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低碳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低碳

相关日志

绿色技术银行: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机制的创新之举
yhz125 2018-11-2 16:59
■ 采访/杨晗之 受访/王 震 绿色技术银行是破解绿色技术快速发展受到转移转化难、投融资渠道不畅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创新之举。 提到银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存取钱的传统银行。而提到绿色技术银行,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王震娓娓道出其中的深意:“技术银行的英文是‘technology bank’,传统银行是吸收存款,再发放贷款,而绿色技术银行收储的是经过集成形成‘绿色+金融’的先进、适用绿色技术,然后再运用于‘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说到底,绿色技术银行就是一个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技术领域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启动全球绿色技术的创新进程 2015年,世界近200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巴黎气候协议。同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未来1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把加强科技和创新作为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启动了全球绿色技术的创新进程。 2015年,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签署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提出建立“技术银行”。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主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上,正式宣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明确了建设“技术银行”的目标。2017年12月4日,“绿色技术银行管理中心”在上海揭牌,这标志着我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重大举措之一的绿色技术银行,已经正式启动。 王震主任介绍,绿色技术银行的使命不仅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还将落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一带一路”倡议,用资本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 上海积极推进绿色技术银行建设 按照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部市工作会商会议的要求,绿色技术银行建设工作于2016年9月先期启动,至今已经搭建了绿色技术信息平台、转移转化平台和金融平台。王震主任介绍,绿色技术银行的三个平台,既包括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信息平台主要是以绿色技术成果库、需求库、专家库为核心内容,以绿色技术分类体系和智能匹配为内核,优先纳入先进绿色技术成果,特别是国家财政支持的绿色技术成果,为各类主体提供绿色技术信息支持。转移转化平台会对纳入信息平台的技术成果进行筛选、评估、评价,提供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示范。金融平台是以基金为基础,推进成立了总额为35亿元的上海绿色技术创业投资基金,通过“技术+资本”,共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同时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多家银行进行对接,开展合作,为绿色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适配金融产品。目前,上海绿色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投资3.5亿元的海上风电场项目已经开始运作。 绿色技术银行的组织架构有3层:建设领导小组、管理中心、市场运营主体。领导小组是决策机构,成员包括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以及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及单位。管理中心落在上海,具体落实领导小组决策,统筹协调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机构和市场运营主体,围绕绿色技术转移转化集聚资源和协同发展,对绿色技术银行实施有效管理。市场运营主体是参与建设的机构集群,包括绿色技术评估机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众创空间等,面向市场提供绿色技术评估、筛选、转移转化和和产业化服务。“绿色技术银行的建设还需要一个承载地,而这个承载地就设在虹口区。”王震主任说,“通过打造‘一街一圈一园’绿色产业创新要素集聚示范区,发挥绿色技术银行的创新服务作用,提供从研发、转化到产业化‘一站式’服务,实现群体技术产业化。” 先行先试逐步形成可复制经验 绿色技术银行对绿色技术标准开展了分类研究,主要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环境的质量,第二类是资源的利用,第三类是能源的利用,第四类是生命健康,第五类是生态安全。绿色技术银行还于2017年梳理形成了第一期的10项标志性绿色技术,包括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大型公共绿色建筑、固体废弃物清洁能源化利用、河道水系治理、生态建筑改造、湿地生态保育修复和智慧绿色出行等。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也是中国扎实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务实举措,目前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有深圳、太原和桂林三个城市。“目前,绿色技术银行已经开始进行试点探索,力求在国内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王震主任说,“绿色技术银行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相结合,根据地方特色和发展需求,提供绿色技术与金融的系统解决方案。”目前,绿色技术银行已经和太原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高质量专利成果和中试熟化项目的评估、培育、引进和转化全过程服务,加快绿色技术成果在太原市落地转化。 “绿色技术银行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王震主任说。绿色技术银行用先进的、成套的绿色技术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进行支持,技术支持的背后也进行金融支持。绿色技术银行包括的技术不仅有国内的技术,也有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些先进的技术有的可以直接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因此,可以先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示范运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后再向外推广。 绿色技术银行当前的另一项工作是服务于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的“零排放”工作。王震主任介绍,目前上海市已经选取了张江、金桥、市北和金山4个具有代表性的园区作为高新技术园区“零排放”试点,绿色技术银行将积极服务于这些高新技术园区,集成、匹配相关先进绿色技术,形成可推广经验,向全国的高新技术园区推广。 绿色技术银行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公益性服务、市场化运作”运行机制建设,旨在加快绿色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资本化。未来,绿色技术银行将在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原则上,探索机制创新,筹建市场化运营公司,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加快对接,与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密切合作。绿色技术银行将打造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技术领域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让全社会共同关注,让人们树立绿色理念,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贡献。 王 震,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绿色技术银行管理中心主任,目前主要负责绿色技术银行建设推进等方面的工作。
个人分类: 张江科技评论|1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呈现新趋势
lijushizao 2016-9-29 17:34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呈现新趋势 《中国环境报》2016年9月28日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中心,城市发展走向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发展路径。城市的低碳生态化转型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 ◆余池明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6》近日正式出版。报告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十三五”规划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都对绿色、低碳、生态城市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动力。笔者认为,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将呈现新的趋势。 城市几乎是我们面临的所有社会和环境病症的根源,但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们进行的主要是追求物质效益和土地规模扩张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转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从环境角度来看,过去 30 多年走的是一种“灰色”城镇化道路,大部分工业企业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累积的结果使中国城市常受垃圾围城、黑臭水体以及雾霾的困扰。我国未来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从“灰色城镇化”转向“绿色城镇化”。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其中,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正是未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生态城市从绿色建筑转向生态城区的区域化建设。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在2013年3月下发《“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确定100个左右不小于1.5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建设。在进一步落实国务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同时,将绿色建筑引向区域发展、规模化发展。在财政政策的激励下,包括中新生态城在内的8 个项目已经成为全国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每个示范城区获得5000万元~8000万元的补贴资金。生态城市从绿色建筑转向在城市尺度(1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上,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4个维度来系统思考和规划,追求生产、生活、生态整体上的和谐发展。 同时,相关资源进一步集中整合。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众多领域,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共同参与。中央各部委从各自职责的角度提出了多种类型的试点,既有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也有多头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的弊病。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要求统一规范各类试点示范。这就为整合发改、住建和环保部门的各类低碳、生态城市试点示范指明了方向。 此外,推动低碳生态城市的长效机制建设正在建立。推动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必须建立规划引导、指标体系评估、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例如,深圳坪山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积极实行“计划—建设—评估—反馈”机制,明确实施环节、实施效果等责任主体,建立长效推动机制。又如山东省2015年出台了《山东省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目标的落实起到了很好督促作用。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中心,城市发展走向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发展路径。城市的低碳生态化转型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 作者单位:全国市长研修学院
个人分类: 生态文明|1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眼光多近,就看多远
热度 2 ncepuztf 2016-1-2 23:44
2015年12月5日记: 西游记里有“悟空”,教学楼里有“空无” 。 生活已经够苦逼,调个程序加个班,晚上11:30走还被锁在教学楼内。 锁楼就锁楼吧,您倒是看看各实验室有没有人,关关不必要开的灯, 楼道里亮堂堂,教室里灯火通明, 里面只有“空无”一人 。 看都不看就锁,低碳节能的理念哪去了?曾经水都舍不得烧开,这方面却如此浪费。 (据说是为了压缩开支,裁减了临时工。雇几个学生不行吗?既解决低碳节能,又实现勤工助学) 镜子里白花花的不是“银子”,是头发;窗户外,浓白的不是牛奶,是雾霾; 每个人都成了雾霾中的游泳者,难免呛两口霾,弄不好淹死也可能。 脑海中响起:“霾了,霾了,霾了”,谁唱的?难道是幻听? 还好,身上的其他非标准件、器官会衰老,会不听使唤,但大脑还是清醒的, 在不眠之夜还能有些思考。 这些年看到的是乱象丛生,每个人无法置身事外,常被参与其中。 总结起来,两大问题倾向值得关注。 (1)第一大问题倾向: 是非不分 。 站“队”的多,做“对”的少。 看看打掉的“大老虎”就知道了。基层就不是吗? 曾经参与单位提案开会,还想着主人翁一下,建议如何改进学校不足, 一位资深领导说:我们不能给领导找“麻烦”。 我不清楚他的“麻烦”如何定义? 但我知道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就这样泥牛入海无消息。 网页还是那个不更新的网页,系统还是那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系统,记不住的账户口令依然没有改变。 关键的关键是:即使错了也说成是正确的,这种是非不分的价值观已经传给下一代,正在中小学蔓延。 (2)第二大问题倾向: 本末倒置 。 舍本逐末,教师灌水,学生考证。 要让人安心做事,要有稳定的环境,而不是整天考核,考核,折腾,折腾。 教师在开会、数数、填表、应付检查、跑各个部门签字中精力耗尽。 学生也忙于各种比赛加分的项目,课也经常请假不上,多数学生关心的是加分、排名、评优、免推。至于干些什么,那真是其次的事情,想干的你拦也 拦 不住,比如谈对象。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浪费的多,利用的就少,在给定的时间内,数量要求多,质量就不会高。 你编个小册子叫著作,他造个算法叫专利,随便写写交点钱发个会议。 层层叠叠的管理者,都是在制造事情,本可以一次干完的,非得弄一大堆流程,搞得每个人都很忙。就像给我家改造暖气的队伍,3个干的7 个看的。 最后事情干得一团糟,每个人又心安理得,因为程序是合法的,流程是完整的。 文件刚发下来就能夭折,新文件覆盖旧文件,时间上交错纵横,有的连发文件的部门都搞不清,最后除了给教师带来困扰,结果多不了了之 。 【 发的文件越多,能解决的事情就越少 】 这些年,一些心怀叵测的所谓智囊给决策者出了些 以无限高尚正确名义干龌龊 事情 的馊主意【 尤其在房地产领域 】,居然能够被采纳,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也不会少。 可怕的是, 如果连决策者的目光都在咫尺之内,盯着那点所谓的政绩,被管理者就只能在方寸之间执行了 。最近,专家说了,雾霾在未来三年还会加重,这个我信,就这么种干法,不加重,没有天理。 你用在大自然身上 的 眼光能多远,大自然就让你看多远。 还是那句话“ 解决雾霾,无需花钱 !”,与其去强制限制和关停污染企业,搞机动车单双号限行,莫如从源头上降低需求,让他们自然消亡,也落得个寿终,又不至于民怨沸腾。从这一点上说 :“无为”可能比“有为”更“可为”。 从实践方面来看:自从落实行政办公面积限制,很多单位原本紧张的办公用房忽然空置出许多,新落成的大楼也就显得富足多余了。 事实证明:不是需求真有那么多,是某些人的欲望膨胀的太厉害了!
个人分类: 科教|1964 次阅读|5 个评论
低碳医疗与区域卫生规划标准
sstone2009 2015-9-24 20:31
低碳医疗语境下的区域卫生规划.ppt 受会议组委会邀请,我有幸参加了2015年9月20日重庆工商大学主办的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国际学术论坛。 我在发言时说,作为一名医生,看病可以,谈低碳是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在接受任务前,低碳只是无意进入我的视野的闲杂事务;当我准备发言稿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低碳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使人更健康!使人类更长久!
个人分类: 疾病控制论|1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垃圾焚烧入选低碳技术目录引质疑
热度 32 mdzhao 2014-8-10 09:06
如果不是有新闻报道,大概没几个人会知道 《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件事情。这让我想到,其实即便在信息公开的情况下,大量信息还是会被淹没的,而一旦相关的人发现了信息提出质疑的时候,大概已经时过境迁,事情已经走过设定的流程生米做成了熟饭。当我找到这个文件打开的时候,发现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14年7月28日至8月1日,连头带尾只有短短的5天,目前早已过了截止时间了。 不过这次,却因为在入选《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的34项低碳技术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被列入,自然之友等数十家环保组织 “联名上书”,通过邮件、寄送信息公开申请的方式,向国家发改委提出质疑。虽然这份“ 反对将垃圾焚烧列入低碳技术行列 ”的联署信发出的时候已经过了征求意见的期限,不过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的相关人员还是对此 做出了回应 。 对相关技术我是外行,看自然之友的质疑信上写得相当专业,而发改委的回应却很有点推脱之意。其中说到 “技术目录不解决垃圾焚烧的管理问题,而是在技术上,提供更多在垃圾处理方面的选择”,便属于明显的推脱。就在目录出来没多久,便有“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入选技术目录,预计未来5年总投入将达到260亿元 ”的报道,远早于质疑的声音,而且从目录颁布的说明上也能看出,目录的推出是为了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有关企业和机构开展低碳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低碳产业确立方向和坐标,并为下一步制定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提供依据。”(引自“《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可见目录本身便有推荐性质并将通过各种政策倾斜作为支持的,后续也会有一系列低碳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以及相关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难怪许多环保人士和组织要提出质疑了。 让我看了忍不住想笑的是关于对“不符合低碳目录遴选原则”这个质疑的回应,“我们是经过七次专家严格评审以及仔细测算的。经过这么多道程序,做出的评判应该是中肯、客观、准确的。我们用制度说话,而不是个人的判断。你如果对我们的程序有质疑我们欢迎,但如果对我们的结果有质疑,这就是另一回事了。”专家又被人拿来做挡箭牌了,呵呵。其实在质疑信中有详细的对这个问题的说明并列出了具体数据 ,不知道过几天是否有专家出来做具体说明? 对于“监管力度和水平不足或致负面影响”,发改委的回应倒是表示了一定的认同,“ 尽管垃圾焚烧技术对周边1-2公里范围内的人民肯定会有一些影响,必定会有反对意见。任何一项技术或管理措施,都会有相对有利这和相对不利者,这是一个利益的平衡,当然我们也会关注这些反对的呼声。 ” 可这个回应却很巧妙地把问题的重点作了转移,从一个影响范围颇广的环境和公共决策的问题,改变为一个仅仅涉及利益相关者的问题。 说实在的,要是讲技术上的问题,普通老百姓还真没多 少发言权,毕竟你不是专家,可垃圾处理的事情还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在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还没有做到位的情况下,垃圾焚烧技术的推广其实是缺乏必要基础的,混合了大量餐厨垃圾的焚烧不仅能效低而且污染也大,如果生活垃圾焚烧厂打上了低碳、环保的标记,还能赚取各种低碳补贴和政策倾斜,受此驱动,全国垃圾焚烧厂无疑将快速增多,也就会留下更多的后遗症。 所以说,尽管自然之友等数十家环保组织 “联名上书”的意见发出时意见过了征求意见的期限,但愿相关部门别拿程序说事而不认可,当然能尊重这样的意见最后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从目录中撤出是最好的,如果不撤出,则最好对这个质疑能有个真正有说服力的回应。
个人分类: 其他|6442 次阅读|60 个评论
挪威军队为应对气候变化每周吃素一天(图)
jiangjinsong 2013-11-25 11:43
http://news.sina.com.cn/w/p/2013-11-21/000628765390.shtml 挪威军队为应对气候变化每周吃素一天(图) 2013年11月21日 华商网-华商报   挪威女兵在吃军用份饭   据法新社报道,挪威军方19日表示计划让军队每周食素一日,以对付新敌人——气候变化。军队将逢周一吃素食,旨在减少消耗肉食,因“生产肉食严重助长气候变暖”。 星期一将被称为“无肉日”   在努力遏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上,挪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日,为了证明全球变暖是多么严重的现象,挪威军方发言人艾斯汀宣布,军队将每周吃素一日。因此,每个星期一将被称为“无肉日”,它是挪威努力对抗全球气候变暖的新措施。   艾斯汀称,挪威一个主要军事基地早已推行每周一天素,不久所有的部队都会跟进,包括海外部署的部队,估计每年肉品消费量会减少150吨。他还强调说:“这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通过消减肉食的消费量来拯救地球。畜牧业与全球暖化大大有关,这项措施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气候。” 挪威人均要吃上千只动物   据报道,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海面冰层的不断消退,挪威的北极熊难以捕食以致“食不果腹”,大量鱼类死亡。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统计,畜牧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   据悉,挪威人平均一生要吃近1200只动物,这几乎相当于1147只鸡,22只羊,6头牛和2.6只鹿等。挪威军队的吃素努力也获得很多民众的支持。倡导全国周一无肉日的挪威环保组织“未来在我们手中”也表示十分支持军方的决定。挪威的素食者还举例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占领并抢走了挪威人民的全部牲畜,只留下了蔬菜和粮食,但这使挪威人患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的几率大大降低。二战结束后,挪威恢复了战前的饮食习惯,各种疾病死亡率又回升到战前的水平。   本报综合报道袁金会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强制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程,几家欢喜几家愁?
wya 2013-10-7 15:12
国庆节回山东老家,恰逢政府组织居民楼的节能改造工程,就是在楼体外加一层泡沫板,据居民反映,该工程需要居民自掏腰包成百上千元。一个节能减排口号,换来的是强制性的百姓口袋支出!肥了一批企业,苦了一帮百姓。 天子脚下的北京比地方还是好很多,房主一分钱都不用自己掏。节能改造打上“老旧小区改造”的牌子,不止楼体保温工程免费,还免费更换双层窗户、免费改造暖气,当然主要是为了能入户添加热计量表,便于收费。 殊不知,老旧小区的主要弊端在于停车难和私搭乱建。遍地私装地锁以及违法扩建房屋屡见不鲜,没人管理和制止 ,反而大兴土木,暑期数月将居民楼置于建筑脚手架、纱网之中,每天充斥在灰尘和噪音之中,pm2.5能不升高?雾霾、沙尘能不增加? 践行群众路线,给百姓做好事要做实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而不是一味上大工程,肥了一批企业。 居民楼是私产,外墙保温、门窗更换以及室内管线改造是群众自己的事情,不能政府包办,更不能强制,即使免费惠民,也必须征得房屋所有人和使用人的同意。 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替百姓决策。 涉及私产及入户的工程,必须征得房屋当前使用人的同意,如有利益损失应该予以补偿,这应该是民法常识。 在北京这样一个房主与租户利益矛盾对立的大都市,更应该征求实际住户的同意。 房东都希望在不打扰自己生活的出租时段内,完成免费的住房改造工程;租户都不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租期内被噪音、粉尘、油漆毒气、安全、自由时间等问题打扰。这些利益损害补偿,政府可有预算吗? 小区居民楼改造工程,征得租户投票表决同意了吗?住房改造,不仅是房主和政府的事情,也是占首都人口三分之一的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 一个节能减排、低碳口号,肥了一批人,也害了一批人。 工程规划之初要对各方利益考虑周全,别让政府好心变成了有产阶层欢迎,无产阶层厌恶的强制性面子工程! 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20830/ArticelH08002FM.htm 本报济宁8月29日讯(记者 孔令茹 通讯员 朱珊珊) 市中区来鹤小区北区要进行供暖改造了,但是除了要交136元/平方的暖气安装费用,还要同时交上12元/平方的节能改造费用, 一些居民认为两项费用不应捆绑收取 。    29日,记者来到来鹤小区北区,看到12号楼单元门前贴有《供热及节能改造收费说明》的通知书,上面标明暖气安装部分收费为136元/平方,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项目业主承担费用为12元/平方,共计148元/平方。而在《暖气安装说明》通知中,节能改造内容包括楼体外墙保温层刷乳胶漆、安装双层玻璃塑钢窗、安装单元对讲门及监控等内容, 还表明未按通知交纳费用的住户今年不予安装暖气。     “其他小区都只交暖气安装费,50多个平方交7000多元,可是加上这个改造费要多交600多元,不交就不给安装暖气。”家住12号楼的刘女士说,她认为要节能改造项目应征求居民的同意,不能与暖气安装费捆绑后强制收取。    “整个居民楼算下来要交好几万元的改造费用,通知上说我们只是分摊一部分改造费用,那应该公示出来总费用是多少,摊到每家每户的费用是多少。”居民张先生认为安装单元对讲门、监控设施等应经过大多数业主同意,公示预算后由业主分摊费用。    随后,记者电话咨询了济宁市四和供热有限公司服务科,一位工作人员说各小区进行节能改造是由社区各自决定的,该小区的节能改造费用也是单独收取的。    来鹤物业服务中心经理孟凡君说,该小区今年共有15栋楼进行供暖改造,已报装的有600多户居民,现在交费率在80%以上,已经开始动工实施供暖改造工程。“本意是想为老百姓一次性办好几件实事,也能省些钱,可有一些居民不理解,我们只能把合同、安装说明都公示出来,让居民安心。”孟凡君说。    市中区王母阁社区党支部书记宋秋文告诉记者,该小区今年被纳入了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任务范围 ,并且申请了节能改造的政府补助, 由居民分摊大约10%的改造费用, 剩下的由政府补贴。  http://www.topenergy.org/news_46341.html 民生工程不能增加群众负担。我市规定,改造项目资金一部分由国家拨给,一部分由政府补贴,一部分由承担施工任务的供热企业支付, 居民只需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交付15元钱 (这部分费用包括加装单层铝合金窗及 楼宇门 的费用,如果居民已有双窗或楼宇门已安装,则可免除该部分费用),就可参与改造。 家里暖和了,钱也省了。保温改造工程为每户配置了温控阀,用户可根据需求调节室温,可有效节省能源。以孙学清家为例,由于家中无人时关闭阀门,原本1200多元的取暖费, 最后节省了100余元。 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1/08/15/010637832.shtml 【目标】2020年前基本完成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据了解,从十一五期间建设部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的情况看,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约需资金为每平方米200元左右。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资金主要靠各级政府投入、企业自筹、社会资金投入、受益居民投入等方式予以解决。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工作。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中央财政根据各地改造工作量与节能效果核定奖励资金, 每平方米奖励55元, 自治区财政按照1:1比例与中央财政匹配用于改造补助,其余资金由各盟市自行解决。   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中央资金35398万元,自治区本级配套48840万元,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自治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700万平方米的任务,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各盟市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与所属旗县区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签订改造工作协议,明确改造目标。2020年前基本完成当地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到十二五期末,各盟市要 至少完成 当地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的3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盟市提高任务完成比例。 http://paper.dzwww.com/shrb/content/20120910/ArticelA14-A15002MT.htm 财政补贴数目不小 究竟有多少用在老百姓身上   “技术上的东西我不懂,我是干财务的,回家一算账:我们小区总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按照每平方米财政补贴108块钱,这是多少钱?有多少用在我们小区呢?”一位女业主提出,按照这个数来算,小区改造可获得2000多万元补贴。改造之后,每户发一个热计量表,整个小区按1000户算,最多不超过300万元。保温层也就是几百万元的工程,还剩余不少钱。  张经理表示,该小区外墙保温延展面积大约是5万平方米,8个屋顶总面积接近2万平方米, 每平方米的工程造价在120-130元 。此外,每户发一块2450元的热计量表,同时改造供热管网,加装控制阀。“这个账,大家都能算清楚。”   据林女士介绍,在财政补贴方面,现在有所调整,中央和市级财政都是每平方米45元,省级补贴今年是1000万元,而济南市今年改造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平均下来每平方米不到10元。 因此,三级财政补贴奖励资金为每平方米不到100元 。也就是说,吉祥苑预计可获得的补贴资金最多约为1400万元。 博主注:面对各方面提供的数据,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成本究竟多少? 居民自己负担比例究竟几何?莫让惠民工程再变官商肥肉! 公权与私权之争: http://news.163.com/13/1009/07/9ANPU6R200014JB5.html 存款24年承诺得22万变8千 建行:打官司也告不赢 http://www.taoguba.com.cn/Article/740262/1 一次追尾事故的处理过程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友情发布】Lancaster Research Associate:中国低碳创新
热度 2 曹聪 2013-8-21 21:41
Research Associate Low Carbon Innovation in China – Prospects, Politics and Practice Lancaster University -Sociology Salary: £25,504 - £29,541 Closing date: 23 September 2013 Reference: A779 This is an ESRC funded project and is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Lancaster University, Sussex University’s STEPS Centre, SOAS and Chinese partner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ow Carbon Innovation in China – Prospects, Politics Practice’ aims to investigate different models of innovation and their role in low-carbon transitions in the key socio-technical and (geo-)political context of a rising China. The project will examine the actual practices of users who are expected by policy or corporate strategy to shift to low-carbon technologies. This should elicit a more informative picture about what, how and why particular low-carbon innovations are succeeding or failing, and insert a social science, rather than economic, paradigm into conceiving a low-carbon future. The project will look at three areas – solar energy, urban transport and agri-food- and compare government-led, high-tech innovation approaches with emergent, lower-tech approaches. You will be expected to design, conduct, analyse and write-up 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based research regarding low-carbon transitions in China, in collaboration with both UK and China-based colleagues, focusing specifically on issues of urban mobility (electric vehicles and electric two-wheelers). You will also be expected to possess: • A thorough working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field of mobility research and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s and of conducting research in these fields. • Experience of successfully working in research-intensive projects with strict schedules. • A strong research record including potential to publish in top-quality, peer-review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journals. • A PhD (or about to complete) in a relevant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 • Outstanding communication and presentation skills, including the ability to present technical information in an accurate, convincing and engaging way. • Experience of working collaboratively within a team and providing appropriate guidance for colleagues. This is a challenging role that offers significant growth potential for the right candidate. For an informal discussion about the post, please contact Dr David Tyfield Tel: +44 (0)1524 594187 / Email: d.tyfield@lancaster.ac.uk ).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CeMoRe and Lancaster University’s Sociology Department, please visit http://www.lancaster.ac.uk/fass/centres/cemore/ and http://www.lancs.ac.uk/sociology/ The post is fixed term for 30 months.
个人分类: 其他|418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国将建统一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已在三省市试点
redtree 2013-3-21 03:10
中国将建统一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已在三省市试点 2013-03-20 18:44:41 来源: 新华网 (广州) 朱立毅 新华网北京3月20日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日印发《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这个办法,我国将建立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以规范低碳产品认证活动,引导低碳生产和消费,促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 据介绍,低碳产品认证是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碳排放量值符合相关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产品、服务及其过程的碳排放量进行检测、核查、审定和认证等技术评价活动,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引导低碳生产消费方式,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近年来,一些国家陆续建立了碳足迹、碳核查等合格评定制度,为减排行动及建立碳排放市场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据介绍,建立我国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将为低碳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政府监管提供科学的评价与采信依据,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碳排放领域的话语权。 根据《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我国将建立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实行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统一的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统一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这个办法还同时规定了从事低碳产品认证、检测活动的机构及人员的资质条件,明确了实施程序、监督管理要求和相关法律责任。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认监委共同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专项“我国低碳认证制度建立研究”,《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是该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低碳产品认证的试点工作已在广东、重庆、湖北三省市全面展开。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1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保、低碳、绿色产业—我的思考
热度 2 Taylorwang 2012-9-17 09:21
“环境保护”,“清洁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 LCA )”,“低碳产业及低碳生活”,“绿色产品”、“绿色标识及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时髦的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与之相关的学会或协会,如环保协会,环境科学学会,清洁生产促进会,低碳技术研究会,绿色产业论证会,低碳经济促进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等等。这些词汇,看上去眼花缭乱,其实基本质与核心是相通的,即通过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尽量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以获得环境,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些概念与理念的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环境保护,目前主要涉及末端治理,而生命周期分析,就从产品的整个过程来分析了解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法;绿色生产,就是清洁生产,目标都是为获得可持续发展。虽然内容是相通的,这些协会大都也是可以合并的,但协会多了会长们就多了,可以满足更多的人当会长,或副会长的虚荣心! 当前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短缺,垃圾围城等问题的根源除人口的增长外, 最主要的根源是:美国及西方的浪费的生活方式在全球的推广! 中国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我们应算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工业革命以来,短短的二百年间,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消耗了巨量的自然资源。地球几千万,甚至上亿年利用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等能源,有可能被我们现在的人类数百年消耗完毕。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就是:用消费来刺激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大量的生产与消费,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对环境与气候已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想想人身体上的癌细胞,它不就是因为不受限制地繁衍发展,最终消耗了人的身体,自己也趋向灭亡! 有时觉得这个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就是将人类变成地球癌细胞的催命符? 这样下去,我们人类还能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发展一千年吗? 虽然清洁生产或绿色生产技术,低碳技术是重要的,但 节约更重要,节约就是环保,节约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我们是需要不可持续的,短期的,就象打了“鸡血针”的经济增长,还是要长久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道选择题,且不是简单的选择题,包含各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影响因素。 节约,就会限制消费,也就限制了内需,限制了 GDP 的增长与经济发展!若我们经济不发展,技术也就跟着落后,军事技术也不可能提高,美国人、日本人就会将军舰开到家门口来,这也是不能忽视和容忍的客观事实。这就需要一种平衡,哪些先发展,哪些后发展,哪些可发展,哪些是不可以发展的。 这世界就是一个平衡问题,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具有正反两面的,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任何决策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决策的争论,则是正常的,只有通过争论,才能让事物的正反二面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作出更合理的决策。在目前看来,一昧地提倡节约环保,也不是最好的方式;提倡清洁生产(或绿色生产),鼓励低碳生活,也只能是目前权宜之计的较好选择。
425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知疲倦的都市
热度 4 chemicalbond 2012-7-14 00:03
不知疲倦的都市
都快晚上12点了, 楼下还是犹如闹市, 难道有很多人白天睡觉,专门为了晚上过夜生活吗? 上面的照片来自北京城五环外某个点,从近20层的楼上向下拍到: 在接近午夜的某个时刻,某宾馆外面摆出的十几张桌子上面还有很多人在吃喝玩乐(1); 十字路口同时有3辆出租经过(2), 路的另一头,有七八个小摊贩在同时热卖着炭火烤肉,旁边坐着很多人在消费.(3) 这是5环外,而城里该是个神马盛况啊. 这才是不夜城,要是税务工作到位,哪里需要担心GDP上不去啊? PS: 也许会有读者好问,为何我也这么不知疲倦啊,是否刚享受夜生活回来呢? 我其实是因为没有开空调,开着窗户透点气. 好不容易到了周五(13号,"黑色星期五"?),想早点歇息,可是楼下的那帮烂男醉女吵着就是不让你安宁啊. 还是关上窗户,打开空调吧: 那啥低碳生活就算了吧, 为了少排点CO2, 我的生活还不知要乱成啥样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16 次阅读|6 个评论
由低碳说起
AnjinLiu 2012-6-17 02:38
前几天和一个在新家坡的哥们聊,这厮不停的鼻塞,我说你是不是感冒了,他说办公室空调开得太猛了,16°。因为坡国办公室和商场的空调开得都特别猛,16°,ms全国统一线。不光他一个在办公室放着,所有人都放着外套。 我发现德国这边很奇怪,开个银行账户n多材料,都是打印的,双份,因为一份签完字给银行,一份给自己。而且每月的账单朋友告诉我,如果你自己不去打印,他们会寄给你,然后要收你邮费,因为银行有义务告诉你的账号的情况。我这个月去打印过,一张纸,很好的纸,记录你的账号的交易情况。当然,银行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没有必要打印,发个电子账号到邮件有低碳啊。或者人家自愿打印。还有开账号的那些材料,也必要打印出来厚厚的一些材料,给个电子版给人家就行,多低碳。 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挺浪费的,或者说不低碳,可能是人家有钱了,得好好想想享受,他们是享受了,但是碳排放引起的后果却由别人来承受,不厚道。 国内有些事情比国外做的好,其实很多事情可以做得比别人好,只是看在位者想不想真的做点事情,为老百姓做点事情,就这么简单。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2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漫天飞舞的A4纸
热度 5 dawnshower 2012-5-20 14:37
有人说:“死后把我的骨灰撒到森林里去吧,这一生我用了太多的纸,我要弥补那些树。”想想我浪费过的那些 A4 纸,恐怕三生三世都弥补不完。所以,写此文告诫自己:还是趁活着的时候,节约用纸吧。 一、 有一段时间在综合办公室工作。每天一项固定任务就是:将外界发来的文件、传真交给上司 a 。 a 将它们过滤一遍之后,再交给他的上司—— A 或者 B 。我们的传真机设置为自动接收,因此难免会收到大量垃圾传真:假帐、发票、烟酒、全国厨师大会……每天放进传真机里的纸,总是飞快地被这些内容消耗掉。怎么办?更改它的设置是不现实的,因为当时办公室另外一个资历比我老的女孩不愿意将传真改为“非自动接收”,理由是“我们的工作量太大,不能再额外增加麻烦了”。后来我想到的办法是,把没有用的传真件、或者其他只用了一面的纸张再次放进传真机里,于是新的传真内容可以印在它们的反面,以此达到二次利用的目的。本以为这是个好方法,然而有一天, a 对我说:“你节省资源、有环保思想,这是好事。但是交给领导的传真文件背面,都是一些无关信息,他们看了会不高兴的。”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我所在的那个单位,实际上是以生态和环保作为核心理念之一的单位。而且无论 A 或者 B ,都是很注重节约资源的。有一次其中一位群发邮件,说“虽然我很怀疑全球变暖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但是低碳的生活方式还是值得提倡的。楼道的灯经常白白点着,建议大家随手关灯。”这样的一个人,我相信他会认同节约用纸的行为。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在不得罪上司 a 的情况下,让 a 的上司 A 或者 B 接受我的“双面传真”。这已经不是一个环保问题了,而是一个“办公室政治”的问题了——有一天舍友跟我说了一道求职面试题:“如果你的上司给你提出一个思路,而你上司的上司则给你提出另外一个思路,你应该怎么办?”我对于此类问题完全无感,所以就像小学生一样回答“那就按上司的上司的思路来办呗”。她立刻否决,“绝对不能这样。你千万不要让你的上司觉得你有‘越级交流’的嫌疑。你可以尝试着说服你的上司,但是不要说这是他的上司的意思”。 后来,利用职代会征求职工意见的机会,我把“双面用纸办公”的事情写了一条提案,交给了青年职工代表。不过,这条提案很快就被淘汰了——与青年职工更加密切的幼儿园建设、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才是更值得关注的焦点。我的这一条似乎与任何人的福利都无关的提案,自然毫无悬念地被淹没了。 二、也是在那家单位工作的时候,有一次连续两天加班到深夜:第一天工作到零点,第二天是一点半。 因为面临一场检查,所以要临时印制一些与那场检查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等。我们依据上级部门的红头文件的指示,依据兄弟单位的范本,一丝不苟地制造出一摞摞原本不存在的规章制度、审批表。估算了一下,就我负责的那一小块,总共大概耗费了 3000 张 A4 纸。我多么不愿意看到这一幕,然而我却是亲自参与者。 这场大规模劳民伤财之事,起因据说是某单位的人将工作文件带回家去处理,谁知家里的电脑上有木马,将他的文件窃取到国外。于是,全国各地所有相关单位都要来一场信息安全教育和检查。本来重点是计算机这一块,但是大家都希望检查的时候内容能够详实一点,于是纷纷制造出各种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资料基本上都是临时编造出来的。以兄弟单位的一本汇编资料为例,错别字很多,显然是仓促之间赶制出来的。而人家已评为示范单位,所以我们也得效仿。于是对于这场检查的准备就已经渐渐偏离主题了——计算机这一块已经不是重点,起草、打印、复印文件才成了重点,那位可怜的电脑网络技术人员,白天负责检查全单位的电脑,而晚上也不能歇着——要陪我们一起设计“文件汇编”的封底封面、要起草各项内容。而本来是重点的与保密工作相关的木马病毒,却只是我们辛苦劳作间隙穿插的谈资。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各个岗位、各个工种的同事都从各自的角度来分析这场加班的无意义性,然而大家还是熬到深夜。后来,究竟浪费了多少张 A4 纸?我没有数,只知道很厚、很厚。 后来,我辞职了。在现在的环境里,对于纸张的消耗量,远远少于从前,顶多只是复印几本书,打印一点论文。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开题和毕业论文都接踵而至,大量用纸是少不了的。但愿我的工作和文字,能够不辜负那些洁白的 A4 纸。 另:关于造纸,云南金光集团对于桉树的辩护声势浩大。冯永锋在《拯救云南》一书中对于这场争论写得很详细。“ 2005 年 6 月,我去拜访一位资深林业专家。他拿着 4 月 14 日的《云南日报》给我看。这是一个整版面向金光集团倾斜的报道……报道以贫困作为‘文学切入口’,指责反对大面积种植桉树的人是在‘漠视贫困’。”姑且不论种植桉树是否能提高当地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也不论破坏原生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单只凭“受利益因素驱使而做的研究”,就很难保证其客观性。所以“种桉树合理论”的文章,哪怕写得再好,也疑似“精致的贪婪主义”。 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少用一点纸。
个人分类: 疾苦声|3620 次阅读|12 个评论
想要低碳生活都不容易
热度 6 chemicalbond 2012-4-27 07:29
昨天,天气看上去不错,因此决定骑车上班。不过发现还是有一定的风沙,晚上回到家里,感觉鼻子脏脏的,很不舒服。 今天更不行,抬头看窗外,一片灰蒙蒙,骑车上班,想都不要想,乖乖地去等班车吧。 时常担心外面空气不好,我就关着窗户,开着空调,这一下能源消耗和CO2的排放就刷刷刷上去了。 你说这啥世道,想要低碳生活都不容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4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围观:银行限制存折背后藏猫腻;清华校庆特供烟谁购买谁消费?
wya 2012-2-6 09:03
http://finance.qq.com/a/20120206/000383.htm?pgv_ref=aio 多家银行限制存折使用范围 分析称背后暗藏猫腻 与北京农商行在官方网站上的说法类似,银行客服对此回应亦使用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无纸化办公。 相较办存折“不收取工本费,不收取年费”,银行卡普遍存在着工本费、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多种费用。 不仅如此,银行卡还可为银行创造不菲的中间业务收入,如开通网银、购买 理财 产品等方面,银行卡都比存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推行银行卡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由于银行具有相对强势的地位,在发展银行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客户的选择权和知情权,一刀切推进的方式有显失公平的嫌疑。 记者了解到,在发达国家,公平的银行服务法案起到了较好的约束作用,在利润面前,简单要求银行“公平”已不现实,更加完善的监管制度或是老百姓免受银行盘剥的关键所在。 清华大学将追究“特供烟”侵权者责任 http://news.163.com/12/0204/02/7PCRR1QV00014AED.html 核心提示:清华大学和涉事烟厂均表示网传“清华百年校庆特供烟”为假冒,实际并未生产。清华大学表示从未向任何烟草企业授权生产或向其定制任何香烟制品,也从未接受过任何烟草企业的捐赠。 对于侵权行为,学校将保留追究有关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报讯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供烟一万元一条”微博出现在网上,特供烟被证实为假冒后(本报昨日报道),昨日,网友在网上晒出烟厂的宣传材料,提到“清华特供”。对此,烟厂回应称这只是个想法,清华大学表示将追究侵权者责任,武汉工商局将进行了解。 网友晒烟厂宣传报道 昨天,有网友在微博上披露了湖北中烟在一个月前的一篇宣传报道,报道中提到了清华特供烟。 在“烟草在线”网站,有一篇题为“湖北中烟在求实创新中缔造传奇”的文章目,文章三千多字,其中一段介绍,“按照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开发出国产首款白包烟黄鹤楼(百年清华)机制雪茄烟,被选定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指定接待用烟,并长期特供清华校友特定消费群体。” 烟厂称未投入生产 昨日,宣传材料中提到的特供烟的生产商,湖北中烟工业责任有限公司下属的三峡雪茄烟厂负责人回复称,宣传材料中所称清华特供烟,只是企业发展预案,“ 只是烟厂内部的一个想法,未进入实质的操作层面 。” 该负责人称,由于“只是一个想法”,同时未与清华大学校方沟通,也就不可能生产出“特供烟”。 武汉工商将了解情况 昨日,清华大学称从未向任何烟草企业授权生产或向其定制任何香烟制品,也从未接受过任何烟草企业的捐赠。对于所谓“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供烟”的侵权行为,学校将保留追究有关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昨天,武汉市工商局一名工作人员称将进行了解。 新闻回顾: 网曝清华大学校庆特供烟一条售价上万元(图) 近日,网友发帖爆料市面上出现万元一条的“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供”黄鹤楼香烟。 据生产商湖北中烟工业责任有限公司客服人员介绍,该公司确实生产过专供去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万元“一品黄鹤楼”,不过产量很少,因此市面上并不常见,不清楚具体年产量。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没有大水电就没有低碳电力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1-12-14 18:03
水电不仅本身就是一种低碳能源,水电也是电网中最好的调峰电源。其他低碳电力或没有调峰能力(风电、光伏发电),或因为安全、经济问题不宜过深、过快、过频繁的参与调峰(核电)。没有大水电、大型水电枢纽的大发展,没有大水电所具有的水电调峰能力,其他低碳电力发展的或许只是一种伪减排,电网需要电的时候它不发电,电网不要电的时候它又大量发电,导致电网运行效率降低,大量的能源随着电子白白流到大地里去了。   我国以火电(煤电)为基础电力,虽然2000年以来进入了一个水电开发的黄金时期,但由于大型水电枢纽建设周期长,且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水电在总电力中的比重每况日下。如果电网过度依靠火电调峰,必然会造成燃料利用效率下降,污染物增加,机组磨损加重等不利问题,而且火电(煤电)机组启动慢,依靠火电调峰,可能造成发电功率该上去的时候上不去,该下来的时候也下不来,电网的不稳定性也会增加。   同时,光伏发电在日调节中还有反向调峰的问题。现代随着生活用电特别是大功率家用电器普及程度的提高,峰谷差越来越大,一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最大可以达到最大负荷的一半左右。用电高峰一般出现在晚上或者早晨。这时光伏发电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光伏发电对电网调峰是没有积极作用的。而且光伏发电的时间只能在白昼,而一般用电日间负荷,特别是在以生活用电为主的地方,并不达到最大,电网中存在电量冗余,即大马拉小车的情况,如果以火电为主的电网,火电机组不得不偏离额定工作状态,造成发电效率降低与机组磨损增加。因此,很多城市采用了“阳关屋顶”计划,但是白天用户向电网提供的电量或许并不是电网需要的,只能使火电机组更加偏离额定工作状态;而没有阳光的夜晚,其耗电才是真真实实的。所以如果没有水电的大发展、大开发,随着新能源、低碳电力的大跃进,电网调峰会越来越困难。   而且水电与风电、光电在年周期中可以互补,雨季多发水电,旱季多发光电、风电。   所以,没有大水电就没有绿色电力。    http://forum.eedu.org.cn/post/view?bid=18id=93515sty=3 但是,现在某些人大有将大水电“置之死地而后快”之势。如真遂其所愿,我看我们的风电就真会向一匹脱缰的野马在电网里上窜下跳。 根据现在的规划,未来风电开发的规模可能做到1.5亿-2亿,而按以前的规划2020年总装机才10亿,差不多占电网20%的容量像不羁的野马上窜下跳,电网怎么调控。被人津津乐道的丹麦风电不过也只提供了20%的发电量,况且丹麦的向风海岸(西海岸)处于中纬西风带上,与我国的季风气候相比,风力还算稳定,周期性(季节性)与随机性变化没有我国这么强烈。但更重要的是丹麦与德国、瑞典,特别是与挪威形成了中欧-斯堪地那维亚电网来调峰的,丹麦的风电在整个中欧-斯堪地那维亚电网的比例中的比例就只有百分只几了,而且挪威90%的电力都是水电,有很强的调峰能力。可见水风互补是风电发展的基础。我国西北的风电还可以与黄河上游的水电站联网,华北的可以与黄河万家寨、大碛口、大龙门水电站并网,长江上游、西南江河的水电站也可以与西南高原的风电联网,风水并用,风水互补,因为风大的冬天,正是河里面水少,水电不能满负荷工作的时期。我国可开发水电超过3亿kw,在水电全面开发的基础上,支持几千万甚至1亿以上的风电还是有可能的。在风大、少水的北部边疆,还可以建一些抽水蓄能电站。 http://forum.eedu.org.cn/post/view?bid=18id=93230sty=1tpg=3age=0 我看还是尽快把水电搞到3亿kw合适(可能还要有1个亿的抽水蓄能电站),再加上不到一亿kw的核电,以及燃气热电厂、新能源发电。按照以前的10亿kw的电力规划,到了2020年非火电(煤电)占到发电总装机的50%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且有了4个亿的水电与抽水蓄能装机,电网的稳定性与发电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届时如果火电(煤电)装机保持在5亿千瓦,一年机器按正常运行6000h计算,那么发电量将是3万亿度,10000度电要用煤4-5t,那么火电用煤就是12-15亿吨,和现在比,或许还会有所减少,这也是中国实质性节能减排的潜力和优势所在。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3130 次阅读|5 个评论
互花米草是不是入侵种?是否有利于低碳减排?
热度 20 lionbin 2011-12-9 13:59
本博文12月15日被科学时报收录发表: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3161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12/252033.shtm 【 文章比较长,如果你没有时间仔细阅读,只想了解我谈论的核心内容和结论,请阅读本段摘要 】 【摘要】如果一个物种被人为引入一个其先前不曾自然存在过的地区,并具备了在无更多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在当地发展成一定数量的能力,以至威胁到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当地公害,就可称之为入侵物种。在崇明东滩引入互花米草前,这里的滩涂可划分为四个带:芦苇带、海三棱藨草/藨草带、光滩、潮下带水域,都是鸟类的良好栖息地。互花米草引入后,开始是占据了芦苇带、海三棱藨草带的中间位置,但不久迅速扩张,同时与芦苇和海三棱藨草发生竞争,导致芦苇的产量大幅减少,海三棱藨草分布面积锐减,并且甚至可能导致海三棱藨草在崇明东滩完全消失,最终威胁到迁徙鸟类的食源和栖息地;互花米草生长区鸟类无法停歇,鸟类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同时致密的植株会阻截细小的泥沙,形成泥滩,堵塞潮沟,破坏景观,而潮沟是鱼类以及底栖动物丰富的地方,也是鸟类觅食和休憩的场所。如不加于控制,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任何入侵植物都具备强壮的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因此植株会旺盛生长,带来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的增加,光合作用强烈,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这并不是互花米草独有的特性。互花米草在吸收碳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虽然目前的净效果还是倾向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碳封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土壤碳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检验,贸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况且,即使未来验证长期的效果也是碳封存,但这种减排效果与其危害相比,几乎不值得一提。类比于水葫芦,在生长季也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水葫芦是低碳减排的英雄。 【 如果你有兴趣想了解更详细的内容,请阅读全文 】 本来,在上个月17日,我就看到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的相关中美绿色合作伙伴会议的报道《 首次证明互花米草不是入侵种 中美绿色合作伙伴会议在沪举行》 ,当时觉得只是一家言论,虽然观点奇怪,但拿出来探讨或者争论一下,也不错(不过,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之后还是新写了一篇博文 《 揭露伪科学报道的严重失实:评绿色合作伙伴会议之重要成果》 进行了评价)。数日前,我们请外校的一个同行(研究领域不涉及入侵生物学)来参加我们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他询问到互花米草是不是入侵种的问题,与他的交谈中,发现他已经被这样的报道所迷惑了,我就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了。今天在网上查了一下,了不得了,类似的说法铺天盖地,而且来源都是这个会议成果,甚至语句和口气都完全一样。我觉得问题有点严重了,不管多忙,我今天也必须写篇文章进行说明了,这就是本博文产生的原因。 为了便以说明,这里先转载一则具有代表性的报道《 互花米草:非入侵者,乃低碳者》 : 包括崇明岛在内的中美东南海岸上,如高粱地般的大片 “互花米草”终于洗脱了恶名。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杜兰大学等湿地专家经三年研究发现,互花米草非但不是入侵物种,还是碳捕获高手。这是昨天(17日)在沪举行的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湿地研究)第五次工作会议透露的。 中美专家认为,互花米草在全球多个地区有着20年以上的引进历史,这些地区的互花米草都与当地原生种形成了良好的、稳定的群落结构,变成了 驯化种 。同时,互花米草是具有多种优势的生态修复工程物种,发达的根系使其具有强大固沙作用,促使沙洲发育。崇西湿地科学实验站研究表明,高繁殖力的互花米草为近海合成和输送着大量有机物质,也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之一。更重要的是,互花米草在固碳方面有出色特性,可吸收大量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合成为有机营养物,并固化到湿地土壤中,形成封碳效应,有利于低碳减排。 这则报道谈论了两个问题: 互花米草不是入侵种;互花米草有利于低碳减排 。那么以下我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互花米草是不是入侵种? (一)相关概念 植物外来种 (exotic species/plant):区内原无分布,从其他地区移入的种或亚种。 入侵(物)种 (Invasive species):是外来种的一个子集。如果一个物种被人为引入一个其先前不曾自然存在过的地区,并具备了在无更多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在当地发展成一定数量的能力,以至威胁到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当地公害,就可称之为入侵物种,所以入侵物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在该生态系统中原来并没有这个物种的存在,它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来的。 驯化 (domestication):驯化将野生动植物的自然繁殖过程变为人工控制下的过程,是定向的、可控的。 归化植物 (naturalized plant):也是外来植物的一个子集,植物进入一个新的分布区之后,经过长期适应和演化,已经成了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生态作用和生态学意义已与本地种无差别。按照植物引入的途径和时间,可分为史前归化植物、自然归化植物和人为归化植物。但不管是何种归化,都必须要足够的时间,其中人为归化时间最短,但也需要50年的时间。 在自然情况下,山脉、河流、海洋等的阻隔以及气候、土壤、温度、湿度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差异构成了物种迁移的障碍,依靠物种的自然扩散能力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是相当困准的。虽然也有因气候和地质构造变化,使动物、植物或病原体进入新的系统的情况,但更多的却是由于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物种迁移。一个外来的物种被引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大多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依靠人类的帮助才能生存;许多外来物种虽然可以形成自然种群,但种群数量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不会造成危害,经过长时间适应后变为归化植物;极少数可能其恰好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新的坏境中没有与之抗衡或制约的生物,此时,这个外来种就可能成为一个入侵者,打破生态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入侵种,这种现象被称为 生物入侵 (biological invasion)。 (二)判别入侵种的标准 因此,外来种和入侵种的主要区别就是看这个物种从分布区外引入后,是否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有一个判别入侵种的基本标准: (1)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区域; (2)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具备了自我繁殖能力; (3)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 另外,入侵种必须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否则无法构成入侵。 任何生物物种,总是在某一地区先形成,然后通过迁移、扩散或引入,逐渐适应迁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环境并逐渐扩大其生存范围。没有一个物种天生是入侵种,只是出现在不适当的位置才表现出入侵特性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 (三)互花米草的引入历史 中国从1979年开始引入互花米草,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在许多地方表现出巨大的破坏作用。以上海崇明东滩为例,这里是一个国际重要湿地(崇明东滩达到1%全球种群数量的鸟类,根据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指定的标准,如果一个区域的某种水鸟数量达到该鸟类所在种群数量的1%,则该区域在水鸟保护上具有国际重要意义),也是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鸟类,作为亚太地区迁徙鸟类或珍稀鸟类重要的中途停歇点和越冬栖息地。互花米草在上海的引入历史:1995年,首次发现于崇明东滩;1997年,开始引入上海九段沙(华东师大);2001年,开始引入崇明东滩。 (四)互花米草引入崇明东滩之前的状况 在崇明东滩引入互花米草之前,这里的滩涂可划分为四个带:芦苇带、海三棱藨草/藨草带、光滩、潮下带水域,都是鸟类的良好栖息地。其中,芦苇带的鸟类以鸣禽为主,一年四季均有分布,主要包括伯劳科、鹟科、攀雀科、绣眼鸟科、文鸟科和雀科等,一些攀禽也常在该区域活动,是甲壳类的主要分布区域,昆虫也非常丰富,这同时也是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海三棱藨草/藨草带,是涉禽的重要栖息地,以鹭科、鹤科以及鸻鹬类为主,海三棱藨草的球茎、种子是鹤类、小天鹅及其他植食性雁鸭类的主要食物来源,这里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丰富,为鸻鹬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光滩是鸻鹬类等涉禽的重要栖息地,主要种类有环颈鸻、黑腹滨鹬、白腰杓鹬等,春季常可见数千只的大群在光滩上觅食,光滩藻类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底栖动物以双壳类为主,是鸻鹬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潮下带水域为游禽的栖息场所。90年代初期,曾有3000多只小天鹅每年冬季在该区域栖息。 (五)互花米草引入崇明东滩之后的破坏作用 互花米草引入后,开始是占据了芦苇带、海三棱藨草带的中间位置,但不久迅速扩张,同时与芦苇和海三棱藨草发生竞争,目前面积已经接近2000 hm2,而同时一方面导致东滩芦苇的产量大幅减少,作为当地以收割芦苇营生的人为此特别发愁,另一方面海三棱藨草分布面积锐减,并且甚至可能导致海三棱藨草在崇明东滩完全消失,最终威胁到迁徙鸟类的食源和栖息地;互花米草在此地生长迅速,地上生物量特别丰富,形成致密的单优势种群,而且叶片比较尖锐,鸟类无法停歇,鸟类生物多样性大幅度下降,同时致密的植株会阻截细小的泥沙,形成泥滩,堵塞潮沟,破坏景观(图),而潮沟是鱼类以及底栖动物丰富的地方,也是鸟类觅食和休憩的场所。如不加于控制,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以下三张图是连续三年(2004-2006)相同季节(8月),从同一个方向对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从中就可看出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的入侵速度有多快。 2004年,这里还是全部为海三棱藨草覆盖的区域。 2005年,由于人工的引入和种植,几乎见不到多少海三棱藨草了,只有一丛一丛的互花米草斑块了。 2006年,已经完全看不到海三棱藨草踪影了,只有致密的互花米草覆盖。 崇明东滩鸟类在不同生境的种类分布(很明显,互花米草群落中种类最少) 互花米草促淤同时也堵塞潮沟,这是破坏滩涂水文学过程的负面效应 a. 崇明东滩人工移栽的互花米草(2003年9月); b. 东滩北部的海三棱藨草群落已经消失, 互花米草群落与光滩相邻,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海三棱藨草已经完全被竞争出局(2003年6月); c. 崇明东滩捕鱼港外的海三棱藨草群落(2003年5月); d.崇明东滩捕鱼港外的海三棱藨草群落 (六)结论 据此,互花米草满足上述判别入侵种的所有标准:崇明东滩的互花米草通过有意(2001年之后)或无意(2001年之前)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的,互花米草对崇明东滩的适应能力非常强,目前在这里已经具备了自我繁殖能力,扩散速度非常快,给这里的生态系统组成和景观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因此, 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当然也包括崇明西滩)最具有破坏力的外来入侵物种,必须迅速加于控制和根除。 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的引入历史仅仅十多年时间,认为已经成为驯化种(应该是归化种,或者归化植物)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二、互花米草是否有利于低碳减排? 作为一种入侵植物,必须具备强壮的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因此植株会旺盛生长,带来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的增加,光合作用强烈,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 这是任何入侵植物都具备的特征,并不是互花米草独有的,而且仅仅通过植株的旺盛生长固碳,并不能被认为是对低碳减排的贡献,否则就将低碳减排进行庸俗化理解了 。比如,中国南方许多地区疯长的植物水葫芦(也是一种入侵种),在生长季也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这吸收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实质上构成减排,因为此时的碳仍处于一种活性状态,随时可归还为大气层,死亡的水葫芦根叶迅速腐烂,堵塞水上交通,污染水源,在分解中吸收水中大量的氧气,水质进一步下降。从来没有人认为水葫芦是低碳减排的英雄。互花米草也一样,虽然在旺盛生长季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大多也迅速归还给大气,少部分进入土壤,这进入土壤的碳其流向如何?我们复旦大学从2004年就开始对互花米草中土壤碳过程进行研究,初步的结果表明, 互花米草在吸收碳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虽然目前的净效果还是倾向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碳封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土壤碳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检验,贸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况且,即使未来验证长期的效果也是碳封存,但这种减排效果与其危害相比,几乎不值得一提。 【评论与回复整理】 评论:至于固碳固滩价值大,还是鸟类和藨草价值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答复: 互花米草促淤护滩的价值似乎是明显的,这是引进的时候就知道的。我现在在讨论引进之初不知道的事儿,这是一个认识发展的问题,没有必要责怪谁。我的母校南京大学是最早引进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的,现在他们也认为在苏北滩涂的互花米草蔓延是个严重的问题,也在想办法根除。华师大是在上海地区开展互花米草引进的单位,他们的工作在历史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大家都承认。但现在发现了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掩盖问题,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至于固碳的价值有多大,现在还真不好说。在这方面的研究,复旦的定点观测比华师大要早,数据正在分析中。 评论: 互花米草最早引种理由并不是固碳,也不是为了经济利用。而是为了固滩,防浪,放风。200米的米草带消浪效果非常可观。而且比钢筋混凝土海堤要节省,维护成本低。互花米草最早种植于江苏沿海的光滩——没有植被的泥滩。从这种角度看,互花米草和典型的紫茎泽兰,绞杀藤,性质有所区别。 答复: 这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如果让美国大兵来保护中国,中国的国防也肯定比现在更牢固,而对于我们也更经济,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做? 评论: 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要注意其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会破坏本地生态系统,则不管目前有什么经济利益都不应该引进。至于说“固滩,防浪”,我相信本地物种中也会有能起来类似作用的物种,不必非得引进会破坏本地生态系统的外来物种。 答复: 本地种与互花米草固滩,防浪的效果的比较并没有定量的评价数据,但互花米草促淤的功能的确要强,从滩涂围垦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论: 建议研究结果在国内大型生态学会议上报告,如果可能,给各级政府写报告和建议书更是非常必要的。 答复: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并不新颖,几乎已成定论的事儿,上海市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已经接受了复旦大学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内的科研单位的建议,正在开展互花米草的生态治理工程。而上个月举行的中美绿色合作伙伴会议,有人试图想打着中美科学家的幌子来哗众取宠,否定这个简单的事实,并通过媒体标新立异地发布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所以发表本博文以正视听,免得引起公众理解上的混乱。希望大家能就此广为宣传,如果觉得我这篇博文不够通俗,可以告诉我,我可以修改得更通俗一些。 致谢 本文中出现的许多定义来源“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另外,文中的许多数据和照片来自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的工作,一并致谢。 相关网文: 中美专家研究发现:互花米草是捕碳高手 互花米草:非入侵者,乃低碳者 生物入侵调查:互花米草侵占崇明鸟类家园 首次证明互花米草不是入侵种 中美绿色合作伙伴会议在沪举行 【注】 对上述观点有异议的朋友,如果需要了解更详细的证据,请写信或者在评论中与我咨询,对于上述描述中的大多数方面,我们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都有相关研究。您也可以用“The Institut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作为单位名和“Spartina alterniflora”作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中查询,或者直接去看本 博文的附件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发表有关互花米草的文章 》。 我们许多研究结果都发表在英文刊物上了,反而国人非同行不会去阅读了,这也让我越来越感觉到用中文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希望我写作的一些博文能部分弥补这些不足。
个人分类: 生态研究|36511 次阅读|51 个评论
教材啊教材!
热度 2 hurx 2011-12-7 12:32
这一阵校园天天在宣传什么四化两型社会, 新闻界也天天喊什么低碳。再想起前几天看网上老外卖二手教材,我不禁想问,我们的教材真有必要人手一套全新吗?和人家的教材比我们的教材大部分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害人,浪费! 首先说为什么害人。为了省钱,我们的教材几乎是清一色黑白,活生生的把本应展示给学生的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彩的新世界给抹杀了;为了省钱,把公理、定理、原理等一切一切的来龙去脉全给砍了,硬生生的学生应有的好奇心、兴趣砍掉了;为了所谓的评估、教学改革要求,编了一本又一本,一套又一套错误百出,逻辑混乱的教材,还贴上XXX教材骗取订单......。这样的教材,害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说到浪费,也许有人觉得价钱便宜,学生省了不少钱啊!以国内情况,一本精装彩色印刷的书价格价格不超过普通印刷的十倍,一本好书绝对十年后也得保留,可是有谁留那些垃圾书呢?就算是现在的教材,如果没套能给两三届学生用,学生又可以省多少钱?全国又可以省多少纸呢?我不是搞统计的,但是我想肯定有人能告诉大家,这个数字绝对不会太小。 期待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用上精品教材。
个人分类: 杂谈|3076 次阅读|3 个评论
无题
热度 4 pingcn 2011-10-8 16:44
节后上班第一天,到单位发现停电了。 整栋楼都黑乎乎,冷嗖嗖的。 据说,单位这边已经停电了两天了! 没电导致没水,门卫的大爷说,他都没法吃饭…… 我问,怎么不提前通知就停电?还停电这么久?也没有人吱一声?不正常! 领导说“可正常了……” 我心说“电都不能保证,怎么工作嘛,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省级单位……” 去楼外透气,空气里却弥漫着一股烧糊了的味道。 我问“哪里失火了吗?” 他们说“不是,是烧玉米秸秆的味道” 问,“不是早就倡导秸秆还田、不让烧了嘛” 答“前两年那个市长抓得严,木人再烧,现在换了个市长…大家又开始烧了…” 原来连“禁止焚烧秸秆、倡导秸秆返田”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得市长大人亲自抓、严格监督,大家才会“自觉点”,难怪大人们都那么忙…… 话说,咱不是一向长于“思想教育”乃至“brain wash”嘛, 咋就不能花一点点时间来让大家明白—— 这个,烧秸秆一时爽,全城空气都遭殃! 秸秆还田,环保、低碳、利于可持续发展……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ps: 感觉这个……文风怪怪的。 我用手机写的,屏幕小,一次只能看一行, 写着写着,脑子里的想法就变了…… 请看客们海涵!
58 次阅读|4 个评论
各种“大会”
suguoguo 2011-9-21 21:47
大到奥运会,世博会,到国内,各城市争取各种会的举办权 今日看到2011年城市规划年会的报道:场面宏大,政界、学界、商界等等的有关重要领导到场讲话 还决出了下界规划年会的举办城市,呵呵,那场景,像极了北京拿奥运举办权的样子 显然,她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性的会。 各界人士云集。周边各大酒店爆满。称,乘地铁入会,倡导低碳年会。 想一想也是,大家飞个把小时得飞机来到南京,但乘坐了两天地铁,够低碳。 规划、环境等年会规模都不一般的大,各界人士,五花八门,相关的有关的 而其他,如地理年会,人员构成则单一的多,都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领导也不愿来玩。
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低碳技术发展之路
kejidaobao 2011-9-19 15:48
文/佟 庆 “低碳技术”(也称减排技术)指能够避免或减少工业、建筑、交通等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系列新技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1 低碳技术的分类 低碳技术可以按照减排机理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是作为源头控制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核能、风电、地热供暖与发电、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等。 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是作为过程控制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煤整体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发电、智能电网等能源供应侧技术,以及建筑、交通和工业部门的各类先进用能技术和余能回收利用等能源需求侧技术。 二氧化碳捕集和埋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是作为末端控制的低碳技术,全球的CCS研究尚处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工程示范阶段。最早开展此类研究的是挪威和加拿大等油气开采国。中国CCS的现场试验在国际上可以排到第四。 2 国内外发展低碳技术的异同比较 在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既有一些相同之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其中,相同点包括: 1) 均以其能源资源条件和气候条件作为发展低碳技术的侧重点。例如英国海岸线较长,海上风资源较丰富,因此积极开展离岸风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美国的煤炭资源较丰富,其电力供应结构以煤为主,因此非常重视IGCC和CCS等与煤炭利用相关的技术研发。中国的资源特点是“富煤、少油、贫气”,因此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成为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另一方面,中国一部分地区也存在较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的规划目标。 2) 均有目标导向、法律保障和激励机制来保证低碳技术的推广。以可再生能源为例,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均已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德国和中国等均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在激励机制方面,德国、日本等采取了一些补贴制度,中国实施了上网电价制度等,进行扶持。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中国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利用现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2008年经合组织(OECD)国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和发电量的比重分别为18%和38%,中国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和19%,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然而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增长速度却是世界瞩目的,例如“十一五”期间风电装机连年实现翻番,2010年新增风电装机16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182.7万千瓦,均居世界第一。 2) 能源需求侧低碳技术应用的优先领域有所不同。由于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化,其工业部门技术水平也大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发达国家目前更为重视的是建筑和交通部门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而中国由于正处于重化工业中后期阶段,一部分高耗能工业的能效水平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工业能源需求侧的技术进步是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其中涉及了冶金、石油、化工、建材、造纸等高耗能行业的先进用能技术和余能回收利用等多项低碳技术,为各项技术提出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并提供资金支持。 3 建议 国内外有多个研究机构对于世界低碳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IEA提出的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降低一半的蓝图情景,该预测结果显示:到205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世界发电量的7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对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合计将达23%;电力生产和能源需求侧能效技术对全球减排的贡献合计将超过40%;CCS对全球减排的贡献将达19%。 当然,上述预测结果所展望的是低碳技术远期的发展趋势,在中近期的低碳技术开发利用方面,需要重视以下问题: 1) 发达国家已在风电、太阳能、先进交通等大部分低碳技术研发领域占据了先行优势,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技术既需要依靠国际合作,更应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发的能力。 2) CCS可能成为中国占领低碳技术制高点的一个机遇。然而CCS技术应用方面存在几项关键问题亟待突破,包括:CCS技术在捕集环节将使发电效率降低10%—25%、并导致发电成本增加20%—85%的问题;CCS在捕集、运输和封存等关键环节的技术都不成熟,未来规模化发展的最优技术路线难以确定的问题;CCS技术应用对环境、人身健康及安全的潜在影响问题等。因此,中国应首先开展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和示范,在此基础上考虑适度和有序地推进CCS技术。 3) 低碳技术的发展具有“代际”之分。陆上风电、水电等一部分低碳技术在现阶段或中近期即已具备规模化发展的条件;但根据多个研究机构的预测,第四代核电、CCS、智能电网等技术将在2030年之后才能逐渐发挥节能减排的明显作用。因此,应根据各类技术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及早制定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锁定效应(指某种技术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后,相关产业集群在其生命周期演进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路径依赖”现象,“锁定”在这种技术的持续应用之上,造成其他更加先进的技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利于技术创新。)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1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低碳生活
热度 4 chemicalbond 2011-8-22 23:13
昨天,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今天就骑着它上班了。乖乖,离开喧闹的都市,半个多小时才到达那片麦地。周边都在大兴土木,找了半天才找了上班的地方。还没上班,都已经臭汗淋淋了。 不过,随之而来的便是饭量大增。要是细算一下,这自行车代替电动车节省下来的CO2排放,多半被我这增加的代谢给抵消了。实在是一笔糊涂帐。 PS: Aug/23,实验刚进行了两天,实在是太辛苦了,明天还是决定把自行车扔在家里,继续坐班车。再说,那班车也将因为我的加入减少人均CO2的排放:想开了就好。另外,一位已经有车的亲戚主动提出要为我志愿摇号,实在是雪中送炭-----期待着好运即将降临,以后就可以在这片麦地的四周实现行动的自由:至于减C,那不过是说说而已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4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上海开建都市低碳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xushui 2011-8-15 20:10
上海开建都市低碳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http://www.aweb.com.cn 2011年08月15日09:34 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8月14日电(记者季明)上海日前宣布将在崇明岛建设全国领先的都市低碳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这一占地1620亩的示范基地将作为科技部和上海市“部市合作”的低碳农业研发与示范项目。   据介绍,这一都市低碳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由多利农庄投资建设,总投资预计将达2.5亿元,项目建设周期约2年。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低碳有机农业产业园,年产有机蔬菜将达500万公斤,并逐步发展成为集“蔬果种植、水产养殖、加工配送、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务农体验”为一体的综合低碳有机农业园区。   3家德国公司将分别为多利农庄崇明基地在生态、水系和能源方面提供规划和设计。基地将充分利用风能、沼气、太阳能、秸秆、地热能源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同时充分利用农副业剩余物作为肥料,提高秸秆低碳化利用;用豆渣、蘑菇的下脚料、散养鸡的鸡粪,加上10多种不同品种的生物发酵菌,在高温发酵下形成植物有机肥。   此外,基地在灌溉方面将采用滴灌和喷灌的数字化灌溉系统,在土壤中埋设传感器,根据土壤的湿度与温度,通过传感器配合不同菜品的特性条件实行自动化灌溉。基地还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雨水收集后作为灌溉用水,垃圾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使农庄自给自足、零排放的指标达到欧美先进标准。
个人分类: 农业|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哥本哈根到未来的道路上如何领跑?——发展低碳经济之我见
jiangming800403 2011-7-11 18:00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低碳经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模式核心在于低排放、高吸收,最终目标是实现“碳中和”或者“零碳”,即零排放,尽管“零碳”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社会条件下是不现实的,但作为人类的理念和目标却有积极、现实的意义。它宣誓着人类的发展观开始超越单纯GDP增加的狭隘观念,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中追寻一种健康的、真正可持续的发展。随着“低碳经济”浪潮的风生水起,一时间风电、光伏发电、智能电网、新能源动力汽车、CCS(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碳税、碳货币、CDM、碳排放交易等概念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当中谁是拯救气候危机的英雄?低碳经济又能给饱受衰退困扰的世界经济带来什么? 风车真能取代矿山与水坝吗? 坦率地讲,目前低碳经济概念虽多,但这些概念在技术上多不成熟,在经济上也缺乏可行性。我国目前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产业均实现高速增长,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总装机容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太阳能发电总量也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实现高速增长。2008年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已达8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总量1.72亿千瓦,投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910万千瓦,已核准建设核电规模254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2008年达到121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2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总装机315万千瓦,年产沼气140万亿立方米、生物液体燃料165万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目前并不可能代替传统能源,这不是人们意识的问题,也是不单纯因为新能源技术上不成熟,性价比低;是由风能、太阳能、潮汐等能源的一些自身特点决定的,主要为分布分散、不连续、不稳定、难储存,这造成了它们不可能成为集中式能源供应系统中的主导力量,否则该系统的能源供应必然是不稳定的。解决新能源不连续、不稳定、难储存的问题,只有建立足够大的储能系统,把多量储存起来,以丰补歉,目前的技术选择只有抽水蓄能电站。 支持核电,至于光伏、智能电网、新能源动力汽车和CCS我感觉是在忽悠,技术上不成熟,问题很多,经济上也不能创造价值、创造利润。当然现代经济,金融垄断条件下的利润或许并不是来自于生产,而是金融投机,硅谷巨头包括著名的微软在90年代几乎从不给股民分红,但是投资者仍然趋之若鹜,从而才有了纳斯达克的疯狂,因为在那个年代人对信息经济的前景充满了信息,我感觉现在的“低碳”概念就如同10年前的信息技术疯狂一样,完全是一种金融泡沫在支持,如果泡沫退潮,风电、光伏发电及其设备制造业根本不能实现自我盈利,很快都会破产。但是现在不要紧,因为“低碳”概念的支持,现在不盈利不要紧,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总有博傻的资金进来,来维持这些产业的现金流和扩张,但是这是“击鼓传炸弹”,但鼓总有一天会停下来,纳斯达克的疯狂也不过是5年时间。 当务之急是尽快使煤炭生产、消费0增长,加快新的油气田开发;大力发展水电与抽水蓄能电站,增加电网调峰能力;加快植被与土壤恢复,提高生态系统固定碳的能力。 低碳模式的可行选择——碳减、碳代与碳汇 我们认为延缓全球变暖最有效的途径不仅有“碳减”,而且有“碳代”和“碳汇”。碳减就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的使用和温室气体是的排放,但是我国经济社会还要继续发展,绝对的“碳减”是不现实的。“碳代”就是用“低碳”能源代替“高碳”能源。石油天然气代替煤炭是“碳代”;风能、太阳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代替化石燃料也是“碳减”,因为它们不释放温室气体。用生物质能源来代化石能源是“碳代”,虽然同样放出温室气体CO2,但是等量CO2的遁环再生,实际上不增加温室气体CO2排放。中国有10亿吨以上标煤的生物质能源可做“碳代”,相当于30多个三峡电站年发电量,就是今后不增加化石能源产量,也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目前开发不到2亿吨,主要是作农村生活生产用能,效率很低。为经过二、三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通过三北的太阳能、风能、煤炭能一体化开发(煤炭仅占一体化开发能源体系中的10%,作为能源递增转换载体和梯级开发高端加热用能)、东南沿海风能、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一体化开发,西南、华中的水电、生物质能一体化开发,不仅有“碳减”,也有“碳代”,在2020年前后能源布局比较合理,也更绿色了。有数十亿吨标煤的绿色能源撑腰,中国经济也会实现了进一步的跨越式发展。在不影响使用效果的情况下,用“低碳”的产品与服务代替“高碳”的产品与服务,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碳减”。“碳汇”就是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将大气层中过量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定在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也就是“碳中和”,“碳减”和“碳代”只能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只有“碳汇”才能真正为地球降温。 (1)我们是否需要30亿吨的煤炭? 控制煤的使用是我国“低碳化”的关键。我国是否需要25亿-30亿吨的煤炭产量,可能永远也不需要,把我国煤炭的产量降到20亿吨左右是可行的,因为10年前我国的煤炭产量不过刚刚突破10亿吨,10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倍吗?显然没有。我们不需要过多的煤炭,如果我国的煤炭消费减少5亿吨以上,那么我国的碳排放至少可以降低1/5。 (2)发展水电(特别是大水电包括抽水蓄能电站)核电等无碳能源,淘汰落后的火电(煤电)。 火电主要是煤电占我国发电量的80%以上,发电用煤占我国用煤量的一半左右。煤电机组基本上没有调峰能力,一旦启动就不能开开停停,因此一个以煤电为主体的电网,为了应付每天的用电高峰只能满负荷运行,有高峰就有低谷,但每天用电低谷期间火电机组也停不了机,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电网中的大半电量得不到有效利用而白白流到大地里去了,这样的电网环境下,即使我们的生活习惯再节电,节的也是自己家里的电费而已。现在电网中平衡峰谷差异的稳定力量只能大型水电(包括抽水蓄能电站),没有水电站的调峰能力,IBM的智能电网即使再智能,估计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水电装机比例低的地区如华北电网,应该加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目前水电站只占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的1/4左右,应该加强水电建设,使水电装机(包括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尽快达到发电装机总量的1/3以上,水电、核电等低碳电量的装机容量要达到装机总容量的40%乃至更多,发电量要达到30%以上。或者说今后发电量的增量要主要依靠水电、核电等低碳电量。火电建设更多的是技术改造,用高效机组替代落后机组,从而达到减少火电用煤的目的。 (3)低碳的材料工业体系。 用低碳材料替代高碳材料,天然材料(竹木石材等)、有机高分子等一般都是低碳材料,而金属等材料等多是高碳材料。我国今年钢铁产量已经突破6亿吨,占到世界总量的40%以上。这太多了,这是世界工业史上从未有过的记录,我国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钢铁(我国钢铁一半以上用作建筑用钢,近十年来我国基本建设日新月异,但这种发展速度更主要是为对前50年基础设施欠账的补课,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基础设施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主要转入正常的折旧维修了,基本建设规模将大大缩小,那时对钢铁、水泥的需求也会萎缩了),生产一吨钢铁差不多要消耗一吨煤炭,如果我国钢铁从6亿吨减少到3亿吨,那么将会减少多少碳排放,而且三亿吨的钢铁产量也不少了,美苏顶峰时期的钢铁产量也不过是1亿5000万吨。对于高耗能,同时我国又缺乏资源的铜铝,同样应适当调减其生产规模。建筑材料是材料工业的大头,在住房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应少用钢筋水泥多用竹木等天然材料。因为与水泥钢材是碳源不一样,竹木是碳汇,森林固定的碳将在竹木建筑保留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只要不发生火灾),而且与砖混结构相比,木架结构的房屋抗震性能更好,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而把所有工业和民用建筑都搞成抗震的钢结构肯定是不现实的。 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各省纷纷开始建立钢铁厂,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钢铁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6年我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并跃居世界第一,从晚清张之洞主持兴建的汉阳铁厂开始了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到我国钢铁产量突破首次突破一亿吨用了超过1个世纪的时间,而从1996年到2004年短短8年间,我国钢铁工业就跨越了第二个亿吨台阶,而2004年以后,中国钢铁工业以每一年或两年一个跨域的速度,相继突破了3亿吨、4亿吨、5亿吨、6亿吨等台阶,但是我国到底需要多少钢铁呢?周平(2003)根据最终消费平衡法估算,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下,我国社会钢材最终保有量将达到96亿t,钢材的均衡消费量约4.3亿t/a,但是早在2006年我国的钢铁产销量已经突破了4亿吨。而且周平的估算结果明显具有偏大的倾向,主要是他将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按40m2/人与50m2人估算,这一标准既无必要,也不符合生态文明的观念。目前我国城乡住宅面积已经超过300亿平方米,除了危旧房改造外,未来还有必要继续新增100-200亿平方米,人均达到25-30平方米,再加上厂房与公共建筑,未来全国城乡建筑面积可能要达到600-700亿平方米,目前每年2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的建设速度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但是70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没有必要全部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是农村与小城镇不要要太多的高层建筑,还是可以保留有许多木结构的房屋,如果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面积为400亿平方米,钢铁使用强度为100kg/m2,建筑使用寿命为40年,那么年均建筑用钢数量约为1亿吨/a,与周平(2003)的估计相比少6800万吨。 通过压缩发电与冶金工业,实现我国煤炭生产消费数量减少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即使现在我们不主动调整,几年后经济形势也要逼着我们调整,这样大规模、高强度的基本建设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 (4)工业余热利用与集中供暖系统(包括热电厂)及地下热、冷水资源利用。工业余热是一种边际排放为0的能源。地下热、冷资源也是一种0碳能源,而且能量产出比投入高得多。就是引用大量利用火电站余热未城市供暖,使得我国在技术不是很好、机组效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火电综合能耗保持着和日本相近的水平。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型火电站逐渐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而向煤炭基地和交通便利、水资源充沛的沿海地带聚集,周围一般没有大的用热户,如何有效利用余热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沿海大型电站可以利用余热来淡化海水。 (5)燃料电池与蓄电池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效率比热机高得多的新兴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电动机系统的能源转化效率比热电厂还高,是热机的两倍以上,这才是真正的新能源革命,几十年来燃料电池的技术不大,一直是氢基燃料电池,因此,也没有怎么推广应用,自然界中氢单质很少,氢能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转化形式,因为从化石能源制氢有一定的能量损失,现在燃料电池动力整个能源链的效率与热机相比提高的有限。期待着烃基燃料电池取得突破,这样将使石油的利用效率提高一倍,而且与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的兼容性较好,转型的机会成本较小。蓄电池技术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如果蓄电池技术进步,大大小小的蓄电池集合在一起,起功效不亚于一座蓄能电站,能避免用电低谷时期的电量白白流走。而且只有蓄电池技术进步,风电、光伏发电技术才有可能广泛应用。 (6)低碳的运输体系。 低碳的运输体系不仅是指低碳的交通工具(如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蓄电池汽车),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和城市布局中,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量(因为交通运输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摩擦性能耗,并不会增加社会总福利)。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性,我国人流、物流的长距离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比如民工潮的“候鸟式”流动;同时大都市已经出现了圈层结构,工作、消费和休息场地在空间上分离,大量的人员在郊区和市中心之间“钟摆式”移动,这些人员流动背后都市摩擦性的能耗。在商品运输中应注意货物的减量化,如用洗精煤代替原煤,用净菜代替原菜等,用粮油制成品代替原粮等。煤炭、粮食、蔬菜是我国最大宗的长距离运输货物,如果都运制成品而不是原料,每年可以避免几亿吨副产品的无效运输,而且菜根、菜叶、麸皮等留在农村还是有用的资源,运到城市里就有可能成为垃圾了。 (7)生物能源:主要水生生物能源(与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结合在一起)如产油藻类、水葫芦-沼气(-发电)一体化利用等,另外就是农村生物能源利用。 (8)包装减量化:避免过度包装的能源浪费与碳排放。 (9)植树造林:如果1公顷森林固定1年固定10吨碳,那么100万平方公里新生森林1年就可以固定10亿吨碳,而且可以连续固定20-40年。 (10)不仅要栽树,而且要砍树。树木成熟衰老后,固定碳的能力就会下降甚至消失,这时候就需要用新生的有生命力的树木代替原有的森林,而且森林被砍伐后其固碳并没有完全消失,固定在木材里的碳还能保持几百年的时间甚至是永远,木材还可以替代高碳排放的金属材料的使用,因此原始森林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实际上是无用的。 (11)土壤管理,这是边际成本最小的碳减排方法。 (12)自主加强低碳领域的国际合作 在哥本哈根及其后续谈判中,中国坚持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坚持人均排放量、历史责任等原则,顶住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讹诈,捍卫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了低碳领域的话语权,制造出一个个概念怪圈。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和国际舆论一起制造了一个概念陷阱,似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很低,节能减排潜力很大,这也是国际舆论压我们强制性减排的重要原因,似乎我国可以在现有的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得多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水平上,使人均国民收入与人均福利超英赶美,达到世界最发达的水平,面对哥本哈根会议前后西方媒体与官方对中国的妖魔化,作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我们的辩解其实并未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对于受全球变暖危害最重的亚非穷国家与小岛国家而言我国的表态总有一些夸夸其谈、说的多做的少的感觉。 100余个发展中国家国情千差万别,因此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后发展中国家集团也不不断分化,四大板块——代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中印巴南非basic四国、能源输出国集团(主要是中东、中亚和拉美国家)、亚非穷国与小岛国家联盟已若隐若现,其中后两个集团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者,在减排的态度上尤为激进。在后哥本哈根的道路上发展中国家只能团结才能走向最终的胜利。我国通过强大的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可以通过低碳领域的自主国际合作,弥合以上四方面的分歧,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首先,应加强与油气输出国及潜在油气输出国(主要是非洲穷国)的合作,扩大低碳燃料(石油、天然气)的来源。中国的高排放可能不是因为我们能源利用效率低,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国的能源结构,我国的能源结构以高碳的煤炭为主,一直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70%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恰好相反,以低碳的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如2000年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煤炭仅占22.4%,石油和天然气占62.4%,剩下的17.2%为以核电为主的无碳能源。这就造成经合组织国家单位能耗的二氧化碳排放为1.8t,而我国为2.3吨,与经合组织国家相比,偏高1/4以上。以2007年为例,如果按照经合组织国家2000年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将消费石油和天然气近11.9亿吨油当量,较当前增加7-8亿吨油当量,我国当然无法提供这么多的油气资源,油气资源的进口依赖度可能超过70%。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但们获取低碳能源的权力不可剥夺。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地缘政治的需要。一方面要求我们减排,另一方面却不断扼杀我国获取低碳能源的努力,因此为了获得低碳燃料我们必须加强同第三世界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合作。 第二,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水电、风电、生物质能源(如沼气)等清洁能源技术的输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开发潜力很大。亚洲、南美洲、非洲是地球上水电资源最为丰富的三个大陆,水电蕴藏量分别达到4.5万亿、1.5万亿和8500亿kWh/a,大喜马拉雅山区,安第斯山脉,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等地水电资源尤为丰富,而且这些地区很多为待开发的“处女地”。低纬信风带的向风海岸风力稳定、风速较大,风能开发的潜力也很大,非洲撒哈拉沙漠也是光伏发电条件最为优良的地区之一。而赤道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适合再造林与生物质能源开发潜力很大。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利用等技术已经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资本输出推动技术、产品与劳务的输出,而且能源输出国家也有大量的剩余资本品可以用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因此,在清洁能源领域南南合作的潜力很多。这一方面可以促进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一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第三,自主建立国家CDM机制,与不发达国家进行碳交易,在实现国家减排的基础上,推动最不发达国家清洁能源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坚定的宣布,我们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我国的减排目标可以通过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再造林和生态管理等途径实现,但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对世界应该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不应该将低碳发展限制在一国之内,通过CDM机制,我国可以向不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使其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对我国而言,可以使我国的自主减排承诺完成的更好,通过资金与技术输出,也可以推动资本品、消费品与劳力的输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空间。同时我国成为CDM市场中重要的卖家与买家,可以为我国在未来的碳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取得更大的发言权。 我们一定会把握住这一机遇与挑战,中国人民一定能为人类文明的低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http://forum.eedu.org.cn/post/view?bid=18id=106854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2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绿道,为慢生活铺路
热度 1 gardening 2011-7-11 15:06
多少年,我们一直在追求发展的速度。速度,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们自己。而刚刚开通的京沪高铁,更是速度改变距离和生活的新案例。我们竭尽所能、奋力奔跑,衣食住行无不焕然一新。然而, 生活的真谛,有必要让我们慢下脚步,欣赏路边的风景,回望自己创造的奇迹和苦果、快乐与哀伤,让幸福跟得上脚步! 绿道连接城市与乡村,将绿地、林地、农田、果园、民宅、水景等巧妙融合,不仅是野生动物迁徙的生物廊道,更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通道。徜徉其中,满目青翠,呼吸清新的空气,聆听鸟儿的鸣唱,回归自然,放缓心境。 绿道某种意义上破解了人们解决生活温饱后面临的生态温饱问题 ,可谓关乎群众身心健康的民生工程。因此,近年来,绿道作为城乡环境协调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得到长足发展。 2005 年,上海市宝山区建成 58 公里的绿色生态步道,并在 2007 年初步形成长达 100 公里、以健身和步行为主的环区生态步道。本刊 2005 年第十期曾以“宝山环区绿色步道—上海的第一条绿色生态步道”予以介绍。 2007 年,成都建成了成都至青城山旅游健康步道,并按照实现生态、文化、休闲、景观、通行于一体的综合功能要求,构建市域健康绿道体系,推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2010 年,广东推动珠三角绿道建设,当年就建成 2372 公里绿道网。 2010 年 11 月 15 日 ,温家宝总理视察珠三角省立绿道 1 号线珠海段时,称赞建设珠三角绿道网“这件事情办得好”,绿道得到高层领导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 广东省副省长、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的主要负责人林木声坦言:“ 绿道网就是要让珠三角慢下来,获得自身的平衡与和谐,保障今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的确,绿道已经楔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并主动选择绿道游、绿道休闲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绿道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称赞。 本期《绿道》专题,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全面介绍和分析绿道的特征、价值、规划设计理念和手法,并选取珠三角、成都、嘉兴、杭州和呼尔浩特等案例,全面展示我国绿道发展的成果,剖析存在的不足,以促进绿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坚信, 绿道能够引领低碳、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慢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绿道的生命力在于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绿道建设应将绿色低碳置于首位,更加宜人、便利、舒适和安全,而不能仅仅注重形式,更不能搞形象工程和 “ 大跃进 ” 式发展,让“ 生态、生活和生产”和谐共存 , 真正让市民和农民得到实惠。 2011年第七期《园林》卷首语 本期专题: 绿 道
个人分类: 园林绿化|1619 次阅读|2 个评论
非洲超过90%的农民尚未用上电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1-7-11 09:08
在非洲超过90%的农民尚未用上电,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变化却成为了世界的头等大事。 无数伟大的与不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不辞劳苦、不远万里、越洋飞行,频繁出现在世界各个大都市会议中心,一面沐浴着中央空调,一面精神饱满地商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低碳”。 这真是个神奇的世界.......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742 次阅读|13 个评论
什么食物更“低碳”
songshuhui 2011-7-4 09:12
云无心 发表于 2011-06-21 13:52 随着气候变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生活”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时髦的口号。作为人类最基本需求的吃,跟“低碳生活”有关吗?或者说,什么样的食物更加“低碳”?   多数人喜欢吃肉。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肉类的消耗——或者更广泛一点说动物性食物的需求,就会越高。按照肉、蛋、奶的全球总产量来估算,世界范围内每个人平均每年消耗大约40公斤肉、9公斤蛋和90公斤奶。当然,具体消耗量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比如美国人每年消耗肉类超过120公斤。不过,即使在肉食消耗量高的地区,动物性食物也只占食物总量的一部分。这个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平均超过25%,而发展中国家平均只稍高于10%。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6年公布的数据,全球畜牧养殖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整个农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额的78%。如果我们把20%当作全球范围内动物性食物占总食物的比例,那么结论就很明确了:占食物总量20%的动物性食物,排放了近80%的温室气体;而占总量80%的植物性食物,只排放了20%。 全球牲畜养殖排放的温室气体大约71亿吨,世界人口大约65亿。也就是说,为了获得前面所说的40公斤肉、9公斤蛋和90公斤奶,平均向自然界排放了1100公斤温室气体。 这个量,到底有多大影响呢?为了简化计算,我们把这些温室气体都当作二氧化碳来考虑。虽然这是一个比较强的“简化”,不过对讨论什么食物更低碳这个问题来说也并不算过于粗略了。   让我们来与汽车的碳排做一个比较:在计算汽车排放的时候,美国采用的数据是1升汽油产生2.3公斤二氧化碳。一般的家用汽车,每百公里耗油在8到12升之间。也就是说,产生1公斤二氧化碳,家用汽车可以开的距离在3.6到5.4公里之间。为了生产40公斤肉、9公斤蛋和90公斤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一辆家用汽车开4000到6000公里!   当然,如果不吃这些动物性食物,那么就得吃植物性食物。不过,考虑到占食物总量80%左右的植物性食物只产生约20%的碳排,生产植物性食物的碳排差不多可以忽略了。   也就是说:植物性的食物,远远比动物性的食物要“低碳”!   但是,追求更舒适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多数人来说,吃肉吃蛋还是比吃素是更加幸福的事情。就像我们不能为了“低碳”要求人们长途步行一样,“为了低碳而吃素”作为一种个人选择固然值得赞赏,但却不能用来要求别人。“低碳生活”,说到底还是在“生活舒适”与“地球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另一方面,就肉类而言,不同的肉类生产所产生的碳排也大不相同。如果我们把“低碳”的含义扩展一下,理解成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那么,就可以用原料的转化率来比较各种肉的“低碳”程度。比如说,人们经常用多少公斤谷物生产一斤肉或者植物蛋白到动物蛋白的转化率来比较不同的肉。不同学者采用的模型和数据略有不同,得到的效率具体值也略有不同。一组典型的结果是:得到1公斤牛肉、猪肉和鸡肉,所需要的谷物分别为7公斤、4公斤和2公斤;而牛、猪和鸡,把植物蛋白质转化为动物蛋白质的效率分别为6%、9%和18%。也就是说,在常见的肉中,鸡肉是最低碳的,而牛肉表现最差。   实际上,这也还只是一个大致的平均估算。同一种动物,不同的品种、不同的饲料、不同的养殖方式,所得到的效率相差也非常大。跟许多人的“直觉”相反,“有机”、“传统”的养殖方式,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要低得多。比如养鸡,欧盟的规定是:“有机饲养”,每只鸡的活动空间大于2平方米,生长期大于81天;“走地鸡”分别是1平方米和56天;而“肉鸡”,每平方米可以养15到20只,生长期一般在6周之内。有些肉鸡,只需要4到5周就可以长到四五斤重而出笼。固然在鸡肉的“品质”上有一定差异,不过在土地、水、饲料等资源的利用率方面,“有机”的生产方式实在是很浪费,很不“低碳”了。   不过,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比如“肉鸡”,一直饱受争议。它大大提高了自然利用率,不过跟“有机”或者“传统散养”的方式相比,确实也有着它的弊端。比如,肉鸡饲养空间很拥挤,导致了空气质量很差,排放气体中高浓度的氨对于鸡的眼睛和呼吸道都容易造成损伤。而大量的鸡挤在一起,也容易导致和传染疾病,因此又不得不使用抗生素。如果说这些技术上的问题还可能通过技术改进来解决的话,动物福利方面的批判就使问题更加复杂。比如,为了避免鸡之间互相争斗,会剪去它们的尖嘴。因为光吃不动,身体快速生长而鸡腿纤弱,以至于无法承担自身的重量。此外,缺乏运动还影响关节和心脏方面的健康。说得极端一点的话:肉鸡不是健康的动物,而只是把饲料转化成鸡肉的“生产线”。对于“敬畏自然”、“尊重动物生命”的动物福利者,这是很难接受的事情。   但,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现实。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人们也想吃更多的肉。不管“有机”、“传统”的鸡肉是不是更“好”,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同样的地球资源生产不出那么多的鸡肉,却要排出更多的温室气体。真正的问题,不是“传统养殖方式好不好”,而是:是要吃两三顿“工业化不人道”的鸡肉,还是只吃一顿“传统生产”的鸡肉?或者,换一个更尖锐的问法:是让每个人都能吃上“不那么好的”鸡肉,还是只有一个人能吃上“好鸡肉”而另外两三个人只能看着?   “低碳饮食”不应该是噱头,也不应该只是口号,更无法通过“热情”和“道德”来解决。它是一个个矛盾的集结,解决的方案是一个个的妥协和权衡:当我们说“低碳”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愿意做出什么样的牺牲?
个人分类: 健康|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碳,及被安全局叫去喝茶
热度 2 book 2011-5-10 20:43
销声匿迹一段时间。这期间听到一个被安全局叫去喝茶的实事。 说某市团委为了响应政府低碳办公的号召,让各大学中学小学的团委报材料的时候使用电子版,而不再使用纸质版。今年不是建党90周年嘛,所以市团委要求大家上报很多党、团相关的材料。但这电子化刚实行没多少天,突然有一天团市委负责人被安全局叫去喝茶,被告知监测到他们的文件中敏感词汇太多,务必引起注意。不得不,该市团委只能又发一个通知,让大家重新恢复上报纸质材料。 我听了有点纳闷,安全局为什么不能甄别好坏呢,你想,团市委的材料中,都是歌颂党和祖国的啊。难道这安全部门监测的时候只能监测某些词汇,而不能判断文件的性质?who knows
3017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国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fuyuncas 2011-4-20 09:31
我国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标准化是促进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广循环经济先进模式和经验的重要工具。本文首先从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和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两个方面分析了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现状;然后总结提出我国循环经济标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标准化;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Study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in China Abstrac t: Standard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t scale and important tool of extending advanced models and experience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situations of circular economy is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i.e., pilot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and status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s. Then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proposes problems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in China.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for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are recommended Keywords :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problems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十一五”期间国家分两批批准了 178 家单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批准 16 家单位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通过试点,培育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探索出了企业间、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标准,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循环经济试点经验和典型模式的有效推广,将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循环经济标准化是固化先进循环经济技术和经验的有效工具,是加快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循环经济绩效评估的基本依据。如何解决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如何发挥标准化在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推广循环经济先进模式和经验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循环经济标准化研究的重点。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当前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 循环经济标准化现状 1.1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现状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运用标准化手段,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试点项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试点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依据相关文件,开展项目的审批、检查和目标考核工作。自 2007 年 3 月正式启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城市、园区和企业三个层面先后批准了 16 家试点单位,例如城市层面的河南省鹤壁市,园区层面的苏州高新区,企业层面的沈阳东北制药集团。截止到 2010 年末,已有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河南省鹤壁市等两家单位通过考核验收。 经过多方协同努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形成了可示范推广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和机制,例如河南省鹤壁市成立了循环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了激励机制、目标责任制、联席会议和监督检查机制,制定了《关于实施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各单位年度目标分解任务书》等政策制度,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 2 )试点单位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例如河南省鹤壁市绕煤电、食品加工、建材、金属镁 4 大产业链建立了符合地方产业特点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又如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公司针对“猪—蚯蚓—鳖(鱼)”和“猪—水稻(牧草、梨园和茶园)”循环产业链条,建立了覆盖主导产品和产业链条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3 )试点单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例如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公司通过试点,鳖场的鳖品质得到提升,鳖场收入从 2006 年的 454 万元增加到 2008 年的 1327 万元,另外猪粪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转化的有机肥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 1.2 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现状 截止到 2010 年 12 月,我国已发布循环经济国家标准 213 项、行业标准 285 项,已立项循环经济国家标准 420 项、循环经济行业标准 111 项,拟立项循环经济国家标准 297 项、循环经济行业标准 165 项,共计 1491 项,如图 1 所示。在已发布的循环经济国家标准中,资源综合利用类标准 22 项,占 10.33% ,生态设计类标准 7 项,占 3.29% ,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类标准 7 项,占 3.29% ,节能类标准 153 项,占 71.83% ,节水类标准 22 项,占 10.33% ,清洁生产类标准 2 项,占 0.94% ,如表 1 所示。 图 1 循环经济标准分布 分析表明,循环经济不同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发展并不均衡,标准主要集中在节能领域,对节水、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废物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关注不够。因此,有必要梳理循环经济领域的标准化需求,建立系统、科学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加大节水、清洁生产、再制造、废旧商品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力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做出更大的贡献。 表 1 已发布循环经济国家标准类别分布 类别 项数(项) 比例( % ) 资源综合利用 22 10.33 生态设计 7 3.29 废旧商品回收利用 7 3.29 节能 153 71.83 节水 22 10.33 清洁生产 2 0.94 2 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2.1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仍不完善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循环经济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协调性和目的性。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循环经济工作实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更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根据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反馈控制原理,建立内部结构有序化、合理化、有效化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有效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合理、平衡建立各层次循环经济标准的总纲领和总指导。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建立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指导的标准体系,这对循环经济的开展是不利的。因此,我国需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充分论证、广泛讨论、科学构建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实际的标准体系。 2.2 循环经济标准化领域发展不均衡 循环经济标准化从领域来分,主要涉及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清洁生产等诸多领域。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才能确保物质的闭环流动。从现有的循环经济标准分布来看,标准主要集中在节能领域,而节水、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废物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标准相对较少,占循环经济标准总量的比例不到 30% 。可以看出,现有的循环经济标准的分布非常不均衡。 能源安全以及能源与环境的紧密关系,使得国家对节能工作更加重视,也相应出台了很多标准,以指导节能工作。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淡水资源的稀缺以及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水对于人的基本生存来说要比能源更加重要。另外,很多原材料(尤其重化工行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增加意味着存量的减少,如何协调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分配是我们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此外,物质能否闭环流动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所以,节水、节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领域,从长远来看其重要性不亚于节能。为此,我国需要加强节水、节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实现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2.3 企业缺乏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动力和能力 循环经济标准化对于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尺。调研发现,企业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社会责任的要求下,对发展循环经济非常重视,而对循环经济标准化手段的认识不够。原因主要在于:企业最高管理层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认识不够,不清楚标准化工作到底能在循环经济工作发挥什么作用;另外,企业缺乏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尤其一些中小企业并没有标准化的相关部门,也缺乏开展这项工作的企业人才;此外,由于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2.4 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不清晰 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是企业、园区或区域应对循环经济标准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重复使用,具有一定的广适性。不同企业在循环经济标准化过程中都有一些适合自身的、独具特色的标准化经验和方式,这些经验如何推广,如何让更多的企业所采用,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种可供不同企业广泛采用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 标准化活动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支撑。一些相对较小的企业,往往也是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它们需要利用标准化手段更好地指导循环经济发展,但是它们由于缺乏经验和标准化人才,不知道如何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活动。所以,从现实需求上来说,我国急需建立一种循环经济标准化的模式。当然,模式的适用性也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限制的。我们在总结和制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过程中,应尽量提取共性、通性、可重复的特征和技术参数,以供尽可能多的适用单位所采纳。 3 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根据企业和园区对循环经济标准化措施的需求,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循环经济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制定循环经济标准的总纲领。有必要对标准体系框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针对循环经济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专业领域,制定相关标准,统一循环经济相关概念、技术、方法的理解与表述。本文充分考虑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确定标准化的领域。横向维度指向循环经济涉及的领域,包括节能、节水、节材和综合利用等;纵向维度指向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和开发、资源开采、生产制造、流通及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处置等阶段。每个阶段标准化领域的侧重点不同。这样可以确保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2 注重循环经济各领域标准的均衡制定 首先,要建立标准制定的协调机制 。不同循环经济领域的主管部门较多,如何协调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是标准制修订和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利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循环经济标准制定,集中应对循环经济标准化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全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其次,要加大薄弱领域的研制力度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加大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领域标准的研制工作, 具体工作包括( 1 )修订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制定分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2 )继续研制不同行业的取水定额标准,研究虚拟水、水足迹等相关标准,制定水标识的相关制度;( 3 )加强重点工业领域资源高效利用共性技术标准的研究;( 4 )加强碳减排和碳认证共性技术及标准的研制,加快碳标识制度的研究工作;( 5 )继续制定其他行业的能耗限额标准;( 6 )研究从源头设计阶段节约原材料消耗和加大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可能性,并尽快制定有关标准;( 7 )尽快制定绿地、工业用地等方面的标准;( 8 )继续研制电子、电器等的回收利用、拆解、翻新、再制造等方面的标准;( 9 )研究企业、园区循环经济管理方面的标准;( 10 )研究产业共生网络优化、产业链接技术等领域的共性标准。 3.3 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标准化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意识 。在国外,企业将标准化作为战略性核心业务,并将其视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国内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标准化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我国需要通过媒体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扩大标准化的培训范围让企业更深入地了解标准化,通过共同参与制定标准提高企业的标准化能力。只有企业从意识上认同标准化,从行为上参与标准化,才能让企业在标准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另外,要调动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标准的积极性 。标准化的过程包括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和信息反馈等多个过程,其中标准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循环经济标准得不到实施,那么标准功效将很难发挥。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财政、行政、金融、税收、项目审批等多种手段,调动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标准的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 1 )政府优先采购符合循环经济标准的产品;( 2 )鼓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产品合同中引用循环经济相关标准;( 3 )建立循环经济标识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相关标准的实施;( 4 )完善标准化机制,增加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标准化的机会。 3.4 建立产学研联合参与的循环经济标准化 平台 从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出发,本文认为,应该提供一个能够使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定的平台,例如成立循环经济标准化联盟。该平台可以由标准化机构、龙头企业、认证机构、科研机构等共同发起成立,包括政府、企业、标准化机构、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循环经济相关领域协会等成员单位,设立秘书处具体协调循环经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循环经济标准化平台应该具备循环经济标准制定、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培训、循环经济标准推广、循环经济标准信息收集、循环经济标准化资源整合等多种功能,有效推动循环经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大力提高标准的可用性。 3.5 依托标准化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化 标准是标准化的主要成果和表现形式,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技术的创新、积累与扩散,是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与规模化运用的基础。标准化、科技研发、成果转换是产业升级的三个要素,三者之间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循环经济标准化能够加速循环经济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是加速循环经济研究成果转换效率的有效工具,同时还可以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增值与贡献作用的倍增。为此,需要加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力度,通过试点带动产业化;其次,需要总结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先进模式和经验,并通过信息平台予以示范推广,推动循环经济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黄海文 . 企业联盟标准化创新及发展建议 .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 3 ): 56-5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10. 付允,刘玫 . 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10 ( 3 ): 10-13. 付允,刘玫 .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理论探讨 . 标准科学, 2010 ( 12 ): 10-14. 付允,林翎等 . 我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 中国标准化, 2011 ( 2 ): 32-3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06BAK04A12 )
4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一小时,请熄灯
热度 2 wido 2011-3-26 22:39
自2009年3月开始,我加入到“地球一小时”活动,到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这期间,星颖同志被我拉了进来,和我一起参与到熄灯一小时活动当中。对于这个活动,我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WWF发起,现在才明白,原来还有历史可以回溯。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晚间8:30在澳大利亚 悉尼 展开,当晚,悉尼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随后,“地球一小时”从这个规模有限的开端,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很快席卷了全球。仅仅一年之后,“地球一小时”就已经被确认为全球最大的 应对气候变化 行动之一,成为一项全球性并持续发展的活动。(来自百度百科) 我们参与这个活动的途径很简单:一小时之内,关闭不需要的电源,到街道上看看夜景。 今年我很高兴的看到,这个活动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中国有更多的城市参与进来,尽管有些人觉得这是一种时尚,想要追逐,既然能节省能源消耗,把这活动变成环保时尚有何乐而不为? 但是,既然这是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还能怎么做才能更好? 首先,熄灯不仅仅是节约电力消费那么简单,电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它其中有很大部分来自于火力电厂,节约电力就意味着减少了碳的消耗和排放,这是低碳的一种方式。所以,如果你熄灯以后再点上蜡烛和家人一起呆在家里,那就根本起不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了,因此,在熄灯的同时要尽量减少碳的排放和消耗。 其次,熄灯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环保行为付诸行动,这样才能用我们的行动来左右地球。 目前我能想到这个活动的意义只有这些。 晚上和星颖同志去了天府广场,科技馆前面的灯关掉了,有图有真相。
个人分类: 科普,可普|329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两篇低碳经济的论文被引频次将近400次
热度 3 fuyuncas 2011-3-25 12:49
本人于2008年发表的两篇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论文,前几天一查吓一跳,被引频次一篇为280次,另一篇为106次,为那两个期刊作贡献了。 第一篇: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三期,被引频次 280 次 第二篇: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第二期,被引频次 106 次
3467 次阅读|3 个评论
纺织服装业让低碳不再是一句口号
nanyq 2011-3-12 23:49
一、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将重点围绕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大规模推广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和装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加快纺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促进行业原创技术研发能力的显著提升,全面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行业科技进步的重点任务是:   1、开展基础研究,加强纤维材料加工、纺纱织造加工、印染加工、智能纺织品、服装家纺文化及纺织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为行业自主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及源动力。   2、加强纺织纤维材料的研发与创新,开发一批高性能有机化学合成纤维工程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超仿真及各种功能性纤维,采用动物、植物、矿物、天然等生化原料,开发生物质纤维,提高纺织循环经济水平;重点解决天然纤维原料供给不足的矛盾,为纺织面料及制品的升级换代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新型纺纱、新型织造、特种织造、宽重型织物织造等工艺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快高机号及成型织造、经纬编双层和多层复合织造、提花织造等针织技术,非织造及复合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加大印染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无水少水印染技术及功能性后整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技术性纺织品、个性化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环保纺织品和智能化纺织品等高附加值纺织产品,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在全行业范围内加快研发和推广绿色环保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高性能、高效率、节能减排的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任务,加快产业技术升级。   5、大力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纺织制造技术,从纺织品服装的设计、工艺、生产、设备、测试、评价及销售网络体系全面入手,实现电子技术产业化、信息化的对接,开发纺织物联网技术。   6、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整合产、学、研及行业公共服务体系等多方资源,加快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工程设计、管理等领军人才和骨干队伍,加强对在岗职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纺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行业创新能力、生产效率的提升。   7、加快完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的共同参与,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军民结合、跨产业链、跨部门合作的创新机制,促进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加快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行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平台的适用技术公共推广体系,促进广大中小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实施内容  矿泉水瓶可以变成面料,在很多人看来,这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在纺织服装行业,废物回收利用正方兴未艾。   无锡恒诺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峰告诉笔者,他们生产的HANUO环保再生面料是将回收来的矿泉水瓶、废涤纶聚脂衣服、面料和纺织废丝等,通过环保再聚合程序,把其聚合物分解成两个单体,再经蒸馏、精炼成纯聚脂聚合物,然后再抽丝、织染成面料,最后加工成服装。“这些回收利用的原料没有用途上的限制,并且可无限再循环利用”。   环保面料迭出   上海世博会刚刚落幕。在这场盛宴中,志愿者身穿的T恤衫也展现了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用环保新材料Flycool凉爽面料织造而成,添加了无机矿石复合粉体,具有瞬间凉感和吸湿快干的效果。   无锡恒诺针织公司推出HANUO环保再生面料,相对于从原油提炼制造的原生聚脂纤维,回收环保聚脂纤维可降低64%的能源消耗,从而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   海天轻纺集团则推出了Ecorona环保可循环面料,将废弃的涤纶面料服装或聚酯废料进行集中回收,再纺丝、织造而成;该公司另一款Sorona玉米纤维及混纺面料,可取代石油抽取纤维,比生产常规产品排放的二氧化碳少很多。   技术提供动力   在一件件低碳环保服饰背后,是企业不竭的研发动力。   在纺织领域促进低碳发展,“上浆”是个难点,因为这不仅仅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且退浆又需要大量的水。无锡天然纺织公司研发出无浆料技术,一举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   低碳循环发展   今年10月份,集生产、营销、研发中心等于一体的黑牡丹生态工业园投入运营。黑牡丹集团股份公司总裁助理陆清告诉笔者,这一工业园内万元GDP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达到100%。   如今,从纤维到面料再到成衣,众多纺织企业在单个环节为节能减排而努力。一些大企业,更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环保产业园,加速推动低碳进程。
2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年终感悟
anan 2010-12-29 21:26
1.每个月总有那么三十几天不想上班! 2.我用一麻袋的钱上大学,换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3.给自己个英文名,叫压力山大。 4.自从得了神经病,整个人精神多了 5.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 6.消防车再不来,火就要灭了 7.养鱼挺麻烦的,每周要换一次水,我经常忘记。后来就只好每周换一次鱼了。 8.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不是恐怖分子劫持你,而是菲律宾警察去救你 9、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俩一起出门,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 10.面对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同时提价,中地沟油明确表示暂不跟进。对此,广大群众纷纷扬:这才是真正负责任、有良心的央企嘛。 11.现在无房无车无妹子的三无宅男有新名称:低碳哥。 12.新草本纲目: 尿频喝三鹿,胸平喝圣元,体毛过盛用霸王 13.人固有一死,或死于麻疹,或死于麻疹疫苗。 14.今年三部国产大片的最精辟一句话影评:现在的男人们,白天是非诚勿扰,晚上是让子弹飞,结果有了很多肇事孤儿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1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事难料(小小说)
wzhong 2010-12-28 09:06
某男,年逾不惑。终日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家境日渐贫寒。妻子领孩子离他而去后,他干脆连饭也懒得做了,整天东游西荡,这家要口饭,那家讨口水。家里剩下的唯一一个家用电器 25 瓦的白炽灯,也因为付不起电费成了聋子的耳朵。天一黑,就上床睡觉。怎奈长夜漫漫,他也有失眠少觉的时候。这时他就会点起小蜡烛,翻看拾来的报纸打发时光。 某日,西西电视台的记者在一片灯火通明中发现了这点昏暗的烛光。经过采访、提炼、升华,一篇符合潮流、与时俱进的新闻报道诞生了。他原来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低碳生活的楷模、绿色环保的标兵、节能减排的榜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千年寒冬
lgq1999 2010-12-16 08:27
这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大幅度的降温,有人预言千年寒冬就要来临,08雪灾又要重现。广州昨天也一下子从气候适宜掉到了寒风刺骨。这不禁让人疑问,不是说温室气体将导致全球变暖吗?这是不是变暖前的回光返照呢? 有关碳排放是否会导致全球变暖,及全球变暖对生态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学术界好像也争论不休。一方面是各国政府和大部分学者提倡大力减排,危言耸听。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气候影响微乎其微,而且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有利于农业增收。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应该是水蒸气。据史料记载,全球气温是在一个不断从13度到23度(大概数据)间循环变化的过程。现在的全球平均气温是处于一个低的水平,况且我国的历史也证明,我国的开明盛世一般出现在平均气温较高的时候。 科学是严肃的,希望不要沦为成名,赚钱的手段,还大众一个真实的世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2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虐兔还是人虐人?----顺便为蒋科学和乐活族做广告
guopeng2010 2010-12-1 13:32
这两天正苦苦思考隔壁家的二傻子提出的那个极艰深的哲学问题:概念能吃吗?刚开了一个小头,就被《乐活族》的樊小勇打断了,他打电话来要字儿,只好应景交了如下干瘪文章,很是有说教的味道-----没办法,职业病害死人呢! 说起来,不上《乐活族》,你还见识不到蒋科学的厉害呢: http://view.online.zcom.com/full/17213/13.htm?next 这个电子杂志有许多许多页,你一定要前翻翻,后翻翻,前翻翻,后翻翻,前翻翻,后翻翻,如果你有什么意外收获,别忘了告诉我啊。 ---------------------------------------------- 制度性缺陷的后果:从虐兔门说起 郭鹏 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不会从施暴当中得到乐趣的。在虐兔女的告白中,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即她在被迫虐待动物时还被强行要求发出欢笑声并且要达标,不达标就要重来,而其真实的感受是相当不适的,她在事后多次呕吐。这种直接的生理不适是她的真实心理状态所引起的反应。作为一个成年人,这个女子理应具有基本的良知与判断力,但她的行为选择的不慎不仅使这些动物备受虐待而惨死也使她自己成为一个邪恶产业的牺牲品,进而承受他人胁迫,这无疑对于她本身也是一种虐待。 就虐待动物的行为本身而言, 虐免事件 尽管不是我们社会当中独有的虐待动物现象,但是,它却是向我们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一个直接的挑战,即虐待动物的行为本身是否可以被商业化并被制度所默许,或者至少表明,我们的制度本身对于它是无能为力的。我们需要对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进行区分:一是正当的商业行为所带来的对于动物的虐待,另一个是将虐待动物的行为本身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对于前者,我们需要以制度建设来督促其完善措施尽量减少动物所承受的痛苦;对于后者则要坚决予以制止和禁绝。其实,这种以虐待本身作为商业行为的现象还直接挑战着公共理性和大众的心理感受,这些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制度性保护和尊重。 这样以虐待为乐的商业行为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为其生产基地,主要是由于我们现行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即我们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保护动物的法律。这给了他们可乘之机,他们不能在其他国家做的事,在中国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个社会法律制度上的小小缺陷,就会引发出一系列相关的社会大问题。近几十年来,我们社会结构本身的转变不仅仅带来了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还由此产生出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许多在其他发达国家不能继续生存的产业向中国转移就是其中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制度与法律建设上急速跟进,来保障我们社会的良性发展。像中国这样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经历西方几个世纪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的社会, 立法跟着社会问题跑 的现象非常突出,这正是我们必须努力加快步伐的原因。 在这里,我可以就这种法律制度性缺陷而造成的与动物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做一下简略的介绍和分析,其实,在这里所能提到的问题是相当有限的,它们不过是大冰山的一个小角而已。 首先,在中国,关注动物生存状况的人,绝大部分是从实际的城市流浪动物救工作开始的。动物被遗弃的问题与我们开放养活宠物的政策是直接相关的,这也就是说,由于没有一部相关的法律来约束那些不负责任的宠物贩卖者和养宠物的人,最后的结果就是使流浪动物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对于流浪猫,情况要相对好一些,因为他们已经渐渐成为城市新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解决我们几十年都不能解决的城市老鼠过度繁殖的问题做出了贡献。因为过度投放鼠药不仅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而且对于鸟类甚至儿童的安全都是一种直接的威胁。但是,流浪狗就没有那么幸运,因为中国城市的交通繁忙及人口密度过高,他们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只能以垃圾为食,生活条件之恶劣是人所共知的。全国各地的动物救助组织在有效控制这些无主动物的繁育与提高他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上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同时也为城市解决着大问题。流浪动物救助是我国动物公益事业的一个生发点。 第二,现在对于动物最大规模的虐待就是集约化养殖,这种正逐渐被欧洲所淘汰的养殖方式却被当作是先进的技术引入到中国。由于在中国没有相关法律的制约和保护,集约化养殖中的动物的生活状况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外在的监督。集约化养殖的盲目发展不仅对于乡村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即污染水源、破坏植被,而且还破坏乡村的生活模式,使个体养殖者失去竞争力,导致大批农业性失业,加速其城市化进程,激发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在欧洲,许多地方的人们都自发组织起来抵制集约化养殖场公司在他们的土地上建立工厂,就是因为他们不仅要保护自己的环境而且捍卫自己的田园生活方式或惬意的小镇生活。另外,集约化养殖是碳排放榜上的冠军,其排放总量高于汽车,这一点在国内还鲜有人加以重视,甚至在国家的减排方案当中都没有任何体现。 第三,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购买力增强,对奢侈品的消费也在增加,其中许多被当作奢侈品的东西是动物性制品。如果考虑到中国的庞大人口,这一方面消费的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及的。这不仅影响到这些动物的生存以及当地的生态平衡,有时还会波及到国际关系。如,对于虎骨的消费直接导致印度野生虎数量锐减;对于象牙制品的购买不仅导致印度大象受难而且直接影响到非洲的大象的生存。据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象牙交易日趋猖獗,非法偷猎禁而不止,非洲大象正以每年 38000 头的速度锐减,动物保护专家发出警告:如若长此以往,非洲大象将在 15 年之内灭绝。 再比如动物皮毛产业,其 - 生产与消费先后向中国转移,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还是由于中国没有动物保护法,对于其生产规范性缺乏基本的约束,其生产过程当中的残酷景象一再被国际组织暴光。当然,西方公民动物保护观念的提高也是导致皮毛制品市场在发达国家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国人消费的这种政治性迟钝多年来一直严重影响着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如果不问问一个东西是怎么生产出来就去购买,一不小心,我们买回家的就可能是残忍和冷漠。 总之,一个急速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的制度性的欠缺必须尽快得到弥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我们还要意识到,制度本身是有伦理含义的,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所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它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绝大部分动物都和我们人一样能够感受到痛苦,不以虐待动物为乐,这不仅是我们人类作为动物本身的一种天性,也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这一朴素伦理准则的要求。 ---------------------------------------------- 致Jane Goodall和她的黑色情人 雨来了,我和你,躲进角落,你严肃的面容,让我开始思考些什么...... 你来了,我和雨,躲进角落,听你轻声的太息,雨在我的脸上很无助。 --------------------------------------------------------------- 为答谢FICKENCCP(吴昊)的反驳,特在此引用如下实例,即动物跨物种的博爱行为,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abc350100ffks.html 动物的博爱:母狗哺育小猪 动物的利他行为与对进化论的解释 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不同种的动物之间的相互爱护与关怀的行为,常常令人感到惊奇与不解。因为这些行为显然与我们头脑中的弱肉强食的生物进化论图画相冲突。 一方面,社会达尔文义对于生物进化论所做的庸俗解释,不只是造成一种理论上的误导,而且在事实上也直接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灾难和种族屠杀;另一方面,当代的动物解放运动也将达尔文视为理论与革命的先驱,他们正在进行的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因而,如何理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当代哲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诞生二百周年的时候。 目前,世界上的一些研究生命伦理学的专家们,如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正是从动物的利他行为上找到了理解生物进化的新视角。目前,有学者认为,达尔文从斯宾塞那里借来的最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并不是其思想的最佳表述,而他所讲的最善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kindest)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了。(参见 Dacher Keltner, Born to Be Good ) 动物个体所表现出对于弱者的爱护也是一种天性,在这种利他行为当中,授者与受者都是受益者,二者都会从这一行为当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感到快乐表示动物处于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之中,愉快本身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动物个体的能力充分发挥,因而也就有利于物种保存和进化。 图注: 在德国的一个农场里,一个大狗将一只因体型过小而被父母遗失的小猪收养为自己的孩子。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210909/Abandoned-piglet-lost-hound-Giant-farm-dog-saves-baby-pigs-bacon-adopting-own.html 无独有偶,在中国重庆市也有一桩相似的感人故事 : http://www.drollthings.com/?p=547 这只狗哺育了这只没娘的小猪。 阅读 (204) ┊ 评论 (14) ┊ 收藏 (0) ┊ 已有 1 人转载 ▼ ┊ 顶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 动物伦理与立法:几种误读(上) 后一篇: 中国动物的悲惨处境
个人分类: 未分类|8776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低碳生活的一天
songshuhui 2010-11-29 01:19
半只土豆 发表于 2010-11-26 05:25 今天是一个休息日,我像平常一样起床后要去下卫生间。不过第一件事和平常有点不一样,我首先把抽水马桶水箱里的浮球调低2厘米,这样我的低碳生活第一天就开始了。 和一年可以省下4立方水相比,我还有很多的生活方式要改变。我的电动牙刷反正已经坏了,便伸手打开了一只普通牙刷的包装盒,这样我一年可以减排7千克二氧化碳。嘿!我看到你脑袋上顶着的大大问号了,我知道你想的什么。电动牙刷又不喘气,怎么会呼出二氧化碳呢?仔细的端详电动牙刷这个电老鼠,会发现它充电座长长的尾巴最终插在了电源插孔中,哈,电动牙刷的鼻孔长在了发电厂。发电厂在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来供应电力,在这个过程中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换个理解方式,如果我们少用电,就是降低碳排放。 现在是时候来了解时下最酷的词碳排放了,虽然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都被称之为碳排放,但温室气体中贡献最大的当属二氧化碳,所以我们的主要战斗是和二氧化碳之间展开。理论上呼吸放屁都在污染空气,可你也先别急着屏住呼吸不那个,低碳生活可不是玩命的态度。我们每天都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貌似它不是有毒气体,多点少点又怎样? 【全人类的空调】 带着问题,我整理好衣服下楼去取报纸。打开报箱一则生活建议被我看到,多爬楼梯少坐电梯,省电又健身,这么说来虽然我住的地方没有电梯可享受,可同时我什么都没做就减少了很多的碳排放。我突然明白了一点点,减少碳排放并不意味着生活的大变化,有的时候是习惯上的变化,有的时候是方式的改变,有的时候甚至很有趣,有的时候竟然是什么都不用做。通过几层楼的健身减排活动,我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屋内的干湿度温度都很合适。人类简直是把自己给惯坏了,为了贪图舒适不惜安装大量的空调器,对抗窗户外面的气温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也让碳排放更疯狂。其实这世界上最大的空调是完全免费的,那就是地球大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像一台巨大的空调,地球上的生命不分物种不分种族肤色都可以享受它的服务,可以说没有温室气体的存在就没有现在的人类。太阳光源源不断的照向地球,过量的部分被大气层反射回宇宙空间,还有一部分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表被加热后温度上升了,反过来热量就会再由地表向宇宙空间的方向回传,大气在这个时候吸收热量,所以整个地球的温度才可以在正常的范围内活动。因为这个大空调的运行原理很像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所以这个保温的过程就叫温室效应。想到这里,我受到了启发,我要把窗户换成中空玻璃,它可以把热浪和寒冷挡在外面,因为整个建筑的能量损失中,约50%是在门窗上。好吧,我估计这将是忙碌的一天,达到低碳生活的目标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呢。 【从洗衣粉到咖啡的泡泡】 想到攒了好些天的衣服还没洗,我摇了摇头,该来的迟早逃不掉。想起妈妈总是唠叨我衣服不及时洗老是攒一堆,我偷偷的笑了笑,以后我可理直气壮了,为了减排这将不算是懒,是为了节约水电。为了抠门到底,我准备先用洗衣粉把脏衣服泡一会儿再启动,这样就可以在保证洗衣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洗衣机的运转时间。顺便说下,我早就喜欢上了皂粉之类的低泡洗衣粉,对我来说洗衣服很痛苦,我不可能像很多家庭主妇一样喜欢追求很多泡泡的洗衣乐趣。相反,我的乐趣在于,我知道洗衣粉出泡多少与洗衣服效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低泡洗衣粉可以比高泡洗衣粉少漂洗几次,省水省电省时间。哈,在为自己偷懒找科学借口的同时,我准备一边让这些衣服自己泡着,一边烧点水泡杯咖啡把剩下的报纸看完。拿起水壶接上水架在天然气灶上,打着火之后,我把旋钮回调,让火苗不超过水壶底,中火烧水最省气。如此磨叽了一番之后,我把洗衣机的运转调到了最大的档位上又把甩干的时间调的较短,又是个省电省时长寿的办法。我的水烧开了,冲了杯咖啡,吹着液面上的小泡泡,用鼻子使劲嗅了嗅,没有发现和往常用瓶装水冲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既然我没有那么敏锐的味觉,我就又可以省下一笔碳排放,因为瓶装水通常是长途运输加上层层转运才最终到达我手中,货物的运输实在谈不上低碳。想起来昨天还有点心还没吃完,先在心里想了下放的位置,然后我吸了口气,迅速的把冰箱门开开关上,这么做除了心跳稍微快了一点,积极的意义是大大的。周末惬意的早餐总是吃到快中午才算完事儿,我把看完的报纸铺到了衣柜的下面,既可以吸潮又可以除异味。衣服也洗好了,利用白天的阳光可以减少衣物的晾晒时间,还有来自阳光中的紫外线提供杀菌消毒服务。 【充电器的委屈】 停止了和衣服与咖啡的纠结,我打算出门转转,宅在家里是很费电的。临走前我特地检查了一遍家里的用电器,先是把电视的插头彻底拔下,因为待机10个小时和看一个小时的电视的耗电量是差不多的。同样的办法也要用来对付电脑的主机和显示器一下。突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罪恶的事情,昨晚为剃须刀充电的充电器没有从电源上拔掉,我摸了摸还是热的,这一夜它自个儿没少费电。如果你的电子产品提醒你电已充满,就请及时切断电源,如果全世界人民都这么干了,举手之劳便可关掉很多电厂。带着负罪感,我再次确定所有屋子的灯和除了冰箱以外的用电器都关闭了,我带上水杯和便携筷子出门了。我确定我以后尽量不用一次性的东西,因为制造这些东西的能源和材料也大多是一次性的。即使方便筷多是利用无用的边角料加工而成,但是接连的曝光也让我知道筷子漂白的过程对身体也是不好的。 【从哪里来,都去哪儿了】 我出门后选择坐公交车到不算很远的超市去。坐在车上我在想,虽然公交车也是靠燃烧燃料行驶,但是跟每一个乘客分担碳排放之后,依然是比较合理的。再往根源上琢磨,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源自太阳,然后以各种形式保存了下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温室气体的含量是基本稳定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还有一小部分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被海洋湖泊或降水溶解吸收,还有一小部分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转化储藏了。可是这种平衡近几十年来被打破了,人口猛增,鼻孔多了当然呼出来了也多了。呼吸是基本人权没办法管,可是工业鼻孔才是真正的碳排放大户,再加上后起之秀交通工具排放,地球上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处失控。另一方面,吸收渠道被破坏,森林在减少,湖泊河流也在减少。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地球大气这个大空调失去了调节能力,把更多的热量留在地球上。如果这样下去可不得了,全球平均气温会不断的上升,而两级地区的升温要比平均情况高三倍。可怕的不是温度上升,怕的是因此会让两极的冰层融化,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许多沿海城市岛屿会被海水吞没,大量的人口和耕地受损,降水异常,大量洪涝干旱现象一起出现,甚至谁也不知道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当我满脑子世界末日的时候,公交车语音提醒告诉我,我该下车了。 【少花钱也是减排】 这是一个大型超市,我首先要去买一个节能灯,来消灭掉家里最后一个白炽灯泡。虽然节能灯价格上有点贵,经过比较,相对于便宜但是短命还费电的白炽灯来说,节省出来的电费足以抵消节能灯与普通白炽灯泡的差价。还有一个好处,高质量的节能灯可以让你3年不用费事儿更换。然后我要买一些瓜果蔬菜和肉类,我需要知道产地信息,时不时的还会问下销售人员,不过它们貌似也不甚了解,我只好自己寻找所需要物品的产地。我并不是从产地来评价食材的好坏,而是尽量的购买本地产品,饮料我会尽量购买大瓶装,因为运输和包装可能比生产更耗能。肉类我决定今天不买,有两个原因:肉类特别是牛肉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惊人的二氧化碳,我已经不处在发育期了,少吃点肉对我没有太大影响。还有个原因,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八成为最佳,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在路过服装区的时候,我特别想告诉那里的顾客,衣服要尽量多选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在产地的纠结中我耗去了大量的时间,闲逛了一会儿我准备结帐走人。学会面对众多商品而无动于衷对很多人来说是门功夫绝学,需要极大的定力和耐心,我很庆幸我不用练就很棒,这样的购物习惯也是在减少碳排放,因为大多数人到家后才发现很多东西压根没必要买。结账的时候我选择使用自带的可反复使用的购物袋,一只塑料购物袋3毛钱,可是丢掉它有可能造成一千年的污染。 【碳中和】 回到家中天已经黑了,我试着在家只开一盏灯,而且在不需要的时候随手关灯,人类发明电灯至今不过130年,之前的几千年也过得好好的,我点一盏足够了。打开电脑,我使用系统管理软件把一些不必要在启动时加载的程序禁用,减少硬盘工作量。打开浏览器,找到碳足迹计算器,输入我手机今天刚刚收到的电费数字80 千瓦时,结果显示我上月排放了62.8千克二氧化碳。我决定做一次碳中和,也就是说对已经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补偿。进入网上银行,把钱付给相应的机构,他们或者会替我种上相应的树木来抵消,或者投资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顺便的,只点了5下鼠标,我取消了我的信用卡纸质账单,打今儿起我只收电子账单。
个人分类: 少儿科普|1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议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之有效途径
zbouyang 2010-11-21 11:59
根据有关资料,2004年及以前已开采消费1226.4亿吨原油,它产生的二氧化碳为4488.6亿吨。另据统计,2009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17亿吨,2009年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8260.01亿吨,如果这些能源全部消耗完毕,地球将会增加27757亿顿的二氧化碳。目前全球因石油和煤炭这两项消耗,就产生数千亿吨的二氧化碳。可以说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是人类将埋在地球深处的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等挖了出来,将它们燃烧获取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如果任由这么多二氧化碳存在于大气中,则地球将变得很热,万物的生存将面临灾难性威胁。因此,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人类要消费能源,这是无法阻止的,那么就只能从降低二氧化碳排量方面着手。现在有人研究将二氧化碳封存起来,储藏于地下,这是处理二氧化碳的一个被动方法。建议采取更加主动的方法,例如,开发利用催化剂和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直接合成为甲烷等可燃气体的方法(这里面实际是利用生物的自我复制技术),甚至可以直接合成为食物类的碳水化合物。这方面可以从植物的生长机制入手去找到突破口。植物就是利用二氧化碳、水、阳光和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即催化剂)来将二氧化碳变为碳水化合物的。在没有破解掌握利用植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工业化方法之前,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优选二氧化碳转化效率高的植物,并将它大量种植(注意:不同地区的优选植物可能是不同的,主要是要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效率),辅之以温室种植,尽量利用植物制造的碳水化合物来解决人类的能源需求,尽量减少煤和石油的开采。另外,要有计划地开采森林,多余的木材要密封起来埋入地下(或者将木材变变成碳后再密封埋入地下,这样可以不消耗水资源和氧气资源),因为森林如果不适当开发,则其生长速度会变慢,即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速度会下降,而适当的有计划的砍伐森林并营造新的树林则可以使植物吸收转化二氧化碳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另外,任由森林植物自行死亡,腐烂分解,也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增加。相信,随着人类持续的努力,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控制到所需要的最佳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581 次阅读|3 个评论
低碳减排之我见
chushixiyu 2010-11-15 21:03
国家现在宣传的轰轰烈烈的低碳减排,由于没有特别好的技术优势,最后发展成为拉闸限电这样低级的减排措施,想想实在是一件很滑稽的事啊。 为何要低碳减排,从人类文明发展,及社会健康可持续角度讲,这是好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的更为合理,更为理性。我们国家近些年来的发展,确实是在走高能耗,高污染,以高付出为代价。这个我觉得统计局的应该十分清楚,看那个地方GDP涨上去了,很有可能就是考挖地下的资源,矿产,煤矿等等,吃祖宗留下来的底子。真正能够靠其他产业发展起来的,除了中国东部,怕是很少了。东部主要靠的是出口,廉价的劳动力,是这里发展起来的一大优势。而其他地方,不具备这样的优势的地方,资源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看中部为何发展很慢,跟这里人多,资源却不很丰富有很大的关系。而且,现在一个地方发展起来,都是以工业为基础的。而工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随之就出现了。尤其是污染,记得以前我们搞环境的一个老师调查结果说:中国的90%多的流经城市的水源都是被污染过的。一个地方,虽然看起来盖起了高楼大厦,但是看到流淌的臭水沟,真是不知道改欢喜还是悲哀。 因此之前我就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一旦哪个地方的长官叫嚣一定要发展经济,我就会想,唉,这个地方的美景怕是很快就不复存在了啊。 所以近些年来搞旅游,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虽然也带来了污染,但是比起工业带来的污染,已经小多了,而且,一旦建成保护区,人们会有意识的保护环境,这个是很大的进步。 看现在的发展,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了就没有了,人力优势,持续不了多少年,由于中国的独生子的政策,预计二十年之后,中国的人力优势就会消失,可再生资源,比如水能,现在水电站,核电站,真的是很多啊,可是争议也是最多的。未来我国的发展方向究竟会是在那里呢? 我想我们的领导人也一定在深思这个问题。 能把科技水平提高上去,那是最好的了,那样我们就可以走在时代的前沿,就不用担心这些发展的优胜劣汰了,我想我们的领导人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才一个劲的叫嚣低碳减排。 但是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威胁以及中国人的好面子,所以才一个劲的喊低碳低碳的。 关于低碳,还有这两个疑问?第一,发达国家,美国,并没有很硬性的规定,低碳之类的,美国对于环境要求很高,对工厂的废弃物排放规定很严,但是对于碳排放,美国却没有走在时代的前列。那为什么我们要呢?第二,究竟什么是低碳,普通人的理解,少烧煤,用电,似乎就是低碳了。但是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关于这个,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发扬追根溯源的精神,当有人说低碳时,我们就仔细的,深了去想。一直想到根源,看他们所说的,究竟能不能站稳脚跟。然后就会有很滑稽的事了。呵呵呵,这个一试准行,有兴趣的就可以研究研究。 最后看国家提出低碳之后的后果,发展太阳能,这个挺好,我看外国网站上说,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最努力推广绿色能源的国家了,但是其实要明白,美国等等国家,在这个方面也已经努力了好多年,可是却没有见到有什么革命性的发现。所以 我们国家一时半会儿这个应该也不会有多么大的成绩。但是未来就不好说了,只要有这样的信念,将来还真是不确定的。 但是那个是在国家的主导下采取的措施,而到了地方上呢? 拉闸限电,开玩笑啊。完成指标,竟然断老百姓的电,一夜回到解放前,我想,这真的是要好好问问那些领导们,这样是为人民谋幸福所该做的么?这不是在开玩笑么? 这些人是真不懂啊还是假不懂,唉。懂科学的不能安心搞科研,不懂得在那里一个劲的指挥.... 所以说到这一层就很无奈了,似乎讲科学的就不要提政治,可是总是有玩笑发生,好幽默哦。真是有一句话,经常幽默生活可以让你感到很爽,可生活幽你一默就会让你很无语了。这个就是生活幽你一默了吧。 能减多少就减多少,超了就超了呗,你的科技水平没有发展到哪一步,就不要惧怕什么,坦然面对就是了。然后继续努力,没有什么的,为什么要这样为了什么而什么呢? 不是一直都强调要从长远出发的么?还有一点,我觉得是一个骗局,小的时候学地理吧,应该是,说我们国家不会走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然后还很鄙视了一遍西方国家,当时觉得后起的国家就是好啊,有这么多优势。而且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又是那么的英明,当时几乎是以一种近乎崇拜的心情去看这些,但是现在再回头看看。我们国家,走的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么?真的不是么?真的是可持续发展么?真的可以毫无保留的鄙视西方发达国家么? 唉。。。。。。。。。。。。
个人分类: 时评|3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zhaohaijun 2010-11-15 13:29
绿色发展沉寂了一段时间,如今又被重提,希望能够借生态文明的春风真正成为中国的发展动力。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李克强出席国合会2010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本次年会以生态系统管理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在中外代表致辞后,李克强发表了讲话。他说,中国人口多,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趋强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见到实效,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是否降低,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生态环保的力度有多大。我们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努力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李克强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发展,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也有利于培育发展新优势、拓宽发展新空间。我们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节能环保为重点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构建有利于节约环保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既为当代提供发展的支撑,又为未来留下发展的基础。   李克强强调,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将顺应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期待,加大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设施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水、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李克强指出,生态系统安全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加强规划与管理,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好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李克强说,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各国应加强对话与合作,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推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持续实施,推动坎昆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会前,李克强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署长比格斯等参会的外方主要代表见了面。   开幕式由环境保护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周生贤主持。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是一个由中外环境领域高层人士和专家组成的、向中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的咨询机构。国合会中外委员、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驻华使节代表、国内外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会议。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的生活方式更低碳
cutefay 2010-11-9 23:39
低碳这个概念现在炒得特别热,很多人可能都没明白低碳的实际含义是什么,现在很多企业很多产品都打着低碳的旗号加以宣传。而推广的产品可能跟低碳的概念差得很远。 百度百科上有关于低碳的解释,大概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之类的含义,根据这个含义,我所理解的低碳是要减少含有碳的物质的消耗,例如减少石油、煤以及生物质资源的消耗。 我觉得农村的生活方式比城市的生活方式要低碳得多。首先,农村用电比较少,电能消耗少。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电能主要来自煤炭的火力发电,因此用电少意味着更低碳了。其次,农村用水比较少。一般来说居民用水最多的是来自洗衣服和冲马桶,很多地方农村洗衣服是在河里洗,水源消耗少,农村的厕所更是省水。再次,农村的饭菜很少有剩余浪费的情况,剩菜剩饭可以喂猫喂狗喂鸡喂猪等,绝对不会倒掉。 另外我觉得农村的人的节约意识会比城市人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我爷爷家几年前通了自来水,不用吃井水了,并且自来水还是免费的。虽然如此,我爷爷还是非常节约用水,尽最大的可能利用好水资源。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209 次阅读|7 个评论
变废为宝
MJ2009 2010-10-28 00:18
很久没有来了。最近除了忙于论文、开会、上课,还萌生了新的想法。 说不清是怎么搞得,我就变成了“垃圾老太婆”。这话是说,我对垃圾产生了兴趣——听起来有点吓人是不是?嗯,同感,慢慢道来。 LCA(生命周期评价)关注的是生产、消费、废物处理这三大部分加起来产生的环境代价。因此,考虑一个产品是否环保,需要把生命周期链上这三段联起来考虑。实际上呢,生产商一般最多就管自己的三废排放是否合格,消费者就只看价格是否低廉,废物处理阶段可以分为焚烧、填埋和回收利用,回收商家则对废品“挑三拣四”,一般就挑有市场的、附加值高的、容易回收的等等,比如塑料瓶、纸、铝。很显然,这三者是分散的,经济利益可能是有抵触的,彼此对自己在这一条“链”上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怎么互相影响,更是可能毫无知觉。在眼下的低碳风潮中,生产商开始鼓吹自己绿色了,消费者慢慢开始考虑买哪个产品更环保了,然而还不够,还没有带动整条产品链。再往大尺度说,绿色产品--绿色产业,这个过渡更是还在摇篮期。 有些人看到了“链”的利益,打起了“链”的主意,其关键词就是变“re-cycle”(回收)为“up-cycle”(目前有翻译作升级改造什么的,感觉不够简洁)。简单说就是,变废为宝
个人分类: LCA|2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设电动车道路网,发展交直流两用电动车
热度 1 zbouyang 2010-10-20 11:58
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已经使人类遭受到空前的身体危害,80年代的城市每年中有80%的天数空气品质是优,而现在一年当中已经很少有空气品质为优的日子了,几乎天天是阴霾天气。因此发展电动车是解决城市污染的必然选择。电动车虽然并不一定节省能源,但是它不会导致有害气体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聚集,从而保证全球几十亿城市人口身体不受伤害。而发电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可以集中处理,使其毒性大大下降,同时发电厂通常建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对人类的毒害会大大减轻。 目前一谈到发展电动车,就基本上是发展电池型电动车。但是,电池型电动车除了充电速度慢之外,最大的问题是能源利用率并不高,例如铝空气电池,消耗1KG铝可以发3~4度电,但是要还原出1KG铝,却要消耗12度以上的电,可见能效只有20~30%。鉴于此问题,应该发展蓄电池与交流电并用的电动车。与此配套,需要在国道和所有市内主要道路上架设交流供电线路(类似于无轨电车的供电线路,有几个车道则架设几条供电线)。(这涉及到一笔不小的投资,但是,这是基础建设,就长远来看是划得来的。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好后可以长期收益;另一方面投资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再一方面中国目前是有钱无处投,使得大家只能去炒房地产;又一方面,城市空气变好后会减少大量的疾病,从而会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 有了交直流两用电动车,则在城市中,车子可以大部分时间使用交流电,在使用交流电行驶时还可以给直流电池充电,只是在少数道路上行驶时才开启蓄电池,因此,蓄电池充一次电可以用半个月到数个月,在城里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单独给蓄电池充电。就是跑长途的,在离国道50公里以内的距离范围内,也不用担心电池没电,因为跑长途时,一路上会把蓄电池充得满满的,目前的蓄电池续航时间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新闻记录4:英国发明可吸收二氧化碳的水泥
mumudlut 2010-10-10 11:05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英国科学家发明出一种新型环保水泥,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 水泥,这个昔日被认为是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人,在英国科学家的发明下,开始转变为吸收二氧化碳的有力武器。总部设在伦敦的Novacem公司首席科学家称,这种新型环保水泥的诞生意味着水泥行业将从重大的二氧化碳排放者到重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的角色转变。其发明已经获得产业界和环保界的大力支持和资助。该公司也正在积极申请专利。 专家相信,这种采用新型原料的水泥将会产生巨大的潜在市场。全世界每年生产20亿吨水泥,这些水泥的生产占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超过整个航空业的年排放量。并且,人们对水泥的需求量是呈直线上升的。最近,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水泥需求量将比现在增加50%。 传统水泥的生产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有两个来源:生产水泥的时候需要高温加热,因此需要耗费大量能量来对水泥窑里面的加工原料进行加热,比如像石灰石。但是这些原料在分解的过程中会进一步释放出二氧化碳。具体来说,标准的水泥,也称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是由石灰岩或粘土加热到大约1500℃后形成。每加工一吨水泥会产生0.8吨的二氧化碳。当它最终与水混合用于建筑时,每吨水泥能吸收0.4吨的二氧化碳,因此每吨传统水泥的碳足迹为0.4吨。 Novacem水泥的以镁硅酸盐为基础原料,它不仅在制造过程中比标准水泥需要的热量少,而且在硬化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使得生产总体上是碳负性(carbon-negative)的。Novacem公司的水泥,在加热的时候不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其生产过程是在大约650℃的低温运行。这导致每吨水泥生产只排放0.5吨的二氧化碳。但Novacem水泥在硬化的时候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每吨水泥能吸收0.6吨的二氧化碳,因此,不会产生碳足迹。 由Vlasopoulos和他的同事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成立的Novacem公司已经引起了一些大型建筑公司和投资机构的注意,比如像力拓矿业(Rio Tinto)、科进顾问集团(WSP)、Laing Orourke公司和碳基金(Carbon Trust)等。Novacem公司已经启动了一项由英国政府技术战略委员会资助的价值150万英镑的项目,建立一个试验性工厂。如果一切进展顺利,Novacem水泥产品将在五年内投入市场。 生态区域发展环保组织(BioRegional)建设顾问、兼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小组成员乔纳森艾塞克斯对新型水泥的发明表示了欢迎,他说:英国气候法案要求我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就要每个部门都应该发挥其作用。建造业在环境影响方面尤其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艾塞克斯还表示,希望Novacem公司可以在提供竞争性价格的基础上,不断研发改进技术,开发出可以吸收更多量的二氧化碳的水泥,而且希望该公司利用可再生能源对熔炉进行加热。 在得知这种新水泥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每吨可吸收0.6吨二氧化碳,而每吨标准水泥会释放0.4吨二氧化碳的事实后。商业碳基金的雷切尔纳特说:从这一点来看,它有相当吸引力,真正的挑战在于产品的供应链,比如要选择什么样的伙伴把它推向市场?水泥的最终产品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最终产品为装饰应用材料,如地板,那显然不如应用到载重建筑方面获益大。 之前,为了使水泥更环保,人们采用不断在水泥混合物里面添加骨料的方法,但是这仍然没有解决在制造水泥的过程中要产生二氧化碳的问题,有的在水泥混合物里面使用聚合物,但是对市场的影响也不大。新型水泥的问世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是,英国水泥协会的发言人在综合原料的地质情况和在全球的分布后,对这种新型水泥的影响提出质疑,认为这种水泥对于大体量的建筑来说并不是一个现实的替代品。Vlasopoulos则回应称,全球有丰富的镁硅酸盐资源,储量高达10万亿吨,此外,新水泥的生产工艺是属于化学性质的,这意味着它也可以利用各种含镁成分的工业副产品作为原料,他相信这种材料将足以用于建筑物,但同时也承认获得使用许可证需要几年的时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欲望应采取低碳环保使用
yanghualei 2010-9-12 13:49
对于一个状态稳定的系统A来说,另一系统B要想使得A系统状态改变或者A系统想变换当前的状态,这两个系统的想,在社会学中叫做欲望;而为欲望付出的成本就是价值,价值是具有使得物质系统状态改变的能力,而状态的改变叫做组织和破坏。 价值能使欲望变现即自己和其他人的状态改变,可以生成次序也可以生成混乱,在此不讲是混乱还是次序;在价值转移的过程中,理论上价值的转化是等价的;但有用的转化即转化为满足欲望的价值不是参于欲望活动的所有价值,有一部分价值在欲望活动中转化为品质差的价值,当在利用它满足欲望时,此部分价值所带来的欲望远远小于利用价值转化为欲望所丧失的欲望,即不可以利用的欲望。 现在怎么保护价值的品质的?一、节欲此条绝对不行,因为违背人性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应该受规避和禁止 二、合理使用欲望,对欲望采取低碳绿色环保利用即采取欲望的集约发展,提高欲望的转化率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楼顶绿化——低碳发展的新方向
fuyuncas 2010-8-24 16:30
上周五去重庆万州调研三峡农业循环发展情况,该课题受到科技支撑项目的支持,也是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项目的一项子课题,经费不多,重在试点示范。通过调研发现,该项目的思路清晰,工程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利用养猪场的排泄物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用于产生沼气,于是生产的沼气供给农户做饭,沼液通过泵压输送到一定高度山顶的沉淀池中,然后使用添加剂沉淀过滤沼液中的重金属,此后将过滤后的沼液通过管道利用重力输送到柑橘园,用于浇灌橘树。这个链条还没有完,接着生产的柑橘通过汇源公司的压榨系统生产出浓缩的果汁。将果渣制造成复合肥橘宝。这个链条既经济,又环保,实现了外部成本内部化、效益化。这是这次出差的主要事项。 但是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发现万州每个楼顶都有绿地,建设了空中花园。仔细想想,原因主要是万州的地面面积非常有限,没有空地供绿化,只能在空中,在楼顶寻求绿化空间。以前有专家说,空中绿化的难度比较大,成本非常高,那为什么在万州实现了呢,要是成本非常高,在这样一个相对楼后的城市也不会去绿化。这充分说明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是可承受的。 在现场,我用手机照了很多照片,可惜数据丢失了,没能留得下。只能网上找几张空中绿地的照片,供大家欣赏。 世博会低碳馆屋顶绿地(碳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碳生活要什么高科技?
flyman 2010-8-19 22:05
一提低碳可能想到的就是智慧地球、智能电网、太阳能等高科技。 我觉得这就像过日子一样,要讲究开源节流生产制造环节要低碳,消费环节更应该低碳。 开源我不太懂,节流去还是有很多不吐不快的想法。我觉得,不用高科技我们也能降低很多碳排放比如一次性用品几乎将我们包围了塑料袋、筷子、餐盒、湿纸巾等日用品,酒店、旅馆、飞机等一次性用品大户,如果通过立法将这些取消或降低,我们的地球就会低碳多了。
个人分类: 物流 供应链管理|3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灾难的警示
zxj368 2010-8-11 11:32
人人都在祈盼 这个夏季别再发生灾难 俄罗斯的大火 请把燃烧的速度放缓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别再让烟尘弥漫 高温、泥石流、洪水、干旱 请别在中华大地上泛滥 每一颗跳动的中国心 都在为环保做着贡献 巴基斯坦的大水 请尽快退出人们的视线 让那片可爱的国土 再成为人民快乐的家园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从南到北,从北到南 勤劳勇敢的各国人民 顽强拼搏,战胜各种困难 环保已成为人类的首要任务 从小事做起,每天都要低碳 财富是你自己的 能源需要我们大家共管 这个夏季让我们祈盼 世界人民都懂得低碳
个人分类: 诗歌散文|34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光学与低碳
SoSoliton 2010-7-22 11:51
最近,美国光学学会( OSA )创办了一份新杂志《能源快报》( Energy Express ),目前暂时附属于 OSA 主办的著名 Open Access 杂志 Optics Express ( Energy Express starts as a Supplement to Optics Express ),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它将单独成刊。 我一直在琢磨,能源应该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重大领域,如果从学科层面看,它不应该属于光学学科,至少不完全甚至主体不属于光学学科。但 OSA 为什么要抢先办一份与能源相关的新杂志,还要取一个这么大气的名字呢?也许取名叫 Optics in Energy 或 Optics in Energy Technolgy ,我们还可以理解。 OSA 是不是多管闲事或手伸得太长了? 其实,如果我们的视野再宽广一点,从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其起支撑作用的科学技术来看, 美国光学学会是有眼光的,主办 Energy Express 杂志也是合适的。 OSA 意识到了 我们将步入一个 “ 低碳时代 ” ,即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从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的 “ 高碳 ” 向依赖于绿色可再生能源的 “ 低碳 ” 转变的时代,低碳时代的核心科学技术是低碳能源技术,而低碳能源技术的实质是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传统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在这些方面,光学的作用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 一、两项主导性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光学技术的突破 新能源技术的两大标志性支柱是太阳能和核聚变能。太阳能是光能,光学的作用显而易见。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可利用量巨大,太阳每小时提供给地球的能量比全世界在一年中消耗的能量还要多!尽管目前已有比较成熟的太阳能技术,如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光伏技术,但其规模仍然很小。发展新的太阳能技术,使太阳能比石油、天然气、煤等更有效、更经济,仍然是一个挑战,正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创新热潮。 核聚变能也 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重要能源。太阳能本质上就是太阳的核聚变能中被太阳光送到地球上的那一部分,太阳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核聚变反应。所以, 核聚变技术的目标就是在地球上建一个 “ 人造太阳 ” 。 核聚变反应燃料是从海水中提炼的氢的同位素氘。据测,每 1 升海水中所蕴含的氘如果提取出来,发生完全的聚变反应,能释放相当于 300 升汽油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地球上仅海水中就含有 45 万亿吨氘,足够人类使用上百亿年,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因此,可以说 核聚变技术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 激光惯性约束 核聚变是在地球上实现 “ 人造太阳 ” 比较有前途的方式,其核心技术是激光点火驱动器 。它是一项 庞大、复杂、超精密的光学系统工程,工程许多指标接近物理原理和现今技术极限,国内外持续研究了四十多年, 2009 年美国率先建成了 “ 国家点火装置 ” ,它将 192 路高功率激光束集中于一个细小的、装有氘和氚燃料的球形靶上,实现惯性约束核聚变;我国也从神光 I 、神光 II 、神光 III 发展到近年立项的国家重大专项。激光惯性约束 核聚变最终走向聚变能源还面临很多挑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若干光学技术的突破尤为关键。 二、在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方面,光学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可以预计,化石燃料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人类的主要能源。因此,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不利影响,即化石燃料低碳化燃烧仍然是一个挑战。 这个挑战可以通过探索和研究新的燃烧过程或二氧化碳 固定 来解决。 光学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如,在发展新的和更清洁的燃烧过程方面,激光可以作为先进的诊断工具;在监测大气中的氮气浓度以保证植物生长,维持充足粮食供应方面光谱技术不可或缺。 Energy Express说, 从使太阳能更加经济,到提供聚变能源、开发碳隔离方法、管理氮循环,所有这些巨大的挑战中光学将有望发挥核心作用。 在节能方面,光学也能发挥巨大作用。例如,人类必不可少的一个最重要的能源消耗方式是照明,具备省电特性的 无机发光二极管( LEDs )和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s ) 成为越来越热门的固态照明方案,技术演进将使 LED 的应用更为广泛, 光学解决方案将在此领域有所作为 。 正如 Energy Express 杂志的主编 Bernard Kippelen 所说, 光学影响能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和工程领域是很多的。如果从科学上理解,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光既可作为信息的载体,也可作为能量的载体,而 光学是 研究光的学科 ,包括光的产生、光的本性、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人类对光 作为信息载体的认识和利用,如 20 世纪激光、光纤、光存储、光显示等技术的出现,将我们带进了以光通信、因特网为代表的全新的信息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 20 世纪光学的巨大进步,就没有今天信息社会的到来。同样的,可以预计且已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在即将迎来的低碳时代,光学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5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低碳不可能拯救工业文明
tian2009 2010-7-21 08:15
发表于《绿叶》 2010 年 第 6 期, pp61-65 ,发表时题为:低碳不可能拯救工业文明,文中的黑体及分段为编辑所加,特此致谢。 低碳的尴尬和误区 我们需要方向性的改变 田松 一 低碳这两个字现在热起来了。 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人都在琢磨问题的根源,再开出药方。所谓低碳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由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冰山消融,海平面上升,生物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寄生于生物圈中的人类文明也将遭受没顶之灾。究其根源,则在于导致了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温室气体的增加,则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我们当下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化石燃料(煤炭和石油)的大量燃烧之上的。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就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二氧化碳。所以减少碳排放,就是 拯救人类的仙方妙法,也是人类可以为生物圈做出的贡献。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在少量、更少量碳排放的基础上生活,就叫做低碳。从碳的角度出发,最直接 的反应就是寻找少排放碳或者不排放碳的替代性能源,或美其名曰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逐一被人寄以厚望。当然,除了开源之外,还要节流。 大家想出各种节约能源的方法,顺手一搜,就能发现低碳生活多少条之类的行为准则:比如人走灯灭,比如多坐公交少乘出租,比如不用少用塑料袋,如此等等,大 多是给勤俭节约的老传统戴上一个低碳的新帽子,隆重推出。如果说有什么新鲜的内容,倡导素食可算上一个。作为一个有五年素龄的素食者,我当然要表示赞成。 然而,总体来说,对于五花八门的低碳法门,我虽然不表示反对,也不觉得能够起多大的作用。甚至,我认为我们关于低碳的讨论存在方向性的偏差。其一,在观念的层面上,大多数低 碳策略,都试图保留工业文明的整体框架,只在局部进行修修补补得的调整,对于当下的生态危机,便如扬汤止沸,注定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其二,在操作性的 层面上,大多低碳条款都有避重就轻的嫌疑,即把社会结构层面上的问题,转化为个人行为或者道德问题,则如缘木求鱼,隔靴搔痒。 二 在我看来,用低碳这个药方来拯救工业文明是不可能的。因为工业文明的整体理念,与低碳有着根本性的冲突。所谓低碳经济,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如果经济是 中心词,低碳就注定是做不到的;而如果低碳是中心词,经济则是不必要的。对于人类的未来,对于文明的方向,我们当下的理念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我 们依然强调发展,强调进步,强调 GDP ,把提高经济指标当作全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一旦经济低迷,从上到下都感到恐慌,迫不及待地让经 济发展起来。出口不行,就拉动内需;没有内需,就刺激内需。刺激内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老百姓去买本来不想买的东西。而另一方面,我们有强调节能 减排,强调低碳。只要我们把低碳的条文与拉动内需的举措做个对比,就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是拧着的。比如,按照低碳的原则,生活要简朴,能不买 私家车,就尽量不买。但是按照拉动内需的原则,恨不得劝人们每家买上八辆。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为 什么我们可以在都市的街头喝一瓶矿泉水》(《博览群书》, 2006 年第一期),我问了一个印象派画家高更提出过的问题:它是什么,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我把矿泉水当作一个象征,象征着都市文明里的一切。手机、电视、空调、电脑,立交桥、隔离墩、摩天大楼,对于所有这些东西,如果我们追溯它们的来源,追到头儿,就会发 现,它们必然来自矿藏(包括煤炭和石油)、森林和天然水体;再追问它们用过之后,到哪儿去?则会发现它们必然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我把垃圾做广义的理 解,除了通常所指的固态的垃圾,还包括液态的废水,气态的废气,以及纯粹的耗散热(能量转化的终极形态是热)。从这个角度看,大家视为大敌的二氧化碳只是各种垃圾之中很少的一部分。所有的经济活动,无论是第几产业,归根结底,都会落实到实物上去,归根结底,都会把大自然中的物质和能量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 这是当下经济活动中所必然涉及的物质和能量转化链条。任何一种新的发明,都会加速这个链条的运转。比如手机,现在几乎人手一台,为此,我们需要开矿 山,需要使用能源,需要利用清水,而在手机废弃之后,则成为废物,变成垃圾,成为巨大的污染源。早有专家预测,十年前的手机电池,很快就成为环境的巨大威胁。每一轮全社会的手机升级,从照相、彩信到上网,从 3G 到 4G ,都会导致新一轮的开矿山,耗能源,污清水,而后成为新的垃圾。然而,所有这些科技发明和经济活动,在我们当下的文明体制中,都是被鼓励的,被赞美的。 当下人们的观念中,还有 一种巨大的误区,我称之为能源信仰。即相信,能源是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物质;即相信,只要有足够的 能源,我们就可以解决一切物质性的问题 ,包括垃圾问题。也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开发新能源,才成为当下火热的经济热点。人们相信,存在一种清洁的能源,这种能源不排放碳,甚至不产生任何污染。而只要有足够这样的清洁能 源,我们当下的工业文明既可以延续并且发展,又不产生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便宜事!首先,在技术上,清洁能源是不可能的。我曾专门写过文 章《清洁能源不清洁》(《新知客》, 2008 年第三期),我强调,能源的清洁与否不在于我们使用了哪一种类型的能源,而在于我们使用了多少。人 类每天应该使用的能源存在一个上限,一旦超过了这个上限,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能源,都是不清洁的,都是注定要导致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的。而在能源使用总量很低的情况下,即使是直接烧木材,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比如刀耕火种的民族,我们直觉地认为,这种生活方式会破坏环境,但是人类学家看到的却是:一面刀耕 火种,一面青山常绿。其次,我可以假设这种清洁的能源存在,并且真的被我们开发出来,源源不断,而问题在于,我们要用这些能源做什么?用来发展经济?如前 所述,那必然加速从自然到垃圾的经济链条的运转。无穷多的能源,会使得这个链条的转动无比迅速!所以,无穷多的清洁能源的出现,将是人类的灾难,而不 是福音。 我们现在最需要解决的不是能源问题,而是垃圾问题。以往人们认为,垃圾问题只是枝梢末节问题,是技术问题,并且终究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得到解决,所以无需担心。但是在我看来,垃 圾(广义的)问题是比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更严重的战略问题。而且,垃圾问题也不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得到解决。对此,我曾利用热力学定律加以论证 (《第三类永动机》,博览群书, 2007 年第九期)。不过,在此,我更愿意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论证。这种论证方式更直接,更容易为不懂科学的 普通人所理解。如下:我们当下的科学技术水平,比二十年前要高得多,但是显然,我们的垃圾问题并不比二十年前弱,而是比二十年前严重;那么同样,二十年后 的科学技术水平也会比现在要高得多,则二十年后的垃圾问题,怎么可能会比今天轻,而不是比今天更严重呢!我不否认个别技术的进步会大大地解决某一种垃圾的 回收再利用问题,但是整体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垃圾问题更加严重。越是高端的技术,所导致的垃圾问题越严重。很多人期待纳米技术能够解决污水问题,我则相 信,这种技术即使能使污水变清,而本身所导致的生态问题,必然是得不偿失的。我把 2009 年看作是中国的垃圾年,在这一年里, 中国的垃圾问题全面爆发,从年初到年尾,垃圾问题越来越多地占据着报纸的版面。我们未来的垃圾问题,将会更加严峻! 三 对于科学及其技术的信赖,是工业文明又一个常见的意识形态。 我们过多地依靠科学,科学家也常常许诺,他们将会发明某种新的技术,解决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某一个问题。然而,诡异的是,当下我们所面临的这个问题,常常是他们以前发明的为了解决别的问题的 技术所导致的。因为我们当下付诸应用的科学和技术,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有着根本性的冲突。 把我们的文明建立在未来的可能的技术上,是一场豪赌。 我们生活在日益复杂的技术之上,就像杂技中摞椅子,椅子越垒越高,椅子之上的生活越来越危险,而我们 的腰上却没有保险绳,能够保证我们在椅子坍塌的时候,安全着陆。而椅子的坍塌,是早晚的事儿。 因而,在当下的工业文明框架内部,低碳的理念充满着尴尬和误区。如前所述,如果把开发清洁能源作为实行低碳的措施,必然是南辕北辙。因为整个社会结构、整个文明理念是高碳的,无论用什么能源来驱动,都不可能有低碳的结果。而如果把减少能源的使用作为减排的手段,则这种措施又是与工业文明本身强调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相违背的。所以在实践中,是难以操作的。 所以低碳的讨论焦 点,很容易就滑向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把社会结构、国家制度层面上的问题,转化为每一个个人的行为方式问题或者道德问题。各种低碳生活原则都试图教育人们,怎样怎样就可以拯救地球。然而,当整个社会体系、整个文明框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有多少个个人主动实行低碳原则,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举例而言,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人走灯灭,自然可以节约一定的能源,而问题在于,我们节约出来的能源,会用到哪儿去?最近几年不断有消息说,杭州、重庆、 济南等大城市在夏天举办冰雕展览,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角度来说,当然会受到社会体系各个方面的支持。但是,这种活动所耗费的能源我们要用多长时间才节约 出来?大都市里整夜闪亮的广告霓虹灯,当然也是符合经济原则的,又要耗费多少能源?这样追下去,就会发现,相对于整个社会结构所鼓励所支持的这些能源消耗而言,我们从个人生活节约出来的能源,不过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最关键的是,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中,开发能源具有天然的正义性与合理性,这被视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需!能源一旦开发出来,总是要用的! 再如塑料袋。即使我们每一个个人都不使用塑料袋,但是,我们从布袋子里掏出来的每一件商品上,却都打着密密麻麻的塑料包装!这种情况下,相信我们一个个个人节约出来的塑料袋对于环境能有实质性的贡献,岂不是太傻太天真了。 然而,这种避开对社会整体进行批评和反思,把矛头指向个体生活的讨论,是阻力最小的,也是最容易获得道德优越感的;同时,也是最麻痹人、最有欺骗性的。在我们陷入哪些行为方式更 加低碳的讨论时,在我们为践行低碳条款而洋洋自得时,我们会忽视真正的目标。而且,我们个人的低碳生活,常常会使得整个社会的高碳生活运行得更加顺畅。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反对在日常生活中实行低碳原则。我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尽可能地少用塑料袋,不用一次性筷子,尽量乘公共汽车我把这些作为一种姿态,一种象征那种依靠科学从而天降的方便舒适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一个个个人的低碳生活,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实行 低碳生活,真的想要拯救地球,最重要的,是对整个文明进行全面的反思,促使整个文明结构有方向性的改变。 人类需要及时转向一种新 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否则,人类文明将会在很短时间内彻底灭亡。然而,生态文明不是工业文明的延续,不可能通过对工业文明的修修补补而轻易到来。生态文明的建立,需要我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批判。 我们需要一个整体的方向性的改变。 2010 年 6 月 13 日 北京 向阳小院
个人分类: 稻香园随笔|3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Robert Vale: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iSci 2010-7-14 20:42
今天见到了Robert Vale先生,绿色建筑专家。从背景材料中知道,Vale夫妇都热爱文学,见到他也觉得他不像理工类专家,倒很像著名的文学大师。后来查了查,确实,他有些像加西亚马尔克斯。 采访完聊起中国,从墙上的中国书画谈到中国古代山水中的人居意趣,Vale先生说了什么meat、什么bamboo,原来,这位低碳专家是在说苏东坡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质语,和今天低碳生活的风向标,如此妙到毫巅地契合。 Vale先生写过一本《Time to eat dog》,他号召大家养小型的宠物,比如花栗鼠。】
个人分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560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博展馆需要解释
flowerofmay 2010-7-14 11:37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十大妙招
gaojianguo 2010-7-11 21:47
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十大 妙招 1. 外出旅行选择廉价的交通工具 廉价的交通工具不仅能给你节约 Money ,还能使你更多地体验旅行乐趣,如乘坐火车或干脆骑自行车。 2. 少开空调,多运动 整天呆在空调房?不要以为这是低碳。把空调关掉,拥抱大自然吧。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节约了用电。 3. 多晒太阳 = 吃鸡蛋 你知道吗?晒太阳不仅能促进维生素 D 的吸收,增强免疫力,还能增加体能。晒半个小时的太阳相当于吃了一个鸡蛋,这可是毛爷爷、邓爷爷的生活经验哦!当然,暑期防暑也很重要。 4. 少饮酒和碳酸型饮料,多喝凉白开 生产酒类和碳酸饮料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对于我们而言多喝开水反而更有利健康发育。 5. 少看电视,少上网,多看书 想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做到这条基本就符合了 ,重要的是还很低碳 。 =============================================================================== 6. 在寝室养些花草 不仅能吸收自己的排放的二氧化碳,还能美化居室、陶冶情操,一举 三 得 ! 7. 把自己用过而又不想收藏的旧书捐赠图书馆 其实送给身边的同学也可以,但最好不要当废纸卖掉,不仅卖不了几个钱,还产生了高碳垃圾,可惜!! 8. 多吃瓜果蔬菜,少吃荤腥烧烤 可以保持良好的身材和健康体魄,还能少产生不少不雅碳泄物 ! =============================================================================== 9. 不攀比、不铺张、不浪费 有时,低碳更是一种态度! 10. 多与身边的人畅谈低碳生活,交流低碳经验 当下低碳很时尚,低碳族很流行,不想 OUT ?多宣传低碳知识吧! 附: 低碳知识小卡片 低碳生活 ( Low-carbon life ) :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 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是指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 碳足迹 (Carbon Footprint) :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 二级碳足迹 ( the Secondary Carbon Footprint ) : 是相对于一级碳足迹( the Primary Carbon Footprint )而言的,一级碳足迹是指化石燃料燃烧直接排放出去的二氧化碳量,约占总体碳足迹的 82% 。二级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网上有很多有意思的二级碳足迹计算器,赶快尝试一下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913 次阅读|3 个评论
低碳,其实很简单
kepushe 2010-7-8 15:40
当前,什么最热?自认为,可能除了养生就是低碳了。那什么是低碳呢,可能砖家会给出一大堆的定义呀、概念什么的?自问,有那么复杂吗,从官方到民间看了一圈儿,想了一圈,其实没那么啰嗦,说到底就是个节约,用点老祖宗的语言说就是天人合一了。 节约,顾名思义,就是以较低资源消耗换取人类的生存。这一理念一直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可是随着所谓现代社会的来临,同时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人们开始崇尚消费主义,总想赚更多的钱,拥有更多的房子,开上更好的车子,消费更多的资源,淡忘了节约的概念,片面强调所谓高消费生活方式,慢慢远离了根本。谈起节约,他们一定会与你争辩,列出所谓一大堆高调,说高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于国于民有利。乍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其实不然。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类固然在短时间内起到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从长远来看,如此下去,必然造成资源的极大消耗,生态的极度破坏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负面问题,进而产生 蝴蝶效应,对社会带来一系列灾难。英国著名现代物理大师霍金就预言:一百年后,人类将面临生态环境的严峻考验,不得不向太空移民。美国《全球主义者》刊载:我们现在几乎开拓了这个星球上的每一块土地,并为真正的全球文明建起框架,但代价却是一张不可预测的账单,可能让我们灭绝。等到那一天,人类如梦初醒为时已晚。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描述过一个大西洲的地方(又名亚特兰蒂斯),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以西,是传说中有高度文明发展的一片古老大陆,其社会经济与科技曾十分发达,据说所用燃烧源于太空。从此,大西洲的社会开始腐化了,贪财爱富、好逸恶劳、穷奢极欲代替了天生的美德,最后甚至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别国资源,但最终沉沦于海底,消失于滚滚的波涛之中。这个传说听起来十分玄乎,但柏拉图多次强调,它是历代相传,并非虚构。如果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重演大西洲悲剧的话,那么这种发展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大倒退,对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科学家从考古中发现了一些遗迹,证明历史不断的轮回,英国的巨石阵,麦田怪圈,魔鬼三角,玛雅高科技文明的突然消失,我们就应该更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有位先哲说: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有个周期,大致经历金、银、铜、铁、锡五个时期,往后发展下去,一个时期不如一个时期。我们正处在铁的动荡不安时代,离锡的时期越来越近,这就意味着人类的生活习性与优良传统越来越远离,这种与低碳背道而驰的生活方式最终让地球变的岌岌可危。 低碳,这种思想的核心与天人合一紧密相连,与灿烂而丰富的儒、释、道文化内涵融于一体。天人合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最原始的夏时制,最原本的节能手段,最健康的生活环境,最悠闲的生活方式。他们虽然没有现代人拥有的精尖物质和丰富营养,但他们生活很健康、很快乐,幸福指数很高,没有现代人的紧张压力,没有现代人的激烈竞争,没有现代人的诸多烦恼,也没有现代人这么多疑难杂症。 据外国有关专家跟踪统计分析得出:人的最佳睡眠时间是晚上 22 时到 1 时,这 3 个小时胜过其他 8 个小时的睡眠。同时调查了一些动物,发现有一个通常性的规律,凡夜间活动的动物,像猫头鹰、蝙蝠、鼠类和蟑螂等,寿命普遍较白天活动的动物短。儒家的核心仁与道家的《道德经》、《太上感应篇》等思想,也都告诫人们要天人合一。佛家的三无漏学戒、定、慧,根本戒(五戒)第一戒叫不杀生,与儒、道两家的仁慈相近。仁慈,比较抽象,佛家讲不杀生,仅从字面上理解,简捷明了,但内涵广博深远。不杀生,一指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性相一体,珍爱众生就是珍惜自己,没有差别;二指一切众生虽体相不一,但在见性者看来,众生无始以来皆是我们的父母,理应博爱、慈悲为怀;三指一切众生既然理体为一,根据因果法则,杀生众生,意味着对自己过不去,最终会伤及自己;四指一切众生不单单指有情众生,还包括一切植物和矿物等无情众生。 而人类欲望在不断膨胀,一些人的贪欲已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美国有位专家经过大量跟踪调查,发现一般人(非体力劳动者)每天吃二餐其营养已足够维持一个人的一天所需,过多的餐次和过量的饮食都与人无益,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会因营养过剩,不能带给人类聪明,也不能带给人类长寿,却给人类带来三高和其它疑难杂症。对此,外国研究人员别出心裁,用两组老鼠做了一个实验: A 组给足丰富的食物, B 组仅供一点可维持生命的食物。经过一段时间,发现 B 组老鼠毛色光泽圆滑,健康矫健, A 组老鼠体态肥肿,毛发无光泽,缺少活力。人也同样,不可以每天嚼噬如鸡、鸭、蛇以及海鲜等各种动物,我们的生活只需要不多的食物,却要为此伤害和牺牲那么多的生命。这不是消费,也不是低碳,而是炫耀、浪费。有句歌谣:只有等最后一颗树砍掉;最后一条河泛毒;最后一条鱼被捕;你们才发现,钱财不能吃。生活中,将自己的享乐建立在戮杀动物的基础上,真是人类莫大的悲哀!有位哲人说:生命是残忍的。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正验证了一句古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他。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蕴涵着相当的能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同样,以仁慈和感恩众生的心,过好清淡的生活,更是一种力量,潜伏着巨大的能量。众生心的能量与天感应道交,将是构成天、地、人不可思议的和谐力量。让我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做到节约、不浪费,从工作中处处着手,从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点油、节约一张纸,节约 一升 气等等开始,人人参与,件件落实,让大家心安理得的过好低碳生活,这样才能把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家庭、低碳消费落到行动中,不至于扬汤止沸。 总之,低碳就是这么简单,同时又是这么重要。记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很重要的。
个人分类: 新闻动态|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意思的碳足迹计算器
gaojianguo 2010-7-7 16:14
现在生活好了,人们更关注环境保护了,也产生了一批新名词和新理念,如低碳。低碳生活或成为一名低碳族都是很时髦的事情,大家也每时每刻不在关心我一天或一年到底排了多少碳?网上就有这样的小工具,非常有意思!现介绍一款给大家,链接是: http://www.carbonfootprint.com/calculator.aspx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二级碳足迹的计算方法,我一年的二级碳足迹不到1吨!0.99千千克,应该算是很环保了吧。减碳、低碳运动如火如荼、无孔不入,老百姓的吃饭喝水都要算计进去,甚至连打嗝放屁也不会放过,这倒使我想起了我们可爱的小学数学老师,他向来凶神恶煞,我们这些屁点大的小孩都怕他。他喜欢体罚、当众讽刺挖苦学生,还好年少不懂事,那时候对他的刁难还不能心领会神。 他对不好好学习、调皮的学生的形象描述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形容只知道吃饭不干活的人是造粪机器,够经典吧!如果被他逮到调皮的同学有两个,这两个都不会轻松过活。有一次他问两个调皮的同学:你们谁愿意当饭桶?谁愿意当造粪机器啊?顿时引得全班爆笑!被他这么问的小同学不知天高地厚地也笑在一起,谁知后面紧接着就是罚站。有时遇到儿时玩伴聊起此事,大家也都是觉得好笑,殊不知这里也蕴含着低碳奥秘! 如果肠胃不好,消化自然不佳,导致的结果就是浪费食物。但如果处于快乐和健康的状态,食物利用率就会提高( http://www.oldandsold.com/articles09/homemaking-7.shtml ),有句话说的好:A laugh is the best of sauces,结果就是造粪机器少造粪,饭桶少吃饭。从这点意义上讲造粪机器和饭桶完全可以被评为低碳先锋词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964 次阅读|1 个评论
“低碳”生活应该是多吃少动变成大胖子
leymus 2010-7-2 14:18
最近时兴凡事与低碳挂钩,连一些倡导体育锻炼的媒体节目也念念不忘低碳生活,似乎脖子扭扭、屁股扭扭不再是个人养生,而是为全人类谋福祉的节能减排活动。这种口号文化如果仅仅像肉联厂门口张贴的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们的屠宰工作这么驴唇不对马嘴那倒也好了,可问题是:有氧运动并不低碳,而真正的低碳生活应该是多吃、少动、变成大胖子。 低碳应该是指较低的碳排放水平,体育锻炼会促进呼吸,提高了碳排放水平至少在短时间看如此。在较大时间尺度上看,一个人体重如果没变化无论运动与否对减排都没什么作用。因为,人吃的食物中的碳归根结底来自于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而人又在体内把食物中的碳燃烧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两个相反的过程如果人体重不变速率相等。而多吃少动、使身体不断变胖,才会使CO 2 固定速率超过释放速率。如果胖人越来越多,人肉碳库扩容,才会使大气碳库减容。 可以算出来13亿中国人平均体重增加50kg时降低大气碳库的情况:如果干鲜比(干重占鲜重的比例)设为0.3,干体重中碳含量设为0.4,那么可降低大气碳库7.8*10^6 ton C,相当于现有大气碳库(750GtC)的0.0010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47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进行低碳城市规划2
TsinghuaNCC 2010-6-28 11:28
低碳城市-措施 低碳城市的内容包括: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使低碳经济最低限度地影响经济增长,平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寻找机会,建设低碳城市的机会应当是中国的二、三级新兴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机会更多。 在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从低碳经济入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也可以作为刺激经济的一个手段。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投资已经明确了推动产业升级整合、提高能效和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城市与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基本一致。相信低碳城市的探索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定会有作为。 在一年四季阳光充足的城市,应该大力推广 太阳能 综合利用,包括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光伏利用,对新建住宅小区要实行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对采光或照明要求不高的公共场所或部位采用太阳能 LED 技术 。 地源热泵技术适用的范围和地区更为广泛,北方城市,特别是集中供热无法覆盖的地方,可以利用地源热泵技术来供热、制冷和提供生活热水,南方城市可以用地源热泵技术来制冷。 对生活垃圾采用卫生填埋的城市如果填埋规模达不到一定水平(垃圾堆体达到15米、体积达到150万立方米),可采用敷管、排放、点燃的技术;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垃圾堆体达到15米以上、体积达到150万立方米以上),要考虑填埋气体发电等回收利用措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碳经济即将到来
huangcy1 2010-6-27 19:43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低碳经济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发达国家在支持和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正在通过主导国际节能环保标准的制定,迫使发展中国家以高昂代价进口其技术装备,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输出。他们正试图通过新一轮的国际规则,新一代的技术领先,以节能环保产业为载体,确保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些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对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节能环保领域追加投入。最近,以销售生物塑料Ingeo出名的Natureworks公司就打算在中国寻找他的第二家工厂,NATURE WORKS开发的Ingeo生物塑料所使用的原料是玉米。可用于服装、家居用品、个人护理产品以及食品包装,家用电器,汽车配件,电子产品和耐用消费品等方面。除了Natureworks, GE公司更是在中国就其环保节能的技术做了大量的宣传。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上海世博会,随处可见用环保技术制造的纸巾、纸杯和建筑材料,令人印象深刻。可以想象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物美价廉的环保产品。到那时,环保和低碳一定不会是口号,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个人分类: 科研生活|47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进行低碳城市规划1
TsinghuaNCC 2010-6-24 18:46
低碳城市规划1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主要在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解释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科学问题联接,为国家建立应对和减缓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全球化影响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 低碳城市系统构建创新 在中国现有的发展阶段,高速城市化仍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如何协调城市化与低碳化,就要求城市规划在现有目标上作出调整,在保障城市基本功能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前提下,探索中国现阶段高速城市发展与低碳目标的协调与契合,其碳排放与城市系统耦合关系研究是寻求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均衡发展的关键。 2 )大城市地区规划低碳编制技术创新 大城市地区规划低碳编制技术进行相关创新研究:①运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构建巨型城市;②设计多中心、紧凑型城市大都市空间结构;③通过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组织功能性城市区域;④避免重复的城市空间功能分区。 3 )城市总体规划低碳编制技术创新 城市总体结构方面的低碳对策无外乎包括减少碳排放对策和增加城市地区自然固碳效果两个方面。可以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固碳措施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4 )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创新 由于城市中不同地区的功能、开发建设强度、建筑空间形态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还应针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弄清楚各类地区在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方面可以实施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对策和实际效果。 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既要注意跟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交流,也要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印度、巴西这样的经济发展比较快的、面临的问题是类似的、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比较多的国家加强交流。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出理论来。整体来说,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是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服务,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碳旅行 从我做起
kingstar 2010-6-17 19:59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上升约0.8℃,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5%,整个世界,无论南北、海洋陆地,都在遭受灾害气候的侵害。 地震、海啸、SARS、H1N1流感地球变得不再友好,而是无情的给人类重重打击。 气候变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全人类都在力图用各种方法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浪费、削减不必要的碳排放,不但为了地球的健康,更是为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什么是低碳旅行? 即是一种降低 碳 的旅行,也就是在旅 行 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怎样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 短途旅行(200公里以内) 二氧化碳排放量(Kg)=公里数0.275 中途旅行(200-1000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Kg)=55+0.105(公里数-200) 长途旅行(1000公里以上) 二氧化碳排放量(Kg)=公里数0.139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油耗公升数0.785;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量0.785; 怎样确定碳补偿所需要种植的树木? 排放111Kg二氧化碳需要种植一棵树 算一算? 你今年暑假的低碳旅行,可以种几棵树?!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为地球开一张新处方
yejian 2010-6-9 12:35
第一财经日报陈琳   沉重与担忧,从来就是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的名片。   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认识莱斯特布朗,是从1994年开始的。这一年,他把目光转向了中国,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前瞻性命题像一颗威力无穷的炮弹,在国际国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关于中国人口、粮食危机的争论。   不过,莱斯特布朗对于中国的影响不止于此。2003年,莱斯特布朗创立B模式的概念,呼吁全球各国利用低碳可再生能源,创造出可持续发展模式,取代以高碳化石能源为支柱的A模式。   B模式概念很快就在中国得到了响应。布朗的B模式对中国绿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包括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在内的一批中国学者,迅速把B模式本土化,根据中国情况,提出了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C模式,成为中国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   日前,莱斯特布朗借中文版新书《B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首发之际,来到上海世博会参观,并在国际组织联合馆中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馆内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最初的B模式和B模式4.0有什么样的差别,你是如何更新的?   莱斯特布朗:2003年提出B模式以来,气候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来自联合国的最新报告指出,北冰洋夏季海冰将在几年之内完全消失,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全都超过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坏估计。由于气候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粮食供应还在不断趋紧。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依旧成立。   但另一方面,很多国家都在努力,环境产业的各种创新技术不断涌现。美国得克萨斯州以后的风力发电,将会达到50个燃煤发电厂的总和。在中国农村,只要200美元,村民就可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根据喜忧参半的情况和各国的成功经验,我在B模式4.0中提出了更具体的方法。比如,让石油和煤双双淡出历史舞台,建造零碳建筑,发展智能电网,实行交通系统电气化,发展各种再生能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城市,稳定人口以消除贫困,保护生物多样性,用政策和技术恢复地球本来面貌,提供土地生产力,更有效生产蛋白质。根据世界的现状,对B模式做更细致的梳理。   日报:B模式的很多观点,与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Herman Daly)的观点差异很大。你在书中也多次提到他。而赫尔曼戴利认为,发达国家的确需要在物质消耗上大幅减肥,但发展中国家还在长身体,仍然需要一定的资源消耗扩张。在中国提出C模式之前,有很多人利用赫尔曼戴利的观点对B模式有所批评,认为要发展中国家实现B模式的绿色发展,在道义上不公平,而在实践上也是困难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莱斯特布朗:世界减排目标达成的关键,在于中美两国。美国在减排中必须以身作则,尽快实现完全绿色发展。而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人口众多,出现任何状况都会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B模式的理念,是一种期望、是一份指导,为人类发展提供新思路。惯性思维有很强大的力量,如果不提出新的方法,很多人还是会按照A模式来制定政策、工作、生活,一切照旧。我很高兴地看到,包括诸大建这些中国学者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中国情况的C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防止步入A模式的传统道路。   日报: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国家会率先完全实现B模式4.0,理由是什么?   莱斯特布朗:很多国家、地区都已经在改善环境和气候方面制定了野心勃勃的计划。比如,在2020年,一些欧洲国家承诺要减排80%。在我看来,两个小国家哥斯达黎加和马尔代夫,将会最先实现B模式4.0。只要海平面上升,这两个国家就可能被淹没在茫茫大海之中,不复存在。现在,能不能实现B模式4.0,对他们来说生死攸关。这种生存危机要比社会责任感来得更有效。   日报:你在B模式4.0中很重要的一章,以人为本设计城市,在B模式中,城市占据了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莱斯特布朗:城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成了减排的重点。在交通方面,政府应该大力提倡自行车出行,减少用水量,特别是减少厕所的用水,同时发展废水回收利用技术,发展城市农业,利用屋顶、空地、庭院的小片土地种植蔬果。城市的减排潜力非常大。   日报: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很多城市案例馆都在展示你所提到的降低城市能耗的技术和方法,跟你所描述的城市部分很契合。   莱斯特布朗:是的,我已经听助手说了,丹麦欧登塞的自行车、日本产业馆里的能量回收卫生间、西班牙马德里的竹屋、伦敦零碳馆、汉堡被动屋,都是需要仔细去体验的项目。当然,这也是我选择在世博会期间来到上海看一看的原因。   人物档案   莱斯特布朗:著名绿色思想家、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26年来一直活跃在世界环境运动的舞台上,不停地为地球环境治理开出处方。主要著作有《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谁来养活中国》、《B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全国科技与公共政策论坛通知
STS 2010-6-6 21:51
尊敬的专家学者: 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共识,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对于中国,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发展现状怎样呢?存在什么样的不足?应该采取怎样的科技发展战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推进相关的科技进步,以有利于低碳经济战略的实施呢?这些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讨,目的是明确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抉择,给出适应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发展战略和路线图,探讨有利于低碳经济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为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建议。这对于我国进行低碳经济科技创新,顺利实施低碳经济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决定于 2010 年 12 月在苏州大学共同举办首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 1 、论坛主题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科学、技术与决策。 2 、论坛主要专题 专题 1 :低碳经济的内涵、定义及特征。 专题 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专题 3 :低碳经济、中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专题 4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科学、技术选择。 专题 5 :面向低碳经济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及路线图。 专题 6 :中国低碳经济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研究。 其他相关议题。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诚请广大从事低碳经济研究、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以及科技创新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和专题撰写论文并参加论坛。 2、 文稿请用word文档格式录入排版。内容包括:论文标题、作者姓名、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作者简介(单位、职称、联络方式等)。纸幅A4。 3、 论文或摘要截稿时间 :2010 年10 月15 日 。参会正式通知及 会议 安排将会及时发出。 4、本论坛将把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组织到《自然辩证法通讯》、《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发表。请论文作者务必于 2010年10月15日前将论文或摘要的电子文档发至联系人。 5、联系人: 林萍(苏州大学, 215021),0512-67507027, linping@suda.edu.cn ; 肖显静 (中科院研究生院,100049),010-88256519, xxjing@gucas.ac.cn 。 首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组委会 2010 年5 月15 日
个人分类: 科技与社会|3634 次阅读|2 个评论
[环境日]科学低碳帮的16个环保问题
songshuhui 2010-6-5 23:14
白鸟 发表于 2010-06-05 12:09 本文其实是来自《商界时尚》科学低碳帮的提问。 大家一起来围观一下科学家在环境问题上是怎样在反复拉抽屉的过程中缓慢前进的吧。 1、 短信套餐是破坏地球的罪魁祸首? 一个短信息最大140字节,估算下来每一次传递就需要消耗大约5微瓦时电能,大约0.000003克二氧化碳。这只是无线网络释放的量,而有线网络和手机的耗能也没有计算在内。手机的所消耗的能源还很有可能是短信收发过程中最大的一部分。为了节约能源,我们是不是应该倡导少使用短信套餐? 沟通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果担心短信套餐增加了我们的碳排量,不如换个角度去想一下:假设没有手机短信,我们写在短信里的这些信息要怎样传递给对方呢?写信?造纸要产生碳排量、投递更是要连人带信消耗能源,我们都知道,耗能就意味着排碳,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能源还是来源于火力发电站;打电话?但从手机通话时间远远小于待机时间,就知道这个耗电量比发几条短信多多了;发电邮?这看上去能耗不大,可比比电脑系统和手机系统,开机、写邮件、发邮件、待机,也不是省油的灯;扯脖子喊?只有这个的碳排量比短信低。 我们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某些话唠,写进免费短信的都是废话,如果让他打电话,就会心疼电话费不说那么多了。这种情况下,免费的短信可能会增加碳排量。 2 、 胖子们对地球变暖负有责任? 有环境专家有板有眼地发表文章说地球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胖子们也负有很多责任理由是他们消耗食物较多,而且因为自身体重原因会更多地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出行从而耗费更多的燃料排放更动的温室气体 瘦子和胖子一样对气候变化负有责任,而且据我观察,相当一部分胖子吃的甚至比瘦子少,只是运输胖子的过程会耗费更多的能源。虽然胖子们也是这个问题的受害者,但他们应该和瘦子一样认识到,适当克制欲望可以对减肥和碳减排同时起效。 另外,考虑到吃减肥药、用跑步机、做手术等手段同样会增加碳排量,请胖子们慎重选择减肥方法。 3 、有机食品?本地饮食?素食主义?到底怎样吃能保护环境? 许多人都认为吃有机食品算是为地球尽一份力,哪怕价格高也可以接受。但有报告称,与集约化方式生产出的同类食品相比,有机生产食品不单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还会造成更多的环境负担。比如,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有机牛奶的生产需要增加80% 的土地面积,种植有机西红柿占地比普通西红柿多出10 倍,还多消耗将近一倍的能源。 据说美国人的食物都从数千公里以外运来,比本地食品多排放17 倍的二氧化碳。所以100 英里饮食 运动的参与者们只吃住宅方圆100英里(161公里)以内出产的食品,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却因此严重下降,生活成本还大幅提高,比如,100英里内不产糖,只能买比糖贵3 倍的蜂蜜。 许多地方都在在倡导 无肉星期一 运动,因为以草料为食的牛们生活中释放大量甲烷,这是除了氧化碳外温室效应最大的气体了。但来自英国Cranfield 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肉类代替品,如大豆、鹰嘴豆、扁豆等可能对环境威胁更大,为了种植它们,必须砍伐森林作为耕地,研究人员警告说,素食主义者的增多可能会让英国农业系统崩溃。 很多环境保护的提法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如用纸袋代替塑料袋购物,虽然降解的过程缩短了,没有白色污染了,但增加了木材的使用量。有机食品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相当一部分有机食品虽然减少了农药化肥等的污染,却因为操作复杂产出低而导致单位产出能耗物耗更高。 但这个话题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某些气候适宜特定作物生长的地区,实现有机农业所需要的碳消耗会很少,这时它的确在碳排放上优于传统农业生产。这取决于当地具体的气候环境和这个作物的生长条件。 本地食物的运输成本肯定远低于异地食品。不过据我所知,英国不产茶,日本不产绿豆,巴西的大蒜不够用,俄罗斯长不了咖啡豆要是大家都严格的不吃方圆百里以外的东西,最后恐怕还得到医院去大量释放二氧化碳。这个在中国现阶段也不容易实现,我们市场上的很多东西也不知道是从哪里运来的。 不过,如果在一定门槛之上征收碳排放税,长途运输过程中增加的碳排量就会加到了商品的价格中,也就可以适当抑制人们对异地产品的消费冲动,又不至于严格到威胁生活质量的程度。 总体上来说,吃素的确更加低碳。饲养家畜产生的甲烷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吃的荤都是食物链中的初级和高级消费者,生态学上讲营养级从生产者到初级、高级消费者传递的过程中,每一级只有十分之一能固定在动物身上,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消耗在动物们撒欢喘气奔跑中了。所以,简单说,吃一份牛肉相当于吃十份草。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都吃素,人毕竟是杂食动物,如果为了吃素进了医院,或者再补充营养片剂,算下来还不如杂食低碳了。 不过英国的这个研究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又不是素食主义者都只吃大豆、鹰嘴豆和扁豆,而且非素食者也不是不吃这些豆子,又怎么能把英国农业系统的崩溃都归咎于素食主义呢,且不说英国的农业系统是不是会被豆子们整崩溃。 有机、本地、素食,说来说去,很多时候成了形式主义,大家还是量力而为吧。 4 、 碳补偿,赎罪券? 购买碳补偿的资金会投资给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比如植树造林,提高建筑或是运输工具的能源利用率等。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补偿来减少他们的 碳足迹 。这看起来似乎很完美,在拯救地球的同时也拯救人们的良心。碳补偿很快成为时尚行为甚至名流大腕们标榜自己 环保 态度的标签。但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 桑德尔指出,危险在于 碳补偿将成为一些人交钱了事,却不肯根本改变自己的习惯、态度和生活方式,对气候问题真正出力的一种轻松机制 。 购买碳补偿券的确有可能成为一些人无节制消费的借口,考虑到我们现阶段的各种人为或者自然的碳回收封存措施能够处理的二氧化碳量不过是全球碳排量的九牛一毛,交上去的赎罪券钱不可能赎回排放出去的二氧化碳,消费者却可以因此堂而皇之的拒绝减排。当然,可以控制消费券的总量,从而控制这种过度排放的总量,那么它的价格将越炒越高,长此以往,赎罪券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高档奢侈消费品。松鼠沐右还提出了一个碳补偿期货的想法,不知道能不能给黔驴技穷的华尔街精英们带来点灵感。 5 、 环保就是不洗澡? 英国环保学者吉登斯说:我的美国朋友约翰是个生活简朴的环保主义者,骑自行车上下班,可他一天也得洗一回热水澡。有一次我问他:为了防止全球变暖,你能否像中国人那样一周洗两回澡?(注:谁说我们一周只洗2次澡?!)约翰想了想,答道可以!可是大多数美国人就不干了难道少洗澡也是节能减排的措施之一? 烧热水的过程肯定会释放二氧化碳,发达国家人民生活中释放的二氧化碳也确实远远高于贫穷地区,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西北干旱地区一生只洗几次澡的老百姓是最低碳的了。 不过,城市人从别的地方节约这点二氧化碳要比不洗澡容易多了。少开一天车,那点油里的二氧化碳估计就够你洗几天了。你的洗澡水也可以从洗衣水里节省出来,我相信衣服多穿两次再洗、多攒几件一块洗对你的个人形象完全没有影响。 话说回来,搓澡太频繁对皮肤不好倒是真的,多久洗一次也要视你的具体情况而定了,如果是南方的大夏天,憋着不洗澡就太公害啦~~~ 6 、 光头党的逆袭 光头比长发环保? 减重党人无处不在,有人计算出一个人光头长发状态下体重相差在50克以上,并煞有介事地计算出当每个人每天携带这些基本无益之物会让我们多消耗多少能源2007年我国的铁路旅客周转量7217.15亿人公里,这样算下来,但单是为了中国人的头发,2007年中国铁路运输就耗去了36085750吨公里的宝贵运力而且洗发剂富含各种化学品,它们的制造、运输无不消耗资源和能源,产生大量废物。最后这些洗发剂使用完还会排入自然界,给自然水体增加了污染和富营养化。 嗯,光头党们忘记给自己加上一个更光鲜的注脚啦:他们的选择还可以无碳地给我们的暗夜增加光明呢。 7 、 为了地球,干掉你的狗吧! 来自新西兰Victoria 大学教授Robert Vale 在自己的新书《Time to Eat the Dog/是该干掉狗狗的时候呢》介绍道:一只中型体型的狗狗,每一年的消耗(吃掉的肉喝掉水),竟然等同于一辆SUV。计算结果以生态足迹(eco-footprint,单位为ha)来衡量,主要包括,碳排放量、消耗食物所需要的土地量等。 一头中型狗,每年吃下164kg肉和95kg的谷物,而生产这样的食物大概需要43.3平方米的土地。所以的出狗的eco-footprint 为0.84ha;而一辆丰田Land Cruiser每年的eco-footprint 为0.41ha。仅为狗狗的一半。一只仓鼠一年也会消耗0.014ha,这样算,两个仓鼠就等于一个等离子电视。难道我们真的要干掉身边的宠物? 给Robert Vale教授提个醒,他忘记计算另一个物种的生态足迹啦,这个物种的成年个体平均每年要消耗88公斤肉(家畜、家禽和鱼)、113公斤鸡蛋、270公斤奶制品、34公斤脂肪、90公斤面粉和谷物以及320公斤的水果和蔬菜,这个物种叫做发达国家人民。美国人民的生态足迹以9.5ha位居全球第二(第一是阿联酋人民),新西兰人民也达到将近6ha,而经常成为众矢之的的中国人民截止2004年生态足迹不过1.5ha。 当然,我们不反对这些高ha物种将自己种族清洗节省下来的粮食捐给不发达地区。 8 、 上飞机前请排空? 全日空航空公司推出了一项新措施,他们建议乘客们登机前先清空自己,以减少重量来降低航班的碳排放,从而达到环保和节省飞机燃料的效果。根据他们推测,如果每次有一半的乘客在登机前清空,航空公司每月可降低4.2吨 二氧化碳排放量。难道以后航空飞行要朝天体飞行的方向发展?不穿裤子乘地铁运动是否也是受此启发? 我管持5、6、7、8这些观点的人叫做低碳nerd,难道我们上厕所,甚至穿衣服的权利都要被建议?所以你看,气候变化这个话题可以这样跟人权扯上关系。人们如果愿意像低碳nerd一样减排二氧化碳当然是好事,但我担心的是,这些措施被宣传之后会引发大众对低碳生活的厌恶情绪,反而不利于那些不那么nerd的方法推广出去。 9 、 生物燃料是否更环保? 有人诟病说,把粮食用于制造生物燃料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样美好。比如,在生产粮食的过程中,耕地、播种、施肥、收割、运输等等,都要用到石油,如果把生产过程的污染加起来,生物燃料的总污染并不小于石油。 生物燃料最大的问题是,在全球有近十亿人在忍受饥饿的时候,有钱人把玉米酿成酒精烧掉是不是有些奢侈?尽管第二代生物燃料只吃草不吃菜,但给它们提供生长的土地要么破坏生态环境,或者威胁粮食的地盘。低碳Vs.生存,究竟哪个更重要?答案没有争议吧? 不过近来上升势头很猛的海藻提炼生物柴油倒是既不占用陆地,又不和人抢饭,我很看好它。 10 、 用手帕不比用纸巾更高尚? 有人倡导用手帕取代纸巾,但实际上手帕的清洗,也需要耗费水、洗衣服、电等资源。两者的污染浪费程度,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衡量? 什么?手帕的清洗需要耗电?好吧,如果你是一个连手绢都要扔到洗衣机里去的人,就不用再费劲谈什么公交出行、节约用水、随手关灯、低碳生活之类的时尚话题了。 11 、 除了考验电网, 地球一小时 无实际环保效益? 地球一小时已经成为世界上表达关注气候变化的最大型公众参与运动。但不以为然者也大有人在,有人讽刺说,除了考验电网和作秀,地球一小时无实际环保效益,这是真的吗? 地球一小时确实没有太多具体的环保效益。至于会不会对电网造成破坏,可以看松鼠会之前的文章《熄灯一小时会破坏电网吗》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6020.html 但它的目的主要在于宣传。通过体会久违的黑暗,(点蜡烛的不算哈!)参与者可以感受到整个地球在为了一件事情环境而一起行动,这种大范围的参与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在未来的行为。我想 地球一小时的技术细节绝对还有改善空间,但它带给我们的感动与希望不可否认。 12 、 坚持室外晾衣,哪怕得罪城管? 早在2002年上海就有对晾衣限制的规定,如今又要借世博会东风彻底解决万国旗。不过,据说美国的一些民间环保机构已经在呼吁改变民众使用烘干机的现状,提倡户外晾衣,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犹他州、佛罗里达州已通过晾衣权利法案,居民户外晒衣的限制已解禁,其他几个州也准备跟进。 牺牲市容,室外晾衣,是否如传说中所说节能环保,拯救地球? 从环保的角度看烘干机实在是费力不讨好的工具,除了能缩短晾晒时间,相比自然晾干全无优势,还增加能耗。但在湿度大的地方,室内无法彻底晾干或者耗时太长,如果不用烘干机,就只能出去挂万国旗了。有两种解决方法,最优的是管理部门在小区内挑选闲置空地专门开辟做晾衣用,集约化可以减少混乱度;次优的方法是,衣服在屋内晾到差不多了再进烘干机。 13 、 为了环保开空调吧? 为了环保,我们得把空调开上100遍啊100遍有报告说,比之暖气,空调作用率更高,从而排放出更少的二氧化碳呢! 空调比电暖气加热效率高3倍左右,中国南方没有集中供暖措施,开空调的确比电暖气效率高。但这一招在寒冷的北方就不灵了,低温环境下空调的制热效率会降低,如果到了零下十几度的东北,它甚至都开不起来了,这种环境还是集中供暖靠谱。 14 、 砍伐森林有可能是好的? 有数据表明,年轻的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更高,而在成活55年之后,树木增长放缓,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随之降低,在温暖的天气,树木还会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最后随着腐烂或者燃烧而释放二氧化碳是否应该砍伐清除古老的森林,以防枯死的树木引发山火,同时给家具和房屋提供材料。固碳的重任,不如交给年轻的树林吧? 植物只有在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的时候,或者说在把二氧化碳变成身体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的时候,才是固碳的,所以不同生长阶段的树木固碳的效率是不同的。但话说回来,森林的功能可远不止固碳一个,它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护物种多样性、防风固沙、减少污染这其中的很多功能在砍砍栽栽中将不复存在。 此外还需要问一句,砍下来的树去做什么用呢?如果做成了一次性筷子、厕纸、书废物回收后,最终还是付之一炬,何谈低碳。 15 、 拥抱核能? 尽管切尔诺贝利的噩梦在几十年之后依然让我们胆战心惊,而且核电站的开建往往也收到当地原住民的激烈反对,但电力公司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最大的贡献者,种种发电形式中,核能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少的一种方式只有风能才能媲美。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承担放射性物质的泄露和高昂的电站建设成本核能应该得到大规模推广吗? 核能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存在清晰地提示出环保和低碳也存在分歧。低碳本应是环保大家庭的一份子,但如果过度注意低碳,而因此对低碳技术引发的其他环境问题视而不见,最终仍可能得不偿失。随着这几年极端气候事件频频露脸,气候变化广受关注,成了所有环境问题的执牛耳者,这时尤其要注意不要顾此失彼。不过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核能的利用会越来越安全。 16 、 环境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提前做好准备吧。 有研究机构说,即使我们把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每一辆汽车都封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仍然会上升,气候变化是不可阻止的,与其绞尽脑汁的节能减排,不如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现在是不是该思考如何适应温暖的地球了,比如帮助一些可怜的动物们搬迁以及做好措施应对干旱和冰川融化后的世界? 不错,从现在的观测结果看,问题已经不是变不变暖,而是变暖多少了。所以一方面要通过减排控制气候变暖的幅度,尽量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稳定下来不再增长;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备战,正视并着手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种问题。 抛开自然灾害与环境剧变,气候还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环境到经济、从伦理到社会、从科技到自然 把气候变化看成人类社会、整个生物圈、甚至这个星球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并不为过,我们应该做好付出的准备,因为这个世界已经给与了我们这么多。 感谢松鼠沐右和小庄的建议
个人分类: 环境|1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碳,让生活更美好
STS 2010-6-4 12:46
5月22日上午,2010年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决赛)在中国科学院玉泉园区礼堂隆重举行。20位参赛选手围绕LowCarbonLife展开演讲:Haveyoulow-carbonedtoday?, High-tech,Low-carbon, Low-carbonlife,Greenenergycounts'', Organicfood:LowerCarbon,betterlife, Lowcarbonlifeinmyeyes 他们或声情并茂、或饱含激情、或幽默风趣,或立足实践,以极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向大家诠释低碳生活,阐释了一种环保理念、一种节约意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简单地说,就是以低能耗实现高质量生活。实践低碳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不少人认为低碳,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我们个人无关,或者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它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当中:每节约1度电,就可以减排1千克二氧化碳;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减排0.2千克;少开一天车,减排8.17千克;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机洗衣,减排0.3千克,每节约0.5千克粮食,就可以减排几乎相同重量的二氧化碳 低碳生活,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态度。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却未能真正能持续坚持实践。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绿色出行能走路或坐公交,就尽量不开车,但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有车的方便。为此,要加强相关宣传,提高人们对低碳环保的认识,将低碳环保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们知道低碳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真正了解低碳生活的意义。此外,要营造节能减排的氛围和环境,充分发挥榜样带动作用,提高人们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低碳不是空喊口号,关键在于行动。在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上稍加注意,多一份自觉与责任:自习室里,不要让灯无谓地长明;离开宿舍或教室时注意关好电源;洗漱完毕记得关好水笼头;停车等人时将车熄火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让勤俭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惯;把节约的行为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体现在个人行为和细节上: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以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 作为一名研究生,在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的同时,更应当充分认识科技在低碳发展中的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树立一种低碳与创新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需要,致力于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致力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为实现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个小时的时间里,20位参赛选手以流畅的英语口语表达、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赢得在场人员的喝彩,更是通过饱含激情、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引发了人们对低碳生活的思考,传递着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共筑绿色健康生活的信心和热望。 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成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异常天气的频现、自然灾害的叠出、《2012》影片更是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人们对自然的关注与反思。当今天,你低碳了吗?成为像早上好、你吃饭了吗?这样的日常问候语;当节能减排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当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我们的周围定会充满绿意,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个人分类: 评论|3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远大总裁张跃、诸大建教授等,与低碳倡导者莱斯特·布朗坐论低碳之道
yejian 2010-6-2 03:29
5月31日,世博首月的最后一天,低碳世博迎来全球环保运动的宗师、B模式经济之父莱斯特布朗,携新书《B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的中文版,在低碳之道环保沙龙上,与中国学者和企业家一起畅谈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并在世博馆中接受媒体专访。 低碳之道环保沙龙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博会天下一家主题馆的推广团队天下 一家减客网主办,首期活动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协办,计划在世博会期间每月一期,聚集有影 响力的专家学者、媒体精英和商界领袖,扩散环保理念,影响消费行为,共同推动可持续低碳发展 之道。 在昨天的沙龙启动仪式暨第一期沙龙对话Lester Brown 论道B 模式与低碳城市上,WWF中 国副总监王利民博士、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远大集团总裁张跃以嘉 宾身份出席沙龙,与布朗坐而论道。 在布朗看来,人类以高碳化石能源和线性经济的物质过程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是 A模式,目 前,基于这种模式的世界经济已经坠入了庞氏陷阱,即世界经济正在耗用自然资本的本金,过 度扩展,一旦自然资本耗竭,发生的便会是庞氏类型的崩溃。为此布朗提出了考虑环境成本的B模式,这种模式包 含了四个方面的目标:到2020年减少二氧化碳净排放80%,世界人口控制在80亿以内;消除贫困; 恢复地球的自然系统,包括土壤、地下含水层、森林、草地和渔场。 世界经济要从A模式转变到B模式,必须采取战时动员的方式。 布朗说。所谓的战时动 员,是指人类需要有战时动员时的那种反应速度,就像二战时期美国快速将民用生产转向军需生 产一样,快速、高效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抢在全球庞氏经济破灭之前拯救地球。 布朗在《B模式4.0》一书中指出:1942年1月6日,即珍珠港事件后一个月,罗斯福总统在国情咨文 中宣布,美国计划生产4.5万辆坦克、6万架飞机、2万门高射炮和数千艘船只。他还说了这样一句 话:让那些说不可能的人见鬼去吧。 如此巨大的武器生产数量是前所未闻的,当时的公众对 这样的目标普遍表示疑虑。但罗斯福总统和他的同僚认识到,美国当时的汽车制造业集中了全世界 巨大的生产能力。在发表了国情咨文后,罗斯福总统会见了多位汽车制造业巨子,告诉他们说, 美国将主要依靠他们来完成武器生产的目标。起初,这些厂商表示要继续生产汽车,希望只将军工 生产作为追加部分。然而他们不知道,私家车马上就要被列入禁售名单。结果从1942年2月初到 1944年年末,美国几乎连一辆小汽车都没有生产,却生产了数量惊人的229600架飞机,远远超过了 6万架的目标,数量之大直到现在都难以想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战结束时,有5000多艘 船只加入到美国商船队,而1939年该船队还只有大约1000艘船只。1942年也成为美国历史上工业产 出增长最快的一年。 布朗在环保沙龙上简略回顾了这段历史,指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是可以迅速实现经济重构的 。当时一家制造火花塞的工厂,成为最早生产机关枪的企业之一;一个生产火炉的地方,很快便成 为救生艇的制造地;一片本是专为娱乐场所生产回转木马的厂房,成了生产枪托的地方;一家玩具 公司转产制造罗盘;缝制妇女紧身胸衣的车间开始生产子弹袋;原来生产弹球游戏机的地方,出厂 的是穿甲弹壳。 诸大建教授认为,B模式和战时动员理论会给中国人带来很多启发,但将B模式完全引入中国并 不符合我们的现状,比如B模式要求关闭大量火力发电厂,这对我国的发展来说是不现实的。发 达国家是高碳胖子,需要减肥;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好比是少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长身体。同 时也要防止长胖,要控制体重。为此诸教授指出,中国应走出一条C模式之路,即在不超过世界 人均生态足迹(生态占用量)的条件下,提高中国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布朗对此深表理解。 远大集团总裁张跃姗姗来迟,不知与没坐专机有无关系。张跃是中国第一个购买私人飞机的民营企业家,2005年他偶然看到一组数据:一棵树平均一年吸收18公斤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他的飞机从长沙飞到北京往返3000公里排出的二氧化碳,相当于8棵大树生长60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从那天开始,他乘坐私人飞机商务出行就成了历史。张跃在沙龙上大谈低碳建筑,认为建筑的节能减排并不一定需要高技术,一些非常基本的技术就能大幅度降低能耗。他的介绍让不少参与者都想去世博会远大馆亲身体验。张跃进一步呼吁提高油价,提高开车出行的成本,让人们转变行为模式,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他指出,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油价相对于收入太低了,需要大幅度提高油价才能对人们的出行方式产生影响。 除了在沙龙上大力倡导可再生能源,布朗还在《B模式》中呼吁考虑化石燃料的环境成本、征收碳税。张跃的油价应该上涨几倍的观点,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就在这期沙龙举行的当天,国家发改委就发出了油价下调的通知,次日东广新闻台的早新闻报道,车主们质疑降价太少。看来,考虑环境成本之路还相当遥远。 沙龙结束后,布朗接受了两家媒体的专访。下午一点半,布朗出现在世博会国际组织联合馆中的WWF馆,继续接受媒体专访。因为行程紧张,这位大声疾呼的低碳先行者,来不及好好体验低碳世博的低碳之道,就匆匆告别世博馆,赶赴北京宣传新书,并将会晤央视编导,商议将B模式思想推上荧屏。 布朗从2003年开始出版《B模式》,刚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B模式4.0》,被WWF上海办公室主任任文伟博士誉为《B模式》的黄金版本。保护地球,有我一个。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低碳元年,作为个人,应当如何行动?每天一小时,阅读《B模式》热衷环境保护的著名的非政府组织WWF,在沙龙上倡议从阅读《B模式》开始。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B 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
yejian 2010-5-28 22:40
B 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 《谁来养活中国》 一书作者莱斯特布朗,赴上海参加低碳之道环保沙龙启动仪式暨首期沙龙: 对话Lester Brown 论道B 模式与低碳城市 暨《B 模式4.0 -- 起来,拯救文明》中文版新书发布 聚集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媒体精英和商界领袖,扩散环保理念,影响消费行为,共同推动可持续低碳 发展 之道 嘉宾: 诸大建 教授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张跃 远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王利民 博士 WWF 中国项目运营副总监 时间:2010年5月31日上午8:3011:30 地点:上海肇嘉浜路500号 好望角饭店 中科院上海学术活动中心 * 发展模式选择与国家与城市战略: 中国是否应从现在起就进行高强度的二氧化碳总量减排和推行控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严格措施? * 发展模式选择与个人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型: 低碳元年,个人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面临哪几方面的关键转型,如何应对? * 发展模式选择与企业家行为转型: 低碳元年,对企业家的关键挑战与机遇何在?如何发挥人的社会属性,帮助中国社会完成发展模式转型?中国的比尔盖茨是否会诞生在低碳经济领域? 23 种语言、27 个文本,全球宣讲可持续发展之道! 拯救文明,危言耸听? 置身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撇开2012 不谈,我们也许难以想象,现代人类的命运与诸如玛雅人、巴比伦人远去的背影有何实质性的可比性。对于苏米尔人来说,他们灌溉系统的缺陷导致土壤盐分上升,降低了小麦和大麦的产量,最后殃及文明本身。对于玛雅人来说,持续的大旱加剧了土壤侵蚀,显然摧毁了他们的食物供应和文明的基础。对于其他崩溃了的早期文明,其衰落也多半由于或急剧或持久的食物短缺所致。 我们的当今文明是否也会遭受类似的命运呢?在食物等式的需求一边,是人口增长、以谷物为基础的动物蛋白消费增加,以及最近出现的将大量谷物用于生产汽车燃料。在食物等式的供给一边,土壤侵蚀、地下蓄水层耗竭、使作物减产的热浪、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以及给主要河流和灌溉系统供水的山地冰川消融。莱斯特R布朗用他冷峻的观察告诉我们,全球变暖、人口增长、生态破坏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位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A 模式),确实正在将我们的文明逼入绝境。 我们不知道还剩下多少时间。大自然在给地球掐表,但我们看不见这个跑表的表面。 解决之道就是B 模式,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模式。稳定气候、稳定人口、消除贫困、恢复生态,仅仅将2008 年全球军事预算的13%用于执行B 模式,我们便可绰绰有余地使整个世界走向可持续进步的道路。 莱斯特布朗以实事求是的坦率方式,告诉我们应如何建设更加公正的世界,并应怎样拯救地球于气候变化。这是我们大家都应当倾听的。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 莱斯特R布朗 著 林自新 胡晓梅 李康民 译 暴永宁 校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此中文版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程合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博零碳馆冒险记
ScienceNews 2010-5-28 17:23
尽管上海世博会开幕以后,我曾多次往返这个中国的商业之都,但是直到前两天才有机会进入世博园区,第一个活动地点就是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零碳馆。 零碳馆恐怕是世博会中最有名的展馆之一了。它今后将保留下来成为世博会永久建筑之一,成为未来城市节能减排的启示。零碳馆是中国第一栋零二氧化碳公共建筑,它是在第一代零碳建筑英国的贝丁顿社区基础上的升级版,大量采用了英国技术,比如零碳馆的空调系统是由太阳能、风能以及地源热能等联合驱动;房顶上的20多个风帽可将新鲜空气输入每个房间;利用剩饭剩菜等生物质能产生电能和热能。 但可能是因为长期跟二氧化碳打交道,我更加注重整个建设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于是问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建筑由于构造复杂,建设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通过场馆运转抵消吗?我没有得到答案,解说人员好像觉得我的问题很奇怪。 在零碳馆二层展示了24件从伦敦空运来的创意设计,24个大皮箱,里面的奇思巧器主要应用废旧循环物资制造,既突出了英国创意,又显示出中英两国的频繁交往。在这里,我也问了一个问题:将这24件展示品从伦敦空运过来产生的二氧化碳怎么办? 解说人员对这个问题也觉得难以回答。 实际上,很多推动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活动,其组织者往往飞机往返,有时候更是为了增强效果而在活动环节进行大量布置、宣传和推广工作,仅仅靠使用环保材料并不能抵消这些活动的碳排放。但实际上,这些环节的碳消耗完全可以通过减少与活动相关的旅行和组织工作来降低,这往往比较容易实现。 而在另一方面,尽管诸如零碳馆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高新技术降低排放,但是这些技术往往成本高昂,短期之内难以应用。仅以零碳馆外墙增加热吸收的纳米涂层而论,其成本就足以让民用建筑应用望而却步。 我们可以将零碳馆这类低碳展示设施称之为一场冒险,因为它们给人的感觉总是距离现实生活非常遥远。而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实现的行为方式的减碳节碳,却常常被忽视在各种细节中。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家能迅速提高觉悟,能迅速地自觉放弃生活中的高碳行为,即便对于推广低碳应用的各类专业人士也是如此。 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先从那些比较容易实行的活动着手。比如增加非工业用燃油价格,使之不仅仅反应炼油环节的成本,也能逐渐促进人们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同样,增加高耗电民居的用电价格,让高收入者(通常耗电更多)为能源支付更多成本,这也是节能减碳的题中之意。 而通过在应用环节上逐渐推广这些减碳的制度措施,特别是通过提高对有车有大房子(从而能耗更高)的高收入者的收费,也将促进这些人对较高成本的低碳技术的需求。 当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过低碳发展的美好前景,足以让我们有勇气走出第一步。
个人分类: 主编心语|4905 次阅读|1 个评论
LCA听课笔记(3)
MJ2009 2010-5-25 18:48
(承前文) 除了Consequential LCA和IO-LCA,这次课上还讲了Land use,这也是LCA中的热点之一。可惜我对此依然知之甚少,嗯,大家批评吧~~ 一个产品的生产占用了多少公顷的土地?这个问题似乎比较简单,上网查一下就可能知道。但是如果换个问题,说一个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到产品使用,到最后产品回收处理(或者废弃后焚烧填埋) 一共 占用了多少公顷的土地?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了。原则上来说,LCA中的land use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关于究竟怎么算,一直以来有很多争议,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方法,很多文章也就是简单折算一下生产所占土地而已,也即只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课上举例谈到的是巴西的牛肉生产所导致的毁林程度。由于近年来舆论的压力,精明的销售商们改变了口号,宣称"我们销售的牛肉不是产自巴西亚马逊雨林"——然而这其实是个可耻的谎言。因为产地丝毫没有改变,只是牛肉最后的处理、包装什么的不在雨林地区,而在港口城市附近,乍一看就变成了不是产自雨林的牛肉了。 说到巴西牛肉,大家也许不是很熟悉吧,很早以前就曾经风行过巴西烤肉,现在想想还真也许就是大量养殖的结果。按照07年的统计数据( http://www.dairyinfo.gc.ca/index_e.php?s1=dff-fcils2=world-mondes3=prod ),中国的奶牛数量大约为一千二百万,巴西比咱们还牛,奶牛数量高居全球之冠,接近一千六百万。美国还只有九百万左右呢(注意这里说的是奶牛不是肉牛,不是乳牛或者其他牛)。毁林开荒,巴西的奶牛可谓功德无量。貌似中国的还没有这么神勇,不过也难说,只不过受罪的应该是草地。
个人分类: LCA|3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LCA听课笔记(2)
热度 2 MJ2009 2010-5-25 18:29
(承前文) 这次课上也简单介绍了IO-LCA(input-output LCA),呃,我一直不甚了解。这里先不多说了。下次弄明白了再补。总之IO-LCA比C-LCA涉及更多。刚才说了C-LCA就好比在链上画出很多分支,其实分支可以没有尽头的,每个环节都能蔓生出各种分支,这样无穷下去就可以从一条链衍生出一张网来——现在几乎所以工农业产品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了,大家经常是互为上下游——所以我以为C-LCA其实也是要设定边界的,否则算不下去。不过这一点他们不怎么强调~~IO-LCA是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根据全国某年工农业生产的总和计算的一张巨大的输入、输出表格(矩阵),早在经济学中就有这样的思路,表格中各项的单位都是货币单位,后来LCA学者也拿来用,说各项生产都是有环境影响的,IO表格正好可以用来算全国各项生产的综合环境影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从A-LCA到C-LCA,再到IO-LCA,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的方法都开始有了不同,终于看出一点modelling的意思了,唉唉。
个人分类: LCA|4178 次阅读|4 个评论
LCA听课笔记(1)
热度 1 MJ2009 2010-5-25 18:26
说曹操,曹操就到。上次讲到了Consequential LCA,最近就得了一个机 会去听课。貌似是我两年以来第二次LCA课程吧,汗啊汗。 上次我试图将Consequential LCA(以下简称C-LCA)翻译成“动态LCA”, 转眼今是而昨非,觉得还是不合适,不过还没想好新的翻译法(8月后记:今天恍然发现确实很不合适,因为“动态LCA”已经被“抢注”了,呵呵,一般指的是要考虑LCA所涉及的时间尺度,与“区域化LCA”(地理尺度)并列,都是LCA的发展方向)。 我们一般做的LCA被称为attributional LCA,数据是静态的,不考虑市场 需求——我不管市场将来对我研究的产品的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遇到 有多个副产品的时候(比如奶牛可能同时生产牛奶和牛肉),就在它们 之间用一个分配值,比如说我研究牛奶,于是我根据牛奶和牛肉的销售 额(=**元/公斤×一头奶牛所能生产的牛奶或牛肉质量),发现牛奶销售 额占到90%,于是我说牛奶要承担90%的环境影响,其他10%归牛肉(因 为我只研究牛奶,于是这10%我不予考虑)。 这次听课讲的是consequential LCA,使用的数据要考虑市场,比如牛饲料 中包含大豆成分,那如果大豆生产发生变化(比如需求增加,价格上涨 ),牛奶生产也会有所变(也许含大豆的饲料价格也增加,奶农不愿意 买高价饲料,转向其他);另外它强调说副产品不能简单分割出去,而 是要包括进来,因为比如说,奶牛多生产了1kg牛肉就意味着市场上的肉 牛可以少产生1kg牛肉,于是肉牛生产的排放得以一定程度的避免。此外 还有比如全国的牛奶产量如果增加,那发电量也需要增加(农场等都要 用电),那全国或者周边各国的煤燃烧量也可能会增加……总之就是说 ,你要考虑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所产生的效果,所以叫consequential。 C-LCA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觉得自己对LCA的认识开始有了进步。以前我做LCA就是顺着一条 链走,就是看这个产品的生产链上各个环节的环境影响,然后汇总到一 起。现在C-LCA显然是在各个中间环节乃至最终产物上画出了很多外延 的分支,这些分支会影响到最终目标产品的环境影响。因此目标产品不 再是像A-LCA中那样比较“静态”了。
个人分类: LCA|495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经济新趋势
剑走偏锋 2010-5-17 20:07
进入本世纪以来, 全球经济呈现 出 平衡发展与集约化发展的两大趋势。平衡发展包括增长 的 动力结构平衡、增长 的 地区结构平衡、进出口 贸易 的平衡,而集约型发展主要表现新兴产业崛起、产业技术进步显著、资源节约与低碳经济成为新时尚。在这一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呈现出六大趋势: 1 .两种增长模式 的再平衡 2008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暴发,也使全球大多数国家对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认识出现了新的变化。以美国、法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消费主导型经济,其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个人消费。在美国,个人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基本上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净出口的贡献为负值。这类经济体个人消费超前,透支消费成为主流,居民的储蓄率在10%以下,甚至为0。这种模式虽然能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进出口逆差、储蓄与投资不足的弊端,从而影响了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积极倡导节俭风尚,号召居民量入为出,提高储蓄水平。 而 德国、日本与中国这类长期享有大量贸易顺差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美法等逆差国的抨击,扩大进口、提高国民消费水平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促进消费、提高国民福利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更是促进本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因而,这种经济模式也转向鼓励居民扩大消费、适当减少储蓄比率、适当压缩外贸顺差,成为未来的政策取向。 两类经济的相互借鉴与平衡性调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趋势。德国、日本、韩国等地未来消费比值很可能会有所上升,净出口需求对经济拉动作用会有所下降。而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的作用会有所提高。 2. 发达国家 的 再工业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依靠制造业的兴起,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二战后 美国制造业比值不断下降。但到 六十年代 中期 ,美国制造业 比值仍在 27% 以上。 其后 制造业比值出现较快的下降, 到 2007 年, 制造业 比例已降 至 11 7 % 。由于美国经济 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国在 金融 危机中受到了沉重打击,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作用 重新 受到了美国各界关注。先进制造业包含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清洁生产、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和绿色制造等众多先进模式,不仅能推动产业 发展与 结构升级,更重要的是能带来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2009 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为了保障 再工业化 战略的顺利实施,美国推出了一些相互配合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图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 同样,英国、法国等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发达国家制造业比值会有所上升。但要看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完全不同,它是在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后,对制造业进行的一次新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其亮点。 随着资源环境的变化与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的制造业中,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海洋 生物 、 新型交通工具、航空航天等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美国的 《 2009 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中 , 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美国尤其重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其 能源部选择了部分新能源制造企业予以资助 , 还加快发展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实现对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教育和宽带的支持 。 美国正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 。 随着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迅速跟进,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出现井喷势头。部分产品很可能在三五年内就会趋于饱和,市场竞争趋于剧烈。但大多数新兴产业由于产业链仍偏短,要成为主导产业仍为时尚早。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全球新兴产业的勃兴,将使全球经济的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将对浙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进出口贸易发展,直接产生较大的影响。 3 . 服务业的 信息化与知识化 90 年代初以来,服务业的信息化与知识化趋势明显。以文化知识与主要要素,以电子信息为主要手段,服务业出现了快速的结构转型与升级。 IT 产业 与创意产业 的兴起即是这种趋势的结果。 《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报告 2004 》数据显示,版权产业(对应我国的文化产业)成为最大和发展最快的经济部门。 2002 年美国版权产业增加值为 12540 亿美元,占到 GDP 总额的 12% ,总从业人数为 1150 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8.4% ,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占到 GDP 总额的 5.98% ,版权产业外贸出口达到 893 亿美元,成为美国出口创汇产业中的第一贡献者。 在英国, 2002 年英国创意产业占总增加值的 8% ,成为全英第二大产业。创意产业出口额达 115 亿英镑,占全部商品和服务出口的 4.2% ; 1997 年至 2002 年英国创意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 6% ,为同期英国整体经济年均增长速度( 3% )的两倍,出口额年均增长 11% ,远超同期服务出口增速( 7% )与总出口增速( 3% ),就业人数以年均 3% 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就业人数增长速度( 1% )。 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4 . 行业的 跨产业发展与融合 最典型的是 90 年代初 在美国以至全球 兴起的 IT 产业。 IT 产业既包括通讯、软件设计、网络交易、网络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产业,也包括电脑硬件生产、通讯设备制造等微电子机械设备制造业。 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整形美容产业、房地产产业等也都出现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第一产业等相互融合成大产业链的趋势。 另一方面,在服务业中,随着新兴制造业勃兴与跨产业融合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也迅速勃兴,改变了一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传统观念。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业为主体,密切为工业生产或工业生产者服务的物流、工程、研发、广告、咨询、设计等特色服务业的得以迅速发展,因其与第二产业的密切联系性,被称为 2.5 次产业。 2.5 次产业的兴起,促进了服务业的兴盛,改变了服务业的内涵与结构,也推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5.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成为亮点 自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由于各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低碳经济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金融危机更促进了这一趋势。 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催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理念与发展方式的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涉及的产业主要有两大板块:一是新能源板块,包括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氢能等;二是节能减排板块,包括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照明节能、清洁煤利用等。 与低碳经济相伴随 ,绿色经济也呈加快推进之势。 2008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起了在全球开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 , 呼吁各国将国内生产总值的1%投入到五个关键领域:提高新旧建筑的能效;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发展高速列车、公共汽车等便捷公交系统;对淡水、森林、土壤、珊瑚礁等地球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发展包括有机产品在内的可持续农业。 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同时,通过循环经济这一新的发展方式,能够促进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 无疑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与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6.全球化进程以区域一体化方式推进 尽管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化的进程仍将得以稳步推进。全球化的趋势将表现为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推进。欧盟的不断东扩、南下,北美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拉美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无不显示了这一趋势。而以中、日、韩与东盟为主体的的东亚贸易、投资合作与区域货币合作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未来15 年 内,建立在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基础上的东亚联结成一个巨大的 自由贸易区 与金融市场完全可以预期,同时,区域共同货币---亚元也会若隐若现。全球经济一体,尤其是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将对浙江的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产业竞争与合作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中国未来10年的行业发展预测
TsinghuaNCC 2010-5-12 17:22
关于中国未来 25年的行业发展预测 在环保局工作的这些时间里面,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现在好多企业已经开始更名换姓,大都是为了和环保、低碳、节能挂钩。 自从2009年12月底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没有任何实质性结果告终后,我们中国政府确确实实在气候应变和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承诺并且付诸于行动。不能不相信,在未来的25年里面,中国政府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我们的环保能力和节能减排水平,从而为世界的节能减排作出重要的贡献。从国家发改委到地方政府的政策再到企业的具体部门设置,注重突出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一些中小型的传统工业企业甚至成立了专门的节能减排研发中心应对即将来临的低碳时代。 在接下来的十二五规划中,低碳理所应当的会成为所有企业所面临的选择,碳交易将在国际市场上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的25年,环保部门将会在中国的国家政府部门中强势发展并成为核心部门。试想,我们现在的企业应该做的是什么呢?以最大的精力去投入低碳生产、节能知道的研发中,并且用最短的时间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可能在接下来的五年当中这些操作会消耗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从中长期的企业发展来看,这将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哪个企业开始研发的早,以后将会在这个低碳领域中成为领头军,并且这样的企业国家政府部门会在政策上予以极大地支持和鼓励,因为他们具有典型的社会示范效应。所以,我强烈呼吁那些现在还在应用传统高耗能工艺的企业、那些正在低碳时代来临之际犹豫和矛盾的企业,赶紧拿起你们的资金和技术想着节能环保的低碳研究进发,一定要快,否则就没有了先机,错失了政策的优惠。未来的25年里面,你们做好了示范效应,甚至连广告投资的费用都会大大减少,因为国家需要这样的节能企业,普通百姓也需要这样的节能产品。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03 次阅读|1 个评论
钢笔,渐远的背影
liudongyang 2010-5-8 12:24
案头的笔筒内插了两杆钢笔,一支是墨绿色的平头英雄笔,装的黑蓝墨水;一支是黑色的圆头英雄笔,装的是碳素墨水。不是奢侈,而是变化。书写时色彩的转变,多少可以带来一些新鲜的感受。做科研,应该求新,求变,追求创新,但对书写工具的选择却依然顽固。上次开会,遍观四周,都是中性笔,一位师弟用的是英雄钢笔,顿时倍感亲近,终于找到组织了。在中性笔大行其道的今天,钢笔,亦如毛笔一样,在历史的舞台上会逐渐退去,成为少数人的选择吗? 上小学时,老师教导,小孩子要用铅笔,理由是写错了,用橡皮可以修改。不到三年级不准用钢笔。我手痒,心也痒,不敢向父母要钱买钢笔,就用父亲的老钢笔。父亲在部队待了七年,最后扛着一杆英雄钢笔和一本精装毛选回到家中。笔尖早已经磨得扁平,笔杆很粗,我的小手捏着吃力,但还要一笔一画地操练,能用钢笔,是一种人生层次的提高,从此我与小屁孩告别了。 当时有收钢笔尖的,父亲的钢笔让我给鼓捣坏了,笔尖还好,据说是金笔尖,我贪心大涨,偷偷的把笔尖换了两块。父亲对此不在乎,卖粮食卖猪崽记账用的是圆珠笔,或者用粉笔在墙上画几笔,钢笔有些遥远了。 之后用过永生的钢笔,霸占过表兄的白翎钢笔,买过贵冠的细钢笔。这些钢笔很少用坏的,多是让我“修理”坏的。钢笔用过一段时间,从要卸开零件,毛手毛脚就折腾。有一阵子,流行练钢笔字,用庞中华先生的帖子,把钢笔尖用手钳夹弯,模仿庞体风格。字没怎么练出名堂,钢笔却毁了几支。 消费习惯一旦养成,以后就固守下来。辗转求学,书写工具还是选择钢笔。只是岁月更替,大约在2000年前后,中性笔杀出江湖,它好用,方便,把钢笔挤到了角落了。市面上普通型的钢笔以英雄占主导了。永生没了,白翎也消失了。在一些小店中,很多英雄钢笔还是山寨版的,笔杆粗糙,笔尖单薄,一不小心就上当了。买英雄笔,在一些大些店中还有保证。一杆十元左右,实惠好用。 也见到超市内文具专柜的名牌钢笔,几十元,上百元,看了看,闪人吧。钢笔不是钢笔,是奢侈品了。上网一搜,我是老土了,有那么多的国外钢笔名牌。没听说过,更没有用过,暂时不打算用,也没有那个实力去用。最近低碳很火,不知用钢笔是否也是低碳方式。一瓶墨水可以用近一年,用中性笔,换笔芯太频繁,笔芯塑料材质,那可是石油里面来的东西,用了就扔,可惜了。 一些文化人还在坚持用繁体字,坚持用毛笔,有实力者印制信封和信笺。在电脑时代,这些做法,也许是内心的一份坚守,或是彰显自己的个性。 父亲健康不佳,手布满老茧,好久不写文字。请他用粉笔写字,他还可以在地上写出自己的名字。如同他那支金笔一样,他们那一代人在慢慢的远去。 图片来源: http://www.oa18.cn/bgyp/pic/200711282027351668.jpg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2130 次阅读|18 个评论
2020,低碳生活的六个瞬间
songshuhui 2010-5-7 22:41
白鸟 发表于 2010-05-07 14:36 早上7点,北京 闹铃响过5分钟之后,A赖了一会床,起来打开电视开始听着财经新闻洗漱,7点半,带上早饭就出门了。等班车的时候,A看着旁边上了公交车的人,不禁感到窃喜,在发改委工作的福利之一就是这趟班车。现在气价油价都这么贵,私家车车道又少,大清早开大排量汽车挤着上班简直就是烧包,就算是电动汽车,自从开始对火电厂征收碳税之后成本也高了不少,出租车费跟着就涨了。公交车车道虽然是最多,到站时间也越来越准了,但毕竟要提前出来,要真赶上了塞车,不得急死。单位的班车就不同,座也舒服,还提供网络,上了车就可以开始办公,哪怕暴雨大雪,也不怕耽误事。 不过A转念一想,如果能像同学B一样天天骑自行车上班不是更爽,既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时间还有保障。不过这在北京这样的特大老城市是不可能实现的,张掖是新城扩建的时候就按自行车城市的理念规划的,城市的各个功能区生活、商务、文教、娱乐、行政等等都融合在一起,自行车可以在二十分钟穿越这个小城的四分之一,而你在这四分之一个城市里就基本可以完成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这样想着,班车来了,坐到车上,拉下桌子,打开电脑,开始吃早饭,一边考虑一下写了一半的碳减排部分的中期报告和下一步规划。 能源这块呢,她已经写的差不多了,现在最成规模的是风电和太阳能,沼气和垃圾焚烧发电也推得差不多了,不过这两个对环境贡献大,对国家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压缩能力有限,核能虽然碳排量小,环境影响评价不好通过,水电倒是还有潜力,就是前期投资太大。以往风能难以出省、太阳能和潮汐能多的时候用不了少的时候不够用,沼气垃圾发电容量太小,因为有了智能电网和新的储能技术,这些成本都可以缩减下来,新能源更有吸引力了,下一步还要继续推。嗯,这些面都写到了。 碳交易市场目前比较稳定,已经形成了定价机制,火电厂和炼油企业都在寻找合作的碳储存试点,尽量将自己的二氧化碳处理掉,自从碳税加在了油价里,炼油厂对这事也认真起来,如果找到好的减排方法,自己品牌的油价降下来,竞争力会强很多。 不过低碳技术转让市场就比较混乱了,因为衡量标准不统一,究竟怎样的可以算作低碳技术,又怎样去衡量技术的效率还有问题。对了,前两天有个汽车公司想收购太阳能电池的个案,很能说明问题。这家公司其实并不能立即将电池整合到他们的汽车上,但是如果他的经营范围有这样一部分,就可以算作清洁能源产业,税务可以有大幅度削减。另一方面呢,这家太阳能电池厂所在的欧盟也很想促成这笔生意,这样就可以算作他们对华的技术转让,归在欧盟承诺的技术转让里。其实电池厂是在中国生产的,都污染了好几年了,他们这么一折腾,其实什么也没变,两头受益。应该提一下,下一步的政策是继续培育低碳技术转让市场,容忍这种行为呢,还是细化政策及时收口呢? 早上11点,山西 今天是最后一天了,C亲自来检查了一下锅炉,一切正常,最后的一点余热放完就可以封炉了。外面已经是春寒料峭,C看看和自己一样功成身退的厂房,不免有些辛酸,打从供热站从建起来,一直到今天,经营状况一直了了,就没一天省心过,虽说是政府补贴的公共设施,却常常闹到无米下锅。 一开始是市政府要求上脱硫除尘的设备,咬着牙加上去了,可是除了环保局检查,从来不敢开,那东西一开起来吸的就不光是二氧化硫和灰尘,用来除二氧化硫的碱水只要两天就失效要换,换起来太麻烦,工人有危险,价钱又高,这还不说,退下来的碱水要处理,掏不起这份钱啊。好在环保局不常检查,还能蒙混过关。 接下来就是连着几年煤价蹭蹭往上蹿,采暖价格开了一遍又一遍听证会,像个蜗牛似的跟着爬,只能每年跟市政府要补贴,要钱的日子哪好过。 这样勉强的维持着,直到最后一根稻草碳税压了下来。刚开征的时候他去联系了市里的火电厂,他知道,火电厂要是不上吸收二氧化碳的设备,连碳税都不用交了,直接就得关门,自己这个小供热站可能能跟着它们喝点稀的。火电站到底是有钱,咬咬牙,上了一套英国产的碳捕获装置,把燃烧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在高压分馏塔里分离出来,然后封在罐里运到大庆的碳封存实验基地去。 说起来这个实验基地,前两天他才搞清楚他们拿二氧化碳怎么办。早几年大庆采油是用往油层灌水的方法把地层里剩下的冒不出来的油挤一点出来,现在换成了往里面灌二氧化碳,这井打的深,灌进去盯住了不让它出来,这样一前一后可以挣两笔,挤出油来卖钱,倒进去二氧化碳还收国家钱。现在原油价格也高了,都知道里面全是化工原料,烧了可惜,一般人也烧不起了。这垄断企业还是不少挣。 说回来,火电厂的这套碳捕获装置一开起来就是大动作,他们要是光处理自己的尾气,就吃亏了,省下的税钱不够电费,所以他们到处拉人入伙卖处置能力,自己这个供热站就跟着沾些光,少交点钱,把气给他们处理,供热站就不用交碳税了。可谁都知道这是权益之计,去年年底火电站扩容了,碳捕获设备的处理能力不够他们自己的排放量了,以后还得交税,站里再不能跟着混饭吃了,他在市委磨了一个月嘴皮子,最后的结果是,供热站维持到这个供暖季结束。其实早两年就有小的供热站关停了,暖气费涨到这么高,很多新小区都自己电采暖了,毕竟用电烧暖气交的税折下来比用煤少得多,而且供暖时间自主又可以省下一笔。他们这家供热站算是坚持的够久了。 走出厂房大门的时候,C又回头看了一眼和自己一起退休的锅炉,那些小年轻们这会正在四处联系工作调动吧,真愁人哪。 下午4点,浙江 这是海堤线一天中最美的时候,向晚的阳光已经很柔和,给库区洒下一片金光。而坝的另一边直通东海,可看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在天际连成一条白锁。正是退潮时分,坝的两边看似平静,其实在暗自较劲,半小时后就够落差放水了,开闸后汹涌奔腾的河水会将此刻积蓄的张力完全释放出来,又是另一番美景。 每周D总会抽一天时间来坝上走一圈,与其说是例行检查工作,他其实是当做散步来享受的。在这个潮汐电站的总设计师眼中,无论涨潮时静谧的积聚,或者落潮时磅礴的宣泄,每每面对这些景象,他都不由的回想从筹建到运行这十年的艰辛历程。 仅仅十年前,从省委到国家,都不同意在杭州湾建潮汐电厂,技术不成熟当然是一方面原因,别看江厦电厂到现在已经40年了,开征碳税之前,就一直是赔本赚吆喝,从当时这些小规模潮汐电站的实践经验看,泥沙淤积、盐水侵蚀、工程造价高,运行维护困难,发电密度不均衡,跟这些问题比起来,潮汐电厂的装机容量就没有吸引力了。 但实际上有比技术问题更重要的原因,人们对气候变化引起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谁也没想到全球变暖来的这么快,暴风骤雨这么猛烈。别的不说,这十年来,浙江省的台风季年年提前报到迟迟不退,台风强度像奥运会上的世界纪录一样刷了又刷,跨海大桥成月的不能通行。随着海岸线越来越脆弱,原本看来赔本的买卖才有了商机。 修这个电站,一方面是为了发电,另一方面,作为清洁能源减少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最主要的,却是起了调节蓄洪,防备极端天气冲击的作用。八年前国家为了实现哥本哈根会议上限制碳排放的承诺批准了杭州湾潮汐电站,从设计施工到建成一共是7年,回头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来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在杭州湾涨潮的时候利用缓慢的水力上推发电,退潮的时候开闸发电,二期工程还会上盐差发电,这样涨落潮之间的平缓期也有输出,装机容量差不多是四分之一个长江三峡,因为杭州湾电厂,浙江省少交了一半的碳税,电价比全国平均低了五角。 远眺西方落日,D心底生出一丝人定胜天的豪情,但这感觉又迅速被自己对大自然的崇敬压制了下去。 晚上8点,上海 E下了班车,自从上海错峰上下班以后,她选了单位里晚班的时段,每天就不用在路上堵得昏天黑地了,早上还可以睡懒觉,让单位管两顿饭,很适合单身人士。 往回走的路上她还在回味今天的胜利。早就说了,那些没有低碳标志的商品,便宜个块八毛的是不会有市场的,当初做产品策划的时候自己强烈要求跟垃圾回收中心做低碳试点的合作,公司里那么多人都不理解,这个月的市场报告回来以后都服了吧。别看就是模仿欧盟的那个绿点公司,跟政府签协议,提前付包装处理费用,在包装生产的时候要求低碳,垃圾回收中心专门回收有低碳标记的包装产品,处置的时候用一些低碳手段。这个低碳标志起大用了。 现在的上海市民什么素质,气候变化是多大的话题,一样的牙膏,就是包装上注意一点,多买两块都不止,付完处置费用以后,公司果然还有盈余。现在的消费市场早已不能单靠价廉物美吸引人了,消费者也早不是吃饱了肚子就满意了。环保低碳现在是时尚概念,人们或者是想显示自己的品味,或者是图个心安,是不会计较这点钱的,况且这样还可以培育公司形象。 进家门,去洗手,卫生间的门拉不开,里面传出小F的招呼声,E才想起来,小F现在添新毛病了,也不知又从哪学来的,上厕所不开灯,为了省二氧化碳。 小F的奇怪行为真的不少,她管自己叫乐活,可人家乐活们谁像她这么多怪习惯啊。人家也就是用用二手的东西,有事没事骑骑自行车,做做瑜伽,吃吃生态食品,鼓励环保,很多上海市民现在过的生活也差不多是这样了。E管小F叫极端乐活分子,每隔一天要吃顿面(幸亏是北方人),就为了用面汤洗碗不用洗洁精;为了不浪费热水器里烧热的水,她按不同季节计算热水器的加热温度,万一哪天热水烧多了有富余,她非得再泡回脚把那水用光;每天晚上睡觉前俩人一个记一天的花销,另一个算一天的碳排量,哪天小F窝在家把排量省下来了还真要高兴半天,逢这时小E就会开玩笑的跟她说,你哪天不喘气儿了就真省了。可回过头来小E又想,现在像小F这样的人真的变多了,有人还在网上炫耀自己的这种生活,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能省下多少二氧化碳。 凌晨1点,甘肃 G睡不着,打开灯坐在床头算着,儿子晚上12点的车到张掖市,然后打车到村口半小时,再走二十分钟,这会差不多快到了吧。暖瓶里有热水,饼子烤在电热片上了,前两天把存的秸秆给卖掉了,要不可以给他烧个热炕睡。不过开春天不那么冷了,又有电热片,应该成了。 儿子有三年没回家了,这次还是赶上了出差的机会。以前家里冬天太冷,儿媳妇怕小孙子冻坏了,过年都不敢回来。这不能怪儿媳妇,她一个城里姑娘,哪受过这些罪。这地方穷啊,早几年,有的人家就一身棉袄,到冬天谁出门谁穿。儿媳妇过门那年春节来家了一趟,那会条件都好些了,还是给娃冻的够呛。 这还是从大前年开始,省上给各村配了滴灌,田里才有了些收成,家家都有些结余了。去年夏天,省上又让上什么沼气发电,说鼓励大伙把田里收下的秸秆和自己家以前沤肥的都卖给电厂,电厂发了电可以便宜点给大伙,还给家家配了电灯和电暖气,说是国家给补贴的钱买的。大伙一算,有了这些,卖秸秆的钱贴点再买电也划算,何况电想使就使不用也不花钱,比自己家烧炕合适。 以前就听儿子说南方农村家家都有沼气坑,做饭电灯都用沼气,他那会还想给这几户住的近的弄一个,可是北方冬天冷,庄稼长得又少,算来算去不成。现在沼气都能发电了,而且听儿子电话里说,这东西国家集中发电比自家烧的干净,政策鼓励发电,可以一起处理,减少什么气味排放,说这样天就不会那么热了。天热点有啥不好的,冬天这么冷,夏天只要躲过了大中午的日头,再热点晚上也盖被睡,热点咋了。这小子灌了一肚子墨水说的啥现在是听不懂啦。 不过这回他说了,既然现在通电了,又可以烧暖气了,今年冬天争取回家过。正在这样乱七八糟的想着,外面的狗叫起来了 凌晨5点,内蒙古 闹铃一响H就起床了,I的火车准点到包头是8点,开车到火车站最起码要两小时时间,得及早动身啊,自从把这里的牧民迁走之后,原来都快荒了的草场什么都长,路上还不知道又会出什么状况呢。不过,这倒真有了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感觉,也难怪I出差非要到这来看看了。现在这有内蒙古大草原最原始的风光,又有全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机阵,还连着已经接通西北华北的智能电网。 开车经过那一片风机林的时候,太阳正从东边升起来,风机粗壮的身躯映在被朝阳染成暖色的草场上,随车缓缓移动,H猛然间想起多年前看的老电影《超时空接触》中的最后一幕,朱迪.福斯特坐在墨西哥的甚大阵射电望远镜下,那一排排的射电望远镜看起来恰如这些风电机组,沉默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望天际,隐约看到一条伸向远方的高压输电线路,久居城市的人一定会觉得这景象宽广有力而不够真实。H记起了电影最后,原著作者卡尔.萨根借朱迪.福斯特的嘴说出的那句台词:If humans were the only life in the universe, it would be a terrible waste of space.如果人类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那将是对空间可怕的浪费。 H看着一排排向车后远去的风机,反问到,如果人类不改变,整个宇宙的空间够不够它肆意浪费呢? 已发表于2010.4期《新发现》 感谢松鼠沐右对本文的提点
个人分类: 科幻|2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海世博会“新能源让城市更美好”气象主题活动创意作品征集公告
zhaoyunong 2010-5-5 21:27
如果您关注气候变化、关心新能源事业的发展、认同低碳生活理念,我们将为您搭建一个平台,让您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世界展示您的智慧。 一、活动目的 本活动为上海世博会新能源让城市更美好气象主题活动的一部分,意在向全国公众公开征集一批优秀的创意宣传作品,在世博会期间集中向海内外展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新能源(尤其是风能、太阳能)方面的智慧和成就,同时向公众普及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宣传低碳生活概念,宣扬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促进公众对新能源的认识。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国家气候中心 协办单位:上海市气象局、吉林省气候中心、江苏省气候中心 支持单位: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三、活动主题 新能源让城市更美好 四、征集对象 所有关注气候变化、支持节能减排、认同低碳生活理念、支持新能源发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个人均可向本活动提交宣传作品。尤其鼓励全国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的学生参与本次活动。 五、作品形式 应征作品以平面宣传形式为主,主要包括绘画(漫画)、海报、摄影等,同时兼顾其他形式(如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设计作品),但应以方便展示为佳。 六、应征要求 1 .应征作品必须紧密围绕新能源让城市更美好的主题,重点以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为宣传题材,同时体现全民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生活理念。 2 .应征作品应构思新颖、创意鲜活,体现时代感和艺术性。 3 .应征作品应贴近生活、富有感召力和动员力,能够唤起人们对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应征作品必须为原创,此前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或展出,作品如涉及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商标权等法律问题,由作者自行负责。如因此产生纠纷,本次活动主办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5 .应征作品应由作品名称、设计说明、设计作品等组成。 6 .所有应征作品恕不退还,请自留备份。 7 .提交作品同时请提供作品原创声明,作者简介(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所在单位、个人照片)及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地址及Email)。 七、活动程序及说明 1 .作品提交时间:3月20日5月30日(以邮局邮戳及电子信箱记录为准) 2 .评审时间:6月上旬 3 .由政府领导、气候变化专家、新能源专家及企业家等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作品评审。评委会将秉承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应征作品进行评判和表决,并投票确定获奖作品和奖项。 4 .评选结果的公布:应征作品评选结果将于6月15号之前通过国家气候中心官方网站(http://ncc.cma.gov.cn/)和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官方网站(http://cwera.cma.gov.cn/)对外公布。 5 .获奖作品展示:1)世博会气象主题活动现场展示;2)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网站展示。 八、作品提交方式 1 .电子作品请发送至 zhaodong@cma.gov.cn ,并请在E-mail主题中标明应征作品。 2 .纸质作品请寄至国家气候中心,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国家气候中心西楼1202室,邮编:100081,并请在信封外标注应征作品。 3 .咨询电话:010-58995410;联系人:赵东 九、奖项设置 1 .一等奖:2名,奖金1500元/人,并颁发获奖证书。 2 .二等奖:6名,奖金800元/人,并颁发获奖证书。 3 .三等奖:12名,奖金300元/人,并颁发获奖证书。 4 .优秀奖:若干名,奖励精美礼品一份。 5 .获奖者有机会受聘为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宣传顾问,参与其他公益宣传活动的策划。 十、 声明 1 .本活动主办方拥有获奖作品的出版权和发表权,作者拥有其获奖作品的署名权,主办方有权免费使用获奖作品进行公益宣传。若将获奖作品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作者同意,并支付作者一定费用。 2 .与本次活动有关的一切争议均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3 .活动主办方对本次活动具有最终解释权。 国家气候中心 二○一○年三月二十日 来源: 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NewsID=5224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博焰火表演,与低碳很远
tarimriver 2010-5-1 12:05
世博会开幕式昨天晚上粉墨登场,那个什么人在胡总宣布开幕之前的演讲挺有意思的,而后面的焰火表演极尽奢华,肯定想表现中国的繁荣强大,但那么长时间放个没完,与世博会倡导的低碳是不是太远了? 低碳就是尽量少排放温室气体,有毒有害气体,就是要节约资源。那么多的焰火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即使有可能创造不少GDP,但是这样的GDP没有给社会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倒是将水体、大气搞的乌烟瘴气。 是的,中国不缺钱,但钱要花到刀刃上!西南旱灾,发动小学生团员捐款;玉树地震也大力倡导学生捐款,他们是不能创造财富的,有些地区的学生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如果世博会能把焰火的钱拿出来能解决多少灾民的生活,能修多少水利设施?能救助多少生活无以为继的人们?社会问题也能缓解不少。据说,中国人为了能让美国领导人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就出资修建了美国馆,结果钱花了,馆建了,美国的正式领导人没有来,好像来了个曾经的国务卿基辛格老人,真实钱花了,面子也没赚到。 没有焰火表演,开幕式简洁明快,无损世博会及中国形象,而且节省的不仅仅是焰火的花费,还使低碳世博会名至实归!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180 次阅读|7 个评论
低碳行动之扦插在生态袋上的佛甲草
dbmoth 2010-5-1 07:39
我种的佛甲草,分株太多,已经没有地方可以种了,家里和办公室的阳台上都种上了。 连装香肠和蛋糕的盒子都用上了 这些是,直接把佛甲草的茎插到生态袋上的小孔中,保养了很久才生出根来,如果带根扦插就很快了,又怕在生态袋上弄的孔洞太大了。 从上面拍 茎基部 这只是个小试验,下面准备再去买点蛭石或泥炭,用个大生态袋装起来,扦插上佛甲草,成活后挂在阳台外面做我自己的墙面绿化,来个 绿色低碳DIY 。
个人分类: 植物|41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一次搜索能耗:100W灯泡工作1小时
Lincbacon 2010-4-25 09:40
WriteAdSpan('ad_468_2'); WriteAdSpan('ad_468_21'); WriteAdSpan('ad_word_1',20); WriteAdSpan('ad_word_2',20); 进行一次网络搜索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这个问题很多人大概从未思考过。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网络搜索其实需要付出代价,而且这个代价不能只用金钱 去衡量。 搜索引擎这个词太妙了。引擎就是发动机,你要将它发动起来,显然离不开能源或电力,事实也正是如此,网络搜索需要数百万台计算机协同 作战才能完成。通过联网,这些被放置在仓库内的计算机形成一个单独的系统。与任何系统一样,这个系统也无法违背热力学定律,因此也会消耗能源。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工作需要消耗能量,像推动硅片上的电子这样微不足道的工作也是如此。第二定律指出,没有一个引擎是完美无缺的。也就是说,输入的一些能量最终会以热量的形式消失。 一个成功的搜索结果页面,需要具备清楚和有序这两个条件。要提供理想的搜索结果, 服务器 群必定会忙得一团糟。硅原子的热运动搅动 电脑 CPU 支架后面的空气分子并对其加热。为了驱动计算机风扇以及将热量赶出仓库的 空调 ,我们还需消耗更多的能量。不管搜索什么,最后都归结为同样的工作过程:移动原子后再冷却。所有这些步骤均需要消耗能量。 现在就让我们以谷歌为例,看看整个过程需要消耗多少能量。据美国IT业研究公司Gart-ner估计,谷歌数据中心拥有近100万台 服务器 ,每台 服务器 每小时消耗大约1000瓦的电量。也就是说,谷歌的搜索引擎每小时消耗100万千瓦的电量。这个搜索引擎每小时产生近1000万个搜索结果,每次搜索消耗的能量可以让一只100瓦的灯泡工作一小时! 这样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平均每天进行1.5次搜索。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估计,数据中心在美国能源消耗量中的比重占到了1.5%。如果美国人平均每天进行数百次搜索,这个比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全球60亿人都使用搜索服务,又将消耗多少能源? 我们一定都听过这样的观点:云计算将成为信息架构的未来。但未来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块巨大的二氧化碳云。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2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低碳——离我们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还很遥远
edwina 2010-4-14 10:25
低碳是黑色阴谋离百姓还很遥远 2010-4-10《安家》杂志 今年以来低碳正被媒体炒作,席卷整个中国,特别在房地产领域,低碳概念的住宅正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从现在开始生态住宅和低碳概念将成为房地产开发的常态,没有这样理念所开发的楼盘将被市场所抛弃,未来低碳住宅将是房地产开发的大势所趋。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超越历史条件的大跃进,反而会导致社会的大后退。 确实在近几年里不少开发商用力打造低碳住宅,特别是一些高档楼盘在空气的净化与节能上,大量的高科技产品的投入运用,许多项目在低碳运用上的尝试还做得不错。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低碳概念上,说实在,在当前房价高企的时代,普通商品房还没能大量满足低薪消费者的时候,低碳经济还来的太早.事实上我国目前根本没有这种技术与科技实力,再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目前的科技整体实力,还尚未达到能够足以支撑全国性的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的程度,要全民大搞低碳经济似乎有点一夜回到当年的大跃进时代。 中国是还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平均GDP水平在世界排名还很低。我们的普通百姓关心的是每天的衣食住行,在大部分人收入还很低下,担心的是如何保持一份稳定的工作,期盼着通过努力拼搏,能够拥有自己一个小小的安乐窝。普通人本来天天就过着低碳的生活,阴雨天在家也不会开灯,空调万不得已不会奢侈打开,骑着自行车出门也不会给大气层制造麻烦,洗衣服用过的水还得拖地板。一切的一切是在低碳中过日子,在经济还没有发达到一个真正高度的时代,还让普通民众跟着提倡低碳生活有何意义呢? 在这轮全球金融危机中,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能够迅速摆脱困境,走出阴霾,这使得世界经济内核遭受严重的创伤,西方发达国家正好利用气候莫须有的问题,企图转移国内矛盾。去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大会就是一场闹剧,会议期间,欧盟与各小岛国、伞形集团(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和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三方出现了激烈对抗,由于意见严重分歧,最终也没达成共识。气候变暖的罪责与商品挂钩,正好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口实,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阻止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而编造的气候灾难故事。既然他们是气候变暖作为幌子来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我们为何要在低碳上大规模行动呢?我们要研判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因为低碳来减缓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有资料显示,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首先,国际科学界从未将温室气体认定为污染物。从科学上看,污染物是指既会对环境介质又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的物质,而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的温室气体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其次,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增温的性质不同,大气污染物实际上起到的是降温作用。第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活动、人与动物的呼吸运动和农牧业活动。 发展低碳经济是西方国家制造的黑色阴谋,妄想多收取碳关税,以此来遏制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他们自己宣扬碳排放导致气温升,是为了自己对自己国家老百姓多收税,是收税的借口。以莫须有的故事,莫须有的科学结论,扼杀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体。我们岂能上这轮黑色阴谋的当, 当年他们就是这样谋杀日本的,明明就是提高成本,还说什么环保,他们是经历过了低成本的发展阶段,非让我们超越历史条件来发展低碳,等于将我们的经济逼上断头台。低碳好是好,但我们要量力而行,我们还是扎扎实实得搞好自己的经济,增加百姓的各类社会保障,少一点虚的概念,低碳离我们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还很遥远。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1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减少你的“碳足迹”
edwina 2010-4-13 22:25
每个人都可以马上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事来减少碳排放量,这里就有一张清单: 不用的时候关掉电源(电灯、电视、DVD播放器、音响、电脑等等) 稍微调低取暖器的温度设定(可以试试调小一到两个档) 检查取暖器的时间设定,当你外出工作的时候没有必要开哦 使用洗衣机、洗碗机时每次适量多装一点,这样可以节约水、电、和洗洁剂 烧水的时候用多少烧多少 每周的购物只去一趟(减少不必要的出行) 晾干衣物而不是烘干 选择用风能、水能发电的绿色能源供应商,这样可以是你用电的碳足迹减为零 下列物品可能需要小小的成本,但是会在一到四年内帮你节省更多的能源支出: 使用节电灯泡 给你的取暖器安装温度调档装置 安装中间空心的隔热墙 装180mm厚度的隔热壁 回收再利用你的洗盥污水 把用过15年以上的旧冰箱换成能耗评级A的 少出行并使用有益于减少碳足迹的出行方式: 上下班或接送孩子时共用汽车 少开私家车,多搭乘公共汽车或地铁 短程步行或骑自行车 少坐飞机 试着问你老板是否可以每周在家工作一天 下次买车时检查一下柴油发动机,你甚至可以自己制造生物柴油 住旅馆时,出门就关掉灯和空调,让服务员每两天换一次毛巾而不是每天一换 除了直接的碳足迹,你的消费习惯也会带来间接的碳足迹: 如果有干净的饮用水就不要买瓶装水 买本地水果蔬菜,甚至可以自己种 买本地的时令食物 不要买那些进口的反季果蔬,它们可能是空运来的 少买肉 尽量少买外地运来的产品,最好买附近生产的 买有机产品 不要买过度包装的产品 尽你所能回收利用 注意选择你的业余活动,避免那些增加你碳足迹的活动,比如桑拿、健身俱乐部、餐馆酒吧、赛车等等
个人分类: 低碳专题|22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注气候变化——网站
aicyolivine 2010-4-12 13:39
联合国气候变化门户网站: http://www.un.org/wcm/content/site/climatechange/cache/offonce/pages/gateway;jsessionid=3EFBC9C4D072B5F19C171DF98A2498EB 有很多权威机构的链接,还有一些WEB2.0网站的链接。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http://unfccc.int/2860.php 提供国家报告、京都议定书、会议资料、统计数据等,尤其有较多清洁发展机制(CDM)的资料。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http://www.ipcc.ch/ 最近比较受争议的一个机构,提供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方法报告和技术报告。 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发改委): http://www.ccchina.gov.cn/cn/index.asp 、 http://cdm.ccchina.gov.cn/web/index.asp 中国气候变化网(气象局) http://www.ipcc.cma.gov.cn/cn/
个人分类: 资源推荐|45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是低碳生活吗??
purplelab 2010-4-6 19:25
这是低碳生活吗?? 刚刚吃饭后在鸭绿江边散步,看到朝鲜漆黑一片,虽然天天如此,但几天突然想问,这样的低碳怎么这么别扭。 王家岭的奇迹,一样的别扭。
个人分类: 观点请教|2546 次阅读|2 个评论
“熄灯一小时”会破坏电网吗?
songshuhui 2010-4-5 00:04
新京报新知周刊 发表于 2010-04-04 23:56 为度过地球一小时,很多人点燃了蜡烛。考虑到蜡烛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可不是什么好主意啊。 文:潘龙(北京交通大学) 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比去年的热闹了许多。一方面,参与的城市和人口增加了,另一方面,反对者的声音也更响亮了。这短短的一个小时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个活动真有实际的环保意义吗? 地球一小时能减少的用电量主要是来自照明用电,这部分用电量在国民用电总量中大约只占10%。这其中又只有少部分参与了熄灯活动。因此,在活动中减少的电能消耗量是微乎其微的。从电力部门介绍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期间,北京市的用电负荷几乎没有减少。 既然电量的变化是微小的,那么它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也就有限了。有人担心,该活动的参与者在同一时间开灯、熄灯,瞬时的电压波动很可能造成供电线路瘫痪。不过,这种极端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首先,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人能够控制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即便是不能预估人们的参与规模,但是预估用电量的变化并不困难;其次,开灯、熄灯的同一性没必要也不可能非常精确,一瞬间统一熄灯和开灯的情况不大容易出现。实际出现的情况就在活动开始前后,出现一次熄灯、开灯的小高峰。而这期间的用电量都是相对稳定的;最后,即便是出现了瞬间的同时开灯和熄灯,电力系统也不至于瘫痪。在发电机组与用户之间,有着一个设计科学、功能强大的复杂的输电网络,这个多区域多层级的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应对用电量的起伏变化。例如,城市交通照明的规模和开关同时性都远超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分散用户,电力系统仍然保持着正常的运转,对电网的冲击是有限的,更不会对发电设备造成破坏。 那么,如果地球一小时大规模推行起来,会影响一座城市的电力供应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发电机组的运转往往反应迟缓,通常来说,国内的煤电站从开始启动到正常发电大概需要三天的时间,核电站、气电站的速度略快些,但希望发电量随时根据用电量的变化而变化仍是不可能的。 在日常电力供应中,类似的情况一直都存在。众所周知,日常用电存在峰谷差异。电厂总是要按照一定的发电总量来运转,但每天各时段的电力消耗却并不相同。高峰时段电力不够用,低谷时段多出来的电又没人使,所以电厂不得不采取削峰填谷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技术层面上,削峰填谷就是将用电低谷期富余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等到用电高峰期再将这些能量用来发电。不过,储存和释放的过程会造成能量的损失。从政策层面上,削峰填谷主要是价格引导,实行分段电价。 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发现,靠地球一小时的活动本身来节能减排是不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用电器不必要的启动和停机有时会增加用电负担。如果照明本身使用的是节能灯,那么电灯的开关瞬间消耗的电能比一小时内稳定发光时还要多,刻意地熄灯一小时,也许会得不偿失。在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有些人甚至用点蜡烛的方法度过这一小时,殊不知这个行为本身也会造成碳排放,而且排放量未见得小于开灯。 如此看来,地球一小时的实际作用可能并不如一些人期望的那样巨大,同时,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不如另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严重。不过,这种活动的实际目的更多的是造成新闻效应,唤起公众对于环境和能源问题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一小时也确实挺有意义。 如今,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环保固然是一个社会话题,更是一个科学话题,需要科学理性的操作方式。将地球一小时的节能精神推广到日常生活当中,减少能源浪费,减缓城市电力需求增长速度,这才是真正的环保之道。 文字编辑:拇姬 图/CFP 新京报《新知周刊》
个人分类: 物理|2177 次阅读|4 个评论
请教:低碳经济??
purplelab 2010-3-30 09:48
低碳经济?? 低碳,少排碳,目的是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冷暖派不在考虑之内)。 我的问题: 1:低碳(减少CO2)与减少环境污染(常规污染:污水、垃圾),交集有多少?? 2:低碳、减少常规垃圾污染,是同样重要,还是有主次??
个人分类: 观点请教|2853 次阅读|3 个评论
建议加强低碳农业有关问题的研究
pxyeco 2010-3-21 17:46
农业部门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关联部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一份报告称,在过去100年间全球气温升高了0.74℃,到2100年很可能上升1.1℃-6.4℃;如果气温升高超过4℃,不利影响将更加严重,很可能导致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农业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阻碍。另一方面,农业部门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全球范围内农业排放CH4占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CH4排放总量的50%,N2O占60%(IPCC,2007)。 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农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目前中国农业活动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分别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的50.15%和92.47%,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2008)撰文指出:如果不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以我国现有的生产水平和保障条件,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年产量最多可下降37%;气候变化和极端气象灾害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波动,将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不利年景甚至达到30%以上。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农业是生物质生产的基础产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巨大。中国农业科学院董红敏研究员(2008)研究指出,通过改善反刍动物营养可降低单个肉牛甲烷排放15%-30%;推广稻田间歇灌溉可减少单位面积稻田甲烷排放30%;一个户用沼气每年最大可减少温室气体2.0-4.1t二氧化碳当量;推行缓释肥、长效肥料可减少单位面积农田氧化亚氮50%-70%。 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加快农业低碳经济发展。这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目前国内关于低碳农业的政策研究很少。笔者近日购买到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三位教授主编的《低碳经济论》和《低碳发展论(上、下)》,其中编录了近年来国内许多知名专家以及政府官员的有关低碳经济的论文。该书论及了低碳能源、低碳社会、低碳战略、低碳城市等内容,却鲜有涉及低碳农业问题的,除了中科院蒋高明研究员的两篇生态农业的论文。 更让人深思的是,有官员在该书中撰文指出“没有一个国家会将构建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锁定在农业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应该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而不是将其定格在农业低碳经济体地位上,阻挠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学术论争本来就是鼓励百家争鸣的,我无意诋毁或歪曲任何人的任何论点,故而对此官员的观点不做任何评论。只是想抛砖引玉,提出一问: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到底重要吗,无论是出于粮食安全,还是温室气体减排,抑或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角度?
个人分类: 农业农村环境|44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如何实现从“绿”到“金”
animalethic 2010-3-17 15:13
加藤嘉一:中国如何实现从绿到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2日09:01 荆楚网    作者:加藤嘉一(日本青年学者,FT中文网专栏作家。)    温家宝总理刚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10年节能领域的政策方针: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并具体提出今年要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两会给予的信号是,中央继续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何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三大国策都与中国正在面临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建设密不可分。   高层领导人有力度地推进绿色中国这一现象必须在当前世界政治的大背景下得到解读。去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曾在总统选举上与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竞争的时候主张:美国在能源政策上滞后了30年,切断对中东的石油的过多依赖对我们这一代来说是个大挑战,并提出普及混合动力车(Hybrid Car);促进太阳光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等综合性政策,通过能源政策的大转换,创造出500万的就业机会。   美国所主导的石油经济即将走向终结,先发制人式地发动伊拉克战争的Oil guy小布什已下台,新上台的奥巴马则以上世纪弗拉克林?罗斯福总统所实施的New Deal为鉴,提出以Green New Deal来克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这是今天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总统的基本立场。   作为潜在的超级大国,中国也已经多次表态以利益攸关者的身份融入国际社会。根据2009年10月6日国际能源机构(IEA)发表的统计,2007年中国已经在导致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和美国作为21世纪实际上的两强(G2),如何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反应和贡献呢?年底在丹麦举行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COP 15)》上,各国未能制定《京都议定书》后(2013年)具有法律约束的条约或议定书,只是在各国间达成了原则性共识。而在未来的气候变化的议题上,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必不可少,并对国际环保合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在国内外面临的环保压力独一无二,前所未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既需要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又要面临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环保压力,无疑是发展上的两难。中国似乎不能完全采取以往大国走过的高消耗式的发展道路。中国领导人对此已经具有深刻、清晰的认识。   去年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此段阐述受到了国际社会,包括欧美日等确切关注,并被视为中国未来对环保战略的决心。   问题是怎么办?光有政治口号、战略理念、政策方针不足够。党和国家必须获得全社会的关怀和支持。   企业界的作用不容忽视,不可或缺。政府能否实施健全的环保政策取决于企业的配合如何。中国企业如何适应,配合国际社会、国家政策的大趋势和大需求,在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又如何把环保视为战略筹码,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中提高竞争优势呢?   从绿到金是个关键视角。绿能带来金吗?换句话说,环保能赚钱吗?从可持续性的角度看,除非环保是能够带来金钱的,否则环保产业是不可持续的,何况今天的中国容纳着无数个拜金主义者。   低碳经济走向何方?据说,碳交易比碳税更有效。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交易是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深表关怀的话题。依靠市场原理的环保交易可行吗?各国政府在跨国环保合作议题上如何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CSR)与节能、环保事业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当前所有环保爱好者该思考的问题。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绿色奥运。上海即将举办世博会。我前几天到上海出差时到处看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其主题必然跟环保、新能源、城市建设等有关。可以说,2008-2010年是中国政府与人民集中倡导、推动绿色的战略机遇期。从民生的角度看,我们如何认识中国公民对绿色过程的参与?则是个关键问题。   最终还是需要公民的参与和作用。我自从2003年来到北京以来,明显能感觉到市民在日常生活和常规理念上对节能?环保的意识大有提升。环保袋是个典型例子,在超市里卖袋子也是个好方法。同样重视绿色事业的日本人认为,节能型的生活是快乐的,环保是一种美德。我正为环境献身这种成就感,坚信,今后更多中国人把环保当回事儿。   节能环保给国家带来利益;给党带来荣誉;给企业带来金钱;给社区带来和谐;给家庭带来快乐;给个人带来成就。
个人分类: 环保理念|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hhanb 2010-3-12 15:56
2010-3-10文汇报《笔会》栏目刊登了杨泽文的大山无虎一文,读后颇为伤感。既为老虎的生存境地的险峻而担忧,又为无法医治人类的贪婪而绝望。杨文说,20世纪初的时候,奶奶一家人曾辗转在三江并流地域生活过,奶奶的父亲就是被一只百额老虎袭击而死的。多年后奶奶不再记恨老虎,因为她亲眼见证了这些年来人们是如何一步步吞噬老虎的地盘的,特别不容宽恕的是后来一拨又一拨的人,全副武装携带各种枪支弹药大规模地猎杀老虎。要说犯错错不再老虎,而是人类! 眼见着老虎在一天天减少,人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了,于是山林又成了人类蹂躏的对象,大肆砍伐开始了。结果有一年,丰收在望的苞谷,一夜之间被迁徙路过的数千只猴子一扫而光。奶奶说这就叫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据说目前全世界的老虎已从十个种类减少为五个,数目也有20世纪初的十万只锐减为不足6000只,就这还有2000只被关在动物园里。而中国各地仅存的华南虎只有区区20只,这就难怪,那年周老虎的出现为什么那么受人关注,结果还是一场闹剧。 说实在话,在读到杨文之前,我也常常把这句话当成语使用,多是社会学角度,很少从生态学角度认识这句话的含义,这回算是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学教育课。 我会进一步沿着这个思路联想开去,其实,自然界任何一种物种谁都甭想永远称王称霸,惟有人类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让我担心的是,或许,还未等人类完全坐上这个头把交椅,地球就把人类葬送掉了。 此次两会很少有代表提案事关环保与低碳,这或许与每年两会都有更紧迫、更棘手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有关。但依笔者的看法,环保与低碳这样的话题一点都不遥远,相反都十分紧迫,不要说为全球碳减排做多大贡献,至少要把我们自家的碳排放减下来,把我们自家的环境资源与生态危机缓解下来。否则过不了几年,我们的华南虎也会绝迹的,到时候我们还好意思再过虎年吗?没有老虎了,还有底气喊虎虎生威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钱与技术至上堆砌来的零碳城能撑多久?
hhanb 2010-3-8 10:26
据 2010-3-2 《科技日报》消息,阿联酋 7 个酋长国中,最大最富庶的阿布扎比正在重金打造马斯达尔零碳城,据称已经轰轰烈烈开建的这个零碳城总耗资 320 亿美元。对于这样一座正在建设中的造价昂贵,技术一流、设备设施超先进的零碳城,给记者的印象是:除了阳光、尘土以及那些高高耸立的脚手架,这里还充斥着有钱人的豪气、宏大的梦想以及对技术的顶礼膜拜。 负责设计的英国人诺曼福斯特不无骄傲地说:该项目为未来的可持续城市设计设定了新的基础。一位美国能源高官也放出话说,马斯达尔城被证明是一个有价值的模型。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种依据金钱与技术至上论,靠金钱与技术堆砌而成的零碳城真的能成为未来低碳生活的样本吗? 众所周知推动工业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就是人们对于金钱与财富的追求,无节制的消费欲求不断制造新的商机,资本为了获取最大利润,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一座座以消费为驱动而形成的城市拔地而起,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纷纷趋之若骛地蜂拥而至,围绕着金钱与财富把个城市拥挤的满满当当,工业文明就这样节节攀升,工业社会也就如此这般形成。由此人们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只要不差钱没有办不成的事。正是在这一思想主导下,人们在对待气候问题,环境资源与生态问题上,同样也是拿钱说事,以为只要投入足够多的资金,通过人为的办法、工程的办法和技术的办法就一定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可是事实上,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繁荣,金钱的投入不断增长,换来的是碳排放的急剧增长,气候问题以及环境资源与生态危机不仅没有得到缓解,相反由于金融体系的紊乱,还引发了全面的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现在,又有人试图单纯依靠金钱的投入,来建造一座没有碳排放的孤城,不仅笔者本人对此不抱多大希望,有关人士也表达了深深的疑虑,质疑的焦点是:马斯达尔城未来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低碳城市只能存在于低碳经济、低碳文明与低碳社会环境下,孤立的一座所谓的零碳城,在工业社会模式下很可能既不具有可持续性,也不具有推广价值。 据说,这座零碳城可容纳 5 万居民和 1 . 5 万家企业。整座小城不使用一滴石油,所有的汽车都被要求停放在城外,一条城际快轨把小城同阿布扎比联起来,几条有轨电车和若干辆随叫随到的电动磁导汽车让城里人行动自如。 这样的做法有点类似将污染企业赶出城区,来降低城市污染压力,说好听点这叫重点保护城市,说难听点这叫污染转移。问题是把导致污染和碳排放的因素统统挡在自家门外,只能暂时缓解城市环境压力,可是外部大气环境迟早是要将这座孤城湮没的。除非大家都住在零碳城,可如果这样的话,谁来做出牺牲。就像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做的那样,污染是逐地转移的。 这样的做法还使人想起了生物圈 II 号实验,在一座孤立而封闭的生态空间,生命的存在与成长是难以为继的。或许耗费巨大资金可以建成一座零碳城,但这样的零碳城注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这也就是说,单靠金钱是无法实现低碳生活的。 金钱万能不灵光,那么技术至上就可以吗?自从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技术至上主义又开始重新抬头,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总以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最终都可以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办法得到解决,这种科学技术至上思潮,在当下仍然处于优势地位。难怪马斯达尔城的一位工作人员十分得意地说:我们要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另一位马斯达尔城能源科学研究院的教授,在回答记者的提问:建成后的马斯达尔城的零碳能源系统成本有多大,这个问题时,这位教授答非所问地回答道:既然是未来的能源成本当然高了。只要技术是最先进的,成本将来自然会降下来。显然,这里的人都把马斯达尔城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技术的革新上。可是技术终究只是工具与手段,而不是目的,再说超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与能源,这样也就难免产生碳排放,包括给环境、资源与生态造成新的压力。 我们进一步假设,即使是用现有一流技术建成了这样一座零碳城,可要保证这座以超一流技术建成的城市平稳持续的运转,就必需有更高级的技术和设备来维护,否则任何技术的倒退,都意味着生活质量的降低,甚至也难以做到零碳排放,而要更高技术的支撑,那就必须注入更多的才力、物力与财力进行新的技术研发,这样势必陷入技术至上论的恶性循环:技术,投资、人力、资源新技术,新投资、新资源。只要有不断增长的资源与能源需求,环境、资源与生态的压力就将难以避免。 所以说,单凭金钱与技术打造起来的零碳城未必能撑得下去,或者最终也将落得个类似生物圈 II 的结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72 次阅读|5 个评论
窗前的低碳生活
kingstar 2010-2-28 22:24
常青藤的环境是越来越美了,我选择居住一楼,虽有冬至前后些许阳光的不足,但是平日给我的郁郁葱葱那是享用不尽的,这一点低层的空气好,噪声少,还有经常的花香与鸟鸣,枝头颤动的有阳光,有绿叶,也有不知名的鸟儿,前两天在家,因为要来上海进修。算一下日子,十年了吧,重回华师大,呵呵,莫名的心情。心情不用整理,行李是万万省不得的。看着窗外,猛然发现一只鸟儿,连忙去拿相机,因为前两天拍君子兰、拍瑞香、拍蟹爪兰,都还在书房摆着,一抓就好。 灰鸽? 拍花卉装的是百微,换小白肯定是来不及了,不然效果会更好。呵呵,这就是机遇中的机遇。 现在人已经在上海了,虎年的第一个月圆夜,天终于晴了,也好让我与家人对望了。于是改了QQ信息,佛曰,如来,于是我来了。
个人分类: 摄影艺术|2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週一無肉日 盼深根環保理念
jiangjinsong 2010-2-28 17:49
週一無肉日 盼深根環保理念 【中央社╱台北28日電】 2010.02.28 03:30 pm 無肉日聯絡平台今天發起「虎年全年都少肉」運動,盼無肉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週一無肉日聯絡平台上午舉行記者會,向民眾倡議「虎年全年都少肉」觀念。出席記者會的前消基會董事長、現任人間福報總主筆柴松林表示,目前全球有12億人長期處於飢餓、8億人口處於長期吃不飽狀態,「卻有一群人間接吃了太多珍貴的殼物」。 柴松林說,有的人吃太多,不是指他們真的吃了多少食物,而是為了多吃肉飼養太多牲畜,用了太多珍貴的穀物。他認為,若民眾能盡量少吃肉,不但可省下珍貴榖物,農人也可減少大量化肥及農藥,讓環境及人體更健康。 為了響應週一無肉日活動,吃素的祥興國際餐飲集團董事長黃獻祥宣布自3月1日起,每週一在集團所屬的台北京漾會館推出200個10元無肉便當;包括雲林 縣、彰化縣、新竹縣、台中市等地方政府也陸續宣布,轄內所有提供營養午餐的國中以下學校將響應「週一無肉日」活動,盼觀念紮根基層。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19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题:生命周期评价
MJ2009 2010-2-10 01:45
寒碜了很久,索性就这样开篇吧。说说我目前的课题: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简单说来,LCA是一种环境评价的方法/工具,但是它的方法学与常见的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还是很不相同的,慢慢道来,欢迎提问、拍砖~~ LCA最早萌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据传可口可乐公司为始作俑者。不过比较公认的说法之一是,1973年,为了表示对美国恢复对以色列军火供应的不满,OAPEC对美国及相关国家进行了持续了半年的石油禁运。美国工业界对此有所反省,有些公司开始考虑对自己的生产线进行耗能评估,即算一算自己的生产过程总共消耗多少能量,如何在整体上进行节约等等。慢慢的,围绕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核算的思路开始演绎,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不能在整个“周期”上进行节约,光盯着某个局部去降低能耗什么的,并不能达到总体上节能的目的。 所谓产品的“生命周期”,简单说来就是“生产—消费—回收/处理”这样一条链。当然,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只处于这个链中的一环,即使它关注了自己的这一环的整个过程(比如生产电视机,从最开始生产电路板什么的到最后装配、包装),对于这个产品的LCA来说,仍然可能是片面的。这个一会再谈。 80年代后期,LCA研究慢慢兴起,但是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方法,难免产生很多混乱。1990年,欧、美分别(独立?)举办了一个LCA的研讨会,前者的主办方是国际环境毒理及化学学会的北美分部(SETAC),后者貌似是PG~~两年后,荷兰莱顿大学的环境研究中心(CML)推出了自己的一套LCA方法学,很快,丹麦、瑞典、瑞士等国跟进,CML在欧洲开始雄踞一方。1994年,ISO开始登台唱戏,一系列国际标准(14040系列)逐渐浮出水面,LCA的研究也逐渐由工业界扩展到学术界,规模和规范都已经有了不小进步。 我对传统的环境评估(EIA)了解有限,但是EIA与LCA确乎是很不同的思路,简单举例如下: 1)LCA看的是“产品”,即在做LCA之前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你的评估对象是个什么“产品”?这一点仍然脱胎于先前的工业界思路,而EIA就没有这种要求。因此对一个新建水电站可以进行EIA,看看它的潜在环境影响,这种事情LCA能否对付?把水电站当作一个“产品”,有点怪怪的,或许勉强也可以吧。 2)LCA看的是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一切从原材料开始计算,最终算到这些原材料重新回归到自然环境中,这大概是与EIA的最大不同,也是LCA精髓所在。仍以水电厂为例,EIA看的是这个水电厂“如果”修建起来,“将要”产生什么环境影响(三废,生物多样性,等等)。假如做一个水电厂的LCA(不知道有没有~~),至少得向上追溯到这个水电厂的修建所需要的所有原材料的生产(水泥、砖石、原木……),向下追溯到这个水电厂在计划运转50年(?)后,报废了,将要怎么处理。哈哈,听起来神的很,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懒得做这么长的“生命周期”,这是后话。 我目前做的是牛奶的LCA,但正如上面所说的,很少有人研究“农场生产--加工运输--被消费者喝掉--牛奶瓶/盒最终回收利用”这么长的一条链的LCA(大部分完整LCA都来自于粗略估计),我做的也就是这条链的开端:“农场生产”这一块。为啥呢,因为农业产品有个特点,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往往比后面的消费、利用都高,比如牛奶生产,大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都在农场这个环节,所以备受关注。 呃,先写到这里,谢谢读者的耐心,欢迎提问、拍砖。 今天终于把修改了10遍、屯了半年的文献综述投出去了,第一篇投稿呀,汗一把,等结果吧。是为记。
个人分类: LCA|762 次阅读|3 个评论
圣诞的低碳生活
kingstar 2009-12-24 12:23
早上八点出发,11点到上师大,入住中饭后休息一下,居然房间越来越冷,致电总台,居然暖气晚上才开,这样的低碳的啊,怪不得在电脑前坐着,越坐越冷!这个也太离谱了吧!还有平日忙,居然忘了,临近的圣诞,居然这个时候出来了。嗨,回去怎么向家人交代啊。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3030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碳生活未遂记
mapletian 2009-12-14 21:33
或许男人心中都有驾驶的欲望,在口袋里的银子勉强糊口后,偶就开始关注起车子来,车子也是继羽球装备、手机、计算机等偶又一个闲来无事在网上浏览最多的物件之一,就是贵了许多。 许多人都把车子比作男人的情人,既然是情人,首先就得长的漂亮,其次要有内涵,但对于我辈来说,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经济实用。红色的Ferrari最富有激情,最适合做情人,无奈即便是免费给偶一辆,就以偶的能力,每个月不吃不喝,也管不饱她,何况在国内也难以寻么到适合人家喝得饮料,中石化的虽然号称500强,但油品强不强大家心里都有数。 2009,世界经济一片萧条,风景中国独好,在购置税减半的刺激下,中国的汽车产销在11月份就轻松突破1000万。无论世界经济如何,公司如何裁员,大学生如何待业,反正中国老板姓兜里的钱就是掏不完。眼看着单位里一辆接一辆的京N*****出现,偶激动不已,一直期待加入有车一族的行列,虽然每次出去看到满大街排队的汽车,一再提醒自己,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年底了,温总理刚刚主持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条好消息推出,将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继续推行到2010年12月31号,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终于不用紧紧巴巴地满足自己的购车欲望了,明年再说吧。再仔细一看,减按7.5%执行,看了半天才明白,原来实际是涨了,今年是5%啊,不行,买车,贷款买车,听说招行有个0利息0手续费的活动,也是12月31日截止,贷几万块钱,一年的利息也能省几千块呢,加上购置税省2000多块,也省不少钱呢。 经常在坛子里泡着,心里也有个大致的目标,Cruze、SX4、Forte,比较了一番,加之最近在看韩剧《IRIS》,里面全是新款的KIA,Forte还是很抢眼的,就直奔起亚新出的Forte而去(上图是Forte的coupe版,还是很pp的吧)。一问,乖乖隆的东,火,不是一般的火,大家都知道这个消息了,都来排队买车,4S也是抓住了人们的心理,涨价,一天一个价,让你感觉再不买会更贵,现在不买就亏了,就这一款车,这家店每天能卖出去三四十部。让销售带着出去转了一圈,新发动机动力很强,启动时的推背感很爽,全黑内饰感觉很酷,无钥匙启动感觉很高档。在销售就国内国际局势的忽悠下,决定,买,贷款买,立马填表,没曾想,偶这个招行多年的信用卡用户竟然没有贷款资格。老婆有建行的信用卡,可以用建行的免息免手续费的贷款,不过没带卡。回家,明天来。 回家的路上一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过越想越觉得这是有点不靠谱,10几万块啊,即便贷款,也要花出去几万白花花的银子,而且明年每个月要还几千块的贷款,按照我们俩现在的收入,还了贷款,一个月就1000块的生活费,明年还得攒点钱装修啊,这车一买,好像就没钱了啊。冷静、冷静...... 我还是一穷人,虽然买车曾经离我如此之近。 不过,最近全球变暖正热闹呢,世界人民都在推行低碳生活,奥巴马大叔也拿这个说事,给中国下马威,我也就别给全国人民添乱了,我低碳、我骄傲! 不过,.貌似穷人才低碳。
个人分类: 道听徒说|3422 次阅读|1 个评论
10种方法拯救地球
mapletian 2009-12-9 21:39
前几天终于看了著名的《2012》,虽然故事老套,情节经不起推敲,但片中的特效的确让人震撼,里约热内卢耶稣雕像的倒塌、航母随着巨浪砸向美国总统的时候,估计西方的基督徒们真的绝望了,我们在心底里不免冒出这样一句话再见,我的星球。不过最后拯救人类的竟然是中国人,心里不免窃喜一番。 其实无论有没有世界末日,现在的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越来越关注了。现在的正在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估计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 了,尽管可能其政治目的大于环保目的,但毕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前几天看过一本书《 Ten Technologies to Save the Planet 》,介绍了当前实施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发展的十种技术,作为编辑,本来想把这本书翻译过来,在国内出版,看了一些,感觉还是一般,也就作罢。 书中介绍了10种技术,还是可以了解一下的,有些已经开始应用,有的应该还是在理论阶段,离实际应用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 1. 风能 2. 太阳能 3. 潮汐、海流发电 4. 燃料电池和区域热电供应 5. 有效节能住宅 6. 电动汽车 7. 生物燃料 8. 碳捕获 9. 生物木炭 10.土壤和森林固碳
个人分类: 书人书事|40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源必然耗能,截流才能减排
tian2009 2009-9-17 23:46
节能减排现在是一个政治正确的一个大口号,节能是为了减排,减排指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当下人类文明中,二氧化碳是人类行为产生的最大量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之一。这一点,连曾经对《京都议定书》态度强硬的美国总统布什都不得不予以承认。所以现在节能减排的政治正确乃是世界性的。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中国人凡事总是很容易全民动员,从我做起,我甚至在科技部的网站上看到了一个《全民节能减排手册》,里面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 36 项有助于节能减排的行为,诸如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粮食消费,饮酒适量,减少吸烟,使用太阳能烧水等等。然而,这里否定的很多行为,在多年以前,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是被鼓励的行为,比如买不必要的衣服因为这可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 从现实的层面上,节能减排对于个人及政府的好处并不明显可见,即刻可见,而经济衰退则直接导致个人收入减少,政府 GDP 降低。权衡之下,节能减排就蜕变成个人的道德义务,而政府的当务之急仍然是发展经济。其实,不论公众还是地方政府,都常常处在两种不同的标准之下,同一件事,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说是好的,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说就是坏的。在公众政策层面,到底采用那个标准,则取决于谁拥有话语权。所以常常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大张旗鼓地号召公众节能减排,而真正耗费能源的大户大型企业的节能减排难以落实。这是试图在工业文明框架内部解决环境问题所必然发生的尴尬。 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中,对太阳能的推荐明确出现了两次。太阳能现在已经成为清洁能源的象征,所以成为未来能源和经济的希望。然而,这种希望只是一个幻觉。在我看来,虽然太阳能的使用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是,在当下工业文明的框架内部,太阳能的开发和使用,同样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新能源的开发短期内或者可以缓解环境问题,从长久看,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道理很简单,因为环境问题是工业文明的内在问题。整个工业文明盘根错节,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使得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能源的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其内在的观念依然是工业文明能源为主的观念,以为整个社会经济最重要的是能源,只要有了足够的能源,就有了一切。而正是这种观念,导致或者强化了人类当下面临的环境问题。 能源开发出来,必然是要用的。工业文明的经济体系就是像一个食物链,一端连着大自然本身矿藏、森林、天然水体,另一个就是垃圾固态的、气态的、液态的垃圾和纯粹的耗散热。经济越发达,这个食物链运转得越快,就把越多的大自然变成垃圾。所以,能源越多,产生的垃圾越多当然废气越多,进而导致全球环境问题更加严重。所以,开发新能源在本质上与节能减排有着不可和解的矛盾,这个方向大有疑问。 既然,在物质与能量转化链条的上半截下工夫是个方向性的错误,那么,如果我们期望某些新技术能够为环境改善作出贡献,那么,最直接的技术则是垃圾处理。比如,电池处理。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器所包围,手机、 MP3 、笔记本电脑,也被其中的林林总总的锂电池、镍电池以及传统的铅锌点此所包围。有专家预测,不到十年,中国将迎来第一轮大规模的手机电池作废,而我们直到现在,连传统电池的回收都没能做到基本的处理。 从方向上说,与其把资金和心思上用在开发新能源上,不如把它们用在废弃物的处理上虽然,这种处理也仍然是在工业文明框架内部,所以也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2008 年 7 月 13 日 长春 西安花园 (发表于《新知客》 2008 年第 8 期。)
个人分类: 工业文明批判|301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