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西方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西方人

相关日志

欧洲交通事故历经一年半的撕B,终得赔偿,不能受西方人的气
热度 2 Willwyq 2017-5-4 16:46
2015 年冬天的时候和朋友自驾去卢森堡玩,发生了人生第一次交通事故。车撞的不严重,皮毛伤,但是之后却和推脱责任的老外刁民和警察吵了两小时,后续又像是打了一场长期官司。。。 在环岛掉头的时候,前面口的一辆车违规提前进入,导致我避让不及,砰的一声,右前保险杠撞上他的侧臀。我已经差不多刹停,撞的应该没多严重。但我还是懵 B 了一会,人生第一次撞车,是在欧洲,还离开熟悉的法国境内,发生在卢森堡这个第一次来的陌生国家,不觉地有点慌。缓了一下,想想之前也研究过一些这边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先下车查看伤情,但还是蠢了,一直忘了拍事故现场的照片。 对方车里的驾驶员是一个卢森堡小姑娘,可能也是吓到了,坐在车里打电话,没五分钟,小姑娘她妈,她姐姐和她伯伯,一家子人都来了, GDP 排名第一的国家效率就是高,也可能是周末都闲着都没什么事情做。几个人开始态度都很好,说没什么事,正常报销保险就行,把车一起开到旁边停车场解决,不要阻碍交通。我们就很配合地把车都停在边上空地,这时候,才想起来拍照,但觉得无所谓了,人态度挺好,我平时在欧洲也见到过事故处理,双方友好真诚的填好报告,分分钟就搞定,剩下的都交给保险公司。 她这位伯伯说他很懂这些交通事故处理,帮忙一起填保险报告单。我天真地以为填完报告就可以继续上路旅行了。 左图对方( A ),右图我车( B ) 但就在事故草图画好了,说明了事故经过,描述责任的时候,他们态度开始 180 大转弯。欺负我们看不太懂法语表格,还没商量好事故责任,他就直接填写了环岛内追尾,并让我签字,而且一家人上来一顿忽悠,说卢森堡的规则就是这样的,无论如何,车前撞车后就是算追尾,大家都很忙,签了字就可以走,也不用赔钱。我知道保险会覆盖,但他们明显的在逃避责任,如果这责任算到我头上,难咽下不公平的恶气不说,来年的保险费肯定要涨的飞起。这明显的就是在欺负外国人,怎么能忍,开始撕比,英语加上蹩脚的法语,在 2 度气温的寒风里,撕了半个多小时。他们一家人集体胡搅蛮缠,除了那个司机小女孩一直说话,装哑巴,并示以呆萌的微笑,毕竟是 96 年的新手司机,刚考到驾照还没车,开的这辆是她妈的车,一个傻孩子还是受家人摆布,也指望不上她能说出事实。 我当时想个人协商处理不了就报警吧,不能总耗着。他们几个也开始用家乡话骂骂咧咧的,吓唬我们不遵守事故处理规则签字,还威胁要报警抓我们。就是一副仗着是本地人,而且人多势众,欺负外国人随便说什么的傲慢态势。僵持不下,他给警察打电话了,注意不是报警,是给一个警察打电话,一个他们认识的警察。当时我们也不知道卢森堡的报警电话,就让他们打了,可后来才知道,他 call 的这个 sir ,不是好朋友就是他们的亲戚。 本来没多大的事故,有保险损失不了多少,但是搞的已经火大了。 打了电话 10 分钟。两个警察开着警车来了,其中一个把他叫做“亲戚警察”,他显然已经在电话里搞清状况了,一下车就过来查我证件,说我的驾照公证在卢森堡无效什么的,找由头吓唬我。但我开车来之前已经查好了相关法规政策,完全合法没问题,他依然表示不信,说要回警察局查证。“亲戚警察”连对方的证件看都没看一眼。我们解释半天都不听,只相信对方说的。我这里才发现苗头不对,这位警察不是来主持公正的,是他们请来平事儿的。 显然另外一个陪同的警察不认识这家人,我们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他,寄希望于他来给个说法,这位路人警察也过去鉴定了车的伤损,他也认为我们的描述是合理的。但让人失望的是,也许他级别不够,或是已经达成默契了,只能站在“亲戚警察”旁边,不置可否,点点头,摇摇头而已。亲戚警察开始审判我们,认为我们是追尾,让我签字。这就开始和这位警官撕 B 了。这样来来回回僵持了一个多小时,大家都冻僵了,也都怒火攻心,警察也没有耐心再威逼利诱我签字,说要把我们都带回警察局处理,还说要关一夜,这个警察脾气挺躁的。那家人也怕事情闹大了,一面劝警察,一面劝我签字算了。我死活没签,签了字就等于承认了是我追尾责任,他们就颠倒是非了,这时候不能怂,这帮外国佬面目可憎。 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方不承认违规入岛,警察给他们作了证,开始时对方画的简图,警察觉得对对方不利,非说是我画的,一个大叉给划掉了,在报告写了我拒绝签字,签了他的名字。警察说我没签字一样定我的责任,这资本主义国家还有没有法制了,警察公然徇私枉法。他们处理完离开了,只有路人警察对我有一些抱歉遗憾的表情,其他人都闪人了,还高高兴兴的用家乡话聊着天,可能是在约饭。这对我简直是毁三观的事故,这帮人的众生相在我脑还盘旋了好一阵子。 倒霉碰了一帮刁民,影响我对卢森堡兴致全无,随便瞎玩了一趟。回了法国给保险公司打电话,保险方面说会根据调查争取我的权益,这样协商未果情况下需要打官司,而且是跨国的官司。又去做了定损,然后就是等待结果。 三个月,半年,不停地催问保险公司,都未果。一年过去了还是音讯全无,我也就忘了这回事情了,毕竟是在法国,不敢对这些机构的效率抱有什么信心,也许他们也忘了。或是拖字决,拖到我回中国了,保险公司什么都不用做了。这次事故让我对欧洲人高素质的固有印象完全崩溃。我之前认为,在中国 N 线城镇,遇到这种胡搅蛮缠的人,纵容包庇的执法人员,没什么稀奇。但我才知道,在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所谓高素质的西方人当中,这种事一样会发生。中国人如何如何,西方人如何如何的这种句式,我以后再不会买账。全世界的人,都一个吊样。 最近很意外地收到保险公司的赔款,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查清,我承担 0 责任,如果我被当时这帮刁民忽悠签了字,就是我 100% 的责任。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给我的第一次交通事故划上了句号。感谢保险公司迟到的公正处理让我敏感脆弱的小心灵稍感慰藉。 时间过去已久,这件事情我还记得清楚,因为实在印象深刻,也有很多教训,崩塌了很多世界观。提醒大家在交通事故后,一定要冷静,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拍照,录音录像很重要,有条件的行车记录仪备一个,以免后面不必要的麻烦。能开直播的最好开个直播,多找点人来加油助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不要讹人,是自己的责任就自己担着。也要小心对方使什么坏心眼,不让那些龌龊的人站了便宜。 来欧洲三年了,在驾车方面也增加了很多新的体会,比如体验了开到马路牙子上给后面的消防车让道,本来欧洲破旧拥挤的车道,愣是齐刷刷的腾开了中间的路给消防车过,有的车为了让道,车头都顶到墙上了。也见识过几次类似于国内新闻里俩车主发生事故后下象棋那种和谐的画面,也算这边处理交通事故的常态,一方面素质高的人还是多,另外保险保障也都很完善,还有就是车开的多了,经常碰碰撞撞的都麻木无所谓了,不严重的半个小时就解决走人了。 不敢说欧洲人素质怎么样,但开车确实普遍很守规矩。行驶中很少无缘无故地变道,在高速也是各走各的道,完全不用担心有车挤进来,所以定速巡航特别好使。 很多习惯和国内完全不同,怕以后回去都很难适应。比如我在这边从来没有在夜间被远光灯晃过,我也养成习惯在公路上不开远光灯了,哪怕是没路灯的地方。任何地方车喇嘛都几乎不会响起,除了表示不满。这导致时间久了,自己不小心按到车喇叭,会把自己吓一跳。我唯一一次测试我喇叭好使,是去年欧洲杯法国队赢了德国,满城的人狂欢,有钱的玩烧胎放烟,没钱的狂按车喇叭。礼让行人就不必说了,看到行人不停让会被鄙视,人们过马路的时候带着耳机,头都不抬的。另外,残疾人车位永远会在最方便的位置,空着给残疾人,不会随便被侵占,哪怕普通车位已经满了。充电桩也在大力普及,有钱人会买电动车来炫耀环保高逼格。女司机太多了,所以也没有“女司机”这回事。 总之,欧洲和中国路况不同,大家对车的用法和理念也不同,别的方面不敢恭维,但在驾驶方面应该说更加文明先进。虽然欧洲也有一些渣人,但无疑整体驾驶文明领先中国一大截。毕竟欧洲已经有一百年的汽车驾驶历史的积淀,二十年前,中国还都是骑着自行车交通,欧洲孩子坐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的时候我还坐在自行车后架的筐里吃冷风呢。
8332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未来的风险
zhengjun324203 2015-10-19 18:48
我在这里探讨的是一个非常遥远非常遥远的未来,可能是上百年之后的事情。而且基于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国各种事业都稳步前进而没有出现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倒退、腐败。再这样一个前提下,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在世界经济上取得了极大的地位。 经过长期久远而且稳定向上的发展之后,中国的经济将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那就是中国在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都占据极其重要甚至主导的位置。比如现在中国大量投资英国并在英国建立各种企业。这种类似的现象,将会在其它国家出现。百年或者几百年之后,中国的主导地位将是决定性的。 这是可喜的还是令人忧虑的呢?我想既是可喜也是令人忧虑的。我忧虑的是,当其它各国的经济被中国主导之后,这些国家的人会怎样对待中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他们是向印尼屠华一样,野蛮掠夺中国在这些国家的资产吗? 我相信这不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人、任何团体都是自私的。所以西方人的危机感将可能鼓动他们的民众去破坏去占有这些资产。 二战之前,犹太人控制了几乎整个西方的经济。西方的其他民族,特别是日耳曼民族中的精英分子,感到危机了。于是终于出现了一个希特勒,他将这种危机感付诸于实践,从而疯狂掠夺犹太人在欧洲的资产。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该怎么办呢?谴责?我相信这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在那时候,整个世界各国都可能群起效仿,从而占有中国在整个世界的资产。中国不可能与整个世界为敌,所以将忍气吞声。难道到那时候,中国真的无法作为吗?我想只有战争了。我们说历史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必然性是由经济规律和人类的欲望所支配的,偶然性是由一系列偶然的人物和偶然的事件促发的。面对这样的危机,中国该如何作为呢?是不是还是仅仅申诉一下请这些国家保护中国在这些国家的资产呢?很显然这是肯定无效的。 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只有在现在就开始布局未来的经济安全,才能够防止未来中国的资产在国外被侵占,才能够防止整个世界都剥夺中国在这些国家的资产,与中国为敌。如何布局,有其大智慧。但是必然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中国必须拥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这种军事力量的优势应该就像现在的美国对于世界各国的军事优势一样,甚至更强。这是其一,那就是强大的威慑并且要有敢于在关键节点使用这些威慑力量的魄力和气势,否则未来的中国利益将在这些国家被蚕食。 其次要布置合理的经济分配。中国在这些国家的资产应该不仅为中国带来利益收入,而且也应该为这些国家带来经济利益。而且这些经济利益分配不能相差过于悬殊,否则将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所以和谐的利益分配关系,将使得中国在这些国家继续受到欢迎。 再者应该在这些国家培养利益代言人。这些利益代言人不应该是某些个体,而应该是某些团体、党派。中国在这些国家的企业要积极参与这些国家党派竞争中的经济博弈,否则这些国家所有的政治派别都将与中国在这些国家的企业或者个体形成对立的态势。 最后中国很显然要善于利用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博弈并且在调谐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中获得中国自己的地位。从而建立中国在世界上不可或缺且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人分类: 社会评书|1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谣(Ballad)
duke01361 2015-7-17 18:40
民谣(Ballad) 民谣 韵:13 同韵(perfect rhyme); 2,4 同韵 或只有2,4同韵 步调:4-3-4-3 民谣最早由14 世纪西西里诗人发展成型。民谣的基本结构是“四行诗”以韵律“abcb” 或“abab” 写成,其中第1 行和第3 行彼此呈抑扬四音步,每行有四个节拍组成;第2 行 和第4 行为三音步,每行三节拍组成。这种诗体因此被简称为“4-3-4-3”节拍。后来这种诗 体在英国诗人拜伦和叶芝那里进行了小改动,变成了八行一节。 但主要还是上述4-3-4-3节拍的四行诗为基本单位。民谣的4-3-4-3 行节拍勘比四行绝句形式。 在每四行的一节中,第2 行和第4 行押同韵;民谣的格式可变,但最常见的为四行、五行和 六行诗歌组成的诗组。节拍通常为短长四步格或短长五步格,当然也有很多行间交互式节拍。 民谣轻快的旋律言语,深受浪漫派诗人的衷爱。 民谣诗体是现代通俗音乐最常见的体裁,主要用于描写爱情、悲情、宗教、政治、成功 和失落等等。 经过过去的千年的演变,当今的民谣已经遍布于西方文化的各个角落。已经成为西方人最熟 悉的一种诗歌体裁,深受诗人、小说家、音乐人喜爱,更为广大读者和听众所喜闻乐道。 民谣最早源自普罗旺斯民乐(Provencal folk music),后经民谣歌手诗人(Troubadour poets) 改编传播到西班牙、诺曼统治后期的英格兰和意大利。当时。西班牙宫廷诗人们旋即吸纳了 民谣这种诗体,产生通过后者中世纪美丽的作品。在意大利,尤其是托斯卡纳的歌曲,诗人, 创造了一个更短的版本,ballata。 民谣的最初书面形式是意大利ballata 和西班牙的叙事曲,在13 世纪,民谣被意大利和西班 牙朝野所普遍接受。 意大利的ballata 由前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吉多•卡瓦尔康蒂清楚地说 明了民歌风味四行诗的经典4-3-4-3 节拍。 到了15 世纪,英国诗人杰弗里•乔叟开始微调ballata 的结构,以创建现代民谣。在一个世 纪内,民谣抨击写的所谓的“火锅诗人”,并通过艺术家谁青睐更正式的十四行诗,遍布英 国乡村,进入流行文化避之唯恐不及。事实上,这些抨击的有效性(单页纸后,其诗被印) 谁的启发,两个世纪后,帮助美国赢得了对阵英格兰革命的小册子作者。 民谣是一种在英格兰风行了近三个世纪的诗体。特别为浪漫主义诗人喜爱。包括拜伦、济慈、 雪莱、罗伯特•骚塞等主要浪漫派诗人都写有大量的民谣体裁的诗歌。但是,民谣形式的成 型却是后来人完成的。其中,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古代水手的雾凇”可能应该算作诗 意的民谣最佳作品,与此同时,威廉•华兹华斯和托马斯•珀西等人也创作了大量的精彩民谣 体诗歌。在20 世纪,威廉•巴特勒•叶芝应该是最重要的英诗歌谣作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西方世界大部分的文学和音乐作品都脱胎于“民谣”。同时,民 谣也是当今声乐广播、广告宣传等最常采用的韵律形式。 民谣无论是以传统的方式,还是 以抒情诗方式,或以故事诗体,都能呈现给听众和读者关于整个西方世界宗教、爱情、悲剧 和政治宣传的各类主题。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摇滚乐和乡村音乐的兴起,为民谣的传播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使 得民谣成了当今最通俗,最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 例诗: As You Came from the Holy Land Sir Walter Raleigh (1552?-1618) As you came from the holy land Of Walsinghame, Met you not with my true love By the way as you came? How shall I know your true love, That have met many one As I went to the holy land, That have come, that have gone? She is neither white nor brown, But as the heavens fair, There is none hath a form so divine In the earth or in the air. Such an one did I meet, good Sir, Such an angelic face. Who like a queen, like a nymph, did appear By her gait, by her grace. She hath left me all alone, All alone as unknown. Who sometimes did lead me with herself, And me loved as her own. What’s the cause that she leaves you alone And a new way doth take, Who loved you once as her own And her joy did make? I have loved her all my youth, But now old as you see, Love likes not the falling fruit From the withered tree. (这是一首叙事体民谣,诗中很多行经过了跨行连续处理,主要是为了满足民 歌的4-3-4-3 步调,有时也为了押韵) 以下则是一首讲故事形式的民谣。这样的民谣在当时的英国人眼里情同当今人 们阅读小说作品一样。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 It is an ancient Mariner, And he stoppeth one of three. By thy long gray beard and glittering eye, Now wherefore stopp'st thou me? The Bridegroom’s doors are opened wide, And I am next of kin; The guests are met, the feast is set: May'st hear the merry din. He holds him with his skinny hand, There was a ship, quoth he. Hold off! Unhand me, gray-beard loon! Eftsoons his hand dropt he. He holds him with his glittering eye– The Wedding-Guest stood still, And listens like a three years’ child: The Mariner hath his will. The Wedding-Guest sat on a stone: He cannot choose but hear; And thus spake on that ancient man, The bright-eyed Mariner. The ship was cheered, the harbor cleared, Merrily did we drop Below the kirk, below the hill, Below the lighthouse top. (4-3-4-3 步调)
个人分类: 潘学峰诗选|7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西方人在工作场所的行为浅析
jiangjiping 2015-4-20 00:07
东西方人在工作场所的行为浅析 蒋继平 2015 年 4 月 19 日 在 职业生涯中, 我在美国的三个公司工作过,身边的同事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种,当然其主体是白人和西裔。在东方国家中,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主要是印度人,韩国人, 尼泊尔和中国人。 我发现东西方人在职场生活中有一些比较明显的不同行为举止。 现在我将我观察到的这些不同行为举止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 东方人喜欢把眼睛盯着同事的缺点和错误,而西方人会把注意力放在同事的优点方面。 · 东方人一般会极力想方设法让大家知道同事犯的错误,以此显示自己的知识才能。西方人一般会帮助同事及时纠正错误, 但是一定不会故意张扬,而是采用善意的提醒。 · 东方人一般愿意独干和室内的工作,西方人一般喜欢团队的合作和野外的工作。 · 东方人遇到与上级有矛盾的时候, 一般不肯直说, 而是采用越级打报告的方式反映问题或者抱怨。西方人主张依级反映情况, 逐级处理。 · 东方人在对待同事的态度上,对待比自己地位高的, 与自己同等地位的和比自己地位低的有明显的不同,对上喜欢奉迎, 对下比较傲慢,对同级比较提防。西方人在与同事相处时比较公平, 平等待人是他们的日常行为的一个习惯。 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 东方人一般会把上级的生日记在心里, 到时会主动给上级办宴会或者送礼, 而对一般下级不会如此做。西方人对所有同事都一视同仁,要是给上级办了生日宴会, 那么, 也会依此规格给所有其他同事举办生日宴会。 当然,我这里说的是一般情况, 不一定适合某些特殊的个例。
个人分类: 万花镜|4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最近的一点感悟
热度 2 duke01361 2014-12-2 01:49
我最近的一点感悟 中国的群体文化versus西方的个体价值 在中国,如果一个人不合群,这个人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们再强调“和谐”,我觉得这没必要,反正个人的价值常被忽略。大家都一样,不用强调和谐; 在西方,如果一个人很合群,看上去和大家一样,西方人认为那是平庸。西方人本质上喜欢标新立异,个人英雄主义,所以西方在这个前提下提倡社会和谐实在有必要。 所以在中国,道德维系社会;在西方,只能是法制维系社会。 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如果大家崇尚道德治国,其实法律那一关基本上涉及不到。 道德和群体价值相结合,产生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里的标准是什么?道德! 道德又是什么?道德和约定俗成的契约精神也能比,但是,如果我们强调家族利益,群体利益,主张牺牲个人利益,那么这种约定俗成的纽带不是法制,是血亲和关系。 血亲其实就是拚爹的基础;关系就是追利的图谋。 如果是这样,那么也没必要载叫嚷什么坚持真理!其实,坚持真理就难免走极端的。 真理坚持了,就是英雄,是好汉,妥协了,中庸了,就和谐了。没有什么真理,差不多就行了...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不知道这样的分析又没有道理?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2268 次阅读|3 个评论
男女关系
duke01361 2014-11-26 12:45
男女关系 1、有些流行的说法违背常理,比如,说xxx和xxx“乱搞男女关系” 深究起来,这样的讲法不合理。因为,首先“关系”一般表示一种存在的相关性或关联,比如,如果加上“搞”来修饰“关系”,那意味着违背本来关系的胡乱建立关系,这本身就有“乱”、“胡乱”的意思。 建议:用“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代替“乱搞男女关系”,前者比较准确,后者很啰嗦! 2、“通奸” “通奸”现在被用于“贬义”,其实,“通奸”是指“过非婚性生活”,如果按照这个意思,那么西方好多没有婚姻约束,事实上等同于我们的事实婚姻的男女,也可以套用“通奸”这个词!实际上,这不合适! “通奸”和上面的“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在中文词义里是一致的。这和西方人的partner 伴侣”是不一样的。 · 珠海官员与人妻车震被双开 纪委查实两人通奸 2014.11.10 · 甘肃遭官微举报通奸当事人回应:时间最终会证明 2014.11.11 · 海南原副省长谭力被双开 收受巨额受贿并通奸 2014.09.30 · 珠海通奸官员情妇:他是公务员不便开房只能车震 2014.11.04 · 辽宁政协原副主席陈铁新被双开 与他人通奸 2014.10.28 · 广东三官员被开除党籍 茂名原政协主席与人通奸 2014.10.17 · 山东菏泽市副市长刘国生被双开 与他人通奸 2014.10.08 · 江西德兴市委原书记何金铭受贿与他人通奸被双开 2014.09.15 3、“谈”恋爱 我不知道这个“谈”字是如何与“恋爱”混搭到一起的。很明显“恋爱”amativeness之中的“恋”就是“爱”、“依恋”的意思,比如“恋人”其实就等同于“爱人”!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国人用“对象”来代替这种男女关系!“对象”是什么意思?可能是相对在一起看着“相像”?还是立体化学中的“对映体”?不清楚。类似的还有“耍朋友”.... 4、“老公” 这个也很有意思。有一次和夫人去超市,遇到她的一位同事,她介绍我说:这是我老公”... 老公”来自过去宫廷里的“公公”和“嬷嬷”,男的是:公公,女的,老妈子叫“嬷嬷”。更麻烦的是“老公”都是“去势”的男人, 如果女人把自己的丈夫称为“公公”,是不是意味着他在哪方面不是很强?还是把丈夫比作过去宫廷里的“太监”而自己是什么公主,贵人?那么这位“老公”应该回称其“嬷嬷”才好!也就是“老妈子”,不过如果你真的敢和你夫人叫“老妈子”,我觉得她肯定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3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热度 4 duke01361 2014-6-8 08:08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走到了路的那一边 他们走路的样子象西方人 他们用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制造占领了世界 他们看上去象一群现代人 他们背信弃义抛弃了我们中庸的哲学 但他们的文字中依然留有我们的斑痕 他们实际上背叛了我们 他们恩将仇报喜欢和我们叫劲 他们靠着一只强大的海军 象恶棍徘徊在我们的家们 他们的行为让我感觉咄咄逼人 嗯!我总在想 什么时候我们的政府才决定教驯一下 这个龟孙?!
个人分类: 逗你玩儿|470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绝!为什么南方人团结北方人独立?
热度 18 qpzeng 2014-5-9 17:28
在刚刚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中美两国的心理学家联名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探讨了中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居民与北方小麦种植区居民的心理学差异(包括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得出如下有趣的结论:南方人倾向于集体主义(interdependent)(译为“抱团”是否更妥?),秉持整体思维(holistic thinking),为人忠诚(loyalty),注重裙带关系(nepotistic),而北方人更偏向个人主义(individualistic),以分析思维(analytic thinking)见长,由此推及中国北方人等同西方人,中国南方人等同东亚人。于是,东亚人习惯于”大一统“思想,而西方人喜欢陶醉在个人的”小圈子“里(呵呵,这最后的两句是我的推论)。 注:所谓“分析思维”采用抽象归类与形式推理,坚持无矛盾逻辑律——若A是真,则“非A”是假。“整体思维”多靠直觉,而且包容矛盾——A与“非A”都是真。 关于东西方思维习惯的差异,过去曾分别提出过两种假说:(1)现代化假说(The Modernization Hypothesis)——当社会变得更加富裕、受教育程度更高、以及向资本主义发展,人们就会表现得更加个人主义和分析思维。土著玛雅人向市场经济转型就支持该假说,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韩国、香港的GDP高于欧盟国家,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集体主义的;(2)病原体流行理论(The Pathogen Prevalence Theory)——某些国家的接触性传播疾病发生率高,使得跟陌生人打交道变得很危险,所以更有岛民意识与集体主义倾向。若干历史事件确实证明疾病传播与集体主义及低开放程度存在相关性。 本文作者将他们提出的假说称为“水稻理论”(The Rice Theory),属于“生存方式理论”(The Subsistance Style Theory)的扩展。之所有得出这样的结论——稻区人喜抱团取暖,麦区人擅各自为战,是因为水稻种植需要大面积灌溉,灌溉就需要开沟建渠,兴修水利,这必须经由众人协作才能达成。相反,麦类种植不需要灌溉,只要有降雨就行,也就不需要得到邻居的帮助了。 你觉得这个研究结果靠谱吗?这项研究动用了来自中国6座城市(北京、辽宁、广东、四川、福建、云南)的1162名汉族学生,数据很丰富,结论很明确。为了减少因使用学生数据引起的偏差,他们还特别分析了离婚率与专利授权数等数据,结果是南方各省的本地居民的避免冲突和维持关系的想法导致离婚率低(难怪广东人很少离婚),而其整体思维习惯也使专利授权数同样很低(难道广东发明专利领先全国都不是广东人的功劳?)。 请你自己对号入座对比一下,看看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灵验?有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往深里研究,我提供此篇参考文献如下: Talhelm T, Zhang X, Oishi S, Shimin C, Duan D, Lan X, Kitayama S. Large-scal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explained by rice versus wheat agriculture. Science 344: 603-608 (2014) 此图据上述Science一文修改,无任何商业利益诉求 如果缘分只到遇见(吴奇隆、严艺丹) 花好月圆夜(任贤齐、杨千嬅) 说好了不见面(小贱) 等一分钟(徐誉滕)
个人分类: 博客趣闻|15103 次阅读|21 个评论
很久以前,中国人就对转基因主粮存有戒心,而西方人已经剑拔弩张
热度 2 sheep021 2012-10-30 10:55
从中国人和西方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就对转基因主粮存有戒心,而西方人已经剑拔弩张。 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 你吃了吗 ?(敬人喝酒时则会说“先干为敬”。所以,鸿门宴上,客人总要等主人先吃,自己才敢吃,但是,也有高明的主人会把毒药抹在酒杯上,筷子上……,江湖险恶,防不胜防啊) 说得斯文点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转基因主粮,也不能只让我吃啊,你也要吃,我才敢吃。 西方人见面,第一句话: How are you? (你想怎样?) 或者更加不客气: How do you do? (你想做啥?) 言外之意: 我让你咋做就咋做,别问为什么 ! 让你吃,你就得吃,还想反了你不成?盛气凌人,杀气腾腾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3 次阅读|2 个评论
解决生产控制技术比发表SCI更重要
热度 6 gxswmwys 2012-10-7 14:00
解决生产控制技术比发表SCI更重要,生产控制技术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去研究, 尽管其学术意义不容易被认可,但重要性显然比发表几篇英文论文SCI更重要。目前特别是 研究中药从思路上和方法上是不容易被国外认可的,坚持更重要,坚持中医药传统更重要! 我们不能去为发表英文论文而尽量适应西方人的思维,而是应该坚持原汤原味的中药思想! 接触到的一些科研工作者,因为有一些英文论文发表而总理直气壮,因为大家都是会 看这个指标,哪位哪位发表了影响因子是多少的SCI论文。十年来SCI成为评价我国知识分子 能力的最权威最核心的技术指标,我国两弹一星以及航天技术用SCI来衡量不知如何换算。
个人分类: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520 次阅读|7 个评论
西方人对道歉没那么敏感
热度 3 胡业生 2012-8-7 14:17
鸟杂志道个歉 把国人激动的不得了。好像占了天大便宜似的,西方人的文化里没有耻感元素的,他们唯一信奉的神也是一元的。缺乏包容唯我独尊,这就是骨子眼里的坚持。不要以为西方人心理素质那么差,他们可没有你我想的那么高尚。错误的代价要惩罚不是道歉这么简单。一次,中国一群学者到日本访问,在观看历史的时候 日本教授否认日军侵华,同去的一名学者用历史还原日本学者不知道的东西,日本教授突然跪在中国教授面前称自己无知,请中国学者原谅。傲慢与偏见源于无知。可怕的是日本人不掩饰自己的无知,这是日本后起的主要原因之一。《菊花刀》把中国研究个琳珑剔透。一个个民族习惯于儒家所谓的谦让,很容易模糊原则,放弃立场,叛变变节就成立适应性和适者生存的思维定式,结果是没有骨气,没有傲气,只有奴气。面对道歉,我们的态度是得理不饶人,对鸟人的善良就是对善良的罪恶。南海问题没有那么复杂,房价问题没那么复杂,改革也没那么复杂。
个人分类: 悟性|350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什么东方人的近视基因比西方人多?
热度 2 sheep021 2012-7-18 09:59
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找到导致近视或 远视 眼的原因。 在科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近视与遗传有关,但并没有找到近视基因,而仅仅是根据研究样本的推测。 伦敦圣 · 托马斯 医院 孪生子研究和遗传流行病学科的研究人员调查了 500 多对英国的孪生子后发现,父母视力不好孩子也往往需要戴眼镜。 85% 的近视和远视是遗传的,散光患者中则有一半是由于基因遗传所致。研究人员也强调,环境在决定一个人是否需要戴眼镜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发表在《 眼科 学和视光学研究》杂志上。 但是,圣 · 托马斯医院的眼科咨询专家,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克里斯多佛 ·J· 哈蒙德说, 在东方,近视眼突然在最近一代人中流行,表明某些非遗传背景因素影响视力。对有遗传易感性的人来说,视力不佳的诱因可能是由于用眼过度 。东方国家家庭多重视教育,孩子在阅读书籍、玩电脑游戏以及使用互联网方面一般比西方的儿童花的时间多,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东方国家出现近视眼大流行。尽管这是一项对英国儿童的研究,将其结论完全套在日本身上可能不太合适,但是总的来说,其结果是相似的。 而且这个点点显然无法解释: 为啥父母视力正常的孩子为啥也有很多人要戴眼镜? 为什么东方人的近视基因比西方人多? 另一种观点认为:近视与遗传因素无关。   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分析多项近视研究后发现,亚洲一些国家近视人口比例高,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与科学家先前认为的遗传因素无关。   近些年,日本、新加坡等亚洲一些国家近视眼人数比例迅速上升。例如,在新加坡应征入伍的 18 岁男青年中,有 80 %的人是近视。很多科学家认为,可能是这些国家的人口出现了遗传变异,导致当地居民更容易形成近视。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综合以往 40 多项研究后认为,这些国家的近视人口比例高与遗传因素无关。   研究人员发现,印度的近视人口比例仅为 10 %,而在新加坡长期生活的 18 岁印度裔男青年的近视人数比例却达到了 70 %。研究人员说: “ 亚洲一些国家近视人口比例的上升,可能与生活习惯的改变有关。连续看电视,盯电脑屏幕几个小时,长时间呆在户内的习惯,很容易造成眼睛近视。 ”   研究人员说,由于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不仅是亚洲一些国家,很多西方国家的近视人口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人们应当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 俺的观点:近视与基因无关,但与生活习惯、特别是用眼习惯有关。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根本用不着七嘴八舌。我们可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做个试验: 选取父母近视,但自己尚未近视的中学生,测定视力,然后随机分为三组: A 组,天天看电脑,打游戏,玩 ipad ,在灯光不佳的环境下读书。每天不少于 12 小时,中途无休,除了吃饭睡觉,就干这个。 B 组,每天听听音乐,散布、聊天,登山、游泳,杜绝 A 组所做的一切活动。 C 组,按正常生活过,适当看电视电脑等,每天不多于 3 小时,也有适当的室外活动。 然后,每 7 天测试一次视力,连续进行一个月。肯定会有结果。 嘿嘿,大家猜猜结果会是什么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28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感杂想:国人重实践轻思想
mafei863 2012-6-30 10:45
今天偶遇一篇博文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179 阅读完后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国人的思维方式习惯上给出结论,简要介绍过程,然后让学生大量实践,意图在大量反复的实践中体会参透其中的奥秘。但总有种感觉(不知对不对)西方人理解理论知识,如数学,感觉比较容易,而国人理解这些理论知识较为困难,所以要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不知是否与王东岳老师分析得出的结论:研究科学需要有哲学基础。有关? 我也不知道从何时何处得到的一种感觉:国人的传统式、主流式教学方法以给出结论为主(所以大量的是念教材式教学方法)。很多老师嘴上说希望学生们多问个为什么,但真正有学生这样问反而不高兴了;或许是学生提问的方式不对?或者希望学生通过大量实践后有了基础再来探讨才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或许国人使用象形字的原因,需要通过观察、比较、揣摩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所以,国人的菜谱中大量的是 油少许、酌量调料、小火片刻......,没有给出定量的描述,所以不适合初学者学习,需要大量实践成功的便是大厨,姜还是老的辣;而西方却是定量的描述 油5克、盐3克、中火30分钟.....,比较适合初学者,不知西方人经过长期实践后是否有人还是去使用天平去度量油盐酱醋。 结论:在大量实践中体会、参透理论。
个人分类: 点滴记录|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用哈佛的新成果审视传统说法
热度 6 DNAgene 2012-3-24 20:07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估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这句话。但真正做起来,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没几个人会贯彻这句话。 虽不知道西方人有没有类似的传统谚语或成语,但可以肯定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饮食起居比我们中国普遍干净多了。同时,欧美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哮喘等自身免疫疾病。一种流行的假说是,免疫系统闲得难受,开始攻击自身细胞。这种假说很多人都知道,但由于证据不足,学术界一直对之将信将疑。 最近,哈佛医学院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相比普通环境下的小鼠,无菌环境下生活的小鼠容易患哮喘(asthma )和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将成年无菌小鼠转移到普通环境,无法减轻自身免疫的危害。但在无菌小鼠出生前转移到普通环境,小鼠就不再被自身免疫疾病困扰了。这说明,幼年小鼠接触的普通环境中的某些细菌影响了小鼠的免疫系统的发育,使之不易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进一步,这些研究人员发现,无菌小鼠的肺(哮喘的发病部位)和结肠(炎性肠病的发病部位)中一种叫NKT的免疫细胞数量大大高于普通小鼠。用对抗NKT细胞的抗体抑制年轻无菌小鼠的NKT细胞,就可以避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这一研究首先是揭示了自身免疫疾病的机理,为人类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和预防带来了希望。 乍一看,似乎像屠呦呦发现了抗疟疾药物一样,我们民族的传统观念再次得到现代医学研究的证实。但用批判的眼光仔细想想,屠呦呦和参与那项研究计划的其他科研人员从传统医学典籍中试验了无数种配方,才发现一种是有效的。如果没有屠呦呦的研究,用传统医学治疗疟疾,有效率也就是无数分之一(这还不计屠呦呦用有机物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的效率远大于中药熬制过程中的提取效率)。同样,我们传统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是提醒大家不用太讲卫生。这种说法过于粗糙,根本不适用也经常无效。就像哈佛这些人在小鼠上研究的,如果已经得了自身免疫疾病,再“不干不净”为时已晚。 其实不光我们的传统知识技术,西方的传统知识技术和我们一样粗糙。最近verycd网站上有一纪录片《维多利亚时代的药铺(The Victorian Pharmacy)》。片中给大家展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面霜里都会有剧毒的砒霜,感冒药里都能有鸦片”,水蛭疗法盛行。。。。。看到这些,不禁令人想起了我们的中药房、我们国家的泥鳅疗法、绿豆疗法、。。。 历史的就是历史的,是在当时很有限的科学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建立的有少量科学内涵,但同时又是很粗糙、很原始、操作性很差的知识或技术手段 。我们中国和他们西方历史一样,都发明了很多动植物药方,但我们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是,他们用更先进的知识技术不断取代淘汰历史的、落后的知识技术,而我们却把那些很久以前创造的东西当成民族瑰宝、视若掌上明珠。 另外, 传统的文化、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技术手段应该严格区分开来 ,绝对不应笼统地说成优良传统而都视若珍宝。 传统的舞蹈、传统的诗歌等,这些文化、习俗方面的东西,不会因为社会发展而发霉变质,热爱自己的民族,珍惜它们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基于过去原始落后的知识建立的技术手段,如很多中医药方,该扔掉时就就应该舍得扔掉。再举一个更清晰的例子,农村的小驴车是基于过去简陋的车辆制造技术和道路情况研发的,现在路好了,摩托车、拖拉机、汽车买得起了,小驴车舍不得丢也就当文物存起来吧。小毛驴跑在路上,万一被汽车拖拉机惊了,车上的人也很危险。 前面的自身免疫的故事还没讲完,网络期刊The Scientist介绍上述研究成果时,半开玩笑地说,孩子舔秋千、吻狗之类的事情不必再阻拦了。这是玩笑话,切勿当真。科学研究和懵懵懂懂的原始传统一大区别就在于科学研究的精确性。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就相当于进化生物学上达尔文提出了随机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理论,最根本的基础或者说理论框架建立了,但后面很多细节有待后续研究补充。 泛泛的“不干不净”很不值得推广,谁能保证孩子玩的秋千上没有沾上SARS病毒、谁能保证孩子吻狗的时候不会被狗身上的寄生虫趁机而入。科学研究可以给我们细致而明确的指导。下一步,相关研究会是:哪个发育成长阶段接触微生物效果最好,哪些微生物既可以有效塑造我们的免疫系统,又不带来危险的疾病?等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像注射疫苗一样,让特定年龄的孩子有意接触一些无害或微害微生物。 注: 1. 本文参考了网络期刊The Scientist介绍哈佛医学院研究成果的文章: Let Them Eat Dirt ,作者是 Megan Scudellari。 由于本人免疫学和医学等方面知识的局限,介绍过程中可能出现翻译、用词、甚至概念知识错误,请内行人及时指正。 2. 《维多利亚时代的药铺(The Victorian Pharmacy)》我找到了两个链接:http://www.verycd.com/topics/2840779/和http://www.verycd.com/topics/2917777/,前一个链接下载总是失败。
个人分类: 生物学|9623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的暑期学生Keagan
热度 1 harveyho 2012-3-9 05:36
我的暑期学生Keagan
我们这里暑期学生相当于internship,有报酬,相当于10个星期的全职工作。位置就安排在我前面。 Keagan是本地西人小伙子,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本专业是Mechanotronics. 做事规规矩矩。如朝九晚五,一定是准时到也准时收工。比较难得的是这个小伙子很专注,做事的时候除了查文献,几乎不看其他网页。该工作的时候专心致志,而下了班,休假时一定不会做研究的事。这很典型的西方人风格,学生中还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一般中国学生都会周末,晚上也会看看书。 自己做模拟,做笔记,一个暑期下来厚厚一本.从项目前对肝循环一点不懂,到后来问问题连肝移植医生也答不上来,进步很快。10个星期里,我们写了两篇期刊论文,又投了一篇会议论文。这还是一个大三刚读完的本科学生。 暑期完之后,每个学生要用两分钟介绍他的工作。Keagan做了很多准备,确保是在两分钟内。其中一个亮点是我叫他一定要强调的:“这是第一个有关...的完整模型”。
个人分类: 人物|32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卑感文化
热度 1 metanb 2012-3-4 19:57
西方人是“罪感文化”,日本人是“耻感文化”;刚才忽然想到,中国人其实是“卑感文化”:不但自己觉得很卑微,而且彼此觉得对方很卑微、互相不尊重、爱骂人、喜讥笑、互不服气;因此谁要是冒出头,其他人就倾向于把他压下去!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517 次阅读|4 个评论
西方人说‘好’
热度 3 csiro 2012-2-28 19:41
一般认为西方人直率,东方人含蓄。但是在评价或者批评别人的时候,西方人相当委婉。 如果说 Good, 并不一定好。 Excellent, Outstanding, Fantastic, Brilliant, Awesome 等等,可能才算真好。
个人分类: 留学篇|3100 次阅读|3 个评论
Nature - 国人奇怪之称呼
热度 1 benlion 2012-1-2 23:49
发现又出现国人用“founding father”,可是至今我没见或阅读到西方人的文献这么称呼之,相反是提出不同意见的大量论文阐述90年代和之前许多文献的历史资料,这就是有一点奇怪的现象了,西方人不承认或不称呼之的事情,难道唯独是国人累次(业外人士)要这么称呼之为父?!那么还需要用“father of father” - “grandfather”了。 Convergence: Where West meets East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80/n7378_supp/full/480S84a.html#commenting-terms-condition 附,The timeline of concepts and terms in systems biology: (Systems Biology领域的词汇和概念提出时间列表) 1). synthetic biology, S. Leduc, France 1910, W. Szybalski, 1974; 2). systems psychology - JB. Parry, 1958; 3). systems ecology, GM. Van Dyne, 1966; 4). systems biology - M. Mesarovic USA 1968, W. Zieglgansberger, TR.Tolle Germany 1993; 5). systems physiology, K. Sagawa, 1973; 6). systems medicine pharmacy, BJ. Zeng, China 1992, system biomedicine, T. Kamada, 1992; 7). system genetics, BJ. Zeng, China 1994; 8). system biological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bio-engineering), BJ. Zeng, China 1994; 9).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biosystem – structure theory of biosystem and experimental, computational and engineering manipulation of biosystems, exploring of genomic intelligence and artificial biosystem, BJ. Zeng, Germany 1999 etc.
个人分类: 2012|244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天人合一論--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钱穆先生遗稿
cxcsnow 2012-1-2 22:04
近日与友人探讨生态文明问题,间隙读到钱穆先生遗稿,忽然有豁然开朗之感。推荐钱先生宏文《天人合一论》与同道者共勉。 天人合一論--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 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雖是我早年已屢次講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去年九月,我赴港參加新亞書院創校四十周年慶典,因行動不便,在港數日,常留旅社中,因有所感而思及此。數日中,專一玩味此一觀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難以言述。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惜余已年老體衰,思維遲頓,無力對此大體悟再作闡發,惟待後來者之繼起努力。今逢中華書局建立八十周年慶,索稿於余,姑將此感寫出,以為祝賀。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從來世界人類最初碰到的困難問題,便是有關天的問題。我曾讀過幾本西方吹洲古人所講有關「天」的學術性的書,真不知從何講起。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離開分別來講。換句話說,他們是離開了人來講天。這一觀念的發展,在今天,科學愈發達,愈易顯出它對人類生存的不良影響。   中國人是把「天」與「人」和合起來看。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離開「人生」,也就無從來講「天命」。離開「天命」,也就無從來講「人生」,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人生」與「天命」最高貴最偉大處,便在能把他們兩者和合為一。離開了人,又從何處來證明有天。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一切人文演進都順從天道來。違背了天命,即無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為一,這一觀念,中國古人早有認識。我以為「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貢獻的一種主張。西方人常把「天命」與「人生」劃分為二,他們認為人生之外別有天命,顯然把「天命」與「人生」分作兩個層次,兩次場面來講。如此乃是天命,如此乃是人生。「天命」與「人生」分別各有所歸。此一觀念影響所及,則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兩截分開,便各失卻其本義決不如古代中國人之「天人合一」論,能得宇宙人生會通合一之真相。所以西方文化顯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來作他們討論人生的前提。而中國文化,既認為「天命」「人生」同 歸一貫,並不再有分別,所以中國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國思想中,「天」「人」兩者間,並無「隱」「現」分別。除卻「人生」,你又何處來講「天命」。這種觀念,除中國古人外,亦為全界界其他人類所少有。   我常想,現代人如果要想寫一部討論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書,莫如先寫一本中國古代人的天文觀,或寫一部中國古代人的天文學,或人文學。總之,中國古代人,可稱為抱有一種「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盡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觀」。這一觀念,亦可說即是古代中國人生的一種宗教信仰,這同時也即是古代中國人主要的人文觀,亦即是其天文觀。如果我們今天亦要效法西方人,強要把「天文」與「人生」分別來看,那就無從去瞭解中國古代人的思想了。即如孔子的一生,便全由天命,細讀<論語>便知。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又曰:「知我者,其天乎!」「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倘孔子一生全可由孔子自己一人作主宰,不關天命,則孔子的天命和他的便分為二。離開天命,專論孔子個人的私生活,則孔子一生的意義與價值就減少了。就此而言,孔子的人生即是天命,天命也即是人生,雙方意義價值無窮。換言之,亦說說,人生離去了天命,便全無意義價值可言。但孔子的私生活可以這樣講,別人不能。這一觀念,在中國乃由孔子以後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所闡揚。 讀<莊子齊物論>,便知天之所生謂之物。人生亦為萬物之一。人生之所以異於萬物者,即在其能獨近於天命,能與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說「天人合一」。此義宏深,又豈是人生於天命相離遠者所能知。果使人生離於天命遠,亦同於萬物與萬物無大相異,亦無足貴矣。故就人生論之,人生最大相標、最高宗旨,即在能發明天命。孔子為儒家所奉稱最知天命者,其他自顏淵以下,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離於天命遠近為分別。這是中國古代論人生之最高宗旨,後代人亦與此不遠,這可說是我中華民族論學分別之大體所在。近百年來,世界人類文化所宗,可說全在歐洲。最近五十年,歐洲文化近於衰落,此下不能再為世界人類文化嚮往之宗主。所以可說,最近乃是人類文化之衰落期。此下世界文化又以何所歸往?這是今天我們人類最值得重視的現實問題。以過去世界文化之興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則不易再興,而中國文化則屢仆屢起,故能綿延數千年不斷,這可說,因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自古以來即能注意到不違背天,不違背自然,且又能與天命自然融合一體。我以為此下世界文化之歸趨,恐必將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宗主。此事涵意廣大,非本篇短文所能及,暫不深論。 今僅舉「天下」二字,包容廣大,其涵義即有,使全世界人類文化融合為一,各民族和平並存,人文自然相互調適之義
3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信仰!---信念, 就是力量!
热度 7 hanshiqing 2011-11-28 10:22
感悟信仰!---信念, 就是力量! 韩世清 教授 南京工业大学 西方人信上帝,从属于上帝,他们按上帝的意愿生活着,做上帝要他们做的事情。中国人完全从属于社会、家庭和个人,他们或把社会利益、或把自己、或把现世的、或把小集团和集体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把自己设计成上帝,即使人力不能及的大问题也要自己扛。 因为信仰,美国给我的感觉是太阳下的世界,而中国给我的感觉是月亮下的国度。这句话需要细细地体味。 美国是一个美好事物得到充分保护的国家,美好的事物,如花草、美丽女子,都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自由,美好地生活着;而在中国,即使上海闹市区淮海中路上铜铸的一个打电话的少女,也被人偷走并且碾碎了去卖钱。有信仰的人舍命也要保护心中的美好,而没有信仰的人什么都有可能做得出来啊! 因为信仰,东西方人在感情上的表现也不一样。西方人勇敢,他们总是坚决而果断地让自己面对真实的情感需求和流露。而中国人面对真实的情感流露感到害怕,他们要求你回避,隐藏。所以,西方人得真,得爱。中国人得文饰,得变异,得情。 如果没有上帝,世界岂不就可以没有爱,人岂不就可以为所欲为。林语堂说过:基督的世界是充满爱的世界。 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为了爱,我信上帝。 就科学而言,也离不开信仰。中国人提出“人定胜天”,以为人很了不起,可以创造一切。其实,人只是发现了上帝创造的东西,一切的一切或是暗自存在的,或是第一动力绎生出来的。在英语里,创造(Create)这个词,只用于耶和华创造世界,而人类的科学研究发现,用的是Find 和Discover(发现)。 我发现微积分的发现与上帝信仰也是有关的,无穷大∞代表了万能的上帝,因此,微积分的发现在西方,而不在东方。以中国人的哲学和智慧,不足以理解牛顿,因此,错误地批判牛顿的晚年。我想:这是小学生在批判博士生。 东方一部分人信奉的佛和西方人信仰的上帝有何区别呢? 耶苏是精瘦而烁炼的,他似乎是一种信,一种精神,一种意志化身,他是一个苦行僧式的神。 佛与观音是胖而富贵的,他们是一种富态,一身祥气,一种平和,一种容纳,一种福的化身,一种宽心无忧,是一个富态的肉身的神。 人对物质的疯狂占有欲和膜拜,正是缺乏信仰所导致的。和80年代比,现在中国要物质丰富得多,然而,杀人,抢劫,欺骗和自杀这类案子却充斥了当今社会!幸福了吗?很多人不幸福!因为人与人之间物质占有的相对量的比较成了人们幸福感衡量的天平,怎么能不出问题呢?!因此,那些认为中国的问题是贫穷造成的想法其实是找错了根源。贫穷,并不代表价值观低下,不代表不次序,不代表不美好,不代表没有幸福感。更何况,中国社会的物质已经并不贫穷了!大大丰富物质的中国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而信仰, 他在哪里了?被丢落在哪里了?请问问自己本真的心吧! 我于2000年4月15日在美国 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TX 留学时候记下的对西方宗教信仰的几点感悟: 耶稣(Jesus)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情感,一种力量,一种来自于宇宙之外的神奇力量!---这就是信仰! 这种信仰上帝的狂热和执着似乎不是一种迷信,更像是一种彻悟! 信仰,都是不能被证实的东西,但你也无法证其伪,因为你被感动了,你愿意信了,才叫信仰! 信,具有无限的能量! 信仰什么,是你的自由,但信仰不能被亵渎! 信仰, 建于本真的心之上 ! 资本主义的物质世界,是他们作为主流的信念的引申结果。而不是为了物质而物质!
个人分类: 心灵的归途|5037 次阅读|12 个评论
揭密人与人的吸引,让你具有无穷魅力!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11 08:15
中国人一般相信“人性本善”,而西方人则相信“人性本恶”。到底人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自我,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两者首先是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没有自我,自我就是组成人体的众多要素在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每一个人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这是人存在的基础,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人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的一个过程。 为什么说人性本恶?就是因为人是一个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本性就是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从本性上来说,人与人之间是不存在吸引力的,吸引力的产生都是以满足对方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为前提的。如果你不能满足周围人的需要,那么你对他们的价值就等于零,你要想使你具备吸引力,就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想一想,我能满足周围人些什么?当你想到答案并努力去实施的时候,你就魅力无穷。 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就是因为人生的无奈,你想啊,外在世界的力量多么地宏大,你能和社会对抗吗?你能和自然对抗吗?和社会对抗你就会一事无成,和自然对抗你就会百病缠身。你要想活着,就必须懂得顺应,而顺应的过程就是一种善的表现。或者说,善是一种自律,是一种利他,是一个人活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存在就是一种痛苦,没有一个人可以活在真空中,只在它活着,就必须不断在与巨大的外在世界相对抗,完全没有痛苦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和自然融为一体,不过我们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可怎么减轻痛苦呢?那就要求你减少自己的欲望,懂得自律,因为我们的生存空间是相对不变的,你减少了自己的欲望,生存空间就相对变大了,痛苦就少了。
15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轮科学革命中的作用
热度 4 zhaodeyu 2011-9-16 20:56
五百年前,东方文明的西扬为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结合创造了条件,这不仅仅是四大发明被西方人借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的西扬。上帝的概念大家都知道,它本是西方先哲对自然深刻领悟的一种结果,很多人以为先哲就信仰上帝,其实他根本不信仰它,它信仰的是一种自然规则,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却决定着自然界的一切。只是让公众接收这种思想太难了,比如你相信你和万物一样都有生命吗?你相信你在世界上和一粒微尘一样微不足道吗?如果给你讲这个道理,大家会骂死你,可如果人们不了解这种思想,就会在自然规律面前处处碰壁,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让大家接受真正的思想,先哲才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上帝,目的就是让人们根据自己的悟性都领悟出一定的道理。可问题是,这个上帝逐渐被演化为一个无知的上帝,封闭了人们探索真理的道路。近代西方科学的突破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道”的理解,这也是一个类似上帝的概念,可它却是一个物质的上帝,决定自然一切的规则,西方人正是借鉴了它,才建立了自然规律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给无数科学家注入了无穷的动力,因为科学家们相信,自然的一切存在都是遵循着规则的,如果找出这个规则,就可以用这个规则理解世界的存在,指导人们的生存。 然而,西方科学一开始就是沿着一条绝路向前飞驰的。自然规则是什么?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它似乎是一种可观察的东西,只要我们观察到它,就可以认识这个规则。可实际上呢?它根本不是什么东西,而是一种内在于物质本性的原理,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西方科学的所有成就主要都来自于观察和实验,或许是成就太大了,使不少科学家相信,观察不到就不存在,自然规则是可以用观察的方法得到的。可结果呢?现代科学却走上了一条绝路,因为我们的观测仪器和被观测的东西本质上是一样的,它根本无法正确地告诉我们真实的东西。 那么认识这个规则的终极方法是什么呢?它不是靠仪器,而是靠人对自我的认识。因为从统一性看自然,人和万物都是一样,不仅由同一种料子做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所支配,如果你能够认识自我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理解万物的存在。这种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爱因斯坦为什么称“哲学为所有自然科学之母”?原因就在于他相信一个物质的上帝存在,相信自然的终极统一,不仅在物质组成上,而且在运动原理上。 认识自然需要两条道路,一条是外在的科学观察,一种是内在的哲学思辨,哲学可以提出原理,指导人们实践,而科学的观察则可以验证原理,并为提出更为合理的思想奠定依据。真正的科学是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前进的。可西方科学则一直拒绝哲学的指导,盲目地相信他们的精密仪器,结果走向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的陷阱。我们试举几个例子说明: (1)哲学认为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现象存在的原因,从这个观点来空间,它一定在物质上是连续的,如果不连续,那么引力和电磁力就无法解释,难道引力和电磁力可以不需要物质的相互作用来传递吗?可近现代科学抛弃了象征连续的以太说,而起源于与之对立的原子说,它认为空间中没有物质,可观察的实体就是宇宙的一切。于是,还原法成了科学的主导,可结果呢?还原到能量这里,上帝又出现了,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却指挥着自然的一切。 (2)在哲学上,物质不灭是哲学的最基本原理,可在科学上,质能转换的出现使科学家们抛弃了物质不灭的思想,竟然认为物质可以消失变成能量,能量也可以无中生有产生物质。真的会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物质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可观察的有序形式,即实体,另一种则是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物质消失变成能量,本质上不是物质的消失,而是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变得不可观察罢了,反过来,物质的无中生有也是物质从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向有序形式转化罢了。如果忽视了哲学的指导,认为物质可以无中生有,或从有到无,那么世界上的一切解释变畸形了。 (3)物质的运动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实体的线性运动,一种是依赖连续物质有序和无序变换进行能量传递的非线性运动。可近现代科学只研究了线性运动,而对非线性运动却一无所知,甚至把非线性运动当成是线性运动,造成现代科学上的大笑话。如光的传递,它的本质是非线性运动,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暂态的有序使它表现出了粒子性,周期性地有序和无序变换使它表现出了波动性。可现代科学却把生死周期变换的粒子当成了一个稳定不变的粒子,结果弄出来了一个“不确定理论”,否定自然内在的必然性,使科学走上了不归路。 (4)哲学上的自然规则不是东西,而是一种关系,或者说一个原理。看看由统一物质组成的世界是怎样的运动的,它无怪乎生和死两个字。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是事物的生,从有序向无序转化是事物的亡,自然界的一切存在都处于这种生死变换当中。如果说自然界存在一个规则的话,那么这个规则就是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原理,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原理。 目前的西方科学已经无路可走,所有的发展不过是惯性使然,很多的发展已经走上了不归路。如用观察的方法来找出自然最基本的粒子,这肯定是不可能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物质分解到最后其实都是一种东西,第二我们的精密仪器不可能观察到它的本原。象中国也弄了一个粒子对撞机,不过是劳民伤财,不会出任何结果。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宇宙探测,不要以为人可以毁灭地球到其它星球上生存,人到了这些地方根本无法生育,也不要以为观测到的都是真实的,空间中的物质分布是不对称的,当然也是在不停地运动中存在的,信息在其中的传递是变形的,忽视了这种变形就会闹出科学上的笑话。如太阳发光说,宇宙大爆炸模型等。 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新一轮科学革命的关键点,这一次革命将重点揭示隐藏在自然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就是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决定着自然界的一切存在。不过它不是什么上帝,而是一个物质性的原理。 新一轮的科学革命必然是哲学和科学的有机结合,目前西方的哲学已经流于形式,走向时髦,用它来指导新科学根本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就是东方哲学和西方科学的结合。目前这种结合已经不断进行中,它就是系统论。不过,目前的系统理论来源于西方,从根本上还缺乏一个科学灵魂,如果没有中国哲学的注入,它注定是个空架子,只有加了中国哲学这个灵魂,一个全新的科学平台就出现了,它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万物其实都是成系统的,它们存在与发展的规律都是一样的,用它不仅能够合理地理解一切存在,而且能够真正地指导人们的生存。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在这方面还缺乏一个头羊,科学界也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规则,真正的人才无法脱颖而出,使中国的科学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甚至一直跟在西方人的屁股后面,人云亦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需要多久。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94 次阅读|6 个评论
到米国就能学到平等待人?
热度 2 yzhang111 2011-9-9 23:35
错!!! 没有良好的制度管着,西方人会比我们坏得多!也更会歧视他人。 我们需要的是一套平等合理并 得到严格执行的制度 ,而非几个道德高尚的人!
276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外媒: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急躁最没耐性的地球人
zhao1198 2011-8-6 21:01
外媒: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急躁最没耐性的地球人 来源:环球时报 近一段时间,中国的一系列社会焦点事件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在外媒眼中,中国人做事要名利双收;理财最好能一夜暴富;结婚要有现房现车;就连坐车也经常插队。“中国人现在成了世界上最急躁、最没有耐性的地球人”。   不过,曾研究过中国人的“时间观”的英国东亚文化学者马丁·雅格斯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却质疑说:“一切问题真的都是速度的错吗?”半个多世纪以前,世界对中国人的定义还是“漠视时间的民族”,一些西方人还由此认定中国无法屹立于世界。   英国一项研究称,世界都在进入“快生活”,全球城市人走路速度比10年前平均加快了10%,而其中位居前列的几个国家都是发展迅速的亚洲国家。旅居日 本的中国学者庚欣说,紧张的快生活是中国这代人避免不了的命运。中国就像正在快速成长的青少年,出现一些问题不完全是快速成长的错,而是营养失去了平衡。 日本几十年前也经历过快速度带来的“生长痛”,但真正令日本人担心甚至绝望的却是“失速的20年”。    “快”成为中国人现代生活标志   《环球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一名曾多次到过中国的日本老人,他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就曾来过中国。他说,“当年在中国学会的中文基本上都不会说了。但是, 有一个词记得非常清楚,同时也非常喜欢,就是‘蹓跶’。”尽管中国人谁也不愿回到那个时代,但在这个日本人看来,这个词似乎代表一种悠闲的生活。   他说,这主要是因为那时候日本人也在为快生活而烦恼,那时日本人生活有“三快”:吃饭快、大小便快、走路快。他注意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深圳出现了一条改变中国人观念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从那以后,中国人的生活才快了起来。   但最近中国发生的一些问题却让国内外质疑起近年来让中国人疲惫不堪的“快生活”。韩国《中央日报》8月1日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高速发展的真实写照。在经历姓社姓资的争论后,这一口号得到中国全社会的认可并迅速付诸实践。   此后诞生了3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全中国各种“速度战”的事例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速度战”在中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果,依靠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 目前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近来的一些事故表明追求速度的代价不菲。文章称,其实当年深圳的创业者还有一句口号,那就是“安全就是法律,顾客就 是上帝”,只不过这句口号并没有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那样被中国广泛接纳。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7月28日称,中国人开始反思他们对于“快”概念的崇拜。事实上,快节奏以及强调“快”成为一些中国人现代生活的标志。该报在另一篇文章中称,中国人当下都热衷赶时间,到处都需要快节奏:手机在响,电话在催;最爱“快进”,狂点“刷新”。   评论要抢“沙发”;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可取;坐车选择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做事最好名利双收;理财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还要有现房现车。一些 中国人总是风风火火,把每一天都当作打仗来过。他们认为快生活才能赚到更多的钱,担心这个机会不抓住,就会被社会抛离,抓到手的才是硬道理。但扪心自问: 忙碌中的你,有没有迷失生活方向。    从漠视时间到停不下脚步   实际上,曾几何时“快生活”这个词在中国人头脑中只属于美英等西方列强。19世纪末,美国人雅瑟·史密斯写过一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专门用一个章节 来写中国人“漠视时间”。他写道:“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不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   很显然,中国人不喜欢我们具有的这一品性。无论如何,要让一个中国人感到行动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难的。”史密斯的这本书在“五四运动”后引起中国知识分子的议论。鲁迅曾遗憾没人翻译这本书,用以“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   如今,史密斯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就变成了中国人“经常性的急躁”。日本《产经新闻》不久前刊登一名日本学者的文章,讲述他遭遇的 “焦急中国人”。文章称,在广州机场,因为大雨使航班延误和取消,被困机场的一些中国乘客大打出手,将候机厅的电话、电脑等设备破坏,还殴打机场工作人 员。文章称,因为天气原因让乘客被困机场的事情,在世界上哪个国家都发生过,但中国人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一些乘客丧失了“自制力”。   “为什么焦急和不耐烦成为中国人社会心态?”美国《侨报》7月26日称,这是由于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反而加重人们心中的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可以快就绝不能慢。文章称,其实中国人也是世界上最耐心的人。   人们排队买房,可以提前3天就全家轮班开始排;买促销减价货,排一上午队也在所不惜;人越多的餐厅,中国人越喜欢,宁肯坐在门口塑料凳子上吃两个小时的瓜子;中国人感冒也要去挂专家号,宁肯长时间排队。《侨报》认为,中国人的焦急症,都是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社会抛离。   对中国人的“快生活”方式,英国广播公司曾略带调侃地说,请人吃饭,中国人爱说“您慢用”;吃完饭送客,会说“您慢走”。现在,这些话成了单纯的客 套。实际上,现代生活节奏快已经影响到世界各地城市人口,连人们走路的速度也相应变快。bbc引述英国学者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世界各地城市人口走路的速 度比10 年前平均加快了10%。   研究人员选择世界上32个大城市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世界上居民走路最快的城市是新加坡,走60英尺平均用时10.55秒。而中国居民步伐最快的城市则是广州,世界排名第四,用时为10.94秒。bbc发现,排名前几名的大多是经济迅勐发展的亚洲城市。   曾在中国留学的泰国家具公司经理助理乌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中国留学期间,看到周围的中国人都很繁忙,感觉他们走路时都是急匆匆的,生活中很少 停下脚步。他感到很受震动,中国总是不断受到新鲜事物的推动,每个人都很积极,国家和个人都在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地工作着。   日本一名经常往来于中日之间的贸易公司老板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办理一些商务手续最快也要3个月的时间。现在中国人的速度已经跟上世界的步伐,还出现了各种代办公司,几天就可以拿到所有手续。   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还能创造出很多行业,比如快递公司、快餐馆等,让在北京生活的人们感到非常方便。”日本大坂大学一名经济学教授说,那些主张中国应当 放缓发展节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有失偏颇,因为这不是慢下来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能把个别行业的问题视为整体社会发展速度有问题。毕竟在中国各方面建设及 国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巨大差距的时候,中国社会保持快速增长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中国人的问题让西方梦寐以求   “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正是欧洲人梦寐以求的”。法国《费加罗报》曾以此为题刊登过一篇社论。确实,中国“快生活”让许多中国人感到疲惫和困惑,但对于为“失速”而担忧的西方国家来说,“快生活”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发展动力。   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环球时报》记者用输入“中国人”和“急”等关键词后,立刻弹出近2000条报道,其中最多的是中国人着急买房,一片新楼 还未盖起就会吸引来一批购房者,甚至比售楼公司还着急,中国政府为此还下达了“限购令”。有英国网民感叹,这种事要是发生在英国,英国首相的日子就不会像 现在这样难过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客观上讲,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失衡的问题,但即使中国发展速度 慢下来,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启动了市场化,老百姓有改善生活的强烈要求,这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推着它向前冲。   中国就处于这样的历史阶段,想慢也慢不下来。他说,中国的问题是就像一个小伙子,长得很快,同时也很毛躁,但跟生长快没有必然联系。其实发达国家都经 历过这样的阶段。比如美国在1870-1925年间因社会矛盾多而频繁引发暴力事件。应该说美欧等发达国家比较幸运,他们冲过了这个坎。一些拉美国家也投 入了现代化,但是没有闯过这一关。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曾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当年“高度成长期”,日本人的生活也处在“紧张的快速状态”中。为了迎合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中 日本上班族快节奏的生活,日本人发明了方便面等快速食品。但是时间长了,很多人胃肠生病,快生活的负面影响才被发现。当年日本还频频爆发滥用添加剂事件及 环境污染事件。许多人曾抱怨快生活让那种“下班后自己动手煮面条”的生活一下子消失了。   但从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让日本人痛苦的就只剩下一件事,整个日本突然“失速”,经济停滞不前。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人口增多,那些失去工作而 “慢”下来的日本人也失去了“精神支撑”。不久前,日本埼玉县一名中年男子失业后仍每天西装革履地去上班,这样“装正常”两周后,终于被妻子发现。   当天晚上他向妻子道歉后,就实施了自己解决失业的方法———在勒死妻子和7岁的儿子后,自己也上吊了。后来警方发现了他的遗书,上面写着:“感觉每天 就像在大海中,水一点点没过下巴、鼻子,最后是头顶。我不想死,但社会回答我‘不行’,绝望的情绪淹没了我!我有工作的时候感到紧张与疲劳,但现在却感到 深深的恐惧……”   法新社曾引述经合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报告称,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可能会继续大踏步前进,这是它继续进行改革的条件。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国家,这种快速增长是避免失业“成为一个巨大问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高速发展阶段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如果没有这样的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取得辉煌的经济成 就,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和落后的面貌。钱乘旦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速度是否太快,而是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能否协调的问题。如速度和公平的问题、食品 安全问题等。中国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1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字思维
mafei863 2011-8-1 08:50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iJiCh8TVno/ 国学堂一期节目采访独立学者唐汉有关于汉字对国人思维方式、科学成就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所以常常搞些形而上的研究、工作,中国特别喜欢大的追求,什么什么世界第一高楼,世界第一大佛... ...,而不像西方那样喜欢搞些深入性的研究,则导致科学方面的发展尤为欠缺。但擅长“术”方面的发展,所以,技术、艺术方面的造诣均是不得了的。 而西方人的逻辑思维很发达,常喜欢研究形而下的工作,喜欢追究细小的东西、原理。 也有独立学者王东岳说:要想搞科学,首先研究哲学。
个人分类: 点滴记录|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史前外星人的传说
热度 2 dongzg101 2011-7-12 07:21
据说史前外星人特别厚爱中国人和玛雅人,给他们留下了成套的知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只是一种模型,但可以解释万事万物,中医是用来防病的,老子道德经只是一本读书笔记。西方人获得的东西不多,但他们发展起了科学,重新开始探究,或许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地球文明走向更高级文明的必由之路! 玛雅人太过于相信祖先的东西,所以,他们消失了。
207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位牛津大学教授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政府形象
caojian123 2011-7-6 16:21
前几天,来了一位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很有幸,我陪同他去野外考察。 除了专业问题外,我问了他对中国人和中国政府的看法。没想到,他不假思索地说:“中国人非常友好热情,但中国政府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了。”我警告他,说话要注意点。他笑言:“这是多数西方人的观点。” 接着,他问我,为什么如此和蔼可亲的中国人,一旦进入政府部门,就变样了呢?我想了想说:善人变恶,好人变坏,这不是人的本性,只是体制使然。只要你进了这个圈子,想洁身自保都难啊。中国有句俗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谈到科研经费,他也是一片茫然,很费解中国项目监管如此松懈,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很少有人过问。作为牛津大学的教授,他竟然吃了几天的街头小吃,而且像个小孩,吃什么都津津有味,无丁点派头,也从没到大型超市大买特买,非常节俭。如果是中国教授,尤其是有钱的中国教授,恐怕很少有人能如此。 还有,他考察了中国沙漠治理的现状后,很有感慨地说:“中国政府太强大了,把沙漠都能开发成经济绿洲。”面对一边控制沙化,一边用地下水浇灌的经济作物,我无言以对。
4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破茧而出”,更待何时!
snzgdushu 2011-7-1 10:53
“ 1909 年,看不到中国的崩溃是有眼无珠; 2009 年,看不到中国崛起的趋势也是有眼无珠”,摩罗如是说。当中国崛起成为了一个不争事实时,久经压迫的中华民族如何去适应成为了全新的话题。中国人习惯于跪着和西方人交流,当突然站起来时,我们能够稳若泰山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这是对我们的考验。 近期阅读了《中国站起来》一书,有诸多感触,这里我将结合该书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想。 1. 分清“中国崛起”是已成的现实,还是只是我们构想的目标。 我们在提到中国崛起时,常常引经据典地说我们应该崛起,并且曾经辉煌过,并且拿出诸如中国现有经济、军事、国际影响等诸多数据来佐证。有人说中国无疑已经成为了世界性大国,中国已经崛起了;有学者也指出中国崛起只是一种趋势。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必要清楚我们现在的位置,知道我们的实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自己缺乏明确定位只会使自己沦落。 这方面的知识我们是缺乏的。我们缺乏对自我的认识。 有人提出,大国崛起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的逐步优化是大国崛起的前提。 二,人权保障、法律体制的建立及完善是大国崛起的保障。 三,广泛的对外贸易、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大国崛起的根本。 四,国家对人才、教育、科技的重视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五,顺时的加入国际组织及工业革命是大国崛起的必要因素。 六,统治者及领导者的战略思想是引导大国崛起的风向标。 七,地缘优势是实现大国崛起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参考以上条件,我个人认为,中国崛起只是一个趋势,“革命还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当前西方普通提出“中国威胁论”,这是对于中国崛起的回应,更多的是恶语中伤。我们需要认识当前的不足,以免还未崛起就被西方“和谐”掉了。 2. 走出民族自卑,破除对西方的迷信 1840 年以来,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华帝国开始受挫,西方殖民势力一次次让中华民族受辱。甲午战争中,中国被小国日本打败,中华民族的最后自信破灭了。自此,民族自卑笼罩着华夏大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下自娱自乐,表现出了盲目的自信和自足。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再次打开眼界,民族自卑、西方就是真理的思潮再次在神州大地蔓延,资本主义繁华的物质世界让新生一代迷茫了。进入二十世纪,自我矮化而不自知的现象并没有太大改观。 我认为民族自卑源于以下几点:历史上的自我贬低,即民族劣根性的说法;经济条件物质条件不如西方;无民族意识,无自我意识。 《中国站起来》一书是想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这本书主要从质疑民族劣根性上来论证我们应当从精神上站起来。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发展势头,让中国人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和力量,“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中国的经济势头动摇了产生民族自卑感的物质基础。从理论上来说,重新树立民族自信,粉碎民族自卑,还需要一个方面的努力,就是破除无民族意识、无自我意识。 3. 开启民智,崛起首先需要觉醒。 中国崛起是炎黄子孙共同努力的结果,部分精英阶层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但当前,普通大众对中国崛起无太多认识,自我意识、自我觉醒都还未完成的民族永远无法说完成了崛起的使命。无民族意识和自我意识是一种危险的状态,这种人将眼前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单个的人看成是独立的社会,他们在谋求自己的未来时只看到眼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值得警惕。“开启民智”,这是我们必须搬走的拦在中国崛起路上的巨石。 开启民智需要各界共同的努力,例如新闻界。新闻媒体是舆论的风向标,当中国的发展威胁到西方利益时,与中国有关的一丁点不好的新闻都要被西方媒体放大,并且,西方媒体是一边倒,甚至出现抹灭新闻的真实性、捏造新闻来诽谤中国形象的现象;中国与韩国和日本的关系也很微妙,但是据说韩国和日本的媒体很少说中国的好话,他们的媒体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丑化中国和中国人。相比之下,中国当前媒体一味讨好西方、一味“哈韩哈日”,真有些痛心疾首。媒介的做法说明两点:媒介本身没有了立场;媒介在迎合没有立场的中国人。当然,这里不是说要以掩盖事实真相来诽谤外国,以阿 Q 精神来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但是,一味认为“西方总是好的,西方总是对的,韩国日本就是潮流”也不至于吧。中国的媒体当好风向标,让中国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世界。 4. 社会科学,治愈国民精神疾病;知识分子,以国家和民族发展为己任。 前面提到,中国人陷入了“无民族意识和无自我意识”的困境,这是当前对中国树立自信比较大的威胁。拿什么来拯救?我认为这是社会科学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当前中国的社会科学面临尴尬的境地,技术导向性的社会需求使社会科学逐渐被冷落,更可悲的是,部分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忙碌于用中国的实际去论证西方的理论假设。 西方民众是比较乐意参与政治的,当然,“民主”为他们提供了关心国家和民族的机会;相比之下,中国人的却没有了这份激情。当然,这是与中国的传统相联系的,在传统中国,政治只是少部分人的事,是皇族的事,是儒生的事。但是,当前中国人的普遍“无意识”、对政治的冷漠,是阻碍中国崛起的。当大多数人不知道我们在崛起、不清楚我们在世界的位置,这不是真正的崛起。 在中国当前,用“民主”让人民觉醒不太可行。但是,用社会科学和教育去引导是可行的。如果中国的教科书,从小学就开始让孩子们知道,中国的崛起理所当然、中国崛起即将来临、中国的崛起还需要他们将来的努力,让他们明白他们是民族的未来,我相信,中国人快觉醒了,中国崛起指日可待。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吧。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离崛起还有多远,要知道怎么才算是崛起;其次,我们要走出民族自卑,挺起民族的脊梁;第三,崛起首先要觉醒,我们要开启民智;最后,开启民智是我们社会科学的使命。 本文作者: 胡闯
个人分类: 且行且思|2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麻五的神性,愿药家鑫的灵魂安息
热度 11 iwesun 2011-6-7 19:02
纪念麻五的神性,愿药家鑫的灵魂安息 反对麻五搞天人合一    汤治国 : 没有人是无辜的   麻庭光讨论药家鑫,好像是被骂的狗血喷头。   我没参与。   阿四今天从新提起此事,高举俺老人家的原罪,确确实实把众神仙,杀的片甲不留。   但是,这里面有问题, 阿四犯了忽悠罪,麻五犯了弯弯绕罪。   如果这事儿,一个西方人,想尽各种办法为药家鑫开罪,我没啥意见。   因为人家是个自由国家,大家都是真随机,样本空间是满的。   记得看过当年辛普森案件的事儿,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就是辛普森干的,但你的证据就是存在漏洞,你不得不释放辛普森。    美国佬是宁可放过1000个坏人,也不冤枉1个好人!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好人,放个坏人其实是很平常的事儿。   满世界全部都是坏人,再加一个有什么了不起的?    人的自白,99%都是谎言和为自己开罪,真正不为自己开罪的人,我看只有基督。   这一点上看,这厮真不是凡人。   是个凡人,狡辩和开罪,几乎是本能,刻录到基因了去了。   电视上,看类似的案件看的多了,你看着他很后悔的样子,其实全部都是在狡辩和开罪。   有时候甚至是无用的狡辩和开罪,因为判决已经定了,但还是一如既往狡辩和开罪,为了啥?   自己还得骗自己,让自己心理上好受点。   肖和方的案件,也是此类。    老麻是个东方人,他和西方人的本质不同,人家是一边杀人,一边忏悔。    老麻要搞天人合一,来搞个双赢。   把妖术引入到美国去。   看起来很好吧,张妙死都死了,杀了药家鑫你能让活张妙起死回生么?   不能。   何必让一把刀子,杀死两个家庭?   多补点钱不是更好么?   双赢!   美妙的双赢。   刚才还和丫头说,什么叫终极?    终极就是最根本的矛盾,只有你死我活,没有双赢。   你的双赢是禁不起计算机评判的,一运行就死机,因为你的双赢里面有妖术。   双赢都是假的。   老蒋和我讲双赢,是牺牲了更广大农民利益的。   你俩搞双赢,就一定存在一个第三者,是更大的受害者。    双赢的套路的典范,就是天人合一。    原本就合不了一的事儿,只要合一,要么宇宙消亡,要么宇宙爆炸。   你不是全集,你绕多少圈,你都不是全集。   全集还不可逼近,你也逼近,你就越消亡。   蒋妖的修道的晋级,是他虚构的。   他的这个级别,仅仅是他的一套弯弯绕下的习惯。   蒋妖说的一句话是根本的谬误。   积小善,成大善。    善是不可积分的,因为它本身就不存在。   小时候,听一个故事。   干了一件坏事儿,就放一粒黑豆;干一件好事儿,就放一粒白豆。   最后,就只有白豆,没有黑豆了。   升仙了。   这个故事,我相信是很多升仙派的驱动。   真的是这样么?   你是色盲而已。   上帝跑过去一看,   你碗里竟然全是黑豆,那里是白豆。   还有个例子:   人家有个优点,有个缺点;我有个优点,有个缺点;   我把人家的优点学来,克服我的缺点,这样我的优点越来越多,最后也是升仙。   你真的去学人家的优点,会发现,你以前的优点不见了,学着学着,最后的结果是,你有了人家的优点,也有了人家的缺点,你已经不是你了,是他了。    善恶本来就是一体的,分不开的,是一个东西的两个名字。   幻术把它分开,是讲一个习惯之下差异是绝对的,序是相对的。    终极就是要面对这个无法克服的你死我活的问题。   进攻,就是野兽状态,按丛林法则办事儿。   投降,就是神性状态,按精神法则办事儿。   中间是无法存在一个仙界,来搞天人合一,两全其美的双赢的。    当全野兽,好是好,就是不会说话,没啥娱乐,闷的谎。   娱乐也是必须的。   仙原本仅仅是为了娱乐。   你把他当真,就是更大的娱乐。   神性,其实人人都可以有。   因为你我公用了一个身体——时空。   这个时空的全集,是大家共有的。    对于超时空的向往,就是人具有了神性。   简单的说就是向往永恒。    永恒其实也是人内在的一部分。   任何人其实都可以永恒。(部分)   这就是理想空间的终极——投降。   爱你的敌人,尽管他杀死了你自己和你的亲人。   但是,神性是不能直接拿出来用的,就和上帝是不会和你见面一样。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要把神性和兽性分离开管理的。    神性可以作为人间的闪光,不能作为道德妖术的实际操作。   麻五同学犯了个错误。    博爱是精神层面的,不因为博爱,就实际会取消现实世俗的法律惩戒。   这里和是否取消死刑无关。   麻五同学的问题本质上也和是都取消死刑无关,取消死刑是另外一个问题。   麻五同学的问题是, 是否英爱本着天人合一的博爱精神,让药家鑫再放出来,即便是再次杀掉下一个张妙,也要坚持博爱。   要说到做到。    这是错误的,是把东西方文化杂交的怪胎。   西方的精神的终极,爱你的敌人,把生存权留给你的敌人。    但西方文化,是分得清的,是在精神领域是平等的,就是说敌人和你的亲人,都会享有同等的精神权利,不玩剥夺政治权力万万年的事儿,你死了,无论什么原因死的,都一样得道灵魂上平等的权力,不搞鞭尸万万年。    在世俗领域,是执行的凯撒法则,谁越界,就打谁,没啥情面讲得。    美国佬不进行灵魂的批判,美国佬眼里,拉登也可以是精神的圣人。    你精神崇拜拉登,大家也不会歧视你。   只要是世俗不会起啥大风波,拉登的书随便买。   这才是博爱的含义。       博爱不是一个社会原则,只能作为一个宗教精神。    麻五引进天人合一的博爱,只能是宗教圣人在发光,而不能作为世俗社会原则。    也就是说,下次大家遇到麻五,捅一刀,麻五先生很高兴,还会给你10美元的打的费。   这是麻五先生神性的在闪光。   我们要纪念。      麻五先生神性,实际上有可能不纯净,因为我感觉他是个 精英分子 ,如果药只是个地痞流氓阿飞,我估计他不会爬出来讲神性。   麻五先生也好像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宗教信仰者。    每年地痞流氓被砍头得多了去了,没见有人出来讲双赢。    一个都没听到。   这是我个人的观察和估计,算不得啥定论。   同时,也愿药家鑫的灵魂能够安息。
1001 次阅读|43 个评论
[转载]放肆西方人
wliming 2011-6-5 18:45
[转载]放肆西方人
这在中国肯定要被控性骚扰。
个人分类: 娱乐|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马丁·杰克斯:直面中国的崛起
热度 5 WeiQin 2011-5-13 21:00
演讲简介:在多数中国人的印象里,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往往被两种极端情绪主导:要么畏其崛起而恐惧乃至责骂诽谤,要么为功夫和熊猫而狂热得难以理解。鲜有能像马丁·杰克斯(Martin Jacques)那样的西方人从中国的历史本源与文化性格出发,客观而不失深刻,辛辣而不失真诚地告诉他的同胞们:你们误读了中国。作为轰动一时的《当中国统治世界》(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的作者,原《今日马克思主义》杂志的编辑,中国人民大学的客座教授,马丁·杰克斯在这篇演讲中向观众介绍了认识中国的三个基础,坦率地指出西方愈来愈偏狭的文化气度,并鼓励西方人直面这个变化发展的世界。 视频和 全文汉译请点击链接: http://www.tedtochina.com/2011/02/13/martin_jacques_understanding_the_rise_of_china/ 另外,再介绍下TED。 TED是一个会议的名称,它是英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TED是社会各界精英交流的盛会,它鼓励各种创新思想的展示、碰撞。TED创始于1984年,现在由Chris Anderson创立的非营利机构种子基金会主办。 覃伟 2011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
2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生不息——想生还怕有计划,咿呀咿呀咿咿呀
热度 3 sheep021 2011-5-10 16:36
好好好妙妙妙 问门口何人可对 得得得行行行 価西人生一牛娃 (横批:生生不息) 価: 1 似也, “価西人”象西方人一样,随便生,自己做自己的计划。 2.嗣也,接续、继承、子孙 PS: 想生还怕有计划,本来酸几句,但下面没词了,只好用“咿呀咿呀咿咿呀”占位。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啊,就像跑到境外生孩子一样,纯粹是没办法的办法,其实,谁稀罕他们的国籍和户口。 香港公立医院暂停大陆孕妇预约分娩服务 2011年4月9日...香港医院管理局辖下产科服务专责小组8日举行会议,商讨公立医院预约分娩服务的供求情况及相应措施。医管局决定公立医院由即日开始,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妇预约... 大陆孕妇 挤爆香港私人医院 公立医院冻结外人预约后遗... 香港医院管理局近日宣布,公立医院在年底前「冻结」非本地孕妇预约。消息一出,许多大陆籍准妈妈纷提前预约,挤爆香港私人医院,目前热门私立医院的分娩预约,已排到明... 白领赴美生子5个月花25万 孩子出生即为美国国籍 2011年05月10日 11:08:24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一个在美国华人开办的“月子中心”服务下出生的“美国娃娃”,旁边是一本美国护照   1868年,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通过,修正案第一款即规定:“凡在美国出生或归化美国的人,均为合众国和他们所居住州的公民。”2006年4月,美国驻华使馆宣布,中国公民可以以旅游目的申请赴美签证,这一政策的敞开,打开了许多中国收入不菲家庭国外生子的梦想,对一些中国人来说,一出生就能成为外国人,比成人后千方百计成为外国移民要一劳永逸得多。比起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生子,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选择在美国生个“洋宝宝”。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刚下飞机的36岁的白领陈露(化名)心情异常舒畅。尽管从首都机场转机之前,陈露已经在太平洋上空飞了十几个小时,但比起此刻正躺在她怀中恬静熟睡的“洋宝宝”带给她的喜悦,旅途的疲倦早已被冲淡。   和陈露一样兴奋的还有她的家人,机场的迎接显得很隆重,双方家人全部到场,大人们争先恐后一睹“洋宝宝”的风采,唯有陈露5岁的大女儿瑶瑶(化名)一脸困惑,她搞不清母亲怀中,这个和她一样,有着黑眼睛黑头发的妹妹究竟有何不同。   瑶瑶当然不明白,母亲怀中的妹妹从出生起已经是一位美国公民,妹妹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外国人。   目前,在国内,像陈露这样选择在美国生子的白领越来越多,这些人群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一年前,在西安高新区拥有自己公司的陈露就开始筹划在国外生子事宜。对比一下几个比较理想的国家,陈露首选的就是美国。   “成为美国人,享受180多个邦交国入境免签证、享有各项社会福利措施、住低价高品质的老人公寓,甚至在其他国家政局动荡时,即使航空封锁亦享有优先搭机离开的权利。”陈露说,比起上述条件,她最看重的是未来孩子的教育,户籍在美国,就能享受美国13年义务教育,进入美国大学,学费可以节省上百万人民币,“仅此一项,值!”   陈露出生于地地道道的普通工人家庭,她的父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海南,“从我这一代,就想改变孩子的命运,让她们长大后去国外读书,我现在能办得到。”陈露说。   去美国生子,五个月大概花去陈露25万元人民币,对于这笔费用,她在赴美之前早已清楚,“还好,预算没有超乎我的想象。”一开始陈露并没有在国外生孩子的打算,她已经有一个五岁大的女儿,按照中国目前的法律规定,申请二胎政策会很麻烦。而恰在此,陈露一个北京的朋友在电话中透露,孩子可以在美国生,而且落地就是美国公民。   这让陈露很动心,以她目前的经济收入钱不是问题,问题是,孩子怎么去生。   去国外生孩子的计划,一开始受到了丈夫和双方家人的反对,中国人的习俗,生孩子是大事,去国外生个孩子有点天方夜谭。   家人的工作很好做,当年要不是家庭状况陈露或许会选择去国外打拼,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机会,孩子落地就能成为外国公民,何乐而不为呢。“还有,在正常情况下生二胎,大环境还是不允许,孩子如果从出生就是外国国籍,就不存在超生的问题。”陈露说,当然逃避二胎超生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关键是孩子的身份,“因为这个身份,孩子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命运,她可能一开始就会赢在起跑线上”。   谈到去国外生子,陈露会不由自主引用这句话,因为当初北京那家总部在洛杉矶的月子中心,在鼓动包括陈露在内的准妈妈们去美国生子时,经常用的就是这句话: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月子中心搭建赴美生子桥梁   怀孕三个月起,陈露就要开始为出国生子做准备,除了需要自己办好签证,其他事宜,都由月子中心代劳。   这些月子中心,就是专为陈露这样的选择国外生子的准妈妈们服务的中介机构,这些机构最先出现在广州,之后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在朋友的推介下,陈露通过北京一家月子中心开始筹划自己跨越大洋的生子梦想。   回头看自己的生子经历,陈露感觉还是相对简单,“只要筹备和预算好足够的钱,在美国生子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复杂。”陈露说。   以前中国公民去美国,获批签证的以探亲居多,但直系亲属必须为美国公民。2006年4月,随着美国对中国旅游政策的开放,赴美可以以旅游为目的申请签证,最长时间为6个月,像陈露这样没有亲属在美国的,只能申请去美国旅游的签证。   大多数的准妈妈会选择在临产前两个月去美国的月子中心,在美国待的时间越长费用也会越多。与她们相比,陈露选择在临产前四个月去美国。“以前很想去美国旅游,这次生孩子是个机会,多待一阵,就当旅游。”陈露说。   陈露在怀孕三个月时开始去北京办理签证手续,一般的月子中心会建议准妈妈在刚怀孕时就去办旅游签证,“刚怀孕看不出有异常情况,准妈妈如果肚子太明显,办理签证会有影响。”   陈露说,这几年美国政府也知道华人去美国生孩子,但因为美国宪法“落地即公民”的不可更改性,目前美国政府还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只能在办理签证时格外留意,如果是孕妇,一般旅游签证很难通过。   除此之外,陈露还要和自己选定的月子中心签订赴美生子协议并交纳1万元人民币定金。 这些华裔孩子都有一张美国出生证明    把生孩子的事做到全世界   去年11月,陈露和其他两位准妈妈如愿以偿奔赴美国生子,在登机安检口,陈露和另外两位准妈妈脱下孕妇装,换上宽大的衬衫,为了保险起见,月子中心还让准妈妈们斜背一个大背包,挡住肚子。   飞机刚落地,陈露脑海中就闪现出早些年那部《北京人在纽约》中的一个场景,“落地时很兴奋,毕竟是第一次出国。”陈露说。   在洛杉矶机场,负责生孩子的月子中心专门派人接机。因为是熟人介绍,陈露对于服务自己的这家月子中心还是很放心。来之前,按照协议,陈露必须在到达美国的一周内一次性给月子中心付清剩余的19万元人民币。   陈露入住的,是由一位北京人开办的月子中心。每天早八点起床、晚十点睡觉,每周三次产检,有兴趣还可以到附近的语言学校上课。此外还可以享受一周两次外出购物的乐趣。   陈露所住的是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小套雅房,与另一位准妈妈共用客厅、阳台与厨房。每月租金两万多元人民币,坐月子时,另外加收一万五千元人民币。   “这些费用都包含在那19万人民币之中,当然生孩子的费用还要另外支付。”陈露说。   在月子中心,陈露选择的是中档的住房条件,一般月子中心会为你提供不同档次的住宿,最少15万,还有更贵的。临产时,月子中心会提供至少3家以上的美国医院供产妇自选,但生产的费用自理。“一般顺产在2万元人民币,剖腹产在4万元人民币左右,”陈露说,“这是单独的费用,月子中心会在来美国之前就告诉孕妇。”   到了纽约之后,陈露才发现,在华人区,类似于自己选的这家月子中心有二十几家,规模都不一样,大多由台湾人经营,有一部分是北京和上海人。   洛杉矶的阳光很让陈露享受,四个月后,陈露在条件完善的美国公立医院生下自己的孩子,月子中心用医院出示的孩子出生证明和父母相关资料,去当地政府民政机构,轻而易举就能拿到孩子的公民身份证明,其实就是一个社会保险号和一个5年更换一次的旅行证。   “在美国生子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陈露说,“几年前只知道在香港生孩子很红火,到了美国才发现,华人把生孩子的事做到了全世界。”    出境生子也有风险   陈露所说的在香港生孩子,2009年期间非常火爆,花十几万港币在香港生个孩子,对大多数内地人来说还是一笔为数不少的钱,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成为香港人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与内地人大不一样。   赴港生子迅速成为香港的社会问题,赴港生子的内地孕妇让香港的医院几乎饱和,香港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限制措施杜绝内地孕妇在港生子热潮,在此情况下,在美国生子成为内地孕妇的又一个选择。   在洛杉矶,出于职业习惯,陈露还了解到很多关于这个行业的内幕。“内地华人在美国生子,真正掀起热潮是在2007年以后,”陈露说,“这之前主要是日本人和台湾地区人。”   原来在2007年年底之前,美国大多数月子中心只接待台湾地区、日本的孕妇,但主要是台湾人居多,除了台湾的孕妇来源充裕,主要原因是这些月子中心觉得内地的孕妇“素质差”而不愿接待。“随便扔垃圾、不节约用电、吃饭浪费、脾气大,这些都让已经被‘美国化’的台湾人受不了。”陈露说,最要命的是内地孕妇喜欢相互打听别人的职业与收入,搞小团伙有意孤立某一位准妈妈最让月子中心头疼。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台湾准妈妈赴美数量锐减,月子中心猛然间失去了稳定客源,除了打价格战,危机中,这些月子中心开始重视大陆内地的客源。   2007年左右,大陆赴美生子的孕妇数量开始持续增长,在国内,随着回国后的妈妈通过博客宣传、或为亲朋好友咨询代办,“中介”群体持续壮大,加上赴港生子政策收缩、国内媒体开始报道等因素,2009年,中国内地孕妇赴美生子现象出现前所未有的热潮。   不过,陈露坦言,在美国生孩子看起来很时髦,但选择之前还是要慎重,孩子落地前女人要受苦,孩子落地后还要面临一大堆的问题。   “生孩子是牵动几个家庭的事,在中国生你周围有一大群人围着你转,关心你,可去了美国,你只能自己照顾自己,”陈露说,“除了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还要做好应对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出现。”   去了之后,陈露才发现很多生活细节上的事并非像来之前月子中心协议上写的那么好。“首先是一日三餐,每天基本是老三样,做餐的师傅说是专业厨师,实际上是从内地请来的岁数比较大的女人,如果请求另外加餐还得付小费。”陈露说,最让人感觉遗憾的是水果,“在内地你可以挑着拣着,吃最好最新鲜的水果,可在月子中心,这样的要求几乎无法满足!”   吃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在异乡的孤独感。“经济不是很宽裕,你就得一个人待在美国,毕竟,再去一个人就得再出费用。”陈露说,内地的孕妇大多数还是很节约的,尤其像陈露这样来自国内二线城市的白领。“临产前自己挺着个大肚子,身边没有老公和亲人的关怀,心里还是很难受的。”   还有,来之前,从签证到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到入关时的忐忑不安,再到月子中心的选择入住,包括在医院生产的过程,“对孕妇们来说,时刻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   其次,在美国文化中没有“坐月子”一说,所有美国的华人月子中心没有一家是得到政府商业注册的,当地政府并不承认华人的月子机构,被华人认可的月子中心,只以家庭式或私人经营的模式默默存在着,一旦发生纠纷,人生地不熟的孕妇们很难有法律保障。   “所以去之前一定要选择可靠的月子中心,”陈露说,“另外心理上还要做好应对各种事件发生的准备。”   1月24日,几个孕妇在美国一个“月子中心”,这家“月子中心”专为中国大陆的家庭服务,它的广告语这样说:给您一个健康美国宝宝    无法抵御的产业链   2011年4月的一个周末,在北京朝阳区SOHO西区的一所写字楼内,一场赴美生子的说明会在这里的一家月子中心悄悄进行,几十位从各地赶来的准妈妈,被主讲人“让孩子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这样的主题所打动。   已经从事这个生意多年的这家月子中心的负责人JAMES(英文名)告诉记者,目前全国这样的月子中心大约有二三十家,“但大多是中介服务机构,直营机构不会超过三家”。   JAMES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为了方便起见,他对外工作全用英文名。   面对记者的到来,JAMES显得很谨慎,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宣传来增加客源,另一方,这宣传又必须是低调的。“我们的业务主要靠的是口碑和介绍,JAMES说,因为大多数赴美生子回来的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事不被张扬,“但我们保证自己的机构挣钱靠的是服务和信赖”。   JAMES告诉记者,市场的需求带动的是产业的发展,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国外的月子机构已经不仅限于在家门口等待客源,相互间的竞争成了必然的事情。   据国内媒体报道,洛杉矶华人区的月子中心在2007年之后竟然出现互相拆台、挖客源挖员工及同业者报警,以“虐待儿童、贩卖人口、房屋改建、环境不整、民宅经商、噪声过大”等为由,引来警察搜查封杀的恶性竞争。   华人业内都知道这种产业在美国不合法,是一种机会主义,属灰色行业。所以只要证据充足,被美国当地政府封杀就会显得轻而易举。“但有需求就有市场,我们保证自己赚的是良心钱,每一位从美国生完孩子归来的妈妈,都会觉得这个钱花得很值。”JAMES说。   JAMES所在的月子中心也算是国内最早从事这项产业的华人公司之一,此前国内一家媒体详细报道过这种行业产生的由来。   二三十年前,一些台湾地区居民因躲避兵役等原因移民美国,聚居于洛杉矶一带。之后,为台湾妈妈服务的月子民宿应运而生。   “不过真正有月子中心一说也就是最近10年的事,”JAMES说,“是内地人把这个事当成了产业来做。”   消费需求刺激了月子中心的完善,一些有投资目光的华人开始意识到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月子中心开始逐渐走上制度化管理,餐饮、看护和住宿标准有规可循,一些妈妈生产回去后,用自己的体验为周围人讲述赴美生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当然美国旅游签证的开放,是实现这个产业规模化的第一步。”JAMES坦言。   在这个过程中,内地一些生产回去的妈妈也开始做起了中介,因为赴美生子的大多数妈妈都是行业白领,对商业机遇有无时不在的敏感度。   2009年,大陆地区从事赴美生子的中介机构与个人突增。主要分为三类:由美国月子中心直接投资的大陆公司;同时为多家月子中心服务的中介公司以及个人。“我们建议,有这个需求的人群最好找直营的机构,因为直营机构是和妈妈直接签协议,出现问题直营机构会全权负责。”   JAMES所说的直营机构是指由美国月子中心在大陆直设的机构,机构代表月子中心和孕妇签协议。“可是中介和个人服务商,只是代签合同,出现问题月子中心不会承担相应责任。”JAMES称,一些中介公司和个人会过分夸大宣传,骗取高额的服务费用不说,孕妇如果真在美国出了事,月子中心会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当然一些月子机构为了拓展客源会多条腿走路,比如会和在自己中心生产回国后的妈妈达成转介业务协议,其中的转介费可达一个人3万-5万元人民币。   尽管美国有诸多优越条件,但JAMES坦言,未来这些孩子大多还是要在中国生活发展。JAMES称自己多年前就已经是美国移民,但他自己的事业还在中国。目前像他这样的中国人其实很多。    成为美国公民又能怎样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出断言,中国经济总量将在未来5年超过美国,尽管这种断言引来一片喧嚣,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未来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这意味着,那些国籍在外国的华人,免不了还会在中国生活发展。在这种趋势下,要不要把孩子生在国外仍然是个需要慎重的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朴光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赴美生子”现象有其出现的必然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民对其所属国家公共服务与社会环境的评价,比如教育、安全、环境和财产保护等方面的比对。   朴光星说,除去对权力社会精英分子以及公众人物在国外生子动机的质疑,普通民众选择赴美生子无可厚非,因为“侨民集团对一个国家,有利的一面远远大于其负面影响”。   当然,赴美生子毕竟属于社会少数人群的选择,即使是那些有条件的家庭也并非都会选择赴美生子。   “不仅仅是成为美国公民那么简单,”教育部生命教育委员会教研中心主任蒋慧芳女士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说,“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你是中国人,你未来可能还要生活在中国,可是你却是美国国籍,首先是孩子会在归属感上存在混乱,其次等孩子上了学,他周围的同学怎么看待他的身份!”   蒋慧芳称,如果是这种情况的孩子,其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一定要有一定常识,孩子未来在中国学校上学时,可能遭遇的心理的冲突是家庭要面临的问题,“毕竟在中国这个国度,共性的东西更容易让大家接受”。   曾在美生活多年的张先生则对这种赴美生子的盲目性表示担忧:如果孩子只有一个美国国籍,不在美国读书、生活,那么这个身份意义不大,只是拥有一个社会福利号码而已;设想一下,一个孩子在中国上学成长,成年后回到美国,语言生活习俗甚至价值观差异都很大,这个孩子怎么适应,尽管从身份上说他是一个美国人,可这种人为安排的身份对孩子来说有实际意义吗?   家住西安朱雀门内的早已退休的报人老李,其家庭是典型的“中西混杂”,老李和小儿子李恒在多年前就移民美国,所有的孩子也都出生在美国,而大儿子李聪却选择生活在西安,有直系亲属在美国的条件,大儿子李聪在美国生子轻而易举,可他没选择在国外生子,自己的孩子都是中国国籍,老李基本是和大儿子生活在西安。   “比较古老的城墙和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老大更爱看城墙!”对于大儿子的“执拗”,老李还是很欣赏。记者刘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8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为批驳和个人自由与权利吵了一架
热度 2 sqzhang 2011-5-5 13:02
博文:中医对生命的认识是否超过了2200年前的西方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2979do=blogid=439717 武际可老师的又一篇大作《人类是怎样学会量血压的》,其中有两段话很值得中医支持者反省: …… 尤其是后面一段,西方人自己通过实证,否定了自己,医学取得了进步。而中医呢? “精气神”这种东西没有什么了不起,几千年前人类都是从迷信的角度理解生命的。 评论:在实证方面中医确实不如西医。这就是中医需要现代化的原因。但是,中医的现代化并不等于实证化,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中医向西医学习。原因很简单,两种医学源自两种思维模式,或者两种哲学体系。对此,本人有一篇博文《中医药和西医药的区别(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53do=blogid=365784 )》。欢迎讨论。 博主回复(2011-5-4 18:16):没兴趣。在我没看到价值之前,我是不会白花功夫的 。 评论:听不得不同意见是一种愚昧的表现。 博主回复(2011-5-4 19:46):我没有“听不得”啊,你尽管说啊,我只是没兴趣看而已。你总不能强迫我看一些我认为没价值的东西吧? 评论: 我的话是在我的博文中说的,你没有兴趣看,难道不是听不得? 不过,对愚昧之人,说这个似乎没有用处,因为博主说过:“在我没看到价值之前,我是不会白花功夫的。” 博主回复(2011-5-4 19:52):这就交上火了? 不必吧? 我没侵犯你啊? 评论:可是你侵犯了中医药! 博主回复(2011-5-4 20:05):你有支持中医的自由,我有反对的权利吧? 博主回复(2011-5-4 20:05):你有支持中医的自由,我有反对的权利吧? 博主回复(2011-5-4 20:04):那就是说,你“听不得”别人反对中医药吧? 怎么成了我“听不得”呢? 评论:我可没有“没兴趣”听你说啊。 博主回复(2011-5-4 19:57):“没兴趣看”,怎么等于“听不得”啊?“听不得”的意思是,一当听到就要愤怒甚至诋毁和打击。 博主回复(2011-5-4 19:58):人各有志,话不投机也很正常,大家还是要心平气和。 博主回复(2011-5-4 20:09):我从没强求你“听”啊。你完全可以不听,不看。 博主回复(2011-5-4 20:10):我写博文完全是表达我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跟你无关。你没兴趣,尽管远离。OK? 希望你端正态度,不要故意找茬啊。 我有没兴趣是我个人的事情,你不能强求。 评论:你在这里发了博文,就是要让别人看。别人看过了,对你的言论作了批驳。你就“没兴趣”了。是谁的态度不端正? 博主回复(2011-5-4 20:27):你做了批驳? 在哪里? 你不过是对你的博文做了个广告! 即使你做了批驳,我也可以“没兴趣”,这是我的个人权利! 评论:“没兴趣。在我没看到价值之前,我是不会白花功夫的。” 请解释一下这句话。难道我说你“听不得”有错? 博主回复(2011-5-4 20:14):而“听不得”是要做出反击的! 博主回复(2011-5-4 20:14):我对你的论文没兴趣,这是我个人的思想,是我个人的自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31 次阅读|5 个评论
何如酒醅淡无味
fengzhigu123 2011-4-5 14:13
(一)世事淡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 一壶酒,一竿身,是谁万顷波中得自由? ——题记(改自李煜《渔夫》两首) 春天终究还是到了,无论我们是以何种心态,带着何种心情。 西方人欢唱着以子规、黄莺的歌声宣泄自己对于春天的喜爱,而东方人则以某种抑郁的情怀看待春的到来,伤春之感泠然涌上心头。不论是“华发早生”的无奈,或是“物是人非”的怅怀,都透露出一种种族骄傲和个人卑微的繁复交杂。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间恰是春天。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坠楼身亡,时间恰是春天。 不必再去揣测任何关于他们死亡的疑惑,当春天到来,节气温暖的时候,他们选择以一种自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本已是人生最大的悲婉。 “ 没什么可给你,但求凭这阕歌 ”。哥哥的歌声低咽,音落催泪,人生路千万回转,与谁相遇本是白云苍狗,内心因爱而美、因爱而自卑、因爱而无助。我无以为献,但凭这一阙词,心如朗朗明月,君兮可鉴。 风继续吹,不忍远离 心里极渴望,希望留下伴着你 过去多少快乐记忆,何妨与你一起去追 要将忧郁苦痛洗去,柔情蜜意我愿记取 要强忍离情泪,未许它向下垂 哥哥的这首“风继续吹”每日伴着我从起床到走在路上,从走在路上到单位,从单位到骑车回家。风继续吹,从今莫要再问人间有多少离情泪。今夜阳关笛声哽咽,故旧别离,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 春天,一切心情和愁绪都与信念有关。哥哥唱着“ 怪我过分着迷,换来爱过你那各样后遗,一想起你如此精细,其他的一切,没有一种金贵 ”,因为信念,爱过就似歌中这般。 不论过了多久,时间改变了多少苍老,如果之前的热泪还怀着不羁与轻放的话,当哥哥“当爱已成往事”想起的时候,世间还有多少人不会黯然神伤,让泪低垂。 往事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风雨 纵然记忆抹不去 爱与恨都还在心里 真的要断了过去 让明天好好继续 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爱情它是个难题 让人目眩神迷 忘了痛或许可以 忘了你却太不容易 你不曾真的离去 你始终在我心里 我对你仍有爱意 我对自己无能为力 因为我仍有梦 依然将你放在我心中 总是容易被往事打动 总是为了你心痛 别留恋岁月中 我无意的柔情万种 不要问我是否再相逢 不要管我是否言不由衷 为何你不懂 只要有爱就有痛 有一天你会知道 人生没有我并不会不同 人生已经太匆匆 我好害怕总是泪眼朦胧 忘了我就没有痛 将往事留在风中 每当想起海子,想起爱情,就会想到海子曾经疯狂爱过的“ 糊涂的四姐妹 ”,就会想到那些为她们“ 破碎过的日子 ”,还会想起那远在青海的德令哈,海子对着天空大喊“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每当那个时侯我就可以想象海子心中的孤独,就可以理解他的离去对于他而言并不痛苦,那只是重生。 对于他们而言,死亡是一种对于自己爱与灵魂的救赎。再引李煜的词“ 世事淡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 ”,又想起哥哥唱的“ 谁亦能呵一呵 ”,更想到了他们不同原因和不同心情之后的深深压抑。 如果在那里他们的内心能够得到安静,我想在彼岸就有他们的故乡。 (二)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沙滩上 飞鸟的题字 是风的回忆 ——题记(《破晓》, 奥克塔维奥*帕斯, 陈黎) 后主一生经历了从帝王到阶下囚的人生悲喜和起伏坎坷,经历了人生的最恣意和最惬意,更经历了人生的至苦和至悲。乱翻一遍他的诗词,发现自己竟最喜欢《乌夜啼》一阕。 昨夜风兼雨,窗帷飒飒秋声 烛残漏滴频依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李煜《乌夜啼》 好个“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谁不愿愁苦之时夜夜寻醉、醉便大睡。却只可叹人生酒醉易醒、好梦难留。 昨夜看梁羽生先生《七剑下天山》,书中纳兰容若慨叹自己爱妻死后知音难觅,还不如沦为阶下囚的后主,因为后主一生不论富贵、落难时至少都有大、小周陪伴左右。佐以后主诗词看来,此言非虚,正如《菩萨蛮》中所言“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又如《子夜歌》一阕: 寻春须是先春早 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 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 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评 诗随羯鼓成 ——李煜《子夜歌》 前段时间买了一壶不好不坏的绍兴花雕做下饭酒,饭后喝上一、两小碗,故作古人小饮怡情之态。 昨日在图书馆乱翻了一本酒水的书,话说这绍兴花雕酒其实就是我们中国所说的黄酒,也叫老酒或者米酒。只是古时候绍兴一带的人家用雕花的瓷器盛放储存,遂将这种储存方法储藏的黄酒叫做花雕酒。还有一种就是当一个人家女儿几岁大时就酿造以备女儿出嫁的酒,就是我们以前经常听说的“绍兴女儿红”。 以前在北京、成都,甚至我们甘肃很少见超市有一块专门卖黄酒的地方,现在在无锡便会看见一块专门卖黄酒的专柜,尝试喝了那么一下也算是入乡随俗了吧。 书中说无锡老廒酒厂的黄酒也很有名,再去超市不妨瞅上一瞅。 说道入乡随俗,尽管极不喜欢在此间的生活。但风土人情也实该领略。紫砂壶是宜兴的招牌,更是中国的特产。翻看《陶瓷史话》一本,知道陶瓷的若干知识。 陶器出现在距今7000-8000年前。 现存最古老可认识的文字是三千多年钱殷商的甲骨文,可早在甲骨文出现的一千多年就有了陶文,例如大汶口文化刻在陶器上的文字。 当人们把泥坯放入火中烧,并达到一定温度以后,泥坯中的石英、云母、长石等粘土矿物就起化学反应。由于烧制温度不高,因此只生成少量玻璃相,这些玻璃相再把其他矿物组成粘合起来。 兵马俑为陶俑。 唐三彩是一种施以多种彩釉的陶器制品,以白、绿、黄三色为主要色彩。 釉:一种玻璃态物质,主要成分为:石英、铅和少量金属。 紫砂泥一般有紫泥、红泥、绿泥三种基本泥料,其中紫泥藏量丰富,红泥、绿泥较少。 紫砂因为在地层中储存位置的关系又被称为“泥中泥”、“岩中岩”。紫砂被外国人称为“红色瓷器”、“朱砂器”。 紫砂壶喝茶的优点:(1)紫砂壶使用越久,即使不放茶叶,空壶注入沸水,也会发出醇郁芬芳的茶香,且有茶味,原因在于紫砂壶的多孔性形成“茶锈”。这大概就是卖茶壶人所说的“养出来”,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每套茶具应该用来泡专门的茶叶; (2)紫砂使用越久,就会越光润;(3)有耐冷热急变性和较低的热传导性的特点,使沸水诸如不开裂,使用提携不烫手,保温效果好。 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的瓷器。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出名。 (三)三千功名尘与土,荒冢孤坟绿草哀 一只蝴蝶在小车之间飞翔 玛丽*何塞说:它肯定是庄子 在纽约旅游 然而蝴蝶 不知它是蝴蝶 梦着它是庄子 或者庄子 梦着他是蝴蝶 蝴蝶从不惊诧 它飞翔 ——题记(《例证》, 奥克塔维奥*帕斯, 董继平) 清明节,人们在以各种方式怀念着一些人。然而那些人就这样的离开了,他们是你的亲人、是你的朋友,是你曾经挚爱的人,是你仍旧爱着的人。那些人可能爱过自己的亲人,爱过自己的恋人,甚至深沉的爱过整个人类。 新浪微薄上各位大佬们似乎络绎不绝的在怀念着林-昭、遇-罗-克,张-志-新等人。在春天,他们已经死去很久了,但他们就像那个黑暗时代的春雷一样,象征着最早的觉醒。对于他们任何纪念的话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现在依旧纪念着他们,这或许就是他们死去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吧。 小平老师在诗中说 “我爱过、恨过,在天涯,我是多么的轻微,多么的孤单,仿佛一颗流星,一切皆可放下。” 是的,我也爱过、恨过,失去的都回来不了。此刻我听着哥哥的歌,突然有一种宁静。 或许一切,都不过如此而已!
个人分类: 杂言杂语|3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可是我们连象牙塔都没有
热度 1 shuilinxi 2011-3-21 22:57
前言:去年在广外呆了半年,这是我的一个小老师国宾写的文章,最近读北大蔡元培当年的校长就职演说,感觉说的东西竟是类似的。 知名学者姚国华在北大做讲座时称:“近代西方人说走出象牙塔,把知识变为力量。我们经常说‘走出象牙塔’,可是中国人没资格说这个话,因为我们的关键是没有象牙塔”。 在这样一个滑稽而心浮气躁的年代,裹挟着以‘时代’名义大肆放纵的欲望,我们生活在物质里。 物质。 还是物质。 听说这年头公司看重的是你“能力”,你的经验。于是人们振臂高呼“走出象牙塔”。一颗颗不安跳动的心…… 可是,关键是我们连象牙塔都没有! 相当讨厌,甚至痛恨某人,每每苦口婆心地对她说“好好学习,过好你的大学”“多看些好书”之类的话,某人总是搬出一副深谙事故的老练说:“你不懂,大学不止是来学习的”。云云 对牛弹琴。 恨“你不懂”这三个字。你很懂吗,某人? 当然,谁都知道大学不止是来读书的。我也为五花八门的面试脸红心跳,也为繁复琐屑的班务劳心劳力,也为来之不易的兼职奔波劳碌。我也玩,也出席各种违心的场合,也小心翼翼地增强自己的各个方面的战斗值。 可是当“求知”这个大学设立的初衷已在“求职”前淡化得血肉模糊,甚至所谓的大学已沦落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未来工作的踏板,那么,大学的意义已被扭曲得支离破碎。 曾幻想在某棵不知名的大树下,手捧某位鸿儒的书,鸟语花香风和日丽中陪自己过个纯粹的下午,直至残阳如血,余晖斜斜地在镜片中折射出七彩的满足。 曾幻想一清早便恣情于静谧的图书馆,饱饱地吸着墨香,在没人关顾的一角,倾听智慧的声音。“哦,饿了”。已是披星戴月,疏梅筛月影。 曾幻想几百双饥渴的眼聚焦于台上的满头银发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寥寥数语,醍醐灌顶。 你说,傻,大学不止是来读书的。其实在你眼里,大学就不是来读书的。 忙忙碌碌的奔波于各种活动,五花八门的社团,层出不穷的时髦讲座,乐此不疲,却鲜有人在树下看书了,甚至课本也只是在期末考试前于一摞时尚杂志中风尘仆仆地赶来,三天后光荣退役。 人们说,能力很重要。于是乎,看尼采是傻冒,有多少头衔才是重点。不给人生最后四年简单一丝残喘的机会。 人们说,经验很重要。于是乎,所谓的走出象牙塔努力接触社会。不给人生最后四年单纯枯萎前的任何活口。 人们说,生存很重要。于是乎,“面试技巧”的讲座永远人满为患,《求职宝典》图书馆永远借不到。反正,不给人生最后四年天真一点存在的意义。 亲爱的同学们,三年后我们也将是动辄几百万的求职大军中的无名兵,好吧……可是,在那之前,大学能不能…… 痛。 你说,大学压力比高考压力大,因为就业。讽刺的是,正因为你不好好读书,去了个不怎样的学校读了个不怎样的专业,结果弄得自己的所谓就业前景不怎样。个中因果耐人寻味。 高中不好好把握,牺牲的是大学;大学还不好好珍惜的话,错过的就将是永无法挽回的人生最后一次简单单纯和天真。 请不要剥夺我这最后的天真幼稚的权利,在这象牙塔的残垣断壁里的最后四年。 因为,大学就只有这么一次。
个人分类: 人文|18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化产品(cultural products) 研究对文化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性
Brian2010 2011-3-13 16:26
文化产品研究对文化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性 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已经广泛使用行为观察、自我报告、现场研究和实验等方法对文化对心理过程的影响以及心理过程的跨文化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经揭示了东西方人在心理上的很多差异:东方人更倾向于整体性思维,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析性思维;东方人更倾向于进行情境归因而西方人更倾向于进行特质归因;东方人更关注背景而西方人更关注背景中的客体;东方人倾向于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循环往复的而西方人则倾向于认为事情的发展变化是线性的。但是最近文化心理学家对创造性地通过对文化产品(如宗教教义、广告、公共空间、流行歌词、视觉艺术、格言警句等)的测量来了解心理过程的跨文化差异越来越有兴趣,这有助于弥补以往研究方法的缺陷,促进文化心理学这一实证取向的心理学分支更好地完成其使命:揭开心理过程与文化相互影响的奥秘。 为什么对文化产品的研究对文化心理学的发展来说是重要的? 从 Shweder 对文化心理学的定义:“文化心理学是研究主体和客体、自我和他人、心理和文化、个体与情境 … 实践者与实践是如何共存共生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心理学中互为因果的两个重要成分:个体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情境(如共享的意义、观念、体制、行为和规范)如何塑造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行为、认知、情感和动机),同时文化情境也是由实践者所创造的:这两种力量互相创造彼此。因此,测量个体的心理过程以及个体所处的文化情境对于文化心理学家来说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同等重要。而且,处于社会情境中的客体对于人们的观点和目标导向行为具有锚定的作用。文化心理学家在测量个体的心理过程方面已经非常娴熟了,但是他们也需要将测量处于人们大脑之外的文化世界的方法纳入到他们的研究中去以便更完整地了解文化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共存共生关系。 Cohen 在撰写文化心理学手册关于研究方法的这一章节时也提到文化心理学家应该考探讨我们所看到的文化效应是处于人们大脑之内的心理过程还是处于人们大脑之外的文化情境抑或是两者结合的产物。他推荐使用文化产品、现场试验和情境取样来测量和考察文化情境的心理后果。 Morling 所进行的元分析的结果表明使用对文化产品的测量所进行的研究的效应大小要高于使用自我报告法进行的研究。这一元分析的另一个目前是启发研究者在进行关于跨文化差异的研究过程中将对处于人们大脑之外的文化产品的测量纳入进来。跨文化差异的研究应该将个体内的心理过程与个体外的文化产品(情境)结合起来。 此外,尽管过去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因素结构的探讨关注了他们在文化间和文化内水平上的差异,但是他们的数据来源是一样的:都是来自于参与调查研究的个体。也就是说,在过去的研究中,所谓的跨文化差异的数据都是基于对参与调查的个体自我报告的结果进行累加而得到的(所调查的样本能否代表整体仍然是个很大的问题)。 而文化产品虽然也可能只是一部分人创造的,但是它是共享的,是所处文化中不同的群体成员可自由获取的。因此,研究者认为与对个体自我报告的数据进行累加相比,对文化产品的测量更适合于进行文化水平的比较和分析,至少当对文化的定义涉及到共享的意义和观念的时候是如此。
3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
热度 1 nillgump 2011-2-26 21:46
前记: 本文是清朝末年 梁启超 所作的 散文 ,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瑾以此文告诫自己和同龄的年轻人,野蛮体魄,文明精神,愿我中华民族再次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称作老大帝国,再称还是老大帝国。这个称呼,是承袭照译了欧洲西方人的话。真是实在可叹啊!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算什么话!在我心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说国家的老与少,请让我先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老年人常常喜欢回忆过去,少年人则常常喜欢考虑将来。由于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由于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望之心。由于留恋,所以保守;由于希望,所以进取。由于保守,所以永远陈旧;由于进取,所以日日更新。由于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惯例办事;由于思考未来,各种事情都是他所未经历的,因此常常敢于破格。老年人常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常喜欢行乐。因为多忧愁,所以容易灰心;因为要行乐,所以产生旺盛的生气。因为灰心,所以怯懦;因为气盛,所以豪壮。因为怯懦,所以只能苟且;因为豪壮,所以敢于冒险。因为苟且因循,所以必定使社会走向死亡;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够创造世界。老年人常常厌事,少年人常常喜欢任事。因为厌于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可作为;因为好任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不可为。老年人如夕阳残照,少年人如朝旭初阳。老年人如瘦瘠的老牛,少年人如初生的虎犊。老年人如坐僧,少年人如飞侠。老年人如释义的字典,少年人如活泼的戏文。老年人如抽了鸦片洋烟,少年人如喝了白兰地烈酒。老年人如告别行星向黑暗坠落的陨石,少年人如海洋中不断增生的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中矗立的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不断延伸的大铁路。老年人如秋后的柳树,少年人如春前的青草。老年人如死海已聚水成大泽,少年人如长江涓涓初发源。这些是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况。梁启超说:人固然有这种不同,国家也应当如此。   梁启超说:令人悲伤的老大啊!浔阳江头琵琶女,正当明月萦绕着空船,枫树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衾被冷得象铁,在似梦非梦的朦胧之时,回想当年在长安繁华的红尘中对春花赏秋月的美好意趣。清冷的长安太极、兴庆宫内,满头白发的宫娥,在结花如穗的灯下,三三五五相对而坐,谈论开元、天宝年间的往事,谱当年盛行宫内的《霓裳羽衣曲》。在长安东门外种瓜的召平,对着身边的妻子,戏逗自己的孩子,回忆禁卫森严的侯门之内歌舞杂沓、明珠撒地的盛况。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阿拉比被幽禁在斯里兰卡,与三两个看守的狱吏,或者前来拜访的好事的人,谈当年佩着短刀独自骑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大地,浴血奋战在海港、大楼,一声怒喝,令万国震惊恐惧的丰功伟业,起初高兴得拍桌子,继而拍大腿感叹,最后持镜自照。真可叹啊,满脸皱纹、牙齿落尽,白发正堪一把,已颓然衰老了!像这些人,除了忧郁以外没有别的思绪,除了悲惨以外没有其他天地;除了萎靡不振以外没有其他精神寄托,除了叹息以外没有别的声息,除了等死以外没有其他事情。美人和英雄豪杰尚且如此,何况平平常常、碌碌无为之辈呢?生平的亲戚朋友,都已入于坟墓;日常起居饮食,依赖于别人。今日得过且过,匆匆哪知他日如何?今年得过且过,哪里有闲暇去考虑明年?普天之下令人灰心丧气的事,没有更甚于老大的了。对于这样的人,而要希望他有上天揽云的手段,扭转乾坤的本领,挟山跨海的意志气概,能还是不能?   真是可悲啊,我们中国果真已经是老大帝国了吗?站在今天以纵览往昔,尧、舜和夏商周三代,是何等美好的政治;秦始皇汉武帝,是何等的英雄豪杰;汉代唐代以来的文学,是何等的兴隆繁盛;康熙、乾隆年间的武功,是何等的盛大显赫。历史家所铺叙记载的,文学家所尽情讴歌的,哪一样不是我们国民少年时代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陈迹呢!而今颓然衰老了!昨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又割去十座城,处处穷得鼠雀不见踪影,夜夜扰得鸡犬不得安宁。全国的土地财产,已成为别人怀中的肥肉;四万万父兄同胞,已成注名于他人户册上的奴隶,这难道不就象“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人一样吗?可悲啊,请君莫说当年事,衰老憔悴的光阴不忍目睹!像束手待毙的楚囚相对,孤单地自顾垂危的身影,性命险危,可谓朝不保夕,国家成为等死的国家,国民成为等死的国民。万事已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一切都听凭他人作弄,也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劝说   梁启超说: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这是今天地球上的一大问题。如果是老大帝国,那么中国就是过去的国家,即地球上原来就有这个国家,而今渐渐消灭了,以后的命运大概也差不多快完结了。如果不是老大帝国,那么中国就是未来的国家,即地球上过去从未出现这个国家,而今渐渐发达起来,以后的前程正来日方长。要想判断今日的中国是老大?还是少年?则不可不先弄清“国”字的涵义。所谓国家,到底是什么呢?那是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住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治理他们这块土地上的事情,自己制定法律而自己遵守它;有主权,有服从,人人是有主权的人,人人又是遵守法律的人,如果做到这样,这就可以称之为名符其实的国家。地球上开始有名符其实的国家,只是近百年以来的事。完全名符其实的,是壮年的事情。未能完全合格而渐渐演进成名符其实的,是少年的事情。所以我可以用一句话判断他们说:欧洲列国今天是壮年国,而我们中国今天是少年国。 国家威望   大凡古代中国,虽然有国家的名义,然而并未具备国家的形式。或是作为家族的国家,或是作为酋长的国家,或是作为封建诸侯的国家,或是作为一王专制的国家。虽种类不一样,总而言之,他们对于国家应具备的体制来说,都是有其中一部分而缺少另一部分。正如婴儿从胚胎变成儿童,他身体上一两种肢体器官,先开始发育形成,此外的部分虽已基本具备,但尚未能得到它的用处。所以唐虞尧舜以前为我国的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我国的乳哺时代,从孔子而来直至现在是儿童时代。逐渐发达,至今才开始将进入儿童以上的少年时代。他的发育成长之所以如此迟缓的原因,是历代的民贼阻碍遏止他生机的结果。犹如童年多病,反而象衰老的样子,有的甚至怀疑他死期就要到了,而不知道他全是因为没有完全成长没有名符其实的原故。这不是针对过去说的,而是放眼未来说的。 我是少年中国   况且我们中国的过去,哪里曾出现过所谓的国家呢?不过仅仅有过朝廷罢了!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自立于这个地球上既有数千年,然而问一问这个国家叫什么名称,则竟没有名称。前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的,都是朝廷的名称罢了。所谓朝廷,乃是一家的私有财产。所谓国家,乃是人民公有的财产。朝代有朝代的老与少,国家也有国家的老与少。朝廷与国家既是不同的事物,那么不能以朝廷的老少指代国家老少的道理就很明白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代,是周朝的少年时代。至幽王、厉王、桓王、赧王时代,就是周朝的老年时代了。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时代,是汉朝的少年时代。至元帝、平帝、桓帝、灵帝时代,就是汉朝的老年时代了。自汉以后各代,没有一个朝代不具有少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凡此种种称为一个朝廷老化是可以的,称为一个国家老化就不可以。一个朝廷衰老将死,犹如一个人衰老将死一样,与我所说的中国有什么相干呢。那么,我们中国,只不过以前尚未出现在世界上,而今才刚刚开始萌芽罢了。天地是多么广大啊,前途是多么辽阔啊,多么美啊我的少年中国! 事件证局   玛志尼,是意大利三杰中的魁首。因为国家的事被判罪,逃窜到其他国家。于是创立一个会,叫做“少年意大利”。全国有志之士,象云涌雾集一般响应他。最后终于统一复兴旧邦,使意大利成为欧洲一大强国。意大利,乃是欧洲的第一老大帝国。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全国土地隶属于教皇,政权却归之于奥地利,这大概是所谓衰老而濒临于死期的国家了。但产生一个玛志尼,就能使全国变成少年意大利,何况我们中国确实处在少年时代呢!堂堂四百多个州的国土,凛凛然有四万万国民,难道就不能产生一个象玛志尼这样的人物吗! 痛心疾首   龚自珍诗集中有一首诗,题目叫《能令公少年行》。我曾经十分爱读它,喜欢体味它用意的所在。我们国民自己说自己的国家是老大的话,那便果真成老大了;我们国民自己了解自己的国家是少年,那便真是少年了。西方有句民间谚语说:“有三岁的老翁,有百岁的儿童。”那么,国家的老与少,又无确定的形态,而实在是随着国民人心的力量变化而增减的。我既看到玛志尼能使他的国家变成少年国,我又目睹我国的官吏士民能使国家变成老大帝国。我为这一点感到恐惧!象这样壮丽浓郁、风度优美举世无双的少年中国,竟让欧洲和日本人称我们为老大帝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掌握国家大权的都是老朽之人。非得吟诵几十年八股文,非得写几十年的考卷,非得当几十年的差使,非得熬几十年的俸给,非得递几十年的名帖,非得唱几十年的喏,非得磕几十年的头,非得请几十年的安,否则必定不能得到一官,提升一职。那些在朝中任正副部长以上,外出担任监司以上官职的,一百人当中,其中五官不全的,大概有九十六七人。不是眼瞎就是耳聋,不是手打颤就是脚瘸跛,再不就是半身风瘫,他自己自身的饮食走路、看东西、听声音、说话,尚且不能自己处理,必须由三四个人在左右扶着他挟着他,才能过日子,象这样而要叫他担负起国家大事,这与竖起无数木偶而让他们治理天下有什么两样呢!况且那些家伙,自从他少年壮年的时候就本已不知道亚细亚、欧罗巴是什么地方,汉高祖、唐太宗是哪一朝皇帝,还嫌他愚笨僵化腐败没有到达极点,又必定要去搓磨他,陶冶他,等他脑髓已经干涸,血管已经堵塞,气息奄奄,与死鬼作邻居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交付在他手中。真可悲啊!老大帝国,确实是老大啊!而他们那些人,积聚了自己几十年的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才刚刚得到这个红顶花翎的官服,中堂大人的名号,于是使出他全副的精神,用尽他毕生的力量,以保持它。就象那乞丐拾到金子一锭,虽然轰隆隆的响雷盘旋在他的头顶上,而双手仍紧抱着他装钱的囊袋,其他的事情就不是他想顾及,不是他想知道,不是他想听到的了。在这个时候你告诉他要亡国了,要瓜分了,他怎么会跟从你听这些消息,怎么会跟从你相信这些消息!即使果真亡了,果真被瓜分了,而我今年已七十岁了,八十岁了,但只求这一两年之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地过了一世了!如果不得已,就割让两三个省的土地双手献上以示恭贺敬礼,以换取我几个衙门;卖几百万人民作为仆人奴隶,以赎取我一条老命,有什么不可?有什么难办?真是可悲啊!今天所谓的老后、老臣、老将、老吏,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全都在这里了。“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让走无常来当医生,携着催命符以祝寿,唉,令人悲痛啊!以这样的办法来统治国家,这哪能不老而将死呢,甚至我怕他未到年岁就夭折了。 责无旁贷   梁启超说:造成今天衰老腐朽中国的,是中国衰老腐朽人的罪孽。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那些衰老腐朽的人有什么可说的,他们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日子不远了,而我们少年才是新来并将与世界结缘。如租赁房屋的人一样,他们明天就将迁到别的地方去住,而我们今天才搬进这间屋子居住。将要迁居别处的人,不爱护这间屋子的窗户,不清扫治理这间房舍的庭院走廊,这是俗人常情,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至于象我们少年人,前程浩浩远大,回顾辽阔深远。中国如果成为牛马奴隶,那么烹烧、宰割、鞭打的惨酷遭遇,只有我们少年承受。中国如果称霸世界,主宰地球,那么发号施令左顾右盼的尊贵光荣,也只有我们少年享受;这对于那些气息奄奄将与死鬼做邻居的老朽有什么关系?他们如果漠然对待这一问题还可以说得过去。我们如果漠然地对待这一问题,就说不过去了。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中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 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是光明盛大的样子;宝剑新磨,锋刃大放光芒。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27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认知气候变化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2-21 14:57
认知气候变化
方精云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10081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00093) 不久前,美国《科学》周刊(Science)将气候变化研究评选为21世纪前10年的十大科学事件之一。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试想,有哪个自然事件能比气候问题更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件不与气候变化相关联?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我们的“衣食”主要借助于自然的力量,作物产量主要靠天收获;我们的“住行”更是受冷暖干湿的影响。 正是由于气候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加上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暖,最近10多年来,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空前热烈,各国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如火如荼。美国《后天》和《2012》等电影媒体的渲染,更是把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推向了极致,造成某种意义上的“气候恐慌”。在不少人看来,地球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已到末日。然而,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完全是耸人听闻的科幻,绝不会成为现实!曾记得,当我们还在孩提时代,西方人不就预言,严重的酸雨和大气污染将使地球环境变得更糟糕,石油危机将使世界进入瘫痪状态吗?可是,现在的西方国家,其环境不是没有变得更糟糕,而是更好了吗?人们的通行不也更便捷了吗?所以,我更相信,今后的地球会更绿,未来的世界会更美好。因为人类在制造问题的同时,最终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就是文明的人类,智慧的人类! 气候变化问题,或许同样不那么可怕。过去近20年的研究表明,气候确确实实在变化,地球也实实在在在变暖,这是客观事实。各地观测到的气温增加、冰川退缩、雪线上移、海平面上升、物候提前等自然事件都印证了这一事实。但气候变化的原因却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定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主张“地球温暖化主要由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自然因素的作用是次要的”的观点并未得到科技界的一致认同。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外,还包括太阳活动、气溶胶、地球轨道变化以及大气和海洋环流等因素。由于对气候变化驱动因素的不同认识,学术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温室气体说”和“自然因素说”。前者以IPCC为代表,主张气候变暖主要归因于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后者则坚持自然因素起主要作用,目前的增温是气候变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这两种观点的争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激发人类探究气候变化的真知,促进气候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以及国际社会应对、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走向和行动取向。 事实上,自古以来,气候一直是在冷暖交替的过程中变化的,自然因素起着关键作用。要不然,古楼兰怎么会消失,罗布泊怎么会成了死亡之海,丝绸之路怎么会荡然无存?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以化石燃料使用为主的人类活动向大气中增排了大量温室气体,从而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必要的。从能源安全和环保的角度也要求我们这样去做。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需要理性、客观地去认识。媒体常常报道气候变化导致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作物病虫害和人类疾病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等等负面影响。科学家们对这类报道也似乎更为偏爱。其实,气候变暖对自然社会系统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存在有利的一面。比如,生物物候期增长、农作物产量提高、物种进化速率增加等等。人类文明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往往都发生在地球的温暖期,如我国的隋唐盛世期和宋代繁荣期;而寒冷则常常伴随着某一文明的衰落。据古气候史料考证,唐朝衰亡可能与季风减弱、气候变冷有关。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正是在这近百年的气候变暖时期,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近70年里,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物质文化文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尽管这可能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但温暖的气候有益于食物产量的提高——这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因此,对气候变化的正负影响,我们需要给予客观的报道,让公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总之,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各种因素盘根交错,互为影响。正确的认知气候变化及其机制需要人类长期不懈的努力。对于中国,气候问题更为重要:中国幅员辽阔,包含多样的气候类型,从热带到亚寒带,从雨林到戈壁荒漠;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自然的依存度高;中国又是一个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以碳减排为核心的全球气候谈判将中国推向了减排与温控、责任与道义等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外交压力和国内节能减排压力。 因此,目前中国需要做的主要事情,一是加强气候变化机制的研究,努力辨明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因为这是采取正确决策的前提。在信息爆炸、充满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今天,我们一定要不忽悠、不跟风,通过自主的科学研究,提出有独立思想的原创论点,据此做出科学的判断。二是坚持“节能减排增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策略不动摇,同时加强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因为人类最终是要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的。三是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因为地球气候系统的难以预测和控制以及不断变化,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同时,我们也要开展碳捕存(CCS)等地球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生态风险评估,以储备必要的知识,防患于未然。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35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孩子该放养还是圈养?
热度 4 罗非 2011-1-25 22:14
日前,笔者接受了某报的关于《虎妈战歌》的书面采访。以下是笔者对相关教育问题的几点回答: 问:最近关于“什么对孩子才是最好的”成为美国的一个话题,源于耶鲁大学法学华裔教授蔡美儿新书《虎妈战歌》,其中用“中国妈妈”指代不同于西方观念的育儿方式,认为西方人对孩子的宽容超过了对孩子的教育,恰当执行东方的严格家教方式更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她的书在美国引起了许多评论,有美国读者评论说,延伸到亚洲人没有创造力就是这种育儿方式的后果,但也有美国家长表示,西方人把追求激情的想法过于浪漫化,应当借鉴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 答:首先说,中国人是否就严,西方人是否就宽?其实,当代的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方式大部分是宽而无当的。或者,沿用中国的老话,叫做“惯”。其结果,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学生的抗逆力不足,在艰苦环境和多变的意外挑战之下,应对比较困难。 而尽管西方禁止恶意体罚孩子,但据我所知,西方的父母对孩子,还是有“打板子”的惩罚措施的,至少十几年前还是如此。只要目的是教育,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那么这在西方父母眼中并不是恶行。 因此,这本书在美国引起的争论,其实在时间上是有所错位的。是用美国当代的教育方式,与中国40年以前的教育方式相对比。尽管或许可以说出很多理由,但却是无的放矢。也可以说,当代的中国人已经不是当初的中国人,当代的中国文化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了。 问:想请您从赞同虎妈这种严格管束孩子的角度来谈谈东西方教育理念和方式差异。主要问题如下: 1.家长的理念是否真的是为孩子着想?他们所认为所选择的道路是否真的是“为孩子好”? 答:不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而言,没有人能“替别人着想”。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中心,来判断什么东西对别人好或者坏。换句话说,这种判断是“自我中心”的。如果是基于这种基础上的判断,那么不管内容是什么,都不可能真正切合别人的需求。 以“理念”来为别人着想,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着想,为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为自己的自我中心的判断张目,试图以别人的人生路程,来证明自己价值观的正确性。所以,这种用自己的“理念”来为别人着想的做法,事实上是绝对的自我中心,尽管当事人或许完全没有这种自觉,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我们替别人选择了什么路,尽管在思想意识中可以冠冕堂皇地说“为……好”,但在潜意识里,其实是在用这种方法,扩大自己的自我,让自己的知识、经验、理念扩张到别人身上,让自我侵占别人,把他们变成自我的一部分。用一个很简单的方式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当这种“好心”遭到拒绝时,这位“为……着想”的好心人,会觉得愤怒、沮丧;当得到遵从时,会觉得高兴。这种情绪会延伸到许久以后。当这位被着想者成功时,如果当初顺从了自己,就会说:你看,你当初听我的没错吧?如果他当初违背了自己,就会说:如果你当初听我的,结果肯定比现在更好!反过来也是一样。 家长是否有可能真正为孩子着想,真正帮孩子选择一个“为他好”的道路?答案是肯定的。但唯一的条件,就是家长放弃自己的自我中心,放弃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知识、信仰、教条、思想,完全以一个赤子之心的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看待当时的形势;同时,所给出的建议,仅仅作为建议,给孩子完全的自行决定权。 因为,人生毕竟是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续。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地,帮孩子选定人生道路,不如帮助孩子获得选择人生道路的智慧。 2.什么素质对于孩子将来取得成功最为重要? 是否将学习成绩视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准?是培养孩子某一方面超群的技艺重要,还是培养他富有个性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答:前面的回答,并不是否认家长对子女的严格教育。这里想表达的,就是家长的严格教育的出发点,应当是让孩子获得真正的人生智慧。只要是以此为目的,不论采取任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方式,都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违背了这个目的,那么不论是浪漫激情、还是严加管束,都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这要求家长自己首先就要有选择人生道路的智慧。这是为人父母的第一基本条件。 这就是对本问题的回答,亦即真正的智慧是孩子最重要的素质。有智慧的孩子,知道该作何选择,知道选择该如何因时因势而易。这样的智慧才是幸福的基本条件。而幸福正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标志。 单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优秀与否,是片面的。当然,全面的优秀孩子,只要他有心学习,成绩也坏不到哪里去;但优秀有很多种,不能用一把尺子来度量。真正较好的衡量标准是智慧,或者用孔子的思想,智、勇、仁,三点,作为优秀的度量标准。这是指真正的智、勇、仁,不是小聪明、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有了智、勇、仁,那么孩子不论是拥有一门高超技艺,还是富有个性和创造力,都是好事。其实两者是相通的:真正拥有一门高超技艺,出神入化的孩子,他本身在这个方面一定拥有极高的创造力;反之,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孩子,他在自己全心投入的领域也一定会远超同侪。 3. 是否一定要升入重点中学或大学才能有成功的一生? 答:这要看教育体系。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下,经过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培养的孩子,会有更高的平均素质,更完善的能力培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一定代表着他们一定能最发财、最富贵、最有权威。因为这些“成功”都需要诸多教育以外的因素。至于能否幸福,就更加难讲了。 这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没有重视对智、勇、仁的培养;孩子们学到的只是知识,还有运用知识应对考试的超高能力。但是,在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中,由于教育风气、环境、学风的影响,孩子可能会更开放,视野更开阔,对他真正的优秀素质的形成不无帮助。 4. 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创造力,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帮助孩子选择未来发展方向? 答:老实说,这其实没有一定之规。孩子是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个环境,包括了家长、老师、朋友。孩子的自信心、创造力、学习兴趣,都来自环境的影响,先天的素质倾向,加上本人的用心。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偏向;最好的教育,是补偏救弊,促成孩子均衡发展,形成真正的高素质。如果环境中有一个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不论他是父母、老师还是朋友,都会对孩子素质的形成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全面发展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其基础刚好是智慧。没有智慧的自信叫做傲慢,没有智慧的创造叫做鲁莽。 智慧从观察而来,观察受兴趣引导。因此,保护孩子童真的兴趣,是环境最该给予孩子的帮助。如果父母能不伤害、不打击孩子自发的兴趣,老师、朋友能善加鼓励孩子的兴趣,那么孩子的兴趣会自然发展成深入的观察,从而产生智慧。智慧需要在环境中锻炼成长,因此,孩子需要有机会自己选择,自己体会选择的成败,从而不断地磨练智慧。 帮助孩子让智慧在人生的磨练中日益成熟,就是最好地帮助了孩子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5. 总体来说,是西方式的“放养”比较好,还是东方式的严格管教更好? 答:这个问题,确切地来说,应该是“西方当代的放养”和“东方上世纪的严格管教”的比较。如果时空变换,那么东西方都不是目前立论的教育体系。 其实,教育没有,也不应该有一定之规。对于孩子,父母需要拿出智慧,该放养的就放养,该管束的就管束。教育就是补偏救弊,令其自身升华;而不是放纵成灾,或者压制成模。所以,这个命题本身是不成立的。只有对应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具体到个体的孩子,才能讨论究竟应当多“放养”一些,还是多“严格管教”一些。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9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个老外眼里的世博会 - 构造几何
harveyho 2010-12-11 02:25
朋友Alex很喜欢中国文化,这次去上海三周,除了在小班学汉语之外,流连在博物馆,寺庙,当然也不忘去金茂,开瓶器顶层酒吧撮几口。世博会他去了四次,拍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这是他的世博图片里颇有几何味道的几张,贴出来分享。第一张为西班牙馆: 开瓶器: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3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的哲学是用来做西方人的
可真 2010-5-5 06:37
我在《 科学是用来做事的 》一文中说:西方的科学是用来做事的,中国的哲学是用来做人的。写这话时我心里还曾想,这或许会引来如是之问呢:难道西方的哲学就不能用来做人,中国的科学就不能用来做事?果然,刚看到有这样一则评论: 西方的哲学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人家不懂中国哲学,似乎人做的比我们还好 。( gdf ip:220.191.124.* ) 西方当然自古就有它的哲学,甚至有人认为唯西方有哲学,中国固无哲学。这里不谈是否唯西方有哲学的问题,只讲西方的哲学能否用来做人的问题。 西方的哲学当然也能用来做人,但西方的哲学是用来做西方人的,不是用来做中国人的。 做人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人的关系是人文现象,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文化活动。 文化从来就有民族性,也许遥远的将来这个世界可能出现文化大同,但至少迄今为止文化仍然具有民族性,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做人从来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各民族各有其做人的理念,从而也各有其做人的哲学。 西方的哲学本来也是用来做人的,直到现代科学哲学出现,西方的哲学才发生分化:人文哲学是用来做人的,科学哲学是用来辅助科学更好地做事的。 西方用来做人的哲学,其传统的和核心的观念是苏格拉底所谓知识即美德的信念。这里的知识是指对美德的理性认识,是属于形上知识,而非关于自然的知识。苏格拉底由知识即美德的命题引出了他的道德哲学,这种道德哲学把美德归结为善,通过对善是什么的探讨,最终把善归于合乎某种目的。亚里士多德更从本体论角度提出了四因说(按:四因指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并把形式因和动力因都纳入目的因,最终引出宇宙 第一动因 , 即 不动的原动者 ,也就是所谓的神。这个神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 , 所以,对万物来说,它是动力因,而对人来说,它是人的理性所要把握的 善 。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和中世纪的神学是前后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是属于形而上学,其根本宗旨是为了解决做人的问题。及至近代科学兴起以后,形而上学日益衰落,到尼采宣称上帝死了的时候,他也实际上宣告了西方传统的做人哲学的死亡,代之而起的新的做人哲学是以尼采、叔本华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等等,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 这些形形色色的新的做人哲学,是 19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法制日臻完善的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于否定理性人,肯定意志人,即否定作为一个统一的类而存在的从而可以理性地把握其类本质的人,肯定作为相互差异的个体而多元并存的从而只能靠直觉来把握其本能的人。要把这类与西方发达的科学与民主相适应的做人哲学引到中国来指导中国人做人,这是完全不切实际的想法。中国至今还在为实现其现代化而努力呢,而西方早就现代化了并且已开始进入后现代阶段,现代的和后现代的做人哲学是根本不适用于指导中国人做人的,更何况这类做人哲学还不只是具有特殊的时代性,更有其特殊的民族性呢!从其特殊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来说,它们无论如何都不能用来做中国人。如果现在的中国人非要按这类西方的做人哲学来做人,就必定会是邯郸学步,其结果非但是学做不成西方人,反而连怎么做个中国人都给忘了。
个人分类: 中西之间|340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学者为啥一到西方就“成精”
dilingjun 2009-11-16 18:47
改革开放后,学习、工作常和老外打交道,由于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生活、思想交流,思维方式以及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上上常常南辕北辙,笑话、误会、洋相百出。但老外对问题的逻辑思辩能力,有时真叫人瞠目结舌,不服不行。例如前些年,我在西大读博时,给我们上英语课的老师是一位美国老太,每上完课总要留一篇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的思考题作文,下一堂课用英语发言并进行辩论。当提到电影白毛女,地主上门逼债的话题时,她总是问:杨白劳向黄世仁借钱有没有契约合同?若有的话,杨白劳为啥不还?还要自杀。黄世仁按合同去要帐难道有错吗?弄了半天,辩论了几堂课也没让她承认黄世仁是个坏蛋。最后杨白劳到成了无赖!!还有一次的作文题是对文革的看法。毫无疑问,中国同学肯定都是浩劫啦,灾难呀,反正怎么坏怎么说。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对文革有这样一番推论: 我虽然没有经历过文革,但我有我的判断法:文革是整当权派的,也就是整干部的,是吧?;也就是说,让多数人或者是让小人物监督大人物的,对吧?那么,如果你们否定文革,现在的干部队伍变好了,就说明文革错了;倘若现在的干部腐败了,干部队伍变坏了,只能说明文革对了。一番宏论, 让在座的学生惊愕不已!无言以对,十分尴尬。类似这样的讨论经常遇到,总是尿不到一个壶里,让人哭笑不得。但有时侯又觉得她的话逻辑上有几分道理,让人不得不服。后来时间长了,接触的老外多了,越来越发现西方人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是有一定的差异,如: 西方人以抽象思辩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为主; 中国人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感性思维为主。 西方人看问题用逻辑思维;中国人偏向于形象思维。 西方人的思维是创造思维;中国人偏向于发散思维。 西方人坦率、直接、诚实;中国人委婉 、含蓄 、猜不透。 中国人待人相对主动热情;西方人相对保守,注重隐私和个人空间。 中国人处理问题重感情道德;西方人刻板用法律解决一切,不留后路。 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不感兴趣,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 西方人则注重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 中国人善于从根本上考虑问题;西方人善于从枝节上考虑问题。 中国人相信尽力而为;西方人相信完美主义.。 中国人看重家,社会责任感轻;西方人看重人,社会责任感强。 中国人以有罪推定原则,假设她是坏人,然后再证明他是好人; 西方人用无罪推定原则,假设他是好人,然后再证明他是坏人。 中国人屈从权力、渴望恩赐;西方人制约权力,一切靠自己。 中国人崇拜偶像、迷信权威;西方人尊敬偶像,挑战权威。 中国人是人本文化,重和,讲的是融合凝聚的集体主义; 西方人是神本文化,重争,讲得是分割竞争的个人主义。 尽管以上总结还有待增减,但这一点敢肯定,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所以就有杨振宁讲的,美国哲学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亚洲哲学把学生引入狭窄的专业;美国哲学允许学生东跑西跑,亚洲哲学让学生按部就班;美国哲学喜欢学生活力充沛,亚洲哲学喜欢学生安安静静;美国哲学训练的学生勇敢,亚洲哲学训练的学生胆怯;受美国哲学浸染的学生有自信心,受亚洲哲学浸染的学生没自信心;美国哲学下的学生傲慢,亚洲哲学下的学生谦逊。我常常在想,难道这两种截然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就不能结合吗?一旦把这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结合到一起的人,肯定是了不起的人!那些曾经受中国教育后又到在西方国家学习并获得诺奖的中国学者和思想大师不正是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完美产物吗?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99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人真的非理性?
lvnaiji 2009-9-12 07:03
吕乃基 西方人理性,中国人非理性,这已经成为共识。然而,中国人真的非理性? 电视剧《汉武大帝》、《乾隆王朝》、《康熙王朝》,这些皇帝把一个个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他没有理性?大臣呢,非理性,率性地与皇帝对着干行吗?即使当代中国的各级官员们,在各种或纠缠或对立的势力下沉浮于宦海之间,智谋之老练,算度之准确,行事之沉稳,绝非凡夫俗子所及。古往今来,最为典型的当属刘备。在煮酒论英雄中那筷子掉地的一幕,以及刘备扔阿斗,就是以理性克制非理性的冲动乃至父子之情。实际上,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都充满了理性。历史和经验都表明,中国人,包括最普通的民众,从来都不缺乏对自己利益作出判断和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其行为方式的理性。 自然,人均有利令智昏的场合,马克思关于 300 %利润的情况下人的行为的分析,国人则以重义轻利和亲兄弟,明算账相对。一中一西,谁更理性? 再以极端非理性的爱情而言,西方人的狂热、直白、小夜曲、对性赤裸裸的追求,中国人的婉约、小河淌水,还有琵琶半遮面。一中一西,谁更理性? 说到底,还有信仰,还有宗教。大千世界,不仅西方,印度、阿拉伯、哪怕非洲,宗教多如牛毛,乃至有宗教市场论;那么中国呢?有强大或发达的宗教吗,尤其是当今中国,有信仰吗?一中一西,谁更理性?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7406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