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师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麻生明院士
yuanjinchen 2014-8-16 21:06
麻生明院士大人——好希望成为他的徒弟 去年12月16日,200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结果揭晓,经层层筛选,优中选优,一位年轻人--40岁的麻生明榜上有名,成了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这位年轻的院士,目前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家乡,就是东阳巍山镇的山区小村麻家村。我们与麻生明院士通了电话,并到他的家乡访问了他的父亲和同学。 这只是小事情 2005年12月19日晚,记者拨通了麻院士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是对家乡人的祝贺表示感谢,还一再推辞记者前往上海采访。对自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麻院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淡然处之,一再说:这其实只是小事情,与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这些英雄相比,我这只能算小事情。他说,当选院士固然是喜事,但这只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他表示要把这当做科学研究上的新动力,潜心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回报人民,回报社会。 他觉得自己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勤奋,还有机遇。记者请他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学术成就,他谦虚地反复地说不能算成就,只是成绩。之后,他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两种状态--单质(如金子)和无机盐(如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金属催化性能都不高。然而,一旦通过配体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属络合物,其物理、化学性质就会'大变身',实现更优异的催化性能。我的工作,就是设计与合成络合物,发展新反应,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基本工具。 他说,他选择这个领域的时候,它还是个冷门,现在已逐渐变成了国际热点,他本人也因为解决了其中多个瓶颈问题而得以在这一领域顺利开展科学研究。 说到他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科学院士,麻生明笑笑说:那是我的运气比较好吧。 真的是运气好吗?记者在打通麻生明电话之前,先**到他所在单位的同事,他们都说,他是一位勤奋的科学家,晚上10点前,基本上都可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找到他,他的工作异常繁忙,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可麻生明却说:我并不是一个工作狂。晚饭时分,我也会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温暖时光;在浙江大学工作时,也会兴致勃勃去爬学校附近的山,不知道休息就不知道工作嘛。 对一个科学家来说,40岁就戴上了院士桂冠,的确有点年轻。我想,这是学术界对年轻人的一种鼓励。麻生明说。 他从小爱读书 麻生明1965年出生于东阳、嵊州两市交界的山区--巍山镇麻家村。村庄很小,处于大山之间,山道弯弯,交通不便,离巍山镇有15公里路。 我们来到麻家村,这里很安静。麻生明的父亲麻新伟已经72岁了,这两天成了村里的公众人物,整天笑呵呵的。麻家的房子只有一间,很旧,麻新伟说,1959年家里遭过一次火灾,房屋烧个精光,后来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一间房造回去,背了一大笔债,勉强可住一家人,才结婚成家。1965年生了儿子麻生明,9年后生了他的妹妹麻敏芳,两个孩子读书后,家庭负担更重了。孩子读书都很好,但因为家里穷,女儿就只读到初中毕业。 麻新伟非常朴素,只读过两年小学,但他头脑很好,一直担任村里的会计。他心算比打算盘还快呢。村里的人说。麻生明的母亲虽然去世11年了,但在村里人的印象里也是个聪明的人,她没有文化,却很会心算,买东西、卖东西从来没有错过。 麻生明是在困境中度过童年的。在父亲和麻村人心里,他是个诚实朴素的孩子,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很乐意做家务劳动,砍柴、挑柴、劈柴,都抢着干。即使长大以后,博士毕业后暑假回家割稻子,也保持着农民本色,笠帽没戴就下田割稻,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家乡人说:正是这样艰苦磨难,造就了他。 他家的隔壁邻居麻允初是麻生明的小学老师,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我是他的启蒙老师。他说,麻生明小时候最喜欢读书,每门功课都很喜欢,从不和别的孩子打架,也不太爱玩,但也是个有脾气的人,心里认准的事情总是很坚决。 对父亲来说,麻生明是个孝顺的儿子,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住一两天,有时暑假也回来一次,每次都带着手提电脑,除了看望亲友就不停地工作。 麻家村人崇尚读书的风气,使得这个不到500人的小山村出了不少人才,村支书告诉我们,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麻家村已经出了50多个大学生,留学生也有好几个。村里人把孩子有出息当做是最光荣的事情。 专吃博士菜的书生 1981年,麻生明考上巍山中学,回家一次就要来回走近40公里山路,还要挑着书本、衣服、粮食等二三十公斤的东西。父亲说,那时吃的主食是六谷(玉米)换来的米、马铃薯、番薯,儿子从来不挑肥拣瘦。菜则完全靠干菜当家,就是现在人说的博士菜。同学回忆说,麻生明常常带来的是生干菜,连油星也没一点,在食堂里一蒸,就下饭,饭吃得很快,有时说饭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他吃这么快是为了赶快回教室里读书。 巍山高中副校长、高级教师孙敏霞是麻院士的同班同学,她对我们说:麻生明当年个子矮小,穿着很朴素,沉默寡言,朴实憨厚,学习专注,很少与人争论,想不到20多年后他有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该校教师张立新说,在巍山高中读书时,麻生明时间抓得很紧,他一大早就起床,洗脸水和刷牙水总是在头天晚上就先准备好放在床下,这样可以节省打水的时间,洗完了就抓紧时间记英语单词。他的数学很好,特爱做难题,深得数学教研组长寿乃方老师的赏识,曾称他是必将在科学领域作出贡献的人。 1982年,麻生明考上了杭州大学化学系,他从家里只带了90元学费,年年都获得学校奖学金,加上学校每月15元的补贴,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张立新也在杭大读地理系,在他的印象里,麻生明除了学习之外从没有娱乐活动,还保持着中学时代勤奋读书的习惯。16日那天,我听说我们学校有位姓麻的校友当选了科学院院士,我就想到一定是麻生明,果然是他。张立新激动地说。 麻生明高中班主任沈茂潮老师说,麻生明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班里最好的,大约是中等偏上,但他的学习精神很突出、很好奇,最大的特点是能吃苦、勤奋,沈老师曾经在麻生明的笔记本上看到过他摘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句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他当时很感慨,认为麻生明志存高远。沈老师说,麻生明学习很讲究方法,特别注重预习,总是学到老师的前面去,没有讲到的东西,他往往已经自学过了,所以,他是带着问题听课的。因为来自山区,他英语基础不好,就抓紧一切时间学,每堂课下课后都跑到走廊上背单词,晚上总要人催才会去睡觉。麻生明在留美期间曾和沈老师通过几封信,他不服输的个性越来越明显,经常对老师说:我非要拿出成绩不可。 每当取得一项科技成果,麻生明就想起家乡给他的力量。他总是深情地说,是故乡东阳哺育了他。 最年轻的院士 麻生明主要从事联烯化学,多中心反应及选择性(区域和立体)偶联反应及方法学在目标分子全合成中的应用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有特定意义的分子的立体选择性尤其是光学选择性的合成。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联烯0炔丙基金属物种参与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生成炔烃的反应模式及脱卤钯化形成卡宾的反应,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至今,他已在世界著名化学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07篇,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13项,已授权6项,撰写专著5部和章节2章。2003年以来,任国际刊物TetrahedronLett.和Tetrahedron两家杂志的seniorreferee。他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同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并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后又到美国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们发现,他在这几年的博士后阶段就在国际上发表论文40多篇,还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他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当研究员,两年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浙江大学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去年4月6日,他作为6名科学家之一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记者注意到,麻生明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都有十几篇,有的年份竟发表20多篇。他主要从事联烯化学,他发现了立体化学控制开关、碳--碳双键的长距离移走、催化剂中金属对碳--碳断裂的完美调控等。他的院士感言是:知足常乐,知不足常进。他就是个常常知不足的人。 1997年,他从美国读完博士后回国,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领域--联烯化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类化学结构一向以不稳定著称,因此也看不见有多大应用前景,在有机化学界并不看好。想不到,正是这个冷门,培育了一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
个人分类: 正能量|7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紫砂壶的落款与科技论文作者的署名
wangxh 2014-5-16 11:43
近两年来,俺对紫砂壶开始了兴趣,当然会关注其非常重要的落款——制壶者的名字、姓氏在紫砂壶的某些部位盖章。紫砂壶有四种最常见的落款——底款、盖款、把款和内壁款。 现在制壶者也有了职称高低,一般有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员和民间艺人。 工艺美术大师相当于“院士”,制壶 名家——相当于学术领头人、著名学者,一般的 高级美术师、美术师相当于一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 学徒工、美术员等相当于助教、研究生等。 紫砂壶作品一般都要有落款,相当于我们做科研的发表论文署上作者的名字。 一般具上师傅的名字,价格低廉,也就赚个工夫钱儿(不是“功夫钱儿”)。 说实话,俺不认为可以当师傅的作者,能够做出一个歪嘴歪把的紫砂壶。就像有了一些学术积淀的老教师一样,一定不会容许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发表的。如果“真有其事”,应该是其学生之所为。
个人分类: 科研|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黄蛋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3-12-18 07:25
晚上做饭,打开一个鸡蛋,发现里头有2个黄,一大一小,甚是好玩。可惜,附近没有生物实验室,否则,可以捐献出去做个实验,看看到底是因为转了基因,还是打了激素 :-) 原来,做饭的好处是很多的,除了可以锻炼筋骨,告别地沟油,还有了情趣。 不会做饭的化学师傅(chemist), 不是个好的化学师傅。不知道有没有人那么讲过,如果没有,就是原创了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车间里的师傅们(之四)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3-11-29 06:24
我进车间后,遇到的第一个生产班长是李师傅。李师傅是个女师傅,要说她当工人的历史,那也算是很久远的了。李师傅跟厂里其他工人有点不太一样。那些老工人中有相当多的一批人都是 1958 年公私合营之后来到厂里的。李师傅是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即 1953 年,就进厂当了工人。那时,李师傅才十五六岁,是进的哈尔滨电机厂当学徒工。后来哈尔滨电机厂又分出来一些分厂,李师傅就到了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当了工人。 李师傅是结婚后来到北京的,因为李师傅的丈夫在北京工作,她就从哈尔滨调来了北京。从李师傅当工人的历史来看,她应该算是正统的工人阶级,是大工业生产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这跟那些由小作坊合并而成的公私合营的企业还是有点不同的。 李师傅文化不高,说话慢条斯理,但是很有主意。我们进厂不久。李师傅觉得她作为班长,应该让大家都相互了解,加强班组内的团结,于是,她就组织我们班组里刚进厂不久的青年工人一起到颐和园去玩。我们当然也很乐意去。其实去颐和园也不都是年轻人,班上的几位老师傅也都一起去了。本来这事很正常,但车间里的领导心里不太舒服,有点硌恙。因为李师傅跟他们那拨当权的不是一个派的,他们居然能想得出来,说李师傅是在跟他们争夺年轻人。其实,哪用什么争夺,我们年轻人对李师傅这样的正派人,自然就会感觉亲近。对于那帮当权的头儿们动不动就事儿事儿的作派,你再说多少好听的,我们也不爱搭理他们。 到了后来给我们也办什么批五一六的学习班,办班的头儿们就想让我们揭发李师傅,想看看能不能找出点毛病来,其实就是想找茬儿挑刺儿。我们有的同学实在给挤兑的没辙,就胡说乱说。有一天下班,李师傅在洗手池边洗脸,洗脸时摘下了头上的发卡。那种发卡我也没见过,但现在看来也就是很普通的发卡。我们那位哥们儿也是没话搭拉话儿,说李师傅,您还有这东西哪?李师傅说,你着什么急呀,过不了多少年,你也会有。当然那意思是说,过几年,你有了女朋友,或者将来结了婚,你家里还能少得了这玩意儿?那哥们儿脸一红,也没话往下接了。后来,在学习班上,这哥们就把这事儿给抖搂出来了。当然,这实在也算不了什么事。但是这要搁我身上,我肯定不会说。别说这事,就是李师傅如果说出比这事更重的话来,我也不会当成什么错事揭发出来。我这点立场还是会有的。 厂里掌权的那些人,虽然也不满李师傅,但他们也说不出李师傅有什么不是来。后来,那个把未婚女工弄大肚子的头目只说了这样一句话,说李师傅就只知道干活挣钱。这算什么过错?知道干活挣钱有什么不对?不干活上哪儿挣钱去?这不都是废话吗? 李师傅这人对谁都一样,都能一视同仁。其实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她的关怀,但是一细想,她并没有对哪些人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就是正派人的作为。也正是因为李师傅为人正派,所以大家都很尊敬她。 李师傅后来离开了纸管车间,调到一个生产军工产品的车间去了,所以跟她见面的机会也就减少了。但是如果有机会在厂里碰了面,还是愿意跟她多聊两句。 李师傅后来是五十岁退休的。那时我已经不在厂里工作了。我们厂是有毒气体的单位,净是些苯酚、甲醛之类,还有甲苯、二甲苯这样的有毒溶剂,工人可以在四十五岁就能退休,不过一般女工都是在五十岁就退休了。李师傅身体一直都还好,我想这跟她心态一直特别平和有关系。厂里那些头头说了她不少坏话,可是她也从来没放在心上。当然,她也知道那帮人都说过她什么,也知道这些话都不是什么好话,可是她再不高兴,也很少表露出来。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也实在懒得跟这帮人置气。现在想来,也是。跟这帮人置气,不就是把自己也降低到他们那种档次上了吗? 李师傅对工资待遇什么的,也从来不争不抢。我进厂时,李师傅就已经是四级工了,而当时车间里大多数工人还是二级工,顶多就是三级工。所以李师傅也算是高级工了。四级工的工资当时是 54.40 元,加上营养补充或者夜班费什么的,一个月能有六十多元。 1977 年调工资时,当时的政策主要是调工资低的,那一年李师傅没能调上一级工资。但李师傅依然很平淡地看待这件事。反正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多那几元钱少那几元钱都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关于车间里的师傅们的记录,到今天先暂告一段落吧。
392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车间里的师傅们(之三)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11-28 06:25
后来,车间里卷管的班组也分三班倒了,我们拔管的一般都要跟卷管的一起上班。在卷管的班组里,有一位陈师傅。陈师傅是个女工,比我们大上个五六岁,或者六七岁,或者七八岁,因为没有严格考证,所以不太了解精确的数据。 陈师傅个子挺高,在当时的女性之中,有 1 米 70 以上。这在那个年月的女性中,绝对算是高个儿了。但是在我们进车间时,车间的领导介绍说,她也是有问题的。我们很诧异,不知道她有什么问题。领导没有明说,后来别的师傅说,陈师傅跟他们那个群众组织的头头有那种关系。我们这才明白了。不过,当时的我们,就是一小屁孩,哪懂得什么这方面的事。但总觉得这不是什么很光彩的事,所以我对陈师傅当时也有偏见,也就不奇怪了。 陈师傅干活特别麻利,手脚利落,绝对是干活的好手。有时看着她干活的那股麻利劲,就真是一种欣赏,和享受。劳动有时候就会给人这样的印象。但是,关于她的那些绯闻的传闻,其实一直都是模模糊糊的。我到今天都有点怀疑,真的有这样的事吗?没准就是个别人瞎编派的。 陈师傅大部分时间是干卷管的活儿。但是有时候,由于人手方面的问题,她也会被派到拔管这边来。拔管这活虽然强度稍微大一点,但是有时有晌,忙活一阵还能有休息的时间。如果是在干卷管的活儿,那从一上班就会忙到下班。虽然卷管的劳动强度没有拔管的大,但是耗的时间长也让人不好忍受。我这人就是喜欢那种干一阵猛的,然后能歇会儿的活计。那种耗人的活儿我就觉得不太适应。 这样,我也有机会跟陈师傅搭档拔管。那时由于听信她与别人有那种事,就觉得看着她别扭。这样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候对她说话也不会很客气,也没有给予陈师傅足够的尊重。陈师傅可是眼睛不揉沙子的人,我对她态度有一点不好,她立刻就表示出她的不满意。我一看她有脾气了,也知道自己有点过分,后来就不言声了。 过了些年,因为在一起工作这么长时间,彼此也都知道对方是什么人了,原来文革中那种“左”的东西也就渐渐地淡了。作为一块工作的工友,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渐渐融洽了。有一次,陈师傅工伤在家休息,我们几个同事还一起到她家去看她。她的丈夫也在一所工厂里工作。这人虽然个子不高,我们看着觉得他比陈师傅个头儿要矮一点,其实也许并没有那么矮。但是俩人即使一般高,男的也会觉得比女的要矮。那男的挺能说的。我们去他家坐的那会儿工夫,全听她男人一个人在说。当然,从她男人说的内容中,我们也对陈师傅有了更多的了解。 陈师傅有个女儿,我们去她家的那年,她女儿应该有十多岁了,大约是读初中了吧。小姑娘挺爱美,也是个喜欢拔尖的小姑娘。小姑娘也挺爱说的,跟她的爸爸妈妈一样。陈师傅其实也挺爱说的,只是当年在极“左”的气氛下,她不能说,也怕招惹别的什么是非。后来,环境没有那么恶劣了,她爱说爱笑的性格也就展现出来了。 这工厂里的男女之间的事,有时真的不太好说。有的人其实压根也没什么事,只是俩人之间说得来,经常会在一起聊天,多说几句话。这在别人看来,也许他们就可能有些暧昧的关系,其实俩人还真没什么事。有的时候,表面看来,俩人没有什么来往,关系似乎挺平淡,但没准背后却特别火热,发生点什么出格的事也并不奇怪。反正,我现在觉得,陈师傅虽然属于爱说爱笑的那种性格的人,至于她是不是真有绯闻,我个人的感觉倾向是不那么可能。你想,又得上班,回家还得照顾大人孩子,哪儿有那玩绯闻的闲工夫?如果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一个心眼不打算跟家里好好过了,那早就闹得满城风雨了,要离婚也就都离了八回了。当然,也不能绝对排除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会发生某些偶然的情况,但这绝对不会成为常态。 刚进厂的那些年,有的老师傅会有意无意地跟年轻人说那些老人儿们曾经有过的绯闻。有的年轻人还真的很有兴趣听。我估计如果有老师傅跟我讲这些事,当年的我也不会没有兴趣。这对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来说,一点都不奇怪。当然,老师傅们在说过这些当年事之后,看到年轻人那种放光的眼神,往往也会找补一句:也就是你们年轻人拿这事当事。当时还真不明白老师傅们说这话的意思。这难道还不是事吗?难道不应该当成事吗?现在回过头来想,还真没必要当成什么了不得的事。充其量,也不过是生活中的一道浅浅的涟漪。
32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车间里的师傅们(之二)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11-27 05:47
跟我一起搭档拔管的还有一位老师傅,姓邹。只是我们刚进车间时,车间里的连长(即后来的车间主任)和指导员(即后来的车间党支部书记)就告诉我们说,他是资本家,而且很滑头。年轻的我们由于完全没有社会经验,也没接触过多少人,所以自然而然就认为邹师傅肯定如同领导所说的那个样子。 邹师傅个子不高,胖胖的,属于肥头大耳的那种。所以看到这种形象,又听说他是资本家,那在我们这些小青年的眼里,这肯定就是那种老奸巨滑的资本家无疑。后来证明这种以外形划界的观点实在是错得太离谱了。邹师傅虽然说是资本家,但是在那个时候,他并不是被专政的对象。在厂里,所谓被专政的对象,是要被监督劳动的,而且都是干最脏最累的活的。邹师傅不属于那一类,但是当年他也五十来岁了,干拔管这活也算是重体力劳动了。 要说邹师傅有点滑头,也并不为过。他知道在我们眼里,对他是另眼看待的。他自然也不会认为我们会以正常的眼光来看他。他内心一定觉得,既然我是资本家,你们都是革命青年,那么好吧,干活的过程都听你们的。所以在干活的时候,稍微遇到点什么不太大的问题,据他的经验,解决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可是他一定要操着他的胶东口音来问我,这事怎么弄?这活儿怎么干?我一个毫无经验的青年,我怎么知道这活儿该怎么干?有时候,我就瞎琢磨着说,要不咱们就这么干吗,要不咱们就那么干吧。邹师傅都说行,反正就是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后来我一琢磨,邹师傅还真是滑头,如果按我说的那么干,万一出了点什么问题,他可是什么责任都不承担,因为这活儿怎么干不是他说了算的,是我说了算的。不过,当时的我可是傻得冒泡,压根就想不到这一层。 在那个年月,其实我们称呼邹师傅,都是直呼其名的,从老到少,从车间内到车间外,似乎大家觉得,对这么个资本家,没有必要使用什么师傅之类的尊称。现在想来,我们当年那种做法实在太不应该了。车间里的大组长,如果有事求着他,也只称他为老邹,也不称呼他为师傅。我们都是到了后来,不再是那么愣愣坷坷的傻小子了,才称呼他为师傅了。 说他耍滑头吧,但是他手里的那些活也只能是他自己来干。或者我们搭档,也就是我们一块儿干,他也不可能把活儿都推给我一个人干。而且上夜班的时候,我们这帮年轻人,一般都特别难熬,特别是一到下半夜,就别提多难受了。但是邹师傅整个夜班都是很精神,从来没有打过盹。这一点让我们这帮年轻人自愧不如。 据说邹师傅有个女儿,据说还挺漂亮,但是我们都没见过。据说他的女婿也很好,对他很孝顺。虽然他在厂里不是很舒心,但如果家里儿女都这么孝顺,也算是对他那种不舒心的一种弥补了。 邹师傅说,他下夜班后,一定得睡觉,不管家里有什么事,第一等的事就是睡觉。有一次,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来看他,正赶上他刚下夜班。老朋友来说,怎么也得招待招待吧。邹师傅上街买了豆浆油条,在家里沏好一壶茶,请朋友吃喝。然后他说,实在对不住。我得眯一觉。老朋友正愕然,邹师傅已经不管不顾,拉开被子就躺下去了。老朋友也实在无奈,只好在旁边干坐着。直到中午,邹师傅睡醒一觉了,再起来陪老朋友聊天吃饭。 邹师傅虽说是资本家,不过是在公私合营之前,自己有一个很小的工厂,无非是生产云母片、胶木盒之类的绝缘材料,也没雇多少工人。那时候北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工厂。像这样的小作坊式的工厂倒是有不少。 1958 年,北京市搞公私合营,这样很多的小厂都合营成了中型厂子。我们进厂时,厂里也就不过三四百个职工。在我们厂,像邹师傅这样的资本家得有十了多个。他们这样的资本家,要跟天津三条石的资本家比起来,真算不了什么。可是那个年月就是这么划分的。主要是公私合营之后,他们每月还要拿一些定息。这些定息直到文革,就不让拿了,当然他们自己也不敢要了。文革那时候,谁还看不出事来?文革后,这一块就一直没个说法。文革中被停了的定息,到底还应不应该再让当年参加公私合营的厂主们继续拿,好像这事就白不提黑不提了。反正那时都算国营工厂,似乎就跟没有公私合营这档子事一样。
36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车间里的师傅们(之一)
heitiedan2012 2013-11-26 05:23
1969 年,我们百十个中专同学分配到同一所工厂后,我被分配在纸管车间,当时纸管车间与铜箔板车间同属于一车间。我们一起分到一车间的同学有二十几口子,多数分在铜箔板车间,少数分在纸管车间。 纸管车间主要生产直径不同的绝缘管或者绝缘筒。直径最小的是 9 毫米,直径最大的超过 500 毫米。这都是在高压电器上用的,大的纸筒都用在发电站的变压器上。当年,我们生产的产品都被送到青铜峡、龙羊峡和刘家峡这些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上。我们生产的纸管需要先在热压卷管机上卷成,然后送进烤炉,在 140 摄氏度到 160 摄氏度的温度下烤上 8 小时,出炉后把烤好的纸管从卷进去的铁芯子里脱出来。这道工序就叫脱芯,我们俗称拔管。 当时,由于生产能力有限,卷管的工序分为两班倒,而拔管工序就需要三班倒,也就是一定要上夜班。我就被分到了拔管工序。 头一天跟班,就是上的夜班。跟我搭档的是一个老师傅。他姓马,是回族。我们厂离牛街不算远,所以厂里的职工有很多回民。马师傅当时年纪已经超过 60 岁了,但是正值文革期间,刚开过“九大”,退休这事还没顾得上,所以马师傅还得照常跟班,而且还要上夜班。 现在想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即使没有退休,也不能让他上夜班,这有点不近人情。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由于文革中,厂里也分成两派。马师傅他们那一派没有当权,而跟他们对立的那一派当了权,于是对马师傅他们这一派自然不会给什么好果子吃。 拔管上夜班,主要就是当纸管烤好后,要把装满纸管的铁架子车从烤炉里拖出来。那时还没有搞成机械化,一切都要靠我们的体力。我跟马师傅两个人,每人手里拿着个一米多长的铁钩子,用钩子钩住铁架子车,两个一起用力往外拉。由于没有轨道,所以往外拉铁架子车的时候,会容易跑偏。于是马师傅还得拿根撬杠,把那铁架子车撬回到正道上来。那么大岁数的老师傅,铁架子车上装满了沉重的铁芯子与纸管,没有上千公斤也有几百公斤。这得多费劲哪。开始我还不熟悉,上不了手。后来渐渐熟了,撬车的活我就不让马师傅干了。 别看马师傅六十多岁的人了,但是腰板倍儿直,说话声音洪亮。而且回族男性一般也都浓眉大眼,长得也特别精神。其实,我也挺爱跟马师傅聊天的。但没成想,没过多少日子,厂里搞什么批判“五一六”,反对极“左”思潮的运动,结果,马师傅被当成原来那派群众组织的军师,硬不让他上班,而给他集中办学习班。这一折腾,就是好几个星期。 在此之前,马师傅他们就被折腾过几次,所以马师傅也能应付这点子事。反正说来说去,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破事。可是厂里的头儿就是抓住不撒嘴,硬要弄出点什么邪虎的事来。可是本来就没有什么邪虎事,再折腾也折腾不出什么他们希望得到的东西来。结果,最后这个学习班也就不了了之了。 大概过了一年多,马师傅就不用上夜班了。上白班的活儿虽然没有夜班那么辛苦,但也不轻爽。后来,那个厂里的主要头目,因为给一个未婚青年女工弄大了肚子,给调走了。他这一走,马师傅他们那些工人师傅都觉得大快人心,马师傅他们的日子也就没有那么难过了。原来当权的那一派也都一个个臊眉搭眼的,没那么牛气哄哄了。 马师傅是 1974 年退休的,当时他已经 66 岁了。马师傅退休的时候,精神头儿还是那么旺盛,腰板还是那么笔管条直,我们也都为他感到高兴。受累的日子总算熬到头了。 再后来,应该是 80 年代末或者 90 年代初,牛街进行旧房改造。当时的北京市委领导去牛街,会见需要旧房改造的住户。当时我在电视里又见到了马师傅,他是被市委领导接见的住户代表之一。老人家还是那么精神,说话还是那么像洪钟似的。只是电视台拍摄的尽是市委领导讲话了,马师傅站在市委领导旁边,也没让他说多少话。我看到这样的场面,就对电视台这种马屁塞子的做法特别不忿。 现在又有二十多年过去了,也许马师傅已经不在了。但不知为什么,虽然我跟马师傅之间没有什么私交,毕竟我比他小四十多岁呢,但是他的音容笑貌总会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有时候,很奇怪,过不多久,就会做梦,回到原来的工厂里干活。而且每次梦里去回厂干活的理由都一样,就是要到工厂劳动锻炼一段时间。这样的梦做过不止三四回了。梦里的我还是很愿意回到厂里去的,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不过,现在这个厂子早就没有了,我其实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回去了。
4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伯乐如何识别千里马?
热度 1 meirienglish 2013-8-20 23:55
伯乐如何识别千里马? 尤今(新加坡) 阅读说明: 最近所里的成员常反映一件事:常有Superiors因为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或者出现一个什么小错误,而否认自己所做的一切成绩。 这其实是很不正确的看法,在概率统计上讲,这种出错的概率几乎是100%,即使是没有学过大学概率论的普通人也懂得这个道理 。一直以来,觉得《读者》上的有些文章都很有深意,这期的《读者》文章里有个小故事让我觉得很感动,说的也正是这个事情,分享给大家看一看,希望朋友们能懂得这个基本的道理,做一个好的Superiror或者 Inferior 。(博主注) 日本电视剧《阿信》中,有一个片段深深地触动了我。111   在日本传统发型渐不流行的当儿,阿信在师傅的鼓励下学做西洋发型。一日,店里来了一位时髦的客人,指定要做西洋发型,师傅大胆地让当时还是学徒的阿信出来接待。客人表示要做“遮耳发型”,而且,声明不要烫得太卷。阿信仔细观察了她的脸型,觉得微卷的遮耳发型不适合她。于是,在客人打瞌睡的当儿,阿信擅作主张,为她烫了一个波浪形的新发型。发型做好后,客人睁开了惺忪的双眼,只朝镜里一看,便像被人戳了一刀似的,气势汹汹地喊了起来:“哎呀,你怎么做成这个样子!”阿信诚惶诚恐地应道:“我觉得遮耳发型不适合您,这个新发型完全是依照您的脸型设计的!”客人对着师傅大喊大叫:“你怎么搞的,居然请这种人为客人做头发!”师傅沉着地应对:“对不起。如果您不满意,我们就不收钱好了。”客人分文未付,扬长而去。阿信泪流满脸,几近崩溃。师傅不顾店里其他人的冷言冷语,温和地对阿信说道:“你不是已经努力去做了吗?不要放在心上。” 好喜欢这个故事里的师傅啊,每个人肯定都希望遇见一个伯乐吧,不过自己有本事可是前提呢,《读者》里还有很多类似的小故事,有想看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   简简单单的两句话,给了阿信继续拼搏的勇气。没过多久,那位大发雷霆的客人上门来道歉,指名要阿信再为她做头发,因为上次的新发型得到了她朋友的一致赞赏。   如果说阿信是千里马,她的师傅无疑便是伯乐。当伯乐,除了慧眼之外,慧心亦同等重要。慧心指的是包容的心、宽厚的心。一旦肯定了千里马的才干,便放手让它恣意驰骋,切莫因一次的失误而否定它日行千里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读者》的这篇文章。
7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密封窗年久变形, 师傅一到立马恢复
热度 1 黄安年 2012-11-28 11:17
密封窗年久变形, 师傅到立马恢复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8 日 发布 昨晚的大风将我的东屋一扇密封窗吹开,这下室温大幅度下降。 今天上午 10 : 40 分 , 我打电话给物业公司求援。 11 点 , 一位师傅赶到打开窗户一检查 , 随即用手将窗外拉几下 , 再合上就恢复了封闭功能,不再松动了。时间不到一分钟,我很惊讶,问是什么原因,他说是年久变形,先这么解决问题,不行再说。 我说真神了 , 我怎么没想到,要向你这位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习。他说 : 什么专家 , 说吧走了 , 留下一句话 , 有事来电话。我说你真是好样的。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24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跑野外的故事(2):师父的教诲
热度 16 王铮 2012-2-11 09:22
跑野外的故事 2 :师傅的教诲 1977 年 10 月,我已经正式到地质队工作 3 个月了。本来在物探组,可是一次给放射性探头标源强后,头老晕,一测,白血球偏低。卢队长不久通知我:“小王,你到地面地质组去吧。”我就调到地面组。在地面组,我正式分配了个师父,叫荣希麟,是一个脸上永远带着微笑的人,成都地质学院毕业,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 10 点多钟。他人长得特帅,有一点像当时的红影星王心刚。 我们地面组的工作是在地面追索地质露头,追地层,确定断层的分布,填勘探区的地质详图。说白了,就是每天跋山涉水。我们的技术部门负责人牛师傅说,我们的工作就是: 远看像逃难的, 近看像要饭的, 走进一问, 原来是搞勘探的。 这当然是自我调侃的话了。其实每天山上走个十里、二十里的,还真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感觉。 地质队的生活,早上起来,当然是拉屎拉尿。接着,洗手吃饭。这点就与大家不大一样了。因为早餐是正餐,要走一天路,所以要吃饱。那时候物资供应紧张,吃不上几次肉,不过国家饭还是管饱,每月供应 42 斤,一般成年男性人只能供应 30 斤,国家够照顾吧。 42 斤粮,主要是早上吃掉的。 我们每天吃好饭, 8 点钟上班,上班就开会,布置一天工作。各个小组长讲讲当天的计划。这个过程,大伙儿拼命喝茶,因为必须把全天的食物、身份储藏在身体内。所以有的师傅说“解大便”不是说“解大便”,而说“清仓”。 那是一个早晨,我跟着荣师父出发了,还有同组的小刘师傅。山上海拔高,有点冷,太阳出来,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在山顶看山下,秋天的树林叶子泛着各种颜色,绿的、淡黄的、深黄的,偶然还有几个红的在动,后来我看俄罗斯画展,有幅油画就是这样。 我们沿着一些露头,又追到了一个山头下,荣师傅看看四周,说,“这里开阔,安全,歇歇,然后上山。”这时候我突然想唱歌,收音机里学的《地质队员之歌》: 红旗飘在山间, 帐篷扎在河边。 迎着朝阳出发, 披着晚霞凯旋。 啊—— 我们是光荣的地质队员。 荣师父突然哈哈笑起来:“小王,你都瞎唱什么呀?红旗飘在山间,帐篷扎在河边。你出来考察,扛着个红旗爬山干什么,还档着眼睛,你追什么露头?帐篷扎在河边问题更大。我们在野外,最避讳的就是帐篷扎在河边。山里,天气变化无常,万一下雨,山洪暴发,帐篷扎在河边就全冲了。以后,这点一定要记住,中午休息,也不能靠着河边。” 荣师傅一说,我傻了,真是有道理呀,怎么我就想不到。小刘师傅又说:“还有披着晚霞凯旋。也是胡说八道。晚霞出来,地上开始看不清了,地面的颜色也不够清楚,你弄不好把岩石颜色看错掉,坏了吧。回来还会迷路。”“有时候会碰到野兽,老牛们在滇西的时候就碰上过几次。”荣师父补充, 一整天,我们大约走了十多里路,大约 3 点半,荣师父说:“返回,走大路,争取两个小时到家,厨房今天卖肉。” 走大路,我们就穿过一个村子,刚进村,就有狗围上来,凶狠狠的,狂吠。看狗过来,我慌了,捡起个石头,朝着带头的狗打过起。那狗一跳,让过石头,又扑了来,我又扔了个石头,它又让过,孜孜不倦地扑向我,而且这次坏了,围上好几条狗来,汪、汪、汪乱叫。荣师傅忙叫:“靠过来!靠过来!”我靠向他,他把地质锤扬了起来,晃动着,小刘师傅也一样,我也学他们,扬起了地质锤。就这样,我们三人背靠背,一个团,慢慢穿出了村子。 出了村,荣师父说:“你今天惹事了,那狗狂吠,你别惹他,扬着地质锤,它就不敢扑过来。你把石头打过去,它见你手头没有东西,就会扑过来。尤其那些闲狗,没事,整天在村子里转,别惹。”小刘师傅说:“听说当年谢家荣,在云南跑多了,进村狗都不咬他。”荣师父笑了:“你别听老牛瞎掰。谢家荣每到一处,都顾个向导,而且拿着打狗棒,要不怎么说近看像要饭的。”小刘师傅笑了:“原来要饭都要有向导。” 结果这一折腾,这时候太阳落山了,一轮红日,压在了西面的山峦上,慢慢回他自己的家。我们真的披着晚霞凯旋了。光荣的“要饭”队员。回到基地,首先要吃饭,食堂还有肉买,厨房的侯师傅,我们叫他侯老板,说:“我每人只卖两勺,专门给你们留着。红烧肉两勺来喽 ~ !” 注: 谢家荣,谢家荣( 1898 年 9 月 7 日- 1966 年 8 月 13 日),字季骅,江苏省上海县人(今上海市)。地质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在云南长期做地质地貌考察,边境考察,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解放后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1957 年被划为右派分子,文革之初,工作组领导时期,被定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遭围斗,自尽。 露头:地面出露的标志性岩层、断层等地质痕迹。
个人分类: 我的故事|7299 次阅读|35 个评论
[转载]孙悟空写给白骨精的情书
热度 29 gfcao 2011-7-20 13:19
今天在校园OA里读到一封孙悟空写给白骨精的信,笑喷我了,特转载到这里供大家欣赏。 ---------------------------------------------------------------------------- 小白女士,你好! 首先,非常真诚地对你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昨天,师傅给我写了一封信,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真正说到了我的痛处,象在我心上挖了一把,让我一下子醒悟了。我躺下反省了一夜,现在什么都想清楚了。活了几百年,胡打胡闹,今天什么都没有,算是白活了。想起来真的很痛心。师傅虽然虚伪一些,但对我还是实心的,说了一些推心置腹的话,我从心里还是感激的。 西天取经,其实都是玉皇、菩萨设下的套。路途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艰难,本可以派个功夫高一点的神仙,一会儿就取来了。但是,师傅是准备提拔的对象,只是缺少基层工作经历,就派下来锻炼一下,可是又不能让他自己受罪。于是就让我和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些犯了错误的人跟上陪练,伺候他。 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也都是菩萨算计好了的。唐僧根本就没有危险,我们走到哪里了,观音菩萨一清二楚,每到要紧时刻,如果我不去找她,她也一定会亲自或派弟子来的。莲花一摆,妖气全消。 而那些所谓的妖怪,除了象你这样没有后台自谋生路的外,其他不是哪个神仙的坐骑,就是哪个菩萨养的金鱼。他们手里都有神仙的独家武器,我怎么能打得过他们?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到关键时刻,他们的主人就来了,说悟空啊,让我带走吧。我还能说什么?苦只苦了象你这些没有任何背景的,终被打得现了原形。 我总以为,我一路赤胆忠心,降妖灭怪,会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谁知道,回来开总结会,除了一切荣誉归师傅,我们就只弄个金身。好在师傅把我头上的紧箍咒取了,让我大大舒一口气。 后来,他们几个都被任命了正式职务,而我没人管。无奈只好返回花果山老家吃野果喝泉水度日。没有什么待遇,但是每到有什么运动。比如学习文件之类,就会有人来检查学习情况,要我写剖析材料,说我五百年前犯的错误,仍然是严重的,要从思想深处深刻反省。让人觉得,这头上的紧箍咒虽然取了,好象还有一只无形的戴着。 那时不要钻到太上老君的炉子里就好了,弄的这个破火眼睛睛,别人看不到的诡计我能看到,看不到的丑恶我能看到,看到了忍不住想说,说了就得罪人。加上取经时打了许多领导的下属或亲戚,人人见我都嗤之以鼻,说能得很咋今天还不如我撒? 我原天真地以为,只有八戒好色,师傅是个正人君子,可是看了他的信,我才算认清了。取经路上,那都是装样子,在我们担心得要死的时候,他却背着我们,跟女儿国王啊,蜘蛛精啊,谈情说爱。严重违反纪律却无人过问。要在美国,这都得引咎辞职的。  可是他们却是左右逢源,弄了假文凭,评了称职,也都弄了正厅级。我今天仍然一无所有。房子也贵得买不起。只好仍然睡在水帘洞里。现在,提拔的年龄也过了,也不想那么多了,就想着找个人成个家,好好过日子得了。 咱们两是不打不相识。在我认识的女人中,只有你是我最佩服的。虽然你有姿色,能力也好,但不投靠当官的,不傍大款,凭自己的能力创天下。而且,勤劳勇敢,善良贤惠。 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很喜欢你的。咱们两人,其实都是性情中人,浪漫,正直,嫉恶如仇。你也老大不小了,转眼就成剩女了,不如咱们在一起过得了。去你的白骨洞也行,来我的花果山也好。我们可以依托花果山,发展旅游,我也可以办个武术学校,日子总是能过得去的。你有什么爱好,我都支持。好好培养咱们的孩子,长大了让他上清华北大,当官,不要再走咱们的老路。 不知可否,我期待着……祝你快乐。 悟空       2011年7月13日于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6226 次阅读|62 个评论
20110702
热度 1 lofty1123 2011-7-3 13:43
20110702
一个礼拜的学习终于结束,有点不舍,这个礼拜真的很充实!几位师傅都很细心的教我!地球上还是好人多啊!
2943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生培养:靠师傅,不如靠大师兄!
热度 10 xqhuang 2010-12-17 08:34
研究生培养:靠师傅,不如靠大师兄! 这两天科学网有点意思,被誉为科学网第一厚道男的王德华老师,也不按套路出牌:“真正优秀的研究生是不需要指导的”,这标题的确能夺人眼球。“导”?“不导”?大伙争吵不休,吵闹声居然惊动了科学网大牛曹广福大侠,他老人家声称要来收拾残局,以示其“科湖”地位。其实这是“老姜”王德华老师导演的一出戏,就是挑逗大伙上台表演,曹大侠不过是其中的一位演员,王老师正对着显示器偷着乐呢:一群傻瓜,你们被“调戏”了!(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一定是王德华老师,果不出所料,他的新博文出来了,“老姜”果然辣!) 王老师说的“不导”,当然不是真的不导,而是特殊的指导方式“特导”,因材施导。有没有真的“不导”的导师?答案是肯定的,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作为研究生,你如果不幸拜大名鼎鼎的唐僧为师,还能指望他老人家传授你真功夫? 各位一定都看过电影《西游记》,有人统计过,电影中沙僧说得最多的四句台词: 第一句: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 第二句: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第三句: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都被妖怪抓走了! 第四句:放心吧师傅,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 不难看出大师兄的重要性!研究生慕名投靠大牛师傅,很快就发现牛师傅徒有虚名,他根本就“不导”,甚至“不会导”,怎么办?找大师兄!牛师傅旗下能有阵容庞大的团队,其中自有奥秘:大师兄比师傅更牛!一名成功牛师傅后面必然有一名牛师兄。爱因斯坦很牛,他找不到比自己更牛的大师兄,只能是孤家寡人。 对于女研究生,大学校园有所谓的“丛林法则”:防火、防盗、防师兄。防师兄,是提防像八戒那样的二师兄,像悟空这样的大师兄,值得信赖!想想他功夫盖世,却能委身于像唐僧那样的庸师脚下,他的人品一定也是一流的。 作为师傅,大家都希望是唐僧,我骑马你们走路,有问题找大师兄!不过,世上又有几个师傅能如此幸运?如果师傅总遇到猪八戒这种徒弟,迟早把老命搭上,有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妖怪,就怕猪一样的徒弟。
个人分类: 科人网事|24056 次阅读|72 个评论
咱班的新同学
罗帆 2010-10-4 11:17
上大学时,咱班一共有 33 位同学,只有 3 位女生。由于一位女生已在加拿大定居,另一位女生有重要工作不能请假,只有我一人前往常州参加聚会。 男同学觉得女同学太少,建议吸纳新同学。老唐的夫人小唐毛遂自荐,多数同学表示赞成,但要经过班委审定。 小唐与咱班的缘分可不浅!大三那年暑假,咱班去成都飞机公司实习。离开学校前,老师专门开会训话,结合前几届的教训,提醒小子们警惕四川妹子的袭击。那时候,大学生多稀罕呀!小唐是老唐的师傅,眉清目秀,性格直爽,热心快肠。实习期间,师傅传帮带效果明显,徒弟进步很快。到实习结束时,俩人已经是情投意合,难舍难分。在火车站,小唐来送行,哭得泪人一般。老唐是北京人,毕业后肯定会留下,因此,当时大家觉得故事已经画上了句号。出乎意料的是,小唐毅然来到北京,俩人克服重重障碍,终于喜结连理,形成一段美丽的佳话。此后,咱班的每次活动,小唐都大力支持,积极参加。 小唐与老唐在天目湖的游船上 其实,我早就把小唐当成咱班同学了。但是,我说了不算。 吃饭时,小唐向班头提出真诚的请求,申请加入班级:班长,你就同意吧!可班长卖关子,非要她喝白酒才答应考虑。为了名正言顺地加入班集体,小唐不顾酒精过敏喝了白酒,终于被批准了。 可是,班头说至少要五年才让她毕业,你说黑不黑? 事实上,在社会大学里,小唐早已经毕业了。离开四通公司以后,小唐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她锐意进取,精明干练,开创出了一片精彩纷呈的天地。 0702班同学合影小唐笑得多开心!
个人分类: 人物写生|4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包子
ccpicasso 2010-8-10 15:21
包子 2008-09-0608:34 今天 过来后第一次吃包子 那师傅给盛时 边上一大妈似乎跟我说话 因为她朝我 很努力地听 但还是一句没弄懂 包子五毛一个 很大 让我怀疑是否可以吃 心里惴惴的 回来一看 一个 露馅了 应该不是什么祥瑞吧
个人分类: NO生活,BUT生&活|1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寻师
wdfzacw 2010-5-22 08:59
孔子的老师是谁?孔子怎么那么聪明?一定有非常高明的老师!为什么没留名字?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法拉第与戴维的微妙关系
jlpemail 2008-2-2 07:21
在谈到学术潜规则时,王博士的一个例子是:法拉第与戴维. 应当说,脱颖而出的给予是老师戴维给的,戴老师曾经是发现 和提挈法拉第的伯乐,这一点应当肯定. 但是,由于法拉第的高素质和高潜力,具备后来居上的前景, 这让仍然是凡夫俗子的戴老师畏惧,于是扮演了不光彩的 脚色.从反面讲,又是戴某的阻挠更显现了法拉第的价值. 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出茅庐不久的新秀会让其老师 畏惧呢.无非是,后者觉得以自己为中心的日子即将消失, 那种日日在聚光灯下生活的日子逐渐要减少了.于是学生 不被老师容忍了. 这种从师生到同事的关系转换是微妙的,也是常见的.有多少 导师留下学生做同事?学生的优秀应该是老师的骄傲呀,何必 不安呢. 对于这种有威望也比较优秀,但时常表现出小心眼\小算盘的 老师,我的劝告是:老师不败论.师生之争,老师不败: 老师赢了,是学生没有学到家,他们天资不足;学生赢了,是老师 名师出的高徒,也是老师的胜利.故此,老师总是不失败的. 对于学生,需要适度忍让,当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的确 可敬,但老师不等于真理. 对于学生可以采用甘拜下风论,要有风度,要谦虚谦虚再谦虚, 要学习阿甘的精神,言比成我导师说了.这不是狐假虎威,而是一 定要给老师足足的面子,留足活动腿脚的台阶,让老师顺气顺气再 顺气,学术界也应该将亲情关系的,师徒间不必闹僵,让旁观者看 笑话,就真的贻笑大方了. 学术潜规则,其实就是一些没有落实到白纸黑字的规矩.不言自明 的规则或者规矩各行都有.浸淫一些时日,自然学生也明白的,何况 老师们的道行更深呢? 潜规则不应人们的反感或者提倡而不起作用,其运行机制存在,不是 一两篇愤世嫉俗的论文可以改变现状的. 既然存在,就研究\明了,并且利用,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学术的繁荣,为 了科学的进步.暂时的委屈\想不通不必太在意的.因为潜在的规则 必定有其潜在的作用,它不会只对一个人其作用.潜规则也是公正 的.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601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