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规则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规则

相关日志

一个Flag
lyshv 2019-12-22 09:26
在看 凯利 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著,王岑卉译的《自控力》时,发现自己有严重的 向明天赊账 的毛病,具体说就是我的大脑会对能完成我的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它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的目标。我不断期待明天能作出和今天不同的选择,但这种期望是错误的。这叫做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我错误地认为自己明天会比今天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而实际是 明天和今天毫无区别, 今天作的每个决定都看成是对今后每天的承诺,我是不是想承担永远拖延下去的恶果—— 工作 每况愈下, 生活一落千丈。 所以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只有自己可见的规则来自我治疗向明天赊账的毛病:晚饭前不刷手机微信公众号和各种网站,即不看与写论文无关的网络内容,否则先在朋友圈公示规则,再找人监督任务的完成和执行情况。
个人分类: 备忘|0 个评论
杂说文化和艺术修养(3)体育与棋,兼说游戏
热度 1 fdc1947 2019-6-3 08:20
杂说文化和艺术修养( 3)体育与棋,兼说游戏 在中小学,体、音、美往往被称为副科。本系列文章,就是说这些 “副科”的。琴棋书画,琴属于音乐的范畴,棋则属于体育了。 棋类如今可以算是正经八百的体育运动了。在国家管理的层面上,棋类运动 也属于国家体育管理部门管辖的运动项目之一。国家体育总局设有一个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下面有围棋部、象棋部、国家象棋部和国际跳棋部等部门。 棋类为什么算一种体育运动呢?我想,人们一定会举出很多理由,诸如下棋很耗费体力啊,对身体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从而对于身体有好处啊,大脑也是身体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啊,等等,这些说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我想说的是,棋类运动与其他体育运动一样,是一种竞争,它是人类对于生存竞争的模拟和预演。 任何生物要想在世界上存在下去,都需要竞争。在竞争中失败的,就有可能被淘汰,所以,生物从生下来之后,就有一个学习竞争的过程。在高等一点的动物身上,这种学习的过程就非常明显。那些小动物整天打打闹闹的,实际上就是在学习竞争的本领,是对于体力和脑力的锻炼。我们人类学习和再学习的时间要比任何动物都长,所有的体育运动实际上都是这种对竞争的学习和模拟,下棋也是如此。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这种学习从本能上就是允许和鼓励的。下棋不能创造价值,不能当饭吃,并不对生存直接有用,但是,却是对竞争技能的练习,对于长远的利益有好处。所以,连孔夫子都对他的弟子说:不要吃饱了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想,不行的啊,就是去 “下下棋”也是好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 对于孔子所说的 “博弈”,有人认为“博”是下注的“赌博”,“弈”才是下棋,也有人认为博弈就是“下棋”,这里的“博”只是下棋前的下注,就像现在棋类比赛前的“猜先”。我看两者都说得通。不过,我们这里遵照传统文化为尊者讳的传统,我们不妨取后者,省得让“至圣先师”背上提倡赌博的名声,所以把“博弈”就翻译为“下下棋”。 至于弈是什么棋,一般人都认为是围棋。西汉的扬雄《方言》说: “围棋谓之弈”,看来弈确实是围棋。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仍在进行的最早的棋类运动是围棋,有没有比围棋更早的棋呢?我相信是有的。因为围棋还是比较复杂的,人们在复杂的围棋之前还应当有更简单的棋类,也许因为简单,不值得文人们记录,所以如今人们已经不知道了。 现在,我们了解古人的围棋,是有实物为证的。早在 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东 汉墓 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 17道,可见那时候的围棋盘是17×17道。这与魏· 邯郸淳 《 艺经 》上所说 “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是一致的。但是,在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 棋经 》却说棋局是 “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那时已流行与现在相同的19×19的围棋了。 据说,民间的围棋也还有 11×11道、13×13道的。这个也很正常。老百姓下棋,并不像现在专业棋手那样作为一种职业,都是下棋娱乐。下一盘围棋还是很费时间的。我记得小时候,为了节约时间(比如休息时间不长),我们就把棋盘一折,只下四分之一即10×10道的围棋。这样一会儿就可以下完。 下棋娱乐,虽然是竞争,但只要双方都认可某一种规则,就可以了,就是公平的。就像如今的规则,即使的专业比赛,各处规则也可以略有不同。 竞争需要有规则,每一个参加者都必须遵守规则,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小孩子在一起游戏,都有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儿童参加集体游戏,除了在一定意义上的锻炼身体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就是能够受到必须遵守规则的训练,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如果儿童们在一起游戏,有孩子不遵守规则,常常 “耍赖”,那一定是会受到同伴们的惩罚的。小伙伴们就会“不带他了”,把他孤立起来。在同伴中受到孤立,对于儿童是很可怕的惩罚。所以,游戏是训练儿童遵守规则的好途径。 现在常常大人带着孩子玩,特别是老人带着孩子,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因为大人特别是老人跟小孩子 “游戏”时,常常不讲规则,无原则地让步,这对于小孩子是很不好的。 这一点,玩电子游戏也比老人们陪着玩好得多,电子游戏的规则是铁面无私的,不守规则不行。不过,电子游戏远远不如儿童们的集体游戏。对有的电子游戏可以 “发脾气”,可以不玩了,关电门。儿童们之间的游戏,就很难这样做。如果输不起,一输就“不玩”了,也是不行的。这样的孩子人家下次就“不跟他玩”了,也要受孤立。所以,小孩子要与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玩,最好的是集体的室外游戏,其次是棋类游戏。他们在一起玩,可以得到规则的教育,对于将来逐步成长进入成年人社会作好准备。 做游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锻炼人们的意志,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有的少年人经受不起失败,经受不起挫折。但是,只要与棋力相仿的人下棋,或者做其他游戏,没有不输的,总是输输赢赢。有时候,输了棋会很难过,甚至会眼泪汪汪。这也是一种锻炼,一种失败的经历。人生不可能不经历失败和挫折,只有在经受了各种失败还能够继续进取,才能够有所成功。下棋和其他游戏就都是锻炼。 棋类游戏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必须集中精力,或者说集中注意力。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就学过《孟子》里面的一小段,我想大家都会记得: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于少年儿童的学习上非常重要的。很多中小学生学习有困难,很大程度上都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在上课的时候不专心听讲,做作业的时候不能专心做,学习就很难搞得好。下棋就必须注意力集中,不然就一定输。所以,它有利于养成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棋类运动还可以使人加强逻辑思维的能力。不管下什么棋,至少也要 “走一步、看三步”,要分析自己的着法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对策,对于对方的每一种对策,自己应当如何对付,这些都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这与做平面几何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棋与思维的相关,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我小时候,很喜欢下棋,什么棋都喜欢下,在周围的小朋友中还都能够立得住。成年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忙于工作,推导公式、编制程序也够费脑筋了,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基本上就不怎么下棋了。现在老了,退休多年,对于数字、公式日益不感兴趣,说明脑力的退化。现在,照理说应当有时间了,可以下一下棋了。可是,现在对下棋已经没有多少兴趣,即使考虑一盘棋,也往往想不出来什么好招。这说明下棋确实与脑力是相关的,脑力的活跃或退化会影响到思维,影响到下棋。反过来说,坚持多动脑筋,或许也能够减缓脑力的衰退。 如今人们下棋,从儿童开始,就要一个倾向,那就是只注意提高棋力,往往忽视下棋的游戏过程。现在的孩子一说下棋,就是到专门学校里学习技艺,然后参加比赛,与不认识、恐怕再也不会遇到的小朋友较量。却很少与身边的朋友一起下棋、玩乐。下棋固然需要要提高水平、提高棋力,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都还是更需要享受多人在一起游戏的快乐,享受由于一起娱乐结成的友谊。说一句极端的话,棋力再提高也敌不过有人工智能的电脑。而人们在一起下棋娱乐,从儿童们在一起的玩笑、到老人们围着一盘棋指指点点、争论不休,都能够给人更多的享受,收获更多的友谊和精神上的愉快。可惜,如今这样的事情正越来越少,人们更多的是一个人面对电脑或手机的屏幕。事情会不会再倒转过来?我不知道。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8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又被学生耍了
热度 14 zywsict 2019-4-16 11:26
这学期上了一门学校的公共基础课《互联网 + 引论》,这课程属于必修课。由于部分学院教学计划修改,该课程不仅要上《互联网 + 引论》,还要上《 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相当于一门课要上两本不同教材的内容。第一次接手这样的课程,时间仓促,加上课时安排严重不足,就计划将 24 学时的理论课程上《互联网 + 引论》, 18 学时的实验课程上《 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对老师是挑战,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挑战。 我是不怎么喜欢接收重修生和补修生的,因为这些学生都是高年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难管理,而且容易带坏班上的学风;除此之外,这些学生更多想的是最好不要来上课,最好不要提交作业,就能够轻轻松松的拿到学分。所以每当有人找我签重修单的时候,我都是先问他们:课程会不会冲突,能否有时间保证按时上课,及时提交作业;对他们也是一视同仁,不会因为你重修的身份就给你“开小灶,搞特殊”。 这学期有 15 位学生找我签重修单,其中有 8 位同学,被我的要求给吓退了,剩下的 7 位同学说能够接受我的要求,所以我也就同意他们在我班上重修。到今天为止,课程已经上了三分之二,马上就要结课考试。突然这 7 个同学说要集体退课,说课程难度太大,怕期末考试考不好,影响绩点,所以要退课。虽然退课对我没什么大的影响,甚至还有一点好处,班上人数少了,好管理。但仔细一想但总感觉自己被耍了,因为当初他们明明答应的好好地,怎么就突然变卦了?何况我也在这些学生身上投入了不少时间(给这些学生改过多次作业,每次改作业都得花费不少时间)。 抛开学生方面不说,学校不是明明规定第三周之后,教务系统就关闭了,不能选课,当然也不能退课,何以这些学生能够如此轻松就退课,不需要承担任何成本?想起去年一个同事上课迟到,被定性为教学事故,全校通报批评,暂停半年的授课资格,心中不禁一凉。原来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至于怎么执行规定,由谁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执行,什么时候不执行都是由相关人员说的算。 以目前的经历,现在越来越认同“把学生当祖宗供,把老师当学生管”这句话,当然也对这句话有切身的体会。
个人分类: 教学|4916 次阅读|25 个评论
全球化之问(上)
热度 1 lvnaiji 2019-4-1 08:18
吕乃基 近日在思考全球化时,感到有不少疑问,事关重大而又难以作答,求教于各位。 一、空间 横向 (在同一层面考察全球化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1. 重建全球产业链,还是规则优先? 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旨在重构全球产业链,与之前不同处是,由中国当链主。欧盟则呼吁先行重建WTO规则。是推新的全球产业链,如一带一路,还是规则先行,抑或二者同时并进,又如何“同时并进”? 2. 据报,中国具有“完整产业链”。世界上是否有哪个国家具备“完整”产业链?退一步说,即便如此,是否就可以我行我素? 3. 大国博弈,谁主沉浮?如何考量其中的事实判断,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权重,以及价值判断,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全球化之进退废存,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哪些领域可以,哪些不可以? 纵向 全球化涉及“技术-经济-政治-价值观”, 构成类似量子阶梯的层次关系。 4. 技术-经济-政治-价值观,究竟何处可以切割?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然而在上帝与凯撒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分界线。 技术-经济-政治-价值观,说的是“功能”,功能落实到什么样的主体,个人、企业、社会组织,还是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主体是国家还是企业? 当中国以国家-企业双主体的方式沿一带一路昂首走向世界之际,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纷纷仿效,以国家的身份介入全球市场。欧洲“必须作出调整,组建欧洲的领军企业。” “美国一直想同化中国,最近它却想变成中国”。 5.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各国都成为中国,世界将会怎样? 6. 就位于“技术-经济-政治-价值观”底层,以及处于全球化背景中的技术而言,哪里是自力更生与全球产业链的边界? 7. 物竞天择,主宰生物界的规律在人类社会于多大程度上依然有效?人类社会又在哪些方面超越生物界?在技术-经济-政治-价值观的阶梯上,“物竞”,是技术、GDP、政治体制、价值观,还是这些方面的某种组合?“天择”,谁是“天”?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2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动物的攻击性与规则意识
热度 2 smallland 2019-3-8 20:38
有些行为不恰当,这里给您提个醒。。。为什么要提醒,说明我们离现代文明还有距离。多少距离,就不说了。说多了,有些人容易受伤;或者,某些具有HYDROPHOBIA(HP)症状的个体会奋起BARK。自豪感不是不需要,要看哪方面。比如,写出谁都不认识的字,这个谁也比不了的。 他们(就是上面说的他们)常常说,WHITE就是凶残,你看,印第安人几乎被赶尽杀绝。其实我们在WG中的表现也实在好不了多少。这个就不做比较了,没法比,没有科学的数据;为什么不能有,原因之一,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是HP症状者太多。 WHITE的攻击性强,毫无疑问,从面部特征就能看出来。如果您对此没直观的理解,看看他们,特别是雄性深邃的眼睛,再看看狒狒的眼睛(搜索图片看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攻击性的窗户。本文不讨论面相,也不讨论攻击性,而是要讲讲攻击性与规则。 规则,就是契约,就是现代文明的核心之一。你看看动物们,什么动物讲规则?什么动物不讲规则?一群母鸡,咯咯觅食,似乎很友好,但没规则。一条大虫子,就能让整个群体乱套,挣来抢去,半天没结果。完后,又是和平景象,像是什么也没发生过。没有规则,只有所谓的“鸡虫得失”。 攻击性强的动物,比如虎豹豺狼等等,就不会这样。规则很简单,战败了,走开,别磨蹭。强烈的攻击性加上严重的破坏力,无理纠缠对谁都没好处,它们需要规则。 强烈的规则意识,必然来自强烈攻击性的种类,一点也不奇怪。西方小说里的决斗,真假不知,反正,类似的东西只有在武侠小说或几千年前才有。我们崇拜的不是这个精神,而是不择手段;华盛顿是白痴,许多人崇拜曹操,不足为怪。 不懂得什么是现代文明,看完会BRAK几声:**的,以为了不起,混几个单词得瑟。 --注,有时候不混几个词不好表达,或者写了也发不出来,因为脑残众多。
3337 次阅读|4 个评论
全球化重启:规则,还是产业链?
lvnaiji 2019-2-15 07:18
吕乃基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东剧变,以及中国转向市场经济,一个包含了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市场初步形成。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IT+消费,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和中国的低端制造,以及中东、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提供资源,世界各国以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互通有无,功能耦合,形成全球产业链。WTO从规则上为全球产业链的运行保驾护航。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后即是2018金融危机,全球产业链瓦解。至今转眼已是10年有余。 金融危机的 诱因是次贷危机 。美国只需加强金融监管、量入为出,再加上量化宽松即可, 骨子里则是包括美国在内,各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对外的功能耦合与自身内部的功能耦合之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 。在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资本与本土化工薪阶层,如华尔街与“红脖子”选票的冲突;在中国,是“低人-权”(秦晖)和生态等问题,以及由于WTO本身规则不完善,难以应对大国加入后全球产业链之需,尤其是大国的行为规范具有浓郁“特色”之时。 金融危机后的十年间,中国的“一带一路”,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退群、挑起贸易战,等等,都是试图 既应对全球产业链的深层危机,同时为金融危机后的全球化重启和新的全球产业链进行深层调整,以求在未来“未来”之时领先一步,只是应对的策略途径各异。 中国应对之途,一开始从内部入手,提出内需拉动和供给侧改革,前者难度大,且非一日之功,立竿见影,后者副作用大,随后就是一带一路、亚投行和中非论坛, 旨在全球产业链瓦解后,由中国领衔,开启新的全球产业链。 与此同时,中国也尽力维系原有的全球产业链,特别是中美贸易。 发达国家的应对之途有所不同,特别是美国,本希望制造业回归,为“红脖子”创造就业机会,对新老全球产业链皆不以为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更是心存疑虑甚至对立。 欧美和日本关注的重点是改造规则。 其一,指责中国不遵守规则,不是市场经济国家,等等。 其二,欧盟提出WTO改革方案。 https://mp.weixin.qq.com/s/t3LzvtAiRDczhIvfV3R0Kw 认为自1995年以来,世界发生了变化,但世贸组织没有。规则只能在方便的情况下执行,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并已经取代规则,成为贸易关系的基础。利益的分歧,也使164个成员国难以达成协商一致。 具体而言,一是要求增强补贴的透明度,以及更好的覆盖国企。欧盟认为,在许多国家,国企是国家管理和影响经济的工具,常常产生市场扭曲效应。现行规则无法捕捉到扭曲市场的行为。有必要遵循OECD(联合国经合组织)确认的“竞争中性”。 二是对以往过于宽泛的规则予以细化,以及明确灵活性适用的时间段和适用范围,给灵活性划定边界。众所周知,中国在“原则上”的框架内和“某某精神”的旗帜下大有回旋之地。 三是,发展中国家包括一些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显然是指中国),这些年来与其他成员有显著的经济差异,在某些方面,它们的发展水平甚至超过某些发达国家。鼓励成员“毕业”并选择退出有差别的待遇,不论是整体的还是单个协议。 第四,更有效地发挥WTO对成员国的监督机制。以前对违规的制裁太宽容,对一个成员来说,除了被曝光,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后果。结果是重复的会议,以及这些要点被不断重复。除了受到其他国家的控诉外,没有任何后果。今后要限制参与世贸组织诉讼的某些权利(如担任世贸组织各机构的主席)。 发达国家做的另一项事情是建新群 ,其中最重要的当数奥巴马时期的TPP,在透明、绿色、降低关税、劳工标准、排除国企和国家干预等方面设立 较之WTO更高、可操作、可监督的标准 ;以及具有明确的排外性。奥巴马明言,不可由中国来制定标准。虽然美国退出,但日本牵头的CPTPP已经启动,并有广泛影响。 美墨加的协议是:采购自协定成员国的汽车零部件由62.5%提高至75%,每辆汽车至少40%的部分由时薪不低于16美元的工人制造。其中可见TPP的印记。 美墨加的协议中的“毒丸”条款更是把“非市场经济国家”排除在外,这将对于其他国际组织具有某种示范效应。 当然,中国在一带一路和中非论坛中也必然涉及到规则,与通行的规则相当不同的中国特色的规则。正大集团副总裁曾劲松建议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也应同时带着规则“走出去”,这将有助于加强对实施“走出去”企业的支持。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1365?adchannelID=full=y 全球化重启:规则2.0,还是产业链?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方智慧(二)
fqng1008 2019-1-16 08:37
最近有人在微信群发了个“猪年快乐”的帖子,再一次印证了东方智慧: 派出所院子里跑进来一只小猪,把民警种的菜给吃了,所长让人把小猪抓住先关起来,再找猪的主人,把吃了的菜给赔了,可找了两天没找着。所长怕小猪饿死,主人找来不好说,就让喂起来了!半年多过去了,眼看就到年底了,猪长了200多斤还没见人来认领,所里研究决定杀了分给大家过年!猪刚杀好正准备分肉,派出所旁边一老头来到院子对所长说:“你看我家的猪犯了错,你抓也抓了,关也关了,判也判了,而且执行的是死刑,现在你们总得让我来收个全尸了吧?”全所晕倒! 正好派出所指导员回来了,了解情况后对大爷说:根据法律相关规定,认领尸体必须是直系亲属或法定代理人,还需要做DNA鉴定,来给大爷抽个血,去跟猪做个亲子鉴定……大爷直接晕倒! 看来,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没有东方智慧解决不了的难题!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1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版“因噎废食”
dfedhw 2018-11-29 20:53
宿管阿姨搜出3500多件违规电器! 现场太壮观! 身处电气时代,电器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诚然,火灾又的确给人们带来一定程度潜在的威胁。用电与火灾之间如果存在矛盾,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来进行协调,尽量降低事故的概率,然而一定数量的损失始终是要承受的。 结合各自电气基础设施的现状,通过实际核算,对宿舍电器的品种、功率、数量、操作方式及用电时段做出合理的规定,想必才会得到大家的衷心拥护,对于明显违反规则的行为,自然成为过街老鼠,该曝光处罚的绝不手软。从电器本质化安全、用电管理及技术监控手段、消防监督,设立层层防线,这样就可以把实际事故的概率及损失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之下,即使再出现极小概率的事故,还有消防技术手段予以应对。 所搜出的“违规”电器数量如此之多,足以说明使用需求的强烈程度,为此需要 正视合理需求, 制定更为合理的使用规则 ,而不是简单地一“堵”了之。这样,无论便利性还是安全性,学生用户才将成为最大化受益的主体。 对电气火灾的防范要求与其它火灾一样,需分级设立安全目标:首先要把可能伤人的概率降至最低;其次避免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宿舍里严格地禁止使用各种电器,看似问题暂时得以解决,实则没有解决;看似替学生着想,实则非也;看似保险,实则不保险,私藏使用甚至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人们所追求的不是绝对的火灾事故零(实际也根本无法达成),而是尽可能低的人员伤害及事故损失 。打个比方:万分之一的事故率可能无法承受,然而千万分之一的事故率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交通事故如此之多,车辆及驾乘人员亦未见减少,同样,在一个电气产品及线路设施早已遍布的世界,人们充分地享受着电所带来的各种便利,社会因此向前快速发展,如果只是简单地一刀切,岂非又成为历史的倒退? 安全工作的任务和意义就是确保生产生活的顺行,对于宿舍这样布局如此简单、火灾环境并不算恶劣的场所,因为受制于潜在火灾事故的威胁,结果连电吹风、电水壶这样最基本的生活方式都无法满足,作为相关的研究机构,不知对此该作何感想? 小心驶得万年船,但并不等于从此这“船”就停开了。 应对学生宿舍火灾易如反掌 火灾管控不宜“舍近求远”
2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站或公众号转载文章应当正确标示著作者
热度 1 fdc1947 2018-10-30 08:01
网站或公众号转载文章应当正确标示著作者 转载别人的文章应当得到作品所有者的允许并在转载时标明作者,这好像应当是一个常识。可是,现在的网络上转载文章中找不到文章作者的情况却比比皆是,特别是在手机上可以看到的作品,正确标明作者的很少。许多网站转载的文章只是标示出从什么网站转来的,却没有作者,更不注明作品的发布时间。 这种情况引起了极坏的后果。其中之一,便是谣言和旧闻满天飞。 如今在网上许多朋友圈里传来传去的文章,几乎一大半是胡扯一气的东西,而其中许多是谣言或翻新的旧闻。而聊天群里也是少有朋友们自己的话,谈不上聊天了,都是转传胡扯的文章或旧闻或谣言。那些转传的所谓文章,往往是没头没尾,没有作者和发布者,看完也不知道是谁说的话,谁写的文章,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作品。 有些文章来头大的很,标题上写上,如“人民日报:如何如何”,“某某领导人:如何如何”,好像这篇文章是人民日报的什么评论,或者某某领导人的文章。结果看完文章,往往只是一开始有一段可能是人民日报或某某领导人的话,而且跟标题所说的内容无关,底下文章的主要部分则不知道是什么人的乱说,甚至整篇文章与人民日报或某某领导人毫无关系。 有的文章在作者一栏中,只写某某网站,比如科学网,可是没有真正的作者,好像文章是代表科学网的意见。其实这可能只是科学网博客中的一篇博客。科学网成千上万个博主,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么多人,看法不一、水平高低不同,有人写出水平不高或者看法错误的博文甚至完全反科学的博文或者随便胡诌几句,也是正常的事情。在科学网上的文章都是署名的,写得好与不好,文责自负。转载的时候,如果不表标明作者,就写一个科学网,给不知道内情的朋友看了,还以为这就是科学网的观点。科学网还是有点信誉的网站,绝大多数科学网博文是好的甚至是高水平的,因而大多数普通百姓还是很看得上科学网的。如果让极个别不很好地博文被人当作是科学网的观点,这就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或者说,也是丢科学网的脸了。 转载文章时不注明原作者,这也是对作者知识产权的不尊重。各个网站在发表文章时都对是否可以转载做了说明,例如在新浪博客发文时可以由作者自己选择是否可以转载,科学网则在每篇文章后都有这样的说明:“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原作者科学网博客。”但是,很多网站在转载文章时并不遵照这些宣示去做。他们不但不征得作者的同意,连作者的署名也不加以显示,这就非常之恶劣了。 现在,网络上有众多的网站,更有众多的许多微信公众号。许多微信公众号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小单位,有的网站在转载文章时,就把微信公众号当作作者了。在转载文章时仅仅注明微信公众号名称,这对于有些微信公众号不产生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把网站与微信公众号一样看待,在转载时仅仅注明了网站的名称,这个问题就大了。文章的作者对于这样的问题,往往很难发现,常常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碰到而发现。而即使碰到了,知道了这种情况,也很难投诉。 这个问题,看来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此类问题,呼吁建立一个好的规则。有了好的规则,而且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才能够更好地传播好的文化和科学知识。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4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定开车原则
热度 3 zywsict 2018-8-30 09:25
开车是一件危险活,一不注意可能就会造成悲剧;从这几天路上跑的情况看,并不是说你自己完全守规矩就能确保万无一失。因为你守规矩,但其他人不按套路出牌,也会让你受到伤害。 感觉出事故除了醉驾与疲劳驾驶之外,大多由于不守规矩造成,比如为了节约那几秒钟,或者几分钟,见缝插针的插穿,稍微不注意,就可能追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车速过快,造成反映的时间很短。 以后开车一定要切记一个原则,那就是开自己的道,按照限速标志开,后面的人不习惯,让他们自己超车去吧。 \0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或搜索ZYWHQU \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2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什么你觉得现在的人变了?
热度 3 wxminmin1987 2018-8-6 21:28
为什么你觉得现在的人变了? 昨儿两位同学叫了外卖,正好所里的一位保洁老阿姨也在,就边吃边聊了起来。阿姨已经六十多岁,她就感慨现在为什么人都变了,变得越来越自私、功利和冷漠。 我想更多的是因为环境变了,人尽管可以改变环境,但更多的还是适应,并且人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适应策略。尤其,人是有记忆的,会记住过去的历史,会记住过去规则的变化及其频率;而且人还会与人互动和交流,并不断的寻求对自己来说最佳的适应策略。 当一个社会的规则变得太快,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机会主义了,即在快速变动的社会环境中,机会主义将成为人们的最佳适应策略。回想这几十年,我们的规则变得太快了,让人有些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不信你就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就知道了。就拿高考来说,教科书都变了好几回了,更别说高考的形式。科研环境也是如此,让科研人员没有一个稳定的预期,“短、平、快”就成为了最佳生存策略。 当一个社会一旦变得太快,人们没有了一个稳定的预期,人怎么会不变得越来越机会主义呢?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好,怎么还有闲暇顾及别人呢?因为不知道明天规则会不会变化,又会如何变化,最后只能选择先把眼前的利益拿到,人又怎么会变得不自私呢?借用一句很多人在说的话,在自己手里的才是自己的,拿在自己手里最保险。 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位做中学老师的朋友,还有他周围的同事就经常说:工资发到手里的才是自己的,不然说不定是谁的。可想他们是多么的没有安全感和不信任呢!原因就在于经常延期发工资,以及不知原因的捐款和扣费。 再说一个例子。就是前几天我以前的同事来北京旅游。他告诉我幸亏我走了,现在我们原单位正在人事改革,所有没有编制的,这次都要改成“劳务派遣”了,即把原来的人事关系拿到一个劳务公司去。这其中,有些人已经在机关工作了二十多年了,马上就退休了,一下子啥都变了。当然他们经历的也不止这一次变革,九十年代变革过一次,本世纪初变了一次,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让人怎么可能没有怨气,又何来信任呢! 我自己也是的有过类似经历的,也曾经是规则变化的受害者,我理解他们,我曾经也很抱怨的。别的不用多说,每个单位的考评体系都不知道变化了多少回了吧。因为以前的领导可以变,后来的领导也可以变;因为上级在变,下级也得跟上变;因为环境在变,所以规则要跟上环境变。总之,一切都在变,你和我岂 有不变之理呢!这叫做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个人分类: 社会速记|6015 次阅读|3 个评论
逆全球化中的世界杯
热度 1 lvnaiji 2018-6-23 21:53
吕乃基 这璧厢,世界杯正如火如荼;那璧厢,逆全球化甚嚣尘上。 为何在逆全球化的潮流中,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走到一起,或者围坐在电视机前,观赏世界杯或奥运盛会? 理由有二。 其一,世界杯(及所有体育赛事)满足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本能需求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难以想象的动作、对抗、胜负、激情、团队合作等;另一类是对任何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甚至期盼发生偶然事件。本届世界杯,要是上届世界杯的冠亚军都在小组赛中出局!所谓足球是圆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笔者在另文(“脱碳入硅”与演艺界赚大钱 https://mp.weixin.qq.com/s/hca5hGhn7aiSdguWZ4RzGQ )中述及人类的四种思维方式(鲍捷)。 50 万年前人猿相揖别之时,人类继承哺乳动物的思维方式(请注意,这一说辞没有褒贬之意,只是叙述事实)。至今,人类察言观色的能力、喜怒哀乐等情感,大部分源自哺乳动物。 随后是5万年前形成部落和民族的语言。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固然,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乃至低等动物,特别是群居动物,或多或少也具有语言功能,但毕竟与人类相距甚远。 5 千年前出现的文字,可以说彻底区分人与禽兽。然而文字的出现,也导致人类社会的某种分野:有文字者先进,有语言而无文字者落后;即使在有文字的民族,还有不识字的个人,被称为带有贬义色彩的“文盲”。 5 百年前,随着微积分和牛顿力学等近代科学兴起,在自然语言之外出现了科学概念和形形色色的符号,出现了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创造和懂哲学概念和符号者为阳春白雪,余者归入下里巴人。 在这四种思维方式之后,50年前出现的计算机语言、算法、编程,或许可以看作第五种思维方式。围绕5年前出现的“通证”(Token),可能形成第六种,或许是属于人类社会的最后的思维方式。 上述四种,或六种思维方式;人类持由低到高,各种思维方式的人数大致构成由大到小的金字塔,大多数人持第一、二种思维方式;少数持高端思维方式。就个人而言,即使持高端思维方式,也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进行高端思维。平素里,武侠、八卦、游戏,与喵星人为伴等等,便是疏导长期高端思维所致心理紧张之良方,近日的世界杯,更是四年一度声张哺乳动物思维方式——也就是人类最悠久、最熟悉的思维方式——的盛宴。 按鲍捷的说法,由“碳基”(DNA、蛋白质)构成的生命,本来只是适应于哺乳动物的思维方式。在发展出语言和文字后,人体(主要是大脑)的物质基础对于其所执行的功能来说,已是勉力而为;只有越来越少的人,以及在越来越短的时间段,继续向高端思维方式攀登。现今社会的大部分人群,以及在大部分时间内,更倾向于习以为常,已经存在了几十万年之久,以及毫不费劲的哺乳动物的思维方式。 由此不难理解,世界杯,在世界各国人民中扇起的狂热,不仅是球队,更多的是球迷。没有利益盘算,在大多数情况下排除意识形态冲突, 以及即使未能参赛,照样参与,譬如中国,津津乐道于没有中国队的世界杯有多少“中国元素”。 其二,对世界杯的关注,源于人与自然博弈的规则。 体育赛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哺乳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区别仅在于珍惜生命和遵守规则。珍惜生命,意味着体育赛事不再如动物世界那样生死相搏,拳击可能是最接近动物世界的体育项目;遵守规则表明,排除生死相搏,以胜负论高下。 人类社会处处讲规则,然而破坏规则的事例比比皆是,眼下的贸易战便是明证。几乎可以说,有多少规则,就有10倍以上的违规之举。虽然也有例外,总体而言,体育赛事的规则,在人类社会的所有规则中,最令人信服,执行最为有力。一言以蔽之,在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中,体育赛事是最为公平的活动。至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的种种腐败丑闻,譬如举办地之争,实际上只是与体育赛事有关的活动,而不是体育赛事本身。 体育赛事的规则,究竟与人类其他活动的规则有何不同? 关键就在于,体育赛事的规则,建立在人与自然博弈的基础之上。 梁漱溟曾论及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相应于这三大关系就有三大博弈。与自然界博弈的特点是重复、策略有限,以及演进。 先分析这场博弈中的一方,自然界。 自然界足够久远,可以对博弈的另一方奉陪到底。在同样的语境下,只要与之博弈的人,以相同的方式出同一张牌,那么自然界不会变招,也总是出同一张牌。这一点在博弈论中就是“重复博弈”和“有限博弈”。重复博弈,不仅在于时间,而且在于空间。 自然界不仅足够久远,而且足够庞大,可以和不同的博弈者博弈,只要这些博弈者出一样的牌,那么自然界亦然,也就是说,自然界对所有的博弈者一视同仁。 体育,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公平的竞争,之所以“最公平”,就在于除了棋牌类外,在所有的运动中,自然界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博弈的一方。体育,不外乎两种博弈,其一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博弈,如更快、更强、更高,其典型就是作为各项运动共同基础的田径运动。其二是人际的博弈,主要是各种球类,在比赛双方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个无言的对各方一视同仁的参与者:自然界。 这里所说的“自然界”,其一来自人的外部,如时间与空间、万有引力、摩擦力、阻力等,这一点对所有参赛者一视同仁;其二来自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局限,这一点同样超越民族与国界,是属于“自然状态”的人。 自然界,是所有体育赛事不参赛的参赛者,是所有体育赛事规则的出发点和终极法官。自然,为体育赛事立法。这便是体育赛事规则公平的源泉。 公平,是看世界杯的第二个理由。 回答了开头的疑问后,现在要反过来问: 为何体育赛事及其规则不能成为贸易和国际关系的典范和榜样?
个人分类: 杂谈|1514 次阅读|3 个评论
这样办事,没下回
热度 2 ncepuztf 2018-1-31 20:02
一朋友向我吐槽一事,深有同感,记录在此供警示。 内容如下: 一亲戚开水果店,想开展送货上门服务,进我们小区被拒; 他请我帮忙弄个临时进门证,我电话他: 虽然保安有熟人,多少需要给人家意思下,一条云烟即可。 他说让我先垫上,回头还我。 办妥后我告诉他花 65 元帮他买了一条送出了。 几日后,那亲戚真的送来一条云烟还我! 当时我就无语了! 这样办事,什么意思?还有下回吗?
个人分类: 说说|118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12)
罗非 2017-9-26 10:22
第一部分 智人征服世界 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 人类如何征服世界? 智人究竟是比较高等的生命形式,还是欺凌其他物种的地痞流氓? 第 2 章 人类世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早已经化身为神。我们在这一点上并不喜欢着墨太多,因为我们实在不是特别公正或仁慈的神。如果看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迪士尼电影或童话书,可能还以为地球上主要生活的是狮子、狼和老虎,而且它们与人类势均力敌。毕竟,狮子王辛巴能号令森林里的动物,小红帽得躲大灰狼,森林王子毛克利则要勇敢对抗老虎谢利 · 可汗。但在现实中,动物早已不在那儿了。我们的电视、书籍、幻想、噩梦里仍然有各种野生动物,但地球上的辛巴、大灰狼和谢利 · 可汗正在绝迹。现在世界上生活的主要是人类和他们的家畜。 写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格林兄弟是德国人,但现在德国野外究竟还剩几只狼?不到 100 只(而且多半是波兰野狼,只是近年跨越边界而来)。与之相对照的是,德国现在家犬的数目达到 500 万。全球总共只有约 20 万只野狼在野外游荡,但家犬数目足足超过 4 亿。 1 世界上现在有 4 万头狮子,但有 6 亿只家猫;有 90 万头非洲水牛,但有 15 亿头驯化的牛;有 5000 万只企鹅,但有 200 亿只鸡。 2 自 1970 年以来,虽然人类的生态意识不断提升,但野生动物族群仍然减少了一半(并不是说它们在 1970 年很繁盛)。 3 1980 年,欧洲还有 20 亿只野鸟,到了 2009 年只剩 16 亿只,但同年欧洲肉鸡和蛋鸡的数量合计达到了 19 亿。 4 目前,全球大型动物(也就是体重不只是几公斤而已)有超过 90% 不是人类就是家畜。 科学家将地球的历史分为不同的 “ 世 ” ,例如更新世、上新世和中新世。按正式说法,我们现在处于全新世。但更好的说法可能是把过去这 7 万年称为 “ 人类世 ” ,也就是人类的时代。原因就在于,在这几万年来,人类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变化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5 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现象。自从生命在大约 40 亿年前出现后,从来没有任何单一物种能够独自改变全球生态。虽然生态革命和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时有所闻,但都不是因为某种特定蜥蜴、蝙蝠或真菌的活动,而是由一些强大的自然力量造成的,例如气候变化、板块运动、火山喷发或小行星撞击。 图11 全球大型动物数量饼图 有些人担心,我们今天仍然可能因为大规模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而有灭绝的危险,好莱坞电影靠着这样的忧虑就赚了数十亿美元,但实际上这样的风险小之又小。生物大灭绝大约好几百万年才会有一次。确实,在未来 1 亿年间可能会有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但大概不是下周二这种时间。与其害怕小行星,还不如害怕人类自己。 原因就在于,智人改写了游戏规则。单单这个猿类物种,就在过去 7 万年间让全球生态系统起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与冰河时期和板块运动相提并论。不过短短一世纪,人类造成的影响可能已经超越 6500 万年前那颗灭绝恐龙的小行星。 当时那颗小行星改变了陆地生物进化的轨迹,但并未改变其基本规则,仍然维持着 40 亿年前第一个生命有机体出现时的样貌。这几十亿年来,不管是小小的病毒还是巨大的恐龙,都依循着不变的自然选择原则而进化。此外,不论生物进化出怎样奇特而怪异的外形,都不会超出有机领域;不管是仙人掌还是鲸,一定都是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然而,现在人类正准备用智能设计取代自然选择,将生命形式从有机领域延伸到无机领域。 暂且不管对未来的预期,只谈过去的 7 万年,仍然清楚可见人类世让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小行星、板块运动和气候变化虽然可能影响全球生物,但对每个地区的影响有所不同。地球从来就不是单一的生态系统,而是由许多彼此松散连接的小生态系统组成的。板块运动让北美洲与南美洲相连,造成南美洲大多数有袋动物从此灭绝,但并未影响到澳大利亚的袋鼠。两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时期达到高峰,当时波斯湾和东京湾的水母都要适应新的气候,但因为两种族群没有联结,各自做出不同的反应之后,就往不同的方向进化。 相较之下,智人突破了地球上各个生态区之间的阻碍。在人类世,地球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单一的生态系统。虽然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仍有不同的气候和地形,但人类已经让全球的各种生物打破距离和地理界限,不断交流融合。过去的木制船只变成了现在的飞机、油轮和巨大货轮,在海洋上纵横交错,让每个岛屿和大陆紧密相连,全球各地的交流已经从涓涓细流演变成一股洪流。因此,如果现在要讨论澳大利亚的生态,已经不能不考虑在海岸边、沙漠里随处可见的欧洲哺乳动物和美洲微生物。过去 300 年间,人类将绵羊、小麦、老鼠和流感病毒带到澳大利亚,而这些物种对今日澳大利亚生态的影响已远远超过原生的袋鼠和考拉。 然而,人类世并不是最近这几个世纪才出现的新现象。早在几万年前,智人的石器时代祖先就从东非走向地球的四面八方,每到一个大陆和岛屿,就让当地的动植物发生了改变。他们灭掉了所有其他人类物种、澳大利亚 90% 的大型动物、美国 75% 的大型哺乳动物、全球大约 50% 的大型陆上哺乳动物;而且此时他们甚至还没开始种小麦,还没开始制作金属工具,还没写下任何文字,也还没铸出任何钱币。 6 大型动物之所以首当其冲,是因为它们数量相对较少,繁衍也较慢。我们可以用猛犸象(灭绝)和兔子(幸存)来举例。一群猛犸象的成员一般只有几十头,而且繁衍速度大概就是每年只有两头小猛犸象。因此,只要当地的人类部落每年猎杀三头猛犸象,就足以让死亡率高于出生率,几代之间就会让猛犸象消失。相较之下,兔子则是生个不停。就算人类每年猎杀几百只兔子,仍然不足以让它们就此灭绝。 人类祖先并非处心积虑地要消灭猛犸象,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猛犸象等大型动物的灭绝,就进化的时间尺度来看十分迅速,但就人类观感而言却是个缓慢的进程。当时人类的寿命不过七八十年,但整个灭绝的过程却花了几个世纪。远古的智人可能压根儿就没注意到,每年猎一次猛犸象、每次只猎两三头,竟然会让这些毛茸茸的巨兽就此灭绝。大不了可能某位怀旧的老人家告诉族里的年轻人: “ 我年轻的时候,猛犸象可比现在多得多啊,乳齿象和大角鹿也一样。还有,当然那时候的部落酋长也比较诚实,小孩也比较敬老尊贤。 ”
个人分类: 科普|1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浦东机场这样做是否人性化?
热度 19 jiangjiping 2017-7-18 06:57
浦东机场这样做是否人性化? 蒋继平 2017年7月17日 中国时间7月11日下午, 我夫人陪着88岁的婆婆在上海浦东机场乘坐美联航87号航班飞往美国纽约。在海关行李检查处,我妈妈的行李箱内被发现有用于止痛的云南白药,海关工作人员认为这是危险品, 严禁带上飞机, 所以, 就把这瓶云南白药没收了。 在妈妈来美国之前, 我得知她左膝盖长有骨刺, 走路时非常痛, 不走路时也会感觉到痛。 因而,我请求兄弟妹妹为妈妈多准备一些治疗这种病痛的药物。 兄弟妹妹们按照我的要求, 把妈妈带到医生那里做了检查, 医生为她开了这个药方,兄弟们花钱按照药方买了这个药。 本来这个药要放在行李箱内托运的, 可是, 考虑到在纽约机场转机时需要临时急用, 才放在随身带的包内。 我知道, 这样的物品属于易燃危险品, 是不能随身带上飞机的。 可是,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 这是医生为病人准备的处理病痛的物质, 是必须随身带着的。 要是我是一位海关工作人员, 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一定会采用另一种处理方式, 那就是把这个药瓶交给航班空务员,请他们在飞机到达纽约机场后交还给我妈, 让她在出飞机后可以立即使用。 幸运的是, 在纽约机场, 美联航的机场工作人员主动地为我妈提供免费的全程轮椅运送任务, 使她老人家免受行走时膝盖痛的痛苦。 这个药在美国药店没有货源。现在, 药物被没受了,妈妈的膝盖一直在痛。看到她痛的样子, 我实在忍不住要写出来。 由于一些规章,在执行过程中被机械化, 完全失去了人性的味道。这样的后果是让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整天遭受病痛的折磨,有点良知的人都不会这样做的。 我写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并没有责备某个海关工作人员的意思, 他们也是按照国家规定做的, 他们并没有犯错。 可是, 国家的规定是不是应该更具体一些, 更人性化一些?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5080 次阅读|40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53)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7-6-23 07:45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53) 五十三 美国私企的公务接待规则 蒋继平 2017年6月22日 我在本系列的第四十集谈论了美国私企的公务出差的应酬规则。 那些规则只适合在外地公务出差时采用, 不适合在公司内部接待客户和来访者。 一般来说,下列情况属于公务接待的允许范围。 应聘工作来面试的人员。对前来面试的所有候选人, 在面试期间, 一般由招聘单位提供食宿的方便。 这是因为应聘者没有自己的汽车, 行动不方便, 所以, 招聘单位有责任为他们提供这些服务。这种招待规格一般比较低, 大多数属于招聘单位的一位直接领导和与应聘者同级别的个别同事, 而且工作午餐占多数, 正规的晚宴很少。 从外地来的同事和在专业项目上有合作关系的其他专业人员。多数是工作午餐, 一起利用这样的机会互相加深了解双方的进展。这是东道主为访客提供方便的责任。 这是因为来访者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汽车,尤其是从海外来的访客。这种一起午餐的费用一般由东道主买单。东道主可以报销。 这样的招待也是几位与来访者有直接合作关系的人员参加的餐饮。为来访者设晚宴招待一般只有第一个晚上, 以后的晚宴由来访者自己处理。 公司的客户。 这个不是我能说的范畴。 这个是公司销售部门的职责。 我曾经在三个不同的公司担任一个专业的负责人,在先正达任职的后期, 我的责任已经是公司在北美洲的植病抗性筛选的总负责人, 负责公司在美国, 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蔬菜病害的抗性筛选工作。 因为工作的性质, 我必须与十几位育种家和多位生物工程专家合作, 他们分布在全球的不同地方, 经常到我的实验室进行面对面的商讨。 在来访期间, 我作为东道主, 自然要招待他们一顿饭。我也需要负责我的专业范围的招聘。所以,我经常需要进行这样的招待活动。鉴于此, 我的公费吃喝活动也是蛮多的。 因而, 有一次在一个聚会上, 我对一些中国熟人说, 我在未来的几年中争取把本市所有的餐馆都吃遍, 这包括不同国家的餐馆,比如说, 招待墨西哥来的客人, 就去墨西哥餐馆, 招待欧洲来的客人, 就去意大利餐馆或者法国餐馆, 招待亚洲来的客人, 就去中餐馆或者日韩餐馆, 总之是根据客人的身份来决定选择哪家餐馆。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683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 (40)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7-5-29 08:07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 (40) 四十 美国私企公务出差应酬的规则 蒋继平 2017年5月28日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介绍了美国私企公务出差的有关事项。在那篇文章中我没有提及在公务出差过程中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应酬活动。 这是因为在我的意识中, 在美国国内公务出差的应酬活动是非常非常少的。这可能与我们这一行的专业有关。 我们是从事农产品研发的, 我们所到之地通常在偏僻的乡下, 而且除了公司在当地的工作人员外,我们几乎从来不需要与其他人员打交道, 因而,几乎用不着参与任何应酬活动。比如说, 我在加州工作时, 经常到德州, 爱达荷,和彿罗利达州出差,我通常一个人到附近我喜欢的餐馆吃晚饭。 这是因为我自己开车,当地的员工没有必要陪我花去他们一个宝贵的晚上与家人在一起。 顺便说一下, 美国人对参与应酬活动不是很感兴趣。 他们不在乎去混一顿免费的晚餐。这是因为吃喝在美国人的生活开支里所占比例很低。他们更在乎时间。他们宁可花时间陪孩子们去打球。 不管怎么说,公务出差有时候还是会遇到应酬活动的。 公司对公务应酬有不同的规定。职务越高的, 应酬的档次越高, 可以带配偶一起参与。 但是这种应酬必须与公司业务紧密相关。 总的来说,公司对公务应酬有如下规定: 如果没有必要, 尽量不要进行应酬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所到之地,第一次可以由当地的主要员工和公务出差来客共进午餐。午餐的费用可以是:A. 参与饭局的人各付各的账单, B. 要是统一付帐的话,由餐桌上职位最高者付帐。 这是因为要是由职务低的人付账, 回到公司后报销表还是要老板审查和签字。所以, 由职务高的付账就可以省去这一道程序。 公务应酬的账单上必须标明所有参加者的名字和职称, 以及参与这次应酬的理由。 除了个别特殊情况, 公务应酬一律不能消费高浓度烈酒。 凡事消费高浓度烈酒的费用, 一律由请客者私人承担。 这里的高浓度烈酒是指酒精含量在40%以上的酒精饮料。 低浓度酒精饮料以每人一标准杯为上限, 即最多每人300 毫升。 超过的部分请客者自负。 说到公务出差的应酬话题, 我真是有说不出的苦衷。 这是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故意避开的话题, 现在谈这个话题是为了回答一位读者的提问。 总的来说, 在美国公务出差, 很少有应酬活动, 即使有, 也可以是各付各的帐。 这是因为美国餐馆为客人提供每人一份自己选的菜谱, 每人有一份自己的账单。 而在中国, 大家围着一个会转动的大圆桌子一起吃饭, 点了十几道菜, 还有许多酒, 包括高浓度烈性酒,最后只有一个总帐单,通常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这个严重地超出了公司规定的数额, 尤其是烈性酒的开支是公司绝对不能报销的。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我是非常头痛。 主动付了这笔帐, 那么, 就等于我自己掏腰包, 不付吧, 又觉得欠了别人的情和帐。 我要是不参与这样的应酬活动, 我照样可以吃我最喜欢的餐馆, 而且是100%报销。 这里的差距, 是中外文化造成的。 说来许多中国人不会理解其中的弊端。 读者们自己去思考吧。 反正我没有说是中国好还是美国好的意思。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3285 次阅读|6 个评论
由一张黄牌引发的关于规则和人情的思考(图片血腥,慎看)
realbaryon 2017-5-2 13:01
昨天在天下足球进球庆祝引发尴尬的视频中看到了这个,当时就很有感触,今天查了相关消息和图片分享一下。我的感触和足球无关,是关于规则与人情,执法就应该像这个裁判一样,不因为球员断指而同情他,该给黄牌还是要给,至于同情或者捐款那是以后的事情了。我们的执法者如果能不和稀泥,严格执法,再辅以人情,这个社会不讲规矩的人会少很多吧? TOP1 保罗-迪奥戈:爬上防护网遭“断指” 球场上最惨痛的“乐极生悲”事件要属一位名叫保罗-迪奥戈球员的严重受伤。2004年,在瑞士联赛塞维特队对阵沙夫豪森队的一场比赛中,迪奥戈为前者攻入一球,进球后,他兴奋地跃上了隔离球迷的金属防护网,然而当从防护网上跳下的瞬间,迪奥戈的结婚戒指却被金属网钩住,使得他的半根手指被活生生撕断,场面惨不忍睹,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迪奥戈还由于过激的庆祝动作吃到了一张黄牌!
个人分类: 人在江湖|3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虎吃人】破坏规则,无视风险
热度 1 ncepuztf 2017-2-3 23:08
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几乎无法完全消除,但能够被尽可能减少到多数人接受的程度。 所谓风险,是依据信息不充分对不确定状态的一种描述,包含二个要素:一是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后果的严重程度(指决策者不期望发生的,注意战争中敌对双方可能对同一事件后果有相反的认识)。二者相乘被作为风险大小的度量。当然,减少风险,也是从这两个方面下手。 遵守交通规则显然能够大大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但不能杜绝它。举一个刚刚发生的例子: 就在写这段文字的傍晚时分,我刚刚开车在一个路口发生追尾,由于今天雾霾,这一路段被进行洒水抑尘,不想傍晚结了冰,我以目测正常情况足够的刹车距离刹车仍然漂移撞击前车,好在不严重,赔对方200元了事。 (这个一方面是 管理者的失误,不看气温 洒水,另一方面也是我没有注意到路面有水结冰。顺便说一句,过年几天天气不错,但初六返霾,基本可以说明 主要污染源来自生产,而非生活 ) 规则为我们规避风险提供了保障,一些规则成为我们的常识,自觉不自觉要遵守他,比如红灯停,绿灯行。而另一些规则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掌握,以应对风险,如上火车时看到提示:注意脚下! 不管是八达岭动物园还是宁波动物园,当事人都不可能不知道三番五次的提醒,何况去的是野生动物园!【 有本事也来个**打虎,惹不起,躲得起,何至于在与老虎的博弈中丧生 】 死者不是不知道可能的后果,而是在高概率发生的地方无视事件发生的概率(即所谓侥幸)。 因此,破坏规则, 无视风险 才是人丧生虎口的根本原因。 就事论事,至于追溯家庭是否贫困,夫妻是否和谐等等,实在是原因找的有点远了。
个人分类: 生活|1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规则不是规律——文化人要有哲学素养【新闻追评】
热度 1 ggjjhh 2017-2-1 08:15
规则不是规律——文化人要有哲学素养【新闻追评】 高金华 请看: 【央广时评】遵守规则就是保护自己 http://china.cnr.cn/news/20170131/t20170131_523543782.shtml 又见老虎伤人,这次是为了逃票翻墙入内,这次是不治身亡。进园需买票,野兽勿靠近,这是基本规则,偏偏有人置若罔闻。回看身边,不遵守规则的人岂止少数?医院里,有人借口紧急要插个队;马路上,突然有车变道加个塞;科技人员辛苦研发的新品,转眼就被山寨……规则,是社会秩序的基本底线。不遵守规则的人不但伤害了他人,最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7-01-31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所谓规则,就是为人处事该遵循的规律和准则。上学不迟到早退是规则;开车不闯红灯是规则;为官不贪不腐也是规则。部分领导干部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终落了个锒铛入狱的下场,这就是不守规矩的后果。规则,大到国家社稷,小到公民个人无处不在。你不遵守规则,规则就保护不了你。……(撰写:曹美丽) 追评: “所谓规则,就是为人处事该遵循的规律和准则。”这句话混淆了客观的规律与人为的规定和准则。 规律是基本的哲学范畴。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们作出规定和制定准则当然要遵循规律,但规则不是规律,规律也不是规则。 有些哲学人经常贬斥物质和精神(意识)、客观和主观等二分法,其实二分法有时是不能忘记的。 可改为:“所谓规则,就是为人处事该遵循的规定和准则。” 2017-02-01 7:59写作
个人分类: 新闻追评|1246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8)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6-12-23 10:43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8) 十八 美国私人企业的薪酬类别和规则 蒋继平 2016年12月22日 美国的私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涵盖的范围涉及到各个领域。让我用工农业,金融保险和服务业三个领域来分类概述。 粗略地来说,在工农业和金融保险领域的就业人员的薪酬收入可以分成两个大类:1。计时工,2。年薪雇员。计时工的工资按照实干的工时发放,每天都要在工作场所打卡签到,离开工作场所时打卡回家。年薪雇员的工资是固定的。上下班无需打卡。年薪雇员的收入又可分成三个大的级别:1。基本工资,2。工资和年终红利,3。工资,年终红利和公司的股票。这三个级别的分类主要要看公司的规模和雇员的身份。一般来说,已经上市的大公司才具有给有资格的雇员分发公司股票的能力。没有上市,但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公司会给公司里的关键雇员发放年终红利。大多数小规模的公司只能给雇员发基本工资,加上年终的节日红包。 在服务行业工作的员工,这里主要是指在餐馆,酒店,宾馆等场所的服务员,他们中的大部分应该属于计时工,而且大多数拿的是联邦最低基本工资。不过,他们还有另外一部分收入, 那就是小费。在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小费的收入比基本工资还要多。虽然现在美国的经济不景气,客人给的小费越来越少,可是,有些餐馆在收账时已经自动地将小费算在客人的帐上了。这份小费一般是客人用餐费用的15%左右。 不管是在那个行业部门,计时工可以享受加班工资的待遇,而年薪雇员不能领取加班工资。加班工资比正常工资的报酬高。通常情况下,在正常工作日加班时间在4 小时以下的,工资是正常薪资的1.5倍。如果超过4小时,则可领取双倍的工资。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计时工是指全职的雇员(Full time employee), 而不是临时工(Part time employee)。计时工的英文应该是Employee paid by hour; 年薪雇员的英文是:Employee paid by salary。或者简单地来说,hourly employee (计时工);Salary employee (年薪雇员)。它们的区别是身份等级的区别,不是工作时间的区别。 一般来讲,正规的公司在福利待遇上对计时工和年薪雇员是一样的。这些福利待遇包括健康保险,规定节日和带薪年假。但是,有的公司可能会有区别。不过,临时工就不能享受这些福利。所以,现在一些精明的老板总是喜欢找临时工。这样的话,他们可以省去给这些临时工的福利保障。这些福利保障在美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现在让我拿我们一家人的情况做个具体的实例,牺牲自己的隐私,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奉献。我儿子和女儿都在全球著名的大公司任职,他们的公司都是上司公司,而且位居500强前列,经济实力雄厚。他们俩都是年薪雇员,他们现在的等级是:基本工资,年终红利和公司股票。所以,他们的年收入相当可观。虽然我也是年薪雇员,因为我自己的公司没有上市,因而,我不能获得公司的股票,但是,因为我是公司的关键雇员之一,所以,我可享受公司的年终红利。这样的话,我的年薪等级是:基本工资加年终红利。我夫人工作的公司是小型企业,没有上市,经济实力比较弱,没有年终红利。所以,她的年薪级别是:基本工资。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3433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V个P到抓取邮电地址看 clear patterns 如何抵御 sparse data
liwei999 2016-12-21 08:18
从 前几天的例子:V个P (挣个毛、挣个求、挣个妹,等) P={P,屁,头,鸟,吊,jiba,妹,鬼,......} 可以看到,小数据为依据的规则系统,有时候比大数据训练的系统,可能更加有效:更精准,更能对抗 sparse data 从而提高 recall(具有 clear patterns 性质的语言现象,可以一网打尽,完全没有 sparse data 的困扰),模拟语言现象更加直接,因此也更加容易debug和维护。 在 IE 历史上,直到 MUC-7,当时表现最牛的 NE 系统 NetOwl 就是基于 pattern rules 的,几乎所有的统计对手都拿它作为拼杀的对象。 NetOwl 从 SRA spinoff 出去想以 NE 为技术基础,进行商业运作,一开始在分类广告业拿下了一些业务,终究不能持续赚钱,后来被 SRA 收回,逐渐销声匿迹了。后来追随潮流,系统里面也混杂了机器学习的模块。 从此在学界就再也见不到规则系统了,哪怕是对于规则非常适用的某些 NE 任务:譬如 时间,数量结构,等。可见潮流之厉害,貌似所向披靡。但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并没有改变,对于自然语言中的具有 clear patterns 的现象,依据小数据,经过人脑的归纳,行数据驱动去开发规则系统,仍然是如上述高效而高质量:工业界默默实行的人、团队和系统并不鲜见,只不过大家心知肚明,只做不说而已。 相对应,发动群众去标注大数据,然后用大数据训练一个系统如何?这是主流的默认、honored 的方法。如果数据足够大,其质量的确可以接近或匹敌规则系统。当数据量不理想的时候,就捉襟见肘了: 或者 underkill (由于 sparse data,漏掉很多统计性稍弱的变体)伤害 recall,或者 overkill (smoothing 过度,把不该抓的现象抓进),影响了precision。 什么叫有 clear pattern 的语言现象呢?举个例子,抓取邮政地址,这个工作我自己作为一个 fun project 做过。美国地址大体是 门牌、街道、城市、州、邮政编码,最后是国名,patterns 相当地 clear,可你可能无法想象上述 pattern 的构件变体之多,有些变体绝对是 long tails,再大的数据量也难涵盖其组合爆炸的本性。 如果你收集了一个巨大的美国地址库作为训练集(大数据),你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学习系统来做这件事儿。而另一边,虽然也是 data driven,但只需要小数据样本,然后经过人的大脑去举一反三进行开发,最后到 raw data 的大数据中去验证反馈。可以拍胸脯的是,后一种办法做出来的系统绝对是高质量易维护,几乎天生地具有 sparse data 的免疫性。 云: @wei , 地址parsing属于reg expressions就能搞定的事,我们大数据分析经常要做的事。这个和NLP没有多大的关系。 这是一个context free的grammer, 相对简单。 我: finite state, 是 regex 就搞定,但不少人还是训练。这是其一。 其二是,自然语言复杂性比起相对简单的地址识别,不过是多了几层而已。都可以 finite. 譬如,subcat 说需要 主语、宾语,还要一个宾语补足语,这与地址说需要一个街名、城市名和州名,也差不多。 云: 不一样的, 1. 街名 2. 城市 3. 州名 各自独立,互不依赖。 而主谓宾相互有上下文关系 我: 比喻都是跛脚的。anyway 二者都是 finite 装置可以搞定。地址由于其组件的独立性,利用 macros 调用,可以一层搞定,也可以不利用 macros 多层搞定。NL 通常要多层 finite 装置搞定。 其实我要说的是,自然语言看上去千丝万缕,复杂无比,但本性上、大面上是背后具有 clear patterns 的 monster。为什么自然语言有 clear patterns (所谓句法)在背后?乔姆斯基归结为 UG,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有意思的是,语言学家看自然语言,看到的是章法,甭管这个章法多么地扑朔迷离。而没多少语言学训练的NLP工作者,往往看到的是一团纠缠不清的迷雾。 【相关】 中文处理 Parsing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2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验某国际学会大奖的评审
热度 8 zhgzhang 2016-11-6 09:27
有幸成为某国际专业学会大奖评委,参加了该大奖的评审和投票。现在投票结果已经出来,但要等到明年 2 月份才宣布,目前还属于保密状态。 这个奖是该学会若干奖项之一,以德国某大科学家的名字冠名,每年评一次。评审委员会名单早在年初就公布了(这么早?不怕候选人做工作?) 而提名是在9 月份截止。上一轮落选的候选人还可以作为本次评奖的候选人。提名结束后由评审委员会专家打分。 评委登录学会指定的网站,可以看到候选人名单和被提名人的业绩简介。点击可以打开提名人写的更详细的候选人的业绩。还有候选人的简历、 4-5 封推荐信。推荐人很多都非常有名,有人的推荐人是诺奖获得者。评委要看的材料有五十多份,也很辛苦。 候选人多来自欧美,有几个人真是大名鼎鼎。候选人中有米籍华人,但是没有本朝科学家。这也不奇怪,因为候选人的业绩都是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创造的。评奖看重的是开创领域,而不是技术创新。看了那些候选人的业绩,心情很复杂。那些人的高度,不是一般人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的。 提名人的综述材料对不十分熟悉该候选人的评委非常重要。有的提名人的材料写得非常有力,明确指出被提名人开创了什么领域,获得多少追随者的引用,是某领域之父。有的就写得很一般,按年代顺序说被提名者某年某年发明了什么,某年某年发明了什么,啰里啰嗦一大堆,不知其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是什么。当然,推荐人的佐证材料也非常重要。多是重复认可该候选人的贡献。提名人和推荐人的资历和名气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一看提名人和推荐人都是牛人,打高分的心理就会占上风。 打分实际上是排序 : 1 分最高,每个分数只能用一次。打分后,对每个候选人还要写一个 200 字以内的评价作为打分的理由。因为在众多的候选人中,只能有一人获奖,所以选第一名非常艰难。但不意味着以后的排名不重要。因为最终结果是几个评委的分数取平均。你评第一的,别人不一定评为第一,最终选举结果可能非常出乎意料。因此后面的排序也要仔细考虑。 按常规,打分时要避嫌。如果某评委和个别候选人有利益冲突,不能打分,只能选 COI 。有个评委给评委会主席写信说,他和好几个候选人都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是不是该退出评审委员会。会议主席回信说,像您这样的大人物不可能不认识这些候选人。我们相信您的评审是客观公正的。后来就没退。不过这个评委写信的时候,没忘把自己认识的候选人挨排儿夸了一遍,等于把自己的排序公之于众,有故意影响其他评委判断的嫌疑。 投票结果是出人意料的(见下表。为了不泄密,除了人名用字母代替,分数和排序也做了调整):第一名竟然是谁都不认为应该优先获奖的人(有的评委甚至将其排在第五)!然而,规则就是这样定的,不是谁获 1 分多(例如候选人 B 得到两个 1 分)就是谁,而是综合评分谁最高,尽管没得到一个 1 分。这也是公平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说明了这点。排名差距取决于对该领域不同分支的了解程度和对候选人对领域贡献的理解。单个评委的打分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很小。 从评奖过程看到, 1)评奖过程是透明的。评委都是事先公示的,受到监督 2)评奖方法是透明的。每个评委打分,最终由平均分决定 3)最终结果是透明的。每个候选人得了多少分, 最终谁胜出, 都摆在明面上,没有任何人为操纵的余地。 候选人 得分(1为最高) 总分 平均分 A 3 5 3 3 2 2 18 3.00 B 4 4 1 8 1 5 23 3.83 C 5 6 4 1 3 7 26 4.33 D 2 2 8 6 5 3 26 5.00 E 6 1 2 7 6 8 30 5.00 F 1 3 7 5 7 9 32 5.33 G 9 7 6 2 8 1 33 5.50 H 8 9 5 4 5 4 35 5.83 I 7 8 9 9 3 6 42 7.00
8284 次阅读|17 个评论
规则与效率
creator 2016-10-14 10:36
宇宙万物运行都有规律,社会事物运转也都有规律,人们按照这些规律和方法约定俗成或成文的形式来体现的可以解释为规则。遵循规则沿着时间移动而作用就是行为或做事。做事可以是科学探索试验,可以是上班打字,可以是下地耕田。依照规则在单位时间内对事物的改变程度就是效率。个人在单位时间完成某项工作就是对该工作的完成效率。群体推动社会改变就是社会效率。做事可以有不同方法,不同方法具有不同效率。 定理一:效率具有加和性。 总效率= (N表示总的可同时执行的方法。) f表示单个可执行方法的效率。f 与方法的属性相关,具体到人因知识和经验差异,可以乘上相应系数(系数为小于等于1的正实数)。 N表示可选择的方法数量,当人类没有发现新的规律而无法使用方法时或方法未被发现时,N处于自然限制状态,当已经发现可作用于相应事物但未被使用时,N处于人为限制状态。规则确定则N确定,人为规则限定N的取值。 定理二:方法具有排他性。 比如砍一棵树,可以用斧头,可以用锯子,可以一起使用在不同位置,但不能作用于相同空间和时间,就是不能同时砍一棵树的一个位置。 再打个比方,让你写一篇文章,可以用笔写在纸上,也可以打印在纸上,但你不能对一张纸的同一位置同时打印和写上文字。 如果从公式上解释就是: 总效率=f 斧头 或总效率=f 锯子 或者总效率=a*f 斧头 +b*f 锯子 (其中 a+b=1) 即如果斧子砍完这棵树要10秒,锯子只要5秒,合力砍树同时开工属于组合的新方法,不属于斧子和锯子方法本身。很显然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更多的情况是很多种方法的组合,因为不同的人(abcdef…)掌握的方法和运用效率是不一样的,在合作完成一个规则下的任务时,简化处理就是当上面a和b取不同值时,总效率是变化的,且有最大值,这个最大值相对就是组合新方法的效率。具体到人因掌握技巧的熟练程度不一,乘以相应的系数即可。 劳动分工是为了追求ab取值的最优,而工具和新方法的使用则是为了追求最大化高效率方法。个人练习方法则是为了使系数更接近1,学习新方法则是为了向更高效方法转变,改变ab的取值。 当我要使用斧子或锯子或者斧子和锯子的组合时,这三种情况是无法同时存在的,因此说方法具有排他性。生活中往往解决一个问题有无数种方法,组合起来数量更是巨大,但为了简化模型,我们认为一个人无法同时使用锯子和斧子,因此当使用其中一种方式时,对另一种就是排他性的。 推论: 1,科学探索的本质是为了发现更多规律和方法。 2,规则限制了方法的使用(N被限制),就会降低总效率。 3,规则对方法的包容性体现规则的地位和性质。 4,最大化效率必然要求最大化规则及最优方法。 5,由于排他性的存在,必然存在最优方法。 6,任何个体的效率降低将降低总效率。 应用解释 推论1的举例,比如牛顿定律的发现,揭示了更多的规律,使得已有的方法可以被改进,从而形成新方法,促成了新方法的发明。 推论2举例,如果为了复制出100份论语,可用的方法有毛笔抄,钢笔抄,复印机复印等。复印机技术未被发现,就出现自然限制,降低效率,如果已经发现,但未被使用,属于规则限制效率。同时注意,如果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手抄论语并复制100份,那么复印机复印就不属于可以用的方法范畴。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下滑,社会效率低下,很有可能是规则造成的,也就是法律法规造成的,其他的经济因素,人力因素,技术因素可能是其次的。 推论3举例,针对不同的问题或事物,需要不同的规则和方法,是否能够吸纳使用新方法,体现该规则的地位,某些法规的限定性所促进的不是效率而是保护低效的方法和相应掌握的该方法的利益群体。 推论4举例,任何行业的工作开展都有其法律法规,行业规则,公司规则或潜规则,这些都是规则,而不同个体知识水平不同,掌握的方法和执行的效率不同,那么就形成了这个行业的总效率。当行业效率低下时,有可能是法律法规限制了方法的使用,也可能是行业中方法使用效率的低下,即高效方法的系数值低,比如信息化率低就是一种具体表现。 推论5举例,所有事物,或者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必然有最优的解决办法,找到了这个方法就能提高效率。比如找关键的人,找高效的工具,编辑批处理文件,用牛犁地等,都是在规则范围内可能存在的最优方法。 推论6,既然效率可以加和,那么个人效率低下就会降低总体的社会效率,社会的效率提高是靠每个人共同来实现的。 结语: 发现规律,发明方法是为了提高效率,规则限定方法就会降低效率,但不讲规则只追求效率可能会破坏其他规则。人类始终在发现自然规律,制造新工具,开创新方法,不断提升效率才有了今天的科技社会的发展,任何规则的制定或形成请不要想尽办法约束,那是退步。认为规则就是规范、限定的行为准则的思路去制定与提高效率相关的事务规则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规则与效率.pdf
个人分类: 经济生活|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西方文化之源——从老虎与规则说起
热度 15 lvnaiji 2016-7-28 10:37
吕乃基 近日,因一起意外的悲剧引出关于规则与老虎的热议。规则,究竟是怎么养成的?为何东西方的规则意识有如此大的差异(不是差距)?本文从西方文化的源泉说起。 梁漱溟曾论及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相应于这三大关系就有三大博弈:人与自然博弈,与他人博弈,以及与自身博弈。 与他人博弈可以理解,本来是博弈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与自然博弈,即把自然作为博弈的对手,研究自然会怎样出牌,并据此出自己的牌;与自身博弈,包括从图腾崇拜到所谓战胜自我。 将博弈论扩展到人的三大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视野,由此可能得出有价值的观点。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可以概括为这三大博弈,同时,三大博弈彼此间不可分割。与自然博弈,从狩猎采集,一直到现代的上天入地,都要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人和人的博弈,以及涉及到人的欲望、意志和能力等,也就是与自己博弈。但在某个时期必然以三大博弈的其中之一为主。例如,希腊——西方文化的源头,即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主;差不多同期的中国和印度,分别以人际博弈和人己博弈为主。 在原初时分以三大博弈中的何者为主,在相当程度上“锁定”了一个文化的走向。 一、与自然界的博弈 首先 与自然界博弈,从三大博弈中最简单者开始,这是西方文化的源泉。 先分析这场博弈中的一方,自然界。 相对于另两项博弈,与自然界的博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自然界足够久远,可以对博弈的另一方奉陪到底。在同样的语境下,只要与之博弈的人,以相同的方式出同一张牌,那么自然界不会变招,也总是出同一张牌。这一点在博弈论中就是“重复博弈”和“有限博弈”。重复博弈,不仅在于时间,而且在于空间。自然界不仅足够久远,而且足够庞大,可以和不同的博弈者博弈,只要这些博弈者出一样的牌,那么自然界亦然,或者说,自然界对所有的博弈者一视同仁。与他人的博弈,情况就不一样了。若是第一轮输了,第二轮难道还会是原样吗?多半会变招,“打一枪换个地方”,是为“一次性博弈”;甚至“无招胜有招”,这就是“无限博弈”。既然如此,于是就只能“兵不厌诈”。或许正是对“人心叵测”的无奈,于是只能要求“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至于各不相同的“小异”,只能要求“中庸”,不要走极端即可。若是对方又换了一个人,同样的博弈内容,结果可能面目全非。至于与自身博弈,其一,难的是“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历来被认为是世上最难之事。“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尼采)。其二,江山易易本性难改。其三,心无二用,难以区分博弈的双方。只是在金庸的小说中看到双手互搏的周伯通。因而,在三大博弈中最简单的无疑是与自然界的博弈,之所以“简单”,是因为 “重复”和“有限” 。 即使同样与自然界博弈,也有难易之分。西方人找的是最容易的对手:丈量土地和杠杆,也就是对手的“招数”几乎最少,可重复性最高,只要寥寥数招,便可洞悉对手的伎俩。相比较而言,如果面对的对手是动植物,其招数虽逊于人,也复杂到难以胜数。除了通常所知的李约瑟悖论外,李约瑟还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科学起源于中国的话,那么一开始就不是力学,可能是电磁学。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这种可能性几乎等同于零。 再考察博弈的另一方,人的博弈策略。 可以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博弈。在认识层面,与自然界的博弈中人类手中的牌包括科学、伦理、艺术和哲学。科学“测度”作为博弈对手的自然界在“想”些什么,要是人类这么做,自然会做出什么反应,等等。伦理的影响在两个方面,其一,排除科研中的不端行为,鼓励正当竞争和创新,设立优先权和各种奖项,旨在为与自然博弈的人的一侧确立游戏规则,激励参与者,以及保障在这一侧与自然界一样“重复”和“有限”。其二,要求或者征服自然,或者善待自然;是以人类为中心(还有强弱之分),还是自然为中心,或者人与自然双中心。伦理取向会影响人在与自然博弈中的心态进而科学研究的视野。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伦理学主要不是直接指向认识也就是科研过程,而是在实践即技术与工程的环节发挥影响,是把握了自然界的博弈策略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诉求。艺术研究自然在审美上给人的启示和感悟,这固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不涉及二者的博弈。哲学在整体上思考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若是没有科学技术,这种思考就难以深入,甚至会陷入谬误。当然,艺术虽不直接涉及人与自然的博弈,但审美会给人以启迪;哲学在人与自然博弈中的价值更是不可否认。虽然如此,直接坐在棋局前研读对手,面对特定时机下自然界的特定部分和过程,思量着该出什么牌的是科学,而不是艺术和哲学。 在科学与自然的博弈中,首先在于剥夺对方的无限策略 ,不能把主体一方的情感如“目的”之类以及种种“神迹”加诸于对方,否则就无法揭示和理解自然的策略。在近代之初,达·芬奇就排除目的论,认识到自然中存在必然性,是力学关系或数学上的比例。培根赞同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后者认为事件的原因是“不受终极因任何干扰的物质必然性”,终极因在其“不断侵袭和进犯物理因领域的过程中则推翻一切,弄坏一切”。培根明确指出:“这种原因(指终极因或目的因)显然只是和人的本性有关系,和宇宙的本性是没有关系的。”“除了涉及人的行动的那些之外,并不能推进科学而只足以破坏科学。” 在科学的众多“策略”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实验。达·芬奇认为,“经验是一切可靠性之父”,而实验则是知识的“确实性之母”。他认识到,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把偶然的、附加的东西与本质的、基本的东西相区分。“要把这种试验进行许多次,使得某种偶然情况不至于搅扰或歪曲这个证据。”伽利略意识到,通过实验,研究者仿佛向自然提出他所感兴趣的问题,并得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他还觉察到实验的检验作用,他说:“我深深懂得,只要一次单独的实验或与此相反的论证,都足以推翻这些理由以及许多其他可能的论据。” 实验的要义是限定博弈的对象,圈出边界,画地为牢,以及控制条件:纯化、简化,排除博弈外因素的干扰,加上在特定方向上予以强化等等,重要的是可重复。实验方法在于限定博弈对手及其所作所为,排除研究对象之外因素的干扰,只要己方在新的回合出同样的牌,若是发现对方也(在相当程度上)出在上一回合出过的牌,于是也就揭示了对手的一个策略。达·芬奇发现,“同样的结果总是产生于同样的原因。如果原因消除了,结果也就不可能产生” 。在不便实验的场合,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思维实验,例如去除空气阻力、摩擦等因素,使问题简化甚至理想化,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科学家大多精于此道。实验方法,使得科学家在面对自然时超越囚徒困境的一次博弈,使人与自然之间成为重复博弈,以及发现对方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应用有限的策略,并且发现这样的策略。正是在此意义上,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之所以科学没有进步,就是因为缺少至关重要的实验环节。 自然界一旦在这样的博弈中“供出了”它的策略,就必须得到尊重,也就是己方的下一步策略只能建立在此基础上。 不仅如此,己方还可以在已掌握的自然界的策略的基础上于一定范围内有所变招,试探对手的应变,进而有所预期再予以重复,看看对方的应变是否在意料之中。由并不充分的现象甚至蛛丝马迹提出假说。假说在科学之策略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实验,然后再由假说设计实验,“算准”自然界对手在新的情况下会出什么牌,再修改假说和实验方案。科学的进步,在于实验和假说之间反复的比较。正是在如此逐步推进中的反复比较,使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 由重复博弈成为演进博弈 。就这样,由简到繁,一步一个脚印,自然界的策略便渐渐被己方所掌握。 赵鼎新在论述战争催生欧洲现代化时认为, 博弈规则必须稳定而且博弈链很长,或者说必须让输方或旁观者能够总结经验,然后与赢方在同一规则下继续博弈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重复乃至演进博弈。人与自然的博弈正是这样的博弈。 在实践层面,与自然界博弈一方的主力无疑是技术(包括工程),还可以加上巫术之类,在二者之间还有炼金术等。巫术中或许包含有尚未发现的科学成分,但一般而论,大多基于臆测,是人的一厢情愿。一方面每次作法所面对的自然并不确定,另一方面巫师自己的状态难以重复,在巫师与常人之间也没有沟通的渠道。因而,巫术是不确定的巫师个人与不确定的自然之间一次性和无限策略的博弈。至于日常生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特别在原始社会参与了与自然的博弈,但由于对象的不确定和主体的不经意并往往缺乏相应的知识,一般处于次要甚至边缘的地位,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更是如此。 虽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自己特殊的技术,以及有辉煌的成就,如中国四大发明、都江堰、万里长城等,但大多基于难以重复和积累的经验,难以共享和传承。唯有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博弈的联姻,在科学自身是以假说为核心的认识与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的实验相结合,更重要的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方能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步步为营,有所前进。作为实践活动,如果说实验的功能主要在发现和验证,那么技术的功能不仅在此,而且在于发明和创造。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在增强经济实力之时,也为科学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而使人类作为博弈的一方在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日益强大,在与自然的博弈中赢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此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技术附加了太多的文化色彩,掩盖乃至于淹没了实用功能,而“文化色彩”在彼此间基本上没有可比性,因此也削弱了技术在与自然的博弈中的作用。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理性的机巧”。就技术而言,“理性的机巧”即人把自然界当作工具,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 “那作为支配机械和化学过程的力量的主观目的,在这些过程里让客观事物彼此互相消耗,互相扬弃,而它却超脱其自身于它们之外,但同时又保存其自身于它们之内。这就是理性的机巧”。“…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人的理性的狡计使他能用其他自然事物抵御自然力量,让这些事物去承受那些力量的磋磨,在这些事物背后维护和保存自己” 。在博弈论看来,在与自然界的博弈中,人类似乎在不断“劝降”对方阵营的力量,壮大己方的实力。 正是认识的演进和实践的演进,以及二者的结合,人类从与最简单的对手——丈量土地和杠杆——博弈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与越来越难以对付,也就是重复性越来越小,而策略越来越多的对手——电磁运动、化学运动,乃至生命运动博弈;以及从面对局部、当下和限定的博弈方入手,愈益与全局、处于过程中且没有限定的对手博弈。 在博弈论眼中,人类历史的“生存博弈”如同囚徒困境,通过重复博弈实现了对囚徒困境超越,通过演进博弈实现对重复博弈的超越 。这样的重复和演进就在于人与自然的博弈,其主力便是科学和技术。正是在这样的博弈中,西方社会渐次实现现代化。 在与自然的博弈中,足可以与科学技术为伍的还要提及体育。 体育,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公平的竞争,之所以“最公平”,就在于除了棋牌类外,在所有的运动中,自然界总是博弈的一方。体育,不外乎两种博弈,其一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博弈,如更快、更强、更高,其典型就是作为各项运动共同基础的田径运动。其二是人际的博弈,主要是各种球类,在比赛双方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个无言的对各方一视同仁的参与者:自然。其一来自人的外部,如时间与空间、万有引力、摩擦力、阻力等;其二,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局限。 希腊及其所代表的古典文明时期,既诞生了作为科学源头的欧几里德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同时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这并不是巧合。有趣的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更快、更强、更高,”这一点正与IT领域的摩尔定律所提倡的“更快、更小、更便宜”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也印证了体育与科技在与自然博弈中的一致性。 以往的体育只是单纯依赖体能的提升,现在已经越来越得到科技的支撑,也就是科技与体育联手与自然博弈。 此处还可以顺便提及中国古代的“武功”,有点儿像是体育和技艺的杂交。华山论剑,就其在参赛者之间的博弈所制定的规则而言,大概可以与奥林匹克运动相提并论。然而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武功修为每每来自机缘或秘籍,难以为他人企及,“功夫”则“精进”至匪夷所思的地步,违背自然规律之怪异武功俯拾皆是,自己一不小心还会走火入魔。因而难以重复,更不能演进。 正如前述伦理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伦理也会影响体育,例如黑哨和作弊等,因而要求公平公正,限定人的博弈策略,由此方可“重复”和“演进”。至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根本不是博弈了。 赵鼎新认为发生在西欧近代的战争催生现代化,这一命题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只是在于战争与体育的相似性,即在争战双方的背后有不在场的在场者:自然,因而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具有了重复和演进博弈的意义,从而为各方积累经验和有所进展提供了可能。而“一定程度”,其一,战争带来的破坏。其二,战争未必带来人在与自然博弈中的进展,中国数千年所用的冷兵器就是明证,即使有进展也是极其缓慢,多半同样要靠机缘,如莫名的“玄铁”之类。其三,战争夹杂了太多的人为因素,由此导致彼此间博弈的无限策略,因而降低了自然作为幕后参与者的地位。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无数战争,把人的计谋发挥到极致,从孙子到诸葛,乃至成为神。与神博弈,还会有胜算吗?由此可见,对博弈方的约束,使其只能应用有限策略,这一点对于博弈的重复和演进,也就是文明得以演进的极端重要性。因而,如果说战争催生现代化,那么也只是“催生”而已,主角只能是科学,还有技术。 二、对博弈方的形塑 与自然界博弈的这种重复、策略有限,以及演进的博弈方式极其重要,正是这样的博弈方式,于文明之初和日后的岁月中 对于塑造西方人尤其是科学家的性格上起到了重大影响,进而从一个方面锁定了西方文化的进程 。 首先,形成天人分离的观念 。固然,很难说是有了天人分离的观念而开展与自然的博弈,还是因与自然的博弈而开启天人分离的观念;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与自然的博弈,尤其是与其中最简单部分的博弈,造就并促进了西方人天人分离的观念。作为博弈对手,自然的行为与主体的好恶无关,这一点给科学家留下深刻印象。1616年,伽利略在罗马法庭上规定了作为一名科学家必须遵循的准则:“从事实验科学的教授们并无力量可以随意更改他们的见解以及左右摇摆。影响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与去影响一位律师或商人有着极大的不同。可以认为有关契约、合同、票证或商业的见解是合法的或不合法的,但不能以同样的力量去更改关于自然与天体事项的实验结论。”伽利略以第一性和第二性进一步划清主客体的关系。在人际博弈中就不是这样,可以夹带着太多的情感、权力和利益因素,因而难以分清敌我。始于与自然博弈的西方文化进而形成客观看待世界的特质:由客观的看待自然,到客观的看待他人,以及客观的看待自己,乃至冷静地承认人是机器或猿。 其次,形成所谓“以意欲向前”的精神 。梁漱溟把世界文化划分为三大并存不悖的文化系统,即中国文化、西洋文化和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则“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这就是梁漱溟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分别代表了西、中、印三民族对待事物的三种态度:西方向前面下手,改造局面,前述阿基米德的名言就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意欲”;中国随遇而安 ,不求奋斗;以及印度不去想办法解决,而是想取消问题和要求 。 从博弈链的角度,结合梁漱溟所论及的人的三大关系,就很容易解释“文化三路向”说。不难发现,西方文化“向前”的“意欲”,正是源于前述对于自然的“演进博弈”。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即声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中国文化的“调和持中”出于人际博弈中利益纠葛和难分高下,只能要求各方随遇而安。印度文化在人与自身的博弈中,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本文主要分析西方文化,中国和印度文化在本文中不作详论,只是以资对比)。源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与自然的博弈中,由简到繁,一路高歌猛进,从而信心满满,“意欲向前”。进而把这样的精神用于征服,征服自然,乃至世界。 “意欲向前”之所以成为现实,还在于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所形成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点是与特定的对象无关,与对象所处语境无关,以及与特定主体无关,以清晰的逻辑表达,可以由人或无生命的载体承载,因而可以积累和共享。于是,知识经由非嵌入编码知识与隐性知识——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公共和私人知识——的互动而得到增长和更新。与之形成对比的中国和印度,在与人和与己的博弈中主要只能形成隐性知识和部分嵌入编码知识,难以交流和共享,因而也就较少增长和更新。 自古希腊起,西方人即视求知为生命,知识至上。据说,欧几里德的一个学生曾问及,“学习几何有什么用处?”,欧几里德的回答是,“给他5分钱,让他滚!”欧里庇德斯的名言是,那些获得了科学知识的人是有福的,他们既不追求平民的烦恼,也不急急忙忙参与不公正的事业,而是沉思那不朽的自然界的永恒的秩序,沉思它是怎样形成,以及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形成的…… 。总之,求真,好奇,为科学而科学等等,就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由此可见, “意欲向前”,不仅旨在外部世界,而且在于自身 ,主要体现于怀疑和创新。科学在怀疑中前进,怀疑是为了创新。在此意义上,西方文化的要义是求异,反思,不断自我更新。相对而言,中国文化则在于求同,为了共同的目标;为此,需要稳定和收敛,一方的中庸和另一方的包容。西方人以为中国强大了便会对外有所图,恐怕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实在是多虑了。 由与自然博弈而意欲向前,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西方文化史就是西方人在与自然的博弈过程中的“自举”过程。 第三,规则意识 。规则,就是对博弈行为做出的具体规定,可以清晰编码或者模糊,甚至是“潜规则”。后者不是抽象的理性标准,而是在特定人群和特定场合的博弈中渐次约定俗成,各方心领神会。规则可以由博弈者各方共同制定,也可以由博弈者授权的第三方制定,或者由博弈者和第三方共同制定。此处的要义是, 其一,得到所有各方的认同,其二,各方之间的平权,其三,第三方超越所有各方;目的是保证博弈的公平。规则的普遍适用和稳定有效同样重要,这将有助于博弈者在胜负或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和知识的积累,理性的育成,信用的培育,从而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最终有助于人性的凝练、积淀和提升 。局部和临时的规则在特定场合固然需要,但若是总是“个案处理”或“下不为例”,也就是一次博弈,就可能导致囚徒困境,造成人际间的失信、背叛和人性的堕落。 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自然实际上一身而二任,既作为博弈的一方,又是规则的制定者。 不论博弈的另一方也就是人愿意与否,在确定的情况下,自然界总是按“既定”方式出牌。正是在与自然之间普遍和重复的博弈中,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的反复磨练,尤其是在演进博弈中获得了确定的进步,使得西方人逐步接受和培育了规则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一意识推广到人际的博弈中。“科学技术是社会秩序的高效制造者。每当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观察、解释、表述或者理论达成共识的时候,他们都是在建立秩序” 。显然, 在一开始就以人际博弈为主的中国,由于博弈各方间充斥着一次博弈和无限策略,同时,政府作为制定规则的第三方,往往直接参与博弈,因而规则意识淡漠,守规则反而一再被淘汰出局,而善于“变通”者往往获利,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规则得不到执行,只能寄希望于伦理道德规范,接受“和而不同”。由于没有对博弈方策略的严格限定,各方随心所欲的“无招”,实际上难以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客观和规则意识二者的结合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 理性。 客观,在于尊重事实,尊重规律;规则意识则涉及主体的思与行。对事实和规律的尊重培育了规则意识,而只有遵守规则,也就是执行有限策略,方可能展开重复和演进博弈。理性又可区分为认识过程的科学理性,以及实践领域的技术理性。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分别由认识和实践上使得“向前”的“意欲”成为现实;反过来说,正是这样“向前”的“意欲”,成为一种价值判断或价值理性,引导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并为之提供动机。 有必要指出,在演进博弈推进到生命科学等领域,“可重复”的含义未必限于实验,更重要的是新的知识是否被整合到知识体系之中。成果一旦发表,已经成为公共知识,成为历史。在知识之树上每片新叶长出来的过程中,形状不确定,甚至可能被观察者一定程度上赋形,但长出后,在现实中看到的(已经是历史的)知识的叶子,却是非常清楚的固定形状(网友)。生命科学领域,既要求实验可重复,更多的在于新知识能否融入知识体系,为相关领域接受并提供支撑。因而在“演进博弈”的更复杂的领域,除了规则,伦理必然介入。 第四, 民主意识 。其一,自然界提供足够多且来者不拒的博弈“选手”,人与自然之间的博弈链足够乃至无限长。对于所有与之博弈的人,无论民族和国家,不计古往今来,一视同仁,无亲疏好恶之分(一些研究者可能因拥有某地所特有的对象如地质和生物的“近水楼台”之便,进而实行封闭甚至垄断,从而获“先得月”之利),只要以同样的规则与之博弈,自然界便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其二,在这样的竞技场上,胜负只有一个标准:是否揭示了新的事实和规律,也就是自然的博弈策略。其间没有并排除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干预。当自然界以同一种状态面对芸芸众生之时,芸芸众生彼此之间也就只能是同一种状态,那就是平权,继而由与自然博弈中的平权,延伸到人际博弈中的平权,这正是民主的要义。若是一方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另一方只能苟延残喘;当一方退出竞争,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对手,博弈实际上到此为止。而博弈的停止,也就意味着演进的停止。美国NBA每年选秀弱队有优先权,即在于使博弈各方大致均衡,从而使比赛得以持续和进步。 默顿由科学活动总结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默顿规范,实际上正是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对人的一方,对其中的特殊成员也就是科学家所施加的限定和制约。或许正是在此意义上,巴尔赞把“一个沉浸在研究中的科学家”奉为“资产阶级美德的楷模” 。 无疑,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源泉,也给西方文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还原、非此即彼,以及生态危机等等,笔者将在另外场合讨论。 从博弈论的视角考察西方文化的源泉,这是一种尝试,由此也会带来视角上的缺陷。 其一,西方文化的源泉不仅在于人与自然的博弈,商品经济的意义至少同样重要。其二,西方文化只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并非全然不顾相对独立的人际和人己关系,也就是说并非全然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推出人际和人己关系。例如有人把西方文化的渊源称为“两希文明”,意为兼有希腊和希伯来的遗存,其中后者即主要关乎人己关系。其三,西方文化的重复博弈和有限策略主要用于其内部,当西方文化面对其他与之不同类的文化时,往往从利益而不是原则出发,以及显示出多重价值标准;也就是转变为一次博弈和无限策略 。 回过头来看老虎伤人的惨剧,根本原因是漠视甚至无视规则,在漠视、无视的背后,则是千年的传统文化。 中国并非没有“向前”的“意欲”,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处说的是主流。印度亦然。 葛力.十六到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16 , 46 索科洛夫.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 161 赵鼎新,战争催生欧洲现代化?《南方周末》 2008-10-09 周泽之,黑格尔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江淮论坛》 2008 年第 02 期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第 2 版,第 394 页;黑格尔:《自然哲学》 1980 年,第 7 页。黑格尔引文转引自 之乙 ,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666/4513.shtml 2009-5-20 黄华伟 ,社会历史的博弈论解读 , 《湘潭大学》 2009 年 硕士论文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30-2010012107.htm 卢艳霄、张丛林,梁漱溟“中国社会结构特殊论 及其现代价值 ,广西社会科学, 2008 , 4 吕乃基,论非嵌入编码知识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 1 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 37 西斯蒙多,许为民译,科学技术学导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 165 雅克·巴尔赞,林华译.从黎明到衰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209
个人分类: 科技|5022 次阅读|48 个评论
【河东河西,谁敢说SMT最终一定打得过规则MT?】
liwei999 2016-6-18 22:49
Xi: @wei , 评论一下李明教授的机器翻译。我纳闷这年头这么多人跨界来和你抢食啊? 我: 评论啥,我对MT无感了,都。 我现在是,胸怀知识图谱,放眼世界大同。早翻过MT那一页了。 不过话说回来,学自然语言的人如果入行做的就是规则机器翻译,那是上天的赐福。新一辈这种人没有了,所以很多入行多年的人,看到的语言世界,还是井底的一线天。 如果你在没有平台支持下被逼着去做机器翻译,你有福了。你必须从头开始做词典、做 tokenization,做 POS,做短语,做 SVO 句法,你还要做双语结构转换、WSD 词义消歧,最后还有目标语的生成,包括形态生成、调序,修辞上的一些 final touches。 总之 方方面面 你必须全部做到 如果没有平台 没有专用语言 像我们做硕士论文那样用 general purpose language (COBOL,ALGOL,BASIC,甚至汇编)做,那就是在太上老君八卦炉里炼 没得不炼成火眼金睛 后去做 NLP 任何一个方面和应用 都洞若观火 不会被淹没。 现在的 CL 硕士博士呢 动不动就下载一个软件包,瞅准一个子任务 譬如切词,譬如 sentiment,譬如WSD,哪怕是做 MT, 也不用涉及那么多的层次和模块。 老老年文:【 立委科普:机器翻译 】 但并没完全失效。还有这篇:【 立委随笔:机器翻译万岁 】。 SMT 不用涉及那么多层次 是因为迄今的 SMT 基本是在浅层打转 从来就没有做到深层,论深度和结构 远远不及我们 30 年前做的 规则MT。 马: 但是比规则的系统实用啊 我: 河东河西啊。 如今董老师的系统等也打磨经年了,很难说谁更实用。论精度 则绝对是后者强,甩出一条街去。 smt 的先驱应该是 ibm ,从加拿大议会英法双语语料开始的。 Guo: Translation memory 算什么? 我: 说起这个概念,我还有掌故呢。以前记过,差不多也成了 MT 野史或外传了,见《 朝华午拾:欧洲之行 》,Victor 称作为 translation unit (TU)。他们的所谓的 Chinese Week,当时董老师也去了,我和刘老师也去了。傅爱萍大姐派人领我们参观了红灯区以后,并没有随着我们去参加这个活动。这个活动的设立与我当年为他们做的“汉语依存文法”的工作密切相关。 QUOTE 研究组的骨干还有国际世界语协会的财务总监,知名英国籍世界语者 Victor Sadler 博士,我在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跟他认识。作为高级研究员,他刚刚完成一项研究,利用 parsed (自动语法分析)过的双语对照的语料库(BKB, or Bilingual Knowledge Base)的统计信息,匹配大小各异的翻译单位(translation unit)进行自动翻译,这一项原创性研究比后来流行的同类研究早了5-10年。显然,大家都看好这一新的进展,作为重点向我们推介。整个访问的中心主题,仍然是解答他们关于汉语句法方面一些疑难问题。他们当时正在接洽欧洲和日本的可能的投资人,预备下一步大规模的商业开发,汉语作为不同语系的重要语言,其可行性研究对于寻找投资意义重大。 索性把怀旧进行到底 《 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 》: 这是我为这个DLT项目所做的 Chinese Dependency Grammar 的故事。这篇汉语形式文法的原始版本有链接可以下载:Li, W. 1989. “ A Dependency Syntax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 BSO/DLT Research Report, the Netherlands. 我的工作应该是中国做依存关系最早最完整的作品了。所谓 【 美梦成真 】 就是这么个来历,跨越近 30 年,纸上谈兵的 syntax 终于化为现实的 deep parser。 刚才一边吃晚饭,一边琢磨这段MT外传,觉得还是有几点可以总结的,笔记如下,各位指正。 (1) 荷兰这个多语 MT 计划本来是规则系统起家,用世界语作为媒介语,用的是依存关系文法的框架,实现的机制是 ATN (Augmented Transition Network),技术领头是德国语言学家舒伯特。 (2) 可是做着做着,剑桥出身的 Victor 博士想出了统计的路线,定义了一个在句法分析基础上、根据统计和记忆决定的可大可小的 Translation Unit (有点像我们用的“句素”的概念),做了实验验证了这条路线的创新,把整个项目在收尾阶段翻了个个儿。而这时候(1989年),其他的MT研究虽然也有 IBM 等开始的统计 MT,但没有一个达到这样的深度。 (3)事实上,直到今天,回顾这个科研创新可以看出,根据 parsed 以后的双语数据库的平行对比,从统计去找 Translation Units,比起后来多数缺乏结构、本质上是 ngram 记忆的 SMT,还是远高出一筹。 (4)在 SMT 中加入 parsing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DLT 赶巧是先做 parser 做了四五年,有了这个基础。现在和今后的方向从宏观上来看是,SMT 应该重温类似 BKB 双语parsed平行语料库的尝试,走带入结构的道路,才有希望克服现在显而易见的结构瓶颈,譬如定语从句翻译的错误。 mei: 语言学家做MT注重语言的结构,深的浅的。我是ai出生,注重“知识“,互相通融的,但侧重点有区别。 Guo: 一谈到统计和规则,总不免让人想起,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根本说来,统计和规则,对于什么是nlp,是有完全不同的定义的。站在统计的角度,古埃及文的解读,作者和鹰品的辨识,错别字的检查和矫正,文章可读性的分类,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都是历史悠久的成功故事。说历史悠久,是因为他们早于乔姆斯基太多年了。但是从规则的角度看,这些大概都不属于nlp。 我: 规则也并非一定要是句法的规则,任何 patterns 包括 ngrams 都可以是规则。学习派用的是 ngram 的分布统计,规则派不是靠量化这些 ngrams 的统计数据,而是把“gram”定义为从线性序列到句法单位的一个动态 unit,用结构化的深度弥补统计性的不足。 Guo: 其实对于mt,统计这一派也更多的是从”机助”翻译甚至阅读来看问题。不管大佬们怎么吹牛,统计这一派从来不以理解人模仿人为目标。他们是非常工程性,实用主义的。 我: 当 gram 被定义为我导师刘倬老师所阐述过的“句素”以后,产生了两个飞跃: 第一是距离从线性走向平面,甚至远距离现象也可以被这种 “ngram” 抓住了: 这类例证我此前显示过很多。第二是 gram 本身从直接量 (literal) 提升为一个具有不同抽象度的 features 的语言学单位总和,连ontolgy亦可带入。这两个飞跃使得应对自然语言错综复杂的规则,变得切实可行。 smt 我们迄今看到的流行成熟的系统,譬如大投入造就的百度和谷歌MT,其缺乏结构和parsing支持的缺点是如此显然,结构瓶颈随处可见。可反过来看董老师在群里显示出来的传统规则+知识 的系统,结构的优势不言而喻。 也许从 scale up,从对付鸡零狗碎的成语性的 ngrams,董老师这类系统目前还无法匹敌百度谷歌 smt,但是假如以董老师系统为核心,给以同等的资源投入和维护,我觉得百度系统无法打得过规则 MT。当然 最佳的办法是二者的某种结合,取长补短。我想说的是,如果硬要硬碰硬的话,在同等投入的基础上,谁敢拍胸脯说主流 smt 一定会胜过规则 mt 呢? 现在是不平等比较,根本不是 apple to apple 较量。历史把 规则mt 推下了主流舞台,但是 smt 的人无论多么傲慢 也还是应该看得见自己的短板和规则mt的亮点。 Guo: 统计这一派,其实有很多人试图引入结构,但鲜有能够有效减少perplexity的。核心的争论,就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一种观点是,结构,并不承载太多的附加信息。另一种就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更好的更有效的数学模型。这就是为什么,好些人对深度神经就像打了鸡血。 我: heterogeneous features 引入后的 evidence overlapping 以及 perplexity 等,是研究课题,不过说结构不承载太多附加信息等价于说 ngram 线性的 model 无需改变,这个 model 在20多年中已经被推向了极致,没有多少油水了。白老师说话,model 不对,语言长得啥样框架上就没留下空间,再多的数据,再deep的学习,也是必然遭遇瓶颈的。 的确在某些粗线条任务中 譬如 document classification,一袋子词的ngram模型已经足以满足应用的需要,精度已经够高,结构即便加入也改进余地不大了:这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我们关注的都是那些显然遭遇瓶颈的任务,包括 MT、包括 IE、包括 Sentiment Analysis,这些任务,显然统计的路线在没有结构助力下,深入不下去。 到目前为止 纵然有一些带入结构的尝试,但很可能是浅尝辄止,还不到结论的时候。 深度神经是一种训练的算法,与语言的结构深度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 迄今为止 对于 text NLP 的深度神经的尝试,除了专门做中间件 parsing 的 research 如 SyntaxtNet 外,对于 NLP 应用方面的任务,基本上还是在语言浅层进行。带入结构的深度神经用于 text NLP, 到底有几家在做?如果没做 或还没做出结果来 那么所谓 Deep Text 就是有意无意的误导(见 【 遭遇脸书的 Deep Text 】 )。 杨: 我理解:深度学习主要是可能在语意理解领域 可能会有所改变 我: 譬如? 哪些任务是深度神经擅长、文法工程短板的语义理解呢? 凡是条分缕析的细线条任务,想不出来深度学习可做,文法工程不可做的,无论语义如何落地。 杨: 比如文字到图像的映射搜索呢?我不懂,瞎说的。当然 这个目前远远不成熟 只是猜想 我: 这个还真是没想到,因为其中一端是 text (captions?),可另一端是 image,对于学习,无论神经的深浅,这个任务只要有大量的 data (带有 captions 的 图片集),就是一个很自然的学习的任务。而对于规则,这种形式化的语义落地(映射到图像)在图像那边如何处理并integrate 到规则系统中来对接,似乎没有显然而见的自然接口。 杨: 不过 图像这块就不够成熟 要做这个且早呢。 我: 好。短板不怕,只要心里有数就好。早就知道规则的“经典”短板了: 【 手工规则系统的软肋在文章分类 】 。 QUOTE 人脑(规则)可能顾不上这么多细微的证据及其权重,但是人脑往往可以根据不同状况抓住几条主线,然后在其中调控,达到解决问题。在 deep parsing 这个 NLP 的关键/核心领域,规则系统的优势更加明显 。 再有就是搜索。关键词检索的鲁棒、对付长尾 query 的能力,是规则系统难以匹敌的。 但是如果把关键词搜索作为 backoff,那么加入结构的精准智能搜索(我们叫 SVO search)就顺理成章了。 【相关】 【 立委科普:机器翻译 】 【 立委随笔:机器翻译万岁 】 《 朝华午拾:欧洲之行 》 《 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 》 【 美梦成真 】 【 手工规则系统的软肋在文章分类 】 【 遭遇脸书的 Deep Text 】 Li, W. 1989. “ A Dependency Syntax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 BSO/DLT Research Report, the Netherlands.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小品:NLP 的锤子和斧头】
liwei999 2016-6-7 00:41
与老友又谈到了deep 还是 shallow NLP 的事儿。 老友说,你必须承认,工业界的 NLP 绝大多数成规模的应用都是 shallow NLP 在支撑的,背后的基础技术是学习(ML),如今是深度学习(DL) (规则派NLP一直也在不同的 产品中有见 ,但规模和影响力无法与学习比 ) 。 我说,我又不是瞎子,怎能不知道。 没用 deep,是因为学习那边20多年来一直都是局限在浅层,把NLP应用的浅层做到了极致,只是最近才开始试图规模化的深入的尝试(如 SyntaxNet),离具体运用还远。不是不想 deep,而是ML一直没能做到而已(斯坦福parser这类不是一直存在吗,但那基本是局限在教授实验室的东西,从来没有落地为应用)。而规则这边的传承,从一开始就是 deep 起家,不过是很多规则派不太懂得鲁棒和scale,所以也大多不能做 real life 大系统。 规则一派一度红火的 unification grammars 最后证明是理论上漂亮,实践中不给力,因为这些个 Gs 都基于 CFG 的机制(白老师 所谓“毛毛虫 ),决定了不仅速度不行,而且也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层次纠缠。如今不同了,多层的深度NLP的路子蹚出来了,规则派解放了。结果并不是要取代工业界的学习或深度学习,也取代不了,这是全世界的潮流,但是作为补充,现在的工业界已经有足够的空间让规则派发挥了。说到底,最后总有人会明白两条腿走路比一条腿走要快很多,且不说还有合流的可能性,只要双方有诚意,采一种相互欣赏的心态,而不是宗教派别一样的对立心态。这种开放心态的可贵尤其在其中一个教派奉为“国教”的时候。 我们大多数人无论多天才,都难免偏见或狭窄,高明的人懂得这是人性所限,会有意识地注意到自己的局限,自大的人就假设对方不存在或不屑为伍。 我有一把锤子,世界就变成了我的钉子,这种视角无可厚非,甚至还帮助了我们把锤子发挥到极致。但世界上不是只有锤子,不管那把锤子被捧得多高,也可能还有、也需要斧头。世界也并非都是钉子,也可能是块木头,需要斧头去劈。 【相关】 【泥沙龙笔记:关于语法工程派与统计学习派的总结】 【新智元笔记:工程语法与深度神经】 《立委随笔:语言自动分析的两个路子》 钩沉:Early arguments for a hybrid model for NLP and IE 【白硕 - 穿越乔家大院寻找“毛毛虫”】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工智能获胜的第三要点:特定的供给侧与需求侧
热度 2 lvnaiji 2016-3-27 07:54
吕乃基 在供给侧,阿尔法的成功建立在古往今来多少棋手对弈的棋谱的基础之上,没有这样的大数据,阿尔法就不可能从中总结提炼,更不可能自我学习。有观点将大数据比作人工智能的 “ 原材料 ” 和 “ 燃料 ” 以强调其重要性。人工智能的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数据之大之充分而非片断局部、之客观而非故意编造,以及之透明而可以共享,而非垄断私有。这也给当下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以启示,特别是在涉及大数据的领域。譬如说,BAT三巨头之间能否数据共享,政府各部门之间能否数据共享,以及政府和平台拥有的数据能否与社会共享,不要让百姓“不明真相”而屡屡“误读”政府的善意。 在需求侧,有人认为,阿尔法狗挑战的不是智商,而是游戏规则。无论多复杂如围棋,只要有规可循,就可以重复博弈进而演进博弈,发展人工智能。然而要是过多的“原则上”,大量的一次性博弈,下不为例不能重复,个案处理难以推广,发展人工智能就是一句空话。在类似的意义上搜狗CEO王小川表示, “ 答案越标准,应对的问题越单一,这种岗位就更有可能被机器干掉,而且机器一定干得好很多。而你输出的解答的故事越开放,越没有固定的答案,那会更难被取代。 ” 受人治权力朝三暮四的干预,为熟人之情所困或私相授受或网开一面,中国虽大,却未必成为人工智能理想的市场。 这两点,再加上前述“游戏精神”和“科学精神”,就是从产业的角度来理解人工智能。 发展人工智能,中国是否做好了准备?
个人分类: 经济|3397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高校图书馆效果评价的9条规则
热度 1 libseeker 2016-2-28 15:20
摘编自:王春生.美国《高校图书馆标准》简析 .情报资料工作,2013(4)106-109. 2011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的《高校图书馆标准》 是一个基于效果评价的图书馆评价标准。导言中指出高校图书馆必须证明其价值,用文献记录证明它对所在大学整体效率的贡献,为应对高等教育的变化做好准备。可见,标准关注的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图书馆具体做了哪些事。 规则与绩效指标这一部分是 2011年《高校图书馆标准》 的主体部分,也是进行图书馆评估的主要依据。“规则与绩效指标” 共罗列了9条规则,然后在每条规则下列出了具体的绩效指标,9条规则共设置了57个绩效指标 。9条规则分别为: (1)机构效率(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图书馆定义、发展、测量能对机构 (大学)效率做出贡献的图书馆效果,并把发现、测评结果用于图书馆效果的持续改进。 (2)职业价值观(Professional Values)。图书馆提倡知识自由 、知识产权和价值、用户隐私与保密、协作、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等职业价值观。 (3)教育功能(Educational Role)。图书馆作为实现大学教育使命的共同参与者,培育与支持有信息素养的学习者,使其能有效地发现、获取和使用信息以获得学术成就、进行研究和终身学习。 (4)发现(Discovery)。图书馆通过有效地利用技术和组织知识,让用户能够发现各类信息。 (5)馆藏 (Collections)。图书馆提供能在质量、深度、多样性、格式与通用性方面足以满足要求的馆藏,支持大学的研究与教学使命。 (6)空间(Space)。图书馆是智力公共空间 ,用户为扩展学习 、促进知识创新而在此和存在于物理和虚拟环境中的思想进行交流。 (7)管理(Management/Administration)。图书馆进行持续的规划与评估,以便熟悉资源分配,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8)人员(Personnel)。图书馆提供数量与质量充足的人员,确保在持续变化环境中完美并成功运作。 (9)外部关系(External Relations)。图书馆通过多重策略参与校内及更大社区活动,以宣传、培养和提升图书馆价值。
个人分类: 圕人堂|378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智元笔记:parsing 的鲁棒比精准更重要】
热度 3 liwei999 2016-1-24 02:18
白: 转一句拗口的翻译:“她想用这样修图的方式, 来成为我她认为我想让她成为的样子....” 谭: “她想用整容的方式,来成为她认为我想让她成为的样子.... ” 心: 那个翻译我能读懂,觉得还行,哈哈,人能容错:她想通过修图, 成为我心目中的她。 白: 我不是说一定要正确分析,而是说, 分析器怎么能不受干扰地猜出原来的意思。如果吃进一个臭子儿,后面全不work了,肯定不爽。要想前面吃进的全错一位还能起作用, 卷积的优越性就变得很明显了。差一拍,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衰减了一个度, 让它们有机会跳过一个“bad token”去结合。后面结合成功了,前面走不下去,后面的结合还可以“拉起来”。 我: 果然我的 parser 这次有点发懵了。 不过,细察也还算是 reasonable, “她”与“认为”之间掉链子了。其他的 local parses 也还能 make sense。 actor 就是逻辑主语,under(goer) 就是逻辑宾语 湖: 李老师的parser够强大的啊 我: parser 的目标不是语义求解,而是提供一个靠谱的结构基础。这样后续的理解 抽取 或其他的应用,就可以看到有限的 patterns,而不是无限的线性序列。从这个目标来看 我的中文英文的 parsers 都已经达标了 白: 我对parser的期待更弱一些,只要能把存在相关的词拉近, 其余的交给统计和语义就可以了。另一侧面看,对它的健壮性的期待其实更强了。 我: 相当同意。 只是一条 在parser提供了结构基础后 是不是要交给统计才好做应用呢? 我觉得不一定 要看任务。 如果是信息抽取 情感分析 这样的任务, 统计“或”语义。 白: “和”太强了 我: 在 parse 上编码 subtree patterns 非常有效 很难说统计方法可以做得更好。 事实上我相信统计做不了人工编码的质量。 但是做挖掘 做分类 做聚类, 那就非统计不行了。 白: 统计不排除人工编码作为监督输入, 无非就是有例外没例外的差别。 北京话什么词语后面可以儿化,上海话什么“大”读成“du”, 可能是人工编码的比较复杂的逻辑组合, 用人工编码基础上的神经网络之类可能会更好。 完全放羊的统计不一定好。 我: 另一个角度是看处理单位。处理单位大于等于段落的 统计较好,处理单位小于等于句子的 专家手工编码更直接有效。 白: 规则做加法,统计做减法,排除伪歧义。 我: 白老师的加法减法论 妙啊 白: 伟哥,你那儿几点了啊…… 我: 七点19 pm 伪歧义只是特定方法的问题,不是普遍性挑战。有一条也很赞同白老师,就是可以探索手工编码与统计的更“亲密” 的合作模式。让手工编码提供 local 的句法或语义的单元,然后让统计去接手。这里的单元指的是比 ngram 高级的语言片段的分析。这条路子是可能发挥各自的长处的,因为搞定 local 的语言片段,对于编码来说,易于反掌。 白: 滑动窗口和组块,可以在卷积的旗帜下统一起来。 我: 还有一条就是,编码提供模式,能固定的全给它固定住,譬如小词, 譬如词序,留几个空位让统计去填。 白: 这就是波粒二象性! 我: 也就是玩平衡的艺术交给统计,有句法踪迹的交给人工。 白: 好孩子(句法规范的)可以在规则的快车道上大开绿灯,坏孩子( 句法不规范但能猜到意思的)让统计来兜底。 我: 不能亲密的原因不仅仅是“宗教”的原因,还有两栖人才的缺失。我们这一行特别奇怪,真正能两边都大拿的几乎没见过。最好的情形也不过是统计的人对语言学兴趣浓厚, 或者语言学家懂一些统计原理,相对可以有一点相互欣赏的可能。 白: 就像今天早上多了那个“我”的例句 我: 加上那个没有来路的“我”以后,测试一下 parser 的鲁棒性: 基本上差距不大,掉链子的地方仍然是个别的,基本的 local parses 并不受影响 鲁棒性在实用系统中比分析的精准也许更为重要。 如果一个地儿错位了,造成满盘皆输,那样的 parser 没法用。掉链子不可怕。掉链子对于多数任务的最终影响很小。原因在,几乎所有的任务都是 subtree pattern based,没有一个任务是要求句子必须有完整的 tree, 因为句子是千变万化的,完整的 tree 不是 pattern 的对象,pattern 必然是 local 的 subtree,by definition。掉链子对最终结果的质量影响仅仅发生在,当一个面相任务的 local subtree pattern 刚好需要跨过那个掉链子的地方的时候。这种碰撞的几率不大。如果在掉链子的地方做一些 patching,然后再做 subtree pattern 的时候,又心存包容(尽量让 pattern 变得 robust)那么,这种掉链子对质量的影响就可以降低到最低点。没有一个人做出来的 parser 可以完全不掉链子,只要掉链子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parser 作为 NLP 任务的引擎核武器的功能,其实是不受影响的。 白: “用整容的方式”有歧义。整容作为一种方式 vs. 整容的具体方式。 我:“用整容的方式”的歧义,如果需要区分,也是在句法结构之上的某个层面。 【相关】 【新智元:中文 parsing 在希望的田野上】 【围脖:做 parsing 还是要靠语言学家,机器学习不给力】 《新智元:有了deep parsing,信息抽取就是个玩儿》 【立委科普:语法结构树之美(之二)】 【征文参赛:美梦成真】 泥沙龙笔记:从 sparse data 再论parsing乃是NLP应用的核武器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733 次阅读|3 个评论
《泥沙龙笔记:再谈 cyc》
热度 1 liwei999 2015-12-22 16:37
Nick: cyc算人工吗? 我: 当然,是一点一点手工抠出来的。靠的是积累和架构的保障,否则那么大量的规则在里面就乱套了。 严格地说,在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规则集为资源的模块里,百这个量级是坎儿。 一个系统架构可以有很多模块,很多规则集,cyc 算是一种,偏重于把规则词典化。 Nick: cyc规模可比几百大好多 我: 但其中有架构去分割的(而且 cyc 差不多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了)。它所 encode 的常识多数可以词典化、概念化,这样一来,在那个概念词条的辖区 内部的规则是有限的,可以人力掌控的,类似 expert lexicons 雷: @wei 为什么cyc还在开发? 我: 有资助就开发呗。好久没听到他们的动静了。cyc 一度得到很多资助,10 年前到处宣传他们到了应用的前夕。 雷: 为什么一直会有?军方的吗? 我: 具体没追踪,以前说也有私人大款资助。 雷: 这个项目有二十多年了吧? 我: 良心说,他们的雄心还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这可算是唯一的 真正的 AI 了,其他所有的 AI 在 cyc 面前都显得有点名不副实。一般而言,只有真正模拟常识逻辑,才是智能人工的基础。可惜是这条道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没戏。谁知道呢,也许一两百年后,它的价值会被发现。那时候量子计算也许普及了,overhead 不再是瓶颈,cyc 的常识在模糊推理的协助下,也许大放异彩。cyc 每一点的常识单单去看都是有道理的,是人类知识和智能的碎片化积累。但是这些东西与形式逻辑的推理结合,就难玩得转。 白: 我觉得,cyc建设完成只是起点,后续怎么用还没想好。而IE抽取出来就是终点,基本就是用户要的。所以二者不完全可比,也不能以条数论英雄。 我: 是啊,cyc 有钱就这么建下去,保不定是给未来造福呢。据说已经建造到媲美10岁儿童的智力知识水平了。 雷: @wei 我觉得是 我: 就这么愚公移山造下去,反正这些知识很少过时的 雷: lenat可是聪明人 我: 不过他们也是耐不住寂寞,或者迫于投资者压力,才会在10年前大造舆论 雷: 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滚动了 我: 说眼看就要实用了,cyc 人工智能要全面开花结果了,痴人说梦呢。滚动不了。太沉重,overhead 太大,当年他们设想的是用类似云计算,把计算压力分散了来担。 雷: 可以的。对人可能太大,对机器,小事一桩 我: 牛刀宰鸡并不好使,很多时候是这样的。 白: 这个是路线错误 我: 他们试图找到一个非常识不可的任务,结果发现,现实世界中 这样的任务很少很少。 我: 多数时候是,别的手段做剩下的,需要一点常识。为了那一点剩下的任务,调用这么大一家伙,不成比例,难以运作。 雷: @wei 应该不少,就是还没有用起来。理论和应用的时间差 我: 也可能有某种非用常识不可而且不计成本的场景,不过还真不容易想出来。 白: @雷晓军 或许很多体现在大数据里了,根本不需要形式化。 我: 至少对语言的应用场景,常识只是最后的那么一点。 白: 我认为常识是有用的,常识形式化是无用的。 我: 大数据里隐含的常识与形式化的浓缩版常识。我倾向于同意 @白硕 白: 常识有很多更直接、更方便计算的表现形式。 雷: 智能的另一种定义是通讯的畅通。畅通的通讯,收发方要同构。 白: 常识就是对抬杠免疫的设定。 我:常识就是为思想偷懒,否则人要累死了 白: 目的是对抬杠免疫。抓住老鼠都是好猫。 我: 对于 NLP 中常识到底有多大用场做过一些思考,结论是不值 雷: 是所有的参数的default 我: 在这篇博客里 NLU自然是文法为主常识为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734340.html 白: 以前曾经有根据自然语言生成图像的论文,我当答辩委员。当时的结论就是,没说有的,就不要进入画面,说没有的,除非标配,是废话。 我: 画了一个图,大体量化了一下,发现只有常识才能解决的语言任务,比例很小。 白: 比如一个人,鼻子是标配,说没有鼻子,才需要在画面中体现。但是说一条河上没有桥,等于没说,因为桥不是河的标配。 雷: @白硕 是! 我: 多年前跟 cyc 的人聊过,他们苦于找不到非此不可的应用场景,虽然理论上几乎可以用于一切场合。但非此不可的,真费思量。 雷: @wei 酱紫啊! 我: 最先想到的应用是NLU,但恰恰在 NLU 上,我的思考结果是不值。 白: 但是标配是可以通过大数据获得的 我: 原因是自然语言很复杂,但也很有规律。有一种叫文法的“domain knowledge”远远地优于常识。。 雷: @白硕 可能还有default list吧 白: 一个意思@雷晓军  雷: @白硕 我指的是一个参数的list 我: 而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零头,论个头。 白: 考研究生,意思是考成功的话,就会“成为”研究生。操作上研究生不是考的坑没关系,只要“考”和“研究生”能联合激活“成为”,事情就结了。“考驾照”也是一样,意思是考通过的话会“拥有”驾照。只要考和驾照能联合激活“拥有”,也就结了。联合激活可以通过统计,不需要predefine。 我: 以前 wilks 说的优先语义,说的就是一个坑里面的缺省概念。这个肯定可以从大数据中反映。里面蕴涵的也是常识。所以 eat 后面没有啥的时候,优选语义就是 FOOD 白: 老乔说,该有的没有,本质上是个代词。说不定在哪儿找到共指。比如c-command位置上 雷: @白硕 刚才你的例子,考研究生,研究生是考的结果格。不是必须的,是选项 白: 我就是说predefine格的做法可以换另一种做法。 雷: 冗余 【相关】 围脖:一个人对抗一个世界,理性主义大师 Lenat 教授 《泥沙龙李白对话录:关于纯语义系统》 《语义三巨人》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261 次阅读|1 个评论
3SAT解题步骤与规则
accsys 2015-11-19 10:08
3SAT 解题步骤与规则 姜咏江 随着我对 3SAT 的分段子句消去法的深入,使求解 3SAT 的过程也在不断地瘦身,此次介绍的分段子句消去法步骤更加简单化,解法更加易学。 一、规则 运用分段子句消去法求解 3SAT 的满足解,要遵循如下两条规则: ( 1 )处理好可能无解子句块。 3SAT 数值表示法可能无解的子句块只有一种。那就是有 4 个同值变量的子句块。例如下表 1 中 x1x3x4 的子句块有 4 个子句的 x1 值是 0 。此种情况必需设定 x1=0 ,不然会进入无解状态。 表 1 x1 x2 x3 x4 x5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1 1 1 ( 2 )多值可选应避开无解的动态块。 有 2 个变量需要共同确定值的二元关联子句块间选值不当,可能出现无解状态。例如下表 2 中关联的两个子句块都有多解,如果先选择了 x1 = 1 和 x5 = 0 ,那么将会出现无解的动态块。而改变选值就会得到有解的情况。 表 2 x1 x2 x3 x4 x5 0 0 0 0 1 0 1 0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0 不论( 1 )或( 2 )都出现了将要确定变量的值无法选择的情况,即不论选择 0 还是 1 都无法将子句全部消去。 以上求解 3SAT 的规则都可以从【 1 】的定理 8 直接得到。 二、步骤 对没有 8 个子句的子句块组成的数值表 3SAT ,进行如下步骤的操作可以求出满足解。 ( 1 )将所有子句块中一个变量有 4 个相同值的变量设定其值,消去相应子句; ( 2 )确定剩余子句中有唯一解的动态子句块解,并消去相应子句; 有唯一解的动态子句块特征有二:一是两变量值已经确定,第三个子句相同变量值都一样;二是一个变量值已经确定,其余子句相同二变量只能组成 3 种 2SAT 子句(如果组成 4 种 2SAT 子句则无解)。 ( 3 )最后设定所有多解的剩余子句块的解,如果发现遗漏了规则( 2 )的情况,应优先处理。 如果前面都是唯一解的情况,遇到了规则( 2 )的无解情况,那么 3SAT 无解。 【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928224.html 2015-11-19 前面发不出 重发。
个人分类: 3SAT解法|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3SAT解题步骤与规则
accsys 2015-11-19 10:04
3SAT 解题步骤与规则 姜咏江 随着我对 3SAT 的分段子句消去法的深入,使求解 3SAT 的过程也在不断地瘦身,此次介绍的分段子句消去法步骤更加简单化,解法更加易学。 一、规则 运用分段子句消去法求解 3SAT 的满足解,要遵循如下两条规则: ( 1 )处理好可能无解子句块。 3SAT 数值表示法可能无解的子句块只有一种。那就是有 4 个同值变量的子句块。例如下表 1 中 x1x3x4 的子句块有 4 个子句的 x1 值是 0 。此种情况必需设定 x1=0 ,不然会进入无解状态。 表 1 x1 x2 x3 x4 x5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1 1 1 ( 2 )多值可选应避开无解的动态块。 有 2 个变量需要共同确定值的二元关联子句块间选值不当,可能出现无解状态。例如下表 2 中关联的两个子句块都有多解,如果先选择了 x1 = 1 和 x5 = 0 ,那么将会出现无解的动态块。而改变选值就会得到有解的情况。 表 2 x1 x2 x3 x4 x5 0 0 0 0 1 0 1 0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0 不论( 1 )或( 2 )都出现了将要确定变量的值无法选择的情况,即不论选择 0 还是 1 都无法将子句全部消去。 以上求解 3SAT 的规则都可以从【 1 】的定理 8 直接得到。 二、步骤 对没有 8 个子句的子句块组成的数值表 3SAT ,进行如下步骤的操作可以求出满足解。 ( 1 )将所有子句块中一个变量有 4 个相同值的变量设定其值,消去相应子句; ( 2 )确定剩余子句中有唯一解的动态子句块解,并消去相应子句; 有唯一解的动态子句块特征有二:一是两变量值已经确定,第三个子句相同变量值都一样;二是一个变量值已经确定,其余子句相同二变量只能组成 3 种 2SAT 子句(如果组成 4 种 2SAT 子句则无解)。 ( 3 )最后设定所有多解的剩余子句块的解,如果发现遗漏了规则( 2 )的情况,应优先处理。 如果前面都是唯一解的情况,遇到了规则( 2 )的无解情况,那么 3SAT 无解。 【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928224.html 2015-11-19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2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付成语电脑是大拿,非成语现象呢?
热度 3 liwei999 2015-11-7 07:10
答案是,对付非成语,NLP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也不赖。 机器规则当然也可以模拟人的“想象力”或 “创造力”,并不是说当机器把成语、固定说法放进词典后,就放弃了创造力的模拟。这里的原理在于:系统应该也必须是 hierarchical (层级) 的,进入词典垃圾箱的 ngram 条目是最确定的东西,最精确,但是也最不具有概括性。因此,对于产生性(productive)的现象,词典是收不胜收的,必须有规则性的东西去应对。这些规则性的东西模拟人的语言“创造力”。 对于产生性语言现象,规则部分(无论是人编写的规则,还是机器学出来的规则,无论是人能够看懂的显性规则 symbolic rules 还是一个黑箱子一样语言概率模型)也应该是 hierarchical 的,里面有个性的规则和共性的规则,以及二者之间的协调。这些都是对人的语言“创造性”的模拟。 语言的NLP层级模型大体是这样的:(1)最底层也是最优先的模块是词典,ngram这样的成语可以看成是n条腿走路,最牢靠,也最不讲道理(成语不需要讲道理,是词典强加的语义);(2)第二类现象是搭配关系,譬如某个特定的动词需要搭配某个特定的名词宾语才具有某种确定的意义(打...酱油, 打...电话),这可以称作两条腿走路: 这个搭配关系需要词典与句法的互动才能实现,因为所搭配的两条腿并不总是挨着的:打酱油,打了酱油,酱油打了么,没有酱油可打;(3)第三类是词驱动的现象,需要个性规则来对付(所谓“专家词典”的机制),我把它叫作一条腿走路,譬如个性的动宾规则:开...【人】, e.g. 我真想开了他,太操蛋了;开了张三,可以给李四腾出位子。注意,其中驱动的腿(电脑术语叫直接量,语言学里的显性形式)在这里是动词“开”,而【人】只是一个 feature,而不是特定的词(直接量)。这样的规则比两条腿或多条腿现象具有概括性,已经可以精细地捕捉相当一批产生式的语言现象,但是毕竟不是作为缺省的共性规则那么具有概括性和抽象度;(4)最后是完全建立在隐性形式 features 基础上的共性规则,可以叫做不用腿走路,譬如,及物动词 Vt +名词短语 NP 构成动宾 VP 的规则。有了这样的层级体系,就可以对付语言中个性与共性交错的种种现象。 总之,我们科普NLP的时候,在强调海量词典可以较完美地应对双关语和其他看上去非常微妙的语言现象的同时,不要给人一种印象,机器不能对付产生式的现象。恰恰相反,迄今一切的 deep NLP 的活动,都是侧重于对付产生式现象(因为做词典相对容易,基本是一个纯体力活,做一条就是少一条,愚公也可以移山),包括句法结构和语义理解(via semantic de-compositionality)。说人因为联想具有了创造性,而机器只会死记,隔断了联想,因此不具有创造性,是小看了NLP和AI。词典方面的记忆,人脑是豆腐,电脑完胜人脑。所有的媒体误解,说电脑不能对付的所谓的成语微妙,全部是作为外行的记者和民众想象出来的,成语从来就不是问题。对于不能词典化的产生式语言现象,NLP 也在逼近人的智能,至少在句法结构的分析上,这种逼近几乎可以达到人的水平。而句法结构分析的 state-of-the-art 已经到了这样语义理解程度,虽然结构消歧仍然是困扰(encoding 零星的世界知识或常识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歧义问题,不过工作很琐碎,也很难完备,因此不能保证全方位的 scale up),但是识别歧义却完全没有问题。如果双关语的多义标注(术语叫 non-deterministic results)可以在应用现场被巧妙运用,那么同理,这些歧义识别而来的语义结果也可以得到应用,并不一定要机器来代替人去做最佳的选择。 拿“意思”来说,并不因为我们在词典收入了 8 个 ngrams (什么意思,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不够意思,小意思,真有意思,没有别的意思 和 不好意思),并且把他们当成了黑箱子,绑架了我们想要给的指定语义表达(无论这种表达是什么,那是系统内部的规定,譬如在 Siri 一类的应用中,这种表达就是表现为等价的替代表达法,在其他的系统中,可以有其他的语义表达及语义表达结构的 encoding),我们就不对 “意思” 本身做合适的处理。这种处理表现在给“意思”这个词条encode 相应的词典信息,然后由系统在规则中调用它来对付产生式的现象。而那8个条目及其微妙不过是作为产生式现象的例外而已,根据词典查询的 longest principle,这些例外条目与“意思”自然切割,因此摆脱了人类的“联想过度”的恶习。一句话,NLP 系统可以轻易克服人类的过度联想,同时可以模拟人类的有效联想。前者可以做到完美,后者是逼近的。 【相关】 泥沙龙笔记:在知识处理中,很多时候,人不如机 2015-11-05 NLP 历史上最大的媒体误导:成语难倒了电脑 贴身小蜜的面纱和人工智能的奥秘 2015-11-04 《立委科普:机器可以揭开双关语神秘的面纱》 2015-11-03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微博相关评论留存: 立委_米拉 :回复 @白硕SH :明白了。可见作为 native speaker,第一眼也没 parse 出这种俏皮话似的语言双关。此类现象有多大普遍性,需要做个调查。 删除 查看对话 回复 11月8日 02:09 白硕SH :回复 @立委_米拉 :把“举”单用,也是一解。 删除 查看对话 回复 11月7日 22:04 立委_米拉 :回复 @白硕SH : 白老师说的是collocations,属于两条腿走路的问题,需要做好词典与句法的交互和接口,机制上是没有问题的,主要就是磨细活。借...(之)尸,还...(之)魂. 白老师举的第一句的问题没看懂:“纯属多此一举” 整个儿就是一成语,此句还有其他的问题么? 删除 查看对话 回复 11月7日 20:57 白硕SH :纯粹已经打包的成语不构成难度。难度在打包与拆包的边界线上,比如:“让贾宝玉在芭蕾舞中托举林黛玉,纯属多此一举。”“借海瑞之尸,还右倾机会主义者之魂。”前者要把已经打包的成语拆开,后者要从已经拆开的句式还原当初的包。 白硕SH :拆包一定是有普遍规则或原则的,不可能用穷举的方式。 举报 删除 回复 11月7日 22:58 立委_米拉 :我的博文后来加了一段n条腿走路的比喻,其中就有两条腿的collocations, QUOTE: 第二类现象是搭配关系,譬如某个特定的动词需要搭配某个特定的名词宾语才具有某种确定的意义(打...酱油, 打...电话),这可以称作两条腿走路。 删除 回复 11月7日 21:01 对,规律性的拆包不能靠穷举和单列。譬如,洗澡,吃饭,打车,等,就是 V+N的规律性可分离合成动词(separable compound verb with V+N morphology structure),就可以统一处理而不是个案处理,诀窍就在词典与句法的接口上。 从 “洗澡、吃饭” 的处理机制到成语 “ 借尸还魂” 的拆包,只有一步之遥。 // @白硕SH :拆包一定是有普遍规则或原则的,不可能用穷举的方式。 ‘ “ 在句法结构的分析上,这种逼近几乎可以达到人的水平。” 可能也就计算机学界人士敢这么说,语言学界和认知学界人士可不敢这么说。 ’ 语言学家不敢说这话,事实上计算机家包括深度学习大牛目前也不敢说这话的。可是经历过的、见证了的计算语言学杂家可以这么说。智叟不行,愚公可以。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736 次阅读|3 个评论
既然公开宣布离开,那就
热度 4 lin602 2015-6-11 08:14
科学网也是很有意思的,来来回回,进进出出。 我倒是觉得,既然博主公开宣布离开科学网,科学网可以尊重他们的意愿,暂时关掉帐号。 等他们想回来时重新申请时再批准加入,也是保存他们博文与评论的手段之一。 我个人觉得,任何地方,权利与义务是平等的。 我觉得科学网的今天,就是缺少理念、坚持一个正确办网规则的后果。 如果充分发挥广大博主委员会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科学网比今天要好得多得多。 我觉得科学网缺少的是一个优秀的‘宏观’管理总则。
2554 次阅读|4 个评论
二个科学网---既然打擂台,就应该有个规则
热度 7 lin602 2015-5-13 16:39
科学网真是有意思,这二天又有新闻了,好几篇博文说有人因为被科学网封博后到海外建一个新的科学网,与这个科学网比一比。 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好象是好事。多一个平台给大家选择嘛。 不过,既然相互比一比,应该有个规则才对。过个几年,看看到底二个网对中国科学网的贡献如何,社会会有评价的。 但中国的事一搞就乱,我觉得应该订个规则: 二个科学网之间: 1 不要互相贬低,不要相互攻击。 2 所有的博文不要互相转载,不要互相链接。 3 互相尊重,共同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4 尊重对方的办网理念,各自对社会负责。 5 所有的博主可以在二边发博文,但不要互相提供链接,互相转载,一篇博文可以同时二边登载,只说自己的观点。 好的竞争会有好的气氛,只要竞争有序,这也可以促进科学网的繁荣。
2598 次阅读|12 个评论
什么是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
热度 2 killywen 2014-11-12 12:43
在网上经常碰到这样的词汇。似乎高校发展不好,其行政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本人翻了翻资料,定义如下:“行政化包括两种,一 是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 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方面的行政化,是指过多地以行政方式,干预学校的工作,使得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限制。而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是指学校的管理人员,以行政权力压制教授的学术权力,或者获取不应该获得的资源,使得学校的价值取向扭曲,大家都想当官,而不专心教学和科研业务。” 本人以前是个学生,不是很懂。目前去了某非主流高校教学了一年半。也从自身感受来看看行政化是什么情况。 比如我去教学,有许多条规定。除了规定外,还有督导、学院、学生的不定期检查。批改的作业本、实验报告册、考卷,都要封存起来,要写各种报告和总结。目前学校似乎又增加了规定,每上一节实验课,都要记录下实验课签到、实验情况,还得写总结。 上述是教学任务。还有科研任务,科研以发表文章、参加学术会议、拿到基金、做出专利/产品等等来评估。无论教学和科研的评估,都有行政命令或者行政规则给规定了。到时候评奖评优,行政单位以教师填写的各种表格为依据,决定各种资源的分配。或者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评估,最终由行政单位来做仲裁。 也许这就是所说的大学行政化吧。各种行政规则和方式,将教师的部分时间用于应付各种检查和评估,时间而非用到了教学和科研的思考上面,造成时间浪费,打击了教师自主性和积极性。另外以各种行政规则来分配资源,将使一些不走寻常路的教师得不到资源。而那些会钻营,或者会发文章的,则把资源分配走了。科研本是个长期的过程,青年教师的科研积累和设备、人脉积累都要很长一段时间。但先入者利用规则获得大量资源,后面进来的青年教师没资源做科研积累,大多数变得心灰意冷,也走凑文章的老路去了。 本人看了下教学检查。总的来说教学检查还是必要的,至少可以杜绝一些不负责任、不用心的教师。各种表格也可以记录下教学信息,便于领导从中评估整体教学情况。比如中共曾有120两黄金秘密失踪,建国后去调查,主要就是依靠各种数据记录而得到的信息,最终抓住了劫犯。 但是,教学检查也不能解决大多数教学问题。因为检查写的不好,就会遭受行政处罚,那么谁会去写对自己不好的信息呢?谁愿意公布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呢?比如去年我有次报告仪器设备坏了一半。然后实验管理员外加系主任,都把损坏仪器的责任推到我和我所带的学生身上。他们还说他们以前做实验的时候,一切良好!我反驳:若你们做实验都一切良好,那么实验室以前就坏了那么多设备,又是谁搞坏的呢?殊不知这样把自己推到一个更被动的局面。 若某人在行政化过程中栽了跟头,那么何尝不会在数据表格上做文章呢?
2486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谷歌搜索并不像广泛相信的那样主要采用机器学习?
liwei999 2014-6-18 17:28
@王小科Victor 《为什么机器学习广泛的用在谷歌的广告系统中,而很少用在搜索排序中?》 其中涉及到机器学习的优劣与局限性,分析了检索排序系统与广告系统的种种不同,希望对大家有所参照。地址: | 为什么机器学习广泛的用在谷歌的广告系统中,而很少用在搜索排序中? 原文地址: http://t.cn/RvpAmsl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3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署名与一般规则
热度 14 j6789 2014-5-26 08:38
论文署名与一般规则 周 健 读过科学网上关于恽戈论文署名的一些博文及评论,多种观点和意见都有表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可厚非。个人以为,此事涉及到一般规则,因此还有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个社会,应该遵循一个基本的规则,那就是公平与正义。所有的法规、章程、制度都不应该与这一基本的规则相背。当然,无论在那种社会现实环境下,公平与正义也无法保障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最高的利益,或者说满足某个(或某些)人的所有欲求。也正因如此,伦理学中才有“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体现的是公平与正义的精神。接下来,谈谈论文署名的几个问题。 第一,论文署名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哪些人有权在论文中署名?公认的是提出 Idea 、参与研究的人员,可以署名。然而,到具体操作时往往会有复杂情形,难以取舍。比如,某个研究组认为自己这个组的所有人员的论文(尤其是外语论文)撰写能力欠佳,就寻找一个论文撰写能力强的其他科学家(类似于现在这些科学论文撰写服务公司)来撰写论文,那么这个科学家是否应该在论文中署名?针对这样的情况,个人以为,该论文写作人员不是参与实际研究工作的人员,应该不在论文中署名为妥。 第二,论文署名的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排序的问题,对此约定成俗的是:谁的贡献大谁就排名在前。不过,论文作者排名还有个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问题,好在科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了一些相应的共识。实际排序时,也只能根据所有参与的研究人员在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下,协商确定。在协商中,也应该遵循公平正义的规则。尽管对研究人员对研究项目的贡献进行绝对准确的计量计算,有时候可能是很难的,不过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进行协商是必须的。尤其要注意项目负责人(大牛们)、官员们、学霸们对论文作者排序的不良影响,甚至出现违规行为。 第三,研究项目负责人可以将论文作者(无论作者排序如何)赠送给未参与研究的人员吗?答案显示是否定的。理由如次:( 1 )项目负责人作为科学家或者说研究人员,缺乏起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将论文作者作为礼物赠送他人,这是违反公平正义规则的行为,应予反对。( 2 )对于受赠者来说,他因为未参与研究工作而获得研究成果,将会对别的科学家或研究人员(可能是同行的,或者是同单位,或者是同系统的)的业绩评定带来危害。( 3 )因为一个不存在的研究成果,受赠者也可能获得不该获得的收益。这对社会来说,是完全没有了正义。 二 0 一四年五月二十六日 作者联络Email:zhou6789@21cn.com P.S: 此文已在《中国科学报》2014.7.4日博客版刊登。
个人分类: 科学星辰|14489 次阅读|39 个评论
与科学网电话交流的几点意见
热度 42 lin602 2014-5-21 18:11
今天下午16:47分,接到科学网编辑部来的电话,共交流了33分钟(手机显示数据)。交换了近期科学网上有关管理方面的内容。本人阐述了以下几个建议及观点: 1 科学网是中国及海外华人学者交流的平台,是学术、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展示、信息发布的地方,也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平台。应该是文明交流,不要互相骂人,不应该有脏话的地方。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很多,不要让他们看到‘为人师表’的大学教授们脏话骂人的话充斥其中,这对年轻人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这个平台这样‘污浊’,起个负面教育或影响,不如关闭。 2 文明的平台,不允许脏话出现,特别是对实名博主骂‘脑残’、‘人渣’、‘贼’等,要及时清除。不允许在网上无中生有地说‘如果纪委查某某人账’等无中生有的内容。如果有确切证据,可以直接到纪委或检察院进行举报嘛,在科学网上这样说是非常不合适的,这也是科学网的一个底线。如果一个用户连续出现多少次,要封号,甚至要备份ip地址,以便后面注册时进行考查。不管是实名还是匿名,任何人都没有任何权利骂别人。 3 匿名是允许评论的,而且大部分匿名者是文明的,但总是有些匿名者,以为自己不是真实身份,即使被拉黑,依然到其他博主下面进行攻击评论,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删除,连续几次后封号。一方面博主有义务不让其他人在自己地盘中骂其他人(当然不一定有必要义务处理),科学网要发现及时删除,加上重视其他博主的举报,进行截图存档后删除。 4 建立科学网的资料档案,一般博主如果没有不对的地方,可以不建立档案,这种博主占90%以上。对每个被删评论、博文及被举报进行档案备份,这可以在科学网内部建立一个数据库,不一定连在现在系统的程序中。需要时只需要将博主名或匿名输进去,很快调出历史记录,这并不难,很方便的。 5 建议科学网好好讨论这个问题,定出一个‘游戏规则’,可以让顾问委员会委员们讨论修改后公布执行。法制社会,就按规则运行,这样才能保证科学网健康地发展。 6 在骂人的问题上,实名匿名应该一样对待。支持互相进行观点争论,但要严禁脏话与骂人。要分清‘百家争鸣’与‘互相对骂’的本质差别。 7 设一个公开投诉栏,只允许实名投诉(匿名投诉可以直接与编辑部联系),附上原文截图与网址,说明投诉理由。这也可以让大家看看投诉有没有道理,什么人被投诉多。如果被投诉太多,而且事实成立,可以以此为依据封博。因为事实全部在网上。 保证学术交流甚至学术争论,繁荣百家争鸣,杜绝恶意攻击与脏话骂人,更不允许造谣。 好象就这几条,希望科学网能够重视环境建设,让科学网真正成为学者、学人、学生们来交流的‘咖啡馆’。 如果大家有什么建议与意见,也可以在下面跟贴,我相信科学网会关注下面评论的。
4716 次阅读|99 个评论
美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论文署名的一个普遍规则
热度 34 jiangjiping 2014-5-21 00:36
美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论文署名的一个普遍规则 蒋继平 2014 年 5 月 20 日 有关论文署名一直是科学网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个话题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 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身份问题, 智慧财产的归属问题, 等等。 这些问题要是解决不好, 可能进一步升级为剽窃科研成果的问题。 最近科学网热议的苏大论文事件就是一个实例。 我本人因为自从获得博士学位后, 就一直在私人企业工作, 几乎很少发表论文, 因而, 照理来说, 没有资格谈论论文的著名问题。 不过, 虽然很少发表论文, 但是,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 所在院系属于世界一流的系, 有十几位世界级 的教授, 我对这些教授和他们的实验室知道的很多, 经常在这些实验室做试验, 因而, 对他们实验室的人员构成和发表的论文也相当清楚。 因为我的专业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今天借此博文来谈谈美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论文署名的现象。 从我个人在 20 多年前的亲身经历来看, 美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论文时的著名有一个公认的规则, 即对这个研究和论文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总是作为第一作者, 提供研究经费和设备的人一般是通讯作者,其他的团队人员以贡献大小分别排在第二, 第三, 等等位置。 在这样的规则下, 一般来说, 论文的第一作者很可能是研究生或者博士后。 这是因为大多数实际工作都是研究生做的, 导师只提供实验室, 经费和一些指导。 鉴于此, 导师必定是论文的通讯作者, 对这个论文负有责任和智慧产权。 在极个别的情况下, 导师可能既是第一作者, 也是通讯作者。 这种情况只有在导师是自己出的课题, 自己的想法, 自己亲自动手做试验才会如此。 拿我所在的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植物病理系来说, 我在那里的 6 年时间里, 看到那些教授们发表的论文都是采用的这个规则, 几乎无一例外。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论文的署名一般会有好几个作者, 尤其是一些规模不错的实验室, 也就是说, 导师手下有几位研究生和博士后。 在这样的实验室, 当一个研究生作出成果发表论文时,他自己是第一作者, 导师是通讯作者, 其他的第二, 第三, 第四, 等等, 要看实验室的规模,师兄师弟, 师姐师妹和这个研究生以及导师的关系。 在我的印象中, 一些比较有分量的论文, 导师一般会将他实验室的所有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名字都列入其中。 这样做的目的是, 加强实验室的团队意识, 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知名度, 提高整个实验室的知名度。 因而, 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我自己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一个实例。 这个论文是根据我一个人将近三年的艰辛试验获得的发现而被接受发表的。 因为导师只有我一个研究生,本来我是第一作者, 导师是通讯作者, 非常合情合理。 可是, 为了提高整个系的团队精神, 系里决定要把另一个实验室 的一位教授和他的一位研究生也放在论文作者的名单里。 大概因为导师 到了退休年龄, 导师甚至主动把通讯作者的位置让给了那位教授。 他们当时跟我商量这个署名问题时, 我非常乐意地接受了。 虽然那位教授和他的学生一点儿事也没做,但是, 我已经是第一作者了, 让他们的名字放在论文上对我没有多少损害。 对于一些大学教授和企业合作研究而发表的论文, 这个规则也适用, 但是, 也有一点不同。 适用这个规则的是, 作出最大贡献的研究人员仍然是第一作者, 负责协调整个研究任务和进程的人是通讯作者。不适用的地方是, 在教授实验室的其他跟这个项目没有实际关联的人员一般不能被列入这个论文的作者名单里, 同样的是, 在企业的实验室中的无关人员也不会被列入这个论文的名单里的。 拿我自己经历的一个事例来说,康内尔大学的一位教授与我们公司合作研究一个项目。 他的实验室规模很大, 据说有 20 多位博士后。 我们公司当时也有几十位科研人员。 他指定其中的一位博士后具体地负责整个分子水平的试验操作, 我们公司的一位育种家负责育种材料, 我负责病理抗性方面的工作, 他自己负责研究经费和协调事务。 最后, 成果出来后, 这位博士后是第一作者, 那位教授是通讯作者, 那位育种家是第二作者, 我是第三作者, 还有几个作出一些贡献的排在后面。 但是, 并不是实验室的所有人员都列在上面。 综上所述, 美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论文署名有一个普遍规则 : 即第一作者是实际贡献最大的人, 通讯作者是提供试验条件和提供试验指导的人, 论文署名一般包含整个研究团队的人员, 排名一般以贡献大小为序。这个法则的合理性是明显的。 它肯定了作出贡献的人, 它明确了负有责任的人,它显示和鼓励了团队的合作精神。
个人分类: 万花镜|19521 次阅读|81 个评论
如果世界再不出新的游戏规则
热度 6 lin602 2014-5-5 22:33
看了些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录片,真是残酷。德国与日本从刚开始的全民支持、狂热及战争刚开始胜利的欢呼,到最后失败前的惨象,让人难以平静。 如今的世界也是一个非常令人捉摸不透的世界,美国想打谁就打谁的现实让俄罗斯明白,软弱是不行的,不能等死。对乌克兰下手,看你老美怎么办。毕竟俄罗斯的核武器不是吃素的。 这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你打A国,我也可以打B国,你打的时候,我可以暗中运送尖端武器,让你吃不消。 总有一天,俄罗斯对某国出手时,美国忍无可忍,或者美国出手时,俄罗斯忍不住,从小磨擦到大打出手。是不是能够适当收手,到时候也很难说。 美国用日本或其他国家来挑事端,逼俄罗斯及中国反击,有时候算盘打错,皆输。因为现在是核武器时代。 要想世界太平,必须有一个新的世界游戏规则,必须有一个非常民主的国际法则。 一个国家的太平是以国家法律与法规为基础的,而世界的和平也是以世界的民主与法则来保证的。 这个世界很太平,这个世界可能也会象马航失联飞机一样,突然会‘失事’。
1739 次阅读|14 个评论
民主规则的漏洞:故事二则
热度 4 bigdataage 2014-4-12 16:33
民主规则的漏洞:故事二则 同人于野 最近跟人闲谈之中得知两个有意思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许可以令我们对 民主和法治 作进一步的思考。给我讲这两个故事的几个人都不是研究政治或经济的,所以我也不能保证其准确性。 故事一,欧元引起的涨价事件 2002年开始欧盟各国开始把本国原有货币变成统一的欧元。按照固定的比率,比如你本来有多少马克,银行给你换成欧元;比如这个东西本来卖多少马克,现在重新换算成欧元定价。规则非常简单易懂,什么东西就是计算一个乘除法,这总不会出问题吧? 还真就出问题了。如果你正好赶上政府换届,问题就会更大,甚至影响后面若干年的经济发展。 问题出在超市里卖的小商品上。没变欧元以前,消费者对于什么东西值多少钱心里一般有个数,有点价格变动大家都很敏感。 但是一旦全部换算成欧元,消费者突 然之间失去了这种价格敏感性。 在商店里看到一个价格,本来可以立即反应这东西涨价没有的,现在必须计算一番。如果是买什么大件,比如电视机之类的,消费者 会计算一下这么多欧元相当于多少”钱”。那么如果是牛奶,咖啡,酒吧,餐馆这样的小商品呢?可能大家就都懒得算了。 这就给商店提供了一个暗中涨价的机会。事实表明欧元刚刚推行的时候,德国,荷兰,西班牙, 这些国家都发生了小商品趁机涨价的情况 。这时候各国政府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制止。 但是意大利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意大利当时正好赶上了政府换届。开始实行欧元的时候已经是新政府了,而做出使用欧元这个决定的,则是上一届政府。新政府不喜欢上届政府做出的这个决定,干脆放任小商品涨价,以此来让上届政府”好看”。 于是商店就好像得到鼓励一样,继续涨价。里拉对欧元的比率是1欧元差不多等于2000里拉,使用欧元之前,一杯咖啡的价格是800里拉,结果后来居然涨到了1.2欧元。几乎所有日用品都涨价了。但是一般人的工资没有上涨,商店 进货 的价格也没有上涨。 如果按照常规方法在意大利做统计,得出结论必然是意大利没有显著的通货膨胀,因为汽车,电视机这样的大件商品,价格都没有上涨。可是老百姓每天买的日用 品价格在上涨,给人印象就是通货膨胀了。 据说就是这个欧元引起的涨价事件,导致意大利经济至今低迷。与此同时的另一个后果是贫富差距加大,中产阶级人数减 少。 故事二, 如果有第三个人参选总统 总统选举,任何人得到一定的支持(比如一定数量的签名),符合法律规定的都可以参选,然后选民从所有候选人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当总统。假设所有人都遵纪守法没有贿选或者”枪击事件”什么的,也不管”民意”是否就是正确意见,选举结果应该能 反映民意 ,这总没问题吧? 如果只有两个候选人,就没问题。如果候选人多于两个,就可能有大问题。 今天听说了一个意大利选举的故事。意大利主要选的不是总统,是总理。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当选的一次(我也不知道具体时间),就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本 来传统上意大利各个政党在总理选举前要分为两大联盟,也就是左翼联盟和右翼联盟,两个联盟各推举一个候选人,这样选民二选一。顺便说一句,意大利有三个共 产党和两个社会主义党。 那一次不知道怎么搞的,有几个左翼政党没有参加左翼联盟,而是在联盟之外又推举了一个左翼总理候选人,这样就变成了三选一。结果是贝卢斯科尼作为右翼候选人当选了。 这里面的问题在于, 如果左翼没有分裂,而只推一个候选人的话,那么左翼是可以当选的。 分出去的候选人只得到了少量选票,但是这少量的选票都是从那个多数的左翼候选人身上分走的,导致他不能当选。 20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其实也是类似的情况。最后戈尔跟布什的结果相当接近。当时参加选举的其实不止两人。其中有一个叫 Nader 的代表绿党,他获得了2.7%的选票。绿党的理念其实接近于民主党,也就是说如果 Nader 没有参选,那么那些投票给他的选民绝大多数会把票投给戈尔,这样就是戈尔赢。Nader 就好像世界杯小组赛里面的弱队, 本身注定不可能出线,可是他却能决定谁出线。 现在的问题是,贝卢斯科尼和布什的当选,是否真正反 映了民意呢?假设有 A1, A2 和 B 三个人参选总统。其中A1, A2 的理念类似,但是支持 A2 的人很少,假设有30万人吧。对于这30万人来说,最好 A2能当,如果A2 不能当的话那就 A1 当,反正不能让B当。这才是真正的民意。 然而现在 A1和B 的差距也就是10万票,因为A2分流了A1的30万张票,最后导致B当选了。 这还是民意么?注意民意不仅仅是 大多数人都不希望B当总统 ,更是 大多数人都认为 “A1比B更适合当总统” 。 真正反映民意的做法应该像国际奥委会选奥运会主办城市那样, 进行多轮选举 ,每轮淘汰一两个城市,然后给那些支持被淘汰掉城市的委员机会选择支持剩下的城 市中的哪个,直到最后剩下两个城市对决。甚至,其实”超级女声”的”选举”规则也比选总统更能体现民意。但是选总统是不能这么一轮一轮淘汰的,组织选举, 统计选票都非常麻烦,国家玩不起,四年一次已经够多了。 选票分流是个很常用的选举技术 ,美国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我甚至怀疑共和党是否应该暗中支持 Nader 参选啊。 民主了,法治了,规则已经制定。仿佛只要人人都按规则办事,世界就变成美好的明天。可是这些规则有漏洞。而且根据歌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规则是必然有漏洞的。 (跟“ 歌德尔不完备定理 ”不相干,是 阿罗不可能定理 。) 原文: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112
1745 次阅读|5 个评论
评“【中日稀土大战】一开始中国就已经输了”
热度 34 wangxh 2014-4-7 15:10
其实前几天已经知道“中国稀土官司又输了”,一直想查一查资料,说两句。还没来得及搜全资料,微信“新材料在线”发了一篇: 【中日稀土大战】一开始中国就已经输了。就就着这儿,说上几句吧。 俺想发问的一个问题是:何为不平等条约?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干过,腐朽没落的北洋政府干过,就连自命不凡、现在已经有人在公然吹捧的蒋中正政府也干过…… 俺不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等等。但有一点应该是这样的:既然进了人家的圈子,就要按照人家预先设好的“规则”玩,否则禁止加入!“入世谈判”就是讨价还价,与我们草民在集市上买菜买鱼没什么区别。当年这个“入世谈判”真可谓马拉松,直到把“吴铁娘子”换掉有人才“得偿所愿”。什么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什么叫“上贼船”?不仅上次输了、这次输了,将来都得输——确定无疑,只要按先有的规则玩,中国必须是输家! 给学生上课时,经常提到两个问题:(1)如果一种商品,你自己能够使用50% 【钢铁材料】 ,你能否影响其价格?(2)如果一种商品,你自己能够生产90% 【稀土资源】 ,你能否决定其价格?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俺听后感觉现在学生的“经济学”知识太少。按照商品经济和市场运行机制,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能 !作为草民,我们不能左右什么,更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作为青年人——而且是祖国寄希望的一代青年人,不可以不去了解这些情况! 但是这两个问题就摆在了中国面前,实际情况是“ 不能 ”——不但不能,而且受气! 以下是那篇文章,原发在《重庆青年报》上: 【中日稀土大战】一开始中国就已经输了 2014-04-04 新材料在线 中日稀土战争 3 月 26 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起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的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这场败诉毫不突然,因为从两年前开始,关于这场稀土战争的结局预言便已被无数次重复。甚至内容基本完全一样的官司,我们在 2009 年已经输过一回,上次的结果,我们被迫开放铝土、焦炭等 9 种工业原材料出口。而这次,不知道我们利用上诉期争取的时间组建的五大稀土集团,是否可以亡羊补牢。不知道我们能否在入世第 14 年,成功说出我们不用再交学费了。 “行为全线违规” 稀土这场战役,两年前正式打响。 2012 年 3 月 13 日,日本经济产业省认为中国限制稀土、钨、钼三种原材料出口违反 WTO 相关规定,请求联合欧盟与美国,向 WTO 提起申诉。 “ 从日本申诉的那一刻开始,中国政府就已经输定了,因为违规是既定事实。 ”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 WTO 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向重庆青年报记者表示,这场关于稀土的争议,从开始的那一刻就已经输了。 为什么会输?早在 2012 年 3 月 20 日的《法制晚报》上,便刊登了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汤婧的分析文章。文章认为,本次申诉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中国稀土材料出口限制的法律是否符合 WTO 规定 GATT 第 20 条 (g) 项 (GATT 不得妨碍成员方实施 “ 与保护可用竭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且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措施同时实施 ”) ;第二,中国出口关税是否符合例外情形。 分析认为,由于中国在国内稀土开采和消费方面,尚未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因此该方面可能成为中国在该场诉讼中的软肋。在之后的抗辩中,应向 WTO 提交 “ 证明采取了相应的国内限制生产或消费措施 ” 的证据。而在出口税方面,如果需要 WTO 认可 “ 特殊例外 ” ,则中国必须满足程序性要件,如 “ 与受影响的成员事先磋商 ” 。但显然,中国也并未履行这些程序。最后,文章总结道: “ 在缺乏合作、沟通的前提下,独自提高关税的办法无疑在现行 WTO 框架下是不具有正当性的。 ” 两年后,当 WTO 专家组报告发布后,其主要理由与结论与汤婧的分析文章惊人一致。 当年,与汤婧一样用条例分析稀土争端的,还有《日本经济新闻》编委后藤康浩。虽然后藤在文章中也小篇幅用条款来分析 “ 中国对稀土出口限制违规 ” ,但其重点却落在了煽动民族情绪上。利用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遭遇的 “ 油荒 ” 影射稀土争端,将整个事件歪曲到 “ 经济战争 ” 的层面。 “交涉水平低下” 【 这里插一句:水平高也没用! 】 有预言者解释规则,讲明条款,也有预言者难以克制个人情感。 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在 2012 年 3 月 21 日,就发表了一条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的预言微博: “ 这个事件说明,我们有关单位的专家和官员对于 WTO 规则理解的水平之低下,让我感到震惊。我们只会在败诉后发表以民粹主义为主的声明,从而掩盖官员的失职。中国加入 WTO 后被起诉 26 次,全部败诉。主要原因就是主管官员和专家不懂 WTO 规则。 WTO 明文规定不准搞配额,我们却明目张胆给稀土搞配额。 WTO 规定政府不能补贴商业研发,欧盟美国给空客波音的补贴只敢以科学研究的名义藏着掖着,只有我们敲锣打鼓地昭告全世界,我们公然补贴国产大飞机 498 亿元,将来一旦出口就会被告。 ” 郎咸平预言了稀土争端,还预测了未曾发生的 “ 飞机被告 ” 。日本企业文化研究所理事长胜又寿良则更倾向于预测 “ 中国稀土的从出口到政策的全线失败 ” 。 2012 年 9 月 7 日,胜又寿良发表分析文章列举 8 条理由认为 “ 中国稀土争端必输 ” 。其分析不仅涉及世贸条款和规则层面,还利用全球稀土开采变化、日本稀土类进口呈下降趋势、稀土替代技术革新发展等数据,奢望证明 “ 中国稀土出口未来将面临重重困难 ” 。 暗示中国既会输官司,还会输掉经济,更会输掉政策,胜又寿良这篇文章可谓居心叵测。接力这种观点的,还有 2012 年 5 月 11 日的美国杂志《连线》和 2012 年 6 月 21 日的《福布斯》。 “ 五年内中国稀土将完全失去优势。 ” 文章援引美国矿业分析师约翰 · 凯瑟的预言,表示美国的军备制造虽然很依赖中国稀土,但随着新矿开采以及替代技术的出现,中国稀土将失去优势。 “错误一犯再犯” 随着 WTO 主持争议双方于 2013 年 2 月和 6 月展开口头辩论和听证会,各种关于败诉的 “ 预言 ” 开始加入 “WTO 预判 ” 这个重要道具。 抗辩之后的 2013 年 10 月 10 日,负责美国方面起诉的斯图尔特律师事务所首先扯出了 WTO 专家小组。其首先将该案件与 2012 年的 “ 限制 9 种原材料出口违规 ” 案件相联系,指出 “ 当时,中国败诉后并未采取相关行动,也未调整其相关政策。所以中国如今的整体政策,依然不符合 WTO 专家小组审查出口限制的规定 ” 。 接着,又用数据逐条反驳中国提出的抗辩理由,强调 “ 中国限制出口并非为了保护环境,而是为了保护国内相关产业,损害外国生产商 ” 。最后,针对中国提交的例外条款证明,斯图尔特律师事务所指出 “ 中国提交的政策执行日期,并不具备早期指导性 ( 可视为无效 )” 。 在美方发表解读之后,众多日媒在 2013 年 10 月 24 日之后放风 “WTO 已经发表中期报告,中国被判 ‘ 行为不当 ’ 的可能性较大 ” 。日本大型新闻网站时事 .com 、发行量达 1000 万份的日本报纸《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先后炒作 “ 中国败局已定 ” 。 但根据 WTO 规则,专家委员会听证会内容和阶段性结论是禁止公开的。因此当时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国际财经时报》、《纽约时报》等媒体均辟谣称 “WTO 尚未得出评论,世贸组织拒绝评论日本声称的临时报告存在与否 ” 。但在这些文章中,总是暗藏诸如 “ 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 WTO 研究结果应该是对美日欧有利 ” 等消息来源不明的导向性暗示。 更有杞人忧天者,在导向性暗示之后 “ 奉劝 ” 中国尽快为败诉做好准备。 全球市场研究机构 TrendForce 、日本金属研究局均引用 “ 匿名业内人士 ” 的观点,建议中国尽快加强稀土采伐管制。因为 “ 中国败诉之后,配额一旦放开,滥采、走私等问题将日趋严重。届时中国在调整出口政策同时,将迎来管理稀土企业的高峰。 ” 稀土争端全经过 2012 年 3 月 13 日—— 日本经济产业省向 WTO 提交《关于中国违规限制 3 种原材料出口》的报告,认为中国对稀土、钼、钨三种原材料实施的加收出口税、限制出口数量、设定最低出口价格不合世贸规定。 2012 年 4 月 25 日和 26 日—— 日美欧与中国进行协商。 2012 年 5 月—— 日本联合美国和欧盟,向 WTO 争端解决委员会提出专家组仲裁申请。 2012 年 6 月—— 设立争端解决专家小组。 2012 年 6 月 27 日—— 基于商议结果,日美欧希望 WTO 争端解决委员会仲裁 “ 中国违规限制出口 ” 。 2013 年 2 月和 6 月—— 举行专家组听证会和口头辩论会。 2014 年 3 月 26 日—— WTO 公布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 针对以上这些 “ 准确预测 ” ,重庆青年报记者在 WTO 公布专家组报告之后均一一回访致电。 官方机构如日本经济产业省、欧盟委员会、美国商务部等均表示,如果中国上诉,最终仲裁结果仍然要看 WTO 专家组的判断;民间机构如斯图尔特律师事务所、日本金属研究局等表示结果应该不会大变;而此前发出 “ 预言 ” 的中国专家均表示,现阶段不方便发表评论。 (原文章来源:重庆青年报)
个人分类: 国家|8036 次阅读|34 个评论
真实的世界、你我的世界和社会
热度 1 zhaoxc 2014-3-22 20:25
------ 兼 说 争吵 一、真实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不受任何人、任何事、任何规律左右的世界 ,而人们、尤其是科学家对世界 ( 宏观和微观 ) 的每一个 运行规律的 “重大发现”都只是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一个事实而已,如此话语: 你看,或者不看,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事儿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 理儿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知道,或者不知道, 我就在那里, 不舍不弃; 知我事理,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 一定超牛人 ) ,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二:你我的世界 你的世界、我的世界、大家的世界严格说来都不能称作“世界”,仅仅是真实世界在你我世界观和知识体系下的一个映像而已。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函数” ( 是个映射 ) 这个概念大概做个类比, 真实的世界、我和我说的世界类似于函数三要素,“真实的世界”是自变量,“我”是个映射,“我说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这个自变量经过我的映射而成的一个像而已。 因此你的世界、我的世界和他 / 她 / 它的世界都不一样,即 每个独立人的世界都是唯一的 。 既然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唯一的,那“世界”与“关系”的关系就有点意思, “关键是每个人与别人动态的交集:从天各一方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经过一定的偶然事件--(路人,线上)—再次的偶然事件或有意的搭讪--(认识,寒暄)—经过交流--(熟人,了解)—进一步交流--(伙伴,好友)—深层次交流--朋友(线上线下)—特殊的共同经历--(至交,男女朋友)—心灵的交流--上升到最大交集:(死党,闺蜜,夫妻)”。因此我感觉 “关系”的疏密程度反应的是不同人的世界交集的大小,交集越大,关系越密,否则越疏;反之依然 。 这里需要说一下,1:从“风马牛”到最大交集的顺序反映了人们各自世界的交集大小;2:从“风马牛”到最大交集不一定是顺次的,完全可以跳跃,比如完全未曾谋面的“马”与擦肩而过的“牛”相爱了,这种“缘分”的东西是不讲理的;3:“关系”会反向发展,即退化,比如“伙伴”或“闺蜜”由于一些分裂的事重新变成路人甲乙;4:一个人的世界所构成集合的核(Kernel)基本决定他的世界观,类似于一个体系里的“公理”,其他规则和观点基本是核心规则的演绎结果;5:“对一个人最大的报复,不是去恨他(她),而是遗忘”,原因就是你恨他/她的话,说明你的“核”里有一条念念不忘于他/她,说明他/她始终生活在你的核心世界里,而将给你伤害的他/她自然的划归到“风马牛”或“路人甲”的范畴里,会很轻松; 小说中时常提及的,说两人有 “ 不共戴天之仇 ” ,实际是说两个人(设为 A , B )必然各自会有一个子世界同为某特定子世界的子集,且互为补集,即两人那个子世界的交集为空且互补,这个空集与 “ 风马牛 ” 或 “ 路人甲 ” 的空集还不一样。举例来说,假如所有世界观的集合为全体实数, “ 风马牛 ” 中风的世界是 { 正整数 } ,马的世界是 ,俩人的交集是空集,但也没有恰好抵触的东西;不共戴天的情形中,若 A 世界的某个子集为 { 有理数 } ,则 B 必有某个相应的子世界是 { 无理数 } ,若 A 世界的某个子集为 {-3 , -2 , -1} ,则 B 必有某个相应的子世界是 {0 , 1 , 2 , 3} 。 三、大同世界和丰富社会 我有时候幻想:“如果我个人的规则变成这个世界的通用规则,这世界不就简单了”,当然,战争狂人的幻想是人类的灾难。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或者称之为乱,就在于规则多,而这些规则经过每个人的理解再现的规则更是不可胜数,而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每个人都自信、甚至自负的认为自己所理解的规则就是这个客观规则本身,当这些人一起谈论一些事或规则的时候,争吵和战争不可避免。小到 街头巷尾的鸡毛蒜皮、 网上的“隔空大战”、科比詹姆斯粉丝的互黑,大到美国和联合国所阐述的不同的“国际法”,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立场来阐述观点,A的观点必定区别于B的观点,关键在于每个人/集体的出发点不同,更有甚者的利益不同,都从自己理解的同一个规则当然不同,有点类似于“达芬奇画鸡蛋”和“盲人摸象”的意思。 争吵是独立的 A 用自己世界的规则意图说服独立的 B ,反过来 B 用自己世界的规则意图说服 A ,而 A 和 B 对同一件事 / 规则的理解明显的不同而又互不相让的结果。 四、社会 社会是所有人的世界的集合,这个集合(记为Q)注定是超多样化、超丰富的,其中肯定有很多人与其他人的世界集合的交集都是空集,即Q的二元关联矩阵必定是个稀疏矩阵。如果有一个人想让很多人相信他/她的世界,那这个人要么是个超级哲学家,要么是超级教主,还可能是战争狂人,因此就不难理解这个世界的聒噪了,因此自己想安静,你不可能让别人停止,只能关闭自己的耳朵,或者开而不听。 合理社会 / 集体的基本规则必定是简单、客观、无歧义的,每个人的理解不能出现质的区别的规则是合理可行的规则,否则就应该更改 。比如,大家都比较诟病的一些单位或集体,甚至政府部门出的规则:“原则上 ****** ”,这作为规则显然是比较搞笑的事情;反过来,作为每个人 / 利益共同体,如果都只在自己利益的前提下看任何事情和规则,而不是遵从事件本来发生的规律思考,那么 上述的“合理可行的规则”必定不存在 ( 猜想 ) ;因此 要想让某些规则成为“通用规则”,从很短的局部时间来看必定会有很多人 / 利益共同体的利益受损,但从长时间大样本来看,这些“通用规则”必定是使得牵涉各方受损最小、获利最大的规则 ;同时注意: 任何规则都是有漏洞的 ,因此不要期望政府 / 部门出台一个 ( 假设是客观立场出台的规则 ) 每个聪明人 / 利益共同体都由于无空可钻而不得不遵守的规则。(注:所谓“事件本来发生的规律”是指,如果一件事不受人为干预、自由发展的前因和后果) 社会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都不愿意、都没有耐心、也没有勇气在小局部受损,都想成为每一步上的“赢家”,而这样的“赢家”注定是不存在的,导致的最后结果是牵涉各方都成为最终的“输家”,尤其是政府和强势者事事时时不首先示弱、不愿吃亏、反而利用制定规则和话语权的支配地位只想做受益者和“赢家”的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注定不会是个幸福开心的 社会 。当然也有例外,因为规则都是有漏洞的,那就是某一步的“大赢家”退出这个游戏而加入另一个圈子和另一个“游戏”,比如移民,而牵涉的其余各方、甚至无辜的人去承担共输的结局所带来的后果,有时候甚至是灾难性的,比如开矿者与遗留的烂摊子和受污染的环境。 “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归根结底是“大家”的。
个人分类: 社会万花筒|400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新规则,呼之欲出
热度 12 lin602 2014-3-18 17:56
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好事还是坏事? 从国家领土完整的角度,这不是好事,如果任何地区都想通过公投独立,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原则上,地区是不能独立与公投的。 但克里米亚做了,俄罗斯接手了,老美对付弱国非常狠,已经干掉几个国家了,但俄罗斯这个骨头,他啃不动。 如果这样下去,给世界一个范例,想独立就独立,想打谁就打谁,愿意接手就接手,看谁的力气大。 这次事件,给世界一个震惊,力大为王,是世界的祸源。搞不好,地球变成‘完蛋鸟(了)’。 我的感觉,可能会有呼声,要有一个世界新的规则。这个规则为领土与国际关系的准则。 在这个规则下,美国也不能随便打利比亚及伊拉克,俄罗斯也不能随便接手克里米亚。 新规则呼之欲出。
3002 次阅读|23 个评论
消失掉的游戏
热度 15 fdc1947 2014-2-4 15:07
 新年新岁,想起了儿时的游戏。那时候,大人是不大管小孩子的学习情况的,只要不闯祸、不受伤、不损坏东西、不留级,到时候回家吃饭即可。因此,课外的时间,绝大多数都放在了玩上。现在能够想起来的游戏还有几十种之多。以后有时间整理出来,我想也是有意思的事情。 但是,由于时间的久远,肯定会忘记很多游戏。有些还能够记得玩法,但是,有些需要在游戏时嘴里念叨的词却记不全了。有些游戏则连规则也记不得了。时代在变化,游戏也在变化,有些我们上一代人玩的游戏,我们就不知道了。 前些时候,听蒋月泉先生说《白蛇传》的录音,说到许宣儿子的同学叫许宣儿子做游戏。他说到三个古老的游戏,有的我就已经不很清楚怎么玩的了。这三个游戏是: 1. 畏畏四的角。似乎是五六个小孩在一件房子中间,齐声喊叫“畏畏四的角”,就分别跑向房间的四角,去抢占四个角,每一个角只能够被先来的一个人占领(或在旧式大厅中, 四人分抢四根庭柱)。占住角(庭柱)的人,不断抽空两两互相交换位置,以挑衅留中间没有占处的人,留中者则极力抢占互换时出现的空角(柱)。至于最后如何惩罚失败者,我已经记不清楚了。 2. 三人骑白马。我们只有骑马打仗,不知道是否一样。三人作一马一人,其中一人直立,为马头及前腿,另一人弯腰,双手扶前直立者腰部,直立者双手帮扶拉着弯腰者的手,这样就成了马身及后腿。第三人通常较小,骑坐于“马身”。这样就成了一人一马。对面也有另一人一马,则双方的“骑士”相互拉扯,把对方拉下马者为胜。在学校里人多,往往分两伙,双方各有数骑。一场混战之后,把对方悉数拉下马的一方获胜。 3. 老虎孵(音 bu )蛋 。我没有玩过这样的游戏,不知如何玩法。后来在网上查到这样的玩法:一人为老虎状四肢着地,身下一砖头瓦片为蛋。旁边若干人要想办法偷到老虎身下之蛋。如果蛋被旁人偷走,“老虎”受罚。老虎要护住身下之蛋,在旁人接近之际,用手或脚触碰之,被老虎碰到的,即趴下当老虎,原老虎解放为人。蒋先生所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游戏。 儿童游戏对儿童的成长极为有利。小孩子在一起玩,使他们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不守规则的孩子往往受到其他孩子的惩罚和孤立,这样他们就懂得了社会。这是一种“德育教育” 。 如果老人带孩子,老人与孩子玩,孩子会耍赖,老人就让步。这样的孩子不能懂得社会的规则,将来多成霸王或衙内。如果遇到比他更霸的,就麻烦了,或作奴才、或不知所措,甚至走上不归之路。 电子游戏虽然也有规则,但是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使是儿童自己的交往,也会有很多复杂的情况,需要灵活处置。需要学会相互学习、相互妥协、相互摩擦,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总之,儿童通过游戏,学会人与人之间的正确相处。 这种学习是书本上学不来的。现在的很多学生中的问题,深追起来,似乎原因至少是部分原因在于儿时缺乏儿童之间的游戏。 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往往对孩子管的太死,不让孩子们自己玩,这是很不好的。 只是让他们学习,即使不学写字、算术、英语,也只学所谓才艺,这是不够的。 所谓学才艺,画画、唱歌、跳舞等等,都不能替代儿童之间的游戏。 当然,他们也有难处,不把孩子管得很死,孩子们之间闹纠纷,家长就要找上门,甚至要天价的赔偿。 所以,我们的法律,老是要追究学校和幼儿园的责任,恐怕也要有一个度。有些事情,是要免去学校和幼儿园的责任才好。 
个人分类: 教育|5549 次阅读|26 个评论
旗帜鲜明的反对基金委2年规定
热度 9 whoiswho 2014-2-4 03: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各个国家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更是得到各界的认可,近些年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完善资助体系,如对限项的规定,资助额度和资助年限的修改等,总体得到较广泛认可。从很多地处科技人员交流看,有些希望额度低一些,资助率高一些。这些有一定道理,但个人觉得保持较高的竞争性也好。此处发文反对两年不获得资助就停一年的政策。 不知道当初制定这个规则的初衷是什么,增加基金委的工作量?或者评审人的工作量?抑或其他原因?如果是增加基金委的工作,那本来是该部门的工作,通过这种方法减少工作量不可取。如果是评审人的工作量原因也大可不必,增加库容即可。其他什么原因那?其实一个基金是否获得资助很多因素,专家观点不同的,一个专家手上项目书都很优秀互相PK的,少了一年的申报机会就少了一年进步的机会。大家可能有体会,自己一个想法,因为资金或者试验设备或者其他原因进展缓慢一点,第二年看看别人文章都出来了,开始进行的时间都差不多。很多青椒甚至倾心研究的人没有其他渠道只有靠这个自由申报自由竞争的平台,一次限制会丧失很多人的机会和进取心。 原来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呢?谁能告诉? 当然是反对无效,呵呵,还是反对一下!
个人分类: 评论感想|5734 次阅读|21 个评论
野蛮和文明——纪念文明斗士曼德拉
热度 4 qyu111 2013-12-9 09:05
南非领袖曼德拉去世了。 4 年前曾经上映了一部讲述曼德拉故事的电影叫《Invictus》(中文名:《成事在人》)。电影里面有一句白人歧视黑人的话:“足球是野蛮人的文明游戏,橄榄球是文明人的野蛮游戏”,意指喜欢踢足球的黑人是野蛮人,而喜欢玩橄榄球的白人是文明人。其实,不管是足球还是橄榄球,所有的体育竞赛都一样,都是文明人的野蛮和野蛮人的文明。 说体育竞赛是文明人的野蛮,因为它是肌肉的、激素的、情绪的、因而是动物的竞争。说体育竞赛是野蛮人的文明,因为它是有规矩、懂尊重、守规则的、因而是文明的游戏。同样的,黑人、白人和世界上其他的人也都一样,既是肌肉的、激素的、情绪的动物人,也是大脑的、自觉的、理智的文明人。 所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都依赖这个地球上的共同资源,所有的人为了生活的更好都会竞争。当人类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互相欺压和打杀的时候就是野蛮人,当人类懂得了友爱和尊重而能够互相协商和妥协的时候就是文明人。 野蛮来源于竞争,而规则造就了文明。曼德拉,就是一个懂尊重、懂规则,为消灭歧视和争取平等而战的文明斗士。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611 次阅读|5 个评论
诚信、规则与信仰
热度 1 Furaibo 2013-12-6 14:02
人人生而平等,且有神的形象,所以人权神圣不可侵犯。 同样,人人生而有罪,谁也不能保证永远诚信,都有犯错的时候,不守诚信在圣经中就是一种罪。所以,对别人的不守诚信要宽容,所谓“爱人如己”。老祖宗们标榜的“言必信、行必果”其实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 所以,所谓契约只是一种约束,是契约双方达成的一种共识,即共同承担由于失信所导致的风险,把这种共识用文字写在纸面上,签字盖章等等。法律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契约。 所以,在双方没有签保研协议情况下的失信,应该是一种更严重的失信。 契约作为一种约束,由于其没有绝对的平等,更不能随意打破!一经签署,必须得到执行!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地执行,同时在怜悯弱者的基础上,需要法官的审判,必要时还需要陪审团。如果你觉得是霸王条款,那就应该在签约之前,甚至在规则生效之前,提出抗议,经过院党政联系会或者教授会讨论,可能修改。如果得不到认可,你可以继续上诉,甚至走法律程序。 但是,如果你签约了,再打官司,你的胜算就少了很多, 因为 规则的 解释权某种程度上 通常属于 制定者。 打破规则而导致的 诉讼, 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成本! 所以,有人认为如果维护规则的成本大于规则所带来的好处,则这个规则不要也罢。我认为这个观点要不得。维护规则的成本往往不是规则造成的,一个社会维护规则的成本,通常与打破规则所带来的风险成反比,与制定规则的人的水平成反比。当然,在一个不尊重规则的国度里,可想而知,制定的规则该有多烂了! 同样,没有完全平等的契约和法律,所以就要有一种绝对权威的东西,很可惜,这种东西在人世间找不到。于是,就有了战争,有了自焚。同时,也就有了信仰。 我相信有一位完全圣洁、公义的神,他超乎众人之上 ……
个人分类: 书斋小记|34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请教:关于“诚信与规则”的问题
热度 22 freefloating 2013-12-1 19:06
老曹引起的关于【诚信】和【规则】的问题引起轩然大波,虽然老曹的文笔逻辑思想我仍旧不感冒,但我觉得这是件很好的事情,至少让大家了解了此类事情不同国情不同人品处理问题的不同。 也由此我也终于明白了老曹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还会有一些像样的朋友的原因。(*^__^*) 鉴于最近家事功课繁忙,我一直不能全面思考,也就不敢专文论述,只是四下里溜达,即时有感发些评论……其实耽误的时间也不少…… 林青老师的【 违约的代价,浅谈在美国的经历 】一文提到了他在美国的经历。 我一时有感,提两个问题,请大家指教, 还希望有深层次的答案,多一些自我否定和自我查证之后的论述,表面的答案总是容易的。 1.在美国这样的一个崇尚【信用】和【法制】的社会,在学生违约问题上为什么不【制定契约实施惩罚】? 2.我们如何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呢?您的建议有没有可操作性,有没有漏洞,有了漏洞应该谁来负责呢? 加入小文老师想平心静气的讨论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不应该歧视网络, 为什么人权要从弱者抓起而诚信要从强者抓起。 %—————————————— 昨天在老妈家,博士导师给我短信:“久未联系,近来可好,甚念。”,让我顿感羞愧,赶紧打了电话回去,聊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她提醒我要抓紧,不要在科学网上耽误太多时间。 我想我对科学网的期待可能和她对我的期待之间有些路径选择上的矛盾,但好在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就是能做出得到承认的真正的科研。我还在寻求路径,所以感谢所有真诚的意见和建议…… 这周依旧应该繁忙,写此篇博文也为给自己立个规矩,本周五之前科学网不看不评不写不回,还请体谅,还请监督。 真是不好意思,今天一大早我就要做违背作为人类基本道德底线的诚信问题“的事情来,昨儿刚说不上科学网,今天就要出来作答,因为我一不小心(其实是按耐不住)上科学网来一看: 1. 小文老师有评论哎!人家可是院士哦!“规则面前怎能人人平等”?我对院士还是要赶紧表达尊重滴。 而且小文老师两个问题也是我想讨论的。“ 为什么不应该歧视网络,为什么人权要从弱者抓起而诚信要从强者抓起。 ” 2. 还有林青老师的专文回答,我觉得没有恍然大悟的解惑感,也没有心有戚戚焉的共识感,(我提出问题当然心中有预想答案的}。我希望有人从【契约精神以及其合理合法可操作性的角度】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不要掺杂道德审判。 我认为:道德审判是造成道德败坏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经常说Don’t judge people! 3. tuner 竟然对孟津老师的罚款建议也不认可,我觉得有可能有道理。大家怎么看? tuner 2013-12-1 21:43 老曹学生的所谓 “ 不诚信 ” ,是不合理的规则造成的。美国没这样的规则,所以即使有相似的事件发生,也不涉及诚信问题。 学生读研,个人和家庭是有一定经济负担的。读研或工作又属于人生选择的大事,最终决定权当然一定是学生本人,学校必须尊重。强制一个不想搞研究的学生读研,目的是什么?因此从道理甚至法律上说,学校无权强制学生读研,或者以任何理由干涉或惩罚学生的决定。所以,对那些专门制造问题,却无从解决问题的愚蠢的规则,应该取消。多说一句:我觉得美国的学校如果制订了相应的规则,甚至如孟津建议的那样罚款,结果必然会被告得破产。 这些道理并不复杂,我相信老曹最终有理解并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4. 还有很多好文,需要我表示一下支持。 于是我决定收回昨天的承诺,今天就开始继续上科学网和大家理论理论。
个人分类: 把问科研|5331 次阅读|81 个评论
选择的权利与违约的代价
热度 29 xinyumri 2013-12-1 08:36
利用感恩节假期的时间,看了看最近因曹大侠的一篇博文引起的“诚信与规则”的热议。曹大侠是个较真、直率的人,在当今社会上不断出现信任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可以理解他拿诚信说事儿的出发点。不过理解不等于完全同意,正好今年发生在我身边的两件事和这个话题有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们学校一个中国小留学生身上。小姑娘的父亲,是先生的舅舅带过的研究生,于是就让我们帮着照顾照顾。小姑娘就在我们工学院的无线电系就读,平时有问题了就会发伊妹儿给我,约个时间跑我办公室聊上一会儿。 大四那年小姑娘来跟我商量:想去工业界,但又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该怎么办?我知道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的就业市场一直不好,外籍学生因为身份的问题就更难了,就建议她两手准备,找工作是 plan A ,申请读研是 plan B ,她觉得有道理就这么做了。 果然找工作的事一直到开毕业典礼那周都没下落,读研的 offer 却早早就来了,于是她决定去南方的一所私立名校读硕士,那边房子也找好了,就等着和老爸开过毕业典礼后一起南下了。谁知就在这节骨眼儿上一家公司提出要面试,那天先生和我请父女俩吃饭,饭桌上聊的最多的就是这件事。我和先生都深知外籍学生找第一份工作之难,就跟她说有这样的机会千万不要放弃,迈出第一步是最难的,一旦有了第一份工作,就可以开始积累经验和人脉了,以后要想再回学校深造还是有机会的。于是小姑娘退了机票留下来参加面试,几周后得到聘用,就把那边的学校给辞了。 第二件事发生在我们系新聘的一位年轻教授身上,他去年招了一名学生,秋季入学,到了春季忽然提出要退学,后来一了解,是入学前申请的一家公司决定给 offer 了。研究生第一年一般都在修课,很少能出活儿的,但学费和助学金还都得由导师来支付,这位同学这么一退,我同事那二万多研究经费就打水漂了,这对于助理教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于是从系主任到几位教授,都找这位学生谈话,极力挽留,但最终这位学生还是决定去工作了。 两件事情,第一件事里的小姑娘没有花对方学校一分钱,没有人会追究这样的“违约”。第二件事属于灰色地带,因为那位学生并没有在入学以后继续找工作,但她的导师又确实受到损失了。大家并没有指责这位学生 unethical ,只是觉得这种事情发生了 very unfortunate ,但还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当然,美国没有档案一说,学校在这件事上没能力干预,不尊重也得尊重。同事无奈之中也还是保持了幽默感,说: I feel like a 16-year old got dumped. 于是我们半安慰半开玩笑地说: We all LOVE you! 我觉得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读研还是去工作,意味着他这辈子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会在图书馆实验室里,为未来更高远的飞翔打下基础,还是会到职场上步步为营地去开始积累,这应该是一个十分不易的决定。在就业市场理想的情况下,喜欢学术的人可以选择继续读研,想创业的人可以直接去工业界。但现实不但远没有那么理想,而且可以说是残酷,许多人,尤其是女孩子,读完研还是找不到工作,对他们来说,“违约”也许是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实验室里损失几万元的经费,少了一个做课题的人,对学校与导师来说,固然是个不小的损失。但相对于一个年轻人的一生来说,还是要算轻的。其实青春这个年龄本身就充满变数,我们决定招研究生,都是要承受一定的风险的,比如资格考试通不过,或是出了其他的问题等等。只要风险能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不至于扰乱了整个体系就成。既然违约的是少数,可见是个微扰项。 学校毕竟是个教育机构,和普通的职场不同,还是要以人为本。诚信教育固然是人本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但现在的年轻人生存竞争压力太大了,也应该多理解他们。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不光是诚信出了问题,而且似乎所有的人都怨气十足,觉得不公平。若是我们现在能对年轻人多一份宽容理解,他们也许会心存感激,等他们占据要位的时候,对底下的人也会宽容,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个人分类: 历史与时事|7619 次阅读|71 个评论
北大校长首先是‘规则的执行者’
热度 1 lin602 2013-10-13 17:18
看了喻海良的博文‘如果我是北大校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732351.html ),理解并欣赏喻博士的闯劲。 我只想说一句, 作为好的校长,他是好的规则的制订者,更是规则的忠实执行者。 如果有个女生转学今天这样的情况超规则这样办一下,明天又有别的事那样办一下,那这个学校会乱七八糟,最后不可能走到世界一流。 好校长是法治的推进者,不是法治的破坏者。 现在美国政府还在关门状态,美国总统不能不通过国会让其开门,更不能象叶利钦那样‘炮打国会’。这是忠实执行制度,否则会向独裁。
19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代中国的产业生态 ——技术理性的视角(一)
热度 5 lvnaiji 2013-10-8 08:04
吕乃基 学术界提出“技术理性”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自西方社会逐步进入后现代之时,各路后现代思潮即纷纷经由批判技术理性来阐述自己的立场。随着改革开放,各种学术思潮一起涌入中国,技术理性甫一引入便成为学界批判的对象。本文无意陷入关于技术理性的褒贬之争,而是要阐明一点,技术理性是特定语境,也就是18、19世纪西欧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产物。中国不具备这样的语境,因而学术界所批判的实际上是中国不存在的技术理性。由于缺乏技术理性的限定,当代中国的产业生态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全文分三部分上载。一、技术理性提出的语境;二、博弈,技术理性的要义;三、中国语境下的技术理性。原文:技术理性在中国——一种对技术理性的后现代解读,《东北大学学报》2011,6。请引用者注明出处。 一、技术理性提出的语境 技术理性提出的语境,其一是科学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表明科学技术在社会上的应用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范围和深度;其二是初生的市场经济。“初生”之意,一方面是摆脱僧侣和王公贵族等形形色色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干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自中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一系列变化,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摆脱 传统社会,不论是血缘宗法还是强权,不论来自教会还是世俗,对社会资源,在当时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力的垄断和控制,去除来自市场外权力等的干涉, 搬开一切障碍,扫除束缚, 让所有资源自由流动,主体自由选择。到了亚当 • 斯密的时代,摆脱了束缚的个体,终于可以在公平的规则下,独立自主地展开与 自然的博弈。 另一方面,西欧社会还没有发展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还没有长出“看得见的手”。一方面是从零开始,另一方面是还没有从零迈出一步。因而此时的市场经济如同“理想气体”一般,只由得“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上下其手。 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二者都涉及博弈。前者表明人与自然博弈的广度和深度;后者的要义是,市场的重复博弈,以及博弈规则的有限和相对稳定。工业革命较易达到,如果不是如英国这样的内生,也可以引进,且各国差异不大,市场中的博弈却会有很大障碍并千差万别。 正是18至19世纪西欧社会在较为广泛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一致和稳定的博弈,才可能培育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反过来说,正是在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以及科学理性的共同作用下,才有相对一致和稳定的社会,才有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内生型国家的现代化。 这一特殊的语境,是亚当斯密提出市场经济的前提,也是学界提出技术理性的前提。 韦伯和马尔库塞等提出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具有以下根本特点:其一,蕴涵了人的本性:以最小代价或成本获得最大收益,这就是投入产出比和功能价格比。也就是亚当 •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实际上与自然界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一致。技术理性可以说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其二,将“经济人假设”限定于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顾名思义,意在使用工具,主要旨在应对自然。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的特点在于,自然对于各色人等的一致性和持续性(参见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这种一致性和连续性成为技术理性之所以成立的基础。其三,这样的一致性和持续性延伸到围绕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将后二者建立于前者的基础之上。 上述三方面——人与自然、人际,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一致和延续,构成了类似于自然界那样客观的研究对象,这是技术理性之所以在实际上存在,在认识上得以被韦伯等人所抽象的前提。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576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行贿与受贿都是规则的破坏者!
热度 22 张海霞 2013-9-17 10:34
来上班的公共汽车上,无疑看到一篇题目很扎眼的博文《你知道我妈塞了多少钱吗?》,看下来原来是说学校里招聘腐败的,言辞很重,好像到处都是腐败一样,其实只是拿了道听途说的个别案例做为样本来诋毁群体的典型例子,看得可气,于是留言说:胡扯八道,不要以点带面乱写乱骂!没想到博主立马举出自己为女朋友花几十万“买岗位”的例子来答复!真是不得不说:这样的实例更让人觉得博主的“虚”! 无论是哪种理由和借口,行贿和受贿都是孪生兄弟,都是规则的破坏者,如果查起来,都是犯罪的,如此拿出来炫耀是自投罗网吗?现在中国是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做为溃噬大坝的白蚁,这个大坝会毁得更快,做为一个号称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人,不可以放任自己做这样的事,更不值得炫耀! 在这个社会上,如果连知识分子自己都不能遵守规则,都不能认识到“行贿与受贿都是规则的破坏者!”这可能是我们目前社会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吧!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5550 次阅读|23 个评论
如果没有新规则,这个世界挺危险的
热度 3 lin602 2013-8-12 21:58
现在的世界有点象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比那时候还没有规则。 一个国家内部比较有秩序,不是很乱,是因为国内有宪法与法律,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与军队。 现在的世界,虽然有个联合国,但是这个空架子,美国及其他不少国家都用过‘联合国军’的称号到其他国家去。 打一个国家,联合国根本就没有约束力,根本就没有什么规则而言。有力量就打了,没有力量就不打甚至被打。 伊拉克、利比亚被打了,叙利亚不是俄罗斯帮着,也改朝换代了。中国与俄罗斯互相取暖,日本与波兰一起进行军事演习,日本要改宪法了。等等。 这个世界真是不太平。如果国际上经济出现大问题,日本军事再强大些,配上个‘东条英机’,加上美国再有点野心,如果军事一失衡, 再没有国际强有力的游戏规则,某个小事也不排除出大问题。 从国际安全、资源的有效利用、延长全人类的‘寿命’而言,这个世界要有规则、计划与民主。世界上下一个最伟大的人物,就是在世界新规则上做出重大贡献并进行有效推进的人。
1753 次阅读|6 个评论
最后的孤独守望者
热度 2 ailincnj 2013-8-5 23:09
每天早晨要经过新庄立交桥下的路口,从玄武大道到火车站方向必须越过 4 个红绿灯。仔细观察,这里成了我们现实生活的缩影,能给人很多启示。 一、在红灯路口,首先绝大多数人是愿意遵守交通规则的,站在那儿等待,让川流不息的车辆通过。 二、当时间也超过 60S 以上,一阵车流过后,出现了短暂的间隙。这时就在对人的第一次考验,有人开始投机,铤而走险,乘机闯红灯冲过去;有的开始躁动,看那些冲闯红灯的没有受到什么惩戒,也许认为自己吃亏了;当然还有遵守规则的人,仍在耐心等候。 三、当再次通过了一阵车流,因为红灯不是数显,经过了近 100S 等待的人们,不知还要等多久,就在还有不到 10S 时,失去了耐心,几乎绝大多数人开始闯红灯过马路,当然有少数认为绿灯也快亮了。 四、能熬到红灯灭,绿灯亮的个别人,基本上成了孤独的守望者,只有的极少数人,要么是老弱者,要么是真正守规矩的人。 五、过了这路口,在下几个路口可能还要等至少两个红灯;那些前面闯红灯者,可能正好赶上下个路口绿灯,使违规者变得合法化。 朋友,绕了几绕,没有亲身经历者,你看懂了吗?从这些红、绿灯路口,本人得到如下启示: 一、这是一个无序的社会,客观环境造成大多数人不守规则。可不是吗?从平民的闯红灯,到中央政治局委员陈良宇动用社保基金,都是一个道理,可以不守规矩,所有的法律、规则都可以通融的。 二、这是一个不以人为本的社会。所有的红灯设置都是以车为中心的,人在途中只不过是个配角,不要找借口,中国人多,要有人的尊严与数量无关,与执政理念有关。 三、这是一个脱离民众的社会。没有人会倾听群众意见,每天经过的人最有发言权,完全可以设置得更人性化,更符合实际。但沟通的管道不畅通,易聚民怨。 四、这是一个很难公平、正义的社会。让投机取巧者占便宜,不受任何处罚;遵守规则的老实人吃亏,别人还会嘲笑他迂腐,最后成了孤独的守望者。 个人感悟,也许偏颇,交流分享而已。
2578 次阅读|4 个评论
访英见闻录(9)-再谈积累、分享,以及学术规则
热度 3 opensesame 2013-7-31 05:27
我曾经谈到自己做科研的体会,认为积累和分享对我们的进步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见 访英见闻录(六)积累 -- 国内实验室亟需的最重要科研经验之一 。要实现积累和分享,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彼此尊重学术成果。 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在他人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工作;或者他人在自己基础上更上层楼。如果没有连对方已完成工作的尊重都没有,会有人愿意与你分享吗?我想是不会有的。如果只会从他人那里继承,而自己却非常吝啬,只进不出,还会有人愿意一直与你分享吗?除了我们的父母可以对我们单向付出、不求回报之外,上帝,如果有的话,也做不到。 怎么样才算学术尊重?起码的要求,认可他人的学术贡献。在现代科技史上,我们经常看到某某理论、方程、现象已人名来命名,Navies-stokes方程,Ekman漂流,科氏力...诸如此类,都是后人对他们的学术成果的尊重。西方的发达国家做的尤其好,他们不仅以这种传统命名西方的科学家,也以相同/相似的方式对待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的发现,譬如陈氏(陈景润)定理。因为他们传统意识里知道尊重他们的发现的重要性。尊重他们的学术贡献,也使自己在将来的贡献得以被尊重。这种贡献,无论大小都被尊重,尽管不一定被用人名来命名。 只可惜,在我们国家,不仅缺乏这个传统;目前来看,也无法学习这个传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学术评价只看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了!!!假设一个人参与了很多工作,但都不是以主要角色起作用,即使他一直在贡献,一直在团队里很好的支持他人。但在涉及到晋升、评比的时候,他相当于一无所有。似乎给他的一点点荣誉都是出于怜悯。想想看,是不是你们身边有很多这种情况,甚至你自己也是受害者之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不仅是我们不懂得认可他人的细微共享。还部分因为我们破坏了另一种规则,把学术发现和成果当做“礼品”施与本该不该被施与的人,譬如,让不该署名的人参加署名。 我们中国,一直在尝试融入国际世界,尝试学习西方的规则。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尊重和完整继承这些规则,我们只是选择性尊重规则的某些部分。如何选择尊重哪些部分,那是看掌握言语权之人的需要。在这个情况下,被选择尊重的那些“规则”--如果还叫规则的话,也已经是变异的规则,并非从国际社会继承的完整规则--往往对我们科学圈人的大多数很残酷。残酷的逼迫大多数人失去耐心、信心、幸福感甚至荣誉感,变得浮躁、鼠目寸光、变得没有真正放松的时刻。 我们选择性尊重规则的结果,最终来看,是选择了一条对我们自己更加残酷的道路。规则持续下去,也会残酷的对待陆陆续续加入圈子的人,包括我们的下一代。到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得后悔呢?
个人分类: 个人心得|5860 次阅读|3 个评论
【NLP主流的反思: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1):历史回顾】
热度 6 liwei999 2013-7-29 07:53
【立委按】 【 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系列刚写了三篇。 中国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前辈董振东老师来函推荐两篇来自主流的反思文章。 董老师说,主流中有识之士对深陷成见之中的NLP一边倒的状况, 有相当忧虑和反思。 Church (2011) 对NLP的回顾和反思的文章【 钟摆摆得太远 】 (A Pendulum Swung Too Far)是一篇杰作,值得反复研读。 文章在语言研究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大背景下 ,考察NLP最近20年的历程以及今后20年的趋势。 它的主旨是,我们这一代NLP学者赶上了经验主义的黄金时代( 1990迄今),把唾手可得的果子统统用统计摘下来了, 留给下一代NLP学人的,都是高高在上的果实。 20多年统计一边倒的趋势使得我们的NLP教育失之偏颇, 应该怎样矫正才能为下一代NLP学人做好创新的准备, 结合理性主义,把NLP推向深入?忧思溢于言表。原文很长, 现摘要译介如下。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刊登在:【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年第12期(总第94期),链接如下): http://www.almosthuman.cn/2015/10/21/mjsx2/#rd http://www.ccf.org.cn/sites/ccf/jsjtbbd.jsp?contentId=2774275247149 立委译自: K.Church 2011. A Pendulum Swung Too Far. Linguistics issues in Language Technology, Volume 6, Issue 5. 译者按 :肯尼斯·丘吉(Kenneth Church) 是自然语言领域的泰斗,语料库语言学和机器学习的开拓者之一。丘吉的这篇长文《钟摆摆得太远》(A Pendulum Swung Too Far) 是一篇主流反思的扛鼎之作。作者在文章中回顾了人工智能发展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各领风骚此消彼长的历史规律,并预测了今后20 年自然语言领域的发展趋势。文章的主旨是,我们这一代学者赶上了经验主义的黄金时代(1990 年迄今),把唾手可得的低枝果实采用统计学方法采摘下来,留给下一代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0 多年来,向统计学一边倒的趋势使得我们的教育失之偏颇。现在应该思考如何矫正,使下一代学者做好创新的准备,结合理性主义,把研究推向深入。丘吉的忧思溢于言表。丘吉预测,深度网络的热潮为主流经验主义添了一把火,将会继续主导自然语言领域十多年,从而延宕理性主义回归的日程表。但是他认为理性主义复兴的历史步伐不会改变。他对主流漠视理性主义的现状颇为忧虑,担心下一代学者会淹没在一波又一波的经验主义热潮中。 实用主义动机 20 世纪90 年代,经验主义的复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的努力会如此成功。当时,我们想要的只不过是一席之地而已。在当时流行的各项研究之外,我们所想的只是为不同于当时其他研究的工作争取一点空间。我们成立了SIGDAT为这类工作提供一个论坛。在1993 年成立之初,SIGDAT只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关于大语料库的会议论坛,后来演变成规模较大的EMNLP 会议。起初,SIGDAT 会议在很多方面(规模、主题和地理范围)都与主流ACL大会非常不同。然而若干年后,这些区别已经很大程度上消失了。两个会议靠拢,这让人感到高兴。但我们可能是太成功了,我们不仅成功地让我们感兴趣的工作登堂入室,没给其他工作留下多少空间。图1 展示了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这一戏剧性转变。这种转变还在继续,似乎看不到尽头。 根据霍尔(Hall) 等人的文章,这种转变始于1988 年布朗 (Brown)和丘吉的工作。霍尔等人的依据是对ACL 文集的分析,文献包括自20 世纪70年代至今在计算语言学领域发表的总计16500 篇论文。 但是,如果我们考虑一个更长的时间段,追溯ACL 文集以前的文献,我们看到的是一幅非常不同的画面,如图2 所示。更加显著的趋势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的振荡,像钟摆一样,每隔二十多年来回振荡一次: ● 20世纪50 年代:经验主义(香农(Shannon)、斯金纳(Skinner)、弗斯(Firth)、哈里斯(Harris)) ; ● 20世纪70 年代:理性主义(乔姆斯基(Chomsky)、明斯基(Minsky)); ● 20世纪90 年代:经验主义(IBM 语音团队(IBM Speech Group)、AT & T 贝尔实验室(ATT Bell Labs)); ● 2010年代:回归到理性主义了吗? 本文将回顾一些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反叛”的理性主义观点。遗憾的是,我们这一代是如此成功,以至于这些理性主义观点被人们忘却了(如果我们接受图2给出的预测,那么现在正是理性主义应该复苏的时期)。有些重要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如皮尔斯(Pierce) 在当今流行的教科书里甚至没有提及。如此下去,下一代人可能没有机会听到理性主义一方辩论的声音。特别是,如果理性主义立场在今后几十年逐渐流行,理性主义者可以提供很多值得重视的见解。 图1 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转变令人惊讶(而且毫无争议)。该图是基于鲍勃·摩尔(Bob Moore)和弗雷德·贾里尼克(Fred Jelinek)对ACL会议的独立调查(私人通信) 是什么促使20 世纪90 年代经验主义的复兴?我们当时在反抗什么?经验主义复兴实际上是受到了实用主义考量的推动。学术界当时正埋头研究自然语言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例如完备人工智能(AI-complete) 的难题和远距离的依存关系。而我们所提倡的是从务实的角度来先针对一些较简单的、较有可能求解的任务,例如词性标注。当时数据的获得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我们能用这些语料数据做些什么呢?我们认为,做成一些简单的事情比根本不做强。让我们去摘取一些低枝的果实,让我们利用近距离依存关系做我们能做的事情。虽然那不能解决整个问题,但还是让我们专注于我们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不能做什么。玻璃杯有一半是满的(而不是已经空了一半)。 图2:对文献不寻常的解读,其中图1所示的趋势(此处以红点表示)是每隔20多年更大振荡的一部分。注意红点所示的是实际数据,而振荡曲线所示意的趋势只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 我们当时是这样记述这段历史的: “20 世纪90 年代重现了具有20 世纪50 年代风格的语言分析的经验主义及其统计方法。50 年代是经验主义的高峰期,主导了从心理学(行为主义)到电子工程(信息论)一系列广泛的领域。当时语言学的通行做法是,不仅仅依据词义,还要基于它与其他词共同出现的情形来划分词类。50 年代英国语言学领域的领袖人物费思(Firth)用一段令人难忘的话总结此方法:‘通过一个词周围的词来了解这个词的意义。’遗憾的是,受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早期,经验主义式微。这些重大事件包括乔姆斯基(Chomsky) 在《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 ) 中对N 元文法 (n-grams) 的批判,明斯基与帕佩特(Papert) 对神经网络的批判。 经验主义复兴最直接的原因也许是大量数据可用:文本从来没有这么丰富过。10 年前,搜集了100 万词的布朗(Brown) 语料库就被弗朗西斯(Francis) 和库塞拉(Kucera) 认为是大数据,但即使在那时,也有更大的语料库,如伯明翰(Birmingham) 语料库。如今,许多地方的文本样本已经达到上亿甚至几十亿词量……。通常称为文本分析的数据密集型语言研究方法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手段,非常适合近来被强调的数值评估和具体的任务。文本分析强调对非受限文本(unrestricted text) 的广泛覆盖(尽管可能肤浅),而不是对于(人为)限定领域的深度分析。” 寒冬 20世纪90年代早期, 研究界发现应该注重务实方法,原因之一是该领域当时正处于严重的资金寒冬, 史称第二季人工智能寒冬(AI winter of1987~1993)。在又一次资金萧条到来之际,研究共同体比较容易接受一种更加现实的、结果更可靠的新方法。根据维基百科资料: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中,所谓人工智能寒冬是指社会对人工智能研究的资助和兴趣消减的时期。许多新兴技术都经历了从狂热、失望到资金削减的过程(例如历史上的铁路大开发以及网络泡沫),但是人工智能的问题更加突出。这种模式已经发生过许多次了: ● 1966 年:机器翻译的失败; ● 1970 年:放弃人工智能联接主义(connectionism) ; ● 1971~1975 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对卡耐基梅隆大学语音理解研究项目的失望; ● 1973 年:莱特希尔(Lighthill)人工智能评估报告(Lighthill Report)发表之后,英国对人工智能研究资助的大幅削减; ● 1973~1974 年:DARPA 削减对人工智能学术研究的资助; ● 1987 年:Lisp 机市场崩溃; ● 1988 年:战略计算规划(the Strategic Computing Initiative) 取消了进一步资助人工智能的计划; ● 1993 年:专家系统慢慢跌入低谷; ● 1990 年代:第五代计算机项目的原始目标黯然淡出视野,以及被牵累迄今的人工智能的坏名声。 人工智能经历的最糟糕的时间段是1974~1980 年和1987~1993 年。有时人工智能寒冬指的就是两者之一(或两者的某个时间段)。” 寒冬常常紧跟着过度的乐观主义,例如西蒙(Simon)在文献 中提到的: “在不久的未来——不会超过25年——我们将会有技术能力用机器来代替机构中的任何人类功能。而且,我们将充分掌握人类认知过程及其与人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互过程的理论,这些理论将会被实验所证实。” 如今,比起第二季人工智能寒冬,我们变得更有信心。15 年低枝果实的采摘已经取得了相对稳定的成果,也获得了相对稳定的资助,至少比人工智能寒冬的形势乐观很多。 【相关】 翻译全文(连图)在此: 【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 】,【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年第12期(总第94期)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2):乔姆斯基论】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3):皮尔斯论】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4):明斯基论】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5):现状与结论】 【相关篇什】 【科普随笔: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科普随笔:NLP主流最大的偏见,规则系统的手工性】 【科普随笔:NLP主流偏见之二,所谓规则系统的移植性太差】 【科普随笔:NLP主流之偏见重复一万遍成为反真理】 老教授回函:理性主义回摆可能要再延迟10几年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1539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基因:谁说了算?
热度 15 shhu1961 2013-7-21 18:04
事实上,国内外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越了解转基因技术就越会支持这项技术 。 转基因技术迫切要做的事不是宣传,而是老老实实去为消费者创造看得见的利益。 对“挺转派”与“反转派”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其实都应该放在管理规则的产生机制上。 关于转基因技术 研发与应用 的争论日益激烈,现在“挺转派”与“反转派” 双方已经对立到了爆粗口,甚至要捋袖子的程度。 这几天科学网上这个话题的讨论与时下的天气一样燥热,感觉每讨论一次,双方观点的差距就拉大一步,这种现象极其反常,它本身也会成为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极佳课题。 天热心火旺,不妨喝口凉茶平心静气地分析分析。 首先,转基因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应该支持,值得投入,这是目前唯一有可能达成共识的观点。 其次,转基因农业技术的出发点应该是政治正确的:增加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减少化肥和农药污染,缓解环境压力,增加营养成分,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听上去非常美。 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公众支持度有问题? “挺转派”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加强科普,让那些 科盲白痴们了解这项神奇的技术,反对声就自然会消失。谁知居高临下科普了半天,越科普,问题越多。事实上,国内外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下面这个结论:越了解转基因技术就越会支持这项技术。 看来,知识水平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与否受道德观、价值观、经济利益与知识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这不是“科学”所能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必须了解问题所在, 下面 4 个问题就是转基因技术所遭遇的最大的障碍:( 1 )转基因食品是不是安全?包括安全的标准、安全的验证,以及出现安全问题的补救等等一系列问题。( 2 )转基因技术的使用仅仅只有 20 年左右的时间,其长期的健康和环境影响如何?( 3 )对孟山都之类大型企业主导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的担心。( 4 )消费者有没有从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转基因产品中获得明显的好处?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不可能精确解决的,谁也不能说某种食品永远安全,这个问题其实是对食品安全标准、验证制度、管理机构和专家的信任问题,很不幸,这种“信任”恰恰是我们这里最缺乏的东西。食品问题层出不穷加重了信任危机。所以,这个难题短期内无解!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时间,但有一种补救思路。国际上有一个 关于转基因作物贸易规则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 定书》。 2010年10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五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一个规定,明确了转基因作物破坏进口方原有生态系统时,肇事者应该如何恢复原状、如何赔偿。 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共有 160个缔约方参加。很遗憾, 肇事可能性最大的美国游离在外。本来生态系统损害是很难补救的,美国再逃避责任,便使这一障碍更难以逾越。 第三个问题牵涉国家粮食安全,已经有非常多的讨论,这个问题更加复杂。 第四个问题分两头说,从作物栽培一方看,由于孟山都之类的大鳄提供的种子实施了“断子绝孙”技术,造成栽培方完全的种子依赖,这能保证种子供应稳定和价格公道吗?如果考虑到可能的除草剂依赖,眼前的好处怎么看都像是鱼饵;从普通消费者一方看, 转基因产品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了吗?手机有明明白白的害处,我们并不排斥它,因为它带给我们看得见的好处。 转基因技术迫切要做的事不是宣传,而是老老实实去为消费者创造看得见的利益。 下面看看国际上的情况。 国内有 “挺转派” 专家谈到欧盟时心情非常沉重:“我们要吸取欧盟教训,欧洲曾是生命科学发源地,有过巨大贡献,可是欧盟转基因发展大大滞后了”。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事实上, 1990 年以来,国际上对待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态度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美国是一极,欧盟是另一极,其他国家则处于两极之间。 欧盟强调“预防性原则”(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对转基因产品采取严格验证和明确的标签制度,在欧盟几乎没有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在欧盟国家市场上,贴有转基因标签的食品数量趋近于零,食品加工和销售商们对转基因食品避之唯恐不及,而不是为其贴上标签。我们的专家对这种现象是这么解释的:“ 去过欧洲的人到超市看看,反正我去了,没有看到标出转基因,按理说欧洲对转基因最敏感,但是他们没有, 一方面他们认为是安全 ,让老百姓知道,更重要是一种贸易竞争的手段。”这如果不是有意的误导就应该是彻头彻尾的误读了。 与欧盟完全相反,美国热烈欢迎转基因技术。“他们简单地认定农业生物技术不过是一种创新性的食品和饲料生产技术,这种技术本质上并不会使所生产的食品和饲料比常规的产品更不安全。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 )、农业部( USDA )以及环境保护署( EPA )经过相对而言不那么正规的公告程序,并且也基本没有进行官方的市场风险预评估,就批准了大部分企业的田野试验和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生产申请。生产者可能会自愿地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签,但并无强制性义务要求他们必须这么做。美国市场上充诉着多达 50 种以上的各式各样的转基因作物产品,还有更多的转基因作物已被官方批准做田间试验。”( 托马斯·伯纳尔著,王大明,刘彬译 . 基因、贸易和规则—— 食品生物技术国际冲突的根源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 p.9 )。其结果是,美国转基因产品已经渗透到没有办法标签的程度。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 学院社会科学系托马斯·伯纳尔教 授在《基因、贸易和管制:食品—— 生物技术冲突的根源》一书中。对 各民族国家的风险观做了很有意思的总结: 美国:除非证明有风险,否则产品就安全 法国:除非证明为安全,否则产品有风险 英国:即使证明为安全,产品仍然有风险 印度:甚至证明有风险,产品依然为安全 瑞士:产品总是有风险,特别被证为安全 中国有什么样的风险观呢?我觉得要特别提防“领导说是安全,产品就无风险”,或者“专家说是安全,产品就无风险”的意识。 我个人特别推崇 托马斯·伯纳尔关于农业生物技术不同管制规则产生原因和运作机制的分析,这一点对 “挺转派”与“反转派”都非常有参考价值。 托马斯·伯纳尔教授的著作也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本文题目的问题: 转基因:谁说了算? 应该是管理规则说了算。如果是这样,规则的制订者和规则的产生机制就非常重要。 美国 农业生物技术管制规则的制定权 牢牢地掌握在联邦政府手里,事实上是把持在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美国农业部和美国环保署等少数几个机构手中,其中,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占主导地位。美国各州的立法机构、政府和消费者在生物技术立场上的差异,对这个领域的政策制定不具有重要意义,而公众对规则制定者总体上的信任又使规则得以顺利推行;而在欧盟,各种团体立场上的差异则非常关键,欧盟采取的分散和多层面 规则制订机制和欧盟各国在规则制定上的实质性的自主权最终导致了严厉的管制规则。 对“挺转派”与“反转派”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其实都应该放在管理规则的产生机制上。 “ 反转派”要谨防生物技术管制规则的制定权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部门手里,因为,不管这个部门被“挺转派”把持还是孟山都之类的利益集团腐化,规则都会朝着“反转派”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对“挺转派”而言,工作重心也必然是管制规则。
个人分类: 观点|4145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新东方的故事
热度 1 Julia87 2013-6-9 13:07
《看见》之《中国合伙人》 电影--《中国合伙人》
个人分类: 与你分享|800 次阅读|5 个评论
四川雅安地震,深藏背后的第二个秘密
热度 1 hyperthink 2013-4-26 09:49
四川雅安地震,从关于地震预报的口水战,到爆出“大吃大喝”的新闻,到“我冷饿”的新闻,到 1700 亿的地震损失,等等。我觉得再出什么样的新闻,我都不会感到惊讶。——因为深藏在这些背后反映了我们社会有一个巨大的秘密—— 社会失去了最起码的诚信,社会群体和个人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 在这样的社会中间,每一个参与者都不会相信规则、相信他人,每个人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博弈,争取自己的利益! 在这样的社会中间,不管是救灾,还是日常的生活,因为彼此不信任,都会产生巨大的成本! 在这样的社会里面, 不要喊什么打钓鱼岛,其实真的不用战争,只要美国或者日本公布一些海外存款帐号(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发布消息说某某投敌了(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这个社会内部就会自己打起来、乱起来 。——最简单的例子,袁崇焕就是这么被杀的,不是被皇帝杀掉的,是被整个国家杀掉的(他死的时候,人人都争抢去吃他的肉)。 一个失去最基本诚信的社会就是这么疯狂。
216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上‘打擂台’的基本‘规则’--说说刘文丽事件
热度 44 lin602 2013-2-17 09:03
这二天最热闹的话题就是‘刘文丽封博’及与许培扬博主之间的‘吵’。 科学网上经常会出现二个或几个博主之间‘打擂台’,有的是学术上的,有的是风格上的,还有的是情绪上的。 博主之间互相平和地讨论问题,不需要有什么规则,互相尊重,说出不同与相同的观点即可。西方学术会议期间有个招待会,会前有一、二个小时大家都站在一块空地上,拿着酒杯四处走动,可以与任何人打招呼,也可以与任何人互相说说话,只要互相之间愿意,不需要知道对方是谁,留下联系方式也挺好(我曾经在法国近千人的一个酒会上与一中国人聊天,竟然发现这位在芝加哥工作的华人是我科研上一个样品的应用测试人,送样品是通过其他人送的)。 但是,如果科学网上博主之间互相之间引起了大的争论,特别是出现不‘友好’的情绪、语言上已经激烈的时候,这类似于打起了‘擂台’,打‘擂台’应该有些规则: 1 双方必须是实名,真实的工作单位,这是科学网的性质所决定的 。看到武侠小说或电影吧,要打擂台,必须双方报上姓名,什么‘派’的。假如一方戴上面具,不说自己姓名,或者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大人装小人,小人装大人,这个擂台是不能打的。科学网也是如此,一方是实名,另一方也必须是实名,因为科学网不允许假名,从公平原则,双方都为自己的行为与语言负责。如果一方是假的,他随便怎么讲,对他本人没有实质影响。非实名论坛上大家可以看到,许多人语言用得是非常难听的,如果他用实名,他说话他要注意形象的。 2 既然打擂台,就要比功夫, 这功夫也应该是对等的。 一方手里没有武器,另一方手中有剑,甚至使用暗器,这个擂台如何打呢。双方应该就某些观点与事情进行摆事实讲道理,可以引用文献资料,引用数据与图片,但不可以用污辱的语言,不可以无中生有,不可以开骂,更不要带上家人与朋友, 不要说‘你毕业于什么什么学校’‘写多少多少文章’‘职称如何如何低’‘家人如何如何’‘以前如何如何穷或富’‘你现在在二流三流学校工作’‘你年龄没有我大’等 ,(但诚信的记录是可以说的,每个人的诚信是自己造成的)。在学术争论与互相之间某件事情上‘打擂台’时,只要符合规则,毕业学校、家庭出生、发表多少文章、职称高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认你的功夫---互相说的话、事实、根据。 3 双方适可而止, 总不能科学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看二人的‘擂台’吧。有时候话到一定的位置,再说就没有意义了,有时候就成为‘死缠烂打’了。即使一方有点‘错’了,也正常,看到打擂台吧,有的人即使输了,大家也很佩服甚至尊重他。因为你们的‘擂台’如果对其他人有启发,大家都君子风度,虽败尤荣。而且从你们的交手中,也体现出你的‘功夫不一般’,大家仍然很佩服你。看看央视的星光大道节目,有些非冠军最后事业不比冠军差,而且科学网上许多话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到一定火候,鸣金收兵。象下中国象棋一样,没有输赢和棋很正常。 4 刘文丽的事情,我认为到目前为止, 唯一的疑问就是实名与真实单位的事,如果是实名,单位也是真实的,应该恢复‘她’的博客。如果他是用的假名或假单位,我觉得应该‘封博’。 你用假名是没有任何资格来与实名的博主‘打擂台’的。 5 当有博主提出某人的身份疑问时, 科学网有义务核实与告之 。如果科学网也不太清楚时,也有义务让博主提供身份证明,科学网也可以委托相同单位或相近单位的博主帮忙核实。如果博主不愿意提供身份证明,科学网又无法核实,加上在网上又有博主根据一些情况要求核实情况下,科学网应该暂时关闭他的博客,直到核实为止。 6 科学网上所有人都是来‘喝茶聊天’的,不管是院士、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千人百人甚至万人、普通教师、实验室人员、官员、党政管理人员、在读博士、硕士、本科生,在科学网上都是一个‘自然人’,就象大选中一样,每人只有一票,完全相等。不要说对方做出什么成果,发表什么文章之类的语言, 唯一的标准就是说得‘对与不对’ 。在科学网的‘擂台’上脱下外衣,卷起袖子比武时,没有官职、职称、成果、年龄、性别、国内还是国外工作、学历等这非武功因素,教授说不过本科生也正常。
7809 次阅读|113 个评论
游戏规则制定:怎么评选出国家研究生奖学金
热度 36 Terrace 2012-12-14 16:22
游戏规则制定:怎么评选出国家研究生奖学金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热爱公正无非是怕吃不公正的苦头。 ——题记 看了褚同学的博文《 评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 》,我觉得虽然有些话讲得不太好听,但是大致意思是不错的,我也表示赞同,但是现实问题已然这样,再去评价和指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首先我们必须说,国家出钱设立这样一个奖学金是一个大好事,确实是有意向改善研究生的生存状态,让他们安心科研。其次,我们通过奖学金来搞大锅饭显然也不行,随着物价上涨,我们可以相应提高一点研究生基本补助,但是奖学金就是奖学金,不能拿奖学金搞大锅饭,也不能拿奖学金作为救济金,那就偏离了奖学金设立的初衷。既然这样,那么就剩下一个问题,如何评选出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也就是游戏规则怎么制定的问题,道理千千万万,大家都知道要公平公正公开,但是问题是怎么做到呢?规则怎么制定,怎么施行呢?下面分几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评选过程中的几个原则,仅供参考,其实今年的奖学金评得也差不多了,我在这里写出来,希望一些老师看到有利于明年后年的评选工作,有什么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第一,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全国有那么多高校,各个高校,甚至各个院系的情况都不一样,学科间差异较大,有的甚至同一学科都千差万别,所以一定要把评审权力下放到每个院每个系老师和同学的手中,千万不能一刀切,只看有无文章,这显然不合理,相对而言,理科好发文章,文科工科相对难,所以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分析。更关键的问题是名额分配,其实在评选之前名额已经分配好了。在设计公平问题的数学建模里面,名额分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也是一个难题。尤其是这种涉及到多学科、多地域、多评价标准的问题,很多隐性参量还并不明确,想完全评价科研水平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想设计一个完美的数学模型难度也很大。 其实,每个学校多少名额,这个可以根据全国来先统筹,后兼顾:先统筹可以根据各个高校的情况,比如清华北大多一点,贾里德师范学院(名字为作者杜撰,意译为“家里蹲”)少点;后兼顾要根据学校的研究生数量,比如浙江大学研究生数量明显要比南大和复旦多,可以酌情照顾,但是并不需要按人数成比例。更现实的问题就是每个学校拿到名额以后,再把名额分配下去。比较公平的做法是按照可以参评的研究生数量,按比例分配比较公平,特殊学科可以照顾,这就类似于数学建模里面选学生代表的例子一样。下面的问题就是,每个院系每个学科怎么评选了,这才是选拔的正式开始。 第二,先质后量,层层筛选。 名额到院系里面以后,各个院系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评选,比如文科的评价标准跟理科可能截然相反,所以必须也要相应制定出合理明确的游戏规则,一方面为这次评选参照,也为以后的评选做铺垫。我现在就我熟悉的一些学科来说明一下,首先应该按照已发表文章来评选,但是只按照文章显然也不合适,要考虑到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是否有其他国家级奖励,或者其他科研成果,比如授权专利等等。 必须综合考察,把学生拉到前台,在阳光下横向纵向全方位比较 。 具体操作 也可以考虑1:2面试,更重要的是,要有学生评委参与,不能只根据少数几个老师的意见。关于文章的评选又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考究。下面展开谈一谈。 比如说,有同学发了三篇JOC,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3了,另一个同学发了一篇Angew,影响因子也超过13了,两人影响因子相差不多,请问这种情况该如何评价呢?这个确实是难题,从学术意义上讲,很多专业老师会认为一篇Angew好,这也不错,但是假设一下,这篇Angew只是一个2-3页的短通讯,三篇JOC却是实打实的10页以上的长篇全文,工作非常系统,非常扎实。像这样的情况也许还很多,怎么评价呢?但是可能不太会正好是这两个同学排在最后两名,其中之一必须落选,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还有就是,必须注意到,一本杂志的影响因子也不能完全展现一个杂志的真正实力,这时候专业老师的意见就很重要,各个学科差距很大,各个课题组也不尽相同。相关观点也可以去参照喻老师的《 没有论文国外不可能拿到高额的奖学金 》博文,我在这里就不作进一步展开了。 所以我们必须确定一个原则,即先求质量,后求数量,因为这个奖学金的初衷很明确,“为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怎么提高质量,怎么显出质量,那必须要有一流文章来彰显,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原则,比如一篇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当然要比十几篇甚至二十几篇Acta E更有学术意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也要给一些同学机会,比如按照1:1.5,或者更多,多选一些名额,然后再层层比较,层层筛选,切忌简单指标化,影响因子累计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可以选择三篇或者五篇代表作来评选,这样具体操作比较好。有些课题组比较好发某一种杂志,也要考虑到这种情况,统筹兼顾。 第三,学生参与,老师把关。 什么事情要想做到公平,那就得公开,大家参与,才能做到。比如几个老师关起门来商量,学生不明白情况,很可能就会产生不同意见,所以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必要时可以设置学生评委,倾听学生意见,有些要延长公示期,倾听同学反映,要选德才兼备的人才,有问题的候选人要小心求证。还有就是科研道德的问题,对于弄虚作假要严厉处理,不然何谈公正!同时也要利用校内网站,公布一些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并且要留档,严格执行。在申请材料上,导师也要把好关,已经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几年之后发现有问题,也要追缴回来,导师也要承担相关责任。这个我们可以从最近国科大取消赵敏博士学位的事件上汲取教训。总之,要让评选过程公开透明,明确好游戏规则,也要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反映,老师再把关统筹,相关材料要有据可查。 就简单说这三条,也无非是一些常识,整理出来仅供参考,也与各位老师同学讨论。 其实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评选多少研究生奖学金,也不在于给多少钱,这一切只不过是奖掖先进的方式之一而已,而更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在路上,还在路上,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15009 次阅读|43 个评论
年轻博士评职称:少发点牢骚,多干点实事
热度 10 Shifengyu 2012-11-27 22:28
高校评职称,也就是一种游戏。想玩游戏,就得遵守游戏规则。学校制订了相关评职游戏规则,你要么玩,要么不玩。若要玩这种评职称游戏,首先需要详细了解相关游戏规则,比如说我所在的三四流大学的副教授标准(成果必需为入职以来至申请评职称那年8月31日),入职讲师满两年且满足以下所有条件:(1)课时量,年均290教分;(2)科研项目;(3)文章;(4)书(8万字以上,全国通用教材,主编副主编);(5)获奖;(6)专利:发明一项或实用新型两项。只有满足了所有,说明你有资格申请,至于能不能最终获得副教授职位,那得看竞争名额人数的多少。 若仅仅凭借几篇文章,几个项目去评职称,难度很大,在三流大学通常连学院都出不了(条件不满足,缺项不让交材料)。若缺项,那就需要走绿色通道或破格了。否则,就是不遵守游戏规则,那就不让你玩了(出局)。因此,建议刚入职的博士们,要想玩职称游戏,就得仔细阅读相关游戏规则。不然,出局了,就不淡定了。 最后,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道,还是兴趣占主要部分,说明你爱这份职业,别让评职称占据了生活的全部,掠走了你的快乐和幸福。若整天琢磨评职称,和同事勾心斗角,怨天尤人,为评职称而做科研和教学,为职称而paper,那样活着多痛苦。 生活还在继续,人生还在继续,快乐和幸福仍在继续。年轻的博士们,对于职称游戏,我觉得还是多干点实事,少发点牢骚,别沉迷其中。别让乌云遮住了自己的双眼,迷失了方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87 次阅读|27 个评论
很多人分不清情理和法理
热度 1 cutefay 2012-9-9 18:26
世界上的事情,都可以从情理和法理两个维度去分析。 有的事情,可能符合情理,但不符合法理。例如我们看到很多小商贩在外摆摊,虽然我们会认可他们的行为,甚至觉得他们太不容易了,但摆摊的行为确实是违法城市市容方面的管理条例的,是属于违法的。这属于小的违法行为,在处罚方面仅仅是罚点钱或者被拘留几天。再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些被逼无奈失手杀了人的情况时,可能会深深地同情凶手,但杀人就是犯法的,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有的事情,符合法理,不一定符合情理。例如,有些大企业或者政府部门,通过合法的手段(提高税收、强买强卖等),来谋取利益,搜刮民脂民膏。这虽然是合法的,但却不符合情理。例如强制拆迁,就引起民愤,不合情理。 由于符合情理但不符合法理的事情的存在,会鞭策社会管理者逐步调整法律法规,让其更符合情理。但由于法律法规的调整是一个很慢的过程,所以会严重滞后于情理。往往都是事情已经很严重的时候,社会管理者才会想着去改善法律法规。 符合法理而不符合情理的事情,会促进社会的改革,严重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引发革命。所以当权者为了维护好统治,应该尽量厚道点,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符合法理但不符合情理的事情的存在。 然而,很多人都分不清情理和法理,认为符合情理的一定合法,诸如此类。例如,当看到一件事情符合情理而不符合法理的时候,就会说这件事情是合法的,或者认为执法者不应该对其执法。其实,这样的事情,应该批判的是法律本身,而不是批判执法行为。人们在长期的游戏规则中会制定出法律法规这样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就是希望它能够用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来保障公民的利益。有了法律法规,我们就要遵守,如果法律不合情理,我们应该是改变法律,而不是选择性执法或者不执法。如果是选择性执法或者不执法,法律就会失去意义,社会会变得不稳定。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0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当我们“被规则”后……
hoggy 2012-8-4 13:41
日期:2012-08-04作者:郑若麟来源:文汇报 当我们“被规则”后……   本报首席记者郑若麟   奥运看了5天,渐渐看出味道来了。原以为北京奥运之所以风起云涌,是因为在中国首都;看来自以为“饱经沧桑”的我还是天真了:奥运确确实实就是一场“和平时期的战争”。看得见的竞争(金牌争夺)与看不见的较劲(开幕式、闭幕式、组织能力、管理水平等)早已“却战犹酣”。但直到世界女子羽毛球双打一号种子于洋、王晓理因“不以最佳竞技状态参与奥林匹克比赛”而被取消继续参加奥运资格之后,我们才真正能够体验今天世界的残酷现实:金牌第一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是一个体育大国、强国,对规则制定权的控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霸主”。   事实上,不仅仅是体育,在经济、在金融、在贸易、在国际政治、在世界舆论领域,真正的霸主,就是规则的制定者,而非最能适应规则、并在规则的限制下仍能通过超人努力而胜出的人(比如中国);因为一旦规则制定者“被赢”的话,改变规则就是必然的。那么再努力去适应规则者,也永远处于绝对的被动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被”规则的国家,也就仍然离真正的“崛起”还有着相当的距离。   本届羽毛球赛制之所以一改北京奥运时的淘汰赛而为小组赛,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限制过于强大的中国选手一统天下。北京奥运中国夺得全部15枚奖牌中的3金2银3铜。剩下的7枚奖牌也是亚洲人所夺。因此,伦敦的世界羽联决定临赛改制,其用心当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就是规则制定者的无上权力。本来,如果于洋、王晓理的对手非常想赢球的话,也就不会出现“争输”现象。当比赛双方都争输避胜时,显然就是规则出了问题。   如何才能判定预赛中球队或运动员“不以最佳竞技状态参与奥林匹克比赛”呢?这时,规则制定者所拥有的对规则的解释权,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霸权”。“不以最佳竞技状态参与奥林匹克比赛”的现象,在预赛阶段,特别是已经确保出线的情况下,几乎是惯例。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决赛成绩几乎永远比预赛成绩好得多。一些球队在小组赛已经出线的情况下,不是都把板凳球员都派上场进行“不以最佳竞技状态”来进行比赛吗?1982年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德奥联手将阿尔及利亚队挤出局的大丑闻,也同样引起全球舆论大哗。但规则制定者一句“符合赛制”,就一切搞定。确实,当规则被他人制定,被制定者就只能“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咽”。即便心里想输,也要做出争赢的架势。正如世界羽联明明是想限制中国和亚洲球队才改变赛制,但却冠冕堂皇地称之为“为了让弱队有更多的机会”。这就是既占实质好处又占道德高地的规则制定者的优势。   不仅仅是羽毛球。中国人在乒乓球上的天赋和优势,使得国际规则制定者绞尽脑汁来限制中国,改变球的大小、改变赛分制、限制球拍、限制发球、限制参赛人数……只是中国人的适应能力实在太强,因而才包揽了全部金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在羽毛球、特别是在乒乓球上,早就是“春秋霸主”,但为什么却仍然无法跻身“规则制定者”的行列?中国曾出任过世界羽联主席,今天也还有着副主席在手。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迄今没有理解,规则制定和解释权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战略高地。而在这个领域是没有君子之争的。胜王败寇。事实就是如此残酷。   体育事小,仅涉及几枚金牌。问题是,在几乎其他世界上最重要的领域,我们其实都面临着争夺规则制定权和解释权的严酷现实。在世界贸易问题上,我们吃的亏还不够多吗?当我们遭遇“反倾销”战时,有多少人意识到,“反倾销”的规则是谁定的、又是谁拥有着解释权的?我们往往吃了亏,却还不知道在哪里吃的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我们用大量美元换回来的投票权也仍然少得可怜。在国际金融领域,我们更是处于“不设防状态”。拥有美元发行权者,不就是实际上国际金融规则的绝对制定者吗?联合国安理会是我们惟一一个享有“特权”的地方。但我们也仅仅有一票否决权而已。且使用的次数还不及美国的一个零头。这证明我们还不怎么会充分利用这一权力。当你不会使用你手中的权力的时候,你就不会得到对手的尊重。应该承认,我们正在努力地学习之中。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是一个例子。在气候变“暖”和碳排放权问题上,我们联手金砖国家,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使得西方未能将某些绝对不公平的规则强加到我们的头上。否则的话,我们就会不得不为我们呼吸的空气而向西方交税……   这一次,世界羽联其实心知自己理亏,所以才表示处罚仅限于本届奥运,且将在下届比赛修改赛制。但至少在本届奥运,我们被规则打败,还被置于道德被告席上,这已经是无可挽回的历史事实。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惨痛的教训,从此不仅仅关注金牌,并举一反三,花大功夫力争规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我们才能在今后的国际舞台上赢得包括体育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才不至于在将来重演于洋、王晓理的悲剧。   (本报巴黎8月3日专电)
3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规则,感到: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8-3 08:02
关于规则,感到: 1.世界羽联的运动员行为条例第4.5和4.16款,即“未尽全力去赢得比赛”和“做出了明显有辱于或有害于羽毛球运动的行为”。是必要的,不应违反! 2.田忌赛马的做法,并不违反规定! 3.让球的做法,确实违反了规定! 4.这次改为“小组轮赛,再淘汰赛”有何必要?是否容易造成违规心理?应否改进?
个人分类: 其它|2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咱们是一直在成建制地违反规则吗?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2-8-3 06:36
   还记得梦一队当年上场的时刻。    他们教练说:如果拿不到冠军,就自我流放到小岛上终此残生。    他们当然是有自信的,在全球最职业化的体育运动中,NBA难道不是最辉煌的吗?    之前,篮球都是业余队才有资格参加奥运会,职业队伍还是靠边站吧,俺们玩不过你们,就不让你们来玩还不行吗?    但是,之前的奥运会,我们一直都是上的绝对的职业队,从1984到今天。    当然,我们可以从国家层面给这些职业运动员一个身份,让他们显得是业余队员似的。    到了大运会,我也发现,上场的好像都是国家队的知名运动员嘛,和人家的纯大学生业余队员比,不和相扑大力士对3岁孩子一般嘛。    后来知道,这些国家队的运动员,都兼职在大学当学生呢,当然,即便上课也是老师到体育队去集中上,其实上不上的,都无所谓啦,咱们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从国家层面上就在违背规则,且从来没有以违背规则为耻呢。    一个羽毛球队在某个运动项目上打个假球,毛毛雨啦。    后来,也许是奥委会看着不少国家都上的是职业运动员,最后干脆放开,NBA都来吧。    就真的“更快更高更强”了。    但是,这段历史我们要记下,即便当年也不是咱一家如此,算不得特别羞耻,也至少别把这个东西当荣耀吧。
个人分类: 事论|396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让球”使运动员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热度 3 taol 2012-8-3 01:12
这几天伦敦奥运会赛场的“让球”风波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各种口水、吐槽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规则、爱国主义、假球、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精神等名词夹杂在其中。今天实在忍不住掺和掺和。 关于规则 。 任何让输家获利的规则必然会导致“让球”的发生。这是句废话,但废得好。既然是竞技,首先要有规则,谁赢谁输肯定要规定得很明白,那么中间有输掉比赛获利的规则,那必然会导致大家争相输掉比赛以取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所以,伦敦奥运会几对选手争相输球首当其冲的原因是规则制定的不合理,当然说严重一点就是,傻缺。 这里我想说, 不同意 李侠老师《 于洋的奥运之旅是无法避开的死局 》文中“ 按照规则(中国人钻空子是世界第一,五千年的恶劣生存环境已经让中国人熟悉了一切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亚洲中国文化圈都是如此)” 这个观点用在此处。此观点放在别的地方是否正确我不清楚,但是此处我看不出来。 “利用规则”是竞技必然包含的东西,竞技体育中欧洲列强“利用规则”损人利己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次羽毛球赛场的让球更多的算是“利己”。 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精神·假球 。 几对选手是否“违反”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精神,是否是“假球”?我本来没有看那场比赛,但是以我的一贯的习惯——不看球不评论,更不会不去看球只看赛后的“评论”去发表评论,那样很不负责。(正如足球比赛后,很多人习惯于只看了集锦和赛后的一些门户网站的体育评论就开始劈头盖脸地批评和赞扬球员和教练,可笑。)特意去找到了比赛视频,只能说 太假了 ,尽管我羽毛球的水平很差,但还是看过羽毛球比赛的。我的理解是,如果一方正常,一方想输球,也许还不会这么假,双方都想输球,这戏就没个演了……当然平时估计也没有这方面的演技训练,即使有像双方这样的情况也得“心领神会”才行。 因此,这场比赛,“假球”相信不会有太多争议。当然了,既然是“假球”,肯定违反奥林匹克精神。 利用规则,当然合理;违反奥林匹克精神,当然不合情。这件事,合理不合情。 对于这件事,打个比方:迫于形势,路人甲持刀将路人乙杀死。形势即规则,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杀死路人乙。运动员是持刀的手,路人甲呢?不说也罢,大家都懂是哪些人。 这事怪谁?怪谁都行,但与运动员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写在后面 运动员如果不去让球是否有更好的结果?李侠老师在博文《 于洋的奥运之旅是无法避开的死局 》中提到了“良心型死局”,认为结果也许更好,我倒是认为结果未必更好。还记得那个“小山智利”么?
个人分类: 看法|4032 次阅读|5 个评论
羽球与科研:规则可以利用,但不能忘记大前提!
热度 1 wangxh 2012-8-2 15:12
今年的伦敦奥运会时间很好,适逢中国放大假——接近2个月的暑假。一边喝茶,一边欣赏中国健儿摘金夺银,很是爽快啊! 可是,总有人给别人制造不快。 先是一群大人把“失败的罪责”推卸给一个17岁的小姑娘——俺已经把他们臭损一顿。领队是什么职位?领队不仅仅是领导、挣工资比别人多、他人面前人模狗样,领队是在关键时刻“承担领导责任”!那教练又是什么?教练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技艺”,而是像导师一样,困难时刻替运动员顶起一片天!因为无论干什么职务,不仅仅有规则,更有大前提必须遵守! 又是组委会“上下挂国旗”给中国人制造不快。无论有意无意,挂错国旗的确是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工作人员代表的是组委会,他们的任何纰漏都是组委会的责任。奥运会的宗旨是“更快、更高、更强”,形式当然是竞争,但其最终目的却是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也就是“奥运五环旗”精神及其神圣所在。 昨天有爆出“合理利用规则”输掉比赛——这是合理利用规则吗?这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亵渎,非常赞同中国代表团的处理——“不申诉”!对,堂堂大国、煌煌民族,怎么能为自己的过错找借口呢?规则的头上有一把利剑——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大前提——“高尚的竞争”。这是对祖国人民、现场观众最大的尊重与礼貌!金牌吾所欲也,脸面吾所爱者! 李永波就是李永波,够担当、够爷们儿!(单指其承认错误) 骂完体育,突然想到了我们教育、科研...... 有人为了教育GDP,利用了规则,是否也已经忘记大前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四有”新人? 有人为了科研GDP,利用了规则,是否也已经忘记大前提——科研的目的是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合理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有人为了教育产业化GDP,利用了规则,是否也已经忘记大前提——被培养的孩子们是不能当作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摇钱树”的? 有人为了科研项目GDP,利用了规则,是否也已经忘记大前提——科研经费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的,不是用来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的? 有人为了SCI GDP,利用了规则,是否也已经忘记大前提——发表论文是水到渠成的“思想的自然流露”,是对揭示大自然奥秘的如醉如痴、对与人分享新发现的激动与疯狂......而不是为了造论文而“做论文”? 哈哈,俺老倔又骂了一圈。现在轮到您拍砖啦,越多越好,俺想自己盖房子正愁没有砖瓦呢!
个人分类: 心之悟|30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规则对人性善、恶的选择——伦敦奥运会羽毛球赛“比输”的启示
热度 6 qyu111 2012-8-1 23:08
人性中有善有恶。人是表现善还是表现恶,那是由规则决定的。规则定的好,就抑恶扬善;反之,就纵恶弃善。 伦敦奥运会上的羽毛球比赛规则清楚的让我们看到这点。场上的8个羽毛球双打运动员都是各个国家的优秀运动员,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她们比场上的其它运动员道德水准都差。但是昨天晚上的“让球表演”让她们在公众的眼中成了拙劣的功利主义小人,完全丧失了奥林匹克体育竞赛精神,不是在比赢,而是在比输。不是靠赢去拿金牌,而是靠输去投机取巧。本来应该是站在领奖台上的英雄,转眼成了千夫指的道德小人。 是什么让她们从英雄变成小人?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品质比一般人差,而是因为一个不合理的规则让胜者在淘汰赛中火拼自己国家的选手。如果规则能避免本国队员的互斗,她们会这样表现吗?为什么 8 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一下同时都变成了道德罪人?显然不是运动员的问题,而是规则出了问题,是一个不合理、不公平的规则让人变成了鬼。如果说人也有问题,那首先应该受到道德质疑的不是运动员,而是制订这个荒唐规则的体育“官员”。要问问制订这个规则的体育官员是不是肚子里装着自己的小九九。 就道德而言,人按道德高低分为三类:道德英雄、平常人和道德小人。 最能体现奥运精神的道德英雄就是 1968 年墨西哥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来自坦桑尼亚最伟大的失败者约翰·阿赫瓦里。他们是超越规则的人,是规则之上的胜利者,虽败犹荣; 最亵渎奥运精神的是那些服禁药和使绊子的人。他们是在规则之下偷偷摸摸爬行的人,是无视规则的道德小人。 道德英雄和道德小人都是少数,我们大多数的人,包括那 8 位被牺牲掉的网球运动员,都是平常人,都是被规则左右的人。 人和其它动物一样,本性是趋利避害。从普通老百姓到社会领袖,都脱离不了人的这个天性、这个自然法则。当规则中的“利”是“善”,大家就向“善”努力;当规则中的“利”是“恶”,大家就朝“恶”发展。奥运羽毛球双打所制订的规则鼓励了“恶”,鼓励了“比输”,运动员和教练自然就“比输”而不是“比赢”了。 规则是体育竞争精神的基础,更是孕育社会文明的土壤。然而规则是人制订的。因此,制订规则的人,也就是一个团体和社会的领导人的素质,就决定了这个团体和社会的公平和文明程度。如果我们不能相信和依赖人的素质,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科学制衡的体系来保证公平和合理。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4468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学网并非绝对不可以屏蔽某些博文
热度 15 jiangjinsong 2012-7-14 17:16
小丛在抱怨,他的博文 “为何网易网友会隆重竞相庆祝两院院士潘家铮之病逝?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673-592067.html 被屏蔽了。 (编辑部从善如流,在大家的批评之下,解除了屏蔽,有错就改,值得表扬。) 我认为,科学网并非绝对不可以屏蔽某些博文,但是,请先制定屏蔽博文的规则,并且应该允许申诉才行,不能像某些边远地区的乡镇干部一样无法无天,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另外,对于潘院士这样有争议的院士科学家,既然科学网能把有争议的博主发表的歌颂文章置顶,为何要屏蔽转载了有关争议的介绍文章呢? 科学网还是做得专业一点好!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126 次阅读|35 个评论
从最牛的规则到不牛的规则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2-6-25 18:52
从最牛的规则到不牛的规则
  “打磨”孤魂同学写了一篇文章,《规则和常识,应该先尊重哪一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814do=blogid=585546 ),说到道路行车规则,论开车,俺们刚刚开了2年的时间,他是老司机了,俺可能不如他。   论对交通规则的理解,俺们当时考驾照,笔试第一轮才考了87分,不及格,1小时的紧张复习后再考,93分,勉强过关,而据说一69岁的老太太还考了100分呢,俺们也不好说什么。   记得成龙先生演过一部电影,作为英国人的港督在孤独的车道上疾驰着,结果“成龙”因为和警察们熟稔,被特许进入临时禁行车道,竟然飙车从旁而过,港督大大地皱了下眉头,估计心里骂了一句“他母亲的,还有比我更特权的人?”   虽然笔试的考试成绩不高,可是俺还是想给实际的交通规则分下类:   1,最牛的规则:我车一出,百车趴窝(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这个车的车主)   2,次牛的规则:我车一出,百车让路(至少让出两条道来,保障我的安全,且前方交叉路口不许过车)   3,半牛的规则:我车撞谁,谁就倒霉(一方面,车好耐撞;另外一方面,撞了你你也没脾气,自认倒霉吧。)   4,略牛的规则:两车相撞,我车有理(交警来处理,立刻在俺面前立正,然后转脸就去训斥另外那辆车。)   5,小牛的规则:两车相撞,偏向我车(这个就属于潜规则了,不好意思提。或者,谁有礼谁就有理,也是一种现实做法。)   6,不牛的规则:两车相撞,客观为据(只有双方一样级别,都有背景或者都没背景,那只要看客观事实了。)   不知道总结得还到位不?
个人分类: 物论|353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规则和常识,应该先尊重哪一个?
热度 25 cwufp 2012-6-25 08:07
刚才看到安博士的一篇博文,描述了俺们怎么利用规则进行争夺的丑陋。 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合理规则,那就是权力要利用规则捞取好处,比如,所有的人才计划和科研计划。 而之所以权力能够通过规则捞取好处,就是因为权力可以藐视常识。 常识,就像开车必须让左,虽然左道行驶的车辆向右借道,违反了汽车分到行驶的规则,也暂时的需要侵占其右侧车道行驶车辆的路权,却是必须的,尤其是现在这种日益繁忙的道路,尽管打右灯的驾车人并线应该注意后车的状况,作为右侧车道的行车人,也应该具备基本的素质,那就是看见左侧车道闪转向灯,应该注意避让,只要条件允许,必须给予方便。这与右侧车道并入左道完全不同。 当分道行驶是常识和规则的时候,右侧车道不顾左侧车道上正常行驶的车辆,强行并线,那就是交通肇事。 这是最基本的规则,完全被忽视和被藐视,不仅是危险的,也是自取灭亡之道。 现在科教界发生的很多问题,都是有人用警灯或者根本不是警用车辆利用特权安装上警灯,在马路上毫无规则的横冲直撞;更为严重的是那些背后有特权却挂着普通牌照的车子,在马路上藐视常识和规则横冲直撞,并显摆背后权力的荣耀。 记得有一个搞笑电影,在英国人的法律里有一条:利用法律获取利益,罪加一等。不知道整天把法治挂在嘴上的我们啥时候会有这一条。
6585 次阅读|66 个评论
[转载]《罗伯特议事规则》第十版[PDF]及其书评及应用
jimmy198360 2012-6-13 10:24
电驴免费下载地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2921364/ “ http://tieba.baidu.com/f?kz=318029654 《罗伯特议事规则》中译本 导读 议事规则是人类社会各种群体活动的操作基石。经过几个世纪的摸索,西方社会已经建立起一种通行的会议机制。“罗伯特议事规则”正是这一领域最卓越的人类文明成果。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罗伯特议事规则”到底是什么,那么我们希望给出这样的答案:它是为保护竞争环境中的各方利益而精心设计的程序。但要想真正把这套规则描述清楚,却绝非只言片语可以为之。 “罗伯特议事规则”蕴涵着丰富的理念,包括:法治、民主、权利保护、权力制衡、程序正当、程序性竞争、逐利与制衡、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等等。 但罗氏规则又毫无矫饰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套“工具”。 它通篇极少对理念进行专门论述,而是把理念融汇在规则之中,直接面向“实践”、面向“细节”、面向“可操作性”,用平实而严密的语言陈述规则,但规则中却无处不流露着理念的光辉。 ” 袁天鹏:199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期间任该校学生会主席;1999年赴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学习电子工程,留学期间任该校“学生议会”议员,开始接触“罗伯特议事规则”。先后服务于中国电信和美国Sprint,负责通信网络建设工作。2003年回国创办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1月启动本书的翻译工作。2007年起在继续本书的出版工作的同时,展开关于“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推广和培训项目。2007年8月加入“美国议事专家协会”(NAP)成为其在中国的第一名会员。被《南风窗》杂志评选为“2007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 美国人崇尚自由,但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认真的,美国人是会少规矩多。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RulesofOrder)。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部由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 Manual of Rules of Order)于1876年出版,几经修改后于2000年出了第十版。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所以,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开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呢? 我们说有规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能规定什么样的规则是最好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正是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所在。 这些原则包括: 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具体原则: 1689年英国议会出现了一本手册叫做《议会》(Lex Parliamentaria),罗列了三十五部当时的议学著,已经开始呈现我们今天的很多原则和规则的端倪。比如: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disposed of),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目录: 目录 作者简介 中文版序一 中文版序二 译者导读 中文版使用说明 原著第10版前言 原著导言 通用议事规则的根本原则 第一章 协商会议的类型和规则体系 1.协商会议 协商会议的特征 协商会议的类型 小董事会或小委员会议事规则的灵活应用 2.会议组织的规则体系 法人证书 章程 议事规则 管理规章 第二章 协商会议的议事程序 3.基本规则和程序 协商会议的最小构成 礼节规范 宣布开会与会议程序 将事务提交会议考虑的方法 取得和分配发言权 4.提议的处理 将提议提交会议考虑 对提议的考虑 一致同意 其他提议与主提议的关系 第三章 提议总述 5.提议的分类及优先级顺序 提议的分类 辅提议的基本概念 6.各提议的描述 主提议 附属提议 优先提议 偶发提议 重新提交会议考虑类提议 7.提议的标准描述特征 第四章 会议的次与届 8.次与届、休息与休会 概念 概念之间的关联 届的重要性 9.会议的具体类型 …… 第五章 主提议 第六章 附属提议 第七章 优先提议 第八章 偶发提议 第九章 重新提交会议考虑类提议 第十章 提议的重提和不良提议 第十一章 法定人数与会议程序 第十二章 发言与辩论 第十三章 表决 第十四章 提名与选举 第十五章 官员、会议纪要和官员报告 第十六章 董事会和委员会 第十七章 公众集会和组建社团 第十八章 章程 第十九章 代表大会 第二十章 纪律审查 附录 索引 英汉对照表 译后记
4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小医生的魔鬼法则
热度 2 brightlgm 2012-6-12 23:32
实事求是 原文地址: 小医生的魔鬼法则 作者: 霜晚枫 一、不要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你所受的医学教育都是最理想化 治疗 手段,实际上在和死神博弈的过程,我们能做到的并不多,无非只能在可以争取的范围内做到最好而已。 二、不要以为自己是超人。你不会因为学医而对疾病和劳累有免疫力,悠着点,你已经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医学事业,犯不着再把自己命搭上。 三、坚持每天比主任早上班半小时,晚下班半小时,每天看专业书三小时,坚持五年,你就不用再遵守本守则了。 四、上级医生永远是对的。喝完5年墨水,离医生要求还差远着呢。上级医生永远有他的理由,当然,如果明确违反原则或者将置病人于危险境地,那你该反映就得反映,反对无效,请把病程记录记好。 五、护士小姐永远是正确的。无原则的冲突尽量避免。当然,假如有原则性问题,那你也得顶回去,不过请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将使你在护士MM中的地位和魅力值显著下降。 六、上天给了你一张嘴和两个耳朵,就是让你多听少说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少一些我认为,不会降低智商的。不要倚仗自己和某领导的特殊关系之类的。医生是自己当出来的,不是等和靠出来的,没有真本事,再好的关系也无用。 七、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你也一样,所以,如果是人家的错误,那么警告自己不要犯同类错误;如果是你犯错误,不要执迷不悟,死不悔改,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当然,如果有人要把整盆脏水倒到你头上,那多余部分还是施展乾坤大挪移为妙。 八,对病人态度一定要好,如果病人难缠,那态度再好十分,同时可在心里默念其祖宗,如果病人病情危重,那态度再好上百倍,假如此时他还态度恶劣,在心里默默想他已经得到应有的报应了。在病人住院期间,不要和病人有超出医患之外的关系,即使她是天仙你也忍到出院后去追求。 九,永远把丑话说在前头,多想几个可能,自信但千万不要自负,术前谈话的最高境界是:做手术可能死,不做手术肯定死,一切与医院无关。抢救病人一定要沉着冷静,即使尿意频频也需强作镇定,如果实在害怕,建议在备好尿不湿的情况下值班。 十,永远不要相信上面所说的,它除了让你处事更圆滑,思想更邪恶,离魔鬼更近 01、 门诊的诊断须谨慎,尽量全面但模糊,留回旋余地,如“黄疸原因待查”等。 02、 住院部收治后再次详细问诊及查体,莫以门诊或其它医院为准,门诊诊断仅作参考。 03、 部分患者(车祸、暴力伤、医保、社保等须由第三家负医疗费用)的病例禁止学生书写。 04、扩展入院常规检查,以免部分入院时即存在的疾病因未查出而导致患者认为“住院期间因医疗错误所至”。检查应多做,尽量让病人做决定。凡患者拒绝之检查(包括颅脑CT,各项血生化,乃至肛门指诊(这可交由学生练习))须于病程记录描述,并由患者或其家属签字加带“后果自负”。病情交待要重,因为每项病情的恶化、加重的都会死人------也要患者或家属签字。他们签字越多,你的风险越小。 05、 勿向患者及家属过多解释病情,告知其病名及严重即可! 06、 详细且有选择的记录患者及家属的于病情治疗不利的要求及行为,部分要求其签字。 07、按治疗的要求书写病案,而不是按实际情况书写。如感染创口至少每日换药,其余可按其是几级手术,几级愈合分别对待,病案须如此记载,但实际你根本忘记了换药是另一回事。 08、 每次的检查及治疗都要上医嘱,患者未行或拒绝的,千万别忘记入病程记录,并再行医嘱停止执行。 09、自己管好自己的病人,禁止他人管理,别帮熟人的忙,你和他熟但患者也是和他熟,不是和你熟。永远不要收“红包”,收了你就是他“乖孙子”了。记住病人不是父母,也不是朋友,因为朋友和父母不会把你推上被告席。病人是会把你推上被告席上的人,所以要时时刻刻记住病人就是明天会把你推上被告席上的原告,那末,你就能以最大限度来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0、上级 医师 的指示一定照做,切记将其分析及医嘱纳入当天的病程记录。这是为推卸责任而采取的弃帅保车法。 11、 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领导身上,但记得自己搞不定的一定要请示上级,搞不定的推向上级医生,不要逞强,这不丢人。 12、 碰到危重病人,掌握以下步骤,有百利无一害:第一氧气,第二盐水,第三想上级! 13、该下病危下病危,该下病重下病重,然后让家属签字,若他死了,你有已通知家属的证据,若他侥幸活了,你更不会有事,那显示了你的本事。但死亡通知你不要乱签,上级和领导让你签的,要留下证据,必要时自己掏腰包复印留证据!因为这涉及到一些善后处理的法律知识。 14、全面书写手术前谈话,每项意外都可能导致死亡,并详细向患者家属解释,如果把他吓着了,不敢签字,你宁肯不做这台手术。在这年月,风险大的手术别做,不讲理的人别做,工作没做好的别急着做。 15、若手术是你主刀,活写手术记录(我的阑尾手术记录就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既未伤到周围组织器官,也无过多出血,更无清除不彻底的记录文字)。若你是一助,照实记录并交由主刀大夫过目,他不同意就让他批改后重抄后让他签字。 16、 出现他科问题则请有关科室会诊,并要求会诊大夫留详细会诊记录意见,并照执行,切勿班门弄斧。 17、 妥善保留各种检查单及会诊单以免其他(本科或外科)大夫改写。 18、 不必相信下级医疗单位和其他医院的检查单及诊断、治疗方案,多做检查没错。 19、 诊断证明一定要与病案一字不差。 20、 出院时填写治疗效果须谨慎,样例太多,不胜枚举,勤问上级大夫。 21、 “出院医嘱”宁多勿少。该写的一定要写,出院后此患者执行不执行是他的事。 22、 不管怎样的病历上都记得要写上“不适随诊”这句话(包括会诊),万一病人离开医院后病情恶化你就有退路。 23、对身上暂时无钱的、或者如外地打工真的无钱的,给他基本的药物和检查,同时,要不停地向领导上级汇报----可以越级上报,要求他们给出意见。并把意见记录在案-----病程纪录、交接班记录中。对欠妥的意见同时向不同的领导转述和复述。欠费有医院扛大头,对病人“欠治”也许最后我们“被揍”,犯不着。对不当的追究会减少倒霉程度。 24、 遇有要对你动粗的不良之徒,如果你觉得占不了上风,不要动手,好汉不吃眼前亏,三十六计走为上。 25、 如果在冲突中吃了亏,不要怕把事情闹大,要舍得花精力、财力,让对方见着你就害怕。 26、全科同事要团结,遇事一致对外,脸皮要厚。要象法庭上的律师一般,敢于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把豆腐说成是麦子做的。 27、 注意结交一些在社会上叫得响的“朋友”,他们能随时为你撑腰。 28、 任何情况下,千万不要不作为! 29、 提高诊治水平、严格遵守诊疗常规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是自我保护的最佳途径。 30、 留一个自己的病案周记,免的病人告你时你都想不起来他是谁。 31、 最后,时刻想着,你眼前的这个病人可能就是下周到法庭上告你的人。
1927 次阅读|2 个评论
明规则 潜规则 归根结底就一则
ncepuztf 2012-6-11 23:42
此图为2005年重庆渣滓洞所拍。文字为: 长官看不到 想不到 听不到 做不到的 我们要替长官看到 想到 听到 做到 似乎所有具有上下级关系的都可套用此规则。
个人分类: 生活|2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下届博客大赛能否换个玩法?
热度 13 neilchau 2012-6-9 13:33
下届博客大赛能否换个玩法? 核心提示: 1. 为什么往届博客大赛中的绝大多数参赛选手,参赛、获奖之后杳无音讯? 2. 博客大赛规则,应该借鉴选秀规则?还是科技评奖规则? 3. 科学网要靠什么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 下面将一一分析、讨论这些问题。 (一) 回顾下往届的博客大赛,第一届是 2008 年 9 月开始报名(那时自己还没接触科学网),第二届是 2010 年 4 月(接触一年了)。两次博客大赛后,都出现了个共同的现象:曾经那些非常优秀的参赛或获奖选手,绝大多数,博客大赛结束后都不再写博客、很少写博客或干脆离开了科学网。目前还活跃在科学网上的有博主吴宝俊、金小伟、迟菲、陈永金等少数几位(我知道的)。究竟什么原因让参赛期间一天写一篇甚至多篇博文的博主们,大赛后一篇博文也不想写呢?事不经过不知道,自己参加这次博客大赛后似乎明白了原因。 目前的博客大赛基本包括:报名、组队、比赛、投票、评奖等阶段。其中比赛阶段大概持续 1 个月,如果平均每天一篇博文,一个月也得写 30 篇。而对青年参赛选手来说,每天抽时间用心认真写一篇博文,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如果每天写多篇,质量就难保证,就像如果某个课题组在某一领域短期内发表论文过多就有灌水的嫌疑一样。听往届曾过获奖的一位博主说,参加博客大赛写博客是一件很耗精力的事情,每天都要绞尽脑汁写上一篇甚至几篇。 科学网的博客大赛让我不禁想起了大学的考试。目前的大学考试,考的是学生的什么?知识?能力?还是跟老师的关系?个人的经历告诉我,目前 大学考试考的是学生们的考前突击能力 。平时不用怎么下功夫,考试前没日没夜地突击上几天,把老师上课、考前强调的重点突击一下,考试成绩一般都会很高。所以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一道有意思的风景:平日空荡荡地自习室,每学期末都会学生爆满,甚至出现了通宵自习室爆满的想象。现在的博客大赛跟大学考试非常相似,参与者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必须在短时间内非常 Intensively 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到了最后即使胜出了(获奖或考了高分),参赛者们也未必真正 Enjoy 这个过程, Enjoy 了他们就不会离开。道理就像,如果没有外界(生存或发展)的压力,让大学生毕业后再去自愿、主动准备一个考试,我想没有人会非常愿意(他们对考试可能早就深恶痛绝了)。 所以目前的博客大赛如果不改进游戏规则,势必会让那些一心、用功写博客的博主们写到吐血(这届大赛似乎很少有这么用功的博主),吐血的很可能后果是:获奖,然后又一批博主从此封笔甚至离开科学网。 (二) 不知道现在的科学网博客大赛规则借鉴的是哪行的规则?不过从流程上看,似乎跟选美选秀的规则类似。既然是科学网的博客大赛,规则肯定要讲究点科学吧。目前的大赛规则,个人觉得还不够科学,讨论和建议如下: 1. 先说报名。现在的报名在前,报名后才算参加了博客大赛。建议:把报名阶段放到后面的评奖之前。先假设不知道有博客比赛,大家该怎么写博客怎么写博客,依照平时的节奏就行。至于报名阶段的持续时间,跟现在的相当,甚至更短都可以。 2. 取消组队。理由已经在 前面 说过了:写博客是个人行为,没有人写博客还跟队友商量博文内容吧。 3. 目前的比赛阶段时间太短、太集中,一般的青年人吃不消(比如我)。建议:博客大赛采用类似诺贝尔奖的评审规则,把比赛融入到日常的博客写作过程中。也就是说,大家平时博客该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淡化比赛的竞争性。就像科学家们平时想怎么做研究就怎么做研究,没有人会因为诺奖评审日期快到了就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做实验一个道理。鉴于往届博客大赛每两年举行一次,大赛阶段可以考虑延长到 6 个月甚至 1 年(具体多久可由博主委员会决定),即:评奖时取报名那一刻前 6 个月或 1 年内的所有博文;注册用户不到 6 个月或 1 年的,可以取他们过去的所有博文。 4. 取消现在的投票和拉选票阶段。推荐数、浏览数和评论数已经足够反映一篇博文的质量、水平和重要性等了,实在没必要再多个投票按钮。科学网给每位选手发短信让拉选票更是最大的败笔。有哪个国家的科技评奖,还设拉选票阶段吗?作为科学网的博客大赛,不是选美也不是选秀,更不是民主政治多党选举,根本没必要鼓励大家去拉选票。通过拉选票,从某种程度上也许、可能、可以扩大科学网的知名度。但自己的经历告诉我,对科学不感兴趣的人,即使给他介绍科学网,也很难引起他的关注;而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人,早已经知道科学网了。所以 科学网要想提高知名度,不应该靠这种拉选票行为,而应该依靠提高科学网内容的水平和质量;想办法满足各种用户需求;调动现有注册用户和浏览户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自由、公平和民主的网络环境(对于现实中极度缺乏的此环境,如果科学网能够营造一个虚拟的这个环境,绝对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 5. 评奖阶段。目前的评奖采用推荐数、浏览量、评论数和投票数的权重。取消投票数之后,还算比较科学合理。 所以,个人建议的改进后的大赛规则更加简单:比赛(写博客)、报名、评奖。虽然科学网呼吁博主委员会员给参赛选手积极投票,但响应者甚少。改进后的评奖办法,可以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 不知道科学网上有多少人同意我的分析和建议?博主委员会里面又有多少人同意?科学网是否可以考虑让博主委员会投票表决? (PS:个人感觉博主委员会有点名存实亡,因为似乎还没有做过什么决定呢)。
个人分类: 想想记记|10008 次阅读|32 个评论
有意地消费规则与契约正是我国的现状:科学网某虎事件有感
热度 55 陈安博士 2012-5-18 18:56
  看过一期《非诚勿扰》,有一个男孩在一开始选择了一个女孩,而那个女孩也最后选择了这个男孩(表现为最后留灯)。可是,最后这个男孩后悔了,他的节目段结束后他却不想领走这个女孩了。   主持人大怒:怎么能这样?不能这样!   俺理解主持人的愤怒,因为在设计这套规则的时候,就明确有“如果你开始选择了她她也你留灯到最后,则你必须领走她”。但是,男孩临阵破坏了这一游戏规则,那就很不厚道了。   你可以蔑视一个游戏中的规则,你不去玩就是。当然,在有垄断的状态下你没法选择不玩,这样的情形咱们单说。但是,类似于这些你可以选择不去参与玩的游戏,你还是去玩了,就算是默认了人家制订的规则(或者有明确的合同?),那么,再在现场临时破坏大家之前都认可了的规则那就很不地道了。   说句俗一点的,那就是: 游戏玩不起!一边凉快去。   刚刚过去的科学网某虎事件也一样,为什么大家会认定他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因为科学网遵从的是实名规则,在你入网的时候就明确地告诉你必须实名才可以注册。结果你却一开始就抱着消费科学网的态度来进入,胡乱填写了自己的姓名和机构,后面的尴尬就不是科学网缺乏严格审核制的尴尬,而是刻意破坏规则的某虎们的尴尬。   我们的国人习惯于破坏规则已成恶俗的惯例。本来,很多欧洲国家、美加澳等国一开始都把中国大陆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一样看待,甚至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也是,可是,我们不断破坏人家的明规则和约定俗成的规则,结果,中国人的行李在机场被检查的次数越来越多,而看着周围白肤色的人昂然走出机场而国人被滞留,那滋味是很不舒服的,可是,这个能怪人家吗?   我2008年在罗马尼亚则是遇到了另外的一个场景,我和另外两个中国人被海关留下,我很诧异,怎么就留中国人呢?结果,另外两个人每人交了50美元才出来,而留滞根本没有正当的理由,我还是坚持没交,我手续齐全,为什么非要行贿给你50美元呢?真是日怪。   但是,对于罗马尼亚的海关官员来说,这类情形屡见不鲜,每次只要截住中国人,就可能有意外收获,何乐而不为呢?而此事成为滥觞说不定最开始就是国人的行贿行为启发了罗马尼亚海关官员也未可知呢,唉。   某虎事件中,其人最开始就可能抱着(恶意)消费科学网和科学家伙们的态度来注册的,一个不守游戏规则的人,在博文中即便表达出来的愤怒是真实的,也会让人恶心不已。   规则如果形成契约,则就是理论上必须遵守的一个东西,相当于合同,一张车票就是一份合同,如果旅客不能被送到目的地,则是违背了合同,要承担违约责任的。而实名进入科学网,也是一份契约,你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兴趣遵守,可以选择不来,外面的网站多的是。但是,一旦认可了科学网的规则,那就没有理由不遵守。   国人真是太聪明了,这位注册名为某虎的博士研究生也足够聪明啊。   一个聪明人的类似聪明举动随后立刻就会带来对于整个体系的不信任,科学网开始信任大家注册的信息,不加严格验证,但是出现一个恶例,就会打破这种本来相互信任的格局。      我看有人竟然会责怪大家为什么那么愿意不加质疑地信任某虎注册的华南理工大学的相关信息——我的天!我们为什么不相信呢?我们默认了某虎注册时是认可这个实名规则的,他填写的这些东西当然也就认为是正确的个人信息喽。   在众多的聪明人面前,看来我们还是太傻。我们更傻的是,他居然第二篇博文还说什么已经被约谈,甚至可能被开除,这激起了一向愿意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来为研究生们说话的吴宝俊同学的极端愤怒,直接向华南理工大学叫号!甚至威胁华南理工大学!而事实证明这个某虎再次把大家涮了一把,这下某虎应该非常高兴了吧——竟然第一篇假名注册的博文就把中国的教授、博士、博士生、硕士生涮了好几千个,这种感觉真爽啊!   中国,未来还需要更多某虎这样的聪明人吗?   也许是,也许不!
个人分类: 趣论|6713 次阅读|110 个评论
参加育儿知识讲座偶感
热度 1 刘小鹏 2012-4-19 22:30
今天下午,去听了会学校工会组织的由一位心理学系老师做的讲座: 性格决定命运——谈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 。老师总结了要培养孩子6个方面的心理品质。会议室不大,听众约有20多位,应该都是初为父母的年轻教职工。 正在讲到“ 规则感 ”的时候,听众中一位男士的手机铃声响了,于是他接了电话,低下头开始讲电话,尽管声音小但还是能被大家听到。他接完电话没过多一会,坐在我们旁边的两位男士不知道想起了什么有趣的话题,旁若无人地聊起了天。忍耐了半天,我终于侧着身子盯了其中一位一眼,他们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就不讲话了,可谁知过了一会又开起了小会,即使我比较明显地“啧”了一声也未能制止他们。更让人无语的是,刚才接电话的那位,还是没有想到要把手机调静音或振动,小会议室里又一次响起了他的手机铃声和他小声打电话的声音。 当时真想直接问问这几位:“你们几岁了?” 也许这些为人父母的都是学校在某些领域的“杰出人才”,如果他们也给学生上课,也许他们可以比那位心理学系的老师讲得更精彩。只是,如此的“不拘小节”,不知道如何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遵守规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的话
热度 30 jiangjiping 2012-3-23 07:10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的话 蒋继平 2012 年 3 月 23 日 说到大学的事, 媒体上铺天盖地地说中国的大学目前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优秀人才。 究其原因, 大多数归咎于教育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也有的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家, 他们认为大学应该有教学家来领导。 言下之意是大学校长应该有教学家来担任。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合情合理,更不知道如果让教学家来担任大学校长就一定能改变中国大学的面貌和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优秀人才。 不过,就我个人的有限知识来看, 目前世界上综合性大学一般已经具有双重功能, 一是教书育人, 二是科学研究, 这样的大学可能需要的不仅是教育家, 而且还是科学家。 实际上,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应该是一位战略家。这样的战略家必须兼具教育家, 科学家, 金融家,和领导者的才能。 当然,很明显,以上我的标准是太高了点, 世界上这样的人恐怕很难找到, 所以,这样的标准也许是不现实的。 因而,让我面对现实来谈谈我对大学校长的标准要求。 换句话说,假如我是大学校长的话, 我将做到以下五点。 当然, 这仅是个假设而已,能否供现任大学校长们参考,我心里也没数。 第一. 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 专心致志就是要做到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管理好这所大学上。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拒绝各种诱惑, 在外面不兼职, 不管是名义上的,还是实质性的, 一律谢绝。 当然,更不能自己亲自上课当教授, 也用不着自己做科研。 唯一的职责是做好管理, 极尽全力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 为他们提供最佳环境条件。 第二.情法分明, 从严治校。 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条例条规。当然也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符合。 这些条规建立后, 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员工都必须一视同仁, 任何违规者都必须依法受到严格处理。 要坚定地把情与法分开来对待。 情归情,法是法, 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要不然, 优秀的管理就是一句空话。 具体地来说,对于有困难的师生和员工要给与物质上的关照, 要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尽力给与一些帮助, 让他们可以安心工作和学习。 但是, 对于不称职的教师和员工要及时地提出警告和教导,对于那些明知故犯,屡教不改者, 坚决清退, 决不留情面。 同样,对于那些不认真学习和做实验,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学生也要坚决拒绝发文凭。 第三. 经常听课,掌握实情。 虽然自己不当教授,不亲自给学生上课, 但是, 要经常下教室听听教授们的课, 以便了解教授的水平和学生的反应。 虽然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可是到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和有效的途径。 进一步来说,到教室听课可以起到给上课的教授一些人为的压力, 这是他们上进的动力。 第四.跟踪科研,严格审查。 尽管自己不亲自搞科研, 但是, 对于学校的许多重要的科研项目的进程都要赋予及时的关注和跟踪, 必要的时候要亲自到相关实验室察看试验的进程和数据。 对于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不要轻易相信和下结论, 一定要亲自严格审查。 第五. 广收情报, 提供指导。 作为一校之长, 好比是军中统帅, 一定要对战情有具体的了解, 才能在战争中取胜。 因而,校长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要广收情报, 及时地跟踪世界科教战线的最新进展,并为学校的教育队伍和科研团队提供及时的指导。 从这点上讲,校长必须是既懂科学,又懂谋略的人士, 还要有远见的眼光, 更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 也就是, 摸清情况, 掌握动向,积极行动, 果断指挥! 以上的五条是不难做到的, 是很实际的, 是不是?我可以相当自信地说,要是一位校长能真正做到以上五点, 那他很可能在六到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他领导的这所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或者为世界培养出几个一流的人才。 不过,实话实说,在目前中国的科教体制下, 要使以上五条起到应有的效果,还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 那就是校党委全体成员必须无条件地与校长一起努力和站在一边, 要不然,所有的方略都是空话。 这就是中国的特色! 附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并不是一件难事,以上五条中的第二条是关键因素。 由于篇幅关系和涉及到智慧财产权的问题,我在这里不想谈及具体的细节。 实事求是地说, 要是让我来当校长的话, 我确实有一套策略可以马上改变一所大学的科教现状, 使学校, 教授和学生们大大地受益。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9865 次阅读|66 个评论
英国,傻瓜式的智慧
热度 1 gongshiliang 2012-2-26 20:56
英国,傻瓜式的智慧 【作者:李大伟,转引自《新民晚报》2012-02-26-B3版】 瑞士盛产最精确的时间——钟表,但时间的中心却在英国——伦敦的格林威治村;巴西、德国屡获足球冠军,但足球最初的规则却产生于英国;最繁荣的经济在美国、日本、德国,但计算财富的会计行业,最权威的证书却属于英国。世界上行且行之有效的标准,往往产生于英国。古人云: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英国人善于做规矩。   规矩能够实行,必须简单。英国的户外垃圾箱总是并列三个,箱体外没有文字说明,只有图案标识:一个是玻璃瓶,一个纸袋,一个屑屑粒粒的点,掷弃者一目了然,知道归类抛物,哪怕不识字的,都会各得其所。在上海,垃圾箱上写着“有机”“无机”的化学名词,表示出科技含量。一个垃圾箱,何必那么学术化呢,老人、小孩自然不知所云,外来农民工也不知所措,像我这样也算读过些书的“知道分子”,充其量“识其字、不知其义”,只能像下注彩票似地抛掷垃圾,这样标识的垃圾桶,应该放在化学系、科技馆门口。   英国地铁开通于一百多年前,线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下了地铁,就陷入迷宫,但是别慌,哪怕不识英文的外国人都不会迷失方向。在地铁的墙上中腰线就是宽宽的色带导向线,色带正好与你眼睛平视,躲都躲不了,或红或绿或黄或蓝,一种颜色代表一条线路,与地铁入口处的免费地图上的线路色带是一样的,语言有国界,色彩无国界,跟着色带走,循着墙角转,连傻瓜都能寻找月台。   在英国,哪怕伦敦,大多数道路都能泊车,哪怕单行道、哪怕窄路,但收费泊车位的道旁,都有收费器,没有收费人。车主交完费后,收费器会吐出凭证,你将凭证贴在车窗前,巡检者半小时一趟,远远一瞄,就知道谁没有交费,效率极高,难度极低。   英国的出租车有两类,一类是mini,只能电话预约,一类是taxi,可以在马路上扬招停车载客的。mini车的款式各异,属于私家车揽客,该车主必须申请,专管部门批准,交一笔税费,然后在车窗前贴有统一标识,只限于电话预约,不得路途半道上揽客载客。   taxi出租公司管理,不管哪个公司的车,款式统一:黑色、方头、枕头面包似的,上海人所谓的老爷车。如果非此款式的车停在路边载客,任何人都会发现,任何人都会举报。众目睽睽,违规者无藏身之地。   为了降低监管成本,首先简单化、直至傻瓜化,这就是英国人的管理思路。一百年前在上海英租界里,黄包车是公共车,漆以黄色,可以路上停车拉客。私家包车漆以黑色,路上截客、接客属于违规,巡捕抓你,上海话“黑车”就出典于此。规则越简单,执行越容易,监督越便利,监督成本越低,违规难度就越高。   规则不是做给内行看的,而是做给外行看的,让全社会的相关者都能一目了然,哪怕有些弱智,这是智慧。   让傻瓜也能操作的傻瓜式,是聪明人的杰作。傻瓜就是愚蠢,但傻瓜式却是智慧,英国的管理就是傻瓜式,便于全民执行、监督,这就是这个老牌国家的高妙。 温柔的狠招 【作者:孔明珠,转引自《新民晚报》2012-02-26-B3版】   妞妞硕士毕业去一家老牌会计师事务所应聘工作,第一轮是笔试,第二轮是两三位上司面试,第三轮要整整一天,由公司最高领导CEO以及7位对妞妞车轮大战,那天妞妞空腹喝了一杯咖啡,面试到一半的时候人紧张,心跳加剧,身体“窣窣”发起抖来,妞妞暗想完了完了。   中午,妞妞被两个公司女员工带去外面餐馆吃饭,美国人餐馆各点各的东西吃,妞妞选了比较中档的套餐,色拉加肉饼之类的。他们边吃边聊两句,观察妞妞生活状态中的行为举止。妞妞喝水后恢复过来,话不多,大大方方,微笑。   妞妞如愿进了这家公司当审计,每天学到新东西。半年后,公司又招人,妞妞竟然获得面试别人的资格了。上司愿意听取妞妞的意见,让她觉得很荣耀,主人翁精神大爆发。   第一次来面试的是位黑人兄弟,有工作经历,妞妞说,这位仁兄三番五次说自己是企业家,这很不靠谱,你是来面试职员的职位,这和企业家何干?   第二次来面试的有3位,两位中年人,一位生了4个孩子,大的快上大学了,另一位也比妞妞大很多,然而他们都当妞妞是前辈,毕恭毕敬回答问题,很显然对方都是有经验的人,回答大多数滴水不漏,挑不出明显的毛病。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女孩,因为智商高,妞妞私下十分喜欢,但是女孩子的脸像刮过浆糊一样,一直板着。只有到中午领了她去吃饭时,才发现她笑起来很好看。但是已经来不及了,过于呆板的表情已经给前几位面试官留下抹不去的印象。   最后,自称企业家的因为说话不靠谱被否决了,那位年轻女孩再也没机会挽回由于紧张造成的交际障碍状,两位中年人因为“狡猾”可能还得通过更深入一些的考察。妞妞“参政议政”后很兴奋,我问她,你觉得公司请你去面试新员工,收获在哪里?   妞妞说,我等于换了角度看自己,看到了当时来参加面试的自己,他们犯的小错误就是我当初犯的,他们的完美回答是经过挫折得来的经验,值得我记取。从公司角度,他们让员工参加招聘工作,目的是激励。做审计每周要和不同的客户打交道,我们出去代表公司的形象,不仅个人要注重外表,善于交际,团队合作特别重要。领导有意给机会,让我们挑选合适的搭档,我们在公司有民主表达的权利,得到尊重的感觉简直太好了。当然还有啦,那就是公费吃了很多好吃的!   我算是做过15年交际口才类杂志,常年设有一个求职栏目,刊登很多所谓的“面经”,其实空来空去谈理论的是多数,有人自称“面霸”我看也是因为主持者经验并不足,被他(她)一招鲜吃了天下。由员工参与公司面试提供了多角度观察新人的机会,密集型“针眼”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一个温柔的狠招。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3650 次阅读|1 个评论
社会智慧?——规则的灵活性
Moneypond 2012-2-2 11:21
社会智慧?——规则的灵活性 很久之前,读过一则小文: 有烟民在教堂祈祷,突犯烟瘾,于是想神父提问:“祈祷时是否可以吸烟?”神父不悦:“祈祷时吸烟,是对上帝的大不敬”。又问:“那么吸烟时是否可以祈祷?”神父面带喜色:“吸烟时尚能不忘祈祷,可见上帝在你心中多么重要!” 虽说是个故事,但仔细一想,觉得挺有意思。首先想到的,是“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猴儿们朝三暮四不悦,朝四暮三则大喜。世人一边讥讽猴儿们太傻,一边却又把猴儿们的经验拿来当智慧。 年后与一多年不见的朋友电话聊天,他说:“兄弟,祝贺我吧,我也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了!”优秀分子入党,本不稀奇,有何大惊小怪?可是我知道,他是资深民主人士。当年读大学时,尽管成绩优异,但却有些愤世嫉俗,坚决不入党。后来工作当了教授,加入了民主党派,成为了该党的地区主委,也算是“成功人士”了。没想到人到中年,却突然对我党产生了浓厚兴趣。 俺当年对某民主党派非常迷恋,一心想成为民主人士。结果一问,灰了心:一是自己规格不够,民主人士多数是高层知识分子或某些领域的成功人士,俺的距离太远;二是俺大学时代追求进步,早在大一时候就成为共产党员了,按规定,共产党员不可以加入民主党派。 “共产党员不可以加入民主党派,民主党员却可以成为共产党员,”朋友说,“这是需要。” 历史上,我党党员也突破国民党的规矩,以个人身份加入过国民党不是? 我想了想,这是否可以叫“规则的灵活性”? 规则,本来是死的,是严肃的;一灵活,规则就活了,就幽默起来。看起来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这类矛盾,生活中却比比皆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免,中国尤甚。 古时县官断案,可以说:“罪不容恕,情有可原”,也可以说“情有可原,罪不容恕”。前后一颠倒,结果大相径庭。所以,同一犯罪事实,有人生有人死有人喜有人忧。 人们常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所以,在任何规矩之前,国人总能想出破解之道。于是,国人“后门”文化盛行,“后门”及时规则灵活性的极端体现。“后门”文化的拓展,即是关系文化。本来,关系文化,并不是国人的专属,但由于国人把关系文化发展到了极致,所以就有了显著特征,成了自己的“专利”。如同做科研,本来是稀松平常的课题,研究到了极致,也会成为“创新”……(开个玩笑啦!) 官曰:定理公理,不是往往也有例外么?
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游戏规则与政治强人,哪个重要?——与周可真老师闲聊!
热度 4 QFL 2012-1-5 11:16
游戏规则与政治强人,哪个重要?——与周可真老师闲聊!
我读了周可真老师的《 中国需要像普京一样的人物 》博文后,觉得它很有意思,尽管难以赞同文章中的观点。 同 办公室的有位在万恶的美帝呆了近 7 年的俄同事——尼古拉博士;在平日里,这老毛子极爱与我谈论政治、历史、强人等任何问题;尽管我们之间十之七八是争论,但 双方却始终都能畅所欲言、无任何顾忌,倒也十分快哉 。刚在 前几日,我们闲聊到游戏规则与政治强人。 老毛子说: 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而言,其政治强人最重要 ;因为英明伟大的强人可以很快就让国家繁荣昌盛、盛气咄咄…… 。 本博说:老弟你错了。 国家是否强盛,游戏规则才最重要 。 老毛子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说:老哥你才错了呢。政治强人对国家最重要, 正因为当年俺们有三个强人,所以苏修才能跟美帝对着干 ……;假如现在要是苏修三强中的任一人仍在,小卡童靴绝会这么快就会完蛋…… 本博说:老弟甚谬矣。从历史长远看,还是游戏规则最重要。例如,你们沙俄上千年以来,也就只生一个列导师;相反,执政水平还不如戈氏的弱智领袖却比比皆是,只要出现一个,如苏修般的强势立马就会完蛋。另一方面, 与沙俄相比,美帝的游戏规则还是相对健全点,它虽难诞生一些伟大、正确、光荣的政治强人,但却能确保其总体上的牛 B 强盛,哪怕经常出现最白痴的总统,例如小布什等人 。所以呀, 一 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良好游戏规则,让其所有政客们都能在规则内 Fair Play ,而绝 不是拥有几个最英明的政治强人 。 老毛子 虽极不情愿, 还是勉强地点了一下头 。 本博立马又安慰, 说:当然了,老弟的话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例如, 如果一个国家始终都能拥有最伟正光的领袖,那么强人就是最重要的,哪怕他是皇帝,草民们都欢喜 。 于是,老毛子暂时不吭声了 。 为了防止不服气的老毛子再次企图挑起另外的话题,本博又接着说: 与苏修时代相比,沙俄现在的游戏规则还是很有进步的,因为你们草民毕竟还是有选票啊 。 我说的本是恭维话,谁承想老毛子不知好歹,却反驳说:其实, 沙俄的游戏规则有狗屁的进步,因为强人是可以轻易控制或修改它们的 ,例如,普童靴就改变它而继续与其梅弟表演“二人转”,尽管现在俺西伯利亚的很多父老乡亲都在大街上排队抗议;可笑地是, 连你们天朝上邦竟然也认为普梅的“二人转”得票是合乎游戏规则的 …… 。 听到最有一句, 本博有点不好意思,只好说:老弟有点偏激了。 我天朝虽是上邦,疆域虽不如你们沙俄,况且以前还被你们抢去了近百万平方公里和鼓捣出一个独立的大草原,但天朝的人口太多了,故难免有个别良莠不齐、看法不一,这都很正常嘛。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尽管你们的游戏规则不健全,但无论如何,最重要一条规定是“ 沙俄总统只能诞生于沙俄草民的选票 ”, 这就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是个伟大的起点、也是游戏规则的最关键的一环;至于那些不健全部分,你们今后可以逐渐缝缝补补,不断地去接近完善嘛 。 老毛子说:…… 本博说:…… …… 最后,事事总是与我做对的老毛子尼古拉博士,终于难能可贵地赞同我的观点。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蔣科學與郭鵬老師在搜狐微博關於艾WW的對話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11-25 19:44
@ 何兵 艾 ww 在推特上公开 @ 司马南 的手机号码和家庭住址。司马南很愤怒,认为侵犯隐私权,违法。我认为艾确实违法,但艾的行为,实现了司马氏的政治理想 —— 文革。文革保护隐私吗?它挖掘并公开你的祖宗八代!微评:你应该向毛主席喊冤,虽然他不会保护你。 @ 蒋劲松 : 艾某这事做得的确很垃圾,简直是在与司马南这种垃圾比赛谁更垃圾。还是李泽厚说得好:中国的自由派不宽容,新左派不公正,基督徒不谦卑。 @ 郭鹏 哈哈,夫子的前世不是宋襄公就是宋教仁,都是守法的君子!先赞一个,可行不可行再另说吧 @ 蒋劲松 : @ 郭鹏 老师,你不知道,如果一个好人要和流氓比赛谁更流氓,好人一定会失败。如果一个人总是热衷参与流氓竞标赛,那他就是流氓,不管他持什么政治观点。 @ 发型店的故事 转发 : 人人都是垃圾,唯你为尊。 @ 蒋劲松 : 回复 @ 发型店的故事 :就事论事,不要崇拜任何人。这个道理很简单,自由主义者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由主义的原则,那自由主义不需要反对者,自由主义者自己就摧毁了自由主义了。 @ 一苇渡海 秀才遇兵死得慘,與土匪投機者之流較力何須講道德文明。 @ 郭鹏 是啊,郑重地维护一个毫无尊严可言的制度的尊严,不知是对是错?以君子的态度对待小人,是正直还是弱智?人生苦短,为主义活着是不值得?真的好纠结 @ 蒋劲松 : 我能理解 @ 郭鹏 老师的想法。但是,我们维护的是人类交往的底线,而非某个制度。疯狗咬我们,我们只能堂堂正正地回击,绝不能学着疯狗一样要回去。否则,此风一长,将来自由主义运动本身就会变成集权主义的温床。当年延安青年何尝不是有着伟大的理想,但是不注意这些基本原则,最后的结局不妙啊。台湾那些争取民主的朋友,有许多人最后沦为贪腐者的帮凶,教训是一样的。永远不要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邪恶的手段会把伟大的目的染成邪恶的目的。 @ 郭鹏 夫子曰得太好了: “ 永远不要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邪恶的手段会把伟大的目的染成邪恶的目的。 ” 至少会让伟大的目标因为手段的恶劣而变得不再吸引人。 @ 蒋劲松 : 回复 @ 郭鹏 :人类的野心、私欲埋藏得很深,它们往往会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出现,我们常常会自我欺偏,然后欺骗他人,以伟大的事业来掩饰个人的贪欲、野心。几乎历史上所有骇人听闻的罪行都是以伟大理想为旗帜的。所以,我们判断行为的好坏不能以口号的动听为标准,不管是解放全人类,还是民主自由,我们如果没有深刻的禅修功夫了解人的隐秘动机,就只能以实际行事的风格来判断行为是否正确。而不能事先认定谁是好人,然后以此标签来为他的错误行为开脱。 @ 郭鹏 人非圣贤,人亦非草木。心理分析本身的问题就是假定所有正常人都是完全理性的,然后将所有的事都解释得相当复杂,呵呵。 @ 蒋劲松 : 回复 @ 郭鹏 :正是因为人非圣贤,都有可能犯错误,所以,永远不可崇拜任何人,永远不要对任何人放弃批判、监督。心理分析揭示人的阴暗面其实没错,唯一的不足是还不够深。《地藏本愿功德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当然这里的罪,不能等同世俗法律意义上的罪。但是,佛经告诉我们,我们凡夫我执未破,做任何事都会有贪嗔痴掺杂其中。所以,从宗教修行的角度必须要努力修心,从世间的角度就永远要有批评、监督,要有规则的约束。 @ 微博新人 6093698 回复 @ 蒋劲松 :以其社会基础,极为宿命的,你说的中国 “ 自由主义运动 ” 不可能不走向不择手段。 @ 蒋劲松 : 回复 @ 微博新人 6093698 :没错,我相信定会如此,所以事先就要反对,尽量减少其副作用吧! @ 郭鹏 转发 : 嗯,有同感。无论如何,我觉得 WW 大叔是条汉子,如果你了解他做的那些好人好事,你也会这样说 - 地 ---- 尽管他不是一个外型很酷 + 心里美的完美的少男 @ 蒋劲松 : 回复 @ 郭鹏 :你说的与我说得并不矛盾,但越是如此,就越不能放松批判和监督。大的罪恶往往都是极具魅力者造成的。 @ 丄怰枂 转发 : 我可以相信你吗? @ 蒋劲松 : 回复 @ 丄怰枂 :我们必然需要在不同程度上相信人、观点、理论,但是,永远不要放弃你审视、质疑、批判的权利 @ 郭鹏 : 回复 @ 蒋劲松 :完全同意,这才是真正的尊重与平等对待。 @ 郭鹏 对的,我想 WW 需要听一些中肯的意见和批评,这对他有好处。 @ 蒋劲松 : 回复 @ 郭鹏 :对于某些丑恶现象提出批评不容易,有时需要做出很大的牺牲,长期坚持一种理性的、自我批判的、建设的原则也同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在这个方面多做努力。 另附微博四则: 残暴、野蛮、愚昧,不因其为传统就不受理性和伦理的拷问和质疑!人类历史总要不断地与野蛮的传统告别,不断创造新的文明传统。 最丑陋女人的四大特征:随地吐痰、当 众 挖鼻孔、镶金牙、 以及 穿皮草! 中国爆发户四大傻: 买达芬奇家具,喝假拉菲红酒,听交响乐睡觉,穿动物皮草。 马克思同学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蒋劲松同学说 : 人类只有解放一切生灵,才能解放自己。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4526 次阅读|6 个评论
传统文化播下的“龙种”,之二——兵不厌诈(1)
热度 4 lvnaiji 2011-11-13 09:01
吕乃基 传统文化播下的龙种之二是规则意识缺失,其极端是“兵不厌诈”。平心而论,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兵不厌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若是把兵不厌诈用到日常生活中,用到并非你死我活的人际往来中,就会使正常的社会活动无所适从而陷于无序混乱之中,或者极大的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如果说对于性本恶必须有法律的保障,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则。 刚性的规则,是社会柔性运行的润滑剂。在没有、或有规则而实际上不讲规则的社会里,看似没有刚性规则而可以随意而行,实际上处处是会伤筋动骨的棱角,时时遇到会置于死地的陷阱。 这里涉及到的就是规则和规则意识。作为非学术论文的博文,以下简称“规则意识”。缺乏规则意识,是传统文化“传承”给当今中国,致使诚信之殇的又一个龙种。 相对而言,国人的规则意识弱于发达国家的公众。有必要考察西方传统文化中规则意识的渊源。 梁漱溟曾论述人的三大关系与不同文明的关系(参见 由人的三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相应于人的三大关系有三大博弈:人与自然博弈,与他人博弈,以及与自身博弈。与他人博弈可以理解,本来是博弈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与自然博弈,即把自然作为博弈的对手,研究自然会怎样出牌,并据此出自己的牌;与自身博弈,包括从图腾崇拜到所谓战胜自我。将博弈论扩展到人的三大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视野,由此可能得出有价值的观点。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可以概括为这三大博弈,同时,三大博弈彼此间不可分割。与自然博弈,从狩猎采集,一直到现代的上天入地,都要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人和人的博弈,以及涉及到人的欲望、意志和能力等,也就是与自己博弈。但在某个时期必然以三大博弈的其中之一为主。例如,希腊——西方文化的源头,即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主;差不多同期的中国和印度,分别以人际博弈和人己博弈为主。在原初时分以三大博弈中的何者为主,对各个文明此后的演进产生深远甚至难以撼动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锁定”了一个文化的走向。 西方文明的源头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以下由博弈论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个人分类: 人文|3589 次阅读|8 个评论
公平-诚信-规则
seacat 2011-10-20 16:27
公平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人或者团体)的各项属性(包括投入、获得等)平均。 公为公正、合理,能获得广泛的支持 ;平指平等、平均。 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状态实现的,没有绝对的公平。 现代社会和道德提倡公平,公平也是各项竞技活动开展的基础。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一般靠法律和协约(规则)保证,由活动的发起人(主要成员)制定,参与着遵守。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 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 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规则是社会前进的准绳。 公平的规则是诚信的前提条件,而诚信又是保障法律道德等规则建立与执行的前提条件。诚信必须建立在公平相待的环境之上,否则对规范的承诺诚信是难以坚持、难以持久的, 比如印度教 “ 梵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部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足部生出首陀罗 ” 的教义,中国儒教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 ” 的核心思想将 解释权 归之于统治者,这都无可避免地引起了国家内部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名义与统治者相对抗的势力。而 规则执行实施上无私无偏、平等相待,群体成员又能共同自觉遵守无疑也是诚信的表现,这也就是诚信与公平是互为前提的含义。在首先保障规则公平的前提下,国家乃至团体的 诚信机制是一切规范(包括道德)的基础,诚信存则规则存,诚信亡则规则亡。 诚信是公平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如果群体内部互相之间无诚信可言,那么群体内部之间在共进退时的所谓公平就难能获得信任。这也就是以公平来保障诚信,而以诚信再来保障公平,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3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正式规则与潜规则的相互关系
LEOLAND 2011-10-7 13:21
正式规则与潜规则的相互关系 作者:喻中 《民主与科学》 2010 年第 1 期   当代中国一些领域的权力腐败并非少数官员的个人行为,也不是仅仅发生在权力机构的高墙大院之内。无论是参与腐败活动的个人还是群体,其腐败行为都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当前的 大面积的权力腐败现象实际上是当代社会环境的产物 。   如果说,当前的社会环境为腐败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某种适宜的土壤,那么,我们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就是:社会环境中的哪些因素与腐败的滋生蔓延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 寻找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是探究腐败发生的机理,为治理权力腐败提供认知准备。然而,要对这个问题做出“一针见血”甚至“一剑封喉”式的回答,却非易事。也许有人认为,法律制度不健全是导致腐败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为这个社会编织更加细密的法网;也有人认为,腐败滋生缘于参与腐败者的修养不够、道德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加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通过思想教育来防止腐败;还有人认为,腐败乃西方社会腐朽思想侵袭的结果,腐败者就像一个健康人中了毒、生了病,似乎腐败者也是受害者;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腐败是社会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成本……如此种种,也许揭示了社会环境与腐败滋生之间的某些牵连,但笔者认为,它们都未触及问题的实质,没有找到 腐败滋生的直接原因,即正式规则与潜规则同时并存于当代社会,构成了腐败滋生的基本社会环境 。当前,中国社会中各个层面、不同领域里广泛滋生的权力腐败现象,归根到底,都可以用这个因素来解释。   进一步看,潜规则在现实中表面上不具备正式地位,甚至为正式规则的条文所否定,但恰恰是这些与正式规则表面上冲突的潜规则却在官场的日常运作中发挥正式的功能,而正式规则却往往只不过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理解今天中国现实里种种按照正式规则难以解释的现象;也只有从这种角度,观察分析今日之中国才能把脉观象。    一、如何认识中国的现实:正式规则之外的潜规则   所谓正式规则与潜规则的并存,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事实上并存着两套几乎是相互冲突的规则体系。这里讲的正式规则是指执政党的各级组织与国家各级机构制定的党内文件、政府文件、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等。它既包括《中国共产党党章》在内的党规党纪体系,也包括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法律体系。称它们是“正式规则”,是因为这套规则既表达在文本中,也悬挂在墙壁上;既在正式会议上宣读,也在非正式的官场谈话中强调。这些正式规则所构成的规则体系为当代中国所有的政党组织、国家机构、社会主体提供了全方位的行为模式: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例如,在预防和惩罚权力腐败的问题上,相关的正式规则堪称叠床架屋。单是政党内部的“党纪条规”就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对“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行为的处理规定》、《党员领导干部犯严重官僚主义失职错误党纪处分的暂行规定》、《共产党员在涉外活动中违犯纪律党纪处分的暂行规定》、《对参与嫖娼、卖淫活动的共产党员及有关责任者党纪处分的暂行规定》等等。如果要全面了解“党纪条规”的体系,可以参考北京市委的纪检监察网站。   显然,在预防和惩罚权力腐败方面存在着一套极其庞大的“党纪条规”体系。此外还有一套法律体系,如《刑法》、《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等等。这两套规则体系为预防和惩罚权力腐败提供了相当全面的规则和依据。从逻辑上讲,只要按照这些正式规则来运作,权力腐败现象本来是很难发生的;即使出现了少量的腐败行为,也会受到及时而有效的惩治。但在当代中国,除了这套正式规则外,事实上还盛行着一套潜规则。所谓“潜规则”,是指虽未明文规定、但在实践中被相关主体普遍遵循的规则。这类潜规则古已有之,并非当代社会专有之物。本文仅用经验描述的方法略作说明。身处现实中的国人,自然对这套社会上流行的潜规则有丰富的切身体会。   比如,按照《地方组织法》、《选举法》等相关正式规则的规定,乡村的镇长本应由全镇选民之政治代表组成的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事实上,谁能当上镇长,一般都是由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党务的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等几个人决定的,这就是潜规则。也许有人会说,“党管干部”或“党组织推荐干部”是一条正式规则而不是潜规则。其实,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也不是这条正式规则。若按照正式规则,那么“党管干部”就应该是党委作为一个集体来“管干部”或“推荐干部”;而现实中遵行的潜规则是,大部分党委成员 ( 委员 ) 对于谁能当镇长这样的事务并没有多少发言权,甚至根本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并不是党委集体、而是党委中的几个核心人物 ( 甚至是党委书记一个人 ) 在“管干部”。进一步看,按照正式规则,本应当是“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既然是推荐,镇人民代表大会就有接受或不接受之选择;而现实中的潜规则是,镇人民代表大会不应当拒绝“上级党委”“推荐”的镇长候选人,换言之,“上级党委”确定的镇长候选人并非“推荐”,而是指定。正因为如此,与《地方组织法》、《选举法》等正式规则相对应的潜规则是,“党组织内的某个人或某几个人来决定谁能当镇长”。   再从镇长的离任方式来看,按照正式规则,现任镇长既是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要离任自然应该先向镇人民代表大会提请辞职,得到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方可离任。但在现实中,这样的正式规则并未得到执行,县委组织部的一纸调令就可以把一位正在履行职务的镇长调离。这里的潜规则是,镇人民代表大会对镇长的选举和离任批准,只是县委领导通过组织部下达的人事安排决定的事后补充形式,这个补充形式只能追认、而不能变更上级的人事安排决定。   显然,要了解中国的现实,必须从认识潜规则入手,而不能简单地靠解析正式规则的条文来寻找线索。   二、获得权力和保持权力:两类规则如何发挥作用   一般情况下,任何个体在获得权力的过程中都同时受到两种规则的支配:他既要遵循正式规则,也必须遵循潜规则。如果他不遵循正式规则,比如,一个人要成为镇长或县长,就得尊重选举法等相关法律,若在镇或县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投票选举中未获通过,他就不能成为正式的镇长或县长 ( 最多成为中国特色的“代镇长”或“代县长” ) ,也不能享有正式的、正当的权力。这就是说,正式规则支配了权力者获得权力的过程。但是,任何人在获得权力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注意到正式规则,却忽略或违背了潜规则,就会受到潜规则的惩罚,他获得或保持权力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试举一例,有个副镇长想当镇长,他如果仅仅琢磨如何赢得镇人代会的认可,其目标将很难实现。因为,提名或推荐谁当镇长,是县委组织部管辖的事务。如果说,县委组织部提名或推荐领导干部也属于正式规则,那么,真正的潜规则可能就是:县委组织部长决定谁当镇长。事实上,组织部长也不能决定所有的镇长人选,因为县委书记、分管组织的副书记、兼任县长的副书记比组织部长的地位更高,这 3 个人都可以决定谁当镇长。一般来说,当这 4 个核心人物的意见一致时,谁能当镇长基本上就可以定下来了;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意见并不一致,这时候,决定谁当镇长的潜规则就是,每个核心人物分别决定几个镇长人选。具体地说,当组织部长强烈要求推荐某人出任镇长时,若得到其他核心人物的支持,那么,当分管组织的副书记建议另一人出任其他镇的镇长时,组织部长也有赞同的义务。在正常情况下,县委书记、兼任县长的副书记会尊重这样的潜规则。如果几个核心人物都不尊重这样的潜规则,就会造成“相互拆台”的局面。在现实中,“相互拆台”的事例屡有发生,最常见的“拆台”主要发生在县委书记与兼任县长的副书记之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党政一把手不和”。造成“不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互不支持对方提出的有关人事安排的建议,或者说是“相互不买账”。如果这方面的冲突过于尖锐,可能导致双方难以合作共事,到了“班子不团结”的程度,上级机构就可能对“相互拆台”的一方或双方进行调整。结果既可能是其中一方“败下阵来”,也可能是“两败俱伤”。无论哪种结果,其实都间接地表达了关于谁能当上镇长的另一条潜规则:县委的几个核心人物分别控制了若干名额 ( 每个人掌握的名额多少与他的实际地位成正比,比如,书记可能控制 5 个名额,县长可能是 4 个,“管党”的副书记与组织部长可能分别有 2 个或 3 个,等等 ) 。如果有人想包揽大多数名额,挤占他人控制的名额,就可能遭到对方的反击。在几个核心人物既相互较量又相互妥协的过程中,谁能当上镇长这么就定下来了。   以上分析表明,一个人要想获得镇长的权力,必须得到县委某一个或某几个核心人物的支持。对于那些希望谋取镇长权力的人来说,这是一条必须遵循的潜规则。假如得不到任何核心人物的支持,在通常情况下,就不大可能被组织部门推荐,更不会被提交到镇人代会上作为镇长候选人来投票表决。换言之,要想依靠正式规则获得镇长的权力,必须先按照潜规则成为组织部门的推荐人选。正是这样的潜规则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契机。因为,全县的镇长职位是有限的,县委的各核心人物手上控制的名额就更加有限,这些“名额”成了极度稀缺的资源。由于这种资源过于稀缺,而希望获得镇长的职位和权力的人又比较多,于是形成了多人“抢购”稀缺“商品”的情势。这就使得“名额”必然流向“出价”较高的“竞买者”。权力腐败就是在众人向“核心人物”“购买”名额的过程中产生的。   仍以镇长职务及其相应的权力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既然县委的每个核心人物手上控制的安排镇长职务的名额是一种稀缺资源,那么,与这些名额相对应的镇长职务本身也同样具有稀缺性,已经掌握镇长权力的人必然面对众多的潜在竞争者。按照正式规则,组织部门可以在管辖范围内对任何干部做出某种调整。比如,组织部门有权以“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名义免去某个镇长的职务,从而剥夺他的权力;也可以把拥有实权的镇长调整为没有权力的“副处级调研员”,这些都是正式规则允许的。有论者指出,免职或调整的标准、操作的程序、调整的比例、调整后的安排,都是由组织部门来掌握的。这就是说,组织部门可以通过一个能伸能缩的弹性标准,直接下令调整所管辖的领导干部。在组织部门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背后,依然是组织部长或其他几个核心人物定夺。这就是领导干部职务调整中的潜规则。   一个已经掌握了镇长权力的人,如果想继续保持这种权力,就必须让组织部门对他做出“称职、胜任现职”的鉴定意见,即获得组织部长及其他几个核心人物满意的评价,他们的满意是一个镇长继续掌握镇长权力最主要的保障 ( 在多数情况下,极端一点说,甚至是唯一的保障 ) 。因此,几个核心人物的“满意”又成了一种待价而沽的“商品”。为了购买这种“商品”,镇长们又得持续不断地花钱。于是,镇长通过金钱购买某个或某几个核心人物的“满意”,以便继续保持镇长的权力,就成了一个新的潜规则。它对应的正式规则是“党是否满意、人民是否满意,决定一个干部的去留”。这两种规则的并存,使得掌握了权力的领导干部考虑的重心不是向党负责、向人民负责,而是向某个或某几个核心人物“投资”,让某个或某几个核心人物“满意”。   试举例说明。 2004 年岁末,笔者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副镇长王某。他供职于 A 市下辖的 B 县 C 镇人民政府。据王某介绍, 2005 年春节后, B 县为了减少乡镇负责人的人数,将对全县乡镇干部作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某些镇长将被降为副镇长,某些副镇长则不再担任乡镇负责人的职务。这个调整计划使所有的乡镇负责人都紧张起来了,谁都不愿意被降职或免职,为免遭淘汰,所有在位的乡镇负责人都必须想办法获得某个或某些核心人物的“满意”。这些人采取的最基本方式是直接花钱“购买”。在 B 县的几个核心人物中,王某最接近的是组织部长张某。张部长的家不在 B 县县城,而是 A 市市区。 2005 年元旦,王某专程赶往 A 市。临近中午时,王某打电话联系张部长,张在电话里称“现在不方便”,让王某下午 4 点再与他联系。下午 4 点左右,王某再打电话,张部长已经做出了安排,指示王某 5 点半赶到他家附近的 D 路口见面。挂断电话之后,王某随即四处打听 D 路口在什么地方,随后就提了一只密码箱,匆匆向那个路口赶去。王某在 D 路口等到 5 点半,张部长准时出现了,他收下了王某递过去的那只密码箱,既没有让王某去他家里,也没有讨论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两人就分手了,前后也许就 1 分钟时间。王某告诉笔者,密码箱里除了一瓶酒之外,还有 2 万元现金。 3 个月后王某打电话告诉笔者,这一轮的全县干部大调整已经结束,确实有一部分人因为“不称职、不胜任现职”而被降职或免职,他还是担任副镇长的职务,但却从原先任职的较偏僻的 C 镇调到了靠近县城的经济水平较好的 E 镇。对这样的结果,王某是比较满意的。   王某介绍的情况表明,在保持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遵循正式规则与潜规则。王某向张部长行贿 2 万元,是对“花钱买满意”这条潜规则的遵循;张部长以组织部门的名义正式宣布王某是“称职的、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是对正式规则的遵循。可见,王某保持副镇长权力的过程同时受到了两类规则的支配。在这个案例中,如果仅仅谴责王副镇长与张部长之间的所谓“钱权交易”,那是很容易的,却于事无补。值得认真探究的是,滋生这种腐败的社会环境是什么 ? 本文提供的回答就是正式规则与潜规则的并存。    三、潜规则对正式规则的依赖性   潜规则可以理解为非正式规则,但这并不贴切,因为有些非正式规则也是正式规则承认了的,比如国家认可的某些习惯法规则。因此,潜规则的更准确的含义也许是“桌面下运行的规则”: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则来行动,都遵循这些规则,但它们又摆不上桌面,没有人公开承认存在这样的规则。然而,这些没有人公开承认的规则之所以也是规则,是因为若有人违背了这样的潜规则,就会受到惩罚;当然,受惩罚时形式上的理由并不是你违反了潜规则,而是以你违反了正式规则作为惩罚的依据。在上文述及的王副镇长与张部长之间的交易中,双方都遵循了潜规则,也得到了各自满意的结果。假如王副镇长不遵循这样的潜规则,未主动地向张部长送上那只密码箱,那么,他很可能会因为“不称职、不胜任现职”而被免去副镇长的职务,但组织部门宣布免去他职务的时候,绝不会说是因为你没有送那 2 万元钱,因为那潜规则是不能说出来的;另一方面,假如张部长收下了 2 万元,但还是以“不称职、不胜任现职”为由免去了王的副镇长职务,这就意味着张部长违反了潜规则,对张来说也是有风险的,因为王既然失去了职务,便可能孤注一掷,奋力反扑,比如,向有关的监督机构举报等。所以,无论是权力的“买方”还是“卖方”,都不敢轻易违反潜规则。   也许有人会认为,是潜规则导致了权力腐败;腐败的滋生与正式规则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因为正式规则未得到执行才导致了腐败的滋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果只有潜规则存在,没有那一套惩治权力腐败的正式规则,那就意味着,支配权力运行的只有一套规则;既然只有一套规则,那么就不必区分什么正式规则和潜规则了,“潜规则”云云也就无从说起。潜规则始终都是相对于正式规则而存在的,是以正式规则的存在为基础的。假如没有正式规则,只存在“买官卖官”这样的规则,这意味着具有公共权力的职位可以根据唯一的规则进行现金交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出钱购买的商品归谁所有”的道理,镇长的职权就成了镇长的私人权力,不再具有公共权力的性质了;拥有镇长权力的人也不需要维护公共利益,只维护他的个人利益就可以了。这种规则在“诸侯的封地是国”、“大夫的封地是家”的“家国合一”体制下也许可以成立,但在现代社会里,依靠这种规则获得的权力已经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了,仅仅依靠这种规则甚至根本就不能产生公共权力。可见,离开了正式规则,潜规则也不能独立存在。有关权力运行的正式规则使公共权力、公共职位成了一种有价值的、稀缺的物品;一种物品越稀缺,就越能激起人们的占有欲望,买卖公共职位的潜规则正是因此而孕育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讲,买卖公共职位的潜规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正式规则为潜规则创造了空间。在潜规则发挥实际作用的情况下正式规则还有一个功能:一方面它宣布禁止买卖公共职位,凡通过金钱购买的公共职位和权力不具合法性和正当性;另一方面,正式规则为那些通过潜规则获得的“身分可疑”的权力贴上一块“金字招牌”——这些权力属于合法、正当的公共权力。   这样分析只是为了证明潜规则的盛行依赖于正式规则的存在,绝不能随意引伸,说什么惩治权力腐败的正式规则导致了权力腐败,更不意味着正式规则根本就不能有效地惩罚权力腐败。笔者想说明的是,潜规则并非权力腐败的唯一原因,因为潜规则本身也是以正式规则的存在为前提的。腐败者既要遵循潜规则,也要遵循正式规则。正是潜规则与正式规则相互并存这种社会现实才导致了权力腐败的滋生。权力腐败就是从正式规则与潜规则这两类规则的并存状态中滋生的。   潜规则与正式规则并存的原因是群体与个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有关权力运行的正式规则的本来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使权力的运行直接服务于公共利益并有助于促进公共利益。有关权力运行的潜规则主要用于维护权力者的个人利益。如果没有维护公共利益的正式规则,权力不能成为公共权力,甚至不能成为合法的、有效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力者需要正式规则。但按照公共选择理论,权力拥有者作为个体的人,有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他们不仅追求个体利益,而且还希望追求个体利益的活动不是混乱的,而是有秩序的——这种秩序的规则化表达就是潜规则。   假如走出公共权力领域,假如没有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那么两种规则的并存现象就会消失。在普通的、特别是在经过简化了的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都是维护个体利益的人,一般不具有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一般就不会产生两种规则并存的问题了。比如, A 向 B 购买白菜, A 遵循的交易规则是“以最少的钱买最多最好的白菜”; B 遵循的规则是“以最少的白菜换最多的钱”;只要双方都觉得“不吃亏”,甚至“还赚了”,那么交易就可以达成。双方都在维护自己的个体利益,但却没有人会指责这两方。但在公共领域里,权力者既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也是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这两种角色导致了正式规则与潜规则的诞生、并存。我们或许不能彻底消除所有的潜规则和一切权力腐败,但人类社会积累的政治经验足以帮助我们修改正式规则,同时尽量压缩潜规则的适用空间和支配范围。  (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1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饶毅施一公:在中国当院士是对二位智商情商的双重侮辱
热度 62 陈安博士 2011-9-4 17:32
  今天新语丝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施一公与饶毅:规则的破坏者还是建立者?》   虽然这些科学圈的事情不可能瞒住大家的眼睛,总会零零散散地不断知道一些,可是,并没有把这些东西集中起来想过,对于他们两位大教授大院长在中国这么一个“卓尔小邦”的存在和做为,总是还会想“有个搅局的总比连个搅局的都没有强吧”。可是,如果天天嚷嚷着“规则”的人却是最大的破坏规则的人,这就真的让人无语了。   当然,这样做他们肯定有自己的理由,也许他们俩认为:俺们哥儿俩这么牛,要做的工作当然是中国目前的科学家没有能力进行同行评议的,所以,得让中央领导直接进行“跨行”评议才可以。   或者说,两位大牛充分借用了中央领导的无限信任去做了一些完全没有同行评议的学术活动——拿到巨额经费!   中国科学界真的缺人,可是好像不缺这类趴在中央领导(连部长都看不起吧,而院士们才算得副部级,实在是官位太小喽)的肩膀上撒娇,对任何规则都恣意破坏的人吧?! 《施一公与饶毅:规则的破坏者还是建立者?》【有删节,原文在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2/shiyigong.txt 】   作者:本不想说   饶先生和施先生近几年一直在公众刊物发表文章,坦陈中国科学界弊端,赢得无数掌声和科学粉丝。当年看到二位的文章可谓佩服得五体投地,也曾鼓掌叫好。可自从二位回归东土后的所作所言,真叫在下不敢盲目崇拜人了。人也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就像现在的美女明星们一样,妆上妆下差别实在太大。   中国科学界的问题是大环境造就的。中国的问题不是缺乏完善的法律和规则,而是还有另一套对应的潜规则和内部规则。老实人总是深受其害,情商高的成功者都是利用潜规则而上位。我国科学界的项目评审规则面上非常完善,我们的院士评选制度也很完善,问题都是潜规则造成的,问题的暴露则多是潜规则下失败的玩家揭露的。施饶二位除了智商高,善于做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外,情商也绝对一流,深谙中国文化和潜规则。看起来是科学潜规则的受害者,实际上还是另一种潜规则的建立者。试举几例供大家玩味:   1,2008年杰出青年基金事件:虽然施先生最终全职回到了清华,但2008年人事关系还在美国挂着,就来申请只有正式职位的中国学者才能申请的杰出青年基金,这是严重的违规。虽然清华大学和基金委明知形式审查有问题,可最后还是按照潜规则办事,而施先生也就半推半就的应着,这时丝毫没有了对不良文化愤世嫉俗的硬汉形象了。施先生一开始就很熟悉中国文化,可对此连解释的勇气都没有,最后还是饶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替兄弟出来圆场子。这是施先生第一次破坏中国的学术规则而利用潜规则上位获得利益。   2,国籍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随便选择自己的国籍。如果有人有机会重新选择国籍,则一般是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制度的高度认同,或者是对以往所居国家的极度憎恶。而放弃国籍,则是对原来国籍国家的不认同甚至否定。中国人对于中国国籍的理解则更象是对祖宗的认同一样,就像现在华人总提“祖籍”,虽然是爸爸甚至是爷爷的出生地,也算是自己的家乡。当年杨振宁为了在美国获得地位和荣誉放弃中国国籍而加入美国籍,其父杨武之先生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改变国籍的人要么是因为政治原因或者有坚定政治信仰,象爱因斯坦不满纳粹迫害犹太人才改为美国藉。要么是利益驱动,如时下演艺界名人的移民潮,搞的《建党伟业》这样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片全是一帮假洋鬼子在主演。施饶二位原来都是中国国籍,在美国发展后改为美国藉,动机是什么?你们真的宣誓了吗?真心宣誓了吗?还是只糊弄洋鬼子而已?二位重新回归中国,听说都重新改回中国籍,是真的吗?见网上有关于饶先生退出美国藉的一些理由,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失去了其道德领袖的地位,但是美国人仍然陶醉在其国家与自我的伟大感之中。”(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049 )。饶先生的理由能否被美国人和中国人认可暂且不论。施先生退的理由又是什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一定是中国国籍才可以,否则只能评外籍院士!今年饶施二位参加科学院院士的竞选时,应该是已经改为中国藉了。不知道是不是?如果两位在2011年初申报的时候还是美籍,那二位可是违规大了,连资格审查都过不了呀。请二位或者知情人解释一下?   3,与科技部的恩怨:2004年,饶先生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观点,反对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生物医药领域的立项。在文章中有“普林斯顿的分子生物学家施一公表示,‘我强烈反对由一个首席科学家’来控制上千万研究资金的体制。2004年8月,施和其他10位旅美华人生物学者协会(该协会由在美国工作的华人生物学者组成)的成员向温家宝提交了一份公开信。信中他们表达了对科技规划草稿中超大型生物项目的担忧。他们认为这些项目将会失败并且还压制竞争。”施先生还公开表示科技部是腐败之源,建议撤销科技部。而施先生和饶先生回国后都积极与科技部沟通,并投入到蛋白质计划的大科学中去抢银子,硬是把解放军少将立的项目抢了三分之二回来(10亿左右),此后二位再也不反对国家中长期规划了。施饶两位先生都被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饶毅教授也是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他们都承担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科研项目,国家通过多个渠道对他们在科研经费和条件保障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科技部回应施一公饶毅《科学》社论)。重大新药创制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启动,施先生想当然的认为新药研制,就是结构生物学加上化学就成了(因为在普林斯顿时他与化学系同行组了一个公司做新药),并积极与科技部主管新药的领导沟通,并把领导请到清华大学来开讲座,最终施先生的理念还是没有被认可。从此,施先生又对科技部不满了起来。2010年9月施先生和饶先生又共同发表了轰动全国的讨伐科技部的檄文。先不管中国的科学体制如何,从施饶二位与科技部的互动过程来看,倒像是黑社会到酒店收保护费。白吃白喝太毛毛雨了,每年都得上大供!不给,黑白两道都收拾你。如果施饶二位不熟悉中国文化和潜规则,这等事如何能三番五次的操作?   4,北大清华生命科学特区:王晓东当年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力邀下回国成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家给了新的政策和每年几个亿的资金投入,施饶两位总想回来后也弄点大事,而北大清华给的3、5个亿哪够他们用呀,2、3年就折腾光了!每年都给3、5亿还差不多。于是给中央领导坚持不懈地写信要支持,终于要了50个亿下来建立北大清华生命科学特区,又分了一部分钱给王晓东。2010年4月,清华北大悄无声息地各挂了一个“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的牌子。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不是什么违法的事,怎么不好好宣传一下呢?还是这个事做的有点不明不白,怕同行有意见?以科学的名义忽悠国家领导人特批巨额经费,还不敢张扬,这才是更大的腐败和不公。如果施饶二位先生不熟悉中国文化和潜规则,如何办得了此事?
个人分类: 人论|20238 次阅读|85 个评论
不想上幼儿园的思考
热度 1 xuehuiwang 2011-8-31 11:45
早上,儿子一大早就蔫蔫的,又开始了念经“不想上幼儿园,不想去。” 我匆匆忙忙给他喂饭,没顾他的嘟嘟囔囔,反正已经习惯了。眼看着马上要迟到了,赶紧给他换好衣服和鞋子,抱上自行车飞奔出去。 路上还在听他念经,我有点挂不住了,开始提高了八个分贝教育:“这个问题不要再讨论了,昨天爸爸不是说过了吗,周一到周五是一定要去幼儿园的。既然不能回避不如开开心心地去好了。” “今天本来挺早的,你磨磨蹭蹭搞到现在还是要迟到,有意义吗?我都不好意思送你去了,下次迟到不要让我送了!” “......” 儿子不再说话了,剩下的只有我的“教导”。 我发泄完了,有些后悔,其实儿子还是比较听话的孩子,只是还没有很好地从假期的状态转变过来而已。我也很耐心地等待他的适应,可是还是没有等到他的适应就严厉制止了。 其实这是一个我比较困惑的问题。我一直秉承“顺其自然”的教育,尽量发掘他自身的兴趣与潜能,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让他自己需要。但是现实往往是除了自身的需求以外还有很多的规则。比如上幼儿园的问题,他能从心底里喜欢当然更好,如果不喜欢也不能拒绝的呀!所以我对他说了与其不能改变不如改变心情开心地面对。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的无奈,我也不能完全知道他是否能明白我的建议,其实只是当时看似解决了问题(他不再讲话抱怨了而已)。
个人分类: 育儿感悟|1714 次阅读|1 个评论
劣币驱逐良币象限论
热度 3 lvnaiji 2011-7-3 09:49
吕乃基 劣币驱逐良币,这是一条为人所熟知的经济学规律;在社会中也有类似情况,博主写过 劣币驱逐良币 ,以及 一个没有底线的民族 。情况正好和一句广告词相反: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大跃进年代的口号是,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现在的“更坏”,可真是超出常人的想象力。不过,大多数文章,包括博主的在内,以及类似的报道、评论大多止于描述,没有给出原因。以下,博主试图以博弈论和象限论——后者是刘立老师的利器,此处借用,望刘老师恩准并指正——研习之。 按是否遵循规则,可以非常粗浅地把国人分为两类:守规则者和不守规则这,前者姑且称作良币,后者即为劣币。这两种人可分为四组展开博弈:第一组是良币和良币,第二组是劣币和劣币,良币和劣币在一起为第三组。咦,只有三组,看来是“组合”而不是“排列”,应该不影响分析吧。 规则可以由博弈者各方共同制定,也可以在博弈者授权下由第三方制定,或者由博弈者和第三方共同制定。此处的要义是,其一,得到所有各方的参与或认同,其二,各方的实力相当,以及彼此之间平权,其三,第三方超越所有各方;目的是保证博弈的公平。规则的普遍适用和稳定有效同样重要,这将有助于博弈者在胜负或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和知识的积累,理性的育成,信用的培育,从而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最终有助于人性的提升。目前中国随处可见的是“个案处理”和“下不为例”。局部和临时的规则在特定场合固然需要,但如失去了上述优势,可能导致失信、背叛和人性的堕落。规则的公平、普遍和长期,保证博弈正常和重复进行,以及博弈者在博弈中有所进步。 接下来就是博弈了。在第一组,双方在博弈中都遵守规则,就会发生重复博弈。当博弈次数足够大,只要博弈方有学习能力,或者说博弈得分的高低能够转化成进化压力,那么,在多次博弈中,各方的行为就会趋同而在博弈中采取合作策略,在重复博弈中加以改进,这就是演进博弈。社会在演进博弈中进步。 再看第二组,彼此都不守规则,输赢就看谁更甩得开了。这里的“甩得开”指的是,要把头脑中所有的规则乃至为人之底线,一股脑儿抛之九霄云外,现在的时髦话叫做“解构”。这种博弈会发生在黑帮之间的火并,大概不会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是第三组。答案几乎自明。 闫建民老师在其“谋略崇拜之下的王道陨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146 中有精彩论述。一方坚守规则,而另一方“打一枪换个地方”,“无招胜有招”,或“兵不厌诈”,说到底,就是人心叵测。除非双方实在实力悬殊,否则前者等于自缚手脚,尚未开战,胜负已定。记得令狐冲曾请教风清扬在交手中是否可以使诈,意思是对邪门歪道和下三滥之类可以,而对名门正派则不可。风清扬教训令狐冲说对名门正派也无不可! 假定良币和劣币人数相同实力相当,如果没有超越所有人的强大的规则制约,那么上述三组博弈的结果只能是: 两强相遇,劣币胜! 于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良币不断出局被淘汰。这里还不包括良币通过“学习”而违背规则,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劣币行列。 在上述博弈中还有一个重要甚至首要的因素——权力(央企)。博弈各方不是平权。在这种情况下,有权的一方根本不必思量什么策略,也不会有突破底线时扪心自问的痛苦和社会指责的难堪,在权的庇护下,心安理得,排除干扰,轻易获利。无论是良币还是劣币,前者对此无可奈何,后者纷纷投靠。再者,由拥有权力的一方制定规则,要求另一方遵守规则。权一统天下。 于是,博弈根本不会发生。例如,面对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动中粮等种种“中”字号,有博弈吗? 两强相遇,有权者胜! 或者依附于权,或者直接出局。等到那一刻,就什么“币”都没有了。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5172 次阅读|6 个评论
”富二代“也能子承父业——访舒化鲁教授(上)
shuhualu1016 2011-5-30 10:17
1 、民营企业老板的两个切肤之“痛” 记者:民营企业创始人现大都进入精力不济的人生发展阶段,权杖交接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可这一事不了结,它甚至比精力不济还困扰民营企业老板。我想请教舒教授,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舒:民营企业创始人作为老板,有两个切肤之“痛”:一是精力过度透支。我听到好多老板都说过,“老板真不是人干的活。”这不是虚言。民营企业老板在成为老板的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往往是常人的五倍、十倍,甚至更多。成了老板,投入的精力,仍然是常人的两倍、三倍。睡眠不足、劳累过度、小病难挤时间看、大病难有时间养 …… 这是民营企业老板普遍面临的现实。尽管有王均瑶英年早逝的警钟不断在耳边敲,可没有精力听。二是权杖交接难顺。民营企业老板现在面对的不是上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生存危机,而是残酷的市场竞争挤压下的事业成就。一生的打拼成就的事业,如果不能发扬光大,这一生的打拼就归零了。这是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老板最为心痛之处。要保证一生打拼成就的事业不归零,就必须把所成就的事业权杖交给能把这权杖舞起来的人,并且还要保证承接权杖的人不会把权杖变成烧火棍,被一天天地烧短,烧没。 但在这“两痛”中,前一痛可由民营企业老板自己来承受,忍耐忍耐就过去了,可后一痛却是无法通过自己忍耐挺过去的,甚至越挺可能越痛。并且它就像晚期癌症病痛一样,止痛药也难以凑效,无法药物麻痹。而且这一痛还不只是痛了民营企业老板一个人,整个社会也会由此感到疼痛。因为民营企业老板权杖交接失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因此而波动。有些地方政府也很关心,甚至从财政拨出资金来培训“富二代”,从权杖交接的承接方做工作,原因就在此。但这却是用错了药,至少是隔靴搔痒,因为据多方调研估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富二代”对承接权杖不感兴趣。根据管理学第二原理——管理成事定理分析,让人作他不乐意作的事,是不可能做好的。 有人提出由职业经理人团队承接权杖的设想,这不是不可行,但却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制。一是中国社会是家文化占主导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子承父业,事业父子相继,超越父子相继的事业,也就不再是他的事业,这仍难以在他心中确立他一生打拼的意义关系。并且在老板与非血亲关系的职业经理人之间,保姆效应心理很难突破。因此,很难让老板放心地把业传给子孙之外的职业经理人。二是由职业经理人团队成功地承接权杖光大事业的前提是有条件的,这条件是有一个健全的权力监督制衡体系。而这在法律已像空气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美国,也频频发生安然公司、 雷 曼兄弟公司的悲剧,更不用说在法律很不健全的中国民营企业。 记者:您的意思是民营企业权杖交接的承接方只能是“富二代”? 舒:这倒不是。但由“富二代”承接更能消除民营企业老板的心痛。如果能同等地光大民营企业老板一生打拼成就的事业,由“富二代”承接更能让民营企业老板感觉到事业的延续和一生打拼的意义。但问题是即使“富二代”有充分大的意愿承接权杖,并且像他的父辈一样努力,也难保证民营企业老板一生打拼成就的事业得到光大。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创业难,守业也不容易,没有驾驭市场能力的能人,是不可能守住业的。而普遍的情况是,很难保证两代人都是能人。能人不是遗传的作用,而是环境磨练作用的结果。“富二代”缺少成为能人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对应磨练成为能人的环境。这就决定了仅仅说民营企业权杖交接的承接方只能是“富二代”,毫无意义。 2 、建立规则体系是破解民营企业权杖交接难题的唯一解 记者:“富二代”难以成为光大民营企业老板打拼所成就事业的能人,也就是说“富二代”作为权杖承接人的素质难达标。 舒:“富二代”没有兴趣成为成就大业的能人,这并不能说他们就不具备权杖承接人的素质。创业必须是能人,但守业不一定非得能人不可。美国开国的一代是能人、强人,但承接一国权杖的总统及其同僚,远不是每一届政府都是能人、强人组成的,可美国的发展即使到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处在欣欣向荣之中,没有衰微。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现已有 119 年的历史,在其发展历程中,除了极短暂的两次发展停滞之外,都是处在稳定发展的兴盛之中。它们二者靠的都不是遗传造就的能人,而是维系组织兴盛的规则体系。有维系组织兴盛的规则体系,其组织的兴盛就可不再依赖于能人作用,但它却能锻造能人。前二例就是如此。我们的很多老板都谈基业长青,但长青的思路大都没有理清,以为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只能依赖于能人,但圣人也只能管圣人这一代,无法基业长青。 我在给中信建设管理变革项目作监理时,就反复强调过一个观点,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其载体如果是组织成员个人,这个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基业长青的,波动不稳,甚至夭折都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作为能力载体的个人不免因为某种原因而出离甚至背叛企业组织,进而给企业发展造成灾难性的损失。如果没有保证忠诚于企业组织并且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断造就形成,一代能人也只能管这一代,他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所以,要保证企业基业长青,就必须实现企业发展所需能力的载体的转换,由个人载体转换为组织载体。有人说组织也是由个人构成的,能力的组织载体和个人载体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这是不对的,组织之所以成为组织,不是有一帮人凑到了一块就成了组织,而是有一套规则体系保证组织运行的有序和高效,即组织运行的规则体系具有承载企业发展所需能力的作用,是企业发展所需能力直接存在于组织运行的规则体系上。这种规则体系不仅能造就保障组织发展所需能人的形成,而且能扼止和避免造就出来的能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而给组织发展造成风险和危机。 有了这样的规则体系,“富二代”是不是能人就不再重要了,不是能人的“富二代”也可发挥能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样的规则体系,民营企业老板没有愿意承接权杖的“富二代”,也不再成为问题,可通过规则体系本身的作用,让他们仅仅作为事业所有人存在,由规则体系造就的能人构成职业经理人团队来具体负责企业组织的运行,保障事业的发扬光大。 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替代物产生和存在的。没有一套规则体系保障企业组织有序高效地运行,企业也就无法起到市场替代物作用。所谓规则,又可叫做游戏规则,它是对稳定联系的人群在相互关联的游戏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遵行的行事方式方法的总称。只有有了这样一套游戏规则,才可能避免企业组织内部的相互交往过程中的讨价还价精力投入浪费,以及权力垄断造成的冲突和矛盾。就企业组织而言,相对于民营企业老板,如果没有这样一套游戏规则体系的建立健全和优化完善,甚至就不能称之为事业,最多算是完成了一系列赚钱的买卖。买卖是延续还是中断,是赚钱还是亏损都是不确定的,根本无法继承。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买卖所积累的财富无论有多大,都无法保证财富成为长青的基业,再多的财富也可能被挥霍或某种不期而至的事件消耗尽。只有在赚钱的买卖过程方式上形成的规则体系才能保证财富的长久存在。所以真正想成就事业的企业老板,他的第一职责就应该是建立健全这样一套规则体系。无论炒什么,最多成为一个炒手,无论通过炒赚多少钱,也不能炒成一个事业。没有建立健全这样一套规则体系的企业老板,无论积累多少钱财,也不过就是一个暴发户财主而已。暴发户财主窖藏的金银再多,也难保他子孙富贵长久。由此可知做买卖和创业并不是一回事。做买卖是赚钱,但不一定能成就事业,创业成就事业不一定赚钱。和珅通过权钱交易买卖赚了相当于十五年国库收入的财富,但没有成就事业,嘉庆承继皇位,他的钱都充了国库,所以有“和珅倒, 嘉庆饱 ”一说。让子孙继承钱财和继承事业也不是一回事。让子孙继承钱财,一纸遗书就足以完成,它对承继人没有任何要求,会花钱就行。让子孙继承事业则不同,首先必须有这样一套规则体系。有这样一套规则体系才有权杖交接的问题。而有这样一套规则体系,权杖交接问题的解也就同时包含在这套规则体系之中了。 刘邦觉得刘如意更像年轻时的自己,想把皇位传给 刘如意,可遭到包括萧和、张良在内的朝野反对,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与刘如意有仇,与刘盈有旧,而是因为规则不容随意更改。规则的维护就意味着秩序的维护,规则的废弃就意味着秩序的丧失。 所以,建立健全这样一套规则体系是破解民营企业权杖交接难题的唯一解。
个人分类: 管理杂谈|3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UCSD的辱华敏感词,看中国的教育问题
热度 1 agostic01 2011-5-26 10:06
从UCSD的辱华敏感词,看中国的教育问题 by agostic 05/25/2011 从以下这张来自UCSD化学系教授Kubiak 组页上,请看实验室规则(3.),敏感词“Chinaman”。 UCS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这个带有敏感词歧视性质的实验规则是在5月21日星期六首先在mitbbs化学版上被贴出来之后,在mitbbs上掀起了一股讨伐声浪和行动。有人起草了发给加州大学总校长(President of UC systems)和UCSD校长(Chancellor)的信件,以及其他做法。5月23日星期一,UCSD理学院院长代表UCSD校长和UC系统校长发布了道歉信,如下: 在美国,进行公开歧视,包括各种种族、年龄、性别、性取向、身体、侮辱等等各种不合适的言论,后果可大可小。大的情况是付出代价,比如前哈佛校长因为一句歧视女性的话,为此丢掉了校长职位,小的事情以道歉了事。 在美国,出现了这件歧视事情,可以按美国的规则去声讨,获得了校方的道歉。如果出现在中国的类似歧视言论,比如地域歧视,该当如何处置?是不是会觉得这么个词,实在是太小了,不值得一提,或者认为至于吗,小题大作,上纲上线,只是个开玩笑而已?而这件事情的发生,恰恰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人权问题,虽然美国的人权也不怎样,但终究出了问题,没有掩盖,也没有试图禁声或者抓人恐吓。错了就是错了,道歉了,改过了。 不要说这是小题大作。也许,我们对“华人和狗不得入内”还耿耿于怀,而对于国人自己互相侮辱的言论却奈何不了。中国富裕了,可是精神上却空虚了。我们满足于富足的物质生活,却在言论方面依然得不到平等和尊重。是不是我们还停留在言论上的“华人和狗不得入内”的境遇呢。 此次因为一个敏感词的歧视让人联想到中国教育的问题。假如这样的事情是发生在中国某个学校,会怎样呢? 在中国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无不存在着各种各种侮辱学生的言论或体罚,甚至学生被逼自杀。最近,有个初三学生跟我说:“往往老师说:你们说自己是不是很贱,为了体育40分 浪费文化课学习时间。” “老师有次骂人让我很气愤:你们这些下贱的东西,别人不管就不知道学么?谁和他们学,谁就自毁前途。我不知道成绩差为何下贱了 ” “而且老师在家长面前像大爷一样,说:你们的缺点在你们孩子身上都有体现。你们不陪孩子学习就是不负责。我爸妈还有自己的生活啊。” “大部分老师都用书打同学头。” 而羡慕“国外老师都和蔼可亲。” 我不想说这类歧视情况在美国不会出现,但一旦出现这类问题,当事人(老师)甚至校方就会被处罚,乃至于当事人被解职;可是在中国学校里,侮辱和体罚学生太司空见惯了。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来自于社会和老师的观念问题,不拿小孩或者学生当作一个独立个体来平等对待,更没有互相尊重的意识。教育上,要求学生尊重师长,却没有要求师长尊重学生。老师对待学生采取歧视性的做法,怎么可能培养好师生关系呢?也许有人会说,有的学生就是欠揍。难道这就是侮辱和体罚的正当理由吗?一所学校的有效管理是必须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规则上,难道就不能用规则来规范学生,非得用侮辱和体罚来对待学生? 如果一所学校不能用规则来有效管理学校和学生,必须靠老师来辱骂和体罚学生,这样的教育效果并没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这是用人治代替规则管理的问题。当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走上了领导岗位,就会出现人治替代法治或者规章制度的问题。规则的好坏是可以修改和订正的,毕竟事情在变化,规则也得跟着修改。但如果习惯于人治替代规则管理,人治的随意性就会变得很不确定。单纯靠道德和人品来约束人治,不需要说太多,已经证明很失败了,例子数不胜数。 由美国大学一件歧视华人敏感词引起联想到中国的教育问题,是很不应该的事情。至于要这么做,我的目的显然是要让大家读了之后思考一下,我们出现的问题该怎么做。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在许多方面烂透了,既然问题都看清楚了,怎么去处理,怎么去解决,如果我们自己不做,还能指望谁来帮我们改变呢?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07 次阅读|1 个评论
“程序”有那麼重要嗎?
热度 1 LEOLAND 2011-4-18 18:28
曲津華 如果撇開計算機軟件不談,那“程序”是什麽?程序就是程序,很簡單。 做任何事大概都要有一定的程序——隨機的那些事不是“做”的,是“等”的。 按程序做事就是常規,也叫常態;相反,不按程序做事就是違規,也叫變態。 所以說, 程序就是 規則( rule ) , 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解讀為法( law )。 一個共識是, 程序 可以 決定 公平 正義 。故法律界有“程序正義”之說,意思是沒有適當的程序,就沒有正義。 說了恁多,意思就是,如今的祖國,違反程序的事情太多了,也就是違規乃至違法的事相當不少。 比如招考、招聘、招標、招幹、評優、評先、評標、評論以及選人、選號、選房、選舉、選拔、選擇、判優、判劣、判案、判刑、判斷等等,都有貓膩可言。 所謂貓膩,可以斷言,基本都是違反了正當的程序;反過來說,有了正當的程序,就會避免貓膩(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取決於操作者及其利益相關人的互動)。 所有存有貓膩的蠢事、怪事、雷事,都可以在程序方面找到缺陷。 程序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其設置的正當與否,也就很關鍵。 要保證程序正當,唯一的要點就是公開,對吧? 2011-04-18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18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文排序规则
icstu1 2011-1-12 10:10
科学网可以使用1-400序号对博文实施排序,鉴于博文的特征可以用此实现分类排序。 考虑到博文的内容(分类集中)特征、生命周期(信息过时、循环、再造、修正、连续性、最新观点等)、使用的管理的方便性、以及不同读者群的特定需要等,安排1-400序号的科学使用,达到相对位置稳定、可随时插入的线性博文管理、内部连接和查找方便、显示度相对较强等功能,也需要认真思索和安排一下。 备用 400 (导读、通知、消息、实效链接信息等) 推荐 250 (250-300 热点关键词分类) 讨论和精华区 200 内部交流(数据关闭区) 150 课件服务区120 连续性教学100 摄影和人文艺术 90 个人观点 80 图书馆与信息交流 70 待修正60 再造补充50 科学和质疑40 趋势和政策 30 循环20(按阶段特征或年度需求) 信息过时 3 (5-10 分类管理) 最新观点 0 排序号越大其权重越高; 400为时效区,过时则入相关各类; 同类可以用相同的序号; 参见时可链接统一地址; 。。。 请补充:)
个人分类: L 讲故事产生的启迪和激励|1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特色(10):“无”规则
machan 2010-12-30 20:47
潜规则,盛传在中国盛行。 但是,我认为中国最大的特色是没有规则。 如果,任何的事情都按照潜规则进行,其实中国的事情也都好办,也都能办好。 我们照样是一个法治社会,只是这个法,暂时不能摆到桌面上而已。 更多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无规则。不是没有制定规则,而是不管什么规则,没人遵守罢了。 中国特色系列博文,写了10篇,不再往下写了。 不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写,而是太多了,无法写尽。 如果您读过我这些博文,然后试着去思考,我想你会比我发现更多的中国特色 仅以此文迎接即将到来的2011年,即辛亥革命100周年。
个人分类: 百年共和|2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规则与情理:由北大副校长上课拖堂事件想到的
xuecw 2010-12-24 14:21
最近北大副校长上课拖堂 教管员强行要锁门引起网上许多人的议论。 http://www.langya.cn/lyzk/zzkjypx/201012/t20101221_30395.html 北大之于中国,正如哈佛之于美国。其影响之大,非他校能比。稍有风吹草动,媒体写手就一哄而上。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引起国人的议论。屁大的事,也能掀起波澜。 在这次事件中,是上课重要,还是锁门重要?乍一见此问题,当然觉得上课重要。但仔细一想,有了规则就得大家遵守。一方要讲情理,另一方要讲规则。这促使我想起几件有关情理和规则的事情来。 一所大学的中年女教师,平日很少去商场,周末集中购货一次,然后打出租到生活小区门口。到门口她就犯愁了,因为上级规定,禁止出租车入内。如果不让出租车进去,从生活小区门口自家楼前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么多又沉的东西,加上腰肌不好,搬到门口真不容易。还是给门卫讲讲人情吧,可是好说歹说,门卫坚决不从,说这是上级的规定。急得她给物业管理上级打电话,可物业管理周日又不上班。跟门卫争了几句不见效果,只好一趟一趟来回搬东西。这种情况最近发生了好几次了,后来给物业管理部门反映,情况依旧。实际上,讲点灵活性,规则后补充一句,如有沉重东西,打开出租车后备箱看一看,即可放行。上级制定规则时,可能考虑到应该大家都像我一样有私家车了吧! 这是小事一桩。大事遇到这种规则,可就要浪费人的年华了。 一南京大学博士,读博前不得不与山东理工大学签订服务协议,可是,这所学校实行的是学生自选专业,当他博士毕业时,自己所教的专业已被学校停办。上课吧,无专业学生;研究吧,学校无研究岗位。于是找人事处长,想调离。可调离有规定,服务期不到,要交违约金和霸道的罚款。这位老师解释说,你看我学的专业学校都停办了,能否讲点灵活性?人事处长说这是上级规定,那就交吧,可是这位老师正要拿自己多年的有房产证的住房交易以抵偿违约金时,上级马上又补充规定,房产充公。你看,上级在制定规定时居然敢冒犯国家物权法。于是,这位老师再找校长,校长说这是规定,调离的事找人事处。于是,这位博士就在无专业的情况下,忍耐了五年。 任何规则都有例外,例外能促进规则的不断完善。
个人分类: 教育新闻|4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制与自律及规则
杨学祥 2010-12-9 08:12
体制与自律及规则 杨学祥 学者吕喆最近指出,体制和自律的关系,其实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差不多,有区别、有矛盾,但也必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我记得中学阶段时学的《法律常识》中曾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对应到体制和自律这里,有法可依就是需要一个好的科研体制被科学工作者们依靠,这是大家的期望,也是立法机关和管理机构该做的事,但后面的有法必依则首先要靠体制内的人们的自律,执法必严与违法必究则是在随后考验执法者的自律,如果哪个环节自律不够,想法设法要钻法律(或体制)的空子,再好的体制也没辙。没有了自律的配合,体制就变得千疮百孔,也就不会有传说中的好体制。这就像如果社会道德已经彻底沦丧,严刑峻法也无济于事一样 。 我认为,相同体制的各国科学研究会有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相反,不同体制的各国科学研究会有相同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传统和规则对自律的约束和促进作用值得重视。在体制和自律之间,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规则和传统作为可行和必行的补充。 作为一位在国内工作多年的外籍科学家,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点评施一公和饶毅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社论,并呼吁中国科学家自律。他认为,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中国学术界缺乏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是中国目前科学文化的核心问题,这需要科学家努力改变自己的科研态度和学术界的传统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认为,君不见五四运动中大张旗鼓宣传的赛先生和德先生快 100 年了还没有深入人心。可见涉及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事情,对其变革的难度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就是说,可行和必行的规则和传统还没有建立。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蕴渝告诉《科学新闻》,不只是学术界存在各种问题,工商界、经济界、政府机关各方面都有问题。中国的体制在逐渐改变,中国 30 年的进程不都是在改变吗?不满意就提出来,提出来就想办法改嘛! 行业的潜规则是对行业规则和传统不健全的惩罚。 要有一个好的规则和传统作为可行和必行的补充,可行性是第一位的,制定的规则不可行,不能公开的潜规则必然泛滥成灾。 可行和必行的规则和传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使研究者能安心于日常的科学研究,其二、对于有重大进展的研究,给予更多资金的支持。 科学研究的成果靠日积月累的科学探索和经验教训,任何科学突破不仅有时间限制,也受经验和失败次数的制约,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耕者有其田,研究者也应该有其基本条件:稳定的职称、必要的经费和相应的科研条件(至少 5 年)。年年的职称评定、频繁的业绩考核、荒谬的末位淘汰制,是科学研究者疲于应付、违心集体造假的外在条件。大学评估集体造假就是最好的实例,院士申报集体造假也时有发生。在生存权面前,不会有人自甘灭亡。 现在谈论科研腐败论文造假的议论越来越多,关键在科研体制之祸:生存大于科学利益,腐败造假就不可避免。大学评估中的材料造假曾轰动一时,集体利益造就了集体错误。只有给科研人员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他们在无生存之忧的条件下才能一心一意研究科学问题。作为教师,我从来不嫉妒科研所拿多少项目,因为我知道,不如此,科研所就不能生存。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采用什么科研体制,最终都是国家买单。不同的是:生存逼迫出假货,宽松环境出科学 。 一位匿名院士认为,目前有 4 个深层次的问题亟需解决: 1 、国家重点要支持的到底是什么科研?应该通过几种途径支持? 2 、国家对科研的支持到底用多少一次分配的方式,多少二次分配的方式? 3 、二次分配的方式,是否都一定要走项目的方式? 4 、即使要走项目的方式,什么是更有效的项目方式 ? 我认为,基本的科研条件应在职称工资中发放,重点科研支持通过严格的项目评审。 参考文献 1. 吕喆。体制与自律。发表于 2010-12-8 8:45:5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1436 2. 徐治国。蒲慕明:中国科学病在何处。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 2010-12-7 12:18:23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185-1.shtm 3. 徐治国。《科学新闻》:撬动中国科技潜规则。 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 2010-9-30 13:13:42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8223.shtm 4. 杨学祥 . 体制之祸:科学家在为生存而战?发表于 2009-2-25 8:06:3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697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58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老邪博客中的答问
tian2009 2010-12-5 09:46
科学网博主老邪,不以老自高,不以身份自高,与我等小辈平等对话,即使批评者言辞激烈,也不愠不火,做君子之争,令人敬佩。在下直接免了俗套,在老邪与傻姑对阵时扔了一块砖。老邪专门作答 答田松老师 。 这是我此贴之后的回复: 标题: 发表评论人: tian2009 谢谢老邪认真对待。我是不是可以把您的观点做这样的归纳: 您认为肖传国没有在中国遵守美国的法律,所以他是不道德的,应该谴责,甚至有罪? 有人问: 标题: 发表评论人: rockyman To 13楼: 怯怯地问田老师:法律和道德好象不完全是一个范畴的东东。从程序上讲,田老师您认为肖这种做法道德吗?暂且不谈法律。 我答: 标题: 发表评论人: tian2009 答rockyman: 1,道德存在多样性,个人理解也不同。我认为不道德的事情,可能有人认为是道德的。比如我认为抄袭是不道德的,但是有人关于抄袭,成了科普作家,成了打假名人,还要感动中国。推举他的人大概认为抄袭没有什么不道德吧? 2,肖传国此事是否道德,我无法评价,因为我不是当事人,我没有证据。我不知道神源与肖传国的关联有多深,我不知道肖传国在手术前是否没有做到知情同意,没有告知患者风险~~我既然不知道,我没有资格判断。 3,知情同意是基本的规则。但是不符合知情同意未必不道德,符合知情同意未必就道德。有时候,知情同意是医院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肖传国尽到了知情同意,患者知道此事的风险,我不认为肖传国是不道德的。 4,在制度化的规则有问题的情况下,对个人进行道德谴责是没有意义的。何况在肖传国这件事儿上,我没有证据证明他有道德问题,相反,倒是有很多人回忆说他 是个好医生,他自己也声称从未拿过红包。所以一进入道德评价,就变成口水仗。而在各个辩手都没有直接证据,全都依据传闻去评价一位他们不认识不了解的 人,这很荒谬。 5,所以我只能根据我知道的进行判断,对于我能判断的进行判断。 有一个医生,偷了太平间尸体的角膜给一个病人移植过去。 尸体家属谴责他缺德,病人家属赞美他的大恩大德。 他是道德呢,还是不道德呢? 留此存档,备份。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41 次阅读|4 个评论
“搞垮”与“搞跨”
boxcar 2010-12-3 12:10
进平兄( Bobby )昨天的博文 警惕特权阶层搞跨中国 【 1 】已经被顶到了热门区的顶上 ,博文图文并茂,说得很有道理 。 不过, MS进平兄也悄悄地玩儿起了撷英,在标题和正文不说搞垮却说搞跨,但又没就如此写法进行深入的解释,不知何故?我来凑个热闹,替进平兄说说搞跨和搞垮这事儿。 垮这个字看上去是土大亏,有土崩瓦解的意思。搞垮一个国家也就是这个国家变得分崩离析,最终土崩瓦解的意思,不远的例子有苏联和南斯拉夫,当然古代的例子可能更多。这种垮,有按照地域和民族产生的分裂,当然也有按照社会阶层、价值取向和经济政治状况等等不同而出现的族群分裂。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分裂,其结局对于崇尚大一统文化的中国都是灾难性的。更何况搞垮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性,其结果多半是地位下降和巨大的混乱和动荡,所以千万不要把中国搞垮。 跨这个字似乎没有垮那么可怕,甚至经常有些相当正面的涵义,有奋发向上的意味,例如,现在不是常常提倡要跨越式发展么?!当然,提倡归提倡,能否跨得起来、跨得过去还要看实际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跨过去之后是否还需要返回头来补课,也是个问题。正如跨的动作大开大合,非常舒展好看,拿来表演效果是很不错的,但存在一定的风险,落地不稳搞不好会崴了脚脖子。其实跨得再高总归还是要落到实处的,真正干实事,跨度多大要有个讲究。 特权阶层搞跨中国其实是存在的。不信你看:人有了特权,可能就会买东西不排队,直接跨过了前面N个人抢先拿到最好的商品;办事儿也不按正常的秩序或程序,跨过了N多中间环节直接走了上层路线。因为有了这种频繁出现的搞跨行为,就会导致社会最起码的公平受到破坏。更因为这些搞跨的人还都特别喜欢搞夸夸耀自己能搞跨(例如那句著名的我爸是李刚就是个鲜活生动的例子),所以会使很多人艳羡和追捧,结果是让人们的责任心、正义感甚至良心都逐渐泯灭,其最终的后果可能就是从思想道德上开始搞垮一个社会。 我们应该防微杜渐,要防止一个国家被搞垮,就从防范最初的搞跨开始,别搞特权,都按规矩和规范办事。 ~~~~~~~~~~~~~~~~ 参考: 【 1 】刘进平: 警惕特权阶层搞跨中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9461
个人分类: 社会|3641 次阅读|8 个评论
马路认知科学(二)“红灯停,绿灯行”
luocun 2010-9-23 09:23
中秋快乐! 上回说到的 过马路,左右看 ,其中的道理,用术语来讲就是意向性的时间结构,只不过咱们把它放到了一个 具身化认知 的例子里。这次来说说红灯停,绿灯行,讲讲具身化下面的规则问题,继续宣传咱们的 【认知圈】 。 计算机是不是按照人们给它们的规则行事的?是,也不是(我想一般而言不是,这个以后再谈)。人是不是按照一定规则来行事的,比如说在马路上开车的时候遵守红灯停,绿灯行?是,也不是。什么意思?让咱们看看(假想中的)用计算机做出来的机器人如何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吧。 机器人驾驶员1号,开车来到路口,一看是红灯,于是刹车,车准确而稳当地停了下来,没有压线。红灯停,很好。这时候,右边的路上开过来一辆水泥搅拌车,庞然大物也,由不得1号不注意。于是1号转头向右看去,却刚好面对着右手边的绿灯。好,绿灯行,1号就一脚油门,车向前走,砰的一声,被水泥搅拌车给撞飞了。 机器人驾驶员1号送回厂里,先一通抢修恢复功能,再一阵捣鼓升级换代。升级的内容大意是说:所谓红灯行,绿灯行的那个灯,是你车头正对着的那个灯,不是你自己的头对着的那个红灯。 升级成功的机器人驾驶员2号,开车来到路口,红灯,停。左右张望一通,没被两边的绿灯迷惑。车头前方的灯变绿,行,开始左转弯。弯快转完了,突然发现自己车头正对着红灯,赶紧急刹车,砰的一声,这回水泥搅拌车从后面撞了上来。 机器人驾驶员2号送回厂里,一通抢修,再是一阵捣鼓。升级换代:转弯过来时,你看的是别人的灯,尽管你的车头对着它,但是你弯还没转弯就别理它! 这些升级换代的具体内容,是红灯停,绿灯行规则不会说,也不屑去说的。人们在平时开车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不假思索就照做的。可是,不去说、不明说、不假思索,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实际的理解。相反,可以说任何真正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开车的司机,对于身体朝向和车朝向的区别、对于过路口转弯时朝向的变化等等都有无言的但是很清楚的把握。 在身临其境中的对抽象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遵守,归根到底靠的是这种无言的理解和把握,而不是完全按照字面的执行:红灯就停,绿灯就行,如果完全按照字面,而不预设或者依赖具身化的关系(我的头现在正偏向右边呢;我这个弯还没拐完呢)的话,甚至这个规则应该怎么理解恐怕都成问题。 当然,规则遵循对于身临其境地恰当把握动态具身化关系的这种依赖,并不意味着红灯停,绿灯行这个规则要改变,要细化。因为,无论你如何细化,都可能碰到更多的具体情形。 比如,升级换代之后的机器人驾驶员3号,开车到了路口,看到前方绿灯,虽然与此同时左边路上警灯闪烁、警笛呼啸,依然一往无前地绿灯行,结果砰又给撞回修理铺去了。机器人驾驶员4号,驾车参加台风来临前的紧急疏散,来到路口,有警察指挥通过,却依然红灯停,也不行吧。台风过后,机器驾驶员5号,开车回来,到达路口,看见有灯,可是灯不亮,(因为还停着电呢),傻眼了,不知道如何是好,也不行。如此这般,无穷无尽。 真正的遵守规则是在于从自己的具体处境出发、在身临其境中遵循规则的精神而非字面。只是把规则视为简单固定的框架,然后拿去跟世界上的具体情形比照,并执行,是不可能的真正懂得规则的。 这里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在于所谓具身化──我们总是以此身、由此地、在此时做事情──是不能选择的。规则,不管是多抽象还是多具体,都逃不出这种身临其境的复杂性。而且俺觉得,人或者计算机或者机器人,如何面对这种与身俱来的复杂性而同时又能遵循规则的精神,那才是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是个真正有意思的认知科学的问题。
个人分类: 通俗认知|7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家咋被治理成这样?——读《1961年周恩来走访农村,农民直言“你也会饿死”》
QFL 2010-8-24 12:42
. 看完《1961年周恩来走访农村,农民直言你也会饿死》一文, 颇为感慨,又感到很无语 。 原文的作者赞扬周总理的伟大英明,又感叹农民二廷的朴实、直率和大胆,且客观地描述了那个处处是非正常死亡的艰苦年代。 新中国的创立者们,不可谓不伟大,不可谓不睿智,不可谓不英明,奈何国家被治理成这样 ?(我是不愿使用治理一词的,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政府提供给人们的应该是 基本的管理 和 服务,而绝不应该是治理。) 尽 管当时外部的国际形势很严竣复杂,尽管有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国家也不应该出现千万计的饿殍 ? 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CCP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惨烈是占相当大的一部分 。 我个人认为,华盛顿有两点最伟大: 1、 成功地领导了独立战争,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功在当代 ; 2、 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关于政府首脑上台的良好规则,利在千秋 。 除了以上两点外,华盛顿在其他方面的作为则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至少对后世美国人而言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 人治终究是要不得的,哪怕是明君之治,遗留给后世的最终只能是更大的祸患; 一个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的、良好的政治规则才是国家和民族兴盛的最根本之道 。 - ----------------------------------------------------------------------------------------------------------- 注:原文链接:http://book.ifeng.com/shuzhai/detail_2010_08/09/1912642_0.shtml 1961年周恩来走访农村 农民直言你也会饿死 本文摘自《共和国红镜头》 作者:顾保孜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为克服严重困难,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九中全会,会议讨论和研究了农村政策的调整问题。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身体力行,带领调查组走出中南海,到农村、到工厂、到军队走访,调查搜集了大量的一手信息,纠正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左的行为。摄影记者杜修贤理所当然在同行之列。 视察中,杜修贤的镜头中时时出现周恩来总理紧锁眉头的表情。这是在杜修贤任周恩来总理的专职摄影师以来所不多见的。这次视察,周恩来穿的是灰色棉布中山装,天热时总理也会敞开怀,就像当地的老农一样随意地撩起衣襟扇风。杜修贤平素看惯了周总理在与外宾会谈时的潇洒整洁,镜头里的这种形象多多少少让他有些不习惯。但当时他更不习惯的却是总理脸上时时流露的忧郁,杜修贤的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 河北省武安县的伯延是由十多个自然村落组成的公社,办公共食堂较早,当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1961年5月3日,调查组成员来到这里后,住在附近的部队营房里,早晚在部队用餐,午饭就在视察的村子里吃。 第一天中午,杜修贤跟随周恩来总理来到村里的公共食堂。社员们已经提前吃完饭走了,空荡荡的食堂里给总理准备的餐桌上有一碗猪肉和一盘炒鸡蛋。但周恩来没有吃,而是让工作人员把肉和鸡蛋都端走了。 为了摸清食堂真正的伙食情况,第二天周恩来没有事先通知就直接来到了食堂。可事不凑巧,社员们已吃完饭离开了。但炊事员慌忙盖锅盖的动作还是被周恩来发现了,他直接走到锅前,不顾炊事员和公社干部的劝阻,盛了一些锅里剩下的玉米糊糊吃。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周恩来会趁大家不注意,悄悄地从大家的视线中消失。有一次,大家又发现总理不见了,连忙分头去找。杜修贤凭着自己对总理的理解,在一家烟囱冒烟的人家找到了周恩来。原来,当时大家都在食堂吃饭,很少有人家烟囱冒烟的,周恩来于是前去走访。 杜修贤看到总理正在和这家的老汉聊天,就紧走了两步,摆好架势给他们拍照。周恩来见了却摆摆手说:别跟着我,你那个咔嚓把人家吓住了。 杜修贤只好暂时放下照相机,走开一些,但他仍没有放过抓拍的时机。 周恩来随老汉进了屋,揭开他家冒着热气的锅盖看,屋里光线不好,锅里像是在烧开水。盖上锅盖后,他看见地上有榆树叶子,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再一次掀开锅盖,仔细观看,竟发现锅里是榆树叶子和粮食混合的稀糊糊! 这吃不饱的食堂要它干什么?出门后,周恩来自言自语,声音还不小。 很快,周恩来主持召开了社员代表会议。会上,周总理亲切地询问到会的12名社员代表有关食堂的问题。虽然农民们看到周恩来衣着朴素,但是他们还是把周恩来当作大官,不敢随意讲话。你推推我,我看看你,没有人说话。 经过长时间的沉默之后,在周恩来的再三鼓励下,一个蹲在他身边的农民终于打破了沉寂。这位朴实而直率名叫二廷的农民站直了身子直着嗓子说:在食堂吃不饱! 随后,二廷又像竹筒倒豆子似的说出了原委。原来,在当时的困难时期,本来每天的定量就少,司务长和炊事员以及他们的亲戚多吃一点儿,干部又多吃一点儿,到了社员吃饭时就只有每人三四两了。这对于每天参加重体力劳动的农民来讲,填饱肚子是根本不可能的。 见二廷开了头,其他社员也纷纷倒出自己的苦水,会场里说食堂不好的声音多了起来。本来一个征求意见会,转眼间成了诉苦大会,一些社员说到激动处竟然泪水涟涟。周恩来的心收紧了,直往下沉。种地的社员们在食堂挨了饿,可他却一直被蒙在鼓里。杜修贤看到此时的周恩来脸上只有愧疚。 他诚恳地对大家说: 乡亲们,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让大家挨饿了。食堂办不好,就不办 。 半信半疑的二廷追问周恩来是否在糊弄他们。周总理告诉他不是! 此时,二廷又冒出了一句令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的话来: 你要是糊弄我们,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死的 。 这句话不仅使社员们惊呆了,就连周恩来这样在国际上堪称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家也一时语塞,会场又重新陷入了沉寂。 半晌,周恩来一拍桌子,大声对二廷说:好!你说为什么两年连我也会饿死? 说就说,我们吃不饱,没劲干活,地里打不上粮,没有粮食往上交。一年不交,有国库,两年不交,还有国库,三年不交,国库还有吗?当总理也要吃饭,国库没粮,你能不挨饿 ?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二廷一口气说了一大堆。 对于二廷的直言不讳,周恩来丝毫没有怪罪,他反倒感谢二廷讲了真话。饱含热泪的四目相对,总理的手和二廷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总理和农民的心也紧紧贴在了一起。 第二天清晨,周恩来径直来到了二廷的家。当得知二廷的妻子没了,他只身带着四个孩子,日子过得很清苦。周恩来提出来帮他带最小的女儿,养大后再给他送回来。面对总理的关怀,二廷这个粗犷的庄稼汉子落泪了。他知道总理比他还累,还辛苦,他又怎么忍心增加总理的负担呢?二廷没有同意。 在伯延调查的4天中,周恩来先后召开了7次会议,与会者有干部、社员、农机站和修配厂的工作人员,调查范围非常广泛,了解到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经过详细的调查,周总理还获悉了吃食堂的另一个弊端:在食堂吃饭,大家有一种不吃白不吃的心理,收成好的时候不知道节省,遇到灾荒年景时收成减少了,却没有存粮。看来,农村办公共食堂的问题是该解决了。 5月6日,临离开伯延的时候,周恩来亲口告诉大家:伯延解散食堂!并通知食堂给社员发口粮,到10日之前要将农民生活基本安排妥当。社员们沸腾了,他们欢呼着,纷纷和总理握手。 有一个老汉口呼周大人,双膝跪地,给周总理磕了一个响头。 本应把这一场景摄入镜头的杜修贤,当时却被老汉这一出乎意外的举动惊呆了,他说什么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他手里的相机失去了作用,作为摄影记者,他自感失职。 因为有会议正等着周恩来,所以他没有留下来和这个老汉仔细谈一谈,但周恩来责成秘书留下了解真实情况。 周恩来结束了考察。次日凌晨3点,整夜未眠的周恩来与在上海的毛泽东通了电话,把调查的结果对毛泽东进行了口头汇报。后来,周恩来又进行了总结,给毛泽东作了书面报告。所有这一切,都为第二年年初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提供了最直接的一手材料。
个人分类: 读书读报|16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解决交通拥挤要利用规则优势
杨学祥 2010-8-19 11:33
解决交通拥挤要利用规则优势                 杨学祥 随着机动车辆的与日俱增,特别是伴随轿车进入普通家庭,城市交通拥挤状况也日益加剧。在车流高峰期间,长长的车队几乎盖满了主要交通要道,交通阻塞已成必然。如何利用有限的路面,合理安排车辆的运转,减少交通事故,提高经济效益,方便群众生活,这是当前城市交通管理最紧迫的课题。 货车应该在夜间行驶 交通拥挤高峰有明显的时间性,主要集中在上班和下班时间前后。接送群众上班下班既是客运交通的主要目的,也是特定时间内机动车流量增大的主要原因。上班关系到生产,下班关系到生活。生产和生活是社会的两件大事,耽误不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清各类运输的轻重缓急,在高峰期优先客运,限制货运,从而达到减少高峰期机动车流量,保证客运任务的目的。 货运的特点是涉及人数少,不必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时间同步。夜间路面机动车流量非常少,货车利用夜间路面行驶,不但可以解决白天交通拥挤问题,又可以提高道路和车辆的利用率,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货车夜间行驶的设想始于 1995 年 ,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交通拥挤状况也不严重,因此没有得到实施。目前夜间路面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人们的生活工作习惯;其二是没有相应的经济制约措施。 晓行夜宿,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养成的生活习惯。更何况交通运输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单独一方说了算,夜间拉货,不方便,用费大。这就形成了市内货运主要集中在白天的原因。如果我们对夜间货运采用优惠政策,对白天货运进行严格限制,就可以疏导大部分货运车流转入夜间路面,达到既解决了交通拥挤问题,又不影响生产的目的。这比目前有些城市实行的单双号限制行驶方法要好得多。比如,可采用白天准行证和夜间准行证两种收费标准制度。白天占路费高,夜间占路费低,通过占路费的调解,使车辆在夜间运货有利可图。这样,夜间货运就会发展起来,从而达到减少白天车流量而不影响生产的目的。 总之,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发展夜间的货运业务,是解决当前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的一项积极措施,值得有关部门认真研究 。 公交线路一律改为右拐环路 历史上的公交线路设定源于城市道路的发展,并不符合快捷无阻的交通运行规律。左拐阻挡对面车辆行驶,是交通阻塞的主要原因。尽量减少左拐行车路线是预防堵车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公交线路的设定一律改为右拐环路,就会加快行车速度,做到不堵车或少堵车。 非公交车的行驶路线,也可以尽量选择右拐路线,必要时可通过右拐环行达到左拐目的。这样就可以取消左拐,加快车流速度。 充分利用非拥堵时间 除了夜间交通不拥堵外,公休日的交通也不拥堵。这也给解决交通拥堵留下回旋余地。我们有两套解决方案: 其一,把周六和周日的公休日改为轮休日,将 5 天的拥堵,用 7 天的时间来解决。一个拥堵高峰 7 万辆的车流量,用这种方法可变为 5 万辆,减少了一小半。 其二,上世纪 50 年代,人们工作的时间是早 7 点半到晚 5 点(午间休息一个半钟头)。现在为 8 点到 5 点。事实上,很多人习惯于夜生活,一般晚上 10-11 点才睡觉,商店和饭店一般也是到这个时间才关门。结合人们目前的生活习惯,上班时间可以改为两部制:早六点到午间 12 点为一部;午间 12 点到晚六点为一部。每日六小时工作制,可减少平时一半的车流流量。 最优的时间还需要根据实践调查数据确定。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货车不妨在夜间行驶。长春日报。 1995 年 12 月 11 日 ,第 5 版。 2. 杨学祥。货车应该在夜间行驶。上传日期: 2004-5-1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3015.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业杀手
caoman 2010-8-17 11:43
这里所说职业杀手不是指通常所说黑社会中以杀人为职业的人士, 而是 指没有掌握职业技能就上岗入职,并危及客户、企业和社会利益及人类生命的各类职业人士,如马路杀手、票房杀手等。根据其危害程度不同有低级、中级和高级之分,高级 杀手的特点是三有,即 有专业技能、 有一定权利、有一定追求,拥有一项或几项必杀技,能给自己、别人、团队、组织或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一般,职务越高、能力越强、掌握的权利或资源越多,杀伤力越大。其动机往往不是故意的,有很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别人发觉,也很难自救。 高级职业杀手有两大特点。 一是不按规矩出招。就像马路杀手不喜欢红绿灯斑马线一样,高级职业杀手讨厌条条框框的规则程序,喜欢按个人爱好或习惯行事,甚至故意别出心裁彰显个人性格,或为实现个人目的不顾一切我行我素;二是精通某种杀伤武器。最精通的武器之一是移花接木(即找借口),常借用权利、别人、制度等,比如把没有能力当作没有权利,把个人没履行职责当作别人或客户没提供条件,把没按时完成工作当作制度太复杂。 高级职业杀手的危害大而广。 高级杀手的危害是普通马路杀手无法比拟的,危害对象不限于马路或路边上的车和人,还包括各地的人、财、物和企业、社会等方面。就人而言,少则,让下级无所适从、误人子弟,让同事苦不堪言、忙中添乱,让上级哭笑不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多则,让团队分裂企业破产,引起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就损失而言,少则,工作延期、质量下降、客户投诉;多则,客户索赔、丧失信誉、失去市场(如三氯氰胺事件)。君不见,因违规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如频繁发生的煤矿倒塌)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历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的总和。 高级职业杀手如何改邪归正?找到病因才有可能根治,其深层次原因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方便和眼前利益,不顾他人感受和团队利益,任着自己性子和习惯做事。要明白伤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等于断了自己的财路和前程,损失的是更多的利益(包括眼前和未来,钱和名),犯下的是千夫所指的罪行。所谓预防胜于治疗,经验告诉我们,不做职业杀手 最好的办法是身出正门,即一开始就业就进入一个职业化的团队组织 。否则,一旦形成非职业化的习惯,就变成了一个职业杀手,再改需要煞费苦心,届时,最好的办法也是加入到一个职业化团队中,怀有空杯心态,并不抛弃、不放弃。 职业杀手对个人等于慢性自杀,对别人等于图财害命。呼唤、祈求所有职业杀手们,不要再做自相残杀、自我毁灭的傻事,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悬崖勒马转向职业高手和岗位能手,先代表人类谢谢啦!
个人分类: 随笔|2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却没有第二个世界
sheep021 2010-8-12 16:08
《深奥的简洁》: 复杂的现象,可以通过简单的规则来实现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个世界似乎相当复杂。但是复杂的是表象,本质其实很简单;即使是看来完全随机的行为深处,也只是遵从简单的因果规律。 道:一以贯之。 佛:不二法门。 古人、今人终于对上话了。 谁能列个方程: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却没有第二个世界 曼德勃罗特集 ,似乎有点这种意思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按规则办事不易成功的恶处
lin602 2010-8-1 18:56
今天偶然见到一篇网上文章,其中一句话:如果按规则办事难成功,心里不免感到凄凉。 昨天晚上与一朋友散步,聊了有些人跑项目的事情,除了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好点外,如果想得到项目资助,不跑能够得到这些项目与经费吗?(当然不能绝对讲不跑项目就没有,但跑项目已经比例非常高了,现在还有跑项目专业户呢)。 看看其他事情,经常需要人脉来支撑。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种非常不好的东西,找人文化。看病找人,上幼儿园找人,搞项目找人,少交税找人,被罚款找人,找工作找人,销售产品找人,升官找人,打官司找人,等等。唉,只有要死不需要找人了。 都讲文强黑势力可恨,可产生的因素呢? 这种文化带到国外,产生的消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快速融入企业创造利润
caoman 2010-7-27 09:56
毕业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完成学生身份到企业人身份的转变。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人,用结果说话,结果是为企业创造的利润。每月创造的利润是否足以养活自己,是否足以挣得自己的那份工资,企业人合格的标志是对企业的回报大于企业对你的投资,如何实现?除了努力学习掌握企业文化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技能是善于利用。 善于利用是一项很优秀的技能,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眼前看,善于利用都在很多丰功伟绩中起到重大作用。毛主席带领共产党成立新中国,很大程度归因于善于利用,毛主席不擅长枪法,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家,他利用前人的经验达到这一目标。毛主席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背许多的书,南征北战途中他每天坚持读书学习,他还让所有的士兵都学会利用,代表成果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把前人的经验编制成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每天重复,严格遵守,八路军每到一处,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成就了一代英雄和伟人。 当今企业家中,蒙牛董事长牛根生是善于利用的代表,他刚创业时得益于国家政策,利用国家扶持资金走出了第一步,之后的每一步也都是在利用,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和资本运作专家实现上市快速发展,利用国际上著名的咨询公司帮助确立企业文化,实现职业化管理。同样, IT 业的马云,房地产业的冯仑,等等,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是利用的高手。 企业人利用为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前人经验教训的总结规则制度,遵守规则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二是利用上级的经验,服从上级指挥。 规则制度是已经形成了文字并经过时间考验的前人的经验,是可以直接拿来应用的工具。美国之所以强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拥有健全的法制和遵守规则的国人。美国人最崇敬华盛顿,因为他建立了《美国宪法》,为美国的建章立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初考入大学入校时会收到一份学生手册,可见规则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每一个组织都是如此。而要掌握规则,会用规则,并且形成习惯,在学校一般需要 1 年,在企业则一般需要 3-5 年。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利用规则有助于快速融入企业,但规则也有约束、限制的作用,开始时会感到痛苦。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道坎,不能存侥幸心理。有的人通过调整心态坚持下来了,坚持下来就会成功,不坚持的人逐渐被淘汰出局,这是规律。 仅利用制度还不能满足快速融入企业的需要,企业中 80% 的利润是 20% 的核心经理创造的,企业中 20% 的员工不能自给自足,要靠别人养活,这 20% 的员工主要是新人,故新人要尊重上级、尊重领导。经理人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在发展,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出现,老的经验和制度解决不了,需要经理人根据已有经验临场指挥、协调和校正,拿出新的办法去解决。这些办法在没有形成制度前都在上级的脑子里,利用这些智慧的最有效方式是服从。 香港警匪片中有个大家很熟悉的台词,所有警察接到命令的第一句话都是 Yes sir ,这就是服从的代名词。天人公司内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好团队和一个优秀的经理人,采购部和曹梅花经理,采购部属于成立比较晚的一个部门,何以在短短时间内就这么优秀?从他们的形成过程来看,首先在部门成立之初,我到书城翻遍了所有采购方面的书,从中选出了三本比较好的买了下来,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这三本书,然后我就从这三本中又选出一本我认为最好的,最适合天人公司现状的书,给了曹经理并告诉她,按这本书的方法来建立采购部,你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曹梅花经理毫不犹豫的接受并积极的执行,遇到困难她不放弃,结果在她的带领下采购部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职业化人士做事时以能利用别人的智慧和经验而感到光荣,可以轻而易举提高效率获得成功。我们很替来到天人的新员工庆幸,一毕业就有了高水平的职业化起点和平台,天人崇尚规则、敬畏规则,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使大家在得到良好待遇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还拥有获得更有价值的职业化技能的学习机会,学会利用规则,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只要大家在天人一天,天人就会对大家负责一天,坚持企业人立业之本的企业文化,和成功之关键的职业化素质技能的投资,使大家成为一个掌握规则、善用规则、创造规则的能环行业职业化精英,让大家拥有这些,就是给大家了创造财富获得成功的钥匙,这是天人对大家、对社会的最有价值的投资和贡献。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18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资深’顾问博主如何界定?
lin602 2010-7-11 08:27
好奇,看了一下科学网编辑部发布的资深顾问博主委员会中的11个资深顾问博主的数据(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2166 ),也觉得挺好玩的。随手复制如下: 统计数据 访问:2496次 日志:1篇 评论:0个 留言:0个 建站时间:2010-5-4 13:34:14   访问:26732次 日志:39篇 评论:79个 留言:3个 建站时间:2009-12-2 14:15:12   访问:23830次 日志:57篇 评论:108个 留言:5个 建站时间:2010-4-24 12:23:34 访问:28002次 日志:93篇 评论:129个 留言:3个 建站时间:2010-4-27 11:22:13 访问:11759次 日志:25篇 评论:38个 留言:1个 建站时间:2010-4-16 13:12:37   访问:25956次 日志:30篇 评论:180个 留言:2个 建站时间:2010-3-14 14:46:26 访问: 47759 次 日志:46篇 评论:83个 留言:0个 建站时间:2009-06-08   访问:23165次 日志:18篇 评论:48个 留言:0个 建站时间:2009-9-7 21:16:43   访问:22438次 日志:34篇 评论:35个 留言:1个 建站时间:2010-3-22 13:53:57   访问:5852次 日志:10篇 评论:4个 留言:1个 建站时间:2010-4-20 12:25:03   访问:16615次 日志:43篇 评论:17个 留言:1个 建站时间:2010-4-19 12:51:49   随手好奇看了11个,很不解,科学网如何定义资深博主的。 要不要让这些数据发挥大家的议与评的功能。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40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文统计规则(Ei篇)
mazheng 2010-7-5 09:25
接上篇继续说说Ei的论文统计规则。 1 检索平台和数据库产品的关系 Ei论文的统计要区分两个概念:Engineering Village和Compendex。前者是一个检索平台,如同SCI统计中的WOK,其中包括很多不同的数据库和其他资源,比如Compendex,NITS等等;Compendex是一个数据库产品,如同SCI-E。因为每个单位购买的数据库产品不同,所以大家在Engineering Village平台下看到的数据库不完全一致。在检索的时候要注意在Compendex这一个数据库中检索。 规则一:数据库产品限定在Compendex,而不是全部Engineering Village 2 数据库版本 EiI数据库有很多的版本,相同名字的版本的含义前后又有所变化。最早出现的是印刷版,后来出现了用于计算机检索的数据库,即Ei Compendex。后来出现的是收录范围扩大很多的Ei Pageone数据库。根据Ei数据库收录文献的实际情况,我国的科技论文统计采用的数据库为Ei Compendex。 但是Ei Village整合Ei数据库以后,先后淘汰了Ei Pageone的概念和Ei Compendex的光盘版本,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而全的数据库,名字却继承了Compendex。实际上,现在的Compendex已经不是过去的Compendex了。为了有所区别,我们可以称现在的是Ei Compendex 网络版。 在Ei Compendex的网络版中,覆盖的范围大体相当于过去的Pageone。其中一些文献被标注为核心部分文献(CORE),这些核心文献大体相当于过去的Ei Compendex。因此目前Ei论文的统计数据库是限定为Compendex网络版的核心部分。 特别要说的是,同一期刊内,不是每一篇论文都收录进核心范围的。有时候同在一期内,可能会出现一些论文是核心,而另一些不是。 如何判断一篇论文是否是核心部分收录呢?主要是看有分类码(Ei classification codes)和主题词(Ei main heading),有这两个著录项才是核心范围以内。 规则二:目前数据库的版本是Ei Compendex 网络版的核心部分。 3 统计时间的界定 和SCI数据的情况相同,Ei数据著录也有2个时间的项目,一个是出版年,另一个是入库时间。出版年就是指文章发表在哪一年,入库时间是指论文什么时候被Ei数据库收录。通常情况下,入库时间会晚于出版时间,因为需要一个数据加工的过程。但是也出现过期刊提前将预印本提交加工,从而导致入库时间早于出版时间。数据库中2008年的出版的论文大部分在2008年被收录,但是一些年末出版的论文要转到2009年初才被收录。同时还有些2008年较早出版的论文,在2007年就被收录了。为了保证统计工作的连续性,每篇论文不会被遗漏,也不会被重复统计,论文统计的时间界定采用入库时间,即收录时间。常见的现象是当年较晚发表的论文计入下一年统计。 如何判断论文的入库年度呢?从文献的Accession number大体可以看出来:如果以2010开头,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在2010年被收录的 规则三:检索时间用入库年度作为标准。 4 单位归属 首先论文的作者单位著录一定要出现中国字样,否则不可能计入中国论文的统计。其次一篇论文可能有很多作者,一个作者可能著录几个单位,论文在统计中计入第一个作者的第一个单位。与SCI不同,Ei文献著录基本符合原始文献的写法。仍然需要说明的是,统计中不考虑共同第一作者或其他特殊情况。使用规范的单位著录方式会减少很多错误。 规则四:论文单位要著录中国,统计中归属于第一作者的第一个单位。 5 文献类型 Ei数据库收录很多不同类型的文献,包括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等等。特别是会议文献的比例很大。由于在我国的科技论文统计中,用WOS中的CPCD-S(过去的ISTP)专门对会议文献进行统计,因此Ei论文统计中仅限于期刊论文。也就是说,只有文献类型为Journal Article(JA)才计入统计。 规则五:只有期刊论文计入统计,不包括会议论文。 总结一下,用于论文统计的Ei论文可以相对准确地描述为:Ei Compendex 网络版核心部分在统计年度内收录的作者署名单位著录为中国的期刊论文。 上一篇链接:论文统计规则(SCI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147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7120 次阅读|3 个评论
比赛规则的软弱
yan8008 2010-7-3 17:06
北京时间7月3日凌晨2点30分,南非世界杯展开第二场1/4决赛争夺。90和120分钟结束时,乌拉圭与加纳1-1战平,其中在第120分钟排球手苏亚雷斯在门线前蔑视足球规则,故意手球,虽被红牌驱逐,但明显将确定的比分2:1,给改写为1:1,加纳队太冤! 因此,对于禁区手球,需要分时段、和程度来判罚点球。像此时此刻,故意手球的,属于无视法律尊严,践踏足球法律,无视别人劳动成果,无理将加纳的劳动成果给偷取,把那么多的痛苦转嫁到加纳队员和热爱这匹黑马的全世界的球迷心中,这样的球员难道不应该严惩吗?对于强盗我们没有办法了吗? 因此,修改足球规则,将规则中禁区手球分类、分时段描述为时间函数,如前半时为罚一个点球,到要结束前15分钟就罚2个点球,以保证足球的公平,这样世界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各位足球爱好者,你们支持修改规则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61 次阅读|1 个评论
styx规则 三中心键理论
yaoronggui 2010-6-7 14:46
1957 - 1959 年 , Lipscomb.W.N 提出了解决硼氢化合物的 三中心键理论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荣获 1976 年 Nobel 化学奖。 硼氢化合物拓扑理论   对于 B n H n + m : s 表示硼烷分子中氢桥键数目 t 表示 硼桥键数目   y 表示 硼硼( B - B )键数 x 表示 (BH) n (端基氢)以外的切向 B - H 基团的数目 根据守恒原理: 氢原子 守恒 : s + x = n + m          B 原子的价 电子 守恒 : s + 2 t + 2 y + x = 3 n B 原子的 轨道 守恒 : 2 s + 3 t + 2 y + x = 4 n 由 ② 、 ③ 得: s + t = n 由 ① 、 ② 得:t + y = n - 0.5m 所以: x = m - s t = n - s y = s - m 例如: B 2 H 6 (2002) ( styx ) B 4 H 10 (4012) 具体内容见附件: styx规则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竞赛|10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香港扶梯文化
windlight 2010-6-4 21:40
赵凤光 香港扶梯文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约定俗成,地铁公司写着不在扶梯上走动,奔跑,但大家还是自觉的靠右让行,左面留给奔跑的人们,而这种文化的强化也很有意思,总有人会在左面奔跑或快行,并提醒那些挡在左面的人,而站住的人也会配合让行。在深圳就没有这种可以让行的电梯文化。 政府或官方的旅游手册也没有相关书面提醒,但各种个人游记会散见相关提醒。
个人分类: 思辨|3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统计规则(SCI篇)
热度 4 mazheng 2010-5-24 20:27
博主按:有很多单位在科研评价中使用中国科技信息所的论文统计结果,是出于对中信所多年来论文统计结果科学性和权威性的认可。但是当单位公布统计结果以后,有的研究人员发现自己检索到某篇论文,而单位的检索结果里没有。在一些单位的科研评价体系中,论文算与不算和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出现质疑就需要安排很多时间和人力逐篇进行复检和回复。而复检的结果往往没有发现统计错误和漏检,大都是由于大家对论文统计规则不了解,才会出现检索结果的不一致。为此,博主分别列出了SCI论文和Ei论文检索中几个主要规则,也是大家经常咨询的问题。 首先说说SCI的论文统计规则。 1 检索平台、数据库集合和数据库产品的关系 就SCI而言,涉及三个层面的概念:Web of Knowledge(WOK), Web of Science(WOS), SCI-E。其中WOK是一个检索平台,或者说是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很多不同的数据库和其他资源,比如WOS,Derwent,Medline,JCR,ESI等等;WOS是一个数据库集合,包含了SCI,SSCI,CPCI等等数据库产品;SCI是一个数据库产品。因为每个单位购买的数据库产品不同,所以大家在WOK平台下看到的数据库不完全一致。在检索的时候要注意不是选择所与数据库,也不是WOS下面所有的数据,一定要注意仅仅在SCI-E这一个数据库中检索。 规则一:数据库产品限定在SCI-E,而不是全部WOS或WOK 2 数据库版本 SCI数据库有很多介质的版本,从最早的印刷版开始,到后来的光盘版(SCI-CDE),再到后来的扩展版或称网络版(SCI-Expanded)。在2000年以前的论文统计数据是来源于光盘版,在2000年以后的统计数据是来源于扩展版。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收录文献数量的差别,光盘版大约3000多种,扩展版大约8000多种。整体上看,扩展版覆盖了光盘版的大部分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实际上是分开加工的2个不同的数据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包含关系,并非光盘版收录,扩展版一定收录。 规则二:目前数据库的版本是扩展版SCI-Expanded 3 统计时间的界定 SCI-E的检索入口有2个时间的选项,一个是出版年,另一个是入库时间。出版年就是指文章发表在哪一年,入库时间是指论文什么时候被SCI-E数据库收录。通常情况下,入库时间会晚于出版时间,因为需要一个数据加工的过程。但是也出现过期刊提前将预印本提交加工,从而导致入库时间早于出版时间。数据库中2008年的出版的论文大部分在2008年被收录,但是一些年末出版的论文要转到2009年初才被收录。同时还有些2008年较早出版的论文,在2007年就被收录了。由此可见2008年度入库,也就是被收录的论文中大部分是2008年发表的,还有2007和2009年发表的,甚至还有其他年度发表的。为了保证统计工作的连续性,每篇论文不会被遗漏,也不会被重复统计,论文统计的时间界定采用入库时间,即收录时间。常见的现象是当年较晚发表的论文计入下一年统计。 规则三:检索时间用入库年度作为标准。 4 单位归属 首先论文的作者单位著录一定要出现中国字样,否则不可能计入中国论文的统计。其次一篇论文可能有很多作者,一个作者可能著录几个单位,论文在统计中计入第一个作者的第一个单位。有的时候出于各种原因,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和联系作者单位不同,这时候在SCI-E下载的数据里,往往会把联系作者的单位提前到第一个。从数据中是不能分辨出哪些论文是这种情况,只有作者对照原文的时候才能发现单位顺序的不同。如果作者发现这个问题,需要尽早通过各个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提交论文原文的首页,经核实后进行修正。需要说明的是,统计中不考虑共同第一作者或其他特殊情况,使用规范的单位著录方式也会减少很多错误。 规则四:论文单位要著录中国,统计中归属于第一作者的第一个单位。 5 文献类型 SCI对于期刊的选择比较严格,但是收录之后,期刊上的各种类型的文献都被收录进入数据库。其中既包括学术论著这一类的文献,也包括更正、会议文献等其他信息。因此在统计中选择内容详尽,叙述完整,著录项目齐全的文献类型进行各单位论文数的统计。这些文献类型是Article、Review、Letter和Editorial Material,其他类型的文献不计。 规则五:只有四类文献计入统计:Article, Review, Letter, Editorial Material. 从上面的规则可以看出,用于论文统计的SCI论文和我们平常笼统而言的SCI是有一些区别的。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1993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我们的社会病了
xuzhuzhang 2010-5-24 17:04
今天看到《国际先驱导报》上题为《我们的社会病了》的文章,值得一读。现把该文链接于此,供大家阅读、思考。 http://focus.news.163.com/10/0524/11/67EPKQRM00011SM9.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幼小教育的内化型策略
arithwsun 2010-5-16 03:44
为什么要坚持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 为什么要强调规则需有相当的弹性 为什么要慎用惩罚性手段 儿子被他妈妈转到这个华德福理念的幼儿园,有一年多了,也算是这个幼儿园的开园期元老。这个幼儿园,虽然在起步阶段,但有两个好处是让我比较满意的: A1. 儿子每天回来,都是一身土,说明他真的玩好了,这个家庭作坊式的幼儿园,在其后院专门做了个沙坑。 A2. 老师们都在不断修炼,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也非常注意,不将自己生活中难免产生的不良情绪释放到孩子身上。 只此两点,就让我非常同意儿子妈妈当初的决定。最近,这个幼儿园比较稳定了,开始定期举办家长读书会,第一轮讨论的是幼儿园的规则,我感到,这个幼儿园可能又面临着一次质的飞跃的机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34c54d0100igil.html 何以哉,这些规则,让我产生很熟悉的感觉,跟公立园好像没什么太大区别么。实际上,正是因为A1, A2两条,而不是这些她们探索或正在实践的规则,让这个园的家长们满意。现在幼儿园运作进入良性循环之后,开始规则或更广泛的教学法( Pedagogy )的深入理解,将使得这个园的水平,再上一层楼。 为什么说,这些讨论的规则,让我产生似曾相识的公立园规则的感觉呢?让我根据其中的一些细节,分析一下: 『规则: 五岁以上的孩子明确告诉他们,今天不收拾,明天不可以玩玩具(老师的态度要温和,语气和行动要坚定)。 』 先分析这条吧,因为后面很多条的背后思想都有些类似。 华德福教育,以及现代教育原理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所以它们提倡,老师自己收玩具,引发具有模仿天性的儿童们,慢慢地模仿老师这种行动,逐渐地养成这种习惯。 这是一种做法,当然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规则』中这种目的性明显的、甚至强制性的、更或带有一些惩罚性的做法,逐渐让孩子们就范,养成这种习惯。 这两种做法,在这个收玩具的问题上,我相信都是会有效的(但对『规则』中的其他问题,则不一定)。从表面上看,孩子们最终,都帮着老师收玩具了,但是,这两种做法的效果真的相同吗? 很明显,第一种做法,成本更高,老师更辛苦,收效期更长,如果这两种做法的效果是相同的,无疑,我们应该采取第二种做法。 我想,这两种做法的表面结果虽然一致,但是,第二种强制性的做法,只是从外部让孩子们服从这种规则,从而无法养成孩子的内化力量,而这恰恰是第一种做法的着眼点。第二种强制性做法,孩子会是会了,可是他们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缺少内化,从而无法将所学推广,只能就一事论一事,无法将收玩具这种行为,转移为更广泛的整理归位习惯,因为,他们这么做,逻辑联系是在老师的惩罚性命令,而不是整理归位的天性需求本身。 第一种做法,虽然成本高,但是孩子们只要一经习得,终身都不会忘记,而且很容易内化,从而推广为更一般的整理归位习惯,这将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种做法,达不成第一种做法的效果。正是因为,它太硬性了,同时又具有惩罚性的色彩,孩子们哪一天想偷点懒都不成,大人都不见得能做到吧。 规则要弹性,是萨提亚家庭心理学已经明确的第三大要点,第一要点是自我价值感,第二要点是沟通和开放。如果,规则不够弹性,实际上就堵住了孩子们的内化之路,本质上相当于拔苗助长,而不是希望他们通过生活,慢慢地学习,有充裕的时间去模仿得之。 规则硬性,就很容易人为造成孩子们无法良好地遵守规则,无法遵守规则之后,若再配以惩罚性的应对措施,恐怕会背离培育型教育宗旨更远,甚至有可能因为其副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人为地将一定比例的孩子引向不良。 姑且不说,惩罚性的做法是否会降低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产生副作用,使孩子们(潜意识中)厌倦本来喜欢的玩具游戏(即使老师的态度温和。。。,这种副作用而又能降低多少呢,孩子们的心未必能轻易地估测到)。从另一个角度看,强制性的惩罚性做法,会使孩子们产生认知错误,将事情本身的对和错,归因于大人是否惩罚,而看不到其中本来的逻辑联系,甚至产生出不必要的恶意联系,将本来美好的事物,玩玩具之类,跟不良情绪(受批评和惩罚后的沮丧)做链接。 还有些幼儿园或家长,面对幼儿说脏话之类,笨蛋、 臭屎之类,他们的应对措施,不仅仅是指出其不对,而且要求孩子们去卫生间漱口。其实,指出其不对,已经够了,多次重复,孩子们多次试错(体验够了语言的力量)引导之后,自然就不会再说了。要求去卫生间漱口,这种行为疗法,实属于多余之举,而且容易让孩子们产生不必要的链接,产生不良心理暗示,将自己的嘴,固化在脏的感觉之上。 所以,惩罚性的做法,在遮蔽了事物本来的逻辑顺序的同时,又可能产生新的、不必要的、人为制造的条件反射,而且往往属于不良情绪范畴。由此来看,在教育中,要大大慎用惩罚性应对措施。 依此观念,『规则』中,凡是有惩罚性感觉的做法,都应该重新考虑,看看是否有必要,如果有替代性做法,其实完全可以删去。只有当付出成本极高时,如生命危险之类,才应该采取强制性惩罚措施,以收速效。很明显,收玩具等事例,不在此类。 所以,坚持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可以使孩子们习得内化的能力,终身不忘,并容易举一反三,转移为更广泛的能力。 所以,坚持规则应有一定的抽象度,从而具有弹性, 则 使孩子们触犯规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目的性的显示度大大降低,这些都会 让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和兴趣,通过模仿来习得内化的能力,真正可行。 所以,慎用惩罚性手段,可以保护孩子们的认知,植根生长于事物之间的本来逻辑联系。 依此理,反观『规则』中的一些做法,有些即使不带有惩罚性的,往往因为规则硬性,从而强制性明显,应该删去;有些不带有强制性,但又往往显着老师的目的性过强,难免事与愿违,应该修改。 如,老师们比较在意的『安静』问题,其实,也应该是从根上想办法,力求符合教育原理,而不能仅通过外挂的规则。实际上,跟收玩具的两种方法都可行相比,外挂规则式的方法,在『安静』问题上,往往无效。 那么,如果我们坚持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我们会要求,家长们要学会在各种场合有安静文明的行为; 那么,如果我们坚持规则应具有一定的抽象度,从而是弹性的,我们会把规则中的动词组『 不允许讲话 』、『 小嘴巴闭得紧紧的 』,改为更加抽象的形容词『安静』; 那么,如果我们坚持慎用惩罚性手段,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更多的善意,毕竟,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吃喝拉撒睡,就是大事,一言一态,就会模仿。 延伸阅读: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个人分类: Book-W|4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就变成了路
aini49311906 2010-4-23 13:00
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草坪被践踏得只剩下光秃秃土地的痕迹,也有的草坪原本的绿色被踩出一条小路,走在上面,大家也都欣然自得,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心情,我也走过,我也做过。鲁迅说:本没有路,走得多了也就变成了路。 这个路的形成却反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踩出这条路的人的问题,一个是设计草坪布局人的问题。我们不能只是仅仅的看到踩踏了草坪,就说踩踏的人素质有问题,只图自己的方便。诚然,有的人很不注意,想走哪里,走哪里。这有素质的问题。但我也观察了,有的草坪的布局很不合理,你要从这边走到另一边,走直线踩过去要比绕道近了很多。我想懒惰是人性的一部分,草坪的布局在设计之初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考虑行人的方便。这也是符合人性考虑,换个说法就是安规律办事。因为不这样,结果就是没有路的地方有了路,有路的地方没有人走。 都说以人为本,真正以人为本却要实实在在的才行。于微细处显精神。规则是秩序的保障,但是规则的设定还应该考虑人性,考虑实际的存在。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上贼喊捉贼,陈管来定掐架规则,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热度 1 RAOH 2010-4-12 22:28
注:陈老弟虽做了所长,俺不称其为“陈所”。因官职不定长久,还是尊其专业,叫他“陈管”。 在他人的博文中看到了陈管给大家定了个掐架规则。太严肃,太搞了,太妙了!别人写还没啥,一个掐架“能”手写这,呵呵,真是为其量身定做的! 告诉大家,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哪什么可以呢?如同个优羞的管理专家,陈管该是不会说清的。不好啊,按这掐架规则,只有他能赢。 根剧其表现,以下行为陈管是认同的,但很多人(包括俺)做不到的: 可以高叫着不看别人的贴,马上又可误入去嚷嚷。 可以拿别人的父亲,儿子说事。 可以用“粪屎”等字。 可以跟贴,去“祭奠”那博主。然后,又可热泪盈眶,情深意切,喜洋洋地写下那博主“可爱的地方”。 实在不好意思,还可发短信,去咒人,骂人!这招好用,别人登出来,摇身一变倒成了受害者,正好大叫,隐私啊,隐私啊,隐私啊,不得了了,公开隐私了!看来还知,这是见不得人的短信。 发短信还有一好处,就是好大叫,给改动了!改动了!改动了!说半天改动,说不清正好。。。。 哎呀,我是真不会掐架。 哎呀,我是不是得理不让人了?那掐架规则里是不是有提“不得理才可不让人”?这事还是陈管去管吧。 提醒一下:陈老弟无意中,也公开了其好友的隐私--怕新雨丝暴光,可又不公开其名,哪不搞的他的很多朋友们都成嫌疑犯了?隐私啊,隐私啊,隐私啊,不得了了,公开隐私了! 其实陈老弟和我是同志,俺是“装不正经的搞笑”,他是“装正经的搞笑”,殊途同归。
个人分类: 不得哭不得笑亚克西班|4985 次阅读|5 个评论
“潜规则”分析
boxcar 2010-4-2 07:03
中国社会不知从何时开始悄然流行起了潜规则。有位名叫吴思的先生专门写过一本书《潜规则》,不过很惭愧,这本书我没读过。按照Baidu百科的解释 :潜规则就是不成文的见不得光的一些暗箱操作的规定和原则,它最早产生于人们的贪婪和私欲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发展壮大,滋生繁衍,如今已经无孔不入地渗入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 今天我打算用我自己的方式(拆字、谐音+比喻)分析一下潜规则。 先来拆字:潜
个人分类: 社会|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孩子哭闹怎么办?
热度 1 arithwsun 2010-2-10 14:27
关于幼儿教育,有两本好书可以推荐, 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不过关于孩子哭闹的问题,可能因为这两位家长都非常优秀, 将孩子一开始就培养的性格很好,所以两本书均未专门设一个章节, 谈论这个普通家庭往往比较突出的问题。也许, 我们可以将这些书上的相关内容串一下,也相当于一个读书报告。 孩子的哭闹问题,依我经验,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欲求型哭闹,一类是情感型哭闹。欲求型哭闹, 意思是孩子哭闹,有一个清楚明确的欲求标的物,给了他,满足了, 也就不哭闹了。情感型哭闹,则更复杂些, 往往没有明确的欲求标的物,让父母更难处理。 面对孩子的欲求,应该绝大部分都予以满足,99.9% 都应该去满足,这应该是第一原则。孩子的欲求, 有些家长比较容易理解,而一时难以理解的, 也应该在尽量容许的角度内,满足孩子。这方面的事例, 两本书都有。薛涌的书,在第5页就提出一哭就抱原则, 来应对一两岁儿童的啼哭。高度上升为常青藤的第一课, 确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 『一哭就抱则让她感到自己唯一拥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 鼓励她频频使用这一工具,增加了她和大人的互动。 婴儿和外界互动得越多,获得的回应和刺激就越多, 感情和智力的成长就越快。我后来开玩笑说:孩子哭,大人抱, 这就是婴儿级别的讨论班。你从小就鼓励孩子发言, 她以后上大学时才喜欢在班上说话。』 这违反了一些育儿手册上的提法,『不要一哭就抱, 否则会使宝宝产生依赖性从而更容易啼哭。宝宝的哭有两种, 一种是反应性的,一种是生理性的。若无异常现象, 宝宝的啼哭是对身体有益的。另外, 父母应注意观察宝宝的啼哭规律,正确判断他们啼哭的原因, 予以对症处理。如果宝宝因身体不适而哭泣,父母就应抱抱他们, 还要了解他们的不适;如果他们想要父母的关爱, 父母可以拍拍他们,当然也不排斥抱他们。 但是如果完全用抱来应对哭泣则容易构成宝宝反射性的哭泣。』 实际上,育儿手册上的说法和做法,本质上是管理成本问题, 为了减少父母劳累的管理成本,将抱改为拍而已。 而薛涌强调的是大原则的问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沟通的问题, 并因此引申到孩子成年后的表现。 实际上管理成本也是相对的,孩子欲求得到更多的满足, 心理上就不会留下阴影,长大后自然会更心理健康, 反而会体谅父母,不去制造大麻烦,所以不可必担心『 完全用抱来应对哭泣则容易构成容易构成宝宝反射性的哭泣』, 这种说法我很怀疑是虚构出来,并未经过真正的统计分析。相反, 如果孩子的欲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甚至是老得不到满足, 想必会产生非常大的心理问题。这个观点, 在尹建莉的书中就提及了多处, 大概尹建莉在国内的教育实践比较多,因而有更多的实例, 在那些实例面前,尹建莉呼吁: 家长要做听话的父母 (第221页) 意思说得还是,家长要满足孩子的欲求,在孩子的欲求面前, 不管理解还是不理解,只要在管理成本承受范围之类, 家长都要听话于孩子的欲求。『如果家长任性,不听话, 怎么能有一个听话的孩子呢』。 在孩子的欲求型哭闹面前,保证主了第一原则,即, 孩子的绝大部分欲求应该满足的原则之后, 必然会涉及到的第二个原则是,规则问题, 比较大的孩子就可明确的知道,自己什么样的欲求不会被同意, 才能逐渐将欲求,由哭闹型表述,过渡成长为语言型表述。实际上, 确定规则本身,对于大人的限制力更强,因为这意味着, 只要不违反规则的事情,孩子都应该是允许做的, 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大人的及时起意,随地定规则的做法。 关于此,可参见我以前的两篇文章: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 孙瑞雪教育机构 7大 基本规则 -读后小结 ) 明确的规则 合适的惩罚 当然,通过制定规则,限定权力范围,这件事情本身, 在中国的成人世界中,仍都是一件没有完成的工作。所以, 家长们若没做到十全十美,也不必过于苛责自己, 人总是会受环境影响的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 稍有点或大或小的权,就要对服务对象的正当要求,拿 一下,露点劲。所以,在中国社会,上至殿堂,下至屋堂, 大人面对小人的欲求时,拿着点劲,不给满足得好点、饱点, 这种现象出现的比较广泛,是可以理解的,那些不这样做的大人 ,反而显得有点异类,有点不那么像中国人了。 所以,第一篇文章引用的教育实践者孙瑞雪的文章, 其将规则和平等,爱与自由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是在将一些新的现代文明因素植入到中国社会中来, 而且是从孩子层级开始植入,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两篇文章, 简单说来,就是大人在设立规则时, 包括设立不遵守规则之后的批评手段时,应该争取得到小孩的同意。 平等不仅体现在执行中,同时也更应该体现在设立之时。 有些小孩子不同意的规则,不同意的批评惩罚手段,大人最好放弃, 取之另外的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孩子的心思,往往是大人猜不到的, 更需要大人与之协商中才能探索发现到。 倘若不幸,孩子的欲求型哭闹,没有处理好,年纪慢慢长大, 结果发展为情感型哭闹。问题比较复杂了,哭闹时, 大人看不到孩子的那个欲求标的物,想满足它也没地方去填空, 孩子闹个不休。这时,怎么办呢?常见的也许有几种办法: 1. 讲理,讲一堆的不要哭闹的道理,正确的、不正确的,一骨碌上; 2. 吓唬和威胁,用比较可怕的形象吓唬,如警察、坏人、 大灰狼之类; 诸如此类,往往根本无效。第2种,问题更大,因为它希望用威胁, 即威胁不满足孩子的某一欲求方式,来解决孩子的情感型哭闹, 只会把问题变得更糟糕。 因为薛涌和尹建莉的孩子都比较好,他们的书中, 对此问题的直接处理,涉及的比较少,主要是理论, 具体的做法未提升为书中重点。在我感觉,最好的做法, 来源于一位美国华德福教育的老师, 奇妙的规矩 讲到 『我温和地把他抱回餐桌旁,让他坐在椅子上。他又站起来离开, 我又抱他回到椅子上,反复几次后,他再也不愿坐下, 我把他抱在腿上,他开始哭喊、挣扎。他大发脾气,踢我、打我、 咬我,持续了约10分钟。午餐时间, 他的哭闹影响到几位敏感的孩子,配 班老师去帮助他们。当卡尔停止发脾气,他的头靠在我的胸上, 安静地抽泣一阵,他在休息。我们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坐了30分钟。 然后他从我的腿上跳下来,高兴地加入其他孩子的玩耍中。』 『 孩子由于发脾气或发怒而挣扎时,我必须成为他的容器。 』 『 成人要以爱和温柔的力量来完成。 』 『当提姆3岁时,我发现了弓肩的信号。他不能忍受挫折, 容易发怒。他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密切地注视他, 了解什么情况下,他容易受到挫折。当他一旦处于其中一种情况时, 我赶紧走到他的旁边,当他的肩弓起来时, 我立即把手放在他的胸上。通常,我不需要说一句话, 他就能平静地继续他的活动。』 对于几岁的小孩来说,不讲大道理,就是简简单单的拥抱和 触摸,带着爱和理解,也许才是解决情感型哭闹的正途。 本质上就是教育学概念上所讲的同理心同情心,获得 孩子的 认同感,基本上就将这种复杂的情感型哭闹解决一大半了 。 关于这种默默地通过行为疗法,实现与孩子的同理心的做法, 薛涌书上(第63页)也曾经引用过国外育儿专家Barbara F. Meltz的一段实例, 『 那是一个深冬的早晨,在一个犹太社区中心健身房外的走廊里, 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突然大发脾气:他一下子趴到地下,又哭又叫, 两脚乱踢、两手乱抓。当母亲的一句话也不说,放下手里的包袱, 先蹲下来,再坐下,后来索性全身趴在地上, 使她的头和儿子的头成了一个水平线,两个人的鼻子也碰到了一起。 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家都小心地绕开他们, 尽量不去注意他们;他们两个趴在地下,也都旁若无人。最后, 孩子脸上的愤怒慢慢消失,显露出平静,哭叫声变成了耳语, 终于把哭红的小脸靠在地板上, 他的妈妈也同样把自己的脸靠在地板上。他们又这样待了两三分钟: 孩子看着周围的腿、脚、陌生人看他的目光,母亲也跟着一起看。 孩子看母亲,母亲就看孩子。最后孩子坐起来,母亲也坐起来。 孩子站起来,母亲也站起来。母亲拿起丢下的包袱, 向孩子伸出手来。孩子抓住了母亲的手。 两人一起走过了长长的走廊,到了停车场。母亲打开车门, 把孩子放在儿童座上扣好,亲了一下他的额头。 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非常安稳甜蜜。而在这整个过程中, 当母亲的居然没有说一句话。在一旁一直跟踪观察他们的作者, 简直要情不自禁地为这位母亲鼓掌 』 显然,这位妈妈很优秀,但是这段故事也告诉我们,再优秀的妈妈, 孩子也仍是有可能发生情感型哭闹的。只不过不同的是, 优秀的妈妈,可以让孩子安然地渡过这一敏感阶段, 当孩子敏感的时候,妈妈自己也要主动地敏感起来, 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即使无言,也在传递。相反,普通的妈妈, 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加剧了孩子的情感型哭闹轨迹。 关于这一点,尹建莉引用了心理学上的知识,『 那些非常自以为是, 性格偏执的人, 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较长的必须服从于他人意志的生活, 个人的意愿不断受到压抑。这是童年时代环境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 一生难以完全愈合。很多人把这种偏执施行于自己的后代身上, 又在后代身上留下偏执痕迹。 』 所以,在他作为家长,需要听话于孩子时, 需要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时,这些有内心童年阴影的家长, 很难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在我看来,等他们有了孩子以后, 才去面对和治疗自己的童年阴影,时间已经有点晚了,即使听从 治疗,也或多或少地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偏执痕迹,更何况, 这样的家长,相当比例的有不听从治疗的,就跟他们不愿听话 一样。所以,我很是建议,大学本科生生虽然年纪很轻, 离有孩子的时间尚远,但是应该从大一下学期开始, 就不断地阅读育儿的这方面知识,一则,读书都是给十年之后用的, 现在读了,十年之后才能有理解,有启发,才能真正用上;二则, 可能不少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童年阴影, 或者说需要克服一些家长性格弱点在自身的投影,读育儿书, 实际上是在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反向修正,虚拟之中, 可能对自己生实效。 另外,孙瑞雪博客上提到,对于正在从心理偏执强迫症阴影 中恢复出来的孩子,在某一阶段,可能出现所谓的退化到婴儿 现象,这一阶段,反而会有更多的情感型哭闹,需要教育者熟知, 方能更耐心地面对。 『孙瑞雪:3个月后,我们发现孩子变了。 最开始是突然变得娇气了。过去是到处乱跑, 撞到了也跟没撞着一样,你想跟他说点什么,根本不可能停下来。 现在是碰到一点就委屈得不得了,跑过来,让你抱, 告诉你谁谁谁撞他了。 星期日:为什么会这样? 孙瑞雪:他们回归了。孩子们开始变得细腻了, 他们身体的机制开始启动,使他们敏感、脆弱而柔软了。 他们开始跟老师亲近了,会让老师抱,你把他们抱起来, 他们就会把头歪在你怀里,退化到婴儿的状态。』 不知真有这样的事吗,当我们的宝宝,在单位幼儿园, 水深火热地呆过一年之后,送到华德福幼儿园时, 就注意观察是否有这种现象出现,当时三个月后,半年后, 一直都未有明显迹象。不过,现在春节回到老家, 跟爷爷奶奶重新团聚,反而情感型哭闹的频率大大增加, 是否就属于这个情况,需要大人更耐心的应对, 帮助他渡过这个敏感的阶段。 另外,不知这种情况,当类似的大人听从治疗,从心理阴影 中恢复出来时,是否也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但是, 大人若像婴儿那样无理哭闹,是不是会搞得旁人神经, 这恐怕得心理专家来讲了。
个人分类: Book-W|163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唯物主义:一种科学的观念与规则
可真 2010-1-27 15:47
唯物主义:一种科学的观念与规则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曾 对唯物主义做过如下解说: 思想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 。 恩格斯这里所界说的 唯物主义是一个被用来标志归根到底否定创世说和承认自然界是本原的哲学派别的概念,这是对 传统哲学中这一概念的沿用,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用语里,它属于广义的唯物主义概念,在外延上包括传统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唯物主义。恩格斯曾自称他和马克思所坚持的是现代的唯物主义,这是其狭义的唯物主义概念。 传统的唯物主义包括自然哲学(恩格斯语)中的唯物主义和 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恩格斯转述费尔巴哈语)。对于这些传统的唯物主义,马、恩其实并不承认它们真是唯物主义。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就明确提到自然哲学(当然包括其中的唯物主义)只能这样来描绘自然界联系的总的图画: 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 。 而在同书中恩格斯又说: 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决定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 ...... 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 。 如此看来, 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根本不是什么唯物主义!至于费尔巴哈,恩格斯则评论说: 费尔巴哈说,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但是,不是大厦本身,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 ...... 但是 ..... 他虽然有基础,但是在这里还有 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 ..... 我们一接触到 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 。 这么看来,费尔巴哈同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的唯物主义要求还相去甚远,这算是什么唯物主义呢! 马、恩 按照当时哲学界的习惯也称传统的唯物主义为唯物主义,这不过是一种权宜随俗之举罢了,他们何尝认为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唯物主义了呢 ? !据实说,他们自认为只有他们才真是唯物主义者 ! 按照恩格斯的上述论述, 马、恩心目中的唯物主义有两条标准:其一,承认自然界对思想、精神具有本原性;其二,一切因循事实来进行思考,如实反映事实,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与事实不符的怪想 。其中,第二条标准是从属于第一条标准的,是第一条标准的具体表现。任何观念上承认自然界是思想的原本的人,都必须使自己的思维从现实事物出发,完全依据事实来进行思考和思想,否则,那种观念就是空的,没有意义的。十分明显,马、恩心目中的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且是一种具体的规则,它是观念与规则的统一:规则依赖于观念,由观念转化而来,观念也依赖于规则,由规则得以体现和落实。 作为一种观念,唯物主义从何而来?它也是从事实而来,是对自然界事实的反映。唯物主义所反映的事实是什么?这就是:自然界是精神的本原,精神是从自然界派生出来。但是这个事实从何而来?在传统唯物主义那里,那事实都是被臆想或想象出来的,实于属虚构的事实,所以也根本不是事实。 唯物主义所依据的事实之成为确实的事实,在历史上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关于上帝创造大地的观念,受到地球构造学,亦即把地球的形成、生成描述为一种过程、一种自我产生的科学的致命打击。 Generatio aequivoca 说是对创世说的唯一实际的驳斥 。 这里科学所提供的事实,推翻了创世说,但还没有证明精神、思想是自然界的产物 。 第二阶段: 达尔文 ( 1809 1882 )在 1859 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此书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在书中运用大量实证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 1872 年,他又发表了 《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 ,以 性选择 概念作为对《物种起源》中 自然选择 概念的一个理论补充。(其关于 性选择 的理论是一个未完成的理论。) 这里科学所提供的事实,证明了人是由自然界逐渐进化而来。这个事实内在包含着另一个事实自然界对于人和人的意识具有原本性 。 作为一种观念,马、恩的唯物主义所反映的事实,正是由 地球构造学和 达尔文 进化论所提供的自然史事实 。所以,他们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观念,一种既可证实亦可证伪的观念。如果 地球构造学和 达尔文 进化论能够成立,马、恩的唯物主义就能成立;如果有一天 地球构造学和 达尔文 进化论都被推翻了,马、恩的唯物主义就也立不住脚了,除非有更先进的科学提供更加确实的事实来证明 自然界是精神的本原,精神是由自然界派生出来。 作为一种规则, 唯物主义是一种什么规则?笼统地讲,它 是一种主体活动规则。进言之,这种主体活动既是人的思想活动,更是人的实践活动。 唯物主义既是思想规则,也是实践规则。但是,并非所有的思想和所有的实践都遵守唯物主义,凡空想者、妄行者都没有遵守这个规则;也不是所有的思想和所有的实践都必须遵守唯物主义,一切神学和玄学的思想和实践都不必甚或根本没有遵守唯物主义。实际上, 唯物主义只有在科学领域,才是作为一种普遍应当遵守并且不能不遵守的主体活动规则 。事实上,唯物主义是 科学活动的产物,是在反复的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实践主体的活动规则,一切科学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则,否则就要招致失败。所以,唯物主义按其本性来说是实践的。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其真正的意义也就是在于他们是把唯物主义当作科学实践主体的活动规则来看待的。我们现在只是把唯物主义当作一种可以言说、可以宣传和可以灌输的观念(世界观)来看待,这其实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意的。 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说, 唯物主义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坚持唯物主义,不只是精神上信守一种观念,更是行为上遵守一种规则 。面对任何规则,心动不如行动。离开了行动,一切规则都没有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除了照 其本来的样子来理解现实世界,毫不怜惜抛弃一切与事实不符的怪想以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 (苏州大学哲学系:周可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0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3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6 227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第 120 页。
个人分类: 马克思主义|94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夜间行路要穿反光醒目的外套、走左侧人行道
Nancyback 2010-1-9 20:47
国内汽车普及已经有几年了,刚刚在来办公室的路上想到,应该提醒各位网友、同行和同学,夜间出门要穿有反光条或者完全反光的衣服,至少永远不要穿黑色的衣服。黑色在夜幕中,是无法分辨的。在夜间步行或骑自行车,最好在左侧的人行道或路边走,也就是逆车流方向,这样可以看清楚迎面来的车辆。 记得 20 年前,在荷兰和欧洲其它国家,就已经非常注意这些行路的常识。我们的城市,至今还是以行人、自行车和汽车混合路面为主,汽车的密度已不比 20 年前的欧洲小。不注意这些,是非常危险的。 2010 年 1 月 9 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十字街头的困惑
热度 2 武际可 2009-12-17 08:24
十字街头的困惑 武际可 在北京热闹的十字街头,红绿灯每隔一段时间会准时切换,这是有目共睹的。奇怪的是,在四个街口还各有人(称为交通协管)把守,红灯拦人,绿灯放行。去过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十字街头只有红绿灯,并不再需要加人把守。而国内不少城市,和北京一样,红绿灯之外,还得有人把守。可谓双保险。这是否也可算作一样中国特色呢。 令人困惑的是,既然有了红绿灯,把守的人是否就是多余的呢。或者说,有了把守的人,红绿灯是否也就是多余的呢。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会自然形成许多人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就是这种规则之一。可是我们怎样会发展为,明摆着的、明令规定的、有目共睹昭示的规则,就偏偏不遵守,而且习以为常,需要额外增加拦路的人员来维持。于是红绿灯便形同虚设,而增加的拦路人,就成为正常执行规则的法令了。 一次,我从地铁出来。在出口处,有一辆黑车停在门口,拦路等待乘客。所停的位置正好在出口的中心,扼守要冲,在一夫当关万夫莫过的要道上。我实在看不过去,便上前对那位司机很客气地说:你停在这地方合适吗?。不料那位年轻司机冷不丁给我吼了一句:老家伙,你活得不耐烦了吗!我能有什么话说呢。此地又没有执法的人员,不能拦路停车的规则也便形同虚设。我一个年过七十的老朽,绝对不是他的对手,只好无语而退了。 在交通问题上,因为有人把守,还能够维持正常秩序。在没有人把守的地方,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就会出现我遇到的那种情况。 其实,在不少的场合,我们会遇到像在十字街头的情况。规则很明确,由于没有人把守,没有一个人会遵守规则,闯红灯的违规成为常态。举个例子,我们去开学术交流会,一般,伙食费是在会务费中支付了的。不过,在散会时,每人照例拿一张会议食宿自理的报销证明。这样,无疑伙食费是双倍报销了。每个人多拿了一份伙食补贴。不仅如此,有的会议把附加的旅游费等本来应当是属于个人消费的项目,也列入会务费。教学评估检查团要来了,单位以校长和系主任带头,动员全体教员,把过去多年的试卷和档案重新查看一遍,缺的补上,错的改过,公开弄虚作假。在这种无形的十字路口,都没有人把守,于是,违规作假和占便宜反而成了常规。和一位出租车司机闲聊中,他得意地说,路口的摄像头,他判断得一清二楚。遇到有摄像头的路口,就规规矩矩,到没有摄像头的路口,就可以权宜行事了。此外,诸如考试作弊、塞红包、排队加塞儿,随地吐痰,有价新闻等等。这些都是司空见惯了的事,有的连笔者自己也照样做而安之若素。联想到当今学术腐败,剽窃、抄袭之风盛行。如此发展下去,我们的科研成果、教学业绩,谁还能相信。 想到这些众多无形的,无人把守的十字路口,人们把违规当作常态,就更加令人困惑不解。难道我们的民族仍然是严复在百年前所说:华风之弊,始于作伪,终于无耻吗。想到这一点,连脊背都发凉。 目前,无论是领导还是百姓,都在谈论民主,要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民主,要加强民主建设等等。可是,实行民主,不言而喻就是要大家自觉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失败了,就要承认失败,不能靠扔鞋子、砸椅子取胜,更不能诉诸武力。在那里,可没有,也不可能有另外的人来把守路口,维持秩序。十字路口的情况,使我不得不联想到我们要进行民主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唤起全民对已形成的社会行为规则的自觉遵守,唤起全民的维护这些规则的责任感。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我们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传统。那时,什么行为规则都是由统治者规定,老百姓必须遵守。老百姓并没有把这些规则看作自己的需要,而看作是王法,有可能不遵守时就尽量不遵守。现今,几千年形成的这种观念可能还遗留在我们脑海里,所以在没有人把守时就会闯红灯。 话又说回来,当领导的也有他们的苦衷,我们经常在与他们交谈时听到他们抱怨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就是说,抓也不是,放也不是,两头为难。 似乎社会的运行,文教、科研、文化、生产各方面的兴衰,完全在于领导干部的一抓一放,或一放一收之间。这样看,也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把自己的责任定得过高。认为自己是一方领导,便是一方的父母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自己的责任就是为民做主。 这恐怕也是几千年封建社会意识的残余在我们一些干部头脑中的反映。 也正是这种残余意识,使有的人认为,当了父母官,那些下面需要遵守的规则是出自自己的手制定的,因之这些规则是约束下面的,这些规则的变通,即什么时候执行什么时候不执行,也可以由自己信手变通。变通得多了,老百姓便不把这些规则当回事了。久而久之,人们便不把任何规则当回事了。举例说来,眼下正是年终汇报检查工作总结的时候,一般教员都需要无例外地忙个不停,可是制定这套办法的校长和系主任、院长,就可以只查别人而不受受检查,也无需汇报。也正是由于此人们不把这些规则当回事,能不做就不做,或者瞎编乱造。所以就像十字街头需要增加人员来维持一样,我们无论是学校还是机关企业的非生产管理人员的编制是全世界最多的。而且越来越多。有统计显示,在清朝,一位吃皇粮的官员能管3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个干部能够管理600余人,而到了1994年一个干部只能管理30多人了。这种发展趋势是很可怕的。 应当如何做才好呢,唯一的办法是,无论是百姓还是干部,都把这些规则看作是大家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无特殊,无例外也没有可能变通。因为所谓变通和例外,实际上,总是对当官的有利。这就无形中损害了这些规则的约束力。损害了这些规则的严肃性和信誉。 美国有一位大法官叫斯通 ( Harlan F. Stone1872 - 1946) 的说过:如果没有具有创见的少数人导引,民主就不能实现。可见因循守旧,或受传统旧意识影响较深,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是很难的。我们的社会现实,呼唤着大批具有创见的改革家和思想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85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科学之游戏规则
icstu1 2009-11-30 14:05
[转载]科学之游戏规则
科学之游戏规则
个人分类: E 请教专家看法和学习的访谈|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新规则?:官大多抄,官小少抄,无官莫抄
大毛忽洞 2009-11-23 08:31
学术新规则:官大多抄,官小少抄,无官莫抄 下面的规则属于原创创新, 这个新规则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从面子上看,好像是假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好像是半真半假的。 再者,学术文章都是公开发表的,因此关于公开发表的文章的抄袭判定规则,应该不属于国家机密。 因为那些文章本身就曝光了抄袭度,如果追究的话,是这些文章本身就泄露国家机密。 既然不是国家机密,俺就转载贴出来了。 记者质疑道周森锋的那篇论文与他人论文的相同程度肯定已经超过了 60% , 那不就应该判定为抄袭了吗?    钱 教授(T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再解释说, 60% 的规定是针对普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对身为政府公务员的论文,该尺度要放宽到 65% ,而副科级再放宽到 70% ,正科级则是 75% ,副处级是 80% ,正处级是 85% ,副厅局级是 90% ,正厅局级是 95% ,而对副省部级以上的党政官员则不再有论文抄袭的概念,因为论文作者的级别越高,论文的水平就越高,需要引用他人文章的程度也就越高。清华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目前都还只是副省部级,当然无权为检查副省部级或以上的官员的论文是否抄袭了。周森锋校友目前是正处级,就是说他的论文与他人的论文相同之处只要不超过 85% ,就是正常引用,而不是抄袭,显然周森锋的这篇论文与他人文章的相同程度还没有达到 85% 。 记者再问到周森锋在写那篇有抄袭嫌疑的论文时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最多当时刚成为公务员,连正式的副科级都不是,是不是应该按照 60% 或 65% 的标准来判断呢?    钱 教授笑着说判定一篇论文是否抄袭时使用的标准应该按照发现论文有问题时作者的级别,而不是写作论文时作者的级别,这是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最新规定。   最后, 钱 教授总结说,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强调和谐,清华大学也不会例外。周森锋 和他的 夫人霍焰都是当地市委组织部选拔的优秀年轻干部,清华大学决不会与当地党委唱反调,相反,清华大学会坚决拥护当地党委的决定,保护这些清华大学出身的社会精英,让他们更好地在当地创造更大的辉煌,成为清华大学的骄傲,为清华大学增光添彩。 原文来自新语丝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793 次阅读|2 个评论
乘用電動扶梯也有規矩嗎?
LEOLAND 2009-9-25 12:10
曲津華 前面的博文就香港說了一些事,比如乘公交下車前要按鈴,都是當地的一種基本規矩。對本文這樣一個題目,還想用香港說事,也是咱離香港不遠吧。 其實,這並非遠近的問題對內地人來說,去過香港的,除了極少數有車開的,絕大多數人大概都每天離不開乘用電動扶梯,並且都牢牢地學會了一個乘電動扶梯的規矩。顯然,這個規矩在內地很少見,所以才所謂學會。 說了半天,到底是什麽規矩呢?非常簡單,就是乘用電動扶梯上時站立要靠右側,走动要靠左侧。這是香港市民每天都在遵守的例行規矩。所謂例行規矩,是說它還有特例人非常多時,就不必如此教條了。 為什麽內地人對香港的這個規矩如此注意?因為要是不遵守,輕則遭周遭人的鄙視(能感受到的就是眾人會矚目你,不能感受到的是什麽,尚不得知),重則有人來對你當場糾錯,讓你倍感情绪受傷。其實若能換位思考一下,內地人大概也能理解你若急於趕路,而電動扶梯上左一個右一個地站了一些人,或者兩個人並肩而立甚至親密無間,你會怎麼想? 爲什麽香港會有這麼一個規矩?第一個原因,如眾所知,香港人的步行速度在世界上僅次於東京,是為世界級商務大都市的繁忙與高效率習慣使然。什麽東東快了就會有規矩出來(否則就會亂套),所以人們就從汽車的交通規則中學到了各行其道的真諦想站立不動的人就靠右,想快步走的人就靠左行走,涇渭分明,各得其所,很好。第二個原因,就是香港的電動扶梯非常多,讓這個靠右站立的規矩有非常多的實踐機會。電動扶梯之所以多,一是香港地鐵的非常密集和各站出入口的數量超多(一般的站都有十來個),讓電動扶梯大顯身手,而每天運送幾百萬市民的運輸量,讓地鐵跟市民的日常生活高度不可分。二是香港的公共高架走廊多,市民每日穿行其間,方便兼舒服,而這又是電動扶梯的功勞。筆者甚至看見中環一帶有戶外的過街天橋配置了(能每天正常開動的)電動扶梯,這應該是香港政府為民生做的好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內地城市何時有這等好事?期盼中)。 深圳緊鄰香港,深圳也老說向香港學習(除了汽車左行不學),可是很多好的民生設施和規矩就是學不來,包括乘用電動扶梯這樣的小事。依筆者看,這個事情不大也不小,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的成熟度和文明程度。看來,兩種制度之間需要更有效的互通互聯的接口。具體是什麽樣的接口,百姓似乎並不關心。他們關心的,也就是實效這麼簡單。 2009-09-24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24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arithwsun 2009-9-21 15:01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王永晖 孙瑞雪教育机构提出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 7大基本规则 :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7. 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其中,1.粗野 2.东西 5.打扰 7.拒绝 其实可归于同一条,就是不强迫他人,第7条是从反方向讲,即自己不强迫别人,别人也不可以强迫自己。 第2条,则说的太绝对话了,前提是不强迫,如果小朋友之间同意,是可以交换玩具的,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训练。第1条,粗野、粗俗,为形容词,很难界定,不像其他条主要是动词含义,容易明晰,其本质应该说的还是不强迫,除此之外的行为,应该认为是孩子的生机勃勃,在基本满足不强迫的情况下,孩子还是野一点的好。 第4条 等待,确实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可称之为不急燥,善于排队。注意急燥的燥,我故意写成火字旁,而不是通用的急躁,可以走,可以跑,但不可以生气上火。 第3条 归位,也确实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这个习惯的确非常需要。我用了总共三种底色,将这几点分类出来。 至于剩下的第6条,我不太同意,所以没涂底色。小孩做错事后,是应该有一个分级的、良性的 批评体系 (后述)。但这个语言式道歉,是否应该纳入其中,我觉得是值得考虑的。做错事只要道歉就行,会不会养成不良习惯,以为什么错事的危害,只需要道个歉就可以消失,不需要自己内心的承受和忏悔。 另外语言 道歉 方式,可能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容易造成后患,试想将来小孩上学了,老师做错了事之后,他会不会冒冒失失地就去要求老师给他口头 道歉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尤其是在孩子眼里,能把针尖大的问题扩大化。在要求平等的规则下,强化语言道歉,会给师生关系带来很大的问题,先不说老师能否接受,就是接受,成天道歉,过来过去,烦不烦。另外,强调道歉,容易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向负面,很容易让孩子们把注意力老放在别人的错上,这本身就不是一种很积极的心态。 这条跟另外一种批评手段Time out (坐冷板凳)一样,都是来自国外幼儿园的做法,我都不是很喜欢。罚坐冷板凳,或其它某种孤立手段(如 关黑屋子,如罚其孤独地站在屋子角落。 注:有老师陪伴的暂时脱离群体,就不算Time out,而是一种良性的教育方式),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不是会比打他还让其心理上更难受。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反对Time out的理由,一者,将孩子从群体中分离出来,独自冷静,是否会过早地打破孩子的整体感,从而过早地让孩子产生分离心-分别心。二者,独处静思,本来是非常好的事情,是孩子心灵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中国传统文化中专设出坐禅、立禅种种修炼,但是,若将其跟惩罚含义相连接,无疑将会让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痛恨 独处静思 ,想到这种独处静思的形式,内心就产生出不良情绪,这种童年阴影,副作用之大,可想而知。 我们没有必要把西方(宗教)的那种习俗引进来,成天Sorry, Excuse me之类,不适合中国数千年文明建立起来的国情,用什么取而代之,后面再述。 所以,总结幼儿行为规则如下,先设立规则的规则,即,规则的设立方法: 1)必须先给对方讲清规则,他同意之后,方可开始使用此项规则的限制力。 2)规则一经设立,就是平等的,大家都需要遵守,而不仅仅是小孩子。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规则才能是真实的,并富于弹性的。 规则的规则,导致的必然结果是, 规则必须要少而精 , 从而抽象有弹性 ,因为规则越多,意味着执行起来越难,甚至可能产生逻辑冲突。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是未必能真正做到。为什么,中国的风俗就是,规则模糊,原因就在于规则太多了,反而会模糊,也未必会真正执行,这就又导致了放纵。历史上的极权政治往往如此,因为倘若人人,或者一个社会中有30%的人追求规则明确的,必然会影响到极权政治的设立基础。规则模糊且众多,不易执行,从而在极权政治下,反而出现更多腐败放纵的自由。 幼儿教育,亦同此理,在极权型的家庭之中,孩子们未必很乖,反而出现更多的放纵现象,给未来的人性成长,埋下很大的麻烦。 规则弹性,应具有一定的抽象度,否则,硬性的规则,很容易人为 造成孩子们无法良好地遵守规则,若再由家长们联系于硬性惩罚,副作用更大。 规则弹性,则 使孩子们触犯规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目的性的显示度大大降低,这些都会 让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和兴趣,通过模仿来习得内化的能力,好处是,一经习得,终身不忘,并且容易转移为更广泛的能力。 设立规则,不能临时起意,这是规则设立方法的第一条。记得以前跟一个家庭吃饭,5岁大的小女孩要跟大家一起喝可乐,结果妈妈不让,女儿就哭,于是妈妈妥协,女儿喝上了一罐可乐。这种坏处很明显,笨拙的妈妈丧失了自己的权威。她错在哪呢? 1)如果不准喝可乐,是她们的一个规则的话,她必须提前告知女儿(据我所知,并非如此)。而不应在吃饭时临时起意。这种规则的随意发布性,会让小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大人有多少规则。 2) 我不明白为什么,5岁大的小孩在餐厅就不能喝可乐,很明显她去餐馆喝可乐的机会并不多,即使可乐是什么垃圾食品,也绝不会因此伤害身体。所以这个规则实际上属于可有可无的,既然可有可无,妈妈执行,但是别的大人可能不会执行。那干脆就不应该设定此规则,让小孩子的大脑记住那些最核心的规则吧,其它的任其自由,也问题不大。 往往有些家长一方面溺爱小孩,感觉有点像拿孩子当玩具,但又一方面时时刻刻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规矩,因事设规,即时起意,看到什么不对了,就当场赶紧立个规矩,当场就要小孩遵守,闹得彼此不愉快。实际上,他们这种做法不仅效果不彰,也违反了规则设定方法的第一条,孩子当时的行为,只要没违反以前的规矩,就不应指责和约束,如果确实希望不要有此行为,同时又无法引经据典使用以前规矩,设立新规也不应该立刻生效,应在孩子明白接受之后,在下一次或下几次情况发生时才能使用。 还有一些大人,在处理小孩子的问题时,不是希望通过规则,正面处理。而总是习惯性地采用威胁、恐吓、欺骗的方法: 你如果不好好吃饭,就不给你买玩具了/不准你看电视了----威胁 再不好好睡觉,警察(老虎/小鬼)就来了----恐吓 今天。。。,因为。。。----欺骗 往往这种时候,大人随口而出的一句话中,上面三种元素兼具,可见危害性之大。须知,孩子们是能看到真实的,长久的欺骗、恐吓、威胁,将会使其发生认知障碍,失去看到真实的天然能力。 将威胁,当作批评手段( 甚至明确宣布为规则), 将两件本来逻辑上毫无关系的事情,进行联系,人为制造因果关系, 容易混淆孩子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规则的有效设定和有效执行,而完美解决的。家长应该依靠规则,在小孩子身上发现内在的规则力量,既规则明确,又保持住规则的弹性。 比如,小孩子串门,对于现代社会的家长们来说,往往有需要预约的实际考量,因此会给孩子们设立串门需要预约的规则,小孩子们也基本上会事先同意。但是这个规则的执行,则需要相当的弹性化。因为,小孩子更多看到的是真实,而不是规则本身。譬如某一天,确实没有预约,孩子们临时想去串门,这时候家长们也确实是有空的,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去串门呢。当然可以,因为孩子们看到的是家长们有空的真实,既然家长们有空,为什么不可以去串门呢。这种真实,在孩子眼里肯定强过了文字设定的规则。如果不管这种真实,硬性执行预先设定的规则,效果并不好,它违背了规则设立方法的第二条,真实与弹性。 如果一个规则,缺少了平等和真实的基础,就应该考虑修正,甚至废弃。譬如,串门需要预约的规则,就可以适当修正,串门需要预约,但如果那天大人都有空的时候,也可以不预约就去。孩子们会理解这种真实,而真心地去遵守的。 回到我们先前对孙瑞雪7大规则的分析,在满足 规则的设立方法--规则的规则前提下,可设定最重要的4条规则: A1. 不强迫 A2. 不急燥 B1. 要归位 B2. 要守时 实际上,在当今中国社会,很多大人也做不到这几点,需要在幼儿园学会的文明习惯,在大学生教育中也未真正完成。有好些社会弊病,往往是高层领导不遵守这些基本的现代文明规则造成的,自古以来,他们也有相同的名称大人。 好,回到此题,规则越少越明确,则效果越好。将孙瑞雪的7条归为2条,总共总结的条目是两类4条,是少了,不过也更抽象了,那么对幼教,采取这样的抽象度,是否适宜。 抽象化,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孙瑞雪代表的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在强调规则的同时,似乎会产生出一个副作用,就是过早地让孩子产生自我,过早地产生判断是非的念头。可能反而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焦虑。 如果将规则减少,甚至抽象化后,由大人按其对抽象化的理解来执行细则,一切暗含其中,却不突显力量,可能副作用就会少一些,也许反而更容易培养出孩子的内在能量。 孙瑞雪七大规则的出发点很好,但是把规则的承受体,主要放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很小就明晰规则,而不是逐渐地、由内而外地去发现规则。这种具体做法,可能值得商榷,在具体做法上,还是应该更多地借鉴华德福教育体系中的经验。 明晰规则,应该从大人做起。让大人首先有这种感受,依靠规则办事。对于幼儿,可能最好力度放轻些:一. 只讲那4条最抽象的规则,小孩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也无所谓(小孩子们还真能理解,产生力量,内在地反抗可能存在的暴政),二、 对于细则,则由大人把握,除非孩子要求,否则就不突出,不明显,仅由大人执行即可。当然,如果孩子已经关心某条细则时,说明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跟他讲清楚这条细则。 设立规则,主要是限制住大人的权力,要求大人首先做到,从而保证住了幼儿的权力,有些传统育儿行为,如在幼儿早期强迫小孩把尿的传统习惯,小孩不想吃饭还要追着小孩喂的习惯,都触犯了不强迫的规则,大人首先要修正自己的习惯,在面对幼儿时,得以现代文明规则要求自己。 又如,大人想出来的一些批评小孩的手段,如前面说的Time out (坐冷板凳),孩子是否愿意接受这个规则,如果不愿,那么强制执行此手段的大人,也是违反了规则1),实际上,有些 良性批评手段 ,孩子是会同意接受的。 有些大人单方面构思的惩罚性做法,往往会遮蔽了事物本来的逻辑顺序,同时又可能产生新的、不必要的、人为制造的条件反射,而且往往属于不良情绪范畴,使得孩子们无法在善意中成长,无法成为为一个对别人也有善意的人。 这些事,都是愚蠢的大人干出来的,做了以后,往往还不自知,甚至把错误的原因推到孩子身上。所以很多问题,不是出在小孩身上,也不是出在大人管的不严身上。问题出在相反的方向,大人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限制的规则,就是如上(1+2)AB。 大人是具有理解抽象规则的能力的,关键还在于执行力,自我约束能力,后者并不是每个大人都能做到的(否则中国的强盛,指日可待)。至于小孩,这么抽象的规则,第一, 不要小看孩子们的理解能力,第二,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薛涌的文章里讲了 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它说清楚了规则和平等在幼教中的地位。如果只追求规则的硬性执行,不注重规则的平等,不注重平等基础上的真实与弹性,即使孩子们形式上遵守住了规则,也无法真正发展出----- 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 , 这种现代社会所必需的高阶能力。 在这些抽象的规则下面,可设立一些细则。如不可打人,不可在生气的时候打人,很多成年人,因为缺少这种幼年的经验,实际上不能细分自己的情绪,不能分清楚批判性思维和攻击性情绪之间的界限。反映到幼儿教育上,打孩子即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的话(只能打手心、打屁股),又有多少大人,是在自己情绪正常,不急不气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教育手段的呢?这种气急而打的效果反而更坏,使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在面临问题时,也只会使用暴力的情绪和做法。 儿童不像大人,很多事情仍然是需要通过大人的反复指示,才能分清做与不做之界限,当小孩突破了这个界限后,我们确实需要建立一个良性批评体系。 孙瑞雪的书爱和自由中,对孩子观察的很细。有一段是这么说的,如果孩子玩脏手了,大人对孩子说,你的手脏了,不要抓我的衣服。那么,孩子一定会去抓大人的衣服。 孙瑞雪对此的分析,确实很高明。她讲,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实际上是在试错,光告诉他,仅是语言。但他要真实地去试验,能不能抓。所以,下几次这种情况的时候,他可能还是会在大人说完之后,再去抓,再去试错,但是大人还是应该说。等到他试好多次之后,试错试的满足了,大人再说的时候,孩子们就不会再抓了。 在面临小孩子的犯错(违反规则)之时,除了语言确认,让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同时进一步通过身体接触,让他们增加感性认识,可能会更加行之有效。传统的打孩子,即是从此点考虑出发。但是它的副作用太大了。 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一个幼儿从小养成的自我价值感,自尊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她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我价值感,被萨提亚(V. Satir)的家庭心理治疗学作为幸福的第一步,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在萨提亚的著作《新家庭如何塑造人New Peoplemaking》中观察为: 情绪低落时,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 通常想要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这就导致他, a. 总是想操纵他人(关系最紧密者);或者 b. 放弃自己的权利,讨好别人;或者 c. 放弃自己的原则,以换取利益。 相反自我价值高的人被观察为: 言行一致 有责任感; 可以经受住许多挫折; 不吝啬对别人的爱; 有勇气改变自己。 可见,保护好小孩子的自尊心,逐渐树立起自我价值感,会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传统的体罚方式,也许一时有效,容易操作,管理成本低。但是,从长远看,整体管理成本会非常高昂,因为它降低了孩子的自尊,因而降低了他们的内在责任感。 如果实在必须用到这种传统的打屁股体罚方式,也应该尽量少用,顶多一年一两次,甚至小孩子的整个一生,顶多一两次,同时大人要保证不可以在自己生气的时候打小孩。其他时候,必须去寻找新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可分为两种: 1. 正面给予爱的拥抱,在语言诱导的同时,要给予爱的拥抱,大人要成为一个爱的纯净容器,可参吴蓓老师翻译的华德福教师的做法 奇妙的规矩 ,和我写的 孩子哭闹怎么办 ,附录。 2. 反面施予良性批评,在语言诱导,确认对错的同时,身体接触可分级为,a1.刮鼻子,a2.挠痒痒,b1 打手心, b2 打屁股。b类传统体罚措施,要慎用少用,更多地应由打换成挠痒痒。甚至,大人还可以在儿童身体不同部位上开发出不同的痒痒级别,以此来对应于不同的批评级别。骚胳肢窝痒痒肉,有些中医称作拨心包经,是疏解心脉的一个重要健身方法。既然如此,又不让小孩痛苦,又不伤小孩子自尊,何乐而不为呢。至 于美国学者发明的、被国外很多幼儿园采用的Time Out(坐冷板凳)批评方法,则绝对不可使用。 当然,施行良性批评的前提条件是孩子能说话,能感觉出痒痒肉了。如果孩子岁数不够,没有发育到此阶段,则只能使用正面手段,不能使用任何批评手段,否则,就不叫教育而是虐待了。 总之,大人时时刻刻要记住, 规则设定的目的和最终效果是, 尊重孩子的自我价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始终保持一个开放沟通的心态。 延伸阅读 明确的规则 合适的惩罚 规则和平等之网络收藏文集 吴蓓译:奇妙的规矩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4991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的出路:改革推荐规则
lvnaiji 2009-9-5 16:40
吕乃基 推荐,编辑部推荐,或是网友推荐,还是自我推荐,是科学网运行的基本规则,也是目前科学网种种不尽人意之处的根本缘由。网友强烈建议废除所谓的推荐,正是这个破玩意把科学网弄得越来越差( kasa )。弄得越来越差的典型方法是,有人在科学网上传授秘笈:你推荐别人越多,你自己被推荐的可能也就越大。这就是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长此以往,必然越来越差。然而,问题的核心并非在于推荐本身,而是推荐者对于推荐的价值判断及由此衍生的推荐规则。 推荐一篇文章,对于被推荐者无疑是增加点击率,提高在科学网上的声望,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得到提升。都说不要在意点击率,然而博主总不至于自说自话。大多数博主 都是 老师,或者至少在某种公共场合如会议上做过讲演,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众全神贯注,讲演者便思绪如潮,灵感和联想不断;若是听众各行其事,对讲演者不闻不问,讲演者还有心情讲下去吗?在科学网上,听众的反映主要就表现在点击率和评论上。博主没有经济收入,点击率和评论就是鼓励和回报。博主对此的期望理所应当。点击率和评论还有留言等,是博主写作博文,特别是优秀博文的动力。 对于网友来说,上科学网,得以阅读美文,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由各种途经推荐到主页上的文章,可以大大缩小网友搜索的时间成本。如果看到被推荐的文章名副其实,就会增加对作者和科学网的信任,增加上网。作者和科学网也就获得了信用,后者,正是当今社会运行最缺乏的要素。反之,则会有上当受骗之感,并最终败坏被推荐者和科学网的声誉 对于科学网而言,让博主积极写稿,让网友留连忘返,让博主、网友和科学网三者良性互动,提供一个公共、公平、高效,以及不断提升的知识共享的平台。 最终是博主、网友和科学网三方的共同提升,并将此影响扩展到更大范围。这是 推荐的三条基本原则 。 然而,眼下的推荐规则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反复被推荐若干博主的文章,明星的风范固然凸现,但上述第二条原则没有实现,网友未必看到最好或至少较好的文章。 杨 老师认为,真正的好文肯定都是沉底的,意义深广的文章能理解的人一定不多,反而一般的文章(不太好、不太差)会进入大家的视线。第三条原则,科学网的公允和作为科学网最重要的一点:科学性受损。在上述三方中,只有屡次被推荐的博主一方获益。正如中国当下的 GDP ,国企获益,垄断行业获利,出口企业获益;代价是,民企、中小型企业,进口企业,以及最终是国民受损。这样的 GDP 于国于民大打折扣。 杨 老师对此感到悲观,博主的愿望恐怕时间再倒退 5000 年都不能实现。博主以为,如果作为社会精英的科技工作者都做不到,如果在虚拟的没有多大利害冲突的科学网上都做不到,那么中国真的是没有希望了。博主响 应梁 老师还是当飞蛾扑火推一把的意愿,再推一把。 解决问题的钥匙依然是推荐。 一、 限定被推荐数。 同一博主的文章,不论发表多少,也不论由编辑部还是网友推荐,一周内在科学网首页至多只能出现 2 次(此处及以下的数据均待定)。从而为新人的涌现提供可能。 二、 限定推荐数。 同一推荐者,不论是登记的博主还是游客,一周内的推荐总数不超过 10 次。编辑部的推荐数另议,譬如 100 次或更多。这是对各方推荐权的限定,在行使推荐权时更为慎重,把有限的推荐权投给在内容上确实值得推荐的文章,以杜绝投桃报李之类事情的发生。 三、 鼓励评论,增加评论数量的权重。 评论,是交流的有效途径。博主以为比推荐数更为重要。学生尽管课堂上全神贯注,但下课后一哄而散,笔者依然感到失落。相应于点击率,笔者更欢迎评论,尤其是批判、否定的评论,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观点,提升自己。在网友的一方,点击、推荐,一个按钮即可。但评论,则需要较为深入的阅读,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发生碰撞。评论,是对知识的消费,而知识的消费就是创造。说实话,博主怀疑,那些点击甚至推荐者,是否仔细看过所点击或推荐的文章,在进行推荐交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颇感羞愧的是,笔者在一些场合也属此列。 四、 被推荐者有谢绝推荐的权利 ,这是肖老师提出的建议。 此外,科学网何去何从一文上载后不少网友发表评论,博主深表谢意!补充说明两点。其一,称兄道弟一说,本人只是不太习惯。待到网上都是兄弟姐妹之时,可能也就是贝多芬《欢乐颂》、圣经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实现之日,这本来是大家共同期待的一天。说到底,本人可能在大多数时间充任吕兄,有何不可! 其二,科学网作为社会之映射。我以为,科学网既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家园,是公共的平台,同时又可以有形形色色的社群,如物理圈、育儿圈等,也就是一些志同道合者的圈子,所谓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在小圈子或自留地里说话可以更加随意、惬意,而不是老师长同志短。用我的学术语言来说,就是嵌入编码知识(参见 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因而,家长里短适用于特定的语境,不适合推荐到首页,不便放在公共平台上。仅此而已。至于高雅还是通俗,科学还是娱乐,大可宽容。只有一点:推荐的文章,面向全体,应具有更多普遍性。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5294 次阅读|20 个评论
规则的“潜”与“显”
李丕鹏 2009-8-16 18:52
在娱乐圈这个无女不为乐的世界, 张钰一句用性换戏份打响了规则有潜与显的区别。 随着网游和体育竞技的发展,大家都认可了在这个地球上存在人人应该遵循的游戏规则,不管你是不是在游戏人生。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这是自然法则。生物进化也有其自身的规矩,不管是不是老达爷爷的自然选择。就是自然选择,那也是自然的意旨。那么,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最高等的生物(其实并不一定哦,也许有着比我们人更高级的生命),肯定也遵循着这个规则。 当然,人有思想,其实这个思想就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应答而已,只是我们贵其为思想而已。因此,人类发明的规则也就比其他生物多很多了。法律、条例、规定(当然不是龟的锭了)和道德都属于这一类的。 由于呆在文革的年月和没有被禁的书本里,以前只知道展现在众人面前的规则,而不知道那些袖里乾坤般的规则。 张钰在网络时代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存在潜规则,我们也就越来越多的了解到了无处不在的潜规则。 这不,就连被大众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爆出了这样的大闻:七旬博导潜规则女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9480 )。且不说到底是谁潜了谁的规则,但可以说肯定是周瑜和黄盖的关系。其实,除过性的交易外,在教育界小小的潜规则自圣人就开始了,不然怎么会有三吊腊肉阿。当然,这可以看作是学费,那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子路送来了很大的三吊肉或者四吊、五吊肉,会不会算潜规则!还有那烟酒烟酒的规则,是不是属于潜规则!有谁能告诉我他没有被潜过而办成了别人办不成的事情???除非你不食人间烟火,你是神人,而不是圣人。如果你是圣人,那你肯定胜过其他人,定有达到目的的高明手段! 如果认可从圣人起,就有潜规则,那么现在的大大小小的潜规则就不足为奇了。君不见,现在搞 科学研究不仅要遵循公布的要求和须知,也要潜一下须知背后的规则。 其实,之所以认为这些是潜规则而不是显规则,是因为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对此缺乏认识和思考;或者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但没有用潜规则来解释。我认为这种规则是自然法则的一种,无处不在。我这样认为,并不代表我支持、赞同这种不被彰显的有违人道的规则在我们社会的流行!我内心深处是最痛恶那些不仁义道德的规则的! 在猴王统治的小世界,无聊的公猴也懂得这种规则。他可以在猴王监视不到的地方,投怀送报给寂寞的母猴以食物,达到满足生理的需要 尽管,这种规则是自然界永存的普遍现象,但我觉得作为教师,面对学生,至少不要有涉及到性的规则。 吴姓名人(大师级的人物)承恩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面对学生,犹如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下得去这个shou(手、兽)阿! 我们这些教授,真不能成为白天教学生晚上兽学生阿!!! 这是最基本的!!!愿共勉!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7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我对编辑部期望的一点补充说明
qlms 2009-5-16 19:33
上午我的拙文 编辑部导向太明显--普通人的文章越来越难被读者发现 贴出来之后,引起了老师同学们的关注,半天就被推荐了10几次,在这里,首先对各位老师同学表示感谢。 尤其感谢重发师兄,他亲自验证了我文中所阐述的问题,并对我表示了支持。感谢曹老师撰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268 ,东平老师撰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282 ,李晓敏老师撰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340 来阐述我提出的小问题。发发兄也专门发文 发发教您如何在科学网上一炮走红 。一篇小文得到四位老师兄长的回复,真的是不容易。也说明我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感谢周春雷老师,蒋劲松老师,王铮老师,蒋晓晖老师,刘玉平老师,陈国文老师,陈安博士,李宁博士,刘先国博士,迟菲妹妹等对本文的关注。 可能因为我表达不清楚,开始的时候,被大家大家误会了,以为我要求编辑部推荐我的文章呢。但是等大家明白了我的意思之后,都对我表示了支持,东平老师还专门在他的文中补充了说明,表示对我表示完全支持。 其实我的文章的主要意思是,编辑部修改了规则,减少了新人的博文被阅读的机会。被改动的规则如下:我们发文的时候,都会要求选择一个编辑部设置的栏目,比如 观点评述、科研笔记等等。过去的时候,我们的文章帖出去之后,你在首页点一下相应的栏目,比如观点评述,就会出现所发的那篇文章。但是现在,这个规则被编辑部修改了。比如说,你点击 观点评述, 进入之后,现在不会发现我上午所发的文章,原因很简单,就是只有编辑部推荐的文章,才能出现在里面。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科学网编辑部上面的留言及科学网编辑部的回复如下: 苗元华:我的文章发表在观点评述栏目里面,但是我点开观点评述,却不能发现我的文章,是不是系统有问题。谢谢 2009-5-15 22:36:02 科学网编辑部:苗元华您好。分类博文处目前只显示编辑部推荐的博文,并非所有博文。 2009-5-16 9:06:01 我感觉科学网改变的这个规则不好,遂写了一些感想发表了出来。 我对科学网编辑部的要求概括如下: 编辑部推荐博文,可以没有;(首页版面有限,只能推荐好的博文,新手一般才疏学浅,发不了高档次的博文,可以理解) 首页的分栏目推荐博文,这个可以没有;(首页版面有限,分栏目页只能在上面显示比较好的博文,可以理解,免得点一下进去,发现根本不值得读) 点击分类栏目,文章按照发表顺序显示,这个应该有。 (这个是不占用版面的,是只有点开分类栏目进入才能看到,并且读者还可以看到点击次数,评论次数等等,来确定自己想读的文章) 事实上,过去科学网编辑部,也是按照我所建议的做的,至于什么时候修改了规则,我没有看到过公告说明啥的。 再次对大家的关注表示感谢!
个人分类: 物理与生活|5495 次阅读|5 个评论
在北大评教授要到何年何月?
xiegming 2009-4-24 21:00
昨天旁听了系里职称晋升教授会。 这个会议就是想晋升的人给全体正教授汇报自己的成果,然后全体正教授投票,只有过半数的可以继续申请。 自己的年限未到,先来看看别人的情况,提前感受感受。 4个副教授竞争2个教授晋升名额。一个副教授5年,一个6年,一个7年,另一个超过10年。 我数了数副教授提升至少不迟于我的同事,刨去今年上2个,还有10个以上,按照这样每年2个的速度,估计我也得在副教授蹲上至少10年以上了! 可是北大人事规定从副教授到教授只给9年工作时间,9年之内上不去,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而且9年之内只能申请2次,还不能连续申请。 看来现在就要想好其他后路,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啊。 参加这个会议的另外一个感受是,这个规则几乎把所有问题都推给了想晋升的人的身上。 从正面考虑,是给这些人上进的动力。 但是强烈的负面效应也同时发生,给这些人之间制造了尖锐矛盾和冲突。 去年的晋升就发生了很不愉快的事情。这样下去,年轻人之间怎么能够和睦相处呢,更别提合作了!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弱势群体。
个人分类: 职称 待遇|9943 次阅读|11 个评论
文化、国家、埋你的那个坑
moxj 2009-4-1 23:08
动物处在危险中的时候常常慌不择路,以至有守株待兔的故事。人其实也一样。听说现在是金融危机,很多人都处一种慌乱的状态,周围很多朋友和我讨论这个问题。看到网上有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解释这件事情。我比他们的知识要少很多,不会把故事讲到那样的动听。所以我给大家借题目里的这三个词讲一个了故事。 先从最后一个说起吧:这个词大概在不少黑道上用,商业上也用类似的话,因为我只是用鼻子闻到了这些话,所以大家表达的时候可能不是这个样子,但意思是一回事。 挖个坑埋了你 ,就是设一个陷阱把你载进去。有的人讲是一个阴谋,但在行内的人看来,有可能只是一种行为习惯。你平时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没有?或则听说过没有?不讲别的故事,股市是不是关注的人比较多。 即使不讲阴谋,是不是利益驱动导致有优势的在人在挖坑呢?当然自己也有掉下去的危险,所以是阴谋也是谋阴。 国家 ,大概没有背过书上定义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回答。我今天的定义就是:国家也是一种挖坑埋人的行为。不知道有多少人崇拜共产党的信仰。他们讲国家是暴力机器政治课本里的定义一般远不及我理解的中性。 文化又是什么呢? 当然我们这种语言对这两个字有很多中定义。我先从人们约定的那些观念、准则和习俗等等开始聊。你有觉得有些规则是不合理的时候吗?但当你能利用这些规则和观念去 规则 别人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乐此不彼呢?陋习是不是更直接一点的例子呢?但你能马上改变吗?从几十亿人里找一个能不让自己困惑的都是不 现实的。 现在制度里,法律是比较能看得见的东西。你觉得它和文化道德没有关联吗?有没有很多人对一个犯法的人崇拜的时候? 很多时候,我觉得坐牢或者说获刑和获得荣誉是一个样子。 最明了的就是我们小时候课本里的那些革命英雄。 关于这些事情,如果还要聊,我以前在《还有谁信佛》、《抹翔鲸眼里的处女》等日志里有一点现实的表达。就不连接过来了。 如果你觉得这篇日志没有结尾的话?想想我们人类刚站起来的时候为了获得食物都做了些什么?狩猎也是一种欲望驱使的获得行为吗?那大家合作又为什么?能没有部落吗?可以没有规则吗?国家、文化、今天的这个坑是什么? 获得是什么?
个人分类: 未来文明|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科学社区构建的基本规则
wanghongcai 2009-2-10 23:58
近日来,科学网上非常热闹,讨论了不少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这些确实促进了人们的思考,也对社会进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也隐隐地感觉到一种不和谐音的存在,因为我感觉有不少博文正在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情绪发泄,其用语非常粗野,这样发展下去大有伤了和气之势;还有一些博文纯粹是一种无病呻吟状,使人看过之后不知道他想要讲什么。还有一些博文则显然违背一些基本常识。我想如果这些东西太多,甚至变成科学网引起眼球注目的原因的话,我就深为科学网博客前途担心。 我觉得,科学网博客要图长久发展之道,必须构建一种社区规则,这种规则应该成为参与科学网博客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大家共同遵守,这样大家才能展开比较民主的讨论。反之,如果变成了一种漫骂、影射和攻击的场所,我想目前的科学网轰轰烈烈的景象会好景不长。 我自己觉得参加博客撰文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规则: 一、真诚为本 真诚为本,即参加博客社区的成员一定要有真诚交流的愿望,不然就失去了有效交流的前提。为此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必遮遮掩掩,让别人去猜,因为这样就缺少了讨论的可能,徒然增加了误会的几率,这可不是一个参与社区构建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所以既然参加博客活动,就应该表达自己真诚交往的愿望,在这里大家各抒己见,共谋促进社会发展的大计。 二、尊重读者 尊重读者,就是参加博客活动的人一定要自重,尊重自己,这样才能尊重你的读者,所以在自己的博文里不能有污别人的视听,用语一定要文明,不得使用污词秽语。有的博主则公然表明自己就是要骂人,而科学网竟然纵容这种行为,我则大惑不解了。因为骂人必定伤人,伤人必然引起仇恨,仇恨自然不利于社会建设。科学网自然不应该培养这种仇恨的情绪。要消除这种消极影响,就是要遵守讨论规则,就是要尊重对手,尊重读者,因为读者也会在不自觉中被污染,被示范,认为这些漫骂行为是合适的。 三、以实为据 我认为所有的讨论都不能从自己的想象出发,都应该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并且以大众基本的常识为接受限度,千万不能把自己意想的揣测、理解和发挥强加给读者和听众,因为这样就是把听众置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这样就是在使用语言暴力,大有强奸民意之嫌。 四、平心静气 参加讨论,不能感情用事,不可有颐令指使的姿态,不可有高高在上的举动,一定要想到所有参加博客活动的人是与你平等的,有与你一样的智商和理解力,不可以自己的学历、地位和经历作为资本要推行自己的一套主张。因为这样的人总有别人不屑一顾的姿态。在这里应该是说理的地方,如果在这里加入了过多的情绪的因素,人家看到的你不是在说理,而是要求别人服从,这种行为自然是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一头。这种姿态是别人无法接受的,这样虽然会赢得一些支持,同时也会树敌很多,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这样下去,科学网也就失去了讨论的空间。 五、合乎逻辑 参加讨论可以就事论事,但不能把一个事件进行无限扩大,变成一个无限定律,这样就违背了科学的基本常规。近来我发现不少文章使用了简单的事实拼凑办法,试图把一些局部现象演绎成一个整体事件,这样下去确实能够起到混淆视听作用,并对不明真相的人产生不当的误导行为。所以我呼吁所有参加科学网讨论的人应该审视一下自己说话的逻辑,看看自己说的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立,不要把自己封为真理的传教士,把一些简单的事实演绎成一种大家必须接受的定律。 以上五点是我最近观看科学网博客产生的一些粗浅的感想,如果有什么不当和得罪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因为我真心希望科学网真的能够成为在大家茶余饭后精心凝神、潜心修养、放松神情、自我提升的好途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垃圾的抛放地。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是潜规则---兼谈世界两大规则之二
liux831 2009-1-2 16:11
大学排名,存在潜规则吗? 请看文汇报记者姜澎的文章: 中国高校排行榜潜规则:谁给钱多谁排名就靠前 每当大学招生时节,形形色色的高校排行榜便粉墨登场。对正忙于打探信息但苦于渠道不多的考生及其家长来说,排行榜就成了挑选就读高校的重要依据。然而他们不知,由于大多数排名机构都以赚钱为目的,排行榜的可信度大有问题谁给钱多谁排名靠前的潜规则,已是高校圈内公开的秘密。 排行榜成了摇钱树   本市一所名牌大学的一名知情者透露,他们这几年多次接待了国内某个知名高校排行榜的负责人,对方开口就要帮学校做咨询有偿的,被校方拒绝。结果这所高校的排名就连跌两位,而且从此不见反弹。而另一所高校的一位教授,因为在媒体上委婉批评了国内某著名排行榜不靠谱,立刻被校领导找去谈话。据说,校领导受到了来自那个排名机构的巨大压力,如不谨慎发言,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称,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排行榜都是赢利性的。这些机构主动揽下为1500多所大学排名的重任,眼睛紧盯的正是其中的巨大商机。   除了上上下下地折腾排名顺序赚取服务费外,不少排名机构更挖空心思,推出了所谓系列产品。如某个专搞排名的机构在一举成名后,就开始向高校推销他们的演讲、战略咨询以及所谓研究成果,并向考生和家长大肆兜售他们的排名报告。    排名依据自说自话   据介绍,目前大多数排名机构对大学的办学规律、办学理念并不在意,其中不少根本就不具备进行科学排名的学术能力,所以一些排行榜的指标、权重设置,莫名其妙。有些排行榜只数人头哪所大学师生人数多,哪所就排前面;有些排行榜只算科研经费,不看投入产出效益。   按照某些排行榜设置的指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这所培养出了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排名在中国可能都进不了前三,因为它的校园和师生规模与诸多中国大学相比,都小得可怜。在我国不少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学生越多越好,校园越大越好,论文发表数越多越好,学科门类越全越好。   本市某名牌大学的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世界上的大学是千姿百态的,各有各的优势和特色,与规模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即使小,也可以成为世界顶级名校。不看社会影响和学科布局等关键因素,照着自说自话的所谓硬指标排顺序,一点不科学,只会贻笑大方。   以复旦大学为例,在不同的排行榜上,排名从前3名到前20名的都有。同一所大学,在排名机构的法眼中竟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否说明了排名依据的混乱不堪呢?    首先要规范排名机构   据了解,目前全球知名的大学排行榜有170个左右。我国专做这类排名的机构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猛得令人咋舌,短短几年内便冒出20多家,排行榜已有数十个。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外学术机构在对全世界主要的大学排行榜作分析时,根本没把国内热门的那些排行榜放在眼里,只有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排行榜能够入选。   某高校校长称,大学排名这两年之所以受到热捧,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那些难以获得大学信息的考生和家长,对排名看得非常重。也正因为如此,排名机构更应该负起社会责任,为莘莘学子挑选学校当好参谋。   许多教育专家强调,大学排名如果与赢利挂钩,其可靠性和公信力就很难让人信服,这样的排名不仅很可能会误导公众对教育的评价,也会误导考生和家长。他们认为,大学排名机构首先应该由权威学术部门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发布排名。而且,排名的过程也应该完全透明,让全社会监督。只有规范了排名机构,高校排行榜才会规范。   记者 姜澎 (来源:文汇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规则在博弈中产生
zhangxp 2008-12-2 01:17
利益--博弈--规则/道德 世上本无规则,当各方利益的博弈达成相对均衡,就形成了规则和道德。因为既然形成了均衡,各博弈方就不能轻易越过,越过了就会吃亏,所以规则得以维持。但毕竟利益更本质,当违反规则可以增加自身利益时,规则就会被打破,需要进行新的博弈来产生新的规则。当利益突破规则的时候,人们惊叹违规者道德沦丧了,但我们要看到这是必然的,因为----利益比规则更本质。 只有有能力互相制约的博弈者之间才有规则和道德,举例:你看到人和猪之间有规则和道德吗?我们一边吃着猪肉一边看着以猪为可爱拟人主角的动画片,好象猪真的是人类的好朋友,吃猪肉和把猪当作人类的好朋友,这都是人的意志,猪都没有同意过,用一种流行的说法:这叫强奸猪意,这是很明显的事情,但是人并不觉得矛盾和难堪,是这个问题很深奥难解吗?不是,设计航天飞机比这困难多了。是因为这个问题对人来说没有价值,猪太弱势了,它们不能与人博弈,所以他们不是问题,不值得人为之费神,如果是换成可博弈的对象就不一样了,那就要严肃对待,要大谈道德、正义、真理等等,如果谈不拢,可能就要打仗。 有时候人们似乎是在谈道理,但后面的驱动力是各方利益,然后就各有各的道理,将利益偷换成道理是危险的,但满世界都是这样的事情。所以当人们谈道德的时候,通常都是怀着利益的鬼胎。 美国和伊打仗,谁正义?博弈,各争取各的利益,他国才不管谁正义,我们国家参乎这事,那也会有我国的利益,也是博弈,所以,全是利益的博弈,其它的都没有,即使我们看不清这个问题,也不妨碍世界以此为本质,看看满世界都是成功学的书就知道了,成功才是硬道理,其它的往后面排。 尼采说:不是建立在权力意志上的哲学,都将走向虚无主义。但是,具体的博弈如何进行,规则如何演变,热力学定律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都不是那么清楚的,权力意志就是胡搞,就是要自由,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没有限制,真的是可以的,比如吸毒的人,他想什么就会有什么,跟真的一样,可以恣意妄为,快乐无比。 尼采说:强势者帮助弱势者,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强势者的饱满,强势者就向太阳一样,饱满地发出光来,以光施舍万物生长。在尼采看来,世界上不会有同情这种东西。 可是没有谁愿意做弱势者啊,弱势者似乎也没有合理的理由要求公平,人们提倡公平,也只能是为了更广义的价值,假如这一点不成立,那公平就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比如现在人类注重生态,也完全是从人的利益出发的,但或许人类认识到,世界并不是特意为人类而存在,如果高估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反而是对人类有害的。 每个规则后面都有肉博战,还可能见过血,出过命案。谁在逼迫谁?大家都在互相逼迫,大家都是规则的制定者。如果象尼采所说,生命是轮回的,那就最好遵守无限重复搏弈将会产生的规则和道德。尼采在的时候,还没有博弈论。他的哲学基本点是对的,但是后面的就不一定对,博弈之后,内容很丰富,信息的流通、竞争与合作、自私与爱,甚至,共产主义也是可能实现的。 anyway:作为一个现代的有知识的人,必须对博弈论有大致的了解。----萨谬尔森(董志强著《身边的博弈》封面语) 董志强博客链接: http://www.cnobel.com/ 后记:根据李亚辉的点评,本文确实有滥用博弈一词的嫌疑,用斗争或打架之类的词更贴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44 次阅读|12 个评论
100条忠告让你成功自如行走社会(转贴)
麦立强 2008-11-17 05:27
1.所有的困苦都是有用意的-这是老天爷在磨练你,为了把重任交给你   2.毛遂自荐,好处多多-让别人看到你,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能力   3.千万别入错行-人情有牵绊,恩怨的纠葛,转行可不是那幺容易的呀   4.别轻易转行-转行的风险很大,若无大决心,大魄力,最好不要轻率为之   5.不只为了糊口,还要有抱负-你要想:在这个行业中,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6.不要独享荣耀-独享荣耀,有天就会独吞苦果   7.用耐心把冷板凳坐热-冷板凳都坐过了,还有什幺好怕的呢   8.留一点空间给你的主管-当主管也需要安全感   9.摸鱼 小心摸到螃蟹!-摸鱼会成为你在社会上行走的负载   10.不要有 的想法-怀才不遇多半是自己造成的   11.天下没有 的钱-先从小钱开始赚吧   12.当你遇到魔鬼型的主管-接受他的磨练吧   13.勿当众辱骂你的主管-那会让你无路可走,结果只有走路一条   14.向不同的行业的人吸收新知识-记住要用请教的态度   15.犯错,就诚实的认错-狡辩,诿过只会害了你自己   16.用 的心态做事做人-它可累积你的工作经验,充实你的作事的能力,扩张你的人际网络   17.以失败为师-与其在失败中记取教训,不如从别人有失败中检取教训   18.勿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这会对你的人际关系造成伤害   19.别轻勿 这件事-守时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2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的真心成意会在对方的感动中激起你的同情和不忍   21.朋友要分 -这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22.用 来看人-时间是让对方不自觉的检验师    23.用 来看人-把获得的 信息 汇集起来,就可以了解这个人   24.用 来看人-他会不知不觉地把假面具掀掉   25.建立 一个 -以免人到用时方恨少   26.扩大 交友的圈子-主动出击,勿等别人上门来   27.保持交朋友的弹性-敌人也可以变朋友   28.交会 你的朋友-这种朋友正是你人生的导师   29.好朋友要 -这样的友谊才能长久   30.小心突然升高热度有友情-不推不迎,冷眼以观,礼上往来   31.以 补能力不足-勤将使你自然发亮,为人注意   32.把一天变成四十八小时-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发挥最高的效益   33.为自己拼几枚 -建立地位,声望,让别人尊敬你,礼遇你   34.碰到困难,决不轻言退却-要把困难当成对自己的试练   35.作老二,不要作老大-老大没当好,会变成老三老四   36.勿在工作上被人看轻-别混日子,别看轻职份,别混水摸鱼   37.钱追人,人追健康-有了健康,还怕赚不到钱   38.勿吝于提 后进-他们会成支持你的力量   39.中规中矩,赢得尊重-赢得尊重,也赢得信赖   40.适度的 -在就业市场里,人也是一种商品   41.用 换取 -物质利是一时的,人情利是长远的   42.把敬业变成习惯-短期来看是为了雇主,长期来看是为了自己   43.寻找一位 -他可省下你的摸索的碰撞   44.运用 壮大资产-不求快,不求多,不中断   45.找一位对手来跟-跟住他,并且超越他   46.全力以赴,迎接工作上的种种 -不要把突来的状况当成是整你   47.忍一时,争千秋-形势比人强时,就要忍   48.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别人的成功模式是一种指引,让你有方向可循   49.把自己当成老板或主管-在工作中见习,培养当老板或主管的格局和能力   50.勿满足于眼前的小小成就-你要问自己,我这辈子只有这样吗   51.尽快成为你那一行的专家-只要下功夫,很快就办得到   52.与其你死我活,不如你活我也活-这就是双赢,是良性竞争   53.以 的心情来经营人际关系-越早播种越好   54.也以 的心情来经营事业-不播种,就不会有收获   55.跌倒了, 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也会失去机会   56.不要为失败找借口-应该面对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来   57.改变环境,或是改变自己-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善自己   58.拉长战线,避免主力对决-人生没有几场主力战好打   59.不要打没有把握的仗-人生是经不起浪费的   60.把反省自己当成每日的功课-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会说错话,也会做错事   61.碰到低潮,自己鼓励自己-千万别乞求,依靠别人来鼓励你   62.借用别人的智能来作事-你要了解,人的智能是有限的   63.时时要有危机意识-别以为你命好运也好   64.主角配伯都能演,台上台下都自在-这是面对现实人生,能屈能伸的弹性   65.做事切勿 -率性而为只会害了你自己   66.事越烦,越要耐烦-天底下没有不烦的事   67.控制自己的情绪-别让别人以为你还没长大   68.做乌龟,不要做兔子-有兔子资质的人最容易骄傲   69.先做小事,先赚小钱-这是为了累积坐大事赚大钱的条件   70.别让过去的失败绑住你的手脚-环境会变,人会成长,再度出击,可能就成功了   71.像蟑螂一样地活着-人如果有蟑螂韧性,还有什幺日子不能过呢   72.稳扎稳打,可攻可守-没抓在手里的成功都是不算的   73.靠实力,不要靠派系-派系不是永远的,实力才是你一生最好的依靠   74.自己发光,不要等别人不磨光-每个人都为自己,谁有空,有心好好去了解你呢   75.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过了桥,上了山,常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76.永远跑在部属的前面-权力领导,情义领导都不如才能领导   77. 有必要-告诉别人:我来了   78.巧用 -男人温柔,女人撒娇   79.正视你的弱点,躲避别人的陷井-光明正大,脚注踏实地,不痴心妄想,便可避免踏入陷阱   80.只要五毛钱,不要一块钱-拿一块钱的机会只的一次   81.放下身段,路越走越宽-身段只会把你绑起来   82.话别说得太满-好容纳一些意外,以免下不了台   83.了解中国人的处世风格-重视人情,表里不一,形式主义   84.善用 的中国人心理-你尊重对方,对方也会尊重你   85.多赞美别人-不用花钱,又可使人快乐,何乐而不为   86.尊重别人的 -别因为疏忽而引起不心要的麻烦   87.勿轻易吐露你的失意-以免被人认为软弱无能   88.人际关系是:有(舍)才有(得)-主动出击,先去满足对方的自我   89.别忽略(面子问题)-不给面子的行为最易引起是非   90.你要小心应对的几种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好人   91.你态度要有所保留的几种人-完全信任,你便会受到伤害   92.妥善自理和(小人)的关系-不依附小人,也不得罪小人   93.最好不要挡人财路-与其挡人财路,不如自己另辟财路   94.以低姿态化解别人的嫉妒-嫉妒是一把烈火,会毁灭一个人   95.做人做事不心面面俱到-因为总有人会不满意你   96.认识并运用人性中的自私-不必在意别人的自私,应好好应对这些自私   97.顺着毛摸,他就听你的-脾气再大,城府再深,主观再强的人也吃不消这招   98.以积极的作为推动(否极泰来)-保持存在,发挥耐心,累稷能力   99.以戒慎的心情延缓(盛极而衰)的时间-很多失败都是在盛时种下的   100.时到,花自然便开-你只要努力就对了,什幺时候花才盛开那是老天爷的事 http://xixipin.blog.hexun.com/25834736_d.html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3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关系探析
huabolin 2008-10-27 10:33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关系探析 化柏林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发表于《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以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分类为切入点,详细探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关系。总结出关于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关系问题有三种观点,即数据挖掘就是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的一个步骤,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三种观点各有道理,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背景、研究范畴与目标。最后对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 第一种观点: 数据挖掘就是知识发现。 数据挖掘是从数据中挖掘,知识发现并不是从知识中发现,而是发现知识。 知识是从数据中发现的,是经过挖掘发现的。数据挖掘是从源头入手,知识发现视目标而论。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结果,应该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 **************************************************** 第二种观点: 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的一个步骤。 数据库知识发现指从数据中获取有用知识的整个过程。 KDD 过程除了数据挖掘之外,还有数据预处理、数据筛选、数据清洗、已有匹配知识的吸收、结果的解释与评估,以确保从数据中抽取的知识是有用的 。 **************************************************** 第三种观点: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数据挖掘主要针对结构化数据,其数据项是不可分割的,符合一范式( 1NF );而知识发现的处理对象是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知识,数据项可以进一步分割,不符合 1NF 。数据挖掘主要运用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分析、关联规则、支持向量机、模糊集等方法 ,走统计与规则的技术路线;而知识发现主要是通过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决策树、范例推理、贝叶斯信念网络等 方法 ,走归纳与演绎的推理过程。数据挖掘的结果往往是精确的、定量的(尽管有置信度这样一个指标);知识发现的结果往往是模糊的、定性的。数据挖掘主要应用于统计、数据分析等领域;而知识发现主要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 ****************************************************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关系探析
个人分类: 知识抽取|851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合理的规则是否需要遵守——一个人的辩论游戏(一)
lingfeng 2008-8-18 23:34
看了何凌云老师的博文《 点评教授裸奔事件:规则重要还是人才重要? 》,虽然对于部分细节并不太认同,例如他认为中国向来不缺真正的人才,而我不这样认为,可能是我把人才的标准定的太高。但我很赞同他的中心观点:完善的制度比单个人才对国家来说更重要。 但是下面的评论却引发了我的思考,即如果是不合理的规则,我们需要遵守吗? 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初想之下,我很干脆的认为:当然应该!因为这样才可以维护规则的威严,才能真正建立起法制社会。可是,我的思维习惯就是在往正面想了之后,再往反面思考一下。例如,我知道知识是有益的,但是我还是会想一想知识的危害,就写了《 知识是有害的 》。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方式可能看问题更为全面。 我不妨跟自己来一次辩论。 正方:我的理由很清楚,也容易理解,就是制定出来的规则必须遵守才可以保证其威严,如果因为规则不合理就不遵守,就可能导致对于合理的规则也不遵守,虽然不遵守不合理的规则从短期来看是有益的,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不利于法制社会的建设,因而是不应该的。 反方:如果你认为应该遵守,那么你在现实生活中就应该遵守不合理的规则是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 正方:这倒没错。 反方:那现实生活中横穿马路一定要等待绿灯亮,这是规则。可是假如红灯亮时马路上没有一个人(当然你除外)也没有一辆车,你会过去吗? 正方:这个~ 我会。但是,我这样做的时候不会造成任何危害啊,也不会造成任何交通事故。交通法规的目的不就是防止交通事故和提高交通效率吗? 反方:可是,你这样做不就是违反了不合理的交通规则没有人和车时也要等绿灯亮才可以过马路吗? 正方:嘿嘿,这是小事嘛!影响不大,影响不大。 反方:这是小事。可是你不是说如果因为规则不合理就不遵守,就可能导致对于合理的规则也不遵守吗?你这样做,就有可能导致自己对于正常情况下,交通拥挤的情况下也闯红灯后果很有可能自己被车撞上甚至撞死。这应该不是小事了吧?更何况,大事小事的判断根本就是主观的。 正方:我其实从没有干过这样的事,刚才事骗你的,嘿嘿。 反方:你撒谎! 正方:你凭什么说我撒谎?怎样证明? 反方:哈哈,最近研制出了新一代测谎仪,准确率只有95%,要不你跟我去一趟?测一次不贵,就一万。你要撒谎了测试费你出,否则我出,怎样? 正方:行了,I 服了 YOU。好不容易撒一次谎还被你给看出来了。大不了我以后再也不做这种事了! 反方:想逃过我的火眼金睛,连门都没有!这样吧,我们签一个合同,你要是以后被我发现闯红灯,你给我十亿人民币,怎样? 正方:不行。 反方:你不是肯定不会吗,你肯定不会闯就肯定不会被我发现,就肯定不要给我任何钱啊这不是相当于没有任何风险吗? 正方:我想问一下,如果我签了你会怎样? 反方:我花一百万雇一个人专门盯着你过马路,并跟他说如果发现你闯红灯就录像下来,然后分给他一亿,最后我还可以赚九亿。 正方:滚! 一个人的辩论游戏很好玩,以后还可以多玩玩,尤其是在没有人陪我说话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养成一种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也许对于科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还有很多例子,我们一方面坚决认为需要遵守不合理的规则,另一方面自己又有时候不会遵守,这真的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到底应不应该遵守?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最重要的是,首先一定要遵守合理的规则,然后,马上修改不合理的规则!
个人分类: 关注社会|14257 次阅读|10 个评论
也说法拉第与戴维的微妙关系
jlpemail 2008-2-2 07:21
在谈到学术潜规则时,王博士的一个例子是:法拉第与戴维. 应当说,脱颖而出的给予是老师戴维给的,戴老师曾经是发现 和提挈法拉第的伯乐,这一点应当肯定. 但是,由于法拉第的高素质和高潜力,具备后来居上的前景, 这让仍然是凡夫俗子的戴老师畏惧,于是扮演了不光彩的 脚色.从反面讲,又是戴某的阻挠更显现了法拉第的价值. 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出茅庐不久的新秀会让其老师 畏惧呢.无非是,后者觉得以自己为中心的日子即将消失, 那种日日在聚光灯下生活的日子逐渐要减少了.于是学生 不被老师容忍了. 这种从师生到同事的关系转换是微妙的,也是常见的.有多少 导师留下学生做同事?学生的优秀应该是老师的骄傲呀,何必 不安呢. 对于这种有威望也比较优秀,但时常表现出小心眼\小算盘的 老师,我的劝告是:老师不败论.师生之争,老师不败: 老师赢了,是学生没有学到家,他们天资不足;学生赢了,是老师 名师出的高徒,也是老师的胜利.故此,老师总是不失败的. 对于学生,需要适度忍让,当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的确 可敬,但老师不等于真理. 对于学生可以采用甘拜下风论,要有风度,要谦虚谦虚再谦虚, 要学习阿甘的精神,言比成我导师说了.这不是狐假虎威,而是一 定要给老师足足的面子,留足活动腿脚的台阶,让老师顺气顺气再 顺气,学术界也应该将亲情关系的,师徒间不必闹僵,让旁观者看 笑话,就真的贻笑大方了. 学术潜规则,其实就是一些没有落实到白纸黑字的规矩.不言自明 的规则或者规矩各行都有.浸淫一些时日,自然学生也明白的,何况 老师们的道行更深呢? 潜规则不应人们的反感或者提倡而不起作用,其运行机制存在,不是 一两篇愤世嫉俗的论文可以改变现状的. 既然存在,就研究\明了,并且利用,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学术的繁荣,为 了科学的进步.暂时的委屈\想不通不必太在意的.因为潜在的规则 必定有其潜在的作用,它不会只对一个人其作用.潜规则也是公正 的.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602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