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化学教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博客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yaoronggui 2012-2-17 07:18
鹰潭一中 桂耀荣 化学新课程教学“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鉴于此,笔者以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博客,重塑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或许对新课程化学教学的开展以及其它课程的教学有所启迪。博客应用于化学教学,对于化学教师而言,博客的过程主要是整理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是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 笔者于2007年在科学网注册了博客——面向未来教育 服务化学教学(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ronggui ),该博客设置了如下模块: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竞赛、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竞赛、大学化学、自主招生、教育管理、论文写作、精读资料、教学拾遗、留言板。下面结合笔者的博客谈谈博客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博客作为教学反思工具。 教师可以把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冲突写进博客,便于日后的整理和利用,而且能够使自己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实现与他人交流与分享,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博客有利于对教师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从而改进教育方法。如化学教师通过博客写下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学中一些特殊现象的解决办法等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汇总,便于及时总结与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这种不停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教师可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使自己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快速成长。 第二、博客作为教学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教研组的虚拟教研平台,在网上探讨教学和研究。 博客是教学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学生课后可以通过博客与教师在网上的进行交流。博客所倡导的“写—录,思—享,品—学”六原则很好的体现了师生、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教育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教诲他们怎样做人。因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学生的行为,而情感态度则影响着行为的选择,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以知识为载体来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博客作为教研组活动的工具。用博客作为教研活动的工具可以扩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不限制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教师任何时候对教学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写在博客中,也可以加入到兄弟学校的教研中,共同进行教学研究。 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站点与优秀教师、教育专家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与名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水平。在这种交流、碰撞、反思的不断循环过程中,多了教师的独立思考,多了研究型教师团队的思想碰撞,更多了碰撞后产生的新观点、新智慧、新知识、新积淀、新资源;同时在这样的循环过程当中,推动了教师自身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博客,使得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年轻的教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博客最大功能应该是它的适时性和交互性,利用它组建一个个团队或研究的实体,共同参与某个教研课题的研究。通过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制定弥补的措施手段,因为有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你会走很少的弯路。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多层面上开展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 第三、博客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博客有利于化学教学信息管理和发布,使教学时空得以极大延伸。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资源,如化学课件及与教材相关连的音像资源等放自己的博客之中,也可以链接网站或文献,从而为教学提供学习资源,呈现学习内容,记录学习过程,构建个性化的化学教学博客。学生通过运用博客,参与博客中的讨论可以让一个普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全世界化学领域最优秀的人(因为他们也是网络虚拟学习社群圈的一员),通过参与回复、讨论,可以体验他们的思想,与他们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这样不但能够分享到他们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能够分享到他们的经验、思想和体验,这些体验、经验的获得将使得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实现跨越式的提升和发展。 第四、博客有助于教师进行知识积累。   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博客的内容是经过使用者的思考和精心筛选组织起来的,这就保证了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高了学习者的阅读效率。化学教师通过网上阅读和搜索,还可以将对自身工作学习有益的信息资源,通过链接与收藏,使之汇集成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加油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博客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的共享,博客这一方式将改变教师孤军奋战的状况。博客技术充分支持“对话、合作、共享”的时代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如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同时还方便了教师本人以后查阅。 第五、博客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平台。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基于主题博客形式展开。教师提出研究探讨的主题,然后教师充当引导与帮助者的角色,通过博客将学生对该主题的一些认识、查找的相关资料整合在一起,供所有人来分享,并将对该主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博客为互联网环境下展开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和形式。因为化学教师的博客收集了非常多的化学资源,所以学生通过化学教师的博客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总之,博客可以在跨越时空的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问题讨论、相互通报彼此的情况;博客的知识与思想是开放式的,通过博客日志,教师将日常的教学进程及教学思想及时记录并发布,筛选并链接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相关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受教育者能够及时汲取这些知识和思想。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4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距离2011高考100天前
热度 3 yaoronggui 2011-2-26 17:06
今天2011年2月26日,距离2011年高考仅有101天。从明天开始我有很多事情要忙了,因为从明天开始,我要担任初三创新教育实验班(由全市总成绩前60名的学生组成)的化学教学工作,还要担任高三(0)班(这个班由高三年级理科前12名的学生组成)的化学教学工作。 我目前担任了一个竞赛实验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一个重点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和一个重点班的班主任工作,还要参与编写一本书(2011年6月1日交稿)。现在新增了两个班的教学工作,负担增重了,备课要多备两种不同的课,这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我来说,可以使我得到更好的锻炼,使我的工作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 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绝不会辜负学校与家长的信任与期望。 在接下来的100天,我要 闭博修炼,努力工作 !偶尔上传一些化学学习资料供学生使用! 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3807 次阅读|8 个评论
化学教育网化学教学视频专区
yaoronggui 2010-2-28 06:45
由于教学视频数量多,视频大,所以化学教育网在优酷网站上开通了化学教 育网化学教学视频空间。 化学教育网化学教学视频空间 地址: http://u.youku.com/chemedu 该空间将不断增加初中、高中和大学化学教学视频,敬请关注!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4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熵”与化学教学
华明 2010-2-5 12:33
看到科学网上很多人都在议论熵,有些感触。由于工作忙,写文章也慢,这里仅仅零碎地写一点,希望与大家一起学习。有些内容可能在以后不忙的时候加补上去, 熵确实是个不容易理解的物理量,很多老师也未必能讲清楚,大多是限制于课本的灌输。我毕业的化学系虽然也不错,可惜老师讲的也不咋的,只记得他说过一句话熵是个怪物。到底怪在哪里却没有印象。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它比较抽象,另一方面它几乎没有直接对应的测量,尽管间接的量热可以推测出一些过程的熵变。 其实,复杂的抽象的熵到了分子体系中就应该变得相对明朗了,利用具体的实例便可能把复杂的概念讲清楚。无论是气体的混合,水油的不相溶,药物分子的设计,蛋白的折叠,等等,里头都需要利用到熵的概念,计算熵的贡献。可惜,印象中教材里面几乎仅仅涉及非常原始的实验:气体膨胀做功吸热放热,科学网上谈得教多的也是那些内容,还有的便是天马行空之类的穷论,与科学研究的方向有点远。 王宝山老师是做理论化学的,也教过大学热力学。对于熵,他的文章里有些有趣的描述。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229 不过,个人觉得有些内容需要推敲一下,尤其是因为那是王老师作为教学心得写的文章。 自由能 = 热能 - 温度 * 熵 是王老师文章中的一个公 式。我觉得 应该是 自由能 = 能量 - 温度 * 熵 ,(G=H-TS, H=E+PV, H是焓,E 是分子的内能,对于凝聚态来说,E和H常常混用,因为PV基本上是个常数;这是标准的教材内容了。)尤其是对他提及的化学反应,很多能量不仅是以热量的形式,还有化学键能的形式存在。对于光合作用来说,还有光能这个最重要的能源。 熵 = 能量 / 温度。因此,熵与能量是密不可分的 这个表述是很有问题的。熵的本质不在于能量,而在于几率。从上面的公式中就可以简单地看出,熵与能量是基本独立的,它们是构成自由能的两个部分。差别就在于熵带有一个温度因子。也就是说,对于恒温过程来说,自由能的变化与熵变的关系是线性的。(dG=dH-TdS, 对于凝聚态一般是 dG=dE-TdS) 离开统计力学,对熵的描述将是苍白的。构型熵讲的是与分子结构有关的部分,也基本是熵的核心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例子便是分子的转动熵,比如,在相同条件下,等量的正戊烷(n-pentane)比新戊烷(2,2-dimethyl propane)转动熵大。在转动能量函数中,正戊烷有多个等价的最小点,也就是说它的转动自由度大,而后者就只有一个最小点。(上面提及的其它几个例子以后有机会在写点。)马里兰大学的MICHAEL GILSON 的网页提供了更多资料,甚至有免费的软件和使用说明,可以用分子力学来计算构型熵。对熵充满热情的人,不妨一试。 http://gilsonlab.umbi.umd.edu/accent_man-v12.PDF 下面是美国化学教育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讲的也是构型熵。 http://entropysite.oxy.edu/ConFigEntPublicat.pdf 其实,维基百科里头有很丰富的内容。 http://en.wikipedia.org/wiki/Entropy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tition_function_(statistical_mechanics ) 顺便提及一篇来自《自然药物发现评论》里面的新文章,讲的是药物设计中熵焓对 药物分子活性 (对应于它与蛋白的结合自由能)的不同贡献( 熵焓互补 是文献中经常提及的名词)。作者试图根据几类药物的演变和它们与靶体结合的热力学性质(熵的贡献多还是焓的贡献多)认为热力学数据可能对药物的优化起一些指导。感兴趣的可以参考原文,不过里面的结论不一定是普适的(有几个图示好象也不一定是按比例画的)。三位作者从事的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计算化学,药物设计,等。他们的工作受到广泛的关注。 http://www.nature.com/nrd/journal/v9/n1/abs/nrd3054.html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9 , 23-27 (January 2010) | :10.1038/nrd3054 :10.1038/nrd3054 Innovation : Adding calorimetric data to decision making in lead discovery: a hot tip John E. Ladbury 1 , Gerhard Klebe 2 Ernesto Freire 3 Recognition of the limitations of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approaches in the discovery of candidate drugs has reawakened interest in structure-based and other rational design methods. Here, we describe how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can be used to obtain thermodynamic data on the binding of compounds to protein targets. We propose that these data particularly the change in enthalpy could provide a valuable, complementary addition to established tools for selecting compounds in lead discovery and for aiding lead optimization. 下面是一个生物量热仪器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 有一定参考价值。【它同时出现在《自然药物发现评论》上面那篇文章的左边,显然是做广告。】 http://www.microcal.com/documents/ITC-and-Drug-Design.pdf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762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