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回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刘新垣院士回应东方网的陈云发先生:对王正敏岂可用双重标准
热度 9 wych199771 2014-1-13 20:40
按:此文是应刘新垣院士的要求,由我代为转发到科学网(他未在科学网开博)。 东方网的陈云发先生: 我叫刘新垣,不叫刘新恒。本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王正敏的推荐人为6人,不是7人。是的,我是推荐过很多很多优秀的院士,有的现在是学部领导(院士的领导者),有的为两次Nobel奖获得者的学生,有的现在为全球的著名基因专家,有的现为全球顶尖杂志的编委,而且有时还很不顺利,与生化界头号人物对立过,为某人当院士奋斗过数年, 但我从未碰到向我提供假论文的院士候选人 ,这是我疏忽原因之一(但也不能谅解)。 此外, 院士候选人,在他提供申请院士的材料时就要向科学院保证,他写的材料应该是绝对真实的,材料提供者,应是主要责任人。 我是院士之中较为主持正义者,爱抱不平,既推荐优秀的科学家当院士,也批判不好的院士直至主张清除之。也检查自己错误之处,对王正敏审查不严,我们有责任。 该负什么责任,按院士规章制度处理,用不着你倒打一把。 从你过去的文章中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node47824/node95768/node95843/node95845/node97850/node97852/userobject1ai1985154.html) ,发现你对王正敏的学术不端采取了双重标准,请你好好反思。 刘新垣 2014.1.13
7047 次阅读|29 个评论
白宫就抗议ABC“杀光中国人”言论的请愿作出回应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4-1-12 10:22
白宫就抗议ABC“杀光中国人”言论的请愿作出回应 蒋继平 2014年1月11日 昨天收到白宫来电,是关于 抗议ABC“杀光中国人”言论的请愿作出回应。 现原文转载如下: What We Have to Say About Jimmy Kimmel Thank you for your petition . Your petition requested an apology from those involved, and to cut the show. The parties involved have already apologized independently. Jimmy Kimmel has apologized on-air, and issued a written apology. ABC has removed the skit from future broadcasts, taken the clip down from online platforms, and detailed several changes in its programming review process in response to this incident. You can find more about Jimmy Kimmel's apology here , and ABC's apology here . On a broader level, as the President has stated publicly, the United States welcomes the continuing peaceful rise of China. The comments you are writing about do not reflect mainstream views of China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cannot force ABC to remove this show. The First Amend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protects free speech, even if individuals might personally find it offensive or distasteful. It may be upsetting when people say things we might personally disagree with, but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ed free spee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ho we are as a nation. If you think this issue merits additional scrutiny, you may file a complaint with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by visiting FCC.gov/Complaints . 下面的中文是从中新网的一个相同的报道中拷贝来的 (1)。 谢谢你们的请愿,你们请愿要求有关人员道歉并停播节目。有关各方已经独立道歉。吉米·基梅尔已经在节目中道歉,并出具了书面道歉。ABC电视台已经从网上取下该节目,ABC在对该事件的反应中已经详细说明了在节目审查中的改变。   白宫说,在更广的层面,总统已经公开表态,美国欢迎中国继续和平崛起。你们写的有关评论,并不反映美国对中国的主流观点。   白宫在回应中说,联邦政府不能强迫ABC取消该节目。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即使个人可能会认为它冒犯或令人不快。如果你们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更详细的审查,请向联邦通信委员会投诉。 (1)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1-11/5725067.shtml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2170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防部回应近期热点问题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9-27 21:41
国防部 回应近期热点问题 人民网北京 9 月 26 日 报道: 今天下午,在国防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回答 近期热点问题 记者提问 : 记者提问:日本防卫省称,如果中国军方无人机侵入日本领空,日本将考虑将中国无人机击落,以强化对以钓鱼岛为中心周边海域的警戒和监视。日本防卫省和外务省已联手制定专门针对无人机的预警行动守则,请问中方对此如何评论? 耿雁生表示,日方说法的前提是臆造的,意在蓄意挑衅,制造紧张空气。中国军队飞机不会侵犯他国领空,但也绝不允许别国的飞机侵犯中国领空。 记者提问:“日前,日本内阁官房副长官表示,日本自卫队是否该去地球的另一方面行使集体自卫权要根据国民安全需要决定,而绝不会去地球背面的约束不应该有。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耿雁生表示,当前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关注的不仅是日本自卫队要去哪里,更重要的是他们想干什么;不要说日本自卫队到地球的另一面,即便是在地球这一面,日方任何背离和平发展,挑战战后国际秩序,扩充军备和炫耀武力的动向,都值得高度警惕。 记者提问:日本宣布将在硫磺岛新建监听设施,以收集解放军在太平洋海域的活动情况,请问中方将如何应对? 耿雁生表示,日方准备在硫磺岛新建监听设施,使他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国军队舰艇和飞机赴西太平洋相关海域进行例行性训练,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实践。对于中国军队正常的合法行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反应过度。谁反应过度,谁就心里有鬼。 记者提问:“就在日军指责我军赴“西太平洋”训练的过程中,其实日本的战机和侦察机也是在东海所谓的防空识别区内频频侦察。请问,我方是否掌握了日方的一些活动,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耿雁生表示,中国军队一直保持高度的戒备状态,有效履行着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和领空安全的职责。 记者提问:“菲律宾 9 月 18 日 开始在南海周边和美国举行两栖联合登陆演习,外界认为菲律宾此举意在给南海紧张局势火上浇油。另外,美国《华尔街日报》 16 日刊登了一篇题为“菲律宾预重启苏比克美军基地以对抗中国”的文章。请问菲律宾的一系列动作和美国的介入,对目前南海局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耿雁生表示,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是人心所向,需要各方共同维护。域内国家应作出积极、建设性的努力,而不应倚仗外部势力肆意妄为。域外国家参与本地区事务应多做有利于和平稳定的事,而不应挑拨关系、搅动局势。 记者提问:“近日,美国媒体报道称,中国黑客接连攻击外国军事技术承包商,以窃取具有明显优势的美国军用无人机的技术,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价?” 耿雁生表示,有关报道毫无根据,完全是炒作。我们注意到,每当中国的武器装备建设取得进展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士在一旁说三道四,指责中国窃取他国技术,这样的逻辑十分荒谬。中国人民有智慧、有能力研制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武器装备。 记者提问:“近日,一份美国学者发表研究报告称,中国的核武器储备已经超过英国,并且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接近法国的储备规模,并对全球核武库发展趋势产生影响。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价?” 耿雁生表示,中国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政策。中方在发展核武器方面始终采取极为克制的态度,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核军备竞赛,将继续把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 记者提问:“今年我国征兵由冬季转为夏秋季,近期有不少新兵奔赴军营。有美国媒体报道,今年离解放军征十万名大学生入伍的预想还有差距,即便降低征兵标准,仍有 60% 左右的中国大学生申请者体检不合格,请问对此如何评价?” 耿雁生表示,有关报到不符合事实。我不知道所谓的 60% 愿意参军的中国大学生体检不合格的数据从何而来。今年调整了征兵时间,是夏秋季征兵的第一年。各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努力做好征兵工作。比如,在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广泛开展征兵宣传,将大中专学生作为宣传重点,许多高校形成了参军入伍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网上报名人数达数十万,为选拔高素质兵员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细化大学生优待安置办法,吸引和鼓励高素质青年应征入伍。例如,财政部、教育部、总参谋部制定了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办法,北京市政府出台了 10 余项征兵优惠政策。从目前情况看,全国今年征兵任务能够圆满完成,大学生征集数量和比例比往年有新的提高。 记者提问:“最近,我们注意到南京军区和广州军区进行了联合演习。因为这两大军区都地处维护东海、南海主权的一线。请问,这场联合演习对维护海权有什么意义?演练中是否设置了类似于“两栖登陆”或者夺岛作战等有针对性的科目。” 耿雁生表示,前不久开始举行的“使命行动 -2013 ” 演习,涉及南京军区、广州军区和空军等有关部队,一系列的演习活动目前还没有结束。这些演习是我军年度例行性的训练活动,目的是为了充分锻炼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全面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推动军事斗争准备。 记者提问,有媒体报道“辽宁舰”下一步训练计划可能将突破第一岛链,赶赴中远海进行海训,请证实这一消息,并介绍“辽宁舰”下一步的训练计划。 耿雁生表示, 9 月 25 日 ,是“辽宁舰”交接入列一周年纪念日。一年前,他在大连参加了“辽宁舰”交接入列仪式,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看到我国第一艘航母横空出世,心情很不平静。一年来,“辽宁舰”的试验和训练活动稳步推进,完成了舰载机连续起降、驻舰飞行、短距滑跃起飞等试验;在最近完成的海试中,还进行了舰载机最大重量起降、复杂气象条件下连续起降等试验,这些进展令人欣慰。军舰注定要到大海去搏击风浪。“辽宁舰”未来也将驶向祖国的广阔海疆和远洋。目前,“辽宁舰”仍然处在科研试验和军事训练阶段,后续工作还有很多。 记者提问:“刚才提到我国有能力自己研制武器装备,有外媒报道说我国已经研制了一系列的无人飞机,这也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证据。请问如何看这个问题?能否介绍一下我国无人机的发展状况?” 耿雁生表示,从世界各国发展无人机的情况来看,无人机的军事用途非常广泛。目前,全世界有几十个国家在研究和生产无人机,无人机的型号也达到几百个。为了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中国军队也在发展无人机,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记者提问:网络图片显示,三亚正在建造一个新的航母基地,请予以证实? 耿雁生表示,目前,“辽宁舰”仍处在科研试验和训练的阶段,现驻泊青岛,未来还会驶向中国的广阔海疆和远洋。中国军队对包括军港在内的军事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正常的。 记者提问:“刚才提到航母还有很多的后续科研试验要做,我们现在已经看到有相当数量量产的歼 -15 ,会不会在试验机完成一系列试验以后,也计划上舰进行训练?” 耿雁生表示,大家都看到了,目前每一次航母出海试验,媒体都有比较充分的报道。刚才,我也介绍了歼 -15 舰载机在加紧进行相关试验,请关注相关报道。 耿雁生表示, 9 月 24 日 下午,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国防部和解放军全体官兵对地震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对遇难者家属和伤员表示诚挚慰问。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和总参谋长房峰辉已分别致信巴基斯坦总理兼国防部长谢里夫和参联会主席韦恩表示慰问。中国军队愿尽全力向巴方提供必要援助。我们将按照中国政府的部署安排做好相关援助工作。
个人分类: 其它|2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疑人偷斧不可取——对邱居里老师《抄袭认定为何如此之难?》的回
黄安年 2013-8-19 10:31
疑人偷斧不可取 —— 对邱居里老师《抄袭认定为何如此之难?》的回应 转发 魏崇武 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8 月 19 日 发布 按 : 学术批评网 2013 年 8 月 18 日 发表北京师范大学 魏崇武 (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教授)文:《抄袭认定为何如此之难? —— 对北京师范大学有关学术不端问题调查的质疑 疑人偷斧不可取 —— 对邱居里老师《抄袭认定为何如此之难?》的回应 》,现予转发。 邱居里文 , 请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717501 ************************ 魏崇武:疑人偷斧不可取 —— 对邱居里老师《抄袭认定为何如此之难?》的回应 时间 :2013 年 8 月 18 日 作者:魏崇武(北师大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 : 学术批评网 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教师魏崇武。 今年 4 月底,在应聘古籍院院长报名截止之前,我的同事邱居里向学校各大职能部门递交《关于古籍研究院教师魏崇武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举报我十九年前的硕士学位论文抄袭了她的《赵复考略》一文,并在古籍院师生面前大肆散播诽谤言论。后来,在 6 月 28 日 下午主楼 A314 室举行的古籍院院长招聘会上,趁机公开向出席招聘会的评委和旁听的教师广为散发所谓的举报信。 正常的学术批评,我乐于接受,也很愿意和同行一起交流真正的学术问题。但是,邱居里的这一举动显然有其更深的用意,并不单纯出于维护学术纯洁的目的。如果她确实对我有所怀疑,这么多年以来,完全可以有无数的机会和我一起讨论这个事情,我绝对不会拒绝。 8 月 12 日 、 15 日,邱居里又在 “ 往复 ” 论坛先后发表《抄袭认定为何如此之难? —— 对北京师范大学有关学术不端问题调查的质疑》、《欲盖弥彰 —— 瞎扯和谩骂掩盖不了抄袭》两篇长文,诽谤我十九年前的硕士论文存在抄袭问题。对此,我在 “ 往复 ” 论坛先后发表《关于受邱居里诽谤抄袭事的说明》以及《驳邱居里(一)》、《驳邱居里(二)》、《 驳邱居里 (二)的补充证明》、《驳邱居里(三)》等驳文,对邱居里在学术方面的所谓指证予以有力反驳。 由于驳文中有大量实物图片,无法在此显示,愿意了解真相者可点击下列链接到我的 QQ 空间去阅读: http://user.qzone.qq.com/2717320420 。 8 月 16 日 ,邱居里又在 “ 学术批评网 ” 再度发表其《抄袭认定为何如此之难? —— 对北京师范大学有关学术不端问题调查的质疑》一文。我的原有回应和后续回应还是请看上面的链接。她既然能在这么大的抄袭事情上诽谤我,在激烈情绪的支配下,其他方面的各种诽谤自然也会接踵而来,又有什么真实性可言?所以,我只在学术问题上澄清事实真相即可,其他方面不予置辩。 2013/8/18 (感谢魏崇武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首发 2013 年 8 月 18 日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5544type=1000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应陈安博主的总排名第一精选量极少的问题
热度 3 黄安年 2013-7-27 20:15
回应陈安博主的 总排名第一精选量极少的问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7 月 27 日 发布 看到陈安博主的博文《答黄安年教授总排名第一精选量极少的问题,并提陈氏博客阅读定律》( 已有 823 次阅读2013-7-26 10:50 )是针对我的博文而发的 : 《 1320 万的访问量和科学网的精选推荐》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7 月 2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711296 文中谈到:“如果一位博主的博文被科学网编辑部精选推荐,那么在该周或随后周的排行榜上可能出现博主的名字,但是要持续保持在周排行榜的前列仅仅靠编辑部的精选推荐或网友圈子推荐的热议论话题恐怕是很难的。因为毕竟热议和推荐只能“畅销”而难“长效”。人们已经愈来愈多感受到这推荐和热议的话题中含金量并不相同 , 甚至相距甚远。我本人一直主张走自己的路 , 写自己的博文 , 博文这 DD ,如果为推荐和热议而写 , 那不就离开了自己写博的初衷,我一直主张学术为公 ,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资源共享,博文并不都和学术相连但不少博文是相关的 , 或者本身就是学术性文章,而学术性文章是和读者对象相关的 , 科学网上的读者不感兴趣的并不意味着没有什么意思,不被推荐的和热议的不一定就比没有推荐和热议的差。我本文并不感到受到编辑部精选推荐的特别照顾 。 ” 我在陈安博士的博文作出以下回应。 黄安年 2013-7-27 19:58 感谢陈安友花那么多时间来分析总排名第一精选量极少的问题,并提陈氏博客阅读定律,只是我坦言尚难说服人,因为陈博士还需要回答,影响精选的其他因素而不管站(占)什么份量,这里说的是精选而非热议论的推荐。 精选的权力的选择标准在编辑部,在这里编辑部的因素在哪里? 还有一个是精选篇目的历史因素,如果查看我的全部精选博文,早期远多于现在,可是我自我感觉水平相当,为什么前后和后期不同,这个因素要考虑吗? 再有网友评论因素,这里考虑网友评论的组成来源,这就涉及到我的话题是很多网友在科学网上不大关注的,既然不大关注甚至看都不看,你怎么评论高低好坏。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仅仅分析计算方法因素和博主本人水平因素行吗,即使谈论个人因素,我要说明,自己不时(是)滥竽充数,哗众取宠的,笔者水平如此,但不偷懒,是一篇一篇写下来的,即使计算器不也发现不可忽视吗? 黄安年 2013-7-27 17:03 博文不是论坛,是否参与交流和讨论有博主自己来选择,交流和讨论固然很重要,博文是博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一定要公开讨论,和论坛不同。但也要尊重博主个人有选择不参与某些话题交流和讨论的自由,恕我直言,现在某些讨论有些是旧话重提,有些实在没有意思,有些是搞笑,也有些很必要,而且科学网上讨论人文的少之又少,已经越来越偏离了初衷。 黄安年 2013-7-27 16:03 照此看来,无论黄安年本人还计算方法都有问题,那么什么样的博猪(主)和统计不会有问题,这对博主和机器来说,是个案还是普遍性。 博主回复(2013-7-27 16:54) : 黄老师,第一名却没有什么评论和交流真的没有意义。 我们都应该看开排名,而重视更有价值的东西
2870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中科院院士王正敏/代言人在科学网上的匿名回应所做的一一回应
热度 1 wych199771 2013-5-26 09:24
先五问王正敏大院士: 为什么王正敏院士你不愿公开回应? 为什么中科院不为你堂堂的一个大院士背书? 为什么你的主管学校复旦大学不为你王正敏大院士背书? 为什么与你利益相关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不为你背书? 为什么由你挂帅领衔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不为你背书? chinashanghai 2013-5-26 05:52 据我所了解,你是王正敏医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你联合你的父亲 实名举报你当年的导师,想必然你们之间确实怨气很大。 ——我联合了方舟子你怎么不提?我现在联合了许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正义学者包括院士,你怎么不提? 说句公道话,你列的这些材料比起真正所谓的造价,根本就不算什么 ( 你这只是睁眼说瞎话,造谣和混淆视听而已) ,只是稍微美化了自己的材料而已, 这些几乎所有人都会这么做 (你自己大肆造假,还污蔑别人,你说说看,还有谁像你一样, 一个谎接着一个谎,谁信你呢?) , 他引用了自己导师的书本,只要标明了出处是可以的 ( 白纸黑字的事实在那里,赖得掉?你拿得出白纸黑字的证据吗?) , 况且他的瑞士导师还审阅过这本书,为他这本书做过序 ( Fisch教授审阅的只是目录而已,这又是你王正敏教授欺骗你国外老师的又一实证! ) , 这些不会对王正敏造成大的影响 (这只是你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请记住: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 他已经70多岁了,学术上的东西他已经不太活跃了 (王正敏院士,你不要再装可怜了!你打击报复没完全达到目的,就改变策略,一方面装可怜,另一方面暗中想对策,拖延时间,再施诡计!你耍阴谋诡计和演戏的功夫一直是一流的,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大骗子的面目现在终于暴露出来了。年龄不是你逃脱查处的理由,否则80岁以上岂不是可以随便杀人放火。你对不起党和人民对你的信赖和关爱培养,一切依法办事)(学术上当然不太活跃,你永远活跃的是到处捞钱而已) 。 据不少人评价,包括好大夫网站上病人的评价 (好大夫网站对举报人王宇澄大夫的评价如何?也不差呀。其实这没有多大意义的,哪个网站会总是说某个大夫不好呢?你以为科学网上的人都弱智吗) ,王正敏的手术做得很精湛、医术高明 (这是广告宣传术语,告诉大家包括你王正敏教授:医乃仁术,仁心仁术,你缺乏仁心,何来仁术?看看我在这网上对你的指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65067.html。就医疗技术来讲,你与Fisch教授差距仍然不小,就是与他在国内外后来的学生相比,你也已落后了,这都有手术录像为证) 、对全国的耳神经显微外科的发展带领和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 你不带领推动也不行啊,Fisch教授在那里督促着,你一开始想进行技术垄断封锁,逆势而行,最后不也失败了吗 , 不过你见势不妙掉头快,转眼一变,把自己打扮成天使了,真是不愧一等一的演员,老演员!老戏骨!) , 他潜心钻研学术,没有做过大的行政领导职务 ( 你不说,我真还不想提,既然你说到这份上,我就摆摆历史事实:你想做大领导,可是弄巧成拙, 文革期间,你王正敏教授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有名的造反派头头,狠整过你的导师——耳鼻喉科国家二级教授王鹏万,三级教授吴学愚( http://baike.baidu.com/view/6177301.htm ),眼科倪卓教授(跳楼自杀未死成落下终身残废) 。 文革后,你王正敏医生属于“四种人”,要不是你善于弄虚作假,怎可能当上耳鼻喉科的主任,怎可能拥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这巨大的学术资源,为你日后骗取院士称号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想怎样提拔重用你呢?难道让你做中科院的院长不成? ) ,在业界很受尊重,曾经有位来自武汉的全国知名耳鼻喉科专家说,王正敏是真正做学术的人 (你说出名来。即使别人说过,也不知你王正敏教授的底细啊,现在还会这样捧你吗?你这样弄虚作假,还自称“这就是真正做学术的人”!?真是无语) 。 不过为人严肃,比较傲气,所以也得罪了一些人 (请你说说你得罪何人啊?因为何事啊?我们耳鼻咽喉科学界过去(在你骗取院士光环前)倒是对你王正敏教授有一致的看法:“比较自私”,“红包收的利害”,“不带徒弟,不教技术,技术上很保守”) 。 你如果真不服气你的导师,建议你努力钻研学术,为医学发展做些事情,在学术上超越你的导师,那我们就服你了( 王正敏现在是大院士,天下人谁敢不服?就像网友所评:人家是有造假通行证的,不服不行啊) 在此顺便要告知大家: 我 因为实名举报他,王正敏大院士就在医院里动用他的威权势力,对我进行打击报复: 1.把我从病房赶走到门诊; 2. 停止我的手术资格; 3. 停止我继续培养研究生; 4.禁止我总结医院的临床资料撰写医学论文——因为他害怕我进一步发现他和他的团队弄虚作假的证据; 5.不准我申报高级职称——正高等等 6.让手下人造谣污蔑我,门诊尽量不让我看病人,克扣我的奖金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王正敏院士越是这样对举报人进行打击迫害,就越发暴露出其虚弱的本质! 我的联系方式:18918609550. wanghui20120227@aliyun.com
53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中科院院士王正敏/代言人在科学网上的匿名回应所做的答复
热度 1 wych199771 2013-5-26 08:09
今晨,看到了王正敏院士 (在你还有院士光环罩着的此刻,我还是尊称你为院士) 或其代言人(利益共同体)对我实名举报的 匿名回应(同样的内容发了四个) 。 看到这样的回应,我不知是应该哭还是应该笑。为什么呢?因为王正敏教授面对自己这样严重的造假事实,明明知道是拖不了太久了,心中焦急,却还是要装腔作势,胡搅蛮缠。唉!不说你王正敏教授是一个院士(目前暂且是),就是一个小学生,也不该如此吧,更何况是在华人学者云集的科学网上面! 要知道,这科学网是有国际影响力的,请你王正敏院士(在你还有院士光环的此刻,我还是尊称你为院士)给我们中国的院士留点颜面好不好,给我们华人学界留点颜面好不好,给我们中国人留点脸面好不好(中国人可是最讲面皮的啊),拜托! 如果中国的学术界在国际上有挺直腰杆的那一天,就需要我们从今天做起! 希望科学网的编辑和大家帮我找出这位化名 chinashanghai 的人来,进行公开举证,因为他根本不敢站在阳光下。 chinashanghai 2013-5-26 05:52 据我所了解,你是王正敏医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你联合你的父亲实名举报你当年的导师,想必然你们之间确实怨气很大。 说句公道话,你列的这些材料比起真正所谓的造价,根本就不算什么,只是稍微美化了自己的材料而已,这些几乎所有人都会这么做,他引用了自己导师的书本,只要标明了出处是可以的,况且他的瑞士导师还审阅过这本书,为他这本书做过序,这些不会对王正敏造成大的影响,他已经70多岁了,学术上的东西他已经不太活跃了。 据不少人评价,包括好大夫网站上病人的评价,王正敏的手术做得很精湛、医术高明、对全国的耳神经显微外科的发展带领和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他潜心钻研学术,没有做过大的行政领导职务,在业界很受尊重,曾经有位来自武汉的全国知名耳鼻喉科专家说,王正敏是真正做学术的人。不过为人严肃,比较傲气,所以也得罪了一些人。 你如果真不服气你的导师,建议你努力钻研学术,为医学发展做些事情,在学术上超越你的导师,那我们就服你了 博主回复(2013-5-26 07:34) : 有你的回应真的太好了,因为你的狡辩正好为我的实名举报作出了最好的注脚! 事到如今,如果王正敏教授想辩驳的话,也只有拿出没有造假的证据来,才能令人信服! 你为什么不公布自己的姓名?我不仅实名,还早已公布了我的电话:18918609550。 很久以前,我们 包括著名专家学者 就已向学校、医院领导表达:我们双方可以约定时间一起到 中科院道德建设委员会或者复旦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 ,进行面对面地、公开地相互举证,你为什么不愿意?哪怕我们在一直为你王正敏教授背书的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与你公开对证,你还是不愿意,为什么? 上述表态早已对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书记 李华同志当面说清楚了,现在 李华书记 可是一言不发哦!其实啊,即使过去曾经被你院士光环和高超的骗术忽悠过的领导、群众,现在看了我对你王正敏的证据确凿的举报后,谁还愿意为你继续公开背书啊?现在竟然还跑到这科学网上来造谣忽悠,真的是想侮辱华人学者的智商和良心了! 让大家都看看这样的一个造假院士,一个学术大骗子,在造假的事实面前,竟敢如此公开地造谣抵赖,如此有恃无恐,难道真的是没有王法了吗?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我的联系方式:18918609550. wanghui20120227@aliyun.com
36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蛇年中鄙人在科學網寫博客行為方式的一些變化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3-2-16 11:32
蛇會發生蛻變,所以,按照天人合一的道理,蛇年的科學網博客行為方式也會發生一些變化,主要是節約一些時間。 1,可能花在瀏覽博友博客上的時間會減少一些,這是不得已的做法,雖然瀏覽他人博客收穫不小,但是,時間耗得也很奢侈。所以,一些精彩的博文可能會漏掉,這也是人生諸多無奈之一。 2,從蛇年起只回應部份評論。原先回應評論很敬業,幾乎回應了所有的評論。現在回想起來的確是浪費了許多時間。以後有的評論不再回應是因為寫得太好了,不必回應。有的評論不再回應是因為太爛,不值得我老人家浪費時間回應。至於是哪一種情況,明眼人自會辨別,當然辨別不了或者搞錯了,關係也不大,又不是評諾貝爾獎,何況諾貝爾獎的評選也有搞錯的時候…… 从言论自由的角度说,任何怀疑和批判都不需要资格。从回应的角度看,任何人都有权评判某人观点是否值得认真理睬。二者并行不悖。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168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国军方回应国外媒体热炒中国试射“东风41”导弹
热度 3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8-30 20:06
中国军方回应国外媒体热炒中国试射“东风 41 ”导弹 近期,世界媒体大肆报道所谓中国试射“东风 41 ”导弹的消息,掀起了一股“中国导弹风”的热潮。 8 月 30 日 ,中国国防部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对“二炮近期连续发射了多种型号弹道导弹”的报道,给出了回应,针对是否试射“东风 41 ” 的问题,国防部发言人表示“没有相关的信息可以提供。” 外媒报道易引发误导 专家否认试射“东风 41 ” 8 月 22 日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一篇报道称中国二炮部队于 7 月底试射了“东风 -41 ” 洲际导弹。 据中央电视台在英国的记者报道,《简氏防务周刊》是英国一家报道国防事务的高端专业杂志,已经有近 30 年的历史,非常具有权威性,在决策制定者中的影响力比较大。这篇关于中国试射“东风 41 ”洲际弹道导弹的消息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关切,文章援引了五角大楼 2010 年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发展“东风 41 ”洲际弹道导弹的计划是为了加强战略威慑力和导弹防御能力。 但《简氏防务周刊》并非最早报道这个事件的媒体,文章中指出消息的来源是 8 月 15 日 美国一个网站的一篇相关报道,而那篇报道的最初来源据说是熟悉内情的美国官员,但没有提到任何姓名,文章分析称这是美国第一次证实中国在发展“东风 41 ”洲际导弹计划。 美国多家媒体近期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正在推进最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计划,并可携带核弹头,可穿透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媒体援引了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军事专家或官员对此进行了分析。 美国与英国的权威媒体相关的大肆报道,特别容易让人无视这个消息还没有得到证实,而给人以误导。 央视记者对此表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消息是否真实,现在似乎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西方已经把它当成一个事实来看待,未来中国无论是承认还是否认试射,就都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 熟悉二炮情况的中国军事专家魏国安对此的消息进行了否认,著 名专家彭光谦则表示,是否试射“东风 -41 ”只是外媒的猜测,无从证实。 中国军方回应二炮试射导弹 未证实“东风 41 ” 针对二炮近期连续发射多型弹道导弹的问题,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在 8 月 30 日 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 近期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些正常的武器试验,这些试验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 中国发展武器装备是为了满足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中方将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耿雁生同时强调:中国加强二炮部队建设,提高战略威慑和防卫作战的能力,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 在问到是否试射“东风 41 ”时,耿雁生表示:没有相关的信息可以提供。
个人分类: 其它|2098 次阅读|20 个评论
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1-9-7 08:37
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 十八天的惊与喜( 9 ) 蒋继平 2011 年 9 月 6 日 清除了杂草, 摆好祭品, 我,太太, 儿子和女儿分别一一在祖宗们的坟前跪拜和祈祷。 天气很闷热, 蚊虫又多,加上燃烧祭品发出的烈焰, 我们个个浑身汗流如注, 太太和女儿白皙的皮肤上出现几处蚊虫叮咬的红斑。 但是, 太太和孩子们并没有发出任何怨言。 回到家中, 在午宴前, 我带着他们三个来到了父亲的遗像前。 令我感到非常惊奇的是, 父亲遗像的面容呈现着微笑, 这与我前几次见到的很不一样。 但是,我确信这是同一幅遗像, 是父亲的唯一一幅遗像。我 2006 年看到父亲的遗像,他的面容呈现的是一种忧郁的表情, 那时我的人生在处于低潮, 因为前不久受到人生的一个重大打击。 2007 年看到父亲的遗像,他向我展示的是一种爱莫能助的表情,没有微笑, 有点儿悲哀的味道。 那时的我工作上压力很大,为了给兄弟们办一个公司, 身上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2008 年和 2010 年看到父亲的遗像, 他似乎在生气,用威严的目光注视着我。我当时很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对我。 后来听妈妈说, 大哥大嫂因为我给他们办了一家公司, 经济上有所改善, 大嫂就在生活上奢侈起来, 不工作, 还要每天享受按摩这样的高级服务。而大哥大嫂对母亲很少关心。 听了妈妈的话, 回到美国后,就经常与大哥通信,要求他改变对妈妈的态度, 要孝敬妈妈。 这次回国, 听妈妈说, 大哥大嫂对她比以前好多了,他们现在相处得很好。 说来还有奇怪的事,前几次回国, 在家庭宴会上,我面前的酒杯总会被碰倒, 而其他人的酒杯总是好好的,几次倒下的酒杯总是我的, 不是我自己碰倒的。我跟亲人们说, 父亲不让我喝酒。 从那以后, 酒喝到嘴巴里多数都是苦的, 而白开水喝到嘴巴里却是甜的。因而, 我对喝酒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在我的一再压力下, 大哥和二弟都戒了烟,喝酒也比以前有节制。 在我的影响下, 兄弟们都对妈妈很孝顺。妹妹妹夫本来就对妈妈很好, 所以,妈妈现在活得很开心快乐。 我想父亲的在天之灵一定清楚这些, 这是他向我展示微笑的一个原因。 自从 1974 年高中毕业,我就离乡背井,独自闯荡世界。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对家乡的情怀一直很浓,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越来越浓, 因而, 对家乡建设, 一直关怀在心。 这次带孩子们回故乡, 就是让孩子们知道故乡在我心中的地位。我让孩子们感悟到,喷在身上的法国香水散发出来的香气, 只是表面现象, 而在血液中流淌的乡土气才是本质的东西。 我想值得父亲感到欣慰的另一个因素是, 他的两个在美国的孙儿孙女, 已经长大成人, 而且人品优秀。现在, 他看到我们四个站在他的面前, 一改他生前的一贯严肃的表情, 显露出他慈爱和满足的神态。 站在父亲的遗像前, 我没有说什么, 我以我的行为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而且得到了他的正面回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63 次阅读|8 个评论
落选院士之调查结果公布,回应学术造假质疑
热度 2 gongshiliang 2011-8-27 21:46
上海交大昨公布专家调查结果,回应学术造假质疑—— “人耳鼠”是真实科研成果 (作者:易蓉,刊于《新民晚报》2011-08-27-A3版) 【事件回放】 2001年,一只“背上长着人耳朵”的老鼠在北京举办的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亮相,名噪一时。这只“人耳鼠”培育自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交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曹谊林之手。 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314人),曹谊林名列其中。6月,《瞭望东方周刊》载文质疑当年参展的“人耳鼠”存在造假行为,还称曹谊林十年来累计获得科研经费高达3亿元,“得巨额投入却停滞不前”,“一只假耳朵骗取三个亿”。8月,中科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45人),曹谊林落选。 昨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第九人民医院召开媒体通气会,公布了学术鉴定委员会的评议意见和国家审计署的调查结果:“人耳鼠”是真实的成果,不存在科研造假;曹谊林自1999年至今承担的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均严格按项目计划后执行。 质疑一:“人耳鼠”有假? 回应:专家鉴定鼠背人耳是软骨 为回应质疑,曹谊林团队从6月底开始进行重复验证实验。经过“耳廓支架材料构建”、“细胞接种”、“体外培养”、“植入裸鼠”等耗时6周的过程,8月中旬,支架材料降解,细胞形成人耳状软骨,8只“人耳鼠”成功培育。 通气会现场,记者见到4只活体“人耳鼠”。据曹谊林团队成员之一、国家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第九人民医院教授周广东介绍,此次重复试验的8只裸鼠背上,有2只“耳朵”来自人软骨细胞,6只来自猪、狗等大动物软骨细胞。 8月14日,上海交大组织了全国相关领域4名院士和8名专家组成学术鉴定委员会,经过考察和学术评议,并对活体“人耳鼠”当场取材验证,将再生组织现场冰冻切片,病理鉴定为人软骨组织。同时,再生组织移送第三方机构,经组织病理学鉴定后,报告证实为软骨组织。 质疑报道中提到,当时参展时间紧,怀疑老鼠背上的人耳是某种支架。对此,曹谊林解释:“正常实验过程需要6~8周的时间,才能让细胞长满支架、形成软骨。当时离布展只剩2周了,实验室将软骨细胞接种到可降解材料支架上,并植入裸鼠体内就送去了北京。原本需要在无菌条件下饲养的裸鼠,由于缺乏免疫力,被展出后2周死亡,试验周期未能完成。就像一个没有完全成熟的桃子,裸鼠体内还未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 质疑二:一只耳朵骗3亿? 回应:十年8000万元有账可查 质疑媒体报道中提到一个惊天数字——3亿元,称曹谊林“一只假耳朵骗了国家3亿经费”。对于这个说法,曹谊林感到非常气愤:“国家973项目一个是3000万,我有两个,但是作为子课题要和其他学者分摊。2005年后,为了培养人才,我本人不拿课题,给团队成员去申请。但就算是整个团队,十年来总共也只有8000多万元。” 今年7月,国家审计署卫生药品审计局接 实名举报 后,专程来到上海九院调查曹谊林科研课题申请和经费使用情况。经过10天调查取证的结果是:自1999年至今,曹谊林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或科研课题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涉及项目经费总额达6409.23万元。而所有项目均已结题,通过验收。审计取证调查反馈:7项课题均有明确研究任务和目标,“账目原汁原味”,经费使用均按项目计划后执行,科研项目达到任务书预期效果。 周广东进一步解释,通过国家审计署的这6409.23万元中,曹谊林提到的两个973项目占大头,为6000万元,其余项目合起来只有409.23万元。而这6000多万元中,曹谊林及其团队可支配的金额大约为700万元。“曹老师提到整个团队的8000多万元,就包括这700多万元,以及十年来我们团队中我和其他一些同事申请到的项目经费。” 质疑三:迟迟无法应用于人耳? 回应:科研之路每一步都很艰辛 质疑曹谊林的一个观点认为,高额的科研经费投入后没有获得预想中的产业回报。周广东认为,产业化的困难来源于技术和政策,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组织细胞来源、植入免疫系统排斥带来的炎症问题是最大的难关,但目前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应用骨髓、脂肪等组织来源的成体干细胞成功构建并修复了软骨、骨等组织缺损;建立不同类型组织体外构建技术等等。而政策方面,所有细胞、材料、细胞材料复合物,每一项的安全性都需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认证才能用于临床试验,“几乎批不下来”。 十年前,有记者向曹谊林提问“何时能够实现产业化”,当时他的回答是:“科学的事很难说。”十年后,面对同样问题,曹谊林说:“在美国首次实验成功的时候,我第二天就想把这只耳朵用在人身上,这是我所有的目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人所用。这条路一走走了10年,每一步都很艰辛。我可以回答的是,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90%,至于剩下这10%需要多久,很难说。” 据周广东介绍,团队已成功将人体残耳细胞在体外培养箱中再造人耳软骨,正着手在猴、狗等具有免疫能力的大动物身上进行植入,目前基本没有排斥。“这是一个质的突破,因为只要大动物好用,就有希望给人用。” 【对话】 记 者: 目前你作为学科带头人,除了科研项目需要投入精力之外,是否还有一些管理工作也要完成? 曹谊林: 是的。我现在除了国家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工作之外,其他的地方已经不再做管理了。我倒是希望什么管理工作都不做。中心是企业化模式运作,有那么多研究人员,我要想办法让它活下去。 记 者: 据说国家对中心的支持只有基建投入,中心如何生存? 曹谊林: 所以要做一些能够有产值的项目,目前在做的有玻尿酸。 记 者: 有人这样来质疑,您是怎么看的? 曹谊林: 十年前我因为这个“耳朵”站在大家面前备受瞩目,十年后还是这个“耳朵”,我站在大家面前受监督。我觉得是好事,科研要经得起监督。人都有欲望,但没想到会变成这样的方式。院士评得上是大家的肯定,评不上我也不在乎。我不怨恨,我没有孩子,所以我把组织工程当作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完。我们一定要超过美国人,这是我当时回来的初衷。 【名词解释】 人耳鼠: 首先使用可降解材料经过耳形压模,聚乳酸(PLA)溶液浸泡使其强度增强,制成耳廓支架材料。其次,将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经过1-2周体外培养,植入裸鼠体内。再经过6周,支架材料降解,形成再生软骨。 曹谊林教授 人耳鼠 (《新民晚报》记者易蓉报导,刊于该报2011-08-27-A3版)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4274 次阅读|1 个评论
恰当地回应别人的评议
热度 1 hujunping 2011-8-8 22:46
俗话说,当局者迷。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我们不仅要勤于思考,同时也要善于聆听别人的评议。如何恰当地回应别人的评议,这是一个深奥而难以处理的问题。回应得不恰当,就有可能被评议人打上“太听不进别人意见了”的标签,导致误会更深,不利于过 好 我们的小日子。 下面,我将假设几种场景,尝试着看看如何回应是最得当、最体面、最有风度的。 如果别人的评价在你当时听来完全在理,犹如醍醐灌顶,那么一定要向对方表达最最诚挚的谢意。“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古人对别人评议的最高赞赏。当面这么直接表达,虽然这其中似乎有些腔调,但是做法是没有错的。现时代,爱你就要说出口,何况是谢谢呢! 如果别人的评议只是对了一部分,这时候情况变得复杂了。 对于平常看个星座都经常感叹唏嘘不已的人,他们仍然会对评议人钦佩得五体投地,并表露于言表。因为在这些人看来,能够说准一些就非常了不得了,没有说对的就完全忽略不计。这样,评议人还以为自己水准真有那么高,飘飘然了。 而做多了实验、接触太多数据、理性严谨思考的人, 对于一个与实验无关的问题,还 在心里不停地比量,评论人到底是说准了 50% 还是说准了 60% ?于是,当评议人说你是 A 吗?他说不是。评议又说,你是 B 吗?他还是说不是。然后评议人有些懊恼,你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都不敢说话了。其实按照逻辑来说,他的回答没错。我们知道,在设计调查问卷的时候,选项要讲究一个封闭性原则。也就是说,让人做选择,选项要尽量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评论人显然是给了一个开放式的选项,所以他完全可以不同意给出的选项。他的问题就在于,评议人那么辛辛苦苦的去猜测你的心理活动,眼巴巴的渴望你给出一个“ yes” 的时候,你怎么能那么毫无保留、 毫不知趣 地说“ no” 呢?至少,你也应该安慰安慰地说,“对了大半吧”。 如果当时觉得别人的评议一点也不靠谱,这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冷静了。暴跳如雷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冷静地想想,或许是自己的思维在某时某地过于偏激了,或许在若干年后自己的想法也拿不准会改变,给自己留出空间。不是有不少人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候做的事情觉得荒唐吗?这时,你可以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就事不就人,时刻注意语言的风度。俗话又说了,有理不在声高。我们这,有理就有人支持,大家的眼睛和思维都是雪亮和敏捷的。
个人分类: 长河之石|31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科技部及其部长回应施饶社论事件的感想
hanzs 2010-11-11 21:56
乐水老汉/文 据报道施饶二位对科技部及其部长的回应表示了吃惊。说实在的科技部这些回应和万钢的表态确实也令我吃惊。我为万钢这样一个民主党派(致公党主席)及其领导下的科技部能够发表这样的言论感到羞耻。
个人分类: 杂谈|2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科技部对施、饶二位教授的公开回应
zhumengjin 2010-11-8 22:05
======= ============================================================= 迫于舆论压力,今天科技部首次公开回应了施一公教授、饶毅教授的Science社论文章,科学网也在首页最显著的位置对科技部的回应进行了刊载。 我们可以从科技部的官方回应看出科技部的真实态度,那就是 (1) 现有研经费分配体制非常合理;(2)科技部对现有科技经费分配体制非常满意;(3)科技部也不打算对现有经费分配体制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革。 科技部的嘴唇硬度堪比金刚石,连一句官样感谢、安慰的话都没有。 既然是应对舆论,您总该表面感谢一下施、饶教授以及众学者对科技体制的关注吧。 从科学网首页转载文章后面众匿名网友的留言来看,科技部如此敷衍的回复无疑已经犯了众怒。其实,科技部不会真的有实质性作为早就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因为网上早就在流传科技部最黑、科技部该解散等不信任科技部的民间怨语。但是,即使是纯粹从官样回应的标准来看,我还是对科技部回应的内容感到非常的意外。既然是官方回应,只是做做样子,只是平服一下已经无法按下的巨大舆论,那么下面的这段话您叫我怎么说呢,实在是 太科技部 了 文章的两位作者施一公教授、饶毅教授,都被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饶毅教授也是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他们都承担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科研项目,国家通过多个渠道对他们在科研经费和条件保障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瞧这话说的,难道手里拿有大课题的既得利益者就不应该关注中国的科研问题了?难道呼吁变革的只能是那些没有课题的人?在堂堂的部级单位科技部眼里,难道偌大的中国都由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的自私自利的家伙组成?难道全中国就没有不计私利的正直人士了?难道科技部也和某些个人一样心理阴暗? 科技部以极不严谨的态度,在其官方回应中插入上述大爆隐私的文字,完全不符官方的身份。官方回复应该是严谨的,至少应经得起基本的推敲。按官方回应的标准,保守地说,上述做法很不官方,反映了发言者一点政治敏感性都没有,不具备基本的行政素质,夸大地说,这是严重损毁科技部的官方形象。如此令人拍案惊奇的回应足以让人解读出无限遐想的答案,包括针对施、饶教授的 保证、讨好、暗示、威胁、警告、诉苦、喊冤、责怪、训斥 等等,而且是公开的、官方的 (1)你们不要嚷了,我会保证你们俩今后科技经费不缺; (2)都给你好处了,怎么还有意见?黄晓磊语; (3)你们不缺项目,为什么还要嚷嚷,再嚷今后不给你们项目了; (4)你俩现在很富有,973、863等都有,是现有游戏规则的获益人,不要嚷变革了,变革了你们什么都没有了; (5) 报告首长,我们科技部真的很冤啊。他俩当着世人的面公开嚷嚷,这真的不关我们科技部的事,科技部也不是没有给他俩好处,您看,973、863都给他们了,他俩对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变革的要求是无理取闹,他俩的嘴堵不住啊,首长您就别责备我们科技部了; (6)973、863都给了你俩,你俩还没吃饱啊,还要嚷啊?这背后反映出科技部的基本逻辑:所有公开嚷嚷的人都是没有吃饱的人; (7)警告一下,你们分的经费已经很多了,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别得寸进尺啊; (8) 那是在2010年的秋天,我们知道了 有一个新词叫太(不)科技部 。您 即使要公开回应,能不能先让有经验的人审查一下后再公开您的回应?即使是敷衍,您能不能敷衍得专业一点?或者说您能不能敷衍得professionalism一点呢?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9768 次阅读|46 个评论
富士康的嘴脸
tarimriver 2010-5-30 00:19
本人对富士康接连发生与员工跳楼事件写了几篇博文,最近的一篇是《为什么不让富士康停业整顿》,得到不少网友的支持,也引起的富士康们的注意,下面是他们的留言和我的回复: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 isaberg1 ip:84.191.171.* 删除 回复 所有跟帖的人都赞成你的观点,但这是不足道的。 你这样写这样想道德上占据了很高的位置,所以别人要是有不同意见,道义上先输了你,所以你就越发有道理了。 请你查一下每天上海自杀的人有多少,然后再想想是不是该让上海停业整顿。 请你查一下每天死于公路交通事故的有多少,然后再想想是不是该封闭全部公路整顿。 请你查一下每天死于家务事故的人有多少,然后再想想是不是应该封闭住房不让人在家里。 博主回复:你是富士康郭台铭的使者,你犯了偷换概念的毛病。如果一条路上屡屡发生伤亡事故,交通部门就会采取措施,如果一座房子里接连出现命案,人们就会质疑。一个富士康接连出现十几人跳楼这正常吗? 你们的命值钱,工人的命就不是命吗?! 你到这里指指点点更暴露了资本家的本质与本性!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623 次阅读|7 个评论
苏文辉研究组回应嵇少丞教授(二)
boxcar 2010-3-18 11:57
博主声明: (1)本博文是应苏文辉教授研究组要求,借用我的科学网博客作为交流平台代为发表的学术争鸣文章。 (2) 本博文的内容苏文辉教授的研究组针对此前嵇少丞教授在其科学网博客上发表的两篇关于柯石英问题所提出的若干质疑以及对前次回应发表后嵇教授所写的两篇回应文章做出的答复。本博文发表的目的是为了就相关问题展开公平、公开的纯学术讨论,希望博友们在评论时就事论事。 (3)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给科学网编辑部增加额外的负担,本文暂时仅允许博客用户(实名)评论,希望大家谅解。 (4)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博友和读者,通过评论、网内短信和留言方式所发表的意见,我都会及时转达给苏文辉教授的研究组,并由他们处理。 ~~~~~~~~~~~~~~~~~~~~~以下为正文~~~~~~~~~~~~~~~~~~~~~~ 苏文辉研究组回应嵇少丞教授(二) 柯石英形成压力的比较标准与分析 最近 嵇少丞 教授接连发表两篇回应我们的回应(1) 1 和回应(2) 2 , 我们再回应如下。 (一) 从两篇回应中我们高兴地看到了 嵇 教授有三点悄悄的变化,应当表示欢迎: (1) 把 地表柯石英无需经过板块折返 ,而可以通过强地震波和/?较大的 区 域应力作用于地表石英而形成时, 在 ? 处少了一个 或字,而在方框中把局字改为区字,见文献 3,现在改正过来了。 (2) 把原简评中图1的标题 试样中 柯石英形成的最小压力 (GPa) 和温度 (C) 的关系 改掉了,或许表明同意不能把表观压力都看成 柯石英形成的最小压力 。 同时把 图1的标题改成 柯石英形成 试样 的实验压力 (GPa) 和温度 (C) 条件 。 (3) 对球磨作用具体形式的理解也在悄悄改变。 (二) 关于图1中的数据比较和分析问题 (1) 我们在文献3中指出嵇教授在图1中 没有把我们的2.0GPa,320 ℃ 的柯石英形成压力条件 4 (石英原料经球磨预处理后再用此静压条件合成)绘入图中。 嵇教授就用了很大篇幅,列出我们很多 在XRD谱上见不到柯石英的特征谱线,仅见非晶SiO 2 和-石英的谱线的话,并回应说., 基于上述所有的原因,所以, 2.0 GPa 、 593 K 的数据未被包括到我画的图中 。 实际上,是你没有看清楚, 在你所引的话中,我们从未说产物是柯石英,何来武断地 认为其合成的产物就是柯石英? 又何需考虑 包括到你画的图中?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为了验证 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模型 ,选择了 表观压力远离相边界而比己有文献数值都低的条件下,在XRD观测不到柯石英的情况下,再用高分辨电镜探查有无局域 柯石英存在,结果我们观测到在 2.0GPa,320 ℃ 条件下XRD 见不到柯石英的特征谱线,仅见非晶SiO 2 和-石英的谱线,但高分辨电镜却发现了尺度为20 nm的 柯石英晶格像,结果登在文献4后面的742页图20上,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说该条件是形成柯石英的 表观压力。 这 说明嵇教授是没有看到,是无意的疏漏 ,而不是有意删除关键数据,不知不怪。如把该 形成条件2.0GPa,320 ℃ 用红色 ※号 标在你的图1中下部, 它确是全图最低的数值 ! 但我们认为 2.0 GPa 不是 形成柯石英的 最小压力; 最小压力 应是大于 表观压力 2.0 GPa 、320℃,而处在 2.8-3.5 GPa 之间。 显然,这个数值是应包括在图1中的。 (2) 嵇教授说 苏文辉等明知有 Akella (1979) ,Bohlen and Boettcher (1982),Bose and Ganguly (1995),Gasparik (2003) ; Green (1972); Hemingway (1998) ; Kitahara and Kennedy (1964) : Mirwald and Masone (1980) ] 静压实验的结果,但在其文章中为啥不 与之比较呢? 那现在就比一比看。 1) 我们的数据:未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 t mil = 0 h)的 a - 石英; 4.0 GPa, 650 C , 30 min ,不形成柯石英; 但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 t mil = 15 h,对应中间亚稳态(相) a - 石英,转变成单相柯石英,3.0 GPa,650 C, 1 min。 5 2) 选图中 BG95: Bose and Ganguly (1995): 起始原料 a - 石英 + 柯石英=1 :1 ;QC12, 2.88 GPa,700 C, 70 h, 获得90 % 柯石英。 如何表述,如何比较?? 嵇教授 认为 : A. 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 不能和未球磨预处理的相比 , 而必需直接和BG95比 (这个标准是很奇怪的!!) B. 只要被比较的数值 高过图中的直线 ,就是 提高了 柯石英的形成压力, 而不是降低了 柯石英的形成压力。 C. 因为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 t mil = 15 h,对应中间亚稳态(相) a - 石英,转变成单相柯石英的压力3.0 GPa, 大于BG95的2.88 GPa, 所以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结果 提高了 柯石英的形成压力, 而不是降低了 柯石英的形成压力。(这个结论也是很奇怪的!!) 争议:我们认为 A. 首先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 应先和未处理的相比 ,这样,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使形成单相柯石英的压力降低了1.0 GPa, 保温时间明显减小,由30min 变成 1 min。 5 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样品,降低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大大缩短了合成时间,促进了柯石英的形成。 B. 和 BG95 相比,只有在分析清楚条件异同情况下才能比较,不能简单表面地直接比较。嵇教授的比较法和结论是不正确的。 C. 例如,BG95的起始原料为石英-柯石英(50%),当研究石英变柯石英时,己有的柯石英可起到籽晶的作用,所需压力应较低; 而我们是以纯石英为原料,直接转变所需压力应较高。BG95样品( a - 石英 + 柯石英=1 :1)合成产物为90%柯石英,相当于只把50%的石英转变了40%,却需2.88 GPa,700 C, 70 h的条件;而我们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纯 a - 石英,变成单相柯石英,只需3.0 GPa,650 C, 1 min。如果要让BG95的合成条件温度降到650 C,估计压力需由2.88升到3.0 GPa以上; 如欲使合成时间由70h缩短到1h, 则压力将会大大超过3.0GPa,从而有可能大过经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纯 a - 石英变成单相柯石英的条件(3.0 GPa,650 C, 1 min)。如欲使合成时间由70h缩短到1min, 在BG95的2.88 GPa下几乎合不成柯石英。所以,有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样品,仅用1min,3.0 GPa,就合成单相柯石英,大大缩短了合成时间,促进了柯石英的形成。这里也看到动态冲击预处理的重大作用及其与静态平衡或准平衡的重大差异,简单比较,容易出问题,特别是,高能机械球磨效果是动态非平衡的。嵇教授把前人静压准静压 临界压力 数据作为衡量不同情况各种压力,特别是包括高能机械球磨的动态非平衡效果的唯一判据,是不合适的。 图1中列出的 Akella (1979) ,Bohlen and Boettcher (1982),Bose and Ganguly (1995),Gasparik (2003) ; Green (1972); Hemingway (1998) ; Kitahara and Kennedy (1964) : Mirwald and Masone (1980) ] 数据, 因其样品组成和高压技术等的不同,很少或没能给出柯石英的最小形成压力,在没有具体分析清楚其异同,也是不宜简单表面地直接比较; 其柯石英的最小形成压力是需要仔细寻找的。 (3) 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影响比较,应在完全相同的状态和条件下进行有、无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比较。标准一致的比较,是科学工作者的共识。 嵇教授只许把它与不全同甚至 完全不同的状态和条件下进行比较, 标准不一致,又不作具体分析再比较,显然欠妥。 嵇教授一直迥避 标准一致的比较。 总之, 我们与 嵇教授的分歧是: (1) 我们认为, 石英的 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降低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和温度,大大缩短了合成时间,是促进柯石英的合成。 而 嵇教授 认为, 石英的 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提高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是迟缓了柯石英的合成。 结论完全相反! (2) 分歧源于比较标准的不同。 我们认为, 首先 应在完全相同的状态和条件下进行有、无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比较 ; 然后可在具体分析基础上进行与其它不同条件的样品进行有分析的比较,不能简单表面地进行数值的比较。 嵇教授 认为, 不能 ( 不让 ) 进行 完全相同状态和条件下的有、无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比较 ; 应把有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的样品直接与图中下部直线相比较,高于直线之上的就是提高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延缓了柯石英的合成 ; 在直线之下的才是降低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促进了柯石英的合成。 (3) 上述 (1)-(3) 三种情况的任一情况,都可证明 嵇教授的 机械球磨 (预处理)提高了柯石英的形成压力,延缓了柯石英的合成的结论是错的。事实很清楚,很容易判断。但是他不肯承认。 他曾宣称, 《科学时报》帮人抬轿闹出大笑话 ,大笑话 指什么呢?, 机械球磨 (预处理)降低柯石英的形成压力和温度,缩短合成时间,促进柯石英的合成的认识是大笑话。 他现在正骑在虎背上。认错了自己岂不成了大笑话!?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这些材料公布,供众博主丶网友评判。 ( 三) 嵇教授在 回应(2) 2 中花费了很多笔墨的一个问题就是 既然你们老强调比较时要考虑 原材料的成分、状态、合成条件的异 同,那为什么你们很多地方总和Coes, Science,1953的原 材料成分不同的结果相比? (据其原意由我们编写的),并列举了我们发表论文中的话,并说 白纸黑字,不容抵赖 , 以其矛击其盾 。 2006 年以前我们的工作集中在探索天然地表柯石英的实验室人工模拟合成上,引用对比数据都是入乡随俗,主要以 Coes,1953 文为准,因为它是板块深折返的根据。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在很多文献中,人们比较 合成柯石英的形成压力时往往未注意到石英原材料的状态配比环境合成模式与条件的不同, 把仪器观测到的表观形成压力 4 统 统看作 柯石英的最小形成压力,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我们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展报告中申请调整工作计划,把工作重点转向研究多种因素对柯石英的最小形成压力的影响,区分许多基本概念,取得的成果发表于论文 4 中。我们从 入乡随俗引用,发现矛盾,研究矛盾,看清问题,获取结果,到公开发表的过程, 白纸黑字 , 记录 了一件科学研究进程中沿着岖崎小路攀登者们的历史足迹。这些,是潇洒的足迹,我们难以忘怀的足迹, 抵赖 从何说起? 嵇 教授在 回应(2) 2 中,以刚从我们这里拿去的矛,击我们 2006 年发表论文中引用的盾,实际上是回应对其 不经具体分析,也不管是平衡非平衡,把仪器观测到的表观形成压力 4 统 统看作 柯石英的最小形成压力,简单、表面地作比较的意见,表明坚持冒然得出 球磨提高柯石英的形成压力,迟缓柯石英合成的 结论,但手段并不高明。 本来学术争呜就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探索真理。对以老子天下第一,国中(内) 无人,目空一切的人,如能在关键时刻认识和承认自己的不足,还是能够免除最终被人笑的困境,但是时间不多,勇敢面对自己吧。 ( 四) 当前, 地球板块深折返假说,遇到了 驱动力,能量守恒,地表柯石英特征,地球深度换算,以及 柯石英变成石英的速度等的 难题。 嵇教授既然是这行专家,务请在最近,一定勇敢站出来,提供充实丰富多彩的科学论据,请勿有负众 望 。 苏文辉研究组 2010-03-17 于哈 尓 滨 ==================================================================================== 参考文献: 1. 对苏文辉研究组回应的回应(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2777 2. 对苏文辉研究组回应的回应(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2863 3. 苏文辉研究组回应嵇少丞教授在简评《科学时报》两次关于柯石英形成条件的报道中的问题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2613 4. 苏文辉,刘晓梅,许大鹏,孙敬姝,张广强,刘志国,禹日成,姚立德,黄喜强,千正 男,隋郁, 吕 喆, 王巍然,薛燕峰,邢淑芝,柯石英最小静态形成压力与地表柯石英形成新机制及其地学意义. 自然科学进展,2009,159(7): 730-745。, 5. 苏文辉,刘曙娥,许大鹏,王巍然,姚斌,郭星原,刘志国,钟正,一种由 -石英到柯石英转变的新途径. 自然科学进展,2005, 15(10): 1217-1222。 附件: 嵇少丞 教授 对苏文辉研究组回应的回应(2): 《苏文辉研究组回应嵇少丞教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2613 ) 一文有这么一段话:首先必须指出,嵇少丞教授没有把我们的2.0 GPa,320 ℃的柯石英形成压力条件(石英原料经球磨预处理后再用此静压条件合成)绘入图中。所以,从图中比较, S05-09 都在前人结果 ( 直线 ) 之上,得出了否定高能机械球磨 ( 预处理 ) 能使 - 石英转变成柯石英的压力和温度大大降低的结论。现用 红色※ 号把2.0 GPa,320℃标在图中下部,它才是全图 最低 的数值 ! 由此可见,嵇教授是在未考虑该数据情况下得出的不正确结论;由此导出的其它结论也是不正确的。删除关键数据,不管有意或无意,都是不应该的 。 - 现在就让我用点时间点评一下苏文辉等用红色※号标出的数据(2.0 GPa,320℃的柯石英形成条件)如何关键? 究竟谁在得出的不正确结论与误导读者? - 苏文辉,刘曙娥,许大鹏,孙敬姝,张广强,禹日成,姚立德,黄喜强,千正男,惰郁, 吕喆 , 王巍然,刘志国,王巍然,辟燕峰,邢淑芝( 2009, 自然科学进展, Vol.159 , No. 7 , 730-745 )以纳米 -石英与碳纳米管为原始材料,两者按 85 : 15 的质量比混合,球料质量比 15 : 1 ,球磨罐转速为 600 r/min, 球磨 40 小时后,在 2.0 GPa 、 593 K 、 40 分钟条件下进行合成,尽管在 XRD 谱上见不到柯石英的特征谱线,仅见非晶 SiO 2 和 -石英的谱线,苏文辉等( 2009 )还是武断地认为其合成的产物就是柯石英。苏文辉教授领导的研究组既然想要挑战地质学的关键性问题,就必须客观的模拟地质事实及其形成的条件。凡对地质学有些基础知识的人都会认为, 苏文辉等上述的实验所用的初始材料和实验条件在自然界地壳和上地幔中是没有代表性的,所以其结果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苏文辉等( 2009 )在写《回应》一文时,可能已经忘记他们在 2009 这篇文章里曾经 还写过的话: 而对于那些在静水压或准静水压作用下的的单质石英完全转变成单相柯石英的表现压力,才是真正反映石英稳定转变成柯石英的 P cos. Min (即柯石英形成的最小压力, 739 页)。既然 苏文辉等( 2009 )实验使用的是双相混合物,而不是 单质石英完全转变成单相柯石英的过程, 其相转变的表现压力并不能代表或真正反映石英稳定转变成柯石英的 P cos. Min 。基于上述所有的原因,所以, 2.0 GPa 、 593 K 的 数据未被包括到我画的图中。 - 苏文辉等在《回应》中硬要将自己未经证实的双相混合物中柯石英 2.0 GPa 、 593 K 的形成条件与前人 单质石英转变成单相柯石英的实验结果相比较 , 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得出的不正确结论,由此导出的其它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苏文辉研究组这么做,不管有意或无意,都是不应该的 。苏文辉研究组这么做,不正是不考虑实验 原材料的成分、状态、合成条件, 不经具体分析和区分,也不管是平衡非平衡、热力学还是动力学,把仪器观测到的表观形成压力统统看作柯石英的最低形成压力,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简单、表面地作比较,冒然得出的结论吗? - 在简评《科学时报》关于柯石英形成条件的报道(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3792 )博文中,我曾说道: 在一系列论文中,苏文辉教授的研究组宣称 , 他们的实验证实高能机械球磨能使 - 石英转变成柯石英的压力和温度大大降低。然而,详细地将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前人静压实验的结果 比较后不难发现,苏文辉研究组的宣称与事实不符,故以上述宣称为基础的相关结论亦不成立。 - 对上述责疑,事实根据俱全,白纸黑字,不容抵赖。苏文辉研究组在《回应》 中想赖是赖不掉的,利用回应抵赖,只能错上加错。现在,就让我引他们自己公开发表的论文中的段落来说明这个问题,也就是以其矛击其盾。 - 苏文辉 、 刘曙娥 、 许大鹏 、 王巍然 、 姚斌 、 郭星原 、 刘志国 、 钟正 ( 2005 )在 一种由 - 石英到柯石英转变的新途径( 《自然科学进展》第 15 卷第 10 期, 1217 - 1222 )中写道:从本文的柯石英合成条件(即 机械球磨后) 看,其压力与温度( 3.0 GPa 和 923 K )比文献【 1 】(即 Coess, Science, 1953, 118, 131-132 )的压力和温度( 3.5 GPa 和 773 - 1073 K )低的事实看, 作为一种可能的地表柯石英的形成机制, 如果沿袭传统的板块折返假说,这里的合成压力和温度比过去的条件【 1 】低 , 所推测的板块俯冲深度和地表柯石英的出产深度应比过去推测的浅约 20 km 。 - 类似的断言在苏文辉等( 2005 )论文的 Abstract 和 Conclusions 又反复强调,例如,静高压合成柯石英的压力和温度的实验条件是提出地球板块折返假说的基础。然而 , 静高压没有反映局部碰撞和剪切应力的因素。本文考虑了这些因素 , 提出了一种利用高能机械球磨与静高压相结合的 , 可以模拟地表柯石英合成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发现了存在一个机械球磨时间阈和一种由机械碰撞引起的 - 石英中间亚稳相 , 其静高压致晶化成柯石英的条件为 3.0 GPa, 923 K, 小于 1.0 min 。沿袭传统的板块折返假设 , 对应此条件的板块俯冲深度应比 Coes 的结果浅 20 km 。 - 刘曙娥 、 许大鹏 、 刘晓梅 、 苏文辉 、 薜燕峰 、 孙敬姝 ( 2006 ,高压物理学报 , Vol. 20 (2), 163-171 )在 地表柯石英的实验室模拟合成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 一文这样写的:高压合成柯石英的压力和温度的实验条件是提出地球板块折返假说的基础 , 然而 , 静高压没有反映局部碰撞和剪切应力的因素,考虑这些因素 , 提出了一种利用高能机械球磨与静高压相结合的、可以模拟地表柯石英合成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 发现了一种由机械碰撞引起的 - 石英中间亚稳相 , 其静高压致晶化成柯石英的条件为 3.0 GPa 、 923 K 、< 1.0 min 。如果沿袭传统的板块折返假设 , 对应此条件的板块俯冲深度应比 Jr. L. Coes 的结果浅 20 km 。 刘曙娥 等( 2006 )的文章与苏文辉等( 2005 )文章几乎一样。 - 孙敬姝 、 刘晓梅 、 许大鹏 、 苏文辉 、 张国强 、 王德勇 、 王德 ( 2006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vol.27, No.11, 2022-2025 )在高压变质二氧化硅矿物的合成及表征 一文中写道:根据高能机械球磨与地球板块碰撞之间具有的碰撞局域性和剪切应力相似的特点 , 采用高能机械球磨和静高温高压技术 , 以 - 石英与石墨混合粉末为原料 , 提出了人工合成地表柯石英的一种新方法 . 利用高能机械球磨制备了 - 石英和石墨纳米非晶混合粉末 , 其高温高压合成柯石英的 最低条件 是 970 K 和 3.7 GPa 。 - 苏文辉,刘曙娥,许大鹏,孙敬姝,张广强,禹日成,姚立德,黄喜强,千正男,惰郁, 吕喆 , 王巍然,刘志国,王巍然,辟燕峰,邢淑芝( 2009, 自然科学进展, Vol.159 , No. 7 , 730-745 )在柯石英最小静态形成压力与地表柯石英形成新机制及其地学意义文章有说:利用经过 6 h 高能球磨后具有中间亚稳相麟石英的 -石英粉末样品,进行静高压合成 . 形成单相柯石英( )的 最低条件 为 3.0 GPa , 970 K ,最低的合成时间为 1 min ,最低合成压力与文献【 1 、 2 】的 3.0 GPa 一致,比 Coess 【 3 】的低 0.5 GPa ( 733 - 734 页)。 - 在 739 页, 苏文辉等又写道:由于石英出现了从晶态向非晶态转变的中间亚稳 态 ( 相 ), 可以降低柯石英的 P cos. Min ( 即形成柯石英的最小压力 ), 比静水压或准静水压下的柯石英 P cos. Min 约低 0.5 GPa, 即 P cos. Min 在 3.0 GPa 附近(见文献【 1 、 2 】及本文前面提供的数据)。同一页上,苏文辉等还写道: 而对于那些在静水压或准静水压作用下的的单质石英完全转变成单相柯石英的表现压力,才是真正反映石英稳定转变成柯石英的 P cos. Min ,这时,压力正是落在石英-柯石英 P-T 相平衡图上的柯石英稳定区的相边界上,如上面所述,石英转变成柯石英的 P cos. Min 应为 3.0 - 3.5 GPa 。在 740 页上,苏文辉等接着写道:因此,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石英-柯石英的 P cos. Min 的变化不会太大。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已有的数据,石英-柯石英的 P cos. Min 处在 2.8 - 3.5 GPa 范围是比较合理的。 - 苏文辉等( 2009 )在 735 页还写道:纳米 SiO 2 原粉在 2.0-3.3 GPa , 593-1473 K 条件下晶化成六方 a- 石英单相,没有柯石英生成;在 3.5 GPa , 593 K 时晶化成 a- 石英单相; 863 K 时晶化成 a- 石英和柯石英混相,主相为 a- 石英; 1073 K 以上晶化成柯石英单相。在 3.9 GPa , 463 K 时纳米 SiO 2 没有晶化,仍保持非晶态; 523 K 时晶化成 a- 石英和柯石英混相, 593 K 以上晶化成柯石英单相。而在 4.2 GPa 压力下,纳米 SiO 2 晶化成柯石英所需的温度更低, 463 K 就变成单相的柯石英。这里,对纳米 SiO 2 粉体为起始原料,不用任何催化剂的情况,在 4.2 GPa , 463 K 下就能得到单相的柯石英,得到了比以往文献报道都低的柯石英最小合成温度。同时也给出了最低合成压力为 3.5GPa ,所需的最低合成温度为 863-1073 K 的形成条件。这时,纳米 SiO2 晶化成单相的柯石英。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 2.0 GPa , 1073 K 温压条件下得到的样品是含有某种亚稳相的 a- 石英,尚未形成柯石英;但在 3.9 GPa , 593 K 下才合成了单相的柯石英。 - 上面这些文字正是出于苏文辉等人的手笔,其叙述明显地与苏文辉等在《回应》一文 2.0 GPa, 320 ℃才是柯石英形成的最低条件的说法自相矛盾。 - 苏文辉等的柯石英合成压力与温度( 3.0 GPa 和 923 K )比 前人 静压实验的结果还高,比较表明,苏式机械球磨作用对 柯石英合成压力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此外, Coes ( 1953 )使用的材料是硅酸钠和磷酸氢二氨在静压 3.5 GPa 、温度 750 ?C 保压保温 15 个小时合成了柯石英。而 苏文辉等使用的是被 Fe 污染的石英粉末,两家的初始材料不一样,实验结果怎好相互比较呢?苏文辉等明知有 Akella (1979) , Bohlen and Boettcher (1982) , Bose and Ganguly (1995) , Gasparik (2003) ; Green (1972); Hemingway (1998) ; Kitahara and Kennedy (1964) : Mirwald and Masone (1980) ] 静压实验的结果,但在其文章中为啥不 与之比较呢? - 由此可见,苏文辉研究组的《回应》一文,有些弄巧反成拙了。到此,读者不难看出谁应该、谁不应该, 谁科学,谁不科学了。 - 图 1 . 柯石英形成 试样 的实验压力 (GPa) 和温度 (C) 条件 。苏文辉研究组的实验结果 (S05-09) 与前人静压实验得出石英-柯石英相变边界的比较。 A79 : Akella (1979) ; BB82 : Bohlen and Boettcher (1982) ; BG95 : Bose and Ganguly (1995) ; Coes53 : Coes (1953) ; G03 : Gasparik (2003) ; G72: Green (1972); H98 : Hemingway (1998) ; HT94: Hirth and Tullis (1994); KK64 : Kitahara and Kennedy (1964) : MM80 : Mirwald and Masone (1980) 。红点数据是有问题的、未经证实的,苏文辉等(2009) 以纳米 -石英与碳纳米管为原始材料,两者按 85 : 15 的质量比混合,球料质量比 15 : 1 ,球磨罐转速为 600 r/min, 球磨 40 小时后,在 2.0 GPa 、 593 K 、 40 分钟条件下进行合成,在 XRD 谱上见不到柯石英的特征谱线,仅见非晶 SiO 2 和 -石英的谱线。苏文辉等球磨预处理的单质石英向单相柯石英转变的压力条件都高于前人在静压下确定的临界压力条件,说明所谓苏式球磨降低柯石英形成压力不成立。
个人分类: 科研|6046 次阅读|6 个评论
土摩托先生,请给我个例子:与土摩托谈围棋、热力学、讨论与回应.......(之二)
tian2009 2010-2-17 21:11
昨天晚上,我编了一个关于下棋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电驴子的表现应该是非常好的,因为至少他承认自己不懂。在很多情况下,围观者不懂棋,但是却不肯承认不懂。所以经常发生的版本是这样的。 土豆子说:人家小方说,你输了。就这块棋,他说你是死棋。你说的这个倒脱靴,是一个文科生说的,围棋书上都没有。 我说:小方的话你也信!上次人家下象棋,他跟人家支着,马蹩着腿他都没看出来。别看他把自己整的挺神圣,其实是个草包。草包装圣人,一说话就露馅。 土豆子说:你看你,光说人家人品有问题,不正面回应人家问题,光在这儿绕圈子,我看你人品也不怎么样。 我说:我早就回应过了,你怎么不看?再说小方也没有提啥问题呀! 这时粉条子也围过来了,说:你就是招摇撞骗你,自己不行还诬陷别人不行。人家小方是一等一的全才,啥不知道? 我说:是啊,就算不知道,一勾也出来了,就是常勾错。 从这时候开始,就变成车轱辘话了。人生有限,哪有时间跟土豆子粉条子扯。所以三不! 不过,电驴子还是挺可爱的, 至少他肯承认,他不懂。 肯承认这一点,至少是个老实本分的人。虽然有时候犯糊涂。 我总结了一下,遇到电驴子这样比较诚实因而也显得可爱的棋迷,我的最佳策略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我要反问电驴子: 1,你懂棋吗?小方说的话,你能懂多么?你能不能把小方的话,在棋盘上摆出来? 如果电驴子懂棋,他就发现,小方的话,在棋盘上根本就摆不出来。 如果电驴子还是像刚才那样诚实,承认自己不懂,我就问下一个问题: 2,既然你不懂,也就是说,我摆的棋你不懂,小方摆的棋也你也不懂,为什么你相信小方,不相信我呢? 所以你看,事情又回到了相信与否的问题上。而相信与否,只好落到人品问题上。我只能说,小方这个人不可信。然后,根据以往的历史,根据以往他做过的事情,论证他为什么不可信。所以我没有兜圈子。 不知道这样说,旁观的人听懂了没有! 好,现在回到土摩托的文章上来。跟贴里反复提到的就是这段话: 方舟子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 以热力学定律的名义 》,质疑了田松老师对该定律的理解。方舟子认为 : 【问题是物理学上并不存在里夫金表述的那个热力学第二定律。那是没有学过普通物理学的里夫金杜撰出来的,和神创论者一样,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三种 表述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的歪曲。如前所述,地球并不是一个孤立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从外界(太阳)吸取了大量的能量。而只要有外界能量的输入,就可 以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减小,让垃圾转变成可用的物质。所谓输入越强大的能量,会产生越多的垃圾的说法,不仅不是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得出的,而是从根本上 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方舟子这篇文章出来后,田松老师立刻在博客里做了 回应 。 可惜的是,这篇回应除了指责方舟子的人品之外,没有正面回应方舟子的疑问,那就是这个热力学第二定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觉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土摩托也认为这段话点中了我的要害,特意给加个黑。那我现在就问他个两眼一抹黑: 第一:土摩托先生,您引用的小方的这段话,就说这几句吧: 如前所述,地球并不是一个孤立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从外界(太阳)吸取了大量的能量。而只要有外界能量的输入,就可以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减小,让垃圾转变成可用的物质。 你能看懂吗?如果你能看懂, 能否给我举个例子! 一个地球这样的开放系统,外界能量输入,系统的熵减少!如果你在现实中一时找不到,你构想出来一个也行?我先把话撂下,你只要能给出一个例子,我就能让这个例子为我所用! 其实,最好的例子我在《第三类永动机》中已经用过了。单摆,还有生物圈2号。 第二:如果您看不懂我只能认为您看不懂,因为您在文章中承认,您已经读过了《第三类永动机》。自己没有能力批驳我,才会拿小方来跟我较劲,让我正面回应小方。我偏不正面回应小方,我就正面回应你!为什么你相信小方,不相信我呢?你根据什么认为小方比我更懂物理? 既然你说:偏见源于无知,而在热二律这个问题上,你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无知,我是否应该说,你已经有偏见了呢?或者你打算退一步,虽然偏见源于无知,但是无知未必导致偏见呢? 在我看来,你对科学的理解,充满了偏见。你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充满了偏见。这种偏见使得你只能看见你愿意看见的东西,套用一句朱学勤的话给你:你只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如果你仅仅是普通的摩托,普通的土豆,或者磨成了土豆粉,方粉,都只是你个人的问题。但是,你是一家重要媒体的科学记者,你的偏见,将会导致你的失职。 刚看了你的帖子,转基因好不好,转了才知道。这是一种充满偏见的态度,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难道说,原子弹好不好,也要扔出去才知道吗?难道说,臭氧层露洞好不好,也要先捅露了才知道?换一种说法,更可以凸显这句话的荒唐。转基因坏不坏,转了才知道。可是问题是,等知道了,已经晚了!把头切下来能不能活,切下来也不知道了! 科学主义者常常提出这样的命题,初看貌似公允,貌似有理,细究则似是而非。 刚才有朋友转来了你博客的 来函照登 ,发现在匹兹堡读博士的那位右木木先生跑到你那儿玩隔山打牛去了。毕竟是专业人士,说话的方式就是不大一样。我大致看了一下,表个态先。在我看来,这个先生的表述有对有错,错的地方我先不说, 而对的地方,完全没有超出我在《第三类永动机》中的讨论。比如关于地球散热问题,据我个人掌握的资料,是我第一个讨论的。
个人分类: 博客精神|4851 次阅读|8 个评论
与土摩托谈围棋、热力学、讨论与回应.......(之一)
tian2009 2010-2-16 22:14
有一天,我跟人下了一盘棋。我赢了。 我们村的电驴子(摩托的意思,此处表示亲切,没有贬义)跑过来,说:你乍说你赢了呢? 我就把棋谱拿出来,说:你看,这篇棋最后下成了这样,你自己看看,我是不是赢了? 电驴子说:可是人家小方说,你输了。 我说:他为什么说我输了? 电驴子说:就这块棋,他说你是死棋。 我说:可是我这块棋明明是活棋,对方才是死棋。你看,这是一个倒脱靴,表面上看起来是我这几个子死了,其实是他这块大棋全死了。 电驴子说:可是人家小方说,你说的这个倒脱靴,是一个文科生说的,围棋书上都没有。 我说:你别管书上有没有,我给你摆一摆你就明白了。 这时,他说出了一句雷人的话: 你别给我摆,我不懂围棋。 毫无疑问,我对电驴子的解释完全是白费口舌。他自己不懂围棋,没有能力根据围棋的基本规则,推断出倒脱靴谁死谁活。我得重新给他讲死活才行。而麻烦就在于,他只相信小方,所以我就是讲死活,他也不信。 这时候,我该怎么办?我的最佳对策是什么? 这也算一个思考题吧! 土摩托先生的帖子 ,核心的一段就是转述了方舟子中青报文章中的一段话,让我对这段话进行回应。土摩托也看到了我的《 学习亦明好榜样(预告) 》,他说:这篇回应除了指责方舟子的人品之外,没有正面回应方舟子的疑问,那就是这个热力学第二定律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不知道他是否看了《学习亦明好榜样(应用篇)》 之一 之二 ,如果看了,是否能够改变看法。我假设他没有看过吧,那就得说,土摩托太心急了。我在预告的结尾明明是说,要列上几条嘛!当然,也可能是我没写一句未完待续,导致他产生了误解,也是可能的。 这几天也不断有人跟贴,不断地粘贴土摩托的这段话。来而不往非礼也,为了表示对土摩托先生的尊重,我就在这儿做个回应。其实所有的道理我都已经说过了,这里不过是把说过的话,集中一下。为了把事情说得明白,我得绕点儿圈子。所以先编一个故事。 1980年代,聂卫平横扫东瀛,围棋成了当时的时尚运动。懂与不懂的很多人都关心围棋,学围棋。我也是那个时候赶的时髦。很多人只关心输赢,不关心细节,也有很多人没有能力关心细节。一局赛事结束,就会问:谁赢了?如果是聂卫平赢了,他就焕发出自豪的神情。如果老聂输了,他就垂头丧气。 很多人对某些观点,某些人,也有这样的感情。 (未完待续) (如有不敬之处,请土摩托先生海涵。)
个人分类: 博客精神|3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Empirical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 Comment on Susan Franck’s E
zhao1198 2009-9-12 03:35
Empirical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 Comment on Susan Francks Essay 【按】学术论文的争鸣和挑战,应该学习 by David Zaring http://opiniojuris.org/2008/07/03/empirical-research-and-international-economic-law-a-comment-on-susan-franck%E2%80%99s-essay/ Susan Francks essay makes the case for more empirical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 project that she has pursued I might venture to say that she own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eld, given the unique and comprehensive data on investment arbitrations that she has collected and continues to analyze in her other work. It is worth noting both how precise and how important Susans recommendations are. First, when I think about empirical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more generally (and here I should clear my throat apologetically Im not an empirical scholar except in a rather mild sense, but primarily a reader of some of that work), I think of the big picture claims made by some applied economists Andrew Roses claim that membership in the WTO doesnt lead to growth , for example, and the endless debates over whether NAFTA or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have been good or bad for their signatories. Susan cites a number of examples of these in her essay. What is underdeveloped is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law par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specifically the litigation part. There is so much we dont know about what happens when investments disputes are subject to arbitrations, but that hasnt stopped people like Bolivias president Evo Morales making consequential decisions based on their priors about what the process will mean. So thats why I say Susans empirical claims are precise she thinks we need a new perspective on what happens in actual litigation, which is arguably both the signal offer of an investment or trade treaty and its most lawyerly manifestation. And it makes sense to recommend that assumptions like those of Morales be tested. I will also commend her essay for giving us a bit of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place of empiricism in international law which I think she would say comes largely from the increasing empiricis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hip and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ELS. She also offers outline of one way to pursue empirics in international legal research, which is all to the good. This is already a long post, but Id like to do three more things in it: 1. Note that there increasingly is empiricism in international legal scholarship, 2. Urge a bit of caution on the part of would-be empiricists, and 3. Speculate about some empirical research that might be particularly worth reading in the future. 1. The sort of work that Susan urges is, I agree, unnecessarily rare, but it is not dclass. It has a worthy past and increasingly vibrant future. Robert Hudec, after all, kept track of WTO decisions, and Simon Lester and Kara Leitner continue to build on his work. John Yoo and Eric Posner have made empirical claims about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tribunals that occasioned a useful response by Anne-Marie Slaughter and Larry Helfer. And so on. 2. Cutting edge empirical work is technical increasingly so and takes training. Disciplinary barriers are often higher than you think. Pick up a copy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and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give them a casual read if you think you might disagree. I am, as I have said, no empiricist, but my sense is that legal scholars are often best-served by co-authoring if they feel the urge to do empirical work and by training themselves to read empirical papers (no easy task!) as a prelude to pursuing empirical work. 3. A couple of predictions about the future. Careful event studies might be useful evidence in determining whether and which international legal institutions matter. Ron Wright and Marc Miller have noted the growing prevalence of content analyses in legal research, and, done well, it seems to me that they are a natural complement to doctrinal work (its often hard getting enough observations to make that useful, though). http://scs.student.virginia.edu/~vjil/PDF/48_768-815.pd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个人分类: Stata|4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 Response to David Zaring_Susan Franck
zhao1198 2009-9-12 03:31
A Response to David Zaring 很好的论文回应交锋 by Susan Franck http://opiniojuris.org/2008/07/03/a-response-to-david-zaring/ First, I would like to thank David Zaring again for his comments on my essay: Empiricism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sights for Investment Treaty Dispute Resolution . I was deeply humbled to read Davids thoughts about both the utility of the essay and the direction of my current research. Davids comments, however, raise a variety of issues worthy of a bit deeper exploration. I wholeheartedly agree that empirical work in international law is decidedly not dclass. As a proud alumna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aw School , I had the privilege of taking classes with Bob Hudec . I have profound respect for Hudecs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and have been grateful to see others continue the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in the trade context. Perhaps more selfishly, as my research has developed, I have found myself wishing that Hudec was still with us so that I could benefit from his methodological insights related to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ispute resolution. I would nevertheless hope that Hudec would have been pleased the development of empirical methodologies to areas of international law outside of the trade context. The work of junior scholars such as Oona Hathaway , Elena Baylis , Bill Burke-White , and Melissa Waters spring immediately to mind although there are certainly others engaging in research. In the meantime, I will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the remarks of David Trubek and my co-panelist Juscelino Colares at the forthcoming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s they both have critical observations about Hudecs legacy to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phenomena. David also makes an interesting point about how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might evolve in the future. I am sympathetic to the reference to Wright Millers recent exploration of content analyses and the value of using rigorous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to study the content of judicial decisions. No doubt this literature, and its underlying methodological rigor, will aid the evolution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involving the analysis of investment treaty arbitration awards. As the essay also suggests, there are other critical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hat could be likewise as this area evolves. For example, provided that scholars are sufficiently transparent in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ir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a-analysis may be possible. As discussed eloquently in Jeremy Blumenthal s article Meta-Analysis: A Primer for Legal Scholars , meta-analysis can synthesize empirical analysis across studies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and identify variables influencing the findings of particular research. These additional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only scratch the surface of potential ways to develop international law empiricism. One might even imagine much like social science counterparts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methodologists, who are dedicated to the expl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mpirical methodologies, as a type of international law sub-specialty. But my suspicion is these last two evolutionary advances may be years in the offing. Finally, in providing the cautionary observation about the need for training, David observes that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can help bridge the methodological divide by providing much needed skills in this regard. I decidedly agree with David about the value that collaboration brings on the methodological side and offer two counter-points. First, there are also practical benefits to be garnered from collaboration beyond methodological insights. Chief among these benefits is: sleep. Empirical research, while rewarding, can tak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datasets can be labor intensive even with the help of able research assistants (and I have been profoundly blessed in that department with the assistance of Melanie Neely and Jenna Perkins). Working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means that some of the most laborious aspects of empirical research namely data collection can be shared. In other words, it means that you are less likely to be sleep deprived and able to work more effectively. (And yes, there is empirical literature in related contexts to back up this claim .) Sharing of such tasks may also mean, provided proper research protocols related to inter-coder reliability are followed, that the reliability of data collection may be enhanced. It also means that research methodology choices can be considered with a view to considering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as none of us is perfect, the use of group-think to develop research and analysis can be invaluable. Collaboration also creates research efficiencies. For example, those with an expertise in or aptitude for the creation of graphs, tables and charts can develop them readily. I may, however, say this given my own graduate coursework at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Law and Psychology JD/PhD program with Cal Garbin on multivariate research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 (see here and here ) and the learning curve I have experienced in the creation of graphs during my work for Cal this summer. The second counterpoint suggests that there may be a gap to fill within legal education. More particularly, while there are benefits to collaborating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manner, one wonders whether such collaboration may be even more fruitful if legal scholars had access for example in law school to methodological classes to provide basic training. There are certainly useful programs for professors such as the Northwestern/WashU bootcamp or programs for quantitative method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University of Essex or the European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Researchs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Nevertheless, the essay explores the unique benefit of systematically provid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esearch assistants, lawyers and law professors with training in the law school context. Some law schools, such as Berkeley , Cornell , Harvard , Illinois , Leiden University , Northwestern , Penn , Stanford , University of Chicago , Vanderbilt , Washington University , and Yale have classes related to the empirical methods and the law (and apologies for the lack of a complete list in this regard for other law schools with separate courses focused on empirical methods). A casebook with an accessible teachers manual, such as the one being developed by faculty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goes a long way to filling this particular gap in U.S. legal training. I understand Empirical Methods in Law (Aspen, forthcoming), written by Bob Lawless , Jennifer Robbennolt and Tom Ulen , should be available for Fall 2009; and based upon the draft chapters I have seen,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getting my copy. Ultimately, if we are willing to take on the challenge, we are at the first step of a journey of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investment treaty dispute resolution. There are inevitably places where we can grow and develop in collaboration or consultation with others. And that, at least in my view, is certainly a worthy undertaking.
个人分类: Stata|2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