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模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浅谈传统思想引入新的元素
rongqiaohe 2020-5-20 16:18
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学说”占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两千多年前,老子为了描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写出了世间“统一方程”(如图1所示)。当时,没有x,y,z这样符号,因此,他老人家采用汉字作用代表,这就是“阴”和“阳”,以图形表示出了“统一方程”。 图1、阴阳图代表了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运行规律。任何存在于世间的事物,都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只有阳,或只有阴,均不能存在于世间。天圆地方,只有正反两方同时存在,事物才能够运行和生存。不仅如此,该图还提示大家,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这就是图中小圆圈),任何事物都不是纯而又纯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包含了其反面,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然而,虽然该方程描述了人世间和自然的运行规律。但是,该“方程”过于黑白分明,不是友,就是敌;不是好,就是坏。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认识能力越来越强,该“统一方程”就难以准确、完整解释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了。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存在一个模糊地带。因此,黑白分明,不是友就是敌的思想意识显得极端。因此,“黑白分明”在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往往造成误解。 阴阳之间应该增加一个模糊地带,即一个灰色的阴阳界。据此,我们画了一个阴阳图,包含了灰色地带。当然,阴阳相互作用,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所以,阴阳图中有直接和间接接触的不同方式(如图2所示)。敬请各位读者批判。 图2、新阴阳图。黑白之间存在一个模糊地带。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黑白分明,具有清晰的界限。如果 采用这个图来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我们做事情,就不会“一刀切”了 。
个人分类: 浅谈|2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都是你的错,谁让你点火
dfedhw 2018-6-9 16:39
杭州纵火案,法官到底是怎么说的? 来自公众号 靠山屯闲话 微信号 ifire-hy 话外音2 1.1 类似“尽职尽责”这样的表述和评价本身就很含糊,边界可以划得无限大,就算想逾越这样的边界,貌似都很难。 1.2 火场救援规程至多只是一些流程步骤乃至安全注意事项,实际当中不可能规定具体的完成时间,所以永远不存在拖延,也就不会有失误,自然也谈不上失职。 1.3 推论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猜测或臆断,不代表客观事实。即便推断属实,也不该以此就作为可以绝对免责的前提条件。 2.1 与上一条相类似,首先推论未必能站得住脚,其次,似乎只要人死在先,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中的一切懈怠与责任都可以免于追究。 2.2 与前两条均有关联,同样想表达的意思是:设施失效仅仅只是导致了更多的财产损失,与是否致人伤亡进一步划清界限。 2.3 与前面略有不同,前几条表述的是:但凡认定人死在先,后续的所有努力均是徒劳无功,所有问题不需要再进行计较。本条表述的是:只要设施失效是在起火之前,就可认为是业已存在的客观条件,但凡不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认为与危害后果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既往不咎。 用一张图可以大致解读如下: 推论本身的逻辑就让人云里雾里,其次,基于推论成立的各项责任判定及划分原则同样难以令人心悦诚服。按理说草民等没能力判断孰是孰非,可在此次事件的整个过程当中,当事人是否真的错得如此离谱,能否独自承受生命之重,似乎还需要细细推敲。 杭州保姆纵火案一年祭,保姆被宣判死刑后,追责才刚刚开始
2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的波纹
pingguo 2017-11-2 15:30
在确切的我与不确切的一首诗之间, 在确切的一首诗与最初的你之间, 在确切的你与模糊的爱之间, 在确切的爱与不确切的生死之间, 荡漾着时间的波纹。 波纹传到远方的岸边,叫什么名, 没有人知道, 也无从询问。 一些重于泰山的书信, 如今已变成羽毛, 缓缓降落,或者缓缓升起, 在确切的深秋的风里。 2017-10-27
个人分类: 诗歌|1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义计算群:带歧义或模糊前行,有如带病生存】
liwei999 2016-7-11 05:02
众所周知,作为符号系统,自然语言与电脑语言的最大差异和挑战在于其歧义性,有两类,结构歧义(structural ambiguity)和一词多义(相应的消歧任务叫WSD,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如果没有这些随处可见的歧义,自然语言的自动分析就会与电脑语言的编译一样做到精准无误。因此,一般认为,自然语言parsing和NLU(自然语言理解)的核心任务就是消歧。至少理论上如此。 有意思的是,尽管自然语言一词多义极为普遍,结构歧义也颇常见,人类用语言交流却相当流畅,很多时候人根本就没有感觉到歧义的存在。只是到了我们做 parser 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时候,这个问题才凸显。与宋老师的下列对话显示,计算语言学家模拟结构分析常遭遇歧义。 宋: “张三对李四的批评咬牙切齿”,这是两可。 “張三对李四的批评不置一词”,这里有第三种可能。 “張三对李四的批评保持中立”,另一种两可。 “張三对李四的批评态度温和”,这是三可了。 我: 宋老师 我已经晕了。您是计算语言学家的敏感或敏锐,绝大多数 native speakers 是感觉不到这些句子之间的结构歧义及其不同之处的。 目前的 parsing 结果,“保持中立” 的主语(S)是“批评”,这个解读不是不可能(批评意见的保持中立,可以间接指代给出这个批评的“张三”),但很勉强;多数人的解读应该是:“张三” 保持中立,“张三”不是“批评”的主语,“李四”是,不仅如此,“批评”隐含宾语回指到“张三”。第二句的parse倒显得更合理一些,关于这个“批评”(Topic),(其)“态度是温和的,指代的是“张三”,而“批评”“李四”的正是“张三”。 宋: “张三对李四的批评”+谓语,就批评者和被批评者来讲,有3种填坑的可能: (1)批评者是张三,被批评者是李四。(2)批评者是李四,被批评者是张三。(3)批评者是李四,被批评者是第三者。 “置若罔闻”与“不置一词”不一样。对于这个V的主体A来说,一定是有一个评论,“置若罔闻”是说该评论是针对A的,而且是负面的;“不置一词”则没有这两条限制。 我: 两个逻辑谓词(句末的谓语和前面的“批评”)抢同一个PP(对),计算上总会遇到 scope 纠缠。再加一个 “对(or 对于)” 歧义就没了。“张三【‘对于’【‘对’李四的批评】 保持中立】。” 可是两个 “对” 听起来别扭,很少人这么用。 结构歧义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可怕。如果目标是语义落地 需要调整的不是追求落地前消灭一切歧义,而是反过来思维,如何让语义落地能够容忍歧义的保留,或者歧义的休眠,或者任意的某个 valid 的路径。其实人的理解和响应 也不是在 ambiguity-free 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医学有一个概念,叫带病生存。语言理解也应该有一个概念,带歧义落地。适度的歧义作为常态来容忍。 这是结构歧义,WSD 更是如此。绝大多数语义落地 可以容忍或绕过 WSD 的不作为(【 NLP 迷思之四:词义消歧(WSD)是NLP应用的瓶颈 】)。MT 可能是对 WSD 最敏感的一个语义落地的应用了。即便如此,也并非先做好 WSD 然后才能做好 MT 落地(MT中叫 “lexical transfer”)。有亲戚关系的语言对之间 有很大的 keep ambiguity untouched 的空间 自不必说。即便在不相关的语系之间,譬如英汉的MT中,实践证明,全方位的 WSD 也是不必要的。细线条的 WSD 则更不必要。细线条指的是 词典里面的那些义项, 或 WordNet 中 synsets,其中的很多本义和引申义的细微差别 没有必要区分。 还有那些那些 hidden 的逻辑语义,是不是要挖掘出来呢?迄今为止,我们在句法后的语义中间件中做了部分这样的工作,但一直没有全力以赴去做全,虽然因为句法结构树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了,这个工作并不是高难度的。 今天思考的结果是,其实很多 hidden links 没有必要整出来。如果一个 hidden link 本身就很模糊或歧义,那就更应该置之不理。自然语言带有相当程度的模糊性,语言本身也不是为了把每个细节都弄清白。人的交流不需要。如果一个细节足够重要,但这个细节在表达上是 hidden 的,省略的,或模糊的,那么人的交流就会在接下去的句子中把它 explicitly 用清晰无误的句法结构表达出来。 从语义落地的实践中也发现,大多数的 hidden links 也是不必要的。背后的道理是:信息流动的常态是不完整,不完整在信息交流中起到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信息核心的重要作用。 理论上,每一个提到的谓词都有自己的 arg structure,里面都有潜在的坑,需要信息的萝卜来填。但语言的句法会区分谓词的不同地位,来决定是否把萝卜显性地表达出来,或隐去萝卜。常见的情形是,隐去、省略的萝卜或者不重要,或者不确定,都是信息交流双方不太 care 的细节。譬如一个动词 nominalize 后,就往往隐去 args (英语的动名词,汉语利用“的”的NP句式)。这种自然的隐去已经说明了细节不是关注点,我们何苦要硬去究它呢? 当然,上面说的是原则。凡原则一定有例外,某个隐去的细节如果不整明白,语义就很难落地到某个产品。能想到的“例外”就是,很多 hidden links 虽然其语义本身在语用上不是重要的信息,但是至少在 MT 的产品中,这个 hidden link 可以提供结构条件,帮助确定更合适的译词: e.g. this mistake is easy to make:make 与 mistake 的 hidden VO link 不整出来,就很难确定 make 的合适译法为 “犯(错误)” 关于隐去或省略的大多是不重要的,因此也 NLU 通常不 decode 出来也 OK,可以举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 Giving to the poor is a virtue Giving is a virtue give 是一个 3-arg 的谓词,who give what to whom,但是在句法的名物化过程中,我们看到第一句只显性保留了一个萝卜(“to the poor”)。第二句连一个萝卜也没有。 我们要不要从上下文或利用标配去把这些剩下的坑都填上呢? 不。 白: 从陈述性用法“降格”为指称性用法的时候,对坑所采取的态度应该是八个字:“来者不拒、过时不候。” 比如,这本书,出版比不出版好。 我们没有必要关心谁出版,但是既然提高了这本书,填坑也就是一个举手之劳。 我: 很同意。就是说,一般来说对于这些有坑近处没萝卜的,我们不要觉得愧疚和心虚,who cares 【相关】 【 NLP 迷思之四:词义消歧(WSD)是NLP应用的瓶颈 】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立委NLP频道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3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控制理论没有未来?
热度 4 zlyang 2015-12-29 15:16
控制理论没有未来? 好像线性 P I D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controller)控制、模糊控制是有实际用途的。其它的在实际中往往不很好用。 (1)线性系统,比非线性系统的稳健性好:这是线性控制比非线性控制在实际中好用的主要原因。这个应该是范剑青和姚琦伟(Jianqing FAN, Qiwei YAO)老师证明的。不是真傻证明的。 推论:在常规的较慢变化的系统里,线性预测控制往往是有效的。 (2)在复杂多变环境里,模糊控制是优先考虑使用的有效控制方法。 (3)一般地,需要优化的参数少的控制系统,在实际中的效果也往往很可靠。不是越复杂越先进的方法好;相反,是相对简单的控制方法更有效。 (4) 赶紧去学 sophisticated 的方法吧!好发表论文。不发论文:不给学位,不给职称,不给经费。 以上是科研笔 记,其中的(3),是我们多年思考的结果。我们宣称这个发现的优先权。 相关链接: 谢力,2015-12-29,控制理论没有未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9170-946617.html 朱豫才,2015-06-21,控制如何不死?--- 3. 模型,模型,还是模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62928-899565.html 朱豫才,2015-05-14,控制如何不死?--- 1. 控制界被数学了50年,该 物理物理了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62928-890262.html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5929 次阅读|14 个评论
模糊说数
Huarong1940 2015-11-3 12:52
乍看标题,你可能误会此文有关数学,其实不然。此文属于“咬文嚼字”的语言类。 最近,我在微信里和中学的老同学们群聊。有一段讨论,是关于汉语中对数量的模糊说法。现将其拷贝于下。 ----------------- 老池 2:52 PM 请教各位:“数以千计”,用来慨述1000--9999的数量,合适吗? 老唐 3:05 PM 何以出此问? 从数量定义而言,此定义肯定无误。然而,就汉语,仍至其他语言,在量词使用上,常有引伸或转义,𣎴是吗? 老李 3:09 PM 我想不合适,“数以千计”应指“若干”千,不仅有个位数也可以有两位数(参阅鲁迅的《祥林嫂》)。1000~9999 称作“四位数”更合适。 老池 7:39 PM 我在写百年前闽清六都的古民居的数量,正在推敲如何说更靠谱。过去写“上百座”,太少了!估计有好几百,甚至几千。于是有“数以千计”和“上千”的推敲。忽然发觉我拿不准“数以千计”的含义,肯定是当初课堂上思维开小差,没把语文老师的说教听进去。所以请教各位同窗。惭愧惭愧!【表情尴尬】 老李 8:03 PM 噢,如果是这样,我觉得用“数以千计”是合适的,因为“数以千计”有很多、又有大约数的含义,也可以说“数千”座。如果说“上千”座则是八九百、近千或一千多的意思,你可能还嫌少。 老张 10:30 PM 关于“数以千计”和“上千”,我认为都是靠近一千的模糊说法。“上千”即大或等于一千;“数以千计”则可能更多一点,大约1〜3000。若再多至5000左右可以说“数千”。 数的模糊说法,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十来个”“百来个”等说法中的“来”字。按老北京人的说法,这“来”表示“小或等于”,因为这是“来”而非“去”。但是,如今全国推广普通话之后,人们都把“来”当成“左右”的意思了。比如李兄,就认为“上千”的“上”含义很勉强,其中或许有“下”的可能?【做鬼脸】 总之,语言是随地域的扩展和时间的延续在不断变化的,模糊的说法往往更加模糊!哈哈! 老张 10:45 PM 老李说“1000~9999 称作‘四位数’”,这是数学的定义 ,绝对正确。但是 在汉语的模糊说法里,“xxxx多达四位数”就很值得推敲一下了。言者原本说的是刚过一千,即便超过也不多,但他偏偏想让听者觉得此数多达“数千”。我通过这场讨论,才悟道:原来,汉语的一些模糊说法后面,隐藏着言者的某种心机! -------------- 请问各位博友,对于“数以千计”、“上千”、“数千”、“多达四位数”、“十来个”等等,你是如何理解的?
2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在UC Berkeley访问美国院士Lotfi Zadeh(一)
热度 12 dwchen 2013-9-26 20:53
最近收到 Zadeh 教授的邮件,是他有关 Possibility (可能性) 和 Probability (概率论)讨论的文章,认真读过,受益非浅。更重要的是,这封信把我的思绪带回到 4 年前,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的快乐时光。想到当时就这个专题, Zadeh 教授也曾经组织过几次讨论。 我在 2009 年1月到 2010 年1月期间,有幸去了伯克利,访问了 Zadeh 教授,在他的指导下,度过了 1 年真正的学术研究生涯。本来,回国就想写一篇文章来总结这段访问经历,没想到回国之后一直忙忙碌碌,加上研究上也没有太大进展,也不好意思写,以免辜负了 UC Berkeley 的鼎鼎大名。 没想到,回国弹指一挥间,已经 3 年多了,如果再不写,我恐怕我的记忆实在是太模糊了,对不起提出模糊理论的 Zadeh 教授。 Zadeh 教授一直宣称模糊理论其实不模糊,而是试图以精确的数学来描述模糊现象的。 1 、初识美国院士 Zadeh 我认识 Zadeh 教授其实是在中国广州。记得 2005 年,广州开 ICMLC 大会(机器学习与控制论国际会议)。当时,会议的征文通知上,明确指出,美国工程院院士、模糊理论之父、加州伯克利大学的 Lotfi Zadeh 教授将出席大会,并做主题报告。 当时,我刚博士毕业 2 年,还是一枚普通的讲师,靠讲授本科生课程模糊系统争点工分,也做了一点有关模糊理论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研究来应对考核。想到没有Zadeh教授的理论和方法,我可能就年度考核通不过,具有被解聘的风险。一看到 Zadeh 教授将来中国的消息,我非常兴奋,立即决定投稿。运气不错,没不久就收到录用通知后,当时经费很少的我,立即就定了机票去广州,很有现在 90 后追星的感觉。 记得 ICMLC2005 开得相当成功,人山人海,基本都是看在 Zadeh 教授的面上。在大会主席的隆重介绍了Zadeh的经历和头衔,头衔实在太多,经历实在太传奇,好像都讲了快20分钟之后,Zadeh教授终于闪亮登场。我的位置距离讲台不太远,Zadeh的个头似乎不太高,约170cm, 头上已经没有头发,看来聪明绝顶是没错的。Zadeh给我第一印象有点像星球大战中的尤达大师,这完全没有不敬的意思。 Zadeh 教授非常有激情,报告的题目好像是讲 GTU ,也就是“不确定性的一般理论”,也就是如果将模糊理论和概率论统一在不确定的大旗下。我知道有些概率论专家对模糊理论大肆攻击,认为模糊理论能解决的问题概率论都能解决。Zadeh教授当时已经有了和谐社会的思维,不去攻击概率论,而是说概率论和模糊理论相互补充,并力争将这两者统一于不确定理论中。 4 年后,我在伯克利又听了 Zadeh 教授一次同样标题的报告,当然内容更深入了一些。后来,我到伯克利才知道, Zadeh 教授一个题目一般都研究 10 年,才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而且会继续该题目,开展新的工作。而不像我们经常换题目,什么热门做什么,年年换题目,到处刨浅坑。 会后,大家将 Zadeh 教授团团围住,提问的提问,合影的合影。我当时运气比较好,和 Zadeh 教授合了张影。后面,到中午吃饭的时间,我们是普通票,吃的是自助餐。根据中国特色和惯例, Zadeh 教授当然是在 VIP 包厢,和大会主席等一起共进午餐。其实,大会也是这么安排的。在我正准备吃饭的时候,突然看到 Zadeh 教授也端着自助餐的饭盒坐在我们桌子旁边。后来才知道,是 Zadeh 教授主动要求和普通参会人员一起吃饭,坚决不去 VIP 包厢的。 Zadeh 教授一边吃饭,一边和我们青年人聊天。我的运气实在不错,很快轮到我发言了,我简要介绍了我的研究工作和模糊系统的教学, Zadeh 教授非常高兴。当然交谈的机会只有几分钟,就被其他人员打断了。能听到Zadeh的大会报告,我已经感觉到很满意了,没想到还有机会和 Zadeh 教授聊一次,这简直是意外惊喜,真是不虚此行,完全对得起注册费和机票钱了,简直是物超所值。 2. 申请访问 Zadeh 教授 从广州会议见到 Zadeh 教授后,我的运气好像就开始好转了,在 2005 年底顺利评上了副教授。在申请研究生课程的时候,我又申请讲授软计算课程。这次,我的运气依然不错,课程申请也很快被批准了。软计算也是 Zadeh 教授在 90 年代初提出的新的理论,是在他1965年提出的模糊理论基础上深入发展而成的。 2008 年,我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可以到美国访问一年。记得当时的规则,是先拿到资助,再联系导师。我就冒昧地给 Zadeh 教授写信,介绍我的工作,说到广州时和他的相逢,并发了一份详细的简历和论文列表。没想到,几天后,居然收到 Zadeh 教授的回信,他同意我去伯克利做他的访问学者,还特意提到每年都有几十个人申请,他只能接受几名,这让我非常感动和激动。而且,这也说明了Zadeh教授具有惊人的记忆力,3年前的事情居然还有印象。而且Zadeh教授还特意指出,对于应用模糊和软计算理论解决城市交通和轨道交通问题非常有意义。这更让我倍受鼓舞。 在填写完成大量的表格,盖了无数的章之后,我终于来到了美国大使馆签证处。第一次签证居然没有直接过,签证官在问了我几个问题后给了我一个 Check。我还想解释一下,签证官明确告诉我如果不服就直接给拒签。我只好悻悻然离开。 在经过漫长的 2 个月等待之后,我终于拿到了 Visa 。当时很有上非诚勿扰的感觉,真想大声喊道:Zadeh教授,我来了,你在哪儿?
个人分类: Zadeh|13031 次阅读|23 个评论
“模糊”事件,概率不一样的世界
热度 1 yhy188 2012-3-4 00:07
“模糊”事件,概率不一样的世界
竞猜游戏 知 :箱中 现有 球90;其中红球(R)30,黑球(B)和黄球(Y)共90. 规则 :竞猜仅一次,且不用付出。 奖金 :猜中时100¥,猜不中:0 决策方案: -------------------------------- P1. (D1)红球;(D2)黑球 问君:D1还是D2? -------------------------------- 竞猜(续) P2. (D3)红球和黄球 (D4)黑球和黄球 问君:D3还是D4? ============================================= 结论: 若P1选D1,概率和期望决策公式,可解释为 P(R) =P(B) ; 若P2选D4,概率和期望决策公式,可解释为 P(R) +P(Y) = P(B ) + P(Y) ; 矛盾点: 依据 概率和期望决策 公式,解释这里的现象,出现矛盾。 分析: 概率的适用性? 随机事件。这里的“ 黑球(B)和黄球(Y)共90 ”,一次性,不可重复实验。 人们的决策理性与非理性。基于期望最 大的决策理论,V=E*P,解决这里的V=100*P(?),是否能帮助人们决策? 讨论: “ 黑球(B)和黄球(Y)共90 ”,向模糊逻辑求助解释。 将概率\模糊的条件进行松弛,P*( X A (u) *E )??? 其中,模糊时,P=1, 随机事件时, X A (u)=1 --------------------------------------------- 拓展:如何有效地做这里的决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06 次阅读|3 个评论
精确? 模糊?
wdfzacw 2010-8-4 08:42
模糊,混沌,神经网络的兴起,说明精确到模糊阶段来到了.精确到一定程度,精确不下去了.开始混沌.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IEEE模糊系统(FUZZ-IEEE 2011)国际会议预报
wanyuehua 2010-4-12 06: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FUZZ-IEEE 2011) 会议网址: http://www.fuzz-ieee2011.org 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11年1月15日,论文录用通知:2011年3月30日 会议地点:中国台湾台北,2011年6月28日2011年6月30日 该会议基本是每年召开一次,2011年会议已是20届,会议论文集由IEEE出版,每届会议均选择优秀论文到SCI、EI收录期刊出版, 该 会议论文均被EI、ISTP收录。 2009 年的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会议被EI、ISTP收录384篇,其中中国(其中台湾地区52篇)96篇,日本71篇,韩国42篇,英国21篇,西班牙19篇,伊朗14篇,法国、美国各13篇,新加坡11篇,加拿大9篇,印度7篇,意大利6篇等。 会议主题: Fuzzy control and robotics, sensors, fuzzy hardware, fuzzy architectures Fuzzy optimization and design, decision analysis and support Fuzzy data analysis-clustering and classifiers, pattern recognition, bio-informatics Fuzzy information processing-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retrieval, fusion, text mining Knowledge discovery, learning, reasoning, agents,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Type-2 fuzzy sets, computing with words, granular computing, rough sets, fuzzy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Fuzzy set theory, fuzzy measures, fuzzy integrals Rough sets, grey systems Fuzzy systems and internet applications Kansei, human-machine interface, brain- machine interface Fuzzy image,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vision and multimedia Industrial, financial,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 Optimization, decision analysis, decision making, multi-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Software and hardware applications Adaptive, hierarchical, evolutionary, neural and nature- inspired systems Hybrid systems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s
个人分类: 国际会议预报|8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确定性现象之二——模糊
lxj6309 2009-12-7 11:25
对于实质科学来讲,模糊是个客观存在,模糊现象的定义必须给出其物质内容的含义。从纯数学的定义是看不出这种含义的。对模糊现象的科学描述关键是给出了隶属度函数的概念,这就是使得不确定性有了确定性。实际上,对任何不确定性的科学描述就是给出其确定性的方面。有不确定性的问题就是科学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完成的科学理论不能有不确定性。所以,科学是用确定性来描述不确定性。本文的工作包括: 1. 建立了从模糊概念到模糊数、模糊变量到隶属函数分布的概念序列; 2. 把归一性作为一个公理,认为其避免了一个元素同属两个相斥集合的悖论的出现。 3. 提出了模糊数公理,该公理肯定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能力,不会把一个对象归属到两个极端相反或距离很大的模糊类上。 链接: 模糊现象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4587 次阅读|1 个评论
《系统评价学》中的学术创新
lxj6309 2009-10-13 16:58
书名:系统评价学 作者:刘新建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 1. 系统评价理论创新 (1) 区分评价目的和评价目标,确立评价目的在评价方案设计中的基础指导作用。 (2) 深入系统分析了 系统评价学 的哲学基础,特别是价值哲学基础,确认价值关系是系统评价实质上的处理分析对象。正确评价的基础是正确认识价值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3) 建立了 系统评价学 的方法论基础 —— 测量原理。评价是广义的测量,是在事物的属性值本体与人们的概念认识之间建立映射关系。 (4) 对系统评价的功能、职能、标准和原则等范畴进行了严格科学地界定和分析。 (5) 提出并定义了完备评价指标体系概念及其建立方法论,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建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6) 提出了建立系统评价模型和评价模式的一般方法论和典型样本建模法。 (7) 发展层位评价模式和提出层位评价理论。认为层位评价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建立一般评价模式,层位评价模式可以更有利于得出合理的评价结论,并指导实际工作。认为层位评价理论具有重要的评价学基础理论意义。 (8) 建立了一般评价模式可靠性分析的概念与模型。 综合长期积累的理论研究成果,本书在合理界定研究对象和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初步给出了 系统评价学 的学科理论框架,为建立全面科学的 系统评价学 提供了一个基础,对于改变长期以来评价实践缺乏实质理论指导的局面有重要意义。 (9)重新考察了权重概念,强调其主观性及评价目的关联性。 (10)对主成分分析用于评价提出了评判性分析。 2. 不确定性理论创新 (1) 把事物现象不确定性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近似不确定性、随机不确定性和模糊不确定性。认为灰色不确定性是一种综合不确定性。采用实证描述法,给出了关于随机性和模糊性的新定义及其产生的来源:测量不确定性、预测不确定性和决策不确定性。 (2) 采用实证性定义模式,重新定义了统计规律和概率两个概念,划分了第一类统计规律和第二类统计规律,提出了联系大数定律和统计规律的大数公理。 (3) 采用实证性定义模式,重新定义了模糊集合、模糊数,提出了模糊变量和模糊变量的隶属函数分布概念。提出了模糊公理。 (4) 基于实证性分析,提出了一套新的灰系统概念:白色信息元 ( 完全信息元 ) ,黑色信息元 ( 零信息元 ) ,灰信息元,灰系统以及灰值,灰数,标准灰数,灰变量,动态灰系统;提出了灰数的基本性质 —— 可改进性;提出了灰数的四则运算法则(这个法则后来发现与区间数的运算法则相同,但是我在这里是独立提出来的,并强调了与灰数的关系)。 (5) 改进了描述一般不确定性的相对平稳型模型。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5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模糊”论该休矣
sunaihua 2009-9-18 16:17
看新闻,听到这样一则新闻,说三峡蓄水,三峡周边小地震频发,但有关专家认为三峡库区周边不会发生5.5级以上的较大地震,我听了就感觉不爽,网上、报上、新闻里老蹦出来些专家发表评论,有时候前面说了,连夜都没过,就被推翻了,民众就质疑这是什么专家,是专家还是砖家。这则新闻综合信息就是专家说了三峡蓄水会引发地震,但没大地震,三峡安全。但若是以后三峡发生了5.5级的地震,专家负不负责,还是不是专家,专家会不会又找原因说这或那的因素,甚至用不大懂的名词来蒙民众,当年专家还说大坝建好了,长江洪水将百年难遇,电量照亮某某广大地区呢,不知道实现了没有。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像这种重大的事情,奉劝不要再笼统的说有关、有些、有什么什么的了,直接就是XX专家认为XX,如果觉得这个专家还不够权威,就用权威机构的名称,这样我相信更可靠些,如果有不负责任的乱扯,正好抹掉这个权威,真是不错。搞得含糊其辞的,等发生了又没人认帐,算怎么回事!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