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标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们还有学术自由吗?
热度 1 Enago 2015-7-1 18:20
“ 学术自由 ”指学术界自由地进行学术活动的权利,它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原则,也是一所成功的大学应有的灵魂。美国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AAUP)在1915年通过了关于学术自由的原则,强调教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强调大学不是一个商业机构,教授不是校董会的一般意义上的雇员。到1940年,AAUP对学术自由作出了最权威、并且一直使用至今的定义,即 研究和出版研究发现的自由;在课堂上讨论各种问题的自由;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写作和发表言论而不受校方或其他机构的审查也不受他们的惩罚的自由。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我们还有学术自由吗?- -- 当然,自由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学术自由”并不是说教授们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不用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只是说他们有思想、研究、讨论和教学方面的自由。 但是现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的学术自由所面临的一个共同困难是: 商业化的影响 。当科研从一个少数人玩的游戏,变成了很多人的职业之后,科研人员就和“钱”有了更多关联。同时僧多粥少,人均的政府支持的科研经费是在不断减少的,大学不得不寻求更多的私人经费,于是跟公司就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商业机构是经费的提供方,科研人员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时候,也存在会有意给出有利于商业机构的结果的可能。一项针对药物研发的研究表明,在商业机构资助的研究论文里,98% 的人认为对被检测的药物反映良好,而在非商业机构资助的论文里,这个比例只有78% 。这显然违背了学术自由的原则,阻碍了“ 寻求真理和自由论述 ”的脚步。 然而面对不断变化的学术现实、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高等教育,把科研当作养家糊口工具的科研人员又能怎么做呢?顶着压力发表自己的真实结果,那下一次要想顺利拿到研究经费就要多花费不少周折了。如果自己是个光杆司令还好,随便凑合着点也都可以混个温饱,但是如果底下还有几个人要养怎么办呢?这些都是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理想与现实之间,本来就有着巨大的鸿沟。如何划出一条适当的界限,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术自由又推动大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是政府,高校和商业机构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需要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科研是需要坚持的 2. 科研中的男和女 3. 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 -------------------------------------------------------------------------------------------------------------------------------------
4402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科技浪潮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局部整体原则”阶段
热度 8 arithwsun 2011-6-3 07:46
我在博文 展望新科技浪潮二十年后的社会效应 提出了我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基于我对于科学技术的科普级了解,时间段二十年是大概估测,不一定准,但是想想看,20年前,我还刚上大学不久,计算机系的学生已经是多年热门,当然认为供过于求了,结果十年过去了,我博士毕业的时候,计算机系的学生,仍然是社会需求的热门。 现在是博士毕业后十年多一点,就从各个大学的网站水平和人员配置来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供应,仍然是强烈缺陷,这还是社会上的最高智力部门,大学啊。 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社会的改变作用,才刚刚开始。 可是,下一个新科技,机器人技术马上就要来了。普通人会想象不到二十年后机器人的重要应用,就跟二十年前的普通人一样,想象不到今天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可是,有人是能合理预期到的,当年大学的时候读过《第三次浪潮》这类书,其中的预测可以做准,现在看来,实际上是指导了美国的产业转型。 制造业从美国转出去了,书中构想的第三产业,实际是现在的信息产业成为了世界领袖,战略极为成功。 制造业如果不先从美国转出去,就不可能为今后二十年的机器人技术开路,因为,机器人跟传统工人,是抢饭碗的关系,让机器人抢美国工人的饭碗,这道坎在美国各阶层是迈不过去的,所以就让更为贫穷的不发达国家的工人来抢吧。 劫富济贫的心理,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 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机器人技术实现之路的清通,下一招棋,就是美国制造业的重新崛起,用机器人来跟不发达国家的工人来抢饭碗,这道坎就能让美国政治家和工会抬腿往前迈了,真心希望美国科学家推进的机器人技术发展地慢一点,给我们一点喘气应付的时间。 这还是上一篇博文的大义之一,大义之二是,教育的地位,将会因此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人要干那些机器人干不了的活才行,这得靠极为高阶的教育。 教育,将大范围的引入家庭联合自治,跟传统的学校相接轨。这是继孔子传承下来的中国教育和希腊圣哲传承下的西方教育的新起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管是孔子还是西方,不管有如何的教育理念,实现起来的时候,都还是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然后家长就走人了,老师负责学校的全权事物,学校是学校,家教是家教,二者在时间上不染。 未来社会的教育,很可能不是这个样子。很多理想,非常美好,在古代却实行不了,因为花不起那个成本,但是人类一经进入机器人时代,在教育投入上的成本就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哪个国家/民族如果不这么做,必然会被淘汰。 我们看看,那些历史伟人的传记,可以说,颠扑不破的共同点是,他们受到了非常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父母,愿意付出和投入,花得下去那个“本”。 如果每个家庭,都像这些历史伟人的父母那样,都做出那么大的投入,恐怕人类历史就不是现在这样。当然,历史就是历史,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不可能。 但随着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这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可能,超越孔子和西方教育思想的可能。 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地预测,未来班级的教室,将不像现在这样就是一间,而会是两进结构,学生在最里间教室进行学习的时候,家长们在外间进行教育讲座和研讨会,甚至将外间配置厨房设施,家长们切磋厨艺。 因为好的教室,都是需要层高的,欧洲大学大多建的老,教室都很高,反而是现在国内新建的一些教室要低很多,但也要起码3.5m以上才不使人压抑。 国内一个名校数学系,楼是新的,据说还评过全国十大建筑,经过装修后层高竟然也就跟普通民宅差不多了,不禁给人气数已尽之感。 如果教室层高能接近6m,那么外间的房子就还可以分层,底层是厨房兼餐厅,供家长开会讨论之用,二层就可以是休息室,除了休息和开会,甚至还可以供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瑜伽类活动。 建筑,反应治理结构,反应学校功能,有这样的建筑,就说明家庭教育,已经跟学校教育紧紧地挂上钩了。 空间设置说了,时间设置上也可以做相应变化,比如将家长们(包括教师类家长)的5天工作制改为4+1工作制,那1天去孩子的学校。即使不改变现有工作制度,改变学校的也可以,有专家介绍,日本的学校,现在又重新回到6天上学制,专家介绍的原意是,这样反而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压力,反而不用再去社会上参加辅导班。 很有道理,那么5天工作制的家长,就仍然是有1天的时间可以参与学校教育,同步型的。所以,关键的难度不在于时间设置,而是在于建筑结构的新式设置。 这将是一个不同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的教育竞争力,将不可小视。 这还是上篇博文的大义,只不过加一点形象的述说。这里才要开始说说本篇标题之义。 局部整体原则(Global-Local Principle),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标志性思想,最先是在几何学,微分几何学里发扬光大出来的,现在数论中也是处处可见,须臾不离。 局部整体原则(Global-Local Principle)的大概意思,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看待事物,一定要有标准,在数学上叫做度量,如果这个度量牵扯到多维(多个标准),就叫做坐标系。 这个标准,应该是刚性的,这一点在社会学上不容易理解,因为社会学中的事情,大多都是弹性的。不过,在数学上比较好接受,数学要求的严谨性要强,其实说穿了,这个刚性,就是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轴应该是平直的,不能搞成橡皮状,方可度量。 可是,即使是在数学上,也无法达到,一个标准打天下的终极理想,怎么办,就是局部整体原则(Global-Local Principle),在每个局部,建立一套个性化的刚性标准,然后把每个局部粘起来。 《第三次浪潮》的思想现在可以说已经过时了,不是说不对,而是已经实现大部分了,这套牌的思路已经被所有国家的决策层和科普层都认识到了。 我们这儿说的局部整体原则(Global-Local Principle),将是社会变革的下一套牌。 标准,是现代工业的食物链顶端,其实,也是教育界的食物链顶端,在中国就是高考,在美国就是美国那一套,SAT,AP,IB之类。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这个标准,极有可能被“局部整体原则”重新变革,即,不是一个单一的标准通行天下,而会是每个局部有一个个性化的标准。 古代人或现代的一些教育改革家其实早就有这样的理想,但即使是现代,大多数教育改革家们也不具有这样的哲学储备和技术储备,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把每个“局部”粘起来,这才是关键,否则只会跟古代一样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却始终无法实现。 将来的教育标准,我们可以形象地联系到现在的Wiki,估计是目前最接近的形式了,将来各个学校,完全可以在通用版的基础上,搞出每个学校特有的Wiki,特有的教育标准,粘在一起,就是国家的大标准。 插一句,上篇博文的一个预测是,如果真这样,教育部的功能将被民间替代,将不会再是普天之下莫非(教育部的)王土,因为论起做网站,教育部肯定会败于民间团队。 当然,如何做,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不妨可以称其题目为“教育型Wiki的中国之路”,说实在的,具体怎么走,估计谁也没搞清楚过,更别说进一步地怎么“粘”了。实际上,数论中的局部整体原则的粘法,跟微分几何中的粘法,具体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虽然思想本质是相同的。 我的一位老师兼同事,李克正多次跟我说过批判当今教育的观点,其实,写到这里,想来就是这个“局部整体”原则,如何落到未来的社会形态上,如何落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上。
个人分类: Book-W|5994 次阅读|18 个评论
Wiki在教育界的重要地位
热度 1 arithwsun 2010-12-8 19:49
关于Wiki,我一直有非常强烈的期待,自己也不是搞IT的,也不知道这些想法是不是专业人士的常识,不管万一,先写下来,这部分感兴趣的人马,也许将来可以开一个头脑风暴研讨会。 想法还不成熟,所以就一步步写来。 1. 教育界中有两个重要的内容,都跟Wiki有关: a. 教育标准的制定。比如,目前比较成熟的是IBO(国际文凭组织)制定的标准,已经被美国名校所认可。 这些教育标准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其实应该是Wiki,但是他们可能技术力量的问题,尚未使用这种形式。 b. 教学讲义的制作。教学中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教育标准,可以直接采用Wiki词典式组织管理形式,并让共享精神真正得以发扬光大。但是,第二个层次教学讲义,如果进行网络共享式的组织管理,目前尚未发现合适的方法。将Wiki进一步发展到教学讲义的层次,有几个好处: b-i. 中国(以及世界各国)有巨大的教师资源,他们制作讲义,完全是必须的工作,大多数人也并不指望将自己的讲义发表,对此没有出版动机,非常适合Wiki所征用,所以,如果Wiki启动了讲义制作功能,这些教师资源将会爆发出巨大能量。 b-ii. 我们可以考虑一个最简单的讲义--Wiki化的方法(仅为这里讨论之用,模拟的最简单情况),即,将讲义中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话),都变成一个小wiki,有独立的地址,可供其他人调用,从而组合出他们自己的讲义。这种做法,就给Wiki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引用率(这是Google和其之前搜索引擎的分水线)。有了引用率这个参数,在组织小wiki整合出Wiki词条时,我们就有了更好的利器,只需要把那些引用率最高的小片wiki,组织在一起就行,这就大大降低了手工操作的知识难度。 b-iii. 教学讲义的制作,还会隐含着未来可能的盈利模式,因为有些名师的讲义,是有价值售出的,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比如,讲义的每一段小片wiki,都在网络上完全公布,不收费,但是其组织方式,排序和整合,则可有授权收费的形式,跟作者分成即可。有一些私人家教,似乎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作业的每一道题,在wiki上都不收费,但是,整个作业的排序和组合方式,由作者收费,网站分成。 2. Wiki发展跟内容细化,专业细化的关系。目前的Wiki,即使如wikipedea也已经很难满足内容细化的专业要求。比如,我所举例的教育界内的知识,目前的Wiki词条形式,是很难满足的,必须深化到“教学讲义”层次。 我的问题是,那么一个统一架构的网站,是否能满足内容细化、专业细化的要求。一个想法是不能,所以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Wiki小网站,针对专业性的需要。但是,是否还是有可能,让我们建立一个相对宽泛的网站,同时又达到足够的专业要求呢? 我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教育体系就是一个既要求宽泛、又要求内容细化的行业。 我的想法是发展出一个更加创新的Bookmark系统,一位英国顶级数学家Gowers,做了一个数学研究Wiki, http://www.tricki.org/tags 其Bookmark系统就是当初创建时讨论的关键,不过现在建出来之后,虽然跟目前已有的不同,仍未达到我心目中的理想(a. 书签管理同时兼具树状显示方式和TagClouds显示方式,树状结构,必须由管理员和高级用户组认定,b. 教育界,本质上是一个等级社会,当前的Wiki都未建立好用户智识等级的评定机制,我把这个机制,算入Bookmark系统的子系统,教授讲师这些等级名称,不就是标签Tag吗)。 我一直相信,Bookmark系统是网络下一代的核心引擎,但是现实却一直在否定我这种直觉。Google对它的Bookmark不闻不问,做的很差,Yahoo购买了Delicious之后,并未继续做出创新,重度不够,其实Yahoo的血统一直是偏于Bookmark思想的。 所以,Bookmark系统应该不止于Wiki的管理和使用,但我们可以从Wiki开始考虑。 3. Wiki跟在线编辑软件的关系,如果按我的想法,要将Wiki,进一步做到“教学讲义”的层次,为用户考虑起见,就必须加强在线编辑能力,如果想深入到教育界,就必须考虑到最易于操作的“数学公式”在线编辑器。 现在,Google Doc已经开始支持数学公式的编辑(支持Latex语言),目前看来,数学公式的编辑,还是Latex语言最好,但是Google Doc在这方面的可视化操作程度,有点模仿微软,尚远远比不上Scientific Wokplace软件,这个公司面向数学界,可能挣不了几个钱,所以似乎没有将自己的软件在线化,如果它在线化了,肯定值得第一时间关注,它的操作已达到了理论上的最简状态,非常快捷。 http://www.mackichan.com/ 我因为孩子的缘故,开始对幼小教育关注,做了些调查,发现,Wiki对于整合幼小教育的认识,作用会非常重大,甚至有可能因此产生新的教育标准和教育体系,质量足以跟传统的教育标准,如IB相抗衡。 想法很不成熟,就先说到这里,祝好!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6568 次阅读|5 个评论
教育标准与水平考试体系
arithwsun 2010-10-3 07:30
标准的制定,是现代社会里工作链条的顶端环节,教育界亦将如此。 教育标准必须和水平考试相挂钩,没有水平考试的教育标准,缺乏执行力度,欠缺明晰内涵的教育标准,水平考试也将成为无本之末。 可惜的是,这正是我们教育界正在遭遇的核心问题。 这篇说的比较简单,深入阐述的在下述博文中: 重要消息与个人反馈: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 丘 成桐教授最近提议,在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高校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以全面测试大学生的数学知识、修养与能力,促进中国的大学数学教育改 革。丘先生领衔的学术与命题委员会将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凝练成分析与微分方程,几何与拓扑,代数、组合与数论,计算、统计与应用数学等四个方面,并将提供 详细的大纲与参考书。测试范围和国外知名大学的数学资格考试相当。王永晖 认为 ,应该更接近“水平考试体系”;可以把一个国家范围的数学水平考试,做成3层:高中级,大学级,研究生级。 中国的精英教育:人才造血必须大于失血 2009-1-17 17:28:35 2086 11 呼吁建立“数学水平考试体系”,从而产生“水涨船高”的效应,应付中国的人才失血危机。很高兴看到丘先生做的这个数学竞赛,在知识内容上更接近于“水平考试体系”,而非竞赛型知识。那篇博文言明了做这件事对我们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对一切考试都深恶痛绝的人士,可以闲时读一下,看看能否改变一下自己的看法。 注 2 :全国大学数学生竞赛,去年中国数学会已经开始筹办出它们的第一届,希望这两大竞赛,互相竞争,争师资,争机制,争学生,为民族共创数学未来。 考试体系和传授体系
个人分类: Book-W|4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本标准会让大多数研究生产生基本的敬业精神
pikeliu 2009-9-14 06:54
基本标准会让大多数研究生产生基本的敬业精神 导师不能要求太高,学生自己不能要求太低。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因为标准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多会做得走样。 现在看来如果研究生院不制定一些基本的标准,那么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有基本的敬业精神。 研究生应有基本的敬业精神 (此文是转自李飞教授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5259 ) 我在读研究生时,导师 们是很担心学生有出国念头的。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会认真做实验工作。有些科研单位甚至还与研究生签协议,要求学生保证读完博士毕业才谋求出国。当时,因为要出国与导师之间产生矛盾的,屡见不鲜。我有一个师兄,立志出国,学英语很卖力,做实验很糊弄。结果,导师很生气,后果比较严重。他自己本人也一直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出国机会。有意思的是,他的夫人倒是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后申请到美国博士后机会,他则以家属身份去了梦想中的天堂。据说,从此以后也没有安心做好过本职工作,估计已经养成了习惯吧。 我现在倒不担心研究生想要出国留学,好好学英语,好好做工作,有助于申请到好的机会。不过,我近来发现,在就业的压力下,有些研究生在盲目地学习其他技能或考级拿证书,可谓非典型性身在曹营心在汉。今天,在研究生的每周工作汇报中,有一位研究生就称自己要考驾照,所以进展比较缓慢。这不是第一学生,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学生。 我以为,无论是当初的出国风,还是今天的考证风,研究生都应该有基本的敬业精神。于是,给研究生写了一封信。 ********************************** 各位研究生, 我并不反对你们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出国或将来找工作等需要,而去学习驾驶或提高英语和日语水平等,但必须协调好这些额外的学习内容与本职工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求大家分清主次,另一方面也希望研究生应该有起码的敬业精神。事实上,我发现有实验室不少学生是通过牺牲本职工作的时间来学习英语或其他技能,以为这样就提高自己将来的竞争能力,这就大错特错,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如果你们学有余力,或者坚持认为学习某项技能对自己将来有利,那就意味着你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牺牲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为老师,我想提醒某些学生,真正能够提高你们竞争能力的,不是一大把证书。来应聘我们实验室科研项目助理的学生中,都有许多证书,都在刻意强调自己工作以外的技能,却很少有人能够证明他/她认真地做好了硕士生阶段的工作。我凭什么相信这样的学生到我的实验室后会不会也忙于考证书,而不去认真完成我交待的工作呢? 如今的社会,聪明而且敬业的学生难找。聪明而且有一大堆证书的研究生,真是有一大堆!许多学生都在努力寻找下一个机会,却可能从未认真想过如何把握好现在的机会。 李飞
个人分类: 导师与研究生|2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