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西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西医结合治疗H7N9流感可能是明智的选择
lilianda 2013-4-10 13:16
中西医结合治疗 H7N9 流感可能是明智的选择 李连达 李贻奎 达菲、 帕拉米韦注射液 等西药的优点是直接抑制病原体( H1N1 、 H3N2 、 H5N1 、 ……H7N9 等)达到病原学治疗目的。但是对病人机体的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病理生理改变,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无直接影响。因而早期用药、抑制病原体有效,而晚期用药对已形成的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病理性损伤和严重症状等疗效欠佳。而中药对病原体直接的杀灭作用不强。但对病人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反应,减轻病理性改变,缓解临床症状等方面有较好作用,所以早期或晚期用药均有效。 中药西药各有优势,各有缺欠,若能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既能消灭病原体,又能改善机体异常反应和病理性变化,减轻症状、修复病变,改善预后。 因此,当前治疗 H7N9 流感若能中西结合,相辅为用,优势互补,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可能是明智的选择。
7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西医“大肠”功能实际是相通的
热度 2 gaoqianlingyuan 2013-4-3 18:38
西医上大肠的功能主要是吸收水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大肠内的环境适宜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对糖及脂肪的分解称为发酵,产生乳酸、Co2、沼气等,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称为腐败,产生氨、硫化氢、组胺、吲哚等,细菌的分解产物大部分是有害的,细菌利用一部分,大部分随着粪便和气体排出体外,少量肠壁吸收后到肝脏进行解毒。 若消化不良或者便秘,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清理,被吸收入血过多,会损坏肝脏的功能。 中医上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中医说肺与大肠相表里,五行中属“金”,五行中“金克木”由于大肠的功能受损,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和西医的说法是相通的,古人在没有现在的高科技辅助下依然把人体的机能描绘的如此,古人是最聪明的。 临床上由于炎症使直肠壁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增高时,直肠内只要有少量粪便或粘液即可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总有便而未尽的感觉,称为“里急后重”。中医上是说湿热蕴结大肠,大肠传导机能失常,会出现“里急后重”。
个人分类: 读书后感|12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西医理论真的不可通约吗 ——兼与李致重教授商榷
wangximin 2013-2-28 05:50
中西医理论真的不可通约吗 ——兼与李致重教授商榷 中国未来研究会医学委员会副会长 王锡民 作者简介: 王锡民,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国未来研究会医学委员会副会长兼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李致重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 2012 年 12 月 12 日第 3 版以“告别中医西化”为题目发表文章,再一次重复强调“中西医不可通约”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它不仅违背了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和自然科学(医学)原理,而且也与客观事实不符。该观点在今天再一次提出,说明了当今中医学术界某些学者对于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 一、“中西医不可通约论”错在何处? 1 、“中西医不可通约论”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原理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讲,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诊治疾病的科学。既然二者研究的对象是同一人体,那么,在同一人体内决不可能出现两种毫不相关的结构和功能;与此同时,对于同一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也决不可能出现两种毫不相关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两种理论在内涵上就应当是相通的。既然二者相通,那么在人体中就一定有其物质基础,而应用现代科学知识也一定能够找到其物质基础,并最终揭示其科学本质。这是由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 “中西医不可通约论”的错误之处,在于它完全割裂了人体整体复杂功能(中医核心理论)与人体复杂结构(西医研究器官、微观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必然联系;忘记了人体宏观整体结构、功能是由微观结构、功能构成的;更未弄清“形而上”在这里指的是人体功能、“形而下”则是指人体结构(功能与结构都是“形”本身所固有的内涵),实际上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表现。其结果是,将中医理论推到了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理论和“玄学”理论的境地,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陷入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泥潭。 2 、“中西医不可通约论”违背了自然科学(医学)原理 在自然界,从无生命物质到有生命物质,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简单结构产生简单功能,复杂结构产生复杂功能;复杂结构是由简单结构组成的,而复杂功能则是简单功能的叠加、交织和复杂化。 人体整体功能虽然复杂,但它并不能离开人体结构而独立存在。恰恰相反,它正是由人体多个器官的无数个细胞、生物大分子的简单功能按着一定的程序、等级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复杂功能体系。所以,人体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及其相应功能就是人体宏观整体功能的物质基础。显然,“中西医不可通约论”违背了这一医学原理。 二、科学研究证明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是相通的 “中西医不可通约论”的提出,说明该作者并没有意识到,目前应用现代科学原理破解和诠释中医理论本质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笔者早在 2006 年 12 月 14 日《健康报·中医专刊》上,就曾以“一个西医眼中的中医”为题目发表文章,郑重提出“中医理论完全可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解释”(当然,错误之处不能解释)的全新观点。 目前,笔者的研究已使得现代科学破解和诠释中医理论本质的研究成为现实。 2012 年 1 月,拙著《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首次从中国古代哲学角度对于精、气、阴阳概念和学说进行了溯源、梳理和统一;然后将先天之精、元气、水谷之精、水谷之气、阴阳、阴阳平衡等概念从自然哲学层面分离出来,建立了纯古代自然科学(中医学)层面的元气理论和阴阳理论;最后从现代医学和系统论角度出发,破解和诠释了中医命门、先天之精、元气、水谷之精、谷气、阴阳、阴阳平衡等概念和学说的现代科学本质,并找到了相对应的物质基础,充分证明了中西医理论是相通的。如果有人认为不通,那一定是因为学识面不足所致。 该书出版后,得到国内中医学界诸多知名学者、教授、主任中医师、副主任医师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此外,笔者破解中医系统观、经络、脏腑、精气神、六气、证与辨证施治等诸多概念、学说科学本质的研究也已完成。 这些事实足以证明,“中西医不可通约论”是不符合实际的。 三、“中西医不可通约论”产生的原因 1 、是对现代科学方法诠释中医理论的悲观失望 “中西医不可通约论”的提出,反映了该作者对于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应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中医理论未获重大突破这一现状的悲观失望,表达的是一种无助的心理。 2 、对于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属性缺乏准确的认识 中医理论是古代自然哲学形式的医学理论。它既非纯古代哲学理论,也非纯古代自然科学理论,而是古代哲学与古代自然科(医)学混而不分的一种模糊状态的理论,笔者简称为“自然哲学医学”理论。由于中医理论未达纯古代自然科学理论阶段,故笔者将其定位为“古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初级阶段”。 自然哲学式的中医理论,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尚不发达时期的特殊产物。其原因在于,古代医家无法直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能采用观察他人和自我体察的方法从整体层面上了解人体生命活动从生理到病理、再从病理到生理变化过程的“外在现象”,然后通过“司外揣内”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推测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功能规律。也就是说,古人对人体生命整体功能活动规律的把握和认识,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观察中发现和逐步形成的。 然而,尽管如此,但古人对于人体整体功能、外在现象与人体真实内脏结构之间的联系怎样的并不知晓,所以无法用语言进行直接描述。怎么办呢?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采用“取象比类”的类比方法做近似地描述。例如,将人体整体功能活动规律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学说挂钩;将人体内脏功能一分为五,按不同功能特点分别与五行学说的金木水火土特性进行粗线条的对号入座,分别落实到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脏上,从而形成了相生相克的“藏象学说”,对于各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空白,只好用哲学思辨方法进行填补了。总之,采取“取类比象”和“哲学思辨”方法来表述人体内脏功能的相互联系,并不是古人有意为之,而是在无法直接表达的情况下想出来的一个替代办法。这样做的结果,就形成了哲学概念与古代自然科(中医)学概念混而不分的自然哲学式的医学理论。 但应当提醒的是,这种理论毕竟是在缺乏人体器官、微观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条件下,通过“司外揣内”、“取象比类”和“哲学思辨”方法建立的人体整体“复杂功能外在表现”基础之上的“象理论”,是“以象测脏”的结果,所以,就难免会出现真实内脏与功能的不准确对应性,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矛盾现象,而这种矛盾的客观存在就恰恰证明了中医理论具有某些缺陷和软肋。 有人曾提出中医的五脏相当于现代系统论的五个子系统。但应指出,这种说法毕竟是现代人的提法,并非古人在那时就懂得系统论并有意而为,而是古人从整体入手“以象测脏”套用五行学说进行“对号入座”的意外收获。所以,中医的系统观仍属于朴素的系统观,是古代科技落后时期的一种朴素认识,并非古人的思维深不可测。 正因为中医理论是有缺陷的“自然哲学式”的“模糊象理论”,所以,它的五脏子系统功能不可能直接与现代医学的五个内脏直接对接。这是因为,在自然哲学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之间,还缺乏古代自然科学层面的中医理论这座桥梁。只有将中医学概念从自然哲学层面剥离出来,建立起纯古代自然科学层面的中医理论这一桥梁,才能与现代医学理论进行对号入座。这是“中西医不可通约论”者无法认识到的。 3 、没有认识到在纯中医学概念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 李致重教授称,中西医理论都是成熟的理论,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两种理论都不成熟,都有很多的缺陷。如果没有缺陷,人类的疑难病症早就被轻易地解决了,可现实情况是,许多疑难病症至今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就足以证明两种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都还远远不到位。特别是中医理论自身,还存着诸多自相矛盾之处,这些自相矛盾不仅暴露出中医理论还不完善,而且直接影响年轻学子的对于中医的继承,进而导致中医队伍整体治病疗效上不去(少数中医高手疗效好)。因而,中医理论急需梳理、统一、提高和完善,这个过程就是中医理论的创新过程。 中医理论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说:仅命门学说就有多种说法,有脑命门和肾命门,而肾命门又有“右肾”、“两肾之间”、“肾间动气”等说法,至今无法统一。又如元气学说,至今对于原气、元气、真气、肾间动气、元阴元阳之气、肾气等概念混而不分。还有肾精、先天之精、生殖之精三者也存在着混而不分的自相矛盾。至于阴阳学说,更是不能自圆其说。这些自相矛盾的特征是任何成熟理论所不具备的。试想,一个尚不成熟的理论,如何能与现代科学理论进行对号入座呢?显然,李致重教授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4 、未能将中医理论和西医学理论融会贯通 中医和西医都是复杂的理论体系,各自涉猎几十个学科,而当今学者大都是单科学者,很少有人是精通多个学科的“通才”。其中,西医学者不能将西医学几十个学科理论融会贯通;中医学者不能将中医理论体系融会贯通,中医理论中的诸多矛盾至今无人能解决就是证明。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就更是如此,至今还未出现能将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融会贯通的“全才”学者。 由此可知,以往我国诠释中医理论科学本质的研究之所以没有取得突破,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现代科学理论本身不能诠释中医理论,而是因为研究者自身学识水平不够,没有将两种医学理论融会贯通的能力之故。 5 、未能认识到理论研究方法在破解中医理论本质研究中的关键性作用 从研究的理论性和经验(实践、实验)性区分,科学研究可分为理论性研究和经验性研究两类方法。医学中的经验性研究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主要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中医理论,结果是,在某些局部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一些进展,但在科学诠释中医理论本质的高难问题上并未获得实质性突破。“中西医不可通约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的。 笔者认为,对于中医理论这样复杂的体系来说,理论性研究方法比实验性研究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仅靠单纯的实验方法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最佳方法就是采取理论研究方法为主导,进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实验研究,反过来再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验正。只有这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关于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侯灿教授在《医学科学研究入门》一书中明确指出:“理论性研究,主要是通过理论思维从已有的经验事实材料中探求发现普遍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中推导出结论的研究。例如牛顿从众多的物理实验材料中发现力学三大定律,并且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又如爱因斯坦根据迈克尔孙和莫雷关于违背牛顿运动定律的光速不因方向不同而改变的实验材料,以及洛伦兹的一个推论,导出了关于能量与质量并存关系的影响深远的物理方程 c=mc 2 , 都是理论研究的光辉范例。” 在笔者看来,目前应用理论研究方法破解和诠释中医理论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理由是,目前研究人体的学科理论已达近百个,已将人体的微观结构和功能搞得一清二楚,这些学科理论完全可以作为理论研究的客观证据,再加上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中医所取得的一些数据作为佐证,就足以破解和诠释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 6 、未认识到中医“证”与西医“病”的内在本质联系 “中西医不可通约论”将中西医看成是两种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医学体系,实际上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实际上,“病”和“证”原本就是疾病的两种表现。笔者曾于 2010 年 9 月 13 日在《健康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疾病同时具有全身性功能紊乱和局部病灶两种相关的病理变化,其中前者是病理生理学改变,属于中医的“证”,后者是病理学改变,属于西医的“病”。由此可知,两种医学体系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很显然,“中西医不可通约论”者没有认清这个客观事实。 四、中西医不可通约论不利于中医事业的科学发展 “中西医不可通约论”人为地把中医与西医隔离开来,大喊现代科学诠释中医理论不可能,旨在阻断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理论接轨,使中医理论无法从现代医学微观理论中吸收营养和创新。与此同时,否定了中西医理论层面的结合,并将中西医结合降格为低层次的中西医配合。这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对于我国中医事业的今后发展来说,极为不利。 注:此文为投往中国中医药报的原文,因版面所限,经编辑删改后刊登在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2月1日第三版“视点”上。 转发如下: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2/01/content_69996.htm 中西医理论真的不可通约吗 —— 兼与李致重教授商榷 □ 王锡民 中国未来研究会医学委员会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李致重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 2012 年 12 月 12 日第 3 版以 “ 告别中医西化 ” 为题目发表文章,强调 “ 中西医不可通约 ” 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它不仅违背了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和自然科学(医学)原理,而且也与客观事实不符。该观点的提出,说明了当今中医学术界某些学者对于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   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属性   中医理论是古代自然哲学形式的医学理论。它既非纯古代哲学理论,也非纯古代自然科学理论,而是古代哲学与古代自然科(医)学混而不分的一种模糊状态的理论,笔者简称为 “ 自然哲学医学 ” 理论。由于中医理论未达纯古代自然科学理论阶段,故笔者将其定位为 “ 古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初级阶段 ” 。   自然哲学式的中医理论,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尚不发达时期的特殊产物。其原因在于,古代医家无法直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能采用观察他人和自我体察的方法从整体层面上了解人体生命活动从生理到病理、再从病理到生理变化过程的 “ 外在现象 ” ,然后通过 “ 司外揣内 ” 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推测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功能规律。也就是说,古人对人体生命整体功能活动规律的把握和认识,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观察中发现和逐步形成的。   正因为中医理论是有缺陷的 “ 自然哲学式 ” 的 “ 模糊象理论 ” ,所以,它的五脏子系统功能不可能直接与现代医学的五个内脏直接对接。只有将中医学概念从自然哲学层面剥离出来,建立起纯古代自然科学层面的中医理论这一桥梁,才能与现代医学理论对号入座。   中医学概念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   李致重称,中西医理论都是成熟的理论,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两种理论都不成熟,都有很多的缺陷。许多疑难病症至今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就足以证明两种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都还远远不到位。特别是中医理论自身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如:仅命门学说就有多种说法,有脑命门和肾命门,而肾命门又有 “ 右肾 ” 、 “ 两肾之间 ” 、 “ 肾间动气 ” 等说法,至今无法统一。又如元气学说,至今对于原气、元气、真气、肾间动气、肾气等概念混而不分。因而,中医理论急需梳理、统一、提高和完善,这个过程就是中医理论的创新过程。   运用理论研究方法破解中医本质   从研究的理论性和经验(实践、实验)性区分,科学研究可分为理论和经验研究。医学中的经验性研究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主要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中医理论,在某些局部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一些进展,但在科学诠释中医理论本质的高难问题上并未获得实质性突破。 “ 中西医不可通约论 ” 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的。   笔者认为,对于中医理论这样复杂的体系来说,仅靠单纯的实验方法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最佳方法就是采取理论研究方法为主导,进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实验研究,反过来再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验正。只有这样做,才能逐步破解和诠释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     中医 “ 证 ” 与西医 “ 病 ” 的内在联系    “ 中西医不可通约论 ” 将中西医看成是两种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医学体系,实际上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中医的 “ 证 ” 与西医的 “ 病 ” 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实际上, “ 病 ” 和 “ 证 ” 原本就是疾病的两种表现。笔者认为,疾病同时具有全身性功能紊乱和局部病灶两种相关的病理变化,其中前者是病理生理学改变,属于中医的 “ 证 ” ,后者是病理学改变,属于西医的 “ 病 ” 。由此可知,两种医学体系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 中西医不可通约论 ” 人为地把中医与西医隔离开来,认为现代科学诠释中医理论不可能,旨在阻断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理论接轨,使中医理论无法从现代医学微观理论中吸收营养和创新。与此同时,否定了中西医理论层面的结合,并将中西医结合降格为低层次的中西医配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个人分类: 中医研究|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砒霜治疗白血病: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xupeiyang 2013-2-11 09:58
砒霜治疗白血病: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砒霜治疗白血病:多学科综合治疗研究成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661016 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分子式As2O3,是最具商业价值的砷化合物及主要的砷化学开始物料。它也是最古老的 毒物 之一,无臭无味,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故称砒霜。这是经某几种指定的矿物处理过程所产生的高毒性副产品,例如采金矿、高温蒸馏 砷黄铁矿 (毒砂)并冷凝其白烟等。 中文名称:三氧化二砷 英文名称:arsenic trioxide;arsenous acid anhydride 别名: 砒霜 、无水砷酸、 砒 、 白砒 、亚砷 酸酐 国标编号:61007 CAS号:1327-53-3 EINECS号:215-481-4 InChI编码:InChI=1/2As.3O/q2*+3;3*-2 又称:信石 化学式 As2O3 http://baike.baidu.com/view/85920.htm?fromId=4943 全反式维甲酸 ALL-TRANS-RETINOIC ACID http://toxnet.nlm.nih.gov/cgi-bin/sis/search/r?dbs+hsdb:@term+@rn+302-79-4 全反式维甲酸,也叫做维A酸。其抗肿瘤作用的证实被誉为九十年代国际抗癌药物的三大发现之一,具有很强的诱导分化肿瘤细胞作用,备受国际国内医药界的关注,是目前国内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白血病前期)尤其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首选药物。同时临床显示用于治疗痤疮、扁平苔藓、白斑、多发性寻常疣及其它角化性皮肤病也有显著疗效。 http://baike.baidu.com/view/370038.htm 参考文献: Results: 1 to 4 of 4 1. Transcriptome and proteome analyses of drug interactions with natural products. Fang H. Wang K. Zhang J. Curr. Drug Metab.. 2008;9(10):1038-48 PMID:19075620 2. . Xu RR. Cao F. Liu ZX.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4;24(5):411-4 PMID:15199624 3. Arsenic trioxide therapy for relap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 useful salvage therapy. Huan SY. Yang CH. Chen YC. Leuk. Lymphoma. 2000;38(3-4):283-93 PMID:10830735 4. In vitro studies 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s2O3 induces NB4 cell apoptosis with downregulation of Bcl-2 expression and modulation of PML-RAR alpha/PML proteins. Chen GQ. Zhu J. Shi XG. Ni JH. Zhong HJ. Si GY. Jin XL. Tang W. Li XS. Xong SM. Shen ZX. Sun GL. Ma J. Zhang P. Zhang TD. Gazin C. Naoe T. 陈赛娟 Chen SJ. 王振义 Wang ZY. 陈竺 Chen Z. Blood. 1996;88(3):1052-61 PMID:8704214 Blood. 1996 Aug 1;88(3):1052-61. In vitro studies 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s2O3 induces NB4 cell apoptosis with downregulation of Bcl-2 expression and modulation of PML-RAR alpha/PML proteins. Chen GQ , Zhu J , Shi XG , Ni JH , Zhong HJ , Si GY , Jin XL , Tang W , Li XS , Xong SM , Shen ZX , Sun GL , Ma J , Zhang P , Zhang TD , Gazin C , Naoe T , Chen SJ , Wang ZY , Chen Z . Source Shanghai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Rui-Jin Hospital, Department of Biophysics,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P.R. China. Abstract It has been shown recently in China that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s a very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APL patients resistant to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and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can still respond to AS2O3. In this study, we addressed the possibl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is treatment by using NB4 cells as a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s2O3 triggers relatively specific NB4 cell apoptosis at micromolar concentration, as proved by morphology, histogramic related nuclear DNA contents, and DNA gel eletrophoresis. (2) As2O3 does not influence bax, bcl-x, c-myc, and p53 gene expression, but downregulates bcl-2 gene expression at both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3) As2O3 induces a significant modulation of the PML staining pattern in NB4 cells and HL-60 cells. The micropunctates characteristic of PML-RAR alpha in NB4 cells dissappear after treatment with As2O3, whereas a diffuse PML staining occurs in the perinuclear cytoplasmic region. In addition, a low percentage of untreated NB4 cells exhibits an accumulation of PML positive particles in a compartment of cytoplasm. The percentage of these cells can b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As2O3 treatment. A similar PML staining pattern is observed in apoptotic cells. (4) ATRA pretreatment does not influence As2O3-induced apoptosi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duction of cell apoptosis can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s2O3. Moreover, this apoptosis induction occurs independently of the retinoid pathway and may be mediated, at least partly, through the modulation of bcl-2, as well as PML-RAR alpha and/ or PML proteins. PMID:8704214 Free full text The following toggler user interface control may not be accessible. Tab to the next button to revert the control to an accessible version. Destroy user interface control Publication Types, MeSH Terms, Substances Publication Type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MeSH Terms Apoptosis/drug effects* Arsenicals/pharmacology* Arsenicals/therapeutic use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Leukemic/drug effects* HL-60 Cells/drug effects Humans Leukemia, Promyelocytic, Acute/drug therapy Leukemia, Promyelocytic, Acute/genetics Leukemia, Promyelocytic, Acute/pathology* Lymphoma, Large B-Cell, Diffuse/patholog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Monocytes/drug effects Neoplasm Proteins/biosynthesis* Neoplasm Proteins/genetics Oncogene Proteins, Fusion/biosynthesis* Oncogene Proteins, Fusion/genetics Oxides/pharmacology* Oxides/therapeutic use Proto-Oncogene Proteins/biosynthesis* Proto-Oncogene Proteins/genetics Proto-Oncogene Proteins c-bcl-2 RNA, Messenger/biosynthesis RNA, Neoplasm/biosynthesis Tumor Cells, Cultured/drug effects Substances Arsenicals Neoplasm Proteins Oncogene Proteins, Fusion Oxides Proto-Oncogene Proteins Proto-Oncogene Proteins c-bcl-2 RNA, Messenger RNA, Neoplasm promyelocytic leukemia-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fusion oncoprotein arsenic trioxide The following toggler user interface control may not be accessible. Tab to the next button to revert the control to an accessible version. Destroy user interface control LinkOut - more resources Full Text Sources HighWire - PDF Medical PML Gene - Genetics Home Reference Acute Myeloid Leukemia - MedlinePlus Health Information Molecular Biology Databases ARSENIC TRIOXIDE - HSDB ARSENIC COMPOUNDS - HSDB 检索策略: leukemia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nd arsenic trioxide 检索结果 394篇相关研究论文: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linkname=pubmed_pubmedfrom_uid=8704214 Results: 1 to 20 of 394 请见 pubmed_result.txt Oridonin, a diterpenoid extracted from medicinal herbs, targets AML1-ETO fusion protein and shows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y with low adverse effects on t(8;21) leukemia in vitro and in vivo Guang-Biao Zhou 1 , 2 , Hui Kang 1 , Lan Wang 1 , 3 , Li Gao 1 , Ping Liu 1 , Jun Xie 2 , Feng-Xiang Zhang 2 , Xiang-Qin Weng 1 , Zhi-Xiang Shen 1 , Jue Chen 1 , Long-Jun Gu 4 , Ming Yan 5 , Dong-Er Zhang 5 , 陈赛娟 Sai-Juan Chen 1 , 3 , 王振义 Zhen-Yi Wang 1 , and 陈竺 Zhu Chen 1 , 3 http://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content/109/8/3441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3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帮聂广老师出一本书
热度 17 lix 2013-1-12 12:12
聂广老师有关中西医药结合的系列博文很好哇!但没人吵架,就遭人忽视,基本没有加精的。 我建议科学网网友大家帮忙,再出一本科学网的书。应该很有价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83 次阅读|18 个评论
“砒霜是毒药”和“中西医结合”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3-1-6 10:20
实在不理解科学粉为什么一看见中药有毒就吓的尿裤子,记得方舟子曾经说过:“文傻一看见化学就认为有害”。科学粉的主子不怕化学却怕中药,说起来还真是滑稽。什么东西都有一个量的问题,“中药带毒”成了新闻还真是奇怪,我小时候就知道“是药三分毒”。这确实是一个科学素养的问题,“科学教”到底教不教科学,这也是个问题。 目前总结出来科学粉“理傻”的特点有二: 1,有毒的中药不能用 2,中西医结合中西药的混用,中药没用。 “理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相信美国主子的话。耐人寻味的是“理傻”的美国主子老是抽理傻的耳光。 陈竺等获癌症创新大奖 砒霜结合西药治白血病 来源:京华时报    据新华社电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昨天致信王振义院士和陈竺院士,代表卫生部祝贺他们荣获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张茅在贺信中说,30多年来,你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机理和药物遴选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成功地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起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大大提高了该病患者的生存率,使过去高致命的疾病变成了高度可治愈的疾病,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这一卓越成就,代表了该领域的世界最高研究水平,不仅填补了学术上的空白,也使中国和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病人获得了新生。   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日前宣布,将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以表彰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研究中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及开发的全新疗法。颁奖典礼将于3月6日在纽约举行。   王振义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陈竺现任中国卫生部部长。据介绍,他们开发的联合疗法已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标准疗法,使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大约25%跃升至95%。 延伸阅读: 《血液》:陈赛娟陈竺王振义等揭示砒霜治疗白血病机制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法国巴黎七大德尼 迪德罗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了题为“From an old remedy to a magic bullet: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rsenic in fighting leukemia”的研究论文,讲述了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这个古老的药方如何变成今天治疗白血病的利器的故事。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血液》(Blood)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院士,其1989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并克隆了受累的PLZF基因,近年来又在APL等多种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方面获得新的突破,使APL有可能成为可治愈的白血病,为其他类型的白血病或肿瘤治疗提供成功的典范。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体内生成癌细胞的干细胞通常处于潜伏期,几乎不发生增殖,因此药物很难对其奏效。   三氧化二砷是传统中药砒霜中的主要成分。上世纪70年代,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和血液科的医生创造性地将三氧化二砷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的患者,之后又拓展到经维甲酸治疗复发的M3型病例上,其完全缓解率突破90%以上。在此临床报告的基础上,上海陈竺、王振义等学者首次从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水平揭示了三氧化二砷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理。此后,全世界的学者开始将三氧化二砷引入肝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学成果。   近年来,陈竺陈赛娟等人发现了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分子机制,揭示了癌蛋白PML-RAR 是砷剂治疗APL的直接药物靶点。   他们发现三氧化二砷直接与癌蛋白PML端的“锌指”结构中的半胱氨酸结合,诱导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和多聚化,继而发生SUMO化、泛素化修饰而被蛋白酶体降解。癌蛋白的降解最终导致白血病细胞走向分化和凋亡。使APL成为人类急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临床治愈的成功范例。这一成果丰富了APL靶向治疗的理论,对于推动其它类型白血病和实体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这应该算是旧闻了吧? 我现在就想知道两个问题: 1.陈部长这个研究成果中用的中药是不是带毒的?能不能用?那可是砒霜啊。 2.陈部长这个研究中加的中药有没有用?没用怎么还给颁奖呢? 还有一个问题,美国主子的话你们听不听? 有人也许会说,这是“废医验药”的结果,验药是对的,也没人反对。但是废医就不会有这个成果,如果没有传统医学理论创造的价值,那么所谓的科学家仅仅会根据化学研究得出“砒霜有毒”这个结论。这有什么意义呢?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把“验药”和“废医”联系在一起,验药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医学,让中医理论更加完善和现代化才是根本目的。“理傻”为什么总是和民族和科学唱反调呢? 砒霜不过是中药中众多毒药的一种,我也期待科研工作能更好的完善和应用这些“毒药”,这样作为中国人走在街上也有面子。希望有些人不要在被人当枪使了,挺没意思的。
1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干脆来个中西医分离
热度 2 rbhuang5907 2012-12-7 23:28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幷重,现在又来个中西医配合,有完没完呢?为什么不干脆来个中西医分离?中医告别西医。 有感于李致重雄文《告别中医西化》而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503do=blogid=638742 黄荣彬 2012-12-7 23:19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幷重,中西医配合,有完没完呢?为什么不干脆来个中西医分离?. 黄荣彬 2012-12-7 23:16 中西医分离,各搞各的,还需李先生写这么长文章做什么?. 黄荣彬 2012-12-7 23:14 搞什么中西医配合。中医几千年,西医才两百来年,来中国才一百来年,为什么两者就非要纠结在一起,真是不可思意。. 黄荣彬 2012-12-7 23:10 李先生壮士断腕,与西化决裂。在我看来,李先生应该进一步与科学分道扬镳,免得搞两个科学在那混淆。中医就应该从西医院里分离出来,把西医从中医院中清理出去,各自独立行医,各自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李先生做到这一点,功莫大焉。. 黄荣彬 2012-12-7 22:51 从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严格意义的科学)来说,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合乎实际情况的认识只有一个,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也只有一个,没有中国化学和美国化学之分,也没有中国现代医学和美国现代医学之分。 从这一“公理”来看,西医和中医同属的“传统科学”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严格意义的科学)的科学。传统科学天知道是什么科学。而人们日常所说的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严格意义的科学)的科学,这里概念不容偷换。. 黄荣彬 2012-12-7 22:42 就中医是否科学问题,中医界内部并不一致。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 博士后)在其文章“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中医现代化悖论”中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唯一沿用至今的学科,它集中体现了功能的、代数的、模型论科学的特征。我们应该敢于承认中医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即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不能数学描述,不能实验室检验。” 如果存在传统科学的话,西方传统医学和中医一样,同属传统科学,中医没有西化的必要。张先生坦承“中医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即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不能数学描述,不能实验室检验。” 无法否认,现代医学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那么,李先生在此断言的“中医是科学”,是哪一个科学呢? 李先生还断言,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成熟的医学体系”,现代医学远不是成熟的医学体系,太多的医学问题现代医学还解决不了。李先生说的“成熟的医学体系”,除了中医,另外一个应是西方传统医学。. 黄荣彬 2012-12-7 22:08 李先生对科学的理解: “如果我们在这里给“科学”下一个定义,那么,科学就是分门别类的、确切的、系统的、理论性的知识体系。这四个要素,也是考察每一个学科是否达到成熟科学水平的四项标准"。 《新华字典》(中国小学生使用的字典)对“学”的第4个释义:学——④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如哲学,物理学,语言学。 如此说来,把“科学”解释成“分科之学”就是无稽之谈了。“可分科”不是"科学"的特有属性,而是所有"学"的共有属性,“学”的特有属性,即,不能分门别类的、零散的知识不能称之为“学”。 中医的概念体系和中医的辨症施治方式,一直都是在缺乏确定性的思维框架下进行的。于是,对于同样的“风”,你可以这样解释,他可以那样解释。对于同样的病症,你可以这样辨症施治,他也可以那样辨症施治。100个医生出现100种诊断,100种施治方案,在中医中是常见的。 但从确定性来说,中医就不属于科学范畴。
3043 次阅读|3 个评论
血常规在儿科推拿中的应用
diana767 2012-11-26 17:44
在儿科推拿中我使用血液检验报告单(俗称血常规)临床诊治疾病十余年,通过临床的不断观察、研究和应用,总结得出以下认识: 一、血常规是一个基本病机 通过诸多的临床观察和实践,我认识到血常规不单可供西医诊病参考,中医同样可借血常规的化验结果帮助临床诊治疾病。血常规完全可以用中医理论来解读,并可以用其数字来准确地判断病情的轻、重、虚、实及程度。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因其能准确、清楚、比较全面地反映病情,我一直在用它诊断,指导推拿及用药治疗。通过对大量的准确的血常规化验单进行反复地临床观察、分析、研究、验证、印证,我认为血常规完全可作为一个基本病机来应用。我还用血常规推拿治疗过成人的诸多疑难疾病,如肺心病,疳积,糖尿病,红斑狼疮,硬皮病,种植性肿瘤,肝 Ca 等,有的治愈,有的有明显的疗效,因工作环境所限,有的没有继续治疗。对肝 Ca 患者只推拿了 5 天 8 次(每次半小时)止痛药量减了一半。我通过推拿及药物对血常规的调整,从而通过自身调节达到了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其治疗效果稳定不反复,因此我认为血常规是一个基本病机。病机相同,异病可同治。临床治病必须遵循这个基本病机,否则,治疗效果就不好,就慢。血常规还有潜在的预知功能。 二、血常规辨证   血常规不仅是一个基本病机,临床我还用它辨证,我称它为血常规辨证(五分类 24 项血常规化验单),是微观辨证,它有数据,可量化、可细化,比传统的望闻问切诊法更清楚准确;比传统的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辨证方法能更全面地反映病情。它是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辨证理论体系,与其他辨证既不同又有联系。用推拿,中药,西药治疗效如桴鼓。 三、定位推拿治疗   定位推拿治疗,就是把血常规中的项目与中医经络中的穴位对应推拿治病。用血常规辨证再加上症状、体征,用定位推拿及中药治疗真可以手到病除,这是真正的绿色疗法。血常规中的血细胞的升高和降低已直接或间接地在我的掌控之中。如推拿小儿厌食需1~3个疗程(每个疗程三次);提高抵抗力约需3~10个疗程;外感病需1~3个疗程。推拿成人内科疑难病到目前为止也不过10个疗程即可。    体会:通过血常规在儿科推拿中的应用,我已认定血常规是一个基本病机,血常规辨证是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辨证体系。而且它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基本病机用于儿科推拿,也可指导整个中医临床及君臣佐使用药。它可以使中医理论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更使中医辨证准确、清楚、全面。中医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可量化,可细化,分清怎么是虚,怎么是实。通过准确的血常规的验证:中医是科学的,中医理论太精辟了。中医中药是瑰宝,中医推拿更是一枝奇葩,定会开出艳丽的花朵。中医也将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代。用血常规辨证、诊断治病就会简、便、验、廉。凡是疑难病及《内经》中的死症,用上血常规辨证都得重新洗牌。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待于积极地研究和广泛的认同。   我现在约有3000疗程的病历,一百多张血常规化验单。   敬请各位中西医专家教授论证。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鲁医院儿科推拿医生 胡文丽 2011 年5 月24 日
1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悼念亲王并寄语患友
热度 26 何裕民 2012-10-17 09:34
柬埔寨太皇诺罗敦 • 西哈努克于 15 日凌晨在北京逝世,终年 90 岁。 笔者等五零后,是听着亲王名字长大的,对亲王多多少少有那么一些情感! 西哈努克的一生,带有传奇而悲剧色彩。西哈努克于 1953 年领导柬埔寨取得国家独立,结束了法国长达 90 多年的殖民统治,从而享誉东南亚。但七十年代起,他又几经坎坷,被废黜,又东山再起;又失势……因此,七十年代后,他多数时间在中国。 在他生命最后的二十年间,这位多才多艺的老人也饱受癌症、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病症困扰,但也曾三次击退癌症,成为一段传奇。而且,他的三次击退癌症,都得益于中国医生。 1993 年 9 月 24 日 ,西哈努克在数十年沉寂后,重新出任柬埔寨国王,但当年 10 月, 71 岁的西哈努克在北京的一次例行体检中被诊断出有“ B 细胞淋巴瘤”。对此,有一个解释值得重视: 20 年间,因为国内政局动乱,他一直寄人篱下,又一心想重振山河,诡秘不测的局势,使其长期处于严重的慢性应激状态,已经埋下了癌变的根基;一旦时局有所稳定(他得以复出),突然释怀,则内在机能的张力突降,症状可以明显显现,病情可以加速发展。就像很多人工作时身体“康健”,退休一二年,百病丛生一样!也像很多人,工作时不觉得,长假一休息,浑身特别感到累一样。 尤其是“ B 细胞淋巴瘤”,完全与长期过度疲乏有关。 作为一位老人,他同时身患前列腺癌。然而,多才多艺的西哈努克,对病情表现淡然。因此,经过医疗人员的精心治疗,他的身体恢复得很快。   知晓的人应该还记得:进入 21 世纪,为了王位,他家庭内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几经折腾,总算有了结果: 2004 年 10 月 7 日 ,西哈努克宣布“因健康原因”退位,其子西哈莫尼被任命为新任国王。然后不久。 2005 年初,消息传来,西哈努克 11 年前治愈的癌症近日再度复发,前列腺癌扩散到胃部,他自当年 1 月起就进入北京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2008 年 7 月,西哈努克到北京接受定期治疗,同年 12 月,他宣布中国医生发现他患有新的癌症。 2009 年 6 月 22 日 ,西哈努克在其个人网站上公布亲笔信,宣布第三次治愈癌症。西哈努克在亲笔信中告诉公众,他的第三次癌症“完全消失了”。 亚洲司前司长张九桓对媒体记者公开表示,西哈努克患癌症以后,“是中国医生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好他的病 …… 。” 在信中,西哈努克也对帮助他治愈癌症的中国医生表示感谢,他说:“如果说我两次患癌症都能够治愈,并且在八十七岁高龄仍然健在,那都是因为伟大、友好、慷慨的中国,医术高明的中国医生和无以伦比的中国护士。” 而且,作为一个年轻时在法国度过,接受法国教育、与法国保持良好关系、其夫人又有法国血统的王室人士,第一次发现患癌症时,法国政府就邀请他到法国去接受治疗,但他婉言谢绝了!坚持留在中国治疗。并且,他的治疗过程中, 中医运用得很多,整整又活了 20 年! 2009 年 10 月,西哈努克在个人网站上发布消息说,他认为他活的太久了。他在网站上写道:考虑到长辈们活不过 70 岁,“冗长的寿命于我而言是不能承受之重。”因为根据太皇自己说:他这一王室家属血统并不长寿,他的祖上都没有活到 70 岁。故当他 71 岁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有点不以为然,并无悲哀恐惧情绪,因为已比祖上活得长命些了! 遗传基因并不长寿、一生坎坷、生了三次癌症,却活到了 90 高寿,在常人眼里,不能不说是种“奇迹”!但事实并非是什么特别的奇迹!其中有几个因素值得重视: 1 、癌症不等于死亡,癌症的合理治疗,甚至不一定折寿(缩短寿命),西哈努克亲王的例子,足以说明! 2 、 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肿瘤在内的慢性病,自是聪明、智慧之举!他到法国治疗,一定能够活到九十岁?绝对未必!(健康专家黄建始,因为入了美国籍,生了多发性骨髓瘤跑到美国化疗,头几天还兴高采烈地与同事跨洋电话畅谈,一通化疗,命归九泉,让笔者唏嘘不已) 3 、前已粗略分析,他的癌症发生发展,境遇及折腾等起着诱导作用;而据工作人员回忆,多才多艺的亲王,平素豪爽外向,喜欢音乐、体育、交友等,且喜怒皆形与外,则是三次癌症死里逃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哀悼亲王的同时,也敦嘱各位看客: 1、 即使生了此病,目标(期寿)仍可确定在九十以上,甚至百岁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聪明、智慧之举 ; 3 、安顿好心,胜过“良药”!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2636 次阅读|27 个评论
传统的中西医理论对比
热度 2 huaxia2011 2012-6-18 14:45
反中医人士喜欢以“西方早就废除他们的传统医学”为由,来说明中国也应该废除中医的合理性。我想说的是现代医学是看中疗效的,至于疗法的出身、户口、流传了多少年这都无关紧要。中国的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现代科研人士更应该善加利用。有人说 《希波克拉底文集》比《本草纲目》多了3000多页,因此传统的西方医学就比中医更“优秀”。这难免有点搞笑和语无伦次。我就简单的说明一下传统的西方医学和中医学有什么不同。中西医其实从生下来就不一样。东西方文化注定是两个体系。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 1 四元素倡导分析构成 ... 3 五行注重关系的和谐 ... 4 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 4 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 验 ... 6 四体液纵容放血 两 千年 ... 8 从西医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就进行了许多“求大同存小异”的汇通工作,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许多努力,都是为了求同存异,甚至是希望走统一的新医学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有成绩,也有曲折,两者还是难于融合,需要进一步沟通。近些年提出“保持中医特色”,也就是在保持中医自主地位的情况下,回望西医,看看中医与西医“同在何处”、“异在哪里”,如何使两者有机配合,以便构成我国卫生体制的“一体两翼”。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过去认为,西医起源虽早,但在文艺复兴之后,改弦更辄走了与传统决裂的道路,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近代医学虽然与古代西医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思想根源与方法论上,古代西医与现代西医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历史演进的渐变过程,而不是横空出世的突然变化。西医更新的是“科学知识”,而不是其思想方法。 希波克拉底 ( Hippocrates, 约公元前 460- 前 377 )与 他身后的 盖伦 (Calen 公元 129-199 年 ) 都重视解剖与实证研究,只是在历史条件的限制下,不得已做了许多大胆的猜想。 希波克拉底在《古代医学论》里说:“我们必须坚信,每一种病症都是由一种特殊的东西引起,当这种东西转化为其他结合物时,病症便消失了。”“我们必须知道,疼痛是什么,为什么会疼痛,以及人体的何种构成受到损伤。”“我希望,这种精确的真相在一切举例中显示出来。”“我认为,了解什么病是因功能而生,什么病是因结构而生,也是必要的。我所说的‘功能’大致是指体液的强度和力度,而‘结构’是指人体内待发现的形态,其中有空的、凹的、渐宽的、渐窄的,有的是膨隆的,有的是圆而硬的,有的是宽而悬吊的,有的是平展的,有的是长的,有质地紧密的,有质地松散而多肉的,有似海面多孔的。那么,哪一种结构最有利于从人体其他部位吸取体液并吸住它们呢?是中空而膨大的、圆而硬的,还是渐渐凹陷的?我主张最适宜的构造是宽广、中空而且渐细的。人们应该知道这一完全不封闭的东西能看到。 ” 从上述引文之中,我们不难看到希波克拉底是很重视结构问题的,为将来的生理病理解剖研究奠定了基础,与此后 盖伦 (Calen 公元 129-199 年 ) 写作《论解剖过程》、《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两书,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上研究生理功能,在方法论上是完全一致的;与此后在文艺复兴时期崛起的实证医学,也是一脉相承的。 由于时代的限制,技术方法的制约,希波克拉底和盖伦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当然,其中的错误也是随处可见,现在看来已经粗疏不堪,必须予以废除。如希氏说:“海绵状多孔的器官如脾脏、肺和乳房,随时准备吸干紧挨它们的东西”,“肝脏紧密而宽大,当肠胀气增加,受阻而变的较硬时,就会持续猛烈地对抗气机。但肝脏抵抗而不退让。 ” 希氏说:“人通过口鼻吸入的气,先进入脑,而后大部分进入腹中,一部分进入肺和血管。由血管通道,空气靠这些器官布散全身各部。进入肚子的那一部分空气将肚子变凉,但没有更多的用途;而进入肺和血管的空气是有用的。当空气进入脑和体腔时,人便清醒,肢体便运动。故血管被黏液阻断,空气不能源源通过时,患者便出现不语和无知觉。”“空气在小血管内变凉,而后再由这些管道呼出。因为呼吸不能停下来,总是吸入、呼出地运动。任何部位一旦因故停止了呼吸,便会发生瘫痪。”“黏液质的父母,生下黏液质的孩子;胆液质的父母,生下胆液质的孩子;痨病的父母,生下痨病的孩子;坏脾气的父母,生下怀脾气的孩子。”“总之,患者的一切症状都是由于性冷的黏液流进血管,使热血变凉而停滞。 ” 现在看来,希波克拉底对人疾病成因的解释并不正确,但他提出的气质类型的名称及划分,却一直沿用至今。那时,尸体解剖为宗教与习俗所禁止,希波克拉底勇敢地冲破禁令,秘密进行了人体解剖,获得了许多关于人体结构的知识。在他最著名的外科著作《头颅创伤》中,详细描绘了头颅损伤和裂缝等病例,提出了施行手术的方法。其中关于手术的记载非常精细,所用语言也非常确切,足以证明这是他亲身实践的经验总结。 中医自扁鹊和《黄帝内经》奠基以来,以及开创临床医学的张仲景,追求的都是在不解剖的生态条件下“尽见五脏症结”,依据的都是古人关于气、阴阳、五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理论推求,几千年来只有不断完善的演进,也没有改弦更辄的革命性变化。 从学科奠基的年代看,中医与西医十分接近;而在地域上,在思维方式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尽管古代西医也有四元素学说、四体液学说、冷热干湿,好象西医也与中医一样擅长理论推求,不重实证解剖。其实不然,土水气火,虽然与土水风火字面上十分接近,好象只差一个金,但是其用意却是完全不同的。 中医与西医碰在一起,完全是人类活动促进了交流而引起的后果。到目前为止,它们之间的交融与渗透,没有能够完全同化吸纳对方,却依然沿着其固有的惯性,双轨制地向前飞奔、演化。 四元素倡导分析构成 从学术来源看,希氏的四体液学说来源于此前的 恩培多克( Empedocles of Agrigetum )的 四元素学说。 在古希腊曾经盛行过许多“元素学说”, 比如希腊神话说阿波罗每天驾马车载着太阳由东向西跑,但许多希腊哲学家,并不满意这种说法,他们试图以自然的道理来解释复杂的宇宙现象。 泰利斯( Thales of Miletus, 公元前 639 ~ 544 年)是希腊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由推理及观察认为:水可以结成固体,也会蒸发成气体而消失在空中,而且许多生物都在水中活动,它们也许就是由水产生的,所以,水必定是构成宇宙的本质。但泰利斯认为他的结论并非就是真理,并告诉学生:“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们要努力改进我的教导。”这正是希腊哲学迷人的地方:提出学说,接受批评和改进。 泰利斯教育出一位勇于批评的学生亚纳西曼( Anaximes )。亚纳西曼认为,人和动物都要呼吸空气才能活,而人死后肉体在空气中消失不见,只剩灵魂;火是稀薄的空气,水是浓缩的空气,水再浓缩就结冰,再浓缩就成石头。所以,空气才是构成自然的基本元素。另一些哲学家则以另一套推理,认为火才是自然的本质。 各种元素说被古希腊哲人提出讨论,于是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哲人兼医生恩培多克( Empedocles of Agrigetum 约公元前 495 ~前 435 年 )综合各家之说, 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关于宇宙本原的学说,把水、火、气综合在一起,再加上第四种元素 “ 土 ” ,作为 “ 万物之根 ” ,即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由实际观察,空气、水、火、土并不能互相转换,自然物质是由这四种元素,配以热、干、湿、冷等四种性质所组成的。 恩培多克勒告诉人们,观察生树枝在火炉中燃烧的情形,树枝在燃烧时发热,喷出火焰,证明在它的里面含有“火”;烟囱顶部逸出烟雾证明它里面含有“气”;燃烧着的生树枝两端会鼓泡并嘶嘶作响,这就是“水”;灰烬具有重量、不可再燃烧性和干燥性,它被命名为“土”。将世界上所有的物体用燃烧方法进行分析,都会从中解析到这四种“元素”。因此,他认为自然界是由土、水、气、火四元素构成的,这种观点就被认为是得到了普遍性的证明。 恩培多克将它推论到医学,认为人体也有相关的四种体液与这四元素和四性质互相配合,可以说是“四体液说”的雏形。 他认为,从这四种元素中产生出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存在的东西:树木、男人、女人、兽类、鸟类、鱼类和神灵。 这四种元素本身不变,在万物中存在着,它们按不同的比例互相混合而形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例如:肌肉由四种元素等量混合而成,神经由火和土与双倍的水混合而成等等。在这个时候,四种元素聚集而成一个存在物 ; 在另一个时候,这个存在物又分解为四种元素。宇宙万物处在这种结合和分解的不断变化之中。他试图以此解决事物的 “ 一 ” 和 “ 多 ” 即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问题,解决 “ 变 ” 和 “ 不变 ” 的矛盾。这比先辈们的思想前进了一步。 很显然,四元素学说属于构成论,倾向于具体结构,容易走向实证和解剖;中医的五行学说属于关系论,容易说明事物之间动态变化的复杂关系,而不是具体形质,所以不容易派生解剖实证的思想。 五行注重关系的和谐 五行的具体内容很简明,说的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关系。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所谓相生,就是五种要素之间,都有“我生者”和“生我者”。比如,土生金,是说大地矿脉里含有金属,经过冶炼就能产生金属;金生水,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凿井挖渠,开掘水源,所以叫金生水;水生木,是说草木的生长,都必须靠水的滋润,没有水,就不会有草木的生长;木生火,是说草木可以燃烧变成火,这是古人经常做的事情,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火生土,是说火热的阳光能够温暖土壤,使土壤充满生机,冬天的土地所以不能生长草木,就是因为没有火力,所以没有生机。 “我生者”是我的“子”,就好象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我者”是我的“母”,就好象是自己的母亲。五行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生我者的“母”,也都有我生者的“子”。五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一个生物圈,一个彼此依存的生态系统。五个要素因此都是“亲戚”,是一个充满爱的体系,是互相资助的关系。但是,世界万物不仅需要互相资助的“相生”,还需要“相克”,也就是互相克制、互相制约的力量,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体系。 所谓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比如,土克水,就是土壤的堤坝可以制约水的流向,所谓“水来土挡”就是这个道理;水克火,用水来灭火,现代人都知道,但是古人知道这个道理,也许要摸索很久;火克金,烈火把矿石里的金属冶炼出来,应当是在古人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逐渐发现的,当然,用火锻造金属制造各种器具、工具,更是伟大的创举;金克木,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可以收割农作物,可以造舟车、木器家具;木克土,是说草木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地疏松而不板结,成为生机昂然的土地。 五行之间,是人类劳动参与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那一个要素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影响其他几个要素,其他几个要素就要发生响应的变化,通过相克和相生的作用,以便恢复系统的平衡。 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五行之中的水火木土都可以是自然物质,金却不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类劳动成果;五行之间的生和克,都必须有人类的劳动参与才能实现,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五行不能成立,也不能“行”起来。 考古学证实,在金属被冶炼出来之前,只能是石器时代,大量金属工具的出现,才是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恩培多克认为,空气、水、火、土是自然物质,由这四种元素配以热、干、湿、冷等四种性质组成万物。 毕达哥拉斯学派将四元素分别与干、冷、热、湿四特质配合成身体的四种体液,即血与热、湿相配,黄胆与热、干相配,痰与冷、湿相配,黑胆与冷、干相配。 这似乎与中医学所说的“天有五行化五气”一样,都是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出现的猜想和假说。其实不然,四元素是对于万物构成的分析猜想,而寒热温凉四性是对于一年四季自然气候的概括。 猜想的成分,可以人为地划定或者人为地判别是太过还是不足,带有极大的主观意志成分;而自然气候的太过与不及,完全来自对于自然的观测,是地球运动与天体关系的真实写照,完全出于自然而不是主观猜想。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用四体液学说取代了恶魔说,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存在着明显的粗疏。他认为人体由土、气、火和水四种元素组成,而疾病则是由于四种体液失去平衡导致的。他在《体液论》中指出:“疾病因体液过盛或不足而形成,过盛或不足各有量的差异,故病与病不同。医疗旨在纠正偏差。偏差主要趋于头部和身体两侧。向下太过者,应诱导使之向上;向上太过者,应诱导使之向下,此为诱导疗法。洗净其上部或下部,使之干涸,不要封闭体内的渗出液,而要使之排泄干净,此为干燥疗法,亦称安抚疗法。体液失调会出现体液溢出流淌,比如臀部脓肿即如此排毒。它如疖肿、体液凝结、肿瘤、腹胀、停食、蠕虫、炎症或其他疾病,均因体液紊乱而生。” 他认为, 水有冷湿的特性,土则有干冷的特性。而外伤会流血,呕吐会吐黄胆汁,消化道出血会解黑便(也许就是黑胆汁),感冒就会流黏黏的鼻水。 由肝制造的血液,肺制造的粘液,胆囊制造的黄胆汁和脾制造的黑胆汁。治病就是要让体液恢复平衡,放血、导泻、催吐就是三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放血:将多余或不好的血放掉;泻吐:利用泻药或催吐药将不良体液排出来;节食:防止体内产生过多的体液;药物:黄瓜子性冷,可用来治疗血液过多的热病,如此等等。 他在《自然人性论》中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液和黑胆液,这些要素决定了人体的性质。人体由此而感到痛苦,由此而赢得健康。”“冬天人体的黏液增多,因为黏液是人体内最冷的部分,与冬天最相近。说明黏液最凉的一个证据是,如果你触摸一下黏液、胆液和血液,会发现黏液最凉。还有一点很明显,排出黑胆液时需要用力挤压,而外力挤压后运动的东西就变热。况且抛开这一切,由黏液本身的性质来推理,也说明它是最冷的。冬天,痰和鼻涕中充满了黏液,这一季节中许多肿胀发白,疾病一般呈黏液性。春天,体内的黏液仍很多,同时血液在增加。由于寒冷消退,风雨来临,血液随着阵雨和热相应增加。春天潮湿而温暖,一年中这一季节的状态与血液的性质最接近。” 医学理论是指导临床的,在四体液理论的指导下,就派生出来很多与之相应的禁食、放血与导泻的治疗方法。希氏说:“大多数发热因胆液引起”,又说“退热的速度取决于致病胆液的多少”。与此相反,身凉不发热“病情过重,因黑胆液所致。黑胆液是体内最粘的体液,承受禁食的时间最长。” 中医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把寒热温凉的四时气候与人体患病的特征相联系,表面上与四体液学说相似,实际上分别很大。中医强调的是阴阳平衡,主张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证候的寒热,不是具体体液的多少决定的,而是自身阴阳失去了平衡状态;恢复平衡,不是靠禁食和导泻,而是靠针刺、药物的辅助调节作用,理法方药皆以寒热温凉为基础,各个环节完整一体紧密配合。强调的是因势利导的温和调节,以病人自我恢复能力为本,而不是通过外力的强行干预。 希氏认为饮食会增加黏液,因此禁食;中医强调人与自然“升降出入”一刻不停,强调“纳谷为宝”,人绝胃气则亡,不可能禁食,更难推行放血,也没有血液随不同季节而增减的论述。 也就是说,中西医的差别,希氏只强调一个因素,中医强调矛盾的双方;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水火寒热的平衡,而不是“多出来一种体液”;中医认为寒热温凉的四时气候,也有阴阳的属性,是自然界的一种阴阳转化;人体内部出现的寒热温凉证候,也是可以转化的而不一定需要清除;中医还强调邪正斗争,主张扶正祛邪,而不是放血禁食。也就是在方法论上,中医有阴阳矛盾学说,强调关系的平衡,主张调节;希氏受构成论影响,重视某一因素,主张外力清除。希氏所说的干湿冷热,也注意到季节因素的影响,但是,并没有上升到普遍规律的阴阳辨证关系,只是零散的经验认识。阴阳学说作为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唯物辩证法,也不是轻松得来的简单知识。 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中医学也有自己的构成论,那就是“气一元论”。古人认为,气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宇宙万物都由气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宇宙之间无非一气。也就是,说气小,是它比基本粒子还小;说气大,是它可以冲满整个宇宙。这就是辨证的构成思想,而不是具体地指明某一具体物质,这是古人的聪明之处,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自然界里的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是有温度变化的。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出于日月星辰的旋转。因此,有太阳的时候,气温高;没有了太阳,气温就降低。春天的气温暖,夏天的气炎热,秋天的气凉爽,冬天的气寒冷,一直在变化不停。 中国古人很善于观察,也很善于总结。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四季的划分,而且,又把四季进一步细化, 5 天是一候, 3 候是一气,也就是 15 天一个节气, 6 气是一季(也叫时),把全年分成 24 个节气。在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就重视建立日历,“授民以时”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职责,违背了农时,就无法取得人民的信任,政权就不牢固。 如何保证月亮十五圆,那可不是一般的学问。欧洲人不讲农历,只讲公历,所以,他们的月亮“随便圆”。 中国的农历所以重要, 24 节气降临的早与晚,不仅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系,中医认为与人体的疾病发生与否,发生什么病,都有密切的关系。 非常了不起的是,中国的农历很注重远期预测,在天气很热的时候,他们就想到了寒冬腊月,因此说:“夏至一阴生”。 夏至的时候,还没有数伏,正是酷热逐渐增长的时候,古人知道“重阳必阴”,因为日晷的影子已经到了最短的时刻,马上就要发生转化了,因此在夏至的时候,就发出来第一份阴气增长的预报:“夏至一阴生”。 冬至的时候,刚开始数九,天气最冷的时刻虽然还没有到来,然而,阳气已经萌动,日晷的影子已经达到了最长,此后必将一天一天地缩短,所以,又发出来一份阳气增长的预报:“冬至一阳生”。 古人靠着多年的客观观测,得出来阴气、阳气变化的规律。年复一年,屡试不爽。因此,他们坚信自己的主张。阴阳气的变化,出现在气温的变化之前,是万物变化的动力。 既然人是自然界自身发展而形成的,人体也要按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节律。当然,知道这种变化规律,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就能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否则,逆时而动,就有可能生病、短寿。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讲的就是人体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密切关系。 人体出生之后,要靠自然物质的补充与营养。人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交换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状态,古人称之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的五气,就是风、火、湿、燥、寒;风火湿燥寒的五气,构成了四季自然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酸苦甘辛咸的五味,是一切食物的基本要素。 五气入鼻,藏在心肺;五味入口,先入肠胃。 五气、五味可以代表对人体有益的万物。 人的生存离不开五气与五味,离开了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因此说,古人对于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即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说,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生得自由,活得滋润。如果人不能顺应自然,不能从自然界不断获取物质,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古人把气看得很重要,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具体到身体的内部,气的内容进一步丰富起来,比如把人划分为有形的物质与无形的功能,叫做形与气的关系。一个人必须形和气相平衡,才是健康的。如果一个人太肥胖,一动就气短,没有力气,活动不灵便,中医就称之为“形盛气衰”;如果一个人过度消瘦,虽然力气不小,行动灵活,但是不丰满,甚至是皮包骨头,就叫做“气盛形衰”。 在气与形的关系之中,气为阳,形为阴。 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就可以因为它分布的部位不同、作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名称,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 很多不了解中医的人,往往说阴阳是玄虚的,说那是算命先生的把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阴阳学说一点也不玄虚,它是古人对于自然界万事万物观察、总结之后,提出来的普遍规律。 古人怎么就认识了阴阳?其实并不复杂。 古人开始观察自然的时候,他体会最深的东西应当是什么呢? 首先应当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经过多年的体验之后,聪明的古人就会思考,对比强烈的白天和黑夜,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答案“很容易”地就浮现出来:是太阳的光照。因此,古人崇拜太阳。 古人另一个体会比较深切的感受是炎热与寒冷,是水与火。 炎热的夏天,经过缓慢而悠长的时日,不可逆转地转化为寒冷的冬季;寒冷的冬季,同样经过悠长而缓慢的变化,不可逆转地要到达夏天。这样的体验,一次一次地出现,不断积累,不断思索,就找出来规律。也就是说,寒暑冷暖变化的背后,一定有什么规律在支配着,或者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日月星辰的运动。 有了太阳,就有了光明,就有了温暖。背离了太阳,就会产生黑暗,就会有寒冷。 火与太阳一样,也有光明与温暖的属性,而且火还有向上,向外,轻盈易动的特性。水与火的性质相反,寒凉而且向下,沉静而质重。 古人有了用火的经验,也有了测量日晷观察寒暑变化的“实验”,规律性的认识逐渐出现了。 经过千万年的观察、总结,古人逐渐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古人认为,凡是温暖、向上、向外、光明、活动、清虚的物质属性,都是属于阳的范畴;与阳恰成对比的就是阴,凡是寒冷、向下、向内、黑暗、静止、浑浊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阴的范畴。 比如,四季之中,春夏季节因为温暖暑热而属阳,秋冬季节由于寒凉清冷而属阴。 一天之中,白天因为光明温暖而属阳,夜晚由于黑暗寒凉而属阴。 因此,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也就是说“阴”与“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是划分、归类万物最高的纲领;是一切量变与质变的力量源泉;是万物产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宇宙之间鲜明的巨变与微小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这根本的原因就是阴阳。 为什么这样说呢? 《内经》说,天地的形成过程中,阳气积累就形成天,阴气积累就形成地。天上的日月星辰不停地变动,所以天的性质属于阳;地相对不动,所以地的性质属于阴。春天阳气逐渐强盛,万物复苏萌生,所以阳气主生;秋冬阴气逐渐加强,万物凋零,叶落归根,所以阴气主杀藏。 而且,阴阳之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阴阳。 比如,虽然春夏总体上属阳,但是春夏的每一天也有阴阳;一天中的阴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还可以划分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 比如,上午整体上属阳,而且是阳气逐渐增加的过程,所以是阳中之阳;下午虽然总体上属于阳,但是由于属于阳气在逐渐减少的过程,所以属于阳中之阴。 阴阳是不断变化的,不会总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 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是非常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方法。 阴与阳之间的互相转化,往往是阴消阳长,或者是阳消阴长的过程。而且,量变会逐渐积累为质变,古人称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比如,日出的时候,阳气逐渐增加,到了中午阳气达到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了傍晚转为阴。入夜的时候属于阴,而且阴气逐渐增加,到夜半的时候,阴气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黎明转为阳。这就是“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是一种规律。 因此,阴与阳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还要不断地相互消长、转化。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阴阳学说是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四时变化规律进行总结而提出来的,一点也不抽象难懂。只要你睁眼看世界,就离不开阴阳组成的万物。换句话说,万物都有阴阳的属性,一睁眼就见到了阴阳。 人体既然是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产物,也必然会有阴阳的属性。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根本问题就提了出来:“治病必求于本”。 本就是根,本就是基础。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人体的本是什么?《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也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必须建立在自然阴阳变化的基础上。 四体液纵容放血两千年 希波克拉底为了说明生理与病理现象,把四体液与四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水对应粘液,气对应黄胆汁,土对应黑胆汁,火对应血液。假设一种或多种体液过多会引起某些症状,便可解释所有的疾病。例如发烧和咽喉痛的人通常觉得喉咙发热、发干,而热与干澡是血液的属性,所以人有上述症状是因为血液过多,需要减少。因此,在恩培多克勒之后差不多 2000 年里,放血 —— 在静脉上开个口子任血液流出,或用水蛭吸血 —— 始终是一种重要医疗手段。 希氏在《流行病论》中说:“至于疟性热的特点,最值一提的是,存活者多有适时且量多的鼻衄,我未见过因此种鼻衄而丧命的病人。”“有些患者,也先有出血,后来发展为痢疾。比如,伊拉托的奴隶和米路斯就是在出血后转为痢疾,他们都痊愈了。再者,血液的量是很大的。”因为,血所具有的火热的特点,放血就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希氏在《营养论》第 36 条中说:“奶和血是多余的营养物。”第 44 条说:“血是液体又是固体。液体的血有好有坏,固体的血也有好有坏,万物的好坏都是相对的。” 他在《自然人性论》中说:“所以放血使腰背部止痛时,应在膝外、膝后或踝部切开。”“为制止腰部和睾丸的疼痛,应在膝后空虚处及踝内侧手术放血。” 希氏解释说:“大血管亦有很多分支进入腹内及人体内外其他部位,它们互相联接,内外交通,故放血时应顾及这一点。习惯上,练习切开放血,均尽可能避开易发生疼痛的地方,并收集血液。这样做作用产生得最慢,人们应该改变这种习惯,不在切开得地方收集血液。 ” 希氏在《体液论》中说:“用吐泻药,或相反疗法,使紊乱的体液调和,能阻止发病。结果,需要排出的体液,会由习惯通道朝与体液趋近的方向排出。评判排泄物,不看量多少,而看是否适度,以及病人是否能够支持。当时机成熟时,要减少病人的体液。若有必要,可使病人处于虚弱状态,直至医生认为达到目的。” 希波克拉底的这些论述,与中医学有着鲜明的不同。中医认为“血气者,人之神”,“血主濡之”,“目得血而能视,手得血而能握”,认为“血汗同源”,血液是人体最精华的部分,是正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维护,促其畅通,而不可能切开放血。血瘀者,可以通过刺络放血,促进血流顺畅,而不是借出血止痛、泻热,尤其是不可能起开放血,达到“使病者虚弱”的状态。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提到衄家、亡血家不可发汗,更是怕损伤人体的阴血。 放血疗法从罗马医生盖仑( Claudius Galen )那里得到了最强有力的推动。盖仑生活在恩培多克勒之后 600 年,以极大的热情接受了后者提出的这一手段。他巨大的影响力持续了 1500 年之久,没给其它医疗体系留下一点机会。可惜得很,除血液之外的其它体液过多时,并没有可行的办法使之减少。泻药和催吐剂是用药物,利胆剂被用于促使胆汁流入肠部,不过最受重视的疗法总是放血。只要是发烧或病人有点儿脸红,或有任何其它被认为是血液过多引起的症状,放血都是不二法门。结果,成千累万的人死在医生手里,包括许多极度需要那点儿宝贵血液的人。在早期社会里,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症极为普遍,多数人最不需要的就是失血。第一次放血之后病人若无起色,医生便将此解释为血还放得不够多,于是病人又遭到放血。虽然医生尽了最大努力,病人还是死了,这自然是因为他病得太厉害。盖仑教导人们放血,而盖仑是不会错的。 放血疗法被滥用的程度,以及放血失控后的危害,可以从美国总统华盛顿的“医疗事故”窥见一斑。 1799 年 12 月 12 日, 68 岁的乔治 · 华盛顿冒着大雪骑马巡视其种植园,上午 10 点出门,到下午 3 点才回家。第二天,华盛顿感到喉咙疼痛,但仍然继续冒雪骑马外出。 14 日上午,华盛顿的病情加重,呼吸困难,便找来了管家,命他给自己放血治疗。华盛顿深信放血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疗法,自己曾经用它给他的黑奴们治好过多种疾病。华盛顿令管家给他放 8 盎司血,但根据医生后来的报告,管家实际放了 12 ~ 14 盎司的血( 1 盎司= 0.03 升)。与此同时,华盛顿也派人去叫他的私人医生,并请两位名医一起会诊。私人医生到达后,先后放了三次血,前两次各放 20 盎司,最后一次放了 40 盎司。两名名医稍后赶到,又给华盛顿放了 32 盎司的血。当天下午 4 点半,华盛顿呼吸越来越困难。晚上 10 点 10 分,华盛顿抬手给自己把了把脉,停止了呼吸。 当时的医生认为华盛顿死于咽喉和气管发炎。当代有医生认为他死于急性细菌性会厌炎导致的窒息。但严重失血无疑加速了其死亡。他共被放掉了 124 ~ 126 盎司即约 3.7 升血。华盛顿的体重约为 100 千克,一个人体内的血量与体重有关,为 70 毫升 / 千克,也即在半天之内,华盛顿体内的血被放掉了一半以上。 在中世纪的欧洲,放血疗法变得更加流行,成了几乎所有疾病的标准疗法。不过,医生虽然建议患者放血,却不屑于自己操刀,具体的操作由理发师来做。理发师成了最早的外科医生。从当时起沿用至今的理发标志 —— 红白条纹柱子 —— 其实就是个放血疗法的广告:红色代表血,白色代表止血带,柱子代表放血时病人握着的棍子。 希波克拉底也擅长外科手术,从他的文集关于外科的有关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学术特长,与中医学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中医自扁鹊以来,就推崇“治未病”,对于“以刀刺骨”的外科手术,对于“破皮解肌”治疗方法,始终不作为推崇的手段,也不认为是高明医生所值得自豪的。但是,物极必反,中医内科的丰富内容,使中医外科内科化,限制了中医外科的发展,也滞碍了中医关于人体结构的探索。 赵洪钧、武鹏翻译《希波克拉底文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 1990 年 10 月第一版、 12-15 页。 赵洪钧、武鹏翻译《希波克拉底文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 1990 年 10 月第一版、 15 赵洪钧、武鹏翻译《希波克拉底文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 1990 年 10 月第一版、 115-117 赵洪钧、武鹏翻译《希波克拉底文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 1990 年 10 月第一版、 222 赵洪钧、武鹏翻译《希波克拉底文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 1990 年 10 月第一版、 230
6361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关于“中西医之争”
热度 4 张三火 2012-6-8 19:02
(博主:刚才在校网上看到论述关于中西医之争方面的一篇文章,特转载于此,与大家分享,或许能增进一些这方面的了解吧!个别字词略加改动) 中医西医多次“掐架”是何原因    http://zysf.ccucm.edu.cn/show.jsp?role=8id=1345 自西医传到中国以来,中医的地位就明显被动摇了,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的中西医之争。 第一次中西医之争出现在 1912 年,也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当时的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并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该《法令》前后颁布两次( 1912 年 11 月和 1913 年 1 月),都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而是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因为“专取西法”“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 《法令》的颁布引起轩然大波,中医界人士纷纷表示抗议。当时京师医学会的代表们曾冲进教育部,要求教育部解释并给他们合法身份,但被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汪大燮明确拒绝。当时,梁启超和鲁迅等也都站在了质疑中医的阵营中。其中,最有名的是鲁迅那句话:“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这些知识分子都曾留洋,像鲁迅本身也到日本学过医,接触到西方医学后,发现中医没有办法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自然就会对中医产生质疑。日本比中国更早发起了“废止中医”的讨论。日本“废止汉医(即中医)”始于 1875 年。当时日本医务局官员赴欧美考察了当地的医学后,发现西方医学可以通过物理、化学、解剖、生理、病理、内外科及药剂等科学进行解释,这些都是汉医所无法解释的,所以回来后他们就决心废除汉医。按照西医的办法对从医者进行考试,合格的才能授予开业证书。 而中国的留洋知识分子在接触到这些新的医学理论后,不免也对中医产生了质疑,废止中医的争论不可避免。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能一杆子打死中医,比如梁漱溟、郭沫若等,他们认为,中医有疗效作为事实,其中必有其科学的道理。 1929 年,余云岫、褚民谊等人又以中医无法证实自己的科学性而提出《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议案,欲废止中医,引起全国第二次大范围的中西医之争。最终,国民政府迫于“全国中医药联盟” 200 多名代表请愿的压力,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 建国初期,民国时期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再次希望改造中医。而这种改造最后变成中医全部去学西医,后来被党中央所阻止。到了“文革”时期,中医被当成“四旧”产物,再一次遭到严重打击。 直到 1982 年颁布的《宪法》第二十一条,特别注明“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才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 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方专家观点 从这三次大争论可以看出,中西医争论的焦点就在于西医认为中医不科学,无法用科学手段进行验证,甚至认为是封建残余或是巫蛊之术。而由某些人引发的“倒中医论”,依然是围绕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进行。那么,对于中医“不科学”或者是“伪科学”的看法,现代从医人员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记者分别请教了三位专家,他们分别是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 究专家。 中医专家: 只有现有的能够解释的才叫科学吗 中医和西医走的是医学两条不同的道路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教授研究中医多年,并且也从事医疗工作。他告诉记者:“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这些人,首先是他们不懂中医,没有研究过真正的中医。而且什么是科学?难道只有现有的能够解释的科学才叫科学吗?” 陈 教授认为,中医和西医本身是两个不同体系的学科,没有什么谁比谁更科学的说法,只是在走两条不同的道路而已。 西医是从微观的角度对人体进行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办法。而中医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感知人体,从多条路径摸索疾病的起源、症结所在,即使同一个疾病现象,也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 比如“上火”这个说法,在一些人看来,完全就是中医在故弄玄虚。他们认为吃荔枝等水果导致口腔溃疡“上火”其实是细菌在作怪,和口腔清洁有关。但陈教授说,口腔溃疡并不只是细菌导致,还有无菌性溃疡等等。“上火”和人体的体质有很大关系,免疫力低下的人就容易“上火”。而“火”还分“虚火”“实火”等等,导致人“上火”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 在西医来看,哪里破了或伤了,只要找到是哪种细菌或病毒引发的,然后杀死它们就可以了,但以后病人可能还会得这种病。而中医看病时,就会分很多“症”,不同的“症”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例如,要找到引发这种上火的根本原因,那这人以后吃荔枝也就不会上火了。 现代科技只能局部解释中医理论 有人认为中医起家于古代的巫术等等,其实全世界的医学都是起源于民间,都是通过各种经验的积累来治疗疾病,只是到了近代,现代科技发展起来后,人们才用现代的一些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些医学而已。而实际上,即使现代医学对神经系统等人体结构也没办法作出全面的解释。 现代中医也在通过现代科学手段来对中医理论进行解释,比如针灸、经络等学说,中医研究者也在用实验模型的方式做研究,试图用现有的科学理论来进行解释,有些穴位、经脉的作用也能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比如针灸中的穴位,有的已经发现这些穴位对大脑或某些神经的阻断作用,但是还有很多穴位无法找到它的运行原理,但它就是有作用。 所以,中医只能说它用经验的积累做到了治疗疾病的方法,但是现有的科学手段还没办法完全解释。从这点看,中医其实比西医更有用,中医的治疗水平已经走在科技的前头,它是一门实用的科学。 当然,陈教授也不否认西医的作用,有些大型的手术,比如移植手术,还是需要用到西医技术。 中西医结合专家: 中医理论上其实比西医更超前 中医药方成分太复杂,现有科技难以验证 钱士辉是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药化学研究室的主任,他告诉记者,“从我个人的观点看,中医药理论上其实是比西医药更超前的。” 钱士辉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且能够应用科学技术来阐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机理时,传统的中医药就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中药或复方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目前还不能像西药那样进行精确量化,同时有很多也没有像西药那样进行大量的药理研究与临床试验进行验证,这直接导致了西医药对中医药的否定。 而且,中药也常被西医抓过“把柄”,比如中药材“马兜铃”。马兜铃本来是一味中药材,用来清肺降气等,但有些外国的病人吃了含有马兜铃的中药后出现了肾衰竭现象,后经过检测发现,马兜铃中含有一种马兜铃酸的物质是有毒的,能使老鼠致癌。这个发现,引起人们对中药的恐惧。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中药或复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药效和临床上进行验证。西药具有明确的有效成分而且通常为单一成分,质量稳定可控,并能说明为什么能对疾病起治疗作用。而中药或复方中有很多成分,目前还不知道这些成分是什么?对疾病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又是什么?同时中药的质量还受到产地、土壤、气候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中药及中成药如何能保证质量稳定可控,又如何能保证疗效稳定,都是需要研究的。 尽管国家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提倡进行中药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传统的中医药要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对中医的误解导致了对它的不信任 但钱士辉说,即便无法用科学手段来证明中医药的有效,但中医药的实用结果却是摆在那里,甚至有些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在中医这里都能治好。 因为中医都是直接在人身上实践,而且根据不同的人来看不同的治疗结果。西医的研究手段一般都是从动物到人,但不会针对具体的个人,认为所有人都是由各种细胞组成的,而疾病都是从这些细胞上发生病变,只要针对这些具体的病变治疗即可,不会去考虑整个人体环境。 比如,西医对发烧的治疗就是吃退烧药,不管它是因感染还是感冒引起另外的感染再用治感染的方法治,感冒再吃抗感冒的药就行,分开来治。而中医则会综合地治疗,感染发烧和感冒发烧开的药方就会不同。即使在感冒上,中医也要分什么类型的感冒,十分复杂。 西医和中医都有其可取之处。只是有些人对中医不太了解,把社会上一些赤脚郎中、江湖术士也都归结为中医范畴,对正统的中医产生误解,才会导致中西医之争。 西医专家: 反对从一个极端 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医的存在有其存在的道理 南京市第一医院口腔科主任夏金星是一位西医医生,但他也认为,“中医存在自有其存在的道理,我很反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夏金星说,关于有人解释的口腔上火其实是细菌在作祟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口腔发炎肿胀和口腔的清洁有很大关系,很多牙周病都是因为口腔不清洁导致。 不过细菌引起口腔发炎只是一方面,这和人的抵抗力也有关系,如果一个人抵抗力弱,那么口腔发炎的几率就要比正常人高,另外病毒感染也会导致口腔疾病。 夏金星告诉记者,其实像他们这些西医医生,有空也会去学习中医理论,一是可以开阔眼界,二是有时候看病过程中也会用到。因为中医在中国还是比较深入人心,有的病人对西药本能地就产生抗拒,不喜欢吃西药,这时他们就会帮这部分病人开些中药,比如口腔溃疡的病人会给他们开些含莲子、金银花等降火的中药材,而这些病人吃了也有效果。虽然他对这些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原理不清楚,但有效果就说明它是对的。 所以夏金星对中医不持否定态度,也认为没有必要去否定,中医的存在肯定是有它存在的道理,不能因为它无法解释就全盘否定,这种极端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也是不科学的。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2505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西医系统观的比较与融通
热度 3 huaxia2011 2012-6-4 16:48
本文限于篇幅、更根本地限于学养和学识,没有能力全面比较中医和西医,更谈不上比较中西方文化,这个体系性的比较是一个宏大的叙事。本文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中医和西医有可以融通的地方,希望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中医复兴的有志之士有所启发。 一、西医有没有整体观或系统观 “西医的方法论是原子论的,而不是整体论或整体主义的”,是目前流行于一定范围内的见解。需要说明的是,按我们的理解,这个见解所提到的原子论是机械论意义的,或者说,原子论在当前的语境下是有特定含义的。这里的原子不是一个象小太阳系一样的系统,即不是可以进一步分成质子(除氢外还包括中子)、电子并由它们组成的整体。换句话说,这里的原子不是物理学意义的原子,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原子,是“抽象”或“形而上”的代名词。否则,这个见解就自相矛盾了:一方面说原子是整体,而另一方面却说原子论不是整体论。但上述对于西医方法论的见解其实是误解。 由于系统观就是新整体观,因此,西医有没有整体观的问题,基本等同于西医有没有系统观的问题。在系统观看来,事物就是系统,而系统就是动态演化的整体,整体是不能还原为部分之和的事物,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属性、特征。西医可以分成关于人的医学与关于物的药学两部分。现代生物学的系统观把生命看成动态演化的整体,没有把生命不能简单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把新陈代谢看作生命整体的动态演化。例如,人是生命整体的存在和运动形式,细菌也是生命整体运动的形式。传统的化学西医把人看成一个机器,而以现代生物学为基础的现代西医已经对化学西医大大做了改进,出现了系统生物医学这样一个分支,这是系统生物学的医学应用研究;也出现了达尔文医学这样一个分支,这是进化生物学的医学应用研究。不论对人的认识还是对物的认识,这两个分支反映出西医的系统观,因此,西医不缺乏整体观或系统观。 二、微生态制剂及其中所反映出的西医系统观 微生态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也就是说,一切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都称为“微生态制剂”。由于其调节肠道之功效,快速构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无论在婴儿,老人,还是新生畜禽可以防止和治疗腹泻,便秘。微生态制剂不是如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维生素C、生理盐水之类的化学制剂,而是生物制剂,它的原理和生产都表现出不同于化学制剂的特点。 以市场上曾经销售过的西药“乐腹康”胶囊为例。 从人的方面看,系统生物医学把人的肠子看成一个象森林一样的微生态系统。在这里,既有“大树”,也有“小草”,是一个生物菌群落,这里面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小草”即细菌是不喜欢氧气的。 而从药的方面看,一颗“乐腹康”胶囊就是一亿个蜡样芽孢杆菌即一亿个小生命集合。胶囊被人吞服后,这些小生命经过胃酸的地雷阵时,相当一批会被胃酸杀死,但另有一批会存活下来,成功地进入肠中,就此安营扎寨,生根开花,繁衍子孙。它们在繁衍时会大量地消耗肠子中的氧气,肚子不咕咕叫了,小腹不感到胀气了,其实就是氧气变少了。一些需要氧气才能活的不利人体的细菌会因此窒息而死,而另外一些有益于人体的厌氧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却能大量繁殖,双歧杆菌、乳杆菌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刺激机体免疫功能,抗感染、抗肿瘤、抗辐射、控制内毒素、降低胆固醇、延缓机体衰老等作用。 西医系统观在这里的具体体现是:把肠道本身作为一个系统,而把生存其中的细菌作为子系统;把肠道作为环境,细菌作为系统、作为生命整体。通过外源性的输入,改善一部分有益菌的生存环境,来影响它们的行为。 三、西医系统观的文化溯源 西医的理论和技术不少来自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如果说西医没有系统观,那么,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要负很大责任,也就是说,因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缺乏系统观使得西医里也缺少系统观。而事实上,来自自然科学以外的人文批评,老早就有了。这种批评促使了现代自然科学乃至现代西医系统观的建立,逐步弥补了早期自然科学没有系统观的局限。 还在牛顿力学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法国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就以“生命物质的组织问题对经典科学提出了挑战”,提出了“由没有生命的物质如何生出记忆、意识情感等生命特征”的问题,其实质是提出了无机界如何诞生出有机界的问题,普里高津(普里戈金)指出这是对机械论的批评。狄德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地发问到:“你看见这个蛋吗?我们就是拿这个蛋来推翻一切神学学派和地球上的一切神庙。这个蛋是什么呢?在胚芽进来以前,是一块没有感觉的东西;……这块东西是怎样过渡到另一种组织、过渡到感受性、过渡到生命的呢?依靠温度。什么东西会产生温度呢?运动。运动的一连串的结果将是什么呢?请你不要回答我。你坐下,我们用眼睛一步一步紧跟着看。起初是一个震荡的点子,然后长出一根有颜色的细丝;然后形成了肉;然后出现了喙,翅膀尖儿,两只眼睛,两只脚爪;有一团黄黄的物质环绕着,产生出内脏;这就是一个动物。……牢狱碎了;它出来了,它走,它飞,它发怒,它逃走,它走近来,它哀鸣,它痛苦,它爱,它意欲,它享受;它有你的一切感情;你的一切动作它都做。你是不是和笛卡儿一样,主张这是一架纯粹的模仿机器?可是小孩们会讥笑你,哲学家们会答覆你说,如果这是一架机器,你就是另一架机器。如果你承认动物与你之间只有机体组织上的差异,那你就表明了自己是有意识和理性的,那你就是正直的;可是人家会从这里面得出一条结论来反对你,说用一种按一定方式构成的呆板的物质,浸染上另一种呆板的物质,加上温度和运动,就得出感受性,生命,记忆,意识,欲望,思想……你想一想,就会怜悯你自己了;你就会感觉到,要想不接受一个可以说明一切的简单假定,不接受感受性这一物质的一般特性或机体组织的产物,你就是抛弃常识,就是投入神秘、矛盾和荒谬的深渊” 。 狄德罗出自生命整体思想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批评是深刻的。可是,他说这番话是在18世纪,那以后一直是科学日益高歌猛进的时代,野心勃勃的自然科学家们不可能就这么早向他挂白旗,后来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在他死之后的19世纪,除了恩格斯所说的三大自然发现外,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划时代地发现了电与磁的联系,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理论一统电、磁、光现象或者说一统历史上的电学、磁学、光学,这个理论以及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根据这个理论在1888年发现的电磁波,奠定了后来的电台、永不消逝的电波、今天的手机的基础。否则,木材厂诺基亚也就不可能变成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我们今天不可能用一条短信借人造卫星解决了苏东坡同志中秋之夜借地球的自然卫星怀苏子由同志的思念之苦。 一直到了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出现了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狄德罗及其来自人文方面类似的批评,才得到了科学的大大响应,人文方面的整体思想才以科学的形式展现出来。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才大大消除。 四、中医系统观 批评西医的人举了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以此说明西医没有系统观而中医有系统观。中医所说的穴位、经络,在解剖中是找不着的。这一定程度打中了西医的要害。在近代西方,数学叫数学分析,先分析后综合;化学上先把物质分解成纯粹的成份再化合;西医手术先划开再缝合……总之以分为主,见树时多见森林时少。对于西方科学认识上的局限,西方人自己就有认识。黑格尔说过,手一旦离开人体那就不是手了。悍将张灵甫受伤后说,谁要锯掉他的腿,他就锯掉谁的头。不知他读过黑格尔没有,但这里已经来不及作技术之争了,只能是学术之争了。事后证明,腿瘸一点总比失去它好。 不过,如我们前述对西医整体观或系统观的肯定,把问题追踪到底,正是在这个地方可以找到中西医系统观的融通。 由于穴位是在整体中才存在的,而整体是在分解中失去的,因此,穴位才会找不着。“整体在分解中失去”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两者原则显然是一致的 。可见,在西医着手解剖时它的问题就已经出现,问题的根子在过程的开始。那么,我们能否在不对人进行解剖的前提下、在活人身上利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结合中医理论,来发现穴位或针灸的奥秘呢? 当然中医的系统观并不仅仅体现在针灸技术中,还有其它很多方面。 五、简短的结语 早在宋朝年间,中国率先发明了免疫技术,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预防天花。19世纪法国巴斯德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现代免疫学。其实,中西医系统观可融通之处很多。中西医以点带面的融通,或许能引出一片新天地。 注释: 转引自 伊·普里戈金 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页
3666 次阅读|3 个评论
唯有破解中医本质才能汇通中西 王锡民
热度 2 wangximin 2012-3-24 19:08
迄今为止,中西医结合的统一理论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临床上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多是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对症治疗的简单叠加—— 唯有破解中医本质才能汇通中西 王锡民 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各有长短,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医学,有必要将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医学理论。   ●中西医理论在内涵上是相通的,科学破解中医理论的研究本身,就是实现中西医理论统一的可行途径。   ●能否成功破解中医理论的本质,关键取决于理论性研究的力度,而实验性研究则在其次,并且需要二者紧密配合。   当前,面对严重危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癌症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挑战,无论是单纯的中医、西医,都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中西医结合虽可扬长避短、提高疗效,但现阶段的中西医结合并不是在中西医统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必然会限制中西医结合疗效的提高。据今看来,只有中西医在更高层次的结合(即理论的结合或统一)才能带来希望的曙光。    目前中西医结合层次低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将会是盲目的实践。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病,都必须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理,中西医结合治病也应当在中西医结合的统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然而迄今为止,中西医结合的统一理论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临床上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治病,实际上是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对症治疗两种方法并行,各走各的路;在用药时则是中药与西药的简单相加。尽管这种治疗方式与单纯的中医或西医用药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但说到底不是在中西医统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属于低层次结合。   这种结合的明显缺陷在于:中药方剂的随证加减与西药的对症治疗在药理上有无重复使用或空白之处,其针对性和有效性究竟达到何种程度等,无法做出准确的判定,这就必然会影响提高疗效。相反,如果在中西医统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就可能避免这种弊病,并可使疗效提高到最佳状态。因为,理论问题一旦解决,临床应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由此说,实现中西医理论的统一,才是中西医高层次的结合。    在理论层次实现中西医结合很重要   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是研究侧重点截然不同、却又各具优势的科学理论,中医学理论的优势是“整体系统观”,在“宏观整体上清楚,微观局部上模糊”。西医学理论的优势是“分析还原论”,在“微观局部上清楚,宏观整体上模糊”。   既然两种医学体系各有长短,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医学,那么就有必要将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理论。这样既实现了中医传统理论的现代化,又弥补了中医理论在微观上的不足;同时也使现代医学理论在整体水平上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产生质的飞跃。由此可知,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统一,对于当今整个医学的发展趋势来说,意义重大。    破解中医理论内涵是统一中西医理论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就提倡“中西医并重”,并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中医理论,试图揭开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的确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但应当看到的是,仅靠这些实验数据,对于揭示体系庞大而又错综复杂的中医理论本质来说,其距离依然十分遥远。学术界因此形成了两大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西医理论是在东西方两种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此得出“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的结论。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对以现代科学破解中医理论工作失望后转而派生出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消极地认为传统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甚至是“伪科学”。   笔者认为,学术界之所以产生这两种片面性的认识,说到底是研究者受自身学识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所致,而不是中医理论不科学,中西医理论真的就不相通。其实产生这样的认识并不奇怪,因为要从现代科学角度认识中医理论的本质,最起码要涉及 60 多个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要让每个研究者的学识都达到如此渊博、全面的程度,的确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中西医理论不可通约”的错误之处,在于割裂了人体复杂功能与人体复杂结构之间的必然联系,最终将中医理论推到“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理论”和“玄学理论”的境地,这就从根本上远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滑向了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笔者一直认为,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诊断治疗疾病的科学。既然二者研究的对象是同一人体,在同一人体内绝不可能出现两种毫不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 而对于同一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也决不可能出现两种毫不相关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西医理论在内涵上应当是相通的。既然内涵相通,实现中西医理论的统一就是可行的。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讲,既然承认中医理论是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那么,在人体中就一定有其物质基础。尽管目前还不能准确地对号入座,但并不等于就没有物质基础。可喜的是,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已经把人体的微观结构搞得一清二楚,而且又有如此众多的现代边缘学科为此提供了理论上的联系,那么,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就一定能够找到其物质基础,并最后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   但必须明确,要实现中西医理论的统一,其前提是必须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破解中医理论的本质。一旦中医理论的本质得以破解,那么,中医理论就会变成可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阐述的现代科学理论。这时,中西医理论的统一就自然会水到渠成。所以,科学破解中医理论的研究本身,就是实现中西医理论统一的可行途径。   笔者根据近 30 年来对于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进行的研究表明,应用现代多学科理论破解中医基础理论已不再是梦想,而是已经成为现实。中医基础理论的元气学说、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神学说、六气学说、辨证施治等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能否揭开这一千古之谜,关键决定于研究者是否真正掌握了多学科的知识功底。    破解的关键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齐头并进   从研究的理论性和经验性区分,科学研究可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实践(经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主要是通过理性思维,从已有的经验、事实材料中探求和发现普遍原理,然后从这些原理中推导出结论的研究。实践(经验)性研究,主要是通过直接观察现象(特别是科学实验)发现、搜集新的经验、事实材料的研究,因而也叫事实性研究。医学中的实践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种方法。   实践性研究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性研究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实践性研究的作用,是为理论性研究揭示事物本质提供客观证据。若只有实践性研究而没有理论性研究,即使材料堆积如山,也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揭示事物的本质恰恰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由此可知,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性研究比实践性研究更为重要。   从科学研究的难易程度看,实践性研究要比理论性研究容易得多。我国以往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经验)性研究的层次上,如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但事实证明,由于忽视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所以很难揭示出中医理论的本质。这是因为,人体是由多个层次结构组成的、有着极为复杂联系的巨大系统,每个层次之内都自成系统,而且子系统层次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研究者即便是能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中取得一些数据,但这些数据终归属于现象问题或局部问题,仅据此,很难搞清这些数据与人体这个巨系统的各种复杂功能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也正因为缺乏整体上理性思维联系的研究,这就决定了过去那种单纯以实践(经验)性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难以在揭示中医理论本质的问题上具有实质性突破,以至于研究了半个多世纪,到今天也不能从现代科学角度破解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本质。这显然是由于忽视理论性研究的重要作用所造成的。   笔者认为,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能否全面成功破解中医理论的本质,关键决定于理论性研究的力度,而实验性研究则在其次。其理由如下:   首先,目前研究生命科学的学科已达近百个,特别是现代生物学和现代医学对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达微观细胞和分子层次,这些多学科理论为破解宏观的中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和理论支撑,所以,应用理论性研究方法破解中医理论本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其次,新中国建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大批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学者,从实验角度对于中医理论中的活血化瘀、肾本质、经络本质等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甚至连外国学者也纷纷加入了研究的行列。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数据,这些资料和数据为现代科学理论破解中医理论实质提供了佐证和帮助。   上述两个条件为破解中医理论奠定了雄厚的客观事实基础,使科学破解中医理论实质成为可能。当然,能否对号入座和破解成功,完全取决于研究者们是否具备了多学科理论的功底,是否真正掌握了上述资料的精髓实质,是否对人体复杂系统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战略上的认识,是否具有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成功的决心。   在理论研究破解中医理论实质的过程中,必然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来进一步证明其结论是否正确。所以,有目的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仍然是破解工作中不可缺少的。   在科学破解中医理论本质的过程中,理论性研究与实践性研究必须紧密配合,齐头并进,才能加快研究的进度。其中理论研究起统帅作用,决定研究的成败,是重中之重。理论性研究必须走在实践性研究的前面开路,而且还要对实践性研究结论进行善后处理。假如理论研究仍然跟不上来,就会阻碍中医理论总体研究的进度。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出一个总体研究方案,创建一个战略性的理论研究框架作为指导,然后再设计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具体实验和临床观察,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这是加快研究步伐的有效措施和捷径。   笔者认为,一旦中医理论被现代科学理论所彻底揭示,那么,中医理论就自然会转化为以现代科学语言阐述的现代科学理论,与此同时,真正的中西医统一学理论就自然形成了。这种统一后的医学理论,就是“融中西医思想为一体的 21 世纪新医学”理论体系。
个人分类: 中医研究|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夏天吃小肥羊,果然上火
sums1996 2011-5-21 11:47
忍不住小肥羊吃 100 送 100 促销的诱惑,在广州的 5 月天里半个月内连续去吃了 5 次,身体终于起反应了,先是双前臂湿疹(开始不知道是湿疹,广州天气潮湿的时候,我这种胖子皮肤总会莫名其妙的出疹子),没在意,吃点开瑞坦,用酒精擦一擦,一周后,天气变晴,不见好转,而且蔓延至腋下和腹部,吞咽口水时开始喉咙痛,左眼出现隐隐作痛,左边的一颗牙齿也有点痛。终于抽空去皮肤科就医,医生诊断为湿疹,开了些擦拭的药和口服药( 4 种药中有 2 种中药),嘱咐要清淡的饮食,一共花去 100 元人民币和 2 个小时的时间。 这段时间刚好体检,还有一段小插曲,护士看到我前臂红红的小疹子,拒绝为我抽血,后来选了一块小小的“干净”皮肤,但那里血管太深太细,扎了一次没抽到血,最后是在手背上采的血。呵呵,只能怪自己,湿疹的确是对视觉审美的刺激,更何况,很多医院皮肤科就是性病科。 我是西医学院毕业的,虽然不行医,但在中西医之战中立场鲜明,并偶尔在课堂上顺便批判下中医,我知道现代医学在吃小肥羊和湿疹以及喉咙痛、牙痛等所谓“上火”之间没有建立因果联系,但“上火”这东西似乎是存在的,喝点板蓝根也有效。有人较真说设立喝水的对照组,效果会和板蓝根一样。我没有看到这样的研究,这样的评论只能是调侃,而不是针锋相对的批驳。 我有很多同学在广州行医,他们会在开完药的时候,顺便嘱咐病人多喝点汤(熟悉岭南文化的人都知道汤对广州人的意义),还煞有介事的介绍几个中药偏方,他们说如果不这样,就不会被广州人认为是好医生。 西医是科学,其中之一就是它承认未知领域的存在,西医无法解释和处理所谓“上火”,就像西医无法治愈晚期肿瘤一样,并不影响我对西医及其发展方向的坚定信心,也并不会增添我对中医的任何好感,只会促进我对医学领域的积极探索。
3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田老师博文的感想
liwei999 2011-3-10 07:16
读田老师博文的感想。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09/2011 16:45:36 对 《科学的技术与经验的技术——兼论中西医学的差异》 的定位镜某不是很明确。在过去,在《哲学研究》上发文章是要有“稿费”的。但是发“论文”一般不但没有“稿费”,甚至还要倒贴钱。 “科学的技术”与“经验的技术”分类是个很常识的做法。依镜某的理解,田老师应该就这个剖面深入下去,给出个具体的case,而不是归到“恰如马克思所说”的说法上去。“恰如马克思所说”这个路数应该说是师承了国人作学问的传统方法。有趣的事情应该是在田老师所说的“考虑这些外部因素,则经验的技术与科学的技术还会有更多的不同”当中。因此“本文对此不做讨论”的说法应该说是有意回避或者说是逃避学术的探索。当然,田老师可以不接受这类“指责”,如果这篇文章是“挣钱”的话。如果这篇文章是“贴钱”的话,镜某的意见不妨认为是个 “同行评议” 的见解。 从技术的两项基本元素“工具”和“技能”分析经验的技术和科学的技术的方法应该说是个过时了的陈腐思考。这样的思考不仅仅是表现在田老师一个人身上,而是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属于“先天不足”。这个“学派”缺乏对科学的技术以及经验的技术现场的了解和研究,或者说对于量子力学的思考还仅仅停留在“波粒二相性”的层次。 量子力学的思考的另一个侧面是 微观 与 宏观 的剖面,也可以说是“统计性”的问题。电子双狭缝干涉条纹的演示连接在这里 Double slit experiment, electrons forming interference pattern 。图案a,b,c都看不出来干涉条纹。只有到了d的时候,干涉条纹才“显示”出来。这个结果被认为是20世纪最精彩的实验,也是个“多了就不一样了”的典型范例。 所谓“统计性”是说个体的样本特性与样本集团性质乖戾。在这样的思路上,技术与技能是相对立的两个轴。技能是指个体性的,而技术则是集团的、统计性的特性。技术的硬件是装置(设备),软件是操作者。在人类历史上,使用牲口(大型动物)的技术属于一个“范(模)式变换”了,与近代的“摩托化”相当。驾驭马的“技术”中,装置就是嚼子和脚蹬。一个人会骑马一般说来是个人的技能,如果会骑马的人数不多的时候。对汉人来说,会骑马可以算是个“技能”,而对蒙古牧民而言,这就不算什么了。开车也是如此。当年开车是个技能。今天会开车的人多了,也就不算是个个人技能了。 田老师“科学的技术的发展则使个体的人的价值降低,人之间的差异缩小,成为科学技术系统中的符号”的提法实际上正是描述集团特性与样本个性的乖戾。但是田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统计性”的特征,从而主张“在摄影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工具的成分越来越重,技能的成分越来越轻”。显然田老师的这个“说法”不会被艺术主流观点认可。因为对摄影艺术所施行的“工具”和“技能”这个剖面“错位”了。 人们对集团特性与样本个性的乖戾应该并不陌生。所谓“(甘)作齿轮和螺丝钉”的说法就是用集团的意识压抑个体思想的一个典型思考了。 虽然田老师所属的“反科学”一派的认识层次不够高,但是能够比较敏感地意识到现代科技对(个体的和集团的)人的异化乃是很值得称赞的。相反,所谓“科学派”的主张和思考往往是不值得一提的幼稚。但不幸的是:往往“幼稚”的提法是最具有煽动力的,也是最煽情的。 对田老师“中医科学化的内在悖论”的提法,镜某很是认同,虽然这样一来就又要得罪一批人。这也是个 个体 与 集团 的乖戾问题。这样的事态人人都经历过:集团的医生、医疗界都不好,而具体到自己的执刀医、自己选的医院那就都是“第一流”的了。 在对医疗的看法上,田老师使用了统计学、统计性的思考。比如这段: 在这样的仪器面前,病人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个标本,可以分解为一系列按照统计“正常值”排序的数据和图表。大夫所要面对的首先也是这些数据和图表,不是具体的病人。西医的知识体系逐渐建立在标准格式的数据上,人的个体差异在这个科学的技术面前被抹平。同样的数据,根据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必然开出同样的药方来。于是,计算机可以取代大夫,根据数据制定治疗方案,这就是计算机医疗专家系统。这时,医生反而成了计算机和病人之间的中介。 如果田老师能将这个思考“移植”到对前面的部分(科-技与经-技)的考察,那就会是另外一个思想革命(范式变换)了。 对于一个体人,集团统计性适用的界限在哪里?医学界里提出了“量体裁衣”的治疗概念。从测量DNA得到适合这个个体人的药物。在镜某看来,如果承认“中医科学化是内在的悖论”的提法,那么其翻版就是对今天“量体裁衣”的治疗概念的否定。也就是说,今天“量体裁衣”的治疗概念也是个内在的悖论。 在对医疗问题的认识上,田老师虽然用了统计学的思考,但是将此思考用于对中西医的考察,镜某认为是有些适用错位。医学、生理学里有个“伪药”效果。这个剖面才应该是中西医疗问题的“主战场”。药物、物理治疗有支配性意义的领域,比如说感染症、外科处置,中西治疗并没有任何冲突和矛盾。问题在于药物、物理治疗的效果与“伪药”效果在分量(统计量)上相当的时候应该如何思考。是认为 “伪药”效果 也属于有效治疗呢?还是把“伪药”效果排斥在有效治疗的概念之外呢?这才是理解中西医疗问题的本质。 同样是“恨”,镜某对田老师的“反科学”派是恨铁不成钢的“恨”,而对“科学”派则是比较单纯的“恨”了。同样的无知,不过表现的手法不同罢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东西文化(中西医)融合之道
热度 2 sheep021 2011-2-12 14:22
终于读到一篇出彩的博文: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分析一下中医学与 ... 张永忠 经过多年的思考,觉得是不是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分析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特色: 中医学有如“隔岸观象”,至多能触及象的脉搏,嗅其气味,闻其声音。但对象的全身,以及哪个部位与哪个部位 的联系和呼应关系观察得很透彻。象的表情是高兴,是痛苦,还是发怒,象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看得很清楚。 西医学有如“盲人摸象”,尽管对全局掌握得相对肤浅,甚至片面,但是对局部越摸越清楚,以至到了细胞和分子水平。但是,象的表情如何,象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却要靠另外的“心理学”去研究了。当然,西方已经发展出了“心理医学”。可是,我们不能说心理医学就是西医。中医也一样有心理医学。 个人觉得,我们应该力求把这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盲人摸象确实已经摸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医学就不能把这些现成的资料拿来,消化吸收成自己的东西吗?当然,拿来容易,消化吸收就不一定容易了。就如钱学深曾说过的: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挂不上钩,语言、概念是两套。这也许正是发展中医学的最大障碍之所在。本人认为,要使中医学得到健康发展,突破这种语言、概念上的障碍也许就是关键。 上博士时听过一位物理学家的报告,记得他说过:不管你研究的内容有多么深奥,你若是真正对它了如指掌啦,你就能够回家后给你那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讲明白。若是讲不明白,说明不是你研究的内容太深奥,而是你对你研究的内容还了解得不透。 中医学的内容能不能给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人讲明白呢?个人认为应该能够讲明白,要是讲不明白,恐怕我们自己还没有真正弄明白。 本博评论 张永忠 博主真是洞见中西之精华啊 中医学得好的人,或者传统文化底子深厚的人,很容易理解现代物理学的知识。 本人也相信中西是可以贯通的 。本博曾经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作“曹冲称象”和“盲人摸象”的差异。曹冲称局部而得全象,西人摸全象而得局部,思维差异由此可分。只是还没想到二者结合的办法。 张永忠 博主的隔岸观象与盲人摸象也很精彩。看完之后,立马想到,二者的结合需要一座桥梁——联系东西的桥梁。 即:二者的结合只有一个办法——架桥。架桥之后,中西天堑即为通途: 1。 中医可自由来往于河两岸,进退自如,既可远观,又可近摸。势必比只隔岸观象要清楚明白得多。 2。盲人睁开眼,并知道后面有桥可自由来往于河两岸,进退自如,既要近摸,又要远观,缺一不可。一桥飞架,进退自如,心无成见,眼观手摸。肯定可得全象。但这座桥不在别处,而在观象、摸象者的心中。这也是一桥飞架的“飞”字的含义。 据我所知,在心中架起沟通东西桥梁的伟大人物已经有很多,钱学森就算一个,还有翁文波也算一个。都是传统文化、现代知识都很雄厚之人(海外留学博士)。 国外心理学大师荣格也算一个。应该还有很多类似的人现在有一些中医,也已经具备这一能力。望闻问切之后,用西医术语给患者讲,患者不信的话,用仪器一查,不差分毫。最后根据情况,中西药并用——则其善者而用。 在构建一桥飞架的过程中,具有东方思维的人(注意不是【东方人】)显然占据优势。因为他需要做的事前进,架桥,上去仔细摸。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而具有西方思维的人(注意不是【西方人】)则要困难一些,因为他需要回头看,向后退,这是最困难的。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但是,古往今来,前仆后继者多,回头者少啊。“回头”,“后退”往往会被看作是【倒退】,【不科学】的代名词。不到山穷水尽,不经历一次次的头破血流,很难真正回头的。 一桥飞架中西哲学的会通之路也在“人”: 对中西哲学作比较,对二者进行求同辨异还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达到会通。从字面上说,会通当指二者相互交汇而能出人通达。但是,对于中西两种异质的哲学,它们交汇于何处?又怎能达到二者间的通达呢?中西两种哲学好比两枝分离而独立的树枝,它们本身不 会会通,只有回到树干、绕道树干,它们才能相互进入。我们只有使自己成为树干,才能为中西哲学提供会通的场所。我们应当能够发现, 在从事西方哲学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学会作概念思考,而在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的时候,免不了要下一番修身养性的工夫。概念的思考和修身养性都是我们自己的生存方式,我们可以这样去从事哲学,也可以那样去从事哲学。原来中西哲学的会通是研究者自己的事务。 中西哲学两者间本身不通达,能通达的是人。 达到了上面这一步,我们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域:我们不再限于中西两种哲学文本的比较,而要比较人们从事中西哲学活动的方式。哲学文本之所以这样那样,那都是人们从事哲学活动的一定方式的结果。在从事哲学活动的方式中,有中西哲学各自形成的机制。这种取向把我们引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分析。 当人类的文明已经能够超越地球的引力,渗透到其他行星去的时候,人们不免提出一个问题:人类的文明究竟要向什么方向发展?人的生命将以什么方式存活?什么样的存活方式才是出于生命本身的要求?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在于宇宙观不同 中医和西医说到根子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宇宙观不一样,中医的宇宙观就是阴阳,阴阳生万物,而阴阳是我们可以感受但不能抓住的有形的物质,因为有了宇宙的阴阳观,所以也就产生了阴阳的哲学体系,因为哲学观的产生,所以便有了隐含阴阳的文化思想----中庸,阴阳贯穿于人性,便是善为阳,恶为阴,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做那种除恶,灭善的傻事的,因为阴阳观的影响,所以中国人都明白,善恶两性是同时存在人身上的,只能中和,无法灭除。 所以不懂阴阳观的西方的大哲们就天真的想绝私灭恶,来开创人类美好的未来,他们为这种绝私灭恶的思想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共产”,所谓“共产主义”由此而来,其实质就是绝人性私 灭人之恶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国很荣幸的成了实验品,差点丢命。 西方的哲学观是微观世界,一下发现了原子,叫嚷,宇宙由原子构成,一下又发现了粒子、微子、等等一大堆子,据说现在发现了夸克,夸克再分解便是无,不知是否可以定性,宇宙由夸克组成,而夸克由什么组成呢,由无组成,所以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就说过么“无中生有”嘛。原来,中国人都会说的成语竟然是大道。 因为宇宙观不一样,哲学体系就不一样,哲学体系不一样,文化观和科学观就不一样,所以中医重感悟,重象,数用来描述和记录象;西医重实验,重数据,以数据来进行逻辑推理象。 参考: 东西方科学之比较——为了超越文化多样性与科学单一性的矛盾 俞 宣孟中西传统 哲学 的不同超越与 哲学 观念的更新 悟医道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58 次阅读|4 个评论
嬉说中西医
malidan 2009-9-16 22:19
    嬉说中西医 何谓中医西医? 如果说医学是红楼梦的话,中医是老太君,西医就是贾政。如果说医学可入口的话,中医是各式老火靓汤,西医是各种维生素。 中医好还是西医好? 青菜好还是肉类好?女人好还是男人好?米饭好还是奶油面包好?右手好还是左手好?假设中医是青菜是女人是米饭是右手,西医是肉类是男人是奶油面包是左手?那你选哪一样,你选什么?选定了?好!得!把另一半砍掉?结果会怎么样? 我们总不能吃过汉堡包就否定大米饭,吃过肯德鸡就大贬北京烤鸭吧。 中西医之争不是医学问题,而是思维问题。 好在不是极右就是极左,不是好人就是坏人的单一评判标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西医应是战友,不应成为敌人。 中西医之争是无谓之争,本就没有优劣。如同西洋油画与中国山水画、咖啡与清茶、数学家与诗人,只是标准不同而已,而无高下之分。中西医应是各显其能的相互配合的战友,而不是互相拆台的敌人。这于整个人类都是一个福音,一种福份。 举个例子:支气管炎,西医主张消炎止咳,中医倡导宣泄化痰。先让西医医治,症状很快消除,但随即又复发,不能根治。请中医来调养,体质会增强,但症状却难以消除,最后可能成了慢支。中医西医于是就有内科不治喘之说。那么能不能中西医各显其长,各克所能呢?先用西医去掉支气管炎病症,再用 中医慢慢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根除病源。 适合你的,你喜欢的,你需要的就是最好的! 西裙好还是旗袍好?长装好还是短装好?冷色好还是暖色好? 穿衣带帽各人所好,但有一条是经典的。那就是:适合你的,你喜欢的,你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求医吃药一样。 一方山水出一方风物,养一方人物。适合白种人的东东未必就适合中国人,反之也一样。就是在中国,南北方也有不同,例如,住北方,天天大白菜,小白菜,萝卜的吃没事,但在潮湿的南方吃上几天很多人就会受不了了,脾胃湿气就会重的不得了,全身就感觉不对劲。北方大吃辣的东东也没事,但回到南方就又不行了,吃多了咽喉就会不舒服或湿热了。这是天气等自然原因使然。 还有人的体质有热性,有中性,有寒性;体魄也有强有弱;病症有轻有重有急有慢;病人有穷人有富人。 凡药三分毒。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行不行啊? 如果是一位腰椎增生严重的病人,西医就是开刀手术,大痛大钱,且要冒更大的安全风险。中医则多是按摩、针灸。针灸也是病在骨膜里的就用,在骨膜外的,良医尽可能的不用,因为直接用手按摩都可以到位的,这样就尽可能轻少病人的痛苦,降低治病的成本与风险。从这点上看,中医更人性更科学。人体都 由经络血脉而使骨肉相连,不同的经络血脉又归不同的穴位管。人体的经络血脉一通百通,一阻百阻。而西医做手术要不要根据人体解剖图呢?从这点看中西医是殊途同归。 中西医矛盾是人的观点问题,跟医学本身无关。 李学宽 《 谈谈中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5584 此文有记载: 爷爷笑了笑回答: 我在北大上学的时候,德国老师就告诉我们,不要信中医,那是巫术,我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根本看不起中医。 现在就是有点常识的农村文盲老太都明白中医是中医,巫术是巫术,二者风马牛不相及。这跟西药也有假药,西医也有缺德医生一样的理儿。 无独有偶,据报载: 现在在西德,只有有钱人才看的起中医,才会看中医。我们中国人自己却在嚷嚷取消中医,取不取消中医不是人为就起作用的,是糟粕历史会自然的淘汰。再说要取消中医的话,那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学说唐诗宋词都得作为伟大的陪葬似乎才附合西方的科学逻辑;也更附合西方西药一统天下的经济思路文化思维意识形态包围! 管他西医中医,洋医土医,名医赤脚医生,疗效就是权威!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记|4842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