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推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这个“安全定义”的功能如此巨大和需要用长文加以论述?
热度 1 After50 2018-4-7 18:10
为什么这个“安全定义”的功能如此巨大和需要用长文加以论述? ——科学层面的安全定义及其内涵、外延与推论 吴超,杨冕,王秉 在开始阐述正文之前,先自问自答以下几个问题: ( 1 )安全领域最重要的概念或定义是什么? ——答案是“安全”。 ( 2 )安全科学最基本的概念或定义是什么? ——答案是“安全”。 ( 3 )安全人员应不应该知道什么是安全? ——答案是“应该”。 ( 4 )安全学者应不应该知道什么是安全? ——答案是“绝对”。 ( 5 )迄今“安全”有多少种定义? ——答案是“很多”。 ( 6 )为何“安全”有那么多定义? ——答案是“因不同人所处的时空、视角和出发点等不同而不同”。 ( 7 )为何有“问题( 6 )”的答案? ——答案是“安全的属性所决定的”。安全学科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交叉综合学科。 ( 8 )什么样的安全定义能演绎出整个安全学科体系? ——答案是科学层面的“安全元定义”。 ( 9 )“安全元定义”又是什么? ——答案请看下文分解: (本文源自: 吴超 , 杨冕 , 王秉 . 科学层面的安全定义及其内涵、外延与推论 . 郑州大学学报 ( 工学版 ):1-5 .http://libdb.csu.edu.cn:80/rwt/CNKI/https/MSYXTLUQPJUB/10.13705/j.issn.1671-6833.2018.03.002. ) 1 引言 定义是 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学科的元定义可揭示其学科本质,彰显其学科核心,演绎其学科体系,意义十分重大。 但定义在不同学科中的重要性并非一样, 定义的唯一性越高,其重要性越强 。 安全学科属于交叉综合学科,安全科学研究者可基于不同视角阐释同一定义,导致学科定义的唯一性不高,统一定义的难度极大。学界至今仍未明确安全的定义,且争议颇多。 鉴于 安全科学的理论研究源于对“安全”一词的定义,若此元概念都不确切、不简明,即可视为安全科学无根基,安全科学理论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探讨并统一安全定义极为重要。 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安全”下了较多定义,对其梳理,可以概括出两个层面: 1 ) 社会层面的安全定义; 2 ) 生活生产层面的安全定义。具体不予列举。 无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生活生产安全层面提出的安全定义,它们 共同的缺点是看不出安全概念的核心是人 ,内容 缺少心理安全或心理伤害 的比重,体现不出科学性和普适性,因此 这些定义无法演绎出更多的外延乃至整个安全学科体系 。 我国安全界前辈刘潜先生给出的安全定义,我们认为比较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刘潜先生将安全定义为:“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或称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刘潜 . 安全科学和学科的创立与实践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前言和第 122 页 . )” 该定义特征显著,有别于其它定义。但之后刘潜先生就没有再专门撰文对其安全定义做更详细的阐述了。我们觉得还可以对该安全定义做一些补充修改和删节,并需要对其内涵做详细的阐述,同时运用逻辑表达和推理方法对该安全定义的外延加以推论和发展,以夯实安全科学的根基。 2 安全新定义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把刘潜的定义修改为:“ 安全是指一定时空内理性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的状态 ( Safety is an existence condition that rational person's body and mind are not harmed by external factors in a certain time and space. )。 ” 新定义的内涵包括: ( 1 ) 新的安全定义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了限定 。不同时期(和平、战争、天灾、等等)、不同时间长度(瞬间、一天、一年、一世、千年万年、等等)、不同地点(家里、工地、医院、井下、高空、太空、等等)、不同人物(百姓、富翁、高官、等等)对安全状态的认同度是有很大的不同,没有时空的限定谈安全将会产生混乱。在新的安全定义中加入“一定时空”表明安全是随时空的迁移而变化的。 ( 2 ) 新的安全定义强调安全以人为本 。定义中用 理性人是为了表达安全是以大多数正常人为本 。由此也可以推出,个别非正常人和正常人在非理性状态时,均不属于安全定义中所指的理性人。另外,定义中没有将物质与人并列是基于物质是在人之下的东西,也就是说任何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均是在人的安全之下的。 ( 3 ) 新的安全定义指出人受到的危害一定是来自外界,把安全与人自身的生老病死区别开来 ,人自身的生老病死不是安全科学的课题,而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课题,这一点也把安全科学与医学和生命科学区别开来。若一个人完全没有受到外界危害而自认为很不安全,这类人肯定属于非正常人或是精神病人。 ( 4 ) 新的安全定义指出人受到外界因素的危害可分为三类 :一是身体受到危害,对身体的伤害一般与人的距离较近,而且是较短时间的,身体的伤害痊愈后,还可以留下心理创伤;二是心理受到危害,对心理的伤害可以是与人的距离很远,而且可能是长期连续的伤害;三是两种危害的同时作用与交互作用。由此推出,仅仅注意到人的身体危害是不科学的,心理危害有时更加突出。 ( 5 )有价值物质的损失必然是人不希望看到的现象, 物质损失对人危害可归属为对人心理和生理的伤害 。因此,新的安全定义间接反映了物质损失的危害情况。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损失和精神摧残等同样是对人的一种伤害,理应归属于对人心理的伤害;粮食等物质经济损失了,人没有可以吃和用的,是对人的生理造成伤害;等等。在新的安全定义中都可以表达出来。 ( 6 ) “外界”系指人 - 物 - 环、社会、制度、文化、生物、自然灾害、恐怖活动等各种有形无形的事物 ,因此新的安全定义 可以涵盖大安全的问题 ;同时也表达了人的安全一定是与外界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孤立地谈安全。由此可以推出,安全实际上一定是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讨论安全需要以系统为背景,需要具有系统观。 ( 7 ) “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自然包括了职业健康或职业卫生问题 ,即新的安全定义包含了职业健康或职业卫生,不需要像其它安全定义一样对职业健康或职业卫生做专门注解。 ( 8 )由新的安全定义可看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保障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 安全新定义的外延 ( 1 )新的安全定义可指明 “降低外界因素对人的危害程度”的 3 条主要途径 : ① 从免受外界因素对“身”的危害出发防控外界的不利因素,这类因素主要是物因所致,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其控制主要靠与安全有关的自然科学技术; ② 从免受外界因素对“心”的不利影响出发防控外界的不利因素,若仅是人的因素,则更多依靠与安全相关的社会科学来解决; ③ 上述 2 类问题的复合和交互作用,这类因素更加复杂,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及 2 者的复合作用,需依靠与安全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作用才能解决。 上述 3 条防控途径又可进一步用于建立安全模型,并构建安全学科体系。 ( 2 ) 外界对“身”的危害往往有时空限制,只要脱离特定的时空范围就可避开。 从免受外界因素对“身”的危害出发,需研究构筑各类安全保障的条件,包括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范,确保系统内人的安全;同时也需对人进行安全教育,使人自身有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等,能够辨识外界危险因素或有效应对各种伤害。 ( 3 ) 外界对“心”的危害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随时随地长时间影响或伤害个体或群体 。若从避免外界因素对“心”的伤害出发,这需涉及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气候宜人、防灾减灾和保险机制健全、个人物质财产无损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涉及人自身安全观念、安全心理和安全文化素养等内容。 ( 4 ) 外界对人的危害更多情况是对“身”和“心”同时造成伤害或交互造成伤害 。上述( 2 )和( 3 )中所阐述的保障“身”与“心”免受伤害的所有内容应当同时进行,由此看出,安全学科无疑是涉及广泛的综合学科。 ( 5 )如果用一个数值来表达系统在某一时空的安全状态,这个数值一定是个平均值,是大多数理性人所感知的安全数值的平均值;既然是平均值,那么每一个具体的理性人认为安全的数值一定与平均值有偏差,但偏差必须限定在允许的范围内,此时系统的安全标准趋于一致。 ( 6 )理论而言,若某个体认为的安全数值与平均值有较大偏差,就可将此个体归属为非正常人,由此亦可照此原则辨识过于小心谨慎的人或过于放纵冒险的人,可对人群进行分类和界定。若系统中部分个体认为的安全数值远远超出平均安全数值,则此系统的安全标准很难趋于一致。 ( 7 )系统中存在过于小心谨慎的人或是过于放纵冒险的人,对系统的经济可靠运行都是不利的。这类人越多,系统也越不安全可靠,或者说系统越危险。为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这类偏离安全允许数值的个体(或构成的群体)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具体解决办法有: ① 把这类人剔出系统,使系统内人群的安全标准趋于一致,这是简单可靠的方法,但由于安全人性决定了正常人在不同时空里也会变成非正常人甚至变成恐怖分子,因此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且不太可行的方法; ② 纠正这类人的安全认知偏差,这需用到多种方式方法,实施过程比较困难。 ( 8 ) 按照新的安全定义,借助逻辑工具,可构建安全模型,进而构建安全学科体系 ,形成安全学科的研究方向,促进安全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开展安全科学研究,也可指导具体系统的安全管理等工作。 4 安全新定义的推论 ( 1 )根据新定义及相关定义,可以推论出一系列安全科学的基础定义,见表 1 。 表1 由新的安全定义推论而来的安全科学基础定义及其逻辑表达 【注】“危害定义”见百度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B1%E5%AE%B3/1950382?fr=aladdin危害——1.危险灾害。《荀子·荣辱》:“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韩非子·奸劫弑臣》:“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险阻危害,不可胜言。”2.使受破坏;伤害。《后汉书·孔融传》:“怨毒渐积,志相危害,闻之怃然,中夜而起。”《南史·垣护之传》:“元徽 末,苍梧 凶狂,恒欲危害 高帝。”3.能引起人员的伤害或对人员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危害因素可能导致的后果)。 按表 1 的例子类推,还可以推论出更多的安全学科新定义或新概念,由表 1 也看出,新的安全定义威力很大,便于用其描述安全科学中其它的定义,而且具有逻辑性,可以运用逻辑工具进行表达。 ( 2 )根据新定义,可以对安全学科中各分支学科的概念进行定义,例如,“安全教育学”是以保障一定时空内理性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为目标的教育学。通用的定义表达式为:“安全 X 是以保障一定时空内理性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为目标的 X ”,其中 X 的取值见式( 1 )。 ( 3 )根据新定义,可以推论出各行业安全术语的定义,例如,“农业安全”是指人们在从事农业活动时,其身心免受外界危害的状态。通用的定义表达式为:“ Y 安全是指人们在从事 Y 活动时,其身心免受外界危害的状态”,需补充说明的是“ Y 活动的工艺技术装备安全应主要归属于 Y 技术”,例如农业活动的工艺技术装备安全应主要归属于农业技术,商业活动的金融安全应主要归属于金融财务。其中 Y 的取值见式( 2 )。 ( 4 )根据新定义,可以推论出各类行业安全科学术语的定义,例如,“农业安全科学”是在农业活动中保障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的基本 规律及其 构成的知识体系。通用的定义表达式为:“ Z 安全学是在 Z 活动中保障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的基本规律及其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中 Z 的取值见式( 3 )。 ( 5 )根据新定义,还可以推论出安全科学原理的内涵。“原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结论,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安全科学原理”是使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 规律 。首先,研究“人的身心免受危害”所总结出的普遍性规律可称为“安全生命科学原理”;其次,“外界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将自然因素和技术因素分开是由于考虑到“天然”和“人工”的差异性),因此研究“避免外界因素的危害”所总结出的普遍性规律可分别称为“安全自然科学原理”、“安全技术科学原理”及“安全社会科学原理”;第三,“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的危害构成了涉及上述生命、自然、技术、社会四个因素的系统,从系统角度研究保障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所得到的普遍性规律称之为“安全系统科学原理”;综上,“安全科学原理”包括了“安全生命科学原理”、“安全自然科学原理”、“安全技术科学原理”、“安全社会科学原理”和“安全系统科学原理”。 若将以上推论绘制成树状逻辑图的形式,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新定义的强大演绎力量,参见图 1 。 图1 基于新的安全定义(元定义)演绎出来的安全科学概念群系统 5 结论 ( 1 ) 安全是一定时空内理性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危害的状态。 物质安全是处于人的安全之下的,物质损失实际上是对人造成心理和生理的伤害。新的安全定义更加突出了人是安全概念的本质与核心,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可以衍生出许多重要的安全学科基本定义或概念,具有重大意义。 ( 2 ) 由新的安全定义与现有其它安全定义的重要区别和最大优势是: 借助数理逻辑工具,可以从新的安全定义推理演绎整个 安全科学的概念群 ,从而构建出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为开展安全学科建设提供指导, 这是 现有其它安全定义所不能实现的 。 (本文源自: 吴超 , 杨冕 , 王秉 . 科学层面的安全定义及其内涵、外延与推论 . 郑州大学学报 ( 工学版 ):1-5 .http://libdb.csu.edu.cn:80/rwt/CNKI/https/MSYXTLUQPJUB/10.13705/j.issn.1671-6833.2018.03.002. )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57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转基因大豆的趣味推论
热度 2 rongqiaohe 2015-7-4 08:24
【前提1】种子公司为了占领和控制种子市场,生产出来的转基因大豆种子只能耕种一次,第二年不再发芽生长。农民就不能够自己留种,第二年必须到种子公司去购买种子。 【前提2】如果某转基因种子公司利用高科技和市场竞争,占领了世界所有大豆的种子市场,人类只能到这家公司去购买种子。 【推论】如果某一天,该种子公司倒闭了。人类就买不到大豆种子了,也就耕种不成大豆了。 【结果】大豆在 自然界中绝灭 的同时,豆腐、豆油、酱油、豆瓣、豆腐乳、豆浆、豆腐脑,等等等等,都将在人类社会中消失。。。 【注释】 科学幻想不仅仅只有幸福,也有灾难。科技是双刃剑。 【建议】我们必须保存好华夏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种子。。。 这仅仅是趣味推论,科学幻想,不必当真。
个人分类: 浅谈|1138 次阅读|3 个评论
推论
metanb 2010-9-22 23:52
谁家 韬光养晦 就打谁家--再叫你装。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183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的立足之本辨析
热度 1 罗非 2009-9-14 17:05
爱因斯坦曾经有句明言:不是观察决定了理论;相反的,是理论决定了我们能够观察到什么。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看看目前的科研过程,就知道它有相当的道理。科学家们通常的科研过程,就是提出一个工作假说,然后围绕这个假说开展实验研究,提出证据来支持、修改或者否定这个假说。 换言之,在提出假说的时候没有想到的东西,就有可能被忽略。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绝对的。随着研究的进展,该假说的局限会日益被注意到,于是终有一天,假说的错误部分会被抛弃。然而,这个过程可能是很漫长的,取决于当初提出假说的科学家的名誉、地位,取决于圈内新兴科学家的魄力、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强势性和宽容性。 有些假说,可能统治人们的思想数百甚至上千年。特别是那些不那么明确,不容易加以检验的假说。一旦提出,其影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尤其是,当提出假说的人同时声称这个假说是真理。 比如,古犹太人提出世界万物是上帝造的。尽管这个说法是当时人们的假说。但由于它的模糊性、逻辑自洽性和不可检测性,致使几千年后的今天,世界上还有数以亿计的人将它作为真理加以接受。 哥白尼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他提出了日心说,作为解释天体运行现象的新假说。他自己也承认,他所提出的是一种模型。然而,随后围绕着它和天主教所支持的地心说之间的争论上升到了血腥的地步,乃至布鲁诺会被活活烧死在十字架上。尽管后来,科学家们宣称哥白尼胜利了。但以今天的广义相对论和当代宇宙论的眼光来看,日心说的确仅仅是一种计算方便的简化模型。说白了,争论宇宙围绕什么中心转,这个问题本身其实毫无意义。或者说,它并不具有真理性,只是用来计算天体运行规律的不同模型罢了。 可怜的哥白尼,可怜的布鲁诺,可怜的伽利略,可怜的天主教会。 再比如,达尔文提出的物种起源学说,至今还被科学界奉为《圣经》。任何明确反对达尔文学说的人,在科学界的遭遇差不多可以和昔日的布鲁诺相提并论。其实,人们几乎彻底忘记了,《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用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假说。同样由于它本身的模糊性,逻辑的自洽性和不可检测性,使得它站到了和昔日的圣经几乎同等的地位。 更晚些出现的伟大理论家,例如爱因斯坦和波恩,他们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尽管同样轰动了世界,造成了物理学乃至整个人类思想的彻底变革,但人们已经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理论仅仅是一种假说,尽管这些假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被实验加以检验。但人们显然不畏惧于挑战这些权威。纠正甚至直指这些理论中谬误的研究报告也时常发表于国际学术界。 这一切,应当说得益于物理学的高度定量化,使得一切学说都可以被检验。反过来,生物学则高度的不定量化。以至于生物究竟是上帝造的还是随机进化出来的,至今也无法通过对实验事实的精确计算来加以肯定或者否定。所以,一切仍旧归于口水战。 也同样由于生物学的不确定性,人们至今还把以下的假说几乎当作《圣经》,即生物的特性是由基因或分子决定的。 如果生物学的定量化程度稍微高上一线,人们或许就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估计,生物体现有的两万多条基因能否承载天下这么多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可惜,可惜! 现在,真的很盼望我当年是一个数学家,呵呵。 所以,科学,不能完全依赖假说。因为这些假说,其实来自于对事实的观察。只有观察,才是产生整个科学大厦的基石。 如果当初,人们把全部智慧都投注于观察天体而不是争论谁是世界的核心,布鲁诺就不必被烧死,相对论也有可能更早被提出了。 同样的,如果人们把全部智慧都投注于观察生物演变,那么所谓神创和随机进化之争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以,希望当代科学家们努力去深入观察生物功能的种种现象和规律,而暂时不要在脑子里带着这一定是由某种分子决定的的假说。那样的话,或许生物学会有真正的突破。 观察,只有观察,才是科学的立足之本。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418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