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无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20120222
dubo 2012-2-22 17:22
一次小小的错误,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似乎难以置信,但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如果错误地对待错误,把错误背在身上,你所拥有的始终是“错误”本身,更可怕的是,这个包袱将会越来越重,迟早会把整个人压垮。正确的做法是把错误兑换出去,把“错误”还给“过去”,换回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每个“错误”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兑换到很多东西:大意疏忽犯下的错误,可以让你兑换到小心谨慎的习惯;年少轻狂犯下的错误,可以让你兑换到成熟理智的心态;失信于人犯下的错误,可以让你兑换到守信践诺的准则;庸碌无为犯下的错误,可以让你兑换到脱胎换骨的奋起……
1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省蛋快乐!
热度 3 jiulianjushi 2011-12-25 08:47
我们总是盯着做了什么,生了是么,production,其实“生”的同时就意味着“坏”,必然伴随着垃圾,必定会带来麻烦,短暂的快乐过后是无尽的不快乐。 古圣先贤却劝我们先要“省蛋”,不做什么,五戒、十诫、无为都是不做,而不为反而带来真实的快乐,这确实是“大智慧”。 省蛋快乐!
个人分类: 几许感慨|2472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就是那无用的樗
wangxiong868 2011-12-23 10:52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    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    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    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    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    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摘《庄子心解》——无为之为
silence1988 2011-12-16 07:34
那个统治人的人生活在混乱之中 那个被统治的人生活在悲痛之中 因此“道”希望不要影响别人,也不要被别人所影响 要理清混乱和免除痛苦就是要在空里面跟“道”生活在一起 如果一个人在跨越一条河 有一只空船撞到了他的小船 即使他是一个脾气很坏的人 他也不会生气 但是如果他看到有一个人在船上 他将会对他大声喊,叫他驶开 如果那个喊叫没有被听到,他将会再度高喊 而且他还会开始大骂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人在那只船上 但如果那只船是空的 他一定不会大声喊,他一定不会生气 如果你可以空掉你自己的船 来跨过世界的河流 那么就没有人会来反对你 没有人会想要来伤害你 一根很直的树会最先被砍下来 最清的泉水会最先被榨干 如果你想要改善你的智慧来羞辱那些无知的人 想要培养你的个性来炫耀别人 就有一道光会照射在你的周围 就好像你吞进了太阳和月亮 你将无法避免灾难 有智慧的人说: 那个自满的人,他这样做一点价值都没有 成就是失败的开始 名誉是耻辱的开始 在众人之中 有谁能够不求成就和名誉 然后下降和消失? 他将会像“道”一样在流动,不被看见 他将会像生命本身一样地流动,没有名字,也没有家 他很单纯,不分别 他外表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傻瓜 他的脚步不留痕迹 他没有权力 他不达成任何东西 他没有名声 因为他不评断任何人 所以也没有人会评断他 这就是完美的人 他的船是空的
1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热度 1 wangxiong868 2011-11-14 06:23
《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前半句一直有些被误读,其实前半句是说, 学习知识是要与日俱增,每天积累进步; 修炼悟道则相反,要每天剥离琐碎,去除枝节,直达本源,渐入佳境 两者相反相成,缺一不可。 以理论物理为例,学的是那些纷繁各异的物理规律,大千世界气象万千,是没有止境的,每天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但道的领悟,却是一个不断抽象,不断升华,不断提炼的过程。从纷繁复杂的物理规律中,提取精华,比如从牛顿力学中、电磁场中、量子力学中、相对论中,都能殊途同归地得到某种最小作用的普遍规律,这种更普适的更基本的更本质的东西,就是道。这种道,越抽象越提炼越少越好,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如果全部物理能总结到一条道之中,那就是最高的境界无为,这个道不直接描述任何的具体物理过程,但 无为而无不为,没有物理规律不是彰显了这种大道! 没有 为道日损这个升华的过程 ,表面的知识积累得再多,反而越发障碍自己得道。
14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jiaguangjia 2011-11-8 08:27
我们之所以不能放下,是放不下利害得失。总是希望未来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实现。你越在意,可能它越不会来,担忧和等待反而是障碍。放下这些,无所求地,没有期待地,只管努力去做。从当下开始不断地准备,最后它就来了,不期而至。这就是无为法——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1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推荐好书- 想做领导必读 中国古代智慧
dongzg101 2011-10-24 03:49
老 子《道德经》古文--白话解 老 子《道德经》古文-白话解 ------------------------------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 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幽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top 【解释】 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释】 空虚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深奥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释】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这不正是它不自私吗?所以能达到自私的目的。 ------------------------------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解释】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释】 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解释】 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吗?洗清杂念,深入内省,能没有缺点吗?爱民治国,能不耍小聪明吗?五官与外界接触,能甘于示弱吗?什么都明白,能不妄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 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毂的周围,车毂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揉抟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释】 五光十色,使人眼花;过多的乐声是人耳聋;过多的美味使人口伤;纵情的起马打猎,是人心放荡发狂;保存珍贵的东西使人提心吊胆。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抛弃那些取得这些。 ------------------------------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释】 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重视身体就象重视大的祸患。为什么说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本来就是卑下的,得到它当然惊恐,失去它也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己身就象重视大的祸患?我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以贵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以爱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释】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以说认识道的规律。 -----------------------------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释】 古时善于为士的人,细微深远而通达,深远得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形容:谨慎啊,象冬天趟水过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邻围攻,恭敬啊,象当客人,和蔼啊,象冰将融化,朴质啊,象为雕琢的素材,空旷啊,象深山幽谷,浑厚啊,象江河的浑水,谁能使浑水不浑?安静下来就会慢慢澄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就会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去旧换新。 ---------------------------------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释】 尽量使心灵空虚到极点,坚守清净。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看到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尽管变化纷纷,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静,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认识常,而轻举妄动,必定有凶险。认识了常才能宽容, 能宽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不遇危险。 ---------------------------------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释】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最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 ------------------------------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释】 大道被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狡诈虚伪。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忠臣。 -------------------------------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解释】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 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了巧和利,盗贼就能自然消灭。这三条作为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认识有所从属:保持朴素,减少私欲。 -----------------------------------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释】 抛弃学问才能免除忧患。应诺与阿斥,相差有多少?善良与丑恶,相差有多少?人们所怕的,就不能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啊,还没有个尽头!众人都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宴席,好象春天去登台眺望美景。唯独我自己淡淡的无动于衷,好象还不会发笑的婴儿。疲倦啊,象是无家可归!.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混混迷迷,人们是那么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辽阔无边啊,象大海,无尽无休啊,象大风。.众人都有能耐, 唯独我愚笨无能。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以得了道为贵。 ----------------------------------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解释】 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 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解释】 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生新, 少取才有收获,多取反而迷惑。因此圣人用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固执己见,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 耀才显得有功, 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古时所说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话,怎么能是空话呢!真正能全部得到它。 ---------------------------------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 少说话是合乎自然法则的。所以,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与道相同。求德的就与德相同,求失的就与失相同。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意得到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乐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 当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发生! ---------------------------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解释】 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固执己见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长久的。从道的观点来看,应当说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 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虽有豪华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释】 善于行路的,不留辙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算的,不留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却不能打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不能解脱。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 所以总是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内在的聪明。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 恶人是山热病的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护他的借鉴,虽自以为明智 而实际上很糊涂。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解释】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沟溪。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最终的真理。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释】 打算治理天下用妄为的办法,我看他是得不到什么的。天下诗歌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妄为的。妄为的人要失败,想据为己有的要丢失。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轻嘘的有急吹的,有强壮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毁的。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措施。 -------------------------------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过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 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释】 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打仗时就以右边为上。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东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轻一些为好。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战争杀人众多,要带者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解释】 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谁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着它,万物将会自动归从。天地之气相合,就会下雨。人们没有指使它,它却自然均匀。开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要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比如道为天下所归,就像江海为一切河流所归一样。 -------------------------------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释】 万物依*它生存而它从不说什么,成功了它不据为己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经常没有欲望,可称为渺小;万物想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因为它到底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为伟大。 ----------------------------------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释】 谁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都来投*也不会互相伤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乐与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 --------------------------------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释】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 ---------------------------------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解释】 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释】 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上仁有所表现,但非故意表现他的仁。上义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上礼有所表现而得不到响应。就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所以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乱的开始。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解释】 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有灵,洼坑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是从得到一才能达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废弃;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洼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台。所以,贵以*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不* ”。这不是以*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追求过多的荣誉就没有荣誉,不想做高贵的美玉,要做坚硬的基石。 ----------------------------------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释】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 -----------------------------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释】 上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践;中士听了道的道理,觉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没道理;下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说过: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 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浊。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道”幽隐而无名,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 --------------------------------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释】 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不* ”这些词儿。而王公们却用这些词儿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它却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却受到贬损。人们所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释】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事很少能够比上得上它。 ------------------------------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 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亲切?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重要?得到和丧失相比哪个有害?所以,过分的吝惜必招致更大的破费,丰厚的储藏必有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安全。 --------------------------------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释】 最完美的东西好象是空虚的,它的作用不会穷竭。最挺直的好象弯曲,最灵巧的好象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说话迟钝。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炎热,清净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释】 天下有道时,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时,怀孕的马也要在战场上生驹。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释】 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走出去越远,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圣人不需要通过经历就能知晓,不需亲见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释】 求学问天天增加,求道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地,虽然无为而没有不是他所为的。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释】 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胜任治理天下,和和气气使天下百姓心思归于浑朴。百姓都注意他们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释】 从出生到死亡。长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命的,却过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因为想长命,生活过于优厚。听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 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杀伤。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不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去。 -------------------------------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释】 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种类区分万物,环境形成万物。因而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护,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解释】 天下事物 都有个开头儿,要把这个开头儿当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经得知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着万物的根本,就一辈子没危险。塞着窟窿,关闭门户,终身不生疾病,敞开窟窿,济了他们的事,终身不可救治。观察细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熟习常道。 -------------------------------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解释】 假如我有点知识,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捷径。朝政很腐败,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锦绣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不和乎道呀! -----------------------------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释】 善建的不可拔除,善抱的不会脱落,子孙遵照这个道理祭祀永不断绝。用这个道理修身,他的德就会纯真;用这个道理治家,他的德就会有馀;用这个道理治乡,这乡的德就会久远;用这个道理治国,这个国的德就会丰厚;用这个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会普及。所以,从个人去认识个人,从家去认识家,从乡去认识乡,从国去认识国,从天下去认识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用这种方法。 -------------------------------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个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头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整天号啼而喉咙却不沙哑,这是淳和之极的表现。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到常的叫做明。贪求生活享受叫做灾殃,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事物过分壮大就会衰老,可说是离开了道,离开了道就要早亡。 --------------------------------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 故为天下贵。 【解释】 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塞着穴洞,关闭门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 尘,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对它亲近,不可能对他疏远。不可能使他 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不可能使他下*。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释】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奇谲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民来掌握天下。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 -------------------------------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解释】 政治宽松,人民就淳朴。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诈。灾害啊,幸福就在它身边,幸福啊,灾害就藏在里边。谁知它最后会怎么样?它没有定论。正常的可能变为反常,善良可能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由来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虽是方正的但不是切割的,虽是锋利的,但不伤人,虽是坦直的,但不放肆,虽是光亮的到不刺眼。 -------------------------------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解释】 治理人.事奉天都不如吝啬为好由于吝啬,可说成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可说成是重积德。重积德就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这种力量是无法估计的。这种无法估计的力量,可以管理国家。有了治国的根本,治理方可以长久。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这是延长生命的道理。 ---------------------------------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释】 治理大国好象煎小鱼(或者做小菜)。用道来治理天下,鬼也不起作用。不是鬼不起作用,就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不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圣人也不伤人。这样双方互不伤害,所以能彼此无事。 -------------------------------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解释】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解释】 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宝,恶人也受它的保护。美好的言词能换取人们的尊敬,善良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所以树立天子,设置大臣,虽然先献美好的玉石,后献珍贵的车辆,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古时所以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道?不是说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吗?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解释】 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圣人遇事总是看得困难些,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溶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积累的泥土筑起的;潜力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就会有失败,有得就会有损失。因为圣人无为,所以就不会失败:无得,所以就无失。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没有学问,以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去妄加干涉. --------------------------------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解释】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些,而是教人民愚蠢些。人民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因为他们智巧太多。所以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幸福。认识这两种治国的法则也就是模式。经常运用这一模式,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啊,与事物是相反的,最后得到的是非常通顺。 -----------------------------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 江海所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由于它善于处在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处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负担;处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觉碍事。所以天下人民喜欢推崇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解释】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正是因为大,所以不象任何东西。如果象某种东西,早就渺小的很了!我有三件法宝,我掌握它并保护着它: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慈爱,才能勇敢,节俭,才能宽绰,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才能做事物的首长。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勇敢,舍弃节俭而求宽绰,舍弃后而去争先,只有死路一条了。说道慈爱,用它去作战就能胜利,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拯就谁,就用慈爱来保卫谁。 --------------------------------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解释】 善于作武士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对打;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行,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与天道符合,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 ---------------------------------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解释】 用兵的说过: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叫做没有阵势可摆,没有胳膊可举,没有敌人可打,没有武器可拿。祸害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势力相当,悲愤的一方会得到利。 ---------------------------------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解释】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天下竟没人懂,没人实行。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可贵了。所以圣人穿的虽不好怀里却揣着美玉。 ---------------------------------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解释】 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最好,不止到自以为知道就是毛病,正因为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圣人没有毛病,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 病,所以才没有病。 --------------------------------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解释】 人民不怕威胁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生,不要堵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感到压迫。所以圣人只求能自知而不自我表现,只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所以要抛弃后者保持前者。 ----------------------------------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释】 勇于有胆量就会死,勇于没胆量就会活。这两种“勇于”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讨厌的,谁知道是因为什么?所以圣人也难于解说明白。天的道,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答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慢条斯理的而善于谋划。天网广大无边,网孔虽稀,而从没有遗漏。 ---------------------------------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解释】 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吓唬他们?如果使人民经常怕死,对那些捣乱的人,我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应由专管杀人的人去杀。要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杀,正如同代替木匠去砍头。要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释】 人民所以饥饿,是由于上面租税太多,所以才饥饿。人民所以难治理,是因为上面有所妄为,所以难治理。人民之所以不重视自己生命,是因为上面过分地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人民才不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过分看重生命的人,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解释】 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着时是柔软脆弱的,它们死后 就变得枯槁了。所以僵硬的属于死亡一类,柔软的属于生存一类。所以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僵硬就会被摧折。僵硬的处于下降状态,柔软的处于上升状态。 --------------------------------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解释】 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释】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却不能实现。因此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领导。承担全国的灾殃,才能当天下的王。正话好象是反话。 -------------------------------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释】 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还会有遗留的仇怨,这怎么算作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虽然拿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强迫人家还债。只拿着借据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债的是无德的人。天道对人无所偏爱,经常帮助有德的人。 ----------------------------------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 国要小人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也不想远方迁移;虽有船车,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武器装备,没有陈列的必要。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吃得香甜,穿的美观。住的安逸,过得欢乐,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着。而人民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 ----------------------------------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 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者不是善良的人。有专门知识的人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专门知识。圣人没有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力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有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即使做点什么,也不跟人家争夺。 阅读全文(32) | 回复(0) 标签: 老 子 道德经 上一篇: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在2011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下一篇: 中国教育一瞥:夜里陪孩子读书的母亲
1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道德经
zhouziyan 2011-7-13 13:39
老子的《道德经》 寥寥数语说尽人世常情。精辟到位,留做开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 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chén,通假字“沉”)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chú)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 橐龠 (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tuán)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jiàn),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xu)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mǐn mǐ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 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 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 ,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 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 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 太牢 ,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e);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 常善 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 常德 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 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 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xi)之,必固 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 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 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 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 若不足, 建德 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 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 赤子 。毒虫不螫(shì ),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法令 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 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 天子 ,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 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傻帮"是个笑话
热度 8 magictttt 2011-5-25 23:17
“傻帮”解散,我很欣慰。“傻子”结成帮派,和宗教是同样的,可以称他为“娱乐教”。“傻帮”的精髓在于娱乐,也就是追求一种乐呵呵傻笑的状态。初衷原本是好,毕竟,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追求,正如基督教追求善一样。然,任何追求,一旦结成帮派,以教的形式存在,便会和初衷背倒而驰,越走越远。 傻子不是石头,无知才是石头。傻子和无知是两个概念。 1 为什么要无知 《道德经》 第 19 章: 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王蒙释义: 什么圣贤,什么大师,什么高人,什么榜样,去他的吧!去了他们,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踏实更舒服一点吧,老百姓会从为政者的清明务实中得到上百倍的实惠。什么仁义,什么道德,什么牌坊,什么功德碑,去他的吧!去了它们,老百姓也就自然地孝亲爱子,享受天伦之乐,回归人性了。什么能工巧匠,什么技术超凡入圣,什么绝活绝艺绝品,去他的吧!没了它们,连偷盗者也不会出现。 圣智呀,仁义呀,巧利呀,这三个方面,作为文化是不够有效的,我们还需要其他的补充与精神归属。就是说要在意素净,坚持朴质,减少私心,控制欲望。 鬼王说:无知即全知。和这里讲的绝圣弃智,是一样的。 智本身,只是一种欲望,是罪。 傻本身,也是一种欲望,也是罪。 因为不想被人说成傻子,于是求知,追求智慧,然后有了忧愁。 因为不想忧愁,于是把自己变成傻子,其实依然有忧愁。 智者和傻子的不同在于,智者先为自己愁在为别人愁,傻子先为别人愁再为自己愁。 正面就是反面,反面就是正面。为别人愁,就是为自己愁。为自己愁,就是为别人愁。 无论求傻还是求知,都无法从忧愁中走出来。 真正可以让人走出忧愁的,是无知。 2 无知不是“傻” 《道德经》第二章:知美即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王蒙释义: 都知道什么是美,就丑恶了,因为知道了美也就等于知道了美与丑的区别,就有扬美贬丑的事情出现,就造成了纷争、夸大或缩小、伪与饰各种美的其实非美丽的弱点。 都知道什么是善,就不善了。同样,就有了善与恶以及中间无数细微的等级差别,就有扬善抑恶、隐恶扬善或隐善(对对手)扬恶,就要纷争、夸大或缩小、伪饰这个善。而这是不善的。 所以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都是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相比较而存在,谁也离不了谁的概念。要一个不要另一个,根本不可能。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人,不做那些虚妄的事情,不说那些无用的蠢话空话假话。不硬较劲而使事情自然做成,不声嘶力竭而使教化润物细无声。让万物自然发展运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创造和成绩,并不据为己有。有了作为,并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功劳,也不因而自傲膨胀。越是不争夺不膨胀,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认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杀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 老子说:知美即恶。同样的道理,知傻即智。 傻和智对立者存在,因为有了傻才有了智。 真正的无知,是无傻无智。 3 傻帮是科学网的一个笑话 《道德经》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王蒙释义: 踮起脚跟来拔高,很难站立稳。跨越式的走路求快,很难用这种方式行路赶路。自己总是表现自己,急于兜售己见的,未免糊涂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总是要让别人承认自己一贯正确的人,反而不可能光耀彰显。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有多大功劳留下或被承认。骄傲自满的人,得不到(长久的)尊敬与服膺。 从道的观点来看,上述这些强求与自我中心的多余表演,就像剩饭或者赘疣一样,只会令他人烦厌。所以真正掌握了大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干的。 傻只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偷着乐是天底下最大的享受。 傻子告诉别人:“我很傻”。正如,智者告诉别人:“我很聪明” 人家看到的不是傻也不是聪明,是虚伪。 虚伪是笑话。“傻帮”也是笑话。 不要标榜自己的傻,正如不要标榜自己的聪明。 4 集体是个坏东西 我个人,对一切形式的集体都有着排斥,包括家庭,学校,国家,民族,宗教。 文革和纳粹是集体主义的必然结果。 以前被朋友拉去听安利的成功学课程,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完全经不起推敲的理论,在集体而亢奋的环境中,很容易就被当成了绝对真理?” 关于集体的危害,我的理解不是很清晰,无法进行深入的诠释。上面只是说了自己的一点感受以及疑惑。若是有网友对集体的危害,有着深入的了解,很希望你可以在留言中具体谈一谈。 5 信仰也是坏东西 托尔斯泰《复活》妙语 节选 1: 这里所做的一切事情是最大的读神行径,所有这些用基督的名义干出来的事情正是对基督本人的嘲弄。 节选 2: 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宗教信仰,那都是因为人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过去我也是相信别人的,结果就迷了方向,好比到了原始森林里一样。我简直晕头转向,心里料着再也走不出去了。……信仰有许多种,灵魂却只有一种。你也有,我也有,他也有。那么各人只要相信各人的灵魂,大家都会联合起来了。人人都保住自己的原来面目,大家就合成一个人了。 圣经有个说法:“信我者入天堂,不信我者入地狱”,这句话,其本身就是反基督。 基督只在心中,心中的一滴泪,并不是信仰。 无知也是心中的一滴泪,只知道笑,不知道哭,并不是真无知。 6 什么才是无知? 鬼王在 《同路人 》中说: 我们只需要说出自己的起点, 也就是好坏, 同路人就会在你身边。 做到无知,只需要做到真实,说出自己的起点,也就是好坏。 真实是无知的起点,也是无知的终点,真实,就是无知。 真正的无知,不是傻,是无欲无求的随心所欲。 想笑的时候,放声大笑。 想哭的时候,嚎啕大哭。 无知的婴儿,每一天都有笑有哭,唯独没有忧愁。 以上,是我对无知的理解。 扩展阅读 王蒙-老子的帮助
3475 次阅读|23 个评论
无为即有为
热度 5 hjf306 2011-5-14 22:22
PartOne 前几天的某个上午,来实验室早了发现门还没开,恰巧又没带钥匙。中午回去找寻,翻遍柜子、抽屉、两个背包都没看到,下午来实验室也寻了个遍依然无果。若是以前我肯定会有所担心,毕竟是实验室的钥匙。不过当时我却很确信,钥匙应该是放在身边的某个地方,只是一时想不起而已,过几天说不定就会找到。于是便没有过多的担心,且淡然处之。直到前天傍晚在食堂的路上,天气转凉风吹着外套,突然灵光一现,钥匙 90% 就在右口袋里,手赶紧往里头一掏,钥匙果然就在里面。当时那个心情,还是有些小波动的。 之所以有些欣慰,是因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证实,自己的“无为”得到了有为的结果。自认为不是马大哈,所以便没有太多担心,即使焦虑也无济于事,除非去配把新钥匙。 PartTwo 周二傍晚打篮球时不小心伤到了左手腕。当时也没在意继续打着。晚上还跟打字聊天。哪知晚上躺在床上才感到丝丝的疼痛,整个手腕已经动弹不得,整么放都是疼,那晚几乎彻夜无眠。糟糕的是周五就要考倒桩了,第二天早上打电话给教练,询问考试时间是否可更改。教练说如果这次不考就只能等到六月中旬。真是左右两难。教练说先休息一下,到时候再看情况吧,也只能如此了。好在去校医院问诊,医生说没有伤及骨头,开了点消炎镇痛的药品用以外敷。 周三晚上(过了 24 小时)开始擦药水贴膏药,还在担心着能不能考倒桩。周四上午感觉手腕没那么疼了,下午较之上午又有所好转。于是周四上午去驾校练车,打方向盘时都是右手发力,毕竟左手比较费劲。练了几把下来,感觉还可以。心中也不那么担心了。下午又去练了几次,只是状态时好时坏。最后还是决定参加考试。周五上午又去练到下午 2 点多。 4 点左右带着一点担心进了考场。好在一切顺利,倒桩算是考过了。有点小小的成就感。 于是在微博打趣一番:最新实验表明,手腕受伤与考车成正相关关系。关于两者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仍有待实验者进一步研究。 PartThree QQ 上加了几个户外活动群,群里经常会公告周末户外活动。有时候几个群的活动路线都很诱人,彼此之间难以取舍。这个时候总难免徘徊不决,想去追寻昔日的古迹,又舍不得漓江的秀丽风光;想去看梯田的壮丽春色,又念着某个水库的游船嬉戏。真是应了《道德经》里的那句话:少则得,多则惑。不过天气应晴不定,经常在我还在权衡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所有户外活动只能作罢,也不用再做决定了。后来想想,不过是一个户外活动而已何必如此在意。既然一时无法决定,那干脆暂时不去管它,等到日期将至自然就有决定。况且还存在着天气、时间等不确定因素( YC 所谓的扰动吧)。 一点思考:有些事情(问题),当你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或者暂时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时,“无为”、等待或者推迟决策可能是较优的选择。先为事情限定一个最后期限,如果可以的话尽早解决掉,了却一件事情或多或少能带来些许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若是暂无头绪或是一时难以决策,不妨先将事情置于一旁,不必过多担忧,因为焦虑于事无补,反倒会影响我们的情绪。顺着事态自身的发展(势)、外界因素的变化(外因或“缘”)以及我们自身认知的变化(内因或“因”),事情(问题)也会有所变化,或趋于明朗化(如伤痛逐渐减轻)或自我消失(下雨导致所有活动取消,也就没有选择路线之说),当然,需要谨记最后期限,若在此期限前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有必要采取其他措施(譬如,假设一个月内还没有找到钥匙,可能得去配一把)。 至于什么事情需要尽早决策,什么事情可以无为处之, thatisaquestion~ !只能借用一句经典的话来做挡箭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3444 次阅读|13 个评论
放下相机 无为而游
yu7389 2011-1-24 13:00
2011-01-24 中午吃饭时看到明报上有篇旅游文章,题为“放下相機 无为而游”。 这是被称为 "台灣飯店教父嚴長壽" 的旅游最高境界。 用到科研上,是不是可以说 “放下名利,无为而研。”? 只可惜要达到这种境界的先决条件都不低。前者要钱做后备,生活无忧,才能放下心思去看世界。后者要先建立科研实力,才能有米做饭专心研究。
个人分类: 观点杂感|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以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
fameszhang 2011-1-20 05:27
论东方或西方, 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基本需求是一样的, 如何满足应对这 些需求, 东西方的大智慧可相互借鉴-融合, 具体体现在对民主,科学,哲学方 面的论述及应用方面, 而且, 中国以自己独立的方式正在这样做!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那么,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壮大对世界有甚么意义呢? 我们不妨看看西方大学者们的看法:   1. 在1988年3月,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会后发表了一个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 罗素(Russell)不同意“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之类的命题,他认为以武力的强弱来衡量文化的优劣是文化价值判断方法论上的差谬。他认为中国文化并不比西方文化为劣,“从人类的整体利益来看,欧美人颐指气使的狂妄自信比起中国人的慢性子会产生更大的负面效果。”,相反,为给西方文化纠编和解救全人类,世界其它文明必须借鉴东方文明,因为,由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所“导向破坏的效率最终只能带来毁灭。”中国文化“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宽容精神契合了他的“为天下开太平”的文化理想,而西方文化恰恰又缺少了这种天下主义---提倡宽容、注重平等、尊重他人的选择,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自觉。   3. 汤因比(Toynbee)认为:“中国模式”与“希腊模式”这两种模式乃是理解人类文明的关键。“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我们认为上面学者们的见解非常正确, 让我们再进一步看看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壮大对世界有甚么意义:   现在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由西方人主导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秩序是自1500年以来由西方人逐步建立起来的, 从而理所当然地有利于西方.这些秩序相互交织,像是一座无形的金字塔,西方国家当然地处于此塔的上层或顶端,使西方能不公平地吸取全球非西方国家民族的利益,使西方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居金字塔顶端的美国人(如:其前国务卿赖斯)经常问: “甚么是中国---What is China?,甚么是中国将要成为的(国家)---What China is to become?”,他们为此感到疑惑,心中不停地在问:“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共产党领导,但发展方式是那样地不同于苏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是那样地不同于我们或苏联!其升起的模式是那样地不同于以往的强权!中国是甚么呢?中国将成为甚么样的国家呢??”他们更多的是担心中国在俱备足够强的实力后,与美国对抗,损害美国的利益,把美国从金字塔的顶端推下来,从而霸占美国的位置.在这种忧虑下,赖斯上次在日本说:“美国在中国周围都有盟友,且有持续不断地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可应对中国的挑战,中国不要以为能取得单方面的军事优势”(大意),由此可见,美国最终看重的是军事力量,看不见“无”的力量.   但是,中国是不会主动地在军事上以美国为敌的,也是不会主动地与美国对抗的.中国将不断地以和平的方式发展壮大自己,并让其它所有的国家分享到中国发展的成果(即:利己利人,与天下人共利),从而成为不同于西方、苏联、拉丁美洲、中东、印度的另一种模式,并逐步成功 , 逐步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扩大自己的无形的影响力.在这样的影响力的作用下,西方五百年来在全球建立起的无形的剥削体系就会逐步地、不断地、不大明显地消融.   中国是不会居于这个剥削体系的顶端的,中国也不会去建立另一套剥削体系;中国只会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那样,通过自己的发展与壮大形成影响力,在自然而然地融解那个无形的剥削系统的同时,逐步在大家同意的前提下、和其它相关的国家,通过平等协商,制定新规则, 代之以公正公平的体系,就这样,由小的、局部的体系向大的较大范围的体系延伸,使世界各国各民族能在越来越公正公平的条件下发展自己,使单边霸权主义的行径越来越行不通,使世界越来越和平,让世界各国越来越能通力合作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会损人利己,而美国人民也没有受到伤害,美国人将生活在一个更安全的世界里,不需像现在这样时时处处设防,没有安宁的日子好过。这个过程是一个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及各国各民族利益的过程;是一个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的过程;是一个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过程; 从而是一个以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的过程.   香港 利和 《联合早报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为”是一种心态
热度 1 bricklayer 2011-1-19 20:45
能力有限,理想遥遥不可期,现实如此之残酷。 想来容易做来难,基础这么差,什么也做不了,该怎么办?难道什么也不做吗? 然后不停写日志和微薄,告诉自己想通了,心态平和了,以派遣压力,寻求自我安慰。其实内心还是非常恐惧并痛苦。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讲到它(虽然当时没怎么注意到),后来极度困惑之下突然想到它----“无为”,以前也只是听过,可对它一点感觉也没有,什么是”无为“?怎么理解”无为“? 什么是为?为就是“有”,一切起心动念造作都是“为”。   什么是“无为”?“心”知其为乃是“空”,此为就是无为。老子言:“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说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见,无为,就是“心知其空而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   “心知其空而为之”,圣人才能做到。所以,圣人不失道。普通百姓,他们只知其“有”,不知其“无”,百姓之“为”都是“有为”。所以,百姓失道。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 老子 》。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 有为不正是我之前的心态吗?我总是急功近利,总想一步登天,总想着尽快做成某事,于是就产生了偏执和极端的想法,反而内心更加地虚。自然地依照自己能力去做事,心无旁骛,这就是“心不著相”,不执著,也许某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能力提高了,你成功了。“无为”并不表示无所作为和懒散,并不表示没有理想和目标 , 可能是将你的理想放在潜意识里面吧,很难讲清楚,真的需要用心去感悟。 最近开始学陈氏太极拳,这让我想到老师所讲的,练习太极拳是要放松自然,身体放松,思想放松。但不可松垮,松散,意念不能丢,也不能总惦着它,要松而不懈。这不正与“无为”的道理类似吗?原来太极拳真是来自于道家的哲理。 又偶见到王国维的讲成功的心境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层意思就是对人生迷惘,不是我之前浮躁的心境吗 ? 后面就不多解释了,就是要心态平和,自然地去做事,不可强求,但又要执着,心守意念,不可轻易放弃,这也不正是“无为”的思想吗? 看网上文章说,说练习太极拳要一层一层地松,每过一阶段可能有新的领悟,松无止境,“无为”的境界也应是此理。 真高兴,最近几个月想通了好多道理,有:和而不流,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王国维的那几句话。原来这些道理自己瞎想也可以想通的,可能其他书上说过,只是用的白话文,没有意识到而已。思而不学则殆 , 多看看书,自己一个人想真的很危险,容易误入歧途,幸亏我品行还行,呵呵。或者这些道理很多人早已想通了,我又晚熟了。 引用: 1. 百度百科 无为 http://baike.baidu.com/view/61764.htm 2. 什么叫“无为”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500130PostID=7000924 3.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解读 http://ywjjwwxh.blog.163.com/blog/static/16374577200741711581685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十六计“走为上”的智慧
dalilijiang 2011-1-3 23:10
三十六计走为上,是最后一计。它是无计之计。 在今天看来,这个繁杂纷争的世界,也只有“无为为上了”,这或许是智者最大的智慧了。 “走为上”,也可理解为顺其自然的静心观。看似是无奈的,是逃避的,实则正是老子的“上善若水”和“无为而为之”。另择新径,或许就会柳暗花明。 姜子牙直钩钓鱼,我不知是何种心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何种心境。 或许,我们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常想想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走为上”了。
个人分类: 随想杂谈|30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投资实验月报告 九
TUGJAYZHAB 2010-10-1 09:02
上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8667 投资实验九月份报告 2001-9-30 自 2009 年 12 月 31 日, 用 MDSM 管理的 IRA 从 $30,469.85 增 / 跌到 $32,417.94 。是原值的 106.39%。 净增 了 6.39% 。与市场平均 ( 无为投资 ) 相比 , 领先 $1,391.77 。 而同期的市场指数 SGI (商高), DIA (道琼斯), QQQQ (纳思达克), SPY (标准普尔), 和无为投资分别净增 / 跌了 6.82% , 3.69% , 7.26% , 2.41% , 和 1.83% 。 MDSM 暂居第三,继续领先。 详见表。 表一 MDSM与几个指数的比较。 12/31/2009 9/30/2010 初始值 当前值 净增率 SGI 526.52 562.43 6.82% DIA 104.07 107.91 3.69% QQQQ 45.75 49.07 7.26% SPY 111.44 114.13 2.41% 无为投资 $30,470.00 $31,026.17 1.83% MDSM $30,470.00 $32,417.94 6.39% 表二 79支变量的初始值,当今值,净增率,和MDSM当今所持 12/31/2009 9/30/2010 MDSM 初始值 当前值 净增率 SGI 526.52 562.43 6.82% DIA 104.07 107.91 3.69% QQQQ 45.75 49.07 7.26% SPY 111.44 114.13 2.41% 无为投资 $30,470.00 $31,026.17 1.83% MDSM $30,470.00 $32,417.94 6.39% Available Fund $22,406.14 Acting Fund $10,011.80 DIA 104.07 $385.70 3.71 107.91 $400 3.69% 0.00 $0.00 DUG 63.70 $385.70 6.05 56.42 $342 -11.43% 0.00 $0.00 DXD 29.47 $385.70 13.09 24.50 $321 -16.86% 0.00 $0.00 EFA 55.28 $385.70 6.98 54.92 $383 -0.65% 0.00 $0.00 EWA 22.84 $385.70 16.89 23.74 $401 3.94% 0.00 $0.00 EWC 26.33 $385.70 14.65 28.03 $411 6.46% 0.00 $0.00 EWD 23.50 $385.70 16.41 28.97 $475 23.28% 0.00 $0.00 EWG 22.44 $385.70 17.19 22.00 $378 -1.96% 0.00 $0.00 EWH 15.66 $385.70 24.63 18.14 $447 15.84% 0.00 $0.00 EWI 19.51 $385.70 19.77 16.80 $332 -13.89% 0.00 $0.00 EWJ 9.74 $385.70 39.60 9.89 $391 1.49% 0.00 $0.00 EWL 22.26 $385.70 17.33 22.82 $395 2.52% 0.00 $0.00 EWM 10.62 $385.70 36.32 13.74 $499 29.38% 0.00 $0.00 EWO 19.56 $385.70 19.72 19.71 $389 0.74% 0.00 $0.00 EWS 11.49 $385.70 33.57 13.22 $444 15.06% 0.00 $0.00 EWT 12.97 $385.70 29.74 13.55 $403 4.47% 0.00 $0.00 EWU 16.20 $385.70 23.81 16.36 $390 0.99% 0.00 $0.00 EWW 48.87 $385.70 7.89 52.99 $418 8.43% 0.00 $0.00 EWY 47.64 $385.70 8.10 53.49 $433 12.28% 0.00 $0.00 EWZ 74.61 $385.70 5.17 76.95 $398 3.13% 0.00 $0.00 FXI 42.26 $385.70 9.13 42.82 $391 1.33% 0.00 $0.00 FXP 41.95 $385.70 9.19 32.34 $297 -22.91% 0.00 $0.00 GLD 107.31 $385.70 3.59 127.91 $460 19.20% 0.00 $0.00 IBB 81.83 $385.70 4.71 86.24 $406 5.39% 0.00 $0.00 IBM 130.90 $385.70 2.95 134.14 $395 2.48% 0.00 $0.00 ICF 52.52 $385.70 7.34 61.91 $455 17.88% 0.00 $0.00 IEF 88.60 $385.70 4.35 99.01 $431 11.75% 0.00 $0.00 IEV 38.96 $385.70 9.90 37.85 $375 -2.85% 0.00 $0.00 IGN 26.98 $385.70 14.30 29.67 $424 9.97% 0.00 $0.00 IGV 46.87 $385.70 8.23 51.86 $427 10.65% 0.00 $0.00 IGW 49.23 $385.70 7.83 47.31 $371 -3.90% 0.00 $0.00 IJH 72.41 $385.70 5.33 80.08 $427 10.59% 0.00 $0.00 IJJ 65.94 $385.70 5.85 71.11 $416 7.84% 0.00 $0.00 IJK 77.71 $385.70 4.96 88.05 $437 13.31% 0.00 $0.00 IJS 58.38 $385.70 6.61 62.17 $411 6.49% 0.00 $0.00 IJT 124.52 $385.70 3.10 124.52 $386 0.00% 0.00 $0.00 ILF 47.79 $385.70 8.07 50.54 $408 5.75% 0.00 $0.00 IOO 60.25 $385.70 6.40 58.37 $374 -3.12% 0.00 $0.00 IVE 53.01 $385.70 7.28 54.25 $395 2.34% 0.00 $0.00 IVV 133.38 $385.70 2.89 133.38 $386 0.00% 0.00 $0.00 IVW 57.99 $385.70 6.65 59.37 $395 2.38% 0.00 $0.00 IWB 61.31 $385.70 6.29 63.15 $397 3.00% 0.00 $0.00 IWD 57.40 $385.70 6.72 58.99 $396 2.77% 0.00 $0.00 IWF 49.85 $385.70 7.74 51.37 $397 3.05% 0.00 $0.00 IWM 62.44 $385.70 6.18 67.50 $417 8.10% 0.00 $0.00 IWN 58.04 $385.70 6.65 61.99 $412 6.81% 0.00 $0.00 IWO 68.07 $385.70 5.67 74.74 $423 9.80% 0.00 $0.00 IWR 82.51 $385.70 4.67 90.37 $422 9.53% 0.00 $0.00 IXJ 52.01 $385.70 7.42 50.65 $376 -2.61% 0.00 $0.00 IYC 55.49 $385.70 6.95 61.13 $425 10.16% 0.00 $0.00 IYE 33.24 $385.70 11.60 32.38 $376 -2.59% 0.00 $0.00 IYF 51.78 $385.70 7.45 52.06 $388 0.54% 0.00 $0.00 IYH 63.82 $385.70 6.04 63.26 $382 -0.87% 0.00 $0.00 IYJ 53.03 $385.70 7.27 57.77 $420 8.94% 0.00 $0.00 IYK 55.53 $385.70 6.95 59.28 $412 6.75% 0.00 $0.00 IYM 59.91 $385.70 6.44 64.59 $416 7.81% 0.00 $0.00 IYR 45.92 $385.70 8.40 52.88 $444 15.16% 0.00 $0.00 IYW 57.54 $385.70 6.70 57.85 $388 0.54% 0.00 $0.00 IYZ 20.02 $385.70 19.27 21.79 $420 8.84% 0.00 $0.00 LQD 104.15 $385.70 3.70 113.09 $419 8.58% 0.00 $0.00 MDY 131.74 $385.70 2.93 145.59 $426 10.51% 0.00 $0.00 MSFT 30.48 $385.70 12.65 24.49 $310 -19.65% 0.00 $0.00 MZZ 22.11 $385.70 17.44 15.59 $272 -29.49% 0.00 $0.00 OEF 51.45 $385.70 7.50 51.50 $386 0.10% 0.00 $0.00 QID 19.04 $385.70 20.26 14.67 $297 -22.95% 0.00 $0.00 QQQQ 45.75 $385.70 8.43 49.07 $414 7.26% 0.00 $0.00 SDS 35.05 $385.70 11.00 29.59 $326 -15.58% 0.00 $0.00 SHY 82.96 $385.70 4.65 84.37 $392 1.70% 0.00 $0.00 SKF 24.23 $385.70 15.92 19.87 $316 -17.99% 0.00 $0.00 SPY 111.44 $385.70 3.46 114.13 $395 2.41% 0.00 $0.00 SRS 37.50 $385.70 10.29 21.44 $221 -42.83% 0.00 $0.00 SU 35.31 $385.70 10.92 32.55 $356 -7.82% 0.00 $0.00 TLT 89.89 $385.70 4.29 105.51 $453 17.38% 0.00 $0.00 TWM 25.19 $385.70 15.31 17.49 $268 -30.57% 100.00 $1,749.00 UWM 28.35 $385.70 13.60 31.78 $432 12.10% 260.00 $8,262.80 UYG 56.30 $385.70 6.85 54.36 $372 -3.45% 0.00 $0.00 XLB 32.99 $385.70 11.69 32.78 $383 -0.64% 0.00 $0.00 XLE 57.01 $385.70 6.77 56.06 $379 -1.67% 0.00 $0.00 XLF 14.40 $385.70 26.78 14.34 $384 -0.39% 0.00 $0.00 对统计有兴趣博友可以根据每个ETF的增率,把它们排序,看MDSM和其它集合指数的序位。 然后也许可以计算101次交易后,取得如此成绩的概率。 交易记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8709 年终报告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3331do=blogid=400732
2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为耶? 有为耶?小议网络治理
黄安年 2009-6-11 10:18
无为耶 ? 有为耶?小议网络治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11 日发布 网络时代来临是 20 、 21 世纪之交的事,是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没有科技人才的努力不可能有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自身不能管理自己,网络没有人治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在各类网络自动运转的背后都是由特定的人员操弄的。一种极其复杂的网络软件自动运转的背后,无论是美国技术人员掌控,还是国产的技术人员自主设计,也都是由人的掌控的 , 有人以为美国的网络是绝对自由无人监控的 , 并不符合实际 , 说无需人治是不可能的。 在笔者看来网络治理是柄双刃剑,该治的不治、不该治的瞎治、随意性专治、自由放任无作为,都会产生不该发生的副作用。例如宣扬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黑客袭击、网络诈骗财色、网络剽窃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泄露国家机密和危及国家安全、网络扰乱公共利益、网络传播侵害年青健康成长、网络匿名评论恶意中伤涉嫌名誉侵犯、以及网络其他违反宪法和国家法律的作为 , 如此等等,如果不加过问和治理显然是不利网络的健康发展的。然而如果不该治的瞎治、随意性专治、违背知情权、资源共享权益的治理 , 则侵犯了公众的自由权益。例如那些只许州官享有,不许学者共享的错误监管做法 , 其结果既不能保障学者充分自由地吸收全人类的研究成果 , 也缺乏对广大学者鉴别能力的基本信任,从而最终严重影响了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多年来我国社会人文科学某些领域严重滞后国际水平的教训应当深刻汲取。 说到网络博客的治理 , 笔者以为需要提倡宽容精神、求同存异,各抒己见、各得其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资源共享。博客群体不是学术研讨会,也不是小圈子茶话会,这是最富有个性化、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多学科相互交流的宽松博览会。博主自由选择博文的内容 , 论学术,谈教学、话家常、诉情肠、吐苦水、论球情国事社会事家事等等,无所不包。没有必要专谈学术或避谈学术 , 无需专谈科技或者避谈科技 , 不必专谈业余或者避谈业务。然而这种个性化、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多学科并不意味着无需引导,无需治理。适当而引导是必要的。 例如 , 科学网从一开始就倡导大科学体系,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的相互交流和借鉴,而向这个方向发展是需要引导的。两年半来的事实表明,在科学网落户的博主中 , 人文社科界的学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 有影响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加盟科学网的学者也相当的少 , 这对于构建大科学体系的科学网来说 , 恐怕是个需要注意和引导的问题 , 我们需要吸引更多的有影响的人文社界的学者来加盟科学网 , 科学网也要重视社科人文情怀,需要注意对于人文社科学术领域知识的科学表达 , 而不宜将社科人文的知识仅仅限于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 再如对于科学网的页面的置顶文章和编辑部推荐文章显然体现了编辑部所治的导向,任何编辑部都有个人的或者编辑部群体倾向 , 把这种倾向性 ( 或者导向性 ) 和公正性统一起来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否则引发较多非议也就不奇怪了,这样于博主和编辑部恐怕都不是一件好事,不要赢得了点击率 , 损害了信任度。对于分类博文按照点击率高低排列上榜看似公正实际上和人治有关。首先,反映了关注度评价居于首位 , 关注度和质量评价并不是一回事,科学网编辑部面临点击率评估与质量评估的两难选择;其次,分类本身是编辑部确定的 , 而博文的分类是不平衡的 , 多则数千少则几百 , 同一点击率在不同栏目中可能出现上榜和落榜的不同结果,一旦分类变化 , 排行榜也就相应改变了。笔者历来主张网友关注和引导兼顾,这就需要编辑部下功夫过细过问博文内容 , 不能望文生义,将那些借题发挥,哗众取宠含金量很低的文章当作标干。认真而恰当治理和放任自流的效果是不同的 , 治理需要投入精力 , 有一分努辛劳,多一分成果 , 编辑部的工作确实很辛劳,编辑部的治理也可能得罪了一些人 , 科学的有效而适当的治理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等待 , 多一点支持 , 多一点关爱。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3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热度 1 hanhuijian 2008-1-30 13:15
韩慧健 随笔 (山东省数字媒体重点实验室,山东经济学院计算机学院 济南 250014 ) 摘 要 : 老子无为思想中 , 蕴含了一种精神追求的价值取向 , 论文提出无为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策略。论文分析了无为思想的内涵,解释了无为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并就无为在教育中对教育策略、教育管理方法、教育理念等影响和意义作了阐述。论文认为教育者要懂得潜移默化的重要性,老子教育思想的无为自化、行不言之教、率性而行和生而不有等自然价值取向 , 对当前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 : 无为 教育策略 教育理念 0 引言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在 以人为本 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以 人 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目标。这是我国施政中的伟大举措。作为在教育岗位上工作的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寻找一种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教育的方法。通过哲学课程的学习,从学习到的中外哲学思想体系中,我发觉世界哲学思想的承前启后、殊途同归的境界。也逐步领会到老子哲学 无为而无不为 思想的博大精深,其实这一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及发展规律的理论,本文对这一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中国古代朴素思想结合剖析阐述这一思想在今后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其实老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以人为本追求生命自身价值的思想。它以人为贵,追求人的自身价值,反对追求外物,用外物的价值来标榜人的价值从而取代人的真实存在。他强调人的自然特质。反对用后天人为伤害人的天然本性。他的思想贵人重生,以人的生命价值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老子的教训中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 已显示出人只是万物中的一员,天地和我们的自然环境在道的世界里都有和人同等的地位。这种思想在教育中树立将是难能可贵的。 1 无为 思想的内涵 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 无为 。在老子看来, 无为 是圣人 治天下 、 取天下 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 无为 ,其形上依据是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其现实政治理由是 我无为而民自化 、 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因此,他大力宣传 无为之有益 。 老子的 无为 ,由于是针对 有为 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 无所作为 、 不为 。如《淮南子 修务训》引述的一种观点就认为: 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 这是将无为理解为 固执地不为 。《淮南子》的作者反对将 无为 理解成 固执地不为 。《主术训》说: 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修务训》说: 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 《淮南子》的作者认为,无为是指行为不出于一己之嗜欲、私利,因循自然而为。在历史上,将无为理解成 固执地不为 者毕竟是极少数。但是,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者,则始终大有人在。许多人就是由于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因而对无为的政治效果持怀疑态度。即使是尊老子为圣祖、奉道教为国教的唐代皇帝们,也有视无为为消极思想的。想特别说一下道家的 无为而治 。它是一个什么意思?是好的东西还是不好的东西?这是 五四 之后道家受到严厉批判的主要论据,即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实际上他的这种 无为而治 ,具有一种深刻的人性根据。如果我们不是肤浅地理解 无为而治 ,那么它将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初很短一段时间里实现 无为而治 ,那当然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政策,但是,一个强大帝国的繁荣和兴盛,正是从那时奠定了基础。至今人们在谈起历史,仍对那段时期充满了憧憬。这不是 怀古 ,而是体现了某种学说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无为而治 有丰富的内含和意蕴,可以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其不同作用。之所以有生命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能顺应人的自然之性。这既不是无政府主义,也不是 无序化 ,而是一种更有人情味的有序化,可以使政治 清明 ,社会 安定 ,人民各展其业,各安其乐。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如果赋予这种 无为而治 以新的时代的内容,那么,它不仅不会抑制社会的发展,而且会使竞争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无为 是老子的一种哲学观 , 可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老子的 无为 思想该怎样运用于教育领域呢 ? 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弄清老子 无为 哲学观背后的思想根源 , 理解 无为 的内在含义。老子的思想核心在一个 道 字。老子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一般有三种用法 : 一是指世界的本源 , 二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 三是指社会关系准则。老子认为 , 在宇宙万物产生之前 , 存在着一个形而上的实体 , 它是宇宙的总根源。这个形而上的实体 , 无形无象 , 悄无声息 ,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 但确实存在。 道 不仅先天地而生 , 且创生了宇宙万物。 道 创生了万物 , 又蕴含于万物之中。 道 既然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 , 又蕴含于万物中 , 那么 道 的法则也就是万物运作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 道 混沌未分 , 空虚宁静 , 它的本质是无为的。换句话说 道 的存在是任顺自然的。它对待事物也任顺自然。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道 的法则 , 就是顺其自然。将道的法则推之于人类社会 , 老子认为 , 治理国家也要像 道 对万物那样任顺自然 , 不强加干涉 , 不强以利用 , 不自恃炫耀。提倡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如果将这一法则落实到人生层面 , 老子认为 , 人应保有自己的自然本性。所谓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无知无欲 , 柔弱不争 , 像初生婴儿般纯真质朴。可见老子的思想中 , 为 是指扰乱违背甚至破坏事物内在的自然规律的、外在的、强加的行为 , 而 无为 则指保持事物的本性、遵循事物自己发生发展规律的行为。 无为 其实也是一种 为 , 但是一种保持着事物本性、遵循事物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 为 。唯其如此 , 才能达到老子 治国 化民 的理想。 笔者通过对 无为 思想的理解,整理了自己若干年来所从事的原则和做法,总结出 无为 的几点教育方法。 2. 无为 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取向 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是一种 政治伦理 ,它只能为某种专制制度或权威主义提供一种理论支持。这是被历代统治者利用来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因为它的统治理论在儒家哲学中也能找到某种支持,三纲主义的等级观念和服从意识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儒家哲学在个人层面凡事先 内省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明,但是过度的 内省 是一种消极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在社会层面,儒家哲学要求一种广泛的伦理秩序,其基本出发点便是家族伦理或家庭伦理。这种伦理是情感型的、不是理智型的,其特点是维系人们之间的亲情般的和睦相处,同时也伴随着家长式的等级制与服从。然后是反映在社会各个层面,在官民之间、师生之间仍然有诸多等级礼仪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人自由发展。特别是在教育上,学生完 全在 老师的管制下学习,按照墨守成规的知识体系学习,成为制约学生主体个体发展。 老子说 : 夫礼者 ,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儒家仁义的根本在于等级 , 等级标明利益差别 , 有差别则使人好争 , 使穷者争富 , 卑者欲尊 , 贱者求贵 , 因此须抛弃礼义 , 取消差别 , 才能避免争夺 , 才能使人恢复纯朴的本性。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 则攘臂而扔之 失义而后礼 也说明儒家礼制具有强制性和欺骗性。可见在老子看来 , 具有强制性欺骗性、薄忠信乱安定、背 道 而驰的礼义也是不值得追求的。其实老子 无为 的人生态度看起来是无所追求 , 实际上只是不追求世俗大众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儒家教育所追求的仁义礼教这些不是异化扭曲残害人的本性就是限制束缚了人类天性发挥的东西罢了。老子说 孔德之言 , 惟道是从 , 善建者不拔 , 善抱者不脱 , 不失其所者久 , 可见老子肯定的是 : 坚持自然本性自我本性的精神追求。 从老子 无为 的人生追求来看 , 笔者认为教育要 以人为本 。人具有共性但也有个体差异,这个人之为人、人区别于动物、这个人区别于那个人 , 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和由于不同环境、不同经历所形成的已有的个性是有关的,我们即要对人所具有共性的一面以人性关怀,也要区别与个体差异以人性的理解和感化。教育者应该以受教育者先在的本性和经验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 循着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而发展他 ; 教育应该回归到受教育者精神的培养和引领、帮助受教育者寻找精神的家园上来,以达到共同进步,个体不同发展的目标。 3 无为 的教育策略-无教而教 老子说 : 为学日益 , 为道日损 , 损之又损 , 以至于无为 ,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不为 是最终的目的 , 无为 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老子又言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 治 是最终的目的 , 而 无为 是为了 治 而采取的一种谋略。老子究竟是怎样行 无为 而达到 无不为 , 行 无为 而达到 无不治 的呢 ? 这种 无为 的策略又该怎样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 老子说 圣人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 , 知者不言 , 言者不知 , 无有入无间 , 道隐无名 , 夫唯道 , 善贷且成 , 视之不足见 , 听之不足闻 , 善行无辙迹 。在老子看来 , 道 生育万物 , 教化万物 , 却始终不露面 ; 道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 幽隐无名 , 无迹可寻 , 但力量非常强大 , 无有入无间 ; 道 它隐身而作 , 行不言之教 , 它悄无声息地 , 潜移默化着万事万物。可见 : 道 之 无为 是一种默化潜移。作为一种策略 , 老子的 无为 当然并不是真正地撒手不管 , 彻底放弃。形式上的 无为 , 其实质是无所不为。在教育领域中如何实现 不教 而又 无所不教 , 做到不刻意去影响学生而又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影响呢 ? 自然我们想到 身教胜于言传 。作为教师, 传道、授业、解惑 是我们的天职,这里传道、授业的身教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更是巨大的,作为一个家庭教育者,对待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的。父母是子女模仿的第一个榜样。父母言行的权威性,对子女的成长起着长期的、持续的、反复的作用。子女在与父母共同生活中,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接受教育,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其熏陶。父母榜样的作用,对子女幼小心灵的影响尤其大。家长应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对人要求与对己要求一致,为子女树立良好的、可仿效的形象。否则,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乎 。我在上一篇论文《论 素 质 教 育》 中也曾谈到,文化的熏陶可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这种因素是至关重要,家庭环境、学生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这些环境可能别任何的直面教育来的真实和有力量。仔细研究 熏陶 一词的含义,正可以诠释 无教而教 的内涵。 那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运用 无教而教 的方法哪?笔者认为就是 熏陶 ,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潜移默化的教育应该注意潜课程的设置。潜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 , 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及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 。 潜移默化的教育应该及时抓住时机 , 利用情境。 情境 是指人必须对其作出行动的各种具体细节的总和 。当我们询问一个人的 情境 时 , 指的不仅是这个人所占据的位置、条件或环境 , 尤其意味者我们必须要从另一个人的存在角度来理解情境。 自然的成长发生在管理家庭、社会、互动、玩耍、运动、日常任务、工作等等空间里 , 每个人始终都处在某个情境之中。这些情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而然的、并非事先计划好的情境 , 让学生从中受益。当然不是从自我对情境的理解出发去强加说教 , 而是 必须从另外一个人的存在的角度来理解情境 。对于教育者来说 , 即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情境 , 从而施予教育。这样的教育抓住了时机 , 顺应客观的境 , 也顺乎主体的情 , 用老子的话来说即 顺道而行 无为而治 。 4 无为 蕴涵的教育管理方法-以退为进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是 传道、授业、解惑 的老师,还是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面对众多的学生,如何解决复杂的情形和个体偏离教育目标的矛盾,是关乎教育秩序的问题。没有良好的教育秩序和纪律,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就不能真正的教书育人。如何管理众多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和复杂的矛盾呢?笔者认为刚柔相济的 无为而治 是一个 以人为本 的和谐的办法。 老子《道德经》有言: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腹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可否认的,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尊重规律,利用规律。水遇热变成蒸汽,这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用这一规律来生产暖气,制造人工降雨等等。这正是说明,我们不要刻意改变一般的规律,而是顺应它,利用它。有个成语叫: 四两拨千斤。 讲的是以柔克刚的道理。在教育管理过程,我们回遇到各种性格的学生。俗语说: 百人百心,百人百性。 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管理者需善于以柔克刚。 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在马克斯 范梅南 教授的《教育机智 教育智慧的意蕴》 一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 肯尼匆匆忙忙写完了指定的作文 , 但老师指出他并没有真正写好。他跳过了几个部分 , 也没检查拼写 , 且字迹潦草。老师试图让肯尼理智些。 你同意你能做得更好些么 ? 老师这样问道。 我不会再写一遍的。 肯尼毫不动摇地说。他很可 能将 老师让他理智些的要求体会成不合理的了。但老师坚持 , 她不会接受没达到肯尼的标准因而没有做完的作业。她对肯尼说 : 瞧 , 假如你没有能力做到比这更好些 , 那么我就可以接受它 , 但是 , 我知道 , 肯尼 , 我尊重你的智力和能力。在我的脑海中 , 你是一个好学生。 肯尼气愤地回到座位上 , 炫耀地拒绝继续做作业。他坐在那 , 做出挑衅的样子 , 两个手臂挽起来 , 合上书本 , 眼睛直视前方 , 嘟哝着说他已经受够了 ! 有些孩子惊奇地看着他。肯尼在显示对峙和抵抗。他肯定要有麻烦了。但是 , 老师似乎对肯尼不理不睬 , 她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同学那儿。她知道肯尼有一种自傲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肯尼不喜欢别人告诉他怎么做。然而 , 老师接受肯尼的针锋相对的挑战既对肯尼不好 , 也不利于课堂气氛。老师回避了对肯尼的对峙作出直接的反应。老师保持沉默 , 不理睬他的装腔作势。过了好一阵 , 肯尼冷静了下来 , 这 时 老师从眼角的余光望去 , 注意到肯尼终于重新打开了书本 , 继续做作业。他开始明白了一项作业真正做完意味着什么。很可能下次他将作业给老师看时 , 会有很大的改进。在这个故事中 , 老师对肯尼的挑衅采取的是一种克制、忍耐与沉默的方式 , 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老师的 不理不睬 沉默 回避 , 是一种不行动 , 是一种无为 , 正是这种不行动这种无为很好地解决了问题。有时教育中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 , 最好的 为 就是 无为 。 5. 无为 蕴涵的教育理念-约束有度,宽容为怀 老子日: 以无事而治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朝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位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也就是说,忌讳之事越多,越是缚了民众的手脚,人民就越发贫困;国家统治的工具越是先进,社会就越加混乱难治;人越是机谋奸诈,新奇古怪的东西就越多;法律制度越是完备,犯罪的人也就越会增加。所以,老子主张: 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 概而言之,老子所提倡的正是为职者要 无为而为 。 汉朝时的曹参原来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 ,随刘邦南征北战,立功颇多。天下统一后,汉高祖刘邦封他为齐地宰相。曹参战场上骁勇善战,勇猛异常,可以说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在从政为政的方面,曹参却是外行,不知该怎样才能将齐国治理好,曹参受封,接任宰相之职后,心中着急,不知如何是好。一到齐国,曹参便传令召集国中所有学者,向他们咨询为政要领。人多方法必然繁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抒己见,众说纷坛,却又莫衷一是。而且,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论据,听来都颇有些道理,曹参更加为难,不知该听谁不该听谁的。正在左右为能之际,忽有一人说: 大人,我齐国国中有一老者,深造黄老之术,处世理事十分高明,大人不妨将他请来,咨询一二,或许会对大人有所稗益,请大人斟酌。 曹参大喜,忙命人去请。很快,这位老者被请了来。曹参便问: 请问先生,我若为政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老者淡然一笑,答曰: 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意即为政的方法贵在清静。以清静为本,人民自然就能够过上安定的日子。曹参听完,思索片刻,乍然醒悟,茅塞顿开,感谢老者点化,并按老者所言行事。此后,齐国在曹参治理下果然是社会安定,百民乐业。曹参也因此美名远扬,堪为一代名相。 后来,曹参被擢升为丞相,离任时他叮嘱接任齐国宰相的官员说: 为政尤应慎重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那便是应谨慎处理人民诉讼与市场纠纷。 接任官员奇怪地问: 政治之中事务繁多,芜杂得很,除了大人所言的两方面不是还有很多紧事需要办吗? 曹参摆手道: 不然,在这两类事件中,善与恶并存。对于恶的若极为严厉地加以禁止或取缔,使得恶人无处容身立命,他们必然会生出恶念;反而破坏了社会的安定,愈是治理愈是混乱。所以,我提醒你处理好这两类问题。 曹参的话语便是黄老无为之术之旨。善恶同生同灭,相反相成,极端地不容恶,则也便失去了善。为职者只要能够把握要害,大可不必逢乱必管,积极 有为 。 此道对于教育者依然适用,而且大有好处。那么作为教育者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严格要求学生, 老子的 无为 其实是给受教育者自由发展、自主发展的空间 , 是一种适当的放手。试看现实的教育生活 , 尤其是初级中学 , 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 : 在教学方面 , 老师们为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 , 安排好学习时间 , 划出重点。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去做 , 最后考试就可以了 , 但学生就是不听 , 不学。在管理方面 , 校纪校规、班纪班规、各种惩罚条例 , 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地约束着学生的言行举止 , 但学生的违纪违规现象就是屡禁不止。老师们耗尽心机也不见成效。即使见出成效 , 培养出来的也是一些不能独立自主、不懂得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自制力的学生。他们一旦离开了老师的详尽安排和严格管理 , 就不知所措 , 无所适从。其实老师们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 有时 为 不如 不为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上强调民主管理 , 学生自我管理 , 自我约束。从班纪班规的制定、执行到监督 , 从日常事务到课堂教学 , 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做 , 能让学生参与的就让学生充分参与 , 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日益加强 , 管理与教学都取得显著成效。老师 无为 , 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 为 。学生的一切能力 , 尤其是独立自治能力就是在他们自己 为 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因此 ,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长远利益 , 老师们该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对学生的管理在不同方面要有张有弛,对待不同学生要有灵活的一面,尊重他们,奖罚有度。真正体现 以人为本 。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 , 有一天在校园里巡视 , 看到一个男学生在用泥块扔另一个学生。陶行知看到了马上制止了这个学生的行为 , 并叫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等自己。当天放学后 , 陶行知迟到了几分钟去办公室 , 看到这个学生已在办公室门口等他。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这个学生说 : 这是奖给你的。 学生感到不解 , 陶行知解释说 , 因为你是个遵守时间的人。说完又拿出第二颗糖给学生说 : 这也是奖给你的 , 因为你用泥块扔同学的时候 , 我叫你住手 , 你就住手了 , 这说明你是尊重老师的。 学生接过糖。陶行知又给出了第三块糖说 : 这是奖励给你的第三块糖 , 因为你是个有正义感的学生 , 我已调查过了 , 你之所以拿泥块扔同学是因为你看到那个同学在欺负女同学 , 你看不惯才会扔他的 , 可见你是个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做斗争的人。 学生听到陶行知这样说 , 很不好意思地说 : 校长 , 但我扔的不是坏人 , 是我自己的同学 , 虽然他欺负同学不对 , 但我也不应该扔他。 陶行知笑着说 : 好了 , 我们今天的谈话结束了 , 你可以回去了。 在这个故事里 , 陶行知一改惯常的做法 : 学生犯了错 , 给予批评、教导 , 却反向而行 , 给予学生奖励。学生向同学扔泥块的行为 , 本该被否定和批评的 , 陶行知 先生却在这该否定的行为中去找值得肯定的地方 , 并给予奖励。 陶 先生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看似不为、不理 , 实则达到了让学生自己省悟错误的效果。这种教育思维 , 不正与老子 无为而治 的思维不谋而合么 ? 无为而治 为宗旨的政治哲学就是人们常说的 黄老之术 。纵观中国历史长廊,有不少出名的政治家为政都采用 黄老之术 ,以无为而为,由无为达到有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积极思考,把 无为 思想引入到教学管理中。 第一,教育者应尽量少地对学生发号施令。如果只让其他人依令行事,势必会打消其他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必然会激起别人的逆反心理。如此一来,规矩越多越严,越是无人执行,倒不如指出方向,交由学生自己灵活学习处理。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或其他人的学习活动应尽量避免干涉或介入。事物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与人的思维方法也是干差万别,甚至差异很大,不可能千人一面。故此,教育者不应对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更不能多这个人方法不对,那个人应该如何如何。更没必要在一旁指手划脚,这样非但帮不上忙,弄不好还会帮倒忙。教育者应当相信学生都能学好。俗话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 达到某一目的,实现某种愿望不一定就必须像教育者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不一定必须按照教育者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只要最终达到目的即可,教育者不必要天天监督检查介入,应保持学生相对的独立和自主。 第三,教育者不能以过多的要求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 聪明的教育者并非无所事事,撒手不管,而是细心留意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情绪动向,把握大的方向和整体。遇到问题时,应镇定自若,自然轻松,恰似春风拂水,给学生百倍的信心。 6. 结束语 我在分析整理 无为 在教育过程中的意思时,我有一种淡定和释怀。老子的 无为 暗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老子的 无为 虽然跟我们隔着几千年的历史 , 但仍能给我们启迪 , 值得我们思考。最后不禁想起来我在两年前写过的一篇论文《不完美的管理,完美的结局》 ,笔者认为 不完美哲学是引导完美结局的必修课 。在《项目管理》讲座时多次引起听者的共鸣,现在想起来,其实这个道理就是老子的 无为 思想,这里也正好作为本论文的结束论题。 作为教育者,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培养所有的孩子取得好成绩,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遵纪守法,成为有为青年。但是,事实不是这样,总有一些学生不好好学习,也总有一些学生违法乱纪。作为教育者我们有时很困惑,有时也很生气,怒其不争,哀其不兴,总没有一个完美的教育结果。笔者认为,这样的教育者最后都不能得到完美的教育结果的,因为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太完美了,完美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是不能达到完美的教育结果的。笔者认为,老子的 无为而为 正可为其注释。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容忍很多的不完美,如不完美的学习成绩、不完美的学生行为、不完美的课堂纪律、以及不完美的论文等。所有这些对不完美的容忍和认可,可以统称之为 不完美哲学 。我们需要正视这种不完美。尽管由于不完美的评价机制和个体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不完美现象,但是,我们用另外一种心境对待它,避开学生的缺点,促进其优点的发挥,让每位学生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当我们尽力而为了,当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取得了进步和成绩时,当我们自豪自己桃李满天下时,我们就会知道,其实我们已经得到了完美的结局! 参考文献: 《老子》第 37 、 57 、 3 、 75 、 43 章。 李秉德. 教学论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马克斯范梅南. 教育的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尹志华 试析北宋《老子》注家对无为的诠释, , 韩慧健,不完美的管理,完美的结局, 韩慧健,论素质教育 http://www.book8.com/cats/xdwx/w/wuxinming/fybf/025.htm 谭 静 覃永县,老子无为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年第6 期; 张有龙,老子道论及对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启示,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9 No13
个人分类: 思考|570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