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低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世博焰火表演,与低碳很远
tarimriver 2010-5-1 12:05
世博会开幕式昨天晚上粉墨登场,那个什么人在胡总宣布开幕之前的演讲挺有意思的,而后面的焰火表演极尽奢华,肯定想表现中国的繁荣强大,但那么长时间放个没完,与世博会倡导的低碳是不是太远了? 低碳就是尽量少排放温室气体,有毒有害气体,就是要节约资源。那么多的焰火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即使有可能创造不少GDP,但是这样的GDP没有给社会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倒是将水体、大气搞的乌烟瘴气。 是的,中国不缺钱,但钱要花到刀刃上!西南旱灾,发动小学生团员捐款;玉树地震也大力倡导学生捐款,他们是不能创造财富的,有些地区的学生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如果世博会能把焰火的钱拿出来能解决多少灾民的生活,能修多少水利设施?能救助多少生活无以为继的人们?社会问题也能缓解不少。据说,中国人为了能让美国领导人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就出资修建了美国馆,结果钱花了,馆建了,美国的正式领导人没有来,好像来了个曾经的国务卿基辛格老人,真实钱花了,面子也没赚到。 没有焰火表演,开幕式简洁明快,无损世博会及中国形象,而且节省的不仅仅是焰火的花费,还使低碳世博会名至实归!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157 次阅读|7 个评论
低碳行动之扦插在生态袋上的佛甲草
dbmoth 2010-5-1 07:39
我种的佛甲草,分株太多,已经没有地方可以种了,家里和办公室的阳台上都种上了。 连装香肠和蛋糕的盒子都用上了 这些是,直接把佛甲草的茎插到生态袋上的小孔中,保养了很久才生出根来,如果带根扦插就很快了,又怕在生态袋上弄的孔洞太大了。 从上面拍 茎基部 这只是个小试验,下面准备再去买点蛭石或泥炭,用个大生态袋装起来,扦插上佛甲草,成活后挂在阳台外面做我自己的墙面绿化,来个 绿色低碳DIY 。
个人分类: 植物|41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一次搜索能耗:100W灯泡工作1小时
Lincbacon 2010-4-25 09:40
WriteAdSpan('ad_468_2'); WriteAdSpan('ad_468_21'); WriteAdSpan('ad_word_1',20); WriteAdSpan('ad_word_2',20); 进行一次网络搜索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这个问题很多人大概从未思考过。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网络搜索其实需要付出代价,而且这个代价不能只用金钱 去衡量。 搜索引擎这个词太妙了。引擎就是发动机,你要将它发动起来,显然离不开能源或电力,事实也正是如此,网络搜索需要数百万台计算机协同 作战才能完成。通过联网,这些被放置在仓库内的计算机形成一个单独的系统。与任何系统一样,这个系统也无法违背热力学定律,因此也会消耗能源。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工作需要消耗能量,像推动硅片上的电子这样微不足道的工作也是如此。第二定律指出,没有一个引擎是完美无缺的。也就是说,输入的一些能量最终会以热量的形式消失。 一个成功的搜索结果页面,需要具备清楚和有序这两个条件。要提供理想的搜索结果, 服务器 群必定会忙得一团糟。硅原子的热运动搅动 电脑 CPU 支架后面的空气分子并对其加热。为了驱动计算机风扇以及将热量赶出仓库的 空调 ,我们还需消耗更多的能量。不管搜索什么,最后都归结为同样的工作过程:移动原子后再冷却。所有这些步骤均需要消耗能量。 现在就让我们以谷歌为例,看看整个过程需要消耗多少能量。据美国IT业研究公司Gart-ner估计,谷歌数据中心拥有近100万台 服务器 ,每台 服务器 每小时消耗大约1000瓦的电量。也就是说,谷歌的搜索引擎每小时消耗100万千瓦的电量。这个搜索引擎每小时产生近1000万个搜索结果,每次搜索消耗的能量可以让一只100瓦的灯泡工作一小时! 这样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平均每天进行1.5次搜索。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估计,数据中心在美国能源消耗量中的比重占到了1.5%。如果美国人平均每天进行数百次搜索,这个比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全球60亿人都使用搜索服务,又将消耗多少能源? 我们一定都听过这样的观点:云计算将成为信息架构的未来。但未来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块巨大的二氧化碳云。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2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低碳——离我们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还很遥远
edwina 2010-4-14 10:25
低碳是黑色阴谋离百姓还很遥远 2010-4-10《安家》杂志 今年以来低碳正被媒体炒作,席卷整个中国,特别在房地产领域,低碳概念的住宅正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从现在开始生态住宅和低碳概念将成为房地产开发的常态,没有这样理念所开发的楼盘将被市场所抛弃,未来低碳住宅将是房地产开发的大势所趋。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超越历史条件的大跃进,反而会导致社会的大后退。 确实在近几年里不少开发商用力打造低碳住宅,特别是一些高档楼盘在空气的净化与节能上,大量的高科技产品的投入运用,许多项目在低碳运用上的尝试还做得不错。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低碳概念上,说实在,在当前房价高企的时代,普通商品房还没能大量满足低薪消费者的时候,低碳经济还来的太早.事实上我国目前根本没有这种技术与科技实力,再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目前的科技整体实力,还尚未达到能够足以支撑全国性的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的程度,要全民大搞低碳经济似乎有点一夜回到当年的大跃进时代。 中国是还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平均GDP水平在世界排名还很低。我们的普通百姓关心的是每天的衣食住行,在大部分人收入还很低下,担心的是如何保持一份稳定的工作,期盼着通过努力拼搏,能够拥有自己一个小小的安乐窝。普通人本来天天就过着低碳的生活,阴雨天在家也不会开灯,空调万不得已不会奢侈打开,骑着自行车出门也不会给大气层制造麻烦,洗衣服用过的水还得拖地板。一切的一切是在低碳中过日子,在经济还没有发达到一个真正高度的时代,还让普通民众跟着提倡低碳生活有何意义呢? 在这轮全球金融危机中,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能够迅速摆脱困境,走出阴霾,这使得世界经济内核遭受严重的创伤,西方发达国家正好利用气候莫须有的问题,企图转移国内矛盾。去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大会就是一场闹剧,会议期间,欧盟与各小岛国、伞形集团(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和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三方出现了激烈对抗,由于意见严重分歧,最终也没达成共识。气候变暖的罪责与商品挂钩,正好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口实,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阻止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而编造的气候灾难故事。既然他们是气候变暖作为幌子来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我们为何要在低碳上大规模行动呢?我们要研判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因为低碳来减缓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有资料显示,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首先,国际科学界从未将温室气体认定为污染物。从科学上看,污染物是指既会对环境介质又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的物质,而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的温室气体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其次,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增温的性质不同,大气污染物实际上起到的是降温作用。第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活动、人与动物的呼吸运动和农牧业活动。 发展低碳经济是西方国家制造的黑色阴谋,妄想多收取碳关税,以此来遏制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他们自己宣扬碳排放导致气温升,是为了自己对自己国家老百姓多收税,是收税的借口。以莫须有的故事,莫须有的科学结论,扼杀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体。我们岂能上这轮黑色阴谋的当, 当年他们就是这样谋杀日本的,明明就是提高成本,还说什么环保,他们是经历过了低成本的发展阶段,非让我们超越历史条件来发展低碳,等于将我们的经济逼上断头台。低碳好是好,但我们要量力而行,我们还是扎扎实实得搞好自己的经济,增加百姓的各类社会保障,少一点虚的概念,低碳离我们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还很遥远。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1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减少你的“碳足迹”
edwina 2010-4-13 22:25
每个人都可以马上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事来减少碳排放量,这里就有一张清单: 不用的时候关掉电源(电灯、电视、DVD播放器、音响、电脑等等) 稍微调低取暖器的温度设定(可以试试调小一到两个档) 检查取暖器的时间设定,当你外出工作的时候没有必要开哦 使用洗衣机、洗碗机时每次适量多装一点,这样可以节约水、电、和洗洁剂 烧水的时候用多少烧多少 每周的购物只去一趟(减少不必要的出行) 晾干衣物而不是烘干 选择用风能、水能发电的绿色能源供应商,这样可以是你用电的碳足迹减为零 下列物品可能需要小小的成本,但是会在一到四年内帮你节省更多的能源支出: 使用节电灯泡 给你的取暖器安装温度调档装置 安装中间空心的隔热墙 装180mm厚度的隔热壁 回收再利用你的洗盥污水 把用过15年以上的旧冰箱换成能耗评级A的 少出行并使用有益于减少碳足迹的出行方式: 上下班或接送孩子时共用汽车 少开私家车,多搭乘公共汽车或地铁 短程步行或骑自行车 少坐飞机 试着问你老板是否可以每周在家工作一天 下次买车时检查一下柴油发动机,你甚至可以自己制造生物柴油 住旅馆时,出门就关掉灯和空调,让服务员每两天换一次毛巾而不是每天一换 除了直接的碳足迹,你的消费习惯也会带来间接的碳足迹: 如果有干净的饮用水就不要买瓶装水 买本地水果蔬菜,甚至可以自己种 买本地的时令食物 不要买那些进口的反季果蔬,它们可能是空运来的 少买肉 尽量少买外地运来的产品,最好买附近生产的 买有机产品 不要买过度包装的产品 尽你所能回收利用 注意选择你的业余活动,避免那些增加你碳足迹的活动,比如桑拿、健身俱乐部、餐馆酒吧、赛车等等
个人分类: 低碳专题|22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注气候变化——网站
aicyolivine 2010-4-12 13:39
联合国气候变化门户网站: http://www.un.org/wcm/content/site/climatechange/cache/offonce/pages/gateway;jsessionid=3EFBC9C4D072B5F19C171DF98A2498EB 有很多权威机构的链接,还有一些WEB2.0网站的链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http://unfccc.int/2860.php 提供国家报告、京都议定书、会议资料、统计数据等,尤其有较多清洁发展机制(CDM)的资料。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http://www.ipcc.ch/ 最近比较受争议的一个机构,提供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方法报告和技术报告。 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发改委): http://www.ccchina.gov.cn/cn/index.asp 、 http://cdm.ccchina.gov.cn/web/index.asp 中国气候变化网(气象局) http://www.ipcc.cma.gov.cn/cn/
个人分类: 资源推荐|45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是低碳生活吗??
purplelab 2010-4-6 19:25
这是低碳生活吗?? 刚刚吃饭后在鸭绿江边散步,看到朝鲜漆黑一片,虽然天天如此,但几天突然想问,这样的低碳怎么这么别扭。 王家岭的奇迹,一样的别扭。
个人分类: 观点请教|2517 次阅读|2 个评论
“熄灯一小时”会破坏电网吗?
songshuhui 2010-4-5 00:04
新京报新知周刊 发表于 2010-04-04 23:56 为度过地球一小时,很多人点燃了蜡烛。考虑到蜡烛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可不是什么好主意啊。 文:潘龙(北京交通大学) 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比去年的热闹了许多。一方面,参与的城市和人口增加了,另一方面,反对者的声音也更响亮了。这短短的一个小时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个活动真有实际的环保意义吗? 地球一小时能减少的用电量主要是来自照明用电,这部分用电量在国民用电总量中大约只占10%。这其中又只有少部分参与了熄灯活动。因此,在活动中减少的电能消耗量是微乎其微的。从电力部门介绍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期间,北京市的用电负荷几乎没有减少。 既然电量的变化是微小的,那么它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也就有限了。有人担心,该活动的参与者在同一时间开灯、熄灯,瞬时的电压波动很可能造成供电线路瘫痪。不过,这种极端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首先,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人能够控制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即便是不能预估人们的参与规模,但是预估用电量的变化并不困难;其次,开灯、熄灯的同一性没必要也不可能非常精确,一瞬间统一熄灯和开灯的情况不大容易出现。实际出现的情况就在活动开始前后,出现一次熄灯、开灯的小高峰。而这期间的用电量都是相对稳定的;最后,即便是出现了瞬间的同时开灯和熄灯,电力系统也不至于瘫痪。在发电机组与用户之间,有着一个设计科学、功能强大的复杂的输电网络,这个多区域多层级的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应对用电量的起伏变化。例如,城市交通照明的规模和开关同时性都远超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分散用户,电力系统仍然保持着正常的运转,对电网的冲击是有限的,更不会对发电设备造成破坏。 那么,如果地球一小时大规模推行起来,会影响一座城市的电力供应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发电机组的运转往往反应迟缓,通常来说,国内的煤电站从开始启动到正常发电大概需要三天的时间,核电站、气电站的速度略快些,但希望发电量随时根据用电量的变化而变化仍是不可能的。 在日常电力供应中,类似的情况一直都存在。众所周知,日常用电存在峰谷差异。电厂总是要按照一定的发电总量来运转,但每天各时段的电力消耗却并不相同。高峰时段电力不够用,低谷时段多出来的电又没人使,所以电厂不得不采取削峰填谷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技术层面上,削峰填谷就是将用电低谷期富余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等到用电高峰期再将这些能量用来发电。不过,储存和释放的过程会造成能量的损失。从政策层面上,削峰填谷主要是价格引导,实行分段电价。 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发现,靠地球一小时的活动本身来节能减排是不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用电器不必要的启动和停机有时会增加用电负担。如果照明本身使用的是节能灯,那么电灯的开关瞬间消耗的电能比一小时内稳定发光时还要多,刻意地熄灯一小时,也许会得不偿失。在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有些人甚至用点蜡烛的方法度过这一小时,殊不知这个行为本身也会造成碳排放,而且排放量未见得小于开灯。 如此看来,地球一小时的实际作用可能并不如一些人期望的那样巨大,同时,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不如另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严重。不过,这种活动的实际目的更多的是造成新闻效应,唤起公众对于环境和能源问题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一小时也确实挺有意义。 如今,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环保固然是一个社会话题,更是一个科学话题,需要科学理性的操作方式。将地球一小时的节能精神推广到日常生活当中,减少能源浪费,减缓城市电力需求增长速度,这才是真正的环保之道。 文字编辑:拇姬 图/CFP 新京报《新知周刊》
个人分类: 物理|2177 次阅读|4 个评论
请教:低碳经济??
purplelab 2010-3-30 09:48
低碳经济?? 低碳,少排碳,目的是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冷暖派不在考虑之内)。 我的问题: 1:低碳(减少CO2)与减少环境污染(常规污染:污水、垃圾),交集有多少?? 2:低碳、减少常规垃圾污染,是同样重要,还是有主次??
个人分类: 观点请教|2814 次阅读|3 个评论
建议加强低碳农业有关问题的研究
pxyeco 2010-3-21 17:46
农业部门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关联部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一份报告称,在过去100年间全球气温升高了0.74℃,到2100年很可能上升1.1℃-6.4℃;如果气温升高超过4℃,不利影响将更加严重,很可能导致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农业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阻碍。另一方面,农业部门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全球范围内农业排放CH4占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CH4排放总量的50%,N2O占60%(IPCC,2007)。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农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目前中国农业活动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分别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的50.15%和92.47%,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2008)撰文指出:如果不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以我国现有的生产水平和保障条件,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年产量最多可下降37%;气候变化和极端气象灾害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波动,将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不利年景甚至达到30%以上。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农业是生物质生产的基础产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中国农业科学院董红敏研究员(2008)研究指出,通过改善反刍动物营养可降低单个肉牛甲烷排放15%-30%;推广稻田间歇灌溉可减少单位面积稻田甲烷排放30%;一个户用沼气每年最大可减少温室气体2.0-4.1t二氧化碳当量;推行缓释肥、长效肥料可减少单位面积农田氧化亚氮50%-70%。 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加快农业低碳经济发展。这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目前国内关于低碳农业的政策研究很少。笔者近日购买到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三位教授主编的《低碳经济论》和《低碳发展论(上、下)》,其中编录了近年来国内许多知名专家以及政府官员的有关低碳经济的论文。该书论及了低碳能源、低碳社会、低碳战略、低碳城市等内容,却鲜有涉及低碳农业问题的,除了中科院蒋高明研究员的两篇生态农业的论文。 更让人深思的是,有官员在该书中撰文指出“没有一个国家会将构建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锁定在农业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应该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而不是将其定格在农业低碳经济体地位上,阻挠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学术论争本来就是鼓励百家争鸣的,我无意诋毁或歪曲任何人的任何论点,故而对此官员的观点不做任何评论。只是想抛砖引玉,提出一问: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到底重要吗,无论是出于粮食安全,还是温室气体减排,抑或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角度?
个人分类: 农业农村环境|442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如何实现从“绿”到“金”
animalethic 2010-3-17 15:13
加藤嘉一:中国如何实现从绿到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2日09:01 荆楚网    作者:加藤嘉一(日本青年学者,FT中文网专栏作家。)    温家宝总理刚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10年节能领域的政策方针: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并具体提出今年要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两会给予的信号是,中央继续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何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三大国策都与中国正在面临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建设密不可分。   高层领导人有力度地推进绿色中国这一现象必须在当前世界政治的大背景下得到解读。去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曾在总统选举上与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竞争的时候主张:美国在能源政策上滞后了30年,切断对中东的石油的过多依赖对我们这一代来说是个大挑战,并提出普及混合动力车(Hybrid Car);促进太阳光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等综合性政策,通过能源政策的大转换,创造出500万的就业机会。   美国所主导的石油经济即将走向终结,先发制人式地发动伊拉克战争的Oil guy小布什已下台,新上台的奥巴马则以上世纪弗拉克林?罗斯福总统所实施的New Deal为鉴,提出以Green New Deal来克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这是今天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总统的基本立场。   作为潜在的超级大国,中国也已经多次表态以利益攸关者的身份融入国际社会。根据2009年10月6日国际能源机构(IEA)发表的统计,2007年中国已经在导致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和美国作为21世纪实际上的两强(G2),如何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反应和贡献呢?年底在丹麦举行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COP 15)》上,各国未能制定《京都议定书》后(2013年)具有法律约束的条约或议定书,只是在各国间达成了原则性共识。而在未来的气候变化的议题上,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必不可少,并对国际环保合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在国内外面临的环保压力独一无二,前所未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既需要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又要面临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环保压力,无疑是发展上的两难。中国似乎不能完全采取以往大国走过的高消耗式的发展道路。中国领导人对此已经具有深刻、清晰的认识。   去年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此段阐述受到了国际社会,包括欧美日等确切关注,并被视为中国未来对环保战略的决心。   问题是怎么办?光有政治口号、战略理念、政策方针不足够。党和国家必须获得全社会的关怀和支持。   企业界的作用不容忽视,不可或缺。政府能否实施健全的环保政策取决于企业的配合如何。中国企业如何适应,配合国际社会、国家政策的大趋势和大需求,在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又如何把环保视为战略筹码,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中提高竞争优势呢?   从绿到金是个关键视角。绿能带来金吗?换句话说,环保能赚钱吗?从可持续性的角度看,除非环保是能够带来金钱的,否则环保产业是不可持续的,何况今天的中国容纳着无数个拜金主义者。   低碳经济走向何方?据说,碳交易比碳税更有效。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交易是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深表关怀的话题。依靠市场原理的环保交易可行吗?各国政府在跨国环保合作议题上如何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CSR)与节能、环保事业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当前所有环保爱好者该思考的问题。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绿色奥运。上海即将举办世博会。我前几天到上海出差时到处看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其主题必然跟环保、新能源、城市建设等有关。可以说,2008-2010年是中国政府与人民集中倡导、推动绿色的战略机遇期。从民生的角度看,我们如何认识中国公民对绿色过程的参与?则是个关键问题。   最终还是需要公民的参与和作用。我自从2003年来到北京以来,明显能感觉到市民在日常生活和常规理念上对节能?环保的意识大有提升。环保袋是个典型例子,在超市里卖袋子也是个好方法。同样重视绿色事业的日本人认为,节能型的生活是快乐的,环保是一种美德。我正为环境献身这种成就感,坚信,今后更多中国人把环保当回事儿。   节能环保给国家带来利益;给党带来荣誉;给企业带来金钱;给社区带来和谐;给家庭带来快乐;给个人带来成就。
个人分类: 环保理念|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hhanb 2010-3-12 15:56
2010-3-10文汇报《笔会》栏目刊登了杨泽文的大山无虎一文,读后颇为伤感。既为老虎的生存境地的险峻而担忧,又为无法医治人类的贪婪而绝望。杨文说,20世纪初的时候,奶奶一家人曾辗转在三江并流地域生活过,奶奶的父亲就是被一只百额老虎袭击而死的。多年后奶奶不再记恨老虎,因为她亲眼见证了这些年来人们是如何一步步吞噬老虎的地盘的,特别不容宽恕的是后来一拨又一拨的人,全副武装携带各种枪支弹药大规模地猎杀老虎。要说犯错错不再老虎,而是人类! 眼见着老虎在一天天减少,人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了,于是山林又成了人类蹂躏的对象,大肆砍伐开始了。结果有一年,丰收在望的苞谷,一夜之间被迁徙路过的数千只猴子一扫而光。奶奶说这就叫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据说目前全世界的老虎已从十个种类减少为五个,数目也有20世纪初的十万只锐减为不足6000只,就这还有2000只被关在动物园里。而中国各地仅存的华南虎只有区区20只,这就难怪,那年周老虎的出现为什么那么受人关注,结果还是一场闹剧。 说实在话,在读到杨文之前,我也常常把这句话当成语使用,多是社会学角度,很少从生态学角度认识这句话的含义,这回算是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学教育课。 我会进一步沿着这个思路联想开去,其实,自然界任何一种物种谁都甭想永远称王称霸,惟有人类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让我担心的是,或许,还未等人类完全坐上这个头把交椅,地球就把人类葬送掉了。 此次两会很少有代表提案事关环保与低碳,这或许与每年两会都有更紧迫、更棘手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有关。但依笔者的看法,环保与低碳这样的话题一点都不遥远,相反都十分紧迫,不要说为全球碳减排做多大贡献,至少要把我们自家的碳排放减下来,把我们自家的环境资源与生态危机缓解下来。否则过不了几年,我们的华南虎也会绝迹的,到时候我们还好意思再过虎年吗?没有老虎了,还有底气喊虎虎生威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钱与技术至上堆砌来的零碳城能撑多久?
hhanb 2010-3-8 10:26
据 2010-3-2 《科技日报》消息,阿联酋 7 个酋长国中,最大最富庶的阿布扎比正在重金打造马斯达尔零碳城,据称已经轰轰烈烈开建的这个零碳城总耗资 320 亿美元。对于这样一座正在建设中的造价昂贵,技术一流、设备设施超先进的零碳城,给记者的印象是:除了阳光、尘土以及那些高高耸立的脚手架,这里还充斥着有钱人的豪气、宏大的梦想以及对技术的顶礼膜拜。 负责设计的英国人诺曼福斯特不无骄傲地说:该项目为未来的可持续城市设计设定了新的基础。一位美国能源高官也放出话说,马斯达尔城被证明是一个有价值的模型。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种依据金钱与技术至上论,靠金钱与技术堆砌而成的零碳城真的能成为未来低碳生活的样本吗? 众所周知推动工业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就是人们对于金钱与财富的追求,无节制的消费欲求不断制造新的商机,资本为了获取最大利润,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一座座以消费为驱动而形成的城市拔地而起,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纷纷趋之若骛地蜂拥而至,围绕着金钱与财富把个城市拥挤的满满当当,工业文明就这样节节攀升,工业社会也就如此这般形成。由此人们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只要不差钱没有办不成的事。正是在这一思想主导下,人们在对待气候问题,环境资源与生态问题上,同样也是拿钱说事,以为只要投入足够多的资金,通过人为的办法、工程的办法和技术的办法就一定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可是事实上,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繁荣,金钱的投入不断增长,换来的是碳排放的急剧增长,气候问题以及环境资源与生态危机不仅没有得到缓解,相反由于金融体系的紊乱,还引发了全面的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现在,又有人试图单纯依靠金钱的投入,来建造一座没有碳排放的孤城,不仅笔者本人对此不抱多大希望,有关人士也表达了深深的疑虑,质疑的焦点是:马斯达尔城未来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低碳城市只能存在于低碳经济、低碳文明与低碳社会环境下,孤立的一座所谓的零碳城,在工业社会模式下很可能既不具有可持续性,也不具有推广价值。 据说,这座零碳城可容纳 5 万居民和 1 . 5 万家企业。整座小城不使用一滴石油,所有的汽车都被要求停放在城外,一条城际快轨把小城同阿布扎比联起来,几条有轨电车和若干辆随叫随到的电动磁导汽车让城里人行动自如。 这样的做法有点类似将污染企业赶出城区,来降低城市污染压力,说好听点这叫重点保护城市,说难听点这叫污染转移。问题是把导致污染和碳排放的因素统统挡在自家门外,只能暂时缓解城市环境压力,可是外部大气环境迟早是要将这座孤城湮没的。除非大家都住在零碳城,可如果这样的话,谁来做出牺牲。就像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做的那样,污染是逐地转移的。 这样的做法还使人想起了生物圈 II 号实验,在一座孤立而封闭的生态空间,生命的存在与成长是难以为继的。或许耗费巨大资金可以建成一座零碳城,但这样的零碳城注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这也就是说,单靠金钱是无法实现低碳生活的。 金钱万能不灵光,那么技术至上就可以吗?自从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技术至上主义又开始重新抬头,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总以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最终都可以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办法得到解决,这种科学技术至上思潮,在当下仍然处于优势地位。难怪马斯达尔城的一位工作人员十分得意地说:我们要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另一位马斯达尔城能源科学研究院的教授,在回答记者的提问:建成后的马斯达尔城的零碳能源系统成本有多大,这个问题时,这位教授答非所问地回答道:既然是未来的能源成本当然高了。只要技术是最先进的,成本将来自然会降下来。显然,这里的人都把马斯达尔城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技术的革新上。可是技术终究只是工具与手段,而不是目的,再说超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与能源,这样也就难免产生碳排放,包括给环境、资源与生态造成新的压力。 我们进一步假设,即使是用现有一流技术建成了这样一座零碳城,可要保证这座以超一流技术建成的城市平稳持续的运转,就必需有更高级的技术和设备来维护,否则任何技术的倒退,都意味着生活质量的降低,甚至也难以做到零碳排放,而要更高技术的支撑,那就必须注入更多的才力、物力与财力进行新的技术研发,这样势必陷入技术至上论的恶性循环:技术,投资、人力、资源新技术,新投资、新资源。只要有不断增长的资源与能源需求,环境、资源与生态的压力就将难以避免。 所以说,单凭金钱与技术打造起来的零碳城未必能撑得下去,或者最终也将落得个类似生物圈 II 的结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52 次阅读|5 个评论
窗前的低碳生活
kingstar 2010-2-28 22:24
常青藤的环境是越来越美了,我选择居住一楼,虽有冬至前后些许阳光的不足,但是平日给我的郁郁葱葱那是享用不尽的,这一点低层的空气好,噪声少,还有经常的花香与鸟鸣,枝头颤动的有阳光,有绿叶,也有不知名的鸟儿,前两天在家,因为要来上海进修。算一下日子,十年了吧,重回华师大,呵呵,莫名的心情。心情不用整理,行李是万万省不得的。看着窗外,猛然发现一只鸟儿,连忙去拿相机,因为前两天拍君子兰、拍瑞香、拍蟹爪兰,都还在书房摆着,一抓就好。 灰鸽? 拍花卉装的是百微,换小白肯定是来不及了,不然效果会更好。呵呵,这就是机遇中的机遇。 现在人已经在上海了,虎年的第一个月圆夜,天终于晴了,也好让我与家人对望了。于是改了QQ信息,佛曰,如来,于是我来了。
个人分类: 摄影艺术|2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週一無肉日 盼深根環保理念
jiangjinsong 2010-2-28 17:49
週一無肉日 盼深根環保理念 【中央社╱台北28日電】 2010.02.28 03:30 pm 無肉日聯絡平台今天發起「虎年全年都少肉」運動,盼無肉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週一無肉日聯絡平台上午舉行記者會,向民眾倡議「虎年全年都少肉」觀念。出席記者會的前消基會董事長、現任人間福報總主筆柴松林表示,目前全球有12億人長期處於飢餓、8億人口處於長期吃不飽狀態,「卻有一群人間接吃了太多珍貴的殼物」。 柴松林說,有的人吃太多,不是指他們真的吃了多少食物,而是為了多吃肉飼養太多牲畜,用了太多珍貴的穀物。他認為,若民眾能盡量少吃肉,不但可省下珍貴榖物,農人也可減少大量化肥及農藥,讓環境及人體更健康。 為了響應週一無肉日活動,吃素的祥興國際餐飲集團董事長黃獻祥宣布自3月1日起,每週一在集團所屬的台北京漾會館推出200個10元無肉便當;包括雲林 縣、彰化縣、新竹縣、台中市等地方政府也陸續宣布,轄內所有提供營養午餐的國中以下學校將響應「週一無肉日」活動,盼觀念紮根基層。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19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题:生命周期评价
MJ2009 2010-2-10 01:45
寒碜了很久,索性就这样开篇吧。说说我目前的课题: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简单说来,LCA是一种环境评价的方法/工具,但是它的方法学与常见的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还是很不相同的,慢慢道来,欢迎提问、拍砖~~ LCA最早萌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据传可口可乐公司为始作俑者。不过比较公认的说法之一是,1973年,为了表示对美国恢复对以色列军火供应的不满,OAPEC对美国及相关国家进行了持续了半年的石油禁运。美国工业界对此有所反省,有些公司开始考虑对自己的生产线进行耗能评估,即算一算自己的生产过程总共消耗多少能量,如何在整体上进行节约等等。慢慢的,围绕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核算的思路开始演绎,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不能在整个“周期”上进行节约,光盯着某个局部去降低能耗什么的,并不能达到总体上节能的目的。 所谓产品的“生命周期”,简单说来就是“生产—消费—回收/处理”这样一条链。当然,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只处于这个链中的一环,即使它关注了自己的这一环的整个过程(比如生产电视机,从最开始生产电路板什么的到最后装配、包装),对于这个产品的LCA来说,仍然可能是片面的。这个一会再谈。 80年代后期,LCA研究慢慢兴起,但是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方法,难免产生很多混乱。1990年,欧、美分别(独立?)举办了一个LCA的研讨会,前者的主办方是国际环境毒理及化学学会的北美分部(SETAC),后者貌似是PG~~两年后,荷兰莱顿大学的环境研究中心(CML)推出了自己的一套LCA方法学,很快,丹麦、瑞典、瑞士等国跟进,CML在欧洲开始雄踞一方。1994年,ISO开始登台唱戏,一系列国际标准(14040系列)逐渐浮出水面,LCA的研究也逐渐由工业界扩展到学术界,规模和规范都已经有了不小进步。 我对传统的环境评估(EIA)了解有限,但是EIA与LCA确乎是很不同的思路,简单举例如下: 1)LCA看的是“产品”,即在做LCA之前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你的评估对象是个什么“产品”?这一点仍然脱胎于先前的工业界思路,而EIA就没有这种要求。因此对一个新建水电站可以进行EIA,看看它的潜在环境影响,这种事情LCA能否对付?把水电站当作一个“产品”,有点怪怪的,或许勉强也可以吧。 2)LCA看的是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一切从原材料开始计算,最终算到这些原材料重新回归到自然环境中,这大概是与EIA的最大不同,也是LCA精髓所在。仍以水电厂为例,EIA看的是这个水电厂“如果”修建起来,“将要”产生什么环境影响(三废,生物多样性,等等)。假如做一个水电厂的LCA(不知道有没有~~),至少得向上追溯到这个水电厂的修建所需要的所有原材料的生产(水泥、砖石、原木……),向下追溯到这个水电厂在计划运转50年(?)后,报废了,将要怎么处理。哈哈,听起来神的很,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懒得做这么长的“生命周期”,这是后话。 我目前做的是牛奶的LCA,但正如上面所说的,很少有人研究“农场生产--加工运输--被消费者喝掉--牛奶瓶/盒最终回收利用”这么长的一条链的LCA(大部分完整LCA都来自于粗略估计),我做的也就是这条链的开端:“农场生产”这一块。为啥呢,因为农业产品有个特点,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往往比后面的消费、利用都高,比如牛奶生产,大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都在农场这个环节,所以备受关注。 呃,先写到这里,谢谢读者的耐心,欢迎提问、拍砖。 今天终于把修改了10遍、屯了半年的文献综述投出去了,第一篇投稿呀,汗一把,等结果吧。是为记。
个人分类: LCA|762 次阅读|3 个评论
圣诞的低碳生活
kingstar 2009-12-24 12:23
早上八点出发,11点到上师大,入住中饭后休息一下,居然房间越来越冷,致电总台,居然暖气晚上才开,这样的低碳的啊,怪不得在电脑前坐着,越坐越冷!这个也太离谱了吧!还有平日忙,居然忘了,临近的圣诞,居然这个时候出来了。嗨,回去怎么向家人交代啊。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2996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碳生活未遂记
mapletian 2009-12-14 21:33
或许男人心中都有驾驶的欲望,在口袋里的银子勉强糊口后,偶就开始关注起车子来,车子也是继羽球装备、手机、计算机等偶又一个闲来无事在网上浏览最多的物件之一,就是贵了许多。 许多人都把车子比作男人的情人,既然是情人,首先就得长的漂亮,其次要有内涵,但对于我辈来说,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经济实用。红色的Ferrari最富有激情,最适合做情人,无奈即便是免费给偶一辆,就以偶的能力,每个月不吃不喝,也管不饱她,何况在国内也难以寻么到适合人家喝得饮料,中石化的虽然号称500强,但油品强不强大家心里都有数。 2009,世界经济一片萧条,风景中国独好,在购置税减半的刺激下,中国的汽车产销在11月份就轻松突破1000万。无论世界经济如何,公司如何裁员,大学生如何待业,反正中国老板姓兜里的钱就是掏不完。眼看着单位里一辆接一辆的京N*****出现,偶激动不已,一直期待加入有车一族的行列,虽然每次出去看到满大街排队的汽车,一再提醒自己,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年底了,温总理刚刚主持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条好消息推出,将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继续推行到2010年12月31号,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终于不用紧紧巴巴地满足自己的购车欲望了,明年再说吧。再仔细一看,减按7.5%执行,看了半天才明白,原来实际是涨了,今年是5%啊,不行,买车,贷款买车,听说招行有个0利息0手续费的活动,也是12月31日截止,贷几万块钱,一年的利息也能省几千块呢,加上购置税省2000多块,也省不少钱呢。 经常在坛子里泡着,心里也有个大致的目标,Cruze、SX4、Forte,比较了一番,加之最近在看韩剧《IRIS》,里面全是新款的KIA,Forte还是很抢眼的,就直奔起亚新出的Forte而去(上图是Forte的coupe版,还是很pp的吧)。一问,乖乖隆的东,火,不是一般的火,大家都知道这个消息了,都来排队买车,4S也是抓住了人们的心理,涨价,一天一个价,让你感觉再不买会更贵,现在不买就亏了,就这一款车,这家店每天能卖出去三四十部。让销售带着出去转了一圈,新发动机动力很强,启动时的推背感很爽,全黑内饰感觉很酷,无钥匙启动感觉很高档。在销售就国内国际局势的忽悠下,决定,买,贷款买,立马填表,没曾想,偶这个招行多年的信用卡用户竟然没有贷款资格。老婆有建行的信用卡,可以用建行的免息免手续费的贷款,不过没带卡。回家,明天来。 回家的路上一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过越想越觉得这是有点不靠谱,10几万块啊,即便贷款,也要花出去几万白花花的银子,而且明年每个月要还几千块的贷款,按照我们俩现在的收入,还了贷款,一个月就1000块的生活费,明年还得攒点钱装修啊,这车一买,好像就没钱了啊。冷静、冷静...... 我还是一穷人,虽然买车曾经离我如此之近。 不过,最近全球变暖正热闹呢,世界人民都在推行低碳生活,奥巴马大叔也拿这个说事,给中国下马威,我也就别给全国人民添乱了,我低碳、我骄傲! 不过,.貌似穷人才低碳。
个人分类: 道听徒说|3390 次阅读|1 个评论
10种方法拯救地球
mapletian 2009-12-9 21:39
前几天终于看了著名的《2012》,虽然故事老套,情节经不起推敲,但片中的特效的确让人震撼,里约热内卢耶稣雕像的倒塌、航母随着巨浪砸向美国总统的时候,估计西方的基督徒们真的绝望了,我们在心底里不免冒出这样一句话再见,我的星球。不过最后拯救人类的竟然是中国人,心里不免窃喜一番。 其实无论有没有世界末日,现在的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越来越关注了。现在的正在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估计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 了,尽管可能其政治目的大于环保目的,但毕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前几天看过一本书《 Ten Technologies to Save the Planet 》,介绍了当前实施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发展的十种技术,作为编辑,本来想把这本书翻译过来,在国内出版,看了一些,感觉还是一般,也就作罢。 书中介绍了10种技术,还是可以了解一下的,有些已经开始应用,有的应该还是在理论阶段,离实际应用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 1. 风能 2. 太阳能 3. 潮汐、海流发电 4. 燃料电池和区域热电供应 5. 有效节能住宅 6. 电动汽车 7. 生物燃料 8. 碳捕获 9. 生物木炭 10.土壤和森林固碳
个人分类: 书人书事|4016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源必然耗能,截流才能减排
tian2009 2009-9-17 23:46
节能减排现在是一个政治正确的一个大口号,节能是为了减排,减排指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当下人类文明中,二氧化碳是人类行为产生的最大量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之一。这一点,连曾经对《京都议定书》态度强硬的美国总统布什都不得不予以承认。所以现在节能减排的政治正确乃是世界性的。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中国人凡事总是很容易全民动员,从我做起,我甚至在科技部的网站上看到了一个《全民节能减排手册》,里面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 36 项有助于节能减排的行为,诸如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粮食消费,饮酒适量,减少吸烟,使用太阳能烧水等等。然而,这里否定的很多行为,在多年以前,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是被鼓励的行为,比如买不必要的衣服因为这可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 从现实的层面上,节能减排对于个人及政府的好处并不明显可见,即刻可见,而经济衰退则直接导致个人收入减少,政府 GDP 降低。权衡之下,节能减排就蜕变成个人的道德义务,而政府的当务之急仍然是发展经济。其实,不论公众还是地方政府,都常常处在两种不同的标准之下,同一件事,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说是好的,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说就是坏的。在公众政策层面,到底采用那个标准,则取决于谁拥有话语权。所以常常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大张旗鼓地号召公众节能减排,而真正耗费能源的大户大型企业的节能减排难以落实。这是试图在工业文明框架内部解决环境问题所必然发生的尴尬。 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中,对太阳能的推荐明确出现了两次。太阳能现在已经成为清洁能源的象征,所以成为未来能源和经济的希望。然而,这种希望只是一个幻觉。在我看来,虽然太阳能的使用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是,在当下工业文明的框架内部,太阳能的开发和使用,同样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新能源的开发短期内或者可以缓解环境问题,从长久看,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道理很简单,因为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的内在问题。整个工业文明盘根错节,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使得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能源的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其内在的观念依然是工业文明能源为主的观念,以为整个社会经济最重要的是能源,只要有了足够的能源,就有了一切。而正是这种观念,导致或者强化了人类当下面临的环境问题。 能源开发出来,必然是要用的。工业文明的经济体系就是像一个食物链,一端连着大自然本身矿藏、森林、天然水体,另一个就是垃圾固态的、气态的、液态的垃圾和纯粹的耗散热。经济越发达,这个食物链运转得越快,就把越多的大自然变成垃圾。所以,能源越多,产生的垃圾越多当然废气越多,进而导致全球环境问题更加严重。所以,开发新能源在本质上与节能减排有着不可和解的矛盾,这个方向大有疑问。 既然,在物质与能量转化链条的上半截下工夫是个方向性的错误,那么,如果我们期望某些新技术能够为环境改善作出贡献,那么,最直接的技术则是垃圾处理。比如,电池处理。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器所包围,手机、 MP3 、笔记本电脑,也被其中的林林总总的锂电池、镍电池以及传统的铅锌点此所包围。有专家预测,不到十年,中国将迎来第一轮大规模的手机电池作废,而我们直到现在,连传统电池的回收都没能做到基本的处理。 从方向上说,与其把资金和心思上用在开发新能源上,不如把它们用在废弃物的处理上虽然,这种处理也仍然是在工业文明框架内部,所以也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2008 年 7 月 13 日 长春 西安花园 (发表于《新知客》 2008 年第 8 期。)
个人分类: 工业文明批判|298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