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写文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张梦阳:何其芳教我写文章
jlpemail 2020-2-12 12:08
何其芳教我写文章 张梦阳 北京文摘 2017-09-01    上世纪70年代,与何其芳先生有一段难忘的交往。我曾在《一个青年求教者的回忆》一文中叙述过我们结识过程和求教情景,并没有深入谈他的具体教诲,今年是何先生逝世40周年,回忆一下他在指导我写作时讲的箴言,或许对年轻的写作者有益 一条线   写文章一定要有一条主线。你写这篇文章,到底是想告诉读者什么?自己心里一定要明白。倘若连你自己都不清楚,读者就不可能清楚了。所以在着笔之前,先要把问题想清,想透。   线不能多,连两条都不能有,只能一条。其实,一篇文章能够把握住一条线,讲清楚一个道理就很不错了。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多了就乱了,东拉西扯,什么也说不清,让读者不知所云,什么收获也不可能得到。   如果你有两个以上的道理,都想讲给读者听,怎么办?那就分两篇以上的文章讲,这篇讲你最想说的。然后再作另一篇文章,讲另一个道理。总之,一篇文章只能讲一个道理,紧紧把握住一条主线去写,不能分叉。   想清了要讲的问题,就要给文章起个好题目,也就是命题。这太重要了,题目好像文章的眼睛。有了好题目,就不愁有好文章。题目应该集中反映文章的主线,灵魂。既漂亮,又醒目。   有了好题目,怎么开始写?   这就是起头的问题了。万事开头难。古人说:文章的开头应该像“凤头”,就是要美,一下子把人抓住。世上好文章数不清,但千变万化,开头多种多样。有必要专门研究一下“文章的开头”,把好的开头分一下类,讲讲其中的特点,怎么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这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好课题。课题切忌空泛,不要脱离写作实际。从写作实践中来,又到写作中去,对写作有切实指导意义的,才是好课题。   开头千种万种,有一条切不能忘记。就是要把自己这篇文章的题旨引出来,也就是引题。倘若开头很美,却离自己的题旨很远,也不算好开头。宁愿弃置,也不能用。   有了好开头,把题旨引出来了,还要点题——点明文章的旨意。句子要短,最好另起一段。   文章开头把题旨引出来了,点明了,就解题,解答你要说的问题。解答要充分,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古人说:文章中间部分是“象肚”,就是说要饱满、充实。   解题之后要结题,用一句简明的话把解答的意思总结一下。好使读者心中豁亮。结题在解题的各段都应该有,形式多样,不要千篇一律,显得死板。但自己心中要清楚,是一步步、富有逻辑性地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绝对不要离题,俗话说有些不会写文章的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使读者云山雾罩,摸不着头脑,这就是文章的失败。   最后也要结题,就是结尾。古人说:文章结尾要像“豹尾”。就是干脆,利落,戛然而止,不拖泥带水。也可列一研究课题:“文章的结尾”,研究一下古今中外好文章的结尾。   无论是引题、点题、解题、结题,都贯窜一条主线,始终不离题旨。处处扣题,紧扣题旨不放。这就是一条线。   这个“一条线”的文章道理,我还听唐弢先生的女弟子刘纳兄转述过,在北京二中也听韩少华老师讲过同样的道理。看来是他们不约而同总结出的文章规律。实质上是讲的思维训练,人的科学思维就应该这样运作。 一串珠   文章要“一条线”,但不能单调,要像线上串珠一样,色彩缤纷,光芒四射,有富有文采的句子,机警的问答,鲜活的实例,精辟的分析,深刻的论说。   最主要是新,要有新的思想;不能有新思想,也要有新写法;不能有新写法,也要有新材料。总之,一定要给读者提供新的东西,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新鲜的东西,全是旧货,就不要写,一是浪费读者的时间,二是也耽误自己的工作。一个人精力有限,尽在旧东西里打转转,到头来会一事无成。   我在《陈涌侧影》(2016年《新文学史料》第2期)中回忆过,何其芳先生一直惦念自己一手提拔的学生陈涌同志,为陈涌被错打成“右派”心痛至深,讲着讲着话就转到陈涌身上。一次,他说陈涌的文章很好。特别是第二篇大论文《为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而斗争的鲁迅》,集中在艺术的真实性这个实质性的主线问题上,从鲁迅对《儒林外史》这类讽刺小说与《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的区别,到鲁迅对《〈死魂灵百图〉小引》、汉唐石刻的高度评价和对宋元以来文人画远离社会生活倾向的批评,再到“汉人的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石竹斋笺谱》的“秀丽雅致,平静柔和”,以及几种明代刻本《琵琶记》的插图,甚至山水花鸟一类的题材,旁征博引,无不涉及,无不分析,而都围绕现实主义精神论述。令人感到珠玉缤纷,目不暇接,异常饱满,又题旨豁朗,不能不承认是篇好文章!   这就是一串珠! 小 标题与文面美   当时我呈请何其芳先生指教的习作是《鲁迅后期杂文辩证法研究——〈“题未定”草(六至九)〉的哲学分析》。文章很长,分了几段,段前有小标题,他阅过指出:小标题是必要的,但一篇文章的小标题要统一格式,不能有的长,有的短;各段的文字也要大致相同,不可有的长,有的短。在杂志上发表还不明显,在报纸上发一版的文章,小标题不统一,各段长短也不齐,就不好看了。多少年后,我悟出何先生其实在讲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对称美和匀称美。   是的。何其芳先生不愧是写出《画梦录》的唯美诗人,他要求论文也具有诗美。他对我说:我是从创作开始的,后来组织安排到文学研究所,才倾力搞研究了。话中对《画梦录》时期的创作很怀念,感到自己在艺术上比那时滑坡了。我说我也偏向创作,他说还是应该坚持。有创作实践经验,对研究有益。   他抄写文章也要求美。1977年7月,他与世长辞,我到西裱褙胡同悼念,何先生的夫人牟决鸣同志思念悠长地对我说:他是很讲究文章的书面美的,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红楼梦》序,写定后在文学所特制的大稿纸上用魏碑楷书抄写,稿本非常好看。可惜“文革”中遗失了,真是可惜! (据《中华读书报》)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2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文章是一类特殊的才能
热度 4 liwei999 2014-3-26 12:51
《给匆忙走路的人》,前几天有人向镜某提起了这么一篇文章。这题目在当下还是满吸引眼球的。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25/2014 18:35:04 读了一下,也不觉得有哪里好,用词有些老派,有几分小资的“呻吟”。据说以前被拿出来做过高考 的语文题,看来还是被认可的。 Quote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在他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这种人的惟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 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处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候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一条溪水从孕有它的湖泊往下注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激着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 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首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 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铁轨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 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时隔N十年,同一个作者写了一个《我仍在路上》段子。给人的感觉就好多了。 Quote 现在我仍然活着,也就是说,仍在路上,仍在摸索。至于还能这样再走多少天。我心中实在没有数。 我仅存一个愿望,我要在到达我的终点前多懂得一点真相,多听见一点真诚的声音。我不怕给自己难堪。 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 真正的人正在多起来。他们具有仁慈而宽恕的心,他们有眼泪,但不为自己哭。 我仍在路上,不会感到孤单。 我也不会失落,因为再也没有地方可以容我失落。 前一个文章是在1937年写的,后一个是在1995年。作者当时的年龄分别是22和80岁。镜某自问:在22岁时也可以写出这样的文字来么?时间证明了,没有可能。 写文章也是个才能。对作曲家人们往往比较认可,因为毕竟能识谱的人就不多。而对 写字的 ,总以为字谁都会写俩,不大认为 写文章 也是一类特殊的才能。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83 次阅读|5 个评论
河南人在荷兰:21.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一)
热度 11 zhuyucai1 2013-7-13 01:05
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把一篇单行距35页的长文投到一个著名的控制期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倍感轻松。这篇文章从构思到完稿投出,一共经历了15个年头!肯定能得“最慢论文写作奖”。 本来计划等文章接受了再写这篇博客,炫耀一下;如果被拒绝就悄悄不做声。转念一想,在评审结果出来之前讲这个故事更有悬念。另外这么做也表示我做事是享受过程,并不太在意结果(又开始吹牛,打住!我老婆的话。) 1998 年一月,自己开公司一年就把家里的钱花光了,为了养家糊口又回到 Eindhoven 技术大学兼职搞科研。谈工作计划时,我说我先写本书吧,同时做些非线性系统的辨识方法研究。教授说没问题。书中第五章写预测误差方法的。 预测误差方法(模型)是系统辨识中理论上最成熟、模型精度最高的一类方法。 Lennart Ljung 就是因为建立了预测误差方法理论,成为系统辨识界最著名学者之一。假设在计算模型参数(参数估计)时能得到全局最优解,那么得到的模型就是无偏( unbiased )的和最小方差的( minimum variance );严格一点说应该是一致的( consistent )和渐近有效的( asymptotically efficient )。在常用的假设条件下,这样的模型精度可以说是最高境界了。 问题就出在全局最优解这个假设上。 大部分预测误差模型结构在计算模型参数(参数估计)时,需要使用数值优化算法。由于这些模型的损失函数是非凸的,使用一般的数值优化算法只能得到局部极小解。寻找预测误差方法的全局最优解,是几十年没有解决的难题。如果得不到全局最优解,预测误差方法的所有优点也就丢失了。在实际应用中,对多变量复杂系统,预测误差方法会因为局部极小或计算不收敛而失败。 数值优化是计算数学或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对于损失函数非凸的优化问题,除了几种非常耗时的方法,至今没有实用的全局解优化方法。研究系统辨识的学者大都不去碰这个问题,可能是认为自己搞不过计算数学家吧。搞辨识的学者典型的研究方法是,先假设某个方法能够得到全局解,然后进行分析和证明。 我研究辨识注重应用,算法的全局最优问题是我多年的一大纠结。我脑后跟总是响着一个声音: “ 能得到全局最优解多好啊! ” 我提出的渐近辨识法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结果也很好,但理论上还证明不了全局最优。 在写第五章那段时间,各种预测误差方法和模型,还有我的渐近法,在我脑子里跳舞;有一种声音在伴奏: “ 全局最优!全局最优!。。。 ” (哪位朋友帮我谱个曲?) 有一天,大概是 1998 年底、 1999 年初,某时刻(记不清了,但我经常在淋浴和做饭时产生灵感),突然眼前一亮,我看到了一个全局最优的预测误差方法! 具体想法是这样的。 1965 年, Steiglitz 和 McBride 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迭代算法,用来替代(逼近)输出误差 (output error) 方法。正规的输出误差方法使用数值优化算法,有局部极小问题。 Steiglitz–McBride 方法不是优化方法,一般来说得到的模型精度要差一些。 1981 年 Stoica 和 Sderstrm 分析了 Steiglitz–McBride 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系统的输出干扰(噪声)是白噪声,则 Steiglitz–McBride 方法是渐近(当时间趋向无穷大时)全局收敛的,但不是有效的(最优的)。由于我看重全局最优问题,所以对这两篇文章很重视,并写在第五章的开头部分。 预测误差模型中最复杂的模型之一是 Box 和 Jenkins1960/1970 年代提出的 Box-Jenkins 模型。由于模型结构复杂,该模型参数估计的优化算法问题就多。当我写到 Box-Jenkins 模型时就想,如果干扰(噪声)模型已知,就可以用干扰模型的倒数对数据进行滤波,把输出干扰变成白噪声,然后用 Steiglitz–McBride 方法计算,根据 Stoica 和 Sderstrm ( 1981 )的理论,不就得到全局收敛的模型了么?可是干扰模型如何得到? 有了,就用我的渐进法参数估计中的第一步。下面就是这一算法的三个步骤: 1) 使用输入输出数据计算一个高阶 ARX 模型。计算 ARX 模型使用的是最小二乘法,有解析解,且是全局最优解。 2) 使用高阶 ARX 模型的 A(q) 多项式对输入输出数据滤波。因为 A(q) 是干扰模型的倒数,滤波后,输出干扰逼近白噪声。 3) 使用滤波后的数据,用 Steiglitz–McBride 迭代方法计算系统模型。根据 Stoica 和 Sderstrm ( 1981 )的理论, Steiglitz–McBride 迭代方法渐近全局收敛。 该方法比一般的数值优化方法要简单,因为第三步中的迭代不需求导。 我把算法编程后,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做仿真研究,将结果与 Matlab 中的 Box-Jenkins 方法比较。两个算法精度一样。我很失望,因为我急于打败 Matlab 的算法(那是 Lennart Ljung 编的。)失望中,我把这个想法写到记事本上,好等到没有新想法的时候再回来做。当时正是我忙于推销辨识软件的时候,又写书,还在写两篇非线性系统辨识的文章。 现在回头看,因为当时仿真研究中用的例子简单, Matlab 的算法能够得到全局最优解,模型精度是最高的。两个算法精度一样,说明我的新算法也是有效的,已经很好了。但当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转眼到了 2010 年,我比较闲,就翻出这个算法,准备写一篇文章。当初我没有写文章的另一个原因是我认为算法太简单,怕写出来被人笑话。十多年后的现在,我认定好东西都是简单的。我构造了一个复杂一点的例子,系统阶数高并有震荡。对这个例子 Matlab 的算法出现不能全局收敛的结果,而我的新算法仍然全局收敛,因此模型精度高很多。我很开心,终于赢了 Matlab. 我写了一篇短文,先投到 2011 年 IFAC 大会,后来又作为快速发表的短文,投到一个著名控制期刊。会议的文章接受了;期刊的评审说证明全局收敛数学上不够严格。这是我的老毛病。我修改后又投了出去。审稿人还是觉得数学不够严格,编辑拒绝了我的文章。我本来的想法是把我的算法快速发表,让理论强的同行去做分析工作。没想到这个不懂辨识的编辑家伙就轻易地给拒绝了。这可是全局收敛的辨识算法啊!我大怒,马上发电子邮件表示抗议:“一个控制期刊是要发表有关控制的新思想,还是做数学游戏?请不要让一些伪数学家来毒害我们控制领域!” (我认为过去这 30 年欧美控制学术界是越来越数学,做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归根到底,控制是技术。要当数学家请到数学系去找工作。) 我把文章和编辑评语发 给 HH ,请他帮我把数学抛光一下,并问他是不是这篇文章的审稿人。大家可能还记得 HH 就是 20 年前在 Automatica 拒绝我渐近法文章的那个家伙。 太长了,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Steiglitz K. and L.E. McBride (1965). A techniqu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linear systems. 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 Vol. AC-10, pp 461-464. 2. Stoica P. and T. Sderstrm (1981). The Steiglitz-McBride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revisited – convergence analysis and accuracy aspects. 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 Vol.AC-27, pp. 736-738. 3. Zhu, Y.C. (2011). A Box-Jenkins method that is asymptotically globally convergent for open loop data. Proceedings of 17th IFAC World Congress , pp. 9047–9051, Milan, Italy.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二)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三):让阶次飞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四):署名问题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五):二审结果出来了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六):文章接受了。。。一半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七):文章正式发表
15258 次阅读|22 个评论
读博路上:没有自己的东西绝不动笔
热度 4 walkerwan 2012-12-26 19:37
这一学期马上过去了,没有弄出一篇文章来。多产的同学已经写出了好几篇,在投稿和被拒,修改再投稿中忙碌着;好心人也经常善意地提醒着自己。本来不着急,这么一弄,自己也偶尔莫名地急一下,但很快就平静下来,继续看文献中和作者对话,和自己对话,时不时地放到自己能知道的管理实战场景中去检验(当然是在自己脑子里进行)。这是一种很笨的方法,经常有好心人提醒自己3年博士毕业,要讲效率,这种研究方式太慢了。听别人这么一说,不免又要心慌一些日子,可很快就又回归了自己。 其实,国内自己研究领域的同行们发表的文章也拜读过,没读博士的时候,对这些学术文章都觉得是高深莫测,真正读了一年半文献后,再看这些文章,心里多了更多不便说,也不愿说的东西,但是知道了自己想要写的文章是什么。 没有自己的东西绝不动笔,就和26个字母耗上了,读透别人的,也就有了自己的,有了自己的东西再动笔,这样的研究风险自己承担就是了。幸好自己现在做的研究是自己喜欢的,也是自己选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做自己的研究,已经很奢侈了。另外,对自己这个从事十多年实际企业管理工作的人读博,总有一个心结,写就写点对企业真正有用的,对企业没有实战管理价值的文章也不写。 先做学问,后写文章,有时矛盾,有时不矛盾,关键是怎么看,站住什么角度看。
个人分类: 读博路上|3494 次阅读|4 个评论
还是要学点汉语语法
热度 2 Greg66 2012-9-6 12:34
一些同学的文章中,“的地得”三个字区分不清楚。 带“的”的是形容词,修饰名词; 带“地”的是副词,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 不要弄混了,请查查“百度”。
3441 次阅读|4 个评论
写文章
热度 2 xiaofeicas 2011-3-8 10:45
这一篇文章写了很长时间了,能有4个月了吧。 与师兄和老师进行了几轮讨论修改,最近终于成稿,发给各个作者修改。Dr. Sun and Dr.Yang gave me some important suggestions. Thanks. 文章,从筹备到初稿,再到修改,自己已经看了很多次。习惯了,适应了,看一遍,感觉挺好,难以发现其中的错误和不足。经过Y和S的修改,里面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写作阅读习惯,文章,还是应当尽可能地请更多的人看看,提提意见,至少“哪些地方看不懂”,语法用词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 不过,请别人修改文章,别人需要很多的时间,读几遍,才能清楚文章内容结构,才能提出一些意见。国内的现状是,人人都很忙,能够花时间看并提出建议的真的很可贵。 补记:2011/3/17 今天在修改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准备很久了,仔细看了,感觉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逻辑不通,上下不搭,需要从头到问彻底修改,大刀阔斧。的确,冷却一阵,在看,文章写的啥也不是。所谓冷却,关键还是要以批判的眼光来看,要思考。
2258 次阅读|4 个评论
常写综述就能写好“讨论”
热度 1 qpzeng 2010-10-15 07:46
无论是写中文文章还是写英文文章,也无论是写科研论文还是写毕业论文,我见到很多学生都不会写讨论(Disscussion)部分,通常是Introduction照抄、Results拼凑、Discussion留给老师! 为什么学生都怕写讨论呢? 一是因为这部分是 基于自己和别人研究结果的宏论 ,如果没有吃透以往研究成果的意义,往往很难下笔,不知道话应该说到几分,把握不好多一句稍显多,少一句稍显少的火候。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连自己研究成果的意义也没有吃透,只是老师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又怎能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番发挥呢? 二是这部分 不仅要来交叉讨论自己与别人的研究结果,还要从以往研究中总结出更深层次的东西 。有时是粗略描述一下自己课题组正在做的相关研究,有时是高屋建瓴地指明未来研究的方向。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做具体工作的人,的确不是那么容易,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是这部分的 写作难度很大 !之所以那么不好写,是因为必须掌握的信息量要足够,小到对自己课题组以往的研究成果一定要了如指掌,大到对国内外其他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必须了然于心,这样才能下笔如有神! 那么,年轻学者及学生们怎样写好文章的讨论部分呢?我认为常写综述就很有帮助,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因为综述与讨论有很多共同点。 一是 写综述与写讨论都必须以众多的文献为依据 。一般较简洁的学术论文可能要引用20-30篇文献,较冗长的学位论文则引用的文献可能接近100。要将全部文献一一下载并全文通读,本身就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有些学生为了图省事,不仅原封不动地将别人文章中的参考文献黏贴过来,连来自不同文章的参考文献的格式都不愿意统一一下,让人一看就知道他(她)根本没有看过!这种为引用而引用的做法怎能写好讨论部分呢?一个简单的原则:没有亲自读过的文献不引! 二是 综述和讨论都不是简单的数据罗列和结果堆砌 。如果说在文章的结果部分已经罗列了数据和堆砌了结果,在讨论部分几乎就无话可说了。这里有个绝招,保准你有话可说,而且一说就打不住!那就是将自己的结果与别人的结果进行交叉比较。如何进行比较呢?如果已经掌握了部分文献,就可以对这些文献中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已有文献中没有提到相应的结果,就要上网一一搜索、查询了。无非得出三种结果:一是别人的结果跟自己相同,引用可以支持自己的理论;二是别人的结果跟自己不同,那要看是否所有人还是部分人的结果跟自己不同,并试图分析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三是别人还没有拿到自己得到的结果,那么恭喜你,你做出了领先世界的学术成果,那就要大吹而特吹了! 三是 综述和讨论需要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通常在讨论部分很少照抄别人文章中的词汇或句子,大部分说法或观点都是经过反复思考、多次修改、不断补充而形成的。即使最初的写法可能来自某篇文章,但到后来肯定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因为没有两篇文章的出发点和视角是完全相同的,否则你的这篇文章有多少价值就不言自明了。对讨论部分的基本要求是:结论可能相同,写法杜绝照搬;观点可能一致,表述避免雷同! 总之,写文章是一种软功夫,硬本领,必须长期磨练才能养成,其中多写综述勤练手笔可能是条捷径!谨供青年学子们参考 。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9969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为什么建博四个月了,才写了三篇博文——自我反思
ningjia09 2010-8-18 20:25
从 4 月 17 号在科学网安家,到现在整整四个月了,除了刚开始的时候写了三篇文章,第一篇算是序幕,第二篇算是随便写点,第三篇算是正式开写,再就没有下文了。没事的时候浏览一下别人的博客,真是羡慕嫉妒恨,羡慕别人有那么好的文采,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嫉妒别人的博客有那么高的访问量,在博客上交流思想的同时交朋友,恨呢,就恨自己懒惰拖拉,写文章总是有头没尾,有灵感没质感,有火花没火柴。 其实,不知从几时开始,突然发现,自己丧失了认真思考的劲头,丧失了静下心来写点文字的闲情,丧失了慢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差不多就行了的草草了事的态度,匆匆忙忙的生活习惯,宁可一边看着肥皂电视剧一边玩游戏也不静下心来读书等等。 为了让自己能够改正不正确的态度,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思想有创意有个性等的 N 有新人,我对自己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与深刻的自我批评。 1、 本身拖拉懒惰的毛病,这是自己致命的缺点。从小学时先玩后写作业的习惯开始,我开始了一系列的拖拉。仔细分析了一下,我的拖拉也不是普通的拖拉,有个名词叫完美主义拖延症,就是为了以最好的状态达到最好的结果,就会一直拖着不做,直到最后一刻没有更好状态出现也是必须去做了才做。针对在科学网写博,这条十分受用。其实,我写过很多文章,但是我一直都觉得我写得不好,开头创意还行,但是结尾整篇文章就不行,总是想着晚上睡觉前想点创意美化语言等,三搁两搁就忘了,最后就不成文了。 2、 略有迷茫的状态。自己在 51 上,网易上,新浪上还有校内上都开过博客,大一时在 51 上写多是没长大的小女生情愫,大二时候在网易上写多是自己对生活的小感慨顺便没事的时候发发牢骚,大三的时候在新浪上写自己成长的痛苦同时自我鼓励,这些博客都是只有自己可见的,熟人见过的不多,可以自由发挥。此外,写的比较多的是校内网,大量的同学见着,所以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琐事。然而,在科学网上,自己却不知道该写什么,看看大师们的文章,只能瞻仰,看看前辈师兄师姐的文章,也要自己学习。所以,自己是不知道该写啥了其实这也反映了自己的思想状态,现在确实有些迷茫,这种迷茫与大学的迷茫不同,是关于社会,人生,未来,总之很迷茫。【改天写出来让大师们指点一下】 3、 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言多必失,话说得太多,就把自己整个的水平曝露在别人面前了,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那点小水平。其实想想,本来自己也没啥水平,无知就无知吧,无知就应该无畏。 以上是三个主要原因,自己现在迫切需要改正的就是: 1、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简练文字,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这几个都是自己觉得没做好的,直接影响自己写文字的信心。【其实,现在还有点不明白,就是怎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有文采?有真情实感?有思想?望大家指点】 2、 改正拖拉毛病,从生活中各个小事做起。这个估计改起来有点难。得想个法 3、 对自己进行定位,定位准确之后努力消除自己的迷茫。 那天去配钥匙,配钥匙的老师傅都用上了游标卡尺,一把简单的钥匙来来回回量了好几次,敲敲打打很认真,看了之后很汗颜。一把钥匙都要如此雕琢,自己的人生呢,自己的科研小生活呢,更要认认真真仔细经营。 总之,从现在开始,用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情,认真思考人生,首先从写好博文开始!!!
个人分类: 幸福生活|4454 次阅读|4 个评论
要凑个热闹
zllzll 2010-5-18 18:37
最近我们组很多同志都在写文章投文章,我面对这种情景,自然有些坐不住了。我也想尽快加入这个行列,为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再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想我从08年5月开始,一直在进行着投稿审稿的程序,有时候还两篇同时在投。虽然这个过程比较心焦,但至少也带着企盼。直到今年1月最近的一篇投中之后就中断了。这几个月心里上倒是有些放松,但东西憋着不出也不行。还差两个数据应该就可以写了,为自己加油!
个人分类: 科学与研究|3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画画与写文章
musicriver 2009-9-22 13:21
先看一个笑话: 一天和一年 有一天.一位青年画家碰到了法国著名画家门采尔. 他当即向门采尔请教说:[尊敬的先生.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你能给我解决的方案吗? 门采尔说:[什么问题? 青年人说:我常常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总要一年的时间。 门采尔微微一笑说:年轻人.你可以换着试一下。你把一天画出的画用一年时间去画.看能不能把一年的卖画时间缩短为一天。 再想一想写论文投稿: 用一天的时间写论文,投出去之后就期盼着碰上个糊涂的审稿人和糊涂的编辑,可惜他们都是难得糊涂,先说你的文章有意义,然后来个however,傻了吧。最后只能贱卖,投个什么都不是的杂志。 再看看智者的回答:年轻人.你可以换着试一下。你把一天画出的画用一年时间去画.看能不能把一年的卖画时间缩短为一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4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