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洞穴之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洞穴之喻与学术创新
yangwenzhi 2009-10-3 10:42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曾这样描述他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像。 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 如果 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从这一比喻中,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是否可以受到诸多启发。如,我们不能把科学研究者、把青年学生当成囚徒一样限制和看护起来,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就必然 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 ;我们要鼓励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多交流,处在一种 真正的解放状态 ,他们才会来到阳光下, 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 反思我们学术管理和教育管理中,在官本位、极端功利化的学术氛围中,真正的学术自由有吗?这种囚徒现象少吗?这就难怪我们缺乏学术创新,缺乏创新能力......
个人分类: 学术共同体|4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