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911事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天津当局:911事件引发的癌症与812事件应当对比一下
热度 1 zhangxw 2015-9-11 19:23
天津当局:美国 911 事件引发随后癌症问题与天津 2015.8.12 化学危险品爆炸是否具有可比性,提示性?!请考虑。 张学文, 2015/9/11 美国 2001 年 911 事件是商用飞机炸了办公楼房,可却引发援救人员随后得了癌症, 2015.8.12 天津滨海新区的危险品仓库爆炸,它是否也存在(或者可能更严重)救助人员、周围人员事后会患癌症问题?! 我觉得美国的教训值得我们在天津 812 事件处理中参考。 以上外行话希望天津有关当局参考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4173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911事件12周年祭——兼论当前国际上正热着的国家恐怖主义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3-9-11 05:27
  9月份对于中国人节日有点多。   首先9月1日,几乎是全国各类学校开学的日子,这个涉及到几乎所有家庭,所以,应该算不是节日的节日。   9月9日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主席毛泽东同志逝世37周年,虽然不是逢五逢十,可是网络上的纪念活动还是不少,科学网上也吵成了一锅粥。   9月10日是第29个教师节,学生刚开学就为老师过节,估计当时设计这个节日的时候就是这样考虑的,开学后浮躁的心稍微稳一稳,老师们就该幸福一下了,比如从学校领些奖金,从政府领些荣誉,并集体大吃一顿什么的。   9月11日则是美国被恐怖分子袭击12周年纪念日,我去纽约路过世贸大楼的遗址,还是从心里凭吊了一下的。对,在我的书《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中,我们认可了将911作为现代应急管理第二个里程碑的认知,原因是——   一,从这个时间开始,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概念合二为一了。不久,美国的FEMA并入了国土安全部,应该说,美国佬“改”了——之前CIA和FBI天天掐,其实在新形势下,他们得不断合作了。   二,恐怖主义变味了,由之前些许带着“英雄情节”变得“纯粹狗熊”了,因为他们下手的对象变成了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而不是军队警察这样的代表国家专政机器的象征物。   三,国际合作反恐升级了,大多数国家认识到了现代恐怖主义的劣迹,开始团结在一起应对了。当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在反对恐怖主义对美国的袭击时也希望美国认可东突等属于国际恐怖主义。    —— ————————————————   最近比较惹眼的是叙利亚的事情,看着中国很多国民稀里糊涂,我觉得需要说明一下事情的由来:   叙利亚反政府军和政府军也干了老长时间的仗了,在不太得民心的政府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们悍然动用了化学武器,且杀害了不少的平民百姓,而不仅仅是反政府军。这些证据都通过自媒体(微博啥啥的)为全世界所知,当然,美国的情报机构自己也收集了一些证据,尽管不如前面的自媒体证据更为人知。   当然,叙利亚的政府军是不承认自己使用了化武的,不过,承认不承认与使了没使不是一个概念。美国在犹豫再三之后,一向喜欢做世界警察的他们要出手管管了。   我想以上就是叙利亚危机的梗概。而目前,由于有利益在里面,俄罗斯正和美国较劲,不过,这个劲较得不太有劲,最后普京还是会妥协的, 毕竟 一方 (且不说是谁)使用了化武是事实。   我们这里对这个问题稍微中国官方口吻一点,假设叙利亚政府军确实对老百姓使用了化学武器,兄弟们,你们觉得这还属于叙利亚内政吗?要知道,各类公约都是严禁使用生物、化学、核武器的。   而联合国安理会也只会说:谴责化武使用,要认真调查,不能轻易动武.......之类。也所以,愈发地让美国人看不起,老美干脆就想绕开联合国直接把炮弹轰过去了。   当时姆拉季奇把8000多穆斯林杀死埋一大坑的事情导致了克林顿任总统时的美国出兵,今天的叙利亚态势和当年的巴尔干半岛局势是很类似的。   ————————————   所以,如果叙利亚政府军此事为真,则是不折不扣的“国家恐怖主义”,不能不允许外人置喙。   类比一个简单例子,这有点像本来班上两同学都是赤手空拳打架来着,结果你回头拿了把菜刀就奔他去了,作为班长的老大怎么办?!   911最差劲的一点我刚才说了,是恐怖分子对老百姓施虐,是流氓的砍刀对百姓的赤手空拳,我认为是不能容忍的。   当然,我说了不算。可是,现在有不少人认为美国无理由地欺负人,就像当时布什以后来被证明不太靠谱的借口出兵伊拉克似的,但是,叙利亚的事情和伊拉克相比还真不太有可比性。   ——————————   最后,我想喊句口号:反对一切恐怖主义!   还有,9月的18日也是一个窝火的日子。过了这个节骨眼,9月就过度到10月了。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806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国911事件纽约世贸的双子塔是怎样倒掉的?
热度 7 laserdai 2013-2-6 22:48
想起来多年以前, 美国911事件 中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子塔最终倒掉了,直接原因不是飞机的撞击,而是大火的燃烧让第一座楼软化,首先倒掉,继而第二座受到牵连,也相继倒掉。 1. 飞机本身的质量/重量很小,根本撼动不了坚实的纽约世贸大厦的双子塔。 2. 飞机的高速度撞击产生的冲量/冲击力很大,因此导致爆炸并起火。 3. 飞机本身携带的汽油燃油增大了火势,撞击之后即可开始大火的熊熊燃烧。 百度资料说:上午8时46分40秒:美国航空公司11次航班(一架满载燃料的 波音767 飞机)以大约每小时490英里的速度撞向世界贸易中心北楼(WTC1),撞击位置为大楼北方94至98层之间。大楼立即失火,而飞机上的69吨航空燃料倾倒进大楼,更加剧火势,整幢大楼结构遭到毁坏。被撞击楼层以下的人员开始疏散。但所有的3道楼梯都被撞坏,因此被撞击楼层以上的人员无法逃离。而世贸南楼的工作人员很快通告南楼的所有人员,称南楼“依然安全”,可正常运作。一些人忽略广播通告依然继续工作,一些人撤离,还有一些人则聚集在位于南楼第78层和第44层的空中大堂。 4. 大火开始燃烧以后,双子塔内的装修材料,办公用品等被点燃,开始燃烧,火势蔓延很快。但是,人员还有一定的时间疏散,消防人员有一点时间进入救援和灭火。 5. 大火产生的高温,导致塔的主体支撑钢结构(还不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软化,整座大楼自重很大,因此站立不稳开始摇晃。 百度资料 :双子大楼 高宽 比为7:1,由密集的钢柱组成,钢柱之间的中心距离只有1米多,所以窗都是细长形。密密的钢柱围合起来构成巨大的方形管筒,中心部位也是 钢结构 ,内含电梯、楼梯、设备管道和服务间。两座塔楼都能提供75%的无柱出租空间,大大超过一般高层建筑的使用率,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空间。 6. 最后,大楼被撞击那一层和附近几层软化(真正的扭腰!),上部建筑倒下。 上午10时28分31秒:世界贸易中心北楼从上到下坍塌,在撞击点以上的楼层无人生还。北楼之所以要比南楼晚倒塌,主要有三个原因:撞击点较高、飞机速度较慢,受影响楼层的防火系统已经被部分更新; 7. 另一座大楼也受到随后的撞击和大火倒塌。 还有第一座倒下改变了地下部分连在一起的力平衡,就象小孩子的跷跷板一样,所以,第二座随后相继倒下。 上午9时02分54秒: 美国联合航空 175次航班(另一架满载燃油的波音767飞机)以大约每小时590英里的时速撞入世界贸易中心南楼(WTC2)78至84层处,并引起巨大爆炸。飞机以近乎45度的左倾角度撞上南楼,说明劫机者险些错失了目标。飞机的部分残骸从大楼东侧与北侧穿出,掉到6个街区以外的地方。但还有1个 楼梯间 完好无损,因此少数在撞击点以上的人员仍可生还。有人听到多次爆炸声响。 上午9时59分04秒:世界贸易中心南楼倒塌。 总之,飞机撞击只是触发因素,大火才是充分条件。如果只有撞击而没有大火,这个双子塔不会倒掉。
个人分类: 科普|29013 次阅读|21 个评论
911事件部分照片视频首次公布
xupeiyang 2009-9-11 19:55
http://news.163.com/09/0911/07/5ITQAK800001125G.html 今天是911恐怖袭击事件8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一天到来之际,一组有关911恐怖袭击的幕后策划者和基地组织高层领导人哈立德穆罕默德的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这组照片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今年7月拍摄的,后来交给了哈立德穆罕默德的亲属。2003年哈立德被捕以来,一直被关押在美军设在关塔那摩的监狱。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3架美国国内航班,分别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和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导致世贸双塔大楼倒塌,3200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 911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美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谴责和立场也受到大多数国家同情与支持。 在9.11事件中共有2998人罹难(不包括19名劫机者):其中2974人被官方证实死亡。 有人忍受不了高温和浓烟,贸然跳楼求生。 真假拉登照片对比(左为1998年照片,右为2002年照片):假拉登鼻子更宽大,并且右手上还戴着一枚教规禁戴的金戒指。 9月11日晚,人们在美国新泽西州远眺纽约下曼哈顿地区为纪念911恐怖袭击事件八周年点亮的灯光。 911事件已经过去整整8年了,当我们再次回顾历史的时候,不免还是要唏嘘感叹一番,灾难无国界,这些惨烈的尚未公布图片似乎让我们再次回忆起那世界末日般的炼狱景象。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2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