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路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路灯下的桃花
supanyun 2016-3-29 14:30
1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雾夜-路灯-行人
热度 3 boxcar 2013-10-18 11:58
个人分类: 摄影|5646 次阅读|8 个评论
路灯de猜想...
jll0614 2013-7-10 01:01
 路灯的猜想------ 又是一个夜的来临,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巴士站,就在巴士车站等车时看着路两边齐刷刷的路灯以及过往两轮的,三轮的,或者是四个轮的车辆明亮晃眼的车灯陷入了瞎想...... 路灯,它不只是给人们,给世间带来光亮,最主要的它指引着人们前方的路,不只是道路的方向,更包括人生的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家都形容昏黄的灯光总是在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在寒冬或者雨夜给人带来温暖...... 可是为什么只有黑夜才有路灯的光亮呢???难道说只有夜晚的路适合灯光的指引,人生的路亦只有晚上才会有灯光的指引???或者说白天开灯就是奢侈浪费,亦有可能在白天开路灯,开车灯会被人标以2B铅笔的荣誉称号...... 突然之间联想到了“教师”这个行业,这个险些涉足却又涉足未遂的职业,自从成为老师失败之后,“教师”这个职业被我冠以“敬而畏之”的职业称呼...教师,在我眼里亦如路灯,不仅仅给学生,更是给这个世界指引方向的引路人,从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乃至社会大讲堂中的每一个给自己上过课、给过自己社会教训的老师,是这些人塑造了我们,成全但是不一定成就我们的人,他们应该是路灯,给了我们光亮,给了我们方向,只是我始终在怀疑,是否他们也是和路灯一样在黑暗来临的时候给我们指路,白天时候他们一直在睡大觉,或者白天来了,他们觉得我们无须指引,径直睡大觉去了......而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教师们晚上很忙,因为他们会在夜晚给我们指路,指引我们从黑暗再次步入黑暗,就像从正门或者侧门进入地狱,或许有区别,谁知道呢???看到海南省某小学校长为6名小学生在黑夜里的宾馆里指路,听到浙江省幼师虐童,读懂高校奇葩教授和学生暧昧,我很诧异,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计划永远拖着变化的尾巴,却总也超不过去,就像毛驴前面的萝卜,只能眼巴巴看着,却不能尝一口...... 路灯还在亮着,只是人们的眼里看的不再是方向,不再是路,究竟路两边的灯光给了大家什么???大家又在思考什么???很想明白,却一直还在困惑......   
2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专利授权通知书---LED光源路灯的风能通风罩
fmjzzh 2013-1-22 06:49
LED光源路灯的风能通风罩-办理登记手续通知书
个人分类: 专利授权|1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9岁女孩寒夜卖爆米花 借路灯做功课
lily201268 2012-12-28 15:33
9岁女孩寒夜街头售爆米花   连日来,平顶山当地多个微博平台、论坛和贴吧上都在转发着一个9岁女孩的 图片 :昏暗的路灯下,女孩一会儿趴在马路边认真地写作业,一会儿帮身边的一位老人售卖爆米花。女孩的衣服满是污渍、手冻得红肿,但神情专注得让人心疼。   随后,很多网友认出他们,并纷纷发起以“购买爆米花”的名义帮助他们的活动。他们还好吗?需不需要什么?12月21日,东方今报平漯新闻周刊记者走访了女孩的学校、家里和摊位,并发出倡议:希望更多人碰见他们时,也能买包爆米花,让冬日街头的他们心再温暖些。若有衣物或其他东西转交,请拨打东方今报平漯新闻周刊热线0375—3880000。    简陋房里的祖孙三代   12月21日,记者联系到在微博上上传女孩街头写作业组照的自由摄影师“chenxp007”。据他介绍,这个女孩叫齐聪聪,在市郊一小学上三年级。   21日下午,记者来到了齐聪聪就读的神马大道东段的高阳路小学,见到了她的班主任赵红丽。赵老师告诉记者,齐聪聪的家庭条件很困难,父亲在市区打零工很少回家,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她和5岁的弟弟读书、生活等开销全靠爷爷摆摊卖爆米花维持。   放学时,记者在班里见到了这个年仅9岁的小姑娘:偏瘦,穿了一件明显过大的红色单薄羽绒服,羽绒服、袖套和手套上满是污渍,一双也是穿了很久的短靴在腿部上下晃动。爷爷下午已把在同校上学前班的弟弟接走了,聪聪则需要穿过学校前的那条铁路独自回家。   穿过铁轨不远,就是齐聪聪的家。齐聪聪73岁的爷爷齐长见正在收拾东西,5岁的弟弟齐新民正在屋里对着那台老式的电视看动画片。这处带院的房屋是每月100元租的,院里三轮车上装着晚上出摊时的东西,靠近主屋的一侧地上摆满柴火,土灶台就是做饭的地方。   进入主屋,偏屋是聪聪母亲的住处,爷孙仨则挤在屋内一角的木架床上,屋内的一根斜拉的线上搭着厚厚一层衣服,都是好心人为他们送来的,灰暗凌乱的房屋墙壁上却整齐地贴着聪聪和弟弟的几张奖状。   “两个孩子都争气呢!成绩都好得很!”齐长见指着奖状,看着上面“三好学生”等字眼,满脸骄傲之情。    街头那熟悉的异乡人   齐长见的老家在鲁山县农村,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老家种田谋生,“为了能让孙女有饭吃”,7年前齐长见带着二儿子一家来到平顶山打工,儿子在市区打工几乎不回来。   “我有这个(炸爆米花)手艺,一家人都等着我吃饭,我不干能有啥法?”齐长见说。他摆摊最常去的地方是市区的平声影剧院门前,除非天气下雨、下雪和城管查得比较紧的日子,他都会出来。   出摊前,齐长见一般都热一下中午的剩饭,等孩子吃完后就出发。每天下午6点半到晚上12点是他们的生意时间。聪聪和弟弟的作业基本都是在路灯下做完的,两人就着摊位上一块凸出的铁板做作业,遇到不会的就去问附近商铺的叔叔、阿姨。   生意忙时,聪聪和弟弟还要帮着收钱、找零、看炉子;太困了,就在爷爷摊位后面铺上一层薄被子,一缩就睡了;饿的话就吃爆米花,收摊后再回家睡,第二天早上6点50分,两个小家伙起床准备上学。   “别看家里难,俩孩子争气,你看看那作业本上写的字一个比一个好。”齐长见说。齐聪聪作业本上字迹秀气,页页都是优。这位从2岁起就跟着爷爷在街头摆摊的女孩,已经把街头摆摊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齐新民在爷爷的摊位旁学会走路、说话、扳着指头算“6-4=?”。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没有变化,除了越来越多的人帮助他们。    “爆米花”行动 一起来吧   12月21日晚8点,齐长见又来到老地方摆摊,齐聪聪和弟弟熟练地帮着把成包的爆米花摆好。之后,齐聪聪拿出语文作业做了起来。做数学题时,看到记者在辅导弟弟写字,聪聪又跑到附近的一家烟酒店问店主曹阿姨。“她做数学题经常马虎,我就得给她讲哪儿错了。我家孩子比她小点,我还真没这样辅导过自己家孩子做题。”曹大姐说。   当天晚上,记者在和齐长见聊天时,一位市民将车停在摊位前,看都不看拿出20元钱后抱着爆米花就走,齐长见接着钱后一直对那位市民说着谢谢:“都是好心人,我知道这些都是帮助我的人,一包一块钱,买那么多他也吃不完。”   这些年来,一直有附近的居民、路过的市民帮助他,经常来他这里买爆米花,并会通过各种渠道为他和家人送来些衣物,甚至碰到劝他离开的城管人员也会时不时地塞给孩子些钱,而学校每年也给予聪聪一定的补助。   但如今,一场更为广泛的关爱行动“爆米花”行动开始在鹰城传播开来。当地知名微博平台“平顶山同城会”称:“以前这家人在八中北街附近,最近没有见到,原来是换了地方。在很冷的时候,他们都是地上打铺盖睡,有遇到这家卖爆米花的博友们不为难的话就买一份吧!”“路过的人,就算不想吃也买一袋爆米花吧!一块钱,就当献一下自己爱心了。”“上次在公交上看到他们,真想跳下去买点。哥儿们姐儿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代表爱心善意的爆米花!”如今,在市民和网友默契的爱心帮助下,以往齐长见每天20元左右的收入,如今可以挣到50元左右。   两个爱学习的孩子最喜欢的礼物是作业本,聪聪爱吃板栗,新民爱喝冰糖雪梨,一些衣物和被褥也是他们需要的。   如果您愿意加入“爆米花”行动,请用一元钱的爱心默默帮助这家人,并带走属于您的那包爆米花,用我们的默契减少他们的不安。若有衣物或其他东西转交,请拨打东方今报平漯新闻周刊热线0375—3880000,我们会将您的热心及时送到!    记者手记 真诚“围观”   和孩子打交道很简单,从下午到晚上,两个孩子已经和记者混得很熟,一直跟着记者说个不停。下午随行的另一位记者为两个孩子买了作业本、乒乓球拍、小零食等东西,晚上一位热心市民拉着孩子问还需不需要啥东西,俩孩子头摇得像拨浪鼓,说都有人帮买过了,还非得拉着人家到记者面前,告诉人家是谁帮他们买的。也许,这就是他们表达谢意的方式。   下午采访时,姐弟俩和记者说着想吃什么、想要什么。事后,弟弟齐新民偷偷告诉记者,这是他想了很久都没敢和爷爷说的。齐长见说,以后他没能力了,要把孩子送往孤儿院,许昌一家孤儿院已经有意接收并和他联系好了。   说实话,记者不知道这篇报道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但我和我的同事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热心市民真诚“围观”因为,每多出一个人、每多卖出一包爆米花,或许就能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少一分变故。(东方今报记者 任芳 王健特约记者 李伟图) http://edu.qq.com/a/20121228/000095_1.htm
1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种棵大树当路灯
wangyou 2012-10-22 10:01
原发表于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75/50250.htm 你是否还对电影《阿凡达》中那些发光植物所营造的奇幻场景记忆犹新?科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发光生物的谜底最终被解开,人类真的能培育出发光树,让它无需供电即可呈现火树银花的景象。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和合作者一起,在蛋白质中光致电子转移和蛋白质可控荧光标记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近期两次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发表。这些研究将一步步为我们点亮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神奇的生物发光   “地球生命能量的来源都是太阳光,光被生物体的捕光分子捕获后,这些捕光分子相当于进入激发态,此时电子发生转移,从而产生电势差,将光能转化成生物可利用的化学能,推动光合作用等一些生命过程的进行。”王江云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荧光蛋白作为光感受器,甚至可以利用这一机理模拟光合作用。”   生物发光即生物体自身通过化学反应发出可见光的现象,它将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几乎不产生热量。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胞都能向外辐射电磁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细胞都会发“光”,只是大多数是肉眼不可见或无法察觉的光。   生物发光现象看似十分神奇,但在自然界也十分普遍。发光生物几乎遍布地球的各个区域,从极地到热带,从海面到海底,地球上,有超过 700 个属的生物包含发光的种类,其中 80% 是海洋生物。非海洋生物的发光现象分布较少,但发光颜色却更加丰富。最为人熟知的陆上发光生物是萤火虫。其他的昆虫及其幼虫、环节动物、蛛类,甚至某些真菌都被报道有生物发光能力。在深海中,大约有 90% 的生物有发光的能力,其中,栉水母是含有发光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此外,光合作用并非植物的专利。”王江云说,“动物的光合作用对公众来讲很新奇,其实发表于《科学》和《自然》上的一些文章已揭示了昆虫也可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直接从阳光中获取能量。”    点亮生命的秘密   “电子传递( ET )涉及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化过程,包括光合作用等。如何改造生物元件实现高效可控的光致电荷分离,是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生产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问题和主要瓶颈。”王江云说。   研究人员将具有金属螯合能力的非天然氨基酸通过基因密码子扩展的手段定点插入到绿色荧光蛋白,首次实现了在荧光蛋白发光中心至铜离子之间的快速光致电子转移,并测量到电子转移发生在 1 纳秒之内 (接近光中心的速度)。这些新方法为蛋白动态构象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生产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金属蛋白设计提供了新的工具。   在王江云和合作者——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龚为民研究组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的论文中,还提出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可能是水母的光感受器的新观点。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Haw Yang 认为,非天然氨基酸编码技术对生物物理学—蛋白质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将提供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具,该团队发表的文章“是推动该领域发展的研究之一,因为使用铜作为淬灭剂,可以极大地拓展基于距离测量的工具包”。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教授郭茂林认为,了解生物电子转移的机制,已被证明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和复杂的科学问题。……这种基因编码的策略绝妙的地方在于,它为在活细胞中的蛋白质实时监控电子转移提供了机会,而这将更加精彩。   北京大学教授、生物物理化学家高毅勤说:“光致电子转移对蛋白质动力学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但其应用一般限于相对简单的系统。这项工作很好地将金属离子螯合氨基酸到蛋白质,从而为蛋白质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这样的方法可能显著提高 PET 在蛋白质动力学研究中的适用性。”   王江云等人在蛋白质中光致电子转移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为研究生物大分子中的光致电子转移现象,及利用生物元件实现高效可控光致电荷分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而王江云研究组和林庆研究组的另一项成果则通过扩展基因密码子,实现了具有光点击活性的非天然氨基酸环丙烯赖氨酸在哺乳动物中的基因编码。从而实现了时空可控的对哺乳动物细胞内蛋白特异位点的标记。这一方法为哺乳动物细胞中蛋白时空可控的蛋白标记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手段。   “通过进一步揭示光致电子转移的机理,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把一些模式生物,如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大肠杆菌,转化成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这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王江云说。   从用发光生物作为最原始的照明工具,到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细胞内组分;从对生物发光机理的探究,到荧光蛋白种类的开发,生命的秘密将被一步步点亮。
5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夜初校园漫步
zhangjian902 2012-8-21 21:23
银钩斜挂夜渐浓, 竹林深处鸟啼休; 路灯朦胧弄人影, 一串银铃伴清风。
2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灯火阑珊
IrisXTBG1 2009-9-13 18:01
这组照片拍摄于葫芦岛罗梭江大桥,从天空还有晚霞到完全变黑,曝光时间也逐渐延长,尤其是为了获得蓝色的天空,所以路灯的灯光有些过暴了。白平衡也很有区别,钨丝灯可以让天空变得格外蓝,最后一张就不是钨丝灯了,好像是晴天还是日光灯,拍出来的感觉很不一样了。 镜头里,总有些意想不到的美丽,即使是很平常的东西。
个人分类: 葫芦岛之恋|261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