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城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涞水三坡镇秋色
热度 2 xin 2017-10-12 08:45
国庆节期间,到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三坡镇转了一圈,拍了一组照片,传上来给大家看看。现在这个时令,真是秋色迷人啊。
3110 次阅读|5 个评论
孝字是子字头上一堆土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7-7-12 06:48
孝字是子字头上一堆土 蒋继平 2017年7月11日 最近在同学圈的微信中看到反复流转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 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 我的同学都是50后, 已经进入退休队伍的行列。这代人现在几乎都是上有老, 下有小,退休后的主要任务是照顾老人和孙辈。 因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老人, 我们这代人自己也已经上了年纪, 而子女们往往忙于工作, 很少关心我们这代人,因而,我的同学们就把我们这代人看成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人, 而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人。 当我看到这样的文章, 我并不赞成作者的观点。 我认为中国的孝文化是一个民族奇芭, 或者说民族特色。 这是跟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农耕文化有密切关系的。 让我来跟大家认真地看看这个孝字。 这个孝字是由一个子字头上顶着一堆土。 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文字的象形性。 我认为这个孝字真真切切地反应了中国社会的现实。 我的理由和证据是:孝顺父母的观念和行为在农村比城乡严重得多。 这是因为农民到年纪大了, 干不动重体力活, 因而, 必须依靠儿子来担负这个重任, 家庭的所有经济来源全靠田间的出产。在城镇, 老人有退休金, 可以自给自足, 不用子女们经济上的帮助, 也没有土地需要耕作。 反正不用我多说, 只要是在农村长大的人都会懂得这里面的现实和道理。 我现在用我妈和我岳母来做一个比较。 我妈是一个真正的农民, 没有文化, 没有劳保。我必须经常给她生活费。我要把她接到美国来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尽我的孝心。但是, 因为她没有文化, 而且年纪已经88岁。我只能让夫人亲自回国把她接出来。 我的岳母是城市工人, 有劳保, 有一点文化。她不需要我们任何的经济帮助。她可以自己来美国和我们团聚。而且还帮我们把留在中国的儿子带到我们身边。 我妈和岳母的差别就是一个土字。 我妈一生必须与呢土打交道, 一身呢土味。岳母不必跟呢土打交道, 远离呢土。由于这个呢土的差异, 我妈必须紧密地依靠子女的孝顺才能生存下去, 而岳母可以独立生存, 子女的孝顺对她来说不是很关键。 说了这些,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孝顺不会到我们这代人而终结, 在农村的我们这代同龄人仍然必须依靠子女来瞻养, 所以, 他们的子女还必须尽孝心, 这是天责,是无法推脱的。 简言之, 只要上辈仍然是农民, 仍然脱离不了呢土活, 那么, 他们的子女必定逃脱不了尽孝的责任。 这就是孝字的本义:子字头上的一堆土。
个人分类: 现象分析|4378 次阅读|3 个评论
未来城镇体系构想
jiangming800403 2015-12-29 19:14
未来300万人以上 城市 最好多不要超过20个,这20个大都会里应该可以居住一亿以上的 人口 。 至于 北京 、上海之类的千万级以上的人口 中心 聚落,应当适当减负,上海还好说,北京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简直无法承当现有的人口。 但是目前靠现有的 行政 措施很难疏散大都市里的人口,唯一可行的 办法 似乎只是高昂的房价与地租对城市发展的自我抑制和随之产生的知难而退自我疏散效应了。虽然这很悲哀,但似乎是市场 经济 条件下最可能的选项。 至于特大型的工业制造业项目,两高的能源、原材料项目自然不会在大都会区附近,但是一些高技术项目并不大可能放进一个纯工业城市,现在要做的更多的是集团总部、高校和研究所从大都会向工业城市扩散,因为大都会的运行成本太大,而且本来是搞农业的、林业的、水利的、地质的、煤炭的、能源的、矿山的、冶金的,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有什么意思,王府井大街上又不可能种地栽树挖煤修水库,这些单位都应该奔赴工农业生产建设的第一线,不过搬迁的难度非常大。 依托现有基础,重点建设100-300人口 规模 的工业中心城市,除了云南、贵州、西藏、宁夏、新疆以外,每个省都应该有2-4家这样的城市,总数应该在100座以上,总人口数应该达到2-3亿人,也易于就地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减轻人口候鸟式流动的压力。 剩余其他的地级市和县级市总计还有500座左右,主要是50-100万,和20-50万的人口规模,人口总数也可以达到2-3亿人,但是这些城市与农村联系更密切,整合经济要比吸纳人口的能力更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县域之内“离土不离乡”。 以上就是我国现有600多座的建制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应该在6-7亿的样子。相当于两倍的北美的人口,比欧洲所有国家人口加在一起还多。 剩余的就应该考新农村建设,各种途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了。 如果2000个县城和相当于县城的镇平均人口达到10万,再加上4万个平均人口5000-10000左右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和若干万个具有镇的雏形的中心村,这又有6亿人口左右的人口。 视我国未来的总人口规模,从事纯农业生产的村组人口只有2-4亿了,这样的话 中国 的工业化与 城市化 大体就完成了,如果顺利的话,这一过程需要50年的时间应该可以完成。 当然在具有镇雏形的中心村、农村集镇、建制镇、县城和相当于县城的镇以及地方性中小型城市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完全脱离农村的兼业人口,大都会区的边缘也有兼业人口,这样的城市化还是不彻底的,不成熟的,但至少可以避免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贫民窟问题 如果未来中国人口在15亿左右并开始逐渐下降,城市与城镇经济供养12亿,纯农业经济供养3亿,这种人口比例已经足以弭平城乡差异,但是城镇人口中一大部分是自己解决伙食的兼业农民。当然生活在农村的人要比纯农业人口多得多。而且城市化并不简单的是钢筋混凝土森林的鸽子窝,更不是抽水马桶。或许5亿人过上抽水马桶的生活已经是我国水环境的一个极限了 1、大都市区20座,人口规模300万~2000万,平均500万,累计1亿 2、特大城市100座,人口规模100万~300万,累计2亿,区域中心城市 3、中等城市500座,人口规模20万~100万,平均50万,累计2.5亿,一般地级市、中心县(县级市) 4、小城市2000座,人口规模3万~20万,平均10万,累计2亿,县城和相当于县城的镇 以上为城市人口,合计约2620座城市,7.5亿人。 5、中心镇1万座,人口规模1万~3万,平均人口1.5万,合计1.5亿 6.镇和农村集镇4万座,人口规模3000~1万,平均5000,合计2亿,建制镇和中心村 以上为镇人口合计3.5亿。 城镇人口合计为11亿,占73.3%。 7一般中心村,10万个,人口规模1000~3000,平均2000,合计2亿人,行政级别为村。 8非中心村,40万个,人口规模1000以下,平均500,合计2亿人,行政村、自然村。 以上为村组人口,合计4亿,占26.7% ------------------------------------------------------------------- 预期均衡人口15亿 ------------------------------------------------------------------- 城市人口5.5亿,占36.7%,累积5.5亿,占36.7% 市镇(小城市)人口2亿,占13.3%,累积7.5亿,占50% 镇(中心镇和集镇、中心村)人口3.5亿,占23.3%,累积11亿,占73.3% 村组(行政村、自然村)人口4亿,占26.7%,累积15亿,占100% ---------------------------------------------------------------------------------------- 或大中型城市人口5.5亿,占36.7% 小城镇人口5.5亿,占36.7% 村组人口4亿,占26.7% 中国人口地理线以东地区,一个或两三个地级市的规模就相当于欧洲中等国家,如荷兰、比利时之流,或者说中国相当于一百余个荷兰与比利时,因此有一百余个类似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之类的城市也不足为奇,3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的机会成本太大,中国城市化不应该是1000万级的大都市,而是应该有超过100个以上100万~3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并且分布比较均匀,这样发展就均衡了 http://xzqh.info/bbs/read.php?tid=81086page=2 未来二十大城市除了电话区号三位数的十大城市以及东莞、深圳以外,大概还有杭州、长春、哈尔滨,济南、青岛、苏州、宁波、大连、郑州、长株潭、南昌、石家庄、太原、昆明、乌鲁木齐等也是候选城市。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城镇,雾霾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5-3-11 18:35
我国约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镇里,在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百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上生活着超过美国两倍的人口。绝大数能源消费都与城镇有关。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不同,主要用于交通和城镇生活用能,其影响主要在城市和交通沿线附近的低空大气,影响面积可能不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一( 10 万平方公里)。 所以,虽然煤烟污染的总量远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但由于其影响范围比石油和天然气多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单位面积的污染物负荷相对更低。城市里的空气污染物可能主要还是来源于当地的污染源而不是远距离输送而来的。因为中国的城镇人口密度和能源压力往往是美国同等规模城市的三到五倍,中国单位面积城镇的污染荷载也远远超过美国。 所以,即使 整个华北成为无人区,京城的雾霾也未必可以消散 。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254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村镇落布局的合理性(1): 依地势而建
蒋高明 2015-2-15 18:37
中国村镇落布局的合理性之一: 依地势而建 蒋高明 打开中国地势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地势从西到东是逐级下降的,从青藏高原最高峰 8848 米 ,一直下降到沿海海拔只有一两米。中国地势分为三级台地,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为界,平均海拔在 4000 米 以上,以高原为主,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 青藏高原就分布在那里;二三阶台地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海拔 1000~2000 米 ,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以东地区,海拔多在 500 米 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有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广丘陵等,是中国粮食的主要来源区域。 西北部和青藏高原等地因暖湿气流被阻碍,降雨很少。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等各种原因,水资源也很紧张。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交界处,特殊的地形导致水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人群最高的居住地在 4000 多米左右,而沿海只有几米。这样的特点恰好说明,在长期的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具体格局,这些格局是从食物供应、水源、建筑材料、防御等特点考虑的。中国村镇形成因此具备其自然属性的合理性。。。 我国到底有多少城镇,相信很多专家也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不同年代中国城镇数量变化很大。 1978 年,我国万人以上的城镇共 1497 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 1.56 座 。城镇密度最大为江苏、浙江两省,分别为 8.74 和 6.38 座/万平方公里,密度最小为西藏和青海,只有 0.02 和 0.11 座/万平方公里。城镇密度大的省份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和福建等五省,而小的省份包括云南、内蒙,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等七省(区)。 而到 1985 年,我国共有各类城镇 7928 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 8.26 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集分布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 “ 三线 ” 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1999 年,全国城镇人口 3.89 亿人,占总人口的 30.9% 。全国设市城市 668 个,建制镇 19000 多个。 1978-1998 年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了 13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 0.63% ,是前 29 年我国城镇化速度的 2.5 倍,是世界同期城镇化平均速度的 2 倍。期间,我国城镇化过程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从全国城镇网密度看,全国平均每 1210.6 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 438.6 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 1049.3 平方公里和 2531.6 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我国 “ 三线 ” 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海拔越高,居住的人越少,那里地广人稀。 这就是说,我国的城镇密度是由东向西逆降的,是与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相适应的。就全国范围讲,集聚型城镇主要分布在东半部,集中在几个平原三角洲地区,如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这些地区良好的水热资源条件有关,即能够生产大量人口所需要的食物,并由此带动了产业化分工。城镇分布受自然、技术及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而天然的地势条件是决定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原因。 许学强、胡华颖、张军 . 1983. 我国城镇分布及其演变的几个特征 . 地理经济 . 第 3 期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城市即将陷入抢人大战
热度 3 bioxncai 2014-12-28 10:34
BWCHINESE中文网讯,前所未有的人口结构转变给中国及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正不断丧失其最大的经济资产:人口。 中国还是人口大国吗?当然,官方统计中国有13亿多人口,仍是全球人口最多国家。中国缺劳动力吗? 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说,中国在绝对供求意义上暂时不缺劳动力,但如果考虑区域、行业,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逐渐严重。今后随着老龄化加剧,中国的劳动力供应将会由结构性的相对短缺走向绝对短缺。 不过,中国在人口和劳动力方面将面临的困境并不遥远,已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在城乡差别、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代际变更等多种因素之下,中国的结构性人口矛盾十分严重。区域间的人口“非正常”流动与地方经济发展并不匹配。 携程网创始人梁建章表示,中国经济现在整体上处于投资过剩的状态,很多领域内的产能也是过剩的。但在对于人力资本进行投入这方面,反而是最缺乏、最不够的。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和吉林都是人口净流出,只有辽宁每年还有大约20万的人口净流入,但远比不上北京市40万至80万的年人口流入量。 按照六普数据,黑龙江总和生育率1.03,吉林1.03,辽宁1.0,远低于全国1.5%,比江苏、浙江等经济更发达地区都低,仅高于北京、上海等极少城市。甚至比基本同纬度的韩国和日本要低,2013年韩国女性的总和生育率为1.19,日本为1.34。 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东北,出生率又极低,整个人口结构自然也更快老龄化。如2013年辽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1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3个百分点。 不夸张地说,多年人口净流出加上明显的老龄化, 使得东三省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甚至陷入人口危机。 东北地区的人口净流出显示了经济落后地区面临的人口压力,是否经济发达地区就会坐拥人口流入的“红利”呢?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据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在江苏、浙江、山东胶东半岛、成都平原、珠三角地区的田野调查,我们注意到,在发达地区也存在日趋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及“争夺”人口的问题。 安邦研究团队在长江中游某市调研时发现,在历史上曾经繁荣一时的该市,面临长三角地区更大城市的“人力虹吸效应”——有技能的人才、普通劳动力、消费能力都向大城市作趋势性的转移。 在该市繁华的中心城区,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迁出大于人口迁入,有拆迁关系)竟然出现了负增长。人口负增长再加上商业地产大量供应,使得该区商业服务业这碗粥越搅越稀。 当地商户向安邦研究人员表示,至少需要人口数量增加一倍(约40万),其消费力才能使现有商业达到繁荣程度。 中国的城镇化、经济统计以及政绩考核都是基于行政区而进行的,这意味着,中国600多个城市、3000多个县(市)、3万多个乡镇都会各自搞自己的经济发展,搞同质化的经济发展规划、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土地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养老地产…… 这意味着许多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都会有数千个甚至数万个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存在,对于产业资源、企业资源、消费资源、人力资源等都会形成同质化的竞争。 安邦研究团队在长三角多个城镇调研时了解到,不少镇域的新型城镇规划都需要大量的人口去填满,在镇一级需要引进的人口竟然达到10万-20万级别! 如果有数千个“经济-城镇-人口”扩张计划同时启动,中国很快就会遇到人口过少、而不是人口过多的问题。 尤其是多个城镇希望吸引的人口都是有消费力的中产阶级或养老一族,中国从哪里可以一下子找到并新增数亿中产阶级人口呢?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地方政府希望靠修编规划做大人口规模换取用地指标,1990年代各地在规划期限2010年的总体规划中,各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加竟然达到20亿人! 在进入21世纪后的近十多年来,规模扩张型的城镇化和土地财政愈演愈烈,如果再对各个城市的扩张计划进行加总,在至2020年的发展规划中,各个城市的人口需求恐怕也是以数十亿来计。 这种情景假设再清楚不过地揭示出,中国各地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规划,将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人口资源抢夺大战。如果各地的发展规划都得以落实,中国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恐怕会被消耗殆尽! 在梁建章看来,目前和未来导致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是养老福利。 随着社会福利包括养老金的提高,现在生小孩已经失去了从前养儿防老的动机。现在既然不需要养儿防老,那养小孩的成本可能是你自己负担,但是养出来的小孩成年工作后产生的税收,却是养所有社会上的老人。 所以要是这样来算账,生小孩在经济上恐怕是不合算的。这是为什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人们的生育率也会随之下降的原因之一。 从未来趋势来看,中国的社会福利也会逐步跟发达国家接轨,所以生育率不可避免地也会持续下降。    第二是现在养小孩的成本越来越高。 关于这个问题,各个国家的情况还不太一样。中国的特点是家长对于小孩的质量特别重视,所以在九年制教育之外,还会额外请家教或者进行精力、财力上的投入,要求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这就使得中国夫妇觉得承受不起培养多个小孩的开销。 当然,其他国家也注重小孩的培养,但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对小孩的抚养更注重质量,所以中国人的生育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加会是一个负担,于是生育率也就比其他国家更低。    第三是中国女性职业发展水平。 和其他的国家比,女性生育除了生小孩的直接成本之外,还存在一个机会成本,因为女性往往因为生育而停职几年,这会带来职业发展受阻或者工资降低等一系列不利情况。 跟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起来,中国女性无论教育水平还是参与工作程度都相对较高,所以从女性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讲,中国的生育率也会比其他国家更低。    第四是“剩女”的问题。 由于城市里面的各种观念,有相当一部分女性情愿单身也不愿意下嫁。在这方面,中国跟其他发达国家有点不一样,一般女性不太愿意“未婚产子”,不会出现像北欧国家或者美国那么高比例的“单亲妈妈”。所以由于剩女的原因,中国的生育率会更低。    由此可见,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进行研究,中国未来的生育率前景都要比其他国家更加悲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4 年度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经济蓝皮书: 2015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蓝皮书预测, 2015 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增速为 7% 左右。呼吁尽快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蓝皮书指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 1.4 ,远低于更替水平 2.1 ,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 1.3 的 “ 低生育陷阱 ” 。 即使从现在开始放松人口生育政策,对潜在增长率的正向影响也只能等到 2030 年之后。在短期,由于 “ 远水解不了近渴 ” 。 此外,蓝皮书指出,中国正逐步踏入人口老龄化通道。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改革措施,到 2050 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很可能低于 4% 。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网站称,根据北京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面向中国迅速老龄化的人口的商品及服务市场将于今年达到四万亿元人民币(约合 6520 亿美元),这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约为 8% 。 老龄产业预计将于 2050 年前增至 106 万亿元人民币(约合 17 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经济的三分之一。这将令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老龄市场。 由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在发布的报告称, 2050 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4.8 亿,将成长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在有 13 亿多人口的中国,由于老龄化和各地竞争性的发展规划,中国很快会陷入 “ 抢人大战 ” ,只有真正有吸引力和发展活力的地区,才会成为这一轮人口争夺战的获胜者。 来源: 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65458.html
1278 次阅读|13 个评论
地面硬化——城市水害的重要原因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3-10-14 19:49
天然地面大约能渗入80%-90%的降水,只有10%-20%形成地面径流,其余或为土壤吸附,或形成壤中流或地下径流,再缓慢的补给地表水。 而城市硬化地面大部分为不透水层,50%-70%的降水将形成地表径流。城镇岂有不受淹之理。 当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硬化地面的强迫产流作用,将可以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拦、引村镇洪水和路洪淤漫农田不失一种行之有效的抗旱途径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4842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足迹研讨会在京召开
redtree 2013-7-5 13:05
治愈“城市病”须减轻生态足迹 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足迹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彭科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4 8:55:44 ■本报记者 彭科峰 PM2.5指数爆表、地下水污染加剧、土壤重金属含量升高、交通拥堵、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层出不穷的“城市病”对中国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何根治“城市病”,消除城镇化的“亚健康状态”?在日前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召开的“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足迹研讨会”上,来自生态、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生态足迹的挑战 “目前全球有一半人住在城市,消耗着全球7成以上的能源。根据联合国测算,到2050年,全球将有70%以上的人成为城市居民。”WWF中国首席项目总监李琳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在中国,现在也有一半人生活在城市,随着快速城镇化,可以预期,中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态足迹挑战。” 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对包括水、能源、土地等在内的自然资源消耗的指标。此前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WWF等联合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指出,中国是目前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最大的国家,人均生态足迹大约是中国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扮演着重要角色:自2003年以来,人均资源消费成为中国生态足迹增长的主导因素,2008年,中国38%的生态足迹源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源需求。 “在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如何选择生产、消费和发展方式,如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将对其未来乃至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李琳表示。 城镇化“亚健康”忧虑 在研讨会上,其他专家还表达了对于城镇化速度过快和城市“亚健康”的担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袁喜禄表示,近年来,很多地方调整了自身经济发展速度和指标,希望通过大干快上,加大土地开发强度,以带动地方经济,尽快实现城镇化,“这种冲动,是把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当成了应急之举,会忽视基本面,也会让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脱离正常轨道”。 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策划部副主任郑明媚则介绍,中国的城镇化从高速发展到现在,是一个亚健康的状态,环境污染现象日益加重。 郑明媚进一步表示,城镇化的亚健康状态首先表现在忽视环境的承载力,“有一个数据,1980年全国废水排放量310亿吨,2009年达到596亿吨,有30%的水质属于劣五类水质,这表明城市发展的环境以及资源现在很让人担忧”。 “城市发展的亚健康还表现在政府的发展理念问题,很多城市都把造新城理解为发展城镇化,没有关注到城市里功能的完善。”郑明媚说,“这说明地方政府没有顾及‘人的城镇化’问题。” 另外,城镇化的亚健康还表现在等级化的管理体制和忽视效率与公平问题。郑明媚认为,等级化的管理体制会导致资源往大中城市集中;忽视效率与公平问题,则导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权益不平等,“很多城市的政府站在政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发展城市,而不是站在市民或者城乡居民的需求方面公平地分配资源”。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赢” “破解中国的‘城市病’,或许来自世界其他城市的案例可以作为参考。”据李琳介绍,WWF选取了世界上100个城市的实践案例,围绕着空气、水、食物、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住房及建筑物、城市交通、消费、垃圾处理、能源、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与公民权利及城市气候弹性等13个重要主题,介绍了不同城市的成功实践经验。这份报告最终命名为《宜居星球 城市之道》,在研讨会上正式发布。 以美国纽约为例,其饮用水源基本来自河流、水库等地表水。纽约市政府投资2.5亿美元,用于购买水源地的土地使用权并对其采取严格的水源保护和管理措施。 在城市规划方面,加拿大温哥华在“区域宜居战略”的指导下,实施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围绕着城市轻轨的交通节点规划集商业、居住、休闲、绿化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区,方便居民绿色出行,温哥华也因此成为北美的宜居城市。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药方并不能根治城市病。”WWF中国生态足迹项目经理陈波平向记者表示,充分利用和管理好城市自然资本,合理规划城市,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投资和消费,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城市规划中,一方面要尊重自然,充分发挥和利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交通、建筑、能源等系统。” “唯有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共赢的方案才能全面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李琳表示,“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快速发展的中小城市,希望能向更多快速发展的中小城镇推广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 《中国科学报》 (2013-07-04 第1版 要闻)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城镇布局体系是国家能规划的吗?评“十一五”以来国家出台的规划
热度 2 wya 2011-7-21 10:05
转载:“十一五”以来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出台规划列表 http://bbs.3s001.com/thread-40505-1-1.html 感谢郑老师提供的资料! 目前我们正在做的一项研究认为,城镇发展是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而不仅仅是政府的规划。人为规划有利也有弊,而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城镇体系才是最优的。具备了合理的城镇布局,其经济发展潜力也大,美国即是一例。我国的一些区域规划多是下级政府从各自利益出发,拼命申请资金和优惠政策的结果,而非国家层面的整体布局,因此整体未必协调和最优。 一点思考,仅供供参考。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272 次阅读|8 个评论
建议中国城镇土地用地结构标准
vcitym 2010-7-5 18:56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说,或者是经常说我国城镇土地利用不合理,但到底什么是合理的,一般依照国外城市进行比较。其实,中国有中国的特色,有中国的国情,不能完全用国外的所谓城市用地来判断中国的城镇土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2期上发文《城镇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探讨了我国不同类型城镇的用地结构,感觉比较符合我国的情况。下表是主要结论之一。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4644 次阅读|1 个评论
GIS的应用关键是可利用设施普及——从5.12看应急
imthere 2010-5-12 17:41
5.12汶川大地震过去两年了,震区状况历历在目。想起震区某县,满街是混杂的人流、车辆往城外四处涌去,就是鸣叫的警笛的也混在其中。也许有应急预案,也许有及时组织,但完全没有效果。 也许有应急路线图,张贴在办公室,存在于GIS系统中。可是,当紧急情况用于指挥群众转移却难以施展优越性。不是GIS等高科技的错,而是落到实地的导向标还没有建立。将GIS系统中的线路关键点,必须落到街道实景中去,看得到。 类似的城市120急救,依然是报120说明具体地点,车来的路上到处绕,到了地方找不到。试想:如果在救护车能通性的终点都编上号,沿途用点号在岔路口表明地点和方向。有标号点处用显著物标明点号。这些点标记,一旦为群众所熟悉,是不是报120或者110更快呢? GIS,一旦能和地面标记结合,那就真正用起来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地价模型
热度 1 vcitym 2010-5-1 16:27
1. 张基凯 吴群 黄秀欣 , 基于 数字地价模型 的 地价 区段划分及空间分析方法研究 , 《广东土地科学》 2009 年 第 4 期 2. 王宁 付梅臣 郑新奇 , 数字地价模型 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年 第 32 期 3. 张鸿辉 曾永年 吴林 周寅康 金晓斌 , 南京市 地价 空间结构的演变 , 《资源科学》 2008 年 第 4 期 4. 聂艳 周勇 曾菊新 , 基于 Kriging 的宜都市农用 地 基准 地价 评估研究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年 第 4 期 5. 韩峰 李仲勤 , 数字地价模型 在铁路用 地 征用费计算中的应用 ,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8 年 第 1 期 6. 王增军 孔小勇 朱丽玲 , 基于 数字地价模型 的城镇土 地 级别调整研究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年 第 31 期 7. 王爱萍 黄家柱 闾国年 闫弘文 , 济南市商业 地价 的 数字地价模型 解译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年 第 2 期 8. 胡石元 李德仁 刘耀林 , 基于 数字地价模型 的 地价 监测点配置研究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7 年 第 9 期 9. 郑新奇 王家耀 阎弘文 王爱萍 王筱明 , 数字地价模型 在城市 地价 时空分析中的应用 , 《资源科学》 2004 年 第 1 期 硕士论文 基于 GIS-SD 的济南市住宅地价时空模拟研究 吴斐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8-17 2009 硕士 基于 数字地价模型 的城镇土地质量评价研究 王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7-16 2009 硕士 武汉市城市地价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李璐 华中农业大学 2008-12-17 2008 硕士 呼和浩特城市地价空间结构研究 庄元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12-29 2007 硕士 城市地价的时间序列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甘晓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07-09-19 2007 硕士 基于 RS 和 GIS 的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评估研究 钱建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5-12-05 2005 硕士 基于 Kriging 技术的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实现方法研究 郑光辉 南京师范大学 2005-11-14 2005 硕士 城市地价信息的空间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楼立明 浙江大学 2004-07-23 2004 硕士 附件: 数字地价模型在城市地价时空分析中的应用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521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城镇糖尿病患者有4000多万人
xupeiyang 2009-9-19 15:20
中国糖尿病管理项目使40多万人受益 新华网北京9月18日专电(孙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负责人18日透露,在过去的5年中,全国有40多万人受益于中国糖尿病管理项目。 这一项目的全称为中国糖尿病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模式。其以社区人群为基础、以社区糖尿病早发现和规范化管理为目的,由卫生部与世界糖尿病基金会、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并实施。自2003年12月1日起,这一项目在上海、成都、厦门、长沙、深圳、大连、安阳等7个城市的15个社区试点,5年来共覆盖人口40多万,管理糖尿病患者5000多人。 项目成果显示,试点社区管理患者的年均4次随访达标率约90%,每次随访时各项并发症检测比例较高,糖尿病患者在管理6个月时各项临床指标的控制率均得到显著改善,并随时间延长呈持续改善趋势。项目结果还显示,约60%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能力提高很大,83%的患者对社区医生的接诊能力表示满意。 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去年发布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城镇人口中,糖尿病患者有4000多万人。糖尿病会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杨文英认为,实践证明,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模式可行、有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这种花小钱,省大钱的科学治疗策略值得推广。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9-09/19/content_12077953.htm
个人分类: 代谢病学|2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