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业务流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决策知识自动化》-第二章:业务流程中的决策(二)
Kara0807 2016-10-21 07:51
《决策知识自动化》 - 第二章:业务流程中的决策(二)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本书综合大量来源于业务流程自动化的主流应用场景,聚焦于组织管理及运营中经营决策的知识自动化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 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自动化技术实施决策管理,以提高运营效率和组织收益 。 本书适合各企业 CEO/CIO/IT 架构师以及一切对知识自动化理论感兴趣的读者。 第2章 讲述了 如何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使 BPMS 可在关键点上调用决策服务来实现经营决策自动化 。本章给出了一种业务流程合理化的方法,可使决策管理中的收益最大化,同时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贷款发放流程模板作为示例。 注: 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德先生将定期于每周四准时推送《决策知识自动化》的章节内容,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订阅德先生查看后续精彩内容。 第二章 业务流程中的决策 众院士强力推荐、知识时代必读之作! ========================================================================== 第二章 业务流程中的决策 决策管理使用业务知识对决策制定流程实施自动化,从而实现业务知识的价值 。因此,给人的第一感觉,一个决策管理项目可能包含三项工作:识别业务流程中的经营决策,收集决策所需知识,以及把知识封装嵌入自动化决策系统中。但决策管理并非如此简单。 原因之一就是:决策管理的目的是改善决策机制,而非简单地自动化当前业务流程。收集已有的业务规则仅可简单描述当前业务的处理流程。或许,它可以用于当前流程的效率分析或作为一个自动化项目的开端,但对于决策管理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更为微妙的原因就在于:决策自动化不可避免地会改变该决策周围的业务流程。为评估决策管理的成本和收益,我们需要观察决策自动化前后的全过程。这表明决策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密切相关。此处有两个常见错误:(1)在不考虑重新设计相关业务流程的情况下,试图实现自动制定决策的任务;(2)未考虑决策自动化机制,便开始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流程重设计时,应始终将决策管理纳入考虑范围,并将其视为流程重设计的一种方式。 本章将重点讨论如何使用自动决策服务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及重设计,以使其替代并重构业务工作流的部分流程。 …… 2.5 流程设计方法 任何面向客户的自动化流程设计都存在以下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 ,以图2-8所示发放流程模板为例。 (1) 客户操作,包括流程申请、进展反馈、额度展示及最终决策通知等。 (2) 底层业务流程,包括数据收集、案例评审及案例终结等。 (3) 决策服务,包括引导案例进展以及允许决策机制自动化等。 Steve Towers大力拥护的“由外至内”的方法着重强调客户体验的重要性,而传 统的BPM方法则更关注于底层业务流程6。但 当采用决策管理自动化业务流程时,这两个目标—为客户交互提供一个清晰的结构以及一组高效的业务流程—均依赖于决策服务的简洁设计 (如前文所述,这是一种可实现高效性、独立性及可重用性的决策服务)。 后续章节将在3个更为细致的层次上对决策服务进行描述: (4) 每个决策点上决策制定流程的结构。 (5) 每个决策所需的特定的支持知识(如业务规则等)。 (6) 以可执行软件的方式实施知识。 该领域同样对于自顶向下及自底向上方法的各自优势有不同看法。James Taylor和Neil Raden提出了一种自顶向下的决策管理方法,该方法在确定业务决策所需的业务知识之前,首先需对将要制定的决策进行定义7。而Ronald Ross及其他业务规则团队所追捧的业务规则方法则通过对业务如何得以执行施加通用约束,视业务规则为首要因素,并视决策服务为对业务规则的执行8。 然而,该领域也存在许多一致的观点,同时那些不同的观点大部分都只是侧重点不同而非实质上的分歧。因此Ross在比较了这两大阵营针锋相对的观点之后,给出了这样一个中庸的答案: 企业决策管理(Enterprise Decision Management,EDM)领域的理念在于:当你想表达这是一个“决策”时,不应该说这是一个“规则”,即真正使业务增值的是那些使用规则制定的决策,而非规则本身。换言之,规则只是实现一些重要业务目标及制定经营决策的方法。因此,EDM传达的思想为:当我们关注的是业务目标时,你不应该找企业管理人员探讨实现该目标的方法,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并非规则本身使企业运作更为智能化,而是规则的使用可实现更好的决策,从而使企业运作更加智能化。规则及管理规则只是实现该目标的手段。我本人十分赞同上述观点并认为该解释十分合理9。 以上所述观点与本书所提的方法并不相互矛盾,我认为这是一种决策管理领域大部分从业者都会认同的方法。当自动化业务流程时,宽泛地讲该过程应该是自顶向下的,但在每个层次上, 活动又会受到上一层业务需求及可能情况的引导及限制 。 纯粹的由内至外的方法并不适用于顶层的三个层次设计。 不考虑自身所提供的客户服务及实施的业务流程,而单独设计一组决策服务是不可能的 。但 纯粹的由外至内的方法也是不合适的 。当设计面向客户的服务及底层业务流程时,应牢记必须使用一组合理且高效的决策服务来执行业务流程。因此,要实现决策管理的优势,必须要正确认识这三个层次的重要性并在流程设计中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同样,针对底层的三个层次,我将提出一种自顶向下的方法来分析每个决策点上决策制定流程的结构,发掘每个决策需要的知识并以可执行软件的方式将其实施。决策分析和知识发现必须受到某些规则的引导和约束。必须牢记: 实施知识的可用技术必须能够使得知识的实施是高效且可维护的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带有预见性的自顶向下”的方法。 因此,在描述本书的核心内容——决策分析及知识发现的方法论之前,本书将首先介绍在决策服务中封装业务知识所需的主要技术。
个人分类: 知识自动化|1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好书推荐 |《决策知识自动化》-第二章:业务流程中的决策
Kara0807 2016-10-18 07:47
好书推荐 | 《决策知识自动化》 - 第二章:业务流程中的决策(一)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本书综合大量来源于业务流程自动化的主流应用场景,聚焦于组织管理及运营中经营决策的知识自动化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 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自动化技术实施决策管理,以提高运营效率和组织收益 。 本书适合各企业 CEO/CIO/IT 架构师以及一切对知识自动化理论感兴趣的读者。 第2章 讲述了 如何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使 BPMS 可在关键点上调用决策服务来实现经营决策自动化 。本章给出了一种业务流程合理化的方法,可使决策管理中的收益最大化,同时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贷款发放流程模板作为示例。 注: 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德先生将定期于每周四准时推送《决策知识自动化》的章节内容,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订阅德先生查看后续精彩内容。 第二章 业务流程中的决策 众院士强力推荐、知识时代必读之作! ========================================================================== 决策管理使用业务知识对决策制定流程实施自动化,从而实现业务知识的价值。因此,给人的第一感觉,一个决策管理项目可能包含三项工作:识别业务流程中的经营决策,收集决策所需知识,以及把知识封装嵌入自动化决策系统中。但决策管理并非如此简单。 原因之一就是:决策管理的目的是改善决策机制,而非简单地自动化当前业务流程。收集已有的业务规则仅可简单描述当前业务的处理流程。或许,它可以用于当前流程的效率分析或作为一个自动化项目的开端,但对于决策管理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更为微妙的原因就在于:决策自动化不可避免地会改变该决策周围的业务流程。为评估决策管理的成本和收益,我们需要观察决策自动化前后的全过程。这表明决策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密切相关。此处有两个常见错误:( 1 )在不考虑重新设计相关业务流程的情况下,试图实现自动制定决策的任务;( 2 )未考虑决策自动化机制,便开始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流程重设计时,应始终将决策管理纳入考虑范围,并将其视为流程重设计的一种方式。 本章将重点讨论如何使用自动决策服务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及重设计,以使其替代并重构业务工作流的部分流程。 …… 2.3  业务流程决策的重设计 当为决策服务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时,十分有必要将决策管理作为业务流程建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有流程中的决策机制往往需要许多人员在不同时间参与,而流程重设计则为整合该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一个良好的流程设计,其目标是定义一组高效、独立且可重用的决策服务。这些特点均可对如何使用重设计的流程中的决策服务产生影响。 高效性:调用一个决策服务产生的大部分计算开销都在接口处 —— 整理输入的数据,启动服务并返回结果 —— 而非调用服务制定决策这部分。这表示: 应将一个决策制定流程整合为少数几项决策服务,而非将其分割部署在多个互不相关的服务中; 应仅将某一决策所需的数据提供给该决策服务; 不应使用相同的案例数据多次调用同一决策服务。 独立性:一个条理清晰的设计对于系统开发者和业务用户都十分重要,因为两者均需表达和维护封装在服务中的知识。业务知识具有自然结构,且其结构应该在业务流程的设计结构中有所体现。即: 通过封装连贯的业务知识,每项决策服务仅实施决策制定流程的一个步骤; 应尽量减少决策服务之间的交互,且交互仅限于使用之前的决策结果制定后续决策的情况。 可重用性:跨越服务功能、产品渠道以及业务线实现决策制定流程的连贯的一致性对于企业管理有众多好处。实现一致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共享常见的决策服务,或重复使用服务的决策组件。即: 决策服务应被一般化且可被重复使用,而非仅针对特定功能、渠道及业务线; 当整个决策服务不可被重用时,可允许对服务中封装的知识进行重复使用。 当我们着手处理业务流程中的决策自动化任务时,应一直牢记这些目标。任务可被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为组织的决策机制构建一个抽象模型。 (2) 重新分配员工在自动化决策服务中的角色。 (3) 合理化决策点及业务流程。 2.3.1  员工决策机制的建模 我们绝对不能低估任何组织中员工决策机制的复杂性。人为地处理单个案例即可生成一张人际交互网,如案例会谈、建议请求、专家咨询、多级审批、监督管理及其他交互等。在经过复杂的人员活动和交互之后,大家会针对某一案例达成一组意见一致的决策,但人们往往并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如果打算重新设计如此复杂的决策制定流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个流程。 Paul Konnersman 提出了一种分析和建模员工决策机制的方法,能极大地简化这些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3 。他的决策流程规范方法基于这样的想法:既然许多决策会涉及多个人员,那么建模的 “ 原子活动 ” 应该是决策本身,而非任何特定参与人员的工作贡献。该方法认为每个决策都可被描述为一项由一个或多个角色的人员参与的活动。 Konnersman 在其决策流程规范方法中使用了五种角色:每个活动有一个决策管理者,还可能包括咨询顾问、审批者、检查员和通讯员(如表 2-1 )。 来源: .M.Konnersman, “Decision Process Specification: A Methodology for Modeling and Enacting Professional Work Processes.”Working paper, 2006. 这些角色的交互规则可被编写为脚本的格式。每个决策均有一个内在流程,流程依赖于可能参与决策的角色而非决策本身。包含所有可能的参与者的抽象流程建模是一次性完成的,此处并不针对特定角色参与的具体决策流程进行建模。不同人员对于决策的贡献可被简单以角色( BPMN 2.0 中的 “ 资源 ” )替代。此类抽象过程的简化可通过一个仅包含两个角色 — 决策管理者和审批者 — 的案例体现,如图 2-2 所示。 图 2-2 所示流程中, X 先生需对某案例制定一个决策。根据案例特点(例如,若案例的价值超过 1 万美元),该决策必须经由 Y 女士审批。若 Y 女士对 X 先生的决策不予通过, X 先生就需修改决策直至 Y 女士审批通过为止。若将 X 先生视为决策管理者并将 Y 女士视为审批者,对其进行建模,该流程可被抽象为一项仅包含两个角色的活动。 X 先生和 Y 女士之间的交互则被视为是该活动的内部过程。 涉及的交互角色越多,活动的内部过程就会越复杂,抽象模型所带来的简化效果也就越明显。如 Konnersman 所指出的: 若决策者和审批者均参与所有决策,传统方法就会错过将决策者和审批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打包处理的机会。这种机会的重要性会随着决策参与角色数量的增加呈指数形式递增。 4 抽象的结果是一个流程模型,在该模型中人员交互网络包含的每个决策 — 合作、审批、检查等 — 均可使用带有多重资源的单个活动表示。 Konnersman 的目的首先是要提供一种流程建模方法,流程中所有活动均可被视为决策,其次是可在不考虑自动化能力的条件下,对决策建模。我在此处使用该方法的目的与其稍有不同。 Konnersman 的分析方法对于流程重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可用于揭示已有决策制定流程的基础结构,因此可将其方法纳入一个新的、用于开发基于知识的服务的、自动化的流程中。 2.3.2  自动化决策制定流程 第 1 章介绍了决策收益定价法的概念并描述了决策管理在 5 个维度上能够带来的收益。精度、成本、速度、敏捷性和一致性,均可通过使用自动化决策机制替代员工决策机制得到改善。流程重设计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多的使用决策服务,而使员工仅负责与客户沟通、处理边缘案例和异常情况等。 现在普遍认为,这种 “ 直通式的处理流程 ” 能够使案例的处理时间及耗费精力最少(它既能降低成本又可提高速度)。但仍存在一种常见误解:这种方法会降低决策的质量,即它需折中考虑决策成本和决策质量。恰恰相反:采用决策管理进行决策自动化的同时提高了决策的精度和一致性。该方法同时提高了敏捷性,并可更加简单迅速地修改嵌入在决策中的业务政策。 然而,将决策服务嵌入主业务流程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在决策制定流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管理变更通常是最后才被考虑的要素;流程已被重设计过,员工也已根据自身所需扮演的角色接受了再次培训 —— 这几乎是流程重设计的副作用。但是从决策自动化的角度来看,员工角色的改变对于流程重设计至关重要;实际上它可被视为流程重设计目标的一部分。参与流程的员工的能力、所需的再次培训以及新角色所需的持续性支持都应作为项目前期流程重设计需考虑的内容。这不仅会对项目的解决方案施加限制,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变革管理的重心在于如何改变而非改变什么。例如, John Kotter 提出了一个包含 8 个实施步骤的方案: (1) 营造一种紧迫感 (2) 产生引导性的合作 (3) 规划管理变革的愿景 (4) 传达该愿景 (5) 授权员工广泛的行为 (6) 生产短期回报 (7) 永不懈怠 (8) 将愿景融入组织文化中 5 许多转型努力的失败都可归结于缺乏愿景,但也有些失败案例表明细节决定成败:转型本身未被正确理解。从参与者的角度看待转型 — 设想参与者的角色将发生什么变化 — 在策划一连串有效的转型活动时非常关键。 在图 2-2 所示的带有审批流程的决策案例中, X 先生为决策管理者, Y 女士为审批者。当将该决策自动化并作为直通式处理流程的一部分后,一项决策服务替代了决策管理者, X 和 Y 的角色转变为仅负责处理棘手案例或异常情况的评审员。重新设计该流程的部分任务即为考虑如何重新分配 X 和 Y 在案例评审中的责任。一种选择是 X 和 Y 分别被授权两种不同级别的评审权限。表 2-2 可用于重新映射两者的角色。 两者的角色均在直通式处理流程中发生了改变: X 先生现在负责评审案例而非负责执行最初的决策制定; Y 女士的权限等级比之前更高了,因为她的部分评审工作现在可由 X 先生代为执行。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对组织内的所有角色进行一个系统化的重新映射,这样当需要针对某种特定类型的决策自动化时,我们均可执行相同的映射角色策略,并使用一个前后一致的方法来升级参与者的职责。注意,在这个角色重映射活动中,决策服务与员工一起作为决策参与者并具有一定的权限。角色重映射的步骤如图 2-3 所示。 使用抽象方法为决策制定流程生成一个简单模型,并重新映射决策参与者的角色之后,我们即可扩展这些决策,并揭示整个业务流程自动化的完整模型。图 2-4 所示为之前所述简单例子的扩展模型:一项带有审批环节的员工决策现在可由一项带有员工评审环节的自动化决策代替。 在这样一个子流程中,一项决策服务( BPMN 2.0 将其建模为一项业务规则活动)负责制定一个自动化的决策,同时负责对案例进行估值并参考表 2-2 中的权限等级决定案例所需的评审级别。基于该决策服务返回的结果, BPMS 可无需任何人员参与直接通过该案例或者将其递交评审。这种简单的模式十分有效,并已被普遍用于自动化决策制定的直通式处理流程中。 2.3.3  合理化决策点 上述示例着重强调决策的模型抽象、角色重映射以及模型扩展。但当我们对企业决策制定流程进行分析时,会发现它是一个由多项决策组成的网络。当将所有决策进行抽象、重映射及模型扩展后,其结果将会是一个包含多种决策模式(如图 2-4 所示模式)的流程图,我们不应止步不前。业务流程建模是合理化及简化决策的一个绝佳机会,其目的在于实现本书之前所提出的目标:决策点的高效性、独立性以及可重用性。 合理化要求流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流程灵活性主要是指,一个决策可在两种情况下于流程中的任何决策点上被制定:( a )点上的对应决策所需的所有数据均可从流程中获得,( b )点上的对应决策返回的数据均为流程所需。这也使得将整个决策制定流程整合为少数决策点成为可能。 作为一个简单的例子,图 2-5 展示了一个包含两个连续 “ 结合评审决策 ” 模式的流程:模式一用于检查和评审信用政策,模式二用于检查和评审欺诈可能性。每一种模式均使用一个决策点返回一项接受 / 待定 / 拒绝决策;这些结果将决定申请在流程图中的流通路径。这两个决策均基于之前收集好的数据,信用审查和欺诈审查这两个决策之间并未收集新的数据。这就意味着两个决策可在一个决策点上即信用及欺诈审查决策点被整合,如图 2-6 所示。 合理化决策点之后,通常情况下需重构并简化后续业务流程,但本书所提的敏捷性主要受流程的组织结构问题的约束。例如,图 2-6 中包含两个相互独立的分别关于信用和欺诈的评审任务,且它们在流程中被顺序执行。这种情况浪费了流程处理时间,在该案例中,信用及欺诈审查可作为两个独立并行的处理任务,如图 2-7 所示。然而,这使得有时会出现已被信用评审节点拒绝的案例还需被欺诈评审节点处理的情况,因此这时我们在使用流程成本换取流程时间。最优方案为根据待定率和评审成本(各部门会有所不同,且这受到评审团队可用资源的约束)设计流程。 注意图 2-6 的决策点会针对信用评审及欺诈评审返回两个独立的流通路径决策,但在图 2-7 中,它们被整合到一个单独的流通路径决策及一个待定列表(信用和 / 或欺诈)。表 2-3 展示了决策重构的逻辑,它依赖于决策值之间的自然划分: “ 拒绝 ” 优先于 “ 待定 ” ,而 “ 待定 ” 优先于 “ 接受 ” 。整合的流通路径决策决定了是接受、待定还是拒绝该申请;待定决策又会判断该案例是需被信用评估团队还是欺诈审查团队审查,还是同时需要被两者审查。这样的组合同时会提供一个拒绝决策列表,但图 2-7 中所示案例不存在这种情况。 这一简单案例阐明了我们如何在不改变基本决策逻辑的前提下对决策进行重构。实际案例中存在许多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包含超过两个以上决策整合的复杂案例。该示例用于阐明两个原则:( 1 )案例在业务流程中流通路径的业务逻辑应该尽可能地被包含在决策服务而非 BPMS 中;( 2 )业务逻辑定义使用的语言应尽可能自然地反映流程流的结构。为阐明这些原则的作用,此处描述了一个带有决策点及路径选择逻辑的常用流程流。 未完待续 …… 由于版权限制,本文只列出《决策知识自动化》第二章 “ 业务流程中的决策 ” 的部分内容,在 “2.1 业务流程建模 ” 章节中, Alan 概述了流程建模的一般意义。 “2.2 决策点和决策服务 ”Alan 通过销售代理处理人寿保险申请的流程讲解了 “ 决策点 ” 和 “ 决策服务 ” 的含义。 感兴趣的读者可点击 “ 阅读原文 ” 进入京东自营店铺进行购买! 声明:本文摘编自今年 1 月份出版的新书《决策知识自动化( Knowledge Automation )》( Alan N.Fish 著,王飞跃、王晓、郑心湖等译),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享有中文版权。本文授权 “ 德先生 ” 微信原创首发。欢迎原文原版转载,并注明原作者姓名以及 “ 来源:德先生( D-Technologies )微信公众号 ” 。
2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理规范化,达此十标准
shuhualu1016 2011-7-19 10:10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 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企业管理,在行为活动上,达到了以下十化标准,也就是实现了规范化。 ( 1 ) 决策程序化 。 A. 无论决策大小必须详细分析和深入思考下列 11 个问题:决策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一目标真的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吗?服务于这一目标达成的现有资源状况如何?这种资源约束是否还有突破途径?有多少条途径可以达成这一目标?每一条途径所需资源和条件限制又各有什么不同?企业现有的资源能支持哪几条途径?哪条途径对资源限制最小?哪条途径所需要的资源投入最少?还有没有更有效的途径可供选择?如果这个决策交由我负责贯彻实施,我会选择哪条途径? B. 对于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时段的决策,必须有事先分析、确定的决策制定程序。 C. 必须有程序化标准的贯彻落实的检查,即使是由独立个人完成的决策制定,也必须保留决策制定人个人思考分析决策问题的备忘录,以供事后检查。 ( 2 )组织系统化。 A. 企业组织机构和岗位的设置,无论是去留,还是增减,都只能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实现的需要。 B. 每一个单位、部门和岗位,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并用这种关系的要求来界定各自的工作内容和标准要求。 C. 必须有完整的企业组织运行系统分析文件(具体内容和形式参见舒化鲁:《拥抱辉煌的六根魔杖——企业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第 256 — 289 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2 月第一版),保证每一个岗位角色都明确自己在每一个系统中所要承担的责任。 D. 每一个岗位的工作都必须有系统分析基础上的目标功能作用说明。 E. 必须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各个岗位所承担的工作进行系统分析,引导每一个岗位角色紧紧盯住企业发展目标而努力。 ( 3 )奖惩有据化。 A. 针对什么样的行为进行奖励和惩罚,以及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和程度,必须有事先的约定。 B. 所制定的奖惩依据必须透明公开,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其具体内容。 C. 奖惩依据的制定必须透明公开,避免针对具体的对象进行奖惩的设定。 D. 奖惩的依据必须保证相对的稳定,即使要修订,也必须有让人普遍认同的理由。 E. 奖惩的依据必须具体明确,不能仅仅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说明。 F. 必须确定奖惩依据兑现的具体责任人,使应该获得奖励的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行为主动申报奖励,同时也使该受到惩罚的行为有人负责实施惩罚。 ( 4 )业务流程化。 A. 企业组织运行的所有活动,必须以流程的方式进行梳理组织,以减少直线等级控制带来的官僚主义低效益。 B. 在企业组织内部,每一个人必须有流程意识,并自觉地把所要完成的工作梳理成流程方式来承担。 C. 凡是跨单位、部门和岗位的工作,必须梳理成运行流程来管理,并明确界定每一个单位、部门和岗位在流程中的责任。 D. 必须让企业相应主管直接对流程和流程结果负责,而不是简单地对下属员工的工作成效负责。 E. 必须按照业务流程的要求设定岗位,界定给特定岗位角色的流程活动个数,不能太多,太杂,必须尽可能减少其个数。 F. 必须按照流程来制定奖惩激励措施,针对流程的最终效果来实施奖惩,而不是针对具体岗位个人来实施奖惩。 ( 5 )管理行为标准化。 A. 实施管理的五个环节——愿景设计、沟通交流、授权支持、跟踪考核和酬赏兑现——的行为活动,必须有标准限制,以保证管理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B. 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实施管理的具体行为标准,并有完整、全面贯彻执行的检查控制措施。 C. 标准的制定必须根据实际作出界定,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过分强调单位、部门的特殊性,而选择一些违背行为科学基本原理的方式、方法。 D. 所确立的管理行为标准,必须获得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共同认同。 E. 凡是经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认同的行为标准,必须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如果没有经过共同讨论,并达成共识,就不得随意变更。 F. 企业高层领导必须身体力行,带头遵守管理行为标准,并把管理行为标准执行的情况,作为对管理者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G. 管理行为的具体标准必须详略得当,甚至只是设定禁止项,把不允许发生的行为方式列举出来。 ( 6 ) 绩效考核定量化。 A. 对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必须确定量化的考核标准,并使这种量化标准与履职效果能方便地进行对比判断。 B. 绩效评价的量化,必须与绩效考核标准的量化严格对应。 C. 量化的标准必须能为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不同职务类别的员工提供横向比较的依据。 D. 量化考核要素只能针对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设定,要素权重的大小必须体现它与企业发展关系的密切程度。 ( 7 )权、责明晰化。 A. 授权不能脱离责任,授责也不能脱离权力。 B. 所授给的权力和责任,必须明确具体,不能笼统地授权、笼统地授责。 C. 必须尽可能避免口头授责、授权。即使因为情况特殊而口头授责、授权了,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用明晰的文字给予追记。 D. 所授予的权力和责任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对于可能发生的变更,必须事先确定变更条件。 E. 对于所授予的权力和责任的调整和更改,必须选择与授予时的同样形式。 F. 要调整更改已授予的权力和责任,在正常情况下,必须与权力享有人和责任承担人进行沟通协商,达成共识后实施。 ( 8 )目标计划化。 A. 设定任何一项目标,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具体计划措施。 B. 对所确定的目标,必须在分解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措施之后进行分析论证。 C. 由目标分解形成的分步骤的具体计划措施,必须能够为目标的达成提供控制依据。 D. 对任何一个单位和部门,所上报的目标规划,必须有配套的计划措施论证说明。 E. 上级单位向下属部门或岗位角色下达目标要求,也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框架性计划措施提供支持。 F. 由目标分析形成的具体计划措施,必须留有一定的余地和贯彻实施的弹性,使计划的具体执行人,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自主调整。 ( 9 )措施具体化。 A. 对任何一个岗位的任何一项职责的履行,在具体方式上必须有细节说明。 B. 对于任何一项新工作的开展,所作的方案设计,必须细节分析说明,至少要为工作承担人提供细节上的参考意见。 C. 上司主管向下属员工分派任何一项工作,必须有细节说明。 D. 承担工作的具体措施细节,必须以文字的形式予以界定,以备事后对照检查。 E. 必须把具体工作承担人在实践中所探索的好的思路和方法,补充到对应的措施细节中去。 F. 细节界定,必须用语规范。 ( 10 )控制过程化。 A. 上司主管必须和下属员工一同为寻求好的结果共同努力,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结果。。 B. 上司主管对下属员工的工作必须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意见,并及时把握下属员工工作的进展、困难和状态,并及时提供帮助。 C. 对下属员工的工作必须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跟踪,以保证每一个上司主管所管辖的工作能件件、事事处于受控状态。 D. 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汇报制度,下属员工必须定期向上司主管汇报工作的进展,让上司主管有机会对工作进程中所发生的细微问题在漫延之前采取补救措施。 E. 对于任何一项大的工作或者是新的工作,在开始之前,必须有完善而具体的计划措施设计和论证,避免摸着石头过河造成的失足损失。 F. 必须经常组织形式多样培训,让下属员工具有完满地履行职责所需的系统知识和操作技能。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确定地球经度想到的……
sstone2009 2009-9-11 22:25
读盛洪《头顶星空,地上功利》(读书.2009,8:136-143)了解了一些知识,其中关于科学与功利的见解也是颇为有趣,最引起我注意的还是叫约翰.哈里森的普通木匠,他制造的航海钟,战胜了包括牛顿、哈雷在内的皇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一举夺得了英国议会通过的经度法案悬赏的两万英镑奖金,也成为确定地球经度的人,他的成就推动了英国和世界的航海事业发展,成就了英国近代以来的经济繁荣和帝国霸权。 确定地球经度的意义如此巨大,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过的。确定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实际上是对地球各点位置的确定,并形成标准定位。这个过程包括理论的建立和实践的定位,前人解决了理论和纬度确定,哈里森完成了最后的难题。 前几天,我又与导师商讨医疗服务的测度问题。几个月来,我一直对此十分迷茫,如何测度医疗服务?以现有的一些指标,如经营收入?医院床位数?病人满意度似乎很难求解!导师的催促不禁让我又紧张起来。今天我突然有所思考,是否可以先提出一套医疗服务的经度和纬度?然后用合适的办法确定这套经度和纬度?当然,前者是对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后者就可以理解为测度了。 那么,标准化的依据什么?如何表达? 那么,我们已经初步成型的疾病控制论、完美医疗是否可以有所价值?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3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