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028如何让丈夫分担家务
ggjjhh 2016-1-16 10:04
如何让丈夫分担家务 高金华 编译 在七十年代,很多国家的妇女走出家门加入社会劳动大军。当时一些专家曾经预测,男子自然会从事更多的家务劳动。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93年美国一家权威研究机构调查了2528位母亲,发现在双收入夫妇中,妇女把在家里的三分之二时间花费在家务劳动上。 美国坦普尔大学经济学家迈克尔·利兹专门研究了丈夫和妻子是如何分配家庭责任的。他发现,有一半以上的丈夫每周只干五个小时或更短时间的家务活儿;有15%的丈夫什么活儿都不干。与此同时,有将近一半的妻子每周要从事20小时以上的家务劳动。 给自己的丈夫分派家务常常是困难的,但下面的几点建议或许有助于在家务劳动上建立一种更和谐夫妻关系。 不要指责。指责使人厌恶。33岁梅利莎是美国俄亥俄州一所大学的研究员,每天要到学校上班,还要从事其他社会工作。早晨七点半,她开始风风火火地准备送女儿去乐队练习;当她给夜校上完最后一堂课时,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日复一日的忙碌使她精疲力竭。她经常抱怨丈夫麦克很少帮助她做家务,“他知道如果拖延时间,我就会去干。”32岁的麦克是一位繁忙的建筑师,他则希望梅利莎少找麻烦:“我必须集中精力工作,偶尔才能放松一下,但我愿意公平地承担一份责任。”梅利莎承认:“唠叨使我让人觉得象一个‘西部巫婆’。” “平等的人们总是提出请求,而不是提出要求或指责,”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卡伦·布莱索说。“你瞎了吗?你没看见这一大堆脏衣服?”或“你总是悠闲自在,家里的活儿都让我干!”等说法应该避免。布莱索建议采用更有效的说法,例如:“我想咱们最好轮流洗衣服。” 直接了当。面对一塌糊涂的床铺大声叹息、看到乱七八糟的房间使劲关门,不少妇女希望通过这种行为使丈夫心领神会干点家务活儿。“这只不过是祈求心灵感应的幻想曲,”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心理学教授乔治亚·威特金说,“家人往往不知道你希望干什么,除非你直接了当地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 美国作家卡西嫁给了雷德。当他清扫厨房而没有把橱柜顶上擦干净时,卡西就很不高兴。后来,卡西直接告诉了雷德,令人不快的事再也没有发生。“当你用一种心平气和的方式简单地说明自己的愿望时,你会为它引起的不同效果所惊讶,”卡西深有体会地说。 善于妥协。卡伦是美国诺克斯维勒市的一位计算机专家。她下班回家发现花生酱弄脏了橱柜非常生气。而她的丈夫布鲁斯·克拉克则认为有比保持家里洁净无瑕更重要的事情。他争辩说:“我不愿意用陪女儿打网球的时间去商店买餐布。” 为了走出死胡同,克拉克夫妇尝试拟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卡伦把清洁为三个档次:“理想的”、“必要的”和“欠缺的”。布鲁斯答应帮助保持“必要的”清洁,而卡伦则控制自己不踏入“理想的”境地。于是,夫妻双方相安无事。 放手由人。很多妇女希望丈夫承担责任,但又难以放手让他去干。美国作家贝思感到支票簿是一种负担,就让丈夫比尔接管。当比尔处理家庭开支时,贝思就趴在他的肩膀上指点,“错啦!”她担心如果不指出每个步骤,这位天资聪明的男人就会使全家破产。最后,比尔忍无可忍地让贝思坐下,“如果你让我干这件事,请别指手画脚!” 现在,这项家务真正归他所有,比尔完全承担了责任。结果如何?支票从未被据付,商家也从未来电话讨债。事实上,比尔管理开支的方式比贝思更富有理性。 破解圈套。不少丈夫喜欢用“我不会干这种活儿”之类的遁词来躲避家务劳动,美国达拉斯市园林设计师哈里甚至对妻子卡罗林说:“我从来就没学会上街买菜。” 怎样对付这些没有充足理由的辩解?别上他的圈套,停止“不会干还是不愿干”的游戏。该干的事情就要让他自己去做。他不愿穿脏衣服而又不愿洗衣服,就别一边唠叨一边帮他洗衣服。美国佛罗里达州社会学教授斯科特·科尔特兰指出“如果他能开录像机或修摩托,他就没有理由说不会用洗衣机。” 转换视角。在解决家务纠纷时,要俯视整个画面,不要局限于吸尘、看孩子和扫院子,也要考虑到那些“看不见”的家务,例如,记住家庭成员的生日、安排旅游、教孩子踢球。 美国厄西那斯大学心理学家凯瑟琳·钱布利斯认为:“当一对夫妇交换本周内各自做家务的登记时,他们会为对方干了很多活而吃惊。人们所看到的事情往往比他们所感受到的事情更清楚。” 表示谢意。每逢周末,大学教授乔恩·莱文都要为妻子克劳迪亚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做一种特制的薄煎饼。“有个周末,我注视着他在擀饼、孩子们在兴高彩烈地吃饼。我忽然感到他和我做家务一样辛苦,他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克劳迪亚说。“现在,我认为应当感谢他,并且让孩子珍惜他的劳动。” 相互承认对方的努力,是锻造愉快的家务劳动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综上所述,家务分工并非一定要十分平均。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加里·基格认为,“最重要的是没有哪一方觉得被欺骗和被轻视。”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第1期第186-188页 原载:《女性研究》1997年第6期第33页。(编辑:南言)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大的动力源于感恩
caoman 2010-8-19 16:19
最强的能力来自责任,最大的动力源于感恩,这个理念在职场得到了普遍认可,要发挥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实现提高能力获得动力的目的,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感恩有助于倒空自己接受投资。 感恩的基本表现是接受对方所做的事(投资),包括批评、指导和帮助,即知好歹,从而认可对方这个人。接受别人的同时把自己过时或不好的给排出了,故感恩有助于倒空自己。反之,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进步慢的人,和不能按上级要求完成工作的人,往往是不能接受别人(尤其父母和上级)投资的人,是缺乏或不知道感恩的人,也是自私的人。这类人能挣到小钱,但很难挣到大钱;能得到机会,但很难抓住机会;能有一技之长,但很难得到认可和重用。 感恩有助于忘悼自己主动分担。 感恩的进一步表现是主动回报或报答对方,包括做好自己该做的、帮助别人和替上级分担,即知恩途报,发自内心地尊敬给自己投资的人。为了别人的同时把自己的放到一边了,故感恩有助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反之,对自己有利的就接受,只做上级安排的对自己有利的事,而不是根据上级需要主动替上级分担,做让别人、让上级感动的事。这类人能得到机会,也能抓住机会,得到认可和提升,在某一点和某一阶段可做到优秀,但很难整合社会力量的长期支持、赢得团队、突破自己、担当大任、实现卓越。 感恩是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 感恩的出发点是为了别人,而实际上在为别人的同时,接受了别人的投资,激发了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结果是别人满意自己进步,并赢得更多人的投资实现良性循环。中外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都不是只为自己而做的人,但都得到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尊敬。例如,马克思为了人类社会实现共产主义,倾注一生写出了资本论巨著;毛泽东为了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付出了全家几个人的生命;钱学森为了新中国的强盛克服千难万险,成为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奠基人。 感恩是动力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感恩来自内心深处而不是口中,只有来自心中的感恩才会象血液一样不断向你的全身供给,为你提供不竭的动力。
个人分类: 社会学|2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学、科研可否兼顾,还是只能分担?1979年我遇到的一场分歧
chenfap 2010-6-17 06:22
教学、科研可否兼顾,还是只能分担?1979年我遇到的一场分歧 (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40) 1978年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恢复物理系。物理系把教师大致分为两摊,一摊主要教工科物理,又分成普物教研室和普物实验室,前者管讲课后者管实验;另一摊主要教本系学生的物理课和实验课以及搞科研,并分成几个教研室和实验室。系领导安排我任普物教研室主任,还有三人任副主任。全教研室教师仅十余人,三位副主任实在过多,我觉得只安排一位副主任就足够了。既然安排了三人,我也就乐得少管事,作了如下分工:我负总责,一位较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管教学,一位党员管人事和思想工作,一位年青教师管事务。当时院、系领导的思想是:教学、科研两项任务分开,让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科研,不要求他们担任教学工作,让业务水平低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不要求他们从事科研。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早些出科研成果,因为科研成果的多少可标志学校在名声上的优劣。但这样的安排降低了讲课教师的质量,也降低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这种影响是深远的。以我近30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我深知这样的安排肯定要影响教学水平和质量;我主张基础课的主讲教师应当让业务水平高的担任,应当朝着要求教师教学、科研两项任务都要兼顾的方向努力。为此我曾先后找过系、院领导好几次,提出这个意见。他们以教师缺少,人力过紧,难以实现,没有接受我的意见。看法的主要分歧在于教学、科研可否兼顾,还是只能分担?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学、科研可以而且应当兼顾,领导和大工物理系不少教师认为教学、科研只能分担。结果是我的看法被否定,但我并未心服。由于这个原因和后来出现的一些事情以及出现偶然情况,便使得我离开了普物教研室,走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和从事研究相对论性引力理论的新工作。 就当时大工物理系的情况,客观地说,由于我长期处于工科物理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我平时又注意钻研物理基本概念,物理知识面也还深广。故安排我担任普物教研室主任也有一定的理由,在当时我是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没有要离开普物教研室的思想。当时我的思想感情是,已把从事工科物理教学视为我的职业,经过近30年的工作,对这个职业已产生了感情;解放后长期所受的思想教育也使我能做到接受组织的安排。我主张一个教师应当教学、科研兼顾,是个办学方针,是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做到的。就我个人来说,那时我已过50岁,要从事正规科研已太晚了;但对一些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进行深入钻研,还是可以做到的。不管我提不提教师对教学、科研两项任务都应兼顾的意见,也不管领导是否接受这个意见,我都有能力和能抽出时间对一些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进行深入钻研,而且我还打算过带动普物教研室教师们去进行这项科研。这说明,我提出教师对教学、科研两项任务都应兼顾的意见不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 1978年10月间,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与中山大学联合举办的《引力理论与相对论天体物理讨论会》在广州举行。我通过中央大学老同学戴元本的介绍也去参加。住、吃、开会都在广州火车站前的流花宾馆,会期约八、九天。会议的内容主要是专题介绍,涉及的内容有,引力规范场理论、近代微分几何、黑洞、奇点定理、引力波,大爆炸宇宙学等等。听过这些专题介绍,使我对有关内容及引力理论的新近发展初步得到一些了解。比较起来,我对引力规范场理论有着更多的兴趣,这是我后来选择有挠引力作为研究方向的最先缘由。会议结束时决定1979年下半年在苏州再举办一次学术讨论会并计划成立引力理论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我也决定到时前去参加。参加广州《引力理论与相对论天体物理讨论会》后,了解了引力理论的新近发展,使我感到不进行科研,知识易于落伍。回想我在高中和大学求学阶段,颇有雄心壯志,后来由于缺乏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没有什么成就。虽然在服从组织安排、为人民服务方面做得还算可以,但总觉得有所遗憾。我对自己的估计也很现实,当时还不敢想去参与引力理论的研究,只想了解一下引力理论的新近发展。因为我已50余岁了,已过了搞科研的黄金时代。我曾准备以从事工科物理教学直至退休。可是一件偶然事情改变了我的打算。 1979年大工新来了一位院领导。当时全校正在落实改正错划右派的政策。这位新来的领导在几次全院大会上,连续表扬普物教研室那位管教学的副主任;据说这与落实改正错划右派的政策有关。这里我稍介绍一下这位管教学的副主任。在反右前他曾担任一门工科基础课教研室主任,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普物教研室缺少讲课教师,便把他调来教工科物理。由于他早有教学经验,又虚心向人请教和钻研物理知识,他讲工科物理课的效果很好,故系领导安排他当普物教研室副主任。院领导当然可以在全院大会上表扬这位管教学的教研室副主任;可是这位领导不断地说错话,他好几次总是把那位副主任说成是普物教研室主任,并且说那位副主任把普物教研室领导得怎么怎么好。而事实上是我担任普物教研室主任,普物教研室的工作由我负总责。这位领导谈到普物教研室只表扬那位副主任,而没有一句话提到我,难道是院领导把我的教研室主任职务免去了,还是不了解下情?我曾问过一位系党总支委员这是何故?他说搞不清楚。我感到此事不好理解,虽不计较;但心里开始考虑如何离开普物教研室。 1980年,大工物理系在酝酿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问题。起初,只有一位副教授打算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他副教授都打算多作些准备,暂时不愿招收硕士研究生,开始时我也觉得条件还有些欠缺,打算过一、二年后再招。后来我想到,可以招收研究生需要时间准备为名义要求离开普物教研室。便决定在1982年参与大工物理系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我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定为时空与引力理论。我曾与普物教研室中三位对相对论和引力理论有兴趣的较为年轻的教师商量,打算从普物教研室分出一支队伍,成立相对论教研室,既承担工科普物教学工作,也负责培养引力物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既有教学任务,也做科研工作。这些想法得到他们三人的赞同。我把成立相对论教研室的要求和与此有关的一些想法向党总支书记和系主任提出,经过一段时间考虑,获得了他们的同意。这样我就离开了普物教研室,以相对论教研室为基地开始了新工作。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担困难、分享喜悦和观念开放
tangchangjie 2009-9-21 09:30
有个关于分担困难和分享喜悦的命题: 困难是物质性的,服从守恒规律, N 个人分担困难,困难缩小为原来的 1/N ; 喜悦是信息性的, N 个人分享喜悦,喜悦 copy 成了 N份 ; 在科学博客上看到很多博友通过博文分享自己的喜悦。 一些博友获准了基金,或者科研项目得到了奖励,或者考上了博士,或者论文被高档杂志录用,发个博文,分享喜悦;庆祝收获成果、介绍耕耘经验、致谢兼表决心,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好。 一些博友到野外作科研考察或在国内外开学术会,拍摄了精美照片,发个博文,张贴精美照片,如黄安年的摄影图片集锦,李学宽的美图欣赏,苏青的旅游采风,等等,让博友们见到那些难得的风光,欣赏那个云淡天高,分享那份心旷神怡,领悟那画意诗情,感叹那江山多娇,放松了紧盯仪表的眼肌和面对屏幕超负荷的视网膜;眼福。 一些博友通过博文,分享生活中的快乐。 陈安 博士的多篇博文让博友们认识了他的乖女儿陈热闹,杨秀海在博客中的介绍了小发发,...,他们给出了 2000 后这一代孩子快乐成长的一串特写镜头,让孩子们的童趣跃然屏上,描写中沁润着天伦之乐、字里行间折射了教师科技人员生活的改善和观念的进步;读者也自然而然地 copy 了那份欢乐和好心情;美日子。 从跟贴的数量和内容看,上述这些分享,得到了博友们广泛的认同。 上述这种网络上(大范围)的分享在改革开放前是难以想象的,能在博客中如快乐分享和张扬喜悦,是观念的进步,是开放的成果,且听细细道来。 1 这得益于 IT 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地球人都知道,不用多说了。 2 这得益于观念的进步。改革开放前,个人的喜悦是要收敛和约束的。在那个年代,某人有了进步或奖励,通常会有领导、老师或家长的一番关于戒骄戒躁、戒张扬、持低调的一番告诫。由于文化、观念、习俗和环境的原因,很难设想有人会把个人喜悦写成大字报张贴或广播。现在却可在网上共享喜悦,全世界的人,只要想看,都能看得到。这是观念的进步。武侠小说中,徒弟学成下山时,师傅总要说:江湖险恶,好自为之;要求弟子收敛深沉,武学成就不能轻露。除了传统观念,也是为了给小说家营造的险恶情节作的铺垫和伏笔。现在不同了,我的同事在学生将要毕业或要出国学习时,常会叮嘱,不要太内敛,不要太害羞;计算机领域的年轻人要 open ,要 self expression ,,要阳光,要朝气蓬勃,这是开放观念的表达,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3 这得益于对社会心理的引导、干预调节和相关知识的普及。通过网络,人们见得多,经历得多;媒体引导人们的心态趋向宽容平和,人们已经能够区分自高自大和自信自强,并鼓励自信自强,宽容喜悦的张扬。分享别人喜悦的同时,也喜悦了自己,才会多羡慕而少忌妒,这是社会心态的进步。 在国庆 60 周年和教师节前夕,我校评准了一名全国模范教师,一名省模范教师,一名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笔者得到了上述最后一个省教优,这是学校的喜悦,也是个人的喜悦;顺便在此分享。 (成文仓促,刚开学 项目和课程都较忙。)
个人分类: 开博议博|901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