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跨国公司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跨国公司

相关日志

“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挑战“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
chrischytey 2015-5-28 15:20
“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国际论坛 2015 年 10 月 22 日 至24 日 中国 , 成都 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cd.tnc-conf.org 近 30多年来,中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基于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愿望,中国坚持进行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虽然仍是“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但在全球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美-中 G-2)之一已占据特殊地位。北京 2014 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提出启动亚太自贸区建设。在这一历史背景下,2015 年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国际论坛将在西南地区经济中心—蓉城成都举办。 此 次论坛将讨论亚太自贸区建设与政府的功能、作用和意义;跨国公司在现代社会、中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所扮演的角色。论坛还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特点,讨论中国在快速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给亚太经济及经济制度所带来的许多值得研究的挑战和机遇。这次国际会议(论坛)将为企业、政府和学术界专家提供一个平台,以讨论和评估现有机遇及如何创造最佳经济效应的方式和途径。 ► 所有入选会议论文由加拿大《跨国公司评论》杂志正式出版,并进入 SSCI-CPCI 等国际重要索引。 Nam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Review (in English); Kuaguo Gongsi Pinglun (in Chinese) Series No.: ISSN 1918-6444 (Print); ISSN 1925-2099 (Online) Languages: English/Chinese Publishing Period: March, June, September and December Abstracts/Indexes/Membership: ALJC, AMICUS, ASSIA, Cabell's, CrossRef, EBSCO, EconLit, IBSS, IBZ, PAIS, ProQuest, RePEc, SPD, SSCI/SCI (under review), SSRN, and Ulrichs Editing/Publisher: Ottawa United Learning Academy and Denfar Transnational Development Address: 1568 Merivale Rd. Suite # 618, Ottawa, Ontario, Canada K2G 5Y7 ► 优秀英文论文由会议推荐有关 SSCI 期刊 发表。 会议议题 热 忱欢迎经济与管理领域专家和研究人员就以下议题(不限于此)积极投稿并出席会议: •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与制度创新 • 跨国公司与跨文化管理 •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和管理 • 全球发展战略与海外并购 • 国际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管理 •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 国际创业与中小企业国际化 • 研发与创新管理全球化 • 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管理 • 全球化电子商务 • 服务行业全球化 • 世界经济与财经研究 •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国际贸易与投资政策 • 亚太自贸区的功能、作用和意义 •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 【注】未提交论文或论文未被正式录用者,欢迎注册参加会议。 会议安排 1. 论文摘要提交:2015 年 5 月 31 日 6 月 30 日 2. 论文全文提交:2015 年 7 月 31 日 8 月 31 日 3. 会议日期:2015 年 10 月 22 日-24 日(星期四至星期六,其中 10 月 22 日星期四报到) 4. 会议地点:中国成都 5. 会议通知:论文审定后,由组委会统一发出 会议组织 ► 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主办 ► 西南财大国际商学院大学会同加拿大《跨国公司评论》杂志承办 ►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商学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投资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助支持 ► 艾会网提供服务支持 联系人: 谢珊 susanna@tnc-conf.org +86 27 8887 5258 QQ:285 177 0084
509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动民调Walmart,挖掘发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日子不好过
热度 4 liwei999 2014-6-16 14:57
最近用自家产品做了一次关于沃尔玛的自动调查,总体来看,沃尔玛这个品牌似乎蛮受欢迎的,正面评价为主,褒贬指数达到正48,是相当不错了。指责抱怨也有,主要针对一些负面事件(狐狸肉冒充牛肉、对伪劣产品乱发合格证上架等)。进一步挖掘(drill down)发现了令人惊奇的现象:好话大多是网民自发的评价,而挖掘出来的负面信息几乎一律出自国家新闻机构(CCTV等)的报道。社会媒体挖掘的本意是自动民调,了解客户对于品牌和产品的意见,正式新闻有机构或国家宣传的因素在,是应该加以区分的。可是目前,这种区分还做得不好,很多有影响的传统媒体的新闻被反复在社会媒体中转发传播,与民意混杂在一起。 Some further analysis and findings: 1. The existing data are not very large (400k mentions a year), but the results make sense with decent data quality 2. From geos stats, we know most data on Walmart come from China (dark color) instead of overseas sources 3. From domains stats, the data actually include data from Sina Weibo ( weibo.com ) and Tencent Weibo ( t.qq.com ) although the data flow from these two important Microblog sources is not stable at this point. Also the domains stats show that the major domains are all from China. I know that Walmart is a very influential brand in China and has many stores in cities of China. 4. The net sentiment 48% is fairly high,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emotions stats ( data quality very good ) : big green fonts emotional terms include 放心 (piece of mind) ,喜欢 (like) ,乐 (happy) ,支持 / 推 (support) ,很好 (very good), 不错 (not bad) ,成功 (success) etc. The negative emotional words (in small red font) are not many, including 差劲 (bad) ,抱怨 (complain) ,不喜欢 (dislike) ,垃圾 (garbage) ,很一般 (very so-so: meaning not as good as expected). 5. In the proscons word cloud, the likes include money-saving (省钱/便宜)and first-class service(服务一流); more interesting insights come from the dislikes, including (1) fake beef (using fox meat 狐狸肉事件); (2) recall (召回some product?); (3) cheating(欺诈); (4) scandal(丑闻) etc. 6. In order to drill down to see what negative incidents led to the above dislikes, the Walmart_con_sample shows some related sound bites which look like negative news on some incidents: 1 st sound bite reports CCTV news on Walmart’s fake alcohol and fake meat (using fox meat) incidents; 2 nd sound bite reports using fox meat to fake beef and donkey meat and using chicken to fake beef in the sold burgers at its Sam’s Club; the third sound bite reports three incidents of Walmart at different times and its apologies, including using cheap frozen meat to fake organic green food; using cheap fox meat to fake beef; and its lack of quality control in importing low quality products for sale, having issued 200 permits within 7 years for disqualified products to be on shelf. 7. Note that the above sound bites are selectively collected to show that our system can indeed capture detailed negative incidents of the brand in the media. When I drill down, there are quite some duplicates in our sound bites (one bad news gets re-posted everywhere); another thing is that the negative comments are not mainly from social media users, but from news (state-run news which get posted in social media too). 8. Unlike the overwhelming positive terms in emotions word cloud and the summary, the behavior word cloud shows more or bigger negative behavior terms than the positive terms. This is understandable because of the heavily reported incidents as shown above in the sample sound bites. Eye-catching negative behavior terms include “revealed”(被曝), “take to court”/”being sued”(告上法庭); “closed”(关闭); “have to take off shelf” (下架)etc. 9. From the above negative behavior terms, I drilled down to see more details in the sample sound bites below,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sample discussed in 6. These two sound bites both come from negative news of Walmart, which originated from traditional news and got spread all over Internet. 中国新闻媒体对美国的跨国公司的负面报道跟民意没什么关系,倒往往由某种国际关系的大气候所致。当年为了打压谷歌,硬是给谷歌搜索按上了黄色监管不力的莫须有的大帽子,无视国内的搜索、视频和很多其他网站黄色泛滥到令人发指的露骨程度。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仅如此,最近还听说,由于中美相互指责对方利用网络偷窃情报,IT 业关系恶化,以至于谷歌和苹果等公司在中国遭到进一步打压,连做学问的信息利器 Google Scholar 都被封杀了。造孽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社媒挖掘|478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完美的全营养食品——藜麦
热度 1 dongfang5513 2014-4-15 10:20
藜麦: 原产地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有5000-7000多年的种植历史,藜麦由于具有独特的丰富、全面的营养价值,古代印加人称其为“粮食之母”。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藜麦是唯一一种单体植物即可基本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并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但是由于气候、地理、生产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藜麦在原产地产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近年来由于国际方面强大的需求促使藜麦从安第斯山快速走向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以及一些跨国公司都在积极的寻求新的产地,但是藜麦的种植条件比较苛刻,产地扩展能力有限,藜麦还是供不应求; 中国 的专业农业公司也与南美洲一些藜麦专业公司合作,在国内类似南美洲藜麦生长气候的区域开始种植,相信藜麦在不久的将来会获得百姓的认可。
个人分类: 藜麦|5117 次阅读|5 个评论
特别关注①:跨国公司完成中国种业本土化布阵
热度 3 tongpingya 2013-8-4 15:54
跨国种业公司 要在中国生存、发展、壮大,必须走“本土化”发展之路,特别是“人才本土化”,从企业普通员工到高管人员,从科技专家到政府官员。 十年磨一剑,跨国公司在本土化根基稳固之后,大步进入和快速发展就水到渠成 了。 谁控制了种子,谁就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农业! 新世纪 10 年 ,跨国种业公司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如杜邦 - 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等。 在跨国公司老板的眼里,中国不只是 一个巨大的种子市场,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农业基地 。 跨国公司 把 中国种业纳入全球化战略体系,成为全球化竞争赢得全局性胜利的 重要环节。 跨国公司老板十分清楚,要在中国生存、发展、壮大,必须走“本土化”发展之路,特别是“ 人才本土化 ”。从企业普通员工到高管人员,从科技专家到政府官员,力求尽快地融入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在本土化根基稳固之后,跨国公司的经营决策和快速发展就水到渠成了。 一是 寻求企业合作。要占据中国种业市场,首先必须与大型种子公司合作。上世纪 90 年代,孟山都公司 率先 与河北省种子公司、安徽省种子公司合资成立冀岱棉、安岱棉种公司,抗棉铃虫品种引进中国。 2001 年, 孟山都公司与中种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公司,为杂交玉米进入中国铺平了道路 。 杜邦 - 先锋公司 2002 年 与登海种业 成立先锋 - 登海公司; 2006 年与敦煌种业成立敦煌 - 先锋公司。借此跳板,先锋公司成功地完成了先玉 335 玉米在东北春播区、黄淮海夏播区和西北地区的布局。 二是 开展合作研究。杜邦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合作,发挥各自在应用微生物筛选鉴定、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优势,发掘有效防治重要农作物害虫的目标基因,通过鉴定新型杀虫蛋白基因促进抗虫农作物品种的研发和商业推广。先锋公司将利用分子进化、分子育种以及其他的专利性状改良技术进一步开发目标基因 , 并应用快速性状整合新工艺,将新性状导入高产新品种中,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 2012 年 10 月 12 日 , 杜邦先锋与中国农科院签署《农业基础与应用技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在育种、农作物抗病虫害和生物技术等基础与应用技术领域开展 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研究 。 跨国公司把其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机构全部转入中国,把中国作为全球化科研和种业发展基地。 三是聘任高级顾问。上世纪 80 ~ 90 年代,改革开放掀起科研人员留学、进修、合作研究的出国潮,受到国际咨询机构和跨国种业公司,如洛克菲勒基金会、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ISAAA )的 资助,陆续回国的学人多数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会学会乃至政府机构任职,有的已擢升院士、政协委员或政府官员,在国家科技政策方面有一定话语权,在社会活动中有一定执行力,甚至能左右媒体的宣传导向。跨国公司通过长期铺垫,进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或资助科研项目,或进行合作研究,或聘任为高级顾问,对加速跨国公司本土化发展,顺利建立进入政治、经济、科研决策领域的链条。 。 四是 培养专业人员。 杜邦公司在国内重点大学设立“杜邦奖学金”,覆盖全国的十多所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每年投入 10 万美元,累计受资助大学生已达 2 000 多名。 2010 年 10 月,通过中国农业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启动“孟山都奖学金项目”,包括孟山都奖学金、孟 山都助学金和孟山都最佳论文奖三大奖项,年度奖励金额人民币 30 000 元,优先资助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特别强调学生立志从事农业生命科学与相关技术领域的研发或实业。请注意,这些感恩孟山都栽培的硕士博士陆续进入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担任要职。 。 跨国种业公司顺利地完成中国了本土化布阵, 其最终的目的是让中国的土地种满转基因种子。特别关注 ② :全面推进“转基因主粮商业化”!
361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国式竞争经验可以复制到全球 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xyzchen01 2013-7-30 16:15
经济学人信息部去年底的一项研究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削弱,且跨国公司面临的竞争更加复杂,本地人才正日益被中国企业所吸引,中国在跨国公司议程上的地位似乎已经停止上升。对“中国市场对全球战略至关重要”的认可比例,由2004年的53%下降到2011年的37%。   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统计也显示,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已连续六个月下滑。   中国对外商的吸引力是否减弱?美国、法国等的“制造业回流”激励是否奏效?《财富》百强企业霍尼韦尔(Honeywell)以其自身在中国的实践提出:中国市场仍有很多机会。   霍尼韦尔的业务涉及航空产品和服务,楼宇、家庭和工业控制技术、汽车产品、涡轮增压器以及特性材料和技术。目前霍尼韦尔四大业务集团均已落户中国,旗下所辖的所有业务部门的亚太总部也都已迁至中国,其在华投资总额约6亿美元。   “中国市场在航空航天、自动化控制系统、特性材料和技术以及交通系统都还有很多机会。”霍尼韦尔全球高增长地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沈达理(Shane Tedjarati)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做好中国市场,必须做个“中国式”的竞争者,中国的成功经验亦可以复制到全球其他地区。   财新记者:霍尼韦尔公布的第一财季报告显示,盈利增长17%。在保险事故车辆领域,中国市场的表现强劲。公司目前在中国商业航空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   沈达理:中国民航工业对先进航空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以中国 电销车险 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为例,霍尼韦尔赢得了四个系统的订单,包括辅助动力装置、飞行控制、机轮刹车等。前不久中美经贸合作论坛上,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C919大气数据和惯性基准系统采购和研制合同,与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建立合资公司生产C919机轮、轮胎和刹车系统,总额共计160亿美元。   财新记者:公司发现中国“十二五”规划对新材料有积极的政策扶持,对跨国公司来说,会关注哪些发展方向?   沈达理:以炼油和化工行业为例,未来五年,全球炼油产能的增加有一半以上将在中国,世界60%的汽油和85%的可生物降解洗涤剂,都是使用霍尼韦尔UOP技术生产的。虽然中国化工行业目前处于低潮,希望不久的将来,霍尼韦尔将从在华的一些投资项目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财新记者:除了航空航天、材料等,你们认为有较好增长的业务领域还有哪些?   沈达理:随着政府对安全生产日益严格的监管,以及个人安全防护意识增强,我们在安全安防和低碳能效领域有很多机会。2011年,霍尼韦尔在安徽省滁州市成立了全球最大个人防护用品生产基地,这将促进霍尼韦尔在个人防护用品领域快速增长。   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我们和延华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安防领域整体解决方案应用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而在能效方面,霍尼韦尔的智能电网技术、涡轮增压技术、低全球变暖潜值的制冷剂、发泡剂等技术,在中国都有很好的发展。   财新记者:霍尼韦尔在中国、印度这些地区保持着较快的年复合增长率,你作为高增长地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对中国2012年经济形势整体判断是什么?   沈达理:对所有企业来讲,今年美国和缓慢增长的欧洲地区,将非常具有挑战。2011年霍尼韦尔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大约19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了近20%。我不认为中国经济会硬着陆,而会在一定领域呈现温和下降。而我预计我们仍会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原因在于,公司在四大领域都有业务,覆盖广泛;我们不仅聚焦于高增长地区,还关注缓慢增长以及低增长地区,除了高端市场,中低端市场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中国城市之外,我们也会关注新疆、四川、湖北等中西部地区,我们正在这些地区设立制造基地和办事处,以更好地服务快速增长的中西部市场。   财新记者:去年经济学人做过一个调查,跨国企业面临竞争更加复杂。霍尼韦尔在中国遇到怎样的挑战?   沈达理:对我们而言,做中国式的竞争者,意味着我们要做中国最好的跨国企业,这表示我们的产品必须是客户所需要的,并以最好的产品、最高的质量、对市场最快的反应速度和最适合的价格提供给客户。缺乏这些,我不认为我们可以战胜中国本土的竞争者。   现在的环境确实要比此前稍微复杂些,但我不认为市场对我们不公平。如果我可以在中国成功,我可以战胜中国的竞争者,那我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可以获得成功。   财新记者:你能否说明中国市场的一些特别之处。各国情况差异很大,如何让其它地区分享或者复制?   沈达理:你看中国客户的要求,在安防、安全、节能、环保这些方面,挑战非常大,如果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以满足中国客户的要求,那么也可以在印度、中东、非洲、南美、欧洲、北美这些地区使用,满足当地客户的需求。   霍尼韦尔的战略是“东方服务于西方”和“东方服务于东方”。“西方”并不代表欧洲和北美,而指的是“全球市场”,研发制造于东方市场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广泛地服务于全球市场,这是我们看到的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比如在环保和节能方面,中国污染检测市场就非常大,如果我们能够帮助政府、各级单位解决污染检测的难题,我们就能赢得这个巨大的市场。同样的市场机遇在印度也存在。这也是我之所以愿意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原因,我希望能够与中国市场更贴近些。   记者点评:   熟谙中国经营之道,适应中国的种种特殊性,这自然是商场竞技的利器。记者了解到霍尼韦尔招聘员工的一项改革,即不再把英文作为选拔人才的必要条件,而更看重一线员工反应快、懂业务。   不过,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规则参与制定者和执行者,“特色”趋于淡化,而同时,本土企业的追赶、管理人才的争夺、原来廉价要素资源优势的弱化等,都在筑高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门槛。商战的常胜者惟有时间验证。■
1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锡尚德会不会是倒下的第一个多米诺骨牌?
热度 27 cgh 2013-3-21 09:59
无锡尚德会不会是倒下的第一个多米诺骨牌? 无锡尚德,被称为行业的龙头老大。光伏电力,被称为中国抢占新兴能源领域先机的行业。无锡尚德代表了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环境下的处境。国际上前两年盼望中国救世界,现在可以清楚的看到,盼的不是中国企业的发达,而是中国的尚存的市场份额和跨国公司可以剥削的廉价劳动力。经济的持续低迷,西方的利益逐步转到对中国企业的你死我活的竞争。 然而,中外的区别在于,西方企业可以指挥政治,严格的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的理论,实例就是这两年意大利、希腊的政治变换背后的经济指挥棒,而 2012 年美国大选也可以看到“宰中国,复经济”是主导。而中国则是“两层皮”的格局,经济和政治被西方分别围攻,没有战略思维,没有整体利益。 现在为什么已经没有声音鼓动中国救西方?如果说前几年,中国是一头强壮的牛,西方就像饿得疲弱的狼,一时半会直接上去可能被牛给顶翻了,那时的西方策略就是使劲吹捧,让这头强壮的牛去竭尽全力奔跑。现在,再壮的牛也有累垮的这一天,当肥大的牛跑不动时,狼群露出凶狠的本性,毫不客气的上前噬咬分食。 当欧美打压中国的光伏产业时,几乎没有中国人在意。当美国在思科等的底层促动下高调打压华为和中兴,很多中国人还觉得无所谓,中国企业应该自立,甚至憧憬换个手法进入美国市场。接下来看到的是美国政府和各种企业一致开展的网络黑客事件,很多中国人仍然觉得,这是为了解放世界人们的网络自由,是政治而和经济无关。当无锡尚德倒下之后,中国人眼里呈现的是一个无能的民营企业的没落。但是,接下来,一个个你心里能知道的中国企业倒下,你只有用连自己政府也不能发话管理的国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你将受到更多类似苹果的二等“优待”。。。。 无锡尚德破产震惊业内 尚德电力暴跌 无锡尚德 3 月底启动破产保护程序 · 无锡尚德 3 月底进入破产保护程序 重组由国资接盘 尚德破产成标志性事件 光伏行业债务违约危机爆发 尚德无力还债实施破产重整 创始人曾是中国首富
个人分类: 杂谈|11768 次阅读|53 个评论
这是什么逻辑,我怎么看不懂
liuxuxia126 2013-1-27 15:06
科学和技术进步确实带来过很多灾难与风险,比如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转基因作物的增多会带来物种多样性减少,而转基因侵入传统物种也会带来谷物变化,谷物可能变成杂草。从社会学角度,转基因作物还可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因为转基因技术研发的种子不能进行自然繁殖,它多由大公司研发控制,由此可能导致超级跨国公司对全球支配作用的增强。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25日第409期 想要成为上帝是一个危险的想法 —— 访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吴彤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f3a7f0102e3gl.html 英国人马克.莱纳斯 为妖魔化转基因道歉 ,其中提到有人因为转基因是大公司研发的而反对转基因,我以为逻辑不通。不是因为科学问题而反对。这里就看到中国一个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副理事长,以为转基因作物为国家带来粮食安全隐患的逻辑竟然是转基因技术研发的种子不能进行自然繁殖(假命题,利用转基因技术也可培育常规可留种的品种,在转基因棉花育种中已经有例证。非转基因的杂交种子也不能留种),它多有大公司研发控制(因为是大公司而反对?),超级跨国公司对全球支配作用的增强,在各个领域都存在。不只是在粮食安全领域。
个人分类: 转基因相关|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M2.5与中国公司的国际化
热度 1 heru 2013-1-20 04:23
[转载]PM2.5与中国公司的国际化
经作者授权北欧时报在此发布: 连日来,祖国大地许多地方惨遭雾霾肆虐。各地PM2.5值显示,这次雾霾侵袭毒害之深,范围之广,是空前的,几乎到了极度危害人类健康的程度。北京城区的PM2.5值曾一度逼近1000,到了无法忍受,甚至令人恐怖的地步。如何对付雾霾成了当下全国人民关注的一个话题。 在网上发现各路人马都在世界各地收集点子,有不少好建议,有美国的经验,欧洲的经验,日本的经验,有印度的经验。专家们还给了许多细心的指点和忠告,如不要打开窗户,要擦地不要扫地,要多用和巧用湿毛巾等等。 网上的建议、指点和忠告对治理雾霾有启发。在这里我补充一个想法作为参考,一个直观的可以在中国控制并有可能降低PM2.5值的办法,这就是把中国的工厂一部分开到国外去,将“中国制造”的基地逐渐向海外拓展。 瑞典是全世界人均拥有最多跨国公司的国家。来访的中国官员和企业家们最纳闷的一个问题就是,走遍瑞典怎么看不到什么烟囱,看不到什么工厂,瑞典这个国家的财富从何而来的? 答案至少有二:其一,瑞典绝大多数的工厂已经环境化了,生态化了;就是走进了厂区你也难感受到中国厂区那样的热火朝天。其二,瑞典绝大多数公司都将其主要的 生产基地迁到了海外,可以说是迁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仅仅900多万人口的瑞典居然在中国有一千家瑞典公司!瑞典/北欧人至今还欢喜人们叫他们 VIKING (海盗)。 瑞典和瑞典人的创新能力经常被世人神化。其实瑞典创新的一个最大而且最公开的秘密就是“无为而治”这四个字。瑞典前瞻性地、巧妙地、低调地、或者说是无声无息地利用了全球的资源、全球的人才、全球的智慧为其无为而所为。 为什么整体来讲中国公司国际化的思维还很不到位、海外拓展能力还非常弱?可以说,长期以来,我们被自己广袤的土地所迷惑,我们被自己悠久的(黄土)文化所束缚,我们被自己硕大的市场所绑架,其中也不乏对自己十分地不自信:国内的地基没打好呢,怎么可能走出过门? 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公司国际化有一个全新的规则,就是要敢于在国内基地还没打好,甚至完全没有国内基地的情形下将业务,将生产基地空降到海外,空降到全球,让全球的资源和人才为我选,为我所用。 为什么华为将其欧洲研发的第一站设在斯德哥尔摩的KISTA?因为KISTA是欧洲乃至全球移动技术的前沿。在KISTA转悠,吃个午饭什么的,就能从空气 中,从周围职业人士们的笑语声中,感觉到全球移动技术的前沿在关注些什么。华为将其移动研发中心放在KISTA不知从像爱立信这样的世界一流公司吸引了多 少技术和管理人才。 中国公司国际化难道就这么容易,难道没有文化差异吗? 我的研究心得是中国公司国际化全球化要牢记“八字方针:“跳伞落地,快速学习”。“跳伞落地”指的是我们要放眼世界,要有计划地在全球最具活力和最前沿的 地方跳伞,在那里落地,因为那里有全世界一流的人才、全世界一流的工艺、全世界最精益求精的职业化精神以及在全球永不枯竭的传奇。中国公司的全球化要避免 许多傲慢的西方公司曾经走过的“母鸡下蛋”的弯路。我们要有前瞻性地在科技、创新、环保、低碳、节能、可持续性发展等等方面到海外“借鸡下蛋”。哪个国 家,哪个地区,哪个行业有全世界一流的鸡,中国公司国际化兵团的空降兵就要跳伞落地到哪里。 “快速学习”指的是中国公司要把国际化的过程当成绝好的学习过程。中国有今天,是因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真心地虚心地学习了全世界。今天,要迎来中国公司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新曙光,我们还要真心地虚心地学习全世界。从前我们是请进来学,现在我们要走出去学。 许多公司说,要等在国内发展好了,壮大了,然后才考虑到海外去发展。这是一种已经落伍了的国际化理念。全球化和互联网使信息同步化,我们不得不快速国际化、 快速学习。不然的话,等你想起来到A国去发展的时候你却发现,N只敌军的N个空降师已抢占了A国的N个滩头,你已经无法跳伞了。 “快速学 习”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不要折腾“文化差异”,要领悟“文化是可以习得”的道理。在霍夫斯太德(HOFSTEDE)传统的文化范式的引导下,无数的跨文化 咨询专家们在向中国公司授课的时候,过分地强调“文化差异”,造成我们许多企业眼光短浅,国际化步伐过于缓慢、在许多机会面前踌躇不前。 最新的跨文化管理研究表明,文化不仅是纵向习得的(从自己的祖先学习得来),而且是全方位习得的(从所有的文化学习得来),是可以共享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公司都在同一个人类文化的海洋里傲游。文化价值观是可以自选的,是可以整合。 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思路,它对中国公司的国际化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海洋强国”的新概念适用于中国企业今后三十年海外及全球战略的洗盘。 如果中国公司的生产基地有三分之一开在在海外,中国的PM2.5值一定不会像今天这么高,中国的雾霾一定不会像今天这么糟,中国的环境一定会比今天好。中国 的就业大军也将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在全球范围内,为中国本土和海外基地提供生产、制造、管理、物流等各方面的支持。 有人或许说这样做不是等于向世界输出污染吗?走出去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人对环境的思考会更深刻,行动会更迅捷。走出去的过程更是 集全球智慧为一身的过程。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们不要低估地球村的聪明才智。利用全球的资源、资本、资讯、知识和人才,中国社会某些棘 手的问题很有可能在海外率先得到灵感,迎刃而解,从而反过来激励中国本土的生产基地和中国社会朝着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房晓辉 作者为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
148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基因垄断寡头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是不遗余力打开中国市场
热度 2 蒋高明 2013-1-1 21:11
转基因垄断寡头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中国,就是要拼命轰开中国大门。转基因如果被中国使用,才是黄金技术,如果中国抵制则是垃圾技术,目前,国内外一切被转基因公司豢养的科学家、政客、媒体和商人正在配合美国完成这个使命。看看不断转换脸面(有黄肤色的有黑肤色的还有白肤色的)登台的各种表演就能判断得出。 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市场放纵跨国公司(以及任何一种企业)不择手段地赚钱,纵容它们推卸对产品安全应付的责任,纵容它们推脱对长期后果应负的责任,特别是在转基因产品问题上,美国抢先一步,用一个似是而非的“实质上相同”评价原则( 1992 年),为一切责任“攸关方”免责,把转基因这个疑点极多、问题极大的技术推向消费方,让消费方去承担一切后果,现在转基因正在推向中国,让中国来养活它——中国也许会第二次拯救转基因,但是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美国永久地维持自己在生物技术领域无人可以挑战的霸主地位。而转基因技术实施的后果——环境污染、生物伤害,人类并没有办法去应对。 吕永岩提示:转基因技术投入惊人经费,但解决的问题却只是控制害虫和杂草,人类从来不用转基因技术养活,尤其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转基因技术不仅无用,而且已经过时了。这个“垃圾技术”只是靠攻关中国取得成功,才获得苟延馋喘。现在转基因技术要想生存下去,还得靠中国人吃转基因主粮。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要千方百计鼓动中国实施转基因产业化的原因。今天转基因主流的行为特点,越来越像推销慢性毒药的商人——利用转基因毒害表达的延时性特点,来掩盖转基因技术致命缺陷的实质性。转基因不可逆的特性决定了人类对转基因造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没有任何解决的手段——完全束手无策。救美国和救美国的转基因垃圾技术,这个举动必定要作为罪行而载入史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dvd.html 附:世界不能靠转基因技术养活 , 转基因技术却要靠中国养活 1 。 转基因技术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农田管理。 转基因技术只是控制害虫和控制杂草的技术,二者都属于农作物的栽培管理 ; 人类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比转基因技术更好的办法,更实用、更合理、甚至更经济的办法,去解决栽培管理问题。农作物是否高产,至今和转基因技术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现有农作物的一切高产性状,没有一个是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全部是通过常规育种技术获得的 ;所有的转基因技术项目都不过是:找到一个优秀的常规品种,把外源基因插进去——就这样制造出一个一个转了基因的、生物技术的“植物新品种”,再把它们用专利保护起来。其实 每一个转基因专项课题都必须用非常大比例的资金和精力 ,找到或者育出传统的高产品种,再对它动手术——插入外源基因,或者同转基因的植物杂交。抗虫转基因作物的增产功能,仅是减少虫害导致的减产,在有些条件下表现出的高产,部分地是通过驱赶害虫到邻近地块、降低了天然作物的产量而间接表达的。 2 . 只要生态系统还存在,传统育种技术就没有过时。转基因 主流总在说,转基因技术是不可避免的长远发展方向,他们说传统农业技术已经走到尽头。 其实转基因技术才是最没有用的东西。全世界的人口,从古至今都不是转基因技术养活的; 今后世界上的人口无论有多少,也不靠转基因技术养活。实践已经证明: 采用转基因技术(1)不能真正提高产量、(2)不能降低农药投入,(3)没有提高农民收入,(4)没有做到环境友好 ;转基因技术对种植规模很大的美国等地的农业曾表现了短暂而有限的效果, 对于小规模农业则没有一丝一毫可取之处 ——不论是抗虫还是抗除草剂,都是一样。 转基因技术会很快过时 ,每一代转基因技术都有全面失败的高风险, 而且现在就已经失败了。 但是,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落后的、进步速度缓慢的传统农业技术,永远有提高产量的潜力;只要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还在演化、生命还在演化,传统的农业育种技术就不会过时,因为传统育种技术本身,就是生态和生命演化的组成部分。 把传统农业技术说成走到尽头,没有开发潜力,是别有用心的大谎言——只要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还存在,只要生命还在演化,传统农业的育种技术就没有过时! 今天全球性饥饿的原因,不是农业资源不足、也不是食物生产不足,而是资本主导的市场剥夺了大量的小农和穷人自己养活自己所需要的资源,非农业部门无法提供工作岗位、或者在岗也不能获得足够的工资收入,于是在一个食物充足的年代,全世界饥饿人口越来越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多。如果一项行动的真正目标的确是解决饥饿问题,那就不能像目前这样盲目追随资本主导的市场化和城市化,不应该把更多现在还能养活自己的小农和其他人口驱赶到城市里去,更不是采用转基因技术,而是相反:帮助小农,走非转基因的技术道路。 3 .转基因技术需要中国养活。 世界决不可能靠转基因技术来养活,中国也决不可能靠转基因技术养活,但是转基因技术却需要靠中国来养活。 转基因技术一直被 4 个美国和欧洲的生物技术公司垄断经营,在医药和农业两个方面,直到 2003 年都没有找到足够的应用前景, 一度陷入极大困境。 2004 年曾经面临绝境, 几乎被开发者放弃。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在 2004 年 12 月 2 日发表学术报告说 ,转基因技术的前途在亚洲和中国:只要亚洲和中国接受它,它就是黄金技术,否则就是垃圾技术。 自从美国 2004 打开了中国的大豆市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才得到了一个急剧扩大的销路,转基因技术才有了足够大的空间,一变而成为“黄金技术”,暂时避免了“垃圾技术”命运 。 中国大豆市场 被巧妙地打开 ,中国的市场把转基因从 2003--2004 年的困境中挽救出来。 6 年后的今天,转基因技术再次面临生死考验:继大豆之后,这次生物技术巨头必须打开中国的水稻市场,才能渡过一次更大的全面失败危机,再一次把转基因技术延续下去。世界上所有的生物技术公司和种业公司都来中国淘金了,却没人有兴趣、也没人有时间去研究一下, 转基因农作物一旦作为人类主粮,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会造成什么恶果。 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转基因的农作物绝大部分是做燃料、饲料、工业原料,直接用作人类食品的数量极少,在欧洲几乎没有;主要生产国都力争把绝大部分转基因农作物全部出口到别国去 。在中国情况正相反,水稻是人民直接食用的主粮,转基因的水稻如果商业化,所产稻谷将全部用于国内消费,永远不会出口—— 世界市场现在不打算接受转基因的大米,将来也永远不会接受。 4 . 世界主流媒体对中国转基因“特事特报”。 在转基因技术被一再证明非常不可靠、而且正在节节败退的背景下, 全世界的转基因利益集团却热切期盼中国尽快走上转基因路线,热盼之情溢于言表,因此造就了一些非常奇特的国际新闻和舆论现象。 例如, 2009 年 11 月 27 日中国宣布,批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仅一周之后,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ISAAA )主席克莱夫•詹姆士自己办的《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周报》上,就刊发了他自己的文章(时间: 2009 年 12 月 4 日), 不遗余力地赞扬中国政府批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决策”, 并且很精确地把中国的 Bt 棉花、植酸酶玉米和 Bt 水稻联系在一起,称之为 “中国式三驾马车”,即三种基本农作物一起走转基因路线, 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人类主食一起干——树立一座全球转基因的大里程碑:中国将再一次挽救转基因革命。 非常令人费解的是,在紧随其后长达数月之久的 2010 年初中国转基因大辩论中,一向对中国事务非常饶舌的全世界主流媒体,这一次却自始至终屏息静气地观战,一言未发,对中国的转基因激辩至今没有发表过任何报道和评论!半年多过后, 2010 年 9 月 17 日,国际先驱导报的“老鼠没了”报道发表,中国的转基因讨论再次升温。两天之后, 9 月 19 日,美国广播公司 ABC 中文网页上出现了一条极短的新闻:“中国冀望基因技术解决粮食供应难题”,内容却是讲克隆猪的, 新闻来源竟没有给出;但是在网络上有两天前( 9 月 17 日)路透社的一条报道,内容一模一样,一字不差,虽然内容是讲深圳的第一头克隆猪, 中文题目却是:“国际专家:促使(全世界的)公众接受转基因,中国可以起到带头作用”,而那个标题的英文原意不是这样,正确的译文其实是:“技术帮助中国支撑人口增长”。 采用这样的神奇报道手法,对国际最知名媒体来说,实属罕见。 两大媒体一唱一和制造“中国要带头接受转基因为其他国家做榜样”的虚假舆论,还做了一个“名实不符”的怪报道! 它们其实是在制造舆论压力, 推着中国在转基因的路线上继续往前走,不要停顿下来——它们要中国继续为全世界(仅指发展中国家)做转基因的表率,千万不要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停下来,拐个弯,甚至“下线”。 中国决定要全面走转基因的技术路线时,国际利益集团、国际主流媒体都为中国的决定而兴高采烈:但他们决不是为我们而高兴。他们是为他们自己高兴。转基因农作物、转基因工程等等问题,从总体上讲,从来都不完全是科学或者技术,更主要的是政治,而且是国际政治。 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市场放纵跨国公司(以及任何一种企业)不择手段地赚钱,纵容它们推卸对产品安全应付的责任,纵容它们推脱对长期后果应负的责任,特别是在转基因产品问题上,美国抢先一步,用一个似是而非的“实质上相同”评价原则( 1992 年),为一切责任“攸关方”免责, 把转基因这个疑点极多、问题极大的技术推向消费方,让消费方去承担一切后果,现在转基因正在推向中国,让中国来养活它——中国也许会第二次拯救转基因,但是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美国永久地维持自己在生物技术领域无人可以挑战的霸主地位。而转基因技术实施的后果——环境污染、生物伤害,人类并没有办法去应对。 人类对转基因造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没有任何解决的手段——完全束手无策。 在很大的程度上,主流忽视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释放转基因后的生态危机,将来在挑战全人类、向全球扩散的时候,是不会尊重国界线的。 5 . 转基因科学、转基因技术变成了政治立场问题。 为了保证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里永远的主导地位,转了基因的食品安全还是不安全、是否应该商业化推广,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和立场问题——你站在哪一边,决定你的“科学”判断。 转基因的长期性、不可逆的恶果,是转基因主流推手一直竭尽全力否认和掩盖的事情 。 今天转基因主流的行为特点,越来越像推销慢性毒药的商人——利用转基因毒害表达的延时性特点,来掩盖转基因技术致命缺陷的实质性 ,用转基因作物在极短时期内的出色表现——昙花一现般的出色,来为转基因的农作物品种做广告,为推广转基因的种子开路。 中国在 2009 年决定把两种水稻和一种玉米转基因,是一个太过仓促的错误决定,错把失败的技术当作长远的方向;现在仍然要坚持商业化计划,侥幸期待短时间内的有限的效益, 无视已经显现的生态异象和转基因释放之间的关系,无视公众的反对,借用转基因问题的延时性特点,不采取任何行动改正明显的错误——这无异于把一个延时性问题的解决,向后推给下届政府和下一代科学家,那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中国不应该再一次解救转基因于困境、绝境。中国一旦拒绝了转基因,全球的局面就会改变,转基因的祸害将受到一定约束。同样,中国一旦把转基因主粮商品化付诸实施,转基因的全球局势也要改变——起死回生。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中国应该立即停止转基因主粮和食品商业化的所有技术项目。 把转基因作物和天然农作物规定为“实质上相同”,是完全彻底错误的。主流一直用这个来自于政治合法性的所谓原则,作为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评价原则。我们需要彻底颠覆这个荒谬的“实质上相同”。 中国不应该第二次拯救转基因,而是应该立刻脱离转基因技术路线,回归正确的有机多样化生态平衡的技术路线。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194 次阅读|4 个评论
超级省钱秘笈三则
热度 1 sheep021 2012-12-6 09:55
省钱秘笈: 1 诺基亚2亿美元变卖总部大楼 回租后继续办公 诺基亚公司已经将其位于芬兰埃斯波的总部大楼以1.7亿欧元(约合2.2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芬兰房地产企业Exilion,而诺基亚将从该公司回租该大楼用于办公。 2 英国政府为节省开支给所有陆军休假一个月 这项决定意味着所有陆军军营和其他一些军事地点将关闭近一个月。 3美国一些社区开始自印钞票,在社区内流通 。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一些社区开始自印钞票,在社区内流通。这种在外人眼里具有“垄断”性质的“社区货币”,通过间接向社区居民提供折扣,鼓励人们光顾本地商家。 4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计划裁员10% 据荷兰《电讯报》12月3日报道,为削减成本,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计划裁员10%,约3000人。KLM的合作伙伴法国航空公司则预计将有5000个岗位被裁减。 · 美国杜邦公司计划裁员1500人 2012-10-24 · 诺基亚将关闭韩国工厂 计划裁员75% 2012-09-25 · 夏普计划裁员1.1万员工 暂不涉及中国地区 2012-09-25 总结:所谓省钱,无非两点 开源,节流而已。这个冬天有点冷。冷主收藏,各位老板,各位同仁,还真得悠着点。熬得过严冬,才是胜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09 次阅读|1 个评论
SCI论文的其它效应
热度 21 Taylorwang 2012-11-1 07:56
科学网上最近几个月以来,网上“争鸣”的热点主要有转基因问题,及 SCI 论文有没有用的问题。转基因产品虽然还存在争论,但在美国已大规模使用了也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也有不少转基因产品在销售。 SCI 论文目前在国内的主流高校,仍是作为评职称,业务考核的主要指标。 SCI 论文因为审稿程序更规范,且没有国内部分杂志存在的“人情稿”问题,一般人都认可它的学术价值,但普遍都认为 SCI 论文几乎没有实用性。我这里从我亲身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介绍 SCI 论文的“实用性”。 前段时间我们学院的院长收到国内一所兄弟大学的教授发来的电子邮件,对方询问我们是如何与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形成合作协议的。因这个企业是与我们课题组合作的,院长就将这封电子邮件转给我,让我回复。 AP ( Air Product )作为一家世界五百强的气体产品公司,他们本身有比较强的研究开发及信息收集能力,他们了解到我们从事臭氧应用于水处理领域的一些专利,及发表在国外的 SCI 论文,由于他们准备拓展气体产品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特别是用纯氧制臭氧,并应用于废水处理领域,在经过几轮沟通后, AP 与我们合作就顺理成章了,主动联系我们,提出了二个应用臭氧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达成互惠的协议。 另外一家世界五百强的气体产品公司,普莱克斯公司,了解到我们在臭氧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们的一名刚从同济大学毕业招聘到他们公司的博士,主动联系我,探讨与我们合作的可能,但他们是 AP 的竞争对手,了解到我们已与 AP 合作了,只能表示遗憾。 跨国企业安美特(中国)化学有限公司,是电路板制造化学试剂的大型专业公司,同样,他们也收集国外发表的关于废水处理新技术方面的 SCI 论文,看到我们的一篇化学氧化与生物联合处理废水的 SCI 论文后,用电子邮件与我联系,他们公司就在广州,我就去他们公司进行了面谈,在交谈过程中,他们拿出在废水深度处理领域查到的 SCI 的相关论文。从这些论文中,除了我们的研究论文,我也看到了德国的研究工作者在 2000 年就研究了先臭氧氧化,然后再用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而我们在国内 2005 年申请的发明专利,差不多是采用相同的方法。当然,我们现在申请发明专利,不仅查国内的文献,专利,也查国外的文献了。我告诉他们,我们现在开发了更好的深度处理方法是臭氧氧化与生化反应在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且有比较好的处理效果,该技术也申请了发明专利,且获得授权。他们讲,要等我们有大规模实际工业应用后,再具体谈合作。后来我们一直作为朋友联系着,他们公司过年过节都有一些如月饼,贺卡等礼品寄给我们。最近我主动跟他们联系,告诉他们该技术每天深度处理 5000 吨废水的大型工程已成功运行,且效果很好。他们非常感兴趣,将安排去看我们的这项新工程,并准备开始真正的合作。 其实这些国际一流的公司,有一帮研究人员,除做研究外,也在搞科技信息收集,若你真的做出突出的研究成果,申请了发明专利,发表了有影响力的论文,他们会主动找你,而不用你去找他们的。我有一篇关于氧化铁红清洁生产的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的一个 SCI 影响因子只有 1.2 的杂志上,德国的朗盛公司总部的研发人员,在德国看到了这篇论文,他们的研发主管从德国飞到上海的分公司,很快请我去上海交流谈合作的可能。我到了上海,告诉他们那个研究报告只是探索一种新方法,文章没有讨论生产成本问题,实际上处理成本是比较高的,离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大家很客气地进行交谈,他们请我参观了他们的生产工厂,后来没有实质的合作内容。但我国是氧化铁红生产大国,虽然在国际的品牌产品销售中,我国所占的份额不大,但初级氧化铁红的产量,我国占全世界的 70% 的产量,且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氨氮废水污染也比较严重,这也一直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该领域进行研究,申请了几项发明专利,发表了一些论文,最近技术应取得重大进展。开发的技术必须尽快推广,我们与朗盛公司已存在联系,当我再找他们时,就相对要容易多了。 所以,我给兄弟大学教授的回复就是:若你们的研究已取得了成果,一定要先申请专利,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然后再发表论文,一些国内公司,也会关注国内的杂志论文(我在国内的一些工程项目,有不少是通过国内发表的论文被他们看到,然后再找到我们的),而要引起跨国公司的关注,就必须是 SCI 论文了。在相关领域,这些国际公司会通过 SCI 论文,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动向,有可能他们就会主动与你联系了!
15717 次阅读|46 个评论
豆油迷局:压榨能力疯狂扩张推动大豆进口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2-10-31 22:42
从膳食均衡营养的角度看,我们并不需要每年进口5000万吨美洲转基因大豆。目前我国国民食用油表观消费已经达到每日50g,而实际上根据我国国民饮食结构,每日30g的食用油消费量已经足够了。 实际上是压榨能力疯狂扩张在推动大豆进口。大豆加工是一个风险比较高的行业,但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开工一年赚的钱就足够其弥补来年的停产,这也正是为什么各个企业争相上马油脂加工项目的原因。截至2011年年底,国内大豆日加工压榨能力达到32.16万吨,年加工压榨能力达到1.16亿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粮集团仍有8000吨/日的在建项目,完工后,中粮总产能将达到3.05万吨/日;中储粮有6000吨/日的在建项目;金光油8000吨/日在建项目,完工后,其总产能将达到1.16万吨/日。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年底,国内大豆压榨产能将接近1.25亿吨。而进口大豆加国产大豆,全国大豆总供应量也不超过7000万吨,也就是近50%的大豆压榨能力处于闲置状态。 序号 企业名称 2012年压榨能力(万吨 /年) 占全国产能比重( %) 工厂数量 1 益海嘉里 1587 12.7 17 2 中粮集团 1161 9.29 13 3 九三集团 828 6.62 9 4 中纺集团 660 5.28 9 5 渤海集团 630 5.04 4 6 嘉吉公司 495 3.96 5 7 来宝公司 480 3.84 5 8 东凌集团 375 3.00 2 9 邦基公司 369 2.95 4 10 中储油 360 2.88 4 11 汇福集团 300 2.40 1 12 阳光集团 200 1.58 6 13 达孚集团 129 1.03 2 合计: 7572 60.58 81 至于AMD、嘉吉、邦吉、路易达孚、益海这些跨国粮商更看重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关心的是消化上游原料,并不太理会国内大豆压榨环节亏损还是盈利,实际上很多都是亏的。这些跨国公司通常还会利用各国税率的不同进行战略安排,比如新加坡的所得税率只有5%,而国内是25%,他们就可以选择在国外盈利国内亏损,少缴或者不缴税,在全球的产业链范围内实现更大盈利。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759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反感撒谎行为,并不表示我反对转基因!
热度 14 qpzeng 2012-9-2 16:30
转基因既是科学技术,也是商业行为,不管等多久,转基因产品最终将以商品的形式出售。如果中国不开展转基因研究,不推出转基因产品,那么中国偌大的消费市场将来必然要拱手交给外国人把持和经营的转基因产品跨国公司,如孟山都、先正达、杜邦先锋等。 我的“本业”就是转基因,而且前后从事转基因植物研究长达20余年,现在我手头就有花费自己多年心血研发的高产青蒿素转基因青蒿!可是,中国民间反转基因的呼声甚嚣尘上,依靠我个人乃至所有从事转基因研究者的能力,恐怕这一辈子都看不到自己研制的转基因产品上市的希望! 我不愿意把我宝贵的科研生命浪费在一个“触犯众怒”的转基因事业上,我退却了,我逃跑了,我是个地地道道的转基因失败者!我不得不这样考虑,与其下半辈子似“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不如利用余下短暂的生命为民造福。于是,我彻底放弃了转基因研究,半路出家改行从事药理学和药物学研究了。 这次绿色和平组织揭露华裔科学家唐广文在湖南衡阳市某小学开展转基因大米的人体试验,让国人的愤怒情绪再次勃发。我针对整个事件的不透明及政府的不作为发表了一篇博文——转基因大米试验,究竟谁在撒谎?引来广泛关注!我写此篇博文的目的是痛斥撒谎行为,但并不代表我反转基因! 民众尤其是不太懂转基因的非专业人士反对转基因本人表示理解,但若专业人士反转基因我就不能原谅!我不知道科学网博主蒋XX算不算专业人士,但他沾上“植物”的光,我想应该懂点“遗传”和“基因”吧?可是,他是科学网上绝无仅有的反转基因“专业人士”。说实话,科学网为这种猖狂的反转基因分子提供如此宽阔的表演舞台,令我感到非常遗憾! 很多人不了解我曾经是个坚定的转基因支持者和斗士!我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遗传修饰植物》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反应器——转基因与代谢工程》两书中不遗余力地宣传转基因,而且在过去写的科学网博文中也连篇累牍地宣扬转基因。下面我就把以前的几篇旧文原封不动地贴出来,大家叫骂也好,喊打也好,随你们的便!从今天开始,我准备休博一周,让你们骂个痛快,等到下个周末我才来“抹口水”! 【非专业人士不要随意质疑专业问题】 转基因是一个很专业的字眼,转基因作物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我发现越是不懂转基因的非专业人士(学文科或数理化的学者)越喜欢对他们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或完全不懂的专业问题说三道四! 非专业人士要对转基因植物发表看法,请先搞清楚基因是个什么东西以及弄明白转基因是怎么做的!郎咸平反对转基因,因为他根本不懂基因,更不懂转基因及转基因作物,奉劝他还是多谈谈房价和股价吧! 方舟子支持转基因,因为他懂得基因、转基因和转基因作物,而且他知道一个人的知识体系有限,敢打生物医学的假,但不会贸然打数理化的假!如今是“隔行如隔山”啊! 有人抱怨“100多个生物学家和人大代表中10个生物学院士”竟然联名支持转基因主粮是“让科学界蒙羞千古的表现,将会永远成为人类科学史上最丑陋最黑暗的一页”,不知这话从何说起!难道这些生物学权威人人都没脑子?个个都昧着良心说话?非也,这恰恰说明惟有专业人士在专业问题上最有发言权! 转基因专家向外行科学家及非专业人士解释转基因并不难,也不是解释不清楚,而是他们根本就不听或者不想听!我曾经在科学网就转基因问题发表过几篇博文,似乎没有多大反响。 转基因专家的聪明做法是等待!同时创造在产量上达到或超过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的转基因主粮品种!当未来粮食出现短缺时,如果郎咸平之类不吃转基因主粮,那就让他们饿肚皮吧! 【由“非转基因”广告词所想到的】 最近经常在电视上听到“非转基因”的广告词,严重误导了全民大众的科学观和是非观,应该受到口诛笔伐!同时郑重地告诫工商管理部门、电视广告审查机构的“外行们”,如果你们不知道如何把关这类涉及科学的广告词,应该多听听科学家们的意见,千万不要愚弄不明真相的平民百姓,也算是为提高国民整体科学素质献一份爱心。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前不久有多名知名学者联名反对转基因作物,我稍微注意了一下,联名者似乎大部分都是社会科学家。我没有逐一核对,不敢说是否有自然科学家甚至生物学家。这让我颇有感慨:你们这些人是否应该算是“外行们”呢?你们是否真的知道转基因是怎么回事呢?如果不清不楚,最好是少说为妙。 更有甚者,转基因作物的推广种植在中国举步维艰,仅有抗虫棉等少量转基因植物得到应用,转基因水稻至今仍未被农业部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经营,湖北省农业厅还因未能有效阻截转基因水稻的大田种植而受到指责!可见科学要深入人心任重而道远!本人不才也无大能耐,但历来就是转基因作物的坚定支持者,并为之摇旗呐喊。在此也希望有识之士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在中国早日推广转基因作物而共同努力! 【转基因:不是有不有害而是有不有利】 谈到转基因,我在科学网上、中国大众中、全世界人群里无疑都是极少数,因为从事转基因研究的专业人士毕竟是少数,但我坚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首先申明,我既不是转基因作物的“救世主”,也不是转基因公司的“代言人”!我在这里谈转基因完全是出于一个学者的良知和责任感!为了真理和真相,我不怕跟持异议者闹翻,甚至得罪朋友也在所不惜!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同样,关于转基因作物,外行看看热闹就好了,何必过分关注呢?像郎咸平这样的人,不去评价楼价和股价,却跳出来反对转基因作物,令人费解!当然,我尊重他有质疑的权利,也相信你有关注的理由! 我知道,你担心转基因主粮一旦推广了,你、你的家人、乃至全中国人民都会“被吃转基因饭”,从此没有了知情权和选择权!这完全是个误会,各种上市的转基因商品都有明确的标识供你选择,你完全可以不买!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需要理由!除非是希特勒法西斯,谁会把转基因粮油端上你的饭桌强迫你食用呢? 还有,你担心转基因公司想赚你的钱,非让你买他们生产的有毒食品不可!这也是冤枉好人!难道转基因公司主管和他们的老婆孩子就不用吃饭?或者他们吃了转基因毒素后另有解药?孟山都可以开发转基因作物,我也可以创办转基因公司啊,加上转基因专利都是会过期的,国外公司绝对不能垄断转基因作物的种子供应链,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转基因作物与除草剂、杀虫剂配套。 另外,你打赌说转基因人士不敢吃转基因食品,也是小看了转基因人士!请你告诉我,那个有名有姓的转基因人士拒绝吃转基因食品?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转基因粮油并不是转基因人士自家开的作坊生产的,他买的粮油出自跟你一样的超市,你不怕,他怕什么呢?或者反过来说,他不怕,你怕什么呢? 本来我应该从科学的角度详细解释为什么转基因作物没有害处,但因为大多数非专业人士要么听不懂,要么不愿听,所以我不得不用一些不言自明的道理进行讲解,不知你是否理解了我的意思呢? 我还要告诉你,现在转基因作物不是有不有害的问题,而是有不有利的问题!种子贵了,没人买!不省农药化肥,也没人买!赚不到钱,更没人买!你去乡下问问,看有谁敢强迫农民种植不赚钱的转基因作物?! 说老实话,现有的转基因作物,特别是已经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仅仅具有抗虫和抗除草剂等少数性状,其产量和质量性状完全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它们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上还没有展现出什么优势!在中国,由于农民并不习惯使用除草剂,因此能推广的转基因作物就只剩下抗虫性这个性状了,而且抗虫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某种抗虫作物种植久了,目标害虫没了,但非目标害虫有了!最后还得换用另一种抗虫作物! 总而言之,现在并不是转基因人士强迫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而是农民需要的转基因作物还没有培育出来! 【驳蒋高明“从超级细菌到超级杂草和超级害虫”中的错误观点!】 蒋高明先生在中国学术界算得上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在国际上也有回声!只不过他的知名度主要建立在“反转基因斗士”的盛名之上。他历来以植物生态学家的身份在电台、电视台及平面媒体上高调反对转基因作物,而且经常在科学网博客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反对转基因并鼓吹“生态农业”,现在又拿超级细菌、超级杂草和超级害虫说事(参见 从超级细菌到超级杂草和超级害虫 )!我下面就以任何非专业人士都看得懂的质朴语言来驳斥该文中的一些错误观点! 文章写到:“ 本来,人类利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是为了抑制有害细菌繁殖,不料物极必反,在大量抗生素诱导下,细菌发生了进化,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继续与人类为敌 ”。超级细菌的出现,难道就能否定抗生素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如果没有青霉素,不知多少人会死于皮肤感染!如果没有链霉素,不知又有多少人会死于肺结核!超级细菌的出现固然是抗生素滥用的结果,但不用抗生素细菌照样会在地球上横行霸道!超级细菌的出现并不会让人类束手无策,研制新的抗生素就能抵御超级细菌,这不正是药物科学家们的日常工作么?如果几种抗生素就够了,那么有必要推出几十、上百种抗生素吗?人类与病原体的博弈永远也不会停息! 文章继续写道:“ 无独有偶,科学家试图转入抗除草剂的基因,让作物更耐日益增长的除草剂,从而可以放心使用除草剂灭杀那些杂草,不料反而刺激了杂草的进化,那些杂草缴获了人类的基因武器,更加具有抗除草剂的能力,成为超级杂草。人类不得不回到用人力除草的年代,一下子倒退了近半个世纪 ”。超级杂草的出现,难道就能否定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贡献?在人少地多的欧美,离开除草剂后粮食作物几乎将颗粒无收!其他作物也会被杂草淹没而大面积歉收!难道要让欧美农场主不用除草剂,依靠手工清除那一望无际的大田中的全部杂草?超级杂草又有什么可怕呢?抗除草剂基因多的是,有多拷贝酶基因、突变酶基因、解毒基因等,开发新的抗除草剂基因、培育新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不就是转基因科学家们的日常工作吗?既然有那么多除草剂在市面上销售,当然要针对每种除草剂培育多种转基因抗除草剂植物! 文章还写道:“ 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了害虫身上,试图用高毒性的农药并没有控制住害虫,试图用转基因的办法灭杀,反而也刺激了害虫的进化,出现了超级害虫 ”。超级害虫的出现更不能贬低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功劳!反过来说,没有转基因抗虫作物,难道害虫就会自动死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随着人口的增加,作物的扩种,害虫种群必然增大,这与种不种植转基因作物没有关系。再说抗虫基因也不是只有一两种,除了苏云金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还有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淀粉酶抑制基因、凝集素基因等。对付超级害虫,只需要利用新的抗虫基因培育新的抗虫转基因作物,这正是转基因科学家的任务!自然界有成千上万种害虫,区区一两种害虫对转基因抗虫作物产生抗性有什么奇怪呢? 文章最后写道:“ 从超级细菌,到超级害虫,超级杂草,人类在与物种斗与天斗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呢?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类是否该放下狂妄的架子,认真思考一下与大自然的关系呢?当自然生态平衡被打乱,进化的轨道被中断,那些率先被大自然淘汰出局的难道不会是人类吗? 建议那些自称掌握了生物命运的转基因专家们,认真看一看下面的文章,再来看一看你手中的“基因枪”,随着这一声声的转基因“枪响”,成百上千的物种被转基因的时候,是否在对大自然造孽呢? 当生命进化的轨迹止于人类发明的所谓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时侯,这是当年的达尔文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 ”。 蒋先生总是喜欢从“由于有…”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知道从“如果没有…”的角度回答问题。有一句成语很适合他的论点:“因噎废食”!凡是出了问题的事情,不是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而是一味指责不该做那样的事情,摆出一副“事后诸葛亮”的面孔!按照他的逻辑,农业科学技术完全没有发展的必要,农民们只要像老祖宗那样“刀耕火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靠天吃饭,那就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生态农业”,就能保持生态平衡了!全中国的农村这么大,你岂能让家家户户花钱将大片田地用丝网罩起来防虫?还是你要建议人人下田用手工拔除农田杂草? 试问蒋先生, 如果不搞农业技术革命,国家办那么多农业院校和农科院、农科所干什么?全中国的纳税人花那么多钱养活你我这样的科学家又有什么用?还不如“卸甲归田”,随老农们下地干活好了! PS:我在科学网发表的关于转基因科普内容的精选博文链接: 科学、理性、客观地看待转基因及转基因作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354892.html ) 转基因水稻蛋白质含量增加是件好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383844.html )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3178 次阅读|32 个评论
弱弱地问一句:我国经济真的要完蛋了?!
热度 15 duke01361 2012-8-1 10:13
关注中国经济 弱弱地问一句:我国经济真的要“完蛋”了? 今见我国的《联合早报》登出商务部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吴迪先生/女士的文章《疯狂的中国经济泡沫》。读罢让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据吴常务理事的看法,我国经济“乱象丛生”行将“完蛋”!而且,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泡沫的妈妈”(“全球经济泡沫之母”)!各国人民抱怨纷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牛人帮助解惑! 吴迪:疯狂的中国经济泡沫 (2012-08-01) ● 吴迪 经济纵横   中国奇迹所带来的大宗商品泡沫正在破灭,石油、煤炭、铁矿石价格都在下挫。曾几何时,人们认为“中国制造”会不断在全球攻城拔寨,中国房地产市场会抛离一个又一个高峰,却不想这两个撬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杠杆会断裂。在这个背景下,许多中国企业开始对大宗商品采购合同进行违约。   根据路透社最近的报道,目前很多中国企业要求推迟煤炭和铁矿石采购合同的执行甚至是拒绝执行合同。目前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降温的速度快于市场预期,中国经济的下滑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宗商品的需求。今年4月份的工业产出增长下降到了2009年5月以来最缓慢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降到十年以来最低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煤炭和基本金属的采购商,中国打一个喷嚏,全世界大宗商品供应商都得感冒。  中国采购商为生存只好违约     中国的很多经济数据都经过刻意修饰,无法揭示真实的经济图景( 真是这样么?我如何就不知道这些事情? ) 。在这种情况下,发电总量就成为窥测中国经济活动总量健康状况的重要数据。根据全球新兴市场商业资讯(EMIS)的CEIC数据,中国的发电总量增长速度下滑得相当厉害,目前的水平甚至比2009年经济危机爆发时都低许多 ( 真是这样么?是不是节约用电的结果? )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眼下电煤价格下滑和中国电煤采购合同违约增加这两者之间交相呼应,形成了恶性循环。路透社的报道充分反映了这方面情况有多糟:一个中国采购商收到了六个违约电煤采购合同打折出售的邀约。这些合约是今年4月初签订的,而今每公吨的价格已经下降了10美元左右,如果这些合同如约履行,每一好望角型船的电煤都会让采购商承受大约150万美元的损失。这还不包括集装箱运费率的损失。采购商为了生存除了违约别无他途。 ( 真是这样么?其实也没什么啦,无商不奸啊!违约罚点钱就是了,反正我们有的是! )   除了电煤之外,中国经济的下滑还严重压抑了铁矿石等基本金属的需求和价格。中国的建筑业占据了全球钢铁需求的五分之一强, ( 真是这样么?让人骄傲! ) 是全球铁矿石价格的主要推手之一。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业遭受了国家紧缩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双重打压,已开始进入了漫长的萧条期,这种情况使得诸如澳大利亚在内的铁矿石大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愈来愈难。为此,今年5月世界最大的矿业巨头必和必拓集团(BHP BILLITON)的董事主席杰克·纳瑟(Jacques Nasser)不得不宣布放弃800亿美元的新项目投资计划。 ( 真是这样么?,抱歉啦!肥水不流外人田啦! )   关于铁矿石在中国的厄运,路透社有非常令人惊恐的报道:中国对铁矿石的胃口已经完全被噎住了,铁矿石不停地进来,周转得却相当慢,工人们不得不开始用谷仓和停车场来存放铁矿石货物。 ( 真是这样么?澳洲人打电话告诉我说,中国人用我们的矿石填湖啦!咋都装“谷仓”了?笑话! ) 全中国最大的上海保税仓库的铜矿存货已达60万公吨,是过去四年平均水平的两倍,铁矿石存货比过去四年平均水平(7400万公吨)多三分之一 ( 真是这样么?那说明我们货源和原材料很充足啊!难道不是这样么? ) 。以往的情况是,第一季度中国的铁矿石库存增加,第二季度由于工业活动开始加速,铁矿石库存减少,今年却没有重复这种情况。中国经济已经丧失了消化这么多铁矿石的胃口。 一切泡沫都逃不了破裂的命运    西方许多投资大鳄戏称中国是“全球经济泡沫之母”( 真是这样么?全是胡说八道啦! ) ,意指中国的经济泡沫是石油、铁矿石等泡沫形成的重要原因。当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时,大宗商品本来要折戟沉沙,但是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大兴土木,硬生生地把大宗商品将要破灭的泡沫吹得更大。 ( 真是这样么?我们肺活量很大,这你嫉妒? ) 根据《国际混凝土评论》的数据,中国的人均混凝土消费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全世界最大的,远远地把其他国家甩在身后 ( 真是这样么?我们消费能力很强的! ) 。这也就是为什么房地产业的泡沫已经到了不在调控中循序渐进的破灭就必将突然爆破的地步 ( 真是这样么?那不成了房倒屋塌了? ) 。2010年,中国建筑业产值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是20%,固定资产投资GDP占比是50%,国内消费GDP占比却只有34.94% ( 真是这样么?我们生吃减用这也要抱怨么? ) 。所不同的是,2010年欧美的债务情况远远好过现在,所以中国的出口需求还可以弥补国内消费的不足。目前欧美的债务问题已病入膏肓,中国的出口需求已经严重萎缩,以前那种压抑内需,高投资高泡沫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以为继 ( 真是这样么?这没什么啦!我们自产自销也就好啦 ) 。 一切泡沫都逃脱不了破裂的命运。2007年当全世界都认为美国的房子价格只有往上一条路,次贷危机爆发,泡沫破灭,房价开始跳水,一直到现在美国依然在衰退边缘挣扎。次贷危机是因为抵押物(房产等资产)价值预期过高,也就是资产价格套利空间预期过大而过度延伸的信贷供应。当资产价值预期破灭,坏账大面积产生,导致抵押物大量被银行收回,从而资产贬值和坏账大面积产生交相呼应,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也存在过高的资产(房产与Made in China等)预期,以及过度延伸的信贷供应 ( 真是这样么?,不是很多人说,我们的经济“安”啦! ) 。这个泡沫是有意识地自行破裂,还是无意识地突然暴力破裂,将决定中国经济是否硬着陆的命运 ( 真是这样么?那请闪开,不要砸着打酱油的才好啊 ) 。 作者是中国商务部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如果一切是真的这样,这不就是说我国经济行将完蛋了?!难道真的是这样么?!
个人分类: Life a Bit|10931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贾庆林出席第五届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开幕式
whyhoo 2012-6-23 18:23
贾庆林在第五届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上强调 深化互利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   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顾瑞珍)第五届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22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强调,当前情况下,更加需要加强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各国政府之间的通力合作,积极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贾庆林说,2007年以来,在联合国大力支持下,有关方面积极参与和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的不懈努力下,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会议秉承联合国发展理念,贯彻“平等、诚信、合作、共赢”宗旨,汇集智慧力量,共谋繁荣发展,成为中外跨国公司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成为中外企业领袖与政府部门沟通对话的常态机制,成为经济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盛会。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本届圆桌会议以“促进跨国公司投资,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有利于深化中外跨国公司互惠合作,有利于广泛凝聚共识、共同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增长。   贾庆林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极大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与融合,显著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凭借着在经济上的强大控制力、科技上的持续创新力和文化上的广泛影响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引擎。同时也应看到,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仍未结束,欧美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持续,新的国际经济治理格局尚未形成,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深刻转型,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创新正在孕育。这些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对跨国公司在促进经济复苏、推动结构调整、引领科技变革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   贾庆林强调,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过去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面对世界、面向未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会变,中国加强与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深层次合作的既定方针不会变。为进一步推动中外跨国公司互利合作,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要继续扩大双向投资,不断提升合作层次,更好履行社会责任。中外跨国公司借助圆桌会议这一高端平台,加强沟通、增进交流、深化合作,携手应对新的时代挑战,为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大会发来贺信,表示祝贺。   杜青林、郑万通出席开幕式。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6/22/content_2167748.htm
个人分类: 经济|1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生命科学产业的一点思考
热度 1 acthinker 2012-4-6 10:37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基础科学不强大的情况下建立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高科技产业。中国也是一样的。电子信息行业我们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至今仍然谈不上完整的IT产业链,完全自主的创新。至于投入更少的生命科学和药物产业,更是不能有高期望。 生物技术产业断裂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原创科学发现太少。因为其活动本身所产生的产品需求创造的现金流,并不足以支撑提供技术产品的技术开发。而国 内的企业要想打开国际市场,想以技术立身,那更是可能性不大。要想促进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一个是要打开国际市场,一个是要创造内需,既加大我国的生命科 学研究投入和队伍规模。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运行规律。如果把科研看成一个产业,则我们大部分原创思想来自国外(研发),实验是在国内进行(生产),而发表文章则是在国外的刊物上 (市场)。大部分有用的科研成果也会立即被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收入囊中。这样的科研活动和我国其他的技术工业没有差别,只是利用了国内的廉价的学生劳动 力。因为文章是发表在国际刊物上,这决定了我们的实验条件要和国际接轨,所以国外的高科技公司具有先天的品牌优势和高质量同行的口碑。国内企业当然竞争不 过国外的公司。廉价成为大多数公司的武器。但是廉价只能维持生存,其可怜的现金流是不能支持技术研发活动的。 另一个重要问题,我 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高风险的科学研究并不是国家的当前重要现实需求。通过仿制和二次创新是我们提升国家整体技术水平的主要的也是务实的手段,毕竟学 习现成的风险,难度和成本都要小。我们在评价我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产业发展时,也不能用美国的标准来衡量。而是要结合我国的科技基础和现实需求,务实的看 待自身。 如何摆脱自卑的心态,摆脱对科技强国的心理依赖,是提升自身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对国外产品的依赖,使得国内产品先天遭受歧视性对待。这一方面打击民营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也直接扼杀了国内市场本该提供本国公司成长进步的机会。 作于2010年秋 附: 生命科学在中国的困境:断了的产业链(饶毅 施一公)
个人分类: 行业观察|370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国重工业行业的外资并购形势
sunapple 2012-3-4 01:53
我国重工业中,矿山、能源(煤油气)、电力、钢铁、石化、铁路装备等大规模、集中度高的“国家命脉”类行业,仍在中央企业旗下。而其他非中央直属企业所在的化工、建材、矿山勘探、装备制造行业,则因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在地方大力吸引外资(包括并购性质的投资)的情况下,呈国有、民营、外资激烈竞争的局面。如化工类各行业(化工材料、化纤、塑料、橡胶),虽名义外资比重在28—35%之间,但由于各地大上化工产业园,国外化工巨头实际上已占据产业主导地位,橡胶、建材(水泥、玻璃)行业的龙头企业早就由跨国公司占据。而处于工业核心位置的装备制造业,更是跨国公司梦寐以求的吞并对象。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保护技术相对弱势的民族工业,必须有明智的适度的产业政策:既不能坐视外资挤垮吞并民族工业,又不能过度保护使其丧失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与核心,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装备制造门类繁多,在统计中分为7大类、38个子类。由于生产资料行业对经济衰退的敏感度高于一般消费品,在前一轮宏观调控中,以国企为主干的装备制造业受到较大市场冲击,在国企“改制、退市”中首当其冲,一度成为外资并购的首选。 工程机械:凯雷收购徐工案的大讨论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扩张,国内工程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成长起一批骨干企业(包括国有和民营),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显著提高。同时也招致国际巨头的垂涎。 美国卡特彼勒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工程机械公司,但在华销售额仅占中国工程机械产量的5%。工程机械门类众多,国内挖掘机市场已被小松、现代、大宇、卡特彼勒等占领,中国企业则在装载机、压路机领域占优势。 卡特比勒处心积虑想“拿下”中国一流装载机企业未得手,以200万人民币收购山工机械(国内装载机行业排名第7)40%的股份,又图谋兼并厦工,如并购成功则可在中国装载机领域形成垄断。由于此举提前见报引起舆论反对未果。之后又试图并购徐工集团之核心企业徐工机械,引起轩然大波。 徐工集团(国有企业)是国内工程机械中的老大,当年产值估计200亿元,70余种产品中有20种居国内销售前三名,两大主导产品(汽车起重机、压路机)占国内市场50%。2006年奉上级“限期改制”硬性规定,徐工集团与美国凯雷谈判,同意凯雷用20亿元人民币,购买其核心全资子公司—徐工机械82%股权。凯雷是基金没有工业管理能力,有证据表明凯雷就是卡特比勒的替身。 徐工集团2005年纯利润3亿多元,且占有国内市场1/3份额和品牌价值均不算,但据徐工改革方案,仅改制成本就需要20多亿,“卖徐工”等于零收益。另外,还有涉嫌违规暗箱操作(私下议定标底、财务顾问来历不明)、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等种种问题。此案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并引发理论界关于“必须对外资并购行为进行产业安全审查”的大争论。中央令商务、国资、外汇等部门组织重新审查。美国高官曾来华为此案说情、施加压力,国内有学者呼应“这是市场行为、不要怕徐工被外资收购”。此案成为中央制定“产业安全审查机制”的契机。 电机:大连两家电机厂被“做空”的惨痛教训 大连电机厂曾是国内最大的电机企业,大连第二电机厂曾是机械部所属起重冶金电机的排头兵、企业管理样板。两厂在国内电机行业技术进步中都曾承担重要任务。1996、1998年,两厂分别与新加坡和英国企业合资,被外方控制经营权。此后连年亏损,巨额隐蔽收入流失境外。外资掏空合资企业后,收购中方全部股权,仅3年就完成了“合资、做亏、独资”三部曲。合资不仅没有达到国企解困的初衷,还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一半以上职工下岗,给政府造成沉重负担。国家多年培育的行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被瓦解破坏,技术骨干流失。 基础件:历经数次被收购危机 轴承:洛阳、哈尔滨、瓦房店三大轴承厂是行业龙头,合计产量占国内15%,技术力量雄厚,是国内自主技术的主要研发平台,基本包揽了军工、铁路车辆、重大机械装备配套生产研发任务。其中,洛轴占国内铁路轴承市场的30%,品牌在国内享有盛誉。90年代,由于国企经营普遍滑坡、人心浮动、管理涣散,陷入困境。“十五”时期,三大轴承厂都曾有被地方政府卖与外资的经历,后经轴承协会力争而中止。2006年洛阳政府欲将洛轴卖给德国舍弗勒,国家五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调研洛轴问题,明确禁止外资整体收购和控股洛轴,后与永城合资。轴协希望将哈、瓦、洛三大轴承厂联合重组,并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 齿轮:杭州齿轮厂(杭州市萧山区为大股东):在全国齿轮业排第二,生产船用齿轮箱和工程机械变速箱的技术国内第一,掌握多项国家行业技术标准,承担舰船、装甲车等国防科研任务。2002年,某外商要与杭齿核心部分合资,被拒。外方称“不让控股就不来杭州投资”,萧山区迫于压力同意外方控股70%。后因中央干预叫停。合资如实现,杭齿将失去最具优势的产品和研发力量,且不得自主开发与自身三大产品相关的技术。企业的著名品牌将销声匿迹,多年积累的技术成果将尽数落入他人囊中。杭齿所承担的特殊研制任务将立即面临危机。 发动机部件:无锡威孚失去核心技术和研发主导权 无锡威孚是国内生产柴油燃油喷射系统产品的最大厂商。在国家出台提高汽车排放标准的法规后,2004年,德国博世与威孚成立合资公司,博世占2/3股权,生产欧Ⅲ及以上柴油机电喷系统(共轨喷油器、电控VE泵及共轨油嘴),而威孚只能生产欧Ⅱ以下产品,欧Ⅲ及以上产品全部由合资企业生产。国家投巨资长期培养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技术人员全部被收进合资企业,威孚失去了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主导权,使我国原本就不强、但尚能与跨国公司较量的技术队伍少了一支主力,行业内只剩下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还在坚持自主研发同类产品。 低压电器:跨国企业步步紧逼 温州柳市镇是中国低压电器第一、第二大生产企业所在地。90年代德国施耐德(全球最大低压电器厂商)曾用多种不正当手段向正泰集团(私营,国内低压电器第一)施压,要求控股未果。2006年,施耐德与德力西(私营,国内第二)合资,各持股50%,以利于德方利用中方营销网。其锋芒指向正泰集团,意图垄断国内低压电器市场。这一合资案意味着民族品牌的网络、低价等本土优势将失去。过去是柳市镇的民营小企业打败比他们规模更大的国有企业,现在是更强大的跨国企业打到家门口。合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土地、行业准入、项目申报等特殊待遇,这势必削弱民营企业竞争力。 化工设备:因合资锦西化机失去核心竞争力 锦西化机是中国著名的化工设备生产基地,其透平机械分厂的石化装置维修能力很强,拥有一支通晓各国装置的技术型、专家型队伍,属国内独家、国外少有,曾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4年在葫芦岛市政府主持下,锦西化机被迫拿出其透平分厂与西门子合资,外方占70%股权,锦西化机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同类产品企业——陕西和沈阳鼓风机集团,也受到很大影响。 工业锅炉:武锅集团成为政治任务牺牲品 武锅集团是从事工业锅炉业务的大型国企,曾承担我国某战略武器核心设备的配套研制生产任务,其主要核心子公司是武锅股份(武锅B)。2007年,上级单位转让与法国阿尔斯通股权。据报道法方要价十分苛刻,为完成所谓改制的“政治任务”,最后仅以3.4亿元的成交价将武锅股份51%股权出让给法方,使得阿尔斯通获得“全球市场最重要的锅炉生产基地之一,对其巩固在华锅炉领域的领先位置很有帮助”。新武锅名义上还保留军工业务,但实际上技术人才和生产设施已无法控制。 工业汽轮机:武汉长江动力和杭州汽轮机 工业汽轮机是石化电力等行业的关键驱动设备。杭汽轮是国内最大的工业汽轮机企业,具备年300台/350万KW设计制造能力,产品覆盖我国应用工业汽轮机所有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65%—75%,配套自给率90%。该公司在70年代引进西门子技术后自主吸收消化,掌握全套设计、制造技术,跻身于该领域国际先进行列。2000年西门子要求购买杭汽轮国有股或与杭汽轮合资未果。 2005年,长江动力(工业汽轮机)被西门子以3.4亿人民币控股(西门子占75%)。此合资公司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工业汽轮机制造基地。此举意在利用我国相关企业的分散格局打压竞争对手。如果形成外资垄断,受到损伤的将不仅是杭汽轮,还将包括上下游相关企业。 其他行业 水泥: 中国前5大水泥企业中,除了浙江三狮外,其他4家大型水泥企业(海螺、华新、山水、亚泰)均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外资”的烙印。 铸铁管: 法国圣戈班控制50%市场。徐州钢铁总厂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球墨铸铁管、铸件的专业化生产厂家。2006年,徐州市以5.37亿元将徐钢资产100%转让给法国圣戈班,还搭上徐钢在徐州光大新兴铸管公司中的全部股份,总价值7亿元。这使圣戈班在中国的管道市场占有率超过50%。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圣戈班的管道业务将拥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轮胎: 新中国橡胶工业是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1993年以来,众多跨国公司争相涌入中国橡胶行业,国家定点的年产100万套以上的重点轮胎企业陆续被外资控股。到90年代末,被外商控股的企业合计超过全国2/3以上的产能,其中很多是行业骨干,包括为国防工业配套生产轮胎的企业。 矿山: 1993年后我国在部分地方试点开放矿山勘察开采,至2003年,七十多家外商来华,已获云南播卡、潞西、辽宁猫岭、贵州烂泥沟等多处金矿的独家合作“勘探权”或绝对控股。其中播卡、烂泥沟为百吨以上世界级金矿。 (作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跨国公司近年来推广的农药新品种
yxwdi 2012-2-13 21:46
近年来,国外大公司开发的品种不少,但考虑到与现有品种的市场竞争,及考虑到相同作用机理品种易产生抗性等因素,和考虑到对象作物的市场范围,对真正推向市场的品种则有所重点。这些品种往往有新的作用机理,并有不少已成为系列品种。如杀虫剂中的新烟碱类物质,杀菌剂中的甲氧丙烯酸类,除草剂中的水杨酸嘧啶类、环己二酮类、己酰亚胺类等。现就一些主要跨国大公司重点推广的品种分公司予以介绍。 1.先正达公司 重点推广的有杀虫剂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蚜酮(pymetrozine)、啶蜱脲(fluazuron)、环虫腈(dicyclanil)、联苯肼酯(bifenazate);杀菌剂活化酯(acibenzolar)、嘧菌酯(azoxystrobin)、咯菌酯(fludioxonil)、嘧菌环胺(cyprodinil);除草剂甲基磺草酮(mesotrione)、三氟丙磺隆(prosulfuron)、氟噻甲草酯(fluthiacet-methyl)。 1.1噻虫嗪(thiamethoxam) 本品为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可防治鳞翅目、鞘翅目、缨翅目及同翅目害虫,尤对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粉蚧、金龟子幼虫、马铃薯甲、潜叶蛾等害虫有效。除叶面喷洒外,还可作为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用。 1.2.吡蚜酮(pymetrozine) 由于特殊的作用机理,与其现有众多杀侈交互抗性。可用于防治蚜虫、粉虱、叶蝉等害虫。 1.3.啶蜱脲(fluazuron)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为抑制几丁质合成的昆虫生长调节剂。杀虫谱广。 1.4.环虫腈(dicyclanil) 本品为嘧啶胺类杀虫剂,主要通过抑制二氢叶酸酯还原酶从而破坏昆虫的氨基酸生化合成。它可防治棉花、玉米、水稻、蔬菜等作物的烟叶夜蛾、棉铃象、稻褐飞虱、黑尾叶蝉等害虫。 1.5.联苯肼酯(bifenazate) 联苯肼类杀螨剂。由于与其它药剂无交互抗性,故被用于果蔬、棉花、玉米和观赏作物防治各种螨类,特别是全爪螨。 1.6.活化酯(acibenzolar) 苯并噻二唑羧酸酯类植物抗病激活剂。它通过激活作物系统获得抗性,从而抗御霜霉病、锈病等病害。 1.7.嘧菌酯(azoxystrobin) 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杀菌谱极广,几乎对所有真菌有效。 1.8.咯菌酯(fludioxonil) 吡咯类杀菌剂,通过抑制葡萄糖磷酰化转移及抑制真菌菌丝体生长而致效。可作为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剂,防治立枯病、灰霉病等病害。 1.9.嘧菌环胺(cyprodinil) 嘧啶胺类杀菌剂,通过抑制蛋胺酸合成而致效。与三唑类、咪唑类、吗啉类、二羧酰亚胺类、苯并吡咯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主要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黑星病、网斑病、颖枯病等作物病害。 1.10.甲基磺草酮(mesotsione) 三酮类除草剂,为对羟苯基丙酮酸二氧化酶(HPPD)抑制剂。芽后阔叶杂草防除剂,对磺酰脲类抗性杂草有效,主要用于玉米田。 1.11.三氟丙磺隆(prosulfuron) 先正达公司为数不多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主要用于玉米、高粱、禾谷类作物及草坪苗后除草,防除苘麻、苋、蓼、繁缕等杂草。 1.12.氟噻甲草酯(fluthiacet-methyl) 酰基亚胺类除草剂,为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大豆、玉米田防除阔叶杂草,特别对苍耳,藜,牵牛,马齿苋等有高效。 2.拜耳公司(包括安万特公司) 推广的杀虫剂有噻虫胺(clothianidin)、丁基嘧啶磷(tebupirimfos);杀菌剂肟菌酯(trifloxystrobin)、环丙酰亚胺(carpropamid)、异丙菌胺(iprovalicarb);除草剂甲酰胺环磺隆(foramsulfuron)、氟酮磺隆(flucarbazone-sodium)、异恶唑草酮(isoxaflutole)、噻氟草胺(flufenacet)。 2.1噻虫胺(clothianidin) 这是拜耳公司继续吡虫啉后又致力推出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主要用于水稻。蔬菜,果树等,对半翅目,双翅目及某些鳞翅目害虫有效。 2.2丁基嘧啶磷(tebupirimfos) 这是近年来拜耳公司开发的有机磷杀虫剂。其急性毒性很高,但对鸟安全,特效期长,主要作为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 2.3肟菌酯(trifloxystrobin) 系拜耳公司从原诺华公司购入的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它杀菌谱极广,且对其它类型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2.4环丙酰亚胺(carpropamid) 是一种作用机理独特的杀菌剂。它通过抑制黑色素合成而使病原菌无法生存。现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 2.5异丙菌胺(iprovalicarb) 氨基酸酰胺类杀菌剂,用于各种作物防治霜霉病、疫病类。由于与甲霜灵、霜脲氰等无交互抗性故市场看好。它可用于茎叶和土壤处理。 2.6甲酰氨磺隆(foramsulfuron) 由原安万特公司开发的磺酰脲类除草剂,芽后防除玉米田等多年生及一年生和本科杂草及关键阔叶杂草。现在美国大力推广。 2.7氟酮磺隆(flucarbazone-sodium) 磺酰胺类除草剂,同为抑制ALS而致效。它对野燕麦,狗尾草等难除杂草及一些阔叶杂草有效。 2.8异恶唑草酮(isoxaflutole) 原安万特公司开发的异构恶唑酮类除草剂,商品名Balance。它通过抑制HPPD而发挥作用。可用于玉米、甜菜等作物,防除马唐、稗草、稷、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和苘麻、豚草、藜、蓼、龙葵等阔叶杂草。它对作物十分安全。 2.9.噻氟草胺(flufenacet) 酰胺类除草剂。主要用于玉米、小麦、大麦、大豆等作物防除各种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某些阔叶杂草。它对作物与环境十分安全。 3。巴斯夫公司(包括氰胺公司) 除了该公司收购了氰胺公司后的氟虫氰(fipronil)和从拜耳公司购入的溴虫氰外,该公司还努力拓展以下产品。 杀菌剂醚菌酯(kresoxim-methyl)、氟环唑(epoxiconazole);除草剂二甲吩草胺(dimethenamid)、甲氧咪草烟(imazamox)、环丙嘧磺隆(cyclosulfamuron)、吡喃草酮(teproloxydim)。 3.1.醚菌酯(kresoxim-methyl) 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广谱、持效,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卵菌等均有效。可用于各种作物。 3.2.氟环唑(epoxiconazole) 三唑类杀菌剂,对10多种病害有效,还兼具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且内吸与残效活性均佳。 3.3.二甲吩草胺(dimethenamid) 酰胺类除草剂。适用于玉米、大豆、花生及甜菜等作物,防除多种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稗草、马唐、牛筋、狗尾草等和各种阔叶杂草如反枝苋、鬼针草、荠菜、鸭舌草、香甘菊、栗米草及油莎草等。对作物很安全。 3.4.甲氧咪草烟(imazamox)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中国商品为金豆。可用于大豆、花生等作物。防除大多数禾本科和阔叶杂草,且十分安全。 3.5.环丙嘧磺隆(cyclosulfamuron) 磺酰脲类除草剂,又名金秋。可用于水稻、小麦、大麦和草坪除草。对一年生阔叶杂草和莎草有效。 3.6.吡喃草酮(teproloxydim) 环己酮类除草剂,由巴斯夫、日本曹达、三菱联合开发。主要用于大豆、棉花、油菜及其它阔叶作物田的苗后除草。 4.DOW陶氏公司 杀虫剂甲氧虫酰肼(methoxyfenozide)、多杀菌素(spinosad);杀菌剂苯酰菌胺(zoxamide)、苯氧喹啉(quinoxyfen);除草剂唑嘧磺草胺(flumetsulam)、双氯磺草胺(diclosulam)、氰氟草酯(cyhalofop-butyl)。 4.1甲氧虫酰肼(methoxyfenozide) 双酰肼类杀虫剂,适一种蜕皮激素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并具抑食作用。可用于棉、蔬菜、苹果及大田作物,主要防治鳞翅目害虫,效果优于虫酰肼,且对人畜、环境均十分安全。 4.2多杀菌素(spinosad) 农用抗生素,中国登记名为菜喜、催杀。主要用于蔬菜、果树、葡萄防治鳞翅目害虫。 4.3苯酰菌胺(zoxamide) 酰胺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病菌细胞分裂而致效。主要防治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晚疫病,且对灰霉病、白粉病亦有效。与市售卵菌纲药剂无交互抗性。 4.4苯氧喹啉(quinoxyfen) 喹啉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独特,现尚在研究之中。主要防治白粉病,持效长,与其它白粉病防治药剂无交互抗性。 4.5除草剂唑嘧磺草胺(flumetsulam) 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中国登记名为阔草清,为ALS抑制剂。可用于大豆、玉米、小麦、大麦、豌豆等诸多作物,防除大多一年生与多年生阔叶杂草。 4.6双氯磺草胺(diclosulam) 亦为三唑并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主要用于大豆田。 4.7氰氟草酯(cyhalofop-butyl)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中国登记名为千金。用于水稻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 5.杜邦公司 杀虫剂茚虫威(indoxacarb);杀菌剂恶唑菌酮(famoxadone);除草剂玉嘧磺隆(rimsulfron)、四唑嘧磺隆(azimsulfuron)、唑啶草酮(azafenidin)。 5.1茚虫威(indoxacarb) 氨基甲酸酯兼恶二嗪类杀虫剂。中国登记名为安打、全垒打。钠通道抑制剂。可用于棉、果树、蔬菜,几乎对所有鳞翅目害虫有效。 5.2恶唑菌酮(famoxadone) 恶唑啉酮类杀菌剂。中国登记名为易保、抑快净(均为混剂)。是一种线粒体传递抑制剂。其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及内吸活性。可用于多种作物防治白粉病、锈病、颖枯病、霜霉病、晚疫病等病害。 5.3玉嘧磺隆(rimsulfron) 磺酰脲类除草剂。主要用于玉米、马铃薯,可防除大多数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 5.4四唑嘧磺隆(azimsulfuron) 磺酰脲类除草剂。用于水稻田防除稗草、阔叶杂草和莎草等。 5.5唑啶草酮(azafenidin) 三唑啉酮类除草剂,为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使用于柑橘、森林及非作物及杂草生长处,对多种重要杂草有效。 6.其他公司 除了上述几个超级跨国大公司外,还有不少产品也有相当的前景。主要有:杀虫剂弥拜菌素(milbemectin,日本三共公司);杀菌剂苯氧菌胺(metominostrobin)、氰唑磺菌胺(cyzafamid,日本组合化学公司);除草剂嘧啶肟草醚(pyribenzoxin,韩国LG公司)、磺酰唑草酮(sulfentrazone,美国FMC公司)、唑酮草酯(carfentrazone-ethyl,美国FMC公司)、丙炔氟草胺(flumioxazin,日本住友化学公司)、氟胺草酯(flumiclorac-penty,日本住友化学公司)、甲氧苯草隆(metobenzuron,日本三菱化成公司) 6.1弥拜菌素(milbemectin) 结构近阿维菌素,但急性毒性低得多。可用于果树等防治各种螨类。日本三共公司开发。 6.2苯氧菌胺(metominostrobin) 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为日本盐野义公司开发。 6.3氰唑磺菌胺(cyazofamid) 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属咪唑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霜霉病等。由日本石原产业公司开发。 6.4嘧菌胺(meanipyrim) 由日本组合化学开发的嘧啶胺类杀菌剂,具有独特的抑制病原菌蛋百质分泌的作用机理。与三唑类,苯并嘧唑类等传统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用于多种作物,防治黑星病和灰霉病等。 6.5嘧啶肟草醚(pyribenzoxin,韩国LG公司) 由韩国LG公司开发的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可用于水稻,小麦防除多种和本科和阔叶杂草。其开发启示于双草醚。 6.6磺酰唑草酮(sulfentrazone,美国FMC公司) 美国FMC公司开发的三唑啉酮类除草剂。可用于大豆,玉米,高粱,花生类作物,防除一年生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和莎草。是一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 6.7唑酮草酯(carfentrazone-ethyl,美国FMC公司) 美国FMC公司开发的三唑啉酮类除草剂,可用于小麦,大麦,水稻,玉米等,防除各种阔叶杂草,该药剂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仅几小时。其中国登记名为快灭灵。 6.8丙炔氟草胺(flumioxazin,日本住友化学公司) 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酰亚胺类除草剂。它主要通过抑制原卟啉原氧化酶而致效。可用于大豆、花生等防除一年生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中国登记名为速收。 6.9氟胺草酯(flumiclorac-penty,日本住友化学公司) 日本住友公司开发的酰亚胺类除草剂。可用于大豆、玉米防除各种阔叶杂草。 6.10甲氧苯草隆(metobenzuron,日本三菱化成公司) 日本三菱化成公司开发的酰亚胺类除草剂。用于玉米防除许多重要的阔叶杂草。尤对莠去津具抗性的杂草有效。是一种光合作用抑制剂。
个人分类: 果树生产|0 个评论
现代文化主体与企业文化
benlion 2012-2-4 19:09
欧洲近代文明开始于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中国元朝的四大汗国时期,不但影响了俄罗斯国家的建立,而且影响了欧洲文明向东方商路的 地理 探险,东罗马帝国和拜占庭是希腊、罗马文明的遗址,也是东西方商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 枢纽,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导致欧洲开辟新 航路 。东部的意大利、波兰科学家引发天文学革命,西部的葡萄牙、西班牙发现新大陆和荷兰建立股票市场,开启了近现代欧洲文明时代。 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走向现代文明时代。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在现代形成了企业文化的主体文化形态,体现在知识经济和制造经济模式之中。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成为一种以知识和人才为产品的企业行为,政府和国家形态成为组织与管理、调节产业结构与知识、实业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形态。社会各类组织实体或社团、机构,法人取代自然人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或单元,跨国公司和全球公司成为现代国际社会的文化载体与文化转化成物质、管理和符号的文化创新主体。 大学管理的企业运作、私立研究所和企业的研究实验室成为文化创新模式,传统的宗教(神秘)、哲学(理想)、科学(现实)和艺术(浪漫)文化形态转换到企业经济发展的管理、金融、工程和传媒的企业文化形态,哲学是时刻思维的文化创新灵魂。作为企业运作模式的大学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研究与期刊业、作为工程与技术发明的制造业、作为投资业的金融与商业贸易、作为服务业的设计与媒体资讯,这些产业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人才流等构成产业链结构。 城市规划从文化城、科学城、产业城到商业城的构成区域城市群现象,以产业城为例,企业和机构的载体显现为各类园区和相关配套的平台建设与管理为现代发展趋势,中国无疑在这个方面已经和将要走出一条新的文明模式创新之路,具体的结构优化和管理规范等将决定未来在科学的知识、技术和工程的设计、制造等领域带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发展前景。 以意大利 - 中东 - 印度为宗教轴线连接欧洲与中国,欧洲移民延伸到环太平洋的俄国 - 南美、澳洲 - 北美区域,从而又形成东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新时期,中国如何建立新时期的教育、科技与产业体制将决定未来的国际社会经济格局。如何规范沿海与内地的产业链布局结构,如何在创业园区建立面向产业的技术、工程、管理与金融、论坛等平台,形成从知识到技术、技术到制造、产业到贸易的产业链信息、物流和人才流动系统和边界管理,将决定未来科技与经济创新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崛起。 (人类文化 - 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知信息,经学术研究为中介将文本形态转换为教育、管理与产业的实体形态,从神权、君权到商权社会,人类文化是继承、交流与创新的发展过程,从这将由学术界转向企业界的文化与实践探讨。)
2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触目惊心:中国基础工业之落后(整理版)
热度 4 mafei863 2012-1-25 19:21
触目惊心:中国基础工业之落后(整理版)     我们的制造业既要造飞机也要造皮鞋,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不但不能丢,而且要继续使之增长。今后几十年这些传统的制造业,仍然是中国就业增长的基础,是中国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不要小看传统产业,不能轻易提发展高科技而忽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      工业技术的问题和中国制造业的问题不是一合资就灵就解决了。跨国公司事实上只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占领庞大的市场,中国受益的只是副产品,假如我们水平高一点,技术上不断提高,走一条自己发展的路子,就能较好地发展。但现在差距依然很大,人家的发展我们还是跟不上。原因就是企业研发不稳定,往往随经营情况变化而变化。       数控机床一直是我国产业界的一块心病。目前,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30%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型和普及型数控机床方面,高级数控机床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而数控机床仅仅是我国产业技术陷入技术黑洞的一个缩影。   产业技术主要源自国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许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及主导产品的生产,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而是依*外国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7%的技术源自国外。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展迟缓,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产业总体规模还是产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却一直是薄弱环节。在引进过程中,主要资金和精力用于硬件设备和生产线的进口,忽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   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个比例很有说服力:一是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1997-1999年分别为17.44:1、14.67:1和11.45:1,其中国有企业的比例更高,二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1997年到1999年分别为1.21%、1.28%和1.35%。三是全国技术引进合同成交金额与全国研发经费之比,从1997年到1999年虽然保持下降趋势,但一直都是两倍以上。我国大中型企业近几年每家平均技术开发项目还不到4项,新产品开发项目仅2项,40%的企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目前,许多产业面临着这样的共性问题:缺乏能够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在产业技术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有关资料统计,近15年来,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比例是6.4:1。如何有效地建立起保证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必须直接面对的重大问题。      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墙上的空调、桌上的彩电,虽然品牌都是国内的,但是里边的核心器件大都来自国外,甚至是国外同一个企业的。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超前于科技发展,科技发展相对落后,还不能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全面支撑。与高速增长的经济相比,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却进展不大。技术黑洞的形成和投入密切相关。虽然我国研发经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因基数过低,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依然非常低,2001年仅为1%。      在我国,一个产业的整体投入远不及一个跨国公司的投入能力。仅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的研发和教育投入去年就增加到5.7亿美元,其全球研发投入约30--40亿美元。而微软的全球研发投入更是高达50亿美元。两家公司的投入之和就与我国2001年896亿元的研发经费投入相差无几。      产业技术投资不足的状况很可能使我国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陷入一种黑洞般的恶性循环:产业越是落后,技术投入越低,技术投入越低,产业越是落后。投资能力有限的企业陷入尴尬局面:倾尽全力也只能拿出小钱,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投资相提并论。如果这种情况不能明显转变,特别是技术投资增长没有一个更大的加速度,提高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实力将是非常困难的。 ==================================================================================== 与发达国家比较篇   从技术到产品到企业再到产业,这中间的体制障碍非常大,因此难以形成生产力。很多技术我们有,为什么不去开发反而去引进?因为与其费半天劲去搞研发,不如引进一套,服务也到位。这样,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慢慢衰竭,从国家来说,核心技术就越来越减少了。       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和市场依赖更加难以摆脱,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前沿和战略高技术是引进不了的。       在2002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工业全年消费量超过55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机床消费大国和全球第一机床进口大国,其中进口为31多亿美元。关税的降低和许可证制度的逐步取消,以及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大型数控机床产业面临的是什么机遇?这是机遇么?开放圈门,让一群绵羊跟一群狼打,就在这种处境中,指望绵羊炼成金钢不坏之事,发展壮大,真是匪夷所思了。      虽然,美国搞出了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但数控机床的发展,还是要数德国。德国本来在机械方面就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无非就是搞机电一体化,机械方面德国已没问题,剩下的就是电子系统方面,德国的电子系统工业本来就强大,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就拿到了机床界的牛耳。      日本人的强项就是仿造,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量从德国引进技术,消化后大量仿造,经过努力,日本在90年代起,就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数控机床生产国,直到现在还是。他们在机床制造水平上,有一些也走在了世界前面,如在机床复合(一机多种功能)化方面,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的核心就在数控系统方面,日本目前在系统方面也排世界第一,主要是它的发拿科公司。第一代的系统用步进电机,我们现在也能造,第二代用交流伺服电机。现在的数控系统的核心就是交流伺服电机和系统内的逻辑控制软件,交流伺服电机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谁能制造,这是一个光学、机械、电子的综合体。逻辑控制软件就是控制机床的各轴运动,而这些轴是用伺服电机驱动的,一般的系统能同时控制3轴,高级系统能控制五轴,能控5轴的,五轴以上也没问题。我们国家也由有5轴系统,但“做秀”的成份多,还没实用化。我们的工厂用的五轴和五轴以上机床,100%进口。 ====================================================================================== 忧虑篇   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其核心就是数控系统。我们目前不要说系统,就是国内造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数控机床,所用的高精度滚珠丝杠,轴承都是进口的,主要是买日本的,我们自产的滚珠丝杠、轴承在精度、寿命方面都有问题。目前国内的各大机床厂,数控系统100%外购,各厂家一般都买日本发那科、三菱的系统,占80%以上,也有德国西门子的系统,但比较少。德国西门子系统为什么用的少呢?早期,德国系统不太能适合我们的电网,我们的电网稳定性不够,西门子系统的电子伺服模块容易烧坏。日本就不同了,他们的系统就烧不坏。近来西门子系统改进了不少,价格方面还是略高。德国人很不重视中国,所以他们的系统汉语化最近才有,不像日本,老早就有汉语化版的。      就国产高级数控机床而言,其利润的主体是被外国人拿走了,我们只是挣了一个辛苦钱。走进全球的任何一家沃尔玛超市,人们都会发现货架上放满了中国制造的商品鞋子、服装、玩具和电子产品等。但是,无所不在的“中国制造”标签掩盖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些商品很少是由中国本土的公司生产的。实际上,迄今为止,人们可能还很难找到任何一家拥有全球性经营规模和市场的中国本土私营公司。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物,这有效地弥补了民营企业实力不足的现实。在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已经腾飞,但中国的民营企业却没有随之腾飞,中国迄今还没有出现能够与大型跨国公司一决高下的世界级民营公司。   进入改革时代时,中国仍有采取大推进工业化和模仿策略的很大余地,在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行业的高收入比重表明在缺乏私人产权和市场条件下,仍然有模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分工有效模式的空间,但是当苏联开始它的改革时,这种策略的潜力已经耗尽了。  ======================================================================================== 现实篇   但中国令人瞩目的发展绩效不仅仅是因为模仿老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潜力,日本、香港、台湾、南韩和其它东亚国家丰富的社会试验也为新模仿策略提供了空间。香港、台湾和其它新兴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化新模式的免费信息,这种模式利用发达经济和不发达经济间人均真实收入的显著差异,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换取资本密集型设备。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华商带来人力资本、企业家技能、制度知识和资本,这些对于中国模仿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极其重要。中国政府也有意识地学习台湾和香港的经验,例如,经济特区无疑是对台湾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直接仿效。这些特区显著地减少了因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造成的交易费用。外国直接投资者的私人权利在特区内比在东道国的其它地区受到好得多的保护。这表明外国企业家有强烈激励通过创办企业把他们的企业家技能间接卖给东道国。但直到 20 世纪末,中国的加工出口和自由贸易区仍以政府控股的企业为主,政府以地头蛇的身份利用对地方资源的垄断,强迫外商在限定期限内将产品零部件国产化,使外国直接投资制度用来保护外国企业家的知识产权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中国现在在许多领域达到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工业母机的水平恐怕未来三、五十年都无法和别人比肩,因为机械设计与制造是不能象有些行业那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哪怕是取一星半点的巧,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你想要加工精度为±0.0001的制品,而你手头的机床能够达到的精度只有±0.1,那么对不起,请你先设计一台精度±0.01机床,然后用你手头这台精度0.1的机床把它加工出来,再如此往复,直到达到要求。那么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多少时间呢,每个轮回动辄以十年计,有人问我们不是也进口机床吗,不错,但是进口机床只能保证加工出更高精度的产品,但不能保证能够制造出高精度的母机,当然也就更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国家的机械工业水平,原因就在前面说的过程中,机械行业设计和制造(工业)是一对连体婴儿,两者相互从对方发展的过程吸收营养,同进退,而且这个过程的主要工作还必须是独立自主完成的。并且,上述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机械工业体系的建立过程,在某些关键部分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最多也只能起到加速器作用,而不能省去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同时,这个行业积累人才的速度也是慢的可怕,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自己创业,但是一个搞机床人恐怕要到工作多年年以上才能去负责其中一小部分的设计,而要对整体融会贯通,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好容易培养一个合格的出来,却很容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流失掉。      国内外技术水平的鸿沟已然形成,象机械工业,而今迈步从头越,自己搞的代价是国家无法承受的,或者说,为各级急功近利的当权者所不能接受的,如此这般,也只好今年买几套数控机床,明年再引进两条生产线,心里明知是鸩酒一般毒的东西,也只好年复一年得饮下去了。汽车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东西,而机械设计与制造又是其中首当其冲的,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号称国产轿车有多少国产部件?中国的机械工业水平上不去,恐怕中国人就只有一直开这样的国产车了。      没办法,许多东西不是设计不出来。而是设计出来,但是机制工艺达不到精度要求。这些差距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这方面的差距才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与国外工业水平的差异,这种差距是立体化的全方位的,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只能指望市场了,现在国内仿制的水平渐渐高多了,慢慢的会对这上面的知识和技能人才的看重。这需要一段恢复期,很多传统行业都是这样的。进口机价格太高了,所以国内的粗制滥造的东西也只能是需求者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而这个市场一旦起来,进来的人多了,技术装备就会慢慢先进起来,本土的设计人才和加工技师也会成熟起来。 ==================================================================================== 质疑篇   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些国产汽车还可以自夸达到多少多少国产率,但你若问问他们制造这些汽车零件的机床,特别是那些精加工机床,几乎都是国外引进的,最后一刀永远是外国设备帮你完成的。      民用的汽车那也就算了,买国外的或者组装吧。但中国的大炮、飞机、坦克、战舰的制造——对不起,*你自己吧。高精度的工作母机被美国等发达国家联合明令严禁出售给中国。      看着美国人在伊拉克耀武扬威的时候,台湾只能是中国永远的痛!      谁叫你从零做起了? 如果你真无法从零做起, 又拿不到人家的技术, 那你还埋怨啥呀? 你要真有本事好歹也把人家的技术摸清楚呀? 看来你也没啥能力搞合作, 就是个给人打工的料. 总之, 你说来说去都是国家的错, 没好好投入是吧? 还有你为啥要做什么盖茨呢, 人家发就发在看准趋势了, 你这连基础都还没到, 能有什么呀?      核心技术是这么容易摸清楚地吗?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时间的投入,随随便便上几台高精密的设备就要动辄上亿的资金,没有国家的支持在这个行业想达到先进水平,笑话!你以为机械制造业跟软件业一样        中国制造业的关键就是装备制造业,基础的机床设备搞不上去,设计的再好也没有用.我就是做机械设计的,每次到那些外加工,看他们用着最原始的机器和方法,生产出那些廉价的没有任何技术价值的东西,真是寒心.难道所谓的世界制造工厂就是这些吗?! 分析篇   机械装备工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中国到底是成为全球的加工车间,还是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机械装备业是一切制造业的基础。装备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发展呈互补互进的关系,越是制造业发达地区越是对机械装备要求旺盛。机械装备工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中国到底是成为全球的加工车间,还是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      国内的产品是数控车床的控制设备,虽然在国内市场占到了一定的份额,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外厂家渐渐放弃的低端市场”。      与国外的机械装备相比,我们是全方位落后的。说实话现在行业竞争虽然激烈,但还是国内厂家自己厮打,谈不上与国外交手。      看来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工作母机:      工业生产的过程如下:高精度的工作母机生产出低精度的工作母机,地精度的工作母机再生产出普通设备和生产线,普通设备和生产线再生产出我们所需要的商品,如汽车、摩托车等等。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进口产品质量好?因为他们的生产线比我们先进几十年。而他们的生产线比我们好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母机比我们先进几十年!中国人引进别人二、三流的生产线(很少有国家愿把一流的生产线卖给中国),但没法引进国外的工作母机,鬼子们很小心的维持着与中国的这几十年的技术鸿沟。这样中国人就不得不买国外的设备、生产线、零部件,却发现即便如此自己生产出的东西的质量怎么也比不过进口商品。     曾经见过一鬼佬工程师到维修部门检查工作,看见工作台上有把国产的螺丝刀,拿起来就扔到垃圾桶里.因为公司的设备全是进口的,用国产螺丝刀去做维修,螺丝没拧松,刀口倒缺角了。就是普通标准螺丝螺母,都不敢用国产的,经常拧着拧着就滑丝,这可是标准件呵!进口家电用国产的电源板,经常就会发现插不进去。      我原来准备好好做机械设计的,无奈生活所迫,都活不下去了,还谈什么理想?看看青海一机,卖一台加工中心搭出去一个人,都是逼的。看看济机,都是外协企业做出来的八国联军,还好意思卖。我们在吃二三十年以前的老本。有钱可以买来别人最新的设计,但是要出一个好的设计系统很难,这是用钱、时间和人堆出来的。      工作母机,简单的说就是生产机器的机器,生产机器,就是生产产品的机器.。另外的说法,凡是生产普通用品的,就是一般日用机器,生产他们的就是工作母机。      了解了工作母机和流水线、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我立即联想到信息产业中的这么一句话:一流的公司制定标准,二流的公司构件符合标准的开发(制造)平台,三流的公司在二流公司提供的平台上制造产品。      国内的软件公司大多只能完成一些应用系统,而且还是相当可怜的中国特色的应用系统,在ERP、电子商务这类全球化的业务课题上,国产的优秀产品少之又少。我们的软件产品无非是杀毒汉化之类,或者是和中文语言环境不可分割的东东。而大量的工具软件都是进口+汉化,就连再普通不过的办公自动化,国内都鲜有能与WORD、EXCEL相提并论的东西。更不提中间件、操作系统这些东西了。也难怪老美总是举着知识产权大棒要挟国人了。     至于电子产品方面,我有个朋友在日资的元件工厂从事质检,他告诉我这么一个现象:从他们流水线下来的产品也有合格率的问题,不过就算是不合格元件,其性能指标都不会比市场上普通国产元件差。      从行业的发展质量来看,中国的机械工业其实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重大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自主产业能力还不强;其次是在重大技术装备中扮演重要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未能够进入市场进行良性循环;最关键的就是在技术上的差距,我们自主研发能力弱,在国际市场中只能在低端市场进行竞争将大大约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机械行业的功力非长期钻研不可,没有任何投机取巧。我们国家的基础实在是薄弱。别说机械吧,只是机械所用的材料这一关,落后就不知多少年。还在机械行业时,外国人就讽刺我们是“样品国家”,因为在基础领域实在欠帐太多。      国产的机械最难搞东西首先是材料不过关尤其是钢材,其次就是电气系统和液压系统严重不过关。而日本用了十几年的机子拆不来里面一点锈迹都没有,液压电气也都要比国内的强得多。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都觉得这个行业的设计开发不是女孩子呆的,但我真的是很喜欢,毕业后进了一家日资公司,做设计开发,根本就没有位置,鬼子在中国就是利用生产线上工人的廉价劳动力,公司生产线上所有的设备工具都是进口的,我的就是调查和协调鬼子的图纸在中国的其他日资制造厂里加工制造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技术问题。学不到什么有含量的东西,做了一年多实在觉得恐慌,所以就出来了,被迫改了行,现在做贸易采购,这工作我不喜欢,但是没办法。      一副模具,从日本韩国进来至少十万以上,国内加工可能不到一两万就搞定,除了设计理念落后,加工是最大的差距。国家应该重点扶植机械加工机床的开发,加大投入,这是工业化的奠基石,机械加工精度和效率上不去,造船、飞机、汽车都用外国人的机床,随着要求越来越高,连一般轻工业都无法实现国产化,永远为外国人打工。   其实民营企业对机械行业的需求是很迫切,很强烈,但也很复杂。我在的省份民营企业异常活跃,但是目前走的大多就是低端的道路,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而是低成本。应该看到的是,在早几年,这个问题不成其为问题,就我个人的了解,这几年,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含金量问题开始造成瓶颈,对于机械人才来说,机遇却在慢慢到来。就如我老爸他们,接到的单子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大型的订单前都会有企业调查,对人事结构、设备和员工教育水平都会有要求。      这些民营企业都是利润驱动的,所以对这样的形式他们的反应肯定不会为整个国家整个行业主动做牺牲式的变革的:不计代价地培养人才,爱用国货等待国产设备符合要求……事实上,他们最计较投入产出。      他们其一,需要技术人员——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少量的设计人才。我知道那些外企比如三菱重工、重机、兄弟的普通工人也是学历不低的,但如果民营企业的技术工人都用大学生,这是天大的奢侈,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他们还拿什么跟人家竞争?所以,在我去过的那些中小民营企业很多工人用的都是民工,稍微高档点就用中专、技校的。      而设计人才,他们非常急需,整个机械制造行业都非常急需。但他们需要的是马上能带来利润的有经验的老技术专家,那些原来在军工企业或者大型国企的老专家很吃香,我就遇到过不少从西安、东北过来的这种退休高级工程师。      我也是学这个专业的,这是所有制造业的基础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这行却不行。最高的利润都是老外挣了。现在我在半导体行业做设备,这一行的领导者其实根本不是大家所熟悉的intel,德州仪器,其实是不广为人知的应用材料,ASML,Nikon,KLA-Tencor这些制造设备的企业才是真正控制行业的领导者。      最高精度的半导体行业是这样其他行业更是这样,可怜的中国这方面是空白,只知道花几十亿美元去国外买设备。      应该说,中国的机械差,材料不过关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之一。中国材料工业的落后(特别是很少有人愿意去做的金属材料),同样是远远超过许多人想象的。      以上体会真的说出了我国制造行业的地位:中国充其量是一个制造的加工厂,并不是一个制造强国。 =============================================================================== 我的亲身经历   我是在一家合资公司的,关键设备来自美国、欧洲、小日本都有(最麻烦是进口设备的维修,多少是一停就几个月),生产的产品技术come from japan,关键部件也是日本的。我们公司的研发和设计顶多也就是将日本的技术国产化。自己研发出来的东东=0。      我打工的工厂用的数控机床全是日本的,操作工的收入相当于160人民币/小时,其他比如游标卡尺什么的全是日本产的,中国的都是螺母和螺栓,以及橡胶手套,以价格低廉取胜。我们的制造水平真的不高,机械行业的朋友多努力呀!      机械落后的原因很多:国家不止对机械投基础东西入少,其他很多东西都一样,比如理科的基础理论等,导致很多从事该领域人才的流失。都说机械越老越吃香啊,不就是因为经验的东西吗?设计纯粹是理论上的东西,你不懂实际的话设计出来的东西还不一定能加工,或者说加工出来的产品在性能上要差、生产成本上要高。导师给我说过,他当年工作时的师傅能用眼睛看锅炉中钢水的温度,误差在5度以内,还能根据钢水飞溅情况估计其中的碳含量,超牛。不过那都是老一辈。现在的人耐不住寂寞,为生活所困,欲望暴涨,有谁愿意陪上20年呢?材料原因也有,比如很多材料的成分控制就比国外的差数量级,性能当然差。加工是很大的原因,就如楼主说的母机方面,精度达不到要求,因此产生震动啊,噪声啊,磨损啊,使设备寿命短。还有加工人员的素质问题,有经验的人员在差的机器上也能造出优秀产品,而不负责、没责任心的人员在最好的机子上也能总犯错。      总之呢,学机械也不亏什么,怎么说自己的理性分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等都会有长足进步的。而能力才是今后更加需要的。这么大风大浪、艰苦卓绝的东西都啃过来了,还有什么让人懂不了的呢?就象楼主,有机械背景,再做销售,肯定有优势的。      现在也不晚啊,真的,我觉得数控机床行业最近两年才开始走上正规。我说的那个厂子把编码器和数控器(大致是这两个玩意,是数控机床的大脑)都研究出来了。。。      机械行业。在有些国家被成为装备行业,是我国技术力量最紧缺的行业。放眼看看我们的周围,全都是德国和日本的机械产品。什么三凌机械什么德国制造等等,      机械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我国迈向发达的基石。中国现在需要你们,因为,中国机械行业的明天就掌握在你们的手中。      你们以为国内的IT牛,牛什么呀,自欺欺人罢了。国内所谓搞IT的,都沉迷在什么ERP之类的管理软件里,计算机科学真正的学术高地,比如编译原理,三维造型,CAD,数据库等等,国内有哪些人能做?而且我还知道,就算是我们公司,也根本谈不上高科技,我们用的技术都是人家实验室出来的,真正的高技术都是在大学研究院里的。      国家投入怎么不重要?有些人说比尔盖兹,可是你们怎么不想想,如果没有美国政府对冯诺伊曼课题组的支持,计算机根本就还没有发明,哪里来的什么比尔盖兹?还有我们平时用的光驱,简单吧。可是你们知道吗?这是因为几十年前有一个研究员,想搞激光方面的研究,当时人们都认为激光是没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贝尔实验室,就因为他有兴趣,出钱给他搞研究。结果成就了未来的整个激光工业。才有了我们现在用的光驱。如果没有贝尔实验室的先期投入,又怎么会有那么多*激光产业生存的公司?      现在国产车床的最高转速为1500/分钟,而进口的可以达到4000~5000/分钟,实在另人汗颜。      机床的水平主要看金属切削机床,其他机床技术和复杂性不高,就是近几年很流行的电加工机床,也只是方法的改变,没什么复杂性和科技含量。金属加工主要是去除材料,得到想得到的金属形状。去除材料,主要*车和铣,车床发展为数控车床,铣床发展为加工中心。高精度多轴机床,可以让复杂零件在精度和形状上一次到位,譬如讲,你飞机上的一个复杂零件,以前由很多种工人:车工、铣工、磨床工、画线工、热处理工用好几个月干,其中还有报废的,最新的复合数控机床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全干好了,而且精度比你设计的还高。零件精度高就意味着寿命长,可*性好。      由普通发展到数控,一个人顶原来的十个,在精度上,更是没法说,适应性上,零件变了,换个程序就行。把人的因素也降为最低,以前在工厂,谁要时会车涡轮,蜗杆,没个10年8年的不行,要是谁掌握了,那牛得很。现在用数控设备,只要你会编程,把参数输进去就可以了,呵呵,简单,刚毕业的技校学生都会。而且批量的产品质量也有保证。 ---------------------===================================================================================== 续篇2 总结篇   自美国在50年代末搞出世界一台数控车床后,机床制造业就进入了数控时代,在六十年代,我国就搞出了第一代数控机床,但后来中国进入了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等8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的数控机床水平,差距就是20年了,其实奋起直追还有希望,但国营工厂不思进取,到了90年代,我们再去看世界水平,已有30年的差距了。我们在闭关锁国的年代走的是苏联的路子,什么叫苏联的路子,举个例子来讲:比如,生产一根轴,苏联的方式是建一个专用生产线,用多台专用机床,好处是批量很容易上去,但一旦这根轴的参数发生了变化,这条线就报废了,生产人员也就没事做了。在1960-1980年代,国营工厂一个产品生产几十年不变样。到了1980年代后,当时搞商品经济,这些厂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经营就困难了,到了90年代就大量破产,大量职工下岗。呵呵,下岗就是这么来的。      现代的生产也有大批量生产,但主要是单件小批量,不管是那种,只要你的设备是数控的,适应起来就快。专业机床的路子已经到头了, 西方人很聪明,走的路就和苏联人不一样,当年的“东芝”事件,就是日本东芝卖给苏联了几台五轴联动的数控铣床,让苏联在潜艇的推进螺旋桨上的制造,上了一个档次,让美国的声纳听不到潜艇声音了,所以美国要惩处东芝公司。由此也可见,苏联的机床制造业也落后了,他们落后,我们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美国搞出了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但数控机床的发展,还是要数德国。德国本来在机械方面就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无非就是搞机电一体化,机械方面德国已没问题,剩下的就是电子系统方面,德国的电子系统工业本来就强大,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就拿到了机床界的牛耳。      但日本人的强项就是仿造,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量从德国引进技术,消化后大量仿造,经过努力,日本在90年代起,就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数控机床生产国,直到现在还是。他们在机床制造水平上,有一些也走在了世界前面,如在机床复合(一机多种功能)化方面,是世界第一。数控机床的核心就在数控系统方面,日本目前在系统方面也排世界第一,主要是它的发拿科公司。第一代的系统用步进电机,我们现在也能造,第二代用交流伺服电机。现在的数控系统的核心就是交流伺服电机和系统内的逻辑控制软件,交流伺服电机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谁能制造,这是一个光学、机械、电子的综合体。逻辑控制软件就是控制机床的各轴运动,而这些轴是用伺服电机驱动的,一般的系统能同时控制3轴,高级系统能控制五轴,能控5轴的,五轴以上也没问题。我们国家也由有5轴系统,但“做秀”的成份多,还没实用化。我们的工厂用的五轴和五轴以上机床,100%进口。      机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其核心就是数控系统。我们目前不要说系统,就是国内造的质量稍微好一点的数控机床,所用的高精度滚珠丝杠,轴承都是进口的,主要是买日本的,我们自产的滚珠丝杠、轴承在精度、寿命方面都有问题。目前国内的各大机床厂,数控系统100%外购,各厂家一般都买日本发那科、三菱的系统,占80%以上,也有德国西门子的系统,但比较少。德国西门子系统为什么用的少呢?早期,德国系统不太能适合我们的电网,我们的电网稳定性不够,西门子系统的电子伺服模块容易烧坏。日本就不同了,他们的系统就烧不坏。近来西门子系统改进了不少,价格方面还是略高。德国人很不重视中国,所以他们的系统汉语化最近才有,不像日本,老早就有汉语化版的。      就国产高级数控机床而言,其利润的主体是被外国人拿走了,我们只是挣了一个辛苦钱。      美国为什么没有能成为数控机床制造大国呢?这个和他们当时制定产业政策的人有关,再加上当时美国的劳动力贵,买比制造划算。机床属于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底的产业,而且需要技术积累。不太附和美国情况。但后来老美发现,机床属于战略物资,没有它,你的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的制造都有问题,所以他们重新制定政策,扶植了一些机床厂,规定了一些单位只能买国产设备,就是贵也得买,这就为美国保留了一些数控机床行业。美国机床在世界上没有什么竞争力。      欧洲的机床,除德国外,瑞士的也很好,要说超高精密机床,瑞士的相当好,但价格也是天价。一般用户用不起。意大利、英国、法国属二流,我们很少买他们的机床。呵呵,西班牙为了让我们买他们的机床,贷款给我们。据说这样,买的人也很少,借钱总是要还的。      数控机床在亚洲除日本外,南韩、台湾的制造能力也比我们强,不过水平差不多。他们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日本技术发展的。韩国应该好一点,它有自己自己制造的、已经商业化了的数控系统,但进口到中国的机床,应我们的要求,也换成了日本系统。我们对他们的系统信不过。韩国数控机床主要有两家:大宇和现代。大宇目前在我国设有合资企业。台湾机床和我们大体一样,自己造机械部分,系统采购日本的。但他们的机床质量差,寿命短,惹恼了一些大陆顾客,弯弯的机床目前在大陆影响很坏。其实他们比我们国产的要好一点。但我们自己的差,我们还能容忍,弯弯的机床是用美金买来的,也算“进口”了,用的不好,那火就大了。台湾最主要的几家机床厂已打算把工厂迁往大陆,据我所知,大部分都在上海。 这些厂目前在国内的竞争中,也打着“国产“的旗号,呵呵,他们是最先接受统一的。      有些朋友会问,国产机床如此差,那末,我们的国防工业肯定就不好了,这只对了一部分。我们的国防部门比较清醒,每年都大量进口高精度数控机床,有些是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机床,据说叫什么“不扩散协议”,对这个协议,日本、美国执行的比较好,但欧洲国家基本上不执行,只要你有钱就卖给你。就是美国、日本的高级机床,我们近来也搞来了不少,呵呵,资本主义天生就是追求利润的。      目前,国内买机床最多的是军工企业,一个购买计划里,80%是进口,他很气愤但也没法,国产机床满足不了需要。今后五年内,这个趋势不会改变。不过就目前国内的需要来讲,一些低档产品订货,只要能拿来,也很不错了。唉,没办法,我们的数控机床目前只能满足“低档”要求。      机床最牛的要数日本的马扎克和德国的西门子,我们国家所谓的国产数控机床,真正自己能够生产的只是床体和一些简单部分。数控部门基本上*进口,或者合资企业的产品。      我们的设备几乎三十年不变,没有什么创新,也没什么条件创新,你要修改个什么新结构,不出问题,没人夸你,出了错,报废了东西,马上一顿批评就来了,有些事情甚至和你无关,真是哭笑不得。有一次我的一个产品打的销子很松,装配工就找来说我选用的销子不对,结果是买的销子居然和国标尺寸差一个毫米,你们能想象的到我国的机械行业的现状吗?没有不粗制滥造的,私人企业更加糙糕,有公差要求的能错到五六毫米,我们拿什么和别人比呀。      我们首先讲理论,但是理论上的东西设计出来,加工不出来又有什么作为检验手段说明你的设计是否正确?当年美国人的黑鹰直升机上有一根轴上面有一个深为0.02毫米的凹起,仅仅相当于我们头发直径的四分之一,结果他先从我国的兰州军区那里掉了下来,我国的大型风洞设计上因为设备加工能力不过关,有些重要的零部件用了20年才加工出来,看看我们的差距有多大。      比如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有一位工人的焊接技术非常好,尤其对于高速钢的焊接,要知道,我们高速钢的加工方法大部分都是采用粉末冶金技术成型,当时绝对是一大突破,可是他每次焊接的时候都要先把自己周围围起来,再比如包头钢铁集团一位焊工,它可以焊钛合金,这些绝活我们从来没有总结过,也没有人想他们,这些工作需要无数人的体会,方案解决才能够完成,每一台装备上面有着成千上万个零件,通过不同联结方式,电路控制完成所需要的结果,没有这个装备,你就是完不成整个工作,哪怕是欠一个零件,你的成品就是次品,就是不合格的,要保证所有的产品精度,材料,动作方式,涉及的方方面面岂能用我们的几本薄薄的教科书所能够说清楚。我敢说,我国到现在为止仍然无法完整的生产一台四轴联动数控铣床,要么采用的软件无法编出,要么自己的部分电路无法完成,我们还能够为自诩的制造工程骄傲什么呢?      现在看到,不只是IT 是高科技,象生产个鼠标,线路板就叫高科技,真的很担心。难过啊。从材料选择,部件加工,外壳喷涂,单这些表面的工作,国产的代表粗糙,进口的代表精致。我每每使用的时候,都是要骂一顿国产的这些仪器,真是有点恨铁不成钢之感。但是面对这个现实也是没办法。改变国产设备的质量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不过还是需要每一个相关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看到搞设计的生活是这样的窘迫。      如果要说为什么别人强,别人也是努力的结果,我们现在经济发展许多东西的长期规划难以执行下来,有的甚至缺少这样的规划,致使我们的产业发展结构不良,市场竞争秩序婚乱。就像楼上所说,经济发展离不开物质产品的生产,要生产好的产品,包括材料,设计,加工,个个环节都需要并行发展提升。有些方面需要长期的投资,国际应该在这些方面提供财政和政策支持。另外要限制低水平的投资扩张,优化国人的钱的使用效率。最重要的问题,要重要行业的人才培养重视起来,真正能够染这些人才的付出得到社会认同。      基础工业的落后,我们国家解放时落后了100多年,要知道解放战争初期还用的是日本昭和时代的三八大盖,甚至还有19世纪的加工设备制造的“汉阳造”。 后来苏联援建156个项目可以说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基础差这个问题不是5年就能改观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是不能象有些行业那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哪怕是取一星半点的巧。      以前有个日本的工程师说过这样的话,他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天都工作12个小时以上,他们的愿望只有一个,我们的国家被炸的一塌糊涂,我们要把它建设好,他们当时的加班不是为了加班费,是出自内心的奋发图强。想想我们,      毕业后也供职于外企,无奈,两份offer待遇的巨大差距让人无法选择,毕竟我要面对这个现实的社会,在德国呆过几个月,真的很惊叹于基础工业的巨大差距,而中国,我真的很希望中国能发展到这样的程度,我不想号召大家都去国企或者军工什么的, 只是希望大家(当然包括我)能够关注。      一个国家真正要命的关键是冶金。材料是文明的根基,没有金属材料,机械也造不出来。中国的航空工业为什么落后,是因为发动机的落后,中国的气动布局设计不差很多。为什么发动机落后,因为金属材料不行。叶片承受不了高温,所以落后。苏联的国力强大也是建立在冶金工业的无比强大的基础上的。美国人也没有能用钛造潜艇吧,用钛制造的黑鸟被用钢制造的MIG25赶出了苏联的领空。强大,先进的冶金工业是中国强国最重要最坚实的基石。
个人分类: 基础科学|347 次阅读|7 个评论
一个环太平洋的梦想
热度 1 benlion 2012-1-23 10:29
我的心思根本在坚持一个中国强大的信仰,更多是将思考放在对社会有益对中国有利的事情上去。生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为何不自尊呢?有信仰的人是能够自尊自爱,包括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国家,人家的家再好也是人家的家,既然回国是为了一个梦追求创业的价值,就应该努力将公司办成跨国公司在海外拓展,无论成功与否,只要尽心尽力努力就没有罔辜人生。 一个好朋友十年不见,他当时选择不出国,现在公司做得很大,分公司已经开拓到海外,这才是应该羡慕的人,也使我后悔回国太晚。有信仰和民族精神的人是应该有独立人格精神和理想的人,这样的人情趣才不会在低俗的嘈杂和个人私利上浪费光阴,拥有躯体没有灵魂的人生又有何意义?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名为民所求,必须将精力集中到为民众、为社会、为世界做有益的事情上。 以色列的耶路萨冷是世界宗教的中心,中国的曲阜也应该在环太平洋成为世界的圣地。 不是因为信仰追求一个理想的话,不是为了追求一个创新型、和谐型社会之梦的话,我 肯定 还在海外,如果后悔回国,那开始就不应该回国啊!在国内创业时期,考察了中国与世界的知识经济与实业经济时势,同时 潜下心来考证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学术历史和探索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历程,应该还是度过了一个尽管艰辛却比较踏实的时光。 - 新春给创业者的寄语 -
262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官锡强:深化广西与东盟产业内贸易 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whyhoo 2012-1-6 12:14
产业内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一大特点。广西与东盟的产品产业内贸易也在不断发展。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已经逐步从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就是说,产业内贸易日渐成为中国与东盟五国贸易的重要形式,而且这一趋势正在不断加强。然而,广西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存在不少问题,如资源型商品过重,贸易商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同构性,贸易结构互补性不足,桂越贸易过于集中等,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与东盟贸易的发展。因此,“十二五”时期广西应大力发展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笔者认为其对策包括如下几方面。    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目前广西的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竞争力,表现在对外出口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例较低。中国与东盟不仅要通过吸收发达国家垂直一体化的跨国投资,获得资本、技术来促进产业升级,更要注意尽量吸引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体化的跨国公司投资, 提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   同时,利用跨国公司大量投资的有利因素,加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中,使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行业领域转移,提高双方产业内贸易的质量。此外,广西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呈现梯级差度。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及其形成的有利的相互投资环境,高梯度的成员国可以将已经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至低梯度的国家,从而促进后发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也使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能够集中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机电工业是广西和东盟产业结构转换和工业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政府应该在引资和构建产业计划时,重视机电产品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产业的前后关联作用,使机电产业形成一个增长极,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加速双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    建立自主创新机制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当前,广西和东盟的比较优势在于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出口创汇的主导力量。但是广西传统工业物耗水平高,附加值较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不到30%,企业销售收入中用于技术开发的比重还不到1%,低到企业难以生存的程度。广西企业尚未建立起技术进步的机制,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广西特别需要从制度层面解决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实现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通过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来建立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避免与东盟的恶性竞争,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开放中逐步从全球价值链的“非战略性环节”向两端延伸,占据“战略性环节”,从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在提高中国和东盟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同时,提升产业内贸易的质量。   根据东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结构、经济结构及经济技术水平寻求合作领域,开展经贸合作,扩大区内贸易规模。例如,与新加坡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这些农业比重较大的国家加强机电制成品类的合作,与越南的合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上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利用优势互补加大广西 与东盟的资源合作力度   广西资源短缺,对石油、木材、橡胶、铁等物资的进口大大增加。而东盟各国以盛产原材料闻名,其木材、橡胶、石油、天然气、锡、铁、镍、铁矿石、煤等资源含量较为丰富,优势明显。此外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越南等国家土地资源多、农业集中度高、气候条件好,对广西具有农业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从东盟进口的原料性产品如塑料及橡胶原料,煤、钨、石油等矿产品,化学原料等产品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增长,约占广西从东盟进口总额的30%,广西方面应当加大加工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比重,2008年加工贸易在双边进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仅为2.68%,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双方应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推动生产型贸易的发展。同时,应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保持广西企业在东盟投资的工程机械、农业合作、矿业等产业优势地位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广西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自然资源开发型的产业,促进相互间的直接投资。    实施多元化战略全面 开发东盟各国市场   东盟国家中的文莱,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新加坡产业结构先进、资本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马来西亚石化、电子电器等高新技术发展迅速;菲律宾金属矿产的开采和冶炼等劳动密集型有一定的优势;印尼有丰富的木材、石油、天然气资源。这些基础和条件都能为广西着力打造的食品、有色金属、石化、冶金、汽车、机械、电力七大支柱产业提供可以利用的资源。广西的机电、纺织、水果、化工等出口商品也受到东盟国家的欢迎,双边进一步发展互惠互利的贸易,既有潜力也有可能。   因此,在巩固和优化桂越贸易的同时,应当减少对越南市场的依赖,全面开发东盟国家市场,实施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这既是规避风险的需要,也是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互信,促进双边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强交通物流发展 推进区域合作   尽快落实《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中国-东盟海运协定》和《中国-东盟航空合作框架协议》等有关协定,充分利用好中国设立的100亿美元“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和150亿美元信贷资金,积极加快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和泛亚铁路东线建设,尽快形成南北贯通的交通物流大通道,并通过交通走廊带动沿线物流基地、商贸市场产业园区等建设,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泛北部湾合作是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下新的次区域合作,各方尽快成立泛北部湾合作跨国协调组织,设计泛北部湾合作的框架路径、实施步骤和行动计划,在交通基础设施、港口物流、农业旅游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进区域合作不断向前发展。(作者系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原文见 http://xbkfs.ndrc.gov.cn/zjsj/t20110212_394468.htm
个人分类: 经济|1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500强高管给应聘者的11条建议
yangruyi 2011-12-22 17:31
建议1:看到潜在的危险   埃森哲合伙人兼中国区总裁李纲认为,中国员工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信心不足,二是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这种状态对员工在跨国公司的成长很不利。在一个项目中,如果一个与你级别差不多的同事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得比较有见识,那么他就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另外,我们很多年轻的国内同事独立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一帆风顺时表现得很好,一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会弄得一团糟。   建议2:建立清晰的成才目标   盛大公司副总裁张燕梅告诫大学生应该早作规划,在进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要有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今后想从事哪一行业,到什么类型单位工作最理想。根据这样的定位,你才可以作充分的准备,千万不能到了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才抱怨大学4年白白浪费了。   建议3:不要拿学历说事   据GE(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晓军介绍,公司会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对专业和学历有一定的倾向性。比如,GE公司在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由于工作性质,通常要求应聘者至少有硕士以上的学历。不过,一般来说机会是均等的,高学历不会加分。学历、学校和工作经验都是证明应聘者能力的一种方式,但最根本的是应聘者的经验、能力和技能是否合适自己应聘的职位,找到自己的定位。   “西门子人力资源部门有明确的‘人才素质模式’,它包括3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经验,三是能力。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商务知识、市场知识;经验包括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经验、项目经验、领导经验、跨文化经验。能力指4大方面的能力,一是推动能力,二是专注能力,三是影响能力,四是指导能力。”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谢克海说。   建议4:关注你的核心竞争力   IBM大中华地区大学合作部总经理邱晓萍表示:“我们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不严格要求。”IBM招聘人才的第一关是笔试,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二是IBM看重应聘者的潜能,是不是一块可造之材。在IBM中,有很多例子反映,非IT专业出身的应聘者最终却在IT技术岗位上做得十分出色。在IBM中,只要你有兴趣和潜力,公司就会给你机会。在笔试之后的各轮面试中,和今后的培训和工作中,IBM会发现你的兴趣和潜力。   建议5:明白自己的需要   家乐福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杨孝全说,在家乐福,人才的淘汰率较高,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公司对人才的要求定位很高,“我们对招聘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按照管理人员的标准进行培养,这就势必淘汰一批不具备发展潜质的学生”;二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家乐福的工作十分具体和辛苦,有一些大学生对从事这种行业的艰苦性和挑战性没有准备,而且也对自己工作的价值缺乏认同,因此选择主动离职。   建议6:在适当地方发挥你的优势   3M公司中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余俊雄认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既有高学历,又有社会经验,工作能力还很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主要关注他的态度,他是否真心喜欢具有创意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有很多设想。我们对求职者的要求是热爱公司,能够接受并融入公司的文化”。   建议7:正确的求职态度   思科系统公司副总裁、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杜家滨表示,在招聘过程中,他们会观察应聘者回答问题的内容、方法以及答错时的态度,来评价他的能力和态度。“不懂不要紧,答错其实也并不要紧,关键在于你要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尝试着回答的,我们要看你思考问题的逻辑和方法。那种对自己答错问题没有一点感觉的人,会最先出局。同时也要看你的诚信。这一点我们尤其强调,我们希望一个人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   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人力资源副总裁徐承楷在面试时,比较喜欢问“你觉得做得最让自己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最窝囊的事情是什么?”他表示,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对方是否坦荡,是否具有诚信度,是否愿意接受批评和挫折,是否具有耐压力,在他心目中最好和最坏的覆盖度如何。“另外,我还会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看看他的反应能力,也许问题并没有什么准确的答案”。   很多人觉得世界500强企业的面试很神秘,为此在应聘前花很多时间准备,学习各类面试技巧。对此,徐承楷认为,“这有一定作用,但十分有限”。有一些东西是可以人为掩饰的,但有的是掩饰不了的。有经验的招聘官,其工作就是剥去应聘者的“伪装”,寻找真正适合企业的人选。“我常建议前来应聘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表现最自然的自己,不要为找一份工作而刻意改变自己。要让招聘官看到真实的你,选择真实的你”。   建议8:建立与企业的相互信任   据三菱商事(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室副室长三村俊介绍,从2002年起,他们开始推行新的人才开发计划———“China   professional制度”,选择优秀的中国员工,派往日本东京公司总部进行重点培养,以让他们担任与日本派遣的职员一样的工作。首批9名“China   professional”前往东京接受培训,其中,上海有5名员工被选拔参加这项计划。目前在三菱商事中,有的中国员工已经担任起重要管理工作,公司也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员工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也会给中国员工更多的信任,让他们担当重任。”   建议9:知道自己该做的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查布朗Charles   G.Browne表示,在杜邦,有一项员工定向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鼓励员工自己决定未来3至5年把自己发展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员工可以与自己的直接主管共同商量自己的发展规划,公司也会创造相应的条件,支持、配合员工的行动计划。杜邦为每个员工提供成功的机会,而且大家也相信有这样的机会。   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总经理王文汉博士则说,在英特尔公司里,考虑员工晋升时,从来就不把学历当做一条因素。学历只在一个人进公司的那段时间,发挥一定作用。但这之后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有的硕士生可能不用功,那么他的工资待遇就会降下来,而一些本科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么他就会更快得到晋升。   建议10:给自己一个梦想   “有两样东西,对一个人、一个项目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信念,相信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二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自豪感,感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十分崇高。一个人只要信心百倍地去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感到骄傲的事,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富士通将军(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吉村昭彦这样说。   贝塔斯曼直接集团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张文怡当初是以专科毕业生的身份进入贝塔斯曼的,经过6年多时间,成为人力资源总监。“我想我的经历对专科生来说,应该是一种鼓舞。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很清晰的规划,我对未来充满理想。我刚进贝塔斯曼当培训讲师的时候,就希望将来的某一天能成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我前进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同时我也接受了很多在职培训,包括MBA短期课程培训、领导力培训、团队合作培训、顾客关系管理培训、心理学培训等。”   建议11:你可以改变自己   荷兰国际集团亚太区总部中国区总经理吴志盛认为,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我们保险行业尤其如此”。他建议求职者,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前,应该静下心来想方设法充实自己,尽可能提升自己的价值。“边工作边充电是一种提升自己价值的方式,进一步攻读学位也是提升自己的方式。一味等待是不可能有转机的。即使你已经放低标准找了一份工作,但也要抽晚上的时间充电,或在双休日去大学里继续学习。当你的价值提升了,新的机会就会出现。”
1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理念“安全是最重要的”
热度 2 Greg66 2011-12-7 17:55
安全是最重要的这条理念,几乎所有关注安全的企业都有。 在我国,安全是最重要的这条理念经常表达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因为这是国家的安全生产总方针;也有的单位表达为“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等。有的单位的人说,“一些干部的安全第一思想不如工人牢”,这就话的意思是,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如工人。所以我认为,这条理念如果作为变量表达为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比较好。如果对某单位测量这条理念的接受程度时得到60分,证明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是及格的,少于60分证明较差,如果打100分,这才是安全第一了。 顺便说一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看起来提法很好,但容易将安全和生产(即运营,下同)割裂开来,理论上安全和生产是一回事,不安全是不能生产的,应该不会有谁第一谁第二的事情,经评估(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证明安全没有问题、采取了措施确保了一些危险得到控制,这时才能生产。所以安全是必须的,不是第一第二的问题。一些安全业绩优异的跨国公司没有安全第一这个口号,然而安全业绩却非常好,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实际上“安全第一”这个耳熟能详的安全工作指导思想,对于工人来说是不易理解的,有家企业把他说成是“我们所作的任何事情都不足以那工伤事故去换取”,我看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事实上这也是“安全第一”的意思。 这条理念的作用只能通过案例来阐述。
545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
热度 1 Wuyishan 2011-12-5 16:19
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 http://baike.baidu.com/view/6895071.htm#3   (单位:万元人民币、人、%)    排名 公司名称 2010年海外资产 2010年海外收入 2010年海外员工 跨国指数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52258269 48258870 37153 21.83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51978477 73698938 85237 22.56 3 中国中信集团公司 36262300 11256921 47422 30.27 4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8189375 13823896 2023 23.84 5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17463742 3089320 5650 18.95 6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15368589 8533213 4428 35.43 7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14844768 25637457 7351 53.78 8 中国铝业公司 12002713 610509 216 11.77 9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7033282 4984717 14042 62.03 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667000 12040000 21700 42.08 11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6405594 6149827 7955 21.42 12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4872767 2514528 2276 25.95 13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4523275 3343839 2292 9.66 1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3937539 93383 219 2.76 15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3881033 10422904 38951 45.19 16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3662500 1565339 286 4.20 17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3543248 3296453 1073 21.14 18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3144364 2631604 16983 21.38 19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3085175 4219907 4787 19.26 20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3084535 1878978 3889 6.93 21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3036812 624187 190 12.14 22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 2686203 578885 547 9.97 23 海尔集团公司 2330233 3722787 8772 20.21 2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2232321 722457 3439 1.72 25 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 2148971 321494 3272 17.80 26 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 1991201 1856344 154 50.80 27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1970000 1510000 814 5.94 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1948533 3806640 20000 33.59 29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1871496 6816176 2550 12.46 30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1800662 80545 1112 6.17 31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1682637 1810447 3309 8.23 32 首钢总公司 1664123 3368348 2067 8.12 33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540098 184284 1069 10.95 34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1506378 1550950 5494 26.22 3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1434322 486901 1991 1.95 36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1140968 2909923 324 4.54 3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1052066 975137 331 10.87 38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948386 104443 10 8.01 39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819474 195291 423 0.70 40 天狮集团有限公司 767690 2179417 205 49.92 41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67088 581466 244 1.34 42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49626 1960403 1559 17.65 43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638718 5119181 67 18.45 44 鞍钢集团公司 636204 1182504 67 3.48 45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634703 637870 51 4.92 46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621520 130334 145 0.70 47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609690 1582535 664 4.83 48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572176 9752 123 0.49 49 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560920 2514800 1045 22.98 50 万向集团公司 545553 1183950 5408 16.13 51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502318 454497 1468 8.42 52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466198 1927557 1237 3.39 53 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448753 284034 583 18.22 54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47155 15415 280 4.51 55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401715 195399 291 0.72 56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95061 27384 148 3.98 57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394203 14884 47 0.35 58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390582 1322306 255 4.97 59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371500 1844648 19 6.50 60 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370000 680000 3853 26.59 6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359949 1067681 318 8.67 62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327011 213107 1517 4.44 63 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26612 121706 85 2.57 64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320722 318046 66 2.85 65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09630 82474 14 1.81 66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302475 42328 106 1.09 67 中国中纺集团公司 292341 1143926 63 17.68 68 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 287992 187076 13 2.39 69 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284847 42435 174 6.94 70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 268741 492697 20 4.90 71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67638 458384 262 7.98 72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265504 405895 2312 20.99 73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227892 129024 20 0.89 74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226545 194964 1237 2.28 75 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1100 221100 7 1.33 76 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220838 134731 755 5.76 77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218314 116796 2971 2.23 78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08876 568959 5 5.06 79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196775 412428 123 10.40 80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191728 511046 752 22.15 81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88948 681961 227 7.18 82 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 176767 8852 28 7.38 83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76712 467675 362 12.84 84 沈阳远大企业集团 173712 339675 637 12.47 85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173268 3548602 6000 11.97 86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171536 426876 470 3.77 87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56155 209576 2 4.15 88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147603 297301 56 1.05 89 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4612 8787 8 1.54 90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 136623 115600 152 6.41 91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3934 241346 17233 13.93 92 厦门国贸控股有限公司 117431 275892 12 3.38 93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109479 122374 23 3.74 94 海亮集团有限公司 103770 336778 335 4.68 95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1990 102215 12 1.07 96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95116 1018364 805 2.96 97 旭阳控股有限公司 82800 16375 12 1.64 98 中国南车集团公司 78890 234123 286 1.61 99 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78343 85959 32 2.42 100 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76924 1177819 104 13.46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4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沃尔玛们为何敢于无视中国法律
dongzg101 2011-10-2 14:59
沃尔玛们为何敢于无视中国法律 2011-09-30 17:23:22 浏览 17748 次 | 评论 36 条 沃尔玛们为何敢于无视中国法律 据2011年9月20日 央视《焦点访谈》报道,8月24号,沃尔玛冒出严重的假冒绿色猪肉事件。事实上,沃尔玛在重庆五年间因屡次违法被处罚了20次,仅今年1到8月就被罚了8次,平均每个月处罚一回,而刚被处罚完又出了更大的售假丑闻。 何止沃尔玛呢?在中国的跨国公司许多都没有把中国法律当回事,都没有把中国消费者权益放在眼里,都无视中国执法监管部门的监管和处罚。曾经的家乐福事件,最终是不了了之;年初的联合利华被发改委罚款后,接着就无视发改委约谈而公然涨价,不是一样无可奈何吗?现在的渤海湾溢油事件,康菲公司根本没有把中国法律当回事,没有把中国海域权益当回事,没有把中国监管部门和百姓利益当回事,我们正在纠葛焦灼之中。 而诸如家沃尔玛、家乐福和康菲等都是世界500强企业。在今年《美国财富》杂志出炉的世界500强排名中,沃尔玛继2010年以后再次登上榜首,成为全球销售额排名第一的企业。其在全球15个国家有8500多家门店。家乐福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前30位以内。这些跨国大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全球闯荡、历练,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法律观念以及社会责任都相当成熟。他们在世界特别是在美欧国家已经是守法的“好孩子”。然而,沃尔玛进驻中国已有15年,在中国的120个城市就有340多家门店。本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守法经营,然而规模如此之大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表现却屡屡让人失望。仅在重庆一地的沃尔玛多家分店就因销售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虚假宣传等问题先后20次受到工商部门的处罚,仅今年1到8月就达8次。 销售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不但违法而且戕害消费者的健康,不说是世界500强企业,就是一般企业这个道理都懂,都应该有起码的良知。原因何在?首先,对外企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盲目崇拜和过度娇惯,使其总有一种“超级公民”的感觉。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或者说为了GDP政绩往往推出许多优惠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入住本地。这样请进来的企业,自然就有一种优越感和高于国内企业一头的感觉。是地方政府惯坏了这些企业。其次,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内地长期存在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不讲诚信、欺骗消费者,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成为常态的恶性商业生态环境造就这些跨国大公司进入中国后就“变质变味”。再次,执法不严,违法成本过低,甚至对跨国大公司常常网开一面造成的。沃尔玛仅今年以来在重庆就被罚了8次,平均每个月处罚一回,说明这种处罚对沃尔玛简直是一点痛痒都感觉不到,违法所得远远高于罚款。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欧美不但使其付出上亿元的经济代价而且早就令其关门歇业了。 我们仅仅依靠沃尔玛等外资巨头觉醒,认识到“顾客是上帝,作为一家国际知名的大型零售企业,更应该懂得尊重消费者,更应该珍惜自己的名声”是不行的。因为,这些跨国商业巨头们摸准了中国人多、消费者众,就凭借其世界500强的地位,即使在中国坑害消费者、不断违法,也不愁无生意上门。因此,一方面必须下决心改变中国大陆的商业生态环境,不要宠着、惯着这些跨国巨头们。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跨国巨头们领教一下中国法律的厉害和威严,领教一下在中国坑蒙拐骗、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是要付出超出其违法所得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违法成本的。一定要对跨国巨头一视同仁,彻底打消其超级公民的优越感;一定要严格执法,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对于屡教不改者罚他个倾家荡产、关门大吉。相信沃尔玛们就不会再无视中国法律,不会再把中国法律不放在眼里了。 新闻链接: http://finance.ifeng.com/news/corporate/20110921/4634807.shtml 1 上一篇 公租房面向外来务工人员是突破 下一篇 防止公租房平台贷款被挪用
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技术转移分析
lgjszy 2011-8-30 14:37
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技术转移分析
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技术转移分析 林 耕 张若然 陈 靖 冯 玥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2007年10月) 《科技指标研究》第二十五期(2007年10月出版) 来源:北京市科委网站转载 http://www.bjkw.gov.cn/n1143/n1240/n1435/n2021/5331684.html 2009年5月10日 摘要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科教文化中心,科技资源雄厚,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成为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首选之地。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情况和特点是我们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现将研究分析情况做一简要报告。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推动了科技资源配置及技术研发的全球化,研发活动日益活跃,并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寻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研发资源,力求在最大范围内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优秀科技人才,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获得竞争优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正在融入到世界发展进程当中,经济和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抢占中国市场和充分利用其科技资源,创造更大的发展机会,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科教文化中心,科技资源雄厚,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成为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首选之地。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情况和特点是我们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现将研究分析情况做一简要报告。 一、技术转移现状与趋势 技术合同成交额呈显著增长态势。 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共成交技术合同625项,由2001年的42项增加到2006年的146项,增长2倍多;成交额101.96亿元,由2001年的3.7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3.11亿元,增长10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2.80%。其中,流向本市技术198项,成交额1.92亿元,占总数的1.89%;流向外省市技术246项,成交额9.99亿元,占总数的9.80%;出口技术181项,成交额90.05亿元,占总数的88.32%。 “ 十五 ” 期间,成交技术合同479项;成交额58.85亿元。2006年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成交技术合同146项,成交额43.11亿元,比上年增长95.957%。 由此看出,跨国公司通过在京设立研发机构,借助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与技术创新环境,实现技术转移,研发水平、规模不断提升,技术输出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 表 1 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技术交易情况 单位:项、亿元、% 年 份 合 计 流向本市 流向外省 技术出口 2001 项 数 42 17 9 16 成交额 3.77 0.23 0.14 3.40 2002 项 数 93 29 43 21 成交额 16.66 0.58 0.89 15.19 2003 项 数 76 23 29 24 成交额 1.72 0.21 0.28 1.23 2004 项 数 143 31 77 35 成交额 14.70 0.23 7.37 7.09 2005 项 数 125 45 46 34 成交额 22.00 0.19 0.57 21.23 2006 项 数 146 53 42 51 成交额 43.11 0.47 0.74 41.90 合计 项 数 625 198 246 181 成交额 101.96 1.92 9.99 90.05 占 比 100.00 1.89 9.80 88.32 二、技术转移特点 通过数据分析,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输出技术呈现以下特点: 1.技术流向呈现 “ 一九 ” 格局,近九成流向国外公司总部 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流向国内技术合同成交额11.91亿元,占总数的11.68%;流向国外技术合同成交额90.05亿元,占总数的88.32%。 流向国内技术中:流向北京1.89亿元,占流向国内的15.87%;流向外省市10.02亿元,占84.13%。关联交易6.46亿元,占流向国内的54.24%;非关联交易5.45亿元,占45.76%。 流向国外技术中,为总部研发技术合同140项,成交额89.91亿元,占总数的88.18%,占流向国外技术的99.84%。 由此看出,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研发项目多为总部下达的任务,总部提供研发经费,利用北京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付出比发达国家低很多的工资成本,研究开发出先进的技术;也体现了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和研发机构争夺人才的一面。 2.技术开发是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 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成交技术开发合同411项,成交额98.95亿元,成交额占总数的97.05%;技术转让合同137项,成交额2.35亿元,占2.31%;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占比不到1%。 由此看出,技术开发合同占绝对优势,说明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投资的主要方向是技术开发,也就是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以获得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提升跨国公司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 3.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 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输出电子信息技术429项;成交额78.38亿元,占总数的76.87%。先进制造技术12项;成交额10.71亿元,占10.51%。 图1 2001-2006年在京跨国公司输出技术 由此看出,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研发项目集中在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主要从事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如: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技术、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新一代网络多媒体、新一代无线互联技术、半导体器件与工艺模拟技术、系统芯片的集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4.技术秘密作为主要知识产权保护形式 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成交技术秘密合同388项;成交额87.77亿元,占总数的86.08%。计算机软件165项;成交额12.63亿元,占12.39%。专利技术7项;成交额0.17亿元,占0.17%。 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为其总部研发项目,是以合同约定方式进行技术保密,形成的技术成果归跨国公司所有,由跨国公司申请专利或版权。 5.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占九成,关联交易占据主导地位 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成交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术合同64项;成交额94.83亿元,占总数的93.01%。其中,按成交额排名前20位的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83.85亿元,占总数的82.24%。从前20个技术项目排行榜中看出,全部都是关联交易,除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为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研发的一项5.88亿元项目外,其余都是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为其国外公司总部研发的项目。由此看出,绝大部分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国外公司总部的重大研发任务。 6.平均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00万元以上,总部研发合同平均额超过6000万元 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共成交技术合同625项,成交额101.96亿元,平均合同额达1631.43万元,是全市技术合同平均额的15倍。其中,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为其总部研发合同平均额达6422.14万元,是全市的近60倍。 这充分体现了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研发实力、规模和水平,同时反映出国外公司总部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惜高额投入,以获得技术上竞争优势。 三、问题与建议 1.加强对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研究和服务,为政策和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的动因和研发战略目标,研发活动类型、投资发展动向和最新特点,科技资源状况,技术转移的现状和特点,与我国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模式,对我国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知识产权情况,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我国科技战略安全和对我国经济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对外商研发投资政策体系的优化和建设、利用外资研发资源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和意见,为政府制定政策和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2.鼓励国内机构同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溢出效率 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是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然和有效途径。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在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移,从研发单向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合作研究,促进北京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提高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和创新水平,实现技术溢出最大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技术,促进技术转移。 3.引导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国内机构合作,共同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和一些限制条件,引导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国内研发机构和企业联合承担一些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提高我们研发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立项政府部门。 4.建立吸引优秀人才的新机制,提升国内机构的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及外商投资者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推动了人才争夺战的升级。人力资源的竞争日趋显现和激烈。因此,应建立吸引优秀人才的新机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提供政策倾斜,适度增加研发费用,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引进人才,搭建一个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施展个性和能力的平台,提升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5.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促进国内研发机构专利生成与转移的政策与措施 从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情况分析看出,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北京的优秀人才,研发高端和前沿技术,有些甚至是5-10年后才投放市场的创新型产品。在京研发机构研发出的科技成果,绝大多数转移给国外公司总部,由其申报专利,知识产权全部归投资的国外公司总部所有。 跨国公司通过牢牢掌握知识产权,来占据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6.研究制定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外部技术转移 北京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进行研发性投资,切实提高了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吸纳外商研发性投资的能力。数据分析显示,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承担总部研发项目居多,占研发项目总数的80%以上,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或称跨国公司与其在京研发机构的关联交易。 对于跨国公司和国内机构的内部技术转移和关联交易问题应认真研究,并制定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外部技术转移或根据所持股份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7.重视吸引外国研发机构和大学到北京设立研发机构,同中国研发机构合作 通过营造、优化创新环境和政府出资等方式,吸引外国专业研发机构和外国大学到北京设立研发机构,同中国专业研发机构合作,使国内研发机构参与世界高端技术的研究,提高我们的研发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分享知识产权。 8.建立政府层面的国际技术转移管理机构,确保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安全 通过建立政府层面的国际技术转移管理机构,加强对外资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活动的统计分析和深入研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建立技术秘密审查制度,形成对核心技术转移的有效审查机制,防止对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外溢。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北京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吸引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有将北京建成全球的研发基地及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迹象,这一方面能够吸引外商在京投资,弥补我市科技经费的严重不足,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培养国际水平的创新、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也对北京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激烈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优化发展环境,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全方位做好服务,制定吸引外商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政策,让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4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把脉北京de外资研发机构(四)
热度 1 lgjszy 2011-8-29 14:43
把脉北京de外资研发机构(四) 林 耕 陆 莺 李明亮 张若然 《科技潮》2004年第2期,本期特稿 (接上篇) 对策与政策建议:重发展更重管理 外资在京研发机构进入北京对技术市场发展意义重大,需从战略角度进行前瞻性的分析研讨。在比较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和政策建议。 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统一管理 目前,吸收外资工作已经从数量上的积累阶段,发展到提升产业结构和城市现代化水平阶段。吸引外资工作也由注重前期招商转变为优化发展环境,为中外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和全过程的服务。因此,要进一步优化研发投资环境,对外资在京研发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落户北京,促进技术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关于对外资在京研发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的机构或部门,应选择熟悉和了解外商在京研发投资业务,有助于技术市场发育,能协调和配合外经贸、科技、财税、海关等工作的相关部门。加强组织和指导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和地方法规,对外资在京设立研发机构予以鼓励和支持。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在这以技术高级、资本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北京相关工业与科技系统的应对之策:一是为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创新提供政策倾斜。要大幅度增加研发费用,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引进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留住人才。二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并要积极申请专利。三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产业化培育。 加强与外资研发机构合作与交流 。 要创造有利于与外资研发机构合作与交流的环境。鼓励北京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强与外资研发机构的合作研究,促进北京整体科研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相关政策应从创造有利于研发活动的大环境出发,完善知识产权的国际国内保护,减少人才流动与技术交流的限制,加强研发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外资在京研发机构向我市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转移技术,促进国际间 “ 横向 ” 技术转移。 继续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 要充分利用外资研发机构进入北京的大好时机,加速北京技术市场与国际技术市场的接轨,实现国内技术市场与国际技术市场的有机结合。要继续实施高新技术的税收导向政策和进出口优惠政策。要特别强调大的经济运行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建设的重要性,推进国际技术贸易。与此同时,利用外资要走出去,签订国际技术贸易合同,促进高科技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北京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外资企业在北京进行研发性投资,切实提高了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吸纳外商研发性投资的能力。对此,已充分体现在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技术合同类型、技术流向地域、卖方构成及合同趋势等方面。北京技术市场对技术合同进行认定登记,确认买卖双方确实进行了技术交易,方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以避免不必要的税收流失。对于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内部技术转移和非技术性交易,应明确其不应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 (责任编辑 陈治光) (完)
3353 次阅读|3 个评论
把脉北京de外资研发机构(三)
lgjszy 2011-8-29 14:35
把脉北京de外资研发机构(三) 林 耕 陆 莺 李明亮 张若然 《科技潮》2004年第2期,本期特稿 (接上篇) 问题:趋利避害 重在宏观调控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研发投资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一些国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效应 。事实上,由于经济规模、科技水平、经济体制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公司 RD全球化浪潮中所处的地位已经出现分化,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韩国等,已经从科技全球化中获得了远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丰厚的收益。 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讲,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效应利弊具存,必须对此深入分析,从而趋利而避害。 应关注其研发项目和知识产权问题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国修改了专利法及实施细则等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得到进一步保护,吸引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中国建立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北京的优秀人才,研究开发的项目均为前沿科技,有些甚至是计划在5~7年后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他们在研究开发出成果后积极申报专利,知识产权全部归投资的外国公司所有,国内的机构要使用还须付出昂贵的价钱去购买。 跨国公司就是通过牢牢掌握技术产权来占领中国市场 。 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并积极鼓励内资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 减免税数额巨大影响区县财政收入 目前,外资研发机构的技术合同金额数目大,平均每份合同金额几千万元,最大的合同竟达到5亿元,即使减免5%的营业税也有2500万元。2002年全市涉外技术合同免征营业税,经市局审批的25份合同免征额达到9868万元,将近1个亿。 由此可见,外资研发机构减免税数额巨大,将会影响到北京市部分区县的财政收入。 其内部技术转移是否应享受优惠政策 外资研发机构承担总部研发项目居多,内部技术转移是否应享受优惠政策,这一问题值得研究。外资研发机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外省(市)工商注册,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与外商签订合同,此公司的北京分公司执行合同中的部分研究开发项目,且合同由北京分公司作为卖方登记,但北京分公司在京工商注册为外商独资经营分支机构,在京缴纳营业税等地方税,企业所得税由总公司在外省(市)缴纳。 外资研发机构的研发项目进行内部转移。利用北京的优秀人才进行项目研发,知识产权归外国公司所有,企业所得税缴在外地,如果再减免营业税,对北京市地方经济的贡献难以体现。这样的项目是否应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值得商榷。 国有企事业单位与其争夺优秀人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的优秀科技人才已成为各方争夺的重点。据调查,外商在京设立的80家研发机构共有7034人,平均每家88人。这些机构中,除负责人和少数高级研究人员来自国外,绝大多数研发人员都是聘自北京重点大学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中,他们一毕业就开始 “ 在国内为外国人打工 ” , 被外资研发机构称之为 “ 人才本土化 ” 。 人才争夺战已在家门口展开,北京市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根本招不来北京户口的应届毕业生。 外资研发机构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争夺优秀人才 。将对中国目前的科研教育体系造成重大冲击,导致北京科研机构人才流失,一些科研机构会因老同志退休、年轻人被挖走而面临生存危机。在今后一段时间,北京的企事业单位与外资研发机构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将更趋激烈。 对其管理粗放,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目前,北京市对外资研发机构实行多头管理。按照外商投资审批权限,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必须由国家外经贸部批准,3000万美元以下的由北京市外经贸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批准,投资额小的(300万美元以下)由区县外经贸委审批。中外合资3000万美元以上还要经过市计委审核、国家计委批准;市计委批准500~3000万美元的,500万美元以下由各区县批准。外资研发机构要由北京市科委认定,每年复核一次。 由于对外资研发机构管理比较粗放,统计信息难以准确把握。目前,国内对外资研发机构管理交叉,不协调;各部门各有一套管理程序,通气不够;对外资研发机构管理粗放,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未完待续)
3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脉北京de外资研发机构(二)
热度 1 lgjszy 2011-8-29 09:48
把脉北京de外资研发机构(二) 林 耕 陆 莺 李明亮 张若然 《科技潮》2004年第2期,本期特稿 (接上篇) 影响:提升北京国际地位的重要机遇 跨国公司在京进行 RD投资,对我国科研、教育体系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跨国公司高度重视北京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战略性地位,这将是北京市提升国际地位,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这意味着,北京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发明创新活动的重要区位,成为世界文明古城与现代科技、教育相结合的世界级新兴知识中心。 带动北京技术市场的繁荣 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直接进行技术转移和投资,研究开发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这种技术转移主要采用 “ 纵向 ” 技术转移方式。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登记的来自总部的研发合同占到64.3%,足以说明这一点。最近,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出现两个显著变化:由逐步进入到大幅度转让技术,由被动的硬性技术转让到自觉的技术投入。外资研发机构在京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带来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2002年已经达到221.07亿元。 提高北京科技水平及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对在京研发机构的投资,可以越过本国设置的技术壁垒,直接将世界先进技术带进北京,填补中国技术空白 。通过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进行国际技术转移,有利于提高北京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研究开发管理经验,促进北京企业和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管理水平的提高。 弥补北京科技经费的严重不足 科技经费短缺,一直影响着北京的研究与开发 。1997年北京市科委管理的财政科技经费只有4亿元,1998年为5亿元,2001年为8亿元,远远不如一家跨国公司投入的多。2002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180亿元,北京地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5万人,人均研发经费7.2万元。但67家外资在京研发机构年研发投资即达7.38亿美元,平均每家机构年研发投资1100万美元,相当于9100万元人民币;年人均研发经费达到107万元人民币,相当于北京人均研发经费的15倍。这笔巨额投资可以大大弥补北京科技经费的严重不足。跨国公司在北京的研发投资必然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增强北京的研究开发实力。 培养国际水平的创新、管理人员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取代资本要素上升到首要位置。 创新人才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强大动力。外资研发机构用比市属单位高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年薪及融洽宽松的环境、先进的科研条件和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吸引了北京最优秀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在外资研发机构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出国门即可在最熟悉的土地和环境里留学。 外资研发机构将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管理人才 。我国将拥有一批世界级的专家,可以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参与国际交易规则的制定。这些人的 “ 根 ” 留在中国,留在北京,总有一天他们会为国效力,从外企回归国企。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都有从外企回到国企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为中国与国际接轨,为北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拉动北京经济的快速增长 目前,在京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共吸收从业人员50.5万人,占全市在岗职工的13%。 外资研发机构为北京科技人员提供高增值的就业岗位,研发人员的高收入增加了北京市财政收入中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在中关村工作的外资研发机构的高级员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人均缴纳个人所得税4.2万元。外企研发人员获得的高收入可以购买北京的高档商品住宅,购买高档轿车,在高档的宾馆饭店及商城进行高消费。 外资研发机构进入北京,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中关村科技园区几十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云集,成为高科技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高科技产品的交易中枢。 外资研发机构是研究开发的龙头,带动外商投资企业生产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由此实现了高额的收入、利润和税金,拉动北京经济快速增长,对首都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 促进北京的国际技术贸易 近年来,外资研发机构大举进入北京,随之而来的是每月大笔外汇的流入 。外资研发机构要进口先进的仪器设备,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设备出口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北京技术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2002年北京地区技术进出口合同为1043项,比上年增长了92.44%,成交金额达14.7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9.08亿美元,增长159.30%。其中,技术进口合同837项,成交金额为11.1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76亿美元,增长155.76%。技术出口合同206项,成交金额3.6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32亿美元,增长170.97%。有效地推动了北京技术市场的国际化发展速度。 (未完待续)
3122 次阅读|2 个评论
把脉北京de外资研发机构(一)
lgjszy 2011-8-29 09:21
把脉北京de外资研发机构(一) 林 耕 陆 莺 李明亮 张若然 《科技潮》2004年第2期,本期特稿 来源: 中国知网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7CurRec=1 【作者】林耕; 陆莺; 李明亮; 张若然; 【作者单位】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文献出处】科技潮 , Science and Gulture, 编辑部邮箱 2004年 02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 【中文关键词】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技术市场;国际技术转移;政策建议 【更新日期】2005-12-19 【分类号】F832.6; 【摘要】 在研究与开发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纷纷投资中国。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在全球凸现,跨国公司开始对华进行战略性投资。北京由于人力资源和研发方面的基础条件,正在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研发投资地。跨国公司来北京建立研发机构,加快了国际技术转移,给北京技术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 1987年第一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北京设立,在随后的8年中,每年有平均不到1家机构建立。此后,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的研发机构逐年增多。目前,北京已有89家外资企业投资设立了109家研发机构。不可否认的是,跨国研发中心的陆续涌入,将有助于国内产业链条的形成与优化,促使国内研发环境变革。然而,跨国研发中心的强势进入,也意味着我国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短兵相接式的竞争态势。本文试图从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现状、技术合同走势、进入北京带来的机遇、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对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落户北京,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促进科技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北京:跨国公司最重要的研发投资地 (照片说明)日本松下所属的北京研发基地,计划到2005年其技术人员达到1500名。 据北京市经济研究所于2003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93家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或研发中心,占总数的58%,北京已成为国内集中跨国企业研发中心最多的城市。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北京的投资环境日渐完善,越来越多的全球500强企业和跨国高新技术公司争相落户北京。2002年,三井物产、惠普、松下、阿托菲纳、ABB、三洋电机等一批跨国企业的投资及研发重心转向北京。2003年上半年,世界500强中的三菱商事、丰田、新日铁、飞利浦、三星电子、甲骨文、西门子、欧尚和乐华梅兰等纷纷进驻北京。2003下半年,又有日本的NEC公司在清华科技园设立了研发中心;爱尔兰最大的软件公司IONA公司在中关村软件园设立了研发中心,第一次将研发性项目转入中国;巴基斯坦著名的因特网软件商Techlogix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其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国外研究基地。 外资研发机构作为技术交易的主体,在北京技术市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0年,经认定登记的外资研发机构技术合同14份,成交额12.21亿元(人民币,下同),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40.29亿元的8.7%;2001年39份,成交金额15.9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91.01亿元的8.4%;2002为109份,比2002年增长了1.8倍,成交金额16.12亿元,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21.07亿元的7.3%。由此看出,外资研发机构的技术合同在北京技术合同中已经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并且呈迅速增长之势。 迅速崛起的外资研发机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中国,大多数选择设立办事机构、投资建厂的方式立足市场。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成为新趋势。在此之后,跨国公司都相继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势头迅猛。特别是在1998年,出现了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的第一次高潮,宝洁、朗讯-贝尔实验室、诺基亚、微软等大型的研发机构就是在那个时间段成立的。1999年6月,北京市政府出台《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研开发机构的暂行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跨国公司RD(研发)机构的地方性规章,并成为跨国公司加大在京RD投资的一个重要政策因素。北京市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的政策出台后,形成了第二次投资高潮,跨国公司纷纷而至,如松下、威盛、东芝等。 从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投资国别和地区上看,美国是主体,其次为日本、韩国、台湾、德国、瑞典、香港等等。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研发领域主要是高新技术领域,占88%。其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外资研发机构居多,共有86家,占研发机构总数的78.9%,主要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技术、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研发的外资研发机构有10家,占9.2%。其余为精细化工、石油技术等工业生产技术领域。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组织形式,有独立法人,也有非独立法人。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运作方式有实体研究型机构、系统研究型机构和管理协调型研究机构三种。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发展模式有演进型、整合型和分工型三种。 外资研发机构的研发投资规模之大,远非国内研发投资所能比拟。据调查,67家外资研发机构的研发投资额累计达15亿美元,平均每家研发机构的研发投资达2250万美元。有独立法人资格的28家研发机构的注册资本合计4.14亿美元,平均每家研发机构的注册资本为1480.9万美元。正是由于这样的投资规模,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研究开发已经结出丰硕成果。 瞄准前沿的外资研发机构 外资研发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开发,尤其是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从2000~2002年其成交的技术合同按技术领域进行分类统计表明,电子信息领域技术合同的各项指标高居各领域之首,其合同份数达到150份,合同成交总金额33.3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75.23%。排在第二位的是工业生产技术领域,成交额达到10亿元。排在第三位的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领域,成交额达到5259.2万元。按照 “ 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 ” 进行分类,外资在京研发机构技术合同中技术开发合同占绝对优势。2000~2002年共登记技术开发合同114份,成交总金额35.6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技术合同总额的80.4%;实现合同金额20.4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实现合同总金额的70.6%。高额的投入比例充分说明外资研发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技术开发,也就是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转让合同排在第二位,共13份,合同总金额8.48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技术合同总金额的19%。这说明技术转让也是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实现技术转移的有效途径之一。 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研究开发的技术流向地域最多的是国外,跨国公司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 2000~2002年共登记流向国外的技术合同41份,成交总金额28.98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合同成交总额的65.4 %;实现合同金额17.65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合同实现总额的61.2%。排在第二位的是北京,共76份合同,成交总金额为8.8亿元,平均每份合同1159.87万元,占外资研发机构合同成交总额的19.9 % ;实现合同金额8.57亿元,占外资研发机构实现合同金额的29.7%。第三位的是广东。除此之外,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技术还辐射到台湾和香港,以及天津、上海、江苏、武汉、厦门等地区。 外资在京研发机构的技术出口合同大幅度增长 。从2000年的6份合同增加到2002年的31份,合同成交金额从2000年的4.21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5.21亿元,年均递增90%。2000~2002年共登记63份,合同成交总额29.21亿元,实现合同总额17.78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金额4636.5万元。说明我国加入 WTO,融入研发全球化的浪潮,通过外资在京研发机构实现技术出口额的高速增长。 享受税收优惠的外资研发机构 据调查,大部分外资研发机构已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宝洁、摩托罗拉、诺维信三家外资研发机构2001年共减免税4495.97万元。 仅宝洁公司、摩托罗拉公司、诺维信公司、西门子公司四家外资研发机构,2001年共减免税4550.2049万元,占海淀区地税局全年减免营业税总额的70.19%。海淀地税局2001年全年约退营业税6482.36万元,几乎等于2000年全市减免营业税的总数。 据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营业税处统计,2002年全市涉外技术合同减免营业税大幅度增加,经市局审批的25份合同,减免税额就达到986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318万元,增长1.17倍。两年经市局审批的涉外技术合同减免营业税1.44亿元。说明北京对外资研发机构落实高新技术导向政策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未完待续)
3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玩市场
热度 1 whyhoo 2011-8-8 12:32
周末又去了趟四川省博物馆,展品跟暑假去时一样,没有更换新藏品。博物馆有藏品二十余万件,展出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由于开馆时间不是很长,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昨天下午参观完博物馆的书画馆和青铜馆后我就去了宋仙桥的古玩市场,在一家卖字画的店铺碰到两个美国人,他们正在看画,我就和他们聊了起来。他们就职于一家跨国公司,这几天在成都出差,瘦高个叫Ian.Jaeger,矮个忘问他名了,他有个四岁的女儿。他们不会讲中文,我就当起了他们的导游。他们很喜欢中国文化,古玩市场品种丰富,字画、玉器、瓷器、仿古家具等等,应有尽有。我边逛边向他们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并与店主讨价还价。Ian本打算给他女朋友买一个装化妆品的小木盒子,不过逛了几家价格太贵,就花了120元买了三个景德镇产的陶瓷品,也算有所收获。另一位花200元买了春、夏、秋、冬四幅一套的山水画,并给她四岁的女儿买了幅画有熊猫的画。他们逛了一下午很高兴,也有所收获,晚上就请我在一家餐馆小搓了一顿。用完餐后我就送他们上了出租车,他们就回酒店了。Ian还用他的BlackBerry给我发了封E-mail表示感谢,下次来成都他还会找我当导游。今天下午我去了那家他们买画的字画店,昨天只有画家夫人在,今天画家也过来了,他平时都在家里创作,他们也感谢我帮了他们的忙。我跟画家聊了艺术创作与鉴赏、文化产业的发展、博物馆的改革等话题,聊得比较宽泛,不够深入。作为一名业余艺术爱好者我的艺术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我打算有时间就来看看字画,只有多看欣赏水平才有提高,最好还能动手进行创作。学理工科的人多点艺术、音乐方面的爱好还是大有益处的。
11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跨国公司销售转基因食品的是与非
热度 1 蒋高明 2011-7-29 00:21
蒋高明 转基因是高科技,但要进军与人性命相关的食品产业,一定要慎之又慎。在这方面,国际和国家都有严格的标准,为什么执行起来就不彻底呢?实行什么“双重标准”,就更增加 了人们对其质量的不信任。那些能让“害虫”代谢系统产生紊乱并致其死亡的转基因成分,有谁敢拍着胸脯说食之对人体无害?对后代没有影响? 奇怪的是,有一段时间某跨国公司在中国销售转基因食品,采取的竟然是双重标准。按照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以及农业部官员的回应,中国尚没有种植转基因水稻,婴儿米粉并不在允许出售的转基因食品名单内。因此,使用转基因米粉是不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笔者知道,该跨国公司已在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家和地区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但却拒绝对中国消费者做出同样的承诺。    十几年来,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转基因食品销售商为了倾销其产品,往往采取隐瞒不报,或与其他非转基因食品“搭车”销售,或转移标识目标的办法 ,向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兜售”其产品。市场上销售的大豆色拉油80%以上为转基因产品,但商家用该色拉油制作其他食品如豆浆、豆粉、饼干、薯片、方便面等,则不进行标识。 有些转基因食品标识很小,小到一般人不容易注意到。还有的商家美化转基因标识,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高科技食品。转基因木瓜、番茄等根本没有标识,让消费者无法知晓是否转 基因。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自2008年9月1日起,属于转基因食品或含法定转基因原料的食品,都应当标注中文说明。    在中国市场上,虽然转基因食品在日益增多,但大部分老百姓对其还是知之甚少。在出租车上,笔者随机问过几名司机,大部分不清楚这个词,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笔者觉得我 们还得加强这方面的知识传播。    尽管许多专家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但他们并不能确定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销售商曾经对汽油里作为抗震剂的四乙基铅的安全性作过承 诺,当时信誓旦旦承诺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后来证明这些承诺完全是骗人的假话,揭穿这个假话的代价是什么呢?是美孚石油公司拒绝承认,而与科学家打了25年的官司; 是在漫长的四分之一世纪里数千条无辜的生命;是美国烧掉的汽油中的700万吨铅,这些铅贡献了上世纪20年代以后大气中铅增量的90%,至今还游离在环境中。而在四乙基铅最畅 销的时候,石油公司聘用的科学家却认为汽油排放的铅微不足道,他们对于科学家采集土壤和空气样品,测定铅含量的做法嗤之以鼻,大加嘲讽。 在食品加工领域,苏丹红最早上市时也被誉为人类的新发明,但现在向食品里添加苏丹红是犯罪行为;家喻户晓的三聚氰胺刚上市的时候是作为科技进步奖流向社会的,直到 数千名儿童孩子的生命健康受到致命影响时,人们才认识了这个“杀人”的化学名字。     笔者以为,跨国公司如果生产了转基因食品,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那应该予坚决查处;如果是符合规定的转基因食品,则应当明确地告知消费者,要有明确的标识。消费者有 权利选择自己认为安全的食品。而像该公司那样采取和在发达国家不一样的“另样标准”,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歧视。“双重标准”的出现,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性是值得怀疑的,只不过是发达国家对这一高科技食品有充分的认识,消费者有足够的警惕性;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对转基因是怎么回事还不知道,稀里糊涂地 成了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现在虽没有吃出问题来,但一旦发现问题,那就完全来不及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3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研发合作“透视”
junpengyuan 2011-7-28 19:08
文/陈礼达 本刊记者 6月15日上午,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的“跨国企业合作主题论坛”,是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的压轴戏。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所作题为《中国大学与跨国公司联合研发机构研究》的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我国高校与跨国公司联合研发的背景和现状如何?联合研发对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有什么影响?这种合作对国内企业的启示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论坛的间歇采访了薛澜教授。 跨国公司“抢滩”中国 记者:您为何如此关注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您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薛澜: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关注科技全球化现象。早在2000年,一批国内学者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出版了《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科技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研究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其中就涉及到不少跨国公司研发趋势,跨国公司与国内学者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在此之前,我们就做过跨国公司研发在中国的调研。我们发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活动和高校合作的比较多,但和本地企业的合作并不多。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想看一看跨国公司和中国的高校究竟是怎么合作的。 跨国公司与所在地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是非常普遍的,如:设立奖学金、捐赠仪器设备、委托研究等,但合作成立研究机构还是与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趋势密切相关。 最近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趋势不断升温,据联合国发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04年跨国公司研发支出达到4500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总支出的一半以上。1993年到2002年间,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支出总额从300亿美元增加到670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支出比重从10%增加到16%。2004年到2005年间,超过一半以上的研发水平领先的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印度或新加坡设立了研发机构,2001年之前,跨国公司在华各类研发机构不超过200家,截止到2005年跨国公司已经在华设立了750家研发机构。正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为改变企业封闭研发的传统,提高效率,很多跨国公司加强了与高校在科研方面的合作。 对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而言,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全面了解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联合研发机构的整体现状,识别联合研发机构对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 研发合作发展迅速 记者:您能简要介绍一下这次研究的基本情况吗? 薛澜:这次研究开始于2005年,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母公司在中国大陆的除外)与中国“211”工程高校建立的联合研发机构(包括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联合研发中心等)。准确地说,我们研究的实际上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和中国高校的联系,只是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合作研究的一部分。 整个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通过收集公开媒体信息、直接联系高校科研主管部门等方式,获得全国范围内研发机构的基本信息;第二阶段是在教育部科技司的支持下,向全国95所“211”工程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发放了联合研发机构调查问卷,由该部门组织联合研发机构负责人填写;第三阶段是对北京、合肥、杭州等地高校的部分联合研发机构进行了深度访谈。 在我们研究的范围内,到2005年底为止,共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97家跨国公司与我国36所“211”工程重点高校成立了202家联合研发机构,其中2005年底前已投入运行的有190家。 这些联合研发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17个城市,其中,北京62家、上海49家,两地共占了研发机构总数的一半以上。跨国企业倾向于在理工科大学设立联合研发机构,在理工科大学设立联合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样本总数的66%。跟学校的合作也比较集中:越是实力雄厚的高校,拥有的联合研发机构就越多。在对其中98家联合研发机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设立联合研发机构的企业国别也比较集中,来自美国企业的数量最多,其次是日本、欧盟等。与国内高校进行联合研发的跨国企业所处的行业分布也很集中。主要集中在IT领域,而从设立的研发中心的领域分布来看,有一半多是在电子信息领域。 从联合研发的协议经费规模来看,占多数的是100万元到500万元这个区间。年均经费规模比较多的是10万元到50万元,年经费为500万元以上的研发机构只有一家。联合研发的经费来源,有超过一半是由外方出资,还有一些是双方按比例承担,另外一部分则是由第三方委托。 从时间分布上看,设立于1993~2001年的54家,成立于2002~2005年的136家,速度在明显加快。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来,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从人员、经费、项目规模和成果产出等指标来看,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联合研发机构的整体规模还有限,特别是相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整体投入,相对跨国公司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情况来看,应该说跨国公司与我国高校的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明显 记者:您刚才谈到跨国公司与我国高校的合作还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合作对国内大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影响吗? 薛澜: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联合研发机构的合作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其联合技术研发已经在研究人员科研能力的提升、大学知识网络的扩展、促进学科平台和研究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对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直接的“推动”和明显的“催化”作用。联合研发机构的建立,有利于高校科研队伍的建立和科研人才培养。联合研发机构研究过程中双方的知识交流,增强了大学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和科研管理能力。联合研发机构促进了高校技术合作网络的形成和学科科研平台的建立。 记者:有负面影响吗? 薛澜:可能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根据已有的研究,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可能在某些方面对东道国大学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大学已有或通过合作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被跨国公司低价占有,研究人员从本地大学和研究机构向外资研发机构的流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早期的合作中是客观存在的。 但此次我们的研究表明,由于联合研发机构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因此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而双方合作造成的大学研究人员外流现象在我们的研究中尚未发现。接受访谈的中方科研和管理人员提及比例较高的问题是,跨国公司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要求大学为其在华市场活动提供支持,或希望了解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状况等相关信息,以实现其开拓 http://www.zggxkj.com.cn/?module=showid=13
个人分类: 公共管理|2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众人心
shuhualu1016 2011-7-28 10:07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有一句古训讲,“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其实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谁都是这种小人。任何一个人的意志指向,都是变化不羁的。同时,一个人的意志指向,也必须随着外部环境实际的变化而调整改变。不撞南墙不回头,撞得头破血流也不知回头,这就成了傻瓜,而不是意志坚定。 所以这句古训应该改为,“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众人心。” 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的意志中都有这种易反易复经常变化的特性,所以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就不能仅仅是划成几个部门,分成几个单位,而必须以文字的形式把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岗位,要承担的刚性职责、弹性职责,以及所享有的权利、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都予以文字的形式明确界定,变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约束。 只有这样,才能抑制这种“易反易复的众人心”,从而达到先小人,后君子,先不断,后不烂的目的。 每个人的意志行为,只有在这种以文字界定的制度规范的约定下,才能保持相对稳定。在现实的企业组织运行中,经常发生有过相互推委,有功相互争夺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忽视了作为人的每一个员工,在意志行为上都存在一种多变性,没有对应于这种多变性事先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约定。 有利就争,有责就推。这是人性所然。本来很容易做好的工作,如果没有明确的职责界定,因为有空白,而无人做,更是不可能做到位。这也是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组织在这种情况下运行,也就不可能有竞争力了。 因而对应于人的“易反易复”这种特性,必须健全相应的制度,把组织架构的设计最终变成系列的制度。尤其相对于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员工更是如此。 中国人的一个最大特性,就是脑袋灵光,善于变化。这一特性,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经营时,往往是一个莫大的优点。所以有人说,犹太人很聪明,而中国人比犹太人还聪明。其原因就在此。 但这个特点相对于企业组织内部的管理而言,则成了一个弱点。它使做上司主管的感到下属员工不好把握。就像作者所服务的一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公司一样,高层主管和下属员工通过沟通,双方都有了承诺,但后来,好多事都落不到实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中国人的特性。 人的特性不一样,管理必须对应进行调整。否则,其效率必然低微。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3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市长与跨国公司
yolandahongmei 2011-7-26 18:02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International Business Leader's Advisory Council for the Mayor of Shanghai,简称为IBLAC)是1980年代末由时任上海市长的朱 镕 基创建。1988年,朱 镕 基接受中国国际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经叔平先生关于邀请国际上著名企业家担任上海市长顾问的建议。1989年10月,第一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上海举行。主要方式是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出席会议的成员(必须是该跨国公司的全球CEO或主席或董事长等一把手)为上海市市长提供咨询和建议。2011年第23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将于10月30日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随着上海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要求参加市长咨询会议的国际知名大公司也越来越多。成员已由最初的7个国家的12名成员,增加到目前的16个国家的40多个成员。主要成员包括日本东芝、日本三菱、英美烟草、法国达能、美国国际集团、巴西淡水河谷、德国西门子、澳大利亚电讯公司、荷兰皇家孚宝、加拿大庞巴迪、 美国杜邦、美国辉瑞、瑞士诺华、德国赢创工业集团、瑞士罗氏 等,这些企业一般都在上海设有地区总部,在上海有大量投资或与上海有合作,并一直在增加在上海的投资经营。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一般于每年10月最后一个星期日或11月第一个星期日召开。会议规模一般在500人左右(中方40%,外方60%)。中方出席人员一般包括市政府副秘书长以上所有领导(即副秘书长、秘书长、副市长、市长)、委办局及区县主要领导、上海大型国企和集团的主要领导、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领导。外方一般包括成员(及跨国公司全球领导人)、特邀演讲嘉宾、市长客人(大都是国际著名企业家)、成员所在国驻上海总领事、观察员(即申请加入咨询会议但尚未批准的跨国公司全球领导人)等。 北京和重庆学习上海,已经建立了类似会议。如北京建立了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重庆建立了重庆市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中的化工企业 辉瑞: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地区总部、投资有限公司和亚太研发中心。 罗氏: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2009年,罗氏亚太地区总部落户上海。 杜邦:1980年在上海设立代表处。1990年3月,杜邦与亚太农用化学(集团)公司、上海市农药研究所签定合同,成立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杜邦在华第一家合资企业)。 诺华: 2008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永久性研究基地奠基仪式。 赢创:投资2.5亿欧元在上海建成大型甲基丙烯酸酯一体化生产设施。并耗资2200万欧元建立上海研发中心。
个人分类: 其他杂闻|4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高效率内燃机和低辛烷值汽油燃料创新合作的几点思考
热度 2 zhouziyan 2011-7-24 21:31
合作共赢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资源,人力,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多数企业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合作共赢,资源共享是全球化趋势。宝洁,IBM等大型企业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又一次走在了前列。宝洁有50%以上的产品使用了来自公司外部的创意,并且获得了大量的合作伙伴。IBM把自己定位为全球解决问题解决商,它整合中国的生产商,印度的软件提供商,美国的金融资本等等资源,为自己所用。 而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这种全球化的竞争呢?关键还是在要建立统一的价值观,以及认同这样一种价值观的人才。为什么是价值观呢?因为现在的跨国公司已经发展为全球化的生意,美国的公司可以在中国生产产品,在印度包装,在泰国销售,世界已经融为一体,不同国籍的人为同一家公司工作,但你很难区分他所属的究竟是哪个国家的公司。如此多的人,如此多的差异,跨国公司如何管理呢?推行单个国家的价值观难以服众,沟通困难重重,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并在其下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才是根本。对于消费者,他们不会关心产品是哪家公司在哪里生产,进入商品市场,他们只关心产品能为他们带来什么价值。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进行合作呢?就《高效率内燃机和低辛烷值汽油燃料》这个项目谈谈我所想到的几个方面。 其实这是两个项目,其中汽油项目是先发,所以先谈低辛烷值汽油这个项目。一项技术,是否能在市场上生存,要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通过对 scientister 的文章的阅读,总结了低辛烷值汽油的优点在于 生产成本低 ; 清洁环保 ;燃烧效率 在特定领域可以替代现有产品 。 在探讨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时,需要首先搞清楚这个低辛烷值汽油的产量能有多少,成本到底有多大的优势,可替代的市场有多大?替代风险多大?这个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在考虑市场的时候可以不局限于汽油领域,可以考虑到作为现有能源的替代品,如航空燃油,天然气,汽车用汽油,航海用燃料等等。考虑了市场以后,需要考虑到这项技术的目标客户,石油的炼化在中国是掌握在少数大公司手中,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他们本身就有大量的研发人员,是否可以自行开发,开发难度和周期。如果想要和大公司合作,就需要先行申请专利技术,再将技术成果卖给国内的大公司。对于外国大企业也是一样,都需要注意专利技术的自我保护。这里尤其要注意,国外公司对技术的敏感程度高于国内企业,很可能你的一篇小文章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会迅速行动,就被抢走了专利成果,这里有前车之鉴,如果你感兴趣另外再说。说完了大客户,再来说说小客户,国内的专利管理混乱,仿制品盛行,在和中小企业合作中更需要对合作者进行筛选,不利的合作者可能会对项目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小企业在市场反应和管理灵活性上有优势,有更迫切的技术需求,这个是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也不可忽视。 清洁环保是个不错的优势,特别在国际倡导低碳环保的总趋势下。在企业来说,可以帮助其申请政府低碳能源补贴,以及帮助完成环保指标,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需要熟悉低碳经济的专业人士来进行评估,有专业的评估报告,会帮助技术的推广,以及提高技术的溢价能力。并且可以考虑利用低碳经济进行技术的推广。 在特定领域替代现有产品。这里就是低辛烷汽油的用途。一项技术对其上下游都会产生影响。低辛烷汽油会影响到上游的炼油业,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消费者,技术就不会被采用。那么就需要为其找到合适的消费者。汽车行业做为目标消费者就出现了,但是低辛烷汽油在现有内燃机上无法实现其优势——节能。这就需要进行合作,将内燃机的技术考虑到技术革新上来。于此同时,从汽车行业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在不断的寻找提高汽车运行效率和清洁能源的方法。现有汽车动力来源的主要发展方向有燃料,电力,天然气,太阳能。那么在这些发展方向上,仅仅改动内燃机的部分设计就能节省40%左右的能耗,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对内燃机改进的研究成本,对生产线的改进成本,以及市场销路有多大,这些对于企业都是风险。这两项研究需要配合进行,调研市场,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合适的时机推出,这个就需要对项目有较好的把握能力。能够平衡各个方面的需求,上游炼油企业和汽车企业都有先进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可以提供给市场,这里的竞争力有成本的竞争力,也有产品附加值的竞争力。同时不仅仅局限于汽车行业,可以考虑更广泛的合作范围。是否可以作为天然气的替代品,是否可以和其他汽油进行配方,降低航空汽油以及航海汽油的成本?或者作为发电能源。这个可以进行更广泛的讨论。 从全局的观点来看,合作需要各方有足够的诚意,需要对自己的预期有足够的了解,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今天签署合作协定,明天就想反悔,获得更大的利益,是违背合作的本意的。对合作者需要进行考察和筛选,如果没有长期合作的诚意,就不要进行合作。技术领域尤其如此,作为技术的开发者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以及技术合作中的风险。
494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汽车工业如何自主创新?
热度 1 muchunyang 2011-7-13 02:04
2010 年,中国汽车产销已达 1800 多万辆,其中乘用车累计生产 1389.71 万辆,销售 1375.78 万辆。但剥开世界第一产销大国的外衣,我们能拿出手的品牌有几个呢?中国汽车工业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真实面目又是什么呢? 北京是中国城市乘用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来到街头,看一看满大街的滚滚车流,你就会发现,在这些颜色各异,造型别致的车流中,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的乘用车占到 80% 甚至更多,奇瑞、吉利、长安、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却难得一见,更让人难堪的是,这些自主品牌汽车几乎全部集中在 10 万元左右的中低档车型,被人称为 “ 低档次、低水平、低价位 ” 的 “ 三低 ” 产品。客观地看,中国汽车产业处于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自主开发能力和零部件研发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市场为跨国公司主导;汽车产业集中度低导致规模效应低下;汽车专业人才缺乏;汽车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恶劣,诸侯经济与外资集团共同影响国内汽车产业布局,人为分割汽车流通市场。这些都是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一道道难题。 汽车产业是国家重要支柱产业,提高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立自己的知名品牌,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汽车产业体自主创新的提法时间不短了,奇瑞、比亚迪等企业也在努力开拓创新,但从全局看,中国车企自主创新效果甚微。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为什么这么难呢? 回首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来的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艰涩而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即中国的汽车工业体系是在洋人的支持与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几十年来,仅仅以能造汽车为满足,政府和企业强调的都是产量,并未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从汽车企业的组织机构、人员结构、资金使用分配比例均可说明此问题。没有投入,何来产出?创新也需要社会氛围, 1903 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飞行成功后,纽约万人空巷去迎接,美国政府立即从财政和政策上支持其投入生产,说明社会对创新者的认可程度。英国工业革命、美国上世纪初期崛起,其根本动力就是科技创新。 创新不能凭空而来,需要有广泛而坚实的国民经济体系和政府相关政策作支撑,反观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实,可以认为,创新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建立。 汽车产业是建立在电力、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各种现代基础工业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些基础工业体系,发展现代化的汽车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旧中国,中国没有自己的现代基础工业。上世纪之初, “ 洋务运动 ” 为中国带来了造船、冶铁、机械加工等工业项目,但那都是在洋人的设计、指挥、管理下进行的,中国人只是充当了出资和苦力的角色。上世纪 30 年代,日本侵华前,中国国民经济曾经有一个短暂的发展阶段,但那也只是在 “ 洋人 ” 的帮助下,建立几个工业项目,更谈不上体系建设。而夹缝中的民营经济,也仅仅只有技术含量极低的纺织、面粉、火柴、肥皂等轻工业项目,而且本小利薄,弱不禁风。 解放之初,毛泽东曾感叹:我们除了能磨面粉,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壶火柴肥皂外,还能造什么呢? 解放后,也是在洋人 ( 苏联 ) 的帮助下,我们开始建立自己的基础工业体系, 156 个工业项目的建设,使得我们终于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重化工工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起步,经过艰苦努力,通过学习借鉴洋人的技术,我们制造出了解放牌、东风牌卡车、红旗牌轿车和北京吉普,但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这些产品都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技术水平大大落后于国际水平。改革开放几十年,国际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在中国都有合作伙伴,通过合资合作,中国汽车工业大发展,汽车产销量已经跃入世界第一,但我们仍然只是充当了代工者。并未掌握设计创新的核心技术。 据统计,在我国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 ABS 、微电机、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 100% 、 100% 、 91% 、 97% 和 69% 。中高端车所需的自动变速器 78% 为进口产品。汽车电控产品的核心技术几乎全部被跨国公司垄断,其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汽车电控产品多由外方原配套厂商提供, 2010 年日本对华零部件出口,电控产品占出口零部件总份额的 66% ,这次日本地震造成中国很多车企产业供应链中断而停产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汽车工业是现代工业发展成就的集大成者,一辆汽车的身上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工业发展成就,汽车产业能够发展到今天的高度,就是建立在不断的发明和创新的基础上的。比如,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的诞生;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大规模生产,成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电子技术的发明,使得汽车更为快捷安全、更为节能环保,更为智能化,更符合人性特点,材料科学的的发展,使得制造汽车的材料越来越轻,强度越来越高。眼下的新能源潮流,势必将汽车发展引领向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这些都生动地说明,创新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如果将汽车形象地比喻为 100 这个整数,那么所有的这些创新都是一个个单独的 “1” ,只有这些 “1” 的相加,才能有完整的 “100” 。如钢材,一辆汽车所需钢材为其自身重量的 80% ,所用部位不同,对钢材的厚度、强度、材质的要求就不同。这就需要相应的生产、研发体系来满足汽车发展对材料不断更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上装备的现代科技产品越来越多,所需要的科技创新也就越来越多,如电子技术推进了防侧滑、防抱死、导航、高级音响、视频、空调、测速、燃料优化等等。发动机的创新带来了高压共轨、涡轮增压、顶置可变气门等。所有这些 “1” 的研发、创新都需要专门的研发人员,都需要专门的理论知识体系,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都需要千百次的试验,并不断发展。 除了汽车自身创新技术落后外,我国基础材料工业的研究创新也有很大的空缺。中国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但汽车、飞机、舰艇所需的特种钢材,相当部分自己不能生产,也缺乏研制新型特殊材料的创新机制。比如,冲压轿车车身所需的双面镀锌薄板,对钢板的延展性、镀锌层的厚度,钢板的幅宽、钢板在恶劣环境下的抗腐蚀能力等都有极高的技术要求,而中方的钢铁工业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落后,轧制不出如此高条件的薄板,结果不得不长期进口。以后武钢、宝钢下大力气花高价进口先进轧制设备,才算部分解决问题,但产品在各项技术指标上,与国外先进产品仍存在差距。由于材质的落后,一台同样马力的发动机,我们自制的重量要大大超过外方,自重大又导致发动机油耗增加。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在中国的 “100” 中,有很多的 “1” 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是创新基础的差距。 基础理论创新的差距就更大了,基础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是解决 “ 所以然 ” 的重大问题。中国的发动机生产、研制瓶颈一直未能突破,飞机、舰艇、汽车一直患有 “ 心脏病 ” ,中国的特种材料研究总是卡壳,原因皆在于此。反观日本,现在在特殊材料的研究上已经达到材料寿命阶段,即这辆汽车上所用的各种材料均为 20 年左右寿命,寿命期内各种检测指标完全合格,但一到了设计寿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材料指标急速衰减,这辆汽车必须报废。这样就保证用户必须买新汽车。创新既节约了原材料,又保证了它的商业利益持续不断。 技术创新最大的特点是原创与继承。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随着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循序渐进。比如,汽车刚发明时,仅仅是在车架上安装一台发动机,人们在感受快捷时,对发动机爆炸般的噪音难以容忍,于是又发明了消声排气管;车轮与车身是刚性连接,行驶时震动大,乘坐极为不舒服,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减震器和充气的橡胶轮胎;晚上行驶看不见,于是增添了车灯;发动机油耗高,于是发明了各种化油器和节油装置。发动机、底盘、传动、转向、车架、车身的配合如何做到最安全、最科学、效率最高,都是在一次次的观察、思考、总结、试验以及一次次失败的基础上,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汽车。将一辆汽车分解开,拿起一个个形状各异,设计精巧复杂的零部件,第一个要问的就是,它怎么长得这个样?它为什么长成这个样?答案很简单,这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这就是认识深化的结果。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中国的航空工业是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断绝了对中方的所有技术援助,不得已,我们只能对人家的产品进行仿制。仿制就是依样画葫芦,你是圆的,我就画圆的,你是方的,我就画方的。你这儿有个洞,我就按照原尺寸在这儿打个洞。在测绘仿制飞机机身框架时,工程技术人员发现有一个洞是空着的,没有用处。没有用处,为什么要打这个洞呢?不明白这个洞是干什么的,但又不知道能不能省掉。基层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敢擅自做主,于是层层汇报,消息一层层反映,一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也来分析,他们根据自己的科学常识,有的认为是 “ 配重 ” ,即保证飞机平衡而减轻某一处的重量;有的认为是预留安装孔,讨论了很久没有定论。飞机是要上天的,安全为第一要素。仿制飞机时也一定要遵循这个要素。在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不允许做任何改动。于是决定,依照原样,也在这里打个孔。中方的图纸上,这里也有一个相同尺寸的孔。多少年来,这个孔一直延续下来。多少年后,中苏关系解冻。一次,苏方原飞机设计者来华访问,双方闲谈时,中方技术人员提起此事,这位设计者回答: “ 这个洞是个废洞,没有任何作用,是当时机械操作人员错误操作造成的。 ” 听了他的话,中方的人员顿时无语。这个故事可以悟出很多道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发明创新一定需要从头到尾的全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从中间接过人家的产品,不了解其所以然,创新也就失去了基础。中国有一位知名汽车企业的负责人曾有一句惊世骇俗的名言: “ 轿车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个发动机,四个轮子上放上两个沙发吗。 ” 如果是酒后豪言当然无所谓,如果是内心的真实想法,那真是令人无言了。现在媒体上不断地有汽车企业购买某国知名品牌为自己所用的 “ 新闻 ”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这意味着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品质更高的产品。但从制造者而言,你能够购买知名品牌,但能够购买来人家的核心技术吗?能够购买来人家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的思维吗?能够知道这个品牌优势的 “ 所以然 ” 并加以改进吗?如果我们买一个品牌,人家再创造一个品牌,我们再买,人家再创造,我们能永远跟在后面买吗?这如同给人家奉献再创造的资金,这种引进又有何意义呢?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花巨资从国外买来磁带录音机技术,等到我们耗巨资建设生产企业,产品刚刚投放市场时,外方又推出新一代 “VCD” 光盘播放机。于是我们放弃磁带录音机转而进口 “VCD” 生产设备及技术,等到我们的 “VCD” 产品开始铺天盖地占领国内市场时,外方又推出改进的 “DVD” 。于是我们再跟进,引进 “DVD” 技术专利和设备,耗费巨资的 “DVD” 技术消化和生产布局完成后,市场上 “DVD” 取代 “VCD” 风靡一时。就在很多人对 “DVD” 的操作尚未完全掌握时,外方电子技术从模拟升级到数字技术,推出数字电子技术产品如 “3G” 手机、 “3D” 动画、 “ 苹果 ipad” 等等新一代的电子技术产品又成为引领市场的先锋。我们怎么办?再买吗?轿车也是如此,由于缺乏原始创新又缺乏技术储备,我们始终无法掌握产品升级换代的核心技术,只能购买享用人家的产品,成为人家创新技术的资金提供者和产品推销地,不断购买,不断落后,这种现状发人深思。正是在此意义上说,自主创新任重道远,需要从头做起,有的甚至要从基础研究做起,对引进技术一定要消化吃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资金短缺是创新的一大拦路虎。任何一件产品从设计到试验到改进定型到批量生产,研发过程需要大量的投资。一辆汽车有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核心部件,有近百个关键总成,有上万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仅从模具而言,便需要极为高昂的资金投入。上海桑塔纳投产后,车门把手使用中出现质量问题,从李鹏总理到普通用户均对此提出疑问。上汽下决心进行改进。改进成功后,上汽董事长陆吉安称,仅仅对门把手的模具以及相关模具的改进,便耗资一个多亿。汽车行业的人都知道,模具与黄金等重,模具开发离不开数控三坐标测量仪、数控三坐标高精度铣、镗等精密设备和仪器,这些都意味着天价的投资。要解决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汽车电子等三大核心部件,仅靠各个企业自身投资远远不够。 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没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一切创新都是镜花水月,看一看我们的教育和人力资源体系,离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多大的差距呢? 中国的 “ 两弹一星 ” 和军用航空工业都是在国外的严密封锁下发展起来的,航空和航天人在没有技术可卖的情况下,自主创新,硬是拿出了可以与美、俄相匹敌的高技术产品,将日本、欧洲这样的技术强国抛在后面,今天,国家的尊严和安全就靠他们的产品。对照航空航天人自主创新的精神,我们汽车人有何想法呢? 汽车产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支柱产业,要建立自己的不受制于人的汽车产业,我们可以借鉴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依靠自主创新。面对重重困难,可以借鉴当年国家研发 “ 两弹一星 ” 的经验,发挥国家体制上的优势,依靠国家力量,组建国家控股企业参股的模具、发动机、变速箱开发中心,实现国家主导,共同投资的创新体系,最终实现谁投资谁受益,谁参股谁受益。 自主创新需要有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科研创新机构体系,需要大量的团结协作、不畏艰苦、富有创意的创新人才队伍,需要有异想天开的创新思维,需要巨额创新资金投入,需要默默无闻的研究,需要经受得起失败的打击,需要有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需要建立完整的国民创新体系,需要国家的创新政策支持,需要社会对创新的理解与宽容。急功近利,巧取豪夺,投机钻营,唯书唯上都是创新的天敌。 自主创新是人类进步的起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提高中国经济和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最高精神境界。 自主创新是一个艰苦卓绝、艰难探索的过程,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创新也是如此。 http://auto.gasgoo.com/News//2011/07/120444004407.shtml
个人分类: 汽车电子|32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不遵守规则的世界
热度 3 phd9992000 2011-5-8 01:55
在我们对西方世界了解得太多时,却对自身了解得实在太少,乃至于一切的憧憬与蓝图都是建立在一个不能融合的土地上。首先我来讲个故事,这是发生在几年前的“安利退货门事件”,故事发生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上海(本人也是上海人):    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跨过企业进入中国,西方世界与中国才在基本的生活层面真正开始相互接触。在跨国企业大批量迁往中国的过程中,一家名叫“安利(Amway)”的美国保健品跨国公司,也希望在这片它并不熟悉的土地上开展蓝图。    作为一家排名世界500强、并且是前三十名的国际知名企业,安利公司直销制度体系显得非常独特,并且被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另眼相看,形容为“最无懈可击的激励制度”、被哈佛MBA和中国人大MBA列为教材案例,这家公司自然是实力雄厚,对中国市场充满了期待。    然而,正是这家巨型企业,在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上海,领略到的是东方人的不可思议之处:    刚进入中国的安利,一切制度是以它在欧美的设计为标准。按美国安利规定,产品实行“无因全款退货”:不管任何原因,如果顾客在使用后感到不满意,哪怕一瓶沐浴露用得一滴不剩,只要瓶还在,就可以到安利退得全款——注意哦,是退全款!这项制度在美国施行了很久,一直是安利公司的信誉和品牌象征,退货率微乎其微(估计那“微”也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安利的产品是优质的。然而在中国,精明的国人很快以“特色”的方式震撼了美国人:很多中国人回家把刚买的安利洗碗液、洗衣液倒出一半,留用,然后再用半空的瓶子、甚至全空的瓶子去要求全额退款。在上海,刚刚开业不久的安利公司,每天清早门口排起了退款的长长队伍,络绎不绝,人潮涌动,一时间,令安利的美国人大吃一惊。    美国人怎么也搞不明白:作为拥有半个世纪经营经验、一整套完整制度体系的安利企业帝国,他们“全额退款制度”在西方实行一直良好,为何到了中国,竟然遭遇如此数量巨大的退货?真的是产品质量不好吗,以致于引起成百上千的中国老百姓要求退货?    但由于承诺在先,安利还是顶着每天的巨大亏损,忠实履行了退货承诺。然而,令人更加惊异的现象发生了:一方面是产品销售量剧增,大大超乎公司的预期;可另一方面,拿着空瓶子前来退货的顾客也越来越多,最后竟然达到每天退款高达100万元,还得倒贴30万元产品——终于让美国安利吃不消了!从这之后,安利公司迅速对中国的制度进行修改:产品用完一半,只能退款一半;全部用完,则不予退款!自此,安利(中国)改变了其公司制度,转变了原先安利(美国)的营销模式,开始逐步领悟“中国特色”。    傻乎乎的美国人被精明的中国老百姓耍懵了,上海市民们在这场“退货风波”中或许暗自冷笑,为自己得到的小便宜而沾沾自喜。很多美国人至今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被哈佛大学引以为豪的最先进的制度体系、被誉为“完美无懈可击的一整套激励制度”,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壤上,竟遭遇滑铁卢般的惨败?    中国人,真是太奇怪了,这完全是一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世界。    在已故的美国作家阿伦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笔下,现实社会中有一群这样的人:群氓。他们并没有犯什么伤天害理的罪行,为的只是图自己的小便宜、或是盲目从众,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导致了整个社会群体的混乱、更大的丑恶,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害(信用损害、道德损害、物质损害——如果我们倒退回 30年前,是不是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情景?),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无法从他们当中找到,因为他们每个人并不是大奸大恶。阿伦特因此也称之为“平庸的邪恶”。    事实上,这种“平庸的邪恶”现象普遍发生在我们中国民众身上,大大小小的事件,层出不穷,就在你我周围,也就是你我每个人心照不宣的小伎俩。尤其,发生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最具有现代公民素质的城市——上海,这样一件当年轰动的“退货门事件”,无疑是给国人自己打了一记重重响亮的耳光!    透过这个经济层面的现象,我们发现的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中国现象:即使是西方最优的制度和文化(被哈佛与世界首富认可),到了中国,就陷入泥潭,不仅不能有效实行,反而被国人给“特色化”、同化了。    记不太清楚是谁(可能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任何制度的设计、哪怕是世界顶尖学府和精英设置的体系,都经不起中国人的糟蹋,因为中国人是最精于钻空子的,无孔不入,即使是堪称完美的制度也仍然防不胜防,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专制手段。    这段话大概是这个意思,一直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当然,这样的话会令今天我们所有有良知、有现代公民素质的中国人感到愤怒,会刺激我们大多数网上的愤怒青年们。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我们已经是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能够左右世界经济格局,我们应该有条件拥有最完善的制度、应该达到美国那样的社会憧憬。怎么可以说,我们没有资格具备现代公民的素质呢?    然而事实或许恰恰正是这样:我们确实仍然是一群群氓!并且,这种群氓心理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无孔不在。    我有几位大学同学,在政府部门的县、镇一级做公务员,多年的好友,只要有时间,平常电话、网络常常联系,都能与他们交流一些东西。有一位同学就说,现在基层的问题多如牛毛,事情不大,却整天像苍蝇一样嗡嗡地难以处置,上也不得,下也不得,上不敢得罪,下也不敢得罪,而当地老百姓的一些作为更让他哭笑不得,理想被现实的无奈取代。    他说的有一个事件很值得让我深思:一个外地货车,运的是某种食用油(大概是吧,我是听说的),行至到该乡村的崎岖道路时,因为路面不平,翻了车,货袋破了,黄油流了出来。司机急的是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该地的村民们出现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越来越多,司机心想:这下有救了,有人帮忙来了!谁知这些村民们个个拿着袋子,并不是来救援,竟然是冲上前装油,一袋、两袋…… 装得满满,喜滋滋地拎回家去!司机惊得目瞪口呆,却又无可奈何,拦不住,而村民们更加有恃无恐,甚至去扯那些本没有破的货运袋子,把完好的口袋全撕破了,汩汩的油流出来,不长时间,一整车的货就分到了这些村民手中,他们一个个喜形于色,仿佛白白捡了天大的便宜,却把那司机气煞得是怒火朝天,却无计可施。    货运车不是一辆,后面跟着来的司机们全都怒了,联合起来找当地政府,要求赔偿,惩罚那些“刁民”。政府倒是挺重视,派人前来处理,可村民们不答应,死活不肯把黄油还给司机,双方发生冲突,有人员损伤。闹到后来,村民们不肯善罢甘休,大骂政府是吃里扒外的东西,向着外地人,要求政府必须对村民们赔偿精神、损伤。于是乎,这件令人无奈而两边不是人的事件,最终还是让当地政府做出让步,对两方都进行安慰,自己掏腰包补偿双方,才得以消停。    该同学是当事人之一。他在大学时,也曾是愤世嫉俗的青年,侃侃而谈天下大事,动辄自言“以后我要是当政了就如何如何”之类话语,如今在基层干了两年,当年的意气风发早已不见,有的只是无奈的苦笑,说:罢了罢了,在中国,就是这样……想必再多过几年,这样的事再见得更多,也就心态麻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它风雨欲来,我已岿然不动了。    农民们辛苦,但并不一定善良;农民们不容易,但他们同样愚昧无知。对于当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我们似乎天然地把农民这个群体当作值得同情的对象,但我们恰恰没能够真正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到他们思维的本质。这些“群氓”们在自己田间地头、自己狭小地盘上,同样为了争夺利益而相互内斗:为占小便宜而损人利己的群体思维模式、农村里为争灌水溉田而相互拆台、为争山林而两村人大打出手、为了点蝇头小利不惜偷盗电线放火烧山、还有最为频繁的地方利益两伙村民相互间、动辄就是扛锄头群殴不怕事小、或是张家长、李家短然后恩怨相互往死里整……总之,鲁迅的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中国地域差距之大,现象可谓千差万别。上海的市民们疯狂退货的举动、与田村老农们疯狂抢货的举动,在我看来,却并无二致,恰恰是映照了我们这个时代——或者说是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的国人群体心理。我的眼前浮现出的是这样的群氓——无论是在高楼大厦的繁华城市、还是在穷乡僻壤的山间田边,他们都为着自己心里的小算盘、小利益做精确的打算,想着的是那点便宜,如何才能最快、最有效地到达自己手里?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中国特色的现象:领取退休金。    中国老一代人们的退休,通常是从自己单位、机关里领取退休金,而由于老人们的行动不便,这种按时领取退休金的行为通常由子女们代领。而在中国,许多老人去世之后,子女们不主动通知原单位、并且继续以老人的名义领取养老金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新闻报道曾有老人去世十年后,其子女依旧在以老人的名义去领养老金。事实上,这种“群体贪小便宜”的现象在中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全国大大小小成百上千城市、乡镇,不知有多少老人的子女们在钻这样漏洞。乃至于传出某市镇的单位,大呼退休金不够发,不得已要求退休老人必须拿当天报纸亲自拍照片,证实本人还活着,才能领取养老金——当然,这引起老人们的子女群体的抗议,认为是对人格的歧视。而在领取退休金的背后,却通常是人们潜意识里的心态:反正是国家的钱,既然没阻止我领,也没发现,我为什么不领?我这不算贪污犯罪吧?    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城市、乡镇和单位机关,这种公然在老人死后、继续以老人名义领取退休金的中国特色方式,数目之多,倘若真的一五一十严查起来,恐怕严重得惊人。这其中,数量上占多数是平头百姓的退休职工,他们的子女为贪图老人的几百元退休金,年年月月如此,尽管他们个体认为区区几百元并不算违法,但这种“群体犯罪”的可怖性恰恰展现了中国人内心的劣根。这让我想起了八十多年前的鲁迅所写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一个有着千百年历史背景、西湖十景之一的文物建筑——雷峰塔,因为老百姓们传说此塔的砖块搬回家可以“辟邪”,于是纷纷偷挖雷峰塔的砖头,你一块,我一块,纷纷搬回家,按人民群众的说法是:我就搬一块砖头,不算犯法啊。于是,最终,雷峰塔在这样“集体无意识犯罪”的行为下,轰然倒塌,尸骨无存!    这,才是我们的人民的真实本质。    这种思维的普遍性,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还是普通的平头百姓,只要任何人得到了钻空子的机会,就会不择手段地去捞取最大利益,并且,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可耻,而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切、身体力行地去为之去“争取”。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现象,给予我们一个巨大的问号:难道制度真正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对于精明算计的国人来说,恐怕任何完美的制度都依然能被钻漏洞,所有的体制都约束不了国人。    当这个时代的人们在高呼“完善体制”时,我恰恰认为,制度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其实质的问题首先在于“人”。同样是乘坐公交车,在美国为了鼓励人们出门坐公交,规定凡乘坐四十五次以上(无人监督),就可申请领取一定的奖金,美国人都很遵守这条规则,而不少中国人却借此虚报次数,以获取奖金;在澳洲,有一条规定“不得擅自从国外寄食品、或不知名中草药物进入澳洲,否则将严厉查处,如果难以查到国外的寄件人,就会对该国国内的收件人进行罚款”,澳洲人从未想过这条规则有何漏洞,而有中国人却为了整别人,竟故意寄违禁品去澳洲,利用该规则,以使收件人受到惩罚。    同样的制度,同样的环境里,美国、澳洲可以遵守,而国人却绞尽脑汁地寻找漏洞。对此,我们该做如何解释呢?    鲁迅笔下,雷峰塔的轰然倒塌,归功于每个“百姓”的功劳,每个人贪一点小便宜,抱一块砖回家,造就了一个悲剧。而如果全民参与这种“群体犯罪”的话,恐怕倒掉的就不只是一座雷峰塔那么简单。    我不禁要问:谁说人民就是善良的、无辜的?    如果说那些借老人名义领取退休金的子女们,贪的只是一点点小钱。那么在曾经《南方周末》所报道的一则“重庆市民假结婚骗取房子”的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是平民百姓们更加触目惊心的“群氓”行为:    重庆市的一个小镇—人和镇,竟然在2005年创造了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离婚记录。这个人口仅有2万人的小镇,短短一年时间里竟有1795对夫妇离婚,然后是假结婚、假再婚、复婚。这种滑稽的群体表演,原因在于重庆市的一份徵地补偿办法规定:一、一对夫妻只能分一套房,但离了婚单独立户,就可以各分一套房,并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二、配偶为城镇户口且无住房,可以申请多分配一间屋,从一室一厅变为一室两厅。    如此优惠、良好的保障制度,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壤上,再一次遭遇类似“安利退货”般的嘲弄,这再一次让我质疑:究竟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还是这个社会群体出了问题?    据《南方周末》报道,该镇的老百姓无论年龄大小,纷纷踊跃加入离婚队伍。“村里老太爷老太婆都来离婚了”,“七八十岁走不动路,儿孙扶着来的、背着来的都有,一大家人,有说有笑地排队”。面对如此离婚热潮,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南雄很无奈地说:“55号令规定离婚分户可分房,新婚姻法又简化了离婚程序,我们没有理由去阻止离婚。”    而对于大多数村民们来说,离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更加复杂的任务:再婚。于是人们又一次行动起来,最关键的是找人。村民们发动一切亲朋好友,在政策划定的“老重庆9区12县城镇户口”范围内寻找结婚对象。村民们甚至开始“悬赏”,赏价从最初的六七千元一路飙升到上万,重赏之下“丈夫”和“妻子”源源不断涌来。    这样的事例我不想再说了,在我们这片特色的土地上,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国人对于体制、环境的超强适应能力,还有极具特色的现实想象能力,真是令人惊叹叫绝而又不可思议。    历朝历代,百姓们通常会大骂贪官、大骂权力垄断者,因为那些人往往有比我们更顺捷的渠道,去获取本不应得的利益。我们常常说:官是黑的、丑恶的,而民都是无辜的、善良的——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说辞。在“安利退货”、“农民抢黄油”、“退休老人子女冒领退休金”这些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的事情中,我没有发现“人民”的任何善良之处,恰恰相反,我发现的是:普通百姓只要一旦获得了某种权力(哪怕是临时的),有机会更改游戏规则时,他们表现出来的群体犯罪行为、集体窃取,与那些贪官、腐化分子的作为没有两样,甚至表现得更明目张胆,更加令人可怖,因为——每个人都堂而皇之地认为自己无错。民与官,不过是同属一个共同的群体罢了。而这个群体,就是我等诸位国人。    当阿伦特在用其笔调描述“群氓”的现象时,她是否知道,这个词语真正、彻底地适用于我们这个国度。    个体的行为,孤立来看,并不足以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而一旦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都如此的话,将会汇聚成为一股洪流,产生极大危害。对于国人来说,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公正。倘若有一天,我们真能施行一个公平公正的体制、或是自上而下的进行全面改造,那么我相信,这一切终究被国人的小便宜、小利益、小团体心理所取代,渐渐演化的仍然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你我之间的算计、抢夺,乃至亘古不变的“窝里斗”、“相互拆台”。    在今天国人的思维里,1966-1976这段延续十年的历史事件一直是国家与民族丑陋的伤疤(文化大革命)。作为每一个平头百姓的个体,都有理由对这段历史充满了义愤填膺般的愤恨。几乎所有的人民都将其归罪于国家的领袖,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集权下的恶果——这种说法尤其盛行于今天40-60岁这一代人当中,他们今天成为了社会的主导群体,自然有了对过往历史的评价权。    然而事实恰恰不是这样。如果不是国人群体本身就拥有惊人的破坏力,如果不是因为人们相互之间本就有猜忌、嫉妒、互整的传统心理,如果不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群体犯罪思维,我很难相信,仅仅凭藉某个人的号召,就能掀起如此大的一股浪潮?国人的“选择性失明”的劣根性再一次暴露无遗:恰恰是40-6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人们,在当年那场延续十年的事件当中,正值他们青春岁月的愤怒青年时代——正是他们,主演了这场悲剧,他们举一反三地发挥自己的破坏力和想象力,将整个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一次经典的登场演出。    回想当年,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与今天许许多多的网上的愤怒青年一样,高呼“革命”、“革新”、“造反有理”,对现行制度的一切充满了愤恨和挑衅,他们目中无人、见人就咬。这个群体对上级、长辈的反叛,演化成从“文斗”的大字报、“破四旧”,发展到“武斗”的打砸抢、抄家,红卫兵秉持着“激进的就是正义”的狂热信仰,对国家机关、政府体系进行破坏性的冲击,尤其在对待那些当年打江山的老革命、老同志时,这些年轻人把他们内心的狠毒表现得淋漓尽致:肆意踢打、辱骂,剃成癞痢头以示人格侮辱,戴高帽、挂贴牌进行游街,私闯民宅抄家,肆意没收他人财产……这无异于一场大规模群体犯罪,而犯罪的人们竟然将此称作“正义”。发展到后来,就是砸教堂、捣庙宇、挖坟墓、焚烧文化典籍、毁坏文物古迹,以后的受害者逐步涉及到工商业者、上层民主人士、名作家、名演员、中学教师——而在这其中,红卫兵们的内部又演化出不同的势力代表,“造反派”、“极左派”、“保守派”,他们相互间争权夺利,大打出手,俨然是整个社会以“正义红旗”的名义,变成了黑社会式的江湖世界。    中国式的“群氓”们无比狂热,群体犯罪的丑恶心理下,是比“安利退货”、“搬倒雷峰塔”严重数千倍的社会损伤。    我们需要真正反思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领袖的三言两语,就能轻而易举地调动起整个群体的狂热?——这根源恰恰不在某个人的威信力量,而在于这个群体本身就拥有着恐怖的群体犯罪心态。这是一场规模浩大的“中国群氓们”的历史性演出。而作为民族的最高领袖者,无疑是洞悉了民族心理的这种丑恶心态的。只不过,领袖负责打开了这个潘多拉魔盒后,魔盒里的所有卑劣人格、心态都一涌而出,就再也控制不住,延续达十年之久。    与其说是领袖引导了民众的行为,倒不如说,这是民众们集体无意识的利用领袖的言辞、来达到人民内心深处隐藏的目的。当年的红卫兵、红小兵们肆意抄家、打人、凌辱他人的人格时,往往藉助的是领袖的语录,一句“毛主席教导我们”就足以掩盖他们自身的邪恶。我的外公、爷爷当年都曾被游街示众,而将他们打倒、羞辱的那些红卫兵们,恰恰是当年那些他们用尽心血培养的青年干部。与今天的社会现状类似,在那个年代的这群年轻人心里,对老一辈人充满了不信任,在这些青年眼里,那些老顽固思想落后、早已被糖衣炮弹的“资产阶级”、“里通外国”所腐化,他们正是“祸国殃民”、“残害群众”的罪魁祸首——怎么办?红卫兵们,兄弟姐妹们,都响应起来吧,“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革那些老顽固的命、打烂他们的旧世界、抄他们的家、把他们游街示众、让他们受尽折磨!——这,就是“群氓”们心底最真实的本质,群体犯罪的最经典的一次上演。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领袖,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我看来恰恰相反,应该是有什么样的国民群体,才会产生什么样的领袖。领袖不过是看透了民众们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于是,领袖们的轻轻撩拨,就足以把这个群体引导到一个狂热的状态。与之类似,德国的纳粹思潮、日本的军国主义,都无疑彰显了这样一个事实:领袖可以更换,但群体思潮依然狂热,人民的群体思维代代相传。    红卫兵的主体正是当年20岁左右的年轻学生,正是这群愤青而无知的学生,在今天已成为40-60岁的社会中坚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这个年龄段的人们自然而然拥有了经济上、社会舆论的话语权,这伙当年“群体犯罪”的人们,没有丝毫的忏悔与反省,今天依旧用谎言自欺欺人,把历史的罪责推到某个个人的身上,却把自己打扮成无辜受害的模样——这个群体的犯罪心理,与那“安利退货”、“农民抢黄油”、“搬垮雷峰塔的百姓们”一样,竟然表现得心安理得、理所应当!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大众中的一员:既然大众都这么干了,我一个人又需要承担什么过错呢?    中国有句名言:法不责众。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最大丑陋之处。一个人犯错,遭到千夫所指、过街喊打;而一群人犯罪,则是理所应当,集体无意识地掩饰。    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尽管今天的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30年,社会硬件方面的发达已经登峰造极。但我依然看到,上海的市民、田间的农夫乃至网络上无处不在的愤怒青年,他们的心态与30年前红卫兵没有丝毫差别。    而倘若我们将目光再回望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遥伸至历朝历代,会看到在各个时代里,这样相同本质的“群氓”是何其多也:仇视一切外来事物而又愚昧无知的义和团、刚刚进城就立刻腐败堕落的太平天国式农民、刚刚占领北京城就贪图享乐迅速灭亡的李自成农民军、把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碎尸万段、分尸吃肉的北京城百姓…… 
13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再论外资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热度 3 huaweiguo 2011-4-5 09:05
2006年8月,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在“中国经济安全度高 尚无行业被外资垄断”等文中,发表了一系列引进外资的观点,笔者将这些观点形成的理论称为“引资论”,从引进外资与国家经济安全这个话题展开,说明两种观点的分歧。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一)评王志乐的国家经济安全论 王志乐认为,“中国目前是有史以来,起码是从1840年算起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国家的经济安全度最高的时期。跟解放前,跟改革开放前比,这个事实很容易理解。”。为说明当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度最高,王志乐建立了一个概念:“外资企业不是外国企业”“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换言之,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并提供一组数据,“外资企业引进技术在中国引进技术总额中约占50%,外资企业出口约占中国全部出口60%,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8%是外资企业实现的”,因此“中国企业群体不包括外资企业,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打折扣”,而“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安全,主要看它的经济竞争力。” 上面的表述可简化为,由于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市场占有率又如此之高,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的经济是安全的。王志乐独出心裁,为国家经济安全制定这一判断标准,以说明引进外资越多越安全。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标准,会误导我国的引资政策。 国家经济安全是针对国家之间而言,是针对外部势力对本国经济产生威胁而言。以此判断我国各历史时期,说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是安全的,因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对我国经济产生威胁。所谓文革中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是指内部经济运行发生了混乱,与外部势力入侵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性质不同。 外资拥有控股权的企业就是外资企业,与在哪个国家注册、建厂、入股无关。根据这一判断标准,从王志乐给出的数据看到的是危机,看到的是外资企业主导和垄断了我国某些市场,导致大量本土企业无国际竞争力,无核心技术。用这种观点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与王志乐相反:当前我国的经济安全度很低,警示现行引资政策与对外开放的目标背道而驰。 提起国家经济安全,让人联想到国家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安全,并延伸到产业安全。对一个产业来讲,核心技术掌握在本土企业、本国人手里,这个产业就是安全的。对一个企业来讲,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根本。企业老板都知道,企业无核心技术意味着丧失竞争力,对无形资产占比大的企业更是如此,老板本人不掌握核心技术,或不给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激励,企业就会丧失竞争力。专利、商标、品牌等体现知识产权的事物应运而生,说明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发明人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可增强本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核心技术掌握在本土企业和本国人手中,国家经济才是安全的。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若干产业经济安全的集合。判断国家经济是否安全,除了看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还要看中资与外资在具体企业所占股权的份额,定量评价不但是解决经济纠纷的依据,也使实现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操作性。王志乐认为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不在乎中资外资的股权份额,或许是凯雷收购徐工85%股权的由来。 王志乐还认为,“外资企业并购内资企业是中国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不应当将这种商业行为意识形态化,进而渲染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不可否认,企业并购是商业行为,然而存在恶意并购行为,属于恶意并购就不能看成单纯的商业行为了,因为外商取得本土企业控股权,企业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本土企业变成外资企业。王志乐作为掌握跨国并购大权的技术官员,不但不为国把关,还指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人们在搞意识形态,不可理喻。 为说明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王志乐还搬出了《公司法》,认为“外资企业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它们不仅具有中国企业的法律地位,而且已经在中国经济体系中运行。” 王志乐的解释不符合我国的《公司法》。 我国《公司法》第192条明确:“本法所称外国公司是指依照外国法律在中国境外设立的公司”。第196条明确:“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第218条明确:“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显然,将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说成是中国企业没有法律依据。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公司法》第197条还明确,“经批准设立的外国公司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从事业务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公司法》要求在华外资企业必须遵守中国法律,却被王志乐话锋一转,变成外资企业“具有中国企业的法律地位”。这是法盲还是异想天开?要知道,政府官员懂法、执法、守法事关重大,其言语行迹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大计。 各国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上早有共识,对外资企业并购本土企业都有法律法规严格监管,以保证本国经济安全,下面作一介绍。美国对重要行业的外资并购有法律法规和行政管制。国会和政府双管齐下,并设立外国投资委员会,监管外资并购案,对重要行业的外资并购评估和审查。我国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海尔竞购美泰败北是鲜活的案例,说明美国对外资企业并购本土企业严加管制。 德国《公司法》规定,跨国收购25%或50%以上德国公司的股份,必须通过联邦卡特尔局,收购行为产生和加强了对本国市场的控制被禁止。 加拿大规定,外商超过2亿美元的并购必须经加拿大政府批准。 欧洲各国也有法律法规限制外商并购本土企业,特别是限制并购重要行业的本土企业。 各国的法律法规表明,限制外资企业并购本土企业是国际惯例。面对这一国际惯例,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对等原则,让外资企业进入我国攻城掠地呢?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外资在冲破旧观念和缓解资金短缺上意义重大。20多年后,情况已发生变化,随着外资大量涌入,外资在某些行业已处于垄断地位。当前,我国有28个行业开放,其中21个行业已为外资掌控;工业增加值37%由外资企业创造;高技术产品出口中,2005年外资企业占89%〔4〕。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已进入过度引资阶段,在过度引资的背景下加码引资,量变将引起质变,需研究对策,将国家经济安全提上议事日程。此时,对王志乐的观点“中国给外资一定的优惠并不为过,这是参与国际引资竞争、吸纳国际资源竞争的需要”需保持警惕,不为似是而非的理论误导。 我国的招商引资与政府创政绩配合,导致经济、科技甚至政法部门都有招商引资指标。各地争先恐后招商引资,不惜廉价出售甚至白送土地,不惜破坏资源和环境。此外,招商引资也有图虚名的,将变身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视为殊荣,拼凑引资理由甚至做亏财务帐目,也要去换一顶外资企业的帽子。在这股外卖潮中,外商捕猎的往往是我国的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核心资产,国家经济安全亮起了红灯,呼唤政府、学者、公众增强安全意识。 (二)评王志乐的垄断论 王志乐谈到我国尚无行业被外资垄断时,认为有两点要澄清,一是“不应当把一个行业所有外资企业加在一起作为一个市场竞争主体来作判断”,二是“市场份额集中是垄断的条件,但不等于垄断。”“判断是否垄断主要看这个企业是否运用其优势地位限制竞争。”由此得出“中国经济安全度高 尚无行业被外资垄断”的结论。 上述论据无说服力,但可看到王志乐是如何为外资企业辩护的。 首先,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无论外资企业还是中资企业,少数几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大到一定程度,都会形成双寡头或多寡头垄断。纵观历史,说明在维护国家利益还是个人利益的当口,有人会选择依附外来势力,甚至与之结盟。既然国内外势力都可能结盟,几股外来势力(外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也存在默契、结盟的可能,从而形成垄断。可见,王志乐的观点违反了市场规律,否认了人性的弱点的客观存在。 其次,既然承认市场份额集中是垄断的条件,那么集中到一定份额,将形成垄断格局,不是谁说不等于垄断、承诺不会垄断就不垄断。 再次,限制竞争属于政策层面的术语,垄断则是企业的行为,因此谈不上垄断者限制竞争。用文字游戏转换议题,避开垄断一词,用是否限制竞争代替是否形成垄断,从而达到否认垄断的目的,这是一种诡辩手法。 王志乐也承认“国家经济安全是相对外来威胁而言”。问题在于,王志乐将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视为中国企业,认为中资外资企业之间,即使竞争也不涉及外来威胁。这又回到初始概念上——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既然逻辑起点是错误的,推出的结论“不涉及外来威胁”也是错误的。 综合上述,说明外商控股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在某行业处于垄断地位时,会形成对该行业的垄断。按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判断是否形成垄断,是衡量企业是否垄断市场的必要条件,市场份额大到形成垄断,企业就可以垄断市场,这是市场自身的逻辑,不以谁的意志转移,并为无数垄断案例所证实。摩根斯坦利并购南孚电池就是一典型案例〔5〕,此案将外资企业吞并本土企业的运作手法暴露无遗,不可视而不见。 (三)评王志乐的整合国际资源论 面对外资企业吞并本土企业的事实,王志乐的观点令人惊奇,摘录几段。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关键看你吸纳整合资源的能力。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也是看你吸纳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比如能源、资金、技术、市场等。历史上一个国家崛起的时候,往往都需要吸纳国际资源。”“中华民族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她有一种特别的竞争力——反征服征服者的能力,历史上多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最后都融入到中华文化当中了。” 上述观点可简述为:外资企业并购本土企业可提高我国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可将征服者融入中华文化中。王志乐忘了一个常识,外资企业控股中国企业不会变成中国企业,就像狼吃掉羊不会变成羊一样。中国企业卖给外资企业是吸纳整合国际资源这个观点太离奇,与乐凯胶卷卖给柯达,柯达就被我们吸纳整合了一样离奇。的确,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一次次改朝换代,但是,改来改去仍然是中国,这与西方列强殖民不能相提并论。 王志乐先生与龙永图先生似孪生兄弟。这边厢,王志乐说,外资企业并购本土企业(中国企业卖给外资企业)是“吸纳整合国际资源”。那边厢,龙永图呼吁不能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应全力争取被国际整合!”〔6〕一时间,忙乎着把家底卖给外国人成为时尚。在这股崇拜外资、依赖外资的思潮冲击下,国退洋进呼声此起彼伏。 凡事都有一个度,引资得当利国利民,引资过度将走向反面,这叫物极必反。 (四)评王志乐的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 王志乐还有一个观点:“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自主创新是自己主导的创新,可以称为自己创新,“自己”泛指国家、本土企业、国人。两种提法的区别在于文字表达方式,本来不必在这上面作文章,可王志乐把自主创新说成不是自己创新!谬之千里,需推敲推敲。 自主指自己作主,自主是较之自己更为广义、抽象的文字表达。王志乐又玩弄文字游戏,得出“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这种完全相反的结论。打个比方,丰田车是日本丰田公司的自主创新,大家会说丰田车是丰田公司或日本人制造的。即使丰田公司去美国投资,开发新产品,申请专利,也是丰田公司的自主创新,或曰自己的创新,不能说这些研究成果不是丰田公司自己的创新。 王志乐谈到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己创新时,认为我国可以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基础上创新,要利用国际资源来创新。不否认,引进外资可以给我们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不能依赖外资。这些年的引资实践说明,外资不是仙丹,“市场换技术”是一厢情愿,外商的专利、核心技术不会给我们,卖给我们的大多是陈旧技术,即将淘汰的技术。不过这可以理解,因为外商将核心技术给我们,他们被淘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这不符合资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靠本土企业完成,因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主体卖掉了,没有了,谈何自主创新!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表现为本土企业和国人的自主创新能力,集中表现在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管是否是龙头企业(现在不是龙头不等于将来不是龙头),都应纳入自主创新的视线。因此,国企改革要优先考虑民企参与并购重组,通过制度安排,引导民企介入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不能将民企压制在产业链的低端,让外资企业占据属于本土企业的地盘。至于企业的自主创新,甲乙丙企业在技术、人才等层面上如何竞争,不是政府操办的事。政府的职责是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让本土企业茁壮成长,引导他们走出国门,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片天地。 丢掉依赖外资企业创新的幻想,激发国人的智慧,我国就能成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中国最危险的是腐败,然而腐败带给我们的最大危害是腐败者把国家的经济主权拱手给西方的主子,以换取后半生苟且偷生的一席之地,当下的经济汉奸已经远远超过抗日时的汉奸人数,这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
284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11-2-25 20:37
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   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下属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颁发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这意味着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的国家。但是,这些安全证书是在未经充分论证基础上发放的,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制止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我国食品安全和粮食主权将受到重大冲击。这个担忧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对于新批准的转基因主粮,中国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专利。 一旦商业化,根据他国的教训,很可能被索要高昂的专利费,导致我国农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这相当于为我国的粮食主权埋下了“定时炸弹”。    第二,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就能增加产量。 粮食产量的构成因素很复杂,在影响农业生产的系统条件中,有气候、土壤、肥料、灌溉、种子等诸多因素,种子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目前制约中国粮食生产的因素主要是人为的和生态的,不仅仅是种子,转基因水稻所要解决的虫害问题用常规植物保护方法也可以解决。美国是掌握转基因技术最早、最多的国家,耕地比中国多,但美国粮食总产量远低于中国。中国粮食单产也比美国高。推广转基因主粮,未必能保证中国粮食增产。    第三,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的风险。 关于动物及人类食用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科学家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尚无定论,现在就认定没有风险,为时过早。袁隆平院士也认为,转基因抗虫大米必须经过试吃后才可放心食用。转基因不是杂交,自然界里从来不存在转基因生物,它是按照某些人的意志合成的人工生物。转移的基因是否会在自然界中扩散并繁衍复制,从而造成无法逆转的生态后果,目前看来是难以预料的。    第四,主粮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子孙后代,公众应当有充分的知情权。 目前不正常的是,某些鼓吹转基因水稻的专家和部门选择性地利用各种数据向公众保证转基因水稻是安全的,并断言转基因的反对者对生物技术无知,对转基因产品有“恐惧症”。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围绕转基因作物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其中既包括某些跨国公司,也包括相当部分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因而,关于转基因问题,这些科学家并不能保证他们的观点是客观、公正的。对于这样一项涉及公众重大利益和生态风险的问题,当事者应该向公众澄清自己与该项目是否具有利益相关性。   我们恳切地请求政府部门充分尊重公众对非转基因食品的偏好,在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还没有建立充分信任,在科学共同体还没有取得高度共识之前,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   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其农业政策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稍有不慎,有可能成为全球农业灾变“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扳机”,对于蕴含隐性风险的转基因品种的批准与推广必须慎之又慎,以体现对人类生态高度负责的大国责任意识。   科学探索固然重要,但国民的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更加重要。 签名人(按姓氏拼音为序): 曹南燕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陈永金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教授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蒋劲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刘 兵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刘华杰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 邱仁宗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中心教授 邱 慧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讲师 田 松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 王一方 医学人文学者,资深出版人 吴国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吴 燕 理学博士 章梅芳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郑也夫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10年3月10日 北 京 附: 2010年3月11日新增签名人: 董光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晓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肖显静: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萨日娜: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刘先志:成都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樊春良: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0年3月12日新增签名人: 范岱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正伟:中国科普研究所理论室助理研究员 林秦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 吴飞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田 径: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杜萌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国文:山东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所高级工程师 孟 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刘 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孝廷: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朱效民: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副教授 梅雪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侯福龙:《世界博览》杂志社记者 霍伟亚:《中外对话》副主编 2010年3月13日新增签名人: 莫 非:诗人,园艺家,摄影家。 王 巍: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王延伟: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讲师 王 号:工学博士,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吴小丁: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 2010年3月14日之后新增签名人: 柯遵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博士后 2010年3月16日新增簽名人: 刘颖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研究生 後來新增的簽名人: 张焱,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孙根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 赵荣华云南中医学院教授 王随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艳红,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 罗时光,苏州科技大学日语系副教授。 郭鹏,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曹天生安徽财经大学教授淮河文化研究会会长 段庆伟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博士后 张鹏举中国科学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在读博士 吴文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哲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如有科學網博友想要連署者,請實名登錄,在留言中明確表示連署意願(如:我願意連署呼籲書、或者我支持呼籲書),并給出真實姓名、供職機構和職稱(職務),以保持呼籲書的格式統一,謝謝。 蔣科學按:新版似乎有個毛病,不能置頂了。我原來長期置頂的這篇博文,也湮沒在眾多博文中,只好再貼一次。願意連署的朋友,請注明姓名、職稱、供職單位,謝謝。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1575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九成技术流向跨国公司总部的背后
sunapple 2010-11-2 12:13
林耕:九成技术流向跨国公司总部的背后 作者:林耕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 论坛 热点话评 正文 http://www.cas.cn/html/Dir/2007/04/12/14/84/84.htm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推动了科技资源配置及技术研发的全球化,研发活动日益活跃并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寻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研发资源,力求在最大范围内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优秀的科技人才,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获得竞争优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正在融入世界发展进程,经济和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抢占中国市场和充分利用其科技资源,创造更大的发展机会,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科教文化中心,科技资源雄厚,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成为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首选之地。 技术输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数量增长迅速。据调查,2002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109家,2006年增至200家。其中,进入技术市场开展技术转移的有52家。 技术合同成交额呈显著增长态势。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共成交技术合同625项,由2001年的42项增加到2006年的146项,增长2倍多;成交额101.96亿元,由2001年的3.7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3.11亿元,增长10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2.80%。其中,流向北京市技术198项,成交额1.92亿元,占总数的1.89%;流向外省市技术246项,成交额9.99亿元,占总数的9.80%;出口技术181项,成交额90.05亿元,占总数的88.32%。十五期间,成交技术合同479项,成交额58.85亿元。2006年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成交技术合同146项,成交额43.11亿元,比上年增长95.957%。 由此看出,通过在京设立研发机构,借助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与技术创新环境,跨国公司较好地实现了技术转移,研发水平、规模不断提升,技术输出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 近九成技术流向国外公司总部 通过数据分析,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输出技术呈现以下特点。 技术流向呈现一九格局,近九成流向国外公司总部。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流向国内技术合同成交额11.91亿元,占总数的11.68%;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90.05亿元,占总数的88.32%。技术出口合同中,为总部研发技术合同140项,成交额89.91亿元,占总数的88.18%,占出口的99.84%。 由此看出,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研发项目多为总部下达的任务,总部提供研发经费,利用北京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付出比发达国家低很多的工资成本,研究开发出先进的技术;也体现了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和研发机构争夺人才的一面。 技术开发是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成交技术开发合同411项,成交额98.95亿元,成交额占总数的97.05%;技术转让合同137项,成交额2.35亿元,占2.31%;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占不到1%。 由此看出,技术开发合同占绝对优势,说明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投资的主要方向是技术开发,也就是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以获得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提升跨国公司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 研发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输出电子信息技术429项,成交额78.38亿元,占总数的76.87%;先进制造技术12项,成交额10.71亿元,占10.51%。 由此看出,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研发项目集中在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主要从事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如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技术、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新一代网络多媒体、新一代无线互联技术、半导体器件与工艺模拟技术、系统芯片的集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技术秘密作为主要知识产权保护形式 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成交技术秘密合同388项,成交额87.77亿元,占总数的86.08%;计算机软件165项,成交额12.63亿元,占12.39%;专利技术7项,成交额0.17亿元,占0.17%。 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为其总部研发项目,是以合同约定方式进行技术保密,形成的技术成果归跨国公司所有,由跨国公司申请专利或版权。 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占九成,关联交易占主导。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成交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重大技术合同64项,成交额94.83亿元,占总数的93.01%。其中,成交额排名前20位的重大技术项目成交额83.85亿元,占总数的82.24%。从前20个技术项目排行榜看出,全部都是关联交易,除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为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研发的一项5.88亿元的项目外,其余都是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为其国外公司总部研发的项目。 由此看出,绝大部分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国外公司总部的重大研发任务。 平均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00万元以上,总部研发合同平均额超过6000万元。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共成交技术合同625项,成交额101.96亿元,平均合同额达1631.43万元,是全市技术合同平均额的15倍。其中,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为其总部研发合同平均额达6422.14万元。 这充分体现了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研发实力、规模和水平,同时反映出国外公司总部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惜高额投入,以获得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制定新政策迎接挑战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促进国内研发机构专利生成与转移的政策与措施。从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情况分析看出,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北京的优秀人才研发高端和前沿技术,有些甚至是5至10年后才投放市场的创新型产品。在京研发机构研发出的科技成果,绝大多数转移给国外公司总部,由其申报专利,知识产权全部归投资的国外公司总部所有。国内的机构要使用,还须付出昂贵的价钱去购买。跨国公司就是通过牢牢掌握知识产权来占据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尤其是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国内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促进专利生成与转移,提高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意识。 关注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问题,研究制定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北京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进行研发性投资,切实提高了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吸纳外商研发性投资的能力。数据分析显示,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承担总部研发项目居多,占研发项目总数的80%以上。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或称跨国公司与其在京研发机构的关联交易,利用北京的优秀科技人才进行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归外国公司所有,又由于研发机构的技术合同金额数目大,平均每份合同金额上千万元,免税数额巨大。这种为自己研发技术的投入是否应当享受税收优惠,值得研究,建议尽快研究制定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国内机构研发能力。国际技术贸易形式多样化发展呈现不断升级趋势,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是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然和有效途径。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在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移,从研发单向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北京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提高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创新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并实现技术转移。 建立吸引优秀人才的新机制,提升国内机构的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推动了人才争夺战的升级。人力资源的竞争日趋显现和激烈。因此,我们应建立吸引优秀人才的新机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提供政策倾斜,适度增加研发费用,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引进人才,搭建一个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施展个性和能力的平台,提升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北京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吸引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有将北京建成全球研发基地及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迹象,这一方面能够吸引外商在京投资,弥补北京市科技经费的严重不足,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培养有国际水平的创新、管理人员,提高北京的科技水平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对北京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优化发展环境,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全方位作好服务,制定吸引外商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政策,让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加快首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率先实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九成技术流向跨国公司总部的背后
lgjszy 2010-11-2 09:49
作者:林耕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 论坛 热点话评 正文 http://www.cas.cn/html/Dir/2007/04/12/14/84/84.htm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推动了科技资源配置及技术研发的全球化,研发活动日益活跃并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寻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研发资源,力求在最大范围内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优秀的科技人才,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获得竞争优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正在融入世界发展进程,经济和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抢占中国市场和充分利用其科技资源,创造更大的发展机会,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科教文化中心,科技资源雄厚,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成为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首选之地。 技术输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数量增长迅速。据调查,2002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109家,2006年增至200家。其中,进入技术市场开展技术转移的有52家。 技术合同成交额呈显著增长态势。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共成交技术合同625项,由2001年的42项增加到2006年的146项,增长2倍多;成交额101.96亿元,由2001年的3.7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3.11亿元,增长10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2.80%。其中,流向北京市技术198项,成交额1.92亿元,占总数的1.89%;流向外省市技术246项,成交额9.99亿元,占总数的9.80%;出口技术181项,成交额90.05亿元,占总数的88.32%。十五期间,成交技术合同479项,成交额58.85亿元。2006年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成交技术合同146项,成交额43.11亿元,比上年增长95.957%。 由此看出,通过在京设立研发机构,借助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与技术创新环境,跨国公司较好地实现了技术转移,研发水平、规模不断提升,技术输出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 近九成技术流向国外公司总部 通过数据分析,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输出技术呈现以下特点。 技术流向呈现一九格局,近九成流向国外公司总部。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流向国内技术合同成交额11.91亿元,占总数的11.68%;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90.05亿元,占总数的88.32%。技术出口合同中,为总部研发技术合同140项,成交额89.91亿元,占总数的88.18%,占出口的99.84%。 由此看出,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研发项目多为总部下达的任务,总部提供研发经费,利用北京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付出比发达国家低很多的工资成本,研究开发出先进的技术;也体现了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和研发机构争夺人才的一面。 技术开发是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成交技术开发合同411项,成交额98.95亿元,成交额占总数的97.05%;技术转让合同137项,成交额2.35亿元,占2.31%;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占不到1%。 由此看出,技术开发合同占绝对优势,说明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投资的主要方向是技术开发,也就是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以获得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提升跨国公司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 研发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输出电子信息技术429项,成交额78.38亿元,占总数的76.87%;先进制造技术12项,成交额10.71亿元,占10.51%。 由此看出,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研发项目集中在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主要从事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如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技术、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新一代网络多媒体、新一代无线互联技术、半导体器件与工艺模拟技术、系统芯片的集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技术秘密作为主要知识产权保护形式 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成交技术秘密合同388项,成交额87.77亿元,占总数的86.08%;计算机软件165项,成交额12.63亿元,占12.39%;专利技术7项,成交额0.17亿元,占0.17%。 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为其总部研发项目,是以合同约定方式进行技术保密,形成的技术成果归跨国公司所有,由跨国公司申请专利或版权。 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占九成,关联交易占主导。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成交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重大技术合同64项,成交额94.83亿元,占总数的93.01%。其中,成交额排名前20位的重大技术项目成交额83.85亿元,占总数的82.24%。从前20个技术项目排行榜看出,全部都是关联交易,除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为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研发的一项5.88亿元的项目外,其余都是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为其国外公司总部研发的项目。 由此看出,绝大部分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国外公司总部的重大研发任务。 平均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00万元以上,总部研发合同平均额超过6000万元。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共成交技术合同625项,成交额101.96亿元,平均合同额达1631.43万元,是全市技术合同平均额的15倍。其中,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为其总部研发合同平均额达6422.14万元。 这充分体现了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的研发实力、规模和水平,同时反映出国外公司总部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惜高额投入,以获得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制定新政策迎接挑战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促进国内研发机构专利生成与转移的政策与措施。从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情况分析看出,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北京的优秀人才研发高端和前沿技术,有些甚至是5至10年后才投放市场的创新型产品。在京研发机构研发出的科技成果,绝大多数转移给国外公司总部,由其申报专利,知识产权全部归投资的国外公司总部所有。国内的机构要使用,还须付出昂贵的价钱去购买。跨国公司就是通过牢牢掌握知识产权来占据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尤其是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国内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促进专利生成与转移,提高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意识。 关注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问题,研究制定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北京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进行研发性投资,切实提高了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吸纳外商研发性投资的能力。数据分析显示,跨国公司在京研发机构承担总部研发项目居多,占研发项目总数的80%以上。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或称跨国公司与其在京研发机构的关联交易,利用北京的优秀科技人才进行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归外国公司所有,又由于研发机构的技术合同金额数目大,平均每份合同金额上千万元,免税数额巨大。这种为自己研发技术的投入是否应当享受税收优惠,值得研究,建议尽快研究制定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国内机构研发能力。国际技术贸易形式多样化发展呈现不断升级趋势,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是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然和有效途径。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在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移,从研发单向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北京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提高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创新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并实现技术转移。 建立吸引优秀人才的新机制,提升国内机构的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推动了人才争夺战的升级。人力资源的竞争日趋显现和激烈。因此,我们应建立吸引优秀人才的新机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提供政策倾斜,适度增加研发费用,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引进人才,搭建一个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施展个性和能力的平台,提升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北京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吸引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有将北京建成全球研发基地及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迹象,这一方面能够吸引外商在京投资,弥补北京市科技经费的严重不足,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培养有国际水平的创新、管理人员,提高北京的科技水平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对北京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优化发展环境,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全方位作好服务,制定吸引外商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政策,让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加快首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率先实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4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媒体--跨国公司绞杀民族企业的帮凶
sunapple 2010-8-17 16:35
刚刚前不久,中国媒体爆炒霸王洗发水含二噁英超标致癌,一下子霸王遭受重创,市值蒸发数十亿港元。浏览当时腾讯霸王事件新闻下面的评论,全是一边倒地恶讽霸王洗发水,如我今天用了一回霸王,就得癌了,还是飘柔好 明眼人一看就知,被外国跨国企业垄断的中国洗洁行业,不能容忍中国霸王公司的暴发式增长,策动有关媒体发起攻击。本人就是用霸王洗发水的,好得很。本人还亲眼目睹了霸王洗发水最初在超市只有一两种,后来迅速发展成为专柜,琳琅满目。后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检验公告,声明霸王洗发水二噁英不仅未超标,而且低于通常的行业标准,风波终于平息。大家后来得知,所有洗发水都含有微量二噁英,并不有害身体。但这场倒霸王运动中,中国有关媒体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事后并没有被追究,也没有人追究,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最近一周,又发生了媒体广泛报道中国品牌圣元奶粉含有雌激素导致婴儿性早熟的事件。 15 号,卫生部公布圣元奶粉检测结果,并无所谓雌激素成分,但圣元奶粉一下子市值损失 20 亿人民币!这是应当令所有中国人愤怒的消息。 一个好端端的中国品牌奶粉,遭受如此无中生有的污蔑,媒体大力推波助澜,中国的媒体难道不应该深刻自我反省并向全国读者做出检讨吗?真正有良知的中国记者,难道不应该对霸王事件和圣元事件最初的信息源,做一番彻底的调查吗? 前几年的三鹿奶粉的倒闭,令人疑团丛生。三鹿事件其实是个无头案。两位可怜巴交的贪心奶农去了黄泉,差不多可谓替死鬼。因为,农民怎么知道三聚氰胺这种非常专业的化学物质,可以提高牛奶蛋白质的测试含量?是谁对奶农们进行了使用三聚氰胺的科普培训?三鹿事件的真正罪犯,是那些科普技术员。有良心的中国记者,可以去调查这些技术员究竟是谁?这些技术员的背后是谁? 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些技术人员的背后,是那些在中国的国际奶制品公司。当时洋品牌奶粉在中国市场的占有,本来就很高,但它们不能容忍还存在中国品牌奶粉与其争利。通过三鹿事件,中国品牌的奶粉元气大伤,洋品牌奶粉已成垄断之势。三鹿倒了,它们仍然不能容忍圣元,无端地抹黑圣元,这势头,像是国际奶粉公司要对中国奶粉行业斩尽杀绝。 于是,我要预先警告另一中国品牌完达山奶粉,应当做好充分准备,不知哪一天,媒体会冒出一个二聚氰胺或雄激素的说法,栽到完达山身上。事实上,完达山奶粉非常好。我的宝贝女儿,八年前就是喝袋装的完达山奶粉,如今非常聪明健康,反倒是一些洋品牌奶粉不那么令我放心。 有时,我会感叹,中国的媒体是中国的媒体么?怎么会如此配合洋品牌多高明啊,洋品牌表面上根本都没出现!在事实尚未认定之时就大肆传播谣言? 河清 草于杭州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跨国公司销售转基因食品的是与非
蒋高明 2009-9-23 18:44
来源 : 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 : 2009年09月23日 09:08 作者 : 蒋高明   最近,某环保组织在某跨国公司销售给中国的牛肉蔬菜米粉中,发现了潜在致敏成分――抗虫Bt基因。该蛋白能在小鼠体内引发免疫系统反应,是潜在的致过敏原。鉴于此,该环保组织要求该公司在中国立即停售该转基因食物,并向中国消费者做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的承诺。    按照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目前我国仅批准了17种转基因食品,婴儿米粉并不在列,因此,使用转基因米粉是不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至今,笔者还未看到该跨国公司对这一事件的回应。但笔者知道,该跨国公司已在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家和地区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但却拒绝对中国消费者做出同样的承诺。笔者以为,他们采取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标准,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歧视。    十几年来,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转基因食品销售商为了倾销其产品,往往采取隐瞒不报,或与其他非转基因食品搭车销售,或转移标识目标的办法,向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兜售其产品。市场上销售的大豆色拉油80%以上为转基因产品,但商家用该色拉油制作其他食品如豆浆、豆粉、饼干、薯片、方便面等,则不进行标识。有些转基因食品标识很小,小到一般人不容易注意到。还有的商家美化转基因标识,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高科技食品。转基因木瓜、番茄等根本没有标识,让消费者无法知晓是否转基因。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自2008年9月1日起,属于转基因食品或含法定转基因原料的食品,都应当标注中文说明。    另一方面是,虽然转基因食品在日益增多,但大部分老百姓对其还是知之甚少。在出租车上,笔者随机问过几名司机,大部分不清楚这个词,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笔者觉得我们还得加强这方面的知识传播。    尽管许多专家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但他们并不能确定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销售商曾经对汽油里作为抗震剂的四乙基铅的安全性作过承诺,当时信誓旦旦承诺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后来证明这些承诺完全是骗人的假话。在食品加工领域,苏丹红最早上市时也被誉为人类的新发明,但现在向食品里添加苏丹红是犯罪行为。    转基因是高科技,但要进军与人性命相关的食品产业,一定要慎重。在这方面,国际上和国家都有严格的标准,为什么执行起来就不彻底呢?实行什么双重标准,就更增加了人们对其质量的不信任。那些能让害虫代谢系统产生紊乱并致其死亡的转基因成分,有谁敢拍着胸脯说食之对人体无害?对后代没有影响?    笔者以为,该跨国公司如果生产了转基因食品、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那应该给予坚决地查处;如果是符合规定的转基因食品,则应当明确地告知消费者,要有明确的标识。消费者有权利选择自己认为安全的食品。而像该公司这样采取和在发达国家不一样的别样标准,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歧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90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