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二氧化碳减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00年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7.6%
xluan 2015-10-8 19:01
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长,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美国已经实现了二氧化碳排放负增长。 据 2015 年 BP 统计资料显示,中国自 2000 年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 7.6% ,而美国同期二氧化碳年均递减 0.4% , 2014 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 97.6 亿吨,而美国2014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1亿吨。 此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能源消费国,美国每吨油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 2.6 吨,而中国为3.4吨 。 美国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在 2005 年基础上减排 28% 。 中国计划 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20% 左右。
2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煤的清洁利用是中国低碳经济的关键
niweidou 2010-4-27 10:45
煤的清洁利用是中国低碳经济的关键 (本文发表于 《光明日报》 2010 年 4 月 15 日) 4 月 14 日 ,为期三天的 2010 中英能源与电力论坛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闭幕。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在内的中英电力能源领域的专家,与西门子、 ABB 等国际知名企业代表 100 余人齐聚独墅湖畔,共同探讨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等前沿科技,聚焦中国能源战略和改革发展的热点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 记者: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面临怎样的现实? 倪维斗: 中国是煤炭大国, 75% 的发电装机来自火力发电, 80% 的电量来自火电, 80% 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煤炭燃烧;未来二三十年之内,中国对煤的依赖度很难降到 50% 以下,因此煤现在是、将来仍是中国的主力能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留给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已经非常小,面对二氧化碳减排问题中国应当早行动,争取更大的主动。 记者:中国低碳能源的核心问题在哪里? 倪维斗: 煤是当前的主要能源,其直接燃烧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在急剧增长,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 2020 年以前很难解决我国能源的主要问题,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的低碳利用就是低碳能源的核心问题,尽管社会节能、总量控制、发展可再生能源都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道路,但最后低碳经济必须要落实到煤的清洁利用上。 记者:对于煤的低碳利用,我们有怎样的解决思路? 倪维斗: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是实现煤的清洁利用的重要方案。煤气化主要采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IGCC )技术,它是指在煤燃烧前先去除烟气中的污染物,这样可以减少常规污染,提高效清洁率;所谓多联产即煤气化后先通过一个反应器去做甲醇和其他液体燃料等化工产品,剩下的尾气再去燃烧发电。 多联产相当于把化工和发电两个过程结合起来,能量利用效率可以提高 10%~15% ,同时化工产品的销售收入可以降低发电的成本,发电量和化工产品的产量也可以按需求互相调整。 记者:如何评价多联产能源系统? 倪维斗: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技术上有良好继承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环保性能,也是实现未来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综合解决我国能源挑战的重要方案。 实施多联产能源战略刻不容缓,延误发展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技术,将会显著增加将来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本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 记者:目前多联产能源战略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如何? 倪维斗: 多联产能源战略已经提了多年,目前中国发展 IGCC 多联产的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发电和化工行业结合思想阻力较大,实际上中国五大电力公司现在也在做化工产品,只不过是发电和化工分开做,资源匹配程度低。二是产业政策上支持不够,国家能源局对 IGCC 持过度谨慎态度,目前为止只批了一个示范电厂即华能天津的 IGCC 电站示范工程。 目前政策层面的认识误区在于 IGCC 电站的建设成本较高,做 IGCC 不如直接做核电站。但我认为这实际上混淆了两个命题,一个是核电站毫无疑问是要建的,要加速建,这个没有反对意见。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另一个命题是, 从目前到 2050 年中国还要累计利用近 1000 亿吨煤, IGCC 多联产就是针对这 1000 亿吨煤更加清洁利用和减排二氧化碳所提出的,不能将两个命题混为一谈。 记者:你对我国能源产业和二氧化碳减排工作有何意见与建议? 倪维斗 : 我国的能源领域面临总量需求大、液体燃料短缺、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气体排放和农村清洁能源供给等五大挑战,我们应及早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建立完善、全面、具体的能源战略体系。 中国的能源产业必须和我国广义资源禀赋相适应(诸如自然资源、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人才教育等),国家有限的资金应该用在最迫切、最能解决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从这个角度,目前我国的新能源定义除了核能、可再生能源外,还应该包括煤的现代化利用,如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等,如果这方面的问题不解决,所谓的低碳经济将是一句空话。 中国应当按照国情走自己的路,从现在开始考虑分阶段减排的问题,我国二氧化碳的利用和埋存按从易到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处理从天然气井中分离出的二氧化碳并加以利用;第二阶段是从我国已经大量发展的煤化工(甲醇、二甲醚、直接煤变油、间接煤变油等等)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加以收集和利用,因为这部分二氧化碳已经具有较高的浓度和压力,属于 capture ready ,而现在的情况是这些现成的二氧化碳都直接放入大气,通过对这部分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利用,可以积累经验、提高技术;第三阶段是从电厂烟气中捕捉二氧化碳,这是很困难的,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和投资,当然在这方面我们也需要做研究和小规模示范,但是大规模的商业实施还需要观察一段时期。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马上就可以实施的。总之,从易到难,积累经验,逐步推进,而不是一蹴而就。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中国: II. 期待“第五大发明”
热度 1 Nancyback 2009-9-12 17:37
近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急剧增加。据闻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08年仅中国燃烧的煤就超过25亿吨,石油约3.6亿吨,加上天然气和其它碳基燃料总共燃烧了超过30亿吨的碳。这些碳基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是碳,在燃烧中经历反应: C + O 2 = CO 2 一吨碳要变成3.67吨二氧化碳排放至大气层。可想而知地球该何等不堪重负。同时,碳基化石燃料储量的有限性十分明确,如此巨大的消耗量,何以能够持续发展? 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形成了《京都议定书》,设定目标为在2008至2012年间,工业化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今年12月7至18日将在哥本哈根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重新评估和设立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根本途径。我们真的!真的!期待第五大发明了!!然而年轻的学者不知第五大发明为何物。 这是一个羞耻而使人记忆深刻的故事。 1993年初,时当从欧洲回国不久,一天晚上到老同学家串门,同学忧心忡忡的拿出一张几天前的某官方大报,豁然入目的是大标题第五大发明,几乎占了整版的一篇报告文学。老同学说:永丹,咱们做化工的要失业了,人家用水都能开汽车了,咱们化学工程师没事干了。鉴于同学神态郑重,只好认真坐下来阅读,该文说的是某国产科学家发明用水开汽车的故事。实际上该故事在出国之前即已听说,吃惊的是居然在一官方大报占了多半个版面,而且给出了十分具体的数据。该文中的重要数据和故事梗概如下: 该国产科学家发明的水变油技术是可行的,已经在国家某部委的支持下,投资几千万,在哈尔滨实现了工业中试规模生产。该技术的核心是在水中加入一种添加剂,这种添加剂的加入量极小,相当于水的百万分之一,加入以后该水的热值和汽油相当,可以直接当汽油使用,而成本仅相当于汽油的千分之一。该文中给出的,在哈尔滨的该添加剂的生产规模,换算成当量汽油仅比当时全世界的汽油年消耗量低一个数量级。怪不得老同学忧虑、担心失业。搞化工的有一个常识就是化工过程的放大相对容易,要真有那么大的效益,产能提高一个数量级岂不是很快。读完以后,真的担心起来,如此革命性的发明,意味着世界石油业寿终了,当时的国际性石油公司是可以操纵政治的,这一巨大的革命是否能够平稳进行? 然而,开始是焦心的,后来是耐心的等待了16年多,这一革命至今仍未到来。 在那之前4年的1989年,已经耳闻了这一技术。那次是随先师之一李绍芬先生参加一个技术鉴定会。会后晚宴,在回宾馆的汽车上,一段对话,仍犹在耳。一当地科技领导也是校友的55岁左右的老先生说:李先生,不得了了,最近用水做汽油开汽车的进展很大,前几天省里组织了现场演示,很是震惊。你相信吗?。不过是真的,我们虽然不是十分近看,但就是在一盆水里加一点点东西,搅一搅,车就开走了。这是巫术,不可能的,你学过热力学定律,能量没有来源。人家说是水的能量。那是不可能的,水中如果还有那末多那末容易释放的能量,地球不是随时可能燃烧?。李先生的推理是是严密的。 97年以后,国家启动了多个能源计划,国家基金等资助机构也重点支持能源课题,但是,变相的水变油的故事还是时有耳闻,据说有的还得了什麽什麽奖,不值得支持的直接生物质气化等也耗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金钱。就好像我们的大学不教热力学原理。 真正的能源优化利用的革命性思想还需要耐心期待。真正的第五大发明也许不是一个单一技术,但必须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否则石油工业由于资源耗尽而寿终,我们怎么开汽车坐飞机? 2009年9月12日于天南大联合大厦办公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38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