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思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厦门大学特别课程:信息真伪辨析法
热度 3 SLLee19 2015-6-15 11:00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别课程 (导师:李兆良) 主题 : 信息真伪辨析法: 600 年世界史翻案的启示。 以更正 600 年世界史为例,讲授如何做历史侦探,跨学科研究,学习信息真伪辨析法。 课程 : 2015 年 6 月 29 日至 7 月 3 日,共 5 天,每天 4 小时讲授与讨论 教学目标 :培养观察,欣赏,联想,鉴别,记忆,表达等能力。重点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提高同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能力,如何在信息泛滥的当代,认辨信息真伪,作出明智的抉择,为自己和大众织造美好的人生。 教学形式 :幻灯片。课程采取较自由、互动的方式。 评分制度 · 凡修课,到堂听课,都及格。每天 10 分,共 50 分。 · 没有考试,第 4 天交习作,可以用以下形式交卷: o 对课程能提出问题,中的,需要做研究的, 50 分 o 发现问题,提出个案(不限课程内),以思辨方法合理解决问题, 20 分 o 总结讲课要点,提交笔记, 10 分 · 课堂内踊跃思考提问,加 10 分。 · 每天第四节留半小时,让同学准备一宗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提问题,讨论真伪,模拟访问。参加者加 10 至 20 分,视乎选题与表达能力。 · 作业 – 第四天中午前提交报告个案作业,总结所学,以讨论深入程度为准。 30 分。 · 第五天发还作业,由学生讲述自己作业的体会(每人 3-5 分钟),表达思维能力,口才,大家评价思辨的周密性。 · 最高分者将获神秘奖品。 新闻学导论 : · 新闻传播 - 访述与评议 · 新闻传播需要什么学历背景? · 新闻传播最重要是什么品质? · 将来的新闻传播的发展 - 网络,短信,智能,搜索,大数据,量与质的正负影响。 · 新闻传播的原则:真,準,诚,公,勇,信,达 新闻工作者与历史工作者的守则 : “ 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不臆测。我们测试。我们严格遵守並认真记录。我们评估累积的证据,分析局部及整体,不偏袒任何理论。偏见,自身利益,意识形态,恩惠,荣辱,不能塑造我们评估证据的决定。扭曲事实的态度,是否定自己对历史过去的理解,而了解过去正是我们辛勤的原因。 ” – Elizabeth Shown Mills, 2007 今日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也是历史工作者。历史工作者的守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守则。新闻工作者要有承担历史,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 导师的责任 : 传授知识是导师次要的责任,主要是 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 , 和思辨的道理 。没有一位老师懂得他领域里所有的知识,但是,他知道如何发现问题,找什么答案,如何去找,如何分辨材料的真伪。 部分讲授单元简介: 以下项目作为范例,重在引导思辨,不一定全部讲授。 · 新闻传播信息真伪辨识 - 思辨范例,如何学习、欣赏不同的研究方法,思想方法。 · 郑和简史 · 地图学 – 中国与欧洲地图学简史 · 坤輿万国全图 – 为什么不是欧洲人或利玛窦的作品 · 卫匡国地图集 – 推理科学分析的辨伪应用,马可波罗地图,德国赠中国的古地图 · 宣德金牌 – 如何用文物判断两种文化的交通。文献、文字、金属分析,美国历史。 · 北斗信仰与旗帜学 – 旗帜、仪仗的文化含义。 · 制陶 – 卡托巴的工艺,中美英的陶瓷传承,美国的景德镇,鼎鬲,合卺杯。 · 美洲马的来源 – 五花马,斑马在美洲,遗传学辨伪 · 鸟类 - 中澳美 – 如何让几种不会飞的鸟作证前哥伦布时代中美关系 · 植物中美交流 – 中国蚕桑稻作在美洲 · 植物美中交流 – 美洲的作物如何传到中国,郑和对中国有什么贡献 · 民俗 – 婚葬服饰,中国与美洲的民俗传承 · 图腾与饕餮的关系,方言与文化沟通 · 四方四灵,天文图 – 美洲原住民与中国的社稷 · 货币 – 贝与铜钱,中国货币流通世界 · 明代中国与西非洲 – 西非洲民族的元、明文化特征 · 明代中国与南美洲 – 智利,复活节岛的中国密码,与永乐的关系 · 新闻传播信息真伪辨析 – 总结 参考: 李兆良:《坤舆万国全图解密 - 明代测绘世界》联经出版社, 2012 年 4 月。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161171 李兆良:《宣德金牌启示录 - 明代开拓美洲》联经出版社, 2013 年 11 月。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184293 博客网: 新浪网 http://blog.sina.com.cn/asiawind1 郑和研究, 逸史新鉴,科研笔记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科学正史, 地理大发现,地图学
个人分类: 讲座历程|3344 次阅读|7 个评论
也说论文查重与科举考试
热度 7 fpe 2015-4-8 11:20
也说论文查重与科举考试 最近很多人说查重,看中的是查重的学术必要性,我也说说查重,强调查重对于学生写作训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查重?因为学生是产品,市场看能力,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 CriticalThinking Skills ,为此需要加强他们的写作训练。换句话说,重视查重,其实就是重新重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思辨能力,因此代表着中国教育的复兴,和与世界教育的重新接轨。 有人感到纳闷,为什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只考文章,没有标准化习题?标准化考试,往往是技能型的,一个正确,几个迷惑点,如果不受迷惑点的干扰,你就能掌握技能。可是文章是开放型,什么都可以写,什么套路都能够让主题发挥,需要个人的综合能力、思辨能力、书法能力、计时完成等。这就涉及古代对表达能力的重视。古人认为文章做得好,记忆一定不错,思路一定清楚,书法一定不赖,当官一定有戏。 为什么科举的形式那么好,还会被废除呢?关键是内容。自从宋代气候变暖的徽州诞生了朱熹之后,他把程氏兄弟的儒家思想又整合了一番,被统治阶级看中,成为“宋明理学”,或者说 New-Confucianism ,垄断了中国的考试市场,变成了内容固定,形式固定,方法固定的八股文系统,就变成了制袴思想限制思考的工具了。其实,风水理论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朱熹,这家伙把中国的阴阳五行和周易变化发挥到极致,就是用一种“气”(其实是能量场,或者说空气的湿度)来统摄,他的中式“科学观”塑造了中医理论和风水理论,彻底走上了与西方科技发展分道扬镳的道路。西方科技工作者总是批评中国学生不懂得思辨,中国学生总是说,我按照阴阳五行的变化原理来推理的。对了,中国古代的朱熹塑造的“科学观”是没有逻辑的,阴阴得阳,阴阳得阴,似乎符合逻辑原理,可是中国的阴阳可以任意解释,所以有一千位风水大师,就有一千种风水理论。有一万位老中医,就有两万种医学理论(中医分寒温两套体系,是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结果)。所以,任鸿儁这个老秀才兼老海龟曾经大声疾呼,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不懂逻辑!对此,朱熹同学的贡献很大,他把本来屈居百家争鸣之末的阴阳家,融入到儒家文化当中,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思考逻辑。 那这跟查重有什么关联?如果我明白,但无法表达出来,不算是明白。能否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来,才是检查是否掌握的标志,最简单的检查方法是查重。为了重新表达清楚,你需要上网、看书、查资料、并写出来。美国学生的数理水平不如中国,为什么他们能够适应岗位的需要?因为他们经常从事 Project 训练,从小重视口头表达和写作训练,没有中断(我国也重视,可是工作最需要的专业写作却无法重视,这是因为大学的老师大都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所以难以重视)。来自国内的英文投稿,语法真的是次要的,关键是表达凌乱和立意浅薄,是退稿的主要原因。政治口号不需要逻辑,如果写文章没有逻辑就不行了。 那么,查重软件只能查重 17 字以上的差异,是否容易被学生混过去呢?如果他想混,你也没办法。不过,他“混”查重所需要的努力,有可能与自己写差不多,所以稍微自觉的学生,是不会作欺骗查重的手脚的,这让查重软件显得很多余。可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查重软件必然会赢得市场,这是历史的大趋势,不是我们反抗就可以避免的。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赢得表达能力,才能赢得市场。至于你是否聪明,不是查重软件考虑的对象。所以,查重软件的兴旺,正说明了市场向文字表达能力的倾斜和重视。目前没有八股文章,硕士不得毕业,说不定将来本科也会如此要求,大概查重和 OA 杂志市场还会更加兴旺。面对不可抵挡的市场潮流,我们反对 OA ,反对查重,不是螳臂当车吗?想想“清风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背后的成功,我们还是需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才有前途。这正是查重软件的价值所在。 我在这里写博客,何尝不是在考察自己的思辨能力?写清楚了,一定想清楚了,想清楚了,未必能写清楚。查重软件,可以让我写得更好。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4999 次阅读|23 个评论
潘学峰情感三论
热度 1 duke01361 2014-9-11 08:35
潘学峰情感三论 论友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792009.html 论爱情 什么是爱情(潘学峰).pdf http://vdisk.weibo.com/s/yVdSvEt9pSN10 (微盘下载) 论荣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8980do=blogid=826738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1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荣誉
duke01361 2014-9-11 08:02
论荣誉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把荣誉归类到人的基本需要里。位于较基础的层级。而把“自我实现”看为人类的最奢侈的需要。这种情形有如一个人在登山,山很高,风景越高越好。但是,最终能够登顶的可能少之又少!而绝大部分的人还是不得不徘徊在山下或山腰。 泊松的统计分布可以形象地对此加以表征。一辈子不登山的和能够登上山之顶的人,应该在数目上大致相近吧?!大部分人只能在需要这座大山的山脚或山腰徘徊。 登峰造极者,受人姿羡也,终生不能登山的,人觉其离世也,或遗憾或悲吁,终归还是要参与;人被他人羡慕,乃荣誉也;一览众山小,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余以为,能甘心舍弃的而不登者,需强大之意愿,非不能登者除外,否则可知斯人必有旷世的观念。正如爱恩斯坦的抱怨:在他的世界里,孤独和寂寞总是不离不弃,如影随形的除了自己的身影,还有他悠悠的堂妹。 爱恩斯坦者,特立独行之人,但他却颠覆了乾坤!取得旷世成就!可知其有巨大的能量?! 特立独行,高论怨诽者众多,而又小国寡民,此乃中国道学开山之人老子的理想。老子之《道德经》,寥寥千字文,开宗明义,世界、人生之轮廓,清晰明了!其智力亦可谓强而大,也谓登峰造极者也。 远远的看社会,滚滚红尘之中,很多人生就选择了去登山,而却因了这样那样的宿命或理由,却一直徘徊于山脚或山腰,这样的人乃悲苦者,劣势者也。 在我看来,或许之不同社会层级,却也恰好应对着马斯洛不同层级的需要。而越是位于山脚的人众,为基本需要奔波之人越众,这个社会就越没有能量,则越是体现不出人的价值。那么,人多何用也哉? 曾几何时,追求泱泱大国人多者,如毛泽东,因了他的观念迎合了“多子多福”的传统理念,以至于到了如今,中国社会真正是“芸芸众生”像,“滚滚红尘”状。 “人多力量大”么? 这要看在哪个层面的人多,底层级?还是高层级? 人多物少,则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人多也就并不必然有力量。 我尝迷惑于西人的创造能力,环顾当今世界,所谓有技术含量的科学和艺术成就,大多出于西人之手。 而西人数量却从不多于我泱泱大国。岂非 应了老子的小国寡民之观点? 在如此纠葛中看荣誉,荣誉为何?荣誉本有教条属性,本应用于标定一个人的价值,而不是该人有多少使用价值。这情同货币和黄金。理论上讲,一个人含金量多,荣誉就应获取多,含金量少,则应获荣誉亦少。这是在标定个人之价值,而不用于驾驭人之诱饵。 货币超发,通货膨胀,货币 势必 贬值。荣誉亦然! 很多人把荣誉俗化成女人的妆奁,随便给自己涂抹,给他人涂抹,给属下涂抹... 切忌不可落个东施效颦,求美反丑!被人耻笑耳!亦有人把“荣誉”用作控制他人之工具,请同马戏团里的驯手,此常见于社会中的管理者,烂贱的“荣誉”变做笼配,用于驾驭千里马! 期待着荣誉的归真!果如是,它却是无价的宝贵和崇高,因了它标定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014年09月12日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1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节风俗思辨
热度 10 fanxiaoyingz 2014-1-26 23:19
春节风俗思辨 一年一度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真正意义上的狂欢节、消费节、亲情节,祭祀节,卫生节。这个节日历史悠久不说,它的持续时间竟然长达一个月。“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八开始就已经有过年的气氛,大年三十和初一达到了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达到另外一个高潮。说春节是狂欢节一点不假,在这期间,小孩放鞭炮,游灯笼,大人们敲锣打鼓,扭秧歌,装社火,舞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杂耍诸戏,唱戏,猜灯谜,人们还贴门神对联贴窗花,烧柏树稍;说春节是消费节一点不假,中国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大概一年中五分之一的收入将在春节期间集中消费掉,人们争抢着买猪肉、鸡肉、牛肉、各种蔬菜、礼品、点心烟酒、门神对联、鞭炮、焰火、购买新衣服,增加新家具等等,的确是近乎疯狂的高消费节;一般来说孩子们的奢望在这个期间基本能够满足,尤其是吃喝之风气,基本上一年中最好的东西都放在春节吃喝,而且吃的是严重过量——哪怕在春季遭受饥饿的煎熬也在所不惜,其实我很长时间都不理解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近乎疯狂的吃喝风。春节是一个亲情节,在春节期间,小孩们要到各个长辈那里叩头拜年,长辈们则必须给孩子们给压岁钱;人们在春节期间集中走访亲戚,基本上所有亲戚都要挨家挨户拜访,而且要拿礼物,而亲戚们一般要用好酒好饭招待客人,然后老人还要给客人的孩子给压岁钱。这种走访增进了亲戚们的交流,带有浓浓的亲情意味,给人以温暖和安慰,加深了社会的融和。说春节是祭祀节也不假,春节期间一般家族会组织给祖先们祭祀,然后人们还会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万事吉祥;人们还会上香敬财神、灶神、土神、门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各路神仙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会挂上红灯笼辟邪,会贴上门神保平安,会点燃柏树枝驱鬼,会点上香火祭祀等。这些仪式表明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表明了人类的寂寞和无助。说春节是卫生节也是很有道理的,在春节以前,各家各户都要对屋子大扫除,把墙角柜底,陈年旧货,垃圾尘土、厕所尿壶都做一个彻底的清扫,还要浆洗衣服,拆洗被子床单等,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现代人由于建材进步远比原来干净,但是大扫除的风俗却一点没有改变。 我从小就对中国的春节持有疑问心理,而这种心理与日俱增。我觉得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表现出来的消费热情,娱乐热情完全和中国人平时勤劳持家、艰苦朴素,节省简约,反对浪费的精神很不相称。为什么?完全和中国人平时那种反对嘻嘻欢乐,反对骄奢淫逸,反对铺张浪费的面貌截然不同,和中国人那种苦行僧的古老形象决然不同。在我的记忆中,中国的老人就是黑衣黑裤,宽袖子大裤裆,面上象老树皮,不苟言笑,正经威面的样子。怎么这样的人也会舍得花钱消费,组织娱乐? 我过了四十多个春节终于明白,其实苦难不是人类的原本目的。无论怎样的人他们都是源自于欢乐的童年,而他们奢望的依然是幸福富裕安康先进快乐的生活。只不过自然界的巨大压力迫使人们抑制欲望,战天斗地,勤劳节俭,从而把自己塑造成了老树皮的样子。然而,人们希望幸福一把奢侈一把的欲望并不能完全消失,于是在农闲季节就出现了春节的集体狂欢的气象。 中国的春节由来已久,而在四千年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地把多种功能积聚到了春节期间。例如休养生息准备来年劳作,例如利用空闲时间缝衣织布打扫卫生,例如祭祀神灵心理慰藉;例如走亲访友,提亲说媒等等。这些功能的完善和推广,逐渐使得汉族、苗族、僮族、瑶族等都举办这个盛大节日,在东亚地区普遍流行。 春节之所以成为高消费节日的原因有这样几个:一个是一年中最冷时候的末期,是一年中农活最少的时候;一个是这个时候的剩菜剩饭都不会腐坏,能够很好保存,所以许多结婚典礼选择冬季举行;一个是冬季由于夜长昼短,外界寒冷,所以人们的心理容易压抑寂寞,往往冬季是死亡季节,大多数老人死于冬季寒冷,人们狂欢也是对这种死亡心理和气氛的一种对抗。只有在冬天,人类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渺小和在宇宙中的孤独。 假如没有春节的反现实主义的狂欢和消费,那么人们将永远处在枯燥、乏味、缺乏亲情、互相憎恨和争斗、没有激情和活力的蒙昧年代。 仅以此文献给即将到来的春节。让我们狂欢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32 次阅读|21 个评论
某些玄虚派对逻辑的态度:得用时就用,不得用时就扔
espero 2013-7-14 23:38
玄虚派(包括某些地下状态的什么功)虽然总体上呈现一种反智倾向,是贬低“方法”的,但其实并不是完全不依靠逻辑。他们对逻辑的态度是这样的:可用的时候就拿过来,为自己的学说张目;不可用或不宜用的时候,就丢到一边,然后用若干煽情的修辞手段让听众暂时忘了还有逻辑这回事儿。 就拿某地下派别常见的一种“度人”的套路来举个例子吧。他们的梗概一般是这样的:“你看得见蚂蚁吗?看得见吧?但是蚂蚁知道你在看它吗?不知道吧?同样的道理,有一些高层次生命也在高层次上看着你呢,但你不可能知道他在看你啊。”这个演绎(确切说只是个类比?)的推理本身还算不错,听的人一般也会点头称是。但接下去呢?劝诱者的梗概恐怕离不了这样的内容:“我(或某某)就是从那个更高的层次下来,准备把你往更高的层次带的呀!”很多听者至此“豁然开朗”,觉得终于找到救星了——但是,此时此刻,刚才那个类比的逻辑到哪里去了呢?如果说高层次的生命可以下来,把下面层次的生物带上去,那么你什么时候见过有人下到蚂蚁的层次,把蚂蚁带到人的层次呢?若有才怪!——这时候为什么不再类比了? 当然,玄虚派基本是只能被消灭却不会被击败的,他们会辩解道:“这一点不可以类比的啊。人是能思想的,是可以被带的,所以我才来带你。蚂蚁的头脑怎么能跟人比呢?” 这等于是在人和蚂蚁之间划了一道界限。但是,出于同样的类比思想,我们可以轻松地质疑这道界限。比如,我们问他:“人是否觉得自己的思维比蚂蚁复杂得多?”这应该会得到肯定的回答。那好,继续发问:“蚂蚁难道不能觉得自己的思维比细菌复杂得多吗?”如果对方说:“不能,就是不能!”那好,类比不成立,你还凭什么说更高层次一定有更高级的生命看着人类?如果回答“能”,那好,我想认识一下把蚂蚁带到人的层次的高人。 玄虚派急了的话,有时候还拿维数说事:“我说的更高层次的是指更高维度里的生命。”这就越来越玄虚了,人和蚂蚁都是三维的,更高维度跟我们这个三维可以相通吗?或许在理论物理学里可以,但在这些玄虚派的“朴素”类比里就彻底讲不通了——毕竟人看蚂蚁还是在同一组维度体系里啊。 所以说终归还是处于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人以自己的境遇为自己挑选了希望(包括不切实际的希望)。 不过必须承认,玄虚派的学说的客观效果有时是好的,乃至可能是很好的。但是,由于少了逻辑性,少了判别信念的标准,所以一旦被利用了,坏起来也着实是坏的,乃至可能是极坏的。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崇仰着作为稀缺资源的“靠谱”,却依然被明显不是那么靠谱的玄虚派所忽悠。
3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歧见与苟同
Terrace 2013-4-26 16:20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时候会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为此大打出手,作为学术交流,争论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但是学术争论毕竟不是骂街吵架,所以不能相互谩骂,这是底线。同时辩论的能力,包括思维逻辑、材料应用、语言组织等都是可以训练的,我们教育倾向于培养听话的学生,而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思辨能力。下面我们不再展开干巴巴地讲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怎么样提高思辨能力,我们借用一个历史小故事,来阐述这两方面的内容,我想这样更有意思一点,也容易让人接受。 往事越千年,话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却并不平静。诸吕之乱以后,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就请人去引接代王刘恒,意思就是拥护他来担任一把手。刘恒也没有什么主意,就去请教大臣们。郎中令张武就说,代王,你要小心啊,你看现在朝廷里面掌权的,都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将军谋士,善于用兵,足智多谋,也可以说是阴险狡诈,他们之所以派人请你,用心险恶,只不过迫于高祖和吕后的余威,自己不愿意背上谋朝篡位的骂名,他们现在刚刚铲除了诸吕,京城一片血雨腥风,我劝大王还是小心为妙,称病不去,静观时局之变。大家都觉得张武的话又道理,老谋深算,稳妥可靠。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以前在《中国历代改革得失》里面提到过汉代的一些体制机制的问题,大家可以参考。代国的郎中令就相当与现在的省长助理兼省公安厅厅长,是刘恒的亲信之一。 这个时候中尉宋昌跳出来说了,你的观点都不对,代王,你要去,一定要去。他开始阐述说,秦朝暴政,豪杰并起,当时以为自己能当皇帝的人成千上万,不要太多哦!可是最后呢,你看看,只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为什么呢?汉代以来,与民休息,大家都没有那个当皇帝造反的心思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高祖大封同姓王,实行王国制,刘姓子孙的封地犬牙交错,相互制约,坚如磐石,不是说破就破的,意思就是说,即使陈平和周勃有那个谋朝篡位的心思,也会忌惮于刘氏宗族的力量。第三,汉代以来,国家广布德政,依法治国,百姓安居乐业,欣欣向荣,这种安定团结的大局不可动摇。但是后来吕后之乱,封了三名姓吕的异姓为王,独揽朝政,搞一言堂,但是周勃凭着一个符节到北军大营,一呼百应,将士们都表示纷纷效忠刘氏,背叛吕氏,为什么?这是天意,不是人力,这是天道昭昭,不是周勃一个人干的,即使周勃有异心,你也不用怕,军士和老百姓也不会听他的,这就是人心,这就是民意,而且他们各方势力就一定一心一意嘛,呵呵,他们也是各怀鬼胎罢了。现在朝廷里面的朱虚侯,东牟侯等等,也比较忌惮吴、楚、淮南、琅邪、齐、代等诸侯国的强大,这是政治军事形势。从法理上讲,惠帝已经死了,高祖的嫡亲儿子里面就大王你和淮南王了,而且大王又比淮南王年纪大,大王你贤德圣明,仁爱孝顺,闻名天下,所以他们请你,你就不要犹豫不决了。 好,故事讲完了,我们先不管刘恒最后到底听了谁的,有没有去,就这个讨论和分析的过程,我想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是多么熟悉啊,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两种意见,各自都很有道理,我们自己也许也会加入到辩论中来,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生活中有不同看法本来就很平常,有一个例子是最能说明思辨的重要性的,物理学的光子说和波动说,双方都有理论和实验支撑,如果一方被另一方说服,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波粒二象性也就不复存在了,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多歧为贵,不求苟同。” 当地震又一次来临的时候,是不是汶川的余震呢?当流感来袭的时候,是不是有人传人的证据呢?当朝鲜局势乱象丛生的时候,会不会擦枪走火?再远一点,当刘翔跌倒的时候,会不会是假摔,是不是作秀呢?当钓鱼岛购岛风波的时候,日本政府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呢?再科研化一点,当基金申请未中的时候,是不是被小同行黑了?当文章被拒的时候,是不是我们水平不行呢……首先,我们要说,这些思考和争论都有意义的,就像两千年前,张武和宋昌那样,有争论是正常的,他们的争论和考量有利于刘恒做出正确的决策。 好,为了让读者诸君有进一步的理解,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张武和宋昌的辩论,这种简单分析或许对我们提高思辨能力有所启发。首先,张武的话没错,在那种政治气氛波诡云谲情况下,小心是对的,陈平和周勃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张武对现实政局的把握虽然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但是他的分析并不是完成没有道理,说不定代王去了,就可能被周勃软禁控制起来,或者可能在路上,朱虚侯或者淮南王就有可能派人把刘恒做掉,这也不是不可能,人心隔肚皮,谁知道呢?!的确,当时称病不去,最安全,但并不是利益最大化的决定。宋昌的说法就更为系统一点,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什么事情你要权衡,就得分析,你要分析,就得考虑多个因素,思路要开阔。 宋昌首先是谈历史,大家有的时候就怕长篇大论谈历史,但是有的问题,你不得不把现实放在历史的格局里面加以考量,不然很难看出问题的全貌。比如钓鱼岛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显然不行。他说秦去汉来,从高祖到惠帝,体制机制保障着大王你的安全。然后他又说到现实,实际上是否定并批驳张武的一些观点,犬牙交错的刘姓子孙共同拱卫京畿,其他的一些大臣,阴谋家不敢妄动。第三点,他说到人心向背的问题,也说到周勃持节进北营,说明宋昌这个人很精明,一直在关注着中央局势的变化,他还说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就是周勃之所以一呼百应,并不是周勃自己有多么多么厉害,而是大家向着刘氏,反对诸吕倒行逆施。最后也说明了,现在的军事力量对比,考虑到一些法理和继承关系,大王本身的条件等等,虽然有点拍马屁的成分,但是也不是假大空,言之无物。 其实大家一对比,显然宋昌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历史的和现实的相结合,所以大家也要学一手,争论问题的时候,也要基于理性分析,逐条陈述,摆事实,讲道理,对于提高思辨能力非常重要。但是要说明,我们说的歧见与苟同并不适合泼妇骂街,呵呵,举一反三,大家也应该明白,争论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真理虽然越辩越明,那也要真理不打瞌睡才行。我在这里作一个申明,我所说的歧见与苟同,实际上是指静下心来,思辨不同的声音,做出自己的看法或决策,并不是就能教你彻底的解决具体问题。比如你是小贩,城管来了,你跟他思辨什么呢,赶紧跑啊!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也许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时间看法有的时候也不尽相同;同人同事,作用到不同人的身上,也许又不一样了……歧见也许就像空气一样伴随着你和我。前面也说了,争论很重要,但是你不要跟我说,你只在乎争论的过程,乐在其中,什么结果你不在乎,这种话有点自欺欺人。有时候过程重要,但是结果也很重要,尤其是争论的结果,不管是有定论,还是没有定论的,都会启迪着今天,影响着今天,改变着未来。 代王刘恒后来还是犹豫不决,但是更倾向于宋昌的观点,由此可见,刘恒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又去咨询了薄太后意见,又去占卜,又派薄太后的弟弟去见周勃,试探口风,结果正如宋昌所说。为此,刘恒还开心地升了宋昌的官。刘恒就开始动身,让宋昌和张武跟他一起去,文帝刘恒走到高陵这个地方停下来,又让宋昌先到长安观察事态发展,等等。大家一看,刘恒这个人心太细,不得不让人称赞。不要小看这些细节,细节往往反映真知,反映出事物和人性的变化规律。所以大家也就不难理解,刘恒开辟汉代文景之治并不是历史的偶然。 关于宋昌和张武的歧见,最终宋昌是对的,但是什么事情,什么观点都未必是非黑即白,张武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通过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其中最优化的解胜出,达到了同一。其实这种结果并不是唯一的,科学史上,有很多争议的结果除了这种最优化的结局以外,还有并列解。比如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当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有理论,也有实验支持,闹得不可开交。想象一下,如果当时一方被另一方完全说服,是多么可怕和可悲的事情。所以说,你如果已经处在争论的漩涡里面,你也不要人云亦云,被他人影响,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有的时候,哪怕是错的,这种学术争鸣也是有利的。科学上是这样,文学上又何尝不是呢?文史哲的很多争论,比科学史上的前世今生更加纠结,也更加复杂。比如红学研究,你看一看,整个红学就是一个争来争去,模糊一片,像一锅粥一样,很难说得清谁是谁非,反过来看,这也是红学的一大特点,我们在争论中学习,我们在争论中提高,也在争论中享受。也包括前面蔡元培所说的话,当时他个人也是针对红学研究而言的。 我上面这么说,也并不是给某些苟同的案例和稀泥,不是的,我们的歧见与苟同,是有原则的。有的观点不符合普世的价值观,不符合人类的基本伦理,不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那就是要不敢苟同。我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只举一个法律上关于制度正义的一个争论,不再过多的展开。比如说, 有甲、乙两人,在我国协同犯了某罪,甲被捕入狱,判了有期徒刑10年;乙潜逃到国外。5年后,我国立法机构修订法律,取消了该罪。如果乙回来了,现在请问:是否要抓乙进监狱?是否要释放甲?请读者思考一下。 其实,大家理性分析一下, 根据排列组合有4种答案:(1)抓乙放甲(2)不抓乙放甲(3)抓乙不放甲(4)不抓乙不放甲。结果(4)是对的,我知道,亲爱的读者很不理解,有些人还会跟我辩论,你这不是鼓励罪犯潜逃吗?是,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关键是“我国立法机构取消了该罪”这一句话,这就是制度正义!也许在本案例中,对乙很不公平,而且放纵了甲,也有助长罪犯潜逃的嫌疑,但是个人利益得失和制度正义相比,结果不言而喻。也许你会抱怨,中国就是考虑集体利益,而忽略个人得失,所以才有这样的法律!那我告诉你,不约而同地,世界上只要有法律的国度,都是这么规定的!这是法律的基本原则。 制度正义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我就说到这里,但是我想你只要把这个案例理解了,其他的制度正义的问题,你也可以举一反三。 歧见也罢,苟同也罢,我想宋昌和张武两千年前的争论,也启迪着今天的我们,也启迪着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我们又何尝不需要培养学生能争议,敢争议,会争议的头脑和能力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辨
xuehuiwang 2012-12-8 21:42
吃饭的时候,儿子说:“我们班同学说小狗其实是不吃骨头的,只是吃骨头上的肉!就像人一样!” “怎么可能呢,你忘了在你奶奶家有一次小狗狗把我们吃肉剩的骨头吃光了呢!”我反驳到。 “如果小狗只吃肉的话不就当人了嘛,小狗不就成了人了嘛!”我补充道。 儿子不慌不忙地说“小狗只是像人又不是真的变成人!” “怎么不是呀,我当你的妈妈,我不就是你的妈妈嘛?你爸爸当你的爸爸,不就是你的爸爸吗?”我说。 儿子反驳道“当又不是真的,我在幼儿园娃娃家还当爷爷呢,怎么能是真的呢!难道我真是爷爷了?” ......
个人分类: 育儿感悟|1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思辨
wuyaochafang 2012-10-19 10:00
思辨: 生命真是充满讽刺。它用悲伤让你了解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会你欣赏寂静,用缺失来评价存在。到了今天,就连谎言也不再真实。 ——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 世间的因果报应只是一厢情愿的意淫,人的诞生就是和命运的一场火拼。我相信好人未必有好报,恶人未必有恶报,就是这么现实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做好人。——韩寒 有一次,我对一个稻草人说:“你站在这片偏僻的田地里,一定感到厌倦吧。”他却说:“吓人的喜悦是深切而持久的,我从不感到厌倦。”思索片刻,我说:“此话不假,我也感受过这种喜悦。”他说:“唯有内心填塞稻草的人才会有这种感受。”——纪伯伦《稻草人》 世界上最难的是开诚相见,最容易的是阿谀奉承。开诚相见,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虚假,那么马上就会出现不和谐,麻烦就会随之而来;阿谀奉承,哪怕从头至尾都是虚假,但令人感到高兴,听起来很舒服,哪怕觉得肉麻。——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这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周国平 命是先天的资源,运是后天的变化。——@刘不住 语言的杀伤力取决于闻者的胸襟和联想。——@美剧狂人 坏记忆、坏思想,只是执著的别名,那为何我们都宁愿执著呢?是因为我们经常被负面情绪骚扰,无法打开困局走出来,惯性否定它,和它作对,所以坏情绪老是来纠缠。——素黑 有些乍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话,仔细一想全是废话。包括这句。——@这位姑娘 说的话让你听得都不好意思的人不一定就是对你有意思,他可能真的只是太好意思了。——@翡柏 原来挂上“为别人”的名牌,便可以更放肆地放纵,为潜意识里不想处理、正视、整理自己的问题找上佳的借口。——素黑
个人分类: 人生|1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岁小孩是否已经具有思辨力了?
热度 4 biofuture 2012-3-31 22:58
不知道科学网博友里有没有儿童教育或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者?或者对儿童心理及教育有兴趣、有留意、有研究的?请问下两岁左右的小孩,是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呢?还是思辨力也是一种生存本能呢? 如有博友讨论这个问题,给出观点看法或实例,本人不胜感激!^_^
3024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的劣根性是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
热度 2 LEOLAND 2011-9-7 00:04
中国人的劣根性是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 作者:宋怀常 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有人说是中国的文化传统造成的,有人说是中国人天性如此,笔者以为, 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大部分缺陷及劣根性都与思辨能力的不足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思辨能力不足,不善于推理,造成看问题的表面化、片面化、简单化,思考问题不够长远、不够深刻,鼠目寸光、浮躁浅薄,对于一种行为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推断不清楚甚至是推测错误,看不到或看不清某些行为给自己、给别人以及给群体带来的危害。 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能,一般情况下,人之所以在某些时候采取某些做法,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做法对自己是有利的。一些中国人之所以会窝里斗、死要面子不认错、奴性十足等,是因 他们认为这些做法对自己有好处,认为自己能从这些做法中获得利益,而没有认识到这些做法对自己带来的不利。 有些做法只是从近期来看或是暂时来看有利于自己,但从长远来看,自己却会受到损失,甚至这种损失要大于自己曾经的收获。比如中国人之间的互相争斗,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有些做法表面上对自己有利,但却伤害了自己所在的群体,群体的损失反过来又会造成个体的损失。 下面我们具体地谈一谈中国人的劣根性与思辨力之间的联系。 不知反省 反省即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虽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格言,但中国人仍是一个不知反省的民族,对于自己曾经的错误,中国人总是想方设法加以掩饰,或者是绝口不提、装作没有发生过的样子,或者是寻找各种借口进行辩解。中国人很少去反省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误,更谈不上去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了。 对于文革的荒唐岁月,我们总是把罪恶归结于某个领导人的错误以及少数人的阴谋,而不去对民族、制度、文化、思想等做更深层次的反省。似乎大家都是无辜的,都是清白的。当时,有那么多的人被批斗、被关押、被打死、被逼疯、被污辱、被损害、被自杀,还有更多的人告密、整人、杀人、辱人。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很少听到有人反省自己曾在文革期间告过密、批过人、整过人、杀过人,虽然很多这样的人到现在仍活在世上,甚至是活得逍遥自在,是的,他们觉得自己是无辜的、清白的, 错误都是别人的 。 当谈起中国的近代史的时候,我们总是说我们的屈辱是帝国主义造成的,他们总是欺负我们,他们太凶残、太贪婪了。每次战争失败,我们总是说人家武器太先进了,我们武器太落后了,而很少去反思自己的错误与缺憾。 就思维方面来看,中国人的这种 拒绝反省的个性是由于他们看不到自我反省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的好处。 很多学者认为,反省思维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 1983 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在《心智的架构》 (Frames of Mind) 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 7 个范畴 ( 后来增加至 8 个 ) ,其中一个就是“内省”。哈佛大学另一位心理学家珀金斯则于 1996 年提出“真智力” (true intelligence) 理论,他核查了大量关于智商测验和促进智商的研究,认为智商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或者维度,其中一个就是 反省智力 ,它包括自我监视和自我管理。 遗憾的是, 中国人的脑子里普遍缺乏这种智力 。 西方人善于反思甚至是喜欢反思,黑暗的中世纪,是西方人自己说的,是对历史的反思,而现在的研究表明中世纪并不是曾经认为的那样黑暗。而中国人喜欢夸自己的民族是多么伟大,并不断地炫耀自己的历史,好象自己的历史全都是光明与辉煌,还时不时地贬低别人是多么愚昧。 我有时会看到一些文章和著作,说美国即将衰落或是美国即将崩溃,甚至说美国是凶残狡猾的诈骗犯,再一看作者,竟然是美国人写的!比如不久前美国人约翰•珀金斯就写了一本《经济杀手:美国欺诈全球真相》,揭露美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大搞“经济暗战”,通过伪造财政报告、操纵选举、贿赂、敲诈甚至暗杀等手段,操纵并控制别国的政治精英和经济命脉,为美国霸权主义服务。作为中国人,我真的是太惊讶了,这样赤裸裸地揭露或者说是“抹黑”美国的作品竟然能在美国公开出版?这样的作者要是在中国岂不是要被视为特大号的汉奸?他在中国不可能活得下去,光口水就能淹死他! 美国人经常批评自己的国家,不断地给政府挑毛病,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则几十年如一日,写了《美国强权与新官僚》、《与亚洲交战》、《失败的国家:国力的滥用和对民主的侵害》等多部著作,不断地批判自己的祖国——美国。 美国正是在这种自我批评中成长为世界强国的 。 我们的近邻日本,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是一个不知反省的民族,但在历史上, 日本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 ,它的强大与这种敢于反思自己不足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 日本民族可以说是一个 自虐性的民族 ,舆论界不但对政府,连日本人本身的缺点、缺陷,也天天被批得体无完肤。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论坛上“日本人劣等民族说”甚为流行。自 1891 年以来,就有三宅雪岭的《真善美日本人》、《伪恶丑日本人》。从日本人的“奴隶根性”论,到“日本人畸形”说等等,“丑陋的日本人”百余年来不知已被说了几千万遍,甚至有人(教育部长)主张废止日本语,使用法语当国语。日本政府或日本人天天被骂,骂了百多年,并未见日本亡国灭种。为何柏杨先生仅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社会反应却是“ 闻丑则怒 ”,群起而攻。天天惶恐,中国人一被人指摘“丑陋”,就会亡国灭种。中国人真的如此脆弱吗? 在当前中国,也有很多人对中国的前途担忧,但很多话最多只能在私下里说说,或者在网上讨论一下。这不仅仅是政治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不善反省,更不喜欢反省,普通人也难以接受不好听的话。批评中国的言论,哪怕是自我批评,都会被认为是“唱衰中国”,会引起部分国人的强烈不满,甚至是谩骂。 好骂 毫无疑问,中国的网络环境是很肮脏的,简直就是无人管理的公共厕所和垃圾场。看看各大网站的评论,到处是污言秽语,臭气冲天。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好骂、也最善骂的民族。很多谩骂,其用语之下流、卑鄙、恶毒,我是深感震惊的。 中国人擅骂,骂人语言之丰富多彩、酣畅淋漓,骂人传统之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绝对是世界之最。特别是中国人骂中国人的时候,往往比骂外国人更有劲、更兴奋、更毒辣。甚至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也是中国人窝里斗光荣传统的最精彩的注角。 中国人难以接受不同观点,对不同观点的批驳最后往往会演变成政治上、道德上的攻击,以及人身的辱骂。经常看一些新闻后的评论,如果观点稍有不同,三句之内,必然开骂。如果碰上地域攻击,那就会盖上一座高耸入云、口水四溅的帖子楼。经常怀疑,是不是这些人都是不讲理的泼妇?三天不骂街就嗓子干痒?而实际上,这些人相当一部分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只能以国民性解释之。 中国人不仅擅于骂人,也很喜欢骂人,甚至骂人成癖、成瘾。一日不骂,则胸闷气短、精神委靡;恶言一出,则心情舒畅、心花怒放、精神抖擞矣。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好骂?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 不善于思辨,缺乏思维的深度,不会辩论,不会讲理,只会谩骂 。讲理讲不过,打又不敢打,只能动动嘴皮子。同时又缺乏理性,听不得不同观点,一听对方的观点与自己不同,就奋起反驳,而不去考虑人家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 他们总是会忘记那句大家都会背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而心理上来看, 骂人无疑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骂别人是傻 B 、白痴,似乎自己就成了先知与天才,精神上便感到了快乐。在语言上搞了别人的妈,那别人就成了他的儿子,他在精神上便胜利了。 如同那阿 Q ,看见王胡捉虱子,自己也捉,却没有人家捉得多,也没有人家咬得响,不由得大失所望,愤愤不平,嘴巴便痒痒了,他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骂道:“这毛虫!”阿 Q 本想施展平生绝学——精神胜利法,将王胡骂之为“毛虫”,精神上便可获得胜利的快乐。谁想这王胡偏不买账,不但反骂阿 Q 为“癞皮狗”,而且扭住阿 Q 的辫子,将阿 Q 的头在墙上连碰了五下,给了阿 Q 这生平第一件屈辱。可想,精神胜利法抵不过拳头。你就是再能骂,抵不过一个大嘴巴。 很多人动不动就骂人家是汉奸、卖国贼,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从深层次的心理来看,这种人是希望借助政治力量帮助自己获得论辩的胜利,足以称得上是卑鄙。文革遗风,不减当年。有这种思维方式,文革发生有中国,并不奇怪。 中国人骂人之恶毒,让人震惊,似乎什么话都骂得出来。他们的这种恨意到底从何而来?如果被骂者真有不幸,不知会快了多少人的心?摸一摸良心,想一想人性,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值得那么恶毒地去骂吗? 而 很多时候,中国人的骂是骂错了对象的 ,经常把好人当成坏人来骂,把坏人当成好人来供,因为 他们的思辨力很容易对一个人的观点产生错误的理解,他们又不愿意去深思、去听解释 。我不由得想起了袁崇焕,那个被凌迟处死、血肉被百姓分食的将军,这个爱国者的死,也曾经大快人心。 事物本质不会因为谩骂而改变。骂一个人是猪是狗,他仍然是人,谩骂不能把他变成猪狗。 但好骂仍然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出色的人来说,他的观点总是与众不同,总是别具一格,总是让人惊讶,在人们难以包容不同观点的中国,他就会总是被骂。没有人能够完全地不在乎别人的谩骂。在中国,你想要发表一点自己的观点,需要强大的心脏与粗壮的神经,才能忍受住那些污秽,才能不至于在人们的口水中淹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脏与神经,他们怎么办呢? 或者沉默不语;或者,离开 。 离开的总是最出色的人 。对于骂人者来说,又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骂人者自己不但没有得到什么实质的好处,实际上还造成了他们的思维的简单化、极端化、情绪化,他们变得越来越愚蠢 ,越来越像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骂街泼妇。很多人的骂是极端缺乏理性的,因为他们之所以大骂,往往只是因为一些极小的事情上别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比如某部电影好不好看、某首歌曲好不好听、某个影星漂亮不漂亮、某个球星技术高超不高超等等。因为骂可以取得精神上的快乐,他们便不再有耐心去思考;因为不用思考, 用骂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何必再去思考呢,何必再去讲道理呢 ?结果就是他们的 思维能力越来越低,能够耐心地、用理性和知识去讨论问题的人越来越少 。好骂的人其实也伤害了自己。 柏杨先生曾谈到这样一件事:“一次美国总统竞选的时候,我们看到候选人的辩论,从不揭露对方阴私,因为这样做选民会觉得你水平不够,丧失选票。中国人的做法就不一样,不但专门揭露阴私,而且制造阴私,用语恶毒。竞选总统这么大的事情,人家的心胸都是如此开阔。而我们很多人,却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恶毒地谩骂攻击。 如果我们找一下 中国人好骂的社会原因 ,可以总结为两点: 一是缺乏信仰。中国人多数是无神论者,没有精神上的寄托,也就没有了精神上的制约。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骂人是缺乏教养的、粗鲁的行为,但为什么还会骂呢?特别是在网上骂呢?因为在网上骂,是匿名的,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便没有了精神上的制约,想说什么便说什么,想怎么骂就怎么骂。而对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上帝或者是佛或者是安拉始终与他同在,并且在看着他的行为。所以,当他想要骂的时候,他就会有所顾忌,担心神的惩罚。 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讲“慎独”?正是因为中国人没有精神上的制约,他一个人的时候,是精神上完全自由的。而 有信仰的人则不存在“慎独”的问题 ,因为神始终与他同在,在精神上他没有“独”的时候,他会觉得神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他,他时刻都需要言行谨慎。 二缺乏教养。正如华人科学家朱棣文所言: 中国人有教育,没有教养 。笔者深以为然。对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他的精神便容易倾向于肆无忌惮。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后天的教育,以及精神道德上的修炼。但遗憾的是,中国人的教养同样不够。中国的教育表面上重视德育,而实际上是分数至上,学生精神道德上的教养长期受到忽视,使得中国社会道德水平出现了整体的滑坡。学生们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言行,使之不伤害别人及社会,而表现为言行无所顾忌,其实可以称之为“ 有知识的野蛮人 ”。 神圣化与妖魔化 中国人很容易把人神圣化或者妖魔化 。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的圣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还有书圣、诗圣、画圣等艺术上的圣人。到了近现代,中国人又把开国领袖当成神来膜拜。而古代的一些帝王如唐太宗、康熙帝至到今天仍被许多国人神圣化、完美化。 一 个人一旦被上升到“圣”的高度,在中国人的心里,他就成了完美的、没有缺点的、不容质疑的神,他们不能接受“圣”会有缺点,不能接受“圣”的不完美。 如果有人批评这些圣人,指出他们的不足甚至是错误,就会招来滔天的反驳与咒骂。 同样,中国历史上也有那么多的被妖魔化的人,他们似乎是坏的不能再坏,坏的没有一点好,永远被人唾骂。 中国人的 这种“圣”的观念对中国人的思想起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被“圣”所钳制、禁锢,不敢批评“圣”,不敢越雷池一步,“圣”总是对的,总是最好的。谈什么突破?谈什么发展呢?就思想来说,我们几千年都一直生活在先秦诸子特别是儒家的阴影之下,不敢去探索阴影之外的光明,反而以为阴影里面就是最光辉的。直到近代,中国人才把目光投向了世界,但我们已经落后太多了。艺术上的圣人还可以接受,思想上的圣人,我们必须除去他们的光环。 现在,又有一些人打着儒家或国学的名号,又将中国的某些古代人物和传统文化神圣化,他们乱解经典,把错的也解释成对的,把黑的也解释成白的,千方百计地涂饰经典,让经典笼罩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总之一句话, “圣人”总是对的 。笔者以为,这绝对是一个不好的苗头,这是思想的退步,更是对我们伟大祖先的污辱与亵渎,如果他们地下有知,他们只会感到痛苦。 地域攻击中, 中国人容易神圣化自己,妖魔化别人 。某些发达城市的人常认为自己城里人聪明、勤劳、素质高、能力强,而乡下人都是愚蠢、懒惰、肮脏,素质低下的;某个省或市的人认为自己这个地方的人正直、诚实、奉献,而某省的人则虚伪、懒惰等等。对于各个地域的人, 中国人很容易形成脸谱化的印象 ,某地人高大强壮但愚笨,某地人都是小偷骗子,某地人小气,某地人暴躁,某地人大男子主义等,其实这些都是以偏概全,是片面的、极不准确的。许多南方人认为山东人大男子主义,而我作为山东人,我发现我的同学亲友当中绝大多数都不是这样,而且有相当一部人是怕老婆,做饭洗衣什么家务活都要干,还是高手。 中国人之所以形成这种“神圣化”、“妖魔化”的思维倾向,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国人的思辨力不足,这造成了中国人在评价人问题上的缺憾。中国人很难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甚至当他们为一个“坏”的形象翻案时, 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把“坏”完全又变成了“圣” 。或者,当他们发现某个“圣”的错误时,又会把这个“圣”打入地狱,把他当成十足的“魔鬼”。中国人评价人很容易陷入片面化、扁平化、脸谱化的怪圈, 很难接受一个人往往是美与丑、善与恶、稳定与变化的统一,是矛盾的统一,看不到并难以接受人的个性的多面性、立体性、复杂性 。中国人评价人的这种特点正是由于其 思维的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 。中国文艺作品中对人物的表现也存在神圣化和妖魔化的倾向,形象经常会 脸谱化、扁平化,不够丰满、立体、多面 。 思辨力不足就会形成“二元”思维,在评价人的时候,往往简单地评价为“好人”、“坏人”,如同小孩子看电影,思维简单。实际上,大部分、应该说是所有人,都难以用“好”或者“坏”来评价,再坏的人也有好的一面,再好的人也有缺点。或者,他在某个方面很坏,在另一个方面却很好。或者,他今天很坏,但明天却很好;或者是以前很好,现在却变坏了。我绝不相信世上有没有缺点的人,或者是坏得没有一点好的人。人,就是这么复杂,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好人”或“坏人”,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件错事就对其全盘否定,也不能因为他做了一件大好事就过度的美化与拔高。 关于人的复杂性,我们从一些演员身上就可以看到,周星驰在电影中这么搞怪,而在生活中,却是一个非常木讷的人。梁朝伟也很内向。演《武林外传》的阎妮,接受采访都会脸红,不善言谈。这就是矛盾的统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个性会统一到一个人的身上。 西方多数国家在这方面比我们要好得多,他们很少会去过度地神圣化一个人。丘吉尔在二战中领导英国人英勇地与德国法西斯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他无疑是功勋卓著的国家英雄。但在战后的首相选举中,他却败给了艾德礼。在中国人看来,这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丘吉尔是中国人,在中国建立了那样的功勋,他会被神化成一个高大全的、神圣化的形象,会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绝对不会在选举中败北。但在英国人看来,丘吉尔在二战中做的事情,是他作为首相应该做的工作,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他是一个人,一个做着与众不同的工作的凡人。工党领袖艾德礼用“实现全民医疗保障”这个最贴近普通人的施政纲领说服了选民选择他,而不是二战英雄丘吉尔。英国人民懂得,一个现代政府,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赫赫战功,而是向国民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 华盛顿,我们都说华盛顿是多么伟大,他有机会成为一个独裁者,但他却没有。我从来不否认他的伟大,但我要说的是另一个问题,即他想做独裁者,也很难做到。因为美国人不会去神圣化一个人,并将之置于人民之上。在这块土地上,从来就没有政治神坛的立锥之地。 美国人民不会把自己命运和希望,寄托在圣人的手中 。他们敬仰华盛顿,却对权力始终保持着警惕,并通过各种方式避免国家陷入集权统治, 美国没有独裁的土壤。美国人也很少去妖魔化别人 ,南北战争中,失败的南方军队也受到了尊重,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并没有对北方军队给予比南方军队更加正面的评价。南方的将军在战后也没有受到审判,甚至还受到了尊重,南方军队的阵亡者纪念碑同样受到保护。反观中国的内战,我们长时间以来都在妖魔化国民党及其军队,抹杀其抗日贡献,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公平的。国民党的军队和共产党的军队一样都是来自于老百姓。 我非常欣赏诗人艾青的那句名言:上帝和魔鬼都是人的化身。一个人,首先是人,拥有全体人类共有的特点,然后才是自己的个性。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一个人。 盲目崇古 崇古尚古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 色。中国人对古的“推崇”让许多外国人惊异。伏尔泰在《风俗论》一书中谈到中国近代以来科技落后时说:“如果要问,中国既然不间断地致力于各种技艺和科学已有如此遥久的历史,为什么进步却微乎其微?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对祖先流传下的东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崇敬心,认为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尽善尽美;……”伏尔泰指出,中国人的 让人难以理解的崇古心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好的时代是在过去,好的人物也是在过去;今不如昔,今人不如古人。按这种心理推上去,似乎原始社会才是最美好的社会。中国的古人确实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言必称“上古”,在他们心里,三皇五帝时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儒家和道家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就是尚古。道家甚至认为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最好,有了帝王就不行了。 中国人的崇古与思辨力有莫大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人对人性的认识的片面性有关 。因为他们可以亲眼见到今人,他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今人的不足与当今社会的弊端,便对“今”深感不满;但他们 不可能亲眼见到古人的行为,便想当然地将古代社会和古人理想化、完美化甚至神圣化。总觉得古代是好的,古人是比今人高尚的,祖宗的东西是神圣的。 其实,没有证据能证明古人要比今人更高尚,也没有证据证明人类的人性在几千年中有了什么退化或发展。 很多中国人觉得古人比今人更高尚、聪明、强壮,其实是没有证据的想当然 。 盲目地崇拜古文化禁锢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文艺作品中,中国人很少畅想未来,而总是盯着历史,总是沉浸在对历史的回味中而难以自拔。 确实,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仰视。但世界是发展的,是进步的,而不应该原地踏步。我们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前行,而不能拘泥于传统,躲在或困在传统的圈子里不出来,抱着传统不放,甚至将其神圣化。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传统。 如果孔子地下有知,知道人们把他当成圣人来供,我估计他是不高兴的。我想,他宁愿人们将他的思想抛弃,创造出新的思想。但是,今天仍有一些人在想着复古,想着以几千年前的思想来武装现代人, 以古人之政,治当世之民。这只能说中国人的创造力太差了 ,几千年来都没有走出祖先的思想藩篱。 一个总是把父辈的成就或地位挂在嘴上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一个民族同样是如此。
个人分类: 未 分 类|1729 次阅读|3 个评论
访金拓老师实验室
热度 2 自我源于思考 2011-7-13 17:34
窗外是七月南国的酷暑, 室内却有十月秋夜的清凉, 一群做实验的研究生们, 遨游于科技的海洋。 网络联结周围的世界, 创新成为共同的语言。 这里有先进的设备, 这里有优越的环境, 这里更有前沿的思辨。 从假设到设计, 从实验到验证。 成果不断接受严谨的重复, 从学习到实践, 从优化到超越, 思维不断碰撞出挑战的火花, 留守在暑假实验室的年轻人们, 正在孵化明天的梦想。 注:很久没有去过高校了,这次到金老师那里拜访,看到大家认真做实验的情形,想起自己的研究生时代。有感而发!
个人分类: 点滴|4065 次阅读|4 个评论
推荐:当代生存智慧系列丛书
kksonne 2009-9-20 17:28
推荐理由:当代生存智慧系列丛书由五本书组成,依次是《初吻人生》、《生存智慧论》、《情感智慧论》、《创新智慧论》、《21世纪罗曼司》,最早在199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整套书籍文字优美,引人入胜,是大学生加强思辨、提升素质的好书。比如适度的承诺、有限合作、面壁与破壁等等总计上千个话题。网络快餐有其尝鲜进补之功效,但细细咀嚼传统的书香陈墨也有别有风味的。 作者介绍: 金马,当代作家。以创作哲理散文和以散文笔调撰写青年读物见长。其作品以视点新颖犀利、行文光昌流丽享誉文坛。近年来,作者以当代生存智慧为核心命题,以富含哲理和心灵感悟的文笔撰写了大量的智慧美文和相关读物,已面世的作品逾60部。其作品畅销不衰,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被有关专家学者视为金马现象。 解读金马现象(出处 中国青年报 1998年11月15日 http://www.cyol.net/cyd/zqb/19981115/GB/9319%5EQ313.htm) 何燕屏   现代人生活在剧变与繁富之中。现代化仿佛高速旋转的加速器,天低了,地球小了,现代人似乎成了大力神,无所不能。果真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生活无情地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苦恼一点儿也不比先人少。否则,美国的肯尼基的一曲《回家》就不会致使听者热泪纵横,日本的国本田独步的一篇《独步吟》就不会唤来那么多知音。现代人得到很多的同时也缺失很多。人,是一种很独特的存在,人天生有一种追寻生活意义的本能性需求。生存、情感、创造是构成人生金字塔的三大基点。金马先生是研究人生三大基点的专家,一个喧嚣世界中寻找现代珍宝的人。他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哲学、伦理学,生命科学范畴对这三大基点作探讨,并且以富含哲理和心灵感悟的散文笔调,撰写了脍炙人口的《生存智慧论》、《情感智慧论》、《创新智慧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著作,凡七百万字。被人称为金马现象。金马先生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思想者,他同时更是一位富于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作家。他的笔墨始终紧贴当代青年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质,他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一切活动应该以人为本,人生的一切成功无法超越爱与智慧的获得的人生哲学金钥匙交给青年朋友,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成功地寻找到通往幸福快乐生活的途径。金马先生说:现代人比任何时代的人更需要重新认识精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他的观点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重返精神家园的道路是四通八达的。今年6月,《金马文集当代青春思维系列》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同时获一等奖的还有他的散文集《青春情思串》。一个作家一年之内荣获两个大奖,他寻找现代珍宝的努力,真可谓实至名归了。
个人分类: 好书推荐|4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