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论文造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问责国际名刊:科技期刊由科学的奴仆变成了主人
杨学祥 2010-11-11 03:43
问责国际名刊:科技期刊由科学的奴仆变成了主人 科技管理霸权在吞食科学家的创新灵魂 杨学祥 前不久,美国《科学》杂志刊登施一公、饶毅社论吸引了全球科学工作者的眼球,这样的问题仅仅出现在中国,还是具有世界的普遍性? 曾经用来对科技期刊排行的简单方法影响因子变成了人才招聘、评定教授和科研资助的标准,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不是中国人的独创,其根源就在世界名刊。由此引起的论文造假和评审关系网首先在国际名刊上发生。让中国这个小学生充当替罪羊,这有失科学的公平。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教授罗伯特奥斯丁( Robert H. Austin )说影响因子可能是因为数字的滥用而造成的灾难。批评家说,影响因子热的持续扩张已经威胁到扭曲科学研究的方向。 影响因子的由来与发展 五十年代末期,费城研究人员加菲尔德( Eugene Garfield )在业余时间研究科技文献,思考怎样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最后他总结出所谓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一种将期刊排序的方法,以帮助人们从比较少的题目中挑选最重要的出版物。为了确定对科学家最重要的刊物,加菲尔德提出了统计每种刊物每篇文章引用次数的方法。现在,影响因子已经获得了如此巨大的能量,以至于开始控制科技产业。在亚洲、欧洲和美国,加菲尔德的工具在招聘、提升教授和研究项目拨款等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确实,通过影响因子,即使是科技外行也可以从简单的数字统计中轻易地分辨出不同科技期刊的影响程度。 正如货币从简单的价值符号和交换中介摇身变为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的主宰一样,影响因子同样也从分辨科技期刊影响程度的简单数字变成了统帅科技期刊的指令,科技期刊的编辑、科技项目的管理人员,甚至科学家本人,都拜倒在影响因子的脚下,唯影响因子的马首是瞻。 负责监督 ISI 的部门,汤姆森科学发展部的副总裁吉姆普林格( Jim Pringle )说能够评价一本刊物的引用频率模式并不能说明可以用同样的模式评价刊物上的文章。 这样的警告没有效果。在欧洲和亚洲有些国家,管理者公开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价研究者和分配研究经费。研究者现在更可能追踪能够进入影响巨大刊物的时髦课题,而不是去追踪不会成为年度热门话题的项目。学术界过去常常是发表还是死亡的世界,现在科学界成了在名牌刊物上发表还是死亡的世界了。期刊编辑已经学会怎样操纵这个过程,有时候通过合法的编辑部选择,有时候则采用欺骗手法人为的提升自己的排名。对影响因子的调查表明负责列表统计引用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的公司 ISI 使用的基本数据存在问题。这个公司最初由加菲尔德在费城创办, 1992 年被汤姆森公司( Thomson Corporation )兼并,该公司试图将引用次数统计变成更为有利可图的操作,通过买断数据库推销其产品。由于让人惊讶的引用频率,编辑开始挑汤姆森公司公布的影响因子的毛病 。 科技创新并不是一开始就赢得多数 在科学的平稳发展时期,影响因子是度量科技期刊影响程度的一种可行尺度;但在科学发展的突变时刻,首先发表那些创世之作的刊物未必就是影响因子高的著名刊物,因为著名刊物总被当时旧学说的科技权威所控制,新的学说很难冲破阻力得到承认。事实上,许多创新的惊世之作,不仅没有在著名刊物上发表,而且长期遭到当时名人的压制与批判。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哥白尼的日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学说等等,莫不如此。 孟德尔是奥地利科学家,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 1856 ~ 1863 年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试验,总结出两条遗传规律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一科学成果孟德尔曾在布隆自然科学协会 1865 年 2 月 8 日 和 3 月 8 日 的两次会议上报告过,并于 1866 年以《植物杂交的试验》为题发表在该会会刊的第 4 卷上,但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孟德尔的思维和实验太超前了。尽管与会者绝大多数是布隆自然科学协会的会员,其中既有化学家、地质学家和物理学家,也有生物学专业的植物学家、藻类学家。对于孟德尔的发现,当时的名人权威不能理解,一直被埋没了 35 年之久。直到孟德尔逝世 16 年后,豌豆实验论文正式出版后 34 年,他从事豌豆试验后 43 年,他的预言才变成现实。 1900 年,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切尔马克分别通过各自的研究得出与孟德尔相似的结论后,才在文献中找到孟德尔的早已被人遗忘的论文,孟德尔的发现才被世人承认,称为孟德尔定律。如果仅仅看文章的出身,而不看文章的内容,孟德尔定律就不复存在。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1910 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魏格纳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 3 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 1912 年 1 月 6 日 ,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1915 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和压制。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魏格纳去世 30 年后,海底构造研究证实了海底扩张的预言,板块构造学说才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尼古拉.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他在 1533 年完成了《天体运行论》这部巨著的初稿。 1542 年 6 月,《天体运行论》和排印工作开始进行,负责这本书出版事宜的奥西安德尔却按自己的意愿写了一篇没有署名的序言,说明书中的学说只是为了计算星历表之便而采用的假设,不一定和实际情况相符。这也是在《天体运行论》出版后几十年时期内很少人重视哥白尼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哥白尼的学说触犯了基督教的教义,遭到了教会的反对。他的著作更是被列为禁书。布鲁诺因宣传日心说而被教会处以火刑,伽利略因赞成日心说而被教会监禁,但真理是封锁不住的。 1882 年,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这一光辉学说经过三个世纪的艰苦斗争,终于获得成功并为社会所承认。 由此可见,一种创新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观点而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而被盲目的崇拜。把流行趋势当作科学评价的标准,用刊物的影响力来评价文章的水平,这本身就是对科学的亵渎与歪曲。孟德尔定律被埋没了 35 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被压制了 60 多年,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封锁了三个世纪,原因就在于当时科学界的低水准,就在于按图索骥的假伯乐:大多数人期望的理想模式与真理相差十万八千里。 科学创新首先从少数先知先觉者中开始,不可能立刻就得到多数人的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适于科学,甚至会扼杀科学。祈求用一种简单的连小学生都会操作的计算模式来来挖掘科学的创新精神,无异于按图索骥。好汉识英雄,伯乐识千里马。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科学界有一种慧眼识英雄的机制,有一种自由争论的公平环境:小人物可以挑战大人物,小刊物可以挑战大刊物。如果文章也讲出身,如果大刊物可以封杀一切,科学的公平何在? 重新认识影响因子: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世无伯乐遂使驽马成名 。用简单的影响因子来评价文章的科学价值,这是外行评价内行的一种懒人的办法。中国的典故按图索骥是对这种办法最形象的批评。在跟风趋利的科学界,按图索骥已经国际化。科学的创新精神被淹没在滚滚黄金的趋利浪潮之中。美国生理学会执行主编马丁弗兰克说的好,我们都成了影响因子的奴隶。 刊物本来是科学论文的载体,它是为科学的传播服务的。现在,科学的奴仆变身为主人,人们不是追求科学论文中的科学精神,而是祈求著名科学刊物的权威和灵光。即使是一篇平庸的文章,一旦被著名刊物录用,立刻就身价百倍,奖金和项目就会滚滚而来。著名刊物成为文章价值的评价尺度,按照这种尺度,哥白尼的日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就会永远被人遗忘,它们在长达数十年的岁月中默默无闻,而著名刊物仍在高谈阔论科学精神。正如英国胡弗汉普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 )生物统计学教授阿兰内维尔( Alan Nevill )所说,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学术界已经被这些引用数字勒索绑架 。 科学的第一原则是公平,如果文章由于自己的出身不同(刊物本身影响力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这不仅说明当前科学评论界的低下水平,而且会导致文章作者为在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不得不阉割文章的创新灵魂。有些科技论文的作者为了引起刊物编辑和评审人的关注,放弃小刊物上的原文作者的论文引用,转而引用著名刊物上的第二手资料,使科学的首次发现权受到损害。事实上,大刊物和小刊物、洋刊物和土刊物的版权都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大刊物和洋刊物决不能因为自己的影响因子优势而否决小刊物和土刊物的首发版权,否则,这将使抄袭和垄断成为合法之举。否认小刊物创新文章的学术水平,只能说明相关学术评价机构缺乏专业水准,他们只认得论文的出身证书,不会鉴别论文的科学性。按图索骥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流行趋势,科研管理机构和刊物编辑评价机构的行政霸权已经开始压制科学的创新,蚕食科学家的灵魂,用科学常识垄断科学界。 滕吉文院士指出,在某种程度上的崇洋媚外是客观存在的,即一愿意向外国投稿,二愿引外国人的文章,就是有同类的中国人的文章,哪怕其资料与论述还较外国人全面一些也无人问津,似乎引外国人的文章表明水平高,引中国人文章则表明水平低。这种现象已决非个别或少数,而是占有了相当比例。这在学术上也反映了少数人的民族气节与学术品德。外刊发一稿,刮目相看。跟着来的是又给项目,又给官做 。外刊似乎变成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来,中国人比外国人更迷信影响因子和外国著名刊物。名牌刊物《美国医学学会会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的编辑迪安吉利斯( Catherine D. DeAngelis )叹息许多科学家认为如果自己的文章不能在顶尖刊物上发表就是失败的现象。他批评现在的文化,说影响因子已经异化,有些影响因子低于名牌刊物的刊物非常好,完全适合好的科学家在上面发表文章。外国人的观念开始转变,有些中国人的观念为什么还继续停留在外国人的初期阶段? 事实上,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仅仅具有即时的参考意义。放弃实践的检验标准,把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当作检验论文科学性的实际尺度,这是源流倒置和舍本逐末,完全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而在于经得起长期实践的检验。 真正的科学家不会为了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而放弃自己独立的科学观点,只要理论是首创的和真实的,何必要为影响因子和著名刊物发愁?科技期刊和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应该是科学家的后勤部而不是司令部,让科学家真正成为科学首创的主人。 孙林海和赵振国在 2004 年指出,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 30 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上世纪 20 年代以前是冷周期, 20 年代到 40 年代为 30 年左右的暖周期, 50 年代到 70 年代又为 30 年左右的冷周期, 80 年代后又转入一个暖周期。近 10 多年来,我国正处于暖背景下,在暖背景下,绝大多数年份都会出现暖冬现象 。赵振国在 2003 年预言, 5-10 年后将进入冷周期。我国气温变化和拉马德雷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一预言已经被证实。由于该文没有发表在国际名刊上,国内外气象界至今未给予正确评价,更谈不上应用和发展。 有谁问责过国际名刊? 黄禹锡造假案发生后,针对黄禹锡个人的诘难铺天盖地,对发行刊物的问责却寥寥无几。我们的问责文章:《 黄禹锡案的警示:迷信权威刊物将导致灾性后果(原文题目为:权威刊物堆塑的泥足巨人)》 ,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被称为近年最轰动、最大胆的学术造假案的黄禹锡造假丑闻,如今已水落石出。这名韩国科学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两个轰动性成果,已被证明建筑在伪造证据之上,黄本人也遭到科学界的谴责。为什么世界科学界声誉卓著的刊物《科学》会连续两次栽在黄禹锡的造假手段上?谁为此承担责任?它的论文发表机制是否有漏洞?《科学》杂志编辑的解释证实科技论文的未经过检验。 编辑部和杂志出版机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发言人皮诺尔说,黄禹锡造假案给编辑部带来的是震惊和沮丧,特别是没有想到他 2004 年发表的论文也出于造假。黄禹锡 2005 年培育 11 名患者匹配型干细胞系造假论文的发表过程,已经随着杂志编辑部的反思而逐渐清楚了。编辑部是在 2005 年 3 月收到这篇论文的,当时各高级编辑都认为这篇论文可能是一个爆炸性进步,并将其先后提交给 9 位审稿人审阅。这 9 名审稿人不仅有美国本土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授,也包括欧洲的高级研究人员,他们都是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顶级专家。审稿人的一致意见是,黄禹锡论文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值得发表。谁都没有看出这篇论文所附带的照片等证据材料,都是精心处理的假货。因此,论文很快经过编辑修改阶段,先后刊登在《科学》杂志网络版和印刷版上,整个过程历时 58 天,比通常的论文审阅时间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这就证明了我们的观点,编辑的主观臆断会决定文章的命运 。   杂志总编唐纳德肯尼迪早先曾指出,审稿人首先考虑的是论文的科学意义是否值得发表,作者提出的证据能否支持论点,论证过程是否严谨等学术问题,这些都基于对作者的信任。要验证一项科研成果的真假,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检查,也就是由其他研究人员重复进行实验,如果得到同样的结果,就可以承认这一科研成果是真的;反之则为假。正如肯尼迪所说:验证科学成果最终要依靠事实。但是,如今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浩如烟海,要挨个检查又何其难 !这就是说,《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并未经过复查检验,文章发表仅仅是问题研究的开始,而不是终结,需要科学实践的检验。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科学观点 。在著名刊物上发表的观点被推翻,这在科学发展历史上屡见不鲜。 问题是,科学界的浮躁和科技管理部门的急近功利,把著名科技刊物发表的文章当成真理和成果,在不加检验的条件下,就盲目庆功表态,给与特殊荣誉、地位、奖金、项目和权利,其结果不仅使国家和民族蒙羞,而且浪费了大量国家资源,引发科研的信任危机。迷信权威刊物,忽视实践检验,导致灾难性的严重后果值得警惕 。 权威刊物堆塑的泥足巨人倒塌了,迷信权威刊物的思潮依然盛行在中国的科技界。如果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技界的种种丑恶现象就不会发生 。黄禹锡造假案表明,科技刊物和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把科学检验当作后续科技研发和文章发表的重点,把证实已发表的科技观点当作自己的职业责任。只有这样,科技文章的发表和竞争才能走向严谨有序的科学状态,任何造假的伪科学都会无法隐匿遁形,科学的刊物才能取信于公众,科研管理部门的经费才能不落入少数阴谋者的黑洞。否则,虚假的科技研发将成为骗取巨额经费的新兴行业,就像考验辅导成为垄断暴富行业一样 。 科技刊物是科技问题讨论的平台,而不是科学真理的发布机构。神化著名科技刊物,是导致阴谋者通过著名科技刊物造假的主要根源。 人们只能发现真理,不能发明真理,更不能终结真理。科学不需要宗教裁判所,也不需要任何权威的裁决机构 。 历史证明,任何权威的裁决都将在历史实践中黯然失色。真理是相对的,争论是永远的。如果不能通过实践的检验,任何辉煌的成就都会失去其昔日的神圣灵光,虚假的光环更是如此。 科技部网站 11 月 8 日 刊登科技部新闻发言人就有关记者近期多次询问美国《科学》杂志刊登施一公饶毅社论事宜答复,结论如下:今年 9 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我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我们认为与事实不相符合 。 美国《科学》杂志刊登施一公、饶毅社论是否经过核实审查?这是价值观的偏见还是实事求是的评论? 事实上,如果施一公、饶毅的论点有确凿的证据,他们可以直接向科技部举报,完全没有必要远隔重洋求助于国际名刊。杂志总编唐纳德肯尼迪早先曾指出,审稿人首先考虑的是论文的科学意义是否值得发表,作者提出的证据能否支持论点,论证过程是否严谨等学术问题,这些都基于对作者的信任。这就是说,《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并未经过复查检验,文章发表仅仅是问题研究的开始,而不是终结,需要科学实践的检验。 在没有经过检验的情况下,以期刊社论的名义贬低中国科研文化,这是不科学的,有失国际名刊的声誉。把外刊当做上帝,言听计从,笃信不移,绝不是科学的态度。国际名刊频频出错的记录屡见不鲜。 打破国际的科技封锁,逐渐跻身于国际发展前列的中国,绝不会没有科技发展的支撑,否定不了中国的发展,就否定不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公平、公正、公开的问题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实事求是的评论需要更多证据的支持。 2010 年诺贝尔和平奖重复了反对中国就获奖的历史记录,丑化中国已成为跻身世界名流的一种途径。这不是科学,这是价值观的偏见。欢迎还是诋毁中国的发展,国际名刊应该看清当前国际发展的形势,顺应当前国际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莫纳斯特。吞噬科学的数字。上传时间: 2005-10-31 11:41:52 文章来源:世纪中国。 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6679 2. 杨学祥。按图索骥的假伯乐与屈死的千里马(修订稿)。上传日期: 2005-9-22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611.htm 3. 滕吉文。向科技强国迈进中的地球物理学基础研究和创新理念。见:张中杰,高锐,吕庆田 ,等 主编。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庆贺滕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 50 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 1-25 。 4. 孙林海 , 赵振国 . 我国暖冬气候及其成因分析 . 气象 , 2004, 30 (12): 57~60 5. 杨学祥。从《科学》杂志的自查看科技文章的真实性。上传日期: 2006-1-16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7276.htm 6. 陈勇。《科学》杂志专访:黄禹锡造假案考问科学诚信。时间: 2006 年 01 月 15 日 08:52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sohu.com/20060115/n241439426.shtml 7. 杨学祥。关注 2005 年气候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05-12-21 光明网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10143.html 8. 杨学祥。按图索骥的国际化:科学的奴仆变成了主人。 2005-10-29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808.htm 9. 薇开。一期考研班净赚 130 万 利润空间巨大导致无序竞争。 2006 年 01 月 15 日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http://news.tom.com/2006-01-15/0020/11099673.html 10. 杨学祥。走出科学的误区:科学不需要宗教裁判所。 2005-12-29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7189.htm 11. 科技部回应施一公饶毅《科学》社论。来源:科技部 发布时间: 2010-11-8 17:29:12 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1/239907.s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661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商勾结比论文造假对社会的危害大得多
热度 1 qpzeng 2010-9-18 00:00
论文造假具有全球性特点,尤以中国为甚,无非是沽名钓誉等个人利益的驱使!那些真正的造假者(数据、结果造假)可能导致别人无法重复这个实验,但总体而言并不会造成社会的巨大损失,而那些有造假嫌疑的人(论文抄袭或字句模仿)更是让社会利益毫发无损,充其量只是个人的名誉扫地而已! 可是,如果论文作者在制药商的赞助下,从事科商勾结、歪曲事实、欺骗大众的罪恶勾当,让政府和民众购买一些本不需要购买的疫苗和药物,由此造成财产的巨大损失才是最为触目惊心和不可饶恕的!与此相比,论文造假只是小巫见大巫!我这样说,并不表明我支持论文造假,而是点出比个人造假危害更大的集体造假! 前一阵子,在一些人的拼命鼓噪下,全球笼罩在H5N1甲型流感(猪流感)即将大爆发的阴霾中,搞得人心惶惶!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将甲流爆发的危险层级提升到最高的6级!各国政府纷纷向流感疫苗及抗病毒药物生产厂家大肆采购药品,结果让这些大型跨国制药企业大发了一笔国难财,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现在有一种说法,所谓甲流将在全球大流行的预测完全是虚构的,夸大其词的,更是人为预谋的,可能是一场子虚乌有的世纪大骗局! 最近一阵子,超级细菌炒得沸沸扬扬,据说论文作者接受过制药企业的赞助,并在论文中特意提到只有某个公司生产的某种抗生素才能杀灭超级细菌,摆明是给这家制药公司做了一个高级植入广告!结果真的让这个抗生素的销路大增,并带动整个生物医药股价顺势走高! 以上两个案例是否真的存在利益链上的论文作者、制药公司甚至政府部门的集体连环造假,目前还不得而知!由于这种大案、要案牵涉的层面如此之高、之广,可能永远也查不出结果甚至根本就没有人去查。可想而知,最受伤的当然是不明真相的受害者,特别是遭遇被打针、被吃药的民众! 站在制药公司的立场,它们显然摸透了民众的心思,非常明白它在电视媒体上打再多广告也抵不上在《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医学杂志上一篇论文的宣传效果!如今,制药公司-销售人员-医生之间存在赤裸裸的利益链(吃回扣)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早就成为屡除不尽的社会毒瘤!因此,我宁愿相信制药公司会千方百计通过研究经费赞助等方式腐蚀、拉拢科学家,而如果恰好碰到有些科学家存在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的心态,那么就会在他们发表的论文中有意为制药公司争取利益,于是制药公司的阴谋就此得逞了! 还有一些制药公司为了尽快让新药上市,在未取得足够的前期药理毒理评价数据之前,就会组织科学家突击开展人体试验,由此造成无辜民众身心健康损害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罄竹难书!在这个过程中间,科学家就主动或被动地充当了制药公司残害无辜生命的帮凶和打手!一家制药公司开发的治疗脑膜炎的药物被拿到肯尼亚一家儿童医院进行人体试验,为了让结果更理想,研究人员故意降低对照的头孢霉素用量,结果造成这批受试儿童落下终生残疾! 世事自有公论!现在大家不难下结论,究竟是论文抄袭的危害大,还是论文作者与制药公司串通蒙骗广大患者的危害大? 相关阅读 报告称制药企业发表论文代笔问题严重:制药企业雇用影子写手淡化激素替代疗法风险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681.shtm
个人分类: 期刊论文|525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直言了: 方舟子论文没条件造假吗?
fs007 2010-7-30 21:22
周末到今日,收到多位网友来信,问了个问题:科学网推荐文章说方舟子论文没条件造假。在美国,是不是那样的?回答网友之前,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事件背景: 事 件背景:有笔名pentax者发文(http://blog.sina.com.cn/s /blog_69edb8a10100jcwq.html,2010-07-17 22:02:59)指出,方舟子于1996年发表在JBC-杂志的论文为其唯一的第一作者的论文,而那论文中的图象数据有造假现象,即图象为手工拼凑伪造 而不是来自实验原始数据。如果这个指控成立,那么,不但进一步说明所谓打假人士方舟子自己就是作假的,而且,他的学位也可能面临难保之危。该指控文章 在海内外中文网页网站得到足够多的转载和议论。 就此事件,科学网推荐了朱猛进的文章《方舟子造假?谣言可以休矣!》(2010-7-26 16:27:54,科学网)。该文说:方某论文是在1996年发表于JBC-杂志的,而那时候的科研硬件设备极少能做出今天这样漂亮的结果,凝胶拼接应 该是很普遍的事情,我们不应用今天先进设备所能呈现的标准来否定以前在设备还不怎么先进条件下的不漂亮结果的真实性云云。简单说,朱猛进说的意思是:在 1996年的计算机硬件条件下,方舟子没条件搞图象造假,拼凑图象不属于造假。 网友问题:在美国,真实情况是朱猛进说的那样吗? 本人答复:非也;他的那些话,不是信口开河的瞎扯,就是故意散布假话和忽悠读者。 首 先,1996年,美国市场已经具有胜任照片图象作业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同时具有多种照片图象转换处理软件(不是朱猛进所言的、只看硬件条件),中国大陆也 有汉化版本。就设备条件来说,1996年有足够的设备条件使科研人员从事完整图象处理,当然,要搞拼凑图象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已发生案情的事实更有说服力。不说别的杂志、就单拿方某发论文的JBC-杂志来说吧:2006年03月,美国政府学术诚信办公室公布了JBC-论文作假调查结果和处理方案,而该案情发生于1995年(比方某发文的时间早了一年左右),详见: Case Summary - Susan M. Aronica, , 连接:http://ori.hhs.gov/misconduct/cases/Aronica.shtml。 大 致案情是:一位名叫苏姗阿罗尼卡的博士生,于1995年在JBC-发表了论文;后来调查发现,该论文的数据图象系伪造。---看看,1995 年,JBC-杂志的论文就有数据图象作弊造假了;到了1996年、计算机等设备条件更好了一些,反倒没有造假条件可能了?对比已发生和已处理案情事实看, 显然,朱猛进所言是说假话。 其实,美国政府相关办公室早就提供了论文图象作假的典型案例、还用实例介绍了鉴别造假的方法,以便帮助各界读者提高鉴别力。对照那些案例,可清楚看到方舟子当时具有造假条件。譬如图解: 附图:论文图象造假鉴别案例( 来源:美国政府学术诚信办公室),详见: Tools - Data Imaging,ORI 'Forensic Images Samples' for the quick examination of scientific images. 连接:http://ori.hhs.gov/tools/principles.shtml 。 图一(点击图象看大图): 图二(点击图象看大图): 美国政府主管部门的案例解释说: 图一: 左边的图象为某论文图象,似乎很好。调整亮度后,可明显看到,最右边的#32图象其实是最左边的#67图象的颠倒后的拷贝粘贴;之后把亮度调高,不做分析就看不出那是伪造了。 图二: 该图象造假手段跟图一的差不多、但更高明些,因而要用放大等更多手段才能看出那是造假图象。两个案例的共同特征是拼凑和拷贝粘贴、然后改变图片亮度以掩盖伪造痕迹,那些图象没有规范完整的原始实验数据的支持而系伪造之作。 参照美国政府主管部门的案例,可以看到,笔名pentax者对方舟子的论文图象的造假指控,使用的鉴别手段跟美国政府主管部门介绍的鉴别方法一致;显然,朱猛进所言是讲假话。当然,pentax的指控能否成立,那就由JBC-杂志去调查和决定了。 简 而言之,朱猛进文章之说法是信口开河的假话,至少,其论断既不符合JBC-杂志已处理过的且比方某论文更早发表的同类案情的事实,也不符合美国政府主管部 门颁布的图象造假鉴别手段的事实。换句话说,朱猛进说pentax的披露批评是谣言,其实,朱猛进应该用谣言两个字看看自己的文章是否对号。 这里顺便回答一些网友留言提出的问题:JBC-是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学术杂志,同行评议怎么会有问题?怎么可能让方舟子论文造假呢? 本人回答:再名牌老牌的学术杂志,也有同行评审被造假者骗过的时候,JBC-也不例外。就其已经处理的案件来说吧: 譬如,仅就在美国联邦政府挂号处理的案件来说,JBC-已处理了两起本杂志论文造假的案例。 再譬如,《自然》杂志2009年12月22日报道说,H.M.K.Murthy的论文批量造假竟然骗过了一些主要学术刊物的同行评议,事件震惊了美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学术界;而那个批量论文造假事件的起始地之一,就是JBC-杂志;当然,JBC-杂志已经做了撤文处理。 又譬如,2007年处理的JKUNDU论文造假事件,震动了印度学界政界,而该论文发表于JBC-杂志。 还譬如,曾让许多日本学者在美国学界感到大为丢脸的论文造假而被JBC-做撤文处理的事件,是做博士后研究的日本学者Tanaka发表在JBC-的论文,该论文不但骗过JBC-同行评议、也骗过了美国卫生部的专家人员。 以上发生在JBC-杂志的论文造假而被处理被撤文的事件,都是在美国和国际学界颇有震动影响的事件。可见,某杂志是否名牌权威和有无同行评议,并非是判断论文真假的尺度。 本 人的一贯看法是:人间世界没有100%纯净的角落。问题不在于有没有造假,而在于如何面对和如何处理造假。根据历史记录看,JBC-杂志一旦发现造假,不 管造假者是谁和来自何处,都严格地依法办事和做出处理,无愧于知名老牌的学术杂志的声誉。因此,本人认为,如果相关指控内容足以支持立案,那么,JBC- 有足够的管理经验对方舟子论文是否造假的问题做出公正公平的调查和结论,也有足够的管理经验对调查过程和各方私人信息依法保密,同时能有效地保护举报人、 被举报人和调查人员等等所有各方当事人的权益安全。不然的话,诚如北大前主任崔克明最近发文所说,JBC-杂志就会变得一文不值了(大意如此);当然,那 一来,其编委管理人员也无法向学界做交代,至少他们再找同类工作就会很难了。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32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现行博文推荐方式的尴尬
juchuan 2010-7-29 08:18
这些天科学网博客着实热闹了一阵子:先是饶毅教授的《猜猜谁造假》,然后有崔克明教授的《我知道谁造假》。及至朱猛进老师的那篇《谣言可以休矣》一出,据理力争,振聋发聩,反方的一方一时如箭穿雁嘴,不再鼓噪,似乎应了那句名言:谣言止于智者。 始料不及的却是科学网博客首页的公告栏上的头条却赫然是《网络调查:你认为方舟子是论文造假还是被诬陷?》 实在荒唐!鉴定学术不端与否能由充分发挥民主,少数服从多数,举手投票表决吗?而别有用心的则在转载时偏偏采用了科学网《调查》的副标题:饶毅博客透露: 方舟子被诉论文造假 ! 本人通常不看饶毅教授的博文,这次是例外,因为我知道大教授从来不搭理留言,只有北美正教授是例外,所以没必要去讨那个没趣。我不知道饶毅教授在写《批判方舟子》时,是否还记得当年读者们对他从不回复留言的批评?我坚信对读者留言有个回应是博主最起码的礼貌和教养,据说当年钱钟书老先生明知是在白白浪费时间,却坚持对读者来信一一回复,如今的教授就是比钱老牛。不过,如果说不看钱钟书是遗憾,不看科学网上任何教授的博文可从来没有过吃亏的感觉。 我知道饶教授的博文篇篇被置顶,司空见惯,而我点击崔教授和朱老师的那两篇却是因为被精选了,上网时一眼就看到,而我这篇也正是因为崔教授的那篇被精选了才写的。假如崔教授的那篇没被精选,那么写那篇文章只是他的自由,我绝不说三道四;如今既然被精选了,读者需要向科学网讨个说法。如果说推荐崔教授的那篇是为了体现公正,那么为什么就没有考虑崔教授对方舟子的指控明显是难以成立的,对方舟子就不必公正?崔教授文中引用的那个链接显然是上不得台面的。何况连我还记得崔教授和方舟子有过过节,科学网的家规不是对掐架的作停博处置吗?如今编辑先生不仅没在平息争端,反而借机炒作。 本人绝不是那种教授惜教授,博士惜博士的大慈大悲菩萨心肠之辈,方舟子揪出了唐骏,我只是围观看热闹。如果有人真的能揪出方舟子,我也会哦!啊!地赞叹,而且还巴不得更能有人再把揪出方舟子的那位也揪出来,那就更有看头了。不过本人看重公正公平,容不得栽赃诬陷。指控方舟子论文造假,虽然沸沸扬扬,给人的第一印象却是闹剧:如果真有这回子事儿,那肘子早给揪出示众了,哪还会留到那几天让一些人如沐春风,喜气洋洋? 不过我还是穷极无聊地去看了崔教授文中的链接,也下载了方舟子的那篇论文,一看却哑然失笑:那化名举报的不是说方舟子隐瞒拼图,刻意造假吗?但方文肉眼一眼就可看出是拼图,何曾隐瞒! 此事还特地向专业分子生物学的同事求证过:那个年代拼图并非罕见。所以尽管科学网上闹得像煞有介事,如同得了牛黄狗宝一般,人家方舟子难道真的有必要来个澄清? 朱猛进老师的文章是科学网上少有的好文,真正的学者就应该博引旁证,以理服人。朱文虽然是为方舟子正名,实际上却是为科学网挽回了面子。这科学网上从事生命科学的不下半数,试想如果发此文的不是朱老师,而是其他网上的什么人,这科学网的面子还找得回来吗! 崔教授的文章明显不能持论,但科学网编辑先生却还偏要推荐,捧得高摔得重,这其实对退休的老教授太不厚道。科学网上的一些人对方舟子刻薄,即使抓住了造假者的把柄,挨骂的却依旧是方舟子,这是什么世道!请这些人扪心自问:方舟子打假并没给中国人丢脸,而那个化名北大教授举报方舟子的却着实让中国人丢了脸,你们不觉得吗?还要为那厮拍手称快,呐喊叫好吗? 来科学网首页一看,各种名目的推荐占了版面的大部分:特别推荐,新博推荐,机构博客推荐,博主名录下的推荐,精选博文推荐,各栏目下的推荐,当然还有不可缺少的博文周排行,博文月排行,总排行,均排行等推荐。按说博主们老的是教授博导,小的是博士硕士,难道还得像小孩一样哄着捧着?难道会不知道贴出去的博文泼出去的水,如果被意外地置顶示众了,未必就一定是书房之福?这事儿事实上已经不止一次有人提过,希望有所改变,但这号称是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的科学网博客就是依然故我,偏偏对那该死的推荐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以致不被推荐的博文一时三刻就沉底湮没。而如今竟推荐起诬告方舟子的博文来,而且在谎言被揭穿后竟没有任何表示,难道就没有丝毫的内疚或不安吗?!倘若如此,今后如果哪位让那方舟子打假打得呼天呛地,鸣冤喊屈时,请想一想方舟子今天在科学网上享受的待遇,到时候就让我幸灾乐祸,为方舟子喊一声:报应! 活该!
个人分类: 多少不平事|307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刘实:方舟子导师承认拼凑,方舟子回避质询
热度 1 fs007 2010-7-25 23:09
网上近日甚传打假皇帝方舟子竟靠数据造假起家, 十年磨一剑的JBC论文(美国《生物化学杂志》)最关键数据竟是七拼八凑而来。对比,方舟子除漫骂告假者为活宝外,还真说不出为何原因他那这篇以读了六年博士的学位论文为基础的、博士毕业后才写和发表的、毕生唯一的科学结晶竟含如此低劣的杂质。而想帮方舟子下台或打圆场的人也不得不承人那数据的七拼八凑,只不过他们不敢相信一个非常正义的打假皇帝自己会造假。有人说不要给方舟子上纲上线到学术不端,顶多批评他一下不太严谨算了。还说那可能是因为方舟子对他当年的研究可能没有多少兴趣。 其实,方舟子是否是有意进行论文关键数据造假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知道,而他对我的去信(包括以《科学伦理》(Scientific Ethics)主编的名义写的信)的置之不理,那种态度本身就可能说明一些问题。一般来讲,心里没鬼的人是不怕鬼叫门的。方舟子的老板(博导)、他那篇JBC的唯一共同作者见了我这杂志主编的信都马上回信,而他的回信也间接承认了该论文中的数据拼凑。但他也不太可能知道方舟子进行这数据拼凑的动机。 面对读者的质疑,方舟子应当做的是拿出被拼凑数据的原始数据,以此证明拼凑的合理和合法。另外,方舟子还要解释的是:如果非要以同时排列显示才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数据作为论文的核心,为何不做一个重复实验把该比的东西在同一条件同一时间下RUN一下呢?是没经费还是没时间那样做? 可方舟子除了对微软的批评者进行漫骂外,就是对实硬的批评者躲躲闪闪。在此情况下,有人写信给杂志反映情况有何奇怪? 不过这被显示出来的一个告假者竟称自己是北大的饶某。这点的确让人不可理解。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7133 次阅读|4 个评论
诺贝尔奖金得主的“尴尬”
xpzhan 2010-7-20 11:50
1975 年,当年仅 37 岁的戴维 . 巴尔的摩 因为发现能把RNA转录到DNA中的病毒酶逆转录酶而获得诺贝尔奖 登上诺贝尔领奖台时,他大概不会想到,拥有这样的殊荣,他的后半生的事业还会有波折。 1986 年他和他的一名助手 Thereza Imanishi-Kari 在 Cell 上发表了一篇免疫学方面的文章。 Margot O'Toole 当时是他们的一个博士后,受 Thereza Imanishi-Kari 的指导。 Thereza Imanishi-Kari 把她的实验记录给 Margot O'Toole ,但是 Margot O'Toole 发现她并不能重复其中一些实验结果。她把这件事通了出来,这件事热闹热大, NIH 和国会专门成立机构进行调查,巴尔的摩最后不得不撤回那篇论文。 Margot O'Toole 在事件发生后多年早不到工作,不得不到他弟弟的公司打工。 Thereza Imanishi-Karibe 被罚以不得从事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多年,巴尔的摩的名誉在 1992 年后才开始挽回 。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造假”说开去
fqng1008 2010-5-28 06:48
昨天中午,评审完南山医院风湿科,大家例行午餐。不知不觉,话题引向了论文造假。孟院长感触颇深地说:为什么医生晋升要看论文,要看课题?有那个必要吗?医生的责任是看病,你考核他看病的能力和水平就行了,结果却去看什么科研能力,不是本末倒置吗? 张院长立即接上了腔:是啊。科研只要一部分人去做就行了,结果弄得人人搞科研,那不是浪费人、财、物吗?你看,逼着医生搞课题、写论文,结果科研成了胡椒面,成了大家搞关系、弄虚作假的场所,成了搞形式的环节,基层医生的论文造假也是逼出来的:写论文没有条件,不写又不能晋升,只好造假了。 我似乎很站在政府的角度讲了杨恒均讲的那个故事,我们的外科医生到澳大利亚想为孩子上个好点的学校给班主任送红包,结果被老师交了上去,弄了个行贿的罪名。大家都说高考、中考很多弊端,但是在中国不考行吗?大家都说医生晋升比论文、课题不妥,但是不比这些客观点的东西也不行,那些凭印象、凭感觉的东西在中国不弄个鸡飞蛋打、乌烟瘴气,我才不信哩。 是啊,医生搞课题、写论文纯属扯淡,文不对题。倘若连这样的操作都弄得虚假丛生(科学是求真的事业),是否又要反思我们的文化和制度?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生在我院的论文造假事件
fqng1008 2010-5-21 11:28
按:作为一名写博文的,特别是在科学网上开设了博客,发生在我院的论文造假事件就不能不记载下来。不过,我也是刚刚知道,从网上搜索出这篇文章,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大家都知道,论文造假已经是潜规则,正如李劲所说:论文都是这么写的。 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都非常习惯于这种现象,包括一切所有的假的东西。这是什么现象?是我们的文化还是我们的制度有问题? 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医生被曝 十年论文全造假 院长承认有嫌疑 作者:袁树勋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0-05-19 来源: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0-05/19/content_12051859.htm 一份举报材料,掀起了一场风波。 举报的矛头直指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东湖医院)医师李劲。在材料中,李劲近10年内发表的20篇论文,被一一注释说明。举报者认为,注释处涉嫌抄袭、治疗造假、虚构医疗设备、伪造病例等多项学术不端行为。 在否认有造假行为的同时,当事人李劲认为,举报者是科室主任黄捷,并指出对方论文同样存在造假嫌疑。两名医生由来已久的矛盾因此再度激化。 市三医院院长周伯平承认,李劲确实存在抄袭、虚构病例和用药等嫌疑,一旦查实,将严肃处理。 论文结论高度雷同? 《热带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杨萍表示,将在杂志上刊发声明予以谴责,并将李劲拉入用稿黑名单。 今年4月底,一封名为《苦心经营十载,20论文竟全假》的快信寄至本报,署名为贾真。信中,举报者以一张学术不端一览图为索引,列出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东湖医院)医师李劲的11项罪名,矛头直指李劲学术造假。 在各项罪名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抄袭论文。 举报者认为,李劲于2008年在《热带医学》杂志上发表的《152株解脲支原体对9种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检测》一文,与2005年《中国基层医药》发表的名为《236株解脲支原体对8种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检测》、作者署名李建军的论文,有极高的相似度,许多地方是原封不动的抄袭。 两篇文章的相似处主要在试验操作和讨论部分,举报者称,李劲的论文从试剂、取材、药物敏感性检测和结果判断都与李建军的文章高度相似。而在600多字的结论部分,有近一半的文字相同。 李劲并不认同这种指责。他认为,医学研究的方法是通用的,双方针对同一个问题,使用同样的试验操作方式,并不奇怪。 《热带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杨萍对此表示赞同,在论文写作上,这也是被允许的。但杨萍同时也表示,医学论文的结论部分,被认为是文章独创性最主要体现之一,雷同比例超过10%,即可认定为抄袭。因为不同的作者对同一试验过程和结果,在没有沟通的前提下,很难相信会得出一致的讨论意见。杨萍认为,两篇论文的结论部分出现了超过1/3比例的雷同,写作思想也很相似,至少可以认为是高度疑似抄袭。 杨萍表示,将在杂志上刊发声明予以谴责,并将李劲拉入用稿黑名单。 李劲所在的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周伯平也认为,李劲的论文无论是实质内容还是文字表达,都有抄袭嫌疑,且这种嫌疑已扩大到李劲的另两篇论文,《柴胡对人乳头瘤病毒杀灭作用的实验研究》和《中药紫草对离体人乳头瘤病毒D N A作用的实验研究》。 虚构设备伪造病例? 科教科主任李斌曾与李劲有过谈话,询问其所使用病例资料从何而来,他并没有正面回来,只说论文都是这么写的。 李劲被指责的另一个学术造假嫌疑,是伪造病例。 其中一例出现在李劲于2004年发表的《交沙霉素致多形性红斑药疹2例》一文里,文中写道:例1,女,于2002年7月15日来我院就诊,所开药物为交沙霉素,但在举报者所提供的李劲所在科室的处方记录上,当天并没有相关病例。 在另一篇李劲为唯一作者、名为《经输精管穿刺注药治疗慢性淋菌性前列腺炎》的论文中,一共提到了42例前列腺炎患者病例。 举报者提出的质疑是,慢性淋菌性前列腺炎并不常见,与第三人民医院一墙之隔的慢性病医院,是深圳最著名的皮肤性病机构,该院三名资深医生在四年时间内也仅收集到15例病例,而论文发表时身在外科的李劲却能收集到42例,不符合常理。 与伪造病例伴随的嫌疑还有治疗用药造假和虚构医疗设备等。 李劲于2004年发表的论文《三种方法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观察》中,提到了用以乳糖红霉素为主的一组药物治疗33例来自门诊的病人。举报者认为,根据科室处方,李劲在论文发表前的两年里并没有开出过相关处方,说明其根本没做过这组临床观察,数据都是伪造。 对此,李劲表示,医院资料系统电脑几经换代,举报者所提供的处方记录并不完整,而且,院内和院际的资料是共享的,仅仅以其所开处方说事并不公平。 事发后,第三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李斌曾与李劲有过谈话,询问其所使用病例资料从何而来,他并没有正面回来,只说论文都是这么写的。 同科室两医生素有矛盾 之所以排挤我,可能是他觉得皮肤性病科是他的地盘,我来了后,抢了他的生意。李劲说。 上述所有问题,都辗转呈放在了市三医院院长周伯平的案头。而举报者认为,李劲10年来发表的20篇论文都有问题。 在初步审核举报材料后,周伯平承认,李劲确实存在抄袭、虚构病例和用药等嫌疑,一旦查实,将严肃处理。 之前我们也不止一次接到过类似举报,一旦查实,都迅速进行了处理。周伯平说,这次有所不同的是,涉及的论文篇数多,嫌疑点很多,时间跨度很长几乎横跨了李劲的大半个职业生涯。 与此同时,李劲也查阅了所在科室主任黄捷的论文,他认为,黄捷即是化名为贾真的举报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尽和黄捷是第三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仅有的两名医生,两人矛盾由来已久,在院内是公开的秘密。 早在十几年前,李劲调入皮肤性病科不久后,就曾因给女病人做检测时违反了必须有第三人在场的规定,而遭到缓聘一年,暂时调离科室的处罚。 但他认为,这是科室主任黄捷给他下的一个圈套,理由是当时女病人坚持要我检测,检测完后马上投诉我违规,并且多次来医院闹事,唯一的要求是将我调离皮肤性病科,后来,有人几次看到她出现在黄捷的办公室里,二人相谈甚欢。但黄捷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之所以排挤我,可能是他觉得皮肤性病科是他的地盘,我来了后,抢了他的生意。李劲说。黄捷对此自然也表示反对。 而院长周伯平则认为,这的确是两人矛盾甚深的原因之一,医生的收入与接诊量是挂钩的,约占1/3,而皮肤性病科是小科室,平均算下来,一天总的接诊量不会超过4个。 举报材料可能跟此有关。周表示。 在被举报论文造假后,李劲通过查阅黄捷的论文,同样也祭出了学术造假的利器。 李劲指出,黄捷发表的一篇《孕妇合并尖锐湿疣的生育观察》的论文,文中提到HPV-DNA均阳性。 但是我院2000年至2007年根本未开展此项目,按照举报者的观点,黄捷也有造假嫌疑。李劲说,他还认为,2007年黄捷根据一项市级立项课题所写的论文,与一年前他人发表的一篇论文处处有相似的影子。 黄捷表示,虽然第三人民医院没有开设妇产科,但是该孕妇因患尖锐湿疣,长期在他处看病,因此有机会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甚至可以把她找出来,证明我并没有学术造假。 风波背后 造假的论文 异化的职称 与工程院院士涉嫌学术造假、医学论文造25人连环抄袭等事件相比,李劲的故事,只是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医学学术腐败列表中一个不起眼的个案。但事件所暴露出来的医学界弊病,却是由来已久,愈演愈烈。由于论文数量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论文造假,更是成为医学界腐败的重灾区。 监管机制几乎失效 一个医院每年能在一定级别刊物上发表多少论文,是任务和政绩。医学界反腐斗士胡卫民 与工程院院士涉嫌学术造假、医学论文造25人连环抄袭等事件相比,李劲的故事,也只是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医学学术腐败列表中的一个不起眼的个案。 李劲承认,论文都是为评职称准备的,然而为此设计的监管体制却几乎完全失效。 第一道关口来自医院内部,医护人员要发表论文,投稿前需接受医院科教科的审核,保证其真实性和原创性,合格后才能获得投稿推荐信。 这几乎沦为一个过场。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医生,有医学界反腐斗士之称的胡卫民说,更多的时候,一个医院每年能在一定级别刊物上发表多少论文,是任务和政绩,所以只要有医生写出了论文,便能很容易获得一纸推荐信。 近20年的医师从业经历,让胡卫民有机会深入观察现状并思考病理。 第二道关口来自杂志社,他们有义务审核所有来稿的学术严谨性。但每月接到的来稿高达上千件,我们也没法核对每处细节。《热带医院》杂志编辑部主任杨萍抱怨。 事实是,在众多良莠不齐的医学刊物背后,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值巨大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另一端,是数以百万计的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职称晋升时,必须迈过论文这道坎,潜在的市场由此形成。 医师们需要在哪一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多少字的论文,在这个市场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价码,价格从每千字600元到3000元不等。 昨天我还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问我要不要发表论文,说交钱包发。胡卫民说,他的几个同为医生的朋友,则在这条产业链里兼职枪手,为有需要的同行们有偿代笔。 在胡卫民看来,院方和杂志社的监督常常失效,职称评审委员会的审查,成为这个流程中的最后一道关口。而广东省卫生厅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一名委员则表达了这样的遗憾,全国每年都有几十万人申报职称,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时间都很短,很难在大量的材料里挑出被精心隐藏的问题。 评审制度严重失真 一个医学博士,他发表了很多文章就是不会看病,一个普通的医生能看好病,但是他发的文章不够,所以职称上不去。胡卫民 在胡卫民看来,职称应该是对一个医生职业水准的评价,但是变味的职称评审制度却常常让这个评价失真。由此造成的一个怪现状是,一个医学博士,他发表了很多文章就是不会看病,一个普通的医生能看好病,但是他发的文章不够,所以职称上不去。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胡卫民所在医院的前院长杨志毅,正式的临床从业经历只有一年的杨,在因经济问题被送进大牢前,其职称是主任医师医师职称的最高级别。 评价一个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是他的医术好、对病人认真负责,还是发表的论文数量多?近20年的医师从业经历,让胡卫民有机会深入观察和并思考。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专家组成员。在参与新医改方案的讨论研究时,胡卫民与同组专家讨论过职称晋升制度的弊病和改革的可能。 与他交谈的专家,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名获得过卫生部嘉奖的社区医生抱怨,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对社区医院关爱太少,社区医生很难晋升,人才都留不住,长此以往,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就成了一句空话。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专家组的重视,有专家特地写了《医生的职称评审脱离临床实际》等文章,在内部资料库里流传。但是最终出台的新医改方案中,并没有相关内容,这是让胡卫民感到些许遗憾的事。 他解释,新医改方案主要针对医疗资源分配等关乎国际民生的大问题,医师职称晋升制度的改革,可能会在今后陆续出台的配套方案中有所涉及。 在他看来,改革的方向,应该会朝多样化、灵活运用方面发展,比如社区医院可以不做或少做科研,三甲医院应该是医疗和科研并举,其内部也会对科研人员和临床人员有更明显的分工。 针对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者,会套用不同的职称晋升制度,这是大势所趋。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961 次阅读|3 个评论
《晶体学报E辑》再次披露39篇论文造假
zhpd55 2010-4-17 10:42
2010年年初,《晶体学报E辑》报道了井冈山大学70篇论文造假之后,2010年3月17日,在 Acta Crystallographica, Volume 66, Part 4, Pages e21-e22,April 2010, 又有39篇论文被撤稿,再次涉及到中国的多位作者,是作者失去理智,还是利益的启动;是科研自律无力,还是评价体系所致,一年发表数千篇论文,几年来就是中国成了造假的重灾区,井冈山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除了造假作者所属单位的问责之外,其他相关机构也应该来查管学术腐败,为彻底清除恶源动真格,不可让其泛滥,腐蚀我们健康的机体。 详细请浏览: http://journals.iucr.org/e/issues/2010/04/00/me0409/index.html Retraction of articles IUCr Editorial Office a a 5 Abbey Square, Chester CH1 2HU, England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traction of 39 articles published in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between 2004 and 2009. After thorough investigation (see Harrison et al. , 2010 ), 39 additional articles are retracted as a result of problems with the data sets or incorrect atom assignments. Full details of all the articles are given in Table 1 . Table 1 Details of articles to be retracted, in order of publication Title Reference Retracted by DOI Refcode trans-Bis{1- -2-naphtholato}copper(II) dichloride dihydrate Zhang (2004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4028296 BIPDUA Bis(4-bromo-2-formylphenolato- 2 O,O')copper(II) Sun Gao (2005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500187X FEYSUY Bis(salicylaldehydo)zinc(II) Xiong Liu (2005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5010913 GAMDUU Bis(4-bromo-2-formylphenolato- 2 O,O')zinc(II) Chen (2006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5040432 SAZCUS Bis(2-formylphenolato- 2 O,O')nickel(II) Li Chen (2006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6012931 IDAZAP Bis(2-formylphenolato)cobalt(II) Qiu (2006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6015704 GEJDUV Bis(2-formylphenolato- 2 O,O')manganese(II) Wang Fang (2006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6021039 IDOVED Tetraaqua(1,10-phenanthroline- 2 N,N')copper(II) naphthalene-1,5-disulfonate dihydrate Liu et al. (2006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6030637 GENYOO Tetraaqua(1,10-phenanthroline- 2 N,N')nickel(II) naphthalene-1,5-disulfonate dihydrate Liu Fan (2006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6035410 KERBEP {6,6'-Diethoxy-2,2'- diphenolato}trinitratolutetium(III)copper(II) Sui et al. (2006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604565X HESPEB Bis(2-formylphenolato- 2 O,O')iron(II) Yang et al.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21721 PIFCAJ 2,6-Dimethoxybenzohydrazide Qadeer et al. (2007 a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7022593 PIFHES 2-(2,4-Dichlorophenylsulfanyl)acetohydrazide Qadeer et al. (2007 b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7022891 YIFSOW {6,6'-Diethoxy-2,2'- diphenolato}trinitratoeuropium(III)zinc(II) Hu et al.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31121 WIHKEE { -6,6'-Diethoxy-2,2'- diphenolato}trinitratocerium(III)zinc(II) Sui, Zhang, Hu Yin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32564 WIHREL { -6,6'-Diethoxy-2,2'- diphenolato}trinitratopraseodymium(III)zinc(II) Chen et al.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32540 WIHRIP { -6,6'-Diethoxy-2,2'- diphenolato}trinitratopraseodymium(III)nickel(II) Sui, Li et al.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32618 UFACUA {6,6'-Dimethoxy-2,2'- diphenolato-1 4 O 1 ,O 1' ,O 6 ,O 6' :2 4 O 1 ,N,N',O 1' }(methanol-1 O)- -nitrato-1:2 2 O:O'-dinitrato-1 4 O,O'-cerium(III)zinc(II) Sui, Fang, Hu Lin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33314 UDUYIC {6,6'-Dimethoxy-2,2'- diphenolato}methanol- -nitrato-dinitratosamarium(III)nickel(II) Sui, Zhang, Hu Jiang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37130 AFECEU {6,6'-Dimethoxy-2,2'- diphenolato}methanol- -nitrato-dinitratopraseodymium(III)zinc(II) Sui, Fang Yuan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37488 AFICEY {6,6'-Dimethoxy-2,2'- diphenolato}methanol- -nitrato-dinitratolutetium(III)zinc(II) Sui, Sui et al.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37737 AFEFOH catena-Poly -di- -chlorido- - -4,4'-methylenebis(3,5-dimethylpyrazole)- 2 N 2 :N 2' ] Huang Chen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39384 VIJYOD {2,2'- diphenolato}zinc(II) Liu et al. (2007 a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40640 DIKYUS trans-Bis(ethylenediamine- 2 N,N')bis(nitrato- O)zinc(II) Liu, Zeng Chen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42390 XIKYEW " src="http://journals.iucr.org/logos/entities/kappa_rmgif.gif" border="0" /> 4 N,N',N'',N''']cobalt(II) Liu Zeng (2007 a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44571 XILFII " src="http://journals.iucr.org/logos/entities/kappa_rmgif.gif" border="0" /> 4 N]nickel(II) Liu Zeng (2007 b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48386 WINWEW {2,2'- diphenolato}manganese(II) Liu et al. (2007 b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52993 VIQPIV N-(2-Amino-3-pyridyl)urea monohydrate Li et al.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47526 SIMFEA N-(2-Fluorophenyl)carbamic acid monohydrate Yang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52464 WINMOW Aqua(dimethylglyoxime- 2 N,N')(3,5-dinitro-2-oxidobenzoato- 2 O 1 ,O 2 )copper(II) Liu Wen (2007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54244 HIQCAM -Acetato-tri- -ferrocenecarboxylatobis Liu, Lin et al. (2007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7059041 HIQQEE { -6,6'-Dimethoxy-2,2'- diphenolato}- -nitrato-dinitratoeuropium(III)zinc(II) Hu et al. (2008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6151X MIRPAF Bis(4-chloro-2-formylphenolato)nickel(II) Li et al. (2008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7056309 RISTET { -6,6'-Dimethoxy-2,2'- diphenolato}- -nitrato-dinitratoterbium(III)zinc(II) Chen et al. (2008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8006958 QIXHIP Bis(2-ethoxy-6-formylphenolato- 2 O 1 ,O 6 )nickel(II) Han (2008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800809X QIXLIT { -6,6'-Dimethoxy-2,2'- diphenolato}- -nitrato-dinitratoholmium(III)zinc(II) Xiao, Sui et al. (2008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8013743 BIZTUA { -6,6'-Diethoxy-2,2'- diphenolato}trinitratoholmium(III)nickel(II) Xiao, Fu et al. (2008 ) Author 10.1107/S1600536808013755 BIZVAI Hydrogen-bonding patterns in the cocrystal terephthalic acid-4,4'-bipyridine (2/1) Wang et al. (2009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903236X DUCZEH {6,6'-Dimethoxy-2,2'- diphenolato-1 4 O 1 ,O 1' ,O 6 ,O 6' :2 4 O 1 ,N,N',O 1' }(ethanol-1 O)- -nitrato-1:2 2 O:O'-dinitrato-1 4 O,O'-samarium(III)zinc(II) Huang et al. (2009 ) Journal 10.1107/S1600536809033558 YUCWAV References
个人分类: 其它杂项|4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浊浪淘沙,也说论文造假
shenxzh 2010-1-31 18:43
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因,由于井冈山大学70篇论文一次性被撤销,有关垃圾期刊的争论被炒得沸沸扬扬。前一段时间,Nature上的一篇文章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个讨论,急功近利的大环境是这个事情的主要背景。也许这是科学职业化过程中难免出现的产物。科学家最初都是一群吃饱了饭衣食无忧的人在那里折腾。经过工业革命,当科学的力量逐渐能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时,出现了科学家这一特定的群体和职业。 既然是职业,里面就进去了太多的东西,其实这些东西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一部分吧,出现也没什么奇怪的,天也不会塌下来。科学家也是人,也得吃饭穿衣,养家糊口。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这个比较难说清楚。科学的投资也许有时候和买股票差不多,尤其对于纯理论研究的投资,因为科研的结果不是计划出来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做科研之前已经完整的计划出了科研的结果,这也许是一个怪胎。论文是科研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的部分,科学研究的结果(这里不包括工程技术应用等学科,这些学科通过开发出的产品来让人门了解和体现其价值)和科学家所做的事情通过文章的形式让同行了解,也让普通人了解。少了这一部分,那么科研这个工作是不完整的。因此对于科学家而言论文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无奈的是科研的最终产品-论文目前演变成了国内评价科研工作的一个主要指标,给了这个指标太多的权重。而工作评价结果的好坏又直接和利益密切相关。发展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把目光盯在了科研的最后一环文章上面。到最后的结局是开始更多的追求文章,而对于其他环节的重视程度无疑降低。井冈山大学的这个时间把这种情况推到了极致,给人的感觉变成了一种疯狂。这有点练功走火入魔的味道。这样的科研已经完全偏离了科学最初产生的本质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使我们更加接近上帝。真正的文章是做出来的,是科研过程的总结和提炼。而目前我们的很多文章仅是写出来的。 科研的评价体系不改变,这种情况肯定就难以消除。但是目前的情况下要给出一个更为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很难。搞不好可能连现在的这种也不如。我总体上对中国的科研是乐观的。金子是沙里面淘出来的,浊浪里面也照样会有金子。也许我们目前的状况算是浊浪排空浪淘沙。
个人分类: 坐井观天|3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始末
ZHPD55 2010-1-8 09:43
春雷一声震天响,井冈山回荡久长;赝品七十登雅堂,虎年开篇名声扬。 2009牛年刚过,2010虎年伊始,最受我国大陆地区作者青睐的《晶体学报E辑》(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Structure Reports Online, 简称ACS-E),也是2007年我国入选SCI数据库论文来源最多的期刊,在2010年第一期的开篇却发表了苏格兰阿伯丁大学William T. A. Harrison,新西兰奥塔哥大学Jim Simpson以及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Matthias Weil三位联合撰写的编者按,披露了井冈山大学H. Zhong和T. Liu二位涉及70篇论文造假之事,同期也刊登了二位以及论文合作者的撤稿声明。这种国内开花国外红的多篇造假事件的背后,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仅仅是作者的诚信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术生态环境、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在名与利的诱惑之下,科学研究的初衷被严重扭曲了。《晶体学报E辑》有51%的作者来自CHINA,其他国家很少(详见: doi:10.1107/S1600536808042979 ; http://journals.iucr.org/e/contents/backissues.html )。表1统计结果除了特别注明来源于SCI或者ACS-E网站之外,均来自CA数据库。 表 1 《晶体学报 E 辑》论文来源统计结果 Year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影响因子 IF(SCI) 0.453 0.491 0.581 0.567 0.508 0.367 0.484 发表论文 / 篇 (ACS-E) 802 925 1305 1809 2887 3991 5181 3556 4162 中国论文 / 篇 60 129 327 728 1406 2085 2636SCI 1811SCI 1968(SCI) 论文来源单位 299 362 401 496 642 846 1066 985 1346(SCI) 中国论文来源单位 18 47 65 116 199 313 416 430 555(SCI) Authors from countries P ercentages China 51% India 6% USA 5% Germany 4% Malaysia 4% Iran 3% Pakistan 2% Other countries smaller 为什么近年来的论文造假事件频频出现?为什么总是有人敢于铤而走险?亡羊补牢的教训留给人们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希望一声春雷能够带来中国大地学术生态环境新景象。 详细信息请参考: William T. A. Harrison a; Jim Simpson b and Matthias Weil c a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Aberdeen, Aberdeen, AB24 3UE, Scotland; b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Otago, PO Box 56, Dunedin, New Zealand, and c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ies and Analytics, Division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etreidemarkt 9/164-SC, Austria http://journals.iucr.org/e/issues/2010/01/00/me0406/me0406.pdf Retraction of articles by H. Zhong et al. H. Zhong, a* S.-H. Duan, a Y.-P. Hong, a M.-L. Li, a Y.-Q. Liu, a C.-J. Luo, a Q.-Y. Luo, a S.-Z. Xiao, a H.-L. Xie, a Y.-P. Xu, a X.-M. Yang, b,a X.-R. Zeng a and Q. Y. Zhong c a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343009,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erial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32,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c Jian Training School, Jian 343000,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ttp://journals.iucr.org/e/issues/2010/01/00/me0404/me0404.pdf Retraction of articles by T. Liu et al. T. Liu, a* Y.-X. Wang, b Z.-W. Wang, a Z.-P. Xie a,c and J. Y. Zhu d a College of Engineering,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343009,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343009,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d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ttp://journals.iucr.org/e/issues/2010/01/00/me0405/me0405.pdf
个人分类: 其它杂项|1133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报道中不起眼但令人深思的一句话。
pkustm 2010-1-3 09:58
近几天关于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的报道很多,其中有一段话虽不起眼,但却令人深思。请看加了下划线的部分。 宣传部负责人坦承 ,化学化工学院还有10多名老师也在《晶体学报》发表过论文,不过他否认了记者提出的是否还可能存在伪造数据发表论文的问题。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钟华和刘涛是通过《晶体学报》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进行投稿,属个人行为。 个人行为?真不知道,这位宣传部负责人对于学术论文的发表流程有多少了解!或者能否请该宣传部负责人公布一下井冈山大学的论文发表流程或相关要求? 当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许多人并不了解以同行评议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学术质量保证体制,更很少有人来研究在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 切实可行的措施 来应对这些挑战。 报道参见: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news/2009/12/226659.shtm
个人分类: 科研质量管理|7960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存逼迫出假货,宽松环境出科学
杨学祥 2010-1-3 06:06
生存逼迫出假货,宽松环境出科学 重发者按:学者杨文志最近指出,井冈山大学钟华(41篇)、刘涛(29篇)发表在《晶体学报》(Acta Crystallographica)C分卷或E分卷上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些文章全部被撤销,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C或E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钟华、刘涛在2006年至2008年间仅凭修改一套原始强度数据而发表上述系列文章。论文造假已经在国外创纪录,原因何在! 在现实生活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正业已经无人问津,补课、辅导、押题、代考却成了热门行业,论文造假更是如火如荼,网上广告比比皆是。从副业捞钱到贪污腐败,这条道路还能走多远? 现在转发2009年2月的一篇文章,希望能有益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制之祸:科学家在为生存而战? 在科学网的留言板上,一条新消息令人瞩目: 孙尉翔:《自然》社论称中国重大科技项目更像分赃: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7/n7232/full/457935a.html 。2009-2-25 2:54:41 该文是发表在2009年2月19日英国《自然》杂志的文章《Collective responsibilities(共同的责任)》。 科学研究是上层建筑,它不仅需要科学家本人的才能,而且需要社会和政府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这种投入在短期内未必就能获得收益,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任其自生自灭只能断送国家的前程。 如果让科学家自谋生路,这非但逼不出高质量的发明创造,科学家本人也会命悬一线:有谁会雇佣痴迷于歌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有谁会研究两弹一星?有谁去搞农田水利建设?有谁会研究职工的安全保障?有谁会研究环境的污染和防治?有谁去搞灾害规律研究?如果政府不搞这些公益性的科学研究,科学家是无法生存的。 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倘若让武状元自谋生路,除了打把式卖艺之外,也只能作飞贼大盗,干些保镖黑道的生意。封建帝王尚惜才用才,到了我们这一代,为什么突然撒手不管了呢?让科学家自谋生路,就是逼科学家空手套白狼:做毫无希望的大项目。作有实践价值的小项目,短期内谁能保证一定能成功:地震不能预测,旱灾也不能预测?老天爷下不下雨管不了,水利工程为什么没人研究? 现在谈论科研腐败论文造假的议论越来越多,关键在科研体制之祸:生存大于科学利益,腐败造假就不可避免。大学评估中的材料造假曾轰动一时,集体利益造就了集体错误。 只有给科研人员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他们在无生存之忧的条件下才能一心一意研究科学问题。作为教师,我从来不嫉妒科研所拿多少项目,因为我知道,不如此,科研所就不能生存。 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采用什么科研体制,最终都是国家买单。不同的是:生存逼迫出假货,宽松环境出科学。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6978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902/0226_23_1035000.shtml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2/26/content_891587.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53 次阅读|5 个评论
功利学术的牺牲品:井冈山大学两名教师被“扫地出门”
panfq 2009-12-30 08:17
井冈山大学两名论文造假教师被“扫地出门” 2009年12月30日 07:00: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井冈山大学二十九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对该校两名论文造假教师作出撤销教师资格、开除公职等一系列处罚,此前这两名教师因为被曝光多达七十篇论文造假而广受关注,如今落得被学校“扫地出门”的下场。 据了解,十二月十九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在其官方网站发表社论称,在二〇〇六年至二〇〇八年间的学术论文中,发现中国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硕士钟华和工学院讲师、硕士刘涛发表在该刊物的七十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并作出一次性撤消的决定。 井冈山大学表示,获悉这一情况后,该校立即组成专门的调查小组和专家鉴定。经调查,钟华、刘涛两人确实存在“伪造或篡改数据”、“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情节严重,影响恶劣。 井冈山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肖长春对中新社记者称,二十九日,井冈山大学作出决定,开除该校两名讲师钟华、刘涛的公职,撤销钟华、刘涛的造假学术成果及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解聘、撤销钟华、刘涛的高等学校讲师专业技术资格,并撤销钟华本月十五日刚获得的高等学校副教授专业技术资格。此外,作为中共党员的钟华,同时被开除了党籍。 此次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论文造假,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和愤慨。肖长春称,该校将认真吸取教训,加强对师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对科研工作更加严格管理,坚决杜绝此类行为再次发生。 据了解,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由国际晶体学联合会主办,是国际晶体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创刊于一九四八年,总部设在英国。 (段长征 刘占昆) 调查还发现:黑龙江大学一作者5年内在《晶体学报》E卷发表论文279篇 《晶体学报》E卷官方网站的页面截屏。 阅读提示 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官方网站刊发社论,承认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两位教师至少70篇论文被证明是伪造的,决定撤销。29日,井冈山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相关处理决定。 这起“论文风波”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两年在一个刊物上发表论文至少70篇,这背后是什么原因?《晶体学报》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期刊?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国”背后有怎样的泡沫……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造假者曾获3.2万元校方奖励 造假者刘涛和钟华是如何在同一刊物上两年发表70篇论文的呢? 两名当事人拒绝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对于他们的论文发表经过,校方也未具体透露。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细节,按照该校的学术论文奖励办法,大量发表论文的钟华和刘涛曾获得学校3.2万元的奖励。 根据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的《井冈山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科学》、《自然》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奖励10万元;在该校规定的A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奖励3000元,B类奖励2000元,C类奖励1000元。 另外,凡当年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检索的光盘版提供的SCI、SCIE、EI、ISTP国际权威检索刊物及SSCI、AHCI中收录的学术论文,附加奖励按下列标准执行:SCI(科学引文索引)5000元/篇,EI(工程索引)4000元/篇,SCIE(扩展的科学引文索引)4000元/篇,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4000元/篇,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4000元/篇,AHCI(人文艺术科学引文索引) 4000元/篇。凡论文在其他国外检索文献上收录的,附加奖励1000元(含网络版)。而且上述所奖励的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须是该校教职工或学生,且该校为第一署名单位。 井冈山大学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近3年来钟华和刘涛因发表论文数量过大,曾经引起部分同事和该校科研处的怀疑,但学校未予深查和追究。 宣传部负责人坦承,化学化工学院还有10多名老师也在《晶体学报》发表过论文,不过他否认了记者提出的“是否还可能存在伪造数据发表论文”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还表示,钟华和刘涛是通过《晶体学报》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进行投稿,属个人行为。 “对中国学术界负面影响很大” “70篇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确实是造假,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件。”黄勇研究员说,“这会给中国科学界的国际信誉造成较大的影响。” “纵观世界科学史,造假事件发生过很多,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确实很少见。”作为多年从事科学出版的国际专家,世界最大科技出版集团爱思唯尔科技部中国区总裁张玉国认为:“这个事件对中国学术界负面影响很大,对发表这些论文的《晶体学报》杂志也有负面影响。” “《晶体学报》的社论称,他们还在持续调查中。或许还有更多涉嫌造假的论文没有被发现。”张玉国说:“这么大量的造假论文,浪费和欺骗了众多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十分恶劣。”    《晶体学报》E卷半数文章来自中国 据调查,井冈山大学两名教师涉嫌伪造数据的论文大多发表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上。记者约请了国内权威学术杂志的一位资深编辑,去查询该杂志的有关情况,结果发现了更令人吃惊的信息。 查询结果表明,中国已经连续几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发文排在第一位,2005—2008年9月该杂志共发文近1.5万篇,中国籍作者发文超过7500篇,占该杂志总文章的半数。 更让人吃惊的是,其中一位作者是黑龙江大学的Shan Gao,自2004年至2009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中发表的论文为279篇。与这位作者相比,井冈山大学这两位讲师的发文数量还算比较少的。 为何《晶体学报》被中国学者如此钟情?专家分析说,一方面,该杂志类型属于“晶体结构的数据库,门槛比较低,只要你解出的结构从未有人报道过,该杂志就会接受你的论文”;另一方面,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SCI或者SCI扩展级,这对某些想在国际三大检索上发表文章的“学者”,是很有吸引力的。 “《晶体学报》依据解出的晶体难易程度等分卷发表,分为A、B、C、D、E等不同的专辑,其中E卷的影响因子最小,其次是C卷,而这两卷恰恰是中国文章最多的。”这位专家说。(记者 赵亚辉 任江华) 通往“论文发表机器”之路 2010年01月05日 10:13: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井冈山大学教师“批量造假论文”事件的进展真是出人意料。媒体在做相关检索的时候,意外发现黑龙江大学教授高山5年内在同一份刊物发表了279篇论文,平均每周发表两篇以上的论文。 尽管高山在接受采访时一再保证,自己的论文数据真实可靠,没有造假,而且也有业内专家认为,因为刊物定位的不同,作者大量发表论文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这似乎都不能否认,此事对公众以及学术界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说实话,海量论文发表比批量论文造假更能说明,现行学术研究体制的荒诞与不人道。批量论文造假固然创造了中国恶劣学风之最。但是,毕竟这其中有当事者个人的道德瑕疵因素掺杂其中。制度固然荒谬,但是,每个人都还是有“不作恶”的自由选择。我们充分理解那些挣扎在学术研究大厦底层的小人物的种种艰辛。不过,无论如何作假与抄袭等行为都是不对的。这怨不得别人。所以,能够真正呈现这种体制荒谬的是那些没有道德瑕疵的“论文发表机器”们。如果,高山教授没有学术造假的话,他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代表。 高山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是:“我一直在等待今天的采访。”这是一个悲情的开场。一个学术界的小人物清醒地知道“批量造假论文”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却又没有可以公开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只能被动等待可能会到来或者不会到来的申诉机会。如果没有记者的采访,或许,在279篇论文之后高山及其团队起早贪黑所付出的一切都将不会被公众看到。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为论文发表至上的学术体系所承受的一切,恐怕也将会被谴责的口水淹没。 在官僚化的学术体制中,普通的教授其实也只是弱势群体。这个体制的特点在于,其一方面按照官阶的高低而支配研究资金的多寡,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那些位高权重的学官们往往掌握着动辄数百万的研究资金,承担着国家重点课题,而高山这样的教授只能申请数万元的省级项目。另一方面,官僚化不仅仅是一种官本位,而且体现为行政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因此,在关键的人事、业绩考核中奉行僵硬的数字化标准,也就具体体现为对论文发表数量的狂热追求。发表论文对那些掌握着资源的学官们来说,或许并非难事,但是对那些学术圈“小人物”来说,毫无疑问是难度系数很高的规定动作。如高山这样努力加上精通发表技巧的人士,也堪称是世所罕见。然而,不论怎样,对于那些没有权力的普通教授来说,他们只是被考核、被管理的对象,他们尽管有保持严谨学术态度的权利,体制却决定了他们要为此付出现实的代价。 如果不能做有违学术道德的事情,就只有两种选择,或是坚守自己的原则以承受体制之恶,或者不得不适应体制并灵活应用体制的规则与漏洞。高山就属于后者,他只不过是把事情做到了顶点,也把学术体制的荒诞展现到了极致。高山有什么错,只要他发表的论文没有问题,国际期刊没有意见,论文发表得多难道就可以被指责吗?真正的问题只在于,是什么让高山对论文发表具有如此异于常人的狂热,是什么使他异化为论文发表机器? 高山说,他只是一个小人物。规则的改变,对他来说或许属于不可测的命运范畴,一如其从书斋中被拉出,成为新闻事件中的公众人物。 (于德清)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207 次阅读|11 个评论
“论文超人”是道德迷失的怪胎
张显峰 2009-12-29 18:33
超人只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但论文超人却活在现实中。 一本名为《晶体学报》的国际学术期刊最近发了一个社论通告,说至少70篇发在该期刊分卷上的晶体结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个数字很雷人了吧?更雷人的是,这是同一所大学两个讲师两年的成果。没错,它是中国的井冈山大学。 这样的成果,连井冈山大学的党委书记万继抗先生都感慨:在一个刊物、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发几十篇,这已经是有点疯狂的行为了。当然万书记是有点含蓄了,这样的疯狂岂止是有点,简直是超人! 很多评论再一次把矛头指向了科研评价制度和论文奖励机制,好像眼下中国的学术界是鲍鱼之肆,久居其中必臭无疑,科学家的苗子栽到中国的土壤里,就必然长出这种怪异的论文超人来。按照这样的论断,似乎一些学人的造假抄袭看起来不但合情合理,还很无辜。 的确,这样的论文超人在中国比比皆是。因为一刀切的指标,因为傻瓜式的评价,写论文和发论文对搞学术的人来说,就成了天大的事情,搞出很多论文以求制度的奖赏和同行的认可,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因论文造假与抄袭的频繁,而去指责科研评价制度的逼良为娼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一味归咎客观制度的种种弊谬,容易让那些造假者和抄袭者变得昏昏然、昭昭然,进而理直气壮起来:没办法,我是被逼的!如果这都可以接受的话,那我们不妨假设一下:房价现在很高吧?买房需要很多钱吧?这都是客观现实,那为了买房而去抢劫偷窃,把别人的劳动成果拿过来,是不是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一句:没办法,我是被逼的!事实是,我的假设不仅不被法律允许,而且在现实中也不被社会良俗和普遍道德所接受。 在眼下学术不端的困境中,一些学界中人似乎不是通过真正的学问来获得认可,而习惯以种种学术腐败来达到目的,这种文化甚至侵蚀到学术共同体的集体良心与道德底线。对于丧失道德感的人,法律尚且不能让其止步,那我们又寄望怎样的制度来拯救丧失基本道德的学人呢? 做学问的人总得坚守一些东西。科学研究是一项神圣的事业,除了制度和同行的约束与规范,自身的道德感应是一个科学家保持内心平静的最大、最自觉的平衡器。如果连这样一个寄托社会良知与真知的群体都抛弃了道德,这个社会是可怕的。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10827 次阅读|18 个评论
英国研究中心邮件曝光:被指操纵气候变化数据(转载)
杨学祥 2009-11-30 11:43
英国研究中心邮件曝光:被指操纵气候变化数据 2009年11月27日 01:3221世纪经济报道 编造假数据是不可能的,但确实存在选择性地采用数据的问题。25日,本报记者来到风暴中心英国诺维奇市的东安格利亚大学 本报记者 师琰 伦敦报道 正当全球192个国家的代表即将出发前往哥本哈根的海滨,商议如何削减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罪魁祸首的碳排放时,一条轰动性的丑闻突然在网上爆炸那些证明地球气候正在变暖的数据,难道是被假造出来的? 从本月20日起,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缩写CRU)的服务器里被盗走的数以千计电子邮件和数据文件被陆续张贴在网上。其中的一些邮件显示,这个世界著名的权威气候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可能涉嫌伪造和操纵数据,以便支持碳排放愈演愈烈的结论。 CRU的负责人菲尔琼斯教授(Phil Jones)坚决否认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不过,他24日白天还在为自己和他的同事辩护,当晚就在巨大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辞职。 编造假数据是不可能的,但确实存在选择性地采用数据的问题。11月25日,本报记者来到风暴的中心位于英国诺维奇市的东安格利亚大学时,一位不愿具名的接近CRU的研究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他指的是倾向采用那些对全球变暖结论有利的研究数据,而讳言对此结论不利的数据。 目前有关此事的正式的独立调查尚未展开,但来自互联网的民间审判却已开始,这场电邮风波难以阻挡地继续发酵,不排除会给即将到来的哥本哈根谈判制造意想不到的变数。 采用更完美的数据 CRU是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全球领先机构,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份报告被认为是同类报告中最权威的,并被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定重要参考依据。 而现在,无论真相如何,CRU已经陷入极度尴尬,虽然还没有证据暗示气候变化不是真实的,但电子邮件似乎显示出研究人员试图操纵原始数据,讨论逃避同行的资料要求,并防止有人发表不同意见。 本报记者查阅一份遭曝光的邮件显示,CRU在2007年发表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有意识地不采用1976年至2005年大气温度测量值作为30年气候趋势基准,而是继续使用1961年至1990年为基准,原因是考虑到后者可以更完美地证明overinflate(不断扩大的)变暖的趋势。 还有一封被曝光的CRU主任琼斯教授发给几位气候学家的电子邮件,谈到了利用一种手法来掩盖气温下降。琼斯还建议他的同事删除那些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有关的电邮。这被怀疑者们解读为科学家企图掩盖看上去不利于全球变暖说法的温度数据。 另一封来自美国气候学家的邮件里提到,科学家无法解释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减缓,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部分被曝光的电邮似乎还显示,这些科学家在打压不同意见。CRU的另一位核心专家在他的邮件里说,他会联络BBC的环境记者Richard Black,质问对方为何有另一个该媒体的记者被允许发表含糊的气候怀疑论文章。 在另一封邮件中,一位CRU的科学家辱骂怀疑气候变暖的同行,威胁要把后者打得满地找牙。 有分析人士则在英国本地媒体上揣测,这些CRU的研究人员与美国同行之间的电子邮件往来,证明他们在操作一个巨大的阴谋,以夸大全球变暖的科学依据,并隐瞒与之相反的研究结果。 打得你们满地找牙! 由于有关的失窃文件最初被发现张贴在一家俄罗斯网站上,有人怀疑是俄罗斯黑客闯入了CRU的系统,盗走了敏感邮件。 如果是黑客,那可能来自气候变暖怀疑论者阵营的。 前述接近CRU的研究人员对本报记者说,不过他个人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断,事件可能并非缘于黑客攻击,而是研究中心内部人泄漏。这可能牵涉到中心内部的一些人事矛盾。 起先,邮件失窃并没有引起媒体太多的关注,CRU的人一开始说,所谓电子邮件是一个骗局;随着邮件被气候怀疑论者贴上作假证据的标签四处张贴,舆论开始哗然,事态迅速扩大化。 CRU在23日发表声明承认,他们的系统遭到入侵,大量文件被复制。但由于涉及邮件信息量庞大,尚不能确认所有这些非法泄露的材料都是真实的。 由于被张贴邮件里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琼斯教授,这位教授立刻被推上风口浪尖。 我对由此造成的任何破坏和混乱感到遗憾。琼斯在23日发表声明说。那时,他听上去还算情绪镇定。 这份声明特别就几个邮件内容做出澄清性解释,称批评者们对那些遭到攻击的邮件进行了断章取义的解释,并指出某些不当言辞属于密切的同事之间经常使用的俗语,比如手段,或者情绪不好时的一时冲动,不可当真。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gebenhagenqihou/zuixin/200911/1127_8755_1452888.shtml 英国研究中心邮件曝光:被指操纵气候变化数据 2009年11月27日 01:3221世纪经济报道 但事情并没有朝着他所期望的方向走向平息。CRU被迫在不到24小时内发出第二份声明,声称其对于全球气温的研究结果与其它一些独立的科学家群体研究结果完全吻合,气候正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已成为压倒性的科学共识。 CRU还辩驳说,世界正在变暖是建立在各种数据来源的基础上:不仅是气温纪录,还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北极洋冰减少等其它指标。 在24日接受英国记者协会采访时,琼斯坚称从未操纵或删除数据或电子邮件,所谓造假证据全是胡说八道,并称他不会辞职。 我的电子邮件是私人的,这有关学术自由,他在第二份声明中为自己辩护说,我只是一个尝试做研究的小小的科学家。 东安格利亚大学副校长戴维斯教授(Trevor Davies)说,即使没有CRU的数据,科学界也会得出同样结论,重要的是,所有国家应该采取措施通过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气候变暖,以减少气候变化最危险的影响;而这次的无理取闹可能就是出于转移对各国政府采取合理的紧急行动辩论的性质的目的。 怀疑论者们的节日 尽管CRU不承认有任何操纵行为,但一些看到这封邮件的人认为,这似乎确有操纵数据之嫌。 他们不是科学家,他们只是全球变革的推动者,一位看过那些邮件的人不无讽刺地评价说,他们丢失数据、篡改数据、选择符合他们理论的惟一数据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欺骗。 美国气候科学家Judith Curry教授指出,即使黑客曝光这些电子邮件最终被证明是无事生非,但对气候研究界公信力的损害可能是巨大的。因为邮件显示气候数据缺乏透明度,也存在阻碍同行审查和评估其程序的问题。 英国主流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都显得相当低调和简约,BBC甚至曾一度取消有关该事件的网络评论功能。 重新恢复评论后,一些网民留言称该批文件中包含的信息难以置信,其中设法使数据符合其预先定义的做法可耻,还有一些留言指责BBC没能将电邮门作为重大事件报道而是过于轻描淡写。 现在最兴奋的自然是气候变化怀疑派。 在造成全球变暖的争论中,气候变化怀疑论者一直是极少数派,此前也备受媒体冷落,但他们坚称:总有一天全球变暖论将被揭露为一场骗局。 在哥本哈根峰会进入倒计时之际,这些人正加紧各种舆论活动。他们上周刚刚在布鲁塞尔的欧洲议会召开了全球变暖怀疑者大会。会上,加拿大经济学教授罗斯麦克特里克(Ross McKitrick)因为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绘制的全球温度变化图提出质疑而备受怀疑者们的追捧。 现在,CRU的电邮门似乎为他们提供了最具杀伤力的炮弹,也带动了新的怀疑论者的加入。 气候政策怀疑论者Nigel Lawson、伦敦政经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政策主任Bob Ward都呼吁对此事件进行彻底的独立调查。 但两人出发点不同,Bob Ward 的目的是解决气候变暖说面临的这场信任危机。 这些信息的选择性披露与传播,制造了行为不当的印象,现在澄清事实的惟一途径,就是进行严谨的调查。他说。 英国政府一直是解决国际间气候问题最积极的推动者之一,现在正面临将如何化解发生在自家门口这宗公案的难题。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gebenhagenqihou/zuixin/200911/1127_8755_1452888_1.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104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假造论文的无奈是法律的尴尬
张显峰 2009-6-8 16:48
市场真是个伟大的造物主。新华社昨天披露,武汉市工商部门近日端掉了一家从事学术论文代写代发业务的公司,这个论文梦工厂招募专业枪手群,与国内 200 多家学术期刊有直接联系,提供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 这断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私底下的论文制售买卖早已风行,只是这尚且知道含蓄和遮掩。但这家公司, 80 多名硕士学历以上的专业写手、夜以继日地工厂化假造,委实壮观;据说工商人员前去查抄,业务员忙于接单竟然无暇顾及,确乎令人惊叹。 如此火爆的市场,才与论文总数世界第一的大国身份匹配嘛。至于质量如何,大可假以丰富的想象,因为文章的面孔大约与克隆和仿真的结果类似。对于学术而言,到处流窜着这么多相同的脸孔,是多么黑色的幽默啊。 至于论文买卖市场蔚为壮观的原因,无一例外的指责是量化考核。因为一刀切的指标,因为傻瓜式的评价,于是写论文和发论文对搞学术的人来说,就成了天大的事情。有人没时间或者搞不定,就有人出来收钱替你搞定,这迎合了市场经济规律。有人说这样的量化考核是在逼良为娼。 学术评价的确该改改了,这样的指责也没有错。但做学问的人总得坚守一些东西吧,我想道德感强的良家女子断然不会轻易就范的,纵然被逼无奈也会伺机逃脱。然而眼下,道德感的普遍缺失似乎成了学界中人的个性,这个社会的共性,为了某种利益半推半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了。 道德感的缺失固然有道德教育缺席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法律的缺位。论文造假和制售论文这样的事情毕竟不像杀人放火,当一个人屡试不爽且能从中得到好处(买假者晋升,售假者获利)的时候,他的道德感就会模糊,就会更加放纵。那道德的坚守者就成了最大的冤大头。 报道说,查抄论文公司的一位执法人员表示,论文交易实为公理所不容,但追究其法律责任,相关法律支持不够,只能以超范围经营立案调查,暂扣其涉嫌违规资料。而对于事涉其中的买论文者也是一宗糊涂罪。 这样的无奈令人深思。与我国这种法律缺位相比,国外对学术欺诈的处理早就进入了司法领域。 韩国科学家黄禹锡近乎全球知名,但他造假被发现之后,很快被免去一切公职,被首尔大学辞退,摘掉了韩国最高科学家的帽子,首尔大学的校长还公开向国民道歉。更重要的是, 随后韩国司法机关对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进行司法调查。在司法调查后,首尔地方检察厅以欺诈、挪用公款及违反生命伦理法等罪名对黄禹锡提起诉讼。 但愿端掉这个论文造假窝点只是个开始,对那些涉及其中的卖家、买家和期刊的命运,期待将来的法律能给公众一个信服的答案。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2549 次阅读|1 个评论
“院士涉假”事件不能没有下文
张显峰 2009-2-17 20:55
在院士课题组涉嫌学术论文造假这件事情上,媒体的执着,让我们一点点看清了背后的真相。 真相并不像浙江大学公布的调查结果那样简单。作为课题组长的李连达院士不单疏于对造假者贺海波的管理,整个课题组的日常管理他基本交由一个叫吴理茂的人代理;须由课题组长过问签字的项目,吴理茂常常当着学生的面签下李连达的大名( 2 月 11 日 《 21 世纪经济报道》) 相比媒体的不断追踪,有关机构的沉默、冷漠和面对记者追问时的讳莫如深、相互推诿,令人费解。我们本应这样继续追问下去:这些造假的论文究竟和李连达有没有关系(媒体披露,被举报的多篇论文作者是李在北京的学生,且包括李为通讯作者的论文)?中国工程院这个最高学术荣誉殿堂如何对待一个四处兼职又分身乏术的院士?一个根本难以履职的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还会继续聘用他吗? 唯一知情人贺海波留下的一份检讨书企图为他盗用的名字李连达洗清责任,但这份检讨书的不便公开和他的人间蒸发,难免让人怀疑其中的动机。而面对质疑,浙江大学只撇下一个与李连达院士无关的调查结果,就不再作声了。纵然有了媒体披露的真相,这些追问目前依旧没有答案。 李连达说,对别人假冒他的名字,他已经麻木了。我在想,对待类似李连达这样的事情,我们的有关机构甚至整个社会是不是也已经麻木了。 回看以往的学术不端事件,没有几个当事人因为舆论哗然、群情激愤而受到大快人心的惩处,甚至连陈进那种严重造假、事涉重大的科学家我们都宽容了。而中国院士制度成立至今,倒是有过院士被除名的先例,却是因为政治或者经济问题的原故,并没有哪一位因为学术道德问题丢掉了这个最高学术荣誉。 但这样的事情,出了中国的国土结果就俨然不同。韩国科学家黄禹锡近乎全球知名,但他造假被发现之后,很快被免去一切公职,被首尔大学辞退,摘掉了韩国最高科学家的帽子,首尔大学的校长还公开向国民道歉。最后黄禹锡被检方以欺诈罪、挪用公款罪以及违反《生命伦理法》的罪名起诉。 当然,这样的联想,并不涉及对李院士本人的对号入座。至少从目前公开的事实来看,李院士只不过是一个不称职的院长和导师,一个社会职务过多的院士,一个名字被盗而陷入论文造假门的受害者,一个与企业有些瓜葛的科研人员。 但是,李院士可以麻木,我们不可麻木。不放弃对院士李连达、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该如何问责的追问,不仅是对公众利益的负责,对李连达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就像他说的,做院长是盛情难却的选择,我们又何苦勉为其难呢。
个人分类: 观察院士|5818 次阅读|7 个评论
别太不拿“诚信”当回事了!
liuying56 2009-2-6 12:38
最近因有院士涉案的学术造假风波闹得纷纷扬扬。有人讲,造假之风屡禁不止,是因为其风险成本很低。毒奶粉事件让一个品牌价值150亿的三鹿毁于一旦,不可谓成本不低,但国人能从中吸取多少教训,还真得很难说。 几年前安徽阜阳的假奶粉,并没有让国人吸取教训,假奶粉事件却带来了毒奶粉的蓬勃发展。 当社会重视婴幼儿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了,婴幼儿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一下子就上去了;当社会重视绿色食品了,一下子到处都是绿色食品了;当社会重视教育了,教育就产业化飞快发展了,具有博导、教授、教授级高工、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官员比比皆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假话、假事、假货、假新闻、假学历、假成果等等,成了社会的常态。 说到底, 中国人太不拿诚信当回事了。 官员说假话、办假事,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 我们最常见到的情形是,一个事件发生后,有关官员的讲话往往是根据需要说的,而不是根据事实说的。镇坪县为了发展当地 经济 ,一直在千方百计地做华南虎的文章,一介草民周正龙适时地提交了虎照,当地政府官员高兴得不得了,于是有多方参与导演了一出皇帝新衣的闹剧,把丑丢到了全世界。同一个案子,周正龙判了个诈骗罪,而官员们仅仅因工作方法错误受处分。 不以造假为耻,而是把 造假和说假话视为一种工作方法,或工作需要。 官有说假话办假事之风,想必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造假贩假屡禁不止。 浙大校方回应学术造假事件时,让人感觉与 正龙拍虎同出一则,认定为由 贺海波一人所为,仅贺海波一人涉嫌造假,其他人只有管理和工作方法之责。 浙大称,虽然院士是药学院院长,但大部分时间不在这边,他的人事关系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身为药学院院长,并不负院长之责,这个院长只是个挂名的,或者说假的。我们不知道浙大还有多少类似假的东西,但这类造假肯定不是贺海波一人所为。
个人分类: 杂谈随想|3919 次阅读|1 个评论
院士挂名的动机更加不纯(转)
张显峰  2009-2-6 12:25
院士挂名造假论文的动机更加不纯(转)   某高校学生宿舍发生偷盗事件,起初所有人均怀疑是宿舍里那位来自贫困农村的学生干的,经学校保卫处侦察,却发现偷盗者是那位家境最富裕的学生。老师和父母均不理解:他不缺钱啊,为什么偷啊?   所以,证据为王成了时下审查案件的基础,传统的动机论渐渐站不住脚。   可眼下,一所高校在调查论文造假案中,却抛出了动机论。在出自院士课题组的共同署名的论文被查证作假之后,浙江大学的校长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找不到院士作假的动机。校长的原话是,他已经是院士了,你说,包括一篇文章投两个期刊,或者一篇文章东拼西凑,把别人的东西弄到自己的论文里,他有必要这样做?(2 月5 日 《新京报》)   可是,按照校长的逻辑,这位院士到浙江大学来担任院长,也找不到动机啊。根据校长陈述的事实,虽然李连达是药学院院长,但大部分时间不在这边,他的人事关系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可见李院士基本上是挂名院士,于是可不可以这样说,他已经是院士了,你说,一所大学的院长职务,对于已经到达学术顶峰的院士来说,算得了什么,再说,他这么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干行政事务,他有必要来当个挂名院长么?   长时间不为一所学校工作,却当挂名院长,并招收博士后,这与没有参与论文写作,却在论文中署名,在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个性质么?当然,当挂名院长,院士本人可能有动机,动机就是有多一块学术自留地,同时获得不菲的兼职年薪;学校也有动机,可以增加学校的院士数,同时获得在各种评奖评审中的关照与话语权。而学校的这种动机,与将院士之名署在论文之中的博士后的动机,何等相似按照学校的解释,把院士名挂在论文中不也是想提高论文的分量吗?   院士可以长期不在一所学校工作而当挂名院长,那么,也就有可能不指导学生、不参与学生的研究,而泰然接受挂名论文,这不是以论文所发表的期刊档次、有无业绩考核压力来推论的,某种程度说,这是当下学术圈的一种习惯思维。在学术地位甚低的博士后弟子看来,署上导师的名天经地义,而在导师看来,自己弟子的文章无论高低贵贱,必然有自己的份。   与校长的逻辑恰恰相反,笔者认为,由于院士长期不在学校工作,虽然学校没有业绩考核的压力,但是,出于面子,院长之名、课题组负责人之名、指导老师之名等挂名得不好意思的院士,恰恰期望自己所在的课题组能出一点成绩,以便自己能对得起挂名,这不也可视为论文署名的动机么?   在论文作假的铁的事实面前,再去分析所谓的动机,是十分苍白的就如那位富家子弟偷手机一样,他似乎也没有动机啊。 ( 2009 年 02 月 06 日 东方早报  作者:冰启)   
个人分类: 观察院士|481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