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思考方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人类简史(32)
罗非 2017-7-1 10:15
  数字的语言   几个世纪过去,官僚制度式的数据处理方式与人类自然思考方式的差异越来越大,重要性也越来越高。还不到9世纪的时候,发明了另一种部分表意的文字,让储存和处理数字数据的效率一日千里,成为重要的里程碑。这种文字是由10个符号组成,代表从0到9的数字。很容易让人搞错的一点在于,虽然这些符号现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但其实是印度人发明的。而且现代阿拉伯人自己还用了一组和西方颇不相同的数字符号系统,就更叫人一头雾水。之所以现在我们会称“阿拉伯数字”,是因为阿拉伯人攻打印度时发现了这套实用的系统,再加以改良传到中东,进而传入欧洲。等到有几个其他符号加入了阿拉伯数字系统(例如加号、减号、乘号),就成了现代数学符号的基础。   虽然这整套系统仍然只是种部分表意的文字符号,但这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大重要语言。几乎所有的国家、企业、组织和机构,不管讲的是阿拉伯语、印度语、英语还是挪威语,都必须使用数学符号来记录及处理数据。只要能将信息转成数学符号,储存、传播和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就能快到令人叹服。   因此,如果哪个人想打动政府、组织和企业,就必须学会“用数字说话”。而专家也费尽心力,甚至像是“贫穷”、“幸福”和“诚实”这些概念,都能翻译成一个又一个的数字,成了“贫穷线”、“主观幸福感程度”、“信用等级”。而像是物理和工程方面,几乎整个知识领域都快要和人类的口语语言脱节,而由数学符号独挑大梁。   这是根据相对论所推导出来的公式,能够计算质量重力加速度。大多数一般人只要见到这个公式一眼就只能瞠目结舌,像是鹿在路上被车灯照到一样。这种反应其实很自然,并不代表这个人天生愚鲁或是缺乏好奇。除了极少数例外,人类大脑就是没有思考像是相对论或量子力学这些概念的能力。物理学家之所以能这样思考,是因为他们抛下了传统的人类思维方式,从头学习如何在外部数据处理系统的协助下思考。他们的思考过程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不是在他们的脑子里,而是在计算机里或是教室黑板上。   近来,数学符号已经带来另一种更革命性的文字系统,计算机所使用的二进制程序语言,全部只有两个符号:0与1。就像是现在我用键盘打到计算机上的所有文字,也都是由0和1的组合所呈现。   * * *   文字本来应该是人类意识的仆人,但现在正在反仆为主。计算机并无法理解智人如何说话、感觉和编织梦想,所以我们现在反而是用一种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数字语言来教智人如何说话、感觉和编织梦想。   而且这还没完。人工智能的领域还希望能够完全在计算机二进制的程序语言上创造一种新的智能。像是科幻电影《黑客任务》或《魔鬼终结者》,就都预测着总有一天这些二进制语言会抛下人性给它们的枷锁,而人类想要反扑的时候,它们就会试图消灭人类。     就算当时大家都讲阿卡德语,但苏美尔语仍然是官方语言,也是各项记录所用的语言。因此立志成为抄写员的人就得讲苏美尔语。
个人分类: 科普|1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现”决定于“风格”
热度 6 taol 2012-12-8 15:03
不同人的思考方式不同,他们发现的东西也必然带有他们的“风格”。正如斯蒂芬·温伯格在《终极理论之梦》和《仰望苍穹:科学反击文化敌手》中提到的那样——我们取得的发现是根据我们目前理解来想象的。至少科学家们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均以自己的风格去构建他们的发现。 李泳老师博文《 物理学的风光和物理学家的风格 》和《 科普应该表现科学家的风格 》亦是提到这有趣的一面。 据说,当年汤姆孙发现电子的同一时期,柏林的考夫曼测量到了更为精确的结果。只不过,考夫曼是为实证论者,没有想过发现的是一种新的粒子(不能猜想“看不见”的东西)。考夫曼很遗憾地与电子的发现擦肩而过。 科学家的风格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发现。 不过,科学理论的内容毕竟是客观的。出来见了阳光,必定就褪去其中文化的颜色。 ***********************************分割线************************************* 现在想想有时候自己越来越像一个 engineer 了,尽管一直以为自己内心充满 Physicist 艺术的冲动。不过,阴差阳错、稀里糊涂地入了 Engineering 做了 Engineer ,慢慢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 Engineer 化了。出现异常数据时首先想到“电池没电了?”、“设置出什么问题了?”,而不是“这组数据如何解释?”、“有新的机制?”。 有一次, Z 师弟在实验室问我检漏仪哪里买的,说是原来的坏了,打开就响。我想起来前些天拿出来用的时候是有类似的情况,当时以为是我没有密封好。这次又出这个问题,我想了想,是不是电池没电了?在更早些时候做实验,一组测量数据很不稳定,而且往一个方向漂,我当时和 Q 博士边做边讨论那组实验结果,没有得到更好的解释,后来我们发现传感器的指示灯不亮了——电池没电了。最终两个问题都以换电池的方式解决了,而没有相信光纤接触不良“导致”超光速的结果 。
个人分类: 集锦|437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思考方式辑录,知识的途径与标准完全相反
热度 1 yue 2011-5-4 16:2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74do=blogid=255764 我在《思考的四种具体过程(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的思考方式: 1、沉思 2、辩论 3、写作 4、教学 补充了两种方式。 1、学习 2、阅读 现在再补充一些: 1、实践 (实践本身就是思维) 2、直观 3、经验、体验 4、幻想 5、想象 6、语言游戏、文字游戏、胡说 (文字游戏是先于思考的。即,先做文字游戏,提出文字上的命题,然后再反思,这些命题是否有意义。) 以上还有些零碎,恳求批评指正。 以往的哲学在认识论上纠纷难解,其实是混淆了两种问题,一是知识的途径,而是知识的标准。 说到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实践和直观。 但是,说到过程或者途径,则无可无不可。 二者是完全相反的。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7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思考的四种具体过程(教学经验)
yue 2009-9-15 22:03
1、沉思 就是自己一个人苦思冥想,例如罗马皇帝的《沉思录》。形象地说,沉思就是托腮而思。 沉思有它的优点,就是不受环境影响,会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缺点是很难记录。 梦也是沉思。有时我做梦在思考,当时感到很好,但是醒来后就忘记,或者觉得很荒谬。 2、辩论 辩论也是思考的过程,孔明舌战群儒,不思考行吗? 它的优点是互相激发,缺点是思考被牵引,有时也很难记录,除非柏拉图给你作学生。 辩论也是讨论。讨论实际是集体思维。就象现在的并列计算机。 3、写作 写作也是很好的思考过程。写作中间会蔓延,好象德里达的“延异”DIFERENTIATE。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写作,就是因为写作帮助思考。它的优点是作为记录,记录下来后有利于慢慢的反思。 4、教学 过去我以为教学耽误学习,耽误研究,希望有钱了就不代课了。现在我发觉给学生上课,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照教材宣科。 讲课不是独唱,是交响。不仅要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也在拨动你。不过学生更多的不是语言,而是眼神,是抬头率。用“是”与“不是”来对你的观点,对你的思维发出作用力。抬头是表示“是”,低头表示“不是”,迷茫的眼神表示“是或不是”。 当你看着学生,看着他的眼睛,如果他迷茫,说明你讲得不吸引。相反如果他的眼睛发光,说明吸引了他。学生是一个驱动,可以驱动你的思维。为了吸引他,你会努力,当然通过语流的改善来吸引,也可以通过当时的思考来吸引他。 教学中间要思考,也就是临场发挥。课程熟悉了发挥会越来越多,也就是讲课中间的思考越来越多。 “ 教学相长 ”,不仅讲课本身是思考,有时学生给你提问题,或者学生的作业,正面反面都会促使你思考。有时学生的作业让你很失望,你会惊讶为什么学生听不懂你的意思,从反面让你思考。 缺点是记录困难,有时发挥的内容真好,可惜上完课就忘记了。我作学生的时候,我记录的东西很多,特别是教材中不会有的。也就是记录的主要是老师发挥的部分。 我现在用这样的方法,就是边讲课,边记录重要的思想火花,在课后也记录。不过人都是俗人,有时就忘记了。或许以后录音吧。 补充 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破万,神交古人。” 所谓“读书破万,神交古人”,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和古人一起讨论,也是思考的一个方法。 论语说,“ 思而不学则殆 ”。是说思考本来脱离不了学习。 论语还说,“ 切问而近思”。 是说向别人请教,相当于自己的思考。是最直接把学习和思考等同起来的。或者最直接表达二者密切关系的。 当然最著名的荀子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比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对论语的引用) 学习和阅读有浅度与深度。例如阅读,有精读与泛读。浅度的学习和阅读,就是仅仅用记忆活动来处理信息,深度的学习和阅读,则是伴随思考。 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惘”, 就是说学习的时候不思考,不理解,那么最终还是糊涂的。 思维有感性与理性之分,但本文是从外观上去说。 再补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74do=blogquickforward=1id=440374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974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