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论文评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者对学术论文在线公开评审方式接受度”调查问卷
duxingye 2017-5-16 15:19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好!首先非常希望您能够参加此次问卷调查,您的看法对我们(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团队)的研究很重要,谢谢您! 学术论文在线公开评审(有些文献称为开放同行评议),是指在学术论文的不同出版阶段,对评审所涉及的对象信息(包括稿件作者、审稿专家、审稿内容、审稿标准)进行不同程度的公开,以使审稿过程更加透明、公正和高效。此调查问卷旨在调研了解国内学术期刊审稿人和作者两类群体对学术论文在线公开评审方式的接受程度及相关需求,以为在开放网络环境下构建学术论文公开评审机制提供依据和基础。 此次调查采用匿名方式,填答问卷 约需 5-8 分钟 ,调查所获取数据仅作学术研究之用,若您 对统计结果感兴趣 ,请通过问卷末尾第25题告知我们,我们将及时发送给您! 请您打开网页: https://www.wenjuan.com/s/MJ7jYj/ ,进行填答并提交。 或者 扫描以下二维码 在手机端填答: 若有问题,可直接回复邮件咨询,也可与下面的联系人联系咨询。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参与! ——“开放环境下学术论文可检验性公开评审研究”课题组 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联系人:杜杏叶 E-mail : duxy@mail.las.ac.cn QQ:1476072126 ;TEL:18500613947
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和基金评审的规范化-请科学网友支持
热度 11 gaoshannankai 2016-10-1 15:21
现在的论文投稿,基金评审,以及各类评价出现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 到了不改革,不作为,绝对不行的地步。 希望一些期刊的编痿还有我们国家的科技领导部门的领导,有空看一看我这个提议。 中国的问题就在于,总是一小撮人去规范一大批人,为什么他们自己不规范?为什么我们永远是被规范的?就是因为大部分人逆来顺受,不敢表态,不敢放屁,所以人家不规范的人就敢规范你。 自然基金评审专家的产生是控制评审质量的关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23504.html 这条看来是做不到了,利益集团已经形成,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产生专家的建议很难被采纳。 因为,这样会侵犯已经形成的“管理人员-伪专家”的联盟关系。 那好,我提一条其他建议,这条不难做到,而且对于管理部门也有好处。 那就是将论文和基金评审的建议回复规范化。 首先,将内容分为几大部分 一,创新性,让申请者列举3或5条以内创新性,专家评审时,只用说 这个是不是创新,如果不是,给出已有的工作来证明; 二,工作的意义,也就是这个如果成功,是否都哪些领域产生何种意义 或价值,也是让申请者列举3或5条,由专家来打分 注意,这两部分都是独立的,也就是说不管他的工作是否能证明可信, 一二不受影响。 第三部分,是申请者支持自己结论的证据,一般是实验结果,这部分 比较麻烦,专家可以用自然语言叙述质疑,并给出初步结论。 第四部分,通过第三方评估,对申请者学术水平的综合定位信息, 然后是他已经获得的资助信息,也就是我常说的投入产出比,这个是 重点让专家看到,不要乱来。 每一份评审,应原文返给申请者,还应该包括分组信息,这个也不难做到。 现在我们撰写论文,基金申请,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去迎合这些管理人员 的规范化软件;为何评审意见就可以胡写,就可以放屁。 我的提议是完全合理,也是很容易做到的,请科学网各位老师支持。 有了规范化的操作,专家耍流氓就不容易了,你说A,他讲b;你说打狗, 他赶鸡。实在不行,给你来一个有错别字。 坚决反对中国式评审(瞎b评审),坚决反对李鬼打李逵。 各位一起努力,中国率先走出科学技术的中世纪。
166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史上最毒舌最搞笑的审稿意见
热度 6 liwenbianji 2016-1-31 18:34
审稿人什么的最令人讨厌了!花费数以周记甚至数以月计的时间,终于把论文写到自己觉得完美无缺,满怀希望把论文投递出去。你心想发表论文的过程肯定会非常轻松,仿佛看到自己的论文印成铅字在你眼前,别做梦了! 审稿人会让你感到绝望甚至想自杀的,当然,如果他们心情好的话,可能只需要你回到电脑前做一下修改。说真的,审稿人提出的那些无关紧要,毫无意义的问题和评论到底有什么用? 审稿人跟你的沟通要么热情诚恳,要么郑重其事,但是审稿人与期刊编辑之间的沟通就随意多了。你知道审稿人在背着你说你的哪些坏话吗?请往下看。 从2001年至2011年,《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审稿意见集锦,让人在严肃、认真的学术研究之余体会下审稿人的幽默与诙谐,这些审稿意见有的让人开怀大笑,有的让人哭笑不得,下面列举了理文编辑最喜欢的几条,让大家见识一下什么叫史上最毒舌的最搞笑的审稿意见。 毒舌搞笑篇: 1. Reject – More holes than my grandad’s string vest! 拒发。漏洞比我爷爷的网眼背心上的网眼还多! 2. Done! Difficult task, I don’t wish to think about constipation and faecal flora during my holidays! But, once a referee, always and anywhere a referee; we are good boy scouts in the research wilderness. Even under the sun and near a wonderful beach. 搞定了!太不容易了。我才不想装着一脑子便秘和粪便菌落来度假。但是,一朝做了审稿人,永远都是审稿人,到哪儿都是审稿人。在科学研究的荒漠中,我们是勇敢的童子军。即使在洒满阳光的沙滩上也是。哼! 3. This paper is desperate. Please reject it completely and then block the author’s email ID so they can’t use the online system in future. 这篇论文烂到家了。请彻底拒稿,然后封了作者的账号,免得他日后继续投稿。 4. The writing and data presentation are so bad that I had to leave work and go home early and then spend time to wonder what life is about. 写作水平和数据展示让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不得不提前下班,早点回家,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5. The biggest problem with this manuscript, which has nearly sucked the will to live out of me, is the terrible writing style. 这篇稿件的写作风格太糟糕了,审得我都不想活了。 6. The presentation is of a standard that I would reject from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就算回到本科生时期,我都会拒掉这种水平的投稿。 7. This paper is awfully written. There is no adequate objective and no reasonable conclusion. The literature is quoted at random and not in the context of argument. I have doubts about the methods and whether the effort of data gathering is sufficient to arrive at a useful conclusion. 这篇论文写得太烂了。目的不明确,结论不合理。引文都是乱引的,跟正文的论证完全对不上号。我怀疑这样的实验方法,也怀疑他们收集的数据不足以得出有效结论。 8. Season’s Greetings! I apologise for my slow response but a roast goose prevented me from answering emails for a few days. 节日快乐!回复慢了,真抱歉。有一只烤鹅妨碍我,让我几天都没顾得上回邮件。 见识过了审稿人的毒舌和幽默,再来见识一下审稿人怎么夸人。但当审稿人遇到非常棒的论文,也会给出衷心的好评。 好评点赞篇: 1. “ Very much enjoyed reading this one, and do not have any significant comments. Wish I had thought of this one.” 这篇论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没有任何意见。这么好的点子我当初怎么没想到! 2. “There was little I could think of to improve this nice paper.” 这篇论文好得我都不知道要怎么改了。 3. This is as solid a write up as I have seen, many spend much more time and space to say considerably less. It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a compact report. 这是我见过的最确凿的报告,许多人花更多时间精力写出来的比这个差多了。作为一篇翔实的报告,这是一个完美的例子。 4. landmark paper on P. putida physiology. 假单胞菌生理学研究的里程碑 5. It is always a joy to review manuscripts such as this. Well conceived, well executed, well edited. Clean. Pristine. From start to finish. 评审这样的稿件是件人生乐事:构思周详,实施得当,写得漂亮。干净,纯朴,从头至尾。 以上审稿意见摘自于Referees‘ quotes - 2010. (2010)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还有更多,理文编辑收集了2001年至2011年的每期内容,读起来完全停不下来,越读越上瘾。 Referees'quotes - 2011. (2011)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3(12), 3312. ( DOI:10.1111/j.1462-2920.2011.02660.x ) Referees'quotes - 2010. (2010)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2(12), 3303-3304. ( DOI:10.1111/j.1462-2920.2010.02394.x ) Referees' quotes - 2009.(2009)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1(12), 3309-3310. ( DOI:10.1111/j.1462-2920.2009.02120.x ) Referees' quotes - 2008. (2008)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0(12), 3425-3426. ( DOI:10.1111/j.1462-2920.2008.01813.x ) Referees' quotes - 2007. (2007)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9(12), 3153-3154. ( DOI:10.1111/j.1462-2920.2007.01484.x ) Referees' quotes - 2006. (2006)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8(12), 2233-2234. ( DOI:10.1111/j.1462-2920.2006.01157.x ) Referees' quotes - 2005. (2005)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7(12), 2036. ( DOI:10.1111/j.1462-2920.2005.00953.x ) Quotes from reviews of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rticlessubmitted in 2004. (2004)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6(12), 1294, ( DOI:10.1111/j.1462-2920.2004.00739.x ) Quotesfrom reviews of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rticles submitted in 2003. (2003)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6(1), 94, ( DOI:10.1111/j.1462-2920.2003.00549.x ) Referees’ quotes- 2002. (2002)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5(1), 77, ( DOI:10.1046/j.1462-2920.2003.00413.x ) Referees’quotes. (2001)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11) , 738, ( DOI:10.1046/j.1462-2920.2001.00256.x ) Referees' quotes – 2009.pdf Referees' quotes – 2010.pdf 勘误声明: 由于工作疏忽,上一篇博文《2015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前十名高被引学者学术单位名单”中漏掉了同北京大学一样入选86位学者的浙江大学。在此谨向各位读者致歉。 题图来自于网络 扫描上方二维码 ,关注“ 理文编辑 ”微信 微信号: 理文编辑/liwenbianji 理文编辑 | Since 1995
17613 次阅读|8 个评论
难为师--评论文之感受
热度 5 whitesun 2014-5-30 11:06
又到毕业之际了,本科、研究生要毕业就要写论文,指导教师修改论文任务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压力非常大。 看到邹老师写的“为师难”,谈得主要是博士的情况,我只能接触到本科生和硕士生,每年都要看学生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今年情况变化巨大,修改学生论文过程,我相当痛苦,学生简直是在难为老师。 首先说说本科生的情况,系里分配的14名软件工程学生,因在外“基地”实习,且是双导师制,论文都是email发来,提出修改意见而后在让他们修改,工作流程上看上去没啥问题,但实际上情况是,学生很随意得写个论文发来,从格式到内容都无法入眼,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就不是写论文,是弄一个交给你而已,给你修改,给你...,让我非常痛苦的是,提出修改建议,正常学生都可以修改了的,结果是返回第二稿还是基本没修改对,修改好,显然是学生糊弄惯了,就这样就能过关,也能毕业,不想出力自己写,唉,简直欺负老师。 再说研究生的情况,今年评审了2篇硕士大论文,加上自己研究生的一篇,以及最近给会议上评审的9篇,感受完全一致,论文没层次,不条理,前后重复,术语乱用,无可读性,显然是快速拼凑出的,不是自己认真思考逐步写出的,简直没法提修改意见,可以说小到一句、一段,语言用词,大到篇章结构、方法、算法、数据,结论都修改,唉,感觉仍然是难为老师,交出自己都知道不好的东西,希望毕业和发表,面对这种普遍情况,你还不能怎么样他们,不让过也不对,让过也不对,难为死了。 其实分析根源,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我看有三点: 第一,社会浮躁风气已完全被学生习得,来学校只是为了拿毕业证,不是为了学到知识; 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很多学生没打好基础,一路应付上来的,都习惯了,到毕业时你一个人是把不住关的; 第三,高校管理方法跟不上新情况,全靠老师良心负责,加上对老师的考核以数量为主,绝大多数老师放弃了质量,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方面,注重高收益的上课、发论文等等。 难为师,师只能放低标准,师放低标准,师将贬值,如此下去,不只是生学不到真知,师也不会落好下场。 唉,现在只能期待火星人帮我减少痛苦了,看看大西洲,幻想着外星文明能带我逃出泥潭。
个人分类: 教学实践|7546 次阅读|14 个评论
关于《论文审核》的几点疑问?
热度 2 basil1990 2014-3-31 13:45
今天导师给了篇文章,让我看看,有两点嘱咐: 1、好好看看人家发EI的论文时怎样写的 2、好好看看他存在哪些问题,提出你自己的看法,写下你的评审意见 谢谢导师对我的关心,我一定不负所望。 但,回过头来想想: 1、老师对我好,让我在写论文前多学习学习,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 2、老师评审的论文,我们可以参与评审过程的学习! 关于文章如何评审,我着实要好好学学,这样我以后写文章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 希望前辈们多多指点,普及一下知识:评审应该怎样做才好? 多谢多谢!
个人分类: 学习有感|2890 次阅读|4 个评论
盲评研究生论文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问题
热度 4 jldxwsj2000 2013-11-2 20:42
 盲评研究生论文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问题 ( 吉林大学 王洁 ) 1. 在评审时掌握的原则必须要公平、公正地看待论文的工作量、创新点,尤其是研究数据、处理及结果的真实性。 2. 检验论文是否违背学术道德规范,是否有造假和抄袭行为 ? 3. 要看论文有价值的工作量是否足够,是否有重复性的工作,创新性明显否 ? 4. 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看论文的工作是否真实和有意义、在国内外发展趋势如何?在技术上、方法上有多少创新性 (原创的成份有多少)? 5. 论文是否有省部级科研项目基金的资助? 6. 在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否与本论文的内容相关,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档次如何 ? (EI,SCI是否收录?期刊近年的影响因子IF是多少?) 考虑的可能不够全面,望诸位多提宝贵建议,谢谢!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39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评审人对论文的熟悉程度对评审结果的影响
热度 3 shangsh 2013-8-11 12:50
在项目和论文评审中经常会说到大同行和小同行的问题。即使是小同行(比如同一三级学科或更细的研究方向),对同一论文的熟悉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同一个人对一个学科领域内容的熟悉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在论文评审中,遇到自己很熟悉的内容(比如自己曾经做过类似研究)时,那么就会很容易看出论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存在比较大或较多的问题,对论文就会有负面的评价意见。相反,如果对论文内容只是一般熟悉,但自己没有做过相关研究,论文中一些存在的问题也可能难以发现,对论文的评价就会超出其实际水平。因此对论文的熟悉程度不同会导致评价结果存在偏差(与论文实际水平相比)。如果要提高论文评审结果的可靠性,选择对论文内容熟悉的评审人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提高论文的总体水平。 但在实际论文或项目评审中,很多情况下难以送到真正熟悉内容的评审人哪里。很多项目或论文评审中,要求评审人选择对项目或论文的熟悉程度。在最终综合不同评审人意见的过程中,不知道编辑部或项目管理部门是如何考虑熟悉程度对评审结果影响的?
10765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我眼里你们都是优秀学生
热度 2 csiro 2013-4-28 10:08
我应邀评阅了一篇博士论文,两篇硕士论文。我给的结果都是优秀。我看很多学生真的不容易,做出的结果我也是很赞赏的。如果换成当年的我,不知道是不是这能做得像他们一样? 我的博士生的盲审结果出来了,一个优秀两个良好。他已经很满意了,但是我不满意呢。第一作者SCI三篇,包括Global Change Biology,Environmental Modelling Software,合作论文包括Ecological Modelling, Ecological Applicaitons。这样的工作只能拿个良好? 学生不在意,实际上也是,拿到学位就行了。答辩后去德国做博士后,不过在我眼里你们都是优秀学生。
个人分类: 交流篇|4151 次阅读|3 个评论
NUMIFORM'2013国际会议进入百日倒计时
热度 2 ZhangSH62 2013-4-8 14:20
NUMIFORM'2013国际会议将于2013年7月6-10日在沈阳召开,现已进入百日倒计时第89天。会议组织委员会今天上午召开了会前倒计时准备会议,制订了会议准备详细计划。 会议已完成论文peerreview评审,近200篇文章将收入论文集,并在美国物理学会会志AIP结集出版,peerreview通过的全部论文将被SCI收录。还有30余篇论文将在只在会议作口头报告或Poster展示,其摘要收录会议摘要集。 3月初已进入会议earlybird注册期,目前已有超过半数作者完成会议注册。Earlybird注册将于4月15日截止。根据国际惯例,4月15日以后注册其注册费将每人增加50美元。会议要求6月1日前所有参会和论文作者完成注册及缴费。逾期不注册,论文不能在论文集出版。 会议希望所有代表参加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要求每篇论文至少有一人注册并参加会议做口头报告或poster展示。无注册缴费或参会代表,论文将被取消AIP发表。企业代表欢迎参会,无论文发表也可参会。高校科研单位代表可以不出版论文,允许仅作口头报告或poster展示。 会议获得了中科院和沈阳市科技局的支持。国家自然基金委申请正在审批之中。 会议有多家国际软件商参加软件展览。 会议安排了两组会后技术参观路线,一是沈阳的锻造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另一条是鞍钢轧钢生产线和鞍重锻造厂。 部分家属和代表,可以参加沈阳一宫两陵市内观光和本溪水洞旅游(自费项目)。
685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自我暂停的专家评审工作结束
scientister 2012-9-11 16:09
今天,单位又拿来两篇高级职称申报者的论文,要我评审。这次我准备从了。 两年前,我因为不忍心继续担任评审专家,暂停了评审工作,退回了评审资料。今年,人家再次拿来资料(论文),就不好意思拒绝了。 起因是我工作认真,对送审论文仔细阅读,谨慎评价,客观评论,送审单位当然喜欢我这样的专家。 问题是,有几篇论文,连续两三年送审,都没有修改完善,我都不忍心再给他评价和打分了,担心是因为自己给分不是很高而让人家评不上高级职称,又不愿意降低标准胡乱评分,所以就告辞了专家的工作。评审工作是有偿的哟。 大家说,我做得对吗?有更好的办法吗?
1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赵帅飞博文《不需要答辩的博士》
热度 5 Myrmecia 2012-6-26 11:57
刚看了赵帅飞博主的博文《 不需要答辩的博士 》,介绍了他自己在澳洲攻读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的整个过程和感受。在恭喜博主之余,觉得博主说辞有些许出入,有必要就自己的经历谈一下看法。当然,我不能排除高校间的差异,仅供参考。 我也是刚从澳洲一所高校拿到博士学位。的确,那边貌似没有如国内这般看起来正式的答辩,但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名称差异,实质上都是有的。 就拿我那所学校来说。入学半年,你要做个Confirmation Seminar,学院提前群发邮件通知,有听众有评委有互动有打分,理论上通过了才能让你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我理解应该对应于国内的开题答辩环节。 临近毕业,你要准备给一个Pre-completion Seminar,以前也叫Exit Seminar,这个也是群发邮件邮件通知大家,然后也有评委打分,在场参加人员可自由提问。因为我们学校有好几个校区,每次都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连线两地。这个Pre-Completion Seminar从作用上来说,我觉得应该相当于国内的毕业答辩,但的确也有很大不同,比如:(1)它并不要求答辩人此时已经完成毕业论文,而只需要证明已经完成了论文主体部分;(2)这个答辩的一个功能在于,给大家介绍你工作的同时,也让你接受评委和听众的反馈意见,最后这些意见融入你最终的学位论文写作中;(3)答辩与论文递交分离,两者可以相差一两年都没问题(我自己的情况),我想这点可能是让博主认为没有答辩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一些程序上的差异,与地广人稀关系不大,从国内找个把同行还是没问题的。能否毕业与否,与是否已经发表几篇啥档次的SCI期刊文章无关,那只是整个过程的副产物。论文评审上,我当时是送的是两个领域内著名学者,一个北欧,另一个澳洲境内。从论文递交到学校,到拿到外审意见,大概两三个月时间。与赵博主情况类似的是,我论文6个主体章节,4个已经正式发表见刊,所以提的意见比较少。但从反馈那些意见来看,老外还是很专业的,虚的东西比较少,问题都问在点子上。 总体而言,澳洲读博还是挺惬意的一件事情。一个感触是,可以安心搞东西,没有国内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我在那待了四年多,印象中没过过一次‘空洞的组织生活’。一入学就给个Internal Research Allocation (IRA)帐号,每年给千把澳币经费,学生可以自己自由支配,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即可。有问题找院办或研究生院,工作人员永远都是微笑着。一到下班时间或者周末,整个学院大楼走廊,都是漆黑的;工作、生活分得比较清。 我没去过美国,也无从准确了解那边相关情况。不过,听说过好几个那边中国学生半途放弃学业的事情,可能是比较压力大。猜想一个可能原因是,据说那边导师都是要养学生的;全世界资本家都一个样,给你钱自然要使劲从你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题外话了。
8011 次阅读|6 个评论
欧洲大学博士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趣谈
热度 14 profjin 2011-8-29 19:10
最近几年先后评审了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印度和欧洲的十多篇博士论文,并参加了其中部分论文的答辩,其中也有不少趣事。 先说一下今年给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评审及论文答辩。博士论文主要由博士候选人在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组成,前面加上一篇论文内容简介,后面添上一篇展望。评审需对论文的贡献作出评价并给出评分。除了我外,答辩委员会还由一位教授(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和一个年轻人,好像是代表博士生的。答辩时,候选人的太太,十多岁的孩子及双方父母都参加了,穿着很正式。答辩时由四位成员轮流提问,历时约两个小时。答辩后照例热闹一番。 丹麦技术大学的论文评审和答辩略有不同。评审过程由该大学的一位教授协调,评审人先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若三位评审人同意,就可以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分两部份,先由三位评审人轮流提问,并有一个秘书记录。第二阶段才由听众自由提问。 最有趣的还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除了主席由该大学的教授担任外,主要成员多来自国外。另外,成员中有正教授职称的必须穿类似博士袍的服装,答辩前先商定每人要提问的问题,一般两个。主席还特地提醒,提问时要起立,并以“尊敬的候选人”开头。答辩开始时,由一位拿仪仗的女性司仪领头,接着是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其他成员,大家鱼贯而入。此时已等候在答辩会议室的所有人都起立,直到答辩委员会成员在指定的位置上入座。司仪站在中间,宣布答辩开始。答辩约一个半小时后,司仪打铃宣布答辩结束。之后,又在司仪带领下,答辩委员会成员又鱼贯而出。 最后说一下英国的博士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 viva ),一般由本校和外校两位评审人(兼答辩委员会成员)组成。答辩时有的学校还设有一个独立的主席。评审报告分独立报告和联合报告两部分,独立报告由评审人在答辩前各自进行,联合报告在答辩后由两位评审人一起完成。如伯明翰大学在答辩时有一位主席在场,但答辩过程中不能说任何话,除非出现争执。约克大学则要对答辩全过程进行录音。我所在的萨里大学计算机系,曾设立过主席,但现在已去除。但如果博士候选人明确要求,导师可以在场。但答辩过程中不能说话,除非受到邀请。答辩时两位评审人可以对博士论文中的任何细节进行提问,一般会持续三小时左右。 总之,欧洲大学的博士论文评审和答辩既是对论文质量的把关,也体现了公平和相互尊重的精神。
16822 次阅读|20 个评论
我的研究生答辩过程
Macrofungi 2011-6-2 20:53
昨天,六一儿童节,我研究生答辩结束。顺利通过。结束了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今天就记录一下当时答辩现场的一些事情,答辩提问和我的回答。 答辩在上午进行,全天一个博士和九个硕士。平均硕士每人 45-50 分钟, ppt 报告 15-20 分钟,剩余时间,评审委员提问。一个答辩主席,四个评审人员。 我 ppt 花费 15 分钟,总时间 1 个小时。整体表现自我满意,虽自我感觉, 我的硕士论文质量没有我的本科论文质量高 。答辩总成绩排名在十位研究生中居首。 评审人 1, 1 ,本研究对育种的意义? 答:本研究属于一项基础理论研究,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有助于数量性状定位,图位克隆,标记辅助育种,比较基因组学等工作的开展。从现实的角度说,短期上对育种没有直接指导意义(笑),这只是一项基础平台的构建,将来,在这个基础上开展香菇的现代育种研究。 2 ,与其他的研究结果相比,这张图谱的准确度和质量如何? 答:这个问题要承接上面的问题,既然这是一项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平台的构建。所以我们在群体和图谱的构件上,都非常注意在质量上做文章。在群体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一个 148 个孢子单核体的遗传群体做作图群体,大群体的构建虽然加大了工作量,但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作图质量;另外,在分子标记的选择上,我们初期着重考虑了 SSR 这种稳定可靠的标记,但遗憾的是在构图过程中, SSR 标记多态性比率太低。在实验中,我们就选择了 SRAP 和 TRAP 两种标记,这两种标记都算属于随机性标记,多态性比率较高,在实际操作中注意到了实验的重复性,和条带统计的准确定,以保证整体的质量。 评审人 2 , 1 , 2 个栽培菌株的选择上,遗传距离有何要求?是远的好还是近的好? 答:(这个问题是比较有质量的,能体现出育种老专家的眼力)亲本菌株的选择对遗传群体的构建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非常重要。亲本遗传距离太近,不足以产生足够的重组交换,在图谱的构建中就可能出现较大的 gap ,如本图谱中最大的间距是 20cM ;还有就是,在本实验中,选择了 77 对 SSR 引物组合,在群体的扩增试验中仅有 2 对具有多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要归因于两个亲本距离太近了。 亲本亲缘关系越远,多态性越丰富,但也 是越远越好,亲本的选择要考虑到杂交后代的可育性。在我们前期的试验中,我们用一个栽培菌株和一个野生菌株做亲本进行初期实验分析,对得到的遗传群体进行交配型的验证,在这个群体中就出现了一些不好处理的现象:次级重组体,偏分离等情况。因此我们就换到这个材料群体上来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谢谢! 2 ,为什么没有比较分析实验室前期的研究结果? 答:(比较尖锐的一个问题,问题背景是,在 2006 年本实验室有一位博士做了同样的工作,但其结果没有做任何形式的公开发表,其结果也和国际上公开发表的差异较大,这位评审老师也是知道这位博士的。答辩之前我大概也猜到有人会问及这个问题,但当时太忙了,恍惚一下,就把这个问题忘记了) XX 博士在 2006 年构建一张香菇遗传连锁图谱,最初在写文章的时候,考虑到我这篇文章想整理出 SCI 进行发表,所以只是用我的结果和国际上公开发表的结果进行横向比较,没有与 XX 的博士论文相比(我之前以为博士论文在 SCI 中是不可引用的)。我们重新构建这张香菇遗传连锁图谱的一个原因也在于, XX 博士后期的材料没有保存下来,不得已,只能重新构建群体,重新做图。 (总的来说算是实话实说,好在这位评审老师没有为难我,就此过了) 评审人 3 1 , 对现在的香菇育种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这个问题和前面那个基本一致)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遗传连锁图谱可以直接应用于 QTL ,图位克隆,比较作图等工作的开展。在说对香菇的遗传育种指导意义的话,目前肯定难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可能要在多年之后,在这个基础工作,这个平台搭建起来之后,进而开展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现实工作意义。 2 , 书写错误! 答:接受 评审人 4 1 , 分子实验重复几次? 答: SSR 和信息素受体基因的扩增实验,用的是琼脂糖电泳,这几个实验有严格的重复 2~3 次,用琼脂糖速度快,一天时间就能跑两个标记; SRAP 和 TRAP 这两种标记,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重复 2 次,因为我的群体较大,一次 PCR 要用去两块 96 孔板( 192 个孔), 192 个孔减去 148 以及亲本,还有一些的剩余,我在实验过程中将剩余的孔做有交叉重复。即这一板 PCR 重复另一板的样品,在电泳的时候,每次能电泳 64 道,我同样做有重复点样,统计的时候 PAGE 板子放在一起,比对统计。实际情况是这样的,谢谢! 2 , 格式有问题! 答:接受 答辩主席 1 , 香菇的分类地位? 答:当时写这个分类地位的时候,我主要考虑的是香菇在 “ 科 ” 上面的分类,因为这个是经常出现争议的地方,但我犯了一个 “ 懒 ” 的错误,在更高阶上却没有去考证,直接从别人的论文中照抄过来,问题就出来了,先前的这位老兄在高阶上用的老的分类系统,而我现在在 “ 科 ” 上的划分是新的分类系统。惭愧! 改动如下 : 原文: 香菇 隶属于真菌界 (Mycota) ,真核真菌亚界 (Eukaryomycota) ,真菌门 (Eumycota) ,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 ,真担子菌纲 (Eubasidiomycetes) ,层菌亚纲 (Hymenomycetiae) ,伞菌目 (Agarieales) ,小皮伞科 (Marasmiaceae) ,小香菇属 ( Lentinula ) ( Kirk et al. 2008 ),拉丁学名的种加词 “edodes” 意为 “ 可食的 ” 。 修改: 香菇 隶属于真菌界 (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伞菌亚门( Agaricomycotina ),伞菌纲( Agaricomycetes ),伞菌亚纲( Agaricomycetidae ),伞菌目( Agaricales ),小皮伞科( Marasmiaceae ) ,小香菇属( Lentinula )( Kirk et al. 2008 ),拉丁学名的种加词 “edodes” 意为 “ 可食的 ” 。 2 , 格式注意,好好整理,争取向上面申报优秀硕士论文。 答:答辩主席对我的论文评价还是蛮高的,谢谢! 导师提问 (原则上导师是不应该出现在答辩现场的,即便是出现了也不应该说话的,即便是说话了也不应该是提问的。) 1 ,为什么本实验室前期的哪张图谱没有发表? 2 ,你的研究能不能发表? 这两个问题没做解答。 客观上说,整体感觉是评阅人并未认真看我的论文,最多粗略的翻几页,或者是跳着翻几页。可能是每位评阅人手头的论文都太多了吧。
个人分类: 琐碎小事记录|4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问责国际名刊:黄禹锡造假论文发表内幕
杨学祥 2010-11-11 16:37
问责国际名刊:黄禹锡造假论文发表内幕 杨学祥 2006 年 5 月 12 日 韩国首尔地方检察厅发表了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决定以欺诈罪、挪用公款罪以及违反《生命伦理法》的罪名起诉黄禹锡 。 2009 年 10 月 26 日 ,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终于对历时 3 年多的黄禹锡案作出一审判决,以侵吞政府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罪,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 2 年,缓期 3 年执行。法院同时认定,黄禹锡此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有关人体干细胞的研究论文部分造假事实成立,但法院考虑到黄禹锡本人在科研领域的贡献等几方面因素,决定对其处以缓刑 。 黄禹锡的造假论文为什么能在世界顶级杂志《科学》上发表,作为韩国科学家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中的另一主角,美国学者夏腾在该事件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一直引人关注。 夏腾所在的美国匹兹堡大学 10 日公布调查报告称,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夏腾参与造假,但他在研究中确实有行为不当的地方。匹兹堡大学的研究诚实小组在调查报告中说,夏腾可能没有故意伪造实验数据,另外也没有证据显示夏腾了解黄禹锡的造假行为。但报告指出,夏腾作为黄禹锡 2005 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的合作者,在履行合作者的责任方面存在缺失,从而使这份造假论文得以更容易发表。 调查报告还列举了夏腾在这一事件中的其他诸多行为不当之处。夏腾曾给《科学》杂志编辑做工作,以让该刊于 2004 年发表黄禹锡的另一篇造假论文。作为黄禹锡 2005 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的合作者,夏腾曾毛遂自荐对论文草稿进行润色。调查报告指出,夏腾作为合作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 2005 年这篇论文的可信度,同时也为他自己带来好处,包括提高知名度以及在美国有更多机会获得科研经费等。夏腾在与黄禹锡的合作中也得到个人经济实惠,他在 15 个月中共从黄禹锡那里获取 4 万美元酬金。仅因为参加 2005 年论文发表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夏腾就从黄禹锡处拿到 1 万美元出场费 。 黄禹锡造假案发生后,针对黄禹锡个人的诘难铺天盖地,对发行刊物的问责却寥寥无几。被称为近年最轰动、最大胆的学术造假案的黄禹锡造假丑闻,如今已水落石出。这名韩国科学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两个轰动性成果,已被证明建筑在伪造证据之上,黄本人也遭到科学界的谴责。为什么世界科学界声誉卓著的刊物《科学》会连续两次栽在黄禹锡的造假手段上?谁为此承担责任?它的论文发表机制是否有漏洞? 编辑部和杂志出版机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发言人皮诺尔说,黄禹锡造假案给编辑部带来的是震惊和沮丧,特别是没有想到他 2004 年发表的论文也出于造假。黄禹锡 2005 年培育 11 名患者匹配型干细胞系造假论文的发表过程,已经随着杂志编辑部的反思而逐渐清楚了。编辑部是在 2005 年 3 月收到这篇论文的,当时各高级编辑都认为这篇论文可能是一个爆炸性进步,并将其先后提交给 9 位审稿人审阅。这 9 名审稿人不仅有美国本土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授,也包括欧洲的高级研究人员,他们都是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顶级专家。审稿人的一致意见是,黄禹锡论文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值得发表。谁都没有看出这篇论文所附带的照片等证据材料,都是精心处理的假货。因此,论文很快经过编辑修改阶段,先后刊登在《科学》杂志网络版和印刷版上,整个过程历时 58 天,比通常的论文审阅时间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这个检讨有点轻描淡写。 杂志总编唐纳德肯尼迪早先曾指出,审稿人首先考虑的是论文的科学意义是否值得发表,作者提出的证据能否支持论点,论证过程是否严谨等学术问题,这些都基于对作者的信任。要验证一项科研成果的真假,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检查,也就是由其他研究人员重复进行实验,如果得到同样的结果,就可以承认这一科研成果是真的;反之则为假。正如肯尼迪所说:验证科学成果最终要依靠事实。但是,如今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浩如烟海,要挨个检查又何其难 !这就是说,《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并未经过复查检验,是可检验而又未检验的(检验成本可能会很高)。 无论是基于对作者的信任,还是夏腾曾给《科学》杂志编辑做工作,这都是稿件评审过程中的人情关系。夏腾因得到好处费而为黄禹锡发表论文出力,曾给《科学》杂志编辑做工作,这是有据可查的违规行为。《科学》杂志在审稿过程中无法避免人情关系,因而对中国立项审查中的人情关系的指责就没有多少实践意义:彼此彼此,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最好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禹锡正式被诉三宗罪 检方 10 韩元都不放过。 2006 年 05 月 13 日 08:55 新京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6-05-13/0855935873.shtml 2. 权香兰。黄禹锡罪成背后:梦想就此坍塌。 2009 年 10 月 30 日 02:17 第一财经日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030/02176901697.shtml 3. 调查称美科学家夏腾未参与黄禹锡论文造假。 2006 年 02 月 11 日 17:05 新华网。 http://tech.sina.com.cn/d/2006-02-11/1705838375.shtml 4. 陈勇。《科学》杂志专访:黄禹锡造假案考问科学诚信。时间: 2006 年 01 月 15 日 08:52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sohu.com/20060115/n241439426.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等待结束时—喜忧参半
Deyan 2010-11-11 16:07
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期待与煎熬,博士论文主要内容的第一篇文章终于在Proceeding B 正式接收了,然而博士后研究内容的第一篇文章却因为方法上的问题被BMC拒稿,需要大修后重投,这让我又喜又忧,喜的是三年的博士学习终于有了一点像样的产出,能给导师一点交代,而忧的是博士后的文章没有按计划正式接收,我将推迟博士后出站,而出站时可能还将面临再次找工作的难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94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位匿名外国专家对一位中国学者论文稿的评价
热度 3 nwpacific 2009-9-23 20:11
“ The manuscript by Xu and Ben-Avraham is a very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ctonics of the NW Pacific Ocean. The authors have succinctly summarized the key geometrical, kinematic, age relations within the marginal basins of the NW Pacific Ocean. They have proposed a unifying model that links the development of marginal basins in this region. Their model may be controversial in some localities, but their model is testable by future research.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450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