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天文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鸟探险记》上映10周年纪念
郭霞 2018-12-29 10:39
2008 年 9 月 26 日,《同一个世界,同一片天空:大鸟探险记》(以下有时略为:《大鸟探险记》)在北京天文馆全球首映。这是一部由中美两国教育工作者合作制作的针对低龄儿童的天文馆节目。同年 10 月 15 日,在美国芝加哥的阿德勒天文馆举行了美国首映式。 图 1 ,大鸟探险记少儿天文馆节目于 2008 年 9 月 26 日在北京天文馆全球首映。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右)、美国芝加哥阿德勒天文 馆馆长保罗 . 内潘伯格(中)和芝麻工作室副总裁(左)出席。 节目内容 《同一个世界,同一片天空:大鸟探险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芝麻街上。在中文版中,埃尔莫来到中国拜访呼呼猪。英文版中,埃尔莫的中国朋友呼呼猪来到美国拜访埃尔莫。在中文版的节目中,大鸟会教孩子们星星的英文名字叫“ Star ”;在英文版的节目中,大鸟又会教孩子 Star 的中文名字叫“星星( XingXing ) ” ( singsing )。大鸟、埃尔莫和呼呼猪带领观众一起探索太阳、月亮和星星。他们了解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并且通过想象登上了月球,在那里他们了解到月亮是一个与地球完全不同的地方。当埃尔莫和呼呼猪想象自己返回地球时,他们感叹尽管他们住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但是他们仍然共享同一片天空。 图 2 ,《同一个世界、同一片天空:大鸟探险记》宣传海报。 项目背景 《大鸟探险记》少儿天文馆节目的项目是美国芝麻街工作室发起,由美国芝麻工作室、北京天文馆、美国芝加哥阿德勒天文馆和美国新泽西州泽西市的自由科学中心作为主要合作伙伴参与制作的。该项目针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和老师,以及其他需求者,制作天文馆节目和配套补充材料。项目的教育目标包括:为中美儿童提供适宜其年龄的天文学介绍,培养两国儿童积极的科学观,增进两国儿童间的相互了解。 此项目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主要赞助,其他赞助单位有 W.L.S. 斯潘塞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这个项目的一个更大目标是在中美非官方科学教育工作者和机构之间成功建立两国长期合作关系。由于节目在中美两国的天文馆上映,在中国为汉语(普通话)版本,在美国为英语和西班牙语版本。英语版本将使用美国《芝麻街》(芝麻工作室的长篇系列电视教育节目)的角色,普通话版本则将使用中国《芝麻街》的角色,这一版本是美国《芝麻街》的中文改编版。大鸟、埃尔莫和呼呼猪主持这个面向幼儿的天文馆节目。 感谢和怀念 《大鸟探险记》项目的完成无疑要感谢投资方、合作方和制作方等方方面面的参与者。但是对于所 有参与《大鸟探险记》项目工作的成员,无不感谢 和怀念项目负责人 ,美国芝麻 街工作室的乔 · 施耐德博士。没有他就没有《大鸟探险记》。 施耐德博士生前十分重视中美两国之间科技文化事业的交往。从上世纪 70 年代,他就开始访问中国,致力于中美两国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并促成芝麻工作室与中国媒体合作制作儿童节目。他曾在中国推出《大鸟在中国》儿童剧,与上海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制作了 4 套儿童系列电视节目:芝麻街、我爱科学、 1 , 2 , 3 , 4 , 5 和芝麻街英语等。 从 2000 年开始,施耐德博士开始与北京天文馆交往。多次来到北京,并邀请我们到美国访问,共同探讨美国芝麻工作室,美国阿德勒天文馆和北京天文馆作为主要合作伙伴参与的《大鸟兄弟看天空》宇宙剧场节目研制的可能性。在施耐德博士的不懈努力之下, 2003 年 9 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对该项目予以批准。 2004 年 9 月,积劳成疾的施耐德博士因病去世。此时 项目即将正式启动,大家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大鸟探险记》终于在 2008 年 9 月在北京上映。 图 3 ,《大鸟探险记》中的三个角色:大鸟、呼呼猪(蓝色)、埃尔莫(红色) 结语 10 年来,《大鸟探险记》这个面向幼儿的天文馆节目已经在全世界 9 个国家的 160 个单位上映,包括天文馆、科学中心、学校等,接待了数以千万的观众。北京天文馆放映近 400 场,接待 73524 人次,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完成《大鸟探险记》这个项目历时 8 年,该项目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主要赞助,同时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技部,以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该项目是中美双方非官方合作的一个典范。
个人分类: 天文馆|2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CAP感悟IX:Just notes:针对天文馆的一些笔记?
smilemooncat 2018-4-3 17:14
天文馆,是公众感知天文魅力的最佳地方之一。会议上探讨天文馆建设的内容并不是太多,笔者注意到的是,一些天文馆对于患有自闭症的人群以及身体有微恙的人群的特别项目设置。 比如有探讨如何能让自闭人群欣赏天象厅的视频演出。这张ppt总结了他们的经验总结。未来天文馆如果也要进行类似尝试,可以进一步与他们联系。Ppt中给出了他们的联系方式,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天文教育的高级经理,Liz Avery, eavery@rmg.co.uk 。 图片来源:Liz Avery的报告现场照片,拍摄:左文文 盲人、聋哑人如何欣赏天文?可以构建多维感官的展具以及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颜色,体现出不同的味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系列的报告是关于天文数据可视化的。但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如何做球幕电影的,笔者不甚了解,所以收获不是很大。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欧洲南方天文台网站提供了一系列可以用于球幕电影创作的开放素材;有志创作球幕电影的朋友可以关注国际科学可视化节(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Science Visualization; IFSV),他们的网址是 www.ifsv.org 。 国家天文台崔辰州老师的团组正在力推虚拟天文台项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下用虚拟天文台的数据做些可视化。
个人分类: 科学传播交流|3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德勒天文馆天文学家见证引力波的发现
郭霞 2016-2-16 14:36
根据来自阿德勒天文馆网站的消息: 作为LIGO国际团队的成员,阿德勒天文馆天文学家Shane L. Larson博士见证了引力波的发现。Shane L. Larson博士参与LIGO的工作5年,从事引力波的研究超过10年。阿德勒天文馆很高兴宣布这个消息,并正筹备一个临展:“LIGO发现引力波”。该展览将与2月29日前向公众开放。 http://www.adlerplanetarium.org/wp-content/uploads/Adler-Astronomer-Member-of-LIGO-Team-That-Detects-Gravitational-Waves.pdf?e5bf72
个人分类: 天文馆|2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在全国建立更多天文馆
热度 4 mxcsunxy 2013-9-2 09:40
一个民族 , 如果只关心脚下的事情而不关注天上的事情, 就没有多大的希望. 天文学是一门引人入胜的科学, 普及天文学知识对于传播科学精神,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天文馆因为有特制的天象仪及辅助设备, 央而能够通过形象教学、直观教学, 成为普及天文学知识的科普中心. 我们这么大的国家, 现在真正的天文馆还只有北京天文馆一家, 这与中国对天文普及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其实在上世纪70 年代, 在 文革 的后期, 中国科学院和有关单位一起, 就向国家提出在全国建设天文馆的报告和规划. 当时提出分二步走。首先是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文馆。 设想的“首都天文馆”建在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附近, “设有天象厅、天文观测台、气象观测台、展览厅、电影厅、古观象台以及天文场等。”第二步是在全国再建设大型天文馆8 个, 中型天文馆5 个,在全国形成一个天文知识普及宣传活动网。 当时为天文馆提出的任务是: 1 )通过天象仪表演、模型和图片展览、编写出版通俗读物、放映电影、做科技报告等活动, 给人以知识; 2 )提供条件,组织和辅导青少年及天文爱好者动手实验和进行天文、气象观测, 搜集陨石标本, 有目的地积累资料,给科研单位和人卫、天文、气象观测网以补充, 把普及和提高相结合, 争取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3 )宣传我国天文学成就,并结合当地民族特点和历史特点,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近40 年过去, 中国社会经济已经大发展, 文化需求越来越大, 国家又在推动“文化大繁荣、文化大发展”,能不能借这样好的时机建设全国的天文馆网呢? 现在天文馆可做的事情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水平,建设好天文馆将对于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意义重大。 世界上发达国家, 天文馆的非常普遍的, 象美国人口只有2 亿左右,大型的天文馆就有30 多个。 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从天文馆就略见一斑。 中国现在应该考虑在文化上也走到世界前列的时候了。 附记: 在中国科学院档案观阅读档案, 读到《关于在全国建设天文馆的报告》( 1973 年 11 月), 做了以上笔记。
3369 次阅读|4 个评论
朱进:天宫一号可以肉眼观测
热度 1 jlpemail 2011-10-1 01:50
据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认为 在天宫一号飞行1至2天后,轨道有了固定的 位置和一定的高度,在北京的公众也可进行 观测了。朱进称,“据我判断,人们用肉眼 就能看到,样子就是亮点,应该和星星差不多。” (责编:隋上金) 另有报道提到了天宫一号的近地点和远地点 高度,轨道倾角和绕地运行周期。如果给定采用的 参考椭球的长半轴和扁率;给出观测者所在地的 概略经纬度,则可以预报当地的天宫一号可见时段。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计算一下。 也可以搜索ORBITRON软件进行安装,使用。 还可以查看: www.heavens-above.com 和 www.calsky.com 朱进,1991年7月毕业于 南京大学 天文系,获 博士 学位。1991年7月至 2002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后改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 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中1992年5月至1994年4月为该单位 博士后 流动站博士后。2002年9月起调任 北京天文馆 馆长。
51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文馆科普讲座的ppt
陈学雷 2009-9-20 13:29
本周六去天文馆做了宇宙的过去和未来的科普讲座,听众大多数是中学生。给中学生做科普讲座是很愉快的,因为他们求知欲旺盛,理解能力也比较强。不过,我这次准备的材料又过多了,可能讲得快了一点,以后做科普讲座时得注意。 一些听众要我报告的ppt, 这可以从下述网址下载: http://cosmology.bao.ac.cn/~xuelei/0909B.pptx 文件大小为13M. 另外,这次报告中用了一个音频和一个视频,音频文件是将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声波振荡压缩到人耳可听的范围。这些声波振荡是我们探索早期宇宙的利器,可以通过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和星系大尺度结构探测到。这个音频文件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天文系的 Mark Whittle 教授制作的,可以从他的网站下载: http://www.astro.virginia.edu/~dmw8f/BBA_web 视频是数值模拟的结构形成过程,这样的模拟有很多,我使用的是所谓千年模拟,感兴趣的听众可以从 http://www.mpa-garching.mpg.de/millennium 下载图象和视频。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045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本周末我的天文馆科普讲座
陈学雷 2009-9-16 22:59
应北京天文馆的邀请,本周六(9月19日)下午3:00我将在北京天文馆新馆505教室做一个公众科学讲座,题目为宇宙的过去与未来,主要介绍一些宇宙学的基本知识与研究进展。更详细的信息见: http://www.bjp.org.cn/misc/2009-09/15/content_9560.htm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参加。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5110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