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绝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说话做事不能太绝对-高智商的是不是更容易自负?
mashengwei 2016-3-24 17:28
好久没写博客,过去一段时间学习和生活上虽然苦点,但是总体心情不错。关注科学网微信公众号之后,来科学网看博文的次数也少了。插一句,用搜狗输入法打了上述几个字,出错了好几次,以为输入法出问题了,于是卸载重装 ,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换成MAC自带的输入法问题依旧。纠结了好一会,使用的浏览器果断由Chrome换成Safari,问题得到解决。 今天想说说“凡事无绝对”。说到绝对,我突然想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我就手贱查了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释:“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即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客观内容,并体现出人类思维的至上性;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都是具体的、近似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既是确定又不确定的。它们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相互联结、相互转化。否认真理的相对性,会走向绝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会走向相对主义。”TMD,说的我豁然开朗。说到此,大家就会问了到底啥事情啊,搞到绝对真理上了。 做科研(实验)分析时,不可避免的要设定一定的标准,多数时候我们会采用大家公认的标准,而大家公认的标准不一定是对的,CNS上经常会有人跳出来干这种事情。当然,以我的境界和水平远远没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往往会有多种方法、标准去选择,那么哪种方法更好呢?这个就要看个人的水平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哪个是错的呢?要我说,要么都没错要么都错,只能说哪一个更好。与别人就一些科研问题或实验方法交流看法或想法时,有的人甚至都没听完你说的,立马就说:“你这样想或这样做一点意义都没有,bulabula,.....。”我恨不得一巴掌拍死他,瞬间兴致就下来了。遇到几次之后,我发现稍微聪明点的人更容易说出上边的话,特别是谈话的对象是比你聪明(厉害)的人或者是你的上级(老师、领导等)。 这种很不爽的事情,我就想我自己有没有这个毛病,我TMD也有这个毛病,也许真是我情商太低了,今天提出来希望以后不要话说绝,诸如“一点,一定”之类的词汇少用。须知万事万物(包括生命)往往不是以对错论的,科学研究中也并不是非对即错,此一时是绝对真理,而彼一时成了相对真理。生活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好,少秀智商,少一些自负。这种秀智商的行为(碾压别人的智商)完全可以选择在网上或者你的论文中。
3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副对联,竟误了才女终身大事儿,真不该让她读书!
sheep021 2016-3-14 15:13
相传,两百多年以前,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貌若西施,才比清照,及笄之年,求婚者络绎不绝。但韦氏择偶条件颇高,如意郎君必具孔子的思想,司马相如的相貌,纪晓岚的口才。寻觅几年,此郎世间难求,只能出联招偶。联曰: 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鳥 。此联一出,各地才子纷至沓来,绞尽脑汁,却无不“望联兴叹”,铩羽而归。韦小姐终因知音难遇,而抱憾九泉。土官按照女儿的临终嘱托,在其墓碑上刻下这副上联,以示遗恨。   韦氏这一拆字联,内容环环相扣,形式构思奇巧。前两字为当地地名,两个“山”字成“出”字,“鳳”字又由“凡 鳥 ”合成。另外,联意深远,耐人寻味。寓意凤山这块土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而且都是非凡的人才。因此,此出句成了一时的“绝对”,为后世传吟。   2009年4月27日广西《南国早报》在“文化小贩”栏目抛出的“绝对”中,重点推介此出句。一石激起千层浪!“ 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 ”颇受楹联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今人有很多对句,您认为哪个好? 蛇口 口回蛇,蛇是它虫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京口口回京,京有玉琼 明日日昌明, 明是日月 众人人从众,众从人从 龙川川存龙,龙是奇兽 细思之余,俺也对一下联: 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鳥, 天人人从天,天 本 大一。 你出地名,我非要对 地名 吗,我对 天道 可以吧,呵呵。 下联暗合:天人合一,人应从天,道法自然之意。 大一,既是天字的组合,也是一个古代的专有名词,郭店竹简《大一生水》篇:“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 这个才女实在是钻牛角尖,非要嫁给能对得上下联的人,看来古人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还真让她给验证了。估计她的父母肯定后悔让她读书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动物权利不是绝对的,就可以否定动物权利了吗?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3-1-20 16:48
科学网现在流行互相帮助提高语文水平,这是大家团结友爱的好现象。 其实,我早就做过这样学雷锋的好事。 我当时努力想帮助的对象是喜欢攻击饶毅教授的肖重发同学。 肖丑同学今天再一次暴露了小学语文没学好的毛病,逼着小学语文学得也挺烂的蒋科学来帮助他。 肖同学在那里大声叫嚷:动物权利也是相对的,也不是绝对的。好像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似的。 so what ? 动物权力不是绝对的,就可以否定动物权利了吗? 人权又何尝是绝对的,但是你能因此而提倡奴隶制吗? 动物权利不是绝对的,就不可以像否定人类动物奴隶制那样去否定非人类动物奴隶制了吗? 人权不是绝对的,但是,这何曾影响到我们对奴隶制的痛恨?何曾影响到我们反对奴隶制的决心? 切!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573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时间和空间
热度 1 liu005777 2012-12-16 17:45
——刘全稳 自从人类认识了日出日落、周而复始,就知道了时间及其延续。 人的生老病逝,山、水、火、物的存在,使人们认识了空间及其拓展。 时间和空间永恒地伴随着人类社会,并不受影响地无限地向前延伸。 人们要想描述一件事、一类物、一种状态、一个过程、一幕情景等,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要素。 绝对的时间和空间应是彼此完全相互独立的,不然我们不能加以区别。然而,在某种意义下,时间和空间却又是紧密相关,正如牛顿所说:我们不可能设想物体存在于空间而根本没有时间,或存在于一有限时间内而 “ 不在任何地方 ” 。 在一定条件下,时间和空间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可以用时间来表示空间,如石油地震勘探中的时间剖面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下含油气结构与构造;也可以用空间来延续时间,如天文观察星象,可以帮助人们知道几十亿数百亿光年以前的事。 地质工作者们通常使用的时间是在目前以前,其时间是通过空间所记载的事件、物质的映射而获得。所使用的空间大多是由实物构成,或者位于地下或者充满想象。 一、时间 牛顿认为时间是绝对的,与任何物理客体和事件无关而流逝着,他说:绝对、真正、和数学的时间是自在的,与任何外在的东西无关,它均一地流逝着,又称为持续。用牛顿自己的话说,他并不企图给时间或空间下定义。 哲学上将时间定义为: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接续的秩序。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是一维的,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逝,一去不复返,用一个量即可完全度量。它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和空间也不可分离。 数学上将时间定义为一段有起点和终点的持续过程或这个持续过程的某一点。如: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365 天;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十二点整。 地学上的时间由标准化石、含放射性元素标本、标准剖面确定,采用的单位一般为 “ 万年 ” 、 “ 百万年 ” 、世、纪、代、宙。 时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人能够催快或推慢时间的进程,在同一体系里时间的流逝对你、我、他、其它星球都是相等的。 时间和空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时,人们要运用时间来描述空间,有经验的地质、地球物理学家常常只需通过时间剖面和等时间图就可以知道地下地质构造等空间问题。有时,人们要通过空间来反映时间,如人们通过太阳光影的移动了解时间,采用沙漏与水桶水流映射时间。 绝对时间概念在 1905 年被狭义相对论所抛弃,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不再是自身独立的量,而只不过是称作时空的四维连续统中的一个方向。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之一是,在大质量的物体附近,时间的流逝显得慢一些。狭义相对论中时间是平坦的,时间在时空中从负无穷到正无穷光滑地流逝,广义相对论中时间是弯曲的,并被时空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形。 日常生活中和其它非异常高速环境中所使用的时间是相同的。 时间可以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过程加以测定和证实。 时间可以通过数学、地学、考古等手段来表述。 笛卡儿解析几何学的奠基,使人们可以将时间用线段来表示,并用来分析事物随时间变化的基本特性。 时间是用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与状态的一个关键参数。 二、空间 牛顿认为空间也是绝对的、永存的,并且不依赖于是否有任何物质充填其中或在其中运动,他说:绝对空间自身与任何外在的东西无关,永远保持着不变和不动。但是牛顿运动定律却使空间中的绝对位置观念告终。 哲学上将空间定义为: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并存的秩序。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是三维的,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同其他物体的位置关系只能是上、下、左、右、前、后,用三个量可完全量度。它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和空间也不可分离。 数学上和物理上的空间往往是某种不动的三维模架,可以把物体放置在它里面,物体在其中运动而不会在物体和空间之间产生任何相互作用。 地学上的空间常常是多维的,如最新的四维地震勘探,以及地质学家们通过一块岩石指出它的形成时代、古生物、水体活动、气候变迁、构造运动、与邻区产生的物质交代等。 空间有时又是相对的。其相对性不仅体现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中,如一个长度一定的物体在特定速度条件下发生了长度的改变;而且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同一电视荧屏在不同角度的人眼中,面积大小不同,因而所占空间不同。再如石油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当选取的速度、偏移距等参数不同,地下的某个水平的或者倾斜的层面可以展现出千姿百态。 可感触的空间是可测的,不可测的空间是可想象和可比拟的。 宇宙中的每一物体都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的一个特定点。 一个运动的物体在时间过程中经历着连续的位置变化。
个人分类: 大自然探索|4593 次阅读|1 个评论
狂犬病疫苗的保护期到底有多长?
热度 235 yanjx45 2011-9-5 12:06
    1. 保护期的定义 接种了狂犬病疫苗后,如果再次暴露是发生在一定的间隔时间内,则不需要再次接种(或不需要再次全程接种)。这段间隔时间,就是狂犬病疫苗的 保护期 。 狂犬病疫苗主要通过在肌体内诱发中和抗体而发挥保护作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规定,对于那些持续或频繁处于高暴露风险的职业人群,只有在中和抗体滴度下降到 0.5 IU/ml 以下时才需要进行加强免疫。这就是说,抗体滴度在此数值以上就说明接种者仍处在 保护期 。中和抗体滴度越高,对病毒的杀灭作用越强,通常也说明保护期可能更长。 2. 卫生部和 WHO 关于狂犬病疫苗保护期的规定 卫生部《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 2009 年版)》规定:“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可维持至少 1 年。 … 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全程免疫后半年到 1 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 0 和 3 天各接种 1 剂疫苗;在 1-3 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 0 、 3 、 7 天各接种 1 剂疫苗;超过 3 年者应当全程接种疫苗。” 上述规定可理解为半年内是 绝对保护期 ,半年至 3 年是 相对保护期 ,过了 3 年就超过了保护期,需重新全程接种( 5 针)。 WHO 《狂犬病疫苗: WHO 立场文件》 (2010 年 ) 规定:“在再次暴露后只需分别于第 0 和 3 天给予肌肉或皮内各注射一剂疫苗就足夠了。”这种方案“也适用于已经接种过疫苗且证明狂犬病毒中和抗体( RVNA )滴度大于 0.5IU/ml 的人群。” 以上引文中, WHO 未明确指明接种疫苗后的 绝对保护期 ,或者说 WHO 不承认有 绝对保护期 (只要是再次暴露,就要加强接种 2 针),而认定 相对保护期 为无限长(无论过了多久,无论是多么严重的暴露,再次暴露都只需加强接种 2 针)。 3. WHO 为什么不承认 绝对保护期 ? 对保护期应当辩证地理解。认定接种疫苗后中和抗体滴度大于 0.5 IU/ml 就是有保护作用,只是 一个广泛使用的参考值,适用于大多数情况 ,但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情况;即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抗体最低“保护”滴度。 在同样的抗体浓度下,如果感染的病毒量特别大,后果显然会不一样。在实验室中,很容易验证这样的实验结果:在抗体的浓度(例如 0.5 IU/ml )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增加病毒的数量,百倍、千倍、万倍 …… ,最后总会出现抗体不能杀死所有病毒的情况。所以 仅仅按中和抗体的滴度来决定保护期是不科学的,保护期还取决于可能感染的病毒的数量。 病毒通常比细菌还要小得多,在一小滴液体中,所含病毒的数量可能相差千万倍。如果不区分被咬伤的程度来定义保护期,也可能出问题。 关于再次暴露后的处置, WHO 多年来的指导原则一直都是一律加强接种 2 针。因此,目前很容易收集到大量文献资料,可证明无论过了多久,再次暴露后接种 2 针疫苗就足够了;但却很难找到案例直接证明过多长时间后 在再次暴露时不进行加强免疫 也是安全的。事实上也很难直接在人体进行这样的有效性研究。 而且从文献中可发现,确实有那么几个非常特殊的罕见的病例,都是多年前接种过疫苗的,后来接触了特别高浓度的病毒,病人发病后被救活了,但往往留下严重后遗症,最后也只活了 2 - 3 年。狂犬病是 100% 致命的传染病,必须非常慎重地对待,宁可保守一点,所以如果遇到 特别严重 的暴露,在“保护期”内也应当加强 2 针。 4. 关于 对 保护期进行分类和定义 的建议: 在 WHO 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笔者建议将保护期的概念细分为以下 3 种,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 1 ) 不承认 绝对保护期: 只要是 特别严重的 再次暴露,就要加强接种 2 针(不要接种免疫球蛋白)。 特别严重的暴露 是指头部、面部或手部多处同时被疯动物咬伤,可能会有特别大量的病毒同时感染,而且感染部位接近大脑。 2 )  相对保护期 为无限长 :只要以前接种过 3 针(或以上)疫苗,对于非咬伤类型的 轻微暴露 ,均可不进行加强接种;对于严重的再次暴露,无论过了多久,都只需加强接种 2 针(不要接种免疫球蛋白)。 3 ) 有效保护期相对固定 : 可认定全程接种完疫苗后 有效保护期 为半年- 1 年,加强免疫后为 1 - 3 年。 在此期间,对于不是特别严重的 一般性暴露 ,都不必进行加强接种(有效保护期属于相对保护期的第一阶段)。 (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狂犬病检测中心  严家新 研究员供稿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283536 次阅读|913 个评论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热度 6 chenfap 2011-3-19 10:38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1 ) 博主按:从今日开始本博将连续发表《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暂名)一书(简称为 《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的草稿,今日发表的是第一章第一节( § 1.1 ),标题为: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以后每写完 一节便随即一次或分几次发表。 为了更深入和更全面地了解 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本书要讲到相对论、量子理论以及 时空与物质理论 的一些新近进展,要用到一些数学公式,我们假定读者已具备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知识和相应的数学知识。欢迎大家对本书 草稿提出意见。这里要说明一下,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现代物理学的一些主流观点和看法,也谈论博主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当前对于时空与物质,存在一些与主流观点和看法不相同的见解,本博不打算成为这类见解的论坛,不参加讨论这类见解。 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第一章 牛顿力学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 1.1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时间与空间是什么?这一问题不仅是 物理学仍在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哲学经常讨论的热门问题。本书 不打算介绍哲 学对时间与空间的看法,只是指出, 哲学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同物理学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存在着一些差异。在物理学上,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一些概念,或者直接建立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或者虽然出自假设,但要求其推论必须通过实验验证;而在哲学上,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某些概念,其建立往往可不强调要求通过实验验证。 本书对 时间、空间的讨论 只限于物理学上所指的时间和空间,不打算讨论哲学上所指的时间和空间。 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大至星系小至一个基本粒子,都存在于空间之内,宇宙中的任何现象和变化都发生于时间之中。那么如何理解空间和时间呢? 每个物体都要占据空间某处位置并具有线度和体积(质点只是极限情况,其体积和线度均可忽略不计)。当物体运动或变化(如受热膨胀)时,其位置、线度和体积往往发生改变,即由旧位置变至新位置,由旧线度变至新线度,由旧体积变至新体积。此外,两个物体之间往往相隔一段距离,当其中任一物体运动时,它们的距离要发生改变。把所研究的一切物体的位置、线度、体积、距离(这些就是所谓 “ 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 )加以最广泛地概括、抽象,用一个概念来表达,就形成 ‘ 空间 ’ 概念。任何(物体的)运动或变化的某一状态(如足球刚踢入球门,一杯水全部刚刚结成冰)必发生在某一瞬刻,一个运动或一个变化往往要经历一段时间间隔(如足球从球员的脚部至踢入球门有一段时间间隔,一杯水从开始结冰至全部结成冰也有一段时间间隔)。此外,一些运动或变化还有先后顺序的关系。把所研究的一切运动和变化的瞬刻、间隔、先后顺序(这些就是所谓 “ 物质运动的间隔性和顺序性 ” )加以最广泛地概括、抽象,用一个概念来表达,就形成 ‘ 时间 ’ 概念。 以后我们将逐步讲到,牛顿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有挠引力理论这几门理论中, 时间、空间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章主要讲述 牛顿力学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我们先来介绍 牛顿对时间与空间的观点。 牛顿对时间的基本观点是:“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 … 时间由其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它均匀地流逝着,与外在的所有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 而相对的、表象的和普通的时间是外在的并能被感知的,它是对运动的延续的度量,通常可用它来代替真实的时间。例如,我们日常所说的一小时、一天、一月或一年。” 牛顿对空间的基本观点是:“绝对空间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变和静止的状态,它也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而相对空间则是 … 对绝对空间的度量,我们往往是通过它和和物体的相对位置来感知它。 …… ” 牛顿还认为,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他把物体在绝对空间的运动叫做绝对运动,把物体在相对空间的运动叫做相对运动。 实验和观测事实告诉我们,在牛顿力学适用的范围内,可以认为上述 牛顿对时间的基本观点是成立的。正是由于‘绝对的时间是均匀地流逝着,与外在的所有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牛顿力学才能认为空间任意两处的时间能够彼此相同。用钟表和其它计时装置所测定的时间都是相对的时间。 实验和观测事实也告诉我们, 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因而绝对运动也不存在。只存在相对空间和相对运动。可能有人要说,用来肯定绝对空间不存在的 实验和观测事实可能不准确、解释也可能有错误(如迈克耳孙实验),还能相信 绝对空间不存在吗?某个实验 不准确、解释出错误是有可能的;若有这种情况,可以重做该实验或另设计进行其他新实验,也可以对实验结果重新解释。但还必须考虑整个物理学的发展情况,近代物理,包括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都是建立在承认‘ 不存在绝对空间,只存在相对空间’的认识之上的;就是以肯定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为特色的牛顿力学也 是建立在承认‘ 不存在绝对空间,只存在相对空间’的认识之上的。 因此,若不 相信 绝对空间不存在,就要否定现有的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就要否定伽利略相对性原理。这必须拿出充分和完善的理论和实验根据,这做得到吗?再说,如果绝对空间存在,就必定存在绝对参照系。如何找出这个绝对参照系?这一简单的问题,谁也无法回答。 第一章参考文献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 年初版,曾琼瑶 王莹 王美霞译, 2008 ,重庆出版社,重庆 .
15091 次阅读|12 个评论
绝对!有碘意思
热度 3 viclee 2011-3-17 22:33
上联:日本是大核民族; 下联:中国乃盐荒子孙 横批:握手盐核 上联:大核民族五十七座核电密布意欲核威 下联:盐荒子孙五十六个民族抢盐盐面安在 横批:核出此盐 上联:日本人在核辐射中等待碘盐 下联:中国人抢碘盐以等待核辐射 横批:无盐以对 上联:千年修得同船渡 下联:无盐对面手难牵 横批:一盐难尽
个人分类: 短论评述|2912 次阅读|4 个评论
绝对正确
热度 3 tian2009 2011-2-24 11:20
【再晒一篇老文章。文章一直没有机会正式发表,后来收录到朱正琳先生主编的《成长文摘》里,后收入我的个人文集《堂吉诃德的长矛——穿越科学话语的迷雾》中】 绝 对 正 确 田松 孩子们常被家长和老师教育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饭前洗手是对的,睡前不刷牙是错的;对人有礼貌是对的,偷人家的东西是错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对的,托勒密的地心说是错的…… 老师和家长以同样的口吻宣布这些生活规则、道德律令和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孩子们接受了它们,认为它们是当然正确的。当他们长大,再以同样的方式传给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少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些规则、律令和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是什么保证它们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最初是令人恼火的。人们希望存在绝对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绝对正确的客观知识,并愿意把已经得到的准则和知识视为绝对正确,使得自己可以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精神空间中生活。而这个问题则对正确的绝对性表示了怀疑,它可能引起两种反应:其一,绝大多数人感到荒谬、可笑,认为提此问题的人是忧天的杞人,精神不正常,有毛病;其二,极少数同样思考着但又要捍卫其绝对的人感到了危机,其实问题往往是他们提出来的,思考和捍卫的结果使 神 更加丰富了。只有比人更有力量的 神 才能保证其正确的绝对性。但是神如何能保证这种绝对?答:神本身是绝对的,神授的东西当然是绝对的,问题在此陷入逻辑循环,解答完毕。这个问题的再次提出,则是对神的亵渎,它在撼动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而当人们感到这种撼动时,渎神便不再是疯子般不自量力的可笑行为,开始有了实际的破坏力,应予以严惩。所以布鲁诺被处以火刑。 当然,现代学者把道德律令视为社会的约定,其神性已不复存在。但被视为客观知识或真理的科学,是否仍然有其绝对正确的神性呢?在相当多数人看来,科学的使命就是获得确定的准确的也就是绝对正确的知识,科学发展的过程乃是逼近绝对真理排除绝对谬误的过程,因而科学之正确的绝对性随着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尤其是在人们依照牛顿力学找到了海王星,依照麦克斯韦方程组发现了电磁波之后,科学已经成了绝对正确的代名词。 科学是神的最后一个避难所。 但这个避难所也不再安全了,它的危险来自于科学自身。 当我们判断一个东西是否正确的时候,当我们用正确这个词来描述一项事物的时候,我们心中必然预先存在了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相比较,得出正确与否的结论。那么,是什么保证这个标准是正确的?这个问题一直追问下去,终将发现,一切知识的基本框架,在逻辑上都属于假设。科学也不例外。一切判断都有判断的标准,这个判断的标准也可以成为判断的对象。无标准的绝对判断是不存在的。比如地心说和日心说。 最早提出日心说的不是哥白尼。古希腊的阿利斯塔克(前 315? — ?230 )就认为“恒星与太阳是不动的,地球沿一个圆周的周边绕太阳运动,太阳则在轨道的中心”。但是有几个问题他无法解释,首先是和人们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常识相矛盾;其次如果地球运动,应该看到恒星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但是当时的天文观测精度还不能发现这个变化;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反证是:如果地球运动,物体从高塔上自由下落,就应该落在偏西的位置,而按照当时的观测精度,物体总是准确地落在塔的正下方,所以地球没有动。托勒密( 90 — ?168 )的理论之所以长期被接受,一是它能很好地解释当时所观测到的天文现象,并能对行星的位置做出足够准确的预测;二是它与当时的以亚里斯多德为主导的科学背景相协调。也就是说,用当时的标准衡量,地心说是对的,日心说是错的。哥白尼( 1473 — 1543 )如果仍然提出一个阿利斯塔克式的日心说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哥白尼给出的是一个定量化的日心说体系,它能够解释托勒密理论所能解释的一切现象,并且提供了一个精度与托勒密理论相近的星表,这就使得哥白尼的理论不是纸上谈兵。同时,哥白尼体系更具简洁性、协调性和内在一致性,它对很多天文现象做出了更简单更自然的解释。比如托勒密必须为每一个行星引进一种特设的本轮才能解释行星的驻留和逆行,而哥白尼则以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相对运动简单地解释同一现象。但是,托勒密提出的高塔落体责难哥白尼仍不能给出很好的反驳,这要等伽利略( 1564 — 1642 )研究出惯性原理和相对性原理之后才能以日心说予以解释,事实上,由于地球自转,落体并非偏西,而是偏东。伽利略动摇了亚里斯多德物理学的基础,使科学背景发生了转变,这才使日心说获得了生存的土壤,被广泛接受。而这时的日心说已经是开普勒的日心说了。开普勒( 1571 — 1630 )对他的老师第谷留下的测量精密的天文数据作了大量的分析、拟合、试错,终于发现,用椭圆轨道代替圆轨道,把太阳安置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可以得到一个更为简洁的天体几何学。开普勒只用了 7 个椭圆就解释了哥白尼用 48 个圆、托勒密用 80 多个圆解释的全部现象,并且达到了更高的精度,而这 7 个椭圆又可以浓缩成三个定律。四分之三世纪后,牛顿( 1642 — 1727 )把伽利略的地面物体运动力学和开普勒的天体运动定律统一起来,一共只用了四个定律:所谓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加上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的发展可以解释为不断地克服谬误的过程,但也可以解释为不断生长的过程,而那所谓的谬误,则是生长中必不可少的养料。 蝴蝶是美丽的,但它是由菜青虫长成的。 不能简单地用对和错来评价蝴蝶和菜青虫,作为蝴蝶,更不应该说菜青虫是错的。 那么,以现代科学的标准衡量,是否地心说是错的,日心说是对的?否!现代科学给出的宇宙图景是这样的:卫星绕行星运转,行星带着它们的卫星绕太阳运转,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运转,银河系这个整体也在运动。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运动中心,运动本身也是相对的。以爱因斯坦之后的现代天文学衡量,历史上的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是不完备的,当然在太阳系范围内,牛顿力学除不能解释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基本实用。如果一定要问:究竟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即使牛顿物理学,也只能回答:这取决于你以谁为参照系。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系,假定地球静止,那就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只要在日心说的基础上做一个坐标变换,就完全可以把地球放在宇宙的中心,并得到与日心说同样的结论。尽管这个运动图景要复杂一些。运动是相对的,这个问题并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 但人们经常以绝对的口吻讲述它们。 信徒往往必比先知更为狂热,这句话对科学的信仰者仍然成立。 科学上每一个有创见的大师都深深的知道他的创见所根植的土壤,如牛顿所说,他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这不是言不由衷的谦虚,而是他深深地知道自己的不完备所在。牛顿的理论给出了天体如何运行,但是没有给出天体为何如此运行,牛顿并不满足把“第一因”简单地交给上帝,他还想知道上帝为何让天体如此运行。他晚年以相当多的精力钻研神学,也留下了大量关于炼金术占星术的手稿,这与他的科学研究并不截然对立。用偏离了科学的殿堂,陷入了神学的泥潭这样的充满褒贬色彩的话语来评价牛顿,恐怕是牛顿本人不能同意的。我相信,在牛顿自己看来,他的科学和神学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科学是从寻找绝对开始的,但科学的发展却使绝对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牛顿物理学排除了绝对的运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家只承认物理学是人类描述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承认物理学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规律。本世纪的物理学大师很少有人相信自己掌握的是绝对真理。对科学的任一个命题不断进行“为什么”的追问,总会归结到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的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是否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人又能为人的理性所能把握的规律?这个从前的物理学家赖以工作的前提,现在的科学信仰者不假思索地认为当然是“是”的问题被科学自身提了出来,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对此问题的回答谨慎地倾向于“否”,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的爱因斯坦虽然坚定地回答“是”,然而也清醒地知道,这是他的信念,而信念是无法被证明的。在谈到自然的实在性问题时,爱因斯坦对唯心论者、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不能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确是我的宗教。” 科学在最根本的地方又和宗教联系起来,它们都需要信仰。但宗教的信仰有狂热的不讲理的时候,你渎神,我便烧了你。科学的理性则告诉科学家,既然同样是信仰,既然同样不能证明,那便不能说我的信仰比你的信仰高级。在逻辑上,回答“是”与回答“否”并无优劣之别。 因此科学的信仰是宽容的,在坚持自己信仰的同时,也尊重别人所坚持的信仰。 爱因斯坦和玻尔论争了几十年,一直是以理性的智慧在交锋,用物理学家惠勒的话说:“近几百年来很难再找到其它的先例能和这场争论相比拟,它发生在如此伟大的两个人之间,经历了如此长久的时间,涉及如此深奥的问题,而却又是在如此真挚的友谊关系之中。” 这两位大师都不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知识。但是却可以看到,双方的拥护者尤其是物理界之外的拥护者常常用绝对的口吻来复述他们。 想起很久以前在公共汽车上,一位母亲认真地告诉怀里的孩子:白天和黑夜,是因为太阳绕着地球转。与我同行的一位小女孩扑哧一笑,说:现在还有人宣传地心说。我想在她的潜意识中,她相信自己掌握了比哪位母亲更高级的绝对正确的知识,因而便有了嘲笑的资格。但在我现在则认为,与其让孩子背诵自己所不能理解的“正确的”日心说,不如给他一个使他能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归纳出来的地心说。 那些没有对自己的评判标准作过再评判的信仰者往往会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知识,这时他们会产生一种傲慢,一种王小波所说的“我会钉扣子”之类的傲慢,他们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因而他们经常使用“愚昧”、“错误”、“荒谬”这一类字词去描述与自己不一样的人, 他们嘲笑别人的显而易见的信仰,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在信仰着。 以这种傲慢传授科学的教师,他们可能传授了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却损害了科学的精神——那种宽容的怀疑的理性的精神。 当我们承认宗教信仰的自由,当我们承认班禅的转世灵童,应该知道,这不仅是统战的手段,而是我们对别一种信仰的真诚的尊重。同时也要知道, 我们尊重别一种信仰,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接受那一种信仰及知识。 当我们用正确这个词来评判事物的时候,不要忘了反问自己:我们据以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这样一种追问,会使我们对我们很少注意的视为理所当然的语境进行反思。经常作这样的追问,就会减少一些傲慢。当然,我这篇文章也不是绝对正确的知识。也许我自以为幸运的是,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我会自问: 凭什么说科学具有宽容的怀疑的理性的精神? 1997 年 3 月 16 日 1997 年 6 月 24 日 1997 年 7 月 23 日 1999 年 4 月 18 日 北京 稻香园 (发表于《成长文摘》, 2001 年第四辑,山东画报出版社。收入本人个人文集《堂吉诃德的长矛——穿越科学话语的迷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许良英等编译 .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94. 270. J. A. 惠勒 . 物理学和质朴性——惠勒演讲集 . 合肥 : 安徽科技出版社 , 1982. 2.
个人分类: 科学文化|3682 次阅读|8 个评论
光速不变性问题
热度 1 zhulin 2010-2-4 11:00
光速不变性原理: 在所有惯性系中测量到的真空光速 c 都一样。 任何光线在静止的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 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 光速不变性理论上源自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真空中光速值恒定),实践方面出自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显示双程光速不变),为了得到洛伦兹变换的数学形式,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单程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导出洛伦兹变换以及后来的一系列狭义相对论的有关公式。但其所有的数学推导被反相者斥之为不顾数理逻辑规则的拼凑。光速不变原理直接涉及速度概念,而速度概念直接涉及时间和空间概念,所以光速不变原理的前提应是相对运动观察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所有惯性系下光速不变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绝对不变的东西,这将导致时间和空间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调整,而所有惯性系下时间和空间不变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上绝对不变的东西,所以在经典力学的前提下无法理解所有惯性系下的光速不变。 爱因斯坦晚年坦言,整整 50 年有意识的思考仍没有使我更接近光量子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狭义相对论巧妙地将光速不变假设与相对性原理调和起来,但并未进一步分析它们的逻辑基础,无法说明光速为何不变,也不确定相对性原理是否存在局限性。至今人们依然不清楚光速是绝对速度还是相对速度?光是怎么运动的?光运动是辐射还是传播?光速是矢量还是标量?而这些对认识光现象问题有重要影响。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259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论公平的相对性、不公平的绝对性
famingkuang 2009-3-27 19:53
昨天帮我送货的司机请了假,我当司机开车去送货,在半路上爆了两个胎,还差一点翻了车,而附近又没有补胎店,只好折下轮子、再到轮胎店买了两个新胎再回去装上,等到客户家里时已经是晚上 9 点多了,真真正正的尝到了什么叫做心力交瘁的滋味了。 发发在这里想说的不是自己有多累,而是想说工人有多累了,一个体力劳动者有多累了,就拿我的司机来说吧,他天天处于这样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工作,而每天的工资还到不了一百元。而我呢每天坐在电脑旁上上网、聊聊天每天就有千儿八百的了,更不用说比尔盖兹每秒钟赚多少万了。 我经常对发妻说工人很辛苦希望可以加点儿工资给他们,但她说现在经济危机,别的厂都减工资了,我们能不减工资不减员就不错了,在桂林月工资一千五六算是高的了,别的厂有的才拿七八百呢,我没有去调查,但也说不过她。 所以这个世界真的有公平的事情吗?这个世界有公理吗?天理何在? 比尔盖兹之流为什么动动脑子想出了个程序就能得到法律保护其产权五十年,而普通的工人动动体力就没能得到法律保护产权哪怕是一钞钟呢?难道普通工人的体力劳动就不是劳动吗?脑力劳动者能体会得到体力劳动者那种真正的心力交瘁吗? 所以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公平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法律法规都是强者按照自己的意志、为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制定的。所谓的公平只是强者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对弱者的一点施舍,使弱者看到一丁点儿希望而已。可真老师在我的博文《 公平 是 相 对 的 , 不 公 平 才 是 绝对 的 》的评论算是对我的这个观点的很好的解释,我把它一并抄在这儿。 标题:事实如此: 发表评论人: 周可真 公平只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追求公平也只是弱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但是,公平的标准还是强者确定的,强者因为要奴役或利用弱者,所以不得对群体广大的弱者做出一定让步,所谓公平的标准,就取决于强者对弱者的利用程度和与此相应的对弱者的让步程度。 博主回复:可真老师可真是发发的知已呀,您说的正是发发想要表达的,只是发发表达的能力差一点。
个人分类: 反思|843 次阅读|9 个评论
公平是相对的,而不公才是绝对的
famingkuang 2009-3-25 13:58
所谓的公平不过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 天公平吗?它让某处三年不下一滴雨,而让别处洪涝连连 。 地公平吗?它让某地高耸入云,而让别地沉入海底。 天地尚且不平,何况人乎? 一个人的出生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的 80% ,而自己能改变的不过是那 20% ,而这 20% 也只是在自己的那一个层次上进行改变。决不可能超越层而为,这好比苹果在北方能好好的结果,但到了南方种子便不会发牙,就算你强行移植也不会结果是同样的道理。 公平是相对而不公平才是绝对的,公平只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追求公平也只是弱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安心天命不妄为,追求公平而不过分,这才能达到知足常乐。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1147 次阅读|11 个评论
绝对惊蛰
jlpemail 2009-3-5 13:47
  一条冬眠了6年的巨蛇,醒了。 好漫长的冬天,它睁开小小的三角眼,观察周围的世界。 世界变了,或者是它的眼光变了。和冬季来临之前截然 不同。 绝对惊蛰!休眠了近2000个昼夜的巨蛇。它的冬眠期 长,活动期也长。一个冬天的能量储备几乎消耗殆尽了, 它开始出去觅食物。 大有收获,它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其中有风景,也有 活动的生命。他嗅到了,接近了,俘获了。不冬眠时,或者 刚醒来时,胃口不大。只是开始,只需要很低的启动能量。 没有可以步行的脚。不过,它的行进速度并不慢。 它是软体动物,是容易受伤害的,它是冷血动物,是惧怕 冬季的。春天、夏天和秋天,它都喜欢,惟独不喜欢冬天。 没有能力战胜冬天,那是重量级动物们的理想。它,没有。 它的眼睛几乎要睁不开了,好刺目的光芒!那是接近春分的 阳光。 它很贫苦,没有跺藏冬天的建筑。或者它的建筑无非是一些 洞穴。它出来了,从潮湿的洞穴里出来了。 绝对惊蛰,好漫长的冬眠时节!
个人分类: 消息场|4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绝对重力
jlpemail 2008-1-31 09:00
绝对重力 近日,为老师搜索绝对重力测量仪器资料,副产品是搜索到一首英文歌词,内容如下: Absolute Gravity Snow Patrol Absolute Gravity Lyrics Her gravity make me feel light-headed Small-talk turns to dust in my mouth She doesn't know that I'm already thinking bout how I'm gonna make her look my way But she smiles at herself in mirrors A little too often these days Maybe I'm unbalanced The way she walks, my God she'd get it All my friends reckon she is oh so fine But the way I talk when I'm speaking near her She must think I crawled out of the sea today 这里的绝对重力,与测量无关。可见即使一个名词也可以共享,写出不同风格的科学或者艺术作品。现代的绝对重力测量 仪器,由于进口的性能比较好,所以我们不得不为此花费高额外汇。 绝对重力仪器,利用了买可而寻干涉原理,以及物体在真空中的自由下降原理。干涉的目的无非是正确地确定下落时间,因为下落距离知道,可以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多年前笔者曾经设想的原子重力仪,就是一绝对重力测量仪器。可惜由实验到使用还有漫长的路。 绝对重力仪的小型化以及是决定其普及程度的瓶颈之一。目前国外的绝对重力测量仪器,性能好的有美国出产的 FG5 等型号。由于价格昂贵,国内拥有这种仪器的单位不多,科学院某研究所是其中一个。他们利用这台仪器进行了大量观测,出了一批成果。 其他绝对重力测量仪器资料见......
个人分类: 诗词场|4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