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考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墨子“为牛庐者夏寒”的理解
Axfisherman 2014-7-14 13:50
本文是个人对网友相关问题的一个回复,供有兴趣的人参考: 问: 墨子经说下中有一句“为牛庐者夏寒”。孙冶让《墨子间诂》中对这句的注释说。 《說文·广部》云「廬,寄也。秋冬去,春夏居」。此牛廬蓋以養牛,若馬之庌。《周禮圉師》「夏庌馬」,鄭注云「庌,廡也。廡所以庇馬涼。」《吳子·治兵》篇云「夏則涼廡」,蓋牧馬牛者並有之。 凡為廬者欲其暖,而庌則取其夏寒,此即經逢字之義。 在“蓋牧馬牛者並有之”这句之前,都是说“廬”是夏天为牛乘凉用的;而“庌”是夏天为马乘凉用的。但是这句后面“凡為廬者欲其暖,而庌則取其夏寒,”(我理解这句是作者孙冶让的理解)却说廬是取暖用的,庌是夏天乘凉用的。这里好像作者的意思和作者所引用的诸家文字的意义明显不一样。我查到谭戒甫的《墨辩发微》里对这句的注解,基本和孙注相同。 我不太清楚是我哪里理解有误还是这里确实是个没有被发现的错误。我手边只有这两本书,或者这个问题在别家的本子里是已经改正了的问题? 在看下述回答前建议先百度下通常注解或自己先阅读原文尝试个人理解,这样看后面解释将更有体会。 先转另一个书友的相关讨论做参考: E: 孙诒让理解的“逢”是和下文的“循”相对,“循”是顺着事物的本性,不是做事的人 自己的特性(非有力、非巧),相反,这里的“逢”则不能顺着本性,要“逢所便利也 ”,“为务则士”(孙解作“为堥则土”),用土来做鍪,“为牛庐者夏寒”,用庐来 达成阴凉,本来土不应该用作“鍪”这个功用,本来庐不应该用作“夏凉”这个功用, 即本来应该是用作“冬暖”的,孙诒让脑补了“蓋牧馬牛者並有之”,牧民给牛搭起的 “庐”固然可以“冬暖”,然而也可以另有一功,发挥其“夏寒”的功用,给马用 ——其实,《墨子》原意不一定给马用,可能就是说可以本来用途在于给牛“冬暖” 的“庐”,也可以供牛“夏寒”而已,总而言之,就是“逢”,发掘出计划外功用。 ............................................................................................................. 答: 就常人的习惯,还是给个更白话或更有“逻辑”的注解吧,或许更易理解 但字数不得不多点 看完需要耐心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角度或一个层次的解读参考 (running coupling) 不一定唯一正确 希望抛砖引玉 1 相关经文句读解: 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说在病。 无不必待有,说在所谓。 疑,说在逢,循遇过。擢虑不疑,说在有无。 擢疑,无谓也 经说: 物或伤之,然也;见之,智也;告之,使智也。 疑逢 为务则士 为牛庐者夏寒 逢也 举之则轻,废之则重,若石羽 非有力也 沛(柿)从削,非巧也 循(楯)也。 斗者之敝也,以饮酒 若以日中 是不可智也. 愚也. 智与 已为然也与 愚也 2 疑,说在逢,循遇过。”: 逢是疑的一种原因,即不恰当的顺应或意外出现时所生疑。 这是对相对抽象或内在的心理现象“疑”给出了一种相对明确或外在的缘由解释,其中 循过为最常见的生疑原因,没有理解事物本性而做出不当的顺应时自会出现困难而生疑, 经文的可贵还在于在循过之外还看到了遇过,即使循无过也可能由于担心遭遇小几率 事件而生疑,这样更深入解释了疑。 “擢疑,无谓也”则表示了对某些片面助长因逢所生之疑的行为的态度(如杞人忧天或 按个人猜测随意改动经文而不深究是个人循过而非所谓的通假错简错字等外因),并提出了 “擢虑不疑. 说在有无”的结论,进一步对应了前面的分析 “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说在病。 无不必待有,说在所谓。” 3 为务则士 为牛庐者夏寒 逢也 : 孙注改为“为堥则土”成本较大,同样, 前面没有句读解为常见的一种“疑,说在逢、循、遇、过。”也是因为成本较大, 如果采取此解,后面两个愚字得改为 遇和过 (或许这就是经文反对的在循过误解后的擢疑),本注考虑成本更小的方式。 为务则士 比喻 循之过 ;为牛庐者夏寒 比喻 遇之过;这句对应经文逢字的“循遇过” 士, 事也。 --《说文》 :事和务的区别可从其字形字义演变来讨论,务本义“趋,疾走”, 为某事四处奔走, 事则指所务之本或其缘由 谋划,亦可按 外事为务,内务为事 来理解,故 为务 本当劳力 实际行动起来 为循 若反而只不断考虑劳心 以事的方式为之 则为循之过 为逢 而可能助长不必要的疑 “擢疑,无谓也” 为牛庐者:孙注 ”為廬者欲其暖“ 是对的,春夏秋冬 对应 温热凉寒 神农本草经 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此四气中温若取在夏秋之间则为暖, 传统医易取象 牛为坤卦之象,马为乾卦之象,所以中医时辰取象会取丑牛午马, 而不是随便配个动物,说这个有关只能提一点,牛庐和马庌的设计也是循其所养动物 之本性而定 医易常识都是实践经验的提炼 并非缺乏了解之人认为的模糊或主观. 循牛之性需以庐养之. 相对马庌那种半敞开的构造更封闭一点. 牛庐和马庌都有 一定遮荫降温性 不同封闭程度降温效果不同而已. 牛庐能使夏热为暖 以顺牛性 马庌能使夏热为凉 以合马性 注意牛性顺即为合,马性合为和顺(想一想为什么) 《說文·广部》云「廬,寄也。秋冬去,春夏居」。鄭注云「庌,廡也。廡所以庇馬涼。」 庐是简陋屋舍,虽然封闭性好一点但仍不能做御寒之用,故夏寒天气这种一般不可能的 意外偶尔出现时 对为牛庐者即是逢 可做遭遇解(当然这里只是为比喻而定的假设 并不表明一定存在,如杞人忧天),逢和遇都有意外相会或发生之义,(逢,遇也。《说文》) 当意外为过或不适宜时常用逢,遇过为逢,如逢凶化吉,狭路相逢。从部首构字 可进一步了解 如逢相关锋,缝,而遇相关隅,寓。类似可理解 过遇为逢, 仅就这一句来看(为牛庐者夏寒,逢也) 或许其他注解如孙注的理解都可以 局部来看甚至更合理,但若与其语境与全文用意来看 本注则更容易理解 为牛庐者逢夏寒. 养牛肯定有所失 故逢之疑即是对牛庐功用或设计的不确定或猜忌 显然这种即使顺物本性而为之事(非循过) 基于偶然意外也可能产生怀疑,而这类遇过之疑往往是不必要的如杞人忧天(尤其是不好的意外发生时更会生疑以助于采取措施避免,好的意外一般人不会刻意追究缘由或担心) 若还坚持此类疑虑如为牛庐者担心夏寒而疑虑牛庐作用,即是”擢疑,无谓也”从这个角度看 孙注“而庌則取其夏寒,此即經逢字之義。”也是一种误解。孙是清人 估计对寒热温凉的区分已经不太重视,至少在该处未能考虑周全。先秦经典对用字不会像后人那么随意,该用凉处不会用寒,马庌也最多达到凉,如《吳子·治兵》篇云「夏則涼廡」等,绝不可能寒之(又没有空调),古文似乎也没见到有将遮荫纳凉用夏寒代替 这应该只是孙注个人的发挥。(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列子·汤问》注) “...循也”在第一句比喻总说了逢的特征后继续对循本义更详细讨论或定义 从句读即容易理解 不用多说。 4 “斗者之敝也,以饮酒 若以日中 是不可智也 遇也 智与 已为然也与 遇也” 正如前面进一步解释了“循”,后面继续讨论“遇”,这里智通知,愚通遇,通假也并非如今人认为的仅为古人方便,实际有时通假也可作为对原字的进一步说明或限制,如智更强调通过目见即可得到的知(对应前面“见之,智也”),愚则突出这种遇是因为个人了解的不足性导致,内经云“愚者不足 智者有余”,后来引申为愚蠢等义,故原文用智和愚更准确 不应当按有些注家 随意改为知,遇,过等等。(类似,原文楯或许也不应改为注家认为的循) 易系辞云“日中为市”,市以日中时为最盛,犹嫁娶之礼用昏,因谓之昏也。该句白话大概为:好斗者 饮酒坏事(是常见而可知的),若只在闹市中则不可知其是否会争斗,可能会作为意外发生。见过就知一定会发生么 还是自以为那样么 不能确定的 (后两个自问应是对前一个愚也的结论所可能有的反驳意见做的预设,如某些人说自己见过闹市斗殴而实际与作者结论不矛盾) ps: 本注仅为个人观点,非网上或书上所查,转引请注明出处 ps2: 放注其实是传统学术的特点,更适合顿性之人,白注更适合渐性之人,各有长短。 西方的所谓逻辑或哲学其实在传统学术中并不真正重要 即使有类似讨论 也非传统之主流, 当然现在很多人 把传统类似部分都往哲学,逻辑一类归,实际是舍本逐末,有时若以简单 的西方式逻辑来理解传统经典,恰恰是其障碍,或许就只能有类似黑格尔对论语的印象, 这点也可从中国兵法如孙子与西方军事学如战争论的差异来理解。 ps3: 关于前面和顺的理解,可参考个人以前对版友关于老子的负阴抱阳等问题的回复: 万物负阴抱阳不仅仅说了万物有阴阳 还具体指出了背阳腹阴之别 也才需要阳背以负阴 (负重的负) 阴腹以抱阳 (怀抱的抱)在人体而言即任脉阴在前 督脉阳在背 这是源于太阳照射的方式 (天人合一) 所以才讲究坐北朝南 背山面水 冲气为和正是负阴抱阳的结果或目的 另外要注意将阴阳与哲学的矛盾区别 多数教材这点都没有讲清楚 有兴趣的可以读读医学如内经等书 会有更好理解。
3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迷航在幻想的光影间
songshuhui 2009-9-11 13:03
赵洋 发表于 2009-08-28 11:48 好莱坞电影《星际迷航》( Star Trek )前些天在影院热映。这部从1966年开始播出的荧屏/银幕常青树已经发展成包含六代电视电视剧(共计726集)、十一部电影、上百部小说、众多的电脑和电视游戏的科学幻想系列。其间演绎了空间横亘几万光年,时间纵横五百年的人类太空征服史。这个庞大的故事体系征服了几代人,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了宇航员。他们津津乐道于片中出现的未来科技是多么逼真可行,仿佛未来历历在目。 真是这样吗? 虽然许多在《星际迷航》中首次出现的技术已经成为现实,如:翻盖式手机、通讯徽章、皮下注射器、机械臂激光手术刀等,但下面这些技术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因为它们不是违反物理定律,就是超越了自然的极限。其实不仅是这部影片,在很多影视或文学作品中,都有类似的硬伤。 瞬间转移的无用性 上世纪60年代吉恩罗登伯里创造《星际迷航》电视剧时曾经考虑:从行星轨道降落到行星上,如果乘坐飞船着陆,会占用电视剧中太多的时间,我们必须想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想到一种把人分解后再组合的方法,即瞬间转移,这个过程在片中只需要5秒钟。瞬间转移技术如果真正出现,将堪称交通工具的革命。想象一下,在磁悬浮和喷气机的时代,谁还会选择坐马车长途旅行呢?同样,如果未来真有瞬间转移系统,那些宇航员为什么还要费力乘飞船上太空呢?瞬间转移到另一个星球不就万事大吉了么? 其实,瞬间转移系统真正挑战的是宇宙的极限。瞬间转移的科学性并没有错,1997年奥地利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实现光子的瞬间移动。但有灵魂的人不比无生命的光子。如果转移一个人,务必要保证组成人体的每个部分都在正确的位置上。在物理学家看来,这个问题可以简化为转移海量的原子当然,每个粒子都要在合适的位置上。不幸的是,构成一个人的原子数高达10 28 个。为了保证传输过去还是本人,必须预先测定每个原子所在的位置每个原子至少需要三个坐标还要知道电子占有的能量位、原子之间的结合强度和分子的运动状态等附加信息。这样算来,存储所有这些信息每个原子约需要1千字节。一个人的信息量就是10 28 千字节。为了对这个天文数字有些感性认识,我们用天文单位来衡量它:如果把这些信息储存进普通的500G台式机硬盘,再把这些硬盘一块一块摞起来,我们将看到一条长达70光年的硬盘长城相当于地球到织女星距离的三倍。编剧可能忘记在企业号上开辟专门的舱室装载这些硬盘了。 好吧,我们假设摩尔定律(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一直在发挥作用,未来电脑的存储器已经可以轻松存入这么些信息,但把船员转移回飞船还是有可能发生毁灭性的爆炸。原来空无一物的转移室瞬间多出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必然要排开它占有空间原有的空气,这就形成了可怕的冲击波。之所以说可怕,是因为普通炸药的爆炸冲击波传播速度一般在2000m/s~9000m/s之间。而瞬间出现的物体排开空气的速度将是无穷大!由于反应速度太快,瞬间释放出的能量来不及散失而高度集中,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避免企业号内爆的唯一办法是实现将转移室抽成真空。而在影片中,那些用瞬间转移旅行的船员并没有穿宇航服。 其实,即便是不懂物理的观众也可以看出瞬间转移系统的破绽。如果真有这样的系统,在激战中为何不把炸弹直接转移到敌人的飞船中把敌舰炸毁呢?毕竟史巴克和其他舰长都曾利用瞬间转移深入敌巢。要么这是一个仁义的系统,只能传送非军用物品,要么它削弱了星际交战的激烈程度,编剧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金刚狼的排异反应 在影片《金刚狼》中,也有一个能瞬间转移的角色,他常常突然出现在对手背后,给他一记勾拳。根据上文提到的瞬间转移等于爆炸,他那记勾拳可以省了,单靠空气的冲击波足以制敌。 也许是漫画影片的缘故,《金刚狼》中超出科学常识的地方数不胜数,单是男主角的存在就是一个天大的失误。 19世纪幼年金刚狼手背上的骨刺也许可以勉强用骨质增生来解释,20世纪的金刚狼经历了金属化改造还能存活就太匪夷所思了。要知道使用地球上的金属作为骨骼都容易引发排异反应,何况是未知的外星金属。而且,金属单质都是元素,未知的金属一定是未知元素,只能在元素周期表的后排寻找。那些元素不是放射性极强就是半衰期极短,可能咻地一下衰变为其它元素了。编剧实在是弄巧成拙,给金刚不坏的男主角安排了这样一副短命的骨头。 就算这利爪是某种合金吧,记忆合金是合理的解释。记忆合金制成的物品在不同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形状。也就是说金刚狼临敌一怒,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体温升高,原来像发条一样蜷缩在手背、手臂上的金属条一下绷直了。完全符合剧情。但天气热了怎么办?手中的咖啡太烫呢?实在不保险。 另外,在影片中,改造骨骼的过程几分钟就完事了。这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即金刚狼从手术台下来后手无缚鸡之力。举重有个循序渐进的道理,运动员都会从较轻的杠铃练起。几分钟内把自己的全副骨骼换成了高密度的金属,体重增加了不少,肌肉哪里会适应得这样快?金刚狼合理的反应应该像刚从失重环境回到地球的宇航员一样浑身瘫软,而不是破墙而出,寻敌报仇。 肯定还有观众纳闷,金刚狼的利爪缩入手背后,将有一部分隐藏在前臂中,有这样三根无坚不摧的东西别着,他还怎么弯曲手腕呢?鉴于这个问题无需科学知识便可解答,在此就不讨论了。 钢铁侠的外衣 同样是漫画英雄,钢铁侠就要现实得多。他没有特异功能,单靠一颗原子能心脏(真不知他怎么屏蔽核辐射的)和全副盔甲战天斗地。自然界也有类似的例子,昆虫都有坚硬的盔甲,学名叫外骨骼,而且大多数昆虫的飞行能力都不差,当然它们用不着脚底喷火。 其实钢铁侠是目前最接近成熟的技术。无论是日本的工程师还是美国的军火专家都在研究人造外骨骼的可行性。日本人针对医护人员研制了机械服装,其实就是支撑四肢的架子,内置动力系统,可以帮助并不强壮的女护士搬动行动不便的病人。现在这套服装高1.6米,自重23千克,使用100伏特的电池供电。电池可以使用五小时。当然,穿着这么笨重的衣服行动一定快不了,而且初次使用者还要适应一阵,仿佛重新学步一般。 高科技的机械服装自然不同于踩高跷,在使用者抬腿之前,机械腿就知道主人要抬腿了,它会马上作出抬腿动作,使用者放松腿部,跟着它走就行。这是怎么做到的?原来,在机械肢体内与皮肤接触的地方安置了许多电极,可以感知人体的神经脉冲,并根据脉冲作出相应的反应,只是目前这项技术还不成熟,比如不易分辨踢腿与弯腿的区别。但这已经朝着钢铁侠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随着单兵装备越来越重,美国陆军也对这种人造外骨骼发生了兴趣。军方希望士兵穿着它举200磅的重物几百次都不会累。为了减重,盔甲是铝制的,未来还可能采用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对士兵来说,战场上灵活性更加重要,毕竟没有谁会愿意在枪林弹雨中慢吞吞地挪动脚步。为此军方科研人员的近期目标是让身着这种外骨骼的人能够轻松爬楼梯、下斜坡、乃至踢足球。 如此看来,钢铁侠的行头成为现实已经指日可待了,随着神经传感器技术愈发先进,机械能够更迅速地对主人的行动意图做出反应,铁手钢足也能如臂指使。除了要经常充电比较麻烦以外,一切都与漫画英雄很相似了。当然,还是不能喷火飞行。一来背着一大罐火箭燃料行动不便;二来脚底喷出熊熊火焰时,保持膝盖不弯实在很难。 人类中心主义的执迷 就智慧而言,人类是地球生命进化树的顶点,但其它方面就未必了。拿移动速度来说,人比不上体型相若的猎豹;以力量而言,人远远不如蚂蚁。然而在《终结者2018》或《变形金刚2》中,那些机器人都模仿人类的外表,有两手两脚,难怪终结者总被人类终结山寨货还能强过品牌机吗? 从根源上说,把机器人(其实叫智能机器更贴切,英文robot一词中并没有人的意思)想象成人类的样子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作怪。君不见各国神话中的神仙也往往有人的样子么,再有变化,也不过是人面蛇身(女娲)、或是兽首人身(埃及神),脱不开头、躯干、四肢的窠臼。人总是格外钟情于与自己相似的东西。 若从终结者系列电影的设定出发,那些机器人实在没有必要长成和人一样只要能有效终结人类即可,何必是人形。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说,相对于双足直立行走而言,四足乃至六足、八足行走更为稳定有效。如此看来,《变形金刚2》中颠覆性的形象大力神采取了伏地爬行的姿态行动,重心降低获得稳定,可谓无心插柳的符合科学之作。 再说经济性,身高增加一倍、体积和重量要增加三倍,随之而来的是灵敏度降低、能耗增加,显然不够经济。《终结者2018》里有一个黑铁塔似的收割者,专门抓俘人类,它的笨重在主人公与之周旋期间暴露无遗。为什么要把机器做这么大呢?进化史上最成功的动物都是那些体型微小、行动敏捷的,从蟑螂到老鼠无一例外,而巨大的腕龙和猛犸都容易灭绝。变形金刚们也有这个问题,仿佛不是两台庞大机器扭打做一团便不能解决问题。可能人类天生就对比自己形体大的东西有敬畏之心吧。孰不知,历来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不是那些大个猛兽、而是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病毒,只是微小的东西难以上像,人类便把恐惧与崇拜幻化做大型机器人,投射上大银幕上了。 过去的幻想部分地成为了今天的科学,今日的幻想未来未必不会变成现实。没有读者会深究《西游记》或《封神演义》中的种种奇妙法术是否现实,从书中得到欢乐就足够了。同样,我们大可不必对非科教片中的科学问题吹毛求疵,只要承认这些设定时间旅行、人造重力、制造黑洞、外星人也长着双手双脚等等是另一个宇宙中的家常便饭,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坐下来欣赏了。 本文发表于《周末画报》第551期
个人分类: 八卦|1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