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废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丘”、墟”到“虚”的转化考释与思考
VGEGONG 2015-7-29 15:43
龚建华,2015. 从“丘”、“墟”到“虚”的转化考 释与思考, http://www.vgelab.org. 【 从“丘”、墟”到“虚”的转化考释与思考2015V1.2.pdf 】 从“丘”、“墟”到“虚”的转化考 释与思考 龚建华,2015/7/25 在虚拟现实与虚拟地理环境概念中,“虚”是一个关键的词。在2001年出版的《虚拟地理环境-在线虚拟现实的地理学透视》专著中,作者对于“虚”的字源及意义进行了如下阐述:   据李实(1999)对虚字的甲骨文的考释:   虚是土、丘的意思。进一步,虚,是“墟”的古字,可跟“墟”相通,而墟可指故城、废址,即表示曾经繁华、热闹,而如今废弃、残败、荒凉之地(辞源 1987)。这样,从古文字学看,虚包含有如下涵义:表示曾经有过、存在过,而如今不在场的事物或现象。如在时间上从“过去”扩展到“未来”,那么,虚还可表达:现还未到场、将来要出场的事物或现象。完整地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虚可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在场(未出场)的世界。这里,现在的不在场世界,是指人无法直觉感知的、但与当前可感知事物或现象相紧密关联的世界。 近来,在北京王府井的三联书店偶然阅读到著名华裔美国美术史家巫鸿教授 2007 年关于“废墟的内化: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与审美”一文,感到特别亲切与受启发。原先,作者对于“虚”的观点,是从甲骨文以及古字“虚”与“墟”相通分析而来的,从当时能获得的文献来看,一直没有发现有相关资料能证明或佐证我们观点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艺术史角度,巫鸿教授关于“墟”涵义认识,则表明了我们专著中关于“虚”的含义分析基本是合理可靠的,是可以接受的,并同时大大深化了我们对于“丘”、“墟”和“虚”的关系理解。 巫鸿( 2007 )对于“丘”与“墟”进行了仔细的解读,认为中文里表达“废墟”最早的词汇是“丘”。“丘”,本义是自然形成或人为造成的土墩,但也有第二语义指乡村、城镇或国都的遗址。中国最早的百科词典《广雅》说,“丘,空也”;同时,在商代卜卦铭文里, 丘被写成 或 ,即含有两个土墩或小山等立体形状的象形文字。张立东认为这个象形文字源自废城留下的残垣断壁的形象。所以,“丘”,作为一种独特的废墟概念与形象,可以包含二种含义:建筑物遗迹和空虚的状态(巫鸿, 2007 )。 巫鸿( 2007 )认为“墟”字,则在东周时期,逐渐成为表示“废墟”的第二个主要词汇。虽然“丘”和“墟”经常交互使用,但“丘”,首先是指一种具体的地形特征,而“墟”的基本含义是“空”。从“丘”到“墟”的变化转向过程,巫鸿认为是对“废墟”的内化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对废墟的表现日益从外在的和表面的迹象中解放出来,而愈发依赖于观者对特定地点的主观反应”。“墟”,是摧毁了的木质结构留下的“虚空”,可以更多地想象为一种空旷的空间,可以作为一种“空”场,在那里,前朝的古都建筑曾经耸立。所以,“墟”,不由外部特征的识别,而被赋予了一种主观的实在,而激发情思的是观者对这个空间的领悟(巫鸿, 2007 )。 而关于“虚”字,依据“虚”的甲骨文考释,“虚”是丘,又与“墟”字相通,所以,从“丘”,到“墟”,再到“虚”,则也可以认为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进一步变化转向。“虚”,则更多地远离了“废墟”的情景,转向了更广义的“空”和更主观的“想象”实在,更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但应该指出,中文“虚”字,含有的对于往昔已逝事物的追忆,“废墟”留下的遗迹、痕迹,则隐约地留在了“虚”的深层涵义世界。 所以,在《虚拟地理环境 - 在线虚拟现实的地理学透视 》专著中,我们认为中文“虚 ” 字,是面向过去的,是回忆式的,是静的,是“空”的;而西方的“ Virtual ”一字(具体解释见《虚拟地理环境》专著),则是面向未来的,是动的,具有面向显现的生机与潜在活力。“虚”与“ Virtual ”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某种细微差异性特征。 作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过去”与“未来”一样重要,东西方文化的“虚”与“ Virtual ”必然也必须相遇、相接、相融;作为一个整体,“虚 /Virtual ”共同完整地昭示人类虚拟文化的多元基因基质,以及“虚”与“ Virtual ”交融后人类未来虚拟世界发展的源动力特征。 参考文献: 龚建华,林珲, 2001. 虚拟地理环境 - 在线虚拟现实的地理学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 巫鸿,2007. 废墟的内化: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与审美 . 巫鸿著,梅玫,肖铁,施杰等译,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pp31-82,2013.
个人分类: Pulications|4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衡
pingguo 2015-6-1 21:05
岁月的风把喜鹊和乌鸦带到身边, 前者是短暂的。 当我弄清这一点自身已化为废墟。 好在我一直在沿用我的童年, 抓几粒葡萄干扔进嘴里, 足以平衡整个世界的味道。 2015-06-01
个人分类: 诗歌|1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惊悚】【蓝色废墟 Blue Ruin (2013)】【美国】
lcj2212916 2014-4-26 19:03
导演 : Jeremy Saulnier 编剧 : Jeremy Saulnier 主演 : Macon Blair / Devin Ratray / 艾米·哈格里夫斯 / Kevin Kolack / Eve Plumb / David W. Thompson 类型: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05-18(戛纳电影节) 片长: 90分钟 IMDb链接: tt2359024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费比西奖 导演双周单元 Jeremy Saulnier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3360846
1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废墟中救人是个技术活
热度 21 Majorite 2013-4-21 12:35
地震废墟中救人是个技术活 看到这张照片,我心理很难过。 这几个年轻人,哪有救灾的样子?懒散地坐在废墟上,似乎不知如何救援。 时间就是生命,埋在废墟中身体正在流血。 崭新的铁锹,油漆尚未磨掉,说明还没有挖掘。 那个青年的手套洁白无瑕, 还没有沾过尘土。 其他人手不带手套,脚上没有坚硬的不怕扎的厚底工作皮鞋。 他们的手干干净净,还没有开始干活。 哪有干活的样子?年轻人。 凭一把铁锹,焉能翘起沉重的混凝土和墙体。 你们需要的是顶撑、破拆等工具(千斤顶与吊车)。 不要摆样子拍新闻照片,你们坐着的废墟中有活着的、呻吟的生命。他们是你们的兄弟姐妹。 年轻人,起来,赶紧寻找废墟下面活着的生命,挖掘,不要停,时间就是生命。72小时是生命的界限。 几十年一成不变的、一把铁锹的抗震救灾的模式,能否变一变?加进科技的成分? 震后救人,是个力气活,更是技术活,没有专业技术,只凭一股冲动和激情,只会误大事,使本能救出的伤员加重伤情。 专业救援,事半功倍;一窝蜂蛮干,事倍功半。在日本,地震发生后,救援队伍专业化程度较高、组织实施有序,往往给人深刻印象。经历过汶川大地震,我们有责任在雅安地震的救援中体现出专业精神, 可惜我还没有看到。救援工作的专业体现在救援装备、救援训练、力量调派、实战经验等方面的专业化。国人从不缺乏救灾热情,往往缺少的正是专业。 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信奉专业主义——这是对生命的真正尊重, 我喜欢这张照片上的军人团结、紧张的精神,这才叫救灾。 据解放军报报道,人命关天,兵贵神速。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他们迅速启动应急救援机制,协调成空,空中投送救援官兵。   飞机抵达邛崃机场。一下飞机,带队的该团副团长陈代荣就组织官兵们转运物资,迅速赶往震中。从邛崃到芦山,一路上车流量越来越大。记者看到,多半是医疗救援和物资运送车辆。几乎所有车辆,都闪着应急灯,怀着同一个心愿,奔向同一个目标。   道路越来越窄。离芦山还有 40 多公里,从灾区涌来的车辆,和往灾区开进的车辆堵在一起,堵得官兵心急火燎。陈代荣急中生智,拦下 6 辆摩托车,由副营长亢卓带领 12 人先遣组,携带轻型装备,向震中挺进。
个人分类: 地震灾区|4914 次阅读|26 个评论
废墟与创造者
jlpemail 2009-6-7 10:20
废墟不可怕,因为,创造者来了. 恺撒说:Veni,vidi,vici,拉丁文中是压韵的.哲理诗.可惜 i came, i saw,i conquered损失了韵律, 中文意思:我来了,我看了,我取胜了. 这是征服者的自负诗或者宣言.简短的演讲. 创造者可以在废墟边说: 我来到,我创造,我离开. i came,i created ,i left.
个人分类: 学术现场|3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废墟旁边的救赎
jlpemail 2009-6-7 10:11
大灾过后,废墟旁边,死者长逝,存者需要搭救和赎罪. 搭救的是无罪的,赎罪的是有罪的. 那些无辜受了灾的最可怜,那些由于其失职\贪婪等行为造成了人民灾难的,需要赎罪. 赎罪者,主要靠他们自己的良心发现.丧尽天良的,肯定不会为自己的罪恶付出钱财或者 精神的代价. 需要搭救的是大量的无辜的,受到严重侵害的人民.他们到哪里诉苦?诉了有什么效果? 博取廉价的同情?同情其实意味着不平等.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是哲学家们的谦虚之辞.这些学家们其实也可以改变世界的,因了他们的思想武器. 灾后的搭救,就是一种,尤其是,精神世界的改变.钱财\房屋等可以重新获取.可以在废墟 上进行建设.而困难的是,精神废墟上的民众如何解救? 那些不攻自破的说教,那些堂而皇之的宣传,那些欲盖弥彰的表演,都坍塌了.这就需要精神 世界的按摩师出现,需要心灵的慰藉,需要往精神荒漠里运输甘泉的人. 这些人的牺牲和奉献,与某些人口口声声讲到的义务不是一回事.后者不过是只要别人尽义务 自己得到权利罢了. 前者的付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是人文关怀. 而,在精神废墟上,在心灵荒漠里,这是最缺乏的.心灵和精神的滋养还是要依靠心灵和精神来 实现.仅仅输送面包和矿泉水是不能解决精神问题的.发放消费也不解决问题. 沙漠的绿化是艰难的;精神荒漠的绿化更艰难.心灵的滋养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将心比心, 有自己的荒漠经历,切身感受他人的心灵的干旱和饥渴. 这或许是为什么有些早年经受磨难的人,往往成为慈悲为怀的人的缘故吧?当然,也不乏这样的 人,他们以前吃了苦,千方百计地要在别人身上谋求补偿,从此获取变态的满足,这样的人就有些 缺少耻辱感了.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2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营外说营
jlpemail 2008-6-3 07:20
2007 年冬天,我途径曾工作过的军营。那是一座马蹄形的三层红色窝砖建筑;在一个十字路口,可能建筑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抬头张望的时候,一个带黄色安全帽的人,从已经空荡荡的窗户框子里探出头来, 他右脚踩着窗台,左手扶着窗框,右手拿着铁锤很奇怪的样子。 那个窗口,曾经是我和同事们张望街景,包括香椿树的地方。香椿树已经不见了,那里堆起了抽出的钢筋。钢筋枝枝杈杈地躺在地上,好似高原无人区遭遇偷猎的巨兽遗骨。 有拆迁工人和大型机械进入这座军营,它将要成为一篇废墟。 这里,原先可能是陆军某团的驻地,后来成了二炮的地盘。二炮,先把干休所建在这里,又把总部迁移了过来。那座发射架形状的高层建筑, 1992 年 10 月开始使用。我在当年年底进入旁边的马蹄楼,经常听到对面工厂的高音喇叭,播送一个非常流行的香港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隔墙有音,虽然不是靡靡之音,也觉得非常怪异,和军营的气氛不协调。 我先在一层,后来进入二层工作, 10 年后在那里脱去军装,完成了从青年到中年的转变,从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到双鬓斑斓。 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别人拆除自己工作过的建筑,并不十分留恋或者觉得可惜。那些褪色的营房、营墙,已经或者将要倒塌,是值得庆幸的,它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它们曾经禁锢过多少代的青春的躯体和思想。当各种媒体极力渲染那种坚韧的力量时,往往忽略了它其实源于许多无法言传的牺牲和无奈。正因此,它们才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可以说,这种力量是青春和热血、生命凝结起来的,无论情愿还是不情愿,都非常真实、自然。某种整齐、统一的思想曾经产生统一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曾经从事多年的野外测量工作,居住各种营房自然而然的。这些营房,有飞驰的闷罐车厢,有宽大的车库,有民居。也有海军、空军兄弟单位的营房。这些暂时的或者流动的营房,是我们的歇脚点,是充电的地方。居住时间最长久的还是这座即将成为废墟的楼房。 面对废墟,可以凭吊已经失去的青春。 面对废墟,可以回顾已然流逝的时光。 面对废墟,可以反思曾经淡忘的失误。 那些废墟不会长久地保留,它们会被清理干净,就好似这里压根就没有过三层建筑一样。这里要竖立的是高层建筑,它们将和我无关,和我将来的日子无关。实际上,我离开这里已经五年了,这个数字会不断增长。 可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是,那个禁锢我多年的地方。我为什么会一度非常留恋?非常感伤?非常绝望? 人,太留恋过去了,不是好事情,会停滞不前,会失去方向。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3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子站在废墟上
jlpemail 2008-2-16 18:49
距离京都若干公里,有个荒芜了多年的地方.正月初八那天, 我携子重新抵达了那片废墟.从这片废墟上,走出了一个人,一个怀 念过这片废墟的人.初春下午的阳光并不强烈,儿子不需要眯缝起 那双即将11岁的童眸. 我没有提议,是他自己自然地选择了跨立的姿势,一种略显自信 的姿势.瞬间的跨立,其实是一种告别昔日的文化暗示. 这片废墟,其实是肥沃的一方土,即将破土的是人间奇卉.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311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