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何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技术到科学——艰难的跨越
jlpemail 2008-3-6 14:38
看起来是没有改行,其实是。从技术员到研究人员的跨越竟然需要 10 年的光阴。这是没有预料到的。期间有鸿沟,也有桥梁。所以,我格外关注桥梁的作用。桥梁可以是一本书,一句话,一篇文章;鸿沟也可以是。 桥梁的假设,假如从两岸同时开始的话,速度至少增加一倍;否则,相反。 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热爱一个事业,就是最好的老师了。其实不是,最好的老师其中一个是,那些挖坑的人;或者叫做砍桥的人。即使桥梁已经假设完毕,也还需要维护;而,愿意看见别人提心吊胆过独木桥的人,比愿意看见别人走光明大道的人少。 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他们无力创造;却善于破坏创造。上帝创造出来他们,他们不会闲着;不会创造,只好破坏了。那是他们的乐趣和价值所在。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创造的人,令人佩服。 就好像多年前的高考作文题目一样毁树容易栽树难。十年树木非寻常,需要抵抗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多的威胁来自人间。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当有人要强调自己的先进或者卓越时,会表示他的东西技术含量高;而,贬低他人不科学时,会说,他也就是个搞技术的。可以看出,技术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对于科学也一样。科学不是目标、方法,而仅仅是手段,甚至名义。以科学的名义,指责他人为非科学、伪科学、假科学,是事半功倍的。而,真正献身科学的人,往往关注于一个具体问题,近乎痴迷地钻研、思考、探究,而其他外部因素,无暇顾及。这成了他们的致命缺陷。 在一个古老的国度,并不总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是无法念经。有则清朝的故事可以说明问题。有位技术含量不高的人,为了达到排挤外来和尚的目的,也是为了得到某个职务以及相应的待遇,罗织了罪名,将这个外来的和尚迫害得送了性命。而,后来的事实戳穿了他的伎俩。这就是两位钦天监监正的故事,主角有 杨光、康熙、 汤若望等。汤若望的冤案,还是依靠一个技术水平不低的同行平反的。 (以后,笔者在《中国的地球测量》中还会提到 康熙这个代表性的人物,据说是喜欢自然科学包括天文学的。这个皇帝,在 300 年前,曾经为测绘事业做出了贡献,算是个杰出的组织者。) 科学、技术的问题,往往以以外的手段和方法解决,这是科学、技术的无奈处。也是科学技术无法完全依照自然规律进展的因素,他们还要依照社会因素进展。当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时,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扫除那些障碍,为了技术或者科学的进步,是必要的。科学技术史,业已证明,单纯科学、单纯技术观点,是走不远的;或者步履维艰。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322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