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杨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搜集] 关于“陆家羲”先生的信息
热度 7 zlyang 2020-5-26 15:34
关于“ 陆家羲 ”先生的信息 陆家羲,男,1935年6月10日诞生于上海市。1983年10月31日在包头病故,中国现代数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 196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历任内蒙古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第九中学物理教师。包头市组合数学专家。 网页类: (1)陆家羲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86%E5%AE%B6%E7%BE%B2 (2)纪念数学大师吴文俊,2019-04-30,追思会发言:中科院数学院杨乐院士 http://www.amss.cas.cn/wwj/sp/201705/t20170522_4795321.html 当然,在这期间,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比如说有一些评奖的过程,我记得很清楚,大家可能知道,在1987年评国家自然科学奖,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二次国家自然科学奖,陆家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这个评奖的会上,吴先生当时提出来,在不久以前有加拿大的数学专家到北京来访问,当时这个专家提到了陆家羲的工作,吴先生说得很形象,他说一开始并不知道陆家羲,他听了半天,因为当时卢嘉锡是我们的科学院的院长,所以他就问,是不是你说的卢嘉锡?对方说不是,是陆家羲,而且指明是数学的工作。为了这个, 吴先生就坚持说,陆家羲的工作,应该评成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当时虽然我和有些人有些不同意见,我们觉得陆家羲的精神是非常好的,而且他能够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之下,做出非常出色的成绩,我们觉得也是很难能可贵的,但是在我印象中间,要评成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话,那就相当于华老、陈景润、包括吴先生这样的成果。从这也可以看出来,吴先生他很单纯,有一种童真的这种精神,他有这样的看法,就很明确地反映出来,他既不是为他自己,也不是为一个小团体的利益,而是他就有这样的看法,心怀坦荡,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 (3)苗东升,李世煇,中国科学报,2018-08-13 第7版 观点,“数学大国”迈向“数学强国”始于重视数学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0741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8/338066.shtm 1984年11月,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吴文俊写道:“虽然最近社会上对陆的巨大贡献已终于认识并给予确认,但损失已无法弥补。值得深思的是:这件事要通过外国学者提出才引起了重视,否则,陆可能还是依然贫病交迫,埋没以终。怎样避免陆这类事件的再一(次)出现,是应该深长考虑的。”1988年3月,陆家羲先生“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荣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陆家羲先生的成绩,说明非主流科学家,一样可以取得一流学术成果。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取得骄人成绩的不胜枚举。 然而,陆家羲先生的遭遇,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学界对非主流科学工作者的认识和态度。 (4)苗东升,李世煇,中国科学报,2018-08-27 第7版 观点,由“数学大国”向“数学强国”迈进始于重视数学(下)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0833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8/338518.shtm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陆家羲现象令人深思,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5)能说说你知道的取得举世瞩目数学成果的业余者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8164845 (6)2020-04-26,这个中学物理老师震撼了世界数学界,却留下一道难倒中国的题... https://dy.163.com/v2/article/detail/FB4RFOR905327SMN.html (7)2019-10-04,陆家羲:一个被“嫌弃”了23年的数学天才, 累死才知道他的价值 https://kuaibao.qq.com/s/20191004A05O1V00?refer=spider 论文类: 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 ,陆家羲,数学学报,1984-08-2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XB198404002.htm Steiner系若干课题研究的历史回顾——陆家羲学术工作背景概述 ,罗见今,数学进展,1986-05-0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JZ198602002.htm 纪念英年早逝的数学家陆家羲 ,张肇炽,高等数学研究,2005-12-3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USJ200506000.htm 陆家羲对组合设计的贡献 ,罗见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0-01-1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MSB201001019.htm 陆家羲老师的照片 (来自互联网,感谢有关人士) : (1) (2) (3) (4) (5) 相关链接: 2020-05-25,破除论文“SCI至上”:怎样识别人才(天才、项目、论文)【要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4866.html 2020-02-29,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034.html 2020-4-13,破除论文“SCI至上”:心理戒毒比生理戒毒更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8149.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12474 次阅读|21 个评论
亲爱的杨乐,圣诞节快乐!
热度 10 张海霞 2013-12-24 14:36
一点钟,跟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电脑弹出新邮件:“您好张老师,你好我的很好中国朋友!” 是Nico,老师,是Nico!学生忍不住喊了出来,是呀,太好了,是Nico,杨乐!这个可爱的德国小伙子,每个同学都知道他,每个同学都喜欢他,看看他这封写给我们全组人民的让人感动的信吧: —————————————————————————————————————————————— 您好张老师,你好我的很好中国朋友!” It has been a while since we met last time, and even longer since I finished my terrific visit in Alice's wonder lab. But believe me, I am thinking a lot about my great time at 北京大学. I know that you are going to celebrate chinese New Year in about two months, but I wanted to write you something for Christmas, too. In fact, I wish all the best, a lot of happiness and fun to all of you and of course to all your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I am so happy and proud to know all of you guys and hope that our friendship will last for the entire life. So merry merry Christmas, happy holidays and a great start for 2014!! I hope we will meet again soon. 杨乐 (Nic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乐,如同他的中文名字一样,他是一个十分可爱活泼、热情开朗、天天快乐的洋小伙(确切地说是具有德国和西班牙血统的德国人),尽管他是两年前在我的组里只待过三个月的交流学生,可是,他已经是我们组所有同学心目中的朋友和明星了,这几年他始终和我们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时不常地回来参加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和学生们平时在一起彼此都是“Brother”相称,亲切如同兄弟一般,他积极学习汉语,尽管很初级,但是尝试着用和交流,也算是自学成长吧。其实回想起来,Nico在组里的三个月真的是我们组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大男孩带来的风气和影响无与伦比。 他第一次见到我是跟着他们学校的团队一起来的,我和他们的教授一起做DAAD的交流项目,一年德国学生来北京交流,一年北京的学生去德国交流,他随着德国的交流团来到了北大,那时候他大学三年级,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在北京交流时很积极还参加了我们组织的中德友谊足球赛,可是由于期末考试的原因,他提前回去了,走之前跟我说:“我还想回来,我喜欢中国。”没想到,第二年他真的又申请过来做三个月的交流,也是完成他的毕业设计,我和他们大学的教授有合作,所以他就顺利加入了我的课题组,三个月,一个语言一窍不通的外国小伙,就随便安排一个任务吧:正好那段时间跟一个设备公司联合在研制新设备和新工艺,我说你就去公司吧,离得不远,每天去那里监督下设备的进展并开展一些实验。于是,Nico就二话没说去了那家公司,每天早上8点钟一定就到了,每天下午5:30之前一定没有走,比公司的员工都准时认真,他不会汉语,公司里很多人英语不行,可是这也难不住Nico,他用肢体语言、写和翻译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交流理解,反正技术问题你难不住他、生活问题他比谁都友善和热情,所以最后公司里所有员工都成了他的朋友,等暑假他的妹妹来北京玩的时候,公司特邀他妹妹去参观,搞得开心得不亦乐乎!最后公司的经理跟我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德国的设备做得那么好了,他们拥有像Nico一样的好员工! 科研工作就更不用说了,不仅是完成了设备的调试、工艺的开发,他还抽空开发出了另外的新工艺发现了新现象,这三个月的实验下来,他整理成了一篇发在APL上的论文!跟组里的同学的关系更不用说了,平时亲切如兄弟,Nico白天在公司里上班,晚上和周末在实验室里和兄弟们一起活动,讨论问题热火朝天,谁的事他都积极帮忙而且特别认真,不做好决不罢休,给同学修改论文也是毫不含糊,德国人的认真负责、西班牙人的热情和豪放在Nico的身上完美地统一了!以至于临走的时候,我们给他办party送行,来的人都坐不下,其中就有那些舍不得离开他的出租屋的舍友(几个英语一塌糊涂的画家)最后一天一直跟着他到处去告别!他每天都是那样地快乐,他见到每一个人都是那样地热情,以至于同学们给他起了个中文名字叫:杨乐,快乐的洋人,他欣然接受了,好,这个名字好!我就是一个快乐的洋人! Nico离开以后,顺利毕业拿到了本科学位,然后就读了硕士,是一个很好的欧盟计划,他读硕士期间在英国和德国还有美国度过,现在正在Caltech写他的硕士论文,已经在APL,AM等杂志上发表了几篇论文,他还正在计划着读博士,但是还没有选好去哪里,因为他喜欢挑战新的环境,喜欢在新的领域里做开创性的工作,所以他说他还在寻找中! 这就是杨乐,这个让人想起来就快乐的可爱的英俊潇洒的开心大男孩!最后以这张自制的贺卡送给他最真诚的节日祝福:杨乐,节日快乐,永远快乐!也祝福各位,圣诞快乐,元旦快乐!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899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读杨乐文章的几点启示
热度 1 zxj368 2013-1-25 11:40
第二期《新华文摘》上,有杨乐的一篇文章,看后有一点想法。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杨乐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国家为了准备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让北大清华的理工科学生由原来的五年毕业,改为本科读六年。六年时间,好好读书,可以把很多东西学进去,学扎实! 现在学生都是四年本科,其中前两年学基础,后一年学专业,到第四年几乎就是找工作啦,根本没有心事学习。上大学已经不再是为了学东西,很多人完全是为了有个工作。 两相对比,现在怎么出人才? 杨乐在中国科学院读硕士,四年时间!在熊庆来教授的带领下,学到了研究真工夫! 现在的硕士,最长的是三年,很多减为二年或是一年半,能学到多少东西?别说研究了,可能仅仅是皮毛而已。 人才怎么出? 当初国家为了出人才,把最好的大学里的学生,让他们延长学制,多学东西,掌握真本事。那还是要苏联撤走专家、中国急需人才的时候呀! 现在呢?我们不需要人才吗?国家依然需要高水平的尖端人才呀,可是,“短平快”的教学方法与思路,能够培养出人才吗?没有深厚的功底,怎么能够有创新的能力? 人才,是国家最大的财富。 人才的培养与诞生,需要国家政策导向的大力支持!
个人分类: 杂谈|30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院士杨乐: 成才是个长期过程
热度 8 gaojianguo 2011-9-13 22:16
老院士杨乐: 成才是个长期过程
博主按: 前两天聆听了老数学家杨乐院士的精彩演讲,很受启发。由于杨院士说话语速很慢而又清晰,并富有内在的连贯性逻辑性(或许是研究数学的原因),在杨老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我想到并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在整理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也能同样启发您。 1. 兴趣很关键,努力更重要 能够给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发现往往来源于对未知事物执着的追求,兴趣对科学发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数论为例,它是研究整数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数论中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歌德巴赫(Goldbach)猜想,歌德巴赫猜想表示为任一大于4的偶数是两个素数之: 2N=P1+P2,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字游戏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得到完全证明,目前只有陈景润的表述比较接近它的解释: 任一充分大的偶数是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数论在发展之初,有人认为是无用的学科,没想到数论在计算机和密码学应用那么广泛;再比如数学中的拓扑学,在刚开始的时候也被认为是无用的学科,结果拓扑学在大分子结构研究和DNA的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 推动基础研究很重要的是兴趣 ,有了兴趣和天赋很容易就会有所发现,但这只是对于很久之前是这种情况。对现在来说,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非常多,知识也在不断的扩充,此时的努力才是决定有没有建树的根本原因。对于一个普通智商的人来讲,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相当的,但差别将最终由 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的多少来决定 。我比较喜欢年轻人,年轻人受到的约束少,往往能够有重大的科学发现。 2. 成才是个长期过程 现在的大学三年级就可以接触到很前沿的科学知识,但要想做的最好显然是个长期过长。大学四年加上硕博连读的话五年取得博士学位,总共至少需要9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成才。当能够独立承担课题和面对工作的时候,还不能松懈,还需要的不断的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阻力与困难,如果退缩了,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也不能作出多大的成绩。不要幻想不用努力就可以有重大发现,如果没有任何困难就有成果和发现,那么这个成果肯定不是多了不起的成果。因为你能想到的,别人往往也能想到。就像你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直到睡觉之前还没有弄明白,于是你想还是先睡觉吧,你想啊想,甚至都会梦到你没有解决的难题。第二天早上醒来你一直还在思考这个问题,等快吃中午饭的时候你本打算能到食堂买几个好菜吃吃,当你吃完饭的时候突然发现饭菜一点味道也没有,你只是填满了肚子而已。就这样,睡不好,吃不好,就叫废寝忘食,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一下子明白过来了,你很兴奋。我觉得学习和做学问就像王国维先生所描述的那三个境界。没有这种解决困难的经历很难有什么重大发现,千万不要指望很轻易的就有新的成果, 那种不经过努力就获得的成果肯定没有什么价值 。我们每年都会收到大量的声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信件,经常发现有的证明连初中的基本数学定理都没有掌握,这就想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是不可能的。 有人认为女性很难在数学领域取得成就,这是错误的认识。只要肯下功夫、花时间积累肯定会有所成就。在著名的台湾大学某一数学班的男同学无论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考第六名,因为在前面有五位女生占据着前五名,她们被称为“五朵金花”,现在每个人都很有出息。丘成桐、季理真和我编写了系列数学丛书,其中就有《数学与女性》,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3. 科学道德与学风 半个多世纪前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条件是不能跟现在相比的,那时即使做为全国最好的高校的北大最好的学习地方也就一个只能容纳1000人的阅览室,当时全校学生有8000多,如果谁去晚了,那就只能没有位子坐了。所以大家起得都很早,也很刻苦。每个月还会从仅12.5块的生活费中节省1块买书看,主要的是专业书。现在的学生有可能无法想象当时生活的情形,但我相信大家肯定照样能够吃苦耐劳,我们能做到的,你们同样能做到。平时考试的时候大家也都比较自觉,没有一个人在考试期间交头接耳和讨论问题,整个考场很安静。老教授(50多岁当时就是“老”教授了)发完考卷就出去溜达了,大概两个半小时之后他才回来提醒大叫快要交卷了。即使没有监考老师,也没有一例作弊的,最起码在我读北大期间没有听说过。 大家都很自觉,良好的学风和基本的科学素养就这样逐渐形成的 。 致谢: 感谢杨乐院士精彩的演讲和俞珂沁同学提供的ppt讲稿。 治学修身成才(杨乐).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192 次阅读|16 个评论
《数学与人文》丛书第一卷出版发行
jiangxun 2010-6-30 09:54
作者:蒋迅 一套新的丛书 《数学与人文》 的第一卷已经出版了。 《数学与人文》第一卷目录 前言 丘成桐: 《数学与人文》丛书序 张浚生:首卷本前言 一.人物访谈 1. 编辑组:专访本丛书主编之一丘成桐先生 2. 编辑组:专访本丛书主编之一杨乐院士 二.数海钩沉 1. 丘成桐: 中国与印度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 孙小礼:紫罗兰在春天将到处开放 3. 许义保:微积分传入中国150周年记 4. 李文林: 球体积传奇 5. 张顺燕:函数概念及其演变 三.数学星空 1. 王善平:获得诺贝尔奖的数学家(一) 2. 刘献军: 好莱坞的数学明星:丹尼卡麦凯拉 3. Jeremy Gray: 一百年前谁会赢得菲尔兹奖? 四.魅力数学 1. 严加安: 日常生活中的概率和博弈问题 2. 刘克峰:快乐的数学 3. 季理真:爱丁堡数学之旅 4. 蒋 迅: 闲话数学与音乐 五.数学教育 1. 冯克勤: 教书札记(一) 2. 林正炎:我的概率统计生涯 3. 张英伯: 半个世纪前的数学竞赛 4. 梁丽萍: 从几个案例看情境创设 5. 魏宗杰:寻找下一个华人数学天才 六.数学科学 1. H. W. Lenstra Jr:解佩尔方程 2. 符方伟:网络编码 3. P. Slodowy:柏拉图立体、克莱因奇点和李群 七.中国数学发展 1. 丘成桐:中国高等教育 2. 王 元:华罗庚与中国的数论 3. 万哲先:中国的代数学 4. 王斯雷:陈建功与中国的调和分析 5. 杨 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数学会 编辑部:致读者和作者 请 到网上购买本书 。
个人分类: 谈数学|58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学家杨乐_博士论文怎么做
zjzhang 2009-9-6 12:55
数学家杨乐_博士论文怎么做
个人分类: 数学|2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