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吴阶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针刺麻醉的故事
热度 3 maqingping 2015-1-8 11:21
一月八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逝世的日子。光阴荏苒,已经三十九年过去了,当年的中学生都已年过半百。科学网上既有不少中医的拥护者,也有很多中医的反对者。前一段时间想写点医学和中医的东西,只写了《医学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818996 )。关于针刺麻醉的故事开了头,没有写完,今天先贴出来以志纪念。 周恩来 这 个名字 对 当代年 轻 人可能已 经很 陌生了。他 们 熟悉的多是 历 代 领导 集体的核心,一代 毛泽东 ,二代 邓 小平,三代江 泽 民,四代胡 锦 涛,五代 习 近平。从七十年代 中 期到九十年代初,周恩来 总 理却是在中国最受 爱 戴的国家 领导 人。大量的回 忆 文字 记录 了周恩来 总 理 对 各行各 业 的关 怀 ,其中包括 对 医学事 业 的关 怀 。不少著名的医学家深情地回 忆过周总理对医学事业及对他们个人的关怀。学者们也经常提到周总理对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针刺麻醉原理研究的关心和指示。不少科学家回忆他们的科研历程时提到,他们的科研动力之一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本博文要讲的针 刺麻醉 就以一则周总理谈针刺麻醉的故事开始。 周总理关注针刺麻醉镇痛不全 1990 年初,我去拜访了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刘曾复教授( 1914-2012 )。刘老是生理学家中的奇人,他的京剧造诣堪称大家,许多专业京剧人士都向他请教京剧问题。刘曾复教授的京剧成就可以大书特书一番,不少讲京剧艺术的著作把他列为余(叔岩)派艺术家,京剧《上天台》为他的剧目之一,他能唱上百出戏。这次谈话中他提到五十年代阿甲( 1907-1994 ,著名 戏剧编剧 兼 戏 曲理 论 家、表演和 导 演 艺术 家 ) 曾动员他放弃生理学研究,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刘曾复教授以前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教研室工作,是教研室副主任, 1960 年到新组建的北京第二医学院担任生理教研室主任。 这次拜访谈的主要还是生理学研究的问题,包括针刺镇痛或针刺麻醉原理研究的问题。刘曾复教授谈起了与“周总理的嘱托”有关的一件事。七十年代初,他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阶平教授( 1917-2011 ,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名誉院长, 中 华 医学会会 长 ,名誉会 长,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 员长)去见周总理。周总理对针刺麻醉及其原理非常关心,问吴阶平针刺麻醉的效果到底怎样?有什么规律?吴阶平教授回答:“针刺麻醉有效,但不是每个病人都有效。我们发现针刺麻醉与阶级出身有关,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出身的效果比较好。”周总理问:“我们 8341 部队(中央警卫团当时的番号)的战士算不算无产阶级?”吴阶平回答:“当然是无产阶级了。”周总理说:“ 8341 部队的一些小战士在针刺麻醉下做手术也疼得受不了,说明针刺麻醉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有把握。这个问题要研究清楚,不要让国外把这个问题先搞清楚”。 刘曾复教授感慨道,周总理对针刺麻醉存在镇痛不全的问题还是了解的,周总理希望能解决针刺麻醉为什么对有些人无效的问题。不过到了媒体,周总理关心的问题就成了不要墙内开花墙外香,或国内开花、国外结果了。因为文革时期的特殊情况,医学研究尤其是生理学研究如果不是与中西医结合、发掘中医宝库及针刺麻醉有关的内容,就很难得到政府的支持。与中西医结合、发掘中医宝库及针刺麻醉无关的内容,轻者得不到经费支持,重者可能被打成白专道路。因此,医学界是一窝蜂地大搞中西医结合、发掘中医宝库及针刺麻醉,而生理学界则几乎是人人搞针麻原理研究。据说文革期间只有两位生理学家没有参加针麻原理研究,南方是冯德培( 1907-1995 ,著名神经生理学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 长、生理研究所所长) , 北方是刘曾复。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在我印象中,北京医科大学的著名生理学家王志均教授( 1911-2000 ,曾 任 北京医学院生理教研室主任、 中国生理学会理事 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未具体从事过针麻原理研究。不过,他举荐韩济生负责北京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针麻原理研究组,使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全国针麻原理研究的重镇之一,作为伯乐对针麻原理研究的贡献也不小。 针刺麻醉是怎样开展起来的? 据前卫生部长钱信忠( 1911-2009, 于 1932 年参加红军, 1951 年赴 苏联 学 习 并 获 医学副博士学 位 ,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回忆, 1956 年他留苏回国,担任卫生部长李德全的副手,主抓医学科研。当时国家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规划》)开始实施,其中有“总结和发扬中医的理论和经验”的条款,他把用现代医学理论研究针灸、中医学的想法向聂荣臻元帅、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得到了他俩的大力支持。由此,开展了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研究针灸、提高疗效、扩大应用范围的各种工作。 1958 年前后,有人开始用针刺来产生麻醉作用。钱信忠回忆中提到的第一个成功手术是 1960 年上海第一结核病院(今第一肺科医院)裘德懋和市针灸研究所党波平合作,运用针刺麻醉成功地实施行了肺叶切除术。 在裘德懋和党波平成功进行针刺麻醉下肺叶切除术之前,北京结核病院院长辛育龄大夫等在 1958 年就已经尝试用针刺麻醉进行肺叶切除,但是没有成功。 1959 年,根据北京结核病院的思路,柳州结核病院外科医师高永波于 3 月 20 日成功用针刺麻醉为 1 名肺结核患者切除右肺上叶,此后共做了 12 例。 1960 年 6 月青岛召开的全国结核病会议,上海第一结核病院胸外科主任裘德懋得到柳州针麻下肺手术的论文,回到上海后就开始了他们的针刺麻醉研究。 谁是针刺麻醉第一人 ? 针刺麻醉下做大手术当然更能说明针刺麻醉的有效性,但是谁是针刺麻醉第一人却取决于手术的时间,而不是手术的大小。最早的针刺麻醉手术是在西安和上海进行的针刺麻醉下扁桃体摘除。 1958 年 12 月 5 日上午,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师孟庆禄在病人申彩霞的内关和太冲两穴针刺,并接通电针仪行脉冲电刺激,用了 20 分钟将患者两侧扁桃体摘除。整个过程未用麻醉药物,患者未觉疼痛,并且恢复得比用药物麻醉快。 12 月 8 日,该院直接向卫生部报告了电针麻醉成功的消息。卫生部于 12 月 23 日专门发电报表示祝贺,并希望: “ 再接再励,在电针穴位刺激代替麻醉手术方面,进行系统地研究总结,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绩。 ” 上海的针刺麻醉手术还要早一些。 1958 年 8 月 30 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尹惠珠医师在征得一位叫沈纪根的病人同意后,在沈纪根的两手合谷穴各扎了一针。在没有注入任何麻醉药物的情况下,顺利地进行了扁桃体摘除。因为怕不成功,她只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一个护士和一个护工,所以整个手术在场的也就她们四个人。到 9 月 4 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和中医科合作已成功地为 13 例患者摘除了病变的扁桃体。 1958 年 9 月 5 日,《解放日报》的文章 “ 中医针灸妙用无穷代替止痛药二针见分晓 ” 对此作了 报道。 1958 年 11 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 ( 第二辑 ) 》一书中,发表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标题为 “ 针刺代替麻醉为临床麻醉开辟了新的道路 ” 的文章,该文对 47 例病人作了总结,针刺代替药物麻醉的手术成功率为 80 %。这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第一篇针刺麻醉的文章。由此看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尹惠珠医师是临床成功使用针刺麻醉进行手术的第一人。 针刺麻醉概念的提出 尹惠珠医师是做针刺麻醉下手术的第一人,那么她是不是提出或想到针刺麻醉概念的第一人呢?在那次拜会刘曾复教授的谈话中,刘曾复教授认为提出一个概念比得到实验结果更重要。他举了 英国生理学家威廉 · 贝 利斯 ( William Maddock Bayliss , 1860 –1924 ) 和恩斯特 · 亨利 · 斯塔林( Ernest Starling , 1866 –1927 )于 1902 年 发现 了第一个激素 —— 促胰液素 ( secretin )的例子 ,表示贝 利斯 和斯塔林 提出激素与内分泌的概念比发现 促胰液素 这一物质本身更重要。激素与内分泌的概念创立了一个医学新领域,发现 促胰液素 这一物质只是一个具体的发现。如果按刘曾复教授的这一观点来看待针刺麻醉的发展, 提出或想到针刺麻醉这一概念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已无法确定国内是哪位专家学者最先提出针刺麻醉的概念。国际上最先提出针刺麻醉概念的是韩国针灸学研究所所长宋台锡先生。他在日本针灸杂志《医道 の 日本》 1955 年 10 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 “ 针刺完骨穴有卓越的麻醉和催眠作用 ” 的 论文。宋台锡先生发现针刺某些穴位,特别是完骨穴后,有少数病人会出现一种神志不清的深睡状态。他在文章中提出这种情况相当于麻醉状态,有可能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手术,并称之为针刺催眠麻醉。完骨穴为头 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 处 ,当乳突后 缘 直下,平乳突下 缘处 ,与另一穴位 风 府相平。 因此,从提出针刺可用于手术麻醉设想这一点来看,在没有发现更早提出类似概念的证据前,宋台锡确实是提出针刺麻醉概念的世界第一人。不过提出概念与发现真实现象并不是一回事。 宋台锡发现的现象与针刺麻醉有关吗? 宋台锡发现的现象与后来的针刺麻醉有关系吗?以我的观点来看,宋台锡发现的并不是针刺的正常作用,更可能是少数病人的晕针现象或被心理暗示的催眠现象。他发现的现象实际上与后来中国实际进行手术的针刺麻醉没有多大关系。在科学史上,重要的概念依据“错误”现象而被提出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伽伐尼根据锌铜弓刺激肌肉收缩提出生物电概念,刺激肌肉收缩的电流来自锌铜与电解质溶液形成的伏打电池,而不是生物组织自身的生物电。 针刺麻醉基础研究的开端 临床针刺麻醉手术成功后,基础研究也很快跟了上来。第四军医大学的范谨之、胡三觉 、王复 周在动物 ( 家兔 ) 身上对针刺镇痛作了观察。他们以电击兔鼻中隔前部引起头部移动为疼痛指标 , 检测针刺 “ 合谷 ” 和 “ 内庭 ” 前后头部移动的刺激阈值的变化。他们于 1959 年 5 月 2 日在西安市举行的陕西省针灸论文报告会上宣读了题为 《 针刺局麻作用的实验研究 》 的论文。几个月之后, 他们的 论 文在《人民 军 医》 杂 志 1959 年第 11 期 上 发 表 。八、九十年代时在学术会议上常见到胡三觉教授,那时他还属于中青年科研骨干。发表 《 针刺局麻作用的实验研究 》 时 他只有 21 岁。 1959 年 7 月,全国中医经络针灸学术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交流针麻工作经验。会议上交流了针刺麻醉的文章 8 篇,其中临床应用及研究 5 篇,动物实验研究 3 篇。会议肯定了针刺麻醉这一新事物。 1959 年 12 月西安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编写的《针灸麻醉》一书。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和研究了全国针刺麻醉,尤其是电针刺麻醉方面的实践经验,是中国针刺麻醉研究方面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共分三部分:总论、十四经常用麻醉孔穴和各论。在各论中系统地介绍了耳鼻喉科、妇科、口腔科、外科及眼科等数十种中小手术电针麻醉的取穴、操作及注意事项。 小结 五十年代后期的这些针刺麻醉工作只是后来大规模针刺麻醉研究及推广的序曲。针刺麻醉工作的影响是在上海第一结核病院(今第一肺科医院)裘德懋和市针灸研究所党波平合作运用针刺麻醉成功地实施行了肺叶切除术之后形成的。针刺麻醉工作得到政府总理的亲自关注,这就是很多早期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针刺麻醉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也成就了很多后来的著名学者。针刺麻醉研究的故事很多,这次就先写到这里。
个人分类: 医学|4186 次阅读|6 个评论
肖传国的评委并不影响吴阶平大师风范
热度 1 xupeiyang 2011-3-5 05:36
给肖传国的成果评审过,并不影响吴阶平院士的大师风范。肖传国现象不是唯一一个,其根源在制度。 第一个泌尿外科、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第一个确立“肾上腺髓质增生”疾病……我国泌尿外科学历史上的这些“第一”,都和一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吴阶平。 3月2日,走过94个春秋的吴阶平与世长辞。生命有尽,大道无涯。他的精神、他的品德、他的追求永留世间,激励着一代代人在泌尿外科及医学事业上奋进。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3389 次阅读|2 个评论
SONG别 吴阶平院士 朱光亚院士 王泽民部长……
hucs 2011-3-3 23:07
SONG 别 吴阶平院士 朱光亚院士 王泽民部长 …… 著名医学科学家吴阶平院士逝世 1917 年 1 月 22 日 — 2011 年 3 月 2 日;享年 94 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4519.shtm 朱光亚遗体在京火化 胡锦涛等前往送别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4520.shtm 朱光亚逝世 专题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aspx?id=520 王泽民同志送别仪式在昌举行 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朱镕基吴官正毛致用等 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 http://www.jxnews.com.cn/jxrb/system/2011/02/27/011595628.shtml http://v.ku6.com/show/ZtBxeHMriHAaz3qF.html
1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痛悼念九三学社社员吴阶平同志!
chinyung 2011-3-3 21:25
吴阶平,男,汉族,1917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一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因病于2011年3月2日21时18分在 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作为新时期的九三学社青年知识分子,我们将秉承九三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和“爱国、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关心国是与民生,积极做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历史使命与职责,有所担当。
3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光亚 吴阶平
热度 1 dxflqm 2011-3-3 10:10
两位大师级人物仙逝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师的离去,请来的缓一些……
热度 1 fhylren 2011-3-3 09:36
惊晓两弹功勋朱光亚大师去世,又闻医学大师吴阶平离开,切痛……大师巨匠,请走好…… 1. 医学大师吴阶平 2011-3-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7065/14045949.html 人民网北京 3 月 2 日电 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一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吴阶平同志,因病于 2011 年 3 月 2 日 21 时 18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   1917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3年9月至1936年在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1936年至1942年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学习。1942年至1946年任中和医院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1946年至1947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讲师。1947年至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泌尿外科。1948年11月回国。1948年至1960年任北京医学院副教授、教授。1960年至1970年任北京第二医学院副院长、院长、教授。1970年至199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教授,中华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87年6月至1993年4月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会长。1989年任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副主席。1991年5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92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92年12月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主席。1993年3月—1998年3月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4年8月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在美国泌尿外科学会第95届大会上当选为世界泌尿外科学术界领导人之一和该会荣誉会员。1995年11月被推举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12月当选为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6年9月被西南交大聘为名誉教授。1997年11月至2002年12月任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1998年1月当选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第二届名誉理事长。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泌尿外科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先驱者之一,在肾结核对侧肾积水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研究中有独创性见解。1957年首创用输精管结扎并用精囊灌注术,增强了避孕效果,是我国男性节育技术的奠基人。50年代,首先提出的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概念,被国内外公认为“在临床上有极重大的意义”,并率先利用回盲肠行膀胱扩大术治疗膀胱挛缩取得成功,到70至80年代国外才作为最新方法介绍给公众。60年代设计了特殊的导管改进前列腺增生的手术,使手术出血量大为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被称为“吴氏导管”。1977年提出的“肾上腺髓质增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被收进1979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1995年“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基金会”在北京成立。   从1968年开始,曾担任中央多位高级领导人的医疗小组组长。60年代,受周总理的委托,曾先后11次为5个国家元首进行治疗。仅为印尼总统苏加诺就治疗过5次。为此,1965年1月被苏加诺总统授予“伟大公民”二级勋章。曾先后7次获得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奖。1984年获得巴黎红宝石荣誉奖章。1987年又获得巴黎红宝石最高荣誉奖章。1992年6月8日─16日作为大陆七位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到台湾进行了学术交流。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科学奖。1993年12月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授予“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荣誉勋章”,以表彰其在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1995年10月被香港外科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96年7月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97年9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奖)。还曾荣获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金质奖章,以表彰其在控制吸烟方面的成绩。   主编有《泌尿外科学》、《外科学》、《泌尿外科进展》等,发表有影响的医学著作150篇,出版医学书籍21部。2000年1月,《吴阶平文集》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2011-2-26 http://news.qq.com/zt2011/zhuguangya/ 男, 1924 年 12 月 25 日生,汉族,湖北武汉人, 1956 年 4 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 , 1950 年 4 月参加工作, 1970 年 6 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中国共产党的 优秀 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 科学家 ,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资深 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 中国工程院 原院长、党组书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于 2011 年 2 月 26 日 10 时 30 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7 岁。 功勋卓著参与历次原子弹氢弹试验 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他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 “863 计划 ” 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 1994 年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朱光亚 1985 年、 1988 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曾获何梁何利基金 1996 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 2004 年 12 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 10388 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 “ 朱光亚星 ” 。 3." 现代冰川之父 " 施雅风逝世 一生充满传奇 2011-2-13 http://baike.baidu.com/view/187781.htm 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 冰川 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于 2011 年 2 月 13 日 18:35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 93 岁。 据介绍,施雅风 1919 年出生于江苏海门, 1934 年考入省立南通中学, 1937 年考入浙江大学史地系, 1938 年 1 月随校来到江西樟树镇,随后又到贵州遵义, 1942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 1944 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 1944 年到重庆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施雅风被誉为 “ 中国现代冰川之父 ” ,他是我国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是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开拓者。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很多现在研究冰川、冻土的科学界大腕,都是施雅风的学生。施雅风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科学家,在 69 岁时,他考察了南极长城科学站, 82 岁时,还去考察了天山冰川 ……1960 年,施雅风领导的青藏铁路冻土考察及研究成果,为后来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同事都说,施老一点不摆架子,脾气很好,对人也特别好,是一个非常好的老人。 建立了我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 1958 年,施雅风主持建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施雅风任考察队副队长。中国科学院要求考察队查明祁连山的冰雪分布。施雅风等人以 “ 开发高山冰雪,改变西北干旱 ” 的豪言,带领 100 余人向祁连山进发。这一年 7 月 1 日,队员们穿着长筒胶鞋,手持登山冰镐,经过艰难跋涉,奋勇地登上 4950 米的黑大板山北坡一条冰斗的山谷冰川作详细考察。冰川考察初战告捷,施雅风又兵分 6 队对祁连山作进一步深入考察,并主持写出了 43.6 万字的《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冰川考察报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施雅风的组织领导下,我国多次对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的冰川进行考察,编撰了有关考察报告和综合性论著。同样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组建成立。 历时 24 年,准确摸清我国冰川分布情况 施雅风提出将高亚洲冰川划分为海洋型温冰川、亚大陆型(或亚极地型)和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冷冰川三类,被世界地学界广泛接受并引用。由他提出的波动冰量平衡法与冰川 —— 候相关法,比较正确地预报了巴托拉冰川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中巴公路(中国 — 巴基斯坦)的选线问题。在地貌学和第四纪研究方面,他参与领导了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地貌区划的研究,并负责华北、西北等地区的区划和地貌图的编制。由施雅风领导的科研团队呕心沥血,历时 24 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编纂完成了《中国冰川目录》,是我国目前精度高、内容广的冰川库。通过中国冰川编目,首次获得了中国各流域、各山脉和各省份的冰川准确数量。 硕果累累,而且不局限于冰川研究方面 由他组织编写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里程碑。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各个山系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和有关冰期环境,特别是 2 万年前末次冰期盛时冰川遗迹。该研究成果获 2008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除此之外,施雅风还多年从事冻土和泥石流研究,西北水资源、西北气候转型、第四纪环境演变以及全球变暖对西北气候、水资源的研究。他主持的中国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系列研究,探讨了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危害,指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科学推断。他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多篇,主编出版专著 20 余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 …… 4. 水利学家谢鉴衡院士逝世 2011-2-9 “ 胸怀江河谱泥沙正传誉满九州著作等身神犹在,情系珞珈彰大师风范名垂青史弟子三千业长青。 ” 谢鉴衡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1 年 2 月 9 日 7 时 38 分在武汉不幸逝世,享年 87 岁。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水利学家、教育家,河流泥沙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6 年,未读过高中的谢鉴衡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他选择了后者,学土木工程专业。在这里,他遇见了我国著名泥沙专家张瑞瑾先生。 1950 年 6 月毕业于 武汉大学 土木工程系; 冒生命危险 10 年黄河治沙 1956 年至 1965 年的 10 年间,谢鉴衡以满腔热忱开始了对黄河的治理研究。上世纪 50 年代,谢鉴衡在苏联取得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埋头黄河的治理研究。从黄河孟津小浪底到河口(入海口) 800 多公里路途,谢鉴衡带领同事、学生 5 次实地考察,每次长达月余。他冒着生命危险采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反复分析,谢鉴衡发现,明朝大工程师潘季驯的 “ 束水攻沙 ”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泥沙,而且,历史上有重大争议的 “ 分流疏沙 ” 不仅不能疏沙,反会增加淤积。在此基础上,谢鉴衡总结出泥沙对河道游荡性变化影响,并弄清悬河抬升规律,得出了只有采取综合手段才能治理黄河泥沙的论断。并解决了技术难题,更为我国泥沙数学模型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葛洲坝 、三峡都有他的功劳 1971 年,谢鉴衡和同事们对葛洲坝船闸引航道冲沙难题进行了长达 8 年的技术研究,针对葛洲坝的地形地貌确定冲沙闸的最佳方位和最佳方案。这项被学界概括为 “ 静水过船,动水冲沙 ” 的成果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 年秋,葛洲坝三江航道冲沙闸首次启闸冲沙,仅用 12 个小时便清除了淤积在引航道上的 300 多万立方米泥沙,实际效果与谢鉴衡实验结果完全吻合。 1982 年,谢鉴衡组织协调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技术攻关。他用原型观测,实体模型试验,与已建工程类比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最终得出结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可以解决。根据实体泥沙模型试验成果,三峡工程建成 30 年内,不论是坝区或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均不会对航运和发电造成不良的影响。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79 年至 1980 年谢鉴衡主持宜昌工地葛洲坝坝区泥沙模型的试验研究工作,在极为复杂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刻苦攻关,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船闸的回流淤积、异重流淤积及坝区河势规划等重大技术问题。 1981 年秋,葛洲坝三江航道冲沙闸首次启闸冲沙,仅用 12 个小时便清除了淤积在引航道上的 300 多万立方米泥沙,实际效果与谢鉴衡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这一成功,为他研究举世瞩目的三峡泥沙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工也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5. 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雷洁琼逝世 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七届、八届、九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名誉主席雷洁琼同志,因病于 2011 年 1 月 9 日 17 时 38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106 岁。 雷洁琼( 1905 年 - 2011 年)广东广州人,祖父雷嵩学早年因家境贫寒以契约工身份去美国打工,辛劳多年后转为经商。父亲雷子昌留在国内读书并考取了前清举人,因受到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思想颇为开明。 1924 年, 19 岁的她飘洋过海赴美国留学,获取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 1931 年回国后,她受聘到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以后历任江西中正大学、上海东吴大学教授,并兼任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华东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1946 年重返燕京大学任教。 1952 年起,任北京政法学院副教务长兼教授。 1971 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至今。 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里,雷洁琼是闻名遐迩的民主斗士之一。 1935 年, “ 一二 · 九 ” 学生运动爆发,燕京大学学生走上北平街头,举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示威游行。雷洁琼是燕京大学唯一参加这次游行的女教师。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她毅然离开讲台,到江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和妇女运动,先后担任江西省妇女生活改进会负责人、江西伤兵管理委员会上校课长和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妇女班主任、江西省战时妇女干部训练班上任等职,举办妇女干部训练班,培训各地妇女干部,深入到县乡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此外,在雷洁琼的主持下,还创办了《江西妇女》周刊、《江西妇女)月刊、《农村妇女》月刊以及《妇女组训丛书》等。这位女教授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江西妇女和各界人士的尊重和赞扬。在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工作期间,雷洁琼结识了许多后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如该院的训导长许德珩、副训导长蒋经国等。尤其使她难忘的是 1938 年 5 月,她在赴庐山参加妇女谈话会时,听到了邓颖超所作的《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的报告。邓颖超以她的挚诚谦虚、坚强干练给她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了她毕生的榜样。 1949 年 1 月,应中共中央之邀,雷洁琼赴华北解放区访问,并到西柏坡拜会了毛泽东和中共其他领导人。 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大业中,雷洁琼贡献良多。 1949 年 6 月,她在北京出席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参与起草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949 年 10 月 1 日,她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担任过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北京市副市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雷洁琼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她不仅在长期担任的中国多所大学的教授职位上亲自教书育人,更以战略的思考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法制化进程。她先后参与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国家大法的制定,并奔波于大江南北检查执法情况。北京门头沟山区、苏南、浦东、广东南雄、深圳、珠海等地,都留有她的足迹。 从 1985 年到 1993 年,雷洁琼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和著名法学家,她为两个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殚精竭虑。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仍然多次亲赴港澳,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她还参加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的工作。在那个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日子,雷洁琼有幸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以 91 岁高龄飞抵香港出席政权交接仪式,亲历这一民族盛事、世纪庆典。当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这位世纪老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眼睛里噙满了热泪 ……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灿烂的光环后面不知有多少操劳在等待。从 1953 年雷洁琼参加中国妇女代表团赴丹麦出席争取妇女权利及世界和平世界妇女大会起,到 1997 年止,她率领或参加全国人大等代表团共出访了世界五大洲的 22 个国家和地区;从 1988 年到 1997 年,她先后 370 次会见来自世界 86 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界要员和各界人士。
个人分类: 人物|28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吴阶平院长与我们永别了
热度 4 xupeiyang 2011-3-3 07:23
3月9日,吴阶平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前往八宝山送别。这是胡锦涛与吴阶平亲属握手,表示深切慰问。 吴阶平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前往医院看望或以各种形式向其亲属表示慰问的还有:王乐泉、刘云山、汪洋、张高丽、薄熙来、李鹏、万里、乔石、朱镕基、宋平、尉健行、吴官正、王沪宁、乌云其木格、华建敏、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蒋树声、梁光烈、马凯、孟建柱、戴秉国、王胜俊、廖晖、帕巴拉·格列朗杰、马万祺、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李兆焯、董建华、孙家正、李金华、邓朴方、林文漪、厉无畏、陈宗兴、何厚铧和李德生、张劲夫、郑天翔、刘复之、杨白冰、丁关根、田纪云、迟浩田、张万年、姜春云、钱其琛、曹刚川、曾培炎、张震、倪志福、陈慕华、王丙乾、邹家华、王光英、铁木尔·达瓦买提、彭珮云、周光召、丁石孙、成思危、唐家璇、肖扬、韩杼滨、叶选平、任建新、宋健、孙孚凌、万国权、胡启立、陈锦华、赵南起、毛致用、王文元、王忠禹、李贵鲜、张思卿、丁光训、张克辉、郝建秀、徐匡迪、张怀西、李蒙、邓力群,中央军委委员陈炳德、廖锡龙、常万全、靖志远、吴胜利、许其亮,以及傅全有、于永波、王克、王瑞林、乔清晨等。 尊敬的吴院长安息 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一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吴阶平同志,因病于2011年3月2日21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吴阶平,1917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长期从事泌尿外科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先驱者之一,在肾结核对侧肾积水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研究中有独创性见解。   从1968年开始,曾担任中央多位高级领导人的医疗小组组长。20世纪60年代,受周总理的委托,曾先后11次为5个国家元首进行治疗。主编有《泌尿外科学》、《外科学》、《泌尿外科进展》等,发表有影响的医学著作150篇,出版医学书籍21部。2000年1月,《吴阶平文集》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院校召开缅怀吴阶平同志报告会 http://www.cams.ac.cn/NEWSXP/ReadNews.asp?NewsID=2234BigClassName =综合新闻SmallClassName=综合新闻 3 月 25 日上午,在东单三条礼堂,院校召开“与协和同行——深切缅怀吴阶平同志报告会”。院校领导刘德培、李立明、曹雪涛、曾益新、林长胜和李国勤,以及 京内各所院领导班子 、九三学社、教职员工、离退休干部和学生代表 300 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院校党委副书记李国勤主持。 会议开始后,全体到会人员起立,向吴阶平同志的巨幅画像默哀 1 分钟。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08/c_121161032_3.htm 吴阶平曾担负周恩来晚年疾病治疗工作    视频:吴阶平在2003年接受采访称一生如履薄冰    资料视频:吴阶平在2005年接受采访谈从医之路 http://news.sina.com.cn/c/2011-03-02/232622041687.shtml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237 次阅读|4 个评论
2009年吴阶平医学奖候选人的学术成就
xupeiyang 2009-9-13 20:51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309.shtm 2009年吴阶平医学奖候选人公布 五位候选人为王正国、陈可冀、张涤生、彭淑牖及黎介寿 据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网站消息,吴阶平医学奖是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设立,经卫生部和科技部批准的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个人奖项,主要奖励在医学临床、科研、教育、公共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个人。评审委员会由15位著名医学专家组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院士担任评审委员会主席。 2009年吴阶平医学奖提名和候选人初审工作已经结束。评审委员会对被提名人进行了初审,初审通过5名候选人。分别为(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正国,创伤医学和野战外科专家,解放军文职特级,技术一级,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军交通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国际交通医学学会副主席、西亚地区主席,亚洲创伤学会主席等。 陈可冀,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典委员会执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等。 张涤生,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和颅面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 彭淑牖,外科学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外科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大外科主任,2004年被美国外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2008年10月20日欧洲外科学院通知彭淑牖入选为该院荣誉院士(中国大陆唯一)。 黎介寿,外科学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内地和香港9所医学院校的客座教授、兼职或名誉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国际外科学会国家级会员、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会员、欧洲消化道外科学会会员。 王正国 男,汉族,安徽合肥人,1935年12月12日出生于福建漳州,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主任,重庆市科协二届副主席,重庆市医学会副会长,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0年12月入伍,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先后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赴美高级访问学者,研究员等职。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7年12月至2002年12月任重庆市科协一届副主席,2002年12月起任重庆市科协二届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总后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第三军医大学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创伤杂志》(中、英文版)总编辑。曾先后被南斯拉夫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内第一、二、四军医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福建医科大学,解放军卫生装备研究所,《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等单位聘为名誉(客座/兼职)教授或高级学术顾问;被天津市政府聘为特聘专家。 我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的创伤医学和野战外科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著、主编专著20余部,参编10余部。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1999年3月17日,经江泽民主席亲自签发,中央军委通令给王正国同志记一等功1次。1996年获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7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医学科学技术奖,1998年获美国Michael DeBakey国际军医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至今获此殊荣的唯一亚洲人),获重庆市首届争光贡献奖,2000年获陈嘉庚医学科学奖和国际交通医学重大贡献奖,2002年获第四届中国光华工程科技奖。 王正国2001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983年以来,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40名,博士后7名。 序号 学者 学者单位 研究领域 文献篇数 基金论文数 核心期刊论文数 第一作者篇数 总被引频次 平均被引频次 总下载频次 1 王正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外科学;基础医学;生物学; 445 250 292 52 2703 6.0742 16115 2 王正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外科学;基础医学;特种医学; 339 103 142 71 1135 3.3481 5001 3 王正国 中国工程院 外科学;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特种医学; 18 0 3 17 74 4.1111 339 4 王正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基础医学;外科学;心血管系统疾病; 7 5 5 0 60 8.5714 202 5 王正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 临床医学; 1 1 0 0 30 30.0000 83 陈可冀 序号 学者 学者单位 研究领域 文献篇数 基金论文数 核心期刊论文数 第一作者篇数 总被引频次 平均被引频次 总下载频次 1 陈可冀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352 72 133 105 2970 8.4375 15583 陈可冀 序号 学者 学者单位 研究领域 文献篇数 基金论文数 核心期刊论文数 第一作者篇数 总被引频次 平均被引频次 总下载频次 1 陈可冀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352 72 133 105 2970 8.4375 15583    陈可冀,男,汉族,1930年10月出生于福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科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学院,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 学部委员(院士)。现任 中国中医科学院 首席研究员,卫生部 中日友好医院 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 中华医学会 常务理事及老年医学学会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 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教育部中医内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专业顾问;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及多种学术团体、杂志的理事、编委等。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专家咨询团顾问。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特别是心脑血管病临床及研究50年,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奠基者及开拓者。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已故郭士魁名老中医一起,首先倡导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冠心病,并进行冠心二号等复方系统临床和基础研究,得到国内外认同和推广应用;其基础研究与心血管科和有关科室从整体、细胞和基因蛋白表达分子水平科学阐释了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理,阐明血瘀证实质。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这一冠心病防治领域的国际难点,他首先运用活血化瘀中药进行多中心干预研究,临床和实验皆证实疗效,为再狭窄药物预防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他首先用活血中药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获得显效,现为城乡常用药物之一。他还首先倡导用温阳益气活血法和附子活性成分去甲乌药硷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证实有显著提高心率作用。组织全国制定血瘀证诊断标准及冠心病辨证标准及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被广泛应用,其研究成果辐射全国。  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效动力学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荣获古籍整理金奖,并先后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荣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首届立夫国际中医药学术奖,求是杰出集体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先后培养博士、博士后和学术继承人70余名。曾多次到欧美、日本、东南亚及东北亚各国讲学和访问,促进了国内外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和持续发展,扶植和造就了一大批新生力量。 早期主要成就   陈可冀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的研究,在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方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及疗效研究方面,在补益脾肾方药延缓衰老理论及临床研究方面,在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继承研究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在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整理方面,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方面,成就尤为突出。他医德高尚,治学严谨,亦为人们所称颂。   一、系统全面继承著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   自1955年底,陈可冀应调到中医研究院学习和研究中医,至今已近40年,他对祖国医药学宝库,进行不懈地探索、挖掘。从古医籍到现代医学最新文献,从《 黄帝内经 》到近代著述,他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有人曾认为他的成功在于天资聪明,智慧超凡,记忆力过人。陈可冀引用诸葛亮的一句名言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事业的成功要靠有志趣,有目标;肯学习,能坚持。   陈可冀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上的成就,还得益于几位名老中医的教诲和指导。他曾做过已故名老中医冉雪峰的助手和关门弟子,曾向北京名老中医王易门学习并同他共事两年余,1959年进行中医脉象现代化研究他又拜蒲辅周老中医为师,他曾多年随岳美中老中医临诊,1960年后他集中精力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又拜著名老中医赵锡武为师,并同著名老中医郭士魁合作共事20余年,志同道合,亲如家人。   在中医学术的继承上,中医研究院根据老中医岳美中的建议,安排陈可冀集中地继承、整理岳老的学术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先后主持整理出版了《岳美中论医集》(已有日译本出版)、《岳美中医案集》(198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及《岳美中医话集》(卫生部部级成果奖)。这些医籍忠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岳老的学术造诣与卓越技艺,令人屡读不厌。陈可冀还参加整理出版了《冉雪峰医案》、《赵锡武医疗经验》等学术专著。   由于陈可冀有机会跟随数位全国著名老中医学习和共事多年,能够在学术上做到博采诸名家之长,枝叶交融,自成一体。他的成就,深受老中医们的赞赏,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教授曾写诗称赞他:英年绩学展鸿猷,中西结合喜善收,鸟影不移参邈邃,梅枝独侑企风流。   二、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   心血管病是当前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也是国内外瞩目的研究课题。自50年代,陈可冀就开始进行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的研究,30多年来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医学界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1.为国内最早从事中医脉象的客观检测研究者之一。早在19571958年间,陈可冀与章宗穆研究员合作,依据中医传统学术思想,在中国科学院声学教授马大猷的协助下,制成以酒石酸钾钠为换能原件的寸关尺脉搏描记仪,由著名老中医蒲辅周、杨树干把脉,对400例17种脉象图与心冲击图、心电图及心音图作了同步描绘,为我国早期之压电晶体式脉象仪。在此基础上,在黄宛教授和张锡钧教授的指导下,陈可冀进行了高血压弦脉特点及其产生机制的研究,将弦脉分为三级,临床及在他自己身上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等试验证明,弦脉形成与儿茶酚胺水平及血管敏感性有关,后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1962年)。由于他在中医脉诊研究和中医学术继承方面取得成就,获奖出席1959年全国群英会。   2.高血压中医辨证论治研究。60年代前后,西方降压药有长足之发展,但调节症状效果似欠佳。陈可冀在著名老中医赵锡武、郭士魁及黄宛教授指导下,对262例高血压病分八型辨证论治,证明降压幅度虽不甚大,但缓解证候确较好。若能合理进行科际整合,相信患者是欢迎的,他以后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其中针对肝风型之天麻钩藤饮不仅具有调节大脑第二信号系统功用,更有温和降压和改善脑血循环之效果,平肝熄风,解除头晕、耳鸣有效,可以减少西药降压药之剂量。陈可冀对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作了规律性总结,指出了中医药调节平衡缓解症状的优越性,可以补西药单纯降压之不足。1959年冬,他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心脏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上就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了专题报告。    3.脂质代谢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探索。1963年,在陈可冀的倡议下,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对当时尚健在的年龄在63岁以上、素食史达1472年的北京各寺院中的僧尼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血脂水平及中医证候特点进行研究,设有同龄之对照组。结果证明,长期过分严格素食和膳食之不平衡,可致内源性脂质代谢障碍,虽形体未必肥胖,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并不降低,与赛利调查欧洲僧侣资料略有差别。这107例北京广济寺等寺院之长期食素者,心肾阴阳两虚及肝风证候一般较突出。   4.博采众长,整理发扬名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之经验。1962年以后,陈可冀集中进行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总结了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辨证论治、活血化瘀、芳香温通、宣痹通阳、补肾助阳及含黄酮类中药的应用等几条途径。在1972年全国防治肺心病、高血压病、冠心病会议上他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全国进行这项研究工作的中西医结合起了积极作用。19611962年间,陈可冀结合郭士魁的经验写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规律探讨》一文,发表于《中医杂志》(1962年),注意到郭士魁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善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丹参饮和活血通脉汤,注重活血化瘀的治疗经验,同郭士魁一起,进行了一系列活血化瘀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的事业任重道远,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和谐的声音,但是陈可冀院士始终坚持科学研究的道路,每一项研究都扎扎实实,一项事业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开花结果。2009年10月20日是陈院士80大寿,祝他老人家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张涤生 序号 学者 学者单位 研究领域 文献篇数 基金论文数 核心期刊论文数 第一作者篇数 总被引频次 平均被引频次 总下载频次 张涤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外科学;口腔科学;基础医学; 218 26 50 46 702 3.2202 3881 张涤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外科学;口腔科学;基础医学; 20 6 14 6 22 1.1000 728   男,1916.6.12生, 江苏 省 无锡 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及颅面外科专家,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奖获得者。   1941年毕业于南京前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现任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   曾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第十届国际显微外科学会会议主席(1989),第三届世界美容外科学术会议主席 (2002),第三届亚太颅面外科会议主席(2003)等,是中国整复外科创始人之一及开拓者。   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展显微外科动物实验;创制治疗肢体淋巴水肿的烘疗机;并在70年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国内外首创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阴茎手术,距趾关节移植重建颞颌关节强直等手术;在国内首先开展游离肠段移植再造食管,大网膜游离移植治疗颅骨暴露坏死等手术,并开展颅面畸形外科,胸骨裂心脏外露等首创性手术。 论文及获奖 张涤生领衔的的上海整复外科研究所拥有晚期烧伤、显微外科与四肢创伤、颅面外科、淋巴水肿和美容外科五大分支,成为专家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特色显著、设备先进的国内外整复外科中心之一, 1982年评定为上海市重点发展学科。1955年评为上海领先专业学科。张涤生先后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国家教委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项25项。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奖,2008年6月荣获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奖 。   主编《整复外科学》、《修复重建外科学》、《实用美容外科学》、《颅面外科学》、《整形外科手术图解》、《张涤生整复外科学》等9部著作,参加中外文出版参考书专章编写共30余册,发表论文200余篇。另外还担任《The Princip and practice of Microsurgery》(1984)、《The Chinese Experiences of Plastic Surgery and Burn》(1987) 2本英文专著的主编。 人物经历   1916年6月12日,祖籍无锡的张涤生在吉林长春市诞生。张涤生从小好学,少年时代曾一度酷爱文学,梦想将来读文科,做一个记者或者作家。虽然后来志向改变,但良好的文学素养,使他这个外科医生不仅手术做得漂亮,而且能写能讲,从医60余年来,著书立说等身,培养后人无数。   艰苦磨练 成就神刀   1935年,张涤生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求学期间加入了进步组织南京学联,参与抗日活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张涤生积极投身学生抗日救亡后援团,被委任为救护队队长。1941年毕业时,他被分配前往贵阳市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为一名抗日救亡医疗工作者。1944年,张涤生又加入印度战区的远征军,在美军43流动手术队当外科医师。日军投降、战争结束后,张涤生受到表彰,于1946年被公派赴美留学,学习整形外科。学成归国后,张涤生先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今长征医院)、同济医院工作,1952年晋升为教授,任颌面外科主任。   1951年12月,朝鲜战争爆发。张涤生又一次奔赴战场,任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副大队长兼颌面外科中队队长,在烧伤、战伤、冻伤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8年,张涤生参加抢救罕见大面积烧伤病人邱康财成功,受到卫生部表彰,在中国整复外科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笔。1961年,张涤生在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成立整形外科,1966调任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1977年起担任第九人民医院院长。1982年,张涤生应邀赴美访问。   36年前,张涤生赴美是为了学习进修,36年后,张涤生的再访却使九院整形外科在美国一举成名。我国在整形外科专业方面的成就,已经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 从此,在张涤生的推动下,我国整形外科专业走上了世界舞台,不断前进,终于达到令天下英雄竞折腰的高度。   开拓创新 填补空白   张涤生是我国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与开拓者,也是我国颅面外科、淋巴医学的创始人。   20世纪6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流行丝虫病。丝虫病到了晚期,患者发生肢体的淋巴水肿,下肢粗肿,形成了象皮腿。当时对于象皮腿的治疗,国外都采用手术切除的办法,但效果不好。张涤生受民间烘烤疗法的启发,亲自设计了安全、方便的电热烘箱,后又改进为微波治疗仪,使有效率提高到95%左右,迄今已治疗5000余例。张涤生的烘绑疗法被国际淋巴学会所承认,认为是世界上治疗肢体象皮肿最好的保守疗法之一,在不少国家推广应用。   1976年,张涤生为中国创造了第一例肠游离移植再造食管手术。1976年,张涤生又完成了中国第一例眶距增宽症的矫治手术。1982年,张涤生成功地进行了世界第一例一次性阴茎再造手术。消息传开,轰动了国际医学界。因为过去阴茎再造手术,整个手术至少要半年或一年,而且要经过三至五次手术。国际医学界将该手术称为张氏阴茎再造术、中国卷筒技术。1996年,张涤生以80岁高龄,创新性地完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胸骨缺损移植修复手术,震撼了世界。   科学童心 伟大爱心   1996年,张涤生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所以能在当时并不红火的整复外科获得如此高的荣誉,除了张涤生的勤奋、努力和机遇,要归功于他的科学童心和伟大爱心。   张涤生秉性好奇,对各种东西都感兴趣,且勇于探索。在他毕生从事的医学实践过程中,还常怀着一种强烈的敢为天下先的执著欲望,力求不断创造新技术,开拓新领域。要做到这点,须不断更新开拓自己的知识范围及其深度。不但要掌握自己专业的新知识技术,还应随时了解相关专业的新发展,甚至不太相关的科学进展。在他的生活中,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都是他开拓性思维的源泉。张涤生创制的烘疗机来源于学习祖国医学文献,以后又利用微波代替电热,可以说就是一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例证。他发明的张氏阴茎再造术,灵感则来源于火车上邻座小女孩的剪纸!   张涤生对病人,则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行医道路不可能是一条坦途,病人病情可以千变万化,各有不同,疑难杂症又是那么千奇百怪,但这才是考验医生技术和医德水平的试金石。要做一名能获得广大病人信赖的医生,还得要树立勇于探索,敢担风险的崇高精神。跳一跳可以摘下果子,但有时虽跳了可还够不着,这时就得想方设法,取一块砖石来垫脚,或请人托一把。张涤生很少对病人说不、没办法,他在遇到疑难重危病人时,虽介于可治和不可治的矛盾中,但总是想办法跳一跳,把不可治转化为可治。这种敢担风险,无私无畏,成就了他医学生涯中的无数个第一。   科普先行 惠泽大众   张涤生一贯认为向群众作科普宣传工作,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早在1948年,他的老友裘法祖教授担任本刊主编时,他就经常为本刊和其他报刊撰写文章。从中,张涤生获得了两点认识:第一点是写科普文章需要把一些医药常识或疑难杂症,特别是某些新医学科的发展,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短短两三千字道出主题、指出方针,使一般群众易于阅读,这可并非易事,非得多想多练多写。另一方面,对作者来说,科普文章也是一个展示特长、向病人宣传的窗口。这是一件利人利已的好事!   张涤生一生写了约百余篇科普文章,2003年又以院士名义出版了一本科普小册子《整形与美容》,以通俗的文字介绍了整形外科和美容外科的范围、内容和知识,使广大群众可以对这门外科新专业有所认识,使他们可以寻医问药,投医有门。   保健之道 贵在养生   如今,张涤生已迈入耄耋之年,他自嘲满头银发稀落,脸部散散的皱纹,眼睛也缩小不少,同时又自夸:只要理过发,穿上西装,打扮一下,走起路来还是腰背挺直、步履轻快,绝大部分人见到我,都猜我只有70余岁! 张涤生至今仍每年上两三次手术台,亲自为一些疑难病例做手术。   张涤生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的养生之道,因为养生之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总的来说,贵在自我养生。张涤生在读书的时候,虽不是运动员,但每天都认认真真参加晨操,经常跑步。可以说勤锻炼,坚持锻炼就养生之本。张涤生迄今还保持做早操的习惯,但内容进行了调整,什么部位不好,就练哪一部位。   大学毕业后,张涤生参加了抗日战争,到过印缅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做救治工作,后又参加抗美授朝医疗队,这不但锻炼了体魂,而且还培养了他临危不惧、坚忍不拔的意志。如今张涤生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晚都坚持用泠水洗脸,这是预防感冒的有效方法之一。   张涤生患颈椎和腰椎增生症已20余年了,这是外科医生的职业病,有个阶段经常感到头晕、颈腰部肌肉僵直疼痛,走路不稳,以致住院休息两个月。但现在稳定下来了,照常工作。不过参加会议或做手术,低头工作时得带上颈托和腰托以加强自我保护。   张涤生为患者做手术超过万例,但自己也挨过几刀。1988年他做了胆囊切除手术,1998年又做了肺癌切除手术,现在仍然健康地工作和生活着。这除了要感谢医护人员外,也是他对疾病采取乐观态度的结果。谁都难说一生之中不会和病魔打交道,一旦病魔来访,就得安然相处,除靠医生的药物进行治疗外,最重要的是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以乐观的心情来接受治疗。   年事高了以后,张涤生的工作生活有了些改变。早上6时起身,晚10时左右睡觉。上午到医院上班,下午睡个午觉,起来后再看看报纸、写写东西。近两年来还出版了三本书。晚上不工作已有十年以上了,看看电视。饮食不挑剔,荤素不拘,多鱼类少吃肉,吃个半饱是常事。所以张涤生说:保健之道,贵在养生。 彭淑牖 序号 学者 学者单位 研究领域 文献篇数 基金论文数 核心期刊论文数 第一作者篇数 总被引频次 平均被引频次 总下载频次 1 彭淑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459 49 201 131 2221 4.8388 17058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教学与科研成果   1952年起开始从事外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曾留学于英国。截止到2009年,已培养研究生博士32名,硕士33名。承担了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肝、胆、胰、脾、胃、肠等整个普通外科临床实践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高难度肝癌、高位胆管癌、胆囊癌及肝移植的手术。特别是中晚期胆囊癌的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HPD)16例,中位生存期、3年生存率都得到明显提高;肝门胆管癌切除率82.5%,高于目前32.5%~60%的水平。获省级以上鉴定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16项国家专利。参与撰写的主要学术专著有17本,主编卫生部和实用医学杂志社出版的医学影象像教材6部。发表论文178篇 。 主要职务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创伤学会委员   中华外科学会肝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胆道癌学组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研究所所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大外科主任   清华大学医学院一附院消化医学中心顾问   香港中文大学曹光彪外科客座教授   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2004)   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2006)   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2009) 所获荣誉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奖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全国五一劳动奖 黎介寿 序号 学者 学者单位 研究领域 文献篇数 基金论文数 核心期刊论文数 第一作者篇数 总被引频次 平均被引频次 总下载频次 黎介寿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外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1096 228 364 105 6399 5.8385 47997 黎介寿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外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81 19 34 3 246 3.0370 3917 (1924.10.11- )中国工程院院士,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湖南省浏阳市人。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临床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经长期探索与大量动物实验,攻克肠移植技术难关,在防治感染与促进功能恢复、排斥反应的监控等方面创造了新技术、新经验,成功地进行了亚洲首例全小肠移植与首例肝肠联合移植,使我国成为当时国际上8个能开展肠移植的国家之一。独创一系列国际最好水平的肠外瘘治疗原则与方法,推广全国。在国内率先研究临床营养支持,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在我国积极推广,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水平,影响深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发表论文362篇,主编专著7部。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科学委员会主任,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同时还是山东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青岛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教授或名誉教授, 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曾任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是国际外科学会国家级会员、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会员、欧洲消化道外科学会会员,同时还是中华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营养支持学组组长、中华创伤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外科学会胃肠学组顾问。是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主编,兼任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10余种学术刊物的编委或顾问。擅长于腹部外科,精于临床营养支持,对治疗肠外瘘、短肠综合症等复杂疑难疾病与危重病人有丰富的经验与卓越效果。1994年完成了亚洲第一例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2003年4月又完成亚洲首例肝肠联合移植术、10月进行了亲体供肠移植,从而完成了肠功能障碍的系列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担任13卷巨著《手术学全集》总主编,主编《肠外瘘》、《临床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围手术期处理》等专著8部,参与21部著作的撰写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各类重大科技成果34项。先后获何梁何利奖励基金医学与药学奖、国家科学大会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各一次,荣立二等功二次、三等功四次,荣获总后勤部、南京军区有突出贡献的医学专家、培养人才先进个人、有突出贡献的名老医学专家、培养科技人才先进个人等10余次。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5月又和他弟弟黎磊石又荣获一等功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2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