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学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学期新制度
pinjianlu 2011-8-30 17:13
新的学期要开始了,老板制定了新制度,那就是:开学之前先制定了学期计划,然后每周总结,与学期计划进行对比,以此作为考核标准。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2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雨欲来风满楼-序
liyingxuan 2011-8-29 20:55
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感觉自己很颓废。到现在还没有把明天的课备好。一天过得浑浑噩噩的,心里无数次的告诉自己要打起精神,可还是。。。。。。 晚上收到了NSFC的评审意见,总体评价非常不好。 哎。。。。。。。。。。 心里想说的话很多很多,可是又感觉无从说起。 还是先打起精神干好眼前的事情吧,明天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这个学期似乎该收收心,努力干出电成绩来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遵守6:00-22:00的作息时间,好好锻炼身体。今晚还剩下1小时的工作时间,备课!备课!!!!!!!
个人分类: 心情随笔|2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学期开始了
热度 2 liuruibj 2011-8-29 06:59
新学期开始了,院长又在会上规划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还有横向经费的申请。看看别人的成就,顿时感觉压力好大啊!我们专业清华一名教授的个人网页上显示,其发表文章近300篇,论著10多部,8个学校的兼职教授,国内外各种学术机构中担任要职,其在外讲学的行程也如明星赶场一般。想想现在的各项指标都那么吓人,绝非我等碌碌无为之辈敢问津也! 基金和论文在国内外都是学术界的核心评价标准,都是教授们挠头的问题。只是在中国,很多问题变了味!从美国回来以后,一个字也没写。究其原因,总也觉得自己过去的论文凑数的多,缺乏实质性内容。但要写出有原创性的东西,又何等艰难啊!纠结等待中,无法提笔!这样的状态不知要持续到几时?
2801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学期、新气象
neudoctor 2011-8-23 00:34
光阴似箭,伴随着暑期生活的结束,我们再次迎来了新的一个学期。 新学期开始之际,送大家几句希望、几句祝福和几句问候。 希望学术促进会的同学们做好三件事:1、做好人;2、做好科研;3、做好学生干部 祝福学术促进会的同学们在研究生的生涯中学会:1、规律生活,健康运动;2、清晰定位自我;3、有逐步明确的职业规划 问候学术促进会的同学们:1、至亲至爱;2、同学朋友;3、生意伙伴 新学期,新气象,愿我们的兄弟姐妹情谊更深,愿我们的学习顺利,愿我们的就业顺利。
个人分类: 成员心得交流园地|1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研究生进入课题组的一二三四
热度 1 yanhuasanman 2011-3-22 12:18
新学期,自该有新任务。研一学生的工作重心,逐渐从基础课的学习转移到科研素质的培养上,其面临的选择是:是否在学有余力时,申请加入导师的科研课题小组? 既然号称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那是必不可少的培养环节。而科研往往以课题为载体,因此,参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是迈入科学殿堂的捷径。根据导师培养方式的不同,研究生介入课题研究的时点各异。有学生从大学本科时一直跟随导师,有学生从研一就开始,有迟到研二才有机会者,也有人直到毕业也未曾触碰到课题组的大门。因此,要不要进课题组以及什么时候进课题组,成为研究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 过早介入,正常的基础课学习会被干扰;太晚进入,特别是对学制仅两年或两年半的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及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都会大受影响。 撇开导师对研究生参与科研已有明确安排的情形,那些无此条件的研一学生,会更加纠结。若确实希望摸索科研的门道,想向导师提出申请进入课题组并获批准,且位列其中后能有甘之如饴的畅快,学生需要想清楚:一个目标,两项遵守,三种转变,四个收获。 “一个目标”是指“愿意以配得上科研工作者身份的学术成果完成研究生学业”。依循常理,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故“科研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科研是万万不能的。”倘若只以学位获取为导向,蒙混过关为目的,那就没必要在课题组中承担研究工作,更不用提研究二字。只为求得在导师处赚取工分,实无必要。贸贸然进入课题组而引发整体绩效下降而自身却少有长进,此等害人害己之事,少做为好。学位可以借助蒙混,而学问只能凭借钻研。 “两项遵守”,一指遵守课题组的管理制度,一指遵守研究人员自行许下的承诺。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用自律来监督自己,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约束。一个卓越的课题研究小组,必然配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科研管理,源自于完善的制度和人性化的执行。完善的制度强调“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而人性化的执行更看重研究人员基于科研道德的自律。科研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规则需要研究人员去遵循,若一味胡乱行事、肆意妄为,小则阻挠课题进展,大则伤及课题组声誉,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进入课题组,不是为了沦落成别人眼中弄坏一锅汤的耗子屎,应当努力升华成给课题组添砖加瓦的好帮手。在向导师申请时,千万不要为求导师同意而随便应承或承诺。一句承诺就是一种责任。一诺值千金,必须时刻谨记并信守诺言。连五岁小孩尚知“苟亲诺,进退错”,作为国家栋梁之才的研究生,恐怕表现不能比未来的花朵还差吧? “三种转变”是指: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变、从工作到事业的转变、从被动推拉到自动自发的转变。研究生学习看似是大学本科阶段的高端延伸,但其间的最大差别在于:本科阶段可以把自己当做学生,而研究生阶段只能将自己看作职场人士,最起码要具备“社会人”的心态。想想你那些正在就业的大学同学,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可没有你在学校这么舒服,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还能为失恋的伤痛和网络游戏未能通关而伤心哭泣。他们可没有这样风花雪月。他们要面对的是领导的诘难和同事的嘲讽,要承受不管刮风下雨都必须准时打卡的压力,更要咀嚼工资涨幅永远赶不上房价飞升的心酸。是否遵守游戏规则,是区分学生和职场人士的分水岭。散漫不是个性的彰显,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才是真正的个性。哪怕是再有革命精神的创造者,也是从遵从社会游戏法则开始,逐步开创为世人所接受的新准则。如果持续停留在学生心态,对课题组制定的规章制度不放在眼里,同时又缺乏高度自律,要想实现后两种转变,无异于空口说白话。课题组分派给你的任务,你把它当作是工作还是事业,所要付出的辛苦和煎熬,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在用心程度上就存在极大不同:用工作的心态去完成,往往是尽力而为;用事业的心境去对待,就能做到全力以赴。其间的差距在于能否做到全情投入。一个人在克服困难时,只有全身心付出,才能激发潜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坐在电脑前“等、靠、要”。长期习惯于被人推、拉方有所行动者,缺少了成长成才的自觉意识,在工作态度上根本不可能上升到自动自发的较高层级。 “四个收获”是指:学术精进、情感升华、意志磨砺、生活历练。参与课题组的首要目的,当然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收获长足进步,在导师的指导下让课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技巧,训练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练就了“下笔如有神”的写作技能,则学术之精进,必能得以实现。但是,要求一个对科研圣殿还懵懂无知的学生,凭借一己之力穿越重重障碍,虽不说完全不现实,至少其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是事倍功半的。为此,必须发挥学术团队的作用,利用好学术互助组“促、帮、带”的功能。科学研究可不是菜市场买小菜,只要看中了付钱即可,科研要么是“无”中生“有”,要么是推“陈”出“新”,总之创新是必不可缺的重要元素。创新点从何而来,不仅依靠个人的灵光一闪,更得凭借集体智慧的头脑风暴。特别是课题遭遇研究瓶颈时,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不放弃的勇气来支撑摇摇欲坠的创新大厦。当一群科研工作者拥有共同使命并在追逐使命的过程中相扶相携,在“革命”的欲火中铸就真挚的情感,那才是难能可贵和弥足珍贵的。而科研带给每一位研究者的,不仅仅是科学素养的提升,更增强了他们适应未来紧张、复杂、多变的生活的能力。课题如何分工、沟通怎么有效、困难何以克服,解决好这些摆在课题组面前的棘手难题,本身就是传递给研究者生存的技能、生活的技巧和生命的记忆。与课题研究深入同步增进的知识、技能及思想,必将伴随潜心研究者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惧风雨,不畏艰难,能在凄风苦雨中昂首高唱“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只有这样的场景出现,才能从中辨析出科学研究塑造的真正的人。
个人分类: 转载|1827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点家当、厘清思路、找到方法、复兴中医——新学期研究生《中医
热度 2 何裕民 2011-3-16 12:09
今天开始,我给大家讲讲基础理论讲座! 中医今天的问题,绝对不是闷着头去做就行的,现在必须理理思路,点点家当,找到方法。 讲到这,我首先想跟大家讨论对中医学的总体看法和对医学的总体认识,中医学不可回避的是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我们中医学界同仁一方面要求别人承认中医学是科学,但是我们的研究方法又背离了科学与客观,包括与时俱进!这就是一个悖论。当然,这里的科学与客观,不仅仅是西方所讲的这些。 中医是很有价值的,但是中医在今天的价值,需要我们全体中医人好好思考思考。我觉得我们中医需要振兴,我们中医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还没有理清楚,中国今天处于巨大的、快速的发展过程中,这对中医人来说更是一个快速的转型期。特别对在座的各位年轻的研究生!我对上海特别看好,上海是一个各种观念交汇的地方,上海很开放,所以作为一个最开放的城市,在浦东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我觉得大家更应该放下包袱,理清思路,好好往前走,在中医领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我们今天谈中医的进展,谈中医的问题,我不想先和大家谈具体的学术问题。首先要把思路理清楚,把背景弄清楚,把方法校正了。因此,我会从背景谈起,从历史谈起。我的体会,学科也好、股票也好,越是处于低潮,就越容易取得一些成就,因为机会多么!所以,中医现在处于低谷不可否定,但不必过于消极失望。 中医现在的低谷有她的历史必然性,因为我们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是中国文化建设大大滞后!欧风美雨影响中国百余年!以前我们既没有能力、财力,更缺乏文化上的自信!今天我们有了能力和财力,进行这方面的建设。中国现在在科技上的投资在世界上是排在前列的,我们现在的应用技术跑得很快;所以我们有能力潜下心来做一个该做的事情,包括复兴中医,以复兴中医为契机,复兴中国优秀文化!但首先需要观念更新,文化上适度自信! 提到中医的价值,应该从对医学本身的反思开始。去年这个时候,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放了我一档节目,我和王鲁湘老师搭档,讲了一期“中国医学的困境和改革”。我当时不是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太大。我就说今天的医学面临了许多困境。一些怎么样的困境?第一,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夏皮罗,现在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 2005 年写了一本书叫《下一波预测》。他说到 2012 年,希腊和一些老牌欧州福利国家将要破产。我当时看到这本书很惊讶!他分析的相当现实:第一波是希腊这些国家要破产,第二波是包括日本在内的这些国家要破产。我看到这本书时是 2008 年。结果大家知道 2009 年希腊就出现严重经济危机。我对夏皮罗的观点很感兴趣。仔细看了这本书。他分析了几点:第一、现在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劳动人口因为老龄化)都下降了;能够提供税赋劳动者的越来越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国家负担(包括养老费用与负担)越来越重;更为重要的是医疗成本在直线上升。今天的医学就是太高科技化了,成本高昂到无法承受…。短期内还会剧烈飙升,社会受得了吗?因此,循此下去,一些国家破产不是天方夜谭!更不用说家庭破产了! 涉及这些,我们首先要考虑医学究竟是干什么?今天有很多论述我就不一一展开了。我只想明确告诉大家一个结论:医学不只是一门科学,一种技术,更是一类“人学”。我认为医学既是种技术,又是包含经验,还突出体现出她的“人文性”,医学至少应该有三条腿:科学技术一条“腿”;经验一条腿,经验包括生活方式与经验;还有人文呵护一方面。 医学的目的是什么?也许大家都很明白:治疗疾病的!但其实不明白!现代的医学,很多病没有办法治好,比如高血压,只能终身吃药,这个成本有多高?能解决多少问题?今天我们的医学,定位为治疗医学,是有问题的医学,是被商业捆绑了的医学。这绝对是个严重的问题。医学的本质是什么?上个世纪 90 年代,美国一批医学家就组织全球专家讨论医学的目的,疑惑很多。因为在许多病治不好的情况下,人们产生了严重的困惑!医学究竟是干什么的?讨论到最后的结果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治病。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人是怎么认识的。在讲这个之前,搞临床的都知道,事实证实非常明确:临床的确有很多病是治不好的!那么,我们的医学(包括全球数以千 万计的医师)不是在做无效功吗?我记得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07 年发表过一篇文章,说 65 种病症有时候不治疗比治疗更好!所以,把医学的定位在“疾病的治疗上”是极大的偏差。 那中国人怎么说呢?我们把医学叫“卫生”?“卫生”就是捍卫生命,只要对健康有利,各种方法都可以!因此,有各种各样的养身方法与措施。所以,我提出的医学目的是“呵护生命、守住健康”。医学的目的我们是需要好好考虑考虑的,治病只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的一种补救措施,而不是主要目的。否则,我们一方面费用承担不起,一方面,效果极差!矛盾突出,只有药商们暗自庆幸!因为符合他们的利益最大化!事实上,国际上,今天的医学已经更多被商业所严重捆绑了。而且是以科学的名义!?这是不言之秘!我只不过是那个说出了“皇帝没有穿衣服”真相的孩子。 应该说:严格意义上:医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科学,牵涉到人和他的病,因为牵涉到人他有心理的、有伦理的、有宗教的诸多问题,那很多问题就不是科学范畴的;当然有生理的问题,就主要是科学范畴。医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你怎么来理解健康?例如: 中国人认为“补”就是健康,结果却补出很多问题来!其实医学也好、健康也好,更是一种文化观念。 我在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讲过:美国一个医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尽管这个实验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广遭批评。他对俄亥俄州监狱里的囚犯做了一个实验,当然囚犯也自愿同意的,他把癌细胞抽取后接种到囚犯的皮下,实验的结果否定了癌症的传染性;当然这个实验在科学上证明了一点,异体癌细胞能在小老鼠身上接种成功,但在人体上没有成功,但这严重违背了人理道德要求。 我们今天很多医患冲突,其实就是伦理上的冲突,卫生部部长曾经讲过两个经典的案例,是以两个医生为例,一个医生是协和的比较年轻的医生,一个女的老军人去看病,医生让她把裤子脱下来,当场就发生剧烈冲突。然后,她被劝到去中日友好医院找一个老中医去看,先不说医术的好坏,首先在人文方面病人得到了关照。我也有个病人,我叫她“老兵”,住在虹桥的老干所,她身上生过三个癌,乳腺癌、肠癌、甲状腺癌,在上海某大医院做肠癌手术前的皮肤准备时,她和女护士说“小姐,帮帮忙,把门关一下”,护士说“你们生这个病的人就是与猪差不多了,何必在意这些呢?”当时这位老同志就气得发抖。她现在还说,看见那家医院就恼火。所以,医学有一个非常严格的伦理道德要求,曾经有专门做过研究,我们今天的医患冲突有 70-80% 源于医生不会说话。所以卫生部有关领导他们一直希望我来主编一本临床沟通全国教材,十二·五期间我会主编一本《医患沟通的技巧》。 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很好的案例。比如说,北京协和的袁钟教授就说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一个抢救室里,患者心跳停了,抢救医生对家属说“我们再做十分钟,你们看看还有没有亲人没到现场?”十分钟后,亲人都到场了,想要再看看病人,抢救医生说“我们再做五分钟好不好?”这时家属已经感动了!五分钟结束后,抢救医师说“看来他是真的累了,要休息了,你们看我们是继续打扰他?还是让他好好休息…?”他们会有这样一套规范,因此,没有任何医患冲突发生。其实,医学还有人理道德要求,这里面有很多技巧,但首先是人文品质问题。 医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家不要认为医学是铁板一块的!首先,不同的病有地区分布差异,有人群分布差异,有穷富分布差异,有的就和生活方式有关。比如,有些人冬天吃膏方,有些人爱喝茶。这个生活方式还包括性格,我一直喜欢举的例子,日本的胃溃疡发病全球最高,日本人胃癌发病率很高,为什么?日本人的性格是压抑自我,表面上非常谦和;美国人的冠心病发病最高,为什么?因为一心想征服别人,做世界警察;就中国来说也有地域差异,就消化道常发的三个癌种:食道癌、胃癌、肠癌来看,食道癌患者往往吃得很粗、很快、很烫,包括喜欢喝白酒;法国一个地区食道癌高发,结果研究后发现当地喝的是热酒,所以食道癌很明确,和烫的、粗的,生活方式粗糙有关,当然还有一些像林县,和水有关系。胃癌则明确和腌渍品有关系,当然腌渍品和其他癌症也有关系,但不是最明显的,而且也与好自我压抑的个性有关;肠癌和高脂饮食有关系,这些就是生活方式。医学不是仅仅看病,医学是要指导别人,达到守住健康的目的,改变生活方式和如何改变就是需要我们这些医师传播给别人的。我认为,医学还应该是增悦的,消除不适增加快感的技术技巧。 讲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需要对医学有个正确的认识。医学既然是种文化、生活方式,那我们中国文化积淀这么厚实,又能提出这个非常有道理的“和谐思想”,而且,长期以来我们积淀下来的生活方式还是比较健康的!这些,不都是很有价值吗?你意识到没有?中国人已经到了应该发中国人声音的时候了。 其实,就算在生物医学和疾病治疗领域,也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对“健康”的认识,东方也好,西方也好,一直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所谓“两条道路”,我们暂时不说光学的“波动说”、“粒子说”之争,其实对健康及疾病的认识它牵涉到两个方面,对于病的认识有两种特征一直在持续着,一种是注重整体的、注重症状的、注重表现的、注重病人感受的,相对忽略机理的;还有一种就是注重“疾病”本身的,这两条路一直延续着。 讲到这,我想说一下,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关系,不像某些反中医先生说的那么必然。上世纪 30 年代欧洲兴起了科学主义,所谓科学主义是认为科学能解决一切, 50 年代科学主义到达顶点,并流行到中国,国外从 70 年代末、 8 、 90 年代起,开始出现后科学主义,认为科学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是一把双刃的剑。生物学最近几十年来有一股巨大的独立主义倾向,因为科学主义盛行,所以人们希望一切用科学来解释,像物理学用科学来解释当然可以,因为它是一系列无机事件。但是,生命的有机事件能不能解释呢?科学主义者认为完全可以解释,他们认为:现在不能解释的只不过因为还没认识到,事物总是有规律的,规律都是用数据来表达,都是唯一的;其实不然,物理科学没法解释生物科学的很多现象,所以这里产生了两大派,一大派是“分支说”:认为生物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另一派叫“自主说”:生物科学就是生物科学,研究的是生命体的有序组合,可以借用一般物理学、化学科学的方法,但没法解释所有问题,她还应该有她自己的方法论原则与体系。所以,“自主论”者认为:生物学(包括医学)与物理科学(现代科学的典范就是物理学)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它可以充分借助物理科学提供的所有手段,但是它应该有自己的方法、体系、手段。有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说过:“生物科学领域唯有一个规律,所有现象都有例外”。 我们过去的医学或者说生物医学,对于疾病治疗它强调的是“征服”或“替代”;中医学呢?更多的是主张“调整”与“适应”。其实,更多疾病情况下也许应该(或者只能)去调整、适应,调整与适应,讲究的就是和谐,有时候甚至就是种“妥协”;带瘤生存不就是一种妥协吗?征服不了,对方没有被征服,人命没有了,这时,妥协不可取吗?过去强调的只是“对抗”或者是“替代”,彻底杀死癌细胞!?但现在更强调的是综合调整,这是一个趋势。现在大家想一想,在综合调整方面,中医是不是更有优势呢?
2781 次阅读|1 个评论
行动起来,抓住当下——新学期与研究生对话
何裕民 2011-3-10 09:20
大家好,年过了,转眼又是新学期了,开学没几天就召集大家来聊一聊。因为时不我待,时间很快。有很多同学在学校已经好几年了。大多数同学都活了一万天了( 27~28 岁计算),还有两万多天,而真正能够做事,有创造力的,也就一万天多一点( 20 多年),一眨眼就会过去了。因此,要求大家抓紧。 我今天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年前我给大家布置过任务,有很多同学认认真真的思考了,也有些同学过年也许忘了。我要求大家看几本书,其中一本(《把信送给加西亚》)是要求大家写心得的,很多同学很了解我所布置这一任务的真正动机,现在我收到了八份心得,还有几份没有交。我希望大家理解,这个世界发展得很快,用通常的话来说:这个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你们大多数同学已经过了一万天了,真正的黄金时代还有一万多天!人生的最后一个一万天( 60 岁以后)也许就开始走下坡了,所以要抓紧。 我请大家仔细看一看《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我不企求改变大家的生活状态和志向,但大家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你既然是硕士生,既然是博士生,是我们中国最高的学历,那么就应该用这个学历的基本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觉得成功的人和后半辈子非常懊恼无奈的人的最大差异,不在于智商,不在于机会,也不在于(工作)单位,情商也许比较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毅力,能不能锲而不舍地做点事情。 在座各位,因为各种机缘来到中医学院,在我和倪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有缘共事,一起从事学习、研究。假期有个同学写了 8 篇东西,我至少觉得他在用心,他想上进。我和其他研究生导师不完全一样,既有宽松的,不会限制什么一定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但对目标导向和过程还是关心的。因此,第一个,我布置的任务希望大家认认真真思考一下。 我们毕业出去的研究生,有些现在和我合作的很好,有些比较潦倒。我希望大家抓紧眼下的时机,羡慕成功是没有用的,马上行动,付诸实施,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把信送给加西亚》书里所写的那个送信的人,付诸实施,做了再说!我们许多人往往好埋怨,往往等等机会!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我再强调一次:我要求你们,布置的学习不是为我做的,而是为你们自己做的!所以开学第二周的第一天,我再和你们谈谈态度的问题。 在我电脑里有几个文件,其中一个是年前在我们民生里我给大家做年终总结的时候讲的。 . 现在我把这段话也送给大家。这段话是美国《企业家》杂志 20 世纪初作为刊首词。《企业家》杂志在美国还是很有影响的,它用了一个世纪!前段时候我一个朋友搞的《公司的力量》里也引用了这段话。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这段话可以说是激励美国近一两百年成功人士的一种精神,叫“企业家誓言”: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 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个不寻常的人; 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宁; 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 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 我要梦想,我要创造; 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 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 后面我们民生健康服务中心也加了一句话: “我是健康使者,正在帮助他人远离疾病,守住健康,尽享天年; 在帮助他人及与他人分享中,我既心情愉悦,又正一步步体验着成功”! 而其原来的结束语是:“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的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了!” 人生来是平等的!只是到了二三十岁开始有点差异,到了三四十岁差异开始明显;而五六十岁则差异巨大,为什么?我们不要只是讲社会不公,也不要仅仅祈求社会对你的保障!“不要问社会带给你什么 , 而要问你为社会带来了什么?”这是肯尼迪总统说的。美国人有令人讨厌的方面,如世界警察,到处指手画脚;也有令人欣赏的一面,如不屈的进取心(企业家精神);不断地自我反思(理性精神);关注社会的态度(源自宗教?);美国能够引领世界一个多世纪,不是没有原因的! 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首先该知道:你自己应该做什么?特别对你们硕士、博士,本身是最好年华,又在攻读最高学位,从事的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呵护健康)工作,更需要经常检点自己,我在做些什么?我做得有意义吗?对得起这个人生吗?时间很快就会过去,到了四、五十岁一切,都会追悔莫及,所以我们应该从今天做起。 我在这要表扬几位同学,表面上看不出,但是非常努力;我也要批评几位同学,懈怠,自己给自己找个解释、理由,然后就躲到保护丛里!时间很快会过去!我不会强求谁一定要跟着我跑!但是作为老师,我会提醒你们,在现在还有机会跟上!抓紧眼下的,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今天给努力工作的同学打打气,给浑浑噩噩还在睡觉的同学猛击一掌!时间真的过得很快,你们在学校也就总共一千来天的时间(三年研究生)!仔细算算,努力工作的时间也只有 4 、 5 千个小时,所以第一堂课,我没给大家讲大道理,只想跟大家说这个。 我最近写了篇文章,题目是《医学,须走向生态》,里面讲到了今天我们面临了很多问题,从粮食危机、金融危机、生态危机、气候危机、能源危机、生殖(人类自我繁衍)危机(因为研究表明:近 50% 的人口,面临低生育,少子化),一直到会引申出一个非常现实的医疗和健康危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目前医学仅仅局限于生物是不解决问题的。医学面临的许多难题实际上是一个生态适应和进化问题!从癌症起,到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本质上多多少少都是人类对新的(过度工业化所造就)生态的适应不良。因为细胞是有进化能力的,所以才会出现选择性的突变,所以癌症会越来越多,包括冠心病和糖尿病。我特别讲了一个肥胖,我看过一份材料,解释得很好,人类从新时器时代走到今天,走了 400 代(一万年多一点),当时的人类食物以植物类为主,现在以动物类为主了,仅仅 400 代,还没有进化好,所以我们的肠胃才会受不了。因此医学要关注生态,要走向生态医学,我们讲国家生态项目也是从这个角度。 我们接着今天谈一谈,下一步从亚健康研究转向生态基地建设,这个生态基地建设牵涉到很多方面,牵涉到宏观的健康的宣传,牵涉到微观的医疗改革,涉及具体病怎么看!再牵涉到微观的要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还牵涉到改变对社会的评价,这个是非常有价值的大项目。 我本来今天下午的第二个问题就和大家谈谈这个生态项目的顶层设计,强调四点:四个和谐,与自然要和谐,心身要和谐,与社会要和谐,维护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和谐体现中医的天人合一,心身和谐体现着我们自己的健康,社会和谐当然不是我们医学家所能做的,总体思路是以人为本的,以教育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的。 这个项目的理论基础是:产业发展和健康医学都应该融入到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相应的生态系统,这里面我要提出生态安全政治学。总体的(整个为佳)我会放在我办公室的电脑里。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讲这个问题是希望大家注意:我们要有所转型,至少我们的工作方面会继续抓住肿瘤,第二方面我会抓住前端的,而这个前端的是和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的发展态势,以及和我们学科(中医药学及医疗保健)的进一步发展紧密相关的。 今天的社会是在快速变化之中,这个变化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只要经常去思考,积极进取,也许就能做出成绩来。其次,我们大学环境很安稳,但也死气沉沉,每个人都像处在温水煮青蛙的状态。 第三,我刚才说过年写了篇文章《医学,须走向生态》,既是作为生态项目的理论指导,也是我自己的真正的深思后体会。我想给大家看一看,我一直认为中医学就是生态医学,国家立这一重大项目之前,我就认为人需要和自然保持和谐。今天的很多东西是不可发展的,不可持续的,我刚才说了包括能源、包括金融、包括粮食,都有太多的问题。而这方面,我们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药,还是可以做许多工作的,这一工作很有意义。文章我也放在电脑里,大家可以看一看! 最后,我想谈第四个问题,每个同学近期工作怎么样?学习进展怎么样?请大家拟出个计划,所有同学请注意,你这个学期准备做什么,准备完成什么,请拟出个计划。发到我与倪老师邮箱里,定期汇报一下,抓总比不抓要好。接下来,个别同学有具体问题,可以一个个找我探讨探讨!
2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书虫
huangyaqun123 2011-3-1 08:28
在暖阳与寒风的交替中迎来了新学期。一座座教学楼里温暖的阳光弥漫着书墨的味道,落笔无声的寂 静却有行文若水的流畅。勤劳的 书虫—— 享受着书中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的乐趣; 秉持着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的学习之道; 用奋斗书写自强,用坚持描绘梦想。
1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学期第一次课
热度 3 zlhua 2011-2-24 09:38
昨天上午上了新学期的第一次课,两门课程,采用同一个案例"马云也要做物流?",结合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启发学生换位思考,马云究竟想做什么?在启发学生思考,马云究竟想做什么时,用手做了一个4的手势,让学生结合案例给出的信息以及手势来思考...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说4的手势代表,马云想避开劣势,最短的拇指,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有的说,代表无奈,因为他已经做好了三个了,现在第四个,面对自己并不擅长的物流...他感觉有点无奈,但他必须要做,因为这是他产业是否能进一步发展的保障...还有很多,除了第4方物流....还好,他们对第3方物流还有些概念...稍微启发就明白了.... 在引导学生思考过程中,还采用了一种新的游戏的方式,比如,让学生传粉笔,然后中途不断提问:粉笔到哪了?让学生体验物流和信息流传递的不同特点... 此外,在课间休息时间,给学生放了一段海尔物联网空调的广告,广告3分多钟,很有创意,描述了一个男生利用物联网空调向邻家女孩求爱的故事...很浪漫,很有悬念,很神奇....让学生在主人公浪漫爱情故事中体验科技的无限魅力...
个人分类: 喜欢学生|257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目前状态
RyanHua 2011-2-22 21:18
开学已经快一周了,学习的状态还是没有完全调整过来。 今天开始学习了,希望慢慢恢复状态! 新学期,加油!!!
个人分类: 工作学习|2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到上海,迎接新学期
热度 3 sivaxin 2011-2-15 11:36
今天回到上海,20多天的寒假如水匆匆逝啊,不过想想比朝九晚五的白领们,毕竟多了两个星期的悠闲时光,也该知足了。回到上海,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看了陈安老师写的2011年要完成的事,觉得也该给自已定个计划,否则以我懒散的性格,常是一动不如一静,让时光白白溜走了许多,又追悔莫及。2011年想做的事很多,但还得量力而行,一步步来完成。 1.上好港口市场学的课程,编写出版《港口市场学》教材。市场学倒是很熟,但港口市场学还是头一遭,编教材也是头一遭。凡事都有第一次,如果科学网上有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老师,也可以合作编著。 2.做好教育部的课题,关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的危机沟通机制,先把第一部份的理论和综述做完,构思几篇相关的论文发表,以准备之后的中期检查。 3.写几篇论文,一直想写关于墨西哥湾溢油和大连溢油应急过程的比较文章,如今墨西哥湾的final report也发布了,寒假看得七七八八,回去之后打算好好整理一下思路,打磨出几篇像样的文章来。 4. 响应陈安老师号召,希望能参加陈老师应急管理的会议和培训课程,博士论文开始接触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但仅局限于海事领域,对应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还是知之甚少,要恶补的东西很多,有人指点比自已闭门造车自然要好很多。 5.寒假时看了吴鲁芹的《英美十六家》,写的是他访问和喜欢的英美当代文学家,很是生动有趣,而且对今后学者是笔宝贵的史料,看得我心痒痒的。所以想先从白桦老先生入手,先写他的访谈,白桦爷爷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如以前硬朗了,再不留下点一手材料,就可能会成毕生的遗憾了。 6.还有就是读书写博了,寒假读了不少闲书,坚持读一本,写一篇博文做感想,还欠了《我这九十年》,《英美十六家》两本还没来得及写,回沪后凭记忆还文债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73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学期准备开始
hjxmx 2011-2-15 03:21
新学期还有一个星期就开始了,事情依然很多,开学不久就要去考博,而且下个学期还有两门课,微观经济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备课已经差不多了。一个寒假其实自己都没有什么休息过了,复习考博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实自己也知道自己都在努力,但是依然觉得不够,特别是在专业课方面,谁叫我从经济学转向企业管理,既然选择了,那就努力吧,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 2011年春季学期,自己要考博,修改原来的两篇论文,要上好课,还要参加两个教授主持的两项课题研究,这个学期开始要好好的做好管理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青椒(青年教师)的日子都是这样过来的。 努力吧,无悔就行。
1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学期第一周
whitesun 2010-9-4 22:51
今天是新学期第一周的周六,下午开完会议后,晚上把会议信息通报大家后,意味着这周的教学、科研工作结束。其实,对我来说,开学和放假的概念并不严格,我常年来几乎以相同的规律生活、学习、科研和教学,开学后只是有课的话必须按时到课和认真讲,多点麻烦,而无课时大多想自己的课题、看论文。这第一周主要是上了两次课,开了一次学院的会和一次小组的科研会,另外就是准备了一个大学生创新项目。总的来说把新学期要做的事启动了。其实,这学期最主要的任务是总结好已有的科研成果,并有所提高,学会更为严格合理的科研方法。期待这学期能圆满完成计划,而不是老把最重要的事拖着。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3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学之前的平凡事
陈龙珠 2010-8-29 10:19
一晃,这个暑假即将走到尽头。开学前,应该理理哪些是马上需要处置的事情了。 虽然官方还没说已经通胀,学校食堂的菜价也没见涨,可每份菜的分量看似明显地少了:去年我中午去食堂就餐每餐2份小菜,现在已逐渐变成得要3份,否则晚饭前早就饿得慌了的。由此看来,这学期得给读大四的孩子每月增加一点饭菜钱,同时还应该向本所的几位导师建议为硕士生们每月增加一点生活费补贴了( 博士生已被大幅提高了生活补贴标准 ) 。 尽管我们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硕士生招生规模较小,但按院-系-学科逐级按比例分摊原则,2010级新生中还是有一位同学在第一学年只能享受半额奖学金,意味着尚须缴纳这一年的一半学费。这对来自不宽裕农村的同学来说,也算是一个压力。我们几位导师近日商定对其提供资助,以便让其能够来校专心读书并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在开学前、后的一周内得逐一约请碰面细谈。一般来说,由于对其均有较为明确的学制要求,本科和硕士生的毕业论文研究往往师生均有较大的紧迫感,如期毕业基本上不成问题。但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的快慢,除导师和学校因素外,博士生的学习目的和自我责任心与其关系更大。虽然今年争取能有2位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完成答辩,但对其他几位在研学位论文的博士生来说,仍须师生共同努力、提高工效。 在我看来, 具有能在既定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既定任务的素质,是一个人能谋生立足于社会的基本前提 。对自己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若是有所拖拉的博士生们,则建议对此三思。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995 次阅读|3 个评论
开学第一天
bohong 2010-8-26 08:16
今天是东华大学开学的第一天。 虽然说是开学了,也只是教师来学校提前整理一下办公室,校园里学生还不多。只有到下周一(8月30日)正式上课时,校园里才充满学生的青春活力。 每年开学总是这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教师基本上还是原班人马。我也是一个老教师了,学生也教过十几届,每年开学的情形是再熟悉不过了。 下周的下半周,就要迎来一批新生,新生的到来永远是校园靓丽的风景线。8月21~24日在父母亲家里,听到周边村庄的好多大学生毕业后仍然待在家里没有工作,甚至同村一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工作也是不理想,心里就为我们的高等教育纠结。毕竟一位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一个家庭付出甚多,父母亲的操劳、学生自己的艰辛、周边亲戚朋友的期待,到最后往往是一声叹息。大学只是在学生临毕业时统计一下毕业生的就业率,可以向上级汇报,要的是数字,要的是数字背后的显摆和政绩,而不是最求象普通商品一样的售后服务(抱歉,用了这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大学都能确实讲究一下售后服务,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在开学时和毕业时对学生说一些豪言壮语。我们的大学领导们,真的不是合格的厂长或车间主任。与乡镇企业那种追求商品的销售率和利润率的精神相比,我们大学在这个方面真的不如乡镇企业。 开学是父母亲对孩子最充满希望的时刻,我自己今天也刚送女儿去市西中学参加新生的军训。想到农村的孩子们,上大学要凑够学费汇到学校指定的账号,千里迢迢乘车报到,我们大学真的要好好承担起教育的重任,而不是把教育当成产业。有时想起学校一些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敷衍了事,想起学校行政人员对前来办事学生的粗暴态度,更想起学校后勤对学生的生活和餐饮质量的漠不关心,真的心痛。我不知道我们的大学能否对得起学生父母亲那充满期望的眼神!罪过,高校! 陈至立讲过高校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其实不要培养创新人才,把学生招进来,能尽心尽力地、中规中矩地培养好,为学生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就是功德无量了。 开学的相聚是兴奋的,毕业的离别是感伤的,但更希望毕业后的生活是幸福充实的! 祝福同学们!新学期愉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91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学期本科生学长联谊交流会
罗帆 2009-10-9 17:57
刘春香 国庆长假前夕,工作室召开了新学期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联谊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罗帆老师和指导的大二、大三和大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刘堂卿、王慰、黄蓉蓉、李映雪、葛志鸿、史常云、卢悦和刘春香等。会议由王慰主持,刘春香记录。 此前,本科生已将上学年的总结和本学年的计划发给罗老师,经过仔细阅读后,罗老师分别给予了回复和指导。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自愿分享对上一年学习和工作的总结,明确本学年学习和工作的计划安排。 首先,大四学生带头,依次主动地上台发言。 丁帆暑假去了一家五星级酒店实习,与大家分享在那里的见闻、感受及收获。他认为该酒店的员工培训及其他一些管理措施都做得比较到位,如会场布置和座位摆放都讲究科学性。他在实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英语水平低及理论知识的欠缺。他与师弟师妹们交流实习经验,告诉大家兼职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工作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并热心地表示可以帮助大家介绍实习单位。罗老师就会场布置及座位摆放问题进行补充,讲解了影响知觉的三个因素:知觉主体、知觉对象和情景。其中,知觉对象的组合规律之一是容易把两个有封闭倾向的个体看作一个整体(闭锁原理),因此研讨式的座位摆放应有封闭的倾向,如椭圆形、 U 形。罗老师从此例入手,启发大家要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指导实际。 张典就寒假在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营业部实习所遇到的种种情况与大家进行交流,认为自己所在公司在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方面不够完善,而自己的理论知识还不足以改变公司的现状,所以决定考研,继续深造,争取学到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希望三年所学的知识能够成为以后职场人生的筹码,能够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她表示,虽然考研复习会很枯燥,但她一定会坚持下去。大二的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张典与之进行了讨论。 吴灿说自己暑假在一家人员规模只有 20 人的小公司实习,在那里做事务性的工作,帮助行政副总整理资料。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完善的问题,她和行政副总都想做一些实质性的改革,但是总经理却不同意。她对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一直感到困惑,希望老师和大家给予意见。研一学生刘春香就该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指出工作中大家的想法和观点存在分歧是正常的,但要学会沟通,要让领导看到实施某种尝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当然自己的努力还是最关键的。罗老师建议要学会与公司共同成长,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养精蓄锐,循序渐进,不要想一次就解决所有问题。 杜礼珍的总结幽默风趣,他说自己暑假没有实习,在大三考过了英语六级,以后想要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决定跨专业考研。 严励一直在思考是考研还是就业的问题,但参加全国竞赛及暑假在万科、恒大房地产公司实习的经历,使她感触很多,并促成她考研的决心。 彭谦暑假与朋友一起创业至今,虽然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但经过种种尝试,最后创业有了初步的起色。他体会到创业的过程是非常琐碎的,要靠自己的毅力去完成每一件事,还要把事情做好并做出新意。他说人的韧性是磨出来的,要不断克服困难,不要怕困难和麻烦;工作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要相互学习。团队要凝聚在一起,相处多一份宽容。 会间休息时,罗老师笑眯眯地拿出一盒月饼。在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罗老师表达了对大家的节日祝福,与大家一起分享月饼,让我们这些离家的学子感到温暖。 大家一边吃月饼,一边听大二学生曾阳阳讲述在九龙大酒店打工的经历,虽然工作很累,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工资每天只有 25 元,但在工作过程中让她增加了主动性,并且学会了忍耐和坚持。 大三的唐玉翠就自己面临的一些问题真诚地与大家进行了交流。暑假找兼职遇到种种不顺利,与室友相处不是很融洽,这让她体会到语言表达和心态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要与人多沟通多交流。 任泽奇也简要谈了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收获及对未来的打算。他的业余爱好是投资,他表示新学期会处理好爱好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 由于大家感到比较困惑的还是考研决策问题,研一学生史常云就考研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经验。作为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05 级毕业生,她说考研决策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并告诉准备考研的师弟师妹们,如果一旦决定考研,就应该树立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并希望大家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此后,针对同学们的总结以及下一学年计划,罗老师给予了具体的评述,指出了优点和不足。强调大家应主动与老师联系,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兼职、辅修与专业学习不要发生冲突。通过家庭主妇怎样合理安排家务事的例子,告诉大家怎样管理时间及如何统筹安排事项,要学会统筹计划,不要顾此失彼。关于个人生活中的问题,可以与她预约时间面谈,进一步沟通和交流。罗老师强调,对管理者来说,人际关系沟通最为关键,在大学里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和沟通,遇到矛盾要学会解决。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学会宽容。学会为人处事,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希望大家以后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明显的提高,职业素质也要强化。最后,罗老师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和要求。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433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初涉科研生涯的四个黄金戒律(转给我的新入学的研究生们)
光点 2009-9-18 19:27
这个周,新的研究生来了,他们很茫然,问的最多的是,我该干什么。因为实验室的水管维修、仪器购买、基金任务书填写等事情,本该开的欢迎会也没开。现在已经晚上7点多了,我饭也没吃,在办公室里继续写基金任务书,听着苏打绿的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先转篇文章,给研究生们阅读,希望能有所帮助。 原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525 2003年Nature (2003, 426:389)上有一篇文章,是德克萨斯大学物理系的著名物理学家Steven Weinberg写的 Four Golden Lessons,是科学家对初涉科研生涯的学子们的一些忠告。暂且译为四个黄金戒律,内容编译如下: 1.边干边学,不要彷徨。当你开始接受一个新课题或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时,往往会感到迷茫。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我现在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无所知,或者如果我不详细了解已经开展的各种研究,我怎么去开展一个工作?实际上不必太彷徨,需要牢记的经验是:你必须立即开始你的研究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掌握你需要的知识。记住: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所有的事情,你也不需要! 2.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当你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时,一定要敢于到险滩、未知的地方去闯闯。在选题时要去选择那些最有挑战性、争论最多、研究最少、还没有统一结论的课题,这些问题或领域往往是最有作为的,最容易有突破,最容易出成果。。。。。。。。。 原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525
个人分类: 科研|4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学了!
等离子体科学 2009-9-16 11:02
这周正式开学上课了。每天都有第一堂课。尽管每个学期都是如此,但是每次都有不同的体会。 周一的课,原是一位老先生讲。这学期他建议我们接过来。接课的老师昨天把那位老先生的讲义发给组里的老师们一起讨论。拜读之后,感觉这位前辈师长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做事认真、严谨。昨天(周二)是另一课程的第一堂课,也是一位老先生讲。他是已经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了,又被我们拉回来开这门课。一讲就是三年!今年已经是第四次讲这门课程了。他为这门课新写的讲义刚刚出版。 这就是言传身教!不仅对学生,也对我们这些后来者。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3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