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独立思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幼儿的独立思考
黄安年 2010-1-6 10:12
幼儿的独立思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6 日发布 独立思考是不分年龄阶段的 , 在日常生活中和教育学术领域中也是如此 , 在什么时候都很重要 , 并非学术水平越高、资历愈深的人一定很重视不同年龄段人独立思考的。近日三岁半小外孙由美国来京小住 , 他的某些独立思考能力令我刮目相看。前天 , 他要外公帮他用塑料垫搭个快速气船 , 让我坐在里面由他来驾驶开船,搭好后 , 我本以为就在原地象征性地启动开船仪式,没有想到他别出心裁地双手驾驶船体向前方挪动了好几米 , 说是从北京开往纽约,这种移动船是我没有想到的 , 确实比原地不动象征性挪动要到位 , 你说幼儿没有独立思考的因素,恐怕不是。笔者感到我们要善于保护和发现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各种积极因素,这点从幼儿抓起是很重要的。 见附图祖孙俩在船上。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857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数制理论看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accsys 2009-12-31 10:27
姜咏江 自己的脑袋应该长在自己的肩膀上恐怕是对那些不愿意独立思考的人强调要独立思考吧?学习需要独立思考,从事科研更需要独立思考。人有虚荣心,做导师的大概虚荣心会更强一些,这是通病。由于学生烦人的独立思考和自己虚荣心而放弃了真理,确实有失导师的风范。举一个数制理论的实例,这足能说明不强调独立思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计算机运算器是根据数制理论设计出来的。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教材都一直在介绍一种纯技术观念的数制理论,按照这种理论只能随意解释机器实现算术运算的道理,影响人们对运算器设计的掌握和改造。 学过计算机课程的人都见到过原码反码补码等概念。运用这些概念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运算器设计的原理,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指导我们将新的运算器设计出来吗?需要认真地独立思考。 下面的一些叙述在多数教材中都能见到。 (1)二进制数的最高位是符号位,因而8位二进制数00000000和10000000就应该被解释成+0和-0。 不用说0无正负的基本概念如何,单就在计算机中实际产生的二义性就叫人恼火。这个二进制数10000000的值是128,或-128,而不是所说的负零! (2)对补码概念的解释也五花八门。权威一点的定义如下: 补 = x 0 x 2 n (mod 2 n+1 ) 或 补 = 2 n+1 + x - 2 n x 0 (mod 2 n+1 ) 这种用实数理论定义补码的方法勉强可以解释补码制,然而用这种本末倒置的概念去设计运算器,将增加了多少对运算器设计的困难!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的说法是从巨人那里抄来的,面对巨人的这个混乱的概念,难道我们不应该提倡独立思考吗?我国之所以长期在计算机核心领域滞后不前,不加分析地接受国外的所有理论和方法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计算机或者说机器能够实现算术运算的基本理论是限位数(关于限位数的理论请见本文笔者给出的附录),这是我学习巨人给出的补码概念之后独立思考出来的东西。国外一些人不认为计算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与他们在计算机领域,这些年重技术不重理论研究有关。由于计算机产业让国外的厂商在世界上确实地捞了一把,而且计算机的生产还会让他们大赚,因而将计算机的制造技术作为了头等大事研究是必然的,小小不然的理论问题不值得他们去花费时间,其中机器表数和运算实现理论就是一例。 计算机靠什么理论的支撑实现算术运算的?按照上面提到的两项去做,七扭八拐实在是离题太远。其实计算机实现算术运算的基本理论,说起来连中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限位数的基本道理可以如下简述: 数码个数固定的数就是限位数。用数码按照逢N进一规则书写的限位数,最高进位会丢失,这种看似缺点的现象,恰为机器实现算术运算带来了方便。数码书写的限位数不但有序,而且总数一定,其中和为总数的两数中,较大的数如果代表较小数的相反数,不但能解决用限位数表示正负数,而且也能解决用机器实现算术运算的问题。限位数是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运用它来进行计算机设计,简单易行。 可以说在计算机理论的研究中我捡了一个漏,如果不独立思考,大概连漏也不能捡到,这是一定的。 新年就在明天,民科老姜给科研界的所有朋友拜年啦! 预祝大家新的一年有更大的科研创新! 2009-12-31 运算器设计的理论
个人分类: 教学点滴|52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提倡独立思考才能进入科研实战
accsys 2009-12-29 10:44
王鸿飞老师的一篇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更好在科学网引起了波澜,原以为王老师在炒作,但细想,问题却不那么简单。是否提倡独立思考是在科研领域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不可当作儿戏。 学生在从事科学研究以前的重要特征是学,他们要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过来,学习那些完全成熟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由于这些阶段学生知识的积累,一般还不足以达到创新的程度,所以对他们的普遍要求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为主,让他们少一些不着边际的独立思考,尚在情理之中。即使如此,提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该阶段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到了大学本科可以提倡以学为主,学研结合,这时提倡的研是一种教育的过渡现象,主要是为了提高本科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层次到了研究生一级,教育的重点就要以研为主,学研结合,学已经从为主的地位,降到了辅助科研的位置。研究生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新问题,寻求新问题的理论和解决方法。如果这个时期,仍然将学放在主要的地位,那么就失去了研究生层次教育的水准,更不要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既然是研究,就必须独立思考,这是研究生导师一定要提倡的事情。 所谓创新即为前所未有的东西,这种前所未有的东西,如果不经过研究生自己独立思考,如何得来?当然,真正的知识创新需要已有知识的积淀,即所谓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子们在本科阶段就往巨人肩上爬了,到了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就应该基本上满足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条件,如果还达不到这个基本条件,那就不够研究生的资格。不然就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不够。 作为导师,也许会被学生所为难,对那些不着边际的独立思考得来的问题所恼火,但是,同自己的学生讨论问题是导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他们错了,也要通过讨论来耐心地说服他们,进而促进学生的正确独立思考,而绝不能让他们放弃独立思考,不然研究生们就很难进入科研实战。 呜呼,中国科研界的导师,若如此指导研究生的学习,中国科研落后的帽子何时可以摘掉? 2009-12-29
个人分类: 教学点滴|6142 次阅读|4 个评论
【置顶】我眼中的天才(兼谈创新、独立思考)
热度 16 ljry8044 2009-12-27 17:29
虽然我很关心“天才”、“大师”这个话题,虽然该话题已在科学网上被反复探讨,但我一直未参与。主要是觉得只有天才自己才对此有发言权,而我又不是天才。但看到最近关独立思考话题后,又联想到之前被反复提及的创新话题,还是决定谈一下我的看法。 环球科学:天才过人之处 我在转载的另一篇博文 “环球科学:天才思维解密” 总结出,天才的思维在于整体流畅性。 文中以国际象棋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常人只看到局部时,天才却能纵观整个棋局,能一眼将整个复杂的棋局记住,同时与多位高手对弈。 天才思维还很流畅,在常人只能计算一步、两步时,天才却能准确无误地连续计算七步、八步。 有了这等优势,象棋天才自然具备了常人望尘莫及的棋艺。 天才黄万里的过人之处及深远影响 显然,超强的整体连贯性可以保证天才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具备常人远不能及水平,其作用意义自不言而喻。下面仅结合我所敬仰的天才黄万里稍作展开。 20世纪中叶,中国和苏联专家认为黄河挟带泥沙为害河,试图建设三门峡水电站来清理黄河,并兼发电。 黄则指出,黄河是一条好河,正是这些泥沙冲击成了黄河三角洲平原,成为中国最大的三角洲,比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都大。这片大平原,养育着几亿中国人口。他说,“黄河清,圣人出”的想法(毛爷爷的念头)不符合自然规律,是荒唐的。黄河出海口的泥沙至今仍在造陆,而中国最缺的就是平川地,因此黄河是中国的利河。 总之,常人看到一水坝时,黄则看到了整个黄河、黄河三角洲平原以及与之相关的整个中国,在常人看到短期的发电效应时,黄则看到了黄河上下五千年的孕育华夏水土作用。 在常人看到建立三门峡水电站可以发电的局部短浅现象时,黄则指出,这会给陕中等整个黄河流域带来深远的灾难,而且,水电站也会逐渐失效,巨额的投资只能被浪费掉,并造成深远灾难,坚决制止。 制止无效后,黄又指出,须在三门峡大坝下方打六个洞以排沙泄洪,得到了初步同意,但操作时又被一批傻瓜拒绝了,因为月亮是苏联的圆,他们相信苏联专家,不相信中国个别天才。 后果则是灾难性的,数百万计的良田被淹,数百万计的人口被迫迁徙,最后政府不得不花费6000万巨资(当时可是天文数字)又在坝底开了六个洞用来排沙防洪。 这仅仅使灾情得到了缓解,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几次改造均未成功,三门峡现已作废。 整个三门峡工程造成损失有人估算不下百亿(成本则无人能估算),还涉及到29万多农民从渭河谷地被迫向宁夏缺水地区移民,其中15万人来回十几次迁移…… 而这一切原本全在黄万里预料之中! 更为可怕的是,黄万里还曾竭力反对在三峡工程,指其“祸国殃民,永不可修”,但愿这位天才在三峡问题上预料出错,祈求上帝和如来一起保佑吧! 尽管黄万里反对三门峡工程,三峡工程均未成功,但他的 天才理念 (主张从江河及其流域地貌生成的历史和特性出发,全面、整体地把握江河的运动态势;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把因势利导作为治河策略的指导思想)却对整个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但我很奇怪,接受了他理念的整个学术界又是如何以此解释长江三峡的,难道天才用错了他自己建立起来的天才理念,而常人正好用对了)。 另外,黄万里不仅为水利界了不起的天才,还是“ 20世纪后半叶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20世纪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道亮光,是20世纪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珠联璧合的最后几颗仅存的硕果。先生一去,大树凋零。先生为天下苍生,不避斧钺,言其所知,先生之头可悬于国门之上矣! ”饶毅空间有其更多介绍,baidu、google随处可搜,强烈推荐大家看看。 可惜的是,中国喜欢诸葛亮式的聪明,以为天才就是诸葛亮,却不知道,一个诸葛亮可以由三个臭皮匠抵充,一个伟大的天才却是千万个臭皮匠所不能抵充的。更为糟糕的是,我们还有太多的书记、主任坚持认为三个臭皮匠可以抵得上一个天才。 天才之路常常是悲剧之路 鉴于此,天才之路也常常是一条悲剧之路,至少,沦为悲剧的概率要必然性地高于一般人。既然能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步,就必定难以被常人所理解和支持,容易遭遇坎坷、不幸。有些甚至会超越一个时代,只能为下一个时代所认同和敬仰,比如,刚刚提到的黄万里,再比如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数学天才陆家曦的悲剧 再比如鲜为认知的数学天才陆家曦,作为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凭借着一种顽强的钻研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于1961年攻克了著名的“寇克曼女生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数学界的难题,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攻克这个数学难题。于是,满怀欣喜的陆家羲把他的论文寄给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以及中国数学界的权威杂志——《数学学报》和《数学通报》。在长时间的等待之后,陆家羲最终得到的回复是三个字:没价值。就在陆家羲这项成果被中国权威机构宣布为“没价值”之后的整整十年,也就是 1971年,两位意大利数学家向全世界宣布:他们攻克了“寇克曼系列”! 之后,陆家曦还解决了世界数学界的另一个百年未解的难题“斯坦那系列”,同样被国内否决,幸好被苏州大学朱烈教授转寄给美国著名的《组合论》杂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教授门德尔松先生对陆家羲的研究成果作出了如下的评价:“这是世界 20年来组合设计方面最重大的成果之一。”几乎就在一夜之间,这个被自己的祖国藐视并抛弃的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成了闻名于西方数学界的中国英雄,而我们自己却一无所知。 注意:作为一个被世界认可却被中国鄙视的真正人才,陆家曦只是一位中学物理老师,所有成就都是在教学之外时间取得的,长期的过劳透支使得他48岁就离开了人世,一片苍凉的凄苦和无人喝彩的孤寂中,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更多参见朱林老师的博文 缅怀陆家曦 。 创新 由于能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水准,因此,要论有意义的创新,还不如论天才,天才不会说自己在创新,但天才全都有着实实在在的创新之举,很多是对人类产生深远意义的创新之举,爱因斯坦、陆家曦、李政道、丘成桐、陈省身、贝多芬甚至曹雪芹等等伟大的天才无一不是如此。 因此,天才之路必是创新之路,不过,是在大量学习前人总结出的经验、理念后推陈出新所致,其创新的基础在于之前的大量积累。比如,爱因斯坦学习综合牛顿的“粒子”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后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这就是创新,他也因该创新获得诺贝尔奖。 可我们国内呢,以为只要是新的主意就是创新,比如,在新买的牛仔裤膝盖上开两个窟窿。这不,浙江大学公开宣示要“引进300个创新团队”呢,我不知道在新买的牛仔裤屁股上开两个窟窿算不上他们的创新。 独立思考 有道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不会否定“思而不学”式的思考为“独立思考”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独立思考必成不了什么大器,因为那些伟大的天才的成就全都积累在大量学习的基础上的。而且,人与其它动物的一大根本区别就在于善学。 天才何以成为天才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天才呢? 在天才思维解密一文中,西蒙提出了“十年规则”,他认为要掌握任何技艺,十年的艰辛历程是无法避免的。即便是数学天才高斯,音乐奇才莫扎特,象棋神童菲舍尔,也得去拼搏、去奋斗,也许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不过,光有长期不懈的努力还不够,需要全身心投入,不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道理非常简单,就拿行走来说,只要努力增大步幅步速,一个月就能大大提高快走技能,否则,一辈子也别想掌握高超的快走技能。 所以,要想成为天才或者大师,必须不断地超越,不断追求更高的修为和境界。 普通人之所以无法成为天才或者大师 一大根因 就在于缺乏持之以恒超越精神 , 比如,人们刚开始学习打球、下棋或者工作时,技术的进步速度可谓“神速”,但一旦适应了周围群体的节奏后,往往就会松懈下来,从此顿步不前。 全球最聪明的天才陶哲轩、爱因斯坦与中国数学 华裔数学家陶哲轩显然是位超级天才,被《探索》杂志评选为美国40岁以下最聪明科学家,31岁荣获数学最高荣誉“菲尔茨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陶哲轩简直就天才与智慧的化身,其过人之处网上随处可查,不再详述,我关注的是他的成长过程。 刚在小学时,陶哲轩和二年级孩子一起学习大多数课程,数学课则与5年级孩子一起上。 7岁时,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因为自己喜好。而小学校长也意识到小学数学课程已经无法满足陶哲轩的需要,在与陶象国夫妇讨论之后,他成功地说服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陶哲轩每天去中学听一两堂数学课。 陶哲轩8岁半升入了中学。9岁半时,他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显然,陶哲轩 的成就离不开他本身极高的天赋,但也离不开优越的环境,他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断超越自己,能始终不渝地追求更高的数学修为,如在中国内地,很难想象最终后果。 陶哲轩的父亲陶象国说,如果陶哲轩在中国内地成长,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国外,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和学校协商(培养方案),哲轩7岁开始在中学修课,在中国哪个学校肯收他?” 我曾在初一暑假期间,一口气将整个初中数学教材学完,并学习了一些奥数书籍,然后轻松取得了全县奥数第一名(不过,我可不是天才,至少,在高中班只能算中上水平)。不过没敢继续深入下去,因为这会影响中考成绩,中考更需要细心,需要条件反射般地将中等题目快速解完。但如果没有良好的中考成绩,就很难考取较好的学校深造。 高中考取了国家重点示范高中的实验班,高手云集,我拼了命也仅从倒数位置挤到中等水平,考取了武汉大学,整个班级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名校。 那么,学校是如何对待各科天才的呢?不仅不培养,反而劝阻,可这确是为了学生的高考好! 因为大量的经验表明,奥数等高手的高考分数往往不高,除非将高考题换成奥数题。因为人的精力非常有限,当你学得更深、更广时,解决中等难度问题就必然不及其他人熟练,难以条件反射般地做出来。你就会被好大学给淘汰!无法在接下来享受优越的教育资源,当然,这里的“优越”是相对其他中国二流、三流大学而言的。事实上呢,爱因斯坦不会熟记所有公式,他会集中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忘记一公式后,他会尝试着去推导,只要大脑中有一连贯的知识体系就行, 但如果学习爱因斯坦,那么,在中国至多考一个不入流的大学。
个人分类: 天才解密|18846 次阅读|45 个评论
回答我的学生的问题:怎么做才叫独立思考?
wangdh 2009-12-27 13:07
回答我的学生的问题:怎么做才叫独立思考? (王德华) ( 先插一句,您一定得读 :我曾说过,我写博客的时候,那些教育的文章,我心里有一个读者群,那就是我的学生,无论你在学还是毕业,无论你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你是否已经是导 师还是 教授,我都是这个口气,老师的口气,教训学生习惯了,想必是他们也逐渐习惯了。另外我心里还有一个读者,那就是我的儿子。他正处在学习知识树立人生观的年龄,面对面训话已经不管事了,写下来也许他会抽时间读读,希望日后对他有用,他能有时间浏览科学网总比玩游戏看大片好啊。所以,有些博友看俺的文章,有时候总感觉口气不对,像是训话,说的也肤浅,都是些常识在这里唠叨什么呀。俺有俺的小算盘,所以您知道了明白了之后呢,以后看题目就知道俺要说的内容了,也就不必点击进入而失望了,浪费您宝贵的时间。当然,关于研究生的事情,我是鼓励我的学生来读读的。俺再次声明,谢谢包涵!) 我的文章: 鼓励正确的独立思考 是必要的 , 后面有以 作为学生 署名的评论: 作为学生 , 想针对这个问题说说想法。我们的确是会说 文献上怎样怎样 , 因为我们还不是专家 , 我们商未形成自己的理解 , 这些解释也可能不是我们的原创 , 文献上怎样怎样 可否理解为像写文章中的引用呢 ? 我们只是这样给出一个解释 , 供大家参考讨论 , 意思是 哪篇文献上的观点 、 哪位大牛是这个观点 、 哪个外宾是这样说的 。至于自己的看法 , 有则提出来 , 没有的话说明自己道行 还不深 , 尚需勤学苦练,但并不代表 不思考、盲从 ,而恰是 不妄想 。另外 , 在跟导师提到一个新方法、新指标的问题 , 老师不是也教导 看文献上是怎么来的 吗 ? 当然, 王 老师在这提出来,我们也应当自个 掂量掂量 ,矫枉不过正,感 谢王 老师! 读着感觉特亲切,应该是我的学生。好像我们在开组会。在我的博客里敢于这么明目张胆提出质疑的是我真正的学生的还不多,所以特鼓励和支持一下,我也特意进行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咱们研究组一直提倡和鼓励独立思考,尽管创新的成果还不多,但大家也看得出我们这些年的进步,也看得出咱们研究组在国内学科中的地位(国际上咱还不敢说有什么地位)。但是,大家都应该还记得,当你踏入咱们组的时候,咱们首要的要求就是先熟悉研究组已有的工作积累和在学的师兄师姐们进行交流,然后根据研究组的方向和发展规划,花费几乎是一学期的时间来阅读、理解和掌握文献,同时掌握研究组里的常规实验方法,通过每周的研究组会议和我们研究组的其他交流方式,来完善和提高大家的知识结构,训练大家的科研技能和科研规范。 所以,我提倡新、鼓励新, 鼓励新的方法,鼓励新的指标参数,鼓励新的综合,鼓励新的探索。我也经常问:你采用的新方法文献上是否有(是否原创),新的指标文献上是否报道过 对于我们本领域的方法和指标,我们组有能力来把握,但对于跨学科的一些新的方法和指标,我们组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把握。所以,要引入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指标,就需要经过研究组严格的论证和实验摸索。这也是大家很熟悉和经常做的事情。 读文献,听报告,写论文参考文献,我们要求的也是先要理解人家怎么说的,然后你是怎么理解的。我们忌讳人云亦云,我们对任何结果和结论,要有自己的评价,无论是赞赏还是有不同看法。他们的观点和论述,如果属于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作为新知识来学习,如果是我们有基础和背景的(本领域的),那我们一定要用我们自己的知识背景来理解,而不是鹦鹉学舌,不去当传话筒。读文献和听报告,要接受他们的观点,尤其是一些你认为新的观点,的确需要经过自己的大脑,经过自己的咀嚼回味,有时候真的感觉人家的描述是那么美妙;如果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更需要调动你的知识储备,用你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来进行讨论。 无论我们接受还是反对,都需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进行过滤分析。如果要接受和采纳一个方法,我们需要知道这个方法的限制条件和操作条件。如果我们接受一个新的观念或概念,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以及提出的背景。没有理解的接受就是盲从;没有理解的崇拜,就是盲从。没有思考的接受,就是盲从。如果认为或坚信权威说的都是对的,那绝对是盲从。科学都有极限,何况是作为人的学者。 不自卑,不狂妄。夜郎自大,很可笑;妄自菲薄,很可悲。自我陶醉,不可取;自我封闭,更不可。开放的眼光,开放的头脑,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动不动就否定达尔文,动不动就质疑牛顿,动不动就想推翻爱因斯坦,这不是独立思考。什么时候,都要有个自我,如果失去了自我,你会找不着北,迟早会掉到沟里去的。 有些同学表现出很多的不自信,心底里就以为外国人的都是新的,都是引导潮流的。咱们是强调过,一些著名的实验室,引领国际学科发展的实验室,那些引领学科发展的大家,他们的观点和进展是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为什么?这不是明摆着嘛。国际权威不是自己封的,是同行认可的。一些跟我们水平差不多的实验室的文章,你那么看重他们的文章,为什么对我们自己研究组用洋文发表的文章就不理不睬呢?想想看,咱们自己发表的洋文文章,大家都细读过几遍啊?对自己的结果都不看重,去相信那些比我们强不了多少的实验室的结果,是不是有点太看低自己了?他说的对,对在哪里?说他有不足,不足在哪里?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为什么要用这个指标,为什么要用这个概念,为什么要 你都问过了吗? 有些同学老问这个指标行吗?哪个指标行吗?这个方法行吗,这样设计可以吗?这样理解可以吗? . 类似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每天遇到的问题,但是你们一定要清楚,并不是我说的都对啊,我说行就行啊?我说可以就可以啊?我那有那么大的本事啊,这就是我们组要集体讨论论证的原因。当然,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研究进展,我会行使我权利,但不保证是对的,也许过了一周或者多少时间后,我们都理解了,达成了一致,咱们就又变了。正确的我们要坚持,不足的我们要修正,错误的坚决扭转。 这就是我说的正确的独立思考。自己头脑里几乎是空白,提出点异想天开的想法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一定不能随便作为正规实验来实施的。在没有说服我和研究组其他成员之前,我也不会冒险让你作为学位论文的题目。我们鼓励自由探索,但是我们不鼓励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探索。我们鼓励科学冒险,但我们不鼓励明知道是砸钱献身的那些冒险。 我提倡鼓励独立思考,还基于一个最大的担心,就是:我们组出去的学生让外人看来,是一个模子生产的,思考方式是一个思维,做事是一个套路。我希望的是:大家公认的组里的好传统,好文化,好方式,好风气,大家要带出去,传承下去,要发扬光大。研究组文化对于一个研究组的发展和成长无疑是很重要的,但不能成为限制大家发展和创新的一个束缚。为什么单位里有些老师说,看学生的出世方式和说话态度就知道是那个研究组的。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不是也有老师问:那个做报告的是不是你们组的学生啊?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人家说看他们做报告的风格就知道是你们组的。看看毒害多深! 再说一遍:这是俺开组会呢,口气是对俺学生的。 (王德华 2009.12.26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0086 次阅读|20 个评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lix 2009-12-26 23:50
看了可真老师的总结,众博友关于独立思考论点集粹,不好意思,觉得众博友的高论还没达到Dr.Johnny的水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563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从一个研究生的角度来看独立思考
热度 2 liwei014 2009-12-26 23:27
来科学网看别人的博文已经很长时间了,从来没有自己写过。本来打算着10年的时候开始写的,今天偶然看到王鸿飞老师和吕哲老师的两篇论独立思考的文章,颇有感触,就记录下来,作为自己博客的第一篇文章,也算是为即将到来的10年写博文开个头吧! 王鸿飞老师《 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更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226 吕喆老师《 独立思考,多少为好?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507 当时看了王鸿飞老师的那篇文章,个人不是完全赞同王老师的思想。比较同意吕喆老师的观点。 作为一名研究生是应该多多学习,学习怎样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问题。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就需要抹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这是将来做研究时需要的,我想很多老师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都应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经历或者过程,真是因为这种经历,才为他们取得今天的成就打下了基础。这点就如同哲学上说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如果我们不从现在的点点滴滴中积累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去试着独立思考,要想在未来一下吃成个大胖子,我想这很不现实。 在我看来,我们研究生作为刚入门者,学习怎么做科研当然是第一位的,是主要的任务,是现在学习的主要方面。独立思考虽然是次要的,是学习的次要方面。但这并不是说独立思考能力是不重要的,或者说是不需要的, 我觉得这至少是次重要的。设想一下,我们在实验室的时候要开始做自己的课题,要做毕业论文。试问有多少老师有那么多精力将每个学生的实验完完整整每个步骤都告诉他,然后让他不需要独立思考的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我想事实恰恰相反,现在的导师一般都比较忙,不能手把手的教学生如何如何的去完成自己的实验或者论文,甚至有很多老师很多年都没有自己动手做过实验了。那么学生的论文实验如何来完成呢?我想大部分都是老师在大的方向上进行指导。然后学生根据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独立思考,寻找相应的方案来予以解决。对于一个课题,如果没有思考就能解决,我想这就不能称之为研究,只能够叫做生产了。因此独立思考是必需的。 我记得有老师说过,做论文的时候你要是这个方面的专家,对于实验你要比我更加在行,我只是在大的方向上给予你指引。想想也是,老师不是全能选手,不是百科全书。他在某个大的领域有很深的把握,能做到了如指掌,但是要到具体领域,就不能事必躬亲了。然而,做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如何能够创造。大的方向上老师已经进行了创造,小的领域老师不能创造,这时候就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这时候只能独立思考。 所以,归到底我觉得独立思考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不管是在读文献,做实验或者写论文时,都需要有一些独立思考,需要有些自己的东西。当然,这种独立思考还是要建立在向老师和前人学习的基础上的,这点是不需怀疑的。我们不能舍本逐末,但是也不能取本弃末,一个树如果光有主干也成不了一个真正的大树。 以上是我从一名研究生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或许不够成熟,也或许有所偏颇,写出来也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也算是个人的一点独立思考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049 次阅读|3 个评论
众博友关于“独立思考”论点集粹
可真 2009-12-26 23:06
一、独立思考的性质 所谓独立思考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能动思维的过程亦即在坚持观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独立地能动地思维、认识的过程。(许小可《 独立思考一下什么才算是独立思考 》) 独立思考是一种正确的思维训练,是建立在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相关进展和理论发展有充分的了解,对前人的工作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评价之后,根据自己学科领域中还存在的问题,不受框框束缚,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去做些重复性工作。(王德华《 鼓励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 独立思考不是与所有人的思考都不同,就像国家独立不是闭关锁国。( hugege ,摘自王德华博客) 独立思考主要应体现在如何有效地实施设想和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自以为是的独立思考,多为空想。( 1234567 ,摘自王鸿飞博客) 独立思考,要么是提出新的问题,要么是提出新的范式。( zq ,摘自王鸿飞博客) 独立思考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追求与别人或已有的结论不同。独立思考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动脑筋,真正通过自己的思考才接受。对别人的结论经过认真思考接受了,也是独立思考。对别人的结论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不同的意见,还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反对的是思想懒汉,捡拾现成结论,人云亦云。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当提倡独立思考。(武际可,摘自王德华博客) 鼓励独立思考,但要忌讳: 这山望着那山高,眼高手低,这不是独立思考。 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井底之蛙,这不是独立思考。 眼光短浅,武断否定,蛮横粗野,这更不是独立思考。(王德华《 鼓励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 二、独立思考的意义 独立思考是重要的,因为很多变革源于独立思考给出的新方法和新结论。缺乏独立思考的时代将是一个可悲的、万马齐喑的时代。(吕喆《 独立思考,多少为好? 》) 独立思考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学习需要独立思考,搞清前人认识需要独立思考,创新更需要独立思考。( hugege ,摘自王德华博客) 将不同的领域或分支学科能有机结合起来,有时候是需要一定的魄力和独立思维的,我们一直鼓励的交叉学科,也是基于这方面的一些考虑,学科交叉希望是强强联手。(王德华《 鼓励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 三、独立思考的要求 限制独立思考能力,就是限制住自己的手脚。只有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提高自己,在学术上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不对他人亦步亦趋,才能够真正学有所成。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权威,都要认真思考。只有通过自身的逻辑推理认可的观点才可以赞成,迷信权威只会害了自己。(陈儒军《 相信自己,不要迷信学术权威 》) 独立思考是件好事,但动不动就质疑权威是不太好的。敢于质疑权威可以,但是其权威错误的几率可能比自身的错误几率要小的多,特别是经长时间考验过的东西,质疑权威的同时,不能忘记也要质疑自己。质疑权威,相信自己,实际也是一种非独立思考,不如认为权威和自己都有可能错误,再做比较,进行独立思考。不要永远相信任何人的结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 creator ,摘自王鸿飞博客) 独立思考者应该对所思考的问题的背景、现状和已有的结论应该有必要的了解,否则真的可能重新发明个轮子出来。(吕喆《 独立思考,多少为好? 》) 独立思考的基本要求是:先理清问题,再掌握当前解决该问题的范式。( zq ,摘自王鸿飞博客) 做研究的最重要一环,是要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当初的权威们在相关问题上做过些什么努力。这一阶段上需要花的功夫特别多,需要达到的境界是要学会能够自如地模仿当初的那些权威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而不是动不动就展开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样做才能真正让自己站在过去的那些巨人的肩上。在基本上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研究中有真正的新的思路和想法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强。 事实上,任何思想和研究都存在于一定的参照系中。很多人没有仔细研究这个参照系的耐心,总是异想天开地期望能够有一个全然不同的参照系突然出现。我不认为这种全然不同的参照系绝对没有可能出现,但是我还是愿意把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在已有的参照系中寻求答案。 有效的研究生教育,是要通过学习和研究使他们获得和掌握能够赖以思考和创造的知识参照系和研究方法。说白了,是要让他们的所谓独立思考受到限制,这样他们将来才能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创造。 巨人的肩头,要自己努力才能爬上去。(王鸿飞《 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更好 》) 研究者特别是刚开始作独立研究的学者,首先应当寻找一个恰当的参照系,为此就必要把不同的参照系作互相对比,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至少掌握二三个这样的参照系,这些参照系就是一定学者所从事的一定研究领域中的特殊专业知识背景,特别是该领域中不同的著名学派或权威学者的学术观点,亦即这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独立思考的起点正是在于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的比较研究,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达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意义了,或者说学术创新是从这里开始的。我认为这是正宗的知识创新之路。孔子所谓温故而知新也正包含有这样的意义。当然仅仅作这样的温故,还并不足以达到知新、创新,而是还需要根据现实的实践要求,联系实际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实证的研究,但这样的思考和研究是以对本领域的学术性温故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周可真《 让 独立思考 受到限制 读鸿飞博文小识 》) 思考本身应该是独立的,应该是交流-思考-再交流-再思考......的循环。( hyhu ,摘自王鸿飞博客)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7569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什么时候该独立思考?
Synthon 2009-12-26 13:21
最近科学网连续置顶王鸿飞老师和王德华老师的博文,很有意思,也来凑个热闹。 王鸿飞: 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更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226 王德华: 鼓励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380 读到这两篇文章,我想起了我导师给我的email里头说过这么一段话 My former research director, Robert Burwell, Jr., from whom I learned much that I still find useful (and much of it does not have to do with heterogeneous catalyst) would say something like this: I reserve the right to change my mind when new data becomes available or when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old data that may be only an alternate, or perhaps superior, becomes available. It is admirable to be consistent but perhaps more admirable to improve and evolve.
个人分类: 转载|5917 次阅读|1 个评论
独立思考,多少为好?
boxcar 2009-12-26 11:46
王鸿飞老师在生蛋节(耶稣过 生 日,应该吃 蛋 糕,世界大众跟着过 节 庆祝,所以谐称为生蛋节)给科学网的博友们送来一份圣诞礼物 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更好 【1】。此文一出,不但点击猛增,跟帖众多,而且也立刻激发了科学网的博主老师们的创作热情,一批关于独立思考问题的博文在一天之内迅速被撰写出来【2-5】,昨天我还阅读了陈儒军老师也撰写了一篇题为相信自己,不要迷信学术权威、关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博文【6】。快速浏览一下这些博文,发现各位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得都很透彻,本人基本赞同各位的观点,但也有些自己对独立思考问题的独立思考结论要表达,遂写下此文独立思考,多少为好? 单就独立思考这四个字的组合来说,都是响当当的好词儿,独立+思考,这不是和传说中的科学精神一脉相通的么,硬是要得!但如果再进一步地拆下去,拆分成四个单字儿独、立、思和考,就不大妙了。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被说成是很独的,可不是一个好的评语;其次,孤零零的立在那儿也是很凄凉的、孤立无援又无助的,干的事情却有在思(想)和考据这些劳心伤神、很让常人痛苦的工作,感觉这样的独立思考太辛苦,不要也罢。 独立思考有时是多余的。在一个必须严格执行工艺制度的生产线上,独立思考和随后产生改进革新其实是多余的,因为这些工艺制度是不能随便地改动和变更的,任何即使不大的变动都会由于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导致重大的变动,甚至产生不可预期的后果。在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体系中,独立思考也是多余的,试想,现在哪个高中生敢于在高考试卷上写下自己独立思考的文字而不必担心整道题的分数被扣掉?在一个严整的学术体系中,独立思考有时似乎也是多余的,因为所有的结论都是以前的学者认真思考和研究得出的,对这些东西无论如何做独立思考可能只不过是异想天开,所得出的结论都无法超出原有的体系的知识范围,重新发明或者发现可能只是徒然增加笑料而已。在绝对权威的威权之下,独立思考对个体而言可能是有害无益的,因为权威肯定不允许异端邪说存在,这在历史上有很多惨痛的案例,当然我得承认,在这种情况下,独立思考对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还是不妨让独立思考少一些吧。 独立思考有时是稀缺的。在求变、求新、求发展之时,独立思考是重要的,因为很多变革源于独立思考给出的新方法和新结论。在当前的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里,人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易地搜索到所需的知识和问题的答案,所以人们可因此变懒,变得不愿意自己思考而只是简单地接受别人灌输给自己的知识和结论,然而长此下去,对信息的主动获取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必然严重衰退,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独立思考其实会变得异常稀缺,很多人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肤浅。虽然目前这种独立思考的稀缺特征似乎还不明显,但这恐怕还是拜几十年前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所赐,是此前积累的人才目前在做着独立思考并不断地把自己的思考成果放到网络上和大家分享。然而看看科学网的博客我们都能体会到一个潜移默化的变化,那就是独立思考写出的原创性博文的比例在下降,而非原创的转载作品却在迅速上升,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否愿意并习惯自己做独立思考并写出一篇篇博文来和大家分享?在研究生的教育中,独立思考也正变得越来越稀缺,学生们更喜欢象喝稀饭一样(所以网语喜欢被写成稀饭)接受文献给出的分析和结论,却懒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作出分析和判断,更不愿意寻找那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筋头巴脑的问题【7】去细致地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有心独立思考的学生还是比较罕见的,他们的独立思考或许很可笑,但这种精神应该鼓励,这样的学生引导好了,是可以有些作为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面对没有既定答案的问题之时,独立思考会显得格外重要,是急需的,自然越多越好。 独立思考其实是很奢侈的。因为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独立思考其实对思考者自身有很高的要求,或者说思考者开始做独立思考时要有一个高的起点,而且思考的目标也应该比较明确,所思考的方法也应当是对路的。独立思考者应该对所思考的问题的背景、现状和已有的结论应该有必要的了解,否则真的可能重新发明个轮子出来。当然,即使真的闹出这种笑话,也未尝不能化挠具为洗具,试想,如果真是独立发明出来的,至少有一点还可以肯定,那就是他具备了一个不错的思想力,这种思想力固然可能由于闭门造车闹出笑话,但如果纳入到正常的范氏之中表现也不会差(对有些民科进行招安似乎亦无不可),否则真正是一种浪费,也就是格外奢侈的了。 综上所述,对独立思考的需求是多还是少,全要看具体的情况,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总的来说,科学和社会始终还是需要些人去独立思考的,缺乏独立思考的时代将是一个可悲的、万马齐喑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王鸿飞, 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更好,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226 【2】周可真, 让独立思考受到限制读鸿飞博文小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294 【3】姜咏江, 与王鸿飞老师商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481 【4】许小可, 独立思考一下什么才算是独立思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333 【5】王德华, 鼓励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380 【6】 陈儒军,相信自己,不要迷信学术权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1424 【7】吕喆, 嚼筋头巴脑酱牛肉与钻研学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820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5454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与王鸿飞老师商讨
accsys 2009-12-26 08:02
王老师的博客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更好如果是为了炒作,没什么可说的。如果真是这样教导学生,那就应该好好地商讨一下了。 培养学生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力的培养。凡大师者必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创建一派学说,不然绝不能成为创新派的鼻祖。我们自己或是大师,或不是大师,然而培养学生总是要向大师学习吧?特别是指导研究生级别的导师,你不是技术工人带徒弟,将那实际操作的手段交给徒弟就算完成任务,你是要指导他们进行科研,让他们学会从事科研的本领和方法,其中鼓励他们多独立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教导。诚然,有的学生好高骛远,在基础的东西还没完全掌握的时候,就提出非分之想,那就批评他不注重学习的缺点,也不要说出不用独立思考的话。 事情很凑巧,我刚刚学习完王老师的博文,一个学生拿来一段描述译码器的Verilog程序给我看,并十分赞扬:太简单了! 这段译码器的程序如下: module yimaqi (x,y); input x; output y; assign y = 1b1x; endmodule 的确这段3位数译码器描述很简练,但背后有这个运算符需要解释,不然不能充分理解这段程序。我要这个学生按着这个描述将译码器电路做出来,他考虑之后,认为这比用8个三输入与门和3个非门组成的电路要复杂。其实这样的问题不用找老师,学生自己就应该能够思考出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是在创新发明中需要,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十分需要。通过独立思考巨人的经验和体会,学生自己才能够记牢。 作为研究生的导师,一定要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进入科研创新之路,即使导师因此有时会丢面子,然而也是值得的。个人有特别的想法不足为怪,如果王老师是因为教育那些用独立思考给老师捣乱的学生,痛下杀手,可以理解。 2009-12-26
个人分类: 教学点滴|7670 次阅读|7 个评论
鼓励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wangdh 2009-12-25 17:04
鼓励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 (王德华) 今天读到 王鸿飞 老师的文章, 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更好 ,文章的内容和道理,如果细读和理解的话,对研究生和年轻学者会很有启发的。但是要是没有理解,就会误读 ( 希望我没有误读 )。谈点心得和认识吧。 王 老师文章中,字面上理解他所说的独立思考,应该定义为异想天开,是指那些学生还没有入门,完全是个门外汉,水还没喝几口,根本还不知道什么是科研,所以对他们来讲,独立思考是拒绝接受正确的科学结论和研究经验的良方利药, 也是用来反抗导师的有效武器。 我们提倡和鼓励的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相关进展和理论发展有充分的了解,对前人的工作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评价之后,根据自己学科领域中还存在的问题,不受框框束缚,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去做些重复性工作。如果学科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方法学的问题,要么思考另辟蹊径,要么现存的方法的基础上去发展;如果是还没有被发现的科学问题,由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发现和提出了出来,也许就是个好问题。每个人的大脑是不同的,思考方式也是不同的,背景是不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所以我们才要求集思广益。我们提倡和鼓励独立思考,是一种正确的思维训练,不希望我们的研究生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人云亦云,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 如果盲信: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文献上说的都是对的,课本上说的都是对的,专家说的都是对的,权威说的都是对的 ,. 这样一味盲从,那问题可不就大了。现实中,确实有些学生的思维就是这样的,要是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会回答:文献上说的, 那一个 教授说的,那一个外宾说的 。当然,我们不是鼓励盲目地无理智地全盘否定,一切老子为大的思想。学术上谦虚谨慎是需要的,但是无理性地盲从是不可取的。 所以,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和熟悉一个领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做出有一定创新的工作,是合适的。将不同的领域或分支学科能有机结合起来,有时候是需要一定的魄力和独立思维的,我们一直鼓励的交叉学科,也是基于这方面的一些考虑,学科交叉希望是强强联手。 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但是研究生要忌讳: 这山望着那山高,眼高手低,这不是独立思考。 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井底之蛙,这不是独立思考。 眼光短浅,武断否定,蛮横粗野,这更不是独立思考。 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理性的思维对待独立思考。 这是我的理解。 (王德华 2009 。 12.25 随感) 补充:我在王鸿飞老师的博文下评论: --- 王老师在偷换概念呢,咱们鼓励的独立思考可不是您说的这样啊。那是无知者无畏。 王老师回复:怎么鼓励大概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被怎么运用。 ---- 这点我赞成,实践最重要。别看说的好,关键是要做的好。 __ Nightreading 说: 要做的好,首先要思考好,最重要的是说好,写好。 ____ 吕喆老师说: 拒绝妄想,鼓励多想。 __ 武际可老师说: 独立思考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追求与别人或已有的结论不同。独立思考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动脑筋,真正通过自己的思考才接受。对别人的结论经过认真思考接受了,也是独立思考。对别人的结论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不同的意见,还是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反对的是思想懒汉,捡拾现成结论,人云亦云。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5224 次阅读|13 个评论
独立思考一下什么才算是独立思考
yangfanman 2009-12-25 14:48
最近读了两个帖子,一个是王老师的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更好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226 )。另一个是周老师的让独立思考受到限制读鸿飞博文小识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1294 )。两位老师中博客的绝大部分观点我都赞同,我只是觉得,两位老师是不是将独立思考这四个字的内涵和外延想得过于狭窄了。 如果独立思考不是单纯理解为独自一个人不考虑各种公理化的知识去思考,而是按照CNKI上( http://define.cnki.net/social/WebForms/WebDefines.aspx?searchword=%E7%8B%AC%E7%AB%8B%E6%80%9D%E8%80%83 )某人定义:所谓独立思考是指人们在 社会实践 中自主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能动思维的过程亦即在坚持观察 客观事物 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 自主意识 和 自主能力 独立地能动地思维、认识的过程,我觉得独立思考还是很需要的。 我自己总结的不好,不过下面摘录的这段我觉得很到位了: What is Independent Thinking? by Sharon Presley, Ph.D., Executive Director, RIT The Oxford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fers many definitions of independent, including not depending on the authority of others and not dependent on others for forming an opinion. Making up your own mind, in other words. But what does that really mean? Does it mean forming an opinion without input from others? No , of course not, otherwise we reinvent the wheel every time we make a decision. We all need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data on which to base our opinions. It's the way that we seek information and how we apply it that makes us dependent or independent thinkers. If we uncritically accept whatever values or ideas we've been taught by parents, teachers or church, never questioning these ideas or asking ourselves if these ideas really make sense, then we are dependent thinkers (even if the ideas are true!). If we reject what our parents, teachers or church have taught us simply because they say something is right, does that make us independent thinkers? No, that's just what psychologists call anti-conformity rather than non-conformity. Making up your own mind is an action, not a reac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means making sense of the world based on your own observations and experiences rather than jut depending on the word of others. It means trusting your own ability to make judgments, even if they contradict what others say. It means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judgments, even if you sometimes make mistakes. An independent thinkers knows it's psychologically better to make your own mistakes than someone else's. Independent thinking is not necessarily rational or critical. Sometimes you make mistakes; sometimes it's difficult to know if your beliefs are your own or simply uncritically borrowed. No one ever said independent thinking is easy. Critical thinking is a tool that you as an independent thinker can use. It can help you decide whether your old beliefs are sensible. It can help you examine new ideas or help you solve problems in reasonable ways. 原帖在这里: http://www.rit.org/essays/think/independent.html
个人分类: 时效网络|82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让“独立思考”受到限制——读鸿飞博文小识
可真 2009-12-25 11:39
博友王鸿飞先生颇有特立独行之特点,其博文多出自其独立思考或真情实感,广受网友欢迎,吾常受其启迪,获益良多。他的博客点击数恒居科学网榜首,遥遥领先于其他博友,是当之无愧的。鸿飞近作《少一些独立思考也许更好》又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其中提出的观点,虽然说不上是他的独创之见,但经其明确提出,则有画龙点睛之作用,我相信对于提高广大研究生和其他许多研究人员在这方面的自觉性,是有普遍的积极意义的。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鸿飞提出的这个观点简括为: 让独立思考受到限制,使任何思想和研究都置于一定的参照系中 。 我赞赏这个观点,是因为我觉得它提醒研究者特别是刚开始作独立研究的学者,首先应当寻找一个恰当的参照系,为此就必要把不同的参照系作互相对比,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至少掌握二三个这样的参照系,这些参照系就是一定学者所从事的一定研究领域中的特殊专业知识背景,特别是该领域中不同的著名学派或权威学者的学术观点,亦即这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独立思考的起点正是在于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的比较研究,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达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意义了,或者说学术创新是从这里开始的。我认为这是正宗的知识创新之路。孔子所谓温故而知新也正包含有这样的意义。当然仅仅作这样的温故,还并不足以达到知新、创新,而是还需要根据现实的实践要求,联系实际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实证的研究,但这样的思考和研究是以对本领域的学术性温故作为前提和基础的。鸿飞其文是针对现在的研究生(也包括部分其他研究人员)大多不愿在温故上做足苦功的现实情况而论的,我认为这尤其对青年学者有实在的积极意义或指导意义。我也注意到了当今中国有些学者尚未博学却要立言甚至于写的书比读的书都多的情况,这是完全不懂得学术为何、科研为何、知识创新为何的典型表现。我先前曾撰有相关博文,对这类实为不学无术而徒有学者甚至学术大师之名的人的不良学风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我因此深以鸿飞之论为然也。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956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获得诺贝尔奖的环境
bochang 2009-12-1 16:46
在我上一篇博文里面,我提出现在中国需要的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和学术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下,中国本土产生的诺贝尔获奖者迟早会出现。有位海外朋友看了这篇博文后,反问我怎样去建立这样一个环境。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环境,使得一个国家更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国,支撑科学研究的硬件建设(包括实验室、研究设备等等)已经相当不错,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接近。我们现在要努力的,是怎样改善我们的软环境,使得我们在科学上有更大的成就。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下面几个方面是很重要的: 1. 对知识的尊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我们是非常尊重知识的。但是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之下,发生一连串的政治运动,知识分子往往成了批斗的目标,因此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反智的风气。这种情形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改变。在今天,我国社会对于知识是比较尊重的,但相对于一些其它的发达国家而言,譬如德国、日本等,我们对知识的尊重程度还不够,还得在这方面继续努力。 2. 重视教育 。在过去三十年,我国的教育事业有非常巨大的发展,尤其在普及方面。但这仍然是不够的。我们今天农村教育的素质仍然是比较低,我们一些高等教育的学府学术水平也有待提高。要改善这种情形,有许多事情可以做,例如政府可以把教育开支在它的经费中的比例提高。同时,我们应该建立一种税收制度,来鼓励人们向教育或科研机构捐助。还有,我们应该鼓励社会上多成立一些非营利性的私立学校,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层面。 3. 思想上的自由 。要做出优秀的学术工作,必须有一个广阔的眼界,和不受限制的思想。但是,要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容易。况且,科学界里面也有政治。在过去,不管在中国还是外国的学术界,在某些领域里面,当一些的权威理论受到挑战的时候,往往圈内人会使用一种打压的手段来压制新的思维。要使到我国的学术活跃地发展,就必须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风气,使得我们的科学家(尤其是年轻人)能够勇于思考,也敢于思考,而不只是跟着权威后面去做一些人云亦云的工作。事实上,这种自由探索的精神非常重要,有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在开始时可能是很偶然的。 4. 鼓励创新 。在最近的三十年,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事实上,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诱因去鼓励在生产或者技术上的创新,因为只有那样子,才能取得竞争的优势。相对而言,在我国的学术圈里面,创新能力还是比较落后的,因为这方面的诱因不强。另外,我们传统上那种论资排辈的习惯,也使得许多年轻人只能跟着老师的路去走。我以为,政府应该采用一些新的政策去改变这种状况。还有,目前我们的学术界偏向于重量而不重质,假如我们对研究人员的聘用和升迁主要考虑他工作的质量而不是发表论文的数目,那对创新就会较为有利。 5. 专业操守 。近年在很多国际的学术期刊里面,包括《自然》等等,都在批评中国的学风。在《科学网》上也有许多在这方面的讨论。要改变这种状况并不容易,需要一些长期的努力。我认为最起码的,我们应该改变目前学术界这种过分重视荣誉(例如奖项和头衔)的功利主义。我希望我们能够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它重视的不只是成果,而更加是人的素质,例如理性、严谨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创新精神等等。 以上是我一些初步的想法,我相信科学网上的朋友一定会有一些更好的主意,也许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我坚信的是,只要我们有一个良好和健康的学术环境,中国人迟早会产生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0 次阅读|1 个评论
正人如松柏,特立而不倚
majorite 2009-11-23 11:03
正人如松柏,特立而不倚 - 嵇少丞 今天在院中散步,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唐朝名相李德裕的一句名言: 正人如松柏,特立而不倚;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自起 。 参天大树,冲云而长,巍然挺拔,孤独傲立,必与周围其他树自然保持很远距离,互不依附。正人如松柏,特立而不倚,说的是正人君子,走得正,行的端, 光明正大,谋事不谋人。 正人君子 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成就一番事业,哪会把宝贵的时间、精力用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上面?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坚持原则,敢做敢当,敢于当面指责小人的过错,相信邪不压正,做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凭天地良心为人处世。 曼藤在石涧树林里生长,软弱无能而又贪得无厌,于是生出特殊的智慧和本领,或沿壁攀附、或死抱一团,互朋引类, 藤绕藤 结成关系网, 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流合污,排斥异己。藤群中正气难伸,好苗出不了头,大树都能被活活缠死。 曼藤在抱团的小圈子里 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邪人如藤萝,非依附他物不能自起。凡是小人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的地方,气味就不对头,正气不足(好人受气),而邪气有余(坏人得志),走后门、找路子,行码头,拜帮主,依靠山。 小人谋人不谋事,肯花时间、精力去 算计人,如何打倒异己,以保自身地位与名利。 小人之所以热衷拉帮结派,因为在竞争的社会里, 小人无真才实学,平庸的业务能力不足以体面的生活,但是 小人对于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比正常人显得更为急切,成为小人谋取成功的巨大动力。于是,小人之间 就必须寻找依托,通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成同帮同派,装腔作势、依附攀缘, 拉帮结伙,勾勾搭搭,称兄道弟,抢地盘、打江山,呼啸山林。圈子内或嘻嘻哈哈、或勾肩搭背、或相互抬轿、或打情骂悄,全帮相助,讲的江湖义气,友情为重,英雄好汉党,兄弟朋友帮。对圈外采取统一行动、统一指挥、要上一起上,要捧一起捧,要打一起打,聚众群殴,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心有灵犀,遥相呼应,暗通默契,同流合污,排斥异己。小圈子一旦形成,正常的规章制度必遭破坏,是非曲直全都变了形。揭开感情、友谊的面纱,便可以看见赤条条的利益的交换,彼此相互利用而已。杨涟《弹劾魏忠贤疏》中愤而写到: 无耻之徒,攀附枝叶,依托门墙,更相表里,迭为呼应。 朋党祸国殃民,历朝历代,对于朋党必打无疑,就是这个道理。 任何地方,无论大到一个国家、还是小到一个社区 ,松柏宜多,曼藤宜少。除藤宜早,否则松柏也没了。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3607 次阅读|6 个评论
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的内在同一性
热度 1 可真 2009-7-16 00:38
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具有必然联系,这是属于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联系。事于科学者,会偏重于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应然性;事于人文者,会偏重于强调独立人格的必要性和应然性。其实二者是一致的,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是相辅相成的。因其如此,故缺乏独立思考者,通常也是缺乏独立人格者;反之,缺乏独立人格者,通常也是缺乏独立思考者。作为学者,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并努力在实际生活中体现这种统一。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4188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信与自我否定
chyq721 2009-5-14 08:00
进平老师之于科学网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鼓励新人认真写博客,他的推荐是很多新人将科网博客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我是一个过来人,看到王豪师兄对进平老师此举的质疑后,我会恬不知耻的跟他说:那就让我来接进平老师的班,进行所谓的拉人吧。 以上是引子。我行动了,发现了一篇这样的文章 《独立思考》 ,作者龚书。我很羡慕这位作者能够如此早的体悟到读博士就是独立思考的形成过程,并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是在小木虫、小板凳、科学网混迹了将近一年半时间才体悟到的,所以我对很多师长万分之感激。 《独立思考》里有这么一句话:要相信自己,却又要否定自己,这是矛盾的,痛苦的。非常深刻,直接袒露了我的内心相信肚子里有货,所以我敢于交流,敢于去忽悠他人;而又只有怀疑肚子里东西之真实,方才让自己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有的时候,自信与自我否定的度没有把握到位,痛苦自然而生莫非很多蓬头垢面的哲学家就是因为自信与自我否定之矛盾而导致的? 如果是这样看待问题,或许,自信与自我否定的度相对容易把握乐观的心态,为他人服务的原则。 乐观的基本表现自信,并非盲目的自信,而是根据肚子里有多少东西的自信,君不见科网牛博(武夷山老师、李小文老师、王鸿飞老师、饶毅老师、施一公老师等)之博文莫不是自信为基准的自然流露?而且,要读出这些牛博中潜在的自信成分,唯有您心中有份自信的基准相信自己亦能赶上他们。 乐观的更高层级敢于自我否定。荀子说要每日三省之。省怎么做呢?先将今天做的事整理一遍,对每一件事做一些基本的定论,然后深呼吸一口,让自己对每一件事的定论做一个否定的假设,比如如果这件事我不是这样做会是什么情况,如此进行着,很多大脑里潜在的知识调动起来,相互间容易形成关联耦合,久而久之,您在任何时候大脑会飞速的而又不失冷静的做出最好的判断与行动指令。所以自我否定对于乐观者来说,不是矛盾,而是进一步增加自信成本的良好手段。 说的乐观还只是停留在个人,实现没有痛苦的感受之最高境界就是忘我。您的思考,您的行动,如果都没有您自身的主观欲求,也许您会看开很多东西我也说不清,建议您去看圣严法师的《真正的快乐》忘我,简单的说,就是确定自己活着是为了他人。劝服一个人为了他人而活,我真的不是很擅长,境界不够,目前还在修行中,请谅解。 世间本没有所谓的痛苦,庸人自扰罢了。亲爱的龚书同学,您已经在独立思考了,将主观的我放弃,您的独立思考一定会上更高的层级每天由程序代码相伴会让人厌倦,看点老庄,看点禅学,您就淡然了。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48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