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荣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看到了一丝希望
热度 18 cwufp 2011-8-22 19:42
看到了一丝希望
今天注意到相关网站上领导的一个讲话,大意是国家要加快 转变 经济发展的模式,科技是支撑;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应该为国家的产业转型和产业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重点提到了重大产出的问题。看来现在的领导强调了社会责任感,明确了重大科技产出的重要性。看到这些,俺满心的欢喜,因为毕竟领导提出的这些和俺那篇“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非常的接近。俺这么一个草根屁民说的话能够与领导的讲话有接近之处,的确可以让俺自己高兴一小会儿。当然,要感谢肖重发博士从孤魂的游荡地把那篇文章捡到这个地方来,也提交到征文栏目,让俺有点高兴的资本。 过去一段时间,获得什么资助或者荣誉,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在本人看来是很庸俗的事情。随便问个农村老太太,科学家里谁最好?估计 90% 的农村老太太会说袁隆平,因为是他提倡的杂交水稻让农民们的粮食产量提高了,生活过得好了一些。假如您再问,您还知道哪个中国科学家,能说出名字的估计就不多了。即便在同事们看来是很牛的院士,老百姓知道名字的都不多,更是分不清工程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袁老他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百姓心目中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不是吗?其实,这就是科学界的重大产出的意义。 高兴归高兴,可面临的问题还是一大堆,那就是领导的指导思想是否能够得到贯彻的问题。毛主席说过,政策路线决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那些干部们是否有意愿真正践行领导的这个思想,俺是很担心的。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依靠以前那种以获取为标准的考核体系不仅当了领导,还获得了不少经济上的好处。如何逐步的建立以贡献为主,尤其是社会贡献为主的考核体系依然也是一个难题。如果领导的政策得不到贯彻执行或者走样,那么再好的政策也是白搭。所以,作为草根屁民中的一个,殷切的盼望着三元工资制中关于绩效的计算办法能够改变以往以获取国家奖励、经费数和发表文章的 SCI 点数为主的理念,尽快制定合理的以贡献为主的考核体系。这个其实与本人的收入关系不大,却是与科学院存在的社会价值相关,也与科研价值观的建立相关,更是与科学院是否能够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相关。 发表科技文章和申请发明专利等文字游戏是贡献的一种,却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对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贡献。 尽管俺有自己对科研评价的具体看法,过多的建议领导是不需要的,还是留在心里吧,那些制定政策的专家们会做得比我的更好。 刚从网站上看到领导的这个讲话,俺打心眼里高兴,不仅是因为那点暗合,更主要的是我认为只要把领导的讲话真正落到实处,科学院还能再次受到社会的尊重,作为在这里工作的一员,自豪感的产生只是时间的问题。俺也不用为那些关于荣誉的数字八卦感到不舒服。 荣誉其实很像这朵......罂粟花
6251 次阅读|75 个评论
不要把院士单单看做是个人的荣誉
热度 1 liwei999 2011-8-22 13:13
不要把院士单单看做是个人的荣誉。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21/2011 21:08:14 作为个人的荣誉,各类的科学奖已经起 到作用了。比如院士顾知微,一生中得过很多的奖,如:《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和《中国若干门类化石·中国的瓣鳃类化石》分别荣获国家1982年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如果还不知足,可以象电影界那样,搞个“终身成就奖”5的。 科学院、工程院,应该是个“议事”的机构。因为学术的各个学科都是“好汉”,他们彼此都是相对独立,但是发展又不平衡。如何摆平各个学科,乃是科学院、工程院的“使命”。就如同政治体制中的“政协”一样。设置那么些个“副主席”、“副委员长”乃是“需要”,如同需要有院士一样。 实际上、国人院士们的“选举”就很像议员们的选举,不过选票是在已经是院士们的手里。这样的选法很像洋人的贵族院、俱乐部,是否接纳新成员是要看老成员的投票。 作为制度的平衡,当然可以有各学术团体的代表,他们的选票可以在各学术团体成员的手里。这样的代表与“贵族院”的院士们同数,共同“摆平”科技界发展的各种事态、对行政的国务院提出咨询、建议等等的。 饶老师虽然是留了洋,但是骨子里还是充满了“帝王思想”,并不能理解“民主议事”的精髓所在。很多科网的网民也是如此。既然法理上有一事不二议,那么科学上也应该有一事不二奖,除非是因为过去奖励的不足,需要补正的。 的确、院士们是有个“待遇”的问题。配个秘书、配个共用车,也不算什么。但是设计未来的事情,他们最多就是个“老马识途”的作用。从饶老师 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 一文可以看出,饶老师对 学术制度的设计 事情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解,如同对待“台湾署名”问题一样的糊涂。 要维持军队的战斗力,必须有制度上的设计。这是一个“真理”。同样,科研也是一种“战斗力”。因此,也必须有制度上的设计。而大众、包括饶老师们,思维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还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很是国人科技界的悲哀。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中国院士评审制度算是很公平的。反复几次,每次都把候选人拿出来公示。 这显然是选议员的方法。谁见过炸药奖的候选人被这样“公告”过呢? - mirror 08/21 21:25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0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人才激励
热度 1 sf751106 2011-6-25 22:44
高校排名成为一种常态,也是悬挂在高校头上的一柄利剑。各大学都在努力引进高水平,尤其是海外人才,以期提高本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争取排名靠前;为此给与种种优惠,教授职称,博导头衔,各种人才计划,实验室倾斜,大量科研启动资金......。如此热闹的背后,我在反复琢磨一个小的问题,应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鉴定一个人水平的高低呢?如何进行人才激励呢?如何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又不要挫伤国内土博士的积极性呢?毕竟国内培养的博士也有不少成绩出色的,千万不要因为引进了海外“洋人才”而忽略了国内的“土人才”啊,如果因之而造成人才流失,那将是“卖了儿买女婿”,得不偿失啊! 引进的海外人才中的确有很多人硕果累累,属于精英中的精英,国家引进这些人才的确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喜可贺;但是,也有一些属于一般般的,但是国家也给与了很高的荣誉,比如山东某高校就给了一名30岁的年轻海外博士“泰山学者”的头衔,还破格评为“教授”,但是我仔细看了此人的简历,感觉此人虽然还算是有点成绩,但是距离“教授”、“泰山学者”应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还有一人,被青岛某高校请来,聘为“教授,博导”,还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但是我认真查看了此人的成果,发现名不副实,作为从事纳米材料的人,应该比较容易发表一些影响因子很高的论文,但此人也就区区数篇比如nanotechnology之类的论文,IF并不很高,此人的简历上写明自己是某某期刊的审稿人,我看了那些期刊的名称,哼,还不如我担任审稿人的期刊有名呢,切实比较起来,我说句大言不惭的话,我的成果比他要多多了,而我却还只是一个小小副教授。 不是我嫉妒或者不满,而是确实觉得有些受打击。一些国外回来的刚毕业的博士,也许在海外做过几年博后,有点成绩,就给与如此多的荣誉和地位,有些很难让人真心实意的信服。比如上面我提到的两位,给与副教授、硕士导师应该很恰当,但是给与教授博导泰山学者,就有点名不副实,让人难以信服了。 我只是希望有些学校能够客观的看待这些海外的人才,有些确实水平很高的,比如饶毅、施一公,应该给与,再比如颜宁MM,也应该给与,但是也有些人,成果并不很多,就给与如此之多的荣誉和地位,也的确让人难以信服。 一个人在导师的指导取得的成绩,应该是导师和学生共同合作的结果,尤其是导师很牛的话,那些成绩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在导师名下,因为导师的“idear”,导师的名气客观上也为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提供了便利。判断某人科研能力强弱的最佳标准应该是此人可否独立的形成自己的“idear”,并能取得优异的科研成果;所以对于一些次重量级的海外人才,可否不要一次就给与如此的荣誉和地位?能否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如果他们独立工作后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比如发表高水平论文或者承担大型科技项目)之后,再破格给与荣誉和地位?这样才能真正检验某人是否是真正的人才,这样也会让国内的科研能力很强的土博士们服气。如果这些人能向清华颜宁那样,短短几年就能取得骄人成绩的话,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信服。 希望有关部门真正的关心一下国内自己培养的土博士们,他们之中也不乏能力强水平高的科技精英;他们领取微薄的薪水、在重重压力下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难道不更应该值得肯定吗?对他们难道不应该给与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吗?一些荣誉和地位难道不更应该给与他们吗? 千万不要做出“卖了儿买女婿”的事情啊!!
3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会组长能否冠以“优秀”称号
LiangliangNan 2011-4-20 11:35
前几日,隔壁中心一位工作出色的同事(他身兼工会组长一职)经过民主选举当选“优秀员工”。他的工作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应该是所有人心目中的“优秀员工”。今日,党组织要求重新选举,理由是选举组长为优秀似乎体现不了我党“高风亮节”的优秀品德,又似乎担心有人“不公平”的言论。 乍听到这个消息,觉得组织上考虑的确周到。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共识,平时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互相了解,而在一个组织内部大众了解最多的便是少数的几个“头头”,似乎是“头头”当选的概率更大一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组长谦让地将荣誉让与同事或者下属,的确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组长的思想觉悟。但自己仔细一想,又不忍觉得可笑。产生以下疑虑: 其一,担任职务者高人一等? 组长(包括各种主席、书记等职务)不能当选,是否隐含这样的意思:组长已经升级,不再等同于普通群众。这是否会在心理上让群众感觉到“头头”们高人一等,而产生疏远感? 其三,担任职务者缺少自信? 担心大众“不公平”的言论,而推辞掉名誉称号。这是否隐含一个意思:担任职务者不够资格或者无权评优。自己各项工作出色,为何惧怕别人闲话?我说,太过于自卑了吧,那是荣誉,不是烫手的山芋,你各项工作出色,you deserve it! 由此带来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员工可以胜任这些职务? 身为领导者,一般来说都是比较优秀的员工,他们在担任这些职位后一般都会严于律己,变得更为优秀(当然,不排除一些特例)。既然那么出众,被群众推选为“优秀员工”,又有何不可? 胡乱一说而已!
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荣誉而战
热度 15 liguoshuai 2011-3-29 21:23
为荣誉而战 曾记得蔡强国老师跟我们提过一句:作为一名未来的科学家,一定要有着为荣誉而战斗的决心。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 声音在颤抖着 , 但 字字铿锵有力 ,当时我坐在第二排,前面没有学生坐着。当时我感动了,心里面暗自下决心也为自己的荣誉而战,拼命的学习,吸收大量的跨学科的知识,逼住自己学一些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努力的劳动着。可现在当我再念这句话时,我的 眼眶已经湿润 了…… 为荣誉而战斗,我吃睡住在办公室,每天凌晨两三点休息,早上七八点开始从沙发上爬起来。到最后也多少能做出一些东西来。可是有一种失落感,发现自己身边很多人并没有这种信念,别人认为那是变态,自己就一个人在 战斗 着。荣誉,是一个多么耀眼的词啊,在我的心中分量很重, 不允许别人说它是一个刺眼的东西 ,可现在很多人却没有这样的野心了,于是我哭了。我想变强,想 变得很强很强 。但是总是有一些不喜欢的话出现在你的耳边。我秉持着 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会变得更加优秀,跟更强的人在一起会变得更强 。 环境造就了人,人影响了环境 。为什么院士的学生中一般都有院士呢?我如果顺利的话,我也会变成一个孤独的独行者。 绝对不能让任何人把我的创造力给抹杀掉,不管是谁,只要有人敢这样做,我就要拿起我哪怕非常脆弱的矛和盾也一定要战斗到底 。其实有时候搞学术的人也应该考虑了, 为什么自己不能爬得再高,离学术的巅峰再近,因为你已经被周遭的氛围给扼杀了,没有当年的勇气和信心,已经找不到为自己战斗的理由了,只是在混日子 。我非常敬佩老一代的学者,其实他们早已在那个时代创造了学术的巅峰, 后人更多地是模仿他们的东西,然后抄一些别人已有的想法,窃取别人的 idea ,这样的人是可耻的 。我小看他们,不管他们现在有多少耀眼的光环照耀着,但是虚伪的本性和外露始终不会变。为荣誉而战斗,多少人还可以扛得起这面大旗?造假欺骗痛恨,玷污学术痛恨,瞎混乱插痛恨。学术不把它当作一项自己的追求和事业来看了,那你就算了吧,赶快走其他成功的路去。 我怎么总是感觉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头脑早已失去了 荣誉 这个词汇、概念、意义了,留下的是过一天算一天的无聊的人生对白。 我不知道今天是否还有人在为荣誉而战斗着,不是我自己一个人前行,我 流着泪用已经脏了的袖子擦拭着眼角 ,望着前面或后面是否还有人在孤行着, 风沙 究竟迷住了多少人的眼?我的好多同学已经看透以学术为幌子欺骗忽悠人了,都不想再继续读下去了,哎 李国帅 2011年3月29日于办公室
447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南京明城墙缘何如此坚固?——兼议论文署名的责任和荣誉
热度 5 sqdai 2011-3-27 06:02
南京明城墙建成至今已有 621 年的历史。这一原长 33.676 公里 的城墙,历经多年栉风沐雨,仍有 24 公里 长的一段完好无损,可说是坚不可摧。 这是为什么? 因为建造城墙的过程中采用了实名承包制。 明城墙是朱元璋 1368 年定都南京后开始兴建的,历时 21 年竣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对城砖的生产始终采用如下管理方式:每块城砖上刻下相关人员的名字:包括监造官、制砖人、提调官、砌建者、检验官 …… ,同时,在城砖侧面打印生产州府、岀窑时间、运输过程等事项。这些字迹迄今可见。采用了这种实名制,实际上落实了责任制,谁还敢打马虎眼?从而保证了城墙的建筑质量。 由此,我想到了当今论文、著作的署名问题。 在制订 本课题组的“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规范实施细则”时,我们探讨了论文的署名问题,有感于时下论文的署名过多过滥,明确提出: 作者 ² 认定范围:包括课题来源提供者、研究过程实施者、主要协作者 ² 注意排名:充分体现贡献大小、团结合作的关系 ² 标明单位:仅列出完成该研究时所在的单位、人事关系从属的单位 ² 明确责任:责任大于荣誉,对成果的优劣正误负全责 ² 忌讳拉扯:不为某种目的硬把无功人员加入作者名单 其中的第四条( 明确责任:责任大于荣誉,对成果的优劣正误负全责 )是卢东强博士着重提出来的,我特别欣赏。撰写论文的署名与制作城砖的刻名一样,是承担责任的标志。只要在这一论文上署名了,不管是第几作者,都得对该论文负责(包括学术道德、学术内容乃至表述方式)。因此,一篇论文带给你某种荣誉,更要紧的是规定了你的责任。 这些年来,看到了太多的学者(包括不少身居高位的学者)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纷纷“落马”,名誉扫地。有些是蓄意造假,不可宽宥;有些则据说是或多或少地“被署名”,一旦东窗事发,急吼吼地出来辩解,说是学生背着拿去发表的,自己“有失察之过”。我常说:“早干吗去了?”有些导师明明在版面费报销单上签过名,还能用“失察”这样的遁词来搪塞吗?关键在于对上述“留下名字”的责任感的认识。有些学者平时不读文献,不做研究,就让学生鼓捣,有了论文,看也不看,大名一签,对外发表,向上报账。长此以往,不闹岀一点事来才怪呢! 我们的“实施细则”里也针对了论文署名过滥的问题,明确提出“ 不为某种目的硬把无功人员加入作者名单 ”,也就是说,论文署名是神圣的,是责任的体现,谁也不能拿论文来送人情,来为自己谋得某种好处。 学术发展有赖于一份一份学术成果的堆砌、融合、推广、应用,这些成果必须是货真价实的。不管谁,无视这一点,迟早要倒霉,而更加可怕的是,有可能使学术得不到正常发展,人性被扭曲。这样砌成的“学术城墙”一定不耐久,早晚要垮塌! 本文参考资料:老北,留下名字,《扬子晚报》, 2010-09-01 , B5 版 写于 2010 年 9 月 4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43942.html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5378 次阅读|8 个评论
研究生这个称谓是需要捍卫的荣誉
wido 2010-12-26 11:45
最近正在找工作,碰到许多不如意。 我忽然发现,找工作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然,这跟个人的期望和定位是很有关系的,如果你的能力不够,而期望过高的话,这个工作必然很难找。 自11月份起,我陆续参加了三次考试,省考、省事业单位考、国考,成绩陆续出来,屡战屡败。当然,还是要战斗下去,屡败屡战。 我其实跟市面上绝大多数研究生一样,平凡而普通,但自命不凡,自以为斤两很足。 这其实存在一个误区,这个误区是关于定位和态度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很正经的以为我是研究生了,出了校园门,任何人都要给我面子,因为我是研究生,那哪知道,社会上没有几个人理你,更别提面子了。很明显,这么想的人,天生脑残。正常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我是研究生,我出了这象牙塔,干了很多和这一称谓相当的事情,然后有人就说,哦,原来研究生也不是很差劲,跟本科生比,还是要稍微好一点。 我想说,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 前几天,一个老总就这样跟我讲过,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或者其他,在他们用人的眼里其实都一样。这些人刚进公司都需要培养。都是白痴。但是,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德,二是才。德就是,你的态度和定位,如果你老是感觉自己很棒,老是跟周围同事处不好,老是跟老板顶嘴,这就是无德。当然,有的稍微脑残的研究生就会说,这样的事情肯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是请记住,这只是极端情况,而且你要面对的情况要比这复杂的多,因为德在细微处,细节决定成败。才,就是能力,社会期望你能带来产值和贡献,要有很快很强的适应和变通的能力。请注意,这不光光涉及做事的能力,能错事情中看出点什么,那才叫厉害。 好的定位,好的态度,德才兼备,这才是一个研究生能够立足社会的真正筹码。这无关乎称呼,因为这称呼本身就是一种荣誉,这荣誉,要我们这些曾经脑残过的所谓研究生们去,捍卫! 当然,上面所讲的这些,算是我善为人师讲出来的。因为,大家都需要看见真理,我愿意抛砖引玉。 另外,上面的这些想法,不光能用在找工作上面,也能用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上面,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到社会人群对整个研究生群体的看法。所以,研究生这称谓是需要捍卫的,荣誉! 再补充一些,我在填个人简历的时候,在面对那些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个人成绩等条条框框的时候,发现,这些东西会很自然的让人对研究生三年作一个思考,你得到了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你要回答,你付出了什么? 研究生三年让我明白,我肯定是一个适合做科研工作的人。但我,不想读博,也暂时不想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进,因为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是靠着科研或者理论就能搞定的。我想到滚滚红尘中去看见真相。 如果有需要,我想以后还会读个博士的,然后顺便让老婆再读个研究生。但那毕竟是以后的事。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如果你对科研这条道路没有很好的规划的话,就不要去读什么博士了,人会读傻的。因为,一旦科研这条道路你走不通,那么你还会到社会上混,所以,既然你现在都不能很好的捍卫研究生这个称谓,那么你如何保证,博士读完以后,你就能真正的捍卫博士这个荣誉?出来混,不容易,尤其是脑残的博士。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但研究生这称谓的爱,当你不爱时,它不是不增不减的。请去爱它,因为它值得捍卫!
个人分类: 青春无处安放|3685 次阅读|1 个评论
企业家誓言
jhongbing2 2010-12-10 16:24
I do not choose to be a common man (or woman). It is my right to be uncommon, if I can. I seek opportunity, not security!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humbled 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took after me. I want to take the calculated risk, to dream and to build, to fail and to succeed. I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 I prefer the challenges of life to the guaranteed existence;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le calm of utopia. I will not trade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nor my dignity for a handout. I will 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nor bend to any threat. It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 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and say, 'This with God's help, I have done. ' All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Entrepreneur. source:EntrepreneurMagazine ------------------------------------------------------------------------------------------------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个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瞧不起,而使我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 世界 ,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了。 (公司的力量,第三集) ==================================================================================== The credit belongs to the man who is actually in the arena, whose face is marred by dust and sweat and blood, who strives valiantly; who errs and comes short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there is not effort without error and shortcomings; but who does actually strive to do the deed; who knows the great enthusiasm, the great devotion, who spends himself in a worthy cause, who at the best knows in the end the triumph of high achievement and who at the worst, if he fails, at least he fails while daring greatly. So that his place shall never be with those cold and timid souls who know neither victory nor defeat. Theodore Roosevelt (1858 - 1919) , "Man in the Arena" Speech given April 23, 1910 ------------------------------------------------------------------------------------------------ 荣誉属于那些在角斗场上翻滚的人,这些人汗流满面,血污斑斑。他们英勇地战斗,他们不断出现失误和缺点,因为只要做事,就免不了有失误和缺点。然而,他们确实努力干实事;他们满腔热情,洋溢着伟大的献身精神。他们自立于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如果有幸得到成功,终于能欢庆取得伟大成就的胜利;如果不幸遭到失败,至少也是在敢于冒大风险后遭到的失败。因此,决不能把他们同既不知胜利为何物,也不知失败为何物的冷漠胆怯的人相提并论!
个人分类: 推荐|31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为何不是“客座讲师”
wensz902 2010-11-8 20:02
科技日报:为何不是客座讲师 近日,四川音乐学院将副教授奖项,颁发给在娱乐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超女快男。此举立即引发社会各界对获奖人的水平、资历和成就是否达到评奖标准等问题的争论。笔者忍不住问:教书育人的学府变身成娱乐颁奖机构,难道大家都已经默许了? 且不论超女快男是否合乎条件,在关乎学术自身的形象和定位这个问题上,任何高校都应严肃对待。高等教育出现的几百年来,无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如何变迁,教育科研事业始终拥有蓬勃生命力,其根源就在于对教书育人、学术科研工作的严肃和自律,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这种严肃性和独立性,集中体现在赋予成员教授身份的过程中。 然而,当高校将一顶顶教授的帽子颁发给学术水平、专业技能都远离教授标准,面授机宜、分享经验的时长也达不到客座水平的明星大腕们之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一纸聘书都不再是一份满含教育责任的岗位任命,只是娱乐圈里充满功利意味的人气奖项。 关门办学当然不可取,但附庸流俗、自贬身价却是更不能走的另一个极端。在这个缺乏公信力的时代,高校教授之所以仍具有号召力,就在于职称评聘制度的严格规范,以及教师们进行学术活动的自律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星大腕们一朝加冕教授,于娱乐界不过是多了一顶头衔,于学术界却是减了十二分的信誉如果一线明星能当教授,那么院士敢情是当年娱乐圈的天王巨星?高校此举,于学术实是损莫大焉。 高校引进社会力量办学,笔者坚决支持!只是引进人才难道只能靠聘为教授么?当没有传道授业经验的明星大腕们来高校时,我们难道不需要擦亮眼睛,看清楚他们是来提供娱乐服务,还是进行教学服务的吗?若是来赶场作秀,不妨聘为特邀嘉宾、名誉校友;若是来分享经验,不妨聘为艺术指导、艺术顾问;若是来教书育人,难道不应该先验明学术正身是否受过系统训练、具备什么学术水平?而既然明星只做讲座,不承担日常教学、科研任务,是不是根据超女快男的授课时间、授课水平聘请他们为客座讲师更加合适呢? 今日这般频聘明星大腕为教授,不过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打着引娱乐界之水解教育学术界之渴的幌子,举高校、教授之公信力为娱乐圈服务。高校乃是全社会的高校,不是娱乐圈的颁奖机构,愿高校早悟及此,迷途知返。 ================================================================================ 以前有很多人说,我们不会解放思想,不会打破陈旧的观念。其实不然!!!国人向来不缺这些。除旧迎新对咱们来说来得非常容易的。这是一个人治的社会,我们才是主导,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哈哈。 我们的领导向来有魄力有思想。今天可以这样,明天可以这样。我的话就代表了所有的民众,因为我是你们选出来的。你们选我管理你们,所以你们要无条件的服从我。因为你自己愿意啊。我的压力也很大啊,上头到每每检查我,我对他们负责啊,到了最后没啥东西汇报,我就完了,你们得多为我考虑啊。心中每每出现某县的领导的话:我们拆迁是为了大家的利益,为啥大家反对呢,为啥要闹出事啊,我们规划完,那么整个经济就会有巨大的飞跃,我们就达到小康了,多好的事啊。为啥要反对啊? 我们不明白,我们很白痴啊,多好的事我们都不知道,哪怕失去的是唯一的依靠。他们好像好冤枉,好可怜啊。我想是我们不知好人心啊。 这个社会需要大家有一定自己的评判力。每个人的阅历和知识都不一样,见解也会不同。此刻记录的只是一种心情,毕竟很多事,就算你现在多牛也改变不了,这才是我认识的现实。 --------------------------------------------------------------------------------------------------------------------------------------------- 时间多的好快,一学期已经多了大半,预定火车票的通知已经出来了。不过看到这样的通知,让人很觉得高校,即使你是什么重点大学也是一般般的货色,谈何素质。 备注说, 1。 车站要求:放假高峰期集体计划订票; 2。 自愿订票,加车或更改日期由车站安排,不予另行通知。 这是一句多么神奇的话啊,我们的汉字的确是博大精深啊。你自愿你的,我有什么变化不必知会,你必须得听我的地!你必须给我自愿! 3。 不能写:无座不订票。 站票也得给我定,有组织纪律性,最好是都站。远的咋了,也就站个2天,3天的,如果站死那就省事了,好!就是不能不定!都给我自愿的定无座的票。。。 这是一个神奇的学校! 对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尊重的教育。。。 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尊重人的人格、人性,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我们开会时会先说不一遍上面的话。烂记于心而已。哈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香蝶自来
paintinghrh 2010-10-18 14:29
个人分类: 瑞华评论|281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刘维宁他爹刘道玉的荣誉辨正
梅珍生 2010-9-24 00:52
同盟会元老于右任老人有诗: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但历史总是善忘的,三十年不到的事,人们就会有隔世之感。在这样一个ldquo;假作真时真亦假rdquo;的时代,看到人们因刘维宁而质疑他爹刘道玉的时候,不禁哑然。 且看新语丝上 ldquo;刘维宁他爹刘道玉可能也是这个德行rdquo; 的审慎文章: 很多网页介绍他爹,列出的荣誉有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 英国剑桥名人中心是不是就是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被认为是一家欺诈机构,和西太平洋大学一样。真要是得了Leacute;gion d'honneur,还在乎这种野鸡荣誉。 我在网上查了查,没发现此人获得法国荣誉勋章,有一篇他写的文章,大意是88之后受到打压,自己的书被要求修改才可以发表,其中一点是让他不要用ldquo;密特朗总统颁发rdquo;,ldquo;最高rdquo;等描述85年获得的荣誉,让他非常不解,因为他说这是事实。 还有他多次在文章中批判当时的上司教育部长何东昌,说他是保守,反对改革等,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在理的地方。倒是直到20多年之后对武汉大学的校长的位子念念不舍。 土共的高官文革后有个特点,不敢玩阴招的话,你怎么骂危险不会太大。何东昌不大可能放下架子和刘来场名誉侵权的官司。 看来,历史或许真的要变成冷灰了。 第一,刘道玉校长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最高荣誉勋章,应该是毫无悬念的事,即使法国总统密特朗到武大也不必大惊小怪。谁叫刘道玉校长吃螃蟹的时候,办了一个中法试验班呢?只是非武大的才俊们不知道实情,今天的武大人又多选择性的遗忘吧。不过,武大的校史上还是写着:ldquo;1985年,为了表彰刘道玉校长在促进中法文化科技合作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在武大与法国友好合作五周年 纪念活动中,法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雷奥公使来武大举行隆重的授勋仪式,代表密特朗总统授予刘道玉校长lsquo;法国国家荣誉勋章rsquo;rdquo;。(吴贻谷主编:《武汉大学校史》第462页。) 第二,刘道玉校长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应该也不是什么夸大其词罢。虽然刘校长未必懂哲学,但武大在八十年代初,与日本京都大学、创价大学等签订了双边交流协议。1983年刚进武大时,我们居然知道日本有什么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等,也是沾刘道玉校长吃螃蟹的光。 第三,刘道玉校长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确实不好说什么。记得在校时,本学院有一很牛的教授被收录进whorsquo;s who 之类的名录,被另一很有名的教授曝为:收录机构来信,传主交费五十(美?)元,即被收入。不过,不知道刘道玉校长是否是此种情况。无论ldquo;英国剑桥名人中心是不是就是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被认为是一家欺诈机构rdquo;,但对于自卑且好名的中国人来说,被国际社会认可,总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哦。正像今天我们明知道SCI、EI等都是被商业机构经营着,但并不妨碍我们承认它依然是一个标准罢。 第四,刘道玉校长ldquo;多次在文章中批判当时的上司教育部长何东昌rdquo;,ldquo;何东昌不大可能放下架子和刘来场名誉侵权的官司rdquo;,可能还是不熟悉历史的缘故。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但背景并不是改革与保守所能够说清楚的,不过,如果熟悉1986年底到1987年春,全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了。身边有与毛泽东发生争论过的党的理论元老的后人,据自称曾有功于刘道玉的下台。所以,当事人刘道玉校长对此事也只能含含糊糊地说,何东昌部长也只能装聋作哑地应了。 第五,ldquo;倒是直到20多年之后对武汉大学的校长的位子念念不舍。rdquo;这倒是真的不该有的情感。不过,也表现了刘道玉的ldquo;教育情结rdquo;。在刘道玉下台前后,武汉地区很有些知识分子或多或少地惋惜传言:当年叫刘道玉去当武汉市长,刘却顶着不去!真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第六,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刘道玉确实比今天许许多多的所谓院士校长们要合格多了。至少他是热爱教育,且在中国高等教育史,或者小点说,在武大的教育史上还算是一个不错的人物。记得那时武大的ldquo;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rdquo;等确实搅动了一下教育的死水。 还记得武大的美女作家喻杉在小说《女大学生宿舍》中,把校长的名字取为ldquo;路石rdquo;,而非ldquo;道玉rdquo;,校长自称是青年人的铺路石,寓意还是很好的。今天的新新人类们,就不要愤怒地把那名字想象为跘脚石了。
个人分类: 冷眼热心|26419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从学术评奖看学风
brbaba 2010-8-25 16:22
学术评奖走向异化,不是评奖,而是评人;不是突出学术,而是变成社交,成为一种公关行为。学术评奖沦为学术交际场,学者蜕变为 长袖善舞的交际花。   学术评奖成为发家致富的好手段,评奖者拉赞助,被评者名利双收,形成一个利益链条。严肃的学术评奖沾染上铜臭气,变成逐利的商业行为。   有些评委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滥评奖,评烂奖,学术评奖成为近亲繁殖和举奖不避亲的学术名利场。   学术评奖,是学术研究历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真正的学术奖项是神圣的,充满着荣誉和责任。评奖者一身正气,一秉至公;获奖者实至名归,倍感光荣;后来者以为高标,心向往之。可以说,严肃公正的学术评奖,对推进学术繁荣、深化理论研究、发扬优良学风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学术界各种各样的学术奖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者也经常面对各种评奖。其中,不乏科学公正的评奖,为学界所公认;但不可否认,浮躁和不正之风也正在悄然侵蚀学术评奖这一方净土。   一些学者反映,如今某些学术评奖已经演变成学术自由市场,形式雷同,鱼龙混杂,评奖专业户、利益集团化和潜规则盛行,完全背离了学术评奖本身的主旨。本报记者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学术评奖良莠不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国家级的重大奖项在学者中间口碑还是很不错的。比如教育部的人文社科奖,文学界的茅盾文学奖,经济学界的孙冶方经济学奖、张培刚奖、蒋一苇基金奖,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吴玉章奖等。这些奖项都对学科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曾长期担任孙冶方经济学奖秘书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向记者讲述了该奖项的评审过程。他介绍说,一般每届大概有100本书、 150200篇论文申请评奖,评奖周期历时34个月。评奖者通过两个途径申请:一是自己申请,并要求专家推荐;二是请重要的刊物、出版社和报纸推荐。初选小组成员由经济学部各个研究所推荐一名研究员,北大、人大、复旦、厦大、南开各出一名教授组成,此前集中在招待所封闭式评选。现在则采取会议形式,以多做准备工作为主。他还强调,有的书和文章由于初选小组相关专家较少,还要另请专家来评,并提出意见。   张卓元说,为了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并经得起推敲,奖项宁缺毋滥,专著和文章要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时才推荐到评奖委员会,否则就不断请专家看。即使这样,评奖过程中仍然有人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评奖结果。张卓元坦陈此种情况自己也遇到过,如有人说只要能评上奖可以不要奖金,甚至可以捐钱。孙冶方经济学奖是严肃的,申请评奖一分钱不收,必须要达到标准才给予评奖,送人情是绝对不行的。   但与此同时,记者也听到,不止一位学者对某些学术评奖发出感慨。他们口中学术评奖的几大不端,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术评奖走向异化,不是评奖,而是评人;不是突出学术,而是变成社交,成为一种公关行为。学术评奖沦为学术交际场,学者蜕变为长袖善舞的交际花。   二是学术评奖成为发家致富的好手段,评奖者拉赞助,被评者名利双收,形成一个利益链条。严肃的学术评奖沾染上铜臭气,变成逐利的商业行为。   三是有些评委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滥评奖,评烂奖,学术评奖成为近亲繁殖和举奖不避亲的学术名利场。   人为因素尤为复杂   评奖本身是一个客观行为,为何成为滋生学术腐败病菌和学术不端行为的一大推手?   有些评审专家辩解说,这与整个社会风气密切相关,且申报量过大,许多是著作,评奖标准不好操作。参评者则质疑,不能将不公正的评奖结果推诿给程序和制度。程序没错并不代表结果没错,真正好的程序不能保证结果没错,但能保证出了错及时纠正。另外,谁又来监督评审专家?   双方各执一词,也验证了长期担任各种哲学社会科学奖项评委、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的话,评奖本身确实特别复杂、困难。首先,与评奖项目相比,评奖是一种对成果的评审,既有相对好操作的一面,也更有其不好操作的一面。好操作是因为它不是对一种预期的不存在的东西进行评审,而是对已形成的东西进行评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确定的对象。其次,正因为它是业已形成了的东西,工作量大就给评审人带来了很多困难。   当记者电话连线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薛凤旋时,他表示,香港学者很少参加内地奖项评审,因为在人际关系方面比较吃亏,内地学界对SCI和SSCI也有不同看法。   首都师范大学叶险明教授对此很有感慨。他对记者说,学术评奖中的学术不端应该在学术界引起更大的重视。很多学者都认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但是到底危害和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一般的学者只是从抽象上来看,很难具体地去认识。只有自己参评时的感性认识才能证明以前抽象的认识。2010年,他曾参评某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其著作《知识经济批判》虽得到了各方肯定,却在评奖中惨遭逆向淘汰,而相关机构至今没有给出任何合理的解释和说法。   叶险明认为,中国学界的学术不端,包括其他领域的学术腐败,往往都是在程序之中发生的,之所以查不出来或者不好查就是因为它符合程序,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评审制度。   也有专家指出,人文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成果那样立竿见影,其成果不好界定,也更容易出现一些不公正的评奖现象。加上有些规则有人为操作的空间,这样往往会出现问题,以致很多评奖还没结束,就有人知道内幕,知道谁会得奖。   香港学术奖项多为稳定年轻学者   学界热衷评奖,学者热衷拿奖,社会热衷办奖,其深层次原因何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国旗表示,评奖比较实惠的主要是职称问题,许多单位将职称评定与获奖直接挂钩;同时,丰厚的奖金也很有诱惑力。除此之外,拿奖所带来的荣誉以及对本人学术的认可,都是评奖热的重要原因。   与内地不同的是,香港的资深教授对拿不拿奖持无所谓态度。薛凤旋介绍,香港主要的8所大学里没有自己的评审体制,惯例是以西方为标准,看学者在SCI、SSCI里的文章有几篇,影响因子情况,而拿奖与评职称并不挂钩。另外,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设有杰出研究奖和青年杰出研究奖,主要是给刚进来的博士和博士后,校内评审通常不是给研究最有成就的人,而是变成一种安抚的手段。比如系里的年轻教授,合同将满,又希望他留下来继续工作,那么就要为他留下来创造条件、争取这个奖,毕竟刚出来的学者地位不稳固,要靠一些奖项来支撑。   那么,香港学者是否对 SCI和SSCI的评价体系满意呢?抱怨也很大,电话里薛凤旋如是称。谈及原因,他分析说,靠以英语为基础的西方评审标准,有客观的地方,也有不客观、不科学的因素。比如,日本、法国、德国很重要的论文是在自己的杂志、用自己的语言发表的,但在这两个体系上不一定体现出来,中国内地一些好文章也在系统里反映不出来。另外,SCI、SSCI只是杂志文章,不包括专著,对专著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评职称、院士等主要靠这两个指标,如果有专著,要看个别情况,如果是欧美比较有名气的出版社出版的,就会受到重视,譬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相当于SCI的8篇文章。   薛凤旋还指出,SCI和SSCI文章总量差了3000%,前者文章引用次数是后者的30倍,如果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被引用30次,其实它的重要程度等于社会科学文章被引用1次。SCI文章比较短,往往很多人一起写,篇幅小;社会科学往往几十页纸,并且一个人写,每期最多三四篇,一个被认可的自然科学学术杂志一期可发多达20篇的文章。因此,二者之间应该有换算的比率。   专家要有学术眼光和学术良心   任何一种体制都不可能完美,但应力求尽善尽美。针对学术评奖暴露出来的问题,专家们也谈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关于评审机制,专家普遍认为,要把一些量化的指标变成一种综合评议。孙正聿建议,应该坚持分类评审、专家评审、公开评审和复议评审四种方式相结合。分类评审也包括分层评审,即对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采取不同要求,基础研究成果要求应深,对学科建设有所增益;应用研究成果要求应实,要具有操作性。另外,不怕评奖评滥了,而是怕标志性的奖评坏了,一般的奖项起不了太大作用。同时,还应该从现实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一些大奖的评审,对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具有学术导向性的大奖评审,必须格外严格对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所有采访对象都特别强调评审专家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良知。孙正聿认为,评审专家应是一个学术共同体里大家能够公认的,有深厚学术根基,对学术前沿有透彻把握的一流专家。他还要有学术眼光和学术良心,一个人缺少学术眼光,那么他的学术良心也会弱化,因为他不尊重自己;只有有学术眼光的人,才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学术良心,害怕染黑他的羽毛。   叶险明则建议,要建立科学的回避制度和严格的问责制度。每个申报奖项的人,可以向有关机构提出510名回避人,以避免一部好的作品毁于不同的学术见解,甚至人格上的分歧。假如鉴定结果推翻了原先相关学科评审组的看法,就要恢复名誉,同时规定原来的相关评委不能再担当评委。目前,中国学界的评委责权不统一,应对评委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   丁国旗则提出,要建立事后补偿型学术评奖制度,对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追加奖项。另外,不能让学术明星当评委,评委要对评奖人负责,能够踏踏实实坐下来把选手的东西看一看,而不是抱着功利和私心的目的。当然,作为评奖人,本身也要心态平和,对奖励应有正确的认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许,完善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奖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每一位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学者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都关乎学术评奖的权威,关乎中国学术的尊严。 引自:社科网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院士是个宝? 美国院士是个啥?
raoh 2009-12-9 04:20
比一比:中国院士是个宝?美国院士是个啥? 院士当选,不管中国美国,都是件大喜事。只要是货真价实,靠真本事。 因多年的优秀工作,带来这院士的荣誉,是对个人的很好的肯定。 美国院士增选,也是有名堂的,不公之处也有,有好些人该当的没当到,也有极少数当了的但水平不太够。但为院士增选,争斗不激烈。同行之中,自有把尺,到底谁有多少斤两,大家都知底,不大受“院士”的光环所影响。 大家对院士也很尊敬。但美国院士的称号带来的实际利益不多,除了在科学院院报发文章有点优势。我共事的也有美国院士,具体待遇不知道,但房子也不比别的同年资老师的大多少,车也不比别的老师好多少。研究经费申请,在做院士后,也都有给刷过,也因此有实验室裁人一半的时候。院士的称号带不来多少资源。经费申请时,资历也是有帮助的,但更着重的是看申请的内容,走势是上还是下。也正因为此,在竞争相当激烈的情况下,很多年青人也有类同的机会得到经费。 中国院士增选,科学界里可说是万众瞩目,原因很多。货真价实的院士得到好的待遇,估计大家意见不大,连中国打蓝球,足球的“精英”都早拿几百万,住豪宅了。但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院士的光环日后可带来很多的资源。其实这问题不在院士们,院士也是一个人,能决定多少事,原因在哪就不说了,和睦好。 大家都知前阵有“钱老之问”,答案在哪?嘿嘿,钱老为什么会问呢?是先有比较,见差距,才有此问的。答案在哪?钱老与谁作参照的?那就去认真看看人家的教育部,科技部是如何搞的,如何“游手好闲的”?靠拢了,也就与世界接轨了? 天天讲“特色”,大概得等到世界来向中国靠拢,那时才能接轨吧?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873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迟到的祝贺
FSD 2009-11-25 11:48
结束在美国两周参加会议、访问大学和试验站的紧张行程回到家里不久,收到 Stewart 教授的邮件,除了对我们的访问和报告予以高度肯定之外,说刚刚 和 夫人从华盛顿参加一个庆祝 Stewart 教授入选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科学荣誉厅( ARS Science Hall of Fame )的小仪式回来。上网看了一下,网站上的简介节录如下: 入选农业研究局科学荣誉厅的人们,代表一个非常特别的科学家群体 精英中的精英( the best of the best )。最新( 2009 年 9 月)入选者是奶制品科学家 Max J. Paape 、遗传学家 J. Neil Rutger 和土壤科学家 B.A. Stewart 。 荣誉厅的每个成员 通过解决某一重要的农业问题或为农业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起过杰出领导作用从而对农业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 取得了一直为农业研究领域所公认的成就。 具有值得年轻的农业科学家们效法的品质和创新性成果。 做出过为全国或国际科学界同行审核公认的成绩。 就我与 Stewart 教授十余年交往的经验,以先生的科学素养、献身精神、杰出的成就、崇高的威望和善良、平易近人的人品,获此殊荣可谓当之无愧。 得到先生入选的消息后,一直想写一点祝贺性的文字,但一直偷懒,没有动笔。直到今天又收到两个邮件,一个是从中国农大毕业后回到广东的小张,告知我他已经被西德克萨斯农工录取,明年要到德州随先生读硕士研究生,一方面感谢我的推荐,一方面问办我签证的事。另一个是先生发来的,让我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 李 先生和中国农大的小苗从国内推荐一位作者为他和 Lal 博士筹划的下一本《土壤科学进展》写写中国的地下水位下降与作物生产的关系方面的东西。这时忽然意识到,该马上着手写点东西了。 网站上对先生的介绍是: 土壤科学家 B.A. Stewart 在养分管理、水质、水分管理和旱地农业方面在所做的奠基性工作,对世界的研究产生了影响。他在无水氨水、氮组分以及饲育场和农田下面硝态氮累积与运移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激发了世界范围农业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 1975 年,他领导的小组撰写了源于农田的水污染的控制,这一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和环境保护署联合发布的报告提出了最佳农业管理措施的概念,这一报告加上农业研究局和环境保护署的一份联合后续报告,奠定了领导农业研究局水质模型模拟项目的基础。他是一位旱地农业和水保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其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提倡免耕的工作广为人知。 我开始和先生接触时,还是博士刚刚毕业,那时知道先生已经退休,被返聘到西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做教授和旱地农业研究所所长,退休前做过多年 Bushland 试验站站长,曾经作过美国土壤学会主席,正在担任《土壤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Soil Science )的主编。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和交往密切程度的加深,对先生的人品、科学素养、学术地位和所受到的尊敬,印象也逐步加深。今年 9 月初我和高旺盛教授访问先生时所经历的事情,就很能反映先生的人品和威望。 从加州的蒙特雷开完会,我们先飞到堪萨斯城, David Norman 教授开车把我们从那里接到曼哈顿(是堪萨斯州立大学所在地,一个小城。 Norman 教授是国际农作制度研究领域的一个奠基和领军人物,前文我对农作制度方法的认识过程提到过),在那里访问参观结束后,再由 Norman 教授夫妇开车把我们送到 Witchita 的 Rimmington 教授那里。在 Witchita 停留 3 天,由 Stewart 教授夫妇开车接到的德克萨斯的 Armarillo (头天傍晚从 Armarillo 赶到 Witchita ,第二天早上接我们出发 ),从堪萨斯的 Wichita 到德克萨斯的 Armarillo ,一路上先生边开车边介绍沿途的景物、作物、气候、土壤、生产情况等等,不时地停车到地里给我们讲解,遇到粮仓、农机公司的机械停放场地、试验地,总是停下来让我们参观、拍照,还找来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解。以先生的资历、成就、名望、地位和年届八旬的年龄,驱车 1500 余公里(单程)来接我们, 这样的待遇让我非常感动。 所以在第二天高教授做学术报告前,我讲了几句开场白,其中就说到,我们接受先生这样的安排让我觉得有一种负罪感(后来才知道,他和夫人接我们用的是私家车,因为他要带夫人一起来接我们,好路上轮流开车,而夫人按规定是不允许乘坐公车的。我的第一反映是:夫人给你干活,你不给夫人报酬就已经可以了,还不能用公车 这就是美国的逻辑)。 第二天在 West Texas AM 农业科学学院作完报告,老先生非常高兴,到会的有 40 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其中包括正副院长、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先生说这是他看到的该院听报告人数最多的一次。我想,这应该与人们对中国话题的兴趣 和 先生在学校的影响力两方面的因素有关。 迄今为止,先生已经接受了 4 名我推荐的学生在自己的名下做研究生并提供奖学金。我想,这除了先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学生热心关注、大力帮助之外,这些学生被顺利录取并获得资助还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先生的高度信任大有关系。 先生这样的科学先辈、师友,是我们效法的楷模,也是不断地督促我不要过于偷懒、浮躁的动力。写到这里,想起了 15 年前看到的墨尔本大学的校训 Postera crescam laude ( We grow in the esteem of our future generations ,我们在后代的敬仰之中成长)。先生做到了,我们的很多先辈做到了,我们是否做得到? 祝 先生健康长寿! ( 1986 年以来,共有 76 位美国农业科学家入选 农业研究局科学荣誉厅。 曾任美国农业部副部长的左天觉先生( Tien C. Tso )于 2005 年入选。详细情况可以访问 http://www.ars.usda.gov/careers/hof/ )
个人分类: Essays|2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硬伤之权力、资源与荣誉的完美结合
chrujun 2009-11-3 13:25
最近的国家教学名师评选结果公示,90%是大大小小的官。这暴露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硬伤。 现在高校的资源基本上被大大小小的官占有,权力、资源和荣誉实现了完美结合;教授仰官员的鼻息生活;中国教育和科研落后的原因就在于此。 在国内参加了十余次学术会议,清一色的是最大官先讲话,最大的官坐在最显眼的位置。 而国外本领域最权威SEG年会,我没有看见任何一个官跑出来指点江山。一些领域内的牛人,全像普通人一样坐在不显眼的角落,没有任何架子。 当一切都向官员看齐的时候,官就是代表权威和真理的时候,教育和科研还能够搞好吗? 教育和科研要搞好,官本位迷信首先要破除。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4162 次阅读|3 个评论
导师们需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热度 1 陈小斌 2009-2-5 02:22
导师被学生发表造假论文所牵连的事好像已经很多起了。最近又发生了这样的事。尽管每次都是学生擅自挂名,导师并不知情,但导师确实需要承担部分责任,至少应承担导师所应尽的指导和自我监督的责任。 我在博文《论文署名:导师没有天然的第二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权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811 )中曾经提到过:论文署名不仅是一荣誉,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没有引起重视。现在趁这个机会把这个观点单独拿出来晒一下。 我对于这一点如此明确,主要来源于我的博士后导师臧绍先教授的教导。他是绝对不会轻易地让学生挂他的名字发表文章的。他会改了又改,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我的一篇文章被他改得不好意思作第一作者了。背着他发表挂他名字的论文是不允许的。这些都被他明确提出来说过。像他这样,还有哪个学生会害他呢? 作为导师首先需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你如果默许或者纵容自己的学生在自己毫无贡献的论文上胡乱挂自己的名字,以从中分享并不该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誉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掉入某个陷阱,为你未尽的责任心做出不必要的牺牲。如果把规则都给学生说了,学生还这么做,事后责任就会很容易说清楚,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事端呢?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941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是哪个少数民族?
moxj 2008-11-15 11:49
人类迁徙路线 古人类 图片网址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11/1114_2663_878764.shtml    早上在宿舍楼下的院子里散步,一个刚认识不久的兄弟遇见我突然问道:你是哪个民族的?我一时不知道答什么好,摸了摸脑袋回答了一句:我不是哪个民族的啊.我知道西部这边有好几个少数民族,以我的水平并不能从外表上区分他们.其实很多新认识的朋友都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大概都因为我的胡子长的有点特别才这样问我,但我从前就仔细研究伯父和外公收藏的家谱,虽然没有记录几代人,但也没有祖先有汉族以外血统的记录.而且无论外公还是爷爷都是帅哥,没有长我这样德行的.    来到教室后,打开电脑正好看到上面的图片新闻.介绍有新的定年方法确定了非洲古代人是在什么时候来到亚洲的.其实很早以前大家都听过一些关于解剖、基因、各类定年等生物化学和分子等方面的资料在证实人类是非洲起源的.而做这些工作的恰恰不是本地非洲人,更多的则是一些欧洲和美洲的学者.所以我们现在得到的看法好象和以前教科书一样了.    据说最早的人类进化起点是 440 万年前的南方古猿.他们能够两足直立行走。后来到 190 万年左右的能人可以制造石器工具.接着有更加先进的直立人,我们的北京人就是其中的一种.至于周口店遗址顶端的山顶洞人,则是更先进的晚期智人或者接近现代人了. 当然也有吴新智院士领导的小组从各方面证实人类进化是多元的,其中我国南方古人的一些化石证据回应了非洲来源说关于时间不连续的缺点. 这些方面就不多聊了.我只是参观的一点印象,没有系统的学习.但不管怎么样,即使我们这里独立进化成现代人.那些曾经的北方红山文化,南方广州不太好看的马坝人,现在令不少人有异样感觉的河南仰韶人,都是经过了融合以后,才有了汉朝以来形成的这个汉族人. 下次再有人问我是哪个民族的,我想我会和他说:我不知道自己是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中哪个民族的.只知道自己是真核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的一只抹翔鲸. 我在汉族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下长大成人,所以面其他文化挑衅的时候,我称呼自己是大汉民族的子民.但在大家交流学习的时候,我们互相尊重.竞争的时候.我想起: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句话,但应用它的时候不能忘记:原则坚定的基础上,政策才能灵活. 愤怒的时候,我想起: 在中国办事不死几个人是很难引起社会重视的,如果需要死人,就让我死在最前面,但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会提醒自己 社会不是政府,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体 . 无论什么时候,我想起: 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都不会用什么来限定它们.同样想起: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也不想给它们什么限定.不管是哪个民族的文化,优秀的就是榜样,要当作偶像,不好的就要审慎. 抹翔鲸不是汉字里庞大的鲸,也不是想上天的鱼,它是代表自由、勇敢、宽广文化教育下长大的一个汉族孩子.我在任何表格的民族栏目里只会写一个字: 汉 相关文章: 韩国人是湖北人的后代?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57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图文]最长最详细的袁隆平介绍(四)---誉满天下
yebike 2008-10-18 17:22
最长最详细的袁隆平介绍(四) 【两大心愿】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 4 月 7 日 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已经袁隆平把记者送至路口,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厅迹。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 . 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中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现在,已有 20 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转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90 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从 1981 年至 1998 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 38 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 15 个以上国家的 100 多各科技人员。    1998 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 10 万公顷和 20 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 1 吨 ----2 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荣誉一览】    1.2007 年十大经济年度特别荣誉奖    2. 国家特等发明奖    3.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 年 2 月 19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2000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 50 %,平均增产 20 %。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 3500 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是首次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奖金 500 万元。 2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 年 4 月 29 日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据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当选者。 袁隆平将美国科学院颁发的证书挂在墙上   美国科学院有着 140 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顶级的科学院。每年美国科学院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科学院外籍院士。本年度全世界有 18 位顶级科学家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纳米技术专 家白春礼 先生共同当选。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 罗纳 先生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 袁隆平 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 7000 万人的吃饭问题。 3 、其他国际荣誉   ( 1 ) 1985.10 ,创造与发明奖章 ( 杰出发明家 ) 金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下同)   ( 2 ) 1987.11 ,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3 ) 1988.3 ,农学与营养奖,英国 Rank 基金会   ( 4 ) 1993.4 ,拯救世界饥饿 ( 研究 ) 荣誉奖,美国 Feinstein 基金会   ( 5 ) 1993 年获美国菲因斯特基金拯救饥饿奖   ( 6 ) 1994 ,何梁何利基金奖   ( 7 ) 1996.5 ,日经亚洲奖,日本经济新闻社   ( 8 ) 1997.8 ,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称号,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国际讨论会,墨西哥   ( 9 ) 1998.11 ,越光国际水稻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事务局   ( 10 ) 2001.8 ,拉蒙麦格赛赛奖,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基金会   ( 11 ) 2004.5 ,沃尔夫奖,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   ( 12 ) 2002 年获越南政府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   ( 13 ) 2004.10 ,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 (14) 2008.03.30 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颁 2007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图: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为袁隆平颁奖
个人分类: 牛人轶事|3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杨反目的启示
jlpemail 2008-2-28 15:37
两位诺奖得主,从合作伙伴到反目,其结局是令人痛心的。 依照两位大师的实力,假如他们继续合作的话,也许有机会再次获取物理学诺奖的。近半个世纪过后,再去追究原因,追究谁的责任比例高已经意义不大,这有些类似于更早些时候的鲁迅兄弟的反目。见解、性格等因素导致的弟兄或者伙伴的疏远、分离或者反目造成的伤害是双方的。 人是讲交情的,尤其是是国人,对于交情、感情的看重,有时候使他们误入歧途,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的事情,这样几乎亲痛仇快的事情,无法避免,应该与人性的某种弱点有关。 他们的裂痕,也许出现在合作期间的某次不愉快;也许那些不愉快起初与研究本身无关。有的合作伙伴关系融洽,起初不是由于观点的一致或者互补;而是互相认可对方、欣赏对方的为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竞争对手可以成为好朋友;反之亦然。但是,即使是竞争对手,私人关系也不一定僵硬,不一定要反目。具有高质量的竞争对手,是一种福气,那样才有意思。不然,与不同档次的人员竞争,赢了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从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上,都不难找到相应的例子。有终生友谊之树常青如马、恩的,有患难时合作、享福时分手的;也不乏早期合作,中年分道扬镳的半截朋友。同样,一个人与某种期刊的合作,也似乎有某种因素在起作用。也有分、合之别。这种关系,类似于朋友关系,有缘分深浅、长久的差异。 合作的确出效益。但是,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两个合作伙伴的蜜月期已过,并且出现了不得不分离的症状,再强调合作意义不大;而,假如原来的合作双方,都觉得合作下去不是好事情的话,这样的合作就是互相折磨了,是互相伤害了。这样的时候,还是顺从自然,各自走路为好。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494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