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问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刘跃进:学问的高低,不仅要比谁掌握了更多的新资料,更难的是在寻常材料中发现新问题
Kara0807 2020-7-31 16:46
文章 | 刘跃进 来源 | 深圳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微信来源高校人文界 刘跃进,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学遗产》主编、中华文学史料学会会长等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事业在经典中寻找方向,在传统中汲取力量,在创新中积累经验,在回归中实现超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古典文学研究刚刚摆脱机械僵化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束缚,艺术分析成为一时热点。叶嘉莹先生借鉴国外文艺理论,细腻地分析传统文学艺术特色。袁行霈先生也把研究重点集中到“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这一主题上。他们的研究成果,犹如一股清泉注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出版,又让很多青年人看到传统学问的魅力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新方法论风靡天下,宏观文学史讨论风起云涌,直接催生了一大批文学史著作,并推动中国文学史学史学科的建立。九十年代,曾有过一段相对沉寂的过渡时期。世纪之交,古典文学研究界呈现“回归文献、超越传统”的发展态势。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在总结过去成就与不足时,自然会联系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七十年的历史,联系到过去一百年的历史,甚至还要上溯千年,比较中外,视野越发开阔,心态相对平和,评价也更加客观。 此前,我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世纪之交的文学史料研究》《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等文中曾对近年研究有所论述,大致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队伍空前扩大,学术梯队已经形成,学术研究后继有人。 与此相关联,综合性、专业化的研究学会相继成立;二是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三是研究方法不拘一格,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源源不断。虽有平庸之作,但邃密扎实的学术力作亦不在少数;四是学术研究目的日益明晰,努力站在历史高度,深刻理解人民大众的理想追求,密切关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五是学术研究重点业已明确,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事实上,四十年来的学术成就远远不止于上述几个方面。卢兴基《建国以来古代文学问题讨论举要》(齐鲁书社,1987)、赵敏俐、杨树增《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梅新林主编《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黄霖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分总论、诗歌、词学、散文、小说、戏曲、文论等七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等著作,洋洋洒洒,数百万字,论述极为详尽。 这里,很难再就具体问题展开论述, 我试图从宏观发展趋势,围绕四个方面的问题,略作阐释。 一、回归经典的历史趋势 这里所说的经典有两重涵义,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两者来源不同,但在当今中国事实上已经引领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一段时间,关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认为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遇到工业文明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之后,其历史糟粕便一览无遗。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证明,把西方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起来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中也会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伤害。在新形势下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特质,去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去指导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这样一段名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历史的发展,服从于社会基础的变化。个人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未来发展,也应该由此作出解释。但在具体研究中,可能由于学科划分的原因,我们只是关注作家的精神创造,而忽略其背后的经济因素。进入新世纪,文学所主办的《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举办多场研讨会,集中讨论中国传统经济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逐渐改变过去那种脱离物质生活实际去研究文学的空疏弊端。 恩格斯《反杜林论》又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这个道理很简单,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只能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研究历史、研究文学,不能脱离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否则只是空中阁楼。近些年来,文学编年研究、文学地理研究、作家精神史研究、作家物质生活研究等,注意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加以还原,其实质就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去研究文学,走进历史人物与文学人物的内心世界,所得结论切实可据,触摸可感。 关注阶级与阶层的变化,也是经典作家反复讨论的问题。不同阶级、不同阶层自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因而产生有不同的文学形态。不同的时期,社会和家庭结构通常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文学会很敏锐地反映出各种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变化,以及规范和调节各种社会互动关系的价值观念变化。研究文学,需要社会学的视野,需要注意文学中所反映这种阶级和阶层的变化,以及他们的文学诉求。二十世纪初,随着敦煌文献的发现,中国平民文学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三十年代,郑振铎就撰写了《中国俗文学史》,打破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史只关注精英文化的禁锢,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局面。最近四十多年,地不藏宝,《神乌赋》、田章简牍等出土文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史的内容。人们注意到,中国文化思想界的空前变革,推动形成东汉文化平民化与世俗化的趋势,建安文学由此而起。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学体裁、文学题材,乃至文学思潮,往往源于民间。即便是一些外来文化,也经常是通过民间扩展开来,逐渐影响到上层社会,最后演变成为士大夫文化。 以上所述,是经典作家早就论证过的一些基本原理,只是我们又重新发现了他们的价值而已。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也面临着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的问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经典著作,譬如中国文学,前有“选学”,后有“红学”。再往前推,其实文史哲不分,都尊奉着共同的经典。那就是所谓的“六经”,周、汉尊奉“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唐代扩展为七经,宋代定为十三经。这些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典籍。 他们传递着一些共同的价值观。譬如中国人向来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价值,追求真、善、美的完整统一。在思考问题时,注意事物的整体性和彼此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与近代科学更多地关注“真”而忽略“善”,更多地关注现实而不计后果颇有不同。又譬如,中国人特别强调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意识,表彰奉献精神,注意合作理念,也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竞争法则有着本质区别。中国人重视善良的秉持,孝悌的恪守,礼义的遵从,以勤勉为荣,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等等。这样一些重要的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传统价值观基础之上,由此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归经典,就是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上来,回归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上来。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得到充分发展的基本经验。 二、中华文学的观念建构 长期以来,中国古典文学史研究多以汉民族文学为主体,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的实际。即便是汉民族文学史,也有诸多缺憾,整个框架主要是借助于西方观念构建起来的,与传统中国文学多有脱节。更何况,中国文学不仅仅是吸收外来文明,也一直在积极地传播自己的文化,为繁荣世界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有一个理想,即文学史不仅要打通古今,包含各种文体,更要展现中华多民族文学的辉煌。他自己撰写过多种文学史,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更希望组织各行专家,撰写一部综合性的文学史。后来,余冠英、钱锺书、范宁等人主持编纂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毛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则将这一设想变成现实。改革开放以后,文学研究所同仁沿着老所长指引的方向继续努力,完成了《中华民间文学史》(祁连休、程蔷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中国文学通史》(邓绍基、刘世德、沈玉成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等著作,在海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这里特别要提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民族文学研究所合编的《中华文学通史》(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华艺出版社,1997)首次将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以及历代多民族文学放在一起加以考察,初步实现了很多学者希望看到文学史古今打通、多种文体打通、多民族文学打通的“三通”。文学研究所很早就成立了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也顺势而为,在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之外,另设中国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拟设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分会等,将中国文学史研究延展到更为深广的时空中去,展现出绚烂的发展前景。 经过长期探索,学术界适时地提出“中华文学”概念,并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华文学不仅仅是横向意义上的中华多民族文学的简单整合,也不仅仅是中国大陆、台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学”是一个建立在大中华文学史观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既是现实的实践问题,也是深邃的理论问题。 (一)努力回归中国文学本原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在漫长的岁月中,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自我革新、缓慢发展。1905年9月2日,随着清帝一纸谕令,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画上句号。又过十年,1915年9月,《青年》杂志(第二卷更名《新青年》)创刊,倡导建设新文化、摧毁旧传统的宗旨,由此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文学革命序幕。在政治文化领域,打倒孔家店,成为最响亮的口号。在文学领域,“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成为新文化运动口诛笔伐的对象,被打翻在地。从此,传统文学研究日渐式微,被迫走上革故鼎新的征程。 改造,从传统学科的分化开始。文学、历史、哲学分道扬镳,彼此悬隔。中文学科内部又将语言和文学分开,文学再细分古代、现代和当代;古代继续划分,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文学。具体到一个时代,譬如唐代,又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研究初唐文学,再分“初唐四杰”、“沈宋”;研究“四杰”,又分王、杨、卢、骆。总之,学科越分越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便是树木也多不完整,只是碎片。就这样,活生生的历史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丰富多彩的文学史被割裂成一个个电线杆子式的个体。 文体的归并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二项改造。本来,《昭明文选》《文苑英华》将中国古代文体划分出近四十类文体,《文心雕龙》自《辨骚》以下至《书记》凡二十一篇,论述各种重要文体多达五十余种。在众多文体中,除诗、骚外,多数为文章。至少在先秦两汉,文学的大宗是广义的“文”。二十世纪前后,在西方“四分法”的文体观念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被限定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类中,前三类为主流,而文章大宗,反而退居次要地位。 作家身份的鉴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三项改造。《文选》收录了一百三十多位作家,《文心雕龙》论及的作家有二百余人。两份名单对比,重叠颇多。在刘勰、萧统的正统文学观中,中国文学渊源于五经,很多经学家被视为文学家。如前所述,他们的这种观点,并非无据。他们所推举的文学家也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但是按照现代文学标准,很多文学家被排除在文学史之外。唐、宋、元、明、清文学史研究也有类似现象。 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在看到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遗憾地指出,20世纪以来沿袭多年的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文学史的实际还有很大距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奉为圭臬的一些重要理论主张,大都是依托于西方语言哲学建构起来的,很难涵盖中国文学史的全貌,也很难用来解释复杂多变的中国文学现象。近年来,文体学、文献学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通识教育也成为业内津津乐道的话题,说明我们都意识到以往研究的偏颇,都希望我们的文学史研究更贴近中国文学实际,更希望回归中国文学本原,建构中国文体学和叙事学的理论体系。 (二)全面展现中华文学风貌 据我所知,民族院校文学系同学除阅读本民族文学经典外,通常还要开设汉民族文学经典阅读课。《诗》、《骚》、李、杜、元、白、韩、柳,都有介绍。反观综合性大学中文系,似乎很少有开设民族文学经典课程的。这与中文系名实不符。中华各民族文学经典,是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的对象。像产生于公元11世纪的维吾尔族古典名著《福乐智慧》,产生于13世纪的《蒙古秘史》,以及著名的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等,其中相当一部分,至今还流传在各个民族地区,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的文学。他们的影响早已超越国界,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骄傲,也是宣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好的教科书。 我们认为,科学认识并研究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同源共生的本质,重新认识各民族文学在推进中华文化历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目前学术发展情况看,最迫切的工作,是系统深入地清理史料,准确描述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中华各民族文学汇聚、融通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华文学的整体风貌。近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一些重大课题,就充分照顾到中华多民族语言文学的实际,开展系统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全方位地展现出中华文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相信,这些工作,必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学理论体系建设,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三)以文化天下的启示 近百年来,我们更多地注意到近代中国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浸润,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近年,一些高校成立了海外汉籍研究所,文化部还组织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全方位地收集整理流失海外的中国古籍。 通过这样的文化工程,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中华文学不仅滋育了华夏儿女,而且对周边国家乃至欧美也产生重要影响,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占据重要位置。譬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春秋》等很早就已传入朝鲜半岛,并通过系列教育举措及科考制度,儒家的“德智”“仁政”等政治理念以及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思想在当地产生积极影响。从《奎章阁图书中国本综合目录》(韩国首尔大学编)等韩国现代书目中,可以看到中华典籍在朝鲜半岛留存的踪影。 《旧唐书·东夷传》记载,日本曾多次派遣唐使前往中国,“请儒士授经”。很多人在回国时,“尽市文籍,泛海而还”,从中国带走了大量汉文典籍。《日本国见在书目》(《古逸丛书》本)等日本古代目录学专书,也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记。 从现代考古资料看,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应当早于汉代的张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早就传到欧洲。法国安田朴编纂的《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告诉我们,十七世纪以来,英、法、德、意等国的图书馆也收藏了大量中华典籍。在这个时期,很多中华典籍中的一些典故、甚至一些著作也开始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很多有识之士发现,东方文化可以将国家精神意志、民族文化理念、社会责任意识、道德修养追求等内化成为个体的自觉,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隔阂,弥合国与国、族与族、家与家的分歧,具有化解矛盾危机、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这些思想,今天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2007年制定实施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了“走出去”的重大战略目标。文学是最好的传播媒介,可以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让更多的人深入理解现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进而真正在世界范围确立文化大国的形象。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得以广泛传播的历史契机。 三、文献整理的时代特色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尤其是电子化时代的来临,大规模地收集、影印乃至深度整理海内外古籍,不在少数。四十多年来,以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为龙头,大型的文学总集、工具书及资料汇编得到系统整理出版,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全面的资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可以说,文献整理、史料研究工作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好历史时期。 纵观中国的学术发展,文献整理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相对单纯的注释、疏通。譬如东汉后期郑玄的遍注群经,唐代前期孔颖达主持的《五经正义》,清代乾嘉学者对重要经典的重新整理,多采用这种形式。这是古籍整理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第二种是系统的资料汇总,多以集注方式呈现出来。譬如《昭明文选》的六臣注,清人校订十三经,大多带有集成特点。第三种是疏解古籍大意,具有思想史价值。譬如魏晋时期郭象的《庄子注》,王弼的《周易注》,以及清代戴震的《孟子字义通释》等,与上述两种恪守文字校勘原则的传统注释学很不相同,实际上是一种义理的推衍,思想的阐发。 上述三种文献整理形式都很重要,并无高低薄厚之分,也没有孰轻孰重之别。没有单纯的字词的训释,没有典章制度、历史地理、历代职官的解说,对于一般读者来讲,很多古籍根本无法读懂。所谓的集注,所谓的义理阐发也就无从说起。所以,单纯的文字注释,依然是最重要的文献整理形式。两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间,经典文献的整理与传播,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每一位整理者都有一种愿望,希望自己的校订注释著作是定本。从学术发展实际看,这种想法,只是一厢情愿。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所谓定本之说。尽管如此,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孜孜以求。文献整理还是得从基本的文字训释开始,这是前提,是基础。 当然,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学术。将来的学术史在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业绩时,该怎样总结和评价? 我想,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大规模的古籍影印整理。目前,很多文献整理还比较粗疏,甚至说不上整理,而是文献堆积。很多地区都在一窝蜂地以地域冠名,编纂大型丛书。就数量而言,已经远远超出《四库全书》的规模。这些工作当然很重要,但还远远不够。传统文献学以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等为核心内容。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传统文献学领域,要想超越前人确实较难。不过,新的时代总会提出新的命题,也总会提供新的机遇。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做“近十年来中国学问之大发现”讲座,认为一切新学问皆由于新发现。四十多年来,出土文献、域外文献以及电子文献,为传统文献学平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最能体现文献整理的时代特色。 学术贵在发现,也贵在发明。新资料的发现,确实让人欢欣鼓舞。 但同时,一味强调新材料,忽略传统学术,也很难真正认识到新资料的价值。学问的高低,不仅要比谁掌握了更多的新资料,更难的是在寻常材料中发现新问题。这需要学术功力。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组织学者校订十三经的同时,还提出另外一种设想,即通过一种胪列众说的方式,把清朝学术成果具体而微地保存下来。清朝经学著作,此前已有纳兰性德的《皇清经解》,其后又有王先谦的《续皇清经解》,具有丛书性质。像阮元设想的这种大规模集成性质的文献研究著作,尚不多见,值得尝试。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李若晖编纂的《〈老子〉集注汇考》等,系统整理经典文献,全面总结前人成果,充分体现时代特色。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取得学术成就的重要基础。 四、理论研究的强势回归 研究文献学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一条途径。 就像盖房子,文学史料只是砖瓦,没有建筑学家的设计,终究不能成为房子。文学史是一座大厦,需要材料的支撑,更需要整体设计。只有这样,原本枯燥乏味的原材料才能焕发出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力。这就需要理论的跟进。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样写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册第9页)回想四十多年前那场真理标准讨论,最初不过是一个哲学命题,最后竟转换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具有这种强大的逻辑力量和物质潜能。只有那种能够说服人的理论才具有这样的力量。如果想要说服人,这种理论就必须彻底;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推动文学研究事业的进步,学术观念的更新才是根本。凡是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真正作出贡献的人,无不在文学观念上有所突破,无不在文献积累方面厚积薄发。如果说文献基础是骨肉的话,那么文学观念就是血液。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我们常常顾此失彼,或者厚此薄彼,把两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缺乏通融意识。 勿需讳言,我们曾有过片面追求观念更新、理论先行的教训,习惯于借用现成的观念来阐释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也曾信奉苏联灌输的研究模式去探寻规律,沉迷于机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我们更曾迷信西方现代学说,用以“净化”我们的传统。一时间,“老三论”、“新三论”、现代派、后现代派等,各种新方法论轮番登场。“文学研究者变成了业余的社会政治家、半吊子社会学家、不胜任的人类学家、平庸的哲学家以及武断的文化史家。”世纪之交,当迷雾散去,我们突然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渐行渐远,现代派的理论显然于事无补,后现代派理论更是鞭长莫及。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似乎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迷失了方向,或加入大众狂欢之中,解构经典,颠覆传统;或转向传统文献学,潜心材料,追求厚重。客观地说,古典文学研究回归文献学,强调具体问题的实证性研究,确实比那些言不及意的空洞议论更有价值。但不可否认,这种回归也隐含着某种危机,长此以往,必将弱化我们对于理论探寻的兴趣,最终会阻碍中国文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这又回到了本文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当文学研究徘徊不前时,回归经典便成为学术界的自觉选择。 当然,时代在发展,传统的经典理论也应与时俱进。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近年,记忆文化理论、口述历史理论、写本钞本理论,其实都在努力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努力接近历史真相。尼采说,世界上没有真相,只有对真相的解释。“后真相”(post-truth)的时代思潮,促使我们对历史角色塑造问题、经典资料来源问题、历史想象与文学想象异同问题等进行重新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材料的处理相对简单,依违两端,要么疑古,要么佞古,即便是中立的“释古”,或曰“走出疑古时代”,其本质还是相信或者不相信现存史料。事实上,现存的史料,有不同的来源,有当时的信史,也有后来的羼入,种种复杂的叠加,形成很多矛盾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局部细节否定整体,或者相信整体而忽视细节,似都不足取。实事求是,对具体材料作具体分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也是未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方向。(备注:注释略) * 凡来源非注明“德先生原创”的所有作品均为转载稿件,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个人分类: 德先生|1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理论和新问题
热度 2 zhognyijiang 2013-8-16 19:0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1880do=blogid=717277 看了何老师的博文,不得不说何琪老师对中医理论的质疑是非常尖锐的。 中医学中的辨证概括一下就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症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的过程。 而面对这样的方法就容易让人产生怀疑。中医运用的那些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体征、环境等,几百年都没多少变化,用这样的东西翻来覆地去解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会不会是一种误导呢? 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怀疑一切的时代,有这样的疑问是很正常的,没有怀疑也不会有发展和进步。 但我还是要说,医生先考虑的永远都应该是怎么把病治好。因此,它究竟是误导,还是“正确的废话”,还是要通过事实来说明。何老师的质疑我就不回答了,我觉得它需要更资深的中医来回答,前辈们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多年浸淫才有发言权。我本人还是个学生,我暂时只能把这套理论当作“正确的废话”来看。 何老师认为中医理论提不出新问题,这我是不能认同的,中医理论内容上看似没有变化,但每一代医家的新解释都给中医理论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只不过这套方法和思维模式没有改变。《黄帝内经》虽然几千年没有变化,但清代中医比汉代中医对它的看法要丰富的多。人类社会在发展,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提不出新问题的医学早就被淘汰了。到了现代社会,在科学的冲击下,站在科学的角度看中医理论,可以说处处都是新问题,只要你想研究它。 至于中医理论属于昨天还是未来,我觉得这是一个伪问题,这不是讨论得出的,如果有更好的理论取代它们,那它们就属于昨天了。我对何老师用新的理论解读针灸产生兴趣的原因就在于此。
3611 次阅读|4 个评论
强烈要求编辑MM开辟转载精选版块
热度 7 freefloating 2012-4-1 20:35
“日光之下再无新事!” 我经常会读到一些很好的转载文章,特别是在武夷山老师那里,这些文章比起科学网中很多博主的所谓原创好不知道多少倍,可是在这个崇尚创新的科学网里,从来不给加精,就会把这些人类精华的思想掩盖于低级的创新中。 科学网的宗旨是什么,是鼓励创新吗? 创新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科学网的推荐体系犯了中国当今社会科研界过度重视创新的错误。 希望引领科学界风气的科学网能够首先改正。 希望大家帮忙顶起来。 ------------------------------------------------------------- 我接受林老师和刘老师的建议,希望编辑MM能单独弄一个《转载精选》的版块,这样明显更合适一些。 我此博文的目的只是希望那些人类精华的思想不要被掩盖在并不那么有价值的创新里面。 继续求关注! ----------------------------------------------------------------------- 刘立老师的建议: 科学网首页的做法好: 一个外来文章top, 一个原创科学网博文top, 见: http://www.sciencenet.cn/ ----------------------------------------------------------------------- 林中祥老师的建议: 转载可以的,现在也是这样的,一定要成为精选博文,也未必合适呀。是不是可以搞个转载精选,这也是可以考虑的。 持续补充中: 希望科网能在时间空间多维度上展现科学网中博文的精华! 像吴宝俊同学转载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147do=blogid=553210 ,也是少有人关注,大宝同学最近忙,不能像以前那么努力写博,所以大家也不会常去溜达,这就可能造成一篇好的转载文章靠博友推荐是推不上去的。 同时有些有争议的话题,大家不便推荐,博主又好面子或者是人气尚不足,但是下面评论已经累计到了二位甚至三位数字的,也应该作为《关注话题》放在博客首页上让更多的人关注。 一些高点击率的博文也应该在首页上按不同的时间显示,有些博文都是若干年前的老干货,好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增加点击率的,但是对于新人来讲,预寻无门啊? 同时《热门博文》也应该24小时一换,上面精选博文都换了,下面却没换,没道理啊。步调一致比较合理,至少应该添加上24小时的选项并设置为默认。同时我觉得这个应该叫《推荐博文》,因为博主推荐的不一定是热门博文,很多时候是因为博主人缘好。 建议恢复某些博主的博文,地球人都知道。 建议允许某些博主开播,民科也是科。 毕竟科学网的老师们还是都以科学工作为重,谁都没时间再在 科海 里捞,还烦请编辑MM多想办法,帮大家把真品“ 网 ”出来。 希望路过的人帮忙顶一下!
个人分类: 绝地挑战|4106 次阅读|39 个评论
发现新问题
pinjianlu 2010-12-24 23:42
有一次听某973专家说,不能看教材,要看论文,从教材里不能发现问题,问题是从论文中发现的。 我们某博士后说:自从上博士开始就没再看过一本书。 有一次看央视2套的《人民币的立场》节目中,清华大学经济学专家李稻葵为了证明老外的观点是错的,说:我看了很多论文,就没有一篇论文中讲过有你这个观点的成立,我可以把这些论文发给你,让你也去看看。 论文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啊?不知道牛顿最开始想到重力作用是从什么论文里看到的,或者爱因斯坦最开始发现相对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又是看了些什么论文呢?!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3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方法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
lih65 2009-9-12 07:40
毛泽东与新中国学术研讨会 ----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方法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 2009年09月10日13:56   9月10日10:30,为推动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生平的研究和宣传,学习和弘扬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生平和丰功伟绩,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于2009年9月10日至9月12日在湖南举行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毛泽东与新中国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嘉宾简介   张春贤: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冷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   逄先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研究会名誉会长   陈克鑫: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副会长   李正华: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   文字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学者,同志们、朋友们上午好,毛泽东与新中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成立大会现在开始。    :这次大会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的成立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同志、布赫同志欣然同意担任研究会的荣誉顾问,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同志对大会的召开、对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次大会还得到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张春贤书记亲自作出批示,责成有关领导组成精干的班子并在财政上给予充分的保障,确保了会议的成功举行,让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现在,请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张春贤:善于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方法 解决发展和前进中的新问题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毛泽东与新中国学术研讨会暨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此,我代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研讨会的召开和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及各位来宾表示诚挚欢迎!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主要奠基人。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他以超常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领导党和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他的丰功伟绩、科学思想、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不仅得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敬仰,也为全世界一切向往进步的正直人士所钦佩。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湖南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毛主席是从湖南走出去的一代伟人,他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不懈奋斗,为湖湘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成为激励湖南人民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三湘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近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湖南实际,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细化、具体化。2006年省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推进一化三基、加快两个转变、建设三个强省、守住四条底线的战略思路,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作;加快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努力建设经济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坚持在发展中守住粮食耕地、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四条底线。这些思路和举措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好效果。近3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3.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5%。去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156.6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08.5亿元,均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加深的情况下,我们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上半年全省GDP增长12.8%,1-7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26.1%和12.8%,全省注册资金15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户数新增20%,增幅均居全国前列。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专利授予量继续在中西部保持第一,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洞庭湖和湘江污染治理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都超额完成国家给我省下达的指标任务。与此同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正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毛主席当年描绘的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美好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    :湖南是毛主席早年学习、成长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拥有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条件。长期以来,湖南省委带着深厚感情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重视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工作,组织编写了《毛泽东早期文稿》、《青年毛泽东》、《毛主席50次回湖南》等一批有影响的图书,拍摄了《恰同学少年》、《毛泽东在1925》、《秋收起义》、《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以及《毛泽东与湖南》、《回乡》等多部影视作品,切实加强与毛泽东思想生平有关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韶山、新民学会旧址、湖南第一师范、浏阳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已建设成为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的重要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旅游的重要去处。湖南也是全国较早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机构的省份之一,有关毛泽东思想生平的研究活动历久不衰,已成为湖南思想理论研究和文化建设的优势品牌。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宝贵政治和精神财富。新形势下,我们深入开展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要把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善于学习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发展和前进中的新问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毫不放松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努力营造吏治清明、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的成立,为我们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深化和拓展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努力把我省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省各有关部门和广大思想理论工作者,要增强光荣感和使命感,把学习弘扬毛泽东同志的精神风范、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责任和追求,将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与学习了解党的历史结合起来,与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各位领导,同志们,毛泽东作为一位世纪伟人,贡献和影响跨越时空,英明连同他所开创的伟大事业永载史册,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拓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局面,努力把毛主席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再次欢迎各位,谢谢各位,谢谢大家。   :谢谢张春贤书记,下面有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冷溶同志讲话。    冷溶: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 是学会今后要切实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    :尊敬的王汉斌副委员长、尊敬的张春贤书记、尊敬的毛主席亲属及原身边工作人员,同志们、朋友们,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共中国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在伟大主席的故乡成立,这是值得庆祝的大喜事,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向各位会员代表,向大力支持研究会筹备工作的老同志、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湖南省委的领导,以及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党中央批准,今年2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在北京隆重成立。党中央要求,文献研究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深入系统地研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理论和精神风范,努力成为研究和宣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要基地,成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文献库和思想库,成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强阵地。这些重要指示,为文献研究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把文献研究会工作全面地开展起来,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有成效,我们决定在文献研究会中成立专门研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思想生平的学会。成立这些学会,是为了更好地凝聚、组织和指导全国有关的研究力量,对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展经常性、长期性的研究和宣传。组织起这样一支队伍,深入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主要领导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在毛泽东同志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民族复兴的梦想开始变为现实。    :毛泽东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和人民领袖,是领导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命运、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位巨人。中国社会取得的一切重大进步与发展,无一不与毛泽东同志息息相关。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    :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历史,都无一例外的对自己历史上的伟人给予崇高的地位、无限的敬仰和永远的怀念。伟人的一生,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转折、迈向辉煌的历史,他们的思想,凝练了一个时代先进文化的精华;他们的高尚品格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铸就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这样的一代伟人。他们创建了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生活,为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做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为党和人民所铭记,光辉思想永远是指引我们事业发展的旗帜,他们的崇高风范,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把他们的伟大形象更高地树立起来,把对他们的研究和宣传长久地进行下去,以教育和激励一代一代人。 :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是由全国各有关研究机构、党校、干部学员、高校和毛泽东纪念地的研究人员组成的,是专门研究毛泽东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和宣传阵地。学会要努力承担起这方面的重要任务,发挥基础作用。这里,我对研究会今后的工作谈几点意见: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科学思想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重大理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的内容非常丰富,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建国以来,我们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和《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等一大批选集和专题文集。为毛泽东思想武装和教育全党提供了重要的教材,为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雄厚、坚实的文献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深入研究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的思想观点、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开展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全面系统的总结毛泽东同志独创性的理论贡献,同时要将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深刻阐述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毛泽东思想哺育和培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今后仍将继续哺育和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永远是指引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我们提出要加强和深化对毛泽东思想研究和宣传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毛泽东生平业绩的研究和宣传。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光辉一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反映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追求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历史,反映了人民解放军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历史。毛泽东生平业绩的研究,是党史、国史、军史研究的核心内容。多年来,党史界、理论界在毛泽东研究上取得丰硕的成果,编辑撰写了《毛泽东传》和《毛泽东年谱》等一大批重要著作,为开展毛泽东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献基础。各毛泽东纪念地在宣传研究毛泽东生平业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重大历史关头,重大决策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深刻认识他为我们党和国家,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杰出贡献,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领域探讨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要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澄清毛泽东研究上的一些错误观点,有力回击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毛泽东同志的诋毁和诬蔑,维护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的形象,这是学会今后要切实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毛泽东精神风范的研究和宣传。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精神、伟大品格、崇高风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染力。他的精神培育和发扬光大了我们党的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一整套独具中国特点的优良传统作风,精心培育和发扬光大了集中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就是靠这些感动了中国人民这个上帝,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一步步的胜利。毛泽东同志的精神风范和在它身上体现的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教育全党、凝聚民心、鼓舞斗志、克敌制胜、战胜困难的一面旗帜。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要把对毛泽东精神风范的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结合起来,用它激励党心民心,同样高尚情操,引领社会风气,树立主流价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关于毛泽东思想生平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党史界的热点,有着一支人数众多,素质教高的研究队伍,发表了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要好好利用学会这个平台,进一步把全国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凝聚起来,加强合作与交流,开展对外学术交往,多出学术精品,多出人才,使毛泽东的研究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中央文献研究室作为学会的主管单位,将大力支持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现象。    :同志们,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六十华诞,在这个时候我们宣告成立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并召开毛泽东与新中国理论研讨会,以纪念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学习和弘扬他的思想风范,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最后,希望研究会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并预祝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再次衷心的感谢湖南省委以及省委宣传部、省委办公厅和党史研究室为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作的精心准备。    :谢谢大家。    :谢谢。现在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名誉会长逄先知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逄先知: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 值得用毕生的心血去研究和宣传    :尊敬的王汉斌委员长、尊敬的张春贤书记,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今天在毛泽东故乡湖南,召开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成立大会,这是我由来已久的心愿,也是很多人共同的心愿,在1993年我们曾经酝酿过成立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今天,2009年9月10日,中央提出建立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分会作为第二学会宣布成立了,对此我感到很高兴,让我担任名誉会长,这是很多人对我的信任。同时,我也感到责任重大,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结束了中国100多年来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封建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他的领导下,把一个被西方国家剥削和压迫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自主的新中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了基础,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伟人,如何把他多彩的人生经历、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研究好、总结好,把毛泽东思想宣传好、继承好、发展好,为今天乃至明天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为我们更好的研究毛泽东,研究毛泽东思想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我们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协调、组织全国的有关研究力量,还可以是学者,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宣传,取得更多的有深度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取得更多的为人民大众迫切需要的宣传成果。    :同志们,研究毛泽东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做研究的时候,要分析我们党的精神,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要注意从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环境和背景出发,从历史的事实出发,从党的方针政策出发,不能以主观想象去代替科学分析,要注意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错误区别开,对毛泽东晚年错误不仅要做具体的历史分析,我们需要研究毛泽东的业绩,更要研究他的思想理论,研究他的工作方法和作风,研究在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是怎样思考,要研究他在革命和建设中,如何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如何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研究和发扬他崇高的精神风范。    :我们要将毛泽东思想理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研究,把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在党的理论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他们是一脉相承的,不能把他们割裂,要看到现在的发展,当然,我们也不去回避毛主席的错误,但是正如历史决议中指出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研究毛泽东首先要研究他为中国革命建设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和成功经验,研究错误是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对于一代伟人毛泽东,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误教训都是我们党的重要财富,我们都要认真的加以科学的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出现繁荣的局面,出版发表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其中有很多比较好的作品,对于推动这方面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境内外也出版发表了一些不好的、很坏的书籍和文章,甚至有造谣诬蔑的,对于这一类的书籍和文章,应该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有理有据的进行研究和分析。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代表,是中国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对毛泽东如何评价,涉及的绝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而是我们党、我们整个国家的历史,同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是分不开的,绝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毛泽东逝世已经30多年了,他的精神遗产不仅在今天影响着中国,对中国的明天还将产生影响,研究和宣传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项不断开拓的事业,我们研究分会担负着这个光荣的使命,今天出席大会的有青年代表同志、中年同志,有年纪大一点的同志,年纪大一点的老同志在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方面应该继续发挥他们独特的优势,中年同志年富力强,将担负起重担做出重要贡献,年轻的同志加入我们这个队伍,说明我们后继有人。    :对于毛泽东这样一位伟人,对于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的体系,值得我们用毕生的心血去了解、学习、研究、宣传。研究和宣传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希望大家做出更多更大的成绩,为我们党的事业服务,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服务。    :谢谢大家。    :谢谢逄先知同志;下面我们安排两位代表发言,现在请会员单位代表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副会长陈克鑫同志发言,大家欢迎。    陈克鑫: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毛泽东思想生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共文献研究会与中共湖南省委联合举办的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今天在毛泽东同志的家乡胜利召开,我们感到很高兴。对于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和优良传统与作风,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和研究,对发展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的各个单位和在座的各位毛泽东同志的亲属、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祝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者,是民族英雄,是全党全国人民衷心拥护的领袖。研究毛泽东同志思想生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无论从什么角度谈,毛泽东同志都是20世纪最伟大、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作为思想家,他有深刻的理论、马列主义完整的思想体系,作为军事家,他深刻认识和高度把握了战略发展形势,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作为诗人和文学家,他有气势磅礴才华横溢的文章,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毛泽东同志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湖南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三湘热土密不可分,三十岁以前基本上生活都在湖南,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五十次回到湖南,他在湖南的时间很长,他对家乡的关心和指导,家乡人民念念不忘,湖湘文化对他的影响很大,对他的人生追求、修养、人格塑造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与湖南的人、湖南的事感情特别真切,为我们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生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历届湖南省委对毛泽东同志思想生平的研究、学习、宣传都十分重视,前任省委书记杨正午一再告诫全省党政领导干部,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祖宗(马克思)、不能忘记老人家(毛主席)、不能忘记老百姓。春贤书记和周强省长到湖南履新的第一件事就是瞻仰韶山毛泽东投资故居,并给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春贤书记在韶山充满深情地说,毛主席一生为了人民,一家六口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雄牺牲。他老人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献身革命、不畏艰险、廉洁奉公、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都是我们世世代代宝贵的精神财富。毛主席不仅是韶山的骄傲,湖南的骄傲,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2007年3月,滕文生同志提议我们编写《毛主席五十次回湖南》一书,湖南省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时任省委常委、秘书长于来山自告奋勇担任主编,春贤书记担任顾问并亲自撰写序言,确保本书编写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该书内部印发后好评如潮,省委、省政府领导把该书作为珍贵礼品,赠送来湘指导工作的省部级领导。    :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我省广大理论和党史工作者多年来始终把对毛泽东思想生平的学习、宣传和研究,作为理论工作和党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1987年,在省委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了湖南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汇聚了省内一批功底、有造诣的理论和党史专家学者,不断扩大毛泽东思想生平的研究队伍,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直把毛泽东思想生平的宣传、研究作为党史宣传、研究工作的重点。我们创办了理论期刊《毛泽东思想论坛》,推出了许多理论文章和学术成果。组织编写出版了《毛泽东回湖南纪实》、《毛泽东的三湘情结》、《毛泽东在湖南画册》等一批书籍,集思想性、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既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又受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青睐。我们组织拍摄了《毛泽东与湖南》、《回乡》等等文献电视片。积极参与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韶山一号工程的相关工作;还认真做好涉及到毛泽东同志的重大党史革命题材的审读工作和信息交流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努力将毛泽东思想生平的学习、宣传和研究,打造成湖南党史工作的一张名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的成立,是我国理论界和党史界的一件大事。它吹响了学习、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生平的集结号,为学习、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生平提供了新的平台,也是对湖南毛泽东思想宣传、研究工作的促进。我们将积极参与,努力工作,认真完成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下达的各项课题,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推动湖南宣传研究毛泽东思想生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一要整合力量,壮大队伍。毛泽东思想要做到代代相传,必须面向群众,面向青年。要让更多的民众与青年参加到学习、宣传和研究毛泽东同志的各项活动中来,要吸收那些热情高、有活力、研究能力强的年轻同志到研究会中来,使我们的研究、宣传队伍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今后,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的指导下,我们将进一步建设好湖南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这个阵地,加强与学习、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热心者、爱好者、研究者的经常联系,整合全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群众团体中的力量,逐步壮大队伍,力争创出品牌。    :二要拓宽课题,深化研究。说不尽的毛泽东。毛泽东同志的一生,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转折、迈向辉煌的历史;他的思想,凝聚了一个时代先进文化的精华;他的崇高品德、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铸就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我们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的深入研究毛泽东同志,深入研究他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决策中的作用,深刻认识他为我们党和国家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背景和领域探讨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并从中得到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三要创新形式,贴近民众。湖南是一个文化大省,也是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文化强省。我省丰富厚实的红色文化底蕴,精彩纷呈的红色文化载体,为我们创新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生平的形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反映青年毛泽东的电视片《恰同学少年》,海内外民众争相收看。以《毛泽东五十次回湖南》为蓝本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回乡》,也受到了省内外群众的欢迎。今后,我们要在研究成果的宣传转化上狠下功夫,进一步搞好与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合作,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毛泽东思想生平。    :谢谢大家。    :谢谢陈克鑫同志。现在请理事代表、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李正华同志发言,大家欢迎。    李正华: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尊敬的各位领导,很荣幸能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成立大会上,新当选为学会理事,很高兴会议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    :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是中共党史学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界的一件大事。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学会的成立,是对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最好的纪念。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出生于国弱民穷的晚清时代,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了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他的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艰难而曲折,他的充满人类智慧的思想丰富而深刻,他的言行,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影响深远,他的个人历史,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密不可分。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对于深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和实践,着重于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这一重要问题依然是中国当前正在努力探索和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深化毛泽东思想生平的研究,正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对现实的重大指导作用,有利于正确把握和处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的新的复杂矛盾关系,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影响,早在他1976年9月9日去世之前,就有中外学者对他进行了研究。但对毛泽东思想生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应当说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1年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论述,为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启了全面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生平的崭新局面。从此以后,有关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逐渐全方位多层次地普遍展开,特别是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和110周年前后,形成了两次高潮,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推动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相继整理出版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书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哲学批注》、《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一系列文献资料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人的专题文集以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中央文献集,为毛泽东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文献研究室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96年出版的《毛泽东传(18931949),2003年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集中反映了有关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的最新成果。总之,近三十年来,有关毛泽东思想生平的论文、著作、文献资料等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叠出,数量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必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推动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毛泽东曾经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导我们: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资料基础、研究基础、人才基础,正朝着全面、系统的研究方向不断发展和深化。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对于整合既有的研究资源,聚集各方面力量,推动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向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继续深化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学风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只有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用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坚持扎实的工作作风,重视对原始资料的消化和吸收,克服学界中存在的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只有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科学统一,在严谨认真研究基础上,不断开阔研究视野,注意研究的针对性,以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视角、新的表达方式将研究成果表现出来,为人民接受,为现实服务,注意利用现代手段,特别是发挥好互联网络在宣传、研究中的作用,就一定能够推动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的不断发展,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作为一名历史研究工作者和新当选的学会理事,愿意努力朝着这一方向,为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谢谢大家。    :现在我宣布大会圆满结束。感谢大家!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3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