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儿时记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没有儿时记忆的土地是故乡吗?
fqng1008 2016-11-11 15:03
在我们家乡,聂华苓算得上是一位名人。 上世纪 70-80 年代,她数次返回大陆,受到国家统战部门的高规格接待。而且在 1976 年, 24 个国家曾联合 推荐他们 夫妇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记得那时候她每次回到祖国,家乡父老和官员都翘首以盼,而且成立了“聂华苓研究会”(父亲被推荐研究会理事),推荐他的堂弟为县政协委员,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但她始终没有理会。因此,我曾经写过博文《 聂华苓亏欠故乡一份人情 》 。 最近, 我和妻都 退休了,小学、中学同学频频聚会,妻的同学还相约到他们下放的洪湖、新洲,看望当地的老同学、老去处,大家兴致颇高。于是,让我又一次想起当年的聂华苓。 人是感情的动物。聂华苓当年不回家乡,可能实在是没有家乡的情分。《诗经·小雅·采薇》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论是否家乡,必是到过的地方,才有思念的源泉。唐·宋之问的《度大庾岭》“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情。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也是他对儿时的记忆和感慨。 不记得是哪一位诗人,有过这样的流露: 我好想,赤裸裸地跳进河塘,就像童年一样/ 童心回归,回归童年天真无邪的憧憬与梦想/ 让荷塘的青泥吸收世态炎凉,还有那岁月沧桑/ 满眼古朴,古朴延伸到古老的老宅和村庄/ 满腹感想,耕读传家的遗训,同一样的梦想/ 故乡的遗风,吹散了满脑的烦恼,满脑紧张/ 我好想,赤脚爬上六百年的皂荚树,摇响满树铃铛/ 回忆童年,回忆渴望知识,渴望走出山乡的模样/ 想念故乡的雨,想念屋后的那片竹林/ 想念二妈温暖的手掌;想念爷爷长长的胡须/ 想念门前那条小路;想念老柱子上刻满,我成长的痕迹/ 想念家乡的那颗桃树;想念那口会冒热气的水井。” 但是,聂华苓对故乡有这样的感受吗?她从未到过湖北省应山县(现广水市)聂店村,也没有本店值得回味的东西。那只是她父亲、祖父的故乡,是他们梦牵魂绕的地方。她有着自己儿时记忆的故乡是汉口的日租界和宜昌的三斗坪。那里,才有她真正的儿时记忆: “小时候,家住在汉口日租界;大热天,我和弟弟去买雪糕;我们得走过日租界、德租界、法租界、英租界、俄租界——长征五个租界,为吃一根雪糕!扎红头巾的印度巡捕、矮小凶悍的安南巡捕,拿着棍子赶黄包车和叫花子。德明饭店(现名江汉饭店)在德国租界边上,我们走到那儿,一根雪糕早已舔光了!门前那一篷绿色的荫凉没有我们的份儿!饭店里住着洋人和中国买办,闲人免进。汽车一声不响地开到饭店门口,穿白制服、戴白手套的“汽车夫”跑出车子,打开车门,哈着腰站在一边;高鼻子洋人向德明饭店里走,皮鞋打在水门汀上得得响,一直走上大门里那一抹又宽又长的楼梯,走进那沉重神秘的大楼里去了。(《三十年后——归人札记》) “……抗战期间我到过三斗坪,那时我才十三岁(小说中的苓子是十八岁),没想到多少年后,那个地方与那儿的人物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使我渴望再到那儿去重新生活。也许就是由于这份渴望,我才提起笔,写下三斗坪的故事吧。在回忆中,我又回到那儿,又和那些人生活在一起了。我仿佛又闻着了那地方特有的古怪味——火药、霉气、血腥、太阳、干草混合的气味。” 聂华苓在三斗坪那段生活,成了她进行创作的一个源泉。 1 2 3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1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时记忆:读《西游记》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热度 3 wangdh 2016-2-10 12:05
儿时记忆:读《西游记》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王德华) 记忆中读《西游记》应该是在上世纪70年代,具体哪一年记不清楚了,大概是在上小学吧。 那个时代,书很贫乏,尤其在农村,除了学校里的课本,家里几乎没有一本可读的书。能见到的有文字的东西,平时见的最多的就是大街小巷刷在墙上的标语,还有时不时由于某个活动而张贴的花花绿绿的标语口号。村里大队部门口街上的黑板报,还有学校里的黑板报。再有就是住的房子内糊“虚蓬”的旧报纸(农村房屋都是三角形的屋梁,在卧室的房子里,用高粱秆扎一个架子,把旧报纸糊上,这样屋子里有一个平面顶棚。还可以用彩色花纸装饰“虚蓬”)。家里最常见的就是包着红色语录皮的《毛主席语录》。 没有书,小时候却喜欢读书。我的父亲是一个很崇尚读书人的人,崇尚有学问的人。记得有一天晚上,父亲回到家里,腋下夹着一个纸包,用旧报纸包着的。一向脸色严肃的父亲看起来很兴奋,在煤油灯下,他把纸包打开,摊在我的面前。我当时一定是高兴坏了,一大包书啊,有小人书连环画,有几本厚厚的书,书纸都是黄黄的,都是些很旧很旧的书。有一本书没有封皮,前面的几十页都已磨损,残缺不齐的,每页书的边缘都是卷卷的,几乎没法读。那就是蜚声海内外的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认认真真读《西游记》,当时喜欢读故事情节,不喜欢隔几页就会有的一首首诗,那些诗都没有认真读,略过去的。记得书上的字是繁体字,竖行排版,读起来很费劲。由于对故事的迷恋,还是把全书读完了。读得囫囵吞枣,云里雾里。那个时候只能在自己家里读,读完了要及时还给人家的。 有一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了一本连环画《孙悟空三大白骨精》。也是在一个晚上,都很晚了,我特别要好的发小到我家,把已经睡熟的我叫醒,兴奋地递给我一本小人书,说家里给他借的,他刚看完就送过来了,让我马上看,第二天家里人还要还给人家。当时睡意全无,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又看了几遍。从此就记住了三借芭蕉扇,知道了花果山,知道了西天取经,知道了紧箍咒。 后来还背诵过毛主席的诗词: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这是几点小时候的记忆。 80 年代,影响大的就是央视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记得有个演员叫马德华,演猪八戒。 进入90年代,儿子一天天长大,开始陪着他一起听广播里孙敬修爷爷讲孙悟空的故事。有段时间,我也照着给孩子买的图画版的《西游记》,给他讲孙悟空的故事。儿子还有一本六小龄童签名的关于美猴王故事的一本书。 孙悟空的故事在我国当是家喻户晓。都盼望能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识别好人和妖怪。没有想到和预料的事情很多,猴票的价码猛升,美猴王的正义精神在社会中也没有普遍发扬广大。好像是在突然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变,各种假冒伪劣席卷神州大地,横扫城市乡村,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药,无一幸免。所以,就有了《雾里看花》中“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呼唤。如果真像“逢人便说三分话,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样子,那这个世界的霾该到什么时候才能散去呢? ***************************** 雾里看花 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掏走云飞 花开花谢 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烦恼最是无情夜 笑语欢颜难道说那就是亲热 温存未必就是体贴 你知哪句是真 哪一句是假 哪一句是情丝凝结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7481 次阅读|6 个评论
儿时的记忆:知了猴
热度 9 cranelover 2014-8-14 15:15
儿时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吃上老妈炒的知了猴,香喷喷的一大盘端上来,迫不及待的的我和妹子马上就会哄抢一空,甚至会为多吃一个猴而大动干戈。随着离家求学,后来又定居在了南方,现在想想竟然有十多年没吃过了。 知了猴,学名蚱蝉,实际上山东那边方言叫“解了猴”。“解了”是拟声,“猴”是因为其高超的攀爬能力。 要吃知了猴并不容易,为了凑够一盘要付出很大的辛苦。因为羽化前的知了猴是躲在泥土的深洞里的,洞深甚至会达3米。那要怎么抓呢? 抓猴有两套战术,第一套是窝里逮。在知了猴出洞前会在洞口扒出一个极小的洞(可能是为了通气),这也是我们能找到它的唯一线索。抓猴的首要工作是找,在经过一番仔细耐心的搜索,找到洞口之后,要极其小心的用铲子将洞口扩大,然后迅速用小树枝之类的东西摁住知了猴(现在想想那活有点像排雷),否则它腿一松就掉到深洞里去了,如果你再想把它挖出来就比登天还难了。想想看拿把铁锹挖一个1米乘1米乘3米的坑是什么工程量。这套战术效率很低,一则那个小洞实在是隐蔽,二则知了猴很警惕,一有什么动静就往洞里跳。所以我们多采用第二套战术。 而这第二套战术可称作是待猴离洞,树上抓。这是利用了知了猴的另一个习性。知了猴的羽化过程,也就是蜕皮变成会飞的知了的过程,必须在树上进行。通常会是在天刚黑的时候,一般在7点-9点,知了猴会从地上的洞里爬出来,选择一棵较粗大的树爬上去,而这个爬的过程就是我们实施抓捕的最佳时机。不需要什么技巧也不需要什么力气,只需要拿着手电一棵树一棵树查看便是了。我记得我的最佳战绩是一晚上抓了五十个。 我妈为我准备了一个特制的土陶罐,里面放了盐水,抓了知了猴清洗干净之后就放进去腌着,等凑够了才煎了给我们吃。这个过程很漫长,有时候要一两个星期也未必能凑够。于是上学、放学的路上,黄昏后的小树林,便成了我和小伙伴们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奋斗的战场。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竟然没有在夏天回过老家,也就没有机会再次忍受知了的聒噪,当然也没有机会品味那美味。 网上买的,呵呵,自己油炸的,味道依旧,美味。
6464 次阅读|16 个评论
汆肉米线
热度 7 saraca 2014-7-8 16:35
建设北路口有一家汆肉米线店,因为要送孩子上学,几乎天天都会开车路过。等红绿灯时,常会出神地想,汆肉米线应该很鲜美吧?和小时候的记忆应该是一样的吧?然而,每次都是赶着去学校,未曾在拥挤的车流中,在路边找个车位停下,走进小店尝尝。 汆汤肉,是儿时记忆中是最鲜美的汤。它汤色清亮,肉色白亮,入口滑嫩。它烹饪的关键在于上好的新鲜里脊肉,切片或剁细,不过以肉末为佳,用少许清水将肉末在碗里调和成汁,待锅里的水烧开沸腾之际,迅速入锅,加葱姜碎末和油盐,几秒钟后肉色变白,加少许胡椒粉即可起锅盛碗。倘若在肉汤里加入米线,即成汆肉米线。记得小时候,汆肉仿佛是家乡的一道稀罕菜似的。那时,村子里人家只要主人在家,白天几乎不会关大门。倘若有邻居找上门商量事情,恰逢有人在家却又大门紧闭的话,那找人的就会自然地对前来开门的小孩嗔怪道:“哎哟,你们躲在家里喝汆烫肉噶?大白天的还关着门!”每当听到周围的大人如此相互开玩笑时,年幼的我就会想,汆汤肉至于有这么好喝吗? 不过,记忆中母亲做的汆汤肉确实很好吃。飞扬的思绪定格在儿时某个夏天的清晨,母亲一起来就先洒扫庭院,然后才出门去早市买回里脊肉。母亲做这些家务的时候,总喜欢哼“洪湖水浪打浪”,愉快的歌声轻轻回荡在小小的庭院里。厨房里,哥哥“哒哒哒”地在砧板上使劲剁肉;我在天井里择韭菜,韭菜是自家地里刚割下来的,碧绿的叶子上还沾着露水呢!汆肉米线做好了,全家人就围坐于天井中的大理石桌旁,边吃边聊,很享受地喝个碗底朝天。不记得聊些什么了,只记得头顶上的四方天空很蓝,晨风轻轻,一家人和和气气,快快乐乐。 有人说,中国方块字很神奇。人累了,靠在一棵树上,就是“休”息,超形象。“汆”字也不例外,入水即可食。什么东西入沸水即可食呢?有人用鲜嫩的里脊肉,有人用切成薄片的鱼肉,或者海鲜。如果你品尝过云南过桥米线,那么对“汆”字就会有较为准确的理解了。说实话,目前“汆”字很生僻,应用较少,倘若问起它的读音,指不定十有八九的人都说不上来哩。 汆猪肝汤是很少见的,偶有人家为确保用功读书的孩子双眸明亮而烹制。记得儿时过年,父母也会在家里做过桥米线。高汤是用一整只鸡和几只筒子骨熬好的;配料可就很新鲜了,有切成薄薄的里脊肉片和猪肝薄片,还有新鲜的蔬菜和蘑菇。桌上每人一大碗高汤,汤色为奶白色,香浓醇厚,我们几个小孩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将猪肝片放入汤里,看着它们慢慢地由赭红色变为浅白色,再加入韭菜和豆腐皮,放上米线,一碗鲜美的过桥米线就大功告成了。儿时的我,未曾见过省城的过桥米线啥模样,然而看着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那关于书生用功读书,妻子挑担送过桥米线的传说就逐步明晰起来了。 我还吃过一位师姐做的汆猪肝米线。那时她为攻读博士学位,与家人暂时小别,独住研究所,独来独往,有几分落寞。有一天她约我去住处一块吃饭,做的就是汆猪肝汤米线。冷清清的屋子里,她先把猪肝切成薄片,放在水龙头下细水长流般地冲洗了十多分钟,然后才开始做米线。米线是否美味,不曾记得,只记得喜欢安静的她轻轻地告诉我,猪肝是好东西,养肝明目,读书人要多吃点;但在做猪肝前,最好用清水冲洗切好的猪肝数遍,这样会更健康。如今,她早就在大洋彼岸定居数年了,也很少联系。我对她的记忆就是那个冷清的阴天,她为我做了一碗猪肝米线,还对我说了一些要努力学习的话语。 思绪有点过长,还是回到建设路的汆肉米线吧!有一天晚饭时分,恰好顺路走进小店里。拥挤的食客中,竟也寻到一空位,刚入座,米线就端上来了。哇,好大一碗米线呢!除了几片汆好的嫩里脊肉外,竟然还有鲜嫩白净的建水草芽!草芽是建水的一道特产,为一禾本科植物的嫩芽,像莲藕一样生活于淤泥之中,却能独有一身的清白洁净。草芽有一根指头那么粗细,有一筷子之长,从水田里刨出来很不容易,且产量低,价格不菲,然味道鲜甜,用来做汆烫米线,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因为味道不错,有朋自远方来,我就请朋友到建设路吃汆肉米线。朋友大清早要去车站,我特地开车绕道来这里吃早点。那是一个安静的周末早晨,前来吃早点的客人不多,还有几个背着书包准备去上课外班的小孩。入座后,朋友笑着说:“要是此时在家,我也正准备带孩子出门去学奥数呢!”朋友出差在外,心里还惦着自己的孩子,这恐怕是天下所有父母的真实写照!待米线端上桌,朋友一边吃,一边由衷地赞叹味道不错。末了,朋友说:“好口福啊!一大清早就可享受昆明美食!”我微微一笑,心想:“一碗汆肉米线,就算美味了么?”心里暗自思量,用简单的米线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可以吗? 呵呵,沉思半响,我认为还是可以的。建水汆肉米线,味道不错,是以为记。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2920 次阅读|14 个评论
zz谨此献给1980~1985年出生的人
cwhm 2009-9-12 12:47
看不明白的就退出,别问为什么那是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故事 。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只属于我们80后85前被国家遗忘和牺牲的一代。 捏泥巴 吹肥皂泡 捉昆虫 (我喜欢捉蝴蝶) 纸飞机(我小时候经常玩 ) 推铁环 打仗 手指游戏 粉笔画 放风筝 跳人--- 下面那个叫挑签 打板 拉陀螺 打弹子 丢沙包 (和跳皮筋一样都是操场上经常玩的游戏) 弹弓 用气门芯玩的游戏,也不会忘了吧 小时侯最喜欢的事就是抄歌词 .还有就是贴贴画啊. (哈哈,太熟悉了,我也有哦 ) 黑猫警长 葫芦娃 (从六岁就开始看的小人书,到后来的电视动画 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小龙人 (我有许多的秘密,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 射雕英雄传 花仙子(lu lu lu lu ,那曾是最熟悉的旋律 ) 蓝精灵 (在山的那边,在海的那边,有一群可爱的蓝精灵) 米老鼠和唐老鸭 (迪斯尼,什么时候可以去亲密接触呢 ) 还记得熟悉的变身对白吗?我是希曼! (还记得那四句话:豹的速度,熊的力量,鹰的眼睛,狼的耳朵) 机器猫、叮当都是它 (这可能是第一部接触到的日本动画了,不管是漫画书还是电视卡通。现在没事都在网上搜来看看 ) 那个时代的纸币 ( 钱哦) 看来这个才知道什么叫游戏经典,游戏的音乐是那么的单调,但你能忘记吗? 就算作弊改人数,都未必能通关。 (嘻嘻,作弊就30只 3只一下子就玩完了 ) 超级玛莉 (这个还行 ) 熟悉的课本 (我们的课本,我小学的课本都还在哦!) (第一课是春天第二课是花园 果园呵呵,你是不是也记得呢)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228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