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历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海啸
热度 2 杨学祥 2011-3-24 10:55
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海啸 2011年03月24日 10:09:09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怎样看我国文献记载的地震海啸 海啸一词,在我国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即已屡见不鲜,可谓古已有之,只是与其作为现代科学术语的含义有所不同罢了。古人所谓海啸,初系对海水响声的描绘,后来代指伴有尖厉巨响的海潮,往往也被当做海溢的俗称,类似的说法还有海吼、海叫、海沸、海翻、海决等。就目前所见,较早出现海啸一语的文献为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其卷二“天地类”下即有“海啸”一目,记录了一些被称为海啸的海潮灾害。 现代学界对于海啸的理解和界定也有一定的变化。起初,能够造成较大破坏性的海水特殊波动现象,被统称为海啸,并按其成因分为地震海啸和气象海啸。所谓地震海啸,其实也是一个统称,系指海底或大陆边缘地震、水下火山爆发引发大型海底滑坡或崩塌而形成的大规模海水波动,是一种次生地质现象。既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引发海啸,也不是海啸都因地震而发生,但由于地震造成的海啸更多且后果往往更严重,故以地震海啸为总名。此外,按照海啸源远近的不同,地震海啸又分为越洋海啸和局地海啸(也称本地海啸),其中又以局地海啸的发生频次更高、破坏性更大。气象海啸则指由气流、气压等因素的急剧变化造成的潮位异常。不过,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因两者的形成动力有巨大差异,学界更多倾向于用“风暴潮”来替代气象海啸,如此,海啸也就成为地震海啸的通用名或简称。 不平静的海洋 海啸是世界上最猛烈的海洋自然灾害之一。除北冰洋外,地球上的其他三大水域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多次发生过海啸,也都有重大灾难性海啸的记录。 太平洋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80%的地震发生于此,故而太平洋岛弧—海沟地带发生海啸次数亦最多,占到全球有史可考的海啸记录的85%。而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啸又占太平洋海域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上海啸最多的地区,且近500年来太平洋7次特大海啸中的4次都出现在日本。另外,太平洋还保持了多项海啸纪录。例如,1964年3月28日发生在阿拉斯加瓦耳迪兹港的海啸,波幅高达51.8米,为史上之最;而1960年5月23日智利中南部沿海9.5级地震引发的海啸,穿越整个太平洋,甚至在日本都造成数百人死亡,是迄今最大规模的越洋海啸。据统计,近1300多年来,太平洋区域约有14万—20万人因海啸丧生,其中死亡千人以上的海啸16次。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24/c_13795703.htm 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海啸 2011年03月24日 10:09:09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大西洋和印度洋水域的海啸次数虽远远少于太平洋,但重大海啸造成的灾难后果同样惊人。在大西洋,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西南约200公里海底发生8.9级地震,其引发的海啸仅在里斯本就至少导致6万人死亡,是欧洲迄今遭遇的最大一次海啸。在印度洋,最大海啸为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苏门答腊岛外沿的9级地震所造成,东南亚、南亚许多滨海地区都受到强烈破坏,确认死亡总人口超过29万,是造成空前人口损失的一次海啸。 由于海啸能够造成严重灾难,又因地震的难以预测而具有较大的突发性,所以从各种历史记载中搜集海啸资料,成为不少国家进行海啸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方面,日本和前苏联等国家开始较早,取得成果亦较为显著。我国开展这项工作的时间虽然较晚,可是由于有着世界上连续性最好、最为悠久的文字记录,故而挖掘出了相对数量较为可观的资料,可以为海啸乃至历史海洋学研究提供不小的帮助。 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海啸 我国自古便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东部沿海的漫长海岸线又濒临数千公里的西北太平洋地震带,而且我国海域的海底发生较强地震的次数也不少,因此为前人留下地震与海潮相关联的记载提供了条件。现代学者判定中国历史上的海啸现象,主要就是根据对这类记载的搜集。较早注意进行这项研究的学者是李善邦,他在《中国地震》一书中,即专门整理了一份“中国历史海啸记载一览”表,共有10条记载。其后,宋正海等所著《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相关性年表总汇》一书中,也专门设立了“地震—海啸”年表,收录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共18条。另外,谢毓寿、蔡美彪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以及陆人骥所编《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中,也收有一些地震与海啸的关联性记录。而较晚出现的整理成果,即张家诚等人在《中国气象洪涝海洋灾害》一书中制定的“中国地震海啸目录表”,将1949年以前的记录增至24条,加上1949年后3条,总计27条。 根据对历史资料的分析,不少学者认为,我国近海应是一个多海啸的区域,死伤人口和财产损失数量惊人。24次历史海啸中,信度等级认定在3级(即“可能是海啸”)及以上的有10次,灾害等级达到1级的强破坏性海啸只有7次。其中记载较详的事例有:据康熙《苏州府志》载,1670年8月19日,“地震有声,海潮溢,滨海民多溺死”;1781年5月22日,台湾岛西南遭受大型潮灾,被认为是我国遭受的最大一次破坏性海啸;1867年12月18日,台湾基隆近海发生7级地震,同治《淡水厅志》中称“海水暴涨,屋宇倾坏,溺数百人”,是一次灾害等级达到2级的海啸,也是我国掌握确切证据的最大海啸;1917年1月25日,福建厦门、同安一带“地大震,海潮退而复涨,渔船多遭没”。至于17世纪以前的海啸事件,因为记载信息过少,大多没有得到确切的等级认定。不过,《汉书》中关于公元前47年的“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的记载,一度被解释为发生在莱州湾的震后海啸,而这一说法也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成为我国留下世界最早文字记载海啸的证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24/c_13795703_2.htm 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海啸 2011年03月24日 10:09:09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上述研究成果所反映的都属于局地海啸的历史状况,而没有涉及我国有关越洋海啸的历史记载。近年来,这一方面也开始引起学界的注意。有人整理了自宋代至清代的11次海潮异常记录,认为这些都可能是越洋海啸的影响所致(于运全:《海洋天灾》,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另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遭受越洋海啸较为确凿的事件有4次,分别是:1498年7月9日,日本南海地区地震,同日我国江浙一带多处水溢,应为日本地震波及所致;1707年10月28日,日本南海发生8.4级地震,伊豆半岛等多处遭遇海啸,同日钱塘江口有海啸反应;1854年12月24日,日本南海发生8.4级地震,房总半岛至九州太平洋沿岸海啸,是对我国江浙沿海一带影响最为明显的一次海啸;1923年7月13日,琉球发生7.2级地震,烟台有强海潮(王锋等:《中国古籍中的地震海啸记录》,《中国地震》,2005年第3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地震,其影响范围还跨越黄海,在朝鲜半岛西北平安道铁山形成较大的海啸事件。这应是一次对外形成的越洋海啸。 学界对中国历史时期海啸的争鸣 由于古代文献中的语言高度概括,许多记载所反映的内容都很不容易进行准确把握,难免出现解读历史资料的偏差,因此学界对不少海啸史料及其支持的海啸判定都存在着争议。无论是关于越洋海啸还是局地海啸,都存在这一问题。就越洋海啸而言,由于较早历史时期其他国家相关资料的缺失,也就难以认定,在我国出现海潮异常的同时,其他区域是否发生海啸,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度究竟如何。甚至对于信息较多的局地海啸来说,情况也十分复杂。兹举发生较激烈争议的事例如下: 对于上述公元前47年海啸为我国最早海啸记录的看法,有学者即指出,此说不确,应属对于文献的理解有误所致。据考证,文中所称“一年中,地再动”,乃是指发生于今甘肃境内的地震,无法证明其与“北海水溢流”具有因果关系,故而此条记录被列为海啸资料不能成立。出于同样理由,《后汉书》中灵帝熹平二年(173年)“夏六月,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被当做海啸资料,很可能也是错误理解了其中的关联性(高中和等:《中国大陆沿海地震海啸析疑》,《中国地震》,1992年第4期;于运全:《海洋天灾》)。 1166年8月,温州沿海发生特大潮灾,有学者认为这是海啸所致,震源则在温州以东不远的深海。另有学者经过考证后指出,事实上,所有记载此次潮灾的十余种历史文献无一提及伴有地震,因此把这次潮灾判定为海啸的证据并不充分,而从资料反映的现象看,更可能是台风引发的风暴潮(于运全:《海洋天灾》)。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24/c_13795703_3.htm 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海啸 2011年03月24日 10:09:09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1604年12月29日,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因万历《泉州府志》载“初九夜大震,……城内外庐舍圮,山石海水皆动,覆舟甚多,清源山等地裂多处”,故以往多有学者断定其为海啸。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综合比较与分析,认为此条资料系孤证,进而利用台湾海峡地震海啸波记录,估算出此次海啸源在泉州湾仅仅引起了微小的海啸增减水效应,根本没有形成破坏性海啸的条件(黄昭等:《1604年泉州海外大地震及其海啸影响分析》,《地震》,2006年第4期)。 前述被称为我国最大海啸的1781年5月22日台湾海啸,也存在着不同看法。有学者指出,台湾最早开发的区域就是南部地区,且此事发生在乾隆年间,如此重大灾害,官方文献必有记载,而现在能找到的资料很少,而且不过淹毙一人而已。不过,日本学者羽鸟德太郎把这次灾害描述为海啸,认为导致村庄被淹和大批人口丧生。前苏联学者索罗维约夫等人更号称根据从荷兰和英国搜集的材料,判定这是一次海啸,且毁坏了3镇和20余村庄,造成4万多人死亡。然而,迄今尚无其他人宣称见过这些学者使用的证明资料。 曾经有一种较为极端的看法,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海啸记录都不可信,而我国大陆沿海也从来没有发生过灾难性海啸。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我国近海大都是200米以内的浅水大陆架,海底摩擦造成海啸波的能量衰减十分显著,同时,又因外海一系列岛弧的存在,越洋海啸的影响也很小。 实际上,这种看法具有较大的偏颇性。首先,目前世界范围内尚不能准确预报海啸,连日本都有疏于防范的地区发生海啸的例子。其次,历史资料的可信度目前还存在着争议,并不能轻易断言其记载内容一定不足以反映海啸。再次,近100多年来,海平面持续上升,我国沿海地质环境也会发生一定变化,并不能保证不会形成导致海啸源的条件。所以,现在断言我国大陆沿海过去不曾或未来也不会发生灾难性海啸,显然为时过早。况且,位于我国外海地区的台湾附近以及南海东部边缘,其地质构造环境是一个可能引发海啸的潜在区域,并且已经发生了确切的海啸记录。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沿海地区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最发达也最具重要性的经济带,集中了我国很大一部分的国民经济财富、大城市和人口,这样一来,即使在历史上等级较低、为害程度较轻的海啸,放在现代条件下,就有可能成为较大的灾害。就此而言,大力发展我国海洋事业,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先进国家经验,大力建设海啸预警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展海啸问题的历史研究,仍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因为其中关于海洋变化状况的许多信息,完全可以为沿海和近海经济社会建设提供经验性依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24/c_13795703_4.htm 从历史文献看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海啸 2011年03月24日 10:09:09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另外,在我国开展海啸历史研究,也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海洋学意识,不能盲目地对国际学术潮流亦步亦趋。前已述及,现代海啸研究中大多摈弃了风暴潮。按照这种学术分工,我国能够确认的历史海啸越来越少,能够得到的有效信息也越来越少,最终难免走入死胡同。其实,在我国通过开展海啸与风暴潮的综合研究更有意义。我国关于海潮现象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系列,连续性较好,文献数量大,内容十分丰富,而现代海啸研究者往往单纯按照现代科学体系按图索骥,从而可能丢失了许多极具价值的信息。例如,明清时期也已积累了大量海洋占候知识,对各类海潮前兆都有相当确切的记载,正是由于古人没有区分海啸和风暴潮,所以发掘和探究这些前兆,未必不能对当代海啸研究和预报有所助益。又如,古人所习惯的综合记录,固有笼统之弊,然而也有可能隐含着海啸与风暴潮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丛生关系。因此,从综合研究角度来审视中国的海潮历史记录,完全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最后应该指出,对于海啸,决不能仅仅关注其本身,而忽视与海啸相关联的灾害链机制及其后果。这一灾害链可以简单表示为:海底地震等因素引发的地质变动→海啸→对生命财产和资源的破坏→社会心理恐慌→社会骚乱。一般说来,这条灾害链越往后延伸,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大,甚至扩展到某次海啸直接打击外的更大范围。此次日本海啸,就造成了核设施的损坏和极大恐慌。因此,充分认识海啸灾害链的形成机制,及时有效地阻止其蔓延态势,同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抗灾步骤。(作者:朱浒/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24/c_13795703_5.htm
个人分类: 备忘录|226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亮剑-收复钓鱼岛等的SWOT分析
热度 1 冯用军 2011-3-19 19:29
亮剑-收复钓鱼岛等的SWOT分析
晚上跟总后的一哥们吃饭,席间无意讨论到钓鱼岛问题。 众所周知,钓鱼岛及琉球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华的领土,我想,稍微有一点中国历史知识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明白偶知道这一点,我想,应该没有看官不知道这点历史吧^_^ 现在小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是否是我们收复倭寇长期侵占的琉球群岛、钓鱼岛的战略机遇期呢? 先对目前的态势做一个SWOT分析: 一、优势 1、近代以来我们饱受倭寇的欺辱,大家心里都窝着一肚子火和气 2、我国2炮部队战斗力显著提升,反航母弹道导弹实战力上升,瓦良格号航母初具战斗力; 3、先进战机歼10/11成军加入战斗序列,先进坦克和陆军武器战力较强; 4、北斗导航系统逐渐健全,可以全面支持亚太区域的各项作战任务; 5、亚丁湾护航提升了海军战斗力,大量先进潜艇如094等从规模和数量上跃上新台阶; 6、爱国的中国人多,中国军人数量超过日本自卫队; 7、美国等北约国家忙于处理利比亚问题; 8、中国控制稀土资源; 9、中国反激光武器研发成功。 二、劣势 1、日本人地震后正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士气和战斗力接近实战状态; 2、日本的悲情战法使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台港澳的中国人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心,不利于凝聚国人一致抗日的决心; 3、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到儒教的驯化,认为现在有点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4、日本地震仅仅损失了宫城县东松岛市的一个自卫队基地仅18架F2战机及4架其它战机损毁、部分导弹海啸冲走、人员损失,对日本自卫队总体战力的影响不超过5%; 5、日本世界第二军事强国,其潜艇、舰队保全,陆上自卫队正投入战斗; 6、国际舆论和外国民众的评论(派我渔民到钓鱼岛海域,以保护国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由); 7、美国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在附近海域(反航母弹道导弹、094型核潜艇及水面快艇羊群战术灭里根号这匹狼); 8、日本拥有6艘航母级水面巨型舰艇,中国至今没有一艘航母级舰艇; 9、日本控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很多关键元器件; 10、中国科技整体实力平均落后日本3年; 11、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 三、机遇 1、日本政府和民间正忙于救灾,且民众对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颇有微词; 2、亚丁湾护航编队返航; 3、日本自卫队先期出动5万人,现在到10万人,焦点不在钓鱼岛; 4、发挥我党的宣传优势,将关东大地震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的情况加以宣传; 5、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 四、威胁 1、美日联合; 2、台湾问题; 3、国内其它矛盾; 4、伊朗问题利比亚问题朝核问题牵制; 5、中国综合经济实力较虚。 总结: 1、中日陆军战力对比:5.5:4.5 2、中日海军战力对比:4.8:5.2 3、中日空军战力对比:4.9:5.1 4、中日潜艇战力对比:5:5 5、中日炮兵战力对比:5.2:4.8 6、中日空间战力对比:5:5 7、中日软战力(宣传、网络战等)对比:5.1:4.9 8、中日核战力对比:8:2 9、中日总战力对比:5.2:4.8 胜算把握: 60%(出动2炮部队和094型核潜艇威慑美军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出动夏级及以上核潜艇部队到钓鱼岛海域、北海舰队为主为东海舰队为辅南海舰队戒备、济南军区东北军区出动空军,海陆空天联合作战部队规模20万人) 毁损估计: 人员及物资损失5000亿,经济可能倒退1年 最好打算: 日本军事力量自动撤出钓鱼岛 最坏打算: 日本人破罐子破摔,豁出去了,收复钓鱼岛、琉球群岛的局部战争演变为亚太战争,中国、美国、日本卷入。
个人分类: 世界竞争力研究院|3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安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优势
热度 1 zhaodl 2011-3-15 11:36
西安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西安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在新一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中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先位置,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地位予以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使得西安高新区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功能与作用越发凸显,西安高新区发展必定会受到更多关注、赢得更多支持、将聚集更多资源。 2、文化资源优势 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安的历史非常悠久,历史文化的沉积非常厚重,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也是创作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作品的根源。 3、科教资源优势 西安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大学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位。西安有交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47所公办高等院校和32所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126 余万人,人力资源丰富。其中6所高校列入国家“211工程”,科教综合实力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四,民办高校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万人,“两院”院士47人。陕西学科门类齐全,共有142个专业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65个,位居全国第四。其中工科43个,列北京之后位居全国第二;医科15个,列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全国第三。 4、产业支撑与配套优势 西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现有国家级科研基地9个,是中国西部地区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城市之一。西安是国家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电视、企业数据交换、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等六项试点城市,西安又是国际软件服务与外包示范城市,西安软件园是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国家软件产品出口基地,软件园内聚集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知名企业,现有软件从业人员8万余人, 近年来,西安的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西安具备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先决条件。【摘自“西安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实施方案”】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2037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科博士不能熟练掌握两门外语的都应该斩首
热度 41 hongfei 2011-3-2 00:03
文科博士不能熟练掌握两门外语的都应该斩首 2011.03.01 掌握两门以上的语言,对于一个有文化的人来讲,是很容易的事情。有人说文科博士应该不要求掌握外语,这些人和那样的文科博士都应该拉出去斩首。 1. 研究马列主义的起码应该熟练懂得英文、德文及俄文,要不然还研究个球马列主义。 2. 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学的,起码熟练掌握两门外语,要到全世界的两个孔子学院去传扬中国文化各两年以上,否则永远不得升任副教授。这些人不以到全世界传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死有余辜。 如果不想见血,起码也得先摘去博士帽,削发代首。 曹广福《外语对所有学科都是重要的,包括社会科学》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47do=blogid=417698 注:这篇文章被精选,编辑也应该被斩首。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4472 次阅读|57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2月17日
热度 1 xupeiyang 2011-2-17 04:18
元宵节,过了今日,年就过完了,不用拜晚年啦,大家开始正式工作了,开学了,又忙了。 624年,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 出生 1600年, 乔尔丹诺·布鲁诺 被罗马教廷以火刑处死 1979年, 对越自卫反击战 开始 1987年, 中国 近30年来最大一宗贩毒案判决 2000年,微软公司发布 windows 2000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9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历史最值得研究的部分
热度 3 guozhiyi 2011-2-9 11:14
中国历史最值得研究的部分 : 记得有位名人这样分析“快乐”一词,欢愉总是短暂的,故称“快”(和爱因斯坦揭示相对论时候的例子一样!);但现实中人们更喜欢说“快乐到永远”。对于历史也恰恰如此。国人夜郎自大,喜欢表白自己的闪光点,对于走麦城的事例则往往喜欢忘却。其实,纵观我历史,强盛时期很短暂,很“快乐”的。秦的强大不但短暂而且并非汉家风范;汉武雄风虽然拓边有力,却赶不走匈奴,匈奴的败落在于自己的失败,汉匈 300 年的争斗赢家不我这一边。三国混战,灭蜀吞吴的晋,禁不住草原部落的侵袭,淝水一战险些连狗安的地方都没有了(而我们的历史讲的最多的是淝水之战的快感!)。乱哄哄的南北朝,统一的隋朝虽然恢复了汉家统治,却如流星闪过。盛唐被安史之乱过早的糟蹋了,之后的大乱,民族纷争,倒是漫漫长夜。北部草原部落的兴起,致使宋朝始终没能硬起来,黄河对岸的铁骑始终是汉家的威胁。最终,弯弓射雕的另一个草原部落,吞没了宋。 80 年的汉文化统治,消磨了蒙古贵族的野性,最终被赶走,然而土木之变证明他们还有相当的实力。康乾盛世放在世界范围多少有些意淫的成分,也鞑虏! 摆正了脑袋,再谈谈问题。我觉得,值得研究的有如下几时间点: 1. 周。周以礼定天下,夷狄效仿。三国的曹操还斗胆自比周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见周文化的厉害。我们搞过断代工程,但还不够。 2. 晋。晋的没落非常残酷,是汉家子弟被野蛮民族屠杀的年代,至今很少有人提及。其实不但是晋,包括从周开始的夷狄和汉文化的关系,都值得研究。世界范围内也是野蛮文化打败先进文明, why ?如今的美国为什么可以统治世界,是热兵器代替冷兵器的结果吗?还是其他文化的原因? 3. 宋。宋可谓弱宋,北伐失败是永远的痛。宋的铁甲军还是相当有实力的,为什么总是失败?宋的制度相对民主,也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化,还有文官治军等先进制度,是书生打不过流氓的后果吗?太宗弑兄,是否影响了宋文化,这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种子? 4. 近代史的甲午战争。国人更看重鸦片战争,胡绳的近代史对甲午战争一笔带过,感觉不值得研究的样子,我觉的中日甲午战争更值得研究。甲午战争使我国更加衰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人一百余年的被歧视,被任意屠杀,形成被世界瞧不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而我们的旁边多了一条恶狼!我们武器和日本相当甚至更先进,为什么失败?我们当时的近代工业可谓相当繁荣,为什么支撑不了一个局部战争?反观当代,国际关系复杂,我们和日本的实力已不是甲午战争可比,实力相当时候我们失败,实力不如对方的时候我们居然还能幻想取胜吗? 下面谈谈几个值得研究的几个全局问题: 和草原部落的关系问题 。从夏商周开始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奴隶社会战争的后果是部族的灭亡或者迁徙。败落的部族一般向南迁徙,并创造先进的文明;趋向海边的则被消灭。而北方的草原部族始终是汉文化的威胁。为什么文化先进,反而失败,到底什么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是做流氓还是文明的读书人,还是识字的流氓?世界范围内也值得思考,以及未来的外来文明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元为什么只有短暂的 80 年,难道没有涮羊肉的刺激就没有了斗志?远遁欧洲的匈奴,为什么震惊欧洲却也只是昙花一现?宋面临三个野蛮民族的威胁,最值得研究。 民族内部斗争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实际上,内斗自欺是我国历史的发展规律。秦灭六国,非秦也,乃六国也!唐也是瓦岗寨兄弟生命换来的;后周(宋的前身)先扫平国内,而后北伐;朱元璋建立明朝,实际上是其他打着民族独立旗帜的起义军把元打的差不多的时候,他才出手。毛也感谢帝国主义。那么在朝代发展中做怎样品质的一个人呢? 对韩朝、日关系问题 。日本学习中国文化,但有取舍。丰臣秀吉之后,逐步和中国争斗,直至甲午、卢沟桥险些吞了中国,而且目前比我们要强大的多,矛盾也很多。军界下级军官普通国人多轻视日本,而高层惧怕。对于高丽中国曾几度征讨,均失败。泱泱大国为什么灭不了一个半岛?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也有人建议吞并朝鲜。当今,国人也更关注朝鲜。 文化问题 。文化是我们最应该向历史讨教的问题。周礼定天下,对后世影响深远。春秋百家争鸣,创造了文化的繁荣。民贵君轻的观点,在知识分子中很是流行(而现在居然没人敢提及的)。当时,君臣等级观念不强,甚至一起可以去泡妞,被臣子杀死(杀代表合法,弑君则非法),臣子可以自立为王。其实,汉朝初期还有春秋的遗迹,只不过儒家的推广,君臣等级观念才日益深入。所以,民主问题值得研究 3 个时期,第一春秋民主思想的萌发和传播;第二,朝代更替中民主思想的消亡;第三,研究北洋军阀时期可以看到民主在中国的命运,看到其最后的挣扎;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民主和怎样实现民主。其实我也赞成研究十年浩劫时期的民主探索,他为什么失败,为什么会产生,大字报的产生意义和背景以及对当今的指导意义等等。如今,民选村长开了个国际玩笑,这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从北洋军阀时代去寻找资源;那个时代还是有民主外衣的。齐国强盛,被田代替;晋六大司令,和强楚相争,最后三家分晋。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国家统一,精神支柱到哪里寻觅?所以,我一直不认为美国式的民主就是民主。多数人虽然是民主,但民主的实现还得依赖精英集团。民主和非民主在最高层次上是统一的:他们必须有一个信仰,所谓的人性或者人道吧。所以,骨子里的文化很重要。国人更服从上级或者恩公或者说权力,日本更崇信天皇,西方是耶稣。文化信仰要有!最近看到某食品厂商“仁”的广告,体现了国人对崇高信仰的缺乏,可以漫无原则的改变道德底线。央视最近的电视剧《我是特种兵》,某人开口闭口是“苗连”!某奥运冠军,没有首先感谢国家被批评,居然全国人民都一起委屈直至骂人!(其实,这反映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而已,政府不代表国家,祖国和国家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意思)民主很重要,文化是根源! 孔圣人鲁国人,说也奇怪;文化昌盛的国家,却很弱小。其实,印度当年的释迦牟尼也不是生在强盛的国度。黑格尔的德国也不强胜。秦用法家统一天下,十年浩劫我们也崇尚法家,却不治!文化只能是强权吗?这就是人性决定的吗? 文化问题还有一个是中华文化为什么可以保存下来,为什么垂而不死?他的生存优势在什么地方?还有,我们文化的糟粕到底是什么? 朝代更替问题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国人的共同心声;连孙猴子还想轮流坐庄。朝代更替是否有更深层的文化问题?地域问题?还是种族基因问题?朝代更替,为什么如此频繁,但是文化却如此稳定!似乎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
308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历史上的九九归一大定律
freedom110110 2011-2-2 11:09
http://blog.163.com/song-lz/blog/static/61636757201103044632945/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 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普希金的伟大,因为我们都很喜欢他的那个《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要我们鉴什么?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 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 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么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   其二,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 “进行性”一词是我从医学书中借用来的。像癌症,就是进行性的。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 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其三,“其亡也忽焉”。 《左传,荘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的“忽”字,意为迅速,突然。 洪水溃堤,转瞬之间,一泻千里。   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 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蒋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两个字,“殷鉴”。   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毛泽东提起“其亡也忽焉”这样的历史规律,因此,有人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有七种方法灭吴,应当很有智慧,却遭了勾践的毒手。   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于一死。 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能够吟诵《大风歌》的汉高祖,也是小鸡肚肠。依赖韩信的军事天才,夺得天下。原说是与韩信“共天下”的,后来非但不“共”,还要了韩信的命。倒是张良聪明 绝顶,托言辟谷,躲到深山里去。刘邦一死,张良的辟谷秀也就谢了幕,照旧吃饭。说到杀功臣,狠毒莫过于朱元璋。当年帮他打天下,战将如林。后来朱棣南下, 朝廷居然派不出得力将领去带兵。幸好不是北边的蒙古人打过来,否则朱姓的江山,传到第二代也就败了。 赵匡胤说,“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得了天下,却又睡不着觉,夜夜失眠,竟为何事?天下汹汹,想要南面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就是咱自家,当年“黄袍加 身,”不也是个野心家?如此说来,野心家就睡在我们的身边。老是疑神疑鬼,睡不好觉,搞得神经衰弱,以为真是狼来了,于是起了杀心。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世 人无论是谁,只要坐(抢)到这个位置上,总会不由自已这样去想。原本抢来的东西,难保不被别个抢去。所以,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断重演,是完全符合逻辑 的。   文革时期,我是一个逍遥派,一个观棋不语的看客。看来看去,看得多了,心里就非常佩服范蠡这个人。 那些造反派,开始时受压,可怜兮兮的。后来得势,内部就分为许多派别,彼此争斗不休。 几乎没有例外,一旦外部的压力消除,内部立刻就分化。   人为什么会是这样,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现在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几个人合伙共同创业。开始的时候,兢兢业业,在艰苦环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齐心协力。一旦家大业大,有了丰厚的利润,就会生出异心。彼此猜忌、龃龉,终至于分道扬镳。 难道人的天性就是这样?   后人把范蠡的这个定律表述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诸葛亮说亲贤臣,远小人,但小人却更善于“包围”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及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奸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史记》中有《佞辛传》,《汉书》中有《奸佞 传》,《新唐书》及其以后的《宋史》、《元史》《辽史》、《明史》等正史中都有《奸臣传》。奸臣在历史中的地位,史家不敢忽略。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这就是包围定律。包围者不仅有奸臣小人,还有女人,像妲己、褒姒、以及文*中的白骨精。虽说“女色亡国”论是不对的,但坏女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将一块磁铁投入沙堆中,磁铁表面便会粘上些许铁屑,磁铁吸引铁屑,是因为存在磁场。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 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   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一个皇帝周围,有三宫六院,无数的宫女(唐朝后宫宫女最多时可达数万人),无数的太监,无数的虎贲勇士,还有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千军万马,铜墙铁壁,把 一个“寡人”包围在当中。寡人心里高兴,就要走出去巡视。但即便他真的走到了田间地头,也得不到真实。因为“下面”的人熟谙蒙骗之术。一切场景都是事先精 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欢喜。   鲁迅先生认为,“猛人倘能脱离包围,中国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围新论》,讲述“包围脱离法”。“然而终于想不出好的方法来”。我那时 就很悲观,鲁迅也如范蠡一样,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后来听说瑞典首相出门不带警卫,上班乘公交车。心想,答案就在这里了,包围是可以打破 的呀。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 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 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 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 毛泽东对这篇短文推崇备至。   毛泽东一生,空前绝后,以他的眼光,审视历史,何以对这篇短文情有独钟?   古人治国,由大乱到大治。毛泽东治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整个中国搞得如火如荼,水深火热。毛泽东的斗争哲学是否与《敌戒》中宣示的哲理有某种契合?   千年大树,其里皆空。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历经几千年,早已完全腐朽了。 比较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大陆,自罗马帝国以后,列国争雄,就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总有打不完的战争。一个国家,要在 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励精图治。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主旋律是竞争。西方的政治、哲学,市场经济,都强调竞争。在他们的电影、游戏中,充斥着激烈的争斗场 面。   我国的历史与欧洲完全不同,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自秦以后,皇朝的历史,一代不如一代,整个社会的精神处于退化之中。   正是这种历史环境长期地作用,使中国人鸩於安乐,不思进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把他造成鞭炮,用于喜庆娱乐之中。西方人却把他造成武器,使人类的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当今世界,美国人横行天下。是三次大战(两次热战一次冷战)造就了美国人之“横”。 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和为贵”,这是我们的哲学,我们的传统。热爱和平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条件是不会有别个打进来,亡了国。   我不是法西斯式的好战分子,对于阶级斗争那一套更是深恶痛绝。但我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中华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们千年之惰性,振奋民族精神,从容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竞争。   梁启超鼓吹《少年中国说》,“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霹雳之声,撼人心魄。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党(派)争”持续不断。 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唐有刘李党争,宋有“元祐党人碑”,明有东林党、宣党、崑党,清有帝党、后党,国民党内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等。 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朋党现象,有其社会根源。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他是一个宗法社会。   一部《红楼梦》,其隐含的意义,不是什么反封建。《红楼梦》用一个凄绝动人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特点。荣宁二府, 是一个大的(宗族)家族。像一棵大树,有主干和旁枝。“亲不间疏,后不僭先。”有规有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结为势力。更有皇亲国戚,达官贵 人,彼此回护。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盘根错节。只有明晰了其中的脉络,才算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盘根错节。 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 同志(道)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聪明的人,运作得好,前途无量。无论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能见到中国人在忙着拉帮结派。像一个 个勤奋的蜘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络。 网络越大、越结实,捕获就越多。   现在说打贪官,须先搞清楚,贪官后面的保护伞有多大,前后左右铁杆关系有多硬。否则贪官打不到,反倒捅了个马蜂窝。   对于中国的朋党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褒贬不一。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结党营私”。宋朝欧阳修却认为,“小人无朋(党),惟君子则有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对此十分忌讳,刻意回避,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 像毛泽东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公开承认,“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倒是日本人比我们痛快,他们的政党内部就分为不同的派别,公开活动,堂而皇之。这是日本国内政治的一大特点。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历次改 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 害”。   依常理来看,是有些奇怪。像王安石这样的改革家,诗文写得极好,富有智慧,怎么也会犯一些不断被重复的简单的错误?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在农村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考其原因有二。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会念经;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我以为后一种情形居多。吴思先生在其《血酬定律》一书中提 到明朝官员的薪俸太低,其各项必要的支出加在一起高过俸禄的收入。吴先生认为,与其他各个朝代相比,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最低的。明朝官员俸禄虽低,尚有俸可 领,而在王莽时期,官员们从朝廷中领不到钱,俸禄为零。 读史读到这里,觉得十分有趣。不给官员发薪,难道让他们去喝西北风?自古有喝西北风的老百姓,未见有喝西北风的官员。结果是王莽时期的官员却因零俸禄政策 而大发其财。既然朝廷不给发薪,他们只好自行解决,正好有了借口,可以理直气壮,大肆搜刮。在我们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时,经常碰到的一种情形是,“两头热, 中间凉。”中间热不起来,自有其道理。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每个人都努力要保持自己的生命。这种“自我保存” (Selfpreservation)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力。   Selfpreservation,一个很好的词,每个人都会Selfpreservation。我以为,既然每个人都会elfpreservation,官员们的Selfpreservation也是自然的,无可非议。 为甚麽和尚要把经念歪?为甚麽中间热不起来?皆因为中间的官员们认为改革不利于他们的Selfpreservation。要 Selfpreservation的官员去为供养他们的农民减轻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在这个悖论中,最关键的是农民和官员之间的供养关系,假如 去掉这种关系,悖论就不能成立。或者,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由中央财政给官员们以补偿,两方都不吃亏,“中间”也就没有道理再凉下去。   王安石的变法,十分缜密,像“青苗法”之类,仔细阅读其内容,确实为农民考虑得十分周全。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的殚精竭虑,最后却惹得民怨沸腾。是 各级官员和胥吏在其中做了手脚,捣了鬼,把一件好事搅成一塌糊涂。吴思先生所说的“潜规则”,正是官员胥吏们的捣鬼之术。官员们捣鬼有术,他们不仅有“潜 规则”,有时更是肆无忌惮,毫无规则,随心所欲。如老百姓所说,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这里说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和尚要吃饭,一个是和尚会打伞,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尚要吃饭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不给他们吃饭,或吃不到好饭,他们就会去“打伞”。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变法,成功的不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执行难”。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了中下层官员手里,常常会走了样。批评者常常把矛头指向 中下层官员。我以为虽然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上面。表面上是一个“执行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计问题。设计一个好的政策(比如说“青苗法”), 同时也应配备一个好的“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必须把“和尚要吃饭问题”与“和尚会打伞问题”列入日程。不考虑并重视“和尚”问题,好的政策就只 是空中楼阁。或者我们说,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把他设计的好政策付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和尚” 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1856—1860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 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何以这样说?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两营溃败,湘军成为清廷主力,形势急转直下。   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如此熊样?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孟子曰,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 碎。 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他们说,“富不过三代”。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为什么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   一曰 “骄”。 八旗兵入关,满人成为统治阶级,拥有特权。八旗子弟一不务农,二不做工,对汉人有强烈的优越感。 由“骄” 而“横”,一些贵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权,在社会上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红楼梦中的薛蟠,打死人命,抢了丫头,扬长而去。古代法律,不仅“刑不上大夫”,亦且“刑不上大夫之子”。 二曰“奢”。 八旗兵入关,大肆掳掠。许多人在战争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西方人拥有了财富,会把他变为资本,不断增值。我们中国的富人比较缺少这种进取心,尤其是一些新 贵,有一种暴发户心态,喜欢彼此攀比,讲排场,一掷千金。像“石崇与王恺争豪”这样的事,是一种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 生于锦绣丛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们的攀比和挥霍,更是青出于蓝。惟其如此,才有了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   三曰“淫”。古人告诫我们,“富贵不能淫。”此处“淫”字之义,乃是迷惑与放纵。之所以有这样的告诫,是因为富贵能迷惑人,使人放纵。通常我们说,饱 暖思淫欲。或者像现在人们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学坏。有钱会使人们产生更多的欲望。外部世界又充满了各种诱惑。内部的欲望碰到外部的诱惑,两者一拍就合。 已经成熟的男人尚且无法抵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小孩子的自制力如何比得上男人? 四曰“逸”。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流传很广。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帮我们进入好大学,帮我们安排好工作,帮我们步入上流社会,过安逸生活。但好 爸爸也有副作用,他使我们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旦失去了好爸爸,美丽的象牙塔便会轰然倒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富 人,富人子弟如何承继父业,已成为一个问题。解决富家子弟问题,我们的学者开出药方来是四个字,“加强教育”。像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尊精 神。据说他们那边百万富翁的孩子也会利用假期去打工挣钱。一些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不是什麽教育问题,他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正是那样的社会,那样 的传统,生出那样的孽障。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是一个社会问题。 有晋人撰文说,某晋商家业兴盛达两百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家业延续两百年,确实了不起。但两百年后又如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这个题目是我从一本题为《蒋党真相》的书中看来的。书中说,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蒋介石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其“御下之术”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个派别和山头(黄埔系、 cc系、政学系)相争,各派彼此争斗、钳制,需从蒋那里寻求支持,于是蒋超越各派之上成为无法撼动的最高领袖,云云。(早年读过的书,印象十分模糊了。)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 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 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 在封建皇朝,存在着两种大搏弈。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皇储(太子)之间,另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权臣之间。皇帝和皇储,亲生骨肉,也会为了权力生死相搏。 虎毒尚且不食子,帝王家庭内,却会上演父(母)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皇帝和权臣间更有说不尽的恩怨。“君臣一日百战”,君权和相权较力,外戚 或宦官擅权,朝堂和皇宫从来都是权术和阴谋的演练场。皇储和权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险的人物。说他们危险是因为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君王权力的威胁,他们自 身也因此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这种危险状况有时会演变成危机,甚至发生大的动乱。 如何防止“权大欺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最大的课题之一。 我的专业是《园艺学》。我们有一个名词叫顶端优势。当一棵大树中心干上的分枝高过中心干时,其生长势会强於中心干,最终取而代之。取而代之,是因为“生长 势”的对比发生了变化,终于成为“强枝弱干”。在帝国的朝堂上,当帝王与臣下“权势”的对比发生变化时,也会有“取而代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样,对优 势地位的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我想人群之中心生羡慕的应当不止是这两人。人们常说,“打江山,坐江山。”何谓“坐”? “坐”就是享用。把一个大饼送给一个饥肠辘辘的穷汉,穷汉会“享用”赐给他的美食。一个皇帝,他所“享用”的并非一个大饼,皇帝打下了“江山”,他“享用”整个国家。无数美女,多少美丽与温柔,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山珍海味。这样的“享用”,怎不令世人羡慕?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古代人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芸芸众生只不过是一群驯顺的绵羊,皇帝和 官吏执长鞭鞭笞天下,他们是牧羊人。一切权力归于统治者,是统治者的私有物。正是这种权力私有的特性,导致了无休止的争夺。象是一个金苹果,被众人抢来抢 去。“高才捷足”者从血泊中抢到它,然后“坐天下”,享用整个国家。   西方资本主义也有争夺,他们争夺的是金钱,物欲横流,我们称之为“拜金主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更看重权力。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我将其称为“拜权主义”。 人们常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人之欲望,难道仅仅只有食欲和性欲?**时期,我感受到人世间还有一种欲望,超越食欲和性欲。那样的饥渴,那样的迫不及 待,那样的不顾一切,那样的不知羞耻,那样的不择手段,那样的心毒手狠,心心所念,只是为了权力,这就是“权欲”。人世间居然会有这种东西,如此强烈,令 我惊奇, 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两者叠加,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   还有一种原因导致“权大欺主”,有人将其称为“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 《左传》云“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这句话,清晰地勾勒出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一级压一级”,形成一种压力—稳定结构。整个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压力的梯度,越往上去,压力越 大,权越重。根据韩非子的学说,处于这种压力结构最上端的君王,必须具有一种强大的“势”(以势压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势”,整个压力系统就会崩溃。一 般开国的君王,熟谙权术,具有铁腕,拥有某种强“势”,下面的人摄于其“势”而不敢有非分之想。这种铁腕和强“势”,在其后人那里却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像 晋惠王这样昏聩的白痴,或像溥仪这样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强“势”荡然无存,于是出现“强枝弱干”,“权大欺主”,“取而代之”。   “权大欺主”是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道难题。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毛”是个什么东西,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么会是“毛”?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 漫。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 的天马,高远而神奇。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 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片断。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于皮上的随风抖动的 “毛”。   文革时期,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正在思索和撰写一篇真正具有“独立见解”,与别人观点完全不同的大块头文章。我问他,“林彪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 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说,所有人的思想,都要统一,最后只能有一个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你现在不讲统一,反倒要独立,你是活得不耐 烦了?如果说你写文章是要阐释某人的思想,那叫什么'独立见解?”朋友甚感迷惑,终于没有写完他的“大块头”文章。 秦始皇时代,确实有过一些活的不耐烦的文人,他们执着于“自成一家”,不肯统一,后来都被秦始皇送到“坑”里去了。自那以后,文人们都学了乖,知道 “坑”的厉害,自觉地维护“统一”,不再闹独立性了。林彪的话,含有某种哲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固执己见,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性,众说纷纭,岂不是乱了套?千人敲锣,一锤定音。没有这一锤定音,千面锣只会敲出杂沓之音。   我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而要把这些 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但秦始皇的做法过于血腥,后人诟病甚多,称其为“霸道”。到隋唐时代,使用的方法就先 进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用“王道”。如果说秦始皇采用的是“大棒”政策,唐代以后则更多采用“胡萝卜”政策。应用科举的方式,使那些出身于豪门或是寒 门的士子们都有了进身之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说的就是这种“胡萝卜”政策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无论“大棒”还是“胡萝卜”,都只是外因。使知识分子变为“毛”的还有其内因。 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我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我们中国不可以这样说。如果要用社会的良心去定义知识分子,中国文人的大多数都会被排除在外。许多人不喜欢“文人”这个词,甚至以为他是一个贬义词。 。。。 第九九定律。。。
1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历史的正确分期
热度 7 lix 2011-2-2 05:44
在学习 http://www.maoflag.net/?action-viewthread-tid-1504642 过程中,老邪写下了一些心得: 1 . 批林批孔批周公回顾 2 .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3 . 成功的秘诀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 . 小国寡民,地方自治,到特区 简言之,完全同意太祖爷的中国历史分期,即封建社会从文王开始,以分封制为代表。从秦始皇开始,则以中央集权制为代表,全国的军,政,农,工,商,财,文,全部大权集中于一人。这样长时间,这样全面彻底的中央集权制是欧洲没有过的。 太祖爷正确的中国历史分期,解答了长期困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 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分期问题,一个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发展不出资本主义的问题 - 盐铁,茶马,丝绸瓷器矿产,都皇上管了。这个资本主义当然很难出芽。 向各位网友恭贺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尤其感谢留言,短信贺节的众网友!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4639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SCI论文
热度 14 zhaoxing 2011-1-27 05:27
赵星 2011 年 1 月 27 日于 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1898 ) 一百年前的那个人,沉浸在古老封建中国最后的时光,撰写着一篇论文。他浑然不知,这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SCI 文章 。尽管,他并不是中国人。 他叫 Noah Fields Drake ( 1864-1945 ),出生于美国,地质学家,时任清朝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前身)教授,后也曾任教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名校。他的文章名为“ The coal-fields around Tse Chou, Shansi, China. ”,发表于 1900 年的《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 》(卷 : 30 ,页 : 261-277 )。 经考证, Drake 对于早期的中国矿产研究或确有贡献。北洋大学毕业生、地质学家王宠佑曾提到:“ ...... 是以每于暑假期内,从外国 Drake 氏赴矿山看矿,研究地质,长途跋涉 .....” 。台湾学者陈胜昆亦指出:“美国人德雷克 ...... 对于中国的地质矿产十分注意,并曾首次计算全国的煤储量。” 。 如果说 Drake 发表的还不是顶尖 SCI 期刊,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二篇 SCI 收录论文就厉害了: Tingle A.(1904),The flowering of the bamboo. Nature ,70:342. 没错,这是篇 Nature ,作者单位是 Imperial Provincial Coll, Shantung (山东大学堂,感谢博友 hangzhou 注 ),文章现在看来挺有意思: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70/n1815/abs/070342b0.html 当然,那时的《 Nature 》可没今天这么牛。 虽然中国人的名字现今已经占了 SCI 中 最常见名的大部分 , 但早期以中国机构为单位的 SCI 论文多为外国人所著。直到 1918 年,才有机构落款为 Pen Hsi Hu Coal Iron Co Ltd, Manchuria 的 Wang CF 发表“ Coal and iron deposits of the Pen-Hsi-Hu district, Manchuria ”一文,同样关于矿产,还是刊于 Drake 之前发表的期刊。 实际上, SCI 体系于上世纪 70 年代才得以构建,后由 有趣的商业企业——汤姆森路透公司 掌 控,发展过程充满随机、变数与经济利益。这些先人们的工作能成为中国 SCI 的开山之作,也实属机缘。不管怎样,他们还是与这些文章一起,见证了中国现代科学的萌发与国际显示度的开端。虽然,后来中国科学的曲折,以及 SCI 的种种怪状,他们可能不曾想象。 注: . 本文所涉 SCI 论文数据由完整版百年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查得。 . 转引自:贾晓慧 , 张宝运 .(2007), 北洋大学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 自然辩证法通讯 ,5. . 陈胜昆 .(1981), 中國近代的地質學研究(上)──外國地質學者在中國的調查研究 . 科學月刊 ,1. .关于期刊《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 朱志敏 老师提供了以下信息:早期矿床学的很多文章都发表在这个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1905年SEG的ECONOMIC GEOLOGY(EG)创刊后,矿床学才有了自己行业的刊物;可能因为创刊后的20年,EG在矿业届的影响仍没有博文中提到的这个刊物高,所以仍有大量的矿床学文章发表在上面。
个人分类: 计量学|20721 次阅读|32 个评论
析老子的无为而治国之道
热度 1 techne 2011-1-20 15:00
此文章是草稿,尚未正式发表过,欢迎批评指正。 析老子的无为而治国之道 王 键*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200235)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他留下的《道德经》言简意赅,含意深刻,是最富盛名的中国古代著作之一。《道德经》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影响,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本文依据《道德经》书中的内容,对老子的基本政治思想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老子的基本治国思想,是一种“无为”而治国之“道”。这种遵循天道,敬奉自然之道的思想,对于反思现代世界中人类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道 自然 无为   老子其人,姓老名耳,号聃,公认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以老子为名的书即《老子》,后来也叫做《道德经》,它被看作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哲学著作。老子的生平和生卒年代众说纷纭。冯友兰先生曾有如下评述:按照传统的说法,老子是楚国(今河南省南部)人,与孔子同时代而比孔子年长,孔子曾问理于老子,很称赞老子。但冯友兰旋即指出,现代的学术研究,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看法,而认为《老子》的年代晚于孔子很久。 老子的思想见于《道德经》中的五千言、八十一章,同老子本人的生平类似,《道德经》这五千言也充满了“朦胧”的色彩。该书要言不繁,哲理精邃,目前流传的版本分上、下篇共八十一章,有“德经”与“道经”之分。   与同期的儒家等思想流派不同,老子从自然界的不变规律中悟出了“道”的真谛,并把它看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的法则。老子的“道”,是指在天地间始终运行而不殆的永恒规律或超验法则,它先于天地,且独立于天地。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中,老子第一次把“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并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老子言道,就如儒家言仁、兵家言兵、法家言法一样,“道”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的本意是道路,有四通八达的意思,这一意义引申为“方法”、“途径”,便具有了规律性、普遍性的意思。有国外学者认为,“道”一语双关,同指“言说”和“道路”,即希腊文中的logos和hodos。 老子提出的“道”既是万物存在之根源,又是变化运行的总规律。“道”具有不同于具体事物的特点,它“有”和“无”两种性质。“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道德经》,第1章)。无,是用来命名天地开辟时的道,有,则用来命名生育万物的道。有和无“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是一个东西。老子常用“有”和“无”来说明自然界的存在,他还是第一个用“有”和“无”来追溯世界本原的中国哲学家。从这两种性质出发,老子还得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的结论。老子讲的“无”不是指一无所有的“虚无”,而是指“无名”、“无形”。老子认为,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只能由无形无象的事物构成,即“有生于无”。无形无象的“道”并不是空无一物的“虚无”,它是最真实的“实在”,是一切事物所以产生的最终根源。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和“无为”是两个核心。有关“道”的思想是老子思想整体和自然观的核心,有关“无为”的思想可看作为老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无为”的思想正是老子的“有生于无”、“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无为而治”以“有生于无”、“道法自然”为其深层基础。 在春秋末年,存在着关于“天”是否是有人格的神的争论,与孔子等人不同,老子明确地反对人格化的神。老子不仅反对神学决定论,也反对道德决定论。他对世界持一种“内在论”的解释,认为天道自然无为,应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来揭示自然界。老子为了彻底否定上天有知、天道有为的观点,把天道无为的思想提到了绝对化的程度。他反对天道有为的神秘主义思想,从“有生于无”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而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原则。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邹狗”(第5章),强调天道无私欲目的,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而且“圣人不仁,以百姓为邹狗”(第5章)。由万物自然,老子得出了“圣人不仁”的结论。由此来反对儒墨思想所推崇的道德决定论。老子认为,只有“无为”才是最高原则,人要向天道学习,也不应有为。   所谓“无为”,也就是戒绝违反自然的活动。 老子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0章)。“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所以它又是“无为”的;然而“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与本源,因此“道”是“无不为”的。“无不为”以“无为”作为条件,正像“有”以“无”作为条件。老子还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51章)。“道”之所以重要,“德”对于万物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们让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而不发号施令。“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是形成万物的根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道以自然为归宿,所以道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原则。故而道的存在、运动并不依靠外在的原因,而是由其内在本性决定的。“自在无为”之“道”的主要内容在于“法自然”,以上这些思想运用到社会改造之中,就形成了以“无为”为核心的社会政治思想。   在老子哲学中,“道”一般隐含着“天道”和“人道”两个层面的含义。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第77章)。那么天道和人道二者间的关系如何?老子进一步解释为:“高则抑之,下则举之,有余则损之,不足则补之”(第77章)。由此可见,天道高于人道、包容人道,正所谓“天人合一”。这和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第25章)的思想相一致,引出了“道法自然”的宇宙间最高原则。老子是在天人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社会、政治的变化发展规律的。老子提出“道”的思想,正是要把对整个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思考落实到天人和谐的这一大背景之下,在自然的规律中把握社会政治与人生的法则。老子从“自然之道”衍生出他的“社会之道”、“人生之道”,从而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脉络。   “道”作为宇宙间天地万物变化的总规则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思想中有其特殊的意义;“自然”即为实现了“无为”之后的结果和状态,而无为是实现自然的条件。具体说来,“自然”可以分为三层:自然界的“自然”、“社会发展的自然”、“人生的自然”;无论这三层中的哪一个,都要遵循“无为”之道。而这三层“自然”的含义既澄现为自然而然,自己如此,原本如此;同时又暗示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自身内在的法则和结构,不存在外在于宇宙的干涉力量。对于这两点,在老子的论述中均可表明。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17章)。“道之尊,德之尊,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51章)。这种“自然”的观点,是对当时神学决定论和道德决定论的挑战和否弃。老子还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辅”既辅助,表现了变化规律即“道”的不可违背,要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能勉强作为。老子一再强调的“道法自然”,也即是人、天、地、道共同遵循的普遍法则。“法自然”就是要效自然而然的法则,随顺万物的发展变化,不加干涉。因此,“道法自然”是指顺任自然,按自然的原则做事,不强作妄为,这就是老子讲的自然无为,“自然”是道之本性的价值要求。老子对于“道法自然”的说明,落实到现实的社会中,即要以天道统摄人道,使“人道”效法“天道”自然无为的法则,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最终达到天地人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天之道落实到人之道上,以天道作为人道的深层理论基础,展开他的治国之“道”。   老子政治思想的总的原则,是实行“无为而治”。古往今来,众多有识之士忧国忧民,为治理国家献计献策,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治国主张。有人强调“仁”,有人强调“法”,有人强调“商”;而老子的治国之道则与众不同,他在“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下,提出了一系列治国之术,其中蕴含着深刻哲理。春秋末年,社会矛盾尖锐。老子把当时社会危机的根源归结为两点:即君王有为和社会开化。所谓君王有为是指上层统治者为追求奢侈生活,不惜耗费民力国财,通过征收高赋税等各种手段欺压人民。所谓社会开化是由人们的智力开化而造成的人们逐渐迷失本性。老子认为智力开化给人们带来了私欲,使人们为满足自身之贪欲而相互欺诈,进而沉溺于贪欲和欺诈。于是老子在“道”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在老子看来,治国者应该是“道”的化身,他的突出特点就是顺应自然之“道”。真正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第73章)。最高统治者既然是体现了道的玄德的,因此就应该按照“道”的原则来治理天下,实行无为而治。根据此原则,人们应该“为而不争”、“为而不恃”,从而才能达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一美好境界。老子的政治指导思想是“无为”,这是老子理想社会的一大法则,因而国家的治理也在于“无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处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43章)此处老子强调的是“无为”的益处和“不言”的教导,他顺应天之“道”,由自然向社会后再由社会返归自然,实现个人活动顺应自然之“道”的目的。老子曾简要概括了治国的几种状态:“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第17章)。其中,最理想的“太上”状态,反倒是最朴素的“下知有之”,而不是“亲誉之”。   言简意赅加以概括,老子的治国策略可以归结为《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意思是说治理大国不可有为多事,如同煎小鱼不可经常翻动一样。这也成为了一句治国名言。如果根据《道德经》的内容,全面加以考察,老子的治国之道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类不同的主张:   一、无为无欲。在老子看来,社会混乱,国家难治,首先是统治者贪得无厌的结果。在老子看来,统治者的“有为之政”,是导致社会混乱不堪的根源。老子正是希望灭去人民奇巧贪欲之心,净化社会风尚,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老子提出“无为之治”其目的就是要反对和消除“有为之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第75章)。人民陷于饥荒,是由于统治者蚕食的赋税繁多,人民难以统治,是由于统治者好大喜功,人民用生死去冒险,是由于统治者的贪生怕死。以至于“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57章)。而老子眼中的统治之道,则表现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统治者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民众自然而然地能够返璞归真,获得幸福和美德。对于有为君王,老子提出了警告:“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持者失之。”(第29章)。因为天下之大,它不同于一般的器物,有正反相合和自在规律。勉强而为反倒会起负作用。总之,老子认为:“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第37章)。也就是说,天下有道,统治者要顺应天道,万物也将自然生长。   二、以正治国。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57章)。所谓“正”,并不是有人认为的“矫正”,而是坦诚、公道的意思。此处老子并非提倡以“矫正”有为之道治国,而是提倡要顺应天道以“正道”治国,正大光明、当当整整地治理天下。在老子看来,民众本来都很纯朴、诚实。只要君主开诚布公,为政公道,民众便会顺应相应。相反,如果政令多变,严而无信,行而不果,则会失信于民。近而政令难行,国家难治。老子随后又讲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第59章)。老子反对严酷的苛政,而主张用法纪来治国治民。所以他强调说:“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第42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第38章)。   三、愚民弃贤。此处的“愚”有返璞归真的意思,并非就是愚弄的愚;对此,冯友兰先生有过如下评论:“‘愚’在这里的意思是淳朴和天真。圣人不只希望他的人民愚,而且希望自己愚。” 而“贤”则指德才兼备。老子认为,贤者虽美,但属自然禀赋,不必强求;否则为追求所谓贤明而竞相争斗,只会引起纷争甚至使社会混乱。老子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第18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65章),在老子看来,人们争名夺利的根源恰恰在于智力开化。自从民智开化后,人人都有了追求物欲的企图,随之失去了自然本性。只有不尚贤才能“使民不争”,故而治国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使民众不知名利、去小智而取大智。即达到所谓“大智若愚”的状态。所以,老子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19章)。在这些问题上,人们对老子容易产生一些比较大的误解,其实老子的“弃智”并不是简单地不要一切智慧,“绝学”也并不等于要消除一切学说。北宋的老子注家吕惠卿就认为:老子的“不尚贤”、“不贵货”、“绝学”、“绝圣”等文字,并不是要摒弃贤、货、学、圣。老子的用意在于使人明白这些事物都是人的本性以外的东西。   老子这样阐述了他的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3章)。如果从这段话的前一半来看,老子强调的重点是“无知无欲”;而在后半部分,重点则在于“智者不敢”。而如从现代的眼光看,老子的论述的“愚民弃贤”思想倒恰恰体现出了一种民本思想,它是反“智”主义的。在民智开化、争名夺利开始后,智者和贤者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成为人间的统治者,人们追名逐利,逐渐迷失本性。老子认为这样的局面产生了很多弊端,“愚民弃贤”则是让民众而不是贤者和智者成为被关照的对象。正所谓“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第49章)是也。“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老子强调是自下而上的合法性,强调以下为本,而不是舍本而逐上(末)。在老子看来,“大智若愚”其实也就是一种反璞归真的智慧,是以民众为关照点而非以贤者、智者或统治者为关照对象的人生智慧。所谓“不尚贤”,其真义在于“尚民”,而“愚民”的真义则在于“民本的智慧”,以此来抵抗物欲横流之下人之本性的迷失。   四、节制恭让。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俭”即是节俭;又进一步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第59章)。由此可见,老子也很强调德政,认为节俭既可以“重积德”,是治人的根本大道,又利于“事天”。只有恭行节俭,才能积累社会财富,使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国与国的关系,老子还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第61章)。老子认为,国与国之间也应节制恭让,大国对小国谦下能够取得小国的信懒,小国对大国谦下能够取得大国的支持。对于统治者来说,节制恭让是一条重要的治国之道。统治者生活节俭,不奢侈,人民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统治者谦下,就能获得人民的推崇和拥护。   五、小国寡民。在“无为”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小国寡民的相对无政府的社会,国土很小,人口不多的国家是老子理想的国家模式。“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第80章)。老子认为小国人口少,人心齐,民心纯朴,容易治理。只有在这样的国度里,人们才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张)。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民淳朴,和睦相处,没有纷争,相安无事。人们过着安闲舒适的生活。   六、反对战争。老子还具有反战思想,他强调:“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第31章)。来自认为,对于兵者,统治者应“勿美之”。因为赞美战争就是喜欢杀人,而喜欢杀人的人行事不会顺利。如果统治者顺应天道,就不需要用战争来争霸天下。正所谓“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之。”(第30章)。战争会带来报复和破坏力,战争所及之地,会变得人烟荒芜。   老子“道”的思想是其治国之道的基础,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返璞归真、充分体现人类本性的社会。前面已经说过,这个思想与老子哲学上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老子的治国思想,并不仅仅停留于一种理论。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古代历史中比较长的繁荣时期,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都是推崇老子道学的典型代表。 不仅在中国,在国外,老子的思想也有较大的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道德经》是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仅5000言的《道德经》也是世界上创造名言最多的巨著之一。还有学者研究过美国总统里根的成就和老子天道思想之间的关联。   还有一些著名的西方学界思想,比如近代古典自由主义,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等等,和老子的思想有着很多契合之处。包括像海德格尔这样名列20世纪最有影响力学者之一的西方思想家,也相当推崇老子的思想。由于对知识的分散性和理性局限性的揭示,使得人们愈发开始怀疑那种理性至上、推崇干预和设计的笛卡尔主义观点。总之,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其治国之道的核心,表明了老子对社会政治和实践问题的积极探索。同时他批评了人类行为的负效应,提出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合理性问题,这些思想在现在看来表明老子很早就对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合理性、正当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即人类对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要有远见卓识,人类应在不违背和不破坏“自然”之“道”的前提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现代社会人类实践以及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而难以,都使人类不得不认真反省自己,这需要借鉴老子深刻的大智慧。 参考文献: 老子 ,《道德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秦家懿、孔汉思 ,《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三联书店 ,1997。 董光璧,《当代新道家》,华夏出版社 ,1999年。 孔庆明,“略论老子的治国之道”,《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9年第6期。 刘清平,“无为而无不为——论老子哲学的深度悖论”,《哲学门》,第2卷(2001年)第1册。 尹志华,“试析北宋《老子》注家的孔老异同论”,《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 刘军宁,“老子之道,里根之道——造就自由和繁荣的秘密配方”,《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10月28日。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对话是人类的生活准则
热度 1 Wuyishan 2011-1-17 13:57
对话是人类的生活准则 ——在伯克利大学中美文化论坛圆桌会议上的发言 刘梦溪 http://www.workercn.cn 来源: 学习时报 今天圆桌会议讨论的主题,我的角色应该是“客串”,或者如佛教所说的“随喜”,总之属于边缘人物。因为我研究的领域,主要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而且主要是思想史和学术史。我并不研究国际关系,也不研究中美关系。按照学者的专业态度,我不应该作出位之思,在这里就中美关系的展望发表什么意见。但我对自己国家的前途,对人类的命运,包括中美关系,是有深深的关切的。 我觉得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来讲,我们对中美关系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这是一个健康的、有趣的、美好的关系。记得有一个数据统计,说近30年来,中国的家庭里面,一共有多少家庭,有多少人,都来过美国。他们来美国,有的读书,有的工作,有的经商,有的观光旅游。总之这个数字,这个频率,是非常之高非常之大的。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假设,说中国居然可以对美国构成威胁,我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根据的假设,没有理由的假设。你看今天上午几位学者的发言,一位是杜克大学研究中国戏剧史的教授,她讲到了英若诚。我虽然不研究戏剧,但我喜欢戏剧。你说的英若诚先生,我倒是认识他,他英文非常好,他能表演,也会导演,还懂文化,他是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他喜欢中国文化,也喜欢美国文化。我几次来美国,我接触的美国学者,他们都非常之好,我们可以很快成为朋友。如果说中美之间出现了分歧,我认为大部分是由于误解,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够了解。如果有更深一点的了解,怎么会得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这样一个违背历史也违背常识的不真实的结论呢? 但在众说纷纭的背后,的确还有我所关注的更为根本的学理问题,这跟我昨天的演讲有关,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哲学认知的问题。具体说,是关于人类文化的“同”和“异”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人,在中国也是如是,包括许多学业有成的学者,他们在涉及这个问题的时候,观察的重点和重心,主要是“异”,而不是“同”。可是他们忘了,学术研究对于“异”即“不同”的解释分疏,最终的结果是为了寻找到“同”。 我个人很尊敬的一位前辈学者,他是很了不起的学问大家,他已经故去了,就是钱钟书先生。他一生写了很多著作,他的太太杨绛先生,也是了不起的作家学者。钱先生有一个基本的观点,你可以看他晚年的四卷本的著作《管锥篇》,或者早年的《谈艺录》,所有这些著作里面的一个核心的理念,叫做“貌异心同”。长相不一样,心理是相同或相通的。他的《谈艺录》的开篇序言里,有一句很有趣也很经典的话,叫做:“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就是东方和西方,各个国家民族的不同的人群,大家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指向,常常是相同的。我们都不喜欢灾难,不喜欢挫折,不喜欢疾病,不喜欢丑恶。我们都喜欢美好和美丽,都喜欢大海和草地,都喜欢雨露和阳光,都喜欢健康,都喜欢美的艺术。 刚才讲舞蹈艺术的那位教授,我们大家立刻就学会了他的表演,不约而同地跟他翩翩起舞。对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我们的喜欢是相同的。我看不出人类有哪样根本的南辕北辙的天上地下的彼此完全不能相容的不同。当然我说的是文化和族群的整体,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人。我觉得在哲学上要破除对“异”的偏执病。只有承认人类的共同性和共通性,文化的跨文化沟通才有可能。所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男女,即使语言不通,也可以发生爱情。爱情的依据是爱情本身和人类的爱情心理。这是共通的人性问题和哲学的共同性问题。 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都需要面对我们共同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文化态度,我以为是沟通与对话。我有幸结识哈佛大学的一位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我称他为西方的大儒,就是很多人都不陌生的史华兹教授,BenjaminI.Schwartz.他已经故去了。他是犹太人,精通多种语言,早期研究日本,二战期间有过功劳,日本袭击珍珠港的那个信号密码就是他破译的,但未引起军方的重视。史华兹教授一生坚持不懈的一个文化理念,就是跨文化沟通。他说,文化是一个松散的整体,里面充满了张力。为了论证跨文化沟通可以成立,他甚至提出,语言对思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具有那么大的作用。他说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不同的文化之间也是可以沟通的。而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应该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准则,甚至对话与沟通就是人类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再没有其他方式比对话与沟通更有益心智,更有益于人类的健康。 我们做学问的人,经常离不开两个方面的沟通与对话,一是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跟古人对话;二是作为中国的学人,需要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人对话。古代的那些文化典范,是我们建构新的文化灵感的源泉,我们离不开他们。不仅中国古代的典范具有此种作用,西方的古代典范同样有此作用。我们可以不了解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吗?我在给我的学生开必读书目的时候,总是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放在很前面,下面还有康德、黑格尔,尤其康德的三大批判著作,那是必读而又必读的书籍。康德的了不起,在于他的著作永远不会过时。他的那句名言,他说道德理性具有绝对价值,这是真正经典的大判断,常读常新,永远不会成为过去。 今天的学人,如果只局限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而不了解“他者”的文化,不与不同背景的文化交流对话,就不能成为一个通博的学人。国际间的关系,文化是最好的溶解剂。采取对话的方式解决分歧,处理争端,增加了解和理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中美之间,为了两国人们的利益,为了人类的福祉,为了世界的安康幸福,难道还有比对话更好的交往方式吗? 我近来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前途颇感忧虑,我觉得人类其实是太不聪明了。不是我们大家不聪明,主要是那些跟政治权力的杠杆连接在一起的人,他们太不聪明了。噢,也不是他们天生不聪明,是世俗的利益蒙住了他们的眼睛。他们是利令智昏!那些丝丝缕缕的私利,那些纠缠不清的利害得失,让他们的头脑变得愚笨。他们竟然完全不了解这个世界已经或者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我觉得人类现在面临两方面的重大危机:一方面大自然的反弹的危机,这是大家都看到的;另外一个重大的危机,就是现在一些国家对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的拥有程度,大大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拥有者,一个个跃跃欲试,动不动就以武力相威胁。这个危机非常现实,也非常严重。但人们视而不见,美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发出理智的声音,尽管已往他们都发出了声音,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可是最近几年,很少看到他们有这样的声音发出。 我觉得我们的责任,人类的理性,就是要避免冲突。粗暴的冲突、残暴的传统,那是不智的,是没有理性的表现,是不文明的,是野蛮的,是动物的低级形态,对谁都没有好处。世界上一些优秀的头脑,他们有大智慧,应该站出来呼吁人类不走向自绝之路。21世纪面临的大自然的危机,我们远远估量不够。人类本身荒唐不智的危机,很多人还没有看到。在座的各位,哲学家、文学家、学者、教授,要发出声音,让人类的理智占上风,为人类的未来争取美好的前途。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2197 次阅读|1 个评论
疫苗简介:百白破三联疫苗
fs007 2011-1-13 06:52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白喉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白喉杆菌引起,死亡率可达10%。中国历史上发病率可以高达万分之5,每年有20多万病例,中国卫生部的报告中已数年未报告白喉病例了。不过,苏联解体以后,由于免疫人群大幅下降,独联体国家白喉发病率在1998年回升到20万人,在已有抗生素的年代,仍然有多达5千人死于该病,说明持续免疫的重要性。 破伤风是一种致死性的疾病,是局部伤口利于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在缺乏抗生素与有效治疗的年代,破伤风死亡率可达40-80%,现在其死亡率仍然超过10%。每年全球有上百万人发病,其中30-50万人死亡,新生儿破伤风在不发达国家中常见,在2003年中国有2千多例新生儿破伤风。在发达的美国仍然每年有上百例破伤风发生,说明破伤风免疫的重要性。破伤风不具有传染性。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常在儿童发病,成年人可以成为带菌者与传染媒介,所以尽管它没有动物宿主,仍然比较顽固地存在于普遍免疫的人群中,全球估计有近30万人死于该病。中国2008年公布的报告病例占人口比例不到百万分之2,估计有严重漏报。由于现代医学,百日咳病死率显著下降,中国2008年报告只有万分之4。不少发达国家免疫接种率显著降低,导致病例显著增加,不过现代医疗使得其后果不那么严重,但百日咳预防接种仍然有极大效益。 三联疫苗中,针对白喉与破伤风的是相应毒素的类毒素,而百日咳则是灭活的百日咳杆菌,旧的三联疫苗(DTP)采用灭活细菌全细胞作为疫苗,现在采用提纯技术只保留活性成份,称为非全细胞疫苗。旧三联疫苗由于成份复杂,更易产生不良反应,新三联疫苗仍然易发生轻微不良反应。严重的反应可能有过敏性休克、昏迷、惊厥、与持续脑损伤等,发生率低于百万分之1。 中国 在 3、4、5月龄及1岁半至2岁、以及6岁接种共五次,最后一次为破伤风白喉二联疫苗;其它国家推荐接种时间与剂次大同小异。三联疫苗按时接种有很大效益,强烈推荐。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2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历史上人口急遽减少的几个时期
tarimriver 2010-8-29 18:23
中国历史上人口急遽减少的几个时期 从 1959 至 1961 年,我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我们工作中的失误,造成了严重的全国性饥荒,不少地方饿死了三千万人。但与历史上历次战争使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逊色多了。 1 )秦末农民战争 秦朝末年全国有 2000 多万人,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剩下了原来人口的 30% 。 2 )汉武帝伐匈奴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 140- 前 87 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 3 )西汉末年混战 公元 2 年全国人口 5959 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公元 57 年,人口仅有 2100 万。人口损失超过 65% 。 4 )三国鏖战 公元 156 年人口 5007 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 208 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 140 万,公元 221 年人口下降到 90 万;损失了 98.3% 。 5 )西晋八王之乱 从公元 291 年开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十六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 6 )南北朝混战 公元 311 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 1-2% 。 后赵帝国地盘很小,皇帝却有五个皇后,一万多姬妾。他死了以后,儿子日夜与五个皇后母亲淫乐,被岳父杀掉,灭绝了皇族。 皇帝石虎,一次征集美女 3 万人,仅公元 345 年一年中,因征集美女而不情愿者被杀高达 3 千余人。为容纳美女,石虎分别在邺城、长安、洛阳兴建宫殿,用人力 40 万。铺天盖地苛捐杂税,迫使缺衣少食的农民卖儿卖女,卖完后仍然凑不够,只好全家自缢而死,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前后衔接。前燕帝国进围邺城,那数万宫女,不是饿死,就是被士兵烹食。 石虎的长子石宣害怕弟弟石韬跟自己夺位,先派人刺死石韬,再密谋干掉老爹提前接班。事败之后,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将石宣绑到台下,先拔掉头发,再拔掉舌头,砍断手脚,剜去眼睛,扔进柴堆活活烧死,石宣所有的妻妾儿女,全都处斩。石宣的幼子才五岁,拉着祖父的衣带不肯放松,连衣琏都被拉断,但被硬拖出去杀死。太子宫的官吏差役数千人全被车裂。石虎死后,登基 33 天的儿子,被另一儿子杀掉。 183 天后,又被另一儿子杀掉。 103 天后,一名汉族将军冉闵杀尽皇室,下令: 凡杀一个胡人者,官升三级。 霎时间,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 20 万,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 北朝的齐代有 2000 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 900 万;南朝宋代有 469 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 200 万人,损失率达 60% 。 7 )隋朝役民 隋朝 24 年,杨坚的次子扬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父亲和哥哥杨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他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 2 百万人。修运河,隋炀帝 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 ,役夫达 543 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 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军进攻高丽,伤亡无数。 从公元 611 到 628 年 18 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 136 次,有 50 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 15 万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 890 万减至 290 万,人口由公元 606 年 4602 万人,减到 639 年 1235 万,损失率 73% 8 )安史之乱 皇帝为夺回江山,竟卑躬乞求匈奴回纥收复洛阳,应允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历时九年的残杀,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 755 年有 5292 万人,到 760 年人口 1699 万。损失率 68% 。 9 )黄巢起义 黄巢杀人八百万 -- 劫数难逃。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 ( 一说三千 ) 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 捣磨寨 。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 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唐末、五代,前后八十年,中国内外一片混战,亿万生灵涂炭。前后 58 个皇帝,有 42 个死于非命。自秦后的所建立三十余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出身游民和社会下层的约占了一半。五代十国之间的开国之君十有七八是兵痞、无赖、流浪汉,心狠手辣就是自然的了。 唐武宗( 841-846 年)时有 496 万户,后周世宗( 955-960 年)仅 120 万户,到宋初为 200 万户。损失率 76% 。 10 )金、元灭两宋 1122 年全国人口 9347 万,到元初 1274 年,人口 887 万。损失率高达 91% 。 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寻思干(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口;灭西夏,屠八十余万。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括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 忽必烈屠杀了中国人 1800 万人,中国北方 90% 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 11 )元末混战 明朝的开国者朱元璋出生微贱,生性残暴。他在生计艰难之际为郭子兴收留、重用,完全借郭子兴而兴,得势后他却忘恩负义。朱元彰的好友杀了都元帅,朱元彰又杀了好友,当上都元帅。 1366 年,朱元彰救应遭难的皇帝,在龙舟上把皇帝推入长江,建立了明朝。他杀来杀去,先征服了中国人,才转向驱赶已经势微的蒙古人。夺得天下后,朱元璋翻脸不认人, 火烧独角楼 ,大杀功臣、朝臣,据史书记载,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总共杀人十万之多。在位三十年,杀了二十万。 12 )明末混战 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 1400 万人了,锐减了 80% 多,损失人口 8000 多万。 13 )清代的白莲教起义 ( 1796-1805 ) 1786 年人口 3 亿 9110 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 2 亿 7566 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 1 亿 1 千万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14 )太平天国起义 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义军在起义后的六年中,不过牺牲 4 千余人;然而内讧中的 1856 年,洪秀全利用韦昌辉杀害杨秀清及亲信 6 千余人,两个月总共杀了文武官员 2 万人。 洪杨之变 导致了十几万人被杀。 1864 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入 天京 后,杀害数十万人的生命;整个天京城 3 万多战士,无一投降,全部战死或者自杀。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有 100 万人,可曾剃头杀过 10 多年后,到光绪登基时,南京也还不到 50 万! 太平天国爆发( 1851 年)前夕中国人口 4.3 亿,太平天国失败( 1863 年)后,中国只有 2.3 亿人,一场农民战争使中国损失了 2 亿人。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8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是经济的透明度
yue 2010-8-26 22:47
透明度TRANSPARENCY是简单化的意思。 经济运行规则的发杂化,导致专家也看不懂经济数据。 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透明度原则,就是将经济规则简单化的意思。 这样的优点是,可以使风险暴露出来,继而治理风险。 这和中国历史经验也相互契合。 黄宗羲等人总结中国历史上屡次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教训,发现中国的缺点就是政治制度的复杂化 ,认为复杂以后对人有束缚作用,使人们互相牵制,谁也不能干事。 虽然他的目的是防止弊端,当然他们也提出主要是防止对最高统治者的弊端。 他们同时总结了少数民族政治的优点,认为就是简单化,制度简单,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怎么奋斗。对个人的阻碍比较小。 他们认为,复杂与简单有各自的利弊。认为中国当时整体上,复杂化的弊端更大。 这和当代哲学的趋势也一致。 当代哲学认为, 逻辑是最不符合事实的 。运用所谓的经济规则,以及经济学的工具,对经济事实进行推测,是最不符合事实的。 这样必然导致对经济的误判,对长期经济形势的误判,从而误导经济战略和政策。 当代哲学认为,理性是危险的。经济规则的复杂化,就是对理性的依赖。而这是错误的。
个人分类: 科幻 对科学的困惑|3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怎么看待中国这100年的历史?
xupeiyang 2010-5-23 20:57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1661348.html  100年前,中国发生了划时代的辛亥革命。怎么看待中国这100年的历史?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正确地认识历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未来,继往开来;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能作出错误的判断,误导现实的发展。    一、坚持什么样的历史观   当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对中国百年历史的认识是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的,但是,不可否认,在一部分人当中也存在着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否定和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人鼓吹所谓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更有甚者,随意丑化革命领袖和先贤烈士。   二是刻意导演和假设历史。为否定中国的历史成就,编造和夸大所谓人祸,杜撰出毫无根据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这实际上是在刻意导演历史。有人提出重写历史,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人为地把革命和现代化对立起来,经过这样的历史解构,近代史上的改革和革命便成了制造社会动荡、破坏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这种违背历史事实的主观臆想,反映了这些人对待历史的轻率态度。   三是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大作翻案文章,为已被历史淘汰的旧势力评功摆好。有人以纠正改革开放前一些历史结论的偏向为由,为已经被中国历史发展所证明了的一些历史结论翻案,蓄意扭曲和颠倒历史是非;有人甚至以人性化为由,编排历史情节,对历史进行随心所欲的涂抹、剪裁和虚构,为历史上已有定论的叛徒、反动统治人物评功摆好;有人竟宣称动荡不已、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期。这些显然是对历史的颠倒和虚构。   四是戏说、恶搞历史。通过各种方式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肆意戏说,对中国百年历史中的仁人志士、革命先贤进行调侃、讥笑和贬损,用主观臆想去改写中国历史;甚至在学术界,有人更是以恶搞为噱头,以颠覆正史为能事,对历史或取其一点,或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历史事实和历史真相就在这种戏说、恶搞中变得模糊起来,变得轻佻起来,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五是追求所谓的价值中立和纯客观。有的所谓历史作品在表现人民革命战争时,只是一般性地表现战争场面的残酷,把战争和牺牲都描写成所谓中性的、纯客观的表象事实,而不去深入挖掘事实的性质,不去关注战争的人心向背和正义与否,不讲为正义而牺牲的价值意义,把中国人民为社会进步而战、为自我解放而战的正义性和崇高性虚无化。   以上倾向和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却造成了严重后果,不但颠倒了历史是非,搅乱了人们的历史观,而且还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观是人们关于历史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而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能够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对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极大。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是一个关乎国家兴亡的大是大非问题。是维护历史本来面目,还是歪曲历史真相;是从历史主流中吸取经验教训,还是在历史支流中制造负面影响;是坚持唯物史观,还是退回唯心史观这些根本的原则性问题是不能被颠倒、被搅乱的,否则就会从根本上搞乱社会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动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足和发展的思想根基。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1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30分钟学中国简史
xupeiyang 2009-11-28 14:50
30分钟学中国简史 安若子 2009-11-27 摘编    约有170多万年前,中国境内已有人类踪迹。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约18000年前,已具有明显黄种人的体态特征的北京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距今六七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古老的彩陶和黑陶文化,长江流域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大约4000多年前,部落战争中黄帝取得了最后胜利,被后世尊为的人文初祖。后来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约公元前22世纪,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相传在夏朝就开始有了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的传统历法叫夏历或农历。   约公元前17世纪初,东方的商部落打败了暴虐无道夏统治者桀,建立商朝。商朝有发达的青铜器制造业,出现了已相当成熟的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字甲骨文。   约公元前11世纪,在黄土高原上周部落推翻了好酒淫乐统治者商纣王。周朝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诸侯小国。   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最早在兴办私学,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战国争雄激烈之时,也是百家争鸣鼎盛之际。   春秋末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孙武。传世有著名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十三篇,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商战、体育等领域。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和周王一样自称为王,展开了兼天下、一宇内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盛行钟鼓之乐。近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型编钟在地下埋藏了2400余年,现在仍能以准确的音调、优美的音色演奏古今乐曲。   春秋战国后期的民间医生扁鹊,精通各种医术,又总结前人方法,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   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为西部的一个诸侯国,疆域较小国力不盛,被中原诸侯鄙视。但实行了商鞅变法后,很快成为强国。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秦王赢政,开始亲理朝政,经过短短的17年,灭其他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朝。秦皇统一币制和度量衡、文字书写。把抵御北部游牧民族各段长城连成一体,再向东西延伸,全长达1万多华里,号称万里长城。 【 娱乐第一播报 http://yldybb.netsh.com.cn 】    汉唐盛世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减轻人民负担、休养生息,推行一系列宽松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文化由严明进取型转变为开放宽容型,为统一民族的形成和持续的民族大融合奠定重要条件。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中国出现了政治升平、经济繁荣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开拓西部疆域,建立起丰功伟业,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权,提出独尊儒术,以孔子学说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开始占统治地位,并逐渐形成儒教。历史上把秦皇汉武并称,正是因为他们才先后完成了中国统一、稳固发展的伟业。汉帝国的强大,使中原人通称汉人、汉族。   养蚕抽丝、纺纱织绸,是5000多年前中国人的重大发明。到了汉代,丝绸业已十分发达。纷至沓来的商队,把各种丝和丝织品运到了古罗马帝国,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佛教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到中国,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东汉时中国道教在民间兴起。   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实际上是一种丝织品,有一种帛(极薄的丝绸)在古代作为纸用。到了西汉早期,出现了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絮纸、麻纸。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平整光滑,又薄又软,成本低廉,便于书写蔡侯纸。   瓷器的制造工艺比陶复杂。从商周起才有原始青瓷。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到了东汉晚期,中国已能大批生产胎坚质细、色泽翠艳的青瓷。   三国时期有几位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有雄才大略,关羽是忠义的英雄。他们受到后世中国人的尊崇。   三国时代的大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割圆术。他从圆内接正多边形入手,求得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59。南朝的数学家祖冲之,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比欧州数学家计算出同精度的圆周率早了1000多年。   晋朝时的炼丹家葛洪,在冶炼各种矿物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矿物的性质,总结出不少化学知识,他写的《抱朴子》堪称一部原始化学的重要著作。   东晋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饮酒赋诗,共得佳作四十余篇,编为一集,王羲之亲为作序并书写,称为《兰亭序》,是中国书法的绝代佳作。 【 娱乐第一播报 http://yldybb.netsh.com.cn 】   北朝郦道元以是汉朝桑钦的一部河道学专著《水经》为纲要,详加注释,形成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巨著《水经注》。   经过四、五百年战乱,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重新统一中国,他励精图治,治国有方。十几年后,各地府库皆已盈满,无处再容纳粮食布帛。因此隋朝的典章制度后来都在唐朝得到继承,有的长期为后世沿用。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隋朝时,中国经济的重心已开始南移,大量的粮食财富从南方运往全国,为此,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工匠李春营造的赵州桥单孔大拱跨度为37.37米,完全用石块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唐太宗最善于兼听纳谏。他鼓励臣下直言切谏,且常能屈己纳谏。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号称开元盛世。当时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有百万人口,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数以万计。四方珍奇积聚,极盛极富。   唐代开始,东南沿海许多商人纷纷扬帆出海。他们每年九、十月间,乘着东北季风南下东南亚各国经商,待来年三、四月间再随着东南季风回唐山。这些在东南亚住蕃和移民的唐人,成为最早的华侨。   唐后,许多国家都把盛唐的中国人及华侨称为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就成了唐人街。   唐朝多才子,更多有不屈不挠舍生取义之士。玄奘只身徒步往天竺(印度)取经,过沙漠、翻雪山,越丛山峻岭,闯林莽沼泽,九死一生,历时19年,行程5万华里。鉴真和尚乘船五渡东海挫败,几度死里逃生,历经12年磨难,虽双目失明,信念仍不减当年,六渡沧海终于成功,终老日本,成为一代宗师。   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西藏,带去许多工匠、技艺、典籍、物种,对西藏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   唐朝时期,日本先后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人数多时达五六百人。这些日本谴唐使回国以后,积极传播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 娱乐第一播报 http://yldybb.netsh.com.cn 】   唐朝工匠用各种矿物烧制出青、绿、黄三种艳丽的彩色陶器,所以叫唐三彩。唐三彩作品多为人物或动物俑,个个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为艺术珍品。   唐代的绘画风格十分注重线条的变化,不论是凡人常物,还是云中的飞天神仙、反弹琵琶的歌女舞妓,都给人以天风飞扬,满壁风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美感。   唐代天文学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原名张遂),他通过观测,证实了太阳的运行速度是不均匀的,时快时慢。僧一行还大规模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宋辽金元明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为了巩固统治,总结吸取上个一千年中国统治秩序弱点和易从内部变乱的教训,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推行一系列集权控制政策,使中国文化逐渐由开放宽容型转变为内敛保守型,奠定了今后中国内强外虚的命运。   北宋时期官员包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人们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为包公、包青天或包龙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对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很是精通。他在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了自己丰富的研究成果。此外,他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比较有名的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被誉为世界文明之母。北宋时期,毕升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约200年后,这一技术传到其他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火药的发明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因为火药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唐朝末年,被广泛应用到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技术有了更大的改进。后来火药的制造方法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各国。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发明了指南针。北宋时期,人们创造了适用于航海的指南针,把航海事业推向了新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也最为先进。   北宋时期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等矿藏,铜钱是当时的本位货币,铸造量非常大,在今天东到日本、西至欧洲、非洲的广大地区都有北宋铜钱出土。 【 娱乐第一播报 http://yldybb.netsh.com.cn 】   宋朝时期,市场上流通货币以铜钱、铁钱、金银等金属货币为主。为了携带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使用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   两宋时期的制瓷业非常发达。宋瓷品种繁多,花纹秀丽,并大量出口海外,江西的景德镇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瓷都。   宋代的针炙学和法医学成就突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比西方同类专著早了300多年。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他用了19年的时间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宋朝末年,宋江领导的一批民众在山东省梁山一带起义。后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   宋朝时期,中国境内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民族。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建立了元朝。元朝在成立过程中及成立以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地战争,向西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都要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的首都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   元朝中后期,棉花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的主要衣料。元朝的黄道婆,推广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元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生动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   元朝时期有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同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福建省的泉州是元朝最大的港口,在当时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为世界第一大港。 【 娱乐第一播报 http://yldybb.netsh.com.cn 】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建立了明朝,后来,明成祖把都城迁到北京。   1405到1433的近30年间,郑和率领的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1417年,菲律宾国王带领300多人访问中国。   明朝时期,日本海盗商人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勾结明朝土豪奸商,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给中国沿海造成极大的祸害。这些强盗被叫做倭寇。明朝大将戚继光组织军队,给倭寇以痛击。1565年,戚继光联合俞大猷,把横行百余年之久的倭寇全部消灭。   明朝规定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呆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明成祖选派解缙等3000人编辑成《永乐大典》,共110095册,辑入各类图书七八千种。该书先后抄录正副两部。正本后来被烧毁,副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两次被焚毁劫掠,目前存世的仅有300余册   明朝卓越的医学家李时珍,历经20多年,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   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传教的同时,也积极传播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明神宗给他以很大的支持。利马窦为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墓在北京西城。   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他向利玛窦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各种知识。他编写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他还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对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这部书被译成好几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根据他一生游历考察的成果,写出了《徐霞客游记》一书。书中最早揭示了中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各种特征,徐霞客也因之成为世界上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 娱乐第一播报 http://yldybb.netsh.com.cn 】    统一中华民族的确立和外强侵略下的民族危机   早期居住在中国北部松花江南北及黑龙江一带的满族(前身女真族)于1616年建立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推翻明朝统治的李自成农民军。   1684年,清朝廷在台湾设置隶属于福建省的台湾府。清朝乾隆皇帝组织大批学者编写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1724年,清朝廷确立了西藏达赖和班禅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清朝廷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1839年6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将缴获的英、美走私商110多万公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华民族禁烟的决心和抵抗外侵的坚强意志。   为了强行向中国倾销毒品鸦片,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自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林则徐坚决禁烟,积极抗英,并主张学习外国的长处,用于抵抗外国侵略,被称为清朝廷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龚自珍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和诗人,他支持林则徐严禁鸦片,主张用武力抵抗外国侵略。他在诗文中猛烈抨击封建制度的弊端,疾呼社会的改革必须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材,对当时和以后的爱国志士产生了很大的思想影响。   魏源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鸦片战争期间,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100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较详尽地介绍西方的著作,,出版之后,风行海内外。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于1856年10月。中国战败后,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又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是举世闻名的宏伟华丽的皇家园林,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萃,园中收藏有无数珍宝、典籍、艺术精品等。1860年10月,英法侵略军攻占北京,闯入园内,大肆抢劫破坏,最后为消灭罪证竟放火将其烧毁。 【 娱乐第一播报 http://yldybb.netsh.com.cn 】   侵占中国领土最多是俄国,它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8年《瑷珲条约》中,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地区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81年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以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俄国割占了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反清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洪秀全自称天王。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内容主要是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提出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廷内部政见不一,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清朝廷中的洋务派为自强和求富,学习、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史称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军备和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等。   清末大臣合肥人李鸿章是洋务派首领,掌握军政、外交大权,创办了江南制造船厂。   清末大臣湖南人曾国藩,创建了湘军,创办了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新型军火工业,是地方势力中最大的实力派。曾国藩崇尚忠孝仁义道德,对子女教育有方,给子女、家人写的书信,编成《曾国藩家书》,在中国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很大。   清末大臣张之洞,开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织布局等,并筹办芦汉(北京芦沟桥武汉汉口)铁路。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重要思想,影响很大。   清末大臣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等新式军事工业和福建海军,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1876年,左宗棠率军队进入新疆,击败俄、英支持的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保卫了祖国领土。 【 娱乐第一播报 http://yldybb.netsh.com.cn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廷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1894年,由于日本向朝鲜发动侵略,并对中国海陆军进行挑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攻占旅顺后,对手无寸铁的当地居民实行野蛮屠杀,全城死难者达18000多人,称为旅顺大屠杀。现旅顺有万忠墓。   1895年,日本强迫清廷订立的《马关条约》,此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主要内容是: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俄国出于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目的,联合德国、法国一起干涉割让辽东半岛。中国被迫向日本增加赔款白银3000万两以赎回辽东半岛。随后三国以此为机,强迫清朝廷给予许多侵略特权。   《马关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无比愤慨,坚决反对割让台湾。台湾人民纷纷组织义军抗日,著名首领徐骧和刘永福所率清军在台南奋战四个多月,毙伤日军3万多人;柯铁所率民众武装在台中坚持斗争达四年之久。   1898年,德国强迫租借胶州湾,以山东半岛为其势力范围。俄国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将长城以北和新疆据为其势力范围。法国强迫租借广州湾,把广东、广西及云南据为其势力范围。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岛屿(统称新界),并将长江流域10个省据为其势力范围。日本又强据福建为其势力范围。1887年,在英国支持下葡萄牙强迫清廷订立的《中葡北京条约》,准许葡萄牙永驻和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等。   1895年5月,康有为发动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签定《马关条约》,提出迁都抗日,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古时中国朝廷用车马接送到京城考试的读书人)。   1898(戊戌年)中国发生了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清朝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颁发了一系列变法诏书,推行新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进行改革。但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在慈禧太后的镇压下失败。慈禧太后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自1861年发动政变实行垂帘听政后,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 【 娱乐第一播报 http://yldybb.netsh.com.cn 】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898年开办于北京,是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被迫停办。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义和团是贫苦农民、城市贫民等在华北、东北等地自发组织的反帝武装,1900年发展到北京、天津地区。义和团英勇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迫使侵略军多次退却,最后在八国联军和清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八国联军指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侵华的联合军队。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扩大侵略,八国联军大举进攻中国,攻陷天津、北京,到处烧杀抢掠,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廷于次年订立《辛丑条约》,主要内容为:中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多万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廷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廷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廷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900年7月,趁八国联军进攻天津之时,俄国出动17万人军队,分六路侵入东北三省。16日,俄国侵略军突然包围位于黑龙江东岸的海兰泡,把6000多中国人或用刀枪屠杀或驱入黑龙江活活淹死。第二天又强占江东六十四屯,用同样的手段残酷屠杀当地居民。   1903年,年仅19岁的中国留日学生邹容在上海写成《革命军》一书,号召中国四亿同胞起来推翻清朝廷,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这本书畅销100多万册,轰动了知识界和海外华侨。   留学日本的陈天华写出《猛回头》、《警世钟》两本书,用通俗的文字、唱词的形式,沉痛指出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呼吁中国人要警醒,共同担负起救国的责任。这两本书在当时宣传革命影响很大。    现代中国的建立   兴中会是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爱国华侨建立的革命团体,第二年在香港设立总会,提出了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纲领。1905年8月,兴中会和华兴会、光复会联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一致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推翻了以清王朝的封建帝制。已长期饱受外强凌辱的中国人,统一的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意识形成。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领导了维护民主共和体制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1912年3月,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建立起依靠帝国主义的北洋封建军阀统治集团。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自己当皇帝,激起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对。蔡锷会同李烈钧等人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出兵讨伐袁世凯,各地纷纷响应。这就是著名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分化为皖(靠日本支持和扶植,掌握北系政府实权)、奉(依靠日本支持和扶植)、直(由英、美两国扶植)三个派系。   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杰出的飞行家冯如,在旅美华侨的帮助下于1909年在美国试制飞机成功。1910年制成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飞机,并在国际飞行比赛中获第一名。他拒绝美国的高薪聘请,携带两架自制飞机回国,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任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队长。   严复1895年翻译了《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在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   蔡元培,清朝进士,著名教育家,后积极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3年,英国印度殖民政府的外交大臣麦克马洪,背着中国非法炮制的一条中印东段边界线麦克马洪线,将中国西藏东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约等于浙江省的面积)划归英属印度。中国政府一直拒绝承认。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平爆发,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严惩政府中的亲日派卖国贼。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924年,孙中山领导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起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一战线。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以总理身份任大会主席,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开始。 【 娱乐第一播报 http://yldybb.netsh.com.cn 】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从广州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他们占据了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北伐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全中国。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中国东北沈阳北郊的一段铁路,反称是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占领了沈阳城,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变。此后不久,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沦于日军之手,东北3000万同胞受尽欺凌,流离失所。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军队突然进攻上海,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著名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的指挥下,奋起抗战。爱国将士多次打退日军进攻,迫使日军三次更换主帅。此战得到中国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而有力的支援。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起义。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历时一年有余,环绕大半个中国到达甘肃。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中国各个政治派别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使中国走上停止内战进行全民族共同抗战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日本向北平西南的芦沟桥发起进攻,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同日军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三个月的激战,史称松沪抗战。   1937年12月,日本军队在攻陷南京后的6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军民达30余万,连老弱病残甚至婴儿也不放过,2万多名妇女遭受凌辱,南京市有三分之一的建筑在烈火中化为灰烬。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中国实施细菌战,时间长达12年,地区遍布中国20多个省,造成至少27万人死亡。这是世界上造成伤亡人数最多,损害程度最大的细菌战。 【 娱乐第一播报 http://yldybb.netsh.com.cn 】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迁往陪都重庆。   1938年春,爱国将领李宗仁指挥军队和日军在山东台儿庄展开激战,消灭日军1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粉碎了日本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先后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史称百团大战。它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本军队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1940年,日军以重兵进攻湖北枣阳和宜昌地区,以威胁重庆。在这次战役中,宜昌等地失守。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为国捐躯,英勇牺牲。   1941年12月,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   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进步人士的有力支持,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等,前来中国参战。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等,及时向世界报导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   1942年1月,美国、英国、中国等26个国家签订反对德、意、日侵略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统一战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为了把中国变成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对抗日根据地展开反复的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和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彻底消灭抗日根据地。   1942年初,日军进攻缅甸。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出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4月,远征军克复仁安羌,救出被困的7000多名英军以及被俘英军、美国传教士和记者等500多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71949年,中国又进行3年内战。1949年10月,新政权建立,共产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到底缺少了什么?
machan 2009-9-8 03:03
中国,一个拥有辉煌悠久历史的千年古国,却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失去了自己耀眼的光泽。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开始寻找我们缺少的东西。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戊戌变法、洋务运动, 到五四运动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再到辛亥革命、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最后到今天。我们依然游离于世界尖端科技之外、中华民族仍然在寻找强大的事实和感觉,中国依然有那么多的问题。中国到底缺少了什么呢? 从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都是追求人人平等的名句。为什么古代老百姓非要不要命的追求平等呢。那是因为中国古代有太多的不平等。比如君臣之间,比如中国仅有的宦官制度,比如中国仅有的女人裹小脚,还有很多很多现实中的不平等。可以说,中国千百年来不平等的制度、文化等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孙的血液中。于是才有腐败的清朝,导致中国受尽列强的凌辱、欺压而我们的祖先却只能仰天长叹 而现代西方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从家庭开始,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再到学校的教育师生之间的平等(细节上,据说西方的教室是没有讲台的。我见过大学里有的有,有的没有)。因为平等,所以每个人可以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行动于是就可以产生,做丑板凳的爱因斯坦成为科学家。于是,有了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可以想起万有引力的牛顿。于是,产生了大学退学仍然成为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 于是有了一位黑人美国总统奥巴马 这也许是对平等,最好的阐释。 历史上的不平等制度,比如宦官制度,早已经在中华大地烟消云散。中国处在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段,但是,现实的中国还是有那么多的不平等事实,不平等的事实会修筑鸿沟、会禁锢人民的自由和发展,所以,我们尽管没日没夜的劳作,依然无法企及别人的高度。现代科技,劳动的累加不等于科技的进步;现代经济,不惜余力的劳作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能够丰衣足食不等于文明的进步。 也许,真正实现宪法所赋予公民的人人平等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真正复兴、崛起的过程。
个人分类: 社会|2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