一样的。第四个变量是你发表的论文。浏览有的“985高校”院系主页,可以发现近年来海外博士后申请到副教授职称的,至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高档刊物上发表2—3篇第1作者论文,而直接得到教授职称的,往往在Nature、Science、Nature子刊上发表过第1作者论文。第五个变量为是否符合学科发展的需求,即系里是否要大力发展你的研究方向,要引进成名成家的资深教授还是有发展潜力的“新秀”?第六个变量是申请的时间。近年来,随着回国人员的增多和国内大学水平的提高,水涨船高已成普遍现象。不过,现在引进的副教授有启动经费、住房补贴和岗位津贴,可以是独立的课题组长,这和以前博士留校加入教授课题组的情形不大一样。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走向职场|11366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评审标书中的数据看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国家责任
热度 2 lxchencn 2011-5-9 21:51
年年评审标书,感觉申请者标书水平在不断提高,标书看多了,注意到一个现象,在立论依据里面引用的数据、标准、指南往往有国际的特别是欧美的数据,但常常缺乏中国本土的数据,一方面说明专家的具有了国际眼光,但另一方面又生疑惑,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该是以解决中国的科学实际问题、服务中国大众的,如何对中国自己的相关数据熟视无睹呢?纳税人出钱难道只是让这些专家去发挥国际主义精神吗?国家的大量科研经费已经流入了国外仪器试剂公司的腰包了,难道做出来的成果也只能服务于万里之外的人吗?小心别人还不一定领情呀。国家的钱国人用,国人的成果更应该惠国人!科学家的责任不可忘记。
2778 次阅读|4 个评论
发布一个欧盟玛丽居里项目短期博士后机会
greywolf 2011-5-1 20:53
关于欧盟玛丽居里研究项目,国内人知道的可能不太多,请google之,以及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9854do=blogid=405568 对申请的介绍。 现有一个短期的博士后空缺,虽然只有8个月,但考虑到这个项目很好的待遇以及全面的培训机会(欧盟十几家大学研究所以及几家企业联合),对于发展今后的network是非常有帮助的,欢迎大家申请!要求申请者对于光学和PIV比较熟悉,将来的研究工作是对MEMS中气体流动的微尺度PIV实验测试,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所以申请者最好有这方面的经验,以便一旦开始工作能立即投入。 Opening of an Experienced Researcher posi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Limerick (Stokes Institute). Title: Micro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for Gas Flows Duration: 8 months Starting date: June/July 2011 (by agreement with the researcher) Application deadline: 20 May 2011 You will find enclosed a description of the position, eligibility criteria, remu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cedure. The position is also advertised on the Gasmems website ( www.gasmems.eu ), in the "opportunities" section and on Euraxess Jobs portal ( http://ec.europa.eu/euraxess/index.cfm/jobs/index ). Please feel free to forward this information to potentially interested candidates. ER2_position.pdf PS: 这个实验室我也曾在开会的时候参观过,对里面的研究现状了解一些,对此有兴趣有问题的欢迎提问,也很高兴能认识一些gas mems 领域的同行。
6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爱心去评审基金
热度 3 vcitym 2011-4-29 17:55
每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工作基本都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每年都会有人在这里讨论。其实,无论申请者还是评审者,我们都是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推动国家乃至世界科技的发展。从这一点看,我们都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理应有科技之爱,朋友之爱,同行之爱(尽管有同行相轻之说,或者其他说法)。 记得自己年少时曾经的一篇文章投稿,被拒后反馈了专家评审意见,依稀记得是工作有一定创新性,但表达上不够层次,一些细节没有阐述好。虽然被拒稿,但心里却热呼呼的,专家给了肯定,也给了建议。从字里行间看得出评审专家的爱心和真诚的情感。 现在我们的科研环境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一年一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不能说每个申请者都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起码也付出了不少不眠之夜。因此,用爱心或真诚去评审申请者的“成果”,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申请者的爱的奉献。 当然,奉献爱心不能丢掉标准,还是要严格筛选,舒缓口气,友好评语,善意建议。 期待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有更多“爱心”评语!
30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洪堡申请注意事项
jphu 2011-3-30 11:31
洪堡奖学金申请注意事项及建议 2009 年 3 月份收到洪堡基金会的电子邮件,通知我获得洪堡奖学金。现在回想整个申请过程,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提了几点增加申请成功几率的建议。在我过去申请和现在总结的过程中,借鉴和引用了许多学兄学姐的总结和建议,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另外,在本文的最后附上了一些相关模板,供大家参考。但是这些模板或信息的下载地址我已经忘记了,在此向原信息发布者致歉! 一、 申请者的条件 洪堡奖学金在申请时所要求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在去德国之前获得正式学位),二是有德国籍教授(也就是 Host professor )给你必要的支持,他需要写一份声明(或叫做保证书)并寄送到洪堡基金会。在教授的声明或保证中,他要确认你获得奖学金后,能够给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实验设备,另外在声明中要表达他个人对你本人和研究计划的评价。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般可以申请的洪堡奖学金种类有两种:一种是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另一种是 Experienced Researcher 。第一种要求你获得博士学位在四年以内,第二种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十二年以内。 除了上述条件外,洪堡基金会没有其他限制性要求。洪堡奖学金的评审是不分学科、种族、地域的,所以只要觉得在自己的领域里面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即可申请。 二、 申请方法 填写以下相关资料,并寄送至洪堡基金会即可。如果用普通挂号信寄,可能需要半月,大约 70 元左右,这与你准备的资料重量有关。如果用特快专递寄,需要 3~4 天,费用在 200 以上。如果是寄特快专递,建议你不要直接去邮局,到网上搜一下快递代理公司,既便宜还可以上门取件,可靠性也不差。我就是这么寄的。洪堡基金会地址: 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 Selection Department Jean-Paul-Straβe 12 53173 Bonn, Germany 你可以从洪堡基金会网站()上下载申请表格( Application form ),在表格的后半部分会有德文和英文对照的申请表填写说明,在这个说明中还会告诉你所要提交的申请资料有哪些。 下面是我列出的洪堡基金会要求申请者提供的申请资料,请务必下载最新版本申请表进行对照,防止遗漏,在时间和精力上造成浪费。要求的资料如下: 1. 申请表( Application Form ) 2. 个人简历( Curriculum Vitae ) 3. 研究计划( Research Plan ) 4. 发表文章目录( List of Publication ) 5. 代表作( Publications/Summaries ) 6. 三位专家的推荐信( Expert Opinions from Three Academics ) 7. 德国籍教授的声明(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your host ),还可以叫做邀请信 8. 学位证明( Doctoral Certificate ) 9. 德语或英语语言能力证明( German or English Certificate ) 三、 上述申请资料填写和准备的问题 1. 首先到洪堡基金会网站上()上看基金会对申请者所提交资料的要求有没有变化。建议下载并认真阅读最新的说明书(说明书一般附在申请表的后面)。 2. 填写申请表时的各项内容 填写申请表时,切忌按照以下内容逐条填写,因为申请表每次可能会不一样!!! 首页要写上你的名字和你想申请的种类。申请种类请按照前面提到的条件来判定。 No.1 :个人信息; No.2 :通讯地址,选择你的联系方式是单位地址还是个人家庭住址; No.3 :当前工作或学习的单位信息; No.4 :个人住址,仅当你用个人住址作为通讯地址时才填写; No.5 :在国外你所呆的或呆过的研究机构的信息; No.6 :德国教授的信息( Host Professor ); No.7 :第二位教授的信息( Second Host ),如果你想在洪堡资助期间在两个教授的研究小组工作的话,可以填写此项。 No.8 :大学教育经历,从本科( Bachelor )、硕士( Master )到博士( Doctor )。如果还有其他经历,可续填。 No.9 :如果你在申请时还未获得博士学位,需要填写此项。 No.10 :个人学术或职业经历,包括海外的。 No.10a :你当前的职位 No.11 :在德国的研究你认为会对你将来的职业有何帮助。 No.11a :洪堡资助结束后你的个人打算(填回国工作、到其他国家继续研究等等)。 No.12 :是否中断过研究工作?若有,说明原因。对女的来说,孩子的哺乳期可以中断研究,填写孩子的出生日期即可。 No.13 :研究领域及代码。此处选择需慎重,因为这关系到洪堡基金会选择哪些专家来评审你的申请。我个人认为需要与你的 Host 协商,他可能会帮你选择他人脉比较广的那个领域,这样有助于你的成功。 No.14 :博士学位及论文的相关信息,学位获得日期以证书上的日期为准。 No.15 :实验研究的阶段。填写时要注意:每年洪堡基金会评审三次, 3 月、 6 月、 11 月。如果你想参与 3 月评审,最晚要在前一年的 11 月前(即 10 月底)递交所有资料;要参与 6 月份评审, 3 月前( 2 月底)递交所有资料;要参与 11 月份评审, 6 月前( 5 月底)递交所有资料。除去评审时间外,如果你得到资助,还要有至少三个月的时间来办理护照、签证等事宜,另外还要除去学习德语的时间(分两种,一种两个月,一种四个月)。刨去评审、签证、德语学习等的时间,才是你开始研究的时间。可以做一个大体估算,我个人认为,至少距离你提交申请半年以上。 No.16 :研究计划的信息。包括题目、关键词和摘要。我个人认为关键词也要与 Host 教授协商,因为同样关系到选择评审专家的问题。摘要切忌冗长,虽然表格给了足够的空间,说明白问题即可。我的摘要就写了 7 行。 No.17 :乔治富士特奖学金。中国人不申请,不填此项。 No.18 :找一位外语老师帮你评测一下即可,不用那么找测评机构或出示权威证书(甚至自评也行,但要与递交的语言能力证明相互吻合,切忌露出马脚,不推荐此种做法!)。基金会不会因为这个来拒绝你,你只要能在德国时顺利交流即可。对于人文或法律乃至医学专业的来说,需要德语水平很高。 No.19 :德语学习经历。 No.20 :洪堡基金会资助的德语学习。不需要你付钱,基金会出钱。如果你对德语感兴趣或被要求具有较高德语水平,可以选择 4 个月,如果不感兴趣,选 2 个月。我是选了两个月,后来感觉太明智了,学德语太郁闷了!开始学德语的日期,也要考虑评审时间、护照签证等时间。 No.21 :以前申请过洪堡奖学金吗?根据事实填写即可。 No.22 :是否同时申请了其他奖学金?根据事实填写即可。 No.23 :如何得知洪堡奖学金的?根据事实填写。 No.24 :填写完毕之后打印出来,签字! No.25 :博士导师的相关信息。 No.26 :推荐专家的信息。 No.27 :夫人或先生的信息。 此后就是德文和英文的填写说明,有必要进行认真阅读! 3. 个人简历的问题 基金会要求个人简历不要超过两页。我的个人简历包括了个人基本信息:姓名,国籍,性别,专业,学位,婚姻状况, Email ,现工作 / 学习单位,一张电子照片;此外还有我的教育经历,仅仅给出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的时间、学校名称和专业名称。另外就是工作经历和获得的奖励。 4. 研究计划 基金会要求研究计划包含题目( Subject )、方法( Methods )、目标( Aims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以及时间节点( Time Schedule ),页数限制在 5~10 页,需要独立撰写并在提交之前获得 Host 的同意。我的研究计划用五号字体(外加包含题目和作者及单位信息的首页)、双倍行距,一共 8 页。 5. 发表文章目录 洪堡基金会网站给出了一个发表文章目录的范本,可以仿照它给出自己的目录。值得注意的是,发表文章需要同时给出起始和结束页码。同时要标记或说明哪些文章出自博士论文以及哪三篇是你要作为代表作品提交评审的。如果你发表的论文中有非德文或非英文的,要翻译成英文或德文(同时要给出中文的题目)。如果有接受但未发表的文章,附上接受证明。 6. 代表作 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论文 3 篇提交,每篇提交 3 份。 3 篇文章中至少有一篇是近两年内发表的。代表作不返回给申请人,所以仅需要递交复印件即可。对于申请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的人来说,如果觉得有必要提交你的博士论文,需要刻录在三张 CD 盘(三份)提交,但如果不是德文或英文的论文,需要翻译成 6~10 页的概述,一同递交(三份)。不能仅仅是摘要的翻译。 7. 推荐信 推荐信至少要三份,但多于三份也没关系。三份里面有博士导师的一份,现在工作或学习的单位中的资深学者(导师除外)一份,第三份专家推荐信在洪堡基金会的说明中有具体要求,但我认为不用管它,你觉得合适的人就可以给你写。对于 Experienced Researcher 来说,推荐信中需要有海外学者,不能都是中国的。 8. 教授的声明(邀请信) 教授的声明由他自己来写,但需要你提供你推荐人的信息、研究计划、个人简历、发表文章目录、代表作品等。只要你觉得有必要的东西,你就给教授看,让他对你有全面了解。洪堡基金会网站上对教授的声明有具体要求,如果觉得有必要,你可以下载后发给他。但德国教授对如何写这种声明都清楚的很。 9. 学位证明的问题 学位证书有学位证和毕业证两本,需要翻译成英文或德文并公证。我个人认为,学位证书不需要找公证处公证,太浪费钱。许多学校和研究院所都有自己的英文版证书。如果没有,你就自己翻译或到学校的研究生院或研究所的主管部门去,他们一般都有固定的翻译好了的格式,打印到 A4 纸上,让他们在上面给你盖个章就行了。一般这种情况也要花钱,但很少。我当时要了两份,一共 10 元。 如果是未获得学位的,可以让导师或学校给一份证明。(我没办理过,不知道具体过程) 10. 语言能力的证明 找一个英语老师替你测试一下即可。其实也没必要那么复杂,你只要觉得自己能和德国教授交流,直接自己评价即可,然后随便写一个人的名字(不推荐此种做法,呵呵,作弊)。 四、 建议和总结 下面根据我的个人经历,就几个重要问题给出我个人的建议和总结,仅供兄弟姐妹们参考。 1. 个人简历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反映你在申请表中无法体现的东西。切忌说一些描述性的空话,比如工作勤奋,态度端正等。这里不需要自我评价,这些评价由推荐人来说。 2. 洪堡评审委员会的重要评审标准是申请者的研究方案( proposal )和个人已发表的论文。研究方案务必要突出个人的前期积累工作,最好是博士论文基础上的进一步工作,而且要说明你的研究方案和你的 Host 的研究方向在哪些地方有共鸣。在写研究计划时一定要反复斟酌,因为你靠它不仅要打动评审人,还要打动你的 Host ,其实你的 Host 最关心你的研究方案。申请书中的引用文献要有你个人发过的文章。在本贴的最后附上了一份如何写好研究计划的建议,英文版的,供参考。我忘记在哪里下载的了,无法给出转载地址,请见谅! 3. 论文强调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的英文论文。对博士论文的工作特别重视,要求在个人发表的论文目录上标出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根据我本人以及检索到的其他兄弟姐妹们的经历,论文并不以是否是英文文章取胜,也不以数量取胜,更不以影响因子取胜。因为论文的数目和影响因子与所在学科有很大关系。我署名第一作者的英文文章只有 3 篇,最高影响影子只有 1.5 。总之,只要觉得自己做的成果还可以,就去努力一下试试。 4. 三篇代表作要精心挑选,既要显示你的水平,又要尽可能与 Host 的研究方向挂钩。最好与教授商量一下。 5. 推荐信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加以重视。好多人都认为洪堡奖学金的评审是靠研究方案和发表论文,都忽视了推荐信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推荐信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甚至高于上述两方面。作为基金会的评审人来说,他们需要在一周之内(基金会规定的)给出评审意见。这么短的时间很难让他们把握住你的实力和水平,而他们判断你实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推荐人的意见。同时,基金会非常重视与申请者来自不同国家的推荐信,因为这表明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这与基金会的选拔目标相一致。另外,如果推荐信中你的导师、你工作单位中的资深学者、还有另外一个推荐人都是在国际上有名的话,那你的成功率就大大提高。第三位推荐人如果是海外的就更好。最完美的情况是你的导师、你工作单位的学者、还有第三位推荐人都是洪堡学者,这样你成功的几率剧增。洪堡基金会非常重视洪堡学者的意见。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现在的 Host 说的,而且是在我找推荐人的时候告诉我的。我的推荐人都是洪堡学者,我也了解到,推荐人中洪堡学者较多的,中的几率很高。 6. 最后一条,其实也是最重要一条,在进行上述一系列活动之前,你必须要得到一个德国教授的支持,否则你连参与评审的资格也没有。选择德国教授的方法很容易,如果你和德国教授熟悉就直接找他。如果不熟悉,可以在德国大学主页上寻找与你课题相关的教授 ,然后直接给他发 Email 即可,这就要看你的前期工作和方向是否能引起某个教授的兴趣。只要你在主题里面表明你想申请洪堡,他们都会,将对后来人具有很大的帮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转载]研究生如何做开题报告?
haianliu 2011-3-26 11:45
科学研究是一门创新的艺术,任何循规蹈矩、因循守旧都是科研的大敌!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按部就班地依照最初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老是出不了结果,反而一次意外的发现倒是引来丰硕成果!这种现象正如“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承担科研项目时,每年都要给项目主管部门写年度进展报告,其中一项就是要求申请者汇报是否根据国内外最新进展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做过适当的调整。换句话说,科研部门并不反对修改或刷新原有方案。这种做法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因为 做 科研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贴近世界前沿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同样,研究生做的课题,很多也是导师申请的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应当相当之高,因此研究内容也有一个升级的问题。说到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当然就是导师课题申请书的全部拷贝或部分翻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研究生做开题报告就是走形式,它对课题展开只有原则性指导意义,而当课题研究走向纵深后必然做出或大或小的调整,甚至完全转向。 因此,与其说研究生做开题报告的这种形式重要,不如说研究生如何借写开题报告的机会尽早介入课题更重要。以下谈一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三要三不要”),但我绝无“越俎代庖”的意思,不同导师可能有不同的做法,研究生最终还是要听从导师的安排。 第一, 要吃透研究课题,不要匆忙下手。 研究生接受了导师安排的课题后,就要以“主人翁”的姿态负起责任来,而且必须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来做,而不是一味依赖导师。最好是把导师的课题申请书借来仔细研读一番,弄清楚为什么要做(Why)?应该做什么(What)?要怎么做(how)?遇到琢磨不透的问题,一定要请教导师,直到完全吃透课题后,才能进实验室开展研究。 第二, 要广泛涉猎相关研究领域,不要拘泥于申请书中罗列的参考文献。 研究生要借写开题报告之机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除了应当搜集申请书中提到的一些重要文献的全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查阅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由于申请书中罗列的参考文献基于过去几年的研究进展,但其中有些问题可能已经解决,有些概念可能已经修正,因此密切关注课题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不仅是导师的事,也是研究生的事,最好是研究生先于导师一步发现新进展,找到新资料。 第三, 要善于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被锁在固定的思维圈子里出不来。 无论在查阅文献时,还是开展研究后,研究生都要积极开动脑筋,努力拓展知识面,特别是要用理性、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科学问题,最忌讳的是将自己的思想禁锢在一个既定的“笼子”里。研究生的思维最活跃,没有教条主义负担,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出自己的科学猜想,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求证。 当然,研究生做开题报告可以加深自己对课题研究意义及实施方案的印象,同时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看英文文献还提高了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大大增加了专业英语词汇量。在此基础上,研究生可以考虑整理出一篇综述文章,即使不能正式发表,以后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前言或概论。 总之,科学研究可能有一个固定的起点,但恐怕没有一个必然的终点!成果是小是大,既取决于你的运气,也取决于你的眼光,更取决于你发现意外现象后能上升为新的研究方向的能力!(原文链接: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1238do=blogid=425240 )
个人分类: 科研路上|2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改基金申请书
热度 1 chmax 2011-3-10 06:01
又是基金申请时。 如今截止日期临近,众多“基民”忙着修改申请书,一定是热火朝天。在科网上看到博文称有些申请者、实验室领导对工作精益求精,临到最后才递交,可谓是敬业之至也。 今日有同学发来一首改编了的歌曲,名字应该叫做“死了都要改”,相当贴切: ----引用线-引自班级QQ群,详细暂不透漏,^_^---- 把每天 当成是申请的dead line 一分一秒 都改到泪水掉下来 不理会 专家是看好或看坏 只要你勇敢 给我改 哎...... 这思路没法改 没感觉去对着电脑all day and all night 享受现在 别一说改就怕受伤害 许多idea 我们相信 全靠改出来! 死了都要改 不推翻重来不痛快 科研小虫 都是这样 个个都明白 死了都要改 不改到通宵不痛快 宇宙毁灭 NSFC还在 不理会 最后是改好或改坏 只要有时间 你还得改 so....... 不要改得太快 你改得越快 老板的想法也就变得快 改到现在 你才发现 想法真变态 许多标书 我们相信 全靠改出来! 死了都要改 不理你身体好与坏 三个通宵 你就会死掉 死得不明白 死了都要改 不改到淋漓尽致不痛快 笔会损坏 大脑烧坏 计算机还在! 到绝路都要改 不日夜颠倒不痛快 改到最后还得改! 改到变态才精彩! ----引用线----- 大改特改,如果在一定限度,还是很有必要的。上面引用的虽有戏谑意味,但实情确实如此,写申请书、改申请书的过程,不断的推进着自己深入思考,许多好的点子不就是这样出来的吗? 最后,祝愿众位申请者,能够如愿以偿,不负一番辛苦,一番心血!
个人分类: 科研漫谈|47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从Infocom看各大学通信与网络方向实力(东方复冉)
热度 1 heweisong 2011-2-27 14:19
从Infocom看各大学通信与网络方向实力 * 东方复冉 * 1、摘要 2、内容概要 3、统计方法 4、统计结果及说明 5、相关工作 6、总结 7、致谢 8、参考资料 1、摘要: 本文通过统计北美及部分其它地区大学近年在Infocom会议的论文发表情况,对这些大学在通信与网络方向的实力做出比较。这项工作旨在为相关的出国申请者选择学校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倡导更加系统和理性的选校策略。 2、内容概要 对世界各大学进行排名的尝试由来已久。在bbs上常会看到有同学对着排名表决定自己的去向,更有甚者以气候冷热、生活单调与否做为标准。我们认为学校的科研实力应该做为最重要的选校标准,因为它对一个PhD所能达到的水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个PhD学生能达到的水平又决定他在今后更长的时间内待在什么地方。网络上充斥的各种排名表大多模糊了各个科研方向的界限,所以参考作用相当有限。我们提倡申请者进行更加翔实的调查----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要对该校在你即将专研的方向的实力,以及未来导师的科研实力,进行系统的评价。以此为目的,调查该校在顶级会议及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IEEE Infocom【1】是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顶级会议之一。 该会议含概了通信及网络领域的各个方面,如Internet,无线网络,P2P,光通信;相关课题包括协议与算法设计、网络优化、建模等等。Infocom论文具有很高的引用率,常会决定通信及网络的前沿研究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相关的一些会议有更高的引用率【2】,它们多数局限在特定方向。比如SIGCOMM是偏System的会议,SIGMETRICS偏建模,Mobicom偏无线网络。这就是选择Infocom做为评价标准的原因。 本文通过统计北美及部分其它地区各大学在Infocom的发表论文情况,为划分这些学校在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的“实力范围”提供参考。我们再次强调:对这些学校进行“精确”的排名是绝对不可能的,重要的是科学的调查和理性的思考。 3、统计方法 我们搜集了IEEE Infocom 2000年至2007年所录用论文的数据,并用perl脚本计算各学校发表论文的数目,以此为标准进行排序。同一学校多个作者的论文记为一篇。多个学校合作的论文为各校分别记一篇。由于无法获得2005年Infocom Technical Program的txt文件,而且时间有限,该年度的数据未计算在内。 4、统计结果及说明 各学校依照发表论文总数降序列表如下。我们对统计结果做以下说明: 1) 具有参考价值的是数据的范围,而不是数据的准确值。我们不认为发表15篇论文的学校一定比发表16篇的好。但是发表46篇的Gatech显然比20篇的Rice专业实力更强。 2)部分学校每年发表论文数有较大方差。如Princeton从2000至2004年仅有7篇论文,但仅2007一年就有9篇。因此,我们认为仅仅依靠本文的统计,对于发表论文少于10篇的学校无法做出有意义的评价,故未列入内。 3) 部分很少有中国申请者的学校,如排在28的Tel-Aviv University未列入内。 4)绝大多数是美国的大学,其它的仅有加拿大的University of Toronto和瑞士的EPFL等。 5) 有3所中国大学进入排行榜:香港的新星大学HKUST,北京的清华大学和台湾省的清华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清华大学2007年就有7篇论文发表在Infocom。由于英文写作水平对于论文录用的影响很大,我们认为该排行仍然低估了非英语国家学校的科研水平。 6) 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论文发表数目出乎意料。除去该校本身EECS实力强之外,对于Infocom的倾向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如果考虑到其它顶级会议如SIGCOMM,UMD是难以排到前5的。 7) “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本身仍然是一个宽泛的划分。比如光通信领域的牛校University of Rochester未进入排行。所以对于某些特定领域,仍需要更细致的考察。最科学的方法是调查该领域的顶级论文的出处。最细致的考虑应该是“导师在该领域的实力及影响力”。 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60 1、Stanford University60 1、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60 4、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59 5、MIT54 6、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46 7、Purdue University42 8、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40 9、Columbia University37 10、University of Michigan33 11、EPFL31 1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30 13、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29 14、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7 15、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24 16、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3 17、Boston University22 17、Rice University22 19、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20 20、Cornell University19 20、University of Toronto19 20、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19 23、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8 24、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17 25、Princeton University16 25、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16 25、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6 28、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15 28、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15 30、University of Minnesota14 30、Texas AM University14 32、University of Virginia13 32、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3 34、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11 34、University of Florida11 34、Tsinghua University11 37、Rutgers University10 37、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0 37、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10 5、相关工作 网络上流传有多个版本的北美甚至世界大学排名。比如USNEWS对于美国各大学及研究生院的排名【3】。本文列出的排行榜与USNEWS对于各大学的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mputer Engineering,Computer Science方向的排名具有一致性,但无疑更为细致。 6、总结 本文倡导留学申请者通过研究各大学发表的优秀论文数对其在特定领域的科研实力进行参考性的评价。并且以IEEE Infocom为例,对北美及部分其它地区学校在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方向的科研实力进行考查。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未能考虑除Infocom之外的其它顶级会议及期刊,也未列出各年发表论文数的方差及总体趋势。但我们希望以此抛砖引玉,看到更多的科学细致的对于各学校实力的分析。 7、致谢及致歉 本文的最初想法来源于与实验室几位同学的闲谈,在此表示感谢。特别感谢与作者进行部分数据校对工作的Chen师弟。由于时间仓促,无法确保数据没有疏漏和误差,敬请本文读者谅解。 8、参考资料 【1】IEEE Infocom. http://www.comsoc.org/confs/infocom/index.html 【2】Citeseer. http://citeseer.ist.psu.edu 【3】USENEWS rankings. http://www.usnews.com/sections/rankings
个人分类: 顶级会议|44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注意事项
shixiuchao 2011-2-19 10:21
面上项目中的自由申请项目:要求工作基础多,注重前期研究基础 面上项目中的青年基金项目:申请者必须为35岁以下。申请人前期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但是一旦获资助后,经费强度高于自由申请项目。 基金项目评审要点: 一、 立论依据部分 l. 以往落选项目中有50~60%是因为项目体现不出创新性。 2. 以往落选项目中有30.2%是因为项目立论依据不够充分。 3. 以往落选项目中有2.1%是因为项目无明显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 l 评审时创新性指标分为ABCD四档,有3个专家评为A,基本能获资助,创新性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论述部分 以往落选项目中有5.1%是因为项目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了解不够充分;对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不全;对近期有关国际研究进展及国内研究现状不是十分清楚。 l 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论述:如2006年申请,起码引用2005年的文献1~2篇;如果要突出自己的创新性,故意不引用已有相关新文献,评审专家上网查新时查到相关最新文献,就认为申请者不了解国内外进展而淘汰。 三、研究内容和目标部分 1.目标不够明确,内容不具体占落选项目的13.1%, 包括内容、目标不一致,缺乏关联性,过于分散。 2.内容偏多,重点不突出占落选项目的12.1%。 3.缺乏特色或缺乏基础理论研究深度。 l 如果前一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为A(优),同等条件优先资助,即使一审不通过,基金委会考虑提请二审评审;相反,如果前一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为D(差),二年之内不能资助。(2003年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结果上网)。面上项目的经费强度20万左右,3年时间,如果项目研究内容过大的话,会影响完成质量,专家会评价很难完成目标,所以研究内容和目标宜明确、重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和前一项目的关系要讲清楚关联性,以及区别点。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部分 1. 方法、路线不恰当占落选项目的27.6%。 2. 方法不先进占落选项目的1.1%。 l 有些申请者怕泄密,技术路线写的非常简单而没有通过评审。其实,技术路线可以以路线图图示为宜,但是关键点要体现出来。 l 有些创新性很强的项目,但是技术路线可能存在问题或难以实现、不具体或过于简单特别是关键总是新思路、方法有新意,但写得过于简单。这类项目基金委可能会给予一年期的小额资助,集中解决技术路线中的关键问题。关键总是解决后,项目就会取得进展性的突破,可以再申请给予面上项目资助。 五、研究基础和条件部分 1. 相关基础和积累不够占落选项目的18.6%,包括缺乏基础和必要条件;缺乏必要的前期工作。 2. 不具备关键性的研究条件占落选项目的0.1%。 l 申请者要有研究工作基础;没有工作基础和积累的申请者,申请书中前期预研的结果要表明出来。 六、其它 1. 申请手续及程序问题占落选项目的4.3%。 2. 不具备申请办法规定的申请资格。 3. 申请书未按规定填写或申请手续不完备。 4. 申请人或参加者超项申请。 5. 不属于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不属于所申请学科的资助范围。 6. 与“973”、“863”、攻关项目的研究内容相似(指与本人参加的973等项目研究内容) l 申请者承诺签字,除了项目组成员签字外,在申请者承诺栏必须亲笔签名,否则形式审查就不能通过。 注意事项: 1. 申请者不要轻易申请项目的研究方向,什么热点就靠热点,放弃原有的研究方向。 2. 在研项目的完成情况与申请项目挂钩,(阴性结果要如实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否则就被评为差) 3. 项目结束3年内继续报送研究成果(相关论文要标注基金项目资助号),基金委会根据以后的项目绩效调整以前的评价等级。 4. 与已经资助过的项目有何区别,基础研究方面有何深入之处? 应阐述清楚。 5. 申请书内容要实事求是 6. 用最简单、合理的方法解决关键问题和用先进技术方法之间的辨正关系 7. 项目组成员:要有1~2名固定成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其他的为研究生:人员组成要使技术力量有保证,人员稳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国的博士与博士后(转)
热度 1 youql 2011-2-17 23:21
在德国取得博士进而教授头衔的路是漫长的 攻读博士的前提条件是高校(硕士)毕业,且成绩优良,但医科例外。医科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就可以提交博士论文、进行答辩,但只有在大学毕业后,他们才可使用博士头衔。 是否有资格攻读博士学位,由各大学的有关博士委员会决定。外国申请者应及时向其了解自己的学历能否得到承认。同样,想攻读博士学位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也应及时了解本人情况是否满足录取要求,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仅读完应用科技大学,还并不具备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 博士导师负责指导 大部分专业的博士论文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每位博士生都有一名教授进行学术指导——从选课题、到具体科研工作、直到答辩,全程辅导。 若想在学术界有所作为,取得博士学位常常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譬如在人文科学领域,很多人往往是在某院系任教的同时,完成其博士论文的。 为了读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博士生院(Graduiertenkolleg)或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除由“博士导师”一对一辅导的通常做法外,这两者也是培养博士的模式,而且往往可以缩短攻博时间。 博士生院( Graduiertenkolleg )培养人才 博士生院是培养博士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些博士生院是高校用来培养科研后继人才的临时性机构,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资助。每个博士生院都和一个跨专业的大课题有关,是对传统的博士生与导师一对一辅导制度的一个补充。 在博士生院,博士生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和一 群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同一大课题的科学家密切交流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的。博士生的挑选工作由各博士生院自行负责。一个博士生院一般都有10到15名教授, 博士生人数可多达30名,其中12到15名可以得到博士生院发放的奖学金,其他博士生要么享受其它机构发放的奖学金,要么是拿到一个博士生位置。 研究生院 ( Graduate Schools ) 有些大学,尤其是所谓的“精英大学”,特别设立 了研究生院,设置了特别的博士专业。在那里,学术后继人才可在三年内得到博士学位。和上述博士生院一样,研究生院的培养工作也是跨专业的,博士生可以得到 精心指导。但和临时性的、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资助的博士生院不同,研究生院是大学下设的长期性机构。它有两点对其它国家的年轻学者很具吸引力: 一是研究生院主要是用英语授课;二是大约三分之一的全额奖学金是留给外国博士生的。 教授 资格 和青年教授制 想做教授者,还必须具备教授资格(Habilitation ) 。 取得该资格的途径是通过德国高校级别最高的考核,但它并不是学位,而只是一个证明,证明申请者在学术考核程序框架下表明其具备讲授某一学科的“任教能 力”。为此,申请者必须成功地完成过较大的科研项目。取得教授资格,还不算是教授,只有被一所大学聘为教授时,才算成为教授。 为了提拔博士毕业成绩优异的年轻科学家,使他们尽早熟悉大学的教学工作,德国设立了所谓“青年教授制”(Juniorprofessur ) 。在该制度下,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即便没有教授资格,也可以作为青年教授受雇于高校三到四年,在高校独立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取得被聘为终生教授的资格。 作者:Claudia Unseld / Gaby Reucher 译者:施彦
4844 次阅读|1 个评论
申请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的经验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2-9 09:16
文/王哲琛 德国洪堡基金会创建于1860年,如今每年向5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40岁的外国学者提供奖学金,资助他们在德国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对于中国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来说,拿到洪堡基金的资助去德国留学,是一种在科研上提升自己、在学术职业上发展自己的选择。 洪堡基金会每年3月、7月、11月各召开一次会议,决定哪些申请者将获得资助,并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申请者评审是否通过。洪堡奖学金的评审过程最快也要3个月,因此假如申请者要申请今年11月的洪堡基金,那么必须在8月前让洪堡基金会收到申请材料。从国内以航空信的形式寄申请材料到德国需要1~2周。假如你8月中旬才寄出材料,那么很遗憾,你将不能参加11月的洪堡奖学金评审,而只能参加明年3月份的评审。所以申请者要算好时间,未雨绸缪,不要到时候措手不及。 申请洪堡奖学金的先决条件是需要有德国方面的合作导师与申请者一起联合申请。找德国导师的过程与申请国外博士后类似,可以先发简历给中意的教授,说明想去其研究小组继续深造。如果这个教授认可了你的资历,就会鼓励你去申请洪堡奖学金(洪堡奖学金在德国是很有名的,很多教授以本课题组拥有洪堡学者为荣)。找到合作导师后,可以和导师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以准备研究计划书和其他申请材料。 洪堡奖学金申请者可以从洪堡基金会网站( www.avh.de )上下载申请表格和全面详细的说明,并准备好以下申请材料:申请表、个人简历、研究计划、发表文章目录、代表作、3位专家的推荐信、德国教授的邀请信、博士学位证明、德语或英语语言能力证明。 研究计划书很关键。它包括研究题目、方法、目标、参考文献和时间安排等部分,一般需要自己提出,然后与合作导师进行修改和讨论并达成一致。研究目的需要清晰明确。要多和合作导师沟通,表现出对研究计划的兴趣,引起合作导师共鸣,这很重要!另外,洪堡基金会并没有明确要求已发表文章的数量,但是自然越多越好,这就要看申请者在博士阶段或者博士毕业后的积累了。基金会一般要求寄毕业论文过去,但往往申请博士后研究时大部分申请者都没毕业。洪堡基金会考虑了这一因素,所以申请者只要寄去本人发表的英文论文即可,但同时要说明这些论文是要写入毕业论文的。洪堡基金会要求寄3篇,每篇要复印3份。另外,洪堡基金会要求毕业学位证明,如果申请人当时没有博士毕业,没有学位证明也没关系,让所在学院或系写一个证明,说明某年某月某人将参加博士答辩并顺利毕业,等学位证书拿到手后扫描,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基金会补上。笔者申请洪堡奖学金时搜索过一些资料,看到有的论坛的老帖子上说需要照片。照片确实需要,不过那要等申请者的申请资料通过后,洪堡基金会要用你的照片做一个洪堡学者身份卡,以证明你的身份。当然,如果申请者有很多照片,不妨一起寄过去,洪堡基金会要求提供的照片是两寸的护照照片。 对洪堡奖学金申请表的填写方法,洪堡基金会主页上有详细说明,因此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填写洪堡奖学金申请表时,有一项是关于洪堡基金研究阶段之前的德语学习课程。可以选择2个月、4个月或者参加夜校。笔者推荐选择4个月。首先,知识多了不压身,多一门外语多一些机会。其次,学费是洪堡基金会出的,而且还有每月的补助。洪堡基金会将在每人刚到德国之后额外发一笔补助,作为交通费等。如果申请者带配偶(据统计,洪堡学者大概有40%拖家带口),则配偶同样可以免费上德语课。但是如果带小孩去德国,则配偶可能失去学习德语机会,因为洪堡基金会要求小孩必须有人照顾,除非在德国能找到全天托管幼儿园的入园证明,否则配偶不能参加学习。申请表格填写完成后,建议给合作导师看一下并达成一致。 材料寄过去之后,如果要有新的文章发表,应该及时通知洪堡基金会。一般来说,如果洪堡基金会收到申请者的材料,会给申请者回一封电子邮件,告诉申请者一个联系人。这个联系人很重要,在申请者收到筛选通过的通知之前,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和这个联系人沟通。如果有新论文,可以直接电子邮件寄给这个联系人。 如果按照正常时间安排,洪堡基金会通知下来后最少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成行。因为需要一大堆事情去办,比如签证,如果拖家带口则要双认证。好处是签证费免了,而且速度特快,不用排队预约。例如,笔者办签证时从交材料到收到寄回的签证只用了4天。另外,如果申请者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和洪堡基金会有约定,中国科学院帮你订飞机票,订票的钱国家出,不用自己花钱。 洪堡基金会对研究时间的规定比较灵活,一般是一年,如果课题做不完,可以申请延期。一般来说,绝大部分洪堡学者会要求延期,最长可以延期1年,即最长的年限为2年研究和4个月语言课程学习。其实也看申请者的工作做得怎样,如果有很多成果,延期也是顺理成章的。另外如果碰到特殊情况,比如夫人生小孩,则可以在某个关键时段继续延期。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德国的自然环境和学术氛围。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偏北,夏天不热,冬天则较冷。由于早已完成工业化进程,德国的自然环境越来越趋向于适合人类生存,蓝天白云随处可见。相比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散漫生活方式,德国人的生活相对紧凑而高效。德国科学家依然是欧洲科学界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人,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非常普遍。走在德国大学校园,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学生随处可见,展示着德国在世界科学研究上的地位。在这里,预祝中国将来有越来越多的洪堡学者到德国为自己的科学理想而奋斗。 (责任编辑 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学博客|24049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的选题 (陈越)
热度 2 rensl 2011-1-19 07:54
选题是申请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社会需求,在前人和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范围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研究方向,二是界定研究范围。选题合适,则研究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对自己也最有意义的工作,并取得令自己和社会满意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大和深入及国家对基础研究资助力度的限制,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申请者能否获得资助。 通过对畜牧、兽医和水产学科及动物学科 2002 以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但未获资助的 2046 项面上项目的 12030 份评议函进行阅读和分析,发现专家不同意资助项目的理由虽然有多种多样,但由于选题原因而未获资助的占到了 30% 。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选题缺乏创新 (29.6%) ,选题过大 (16.7%) ,选题意义不大 (15.0%) ,等等。由此可见,很多申请者在项目选题中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以至造成专家的不认可而导致申请失败。 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定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因此,该类基金申请项目选题的原创性和基本价值显得非常重要,在选题过程中对科学问题的凝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即:申请人应时刻注意自己研究工作中或读文献时感觉到的 “ 不寻常 ” ,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突破的引信,抓住它,并用非常规的思维方式琢磨它,同时提升、凝练其中可能蕴涵的科学问题,建立假说,才会有真正新颖的选题。 基础研究主要是为了取得对根本原理的新知识而开展的实验工作或理论工作,不考虑其特别的或具体的应用。基础研究的特征有国际化、不确定性、整合性、黑马特征等。在基础研究中,重要的是源头创新,这种创新也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看一个科研项目,它由研究对象和方法两个要素组成,因而,创新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之中。源头创新具有 “ 第一 ” 的属性,其成果应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因此,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选题必须建立在对选题领域的国际研究状况有绝对了解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要不间断地阅读文献,阅读原始研究论文的 “ 观察、假说、实验和结论 ” ,阅读综述性文献对这些过程的评论,包括否定性评论或肯定性评论,要能用批评的眼光研读任何一篇文章,培养自己 “ 建立假设 ” 以解疑原有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的能力,同时又可通过进一步研读文献,否定原有假说,建立起新的、更合理的假说。 应用基础研究系指围绕重大或广泛的应用目的,探索新原理、开拓新领域的定向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成功是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需要,一是对有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充分的占有,二是对有关领域的现有技术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应有深刻的认识。能导致技术创新或技术突破的新认识的获取及新观念的形成,是应用基础研究的核心。例如,青霉素的发现对医学的推动是因为青霉菌培养和青霉素提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因此,应用基础研究选题时要寻找实验技术发展和突破的新观念,也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要求同行评阅人裁断的申请是否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基金申请书选题的创新包含初级创新 ( 即源头创新或原始创新 ) 以及次级创新 ( 即跟踪或改良性创新 ) 两个层次。原始创新是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上的建立或突破,新方法的建立或在新领域内的拓展等 ( 新的交叉学科生长点等 ) 。所以,它包含全新的研究选题、全新的研究思想和全新的研究方法。次级创新是对现有概念、理论体系、方法等的改良和深化,为充实和完善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为源头创新增添积累。 选题有新意,是每一位申请者都十分渴望且朝思暮想的,但由于研究背景和基础等原因,近三分之一的申请者因选题缺乏创新被否定。对申请人而言,应冷静思考,扩充信息量,提炼科学问题,瞄准目标,获得选题。但有些申请者,对此理解有偏差,表现在选题上以世界最新科学技术为依托,再结合自己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工作,确立选题。例如, RNA 干扰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它是一项干扰基因片断表达的技术。申请者利用这一技术开展研究工作,无可厚非。但在 2002-2004 年的基金申请中,共有 475 项申请把这一技术与题目结合,很有牵强之嫌。他们反而忽视了基础研究重视的是 “ 科学问题的研究 ” ,其所用的研究手段应屈居次要位置,因为技术是人家发明的,其再先进也不反映你自己的 “ 新 ” 。这些项目中仅有 11.16% 得资助,远低于生命科学部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 选题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经过较长时间思考的过程,即使有一天你突发灵感或创意,找到了一个极佳的选题,那也是因为你经历了较长时间读文献、听报告、讨论等 “ 洗礼 ” 的回报 ” 。选题是一种投入,它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选题是一种衡量,衡量你背景知识是否丰厚,衡量你对申请领域的认识程度。选题也是一种宣泄,宣泄你的才华,宣泄你的储备,宣泄你对科学的执著和对研究的挚爱。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基础科学》发表的同名论文 (2005, 7: 46 - 51) 修改) 文字来源: 陈越 , 温明章 , 杜生明 . 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的选题 . 科技导报 , 2010, 28(9): 126 PDF文档.pdf
个人分类: 基金漫谈|1104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