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数字图书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
热度 2 libseeker 2011-9-14 16:47
摘编自: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2 文章在引入破坏性技术概念后,描述了可能颠覆当前数字图书馆模式的技术、需求与机制,包括数字学术出版、科学数据、语义化出版等新技术,弱信息需求下模糊探索、战略性阅读下计算分析和研究性合作式学习下动态信息交互等新需求,以及图书馆同质化、业务外包与众包、价值证明压力等运营机制新挑战,建议采取驾驭“破坏与颠覆”的态度、观念,预测可能的战略发展方向。 破坏性技术(Discruptive Technologies)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泛指那些有助于创造新价值、开辟新市场,而且逐步或者迅速地颠覆原有的市场格局、取代原有技术的新技术。“技术”应作广义理解,包括方法、工具、模式和机制等。 可能颠覆数字图书馆的破坏性技术,必须跳出我们所理解和运营的数字图书馆框架(文献的数字化、文献的组织与保存、文献检索与传递以及围绕“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的咨询与素质教育等),关注那些可能创造新价值、开辟新市场、颠覆原有市场格局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和新机制:(1)教育科研信息的内容形态变化。数字化出版——数字学术文献已经成为科技教育用户依赖的用以学习与创造的基本保障;科学数据——科学数据的数字化、网络化组织利用正在高速发展;语义化出版——在科学内容创作与出版时,对其中的知识对象与知识关系进行鉴别和标引,并把解析逻辑与结果作为内容出版的有机组成部分,支持语义化出版。(2)用户利用信息的基本方式变化。科技创新战略转变——科技创新正走向自主创新和针对重大问题的战略创新,正在走向创新价值链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造等多个环节的转移转换创新。支持高影响力的“弱信息”需求:在数字信息和网络检索能力的支持下,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弱信息”(弱信息是那种问题结构模糊、知识范围不清晰、缺乏明确且系统的检索发现步骤、需要动态解构和探索大量文献内容才可能部分满足的信息需求。)需求。支持高影响力的“战略性阅读”需求——在面对重大复杂问题和自主创新挑战时,科研人员和科技决策者越来越依赖“战略性阅读”来帮助他们梳理科技发展的结构,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探索和决定所需要的方向与路径;支持高效率的交互合作学习——未来的学校将会像开源软件社区一样,开放、交互、动态、问题驱动和创造驱动,需要信息的支持动态交互知识构建的信息服务。(3)运营环境的釜底抽薪式变化。馆藏的非本地化——数字图书馆带来了“馆藏”的“非本地化”以及基础服务的“无差别化”。服务的外包和众包——“不得不为”的经济节俭措施逐步变成一种在有限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贡献力度的战略;证明自己价值和创造更大价值的压力——数字图书馆带来了人们对图书馆价值进行的重新认识和解读。 驾驭“破坏与颠覆”的策略:(1)“破坏和颠覆”自己是根本的驾驭之道。应该用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去发现破坏性技术,主动利用这些技术去发展新的服务、创造新的价值、开辟新的市场,从自我循环自我发展到开放创新、转型发展,从而“驾驭”颠覆性趋势。(2)“破坏和颠覆”自己需要转变世界观。从以图书馆及其资源为中心到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文献检索观到应用观,通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能力来支持各种用户对信息的各种利用需要,不断提升对用户的贡献力度;重新思考什么是现代和未来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从数字图书馆到e-Knowledge。(3)寻求“破坏和颠覆”的战略方向。不同的图书馆应有不同的战略方向。国家科学图书馆拟通过战略创新实现知识服务模式的进一步转变与突破,尤其是集成海量数字资源、依赖灵活分析计算、嵌入个性化创新过程、支撑知识发现与情报计算。 相关文献 : 视频: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 势—张晓林(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E2NTY4.html (50分钟)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全文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928488.html?from=likeretcode=0 (wjew提供) 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1
79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IEEE与Access Innovations合作对Xplore数字图书馆进行重新索引
热度 2 timy 2011-8-10 16:23
From: http://www.infotech.ac.cn/CN/item/showItemDetail.do?id=243 IEEE与Access Innovations合作对Xplore数字图书馆进行重新索引 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与数据和内容管理行业的领导者Access Innovation合作,对IEEE Xplore数字图书馆数据库280万篇文章中的近210万篇IEEE出版文献重新进行了全面索引。 IEEE Xplore数据库包含IEEE的出版物来自于38个专业团体和7个技术委员会的出版机构,这些出版机构向160个国家的40万成员提供服务。2010年,IEEE共发布了1 300余个标准、发起或者资助举办了1 200余个会议。目前,Xplore数字图书馆包含2 828 776篇文章,其中约210万(74%)由IEEE出版。其余的文章来自于IET(工程技术学会)、AIP/AVS 应用物理学图书馆和IBM研究和发展期刊。 这是IEEE和Access Innovations之间的第7次重要合作。自2006年开始,Access完成了为期6年的IEEE叙词表更新工作。 “我们与Access Innovations的长期合作代表我们共同承诺致力于使我们的资源和IEEE多年积累的大量知识和信息成为可访问的有价值的资源,为此,我们将继续尽最大的努力。”IEEE索引和数据产品经理Adam D. Philippidis说。 要完成这次最新的项目,Access Innovations使用了一个数据协调元数据(Data Harmony Metadata)抽取器来判定文章的内容类型,并建立一个改进的规则库以识别文章内容类型,从而使得每一个特定类型的内容都能够使用IEEE叙词表以特定的方法被索引。 使用M.A.I(机器辅助索引)能提供高精确度、基于规则的索引(文本分类)内容类型。M.A.I是Access Innovations的知识管理产品数据协调元数据系列工具中的一部分。 Access Innovations还查看了IEEE叙词表所有词条的使用情况。最终,Access Innovations就进一步改进IEEE叙词表提出了如下建议:通过提供差异分析来识别没有被专门覆盖的领域以及词条重用情况。 Philippidis总结说:“我们非常感谢Access员工的辛勤工作,他们增强了Xplore的可检索性,改善了Xplore改进版本的发现能力。这一改进版本稍后就将提供给我们的合作成员。” 编译自:http://www.accessinn.com/library/news/11-02-25-IEEE-Collaborates-with-AII-to-Re-index-Xplore-Digital-Library.html
个人分类: 信息组织|2933 次阅读|5 个评论
机构库在哪里?
libseeker 2011-8-9 10:57
读武夷山先生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71536 ),文末“台湾大学跃升为世界第7位,令人吃惊。大陆最棒的仍旧是厦门大学,位于世界252位,比上一榜还要靠后。再问一次,那些口口声声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著名高校,你们的机构知识库在哪里?”笔者留言:国内有关机构知识库的论文倒是丰富的一塌糊涂。 题名中含“机构知识库” 203篇;含“机构库”52篇;含“机构典藏库”3篇。2004年以来,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曾做、在做或者计划做“机构库”建设,笔者认为属于特色数据库建设范畴,种种原因,不少建设项目要么默默无闻,要么虎头蛇尾,要么昙花一现……武先生的回复是:“做实事的少。(机构知识库)不作为特色库,而作为OA潮流的一部分看待较好。” 武先生博文,邹晓辉先生评论:“开放知识库的建设是需要智慧融通融合才行的。只有资金并不能保证就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可以拿出来开放或与人分享。我一直使用国际上的一些很好的开放知识库(其中也包括话语的那一个),我的感觉是:网上开放的这些知识库背后的人才,尤其是他们开阔的胸怀。这是只有小农意识的人或机构所无法想象的。为什么国内几十年出不了诺贝尔科学奖、菲尔茨和沃尔夫数学奖、图灵计算机科学奖这样的顶尖人才?这不仅仅是钱或有无经济资本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对待独立创新人员的态度和如何真正地关心并扶持他们的问题。 ” 有一名网友针对我的留言匿名评论:“1.机构库必是以‘自存储’方式收集资源,本质上是一个交流平台;2.机构库在内容上未必有特色。因此,机构库与特色库应是两个概念。”我的回复:“ 关于机构库是什么的问题。楼上认为是交流平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OA(开放存取)。个人以为实质依然是“特色数据库”,因为其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与特色库建设是一样的,使用范围也是基本一致的(比如局限于校园网范围内)。当前的机构库距离OA有很大距离,知识产权问题的处理是若干高校机构库建设的一个瓶颈。” 关于机构库,出于研究兴趣(数字图书馆)及实际工作(具体的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本人自从2004年起,进行过持续的关注与思考(参见文末“相关资料”)。笔者以为,台湾地区机构典藏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是以台湾大学图书馆为首。这些年是我们大陆地区的首选“研究对象”,甚至可以说是大陆地区机构库建设的“标杆”。他们发展至今天,也是充满艰辛。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会这样表述:有计划、有协作、真持续。而且可以进一步形象理解为那是台湾地区“高校图工委”工作成果。大陆机构库实践真的“冷”吗?图谋存疑。先从概念说起,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甚至没有统一的“称谓”。台湾地区至少在实践层面算是高度统一,统称为“机构典藏”,大陆地区的机构库呈现形式可以是千姿百态,比如高校文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本校)、若干以高校本身的研究产出为数据来源的特色数据库等等。据笔者观察及与同行的交流,有不少高校在机构库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其中不乏实实在在作为的,在踏踏实实地循序渐进),或者打算有所作为。大陆机构库实践之难,已有许多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作为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一部分,机构库的建设:需要主管校长的支持;需要图书馆领导(班子)的支持,馆领导频繁更迭,持续发展多成幻影;需要培养业务骨干,依赖业务骨干,“一个萝卜一个坑”岗位设置基础之上,还需要有意识的养成能胜任研发任务的特别“战斗队”或“工作组”。各省的图工委、教育部图工委、各级图书馆学(协)会乃至其它主管机构能够提供些指导和帮助,那就更加给力了。 机构库建设面对的系列问题包括:法律问题;知识产权问题;软件产权可通过采用开源系统解决;资源内容产权,必须由机构仓储建设者与资源所有者达成协议;资源内容是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机构保密隐私等问题;建议由机构的相关人员负责对资源内容进行审定;质量控制问题;人工控制机制;软件自动控制机制;费用问题;在建设平台之前,应有明确的资金支持计划;联合建设机制问题;建立机构与图书馆联合建设、共同管理机制,合理解决机构知识产权、隐私保护等问题等等。 大中华地区机构库建设方面表现最好的是台湾大学(53位)。“台湾大学于2007年9月开始机构典藏的校内推广,目前可检索到的全文数量为43474篇(根据2009年12月6日OpenDOAR,台湾大学文献总量136252条,TAIR文献总量为439918条),台湾大学机构典藏网站2009年10月流量统计总量55010,直接流量5%,搜索引擎89%,推荐链接网站6%。”“我国大陆地区存在问题:(1)技术上,机构内部存在多个异质系统,系统之间的信息难以交流;在开源软件的汉化及二次开发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2)资料建设方面,研究人员的参与度不高,使机构典藏成为“空壳子”。他们主要受著作权问题影响,无法公开著作;对搜集系统不熟悉,不愿使用;数据太多,没时间且不易整理;没有意愿,也不知上传到此系统对本身有何好处。另外数据的长久保存问题也会影响机构典藏的发展。(3)发展机构典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此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无法前进。”(参见:黄和通.台湾地区机构典藏的发展和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53-61) 有一教学型高校(二本)也欲赶时髦,上“机构库”项目。笔者认为缺乏可行性。SPARC高级顾问、机构库权威专家Raym Crow认为,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是学术机构为捕获并保存机构的智力成果而建立的数字资源仓库。它有两个重要使命:一是克服现有学术交流模式的弊端,实现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二是长期保存机构的研究成果,并借此体现机构的学术声望、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而该校的实际是高水平研究成果相当匮乏(检索建校以来SCI、EI收录成果可见一斑),而每年较为丰硕的中文期刊论文,大多不足以代表作者本人“学术声望、学术水平”,作者本人愿意提供给机构库收录的为数不多。这些年学术不端成了热门话题,笔者曾同一211高校正在实施机构库建设的同仁交流过,即便是一些学术声望及学术水平较高的严谨的学者,也有所顾忌:除了一些成果并不希望“学术交流”(尤其是同小圈子的竞争对手交流)外,还担心稍有不慎成为众矢之的。 此外,笔者留意到,比如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通过“机构”检索,可以显示该系统内收录的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这类系统提供的是商业服务,不是OA。我们的现状多为“所建设的机构库局限该机构内使用”,如此这般,由图书馆主导的机构库建设,几乎是多此一举。 机构库在哪里?希望梦想早日照进现实。 相关资料 : 1 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学习.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2737469.html 2 机构库学习资料.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4468180.html 3 关于机构库的学习与思考.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55452632.html 4 世界机构知识库最新排行榜.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58203603.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出版之后
热度 1 libseeker 2011-6-5 21:08
距离拙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出版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这一年多发生了什么? 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笔者围绕“为书找人,书得其所”颇费心力。累计赠送了400册左右图书。期间收到数十位老师写的书评,还收到许多位老师和朋友回赠的图书,受益匪浅。之后,授权给超星数字图书馆。2010年先后参与了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最近获悉该书获批学校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009年提交的申请,时隔一年多,获此喜讯,真是喜出望外。这样一来,加上之前所获的奖励。该书得到了很好的补偿,算是自个没花钱,还做了若干人情。这完全是出乎意料的。出版之初,既不知道可以申请学校的出版基金,也不知道可以获得奖励,更不知道会得一个成果奖。 我出版的初衷:“其一,做自己的‘第一只小板凳’,聆听师友教正;其二,践行致用思想,我希望该书的出版于当前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与实践有实际帮助;其三,期待走出迷惘,提升境界,明确前进的方向。”。如今看来,较好的达成了心愿。但我清楚地知道,我的研究成果本身是稚嫩的,来自各方的种种关爱,是对我的鼓舞与鞭策。 学术研究是辛苦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学术出版是艰难的,如首次过河的小马,有了初体验。能吃苦,不畏难,皇天不负有心人。饮水思源,由衷感谢我的工作单位!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与支持的人!我将继续用行动争取为人为学取得更大进步。 相关信息 : 1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9 2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书评辑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id=263678 3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已出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id=256116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29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将建设大型超级数字图书馆
if229 2010-12-24 10:39
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 中国将建设大型超级数字图书馆 zz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0-12-16/content_1398885.html 我国正计划投资10余亿元打造国家数字图书馆基础工程,国家图书馆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这项宏大的民族文化工程,将有力地扭转数字中文资源匮乏的局面,对我国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zz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2/15/c_13650356.htm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 周玮)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15日在北京启动,希望实现每个机构、每个家庭、每个公众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这项工程将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核心,以技术手段使全国分散异构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连接为一个超大型数字图书馆,并将跟进以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最终实现使每个机构、每个家庭、每个公众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大威介绍说,目前,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截至2010年9月底,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保有量已达460TB,资源涵盖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超过76%的资源可以提供全国服务,为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基本资源保障。 此外,今年2月启动的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在年底前将使全国2940个县级图书馆都具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为进一步形成分级分布、覆盖全国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奠定基础。 魏大威表示,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内容可概括为一库一网三平台,即建设一个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建设覆盖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立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个人分类: 网站集锦|30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移动的数字图书馆
rbwxy197301 2010-12-10 10:49
移动的数字图书馆 几年前,传统图书馆从业者曾因为数字时代的到来而忧心忡忡,担心传统图书馆会被数字化取而代之。传统图书馆从业者也有下岗再就业的危险。时光飞逝,几年来数字图书馆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传统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却一扩再扩。图书馆员也并没有因为数字化而变得轻松多少,反而新增了诸如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组织、存储与服务等更多新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如今,移动互联技术的日趋成熟,又使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插上了翅膀。人类的生活从真实经过虚拟开始迈向了移动的虚拟。最终是否会从移动的虚拟回归更高层次的真实?虚拟现实与物联网技术的突破可能会告诉我们答案。 正当人们还陶醉于 WEB2.0 的交互与社区的时候,超越摩尔的互联网膨胀速度,又将 WEB3.0 悄然带到了现实,有人用物联、移动和云端三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一代网络的特征,更将技术人才全球化、产品多样化、市场本地化和服务个性化的四化高度概括为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去理解,都将是新技术试验和应用的主阵地。如果说商业性数字图书馆在寻找金字塔底部的创新,那么学术和公共图书馆则在寻求于网络上创造公共利益。当任何事情都可以看作基于网络的服务之时,一个多边商业模式的时代即将来到。数字图书馆也真正进入了一个移动的演化征程。 转自: http://www.dlf.net.cn/newsshow2.asp?ArticleID=1667bigclassname = 主编寄语) 移动阅读市场驱动下的图书馆:角色与对策 高春玲 /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大连 116029 摘要: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移动阅读的新时代。文章基于移动阅读这一新型阅读模式,列举了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优势条件,探讨了移动阅读产业链下图书馆的角色与定位,并提出搭建移动图书馆平台,拓展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最后,文章探讨了移动阅读产业下的图书馆的应对措施。 上海图书馆的移动服务 张磊 王晔斌 杨佳 赵斌 卢颖 曹芸 张威 赵亮 / 上海图书馆 上海 200031 摘要:自 2005 年起,上海图书馆就以短信起步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服务。近年来更是接连推出以短信、电子书阅读器、二维码、手机网站以及手机阅读为手段的全面体现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文章全面介绍回顾了上海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的内容与发展历史,并以手机网站的建设为重点介绍了上图手机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分析了上图手机图书馆以 WAP 2.0 标准为主,在服务内容的选择、系统构架的设计、书目检索、个人图书馆的实现以及系统测试中的特点,并对其中的一些技术要点展开了讨论,也展望了上图手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TWIMS 手机图书馆的研究与实现 张成昱 张蓓 窦天芳 方玮 白如星 王茜 姜爱蓉 /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4 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主要代表的手持式计算设备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和交互的重要载体,以移动互联网为应用环境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正在成为帮助用户迅速获得各类信息资源的主要服务平台之一,满足手机用户的信息需求成为图书馆不可回避的任务, TWIMS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起步和发展的。 关于手机图书馆服务农村居民的思考 兰艳花 /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图书馆学系 福州 350007 摘要:手机图书馆是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开展泛在服务的一种新型模式,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文章试图对手机图书馆服务农村居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若干分析,最后拟建服务农村居民的手机图书馆系统并提出相关实施建议 基于 WebServices 的个性化短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孙翌 郑巧英 钱吟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40 【 文摘 】随着互联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无线局域网、卫星通信系统、蜂窝移动系统等多种无线链接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 MIIT )发布的统计显示,截至 2009 年 7 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达 7 亿多,占全国人口的 54.3% 。 7 月份,用户共发送了 637.9 亿条短信,平均每个用户每天要发送 3.23 条信息 。作为移动通信的主角,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手机的普及率也是其他移动终端无可比拟的。据统计,高校手机用户的覆盖率已达到 90% 以上,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有必要开展研究手持移动终端设备的开发与应用,以提高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解读美国移动图书馆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高春玲 /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大连 116029 摘要:移动技术作为 21 世纪信息社会的新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文章基于移动图书馆这一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通过网络调研,阐述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并详细列举了目前美国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类型。 移动技术为图书馆功能的延伸和扩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基于手机终端的信息推送将是图书馆服务新的增长点。这块蛋糕能够分得多少,还有待图书馆人的努力。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2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OPAC发展方向的思考
libseeker 2010-10-17 11:01
书社会不太安静兄发了篇日志《OPAC早晚得没落》( http://librarysalon.com/space.php?uid=53do=blogid=5330 )。。中心意思是我发现现在在高校里,电子书和电子阅读正在逐渐成为学生老师的偏爱。而知道有OPAC的,并一直懂得用OPAC查询,并查询后乐于借助索书号冲进图书馆书库查找相关文献的人非常少,有时候一天也没有一个人来访问。 OPAC研究专家catwizard老师,立马质疑:天哪,你们馆是这样的?看看OPAC查询日志吧,或许你会感到吃惊呢。。春天氧气:除非大部分的书都电子了,并且人手电子阅读器。library:没落代表了进步,只要图书馆还提供纸张服务就会存在下去,只不过确实不是主导了。。raizen:给个鸡蛋,以点盖全。老槐:没到过博主的图书馆也没看到博主亮出后台数据,不敢下结论。一般说,只要有外借和阅览,OPAC的利用就少不了。建议博主去其它图书馆参观时关注一下图书馆OPAC管理的细节(如机器边放个小纸条便于读者记索书号),以及一些新技术(如OPAC查询结果可直接连接外借)。OPAC本身也在发展,直接连接电子书不难的。 我也跟了一条评论:关于OPAC,各馆的利用情况确实有不小的差距,但OPAC的价值不可低估。至今还有不少馆的OPAC仅限校园网(甚至馆内局域网范围)访问,还有部分馆也许校园网范围外可以访问,但速度非常慢,难以正常使用。时下,超星公司利用读秀与Medalink搭建的区域数字图书馆检索与服务平台,将馆内外数字资源与本馆OPAC整合的很好,这种形式也许是近期的一个发展方向。此外,当前移动图书馆的SMS服务及WAP服务,其服务重点就是围绕OPAC,改进服务手段。 关于OPAC的价值,不可低估。不太安静的博文只是关注了OPAC的书目查询功能,其实图书借阅信息查询也同样是OPAC的核心功能之一,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借阅权限、借阅历史、图书预约等信息,此外还有通过电子邮件等进行图书借阅到期提醒等等服务。完善的图书馆服务,OPAC的价值不言而喻。理想的OPAC服务是:书目数据等信息标准规范,能够自由、方便的访问。做的好的馆,在馆内不仅检索大厅提供许多性能良好的OPAC查询机,甚至各大借阅中心也提供OPAC查询机,在馆外全天候提供网络查询服务。还有提供小纸条便于读者记馆藏地、索书号等的贴心服务。根据笔者的了解,有不少图书馆的OPAC服务做的很不理想,比如书目数据不规范,著录项目残缺不全,检索出来的结果凌乱(基础工作没做好。甚至由于馆藏地繁多、乱架率高等,不能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OPAC服务网络及软硬件设施落伍,严重影响使用。 关于OPAC服务的发展方向。如今图书馆的业务服务进入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移动图书馆服务是OPAC服务的延伸。超星公司利用读秀与Medalink搭建的区域数字图书馆检索与服务平台,将馆内外数字资源与本馆OPAC整合的很好,这种形式是近期的一个发展方向。因为它较好的实现了:1、对本馆资源(包括纸质馆藏与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与服务;2、有利相互之间的资源共知、服务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根据笔者的体验,此种形式需要尽可能的及时更新MARC信息(比如一月一次)。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无论资金多么充足、资源多么丰富,设施多么先进,若干基础工作(比如相关业务流程规范、相关软硬件设施正常运转、必要的培训与宣传等等)需要下工夫做扎实,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书阅读器学习笔记
libseeker 2010-8-8 07:56
在思考图书馆十二五(2011-2015)发展规划的时候,曾纠结于是否要重点考虑一下电子书阅读器,做点前瞻性的思考,以预留发展空间。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令我很困惑,虽然若干方面不尽人意,但必须得与时俱进。2003年我在写作《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的应用》(2004年发表)时候,我未曾料想我国图书馆能够迅速跟进,2006年深圳图书馆研究和实践证实,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创新,是今后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图书馆服务理念转变和文献管理模式改革所依托的重要技术手段,此后数年国内有多家图书馆应用了RFID技术,呈开花结果之势。 我比较关注现实,倾向于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但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太实际了,太实际的表现之一就是束缚于一馆一时的处境。要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是应该是全方位的,变化发展的。 《数字图书馆论坛》主编顾晓光先生提供了电子阅读器专题论文下载。这是一组非常系统、非常及时的资料。笔者非常喜爱,并进行了粗略地学习,且做了一点摘录,特此分享。 1 赵亮.电子书阅读器,现在与未来的桥梁2009年电子书阅读器产业的发展与影响述评.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6):1-19 引用NISO制定的标准ANSI/NISO Z39.7-2004中的定义,电子书(eBook)是指:是获有授权的电子文档,一般来说内容可以被检索,并且它可以被视作与印刷图书很相似。很多情况下,对电子书的利用依赖于专门的设备,或者是专 门的阅读器及阅读软件。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电子书是一种模拟传统印刷出版图书的电子文档(或是直接数字化传统印刷图书的产物)。其次这个电子书的阅读必须依赖专门的硬件或软件。 电子书阅读器是以模拟书的阅读方式并以主要阅读电子书为特征的电子产品。 电子墨水技术是一种基于微囊电泳方式的显示技术。这种微囊电泳技术具有双向稳态性,在不加电的时候它可以保持自己的状态不变。这使得这种显示技术仅仅是在翻动刷新页面时才消耗电能,其他时候,它在保持显示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是不耗电的。这种特性使它被用于书籍这种大多属于静态阅读的内容时,非常具有优势。 目前的电子书其商务模式与数字版权保护策略的缘故,在电子书阅读器上购买的电子书都是与购买账号及阅读器绑定的。这就使得馆藏管理及流通服务变得很 复杂。 存在着不同的厂商电子书,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格式规范与不同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层层障碍。 在中国大陆,也有一些图书馆进行这些尝试。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等。2009年3月,上海图书馆正式对外出借电子书阅读器,读者可以在此阅读器上借阅下载上图采购的10万种、24万册电子书。国家图书馆是在馆内借阅电子书阅读器,而北京大学图书馆则是直接预装了一些参考书出借给师生。这些服务进一步宣传了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丰富了读者的新技术体验,都获得了较好的反响。但是这些尝试还是存在着不同的厂商电子书,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格式规范与不同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层层障碍。 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所出借的电子书阅读器无一不是来自厂商的合作。 有一个统计称,70%的Kindle用户年龄超过40岁,50%超过50岁。电子书阅读器的用户大多属于传统而又热爱读书的中老年人。电子书阅读器以其独有的视感与功能优势,将传统图书的最后一拨忠实用户慢慢地吸引了过来。对于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年轻人来说,他们根本不需要电子书阅读器的吸引,他们已经不再或很少阅读传统图书了。 2 解晓毅、李春明、王燕荣.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以国家图书馆为例.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6):23-27 手持阅读器又叫电子阅读器、电子书、电纸书、手持阅读终端,是一种离线阅读电子书的专用设备,简称eReader。 手持阅读器这种新的阅读载体的出现,不仅影响到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服务,甚至影响到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图书馆界已开始广泛关注甚至在探索中应用它。 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应用的价值分析: 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馆更注重用户体验,真正以读者为本。 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数字文献的利用率。 手持阅读器的应用,加速了图书馆业务格局的转型。 面对读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手持阅读器的引入也必然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访乃至编目等工作提出要求,比如,增加可供读者下载的数字文献的数量和品种、考虑与资源格式的兼容。这就加速了图书馆馆藏数字文献的建设步伐,以及由此带来电子图书的编目、流通各环节的发展和变革,还有图书馆对流通管理工作的重新思考与改进。因此有业内人士称电子书阅读器是数字图书馆的奠基石。 2008年,国家图书馆在国内较早地开展手持阅读器的借阅服务。通过OPAC系统,像纸质文献的流通方式一样提供给读者在馆内使用。2009年9月起实行手持阅读器 的外借服务:读者只要有张中文图书外借功能的读者卡就可将手持阅读器外借回家,借期15天,并可续借。读者除了可以浏览阅读器中预装的图书外,还可以登陆国图的电子图书平台,下载馆里购买的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这一新业务的推 出立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和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 经统计,国图自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期间,手持阅读器借阅量为497次;供流通的手持阅读器数量是80部,每部手持阅读器平均流通6.213次。 手持阅读器开通外借服务以来(即2009/09/09―2010/02/22),外借量为134人次,共有81人借阅,每部手持阅读器平均被外借1.64次。 囿于引进的手持阅读器品种单一、流通数量有限以及读者获知度等原因,总体 的流通量并不大。 从读者用后反馈的意见,我们发现手持阅读器的硬件技术有待进一步成熟。国内的手持阅读器生产技术标准不统一,尤其是涉及到版式文件时兼容性差。再加上各种电子图书资源格式不统一,这阻碍了手持阅读器的互操作性,成为制约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服务的瓶颈。 手持阅读器借阅服务存在的问题: 推广移动阅读新方式与读者外借门槛较低之间的矛盾。 图书馆对手持阅读器损坏的赔偿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读者合理合法借阅的 规范制定仍需完善,像逾期款项的按时缴付、损坏机器的照价赔偿等问题亟需制度规范。 手持阅读器的硬件,仍需精进。 在读者借阅的反馈意见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手持阅读器用户界面不友好、开机时间过长、易死机、不支持点触功能、格式不兼容等,其中格式不兼容和图书版次无法正确读取是读者反映最多的问题。我们一方面期待手持阅读器硬件生产性能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引入,比如内存的扩大、快速查找定位功能的完善、支持手写输入、支持3G无线上网等技术的应用等等,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大的便利空间。 所以,在这一点上,对国内手持阅读器的硬件生产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呼吁产品技术市场的成熟,使手持阅读器的生产也能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能支持更多的文件格式。 手持阅读器软件,仍需扩充。 国家图书馆引入的手持阅读器里,带有预装的百种图书,内容涵盖古典名著、外语学习、古代诗词、通俗小说等,但仍会面临众口难调的问题:手持阅读器自带图书很难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而互联网上可供下载的资源,良莠不齐,格式众多,免费资源较少。作为图书馆外借手持阅读器的主要目的是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数字资源内容,并能实现这些资源的随时获取。这也是使用手持阅读器的真正意义所在。目前,我馆购买的资源里实现了19万种、38万册方正电子书的获取。但读者在使用中还是有无书可读的呼声。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有必要采取多种灵活方式为读者提供除电子图书之外的多种类型的资源 内容。 资源与硬件兼容问题成为图书馆推广移动阅读与移动信息服务的瓶颈。 国内的电子书出版商为竞争和版权所需都有各自的出版格式和阅读器。比如方正的CEB、书生的SEP、超星的PDG、知网的CAJ、Adobe的PDF等等,而且它们彼此大多互不兼容。如果通过电脑终端让读者在馆域内在线阅读,可以通过安装各家的阅读器来看各家的文章,但在手持阅读器的技术平台里,就不像电脑那样成熟平滑,不能达到兼容多个系统平台数字文献的能力。 3 唐勇、张春红、张京凤、肖珑.手持阅读器拓展图书馆的服务.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7):7-10 手持阅读器对图书馆的影响:促进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丰富图书馆读者服务方式;影响读者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 手持阅读器在北大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及使用情况调查:为了方便北京大学师生体验新一代阅读,2009年5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引进汉王电纸书,首批共50套,向北大读者提供免费的借阅服务,帮助读者实现数字移动阅读。 北京大学图书馆电纸书借阅办法是:持有北京大学有效的校园卡的读者,凭借校园卡可到图书馆多媒体学习中心借阅;借阅期限1个月,借阅数量为每次1本,不可续借,但可以预约;每个电纸书的借阅指标等同于一册纸本书。电纸书借阅内容包括电纸书及随机预装的电子图书。电子图书包括来自汉王书城的上百种正版图书( http://www.hwebook.cn/ )和图书馆的若干种数字化书刊(目前只提供PDF格式的李政道著作和馆藏民国期刊)。读者借阅汉王电纸书期间,可以自行登录汉王书城下载其所提供的正版图书,读者也可以从其他网站下载自己喜欢的电子图书进行阅读。但电纸书归还后,图书馆为保障传播安全,将删除读者保存的全部电子书刊资料,请读者自行保存上载到电纸书中的私人资料。对于电纸书过期、遗失、损坏等处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电纸书借阅办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始提供汉王电纸书的外借流通服务以来,其在北大图书馆的流通一直处在一种十分火爆的状态。截止到2010年3月8日,50台汉王电纸书阅读器共借阅345次,平均每台借阅6.9次。其中,预约排队人数为9人,借出机器数为39台。而且经常有读者通过BBS、电话等方式咨询汉王电纸书如何借阅以及借阅、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从汉王电纸书在北大图书馆的流通借阅情况和读者反馈的情况来看,尽管手持阅读器在可阅读的内容、技术、服务、使用培训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让读者觉得不太熟悉或不太方便的地方,但手持阅读器在推进读者服务方面是起到一定作用的,读者对手持阅读器也是有很高热情的。 目前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使用的不足之处及发展的可能性分析:手持阅读器可阅读的数字化资源有待丰富;手持阅读器的相关技术有待改进;手持阅读器相关的读者服务有待完善。 参考资料 : 电子书阅读器专题@《数字图书馆论坛》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089285.html 《数字图书馆论坛》两期(2010年6、7期)电子书阅读器专题内容合在一起的电子版。《数字图书馆论坛》执行主编顾晓光先生提供。
个人分类: 学习日志|6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秀传递电子书体验有感
libseeker 2010-5-15 16:19
填写申请表单。咨询标题:书名;咨询类型:图书;填写咨询范围(提示全书页数),告知传递页范围;填写电子邮箱;填写验证码。页面下方服务说明: 1、每本图书单次咨询不超过50页,同一图书每周的咨询量不超过全书的20%。 2、所有咨询内容有效期为20天。 3、回复邮件可能会被当作未知邮件或垃圾邮件,若您没有收到回信,请查看一下不明文件夹或垃圾邮件箱。 。 5月14日(星期五)所咨询的一本书为227页,显示范围为45页(低于50页,但为该书的20%)。申请了两次共传递了90页。第三次申请告知抱歉!本机构所有用户对本书的咨询量大于一周的最大限制,请你下周试一下。5月16日(星期六)换一台电脑,申请该书第四次(续该书的页码),成功,申请该书第五次,提示同前一天的第三次。 试读页无法打印。也无法做文字摘录或截取图片。文献传递过来的书。点击打印无反应(只能打印本页);点击右键选择打印图片打印出来的页面:右上角显示页码,页底显示图片所在网址,中间无内容。可以做文字摘录或截取图片,但存在乱码,且速度比较慢。应该说做到这一步,较好的满足了科学研究方面的需求,但距离常规的阅读需求距离甚远。 该书多年前一朋友委托购买,找了多个城市,多个书店(包括网上书店)未购得。这次在读秀找到电子书,我原初的设想为,分5次将该书下载打印寄给朋友。事实上不可行。通过粘贴复制非常费劲,而且会缺失很多信息。只好放弃。 前几天我发了一篇博文《 图书馆员找书记 》。有网友留言:应该与时俱进,把藏书都扫描成PDF放到网上来,让每个中国人足不出户即可博览群书,这才是图书馆应该做的事情.覆盖面,藏书量,才是图书馆真正追求的目标。我的回复:呵呵。事情如此简单呀,不敢苟同。 。这次的实验,是很好的补充材料。 传递电子书应该说技术上实现起来很简单,但遭遇了版权(知识产权)的系列约束。图书馆的纸质馆藏,采用系列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进行管理,大大的提高了服务的能力,但是需要做好系列的基础工作。比如提供简洁明了的馆藏地导览图;科学有效的组织馆藏,科学分类,科学排架。 《 图书馆员找书记 》博文的另一条留言是:现在的图书馆员有几个具备新时期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的?在美国,图书馆员和程序员等是同一层次的!而在我国,看不到那些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什么专业知识与技能,真的很难发现!现实是,图书馆也仅仅就是个存储信息的地方,什么信息采集,信息加工,知识管理,以读者为中心等东西确实很难在图书馆看到!。我的回复是:要注重细节服务,否则再先进的设备,再富丽堂皇的图书馆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可谓言犹未尽,一言难尽。 (注:笔者是通过 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 体验。)
个人分类: 数图研究|95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纸质馆藏区域流通的思考
libseeker 2010-5-12 09:28
《JALIS三期建设2009年立项申报指南》中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区域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重点推进区域教学联合体高校或多所高校聚集区域的校际间馆际互借工作,实现跨校间的网上预约、通借通还、送书到馆、开放共享、联合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等服务。,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区域内通用借书证发证量和图书文献资源的校际间借入借出量达到较大规模。其中一项验收要求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馆际图书文献共享服务量。区域内高校每一位教师和本专科学生,均能够在本校图书馆方便快捷地办理电子通用借书证。建设周期结束后,区域内每所高校80%以上的教师、30%以上的在校本专科生持有电子通用借书证。校际间图书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量达到一定规模,校均每年不低于1500册次。 《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编号:JS2009-7)项目任务书目标定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馆际图书文献共享服务量。连云港高校每一位教师和本专科学生,均能够在本校图书馆方便便捷地办理电子通用借书证。建设周期结束后,每所高校80%以上的教师,30%以上的在校本专科生持有电子通用借书证。校际间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量达到一定规模,校均每年不低于2000册次。通过馆际互借模块,开展通借通还和委托借阅活动;也可以借助现代物流企业,开展网上预约,提高借阅效率,方便读者借阅。 如何实现呢?理想模式是采用汇文区域流通系统:合理组织文献的流向,扩大文献的流通渠道,区域网络的建立,打破封闭的格局,使图书馆变为开放式的图书馆,扩大图书的流通渠道;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馆藏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实现区域内各种服务共享。汇文区域流通系统为中心服务自动化业务代理服务模式,主要解决的是纸质文献的通借通还问题。硬件方面:淮海工学院作为中心需要准备两台PC服务器(普通配置),一台普通PC作为专用代理服务器。师专、职院各自需要准备一台专用代理服务器。软件方面:淮海工学院需要12.5万(10+2.5),师专、职院各需要2.5万。后续技术维护费是每个学校每年5000元。 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区域共享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 观念意识。长期以来,我国文献信息机构习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在资源建设方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合作上强调对等。表面上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参建图书馆的共识,但实际上资源共建共享的观念意识依然较弱。(2) 管理机制。缺乏高效、良好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或者机制,管理上存在着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对封闭,使得资源共建共享运行困难。(3)资金来源。资源共建共享需要必要的经费保障,各校能够获取的行政性投入差异甚大,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依靠各校自行解决,还存在很多经济协作方面的问题,这是制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之一。我对经费保障、技术保障、服务保障等均缺乏信心。 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区域内纸质文献通借通还有必要区域内每所高校80%以上的教师、30%以上的在校本专科生持有电子通用借书证。校际间图书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量达到一定规模,校均每年不低于1500册次。吗?能真正达到吗? 先说必要性问题。2010年4月20日开通试用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该平台由北京超星数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利用读秀、medalink,整合连云港高校图书馆中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视频、音频、图片、互联网免费资源、联合目录等。这个平台纸质文献方面,整合了区域内图书marc信息,实现了纸质馆藏共知,而且提供读秀180万种电子图书原文传递。区域内纸质馆藏大部分能便捷地获取电子全文。对于特定纸质馆藏有特别需求的,可以考虑提供馆际互借。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平台不需要区域内图书馆自身任何硬件投入。时下,总的来说图书馆的技术保障不够有力,涉及区域内层次参差不齐的图书馆更甚。 能真正达到吗?有次开协调会,有位馆长发言:让学生(去其它馆)借书管饭吗?当时令人捧腹大笑,实则耐人寻味。通借通还可以帮助读者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但是当对文献的需求不是特别迫切的时候,读者很可能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不愿使用这一服务形式。另外,由于各馆规章制度、借阅规范,以及所使用的软硬件系统不尽相同,也给读者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读者到了不同的图书馆就要遵守不同的规定,有的馆可能只去一次却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才能顺利完成借阅。根据个人的体验,种种原因,我作为图书馆员在本馆找本书都相当困难,表现为:馆藏地复杂,有总分馆,还有院系资料室,而且缺乏导览;馆藏的组织和整理(排架)不够规范;借阅规则比较复杂等等。申艺苑等《江苏省高校通用借书证使用状况及其问题分析》一文中,统计了2004年12月1日至2009年1月7日江苏省高校通用借书证数量最多的10 所单位:东南大学(发证数/实用数:2061/749)、河海大学(1763/921)、南京师范大学(1320/598)、南京中医药大学(988/35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948/402)、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701/461)、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674/317)、南京工业大学(572/241)、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540/381)、南京理工大学(506/165)。其中东南大学单位借入量为8005册,单位借出量为5802册。那是4年(跨6年)的统计数据,前10名均为南京高校。由此可见,纸质馆藏区域流通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要真正做好高校数字图书馆区域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1) 建立计划、实施、监管的职能机构;(2 )健全、完善技术保障体系;(3)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4) 围绕项目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思路,积极做好相关准备。 参考文献 : 1 申艺苑、常学泳、陈耘.江苏省高校通用借书证使用状况及其问题分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2):98-102 1995 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委员会在国内率先推行了全省高校范围内的通用借书证。通用借书证的发放范围主要是参加本省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普通高校,也包括部分与普通高校保持紧密业务联系,并同意加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部队院校和其他院校,以及少部分有协作关系的科研院所。通用借书证的发放对象是上述院校单位的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2002 年起,通用借书证的发放范围又扩展到江苏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读者持通用借书证可到江苏省内任一高校图书馆借阅图书,享受与文献提供单位教师和研究生的同等待遇。 江苏省高校通用借书证使用模式作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成功尝试,自实行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要想真正实现一个证推倒所有大学围墙,还需要拓宽通用借书证的使用和借阅范围,制定标准化、统一化的规章制度,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的规模,扩大受益面,从而使高校通用借书证真正满足各个层面读者的不同需求。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6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只有元数据能救数字图书馆----张晓林
wlp8631 2010-4-28 16:20
张晓林:只有元数据能救数字图书馆? 关键词 : 张晓林 数字图书馆 元数据 2004 年 10 月在上海召开的 DC2004 国际元数据会议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晓林教授作为第一位主题报告的演讲者,作了题为《 Driving Digital Libraries Forward by Metadata Development 》 的主旨发言,发言中系统阐述了他牵头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项目 (Chinese Digital Library Standards ,简称 CDLS) 的背景、意义、作用和预期取得的成果。张晓林教授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领域有着全面的训练和造诣,但是他近年来更多地是以一个技术驱动论者的形象出现,大量丰富的著述和演讲集中在数字图书馆和元数据领域。此次演讲也是他近年来思索的一个集中反映。 在 张晓林 教授看来,数字图书馆存在于分布、异构、动态的网络环境中,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建设才能确保其可获得、可互操作及可持续发展,这些原则就是模块化、开放集成、开放服务以及可伸缩可扩展。依据这些原则, 张 教授提出一个与 5S 模型完全不同的数字资源生命周期模型(如图三所示),虽然没有在其中明确定义数字图书馆的边界,但对于这样一种开放的认识,所有的相关部分都是数字图书馆的领域范围,而且 张 教授认为,这个模型也提供了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的一个框架,基于对这个模型的所有实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而实现的丰富多彩的功能,是驱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以数字图书馆的标准规范建设(主要是元数据标准规范)来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是一条必须的和可行的道路。 !-- -- !-- -- 图示:数字资源的生命周期模型 完整全面的标准规范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应该说在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技术、法规和模式三大难题当中,技术因素是比较容易解决和相对次要的。而且仅就技术问题而言,不同的模型所提供的视角不同,所归纳整理的问题也不同,特别对于发展迅速的 IT 应用来说,标准规范实在只是个相对的、应该退居后台的东西。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张晓林 教授从来没有说过诸如只有元数据能救数字图书馆的话,这个标题,只是对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界重技术而不重应用的一种反思和忧虑。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应用真正需要的,是集成了各类标准规范在内的、直接面向应用的解决方案,就像 DSpace 、 Fedora 、 5S 系列开源软件以及 Greenstone 那种,甚至解决部分问题的 OAI 、 OpenURL 、 LOCKSS 等也可资使用,一些语义 Web 的杀手级应用也可望于近期能够出来。而绝不是那些号称提供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的计算机公司所提供的那些混淆视听的东西。技术问题从来都不应该是图书馆员们操心的内容,但是如果图书馆员不尽早参与,数字图书馆是不会成功的,美国对 DLI 研发历史的反思就说明了这一点。而我们的情况正好相反:只有图书馆员关心数字图书馆。上面列举的一些数字图书馆软件和解决方案可能对我国以图书馆员为主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者们来说也还是太复杂了,这就给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些 Key Player 们(关键人物,如 张晓林 教授等)提出了一个课题,应该由图书馆界来主导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潮流,提供需求,参与解决方案的研发,而不是由计算机界或者企业界主导。图书馆界需要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但是远远不止这些。 !-- -- !-- -- !-- -- 其中文版名为《以元数据的发展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前进》,刊登在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杂志《理论学术年刊 2004 》。 注释:此文是张晓林写的论文元数据科研成果。
个人分类: 数字图书馆|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期工作回顾
libseeker 2010-4-22 17:21
开学初,明确我的主要任务是海洋专题数据库的服务与建设和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的建设与协调。两个月来,可谓马不停蹄。 海洋专题数据库方面。熟悉了TPI软件的使用,网站所有链接服务正常,新增水产养殖视频数据164条,新增优秀学位论文数据库(目前只有1条数据,但标志熟悉建设流程,可以持续发展)、持续更新海洋文献中心博客、面向重点用户推送海洋专题库介绍等信息2010年3月16日访问人次为26854,2010年4月22为30150;2009年全年全文下载次数163次,2010年(统计至4月22日)全文下载次数1978次;2009年全年资源检索次数为320次,2010年(统计至4月22日)全文下载次数1978次。 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方面。网站建设基本完善,内容比较丰富,及时更新网站;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项目建设初期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进行了建设单位全范围的项目宣传;4月20日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开始试用,整合连云港高校图书馆中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视频、音频、图片、互联网免费资源、联合目录等(目前已经整合了主要资源,仍在进一步完善),使用效果良好;制作《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简介》等及时进行宣传。接下来,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宣传推广,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服务、深化服务。 两个月来,做了许多傻事。项目宣传需要负责到底,4块200cm*90cm的展板用易拉宝支撑,春季雨多风大,刚在图书馆门口摆了3天,中午回家时发现1块的撑杆骨折了,琢磨了一会无法扶正,中午1点前就到馆了,从家中带来了夹板,发现又有两块腰折,剩下的那块也挺不直腰板。费了一会功夫找到几根竹竿,用绳子帮了近一个小时,有一快根本无法绑。4缺1不协调,只好打电话找售后服务,言辞恳切。下午3点来钟,来了工人师傅4根撑杆套杆全部换了。这次得好好保护,移到馆内一侧摆好,并拉绳子护好,希望可以健康的活1-2个月。邮件服务,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回音的,依然毁人不倦。下午还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门上张贴了《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简介》牛皮藓,还恳求值班的同事保留一阵。 两个月来,虽然几乎每天一到晚上就蔫蔫的,但感觉有收获,很充实。我才疏学浅,且许多事情是临时抱佛脚,期间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令我事半功倍、或富有启迪、或深受教益,由衷感谢!其中有本馆的领导与同事,有图书馆同行,有图书馆相关软硬件供应商。特别感谢清华同方TPI技术支持人员、超星公司市场人员及技术支持人员、汇文软件公司、南京优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所作所为,只希望于图书馆工作有益,于本校本馆有益,于更多图书馆有益。
个人分类: 数图研究|3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产养殖视频数据库建设记
libseeker 2010-4-9 09:33
我希望能为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做点实际工作。近一个月来,进行了比较认真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全方位的,包括了解特色数据库现状(软硬件状况、资源状况、资源元数据状况、资源利用状况等)、作资源介绍(并且面向重点用户推送服务)、熟悉TPI制作管理与发布系统的使用等等。过程很辛苦,其中熟悉TPI使用尤为艰难,得到了TPI技术支持、同事、同行的大力帮助。 海洋专题数据库2009年资源检索次数为320次,年全文下载次数为163次(其中4条视频占78次)。因为建设了数年,目前有近12万条全文数据,这个利用状况对我的触动非常大。首先希望能推进优秀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研,并且已经建立了一个只有一条全文数据的特色库,这一条是符合建设要求的数据。理想状态是由教务处提供每年优秀学士论文的WORD版(纸质版会大大的增加了扫描及标引工作量),可以从2010年开始,以往的可进行回溯。我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否能进一步往下走,还需要学校政策支持,尚在期待中。 海洋视频数据库(子库)2006年5月建立,只有4条视频数据。然而这4条数据却占了2009年下载次数的半壁江山。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当我发现服务器上有174条水产养殖视频数据是,格外兴奋,当即希望尽早将其添加到数据库中。因为这些内容对水产养殖系教学与科研很有参考价值。这样能吸引用户的关注,从而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它子库的利用率。 4月6日开始实施,4月9日完成。4月6日上午开始做准备工作,下午开始导数据,先从服务器到工作站,再有工作站上传数字对象到数据库中。1.75G数据利用了一个晚上,163条成功导入海洋视频数据库。接下来两天是做元数据、做缩略图。对于视频数据的标引比较特殊,挨个查看数字对象速度会非常慢。我采取了简单的自由标引。缩略图我没有逐个做,大部分用了一个示意图。缩略图文件名要求是视频文件名_small.jpg,要求放到原数字对象对应的文件夹。163条数字对象分散在25个文件夹,需要直接操作服务器逐个去找。总之,大量的粘贴复制工作需要做,而且不容马虎,比如缩略图文件名中多个空格,那是找不到的。数天的马不停蹄,4月8日下午基本就绪,立即在海洋文献中心博客的服务动态中发布欢迎使用水产养殖视频数据库,介绍相关内容,同时,将该内容推送到水产养殖系教师的信箱之中。 做不了大事,就做点小事。我希望所做所为是有意义的。记录下来,希望可资同行参考。
个人分类: 数图研究|4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ADAL 一座聪明的数字图书馆 (转载)
huanglican 2010-4-3 22:43
转载 浙江大学报道 (周炜) 数字图书馆将不再是单纯的图书数字化,到2011年年底,一个聪明的网上图书馆将为公众带来一种崭新的阅读模式,你不仅能上网阅读海量图书,还能进行知识发现、智能推理、跨媒体搜索等复杂工作。这是记者从2010年4月1日在浙江大学举行的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项目二期启动大会上获悉的。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盛昌黎、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吴国生、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郭新立、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石鹏建、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李鲁出席启动大会。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在启动大会上致辞,大会由浙大副校长罗卫东主持。 CADAL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公益性图书馆之一,从2004年起由中、美两国高校合作建设。其中中国部分由浙大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牵头完成,目前已收录100余万册中文图书。自2005年11月门户网站在浙江大学正式开通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目前已吸引全球80多个国家的用户,日均点击量达已达30万次;日均浏览图书近4000册。此后印度、埃及等国也加入了CADAL计划。 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图书馆4楼,一册册破旧的古籍正在以每月1500万页的速度扫描进入数据库,在这个庞大的数据库中,不仅有文字史料,还有声像资料、图形图像等。由浙江大学牵头组织国内几十所高校参与建设的二期工程,不仅在数量上将突破250万册藏书,更重要的在于它将转向跨媒体服务。使一期单纯的资源集成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方向向资源、服务、技术三项集成发展。数字图书馆将不再是单纯的图书书籍的数字化,而是一个带有导航功能的知识库,为读者提供文字、声音、视频、档案等资源的集成,形成一个全新的辅助研究平台。二期工程将在全国建设4个数据中心,服务教育部所属的上千所高校,我国西部地区以及海外学术和文化机构。 在新型的数字图书馆中,搜索资源的关键词将不仅仅是文字,还可以是一段声音或者一段图像或视频,这种跨媒体的索引将成为知识的检索和获取的全新手段。此外,图书馆还能帮你承担知识的整合与关联。在建成后的二期图书馆,读者不仅可以成为书虫,还能成为玩家:数字图书馆将综合文学、历史、地理等信息,为研究中国文学史提供一个基础数据平台和研究创作平台。对文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数字图书馆制作作家行踪图、作家交往图。此外,建立综合中草药、方剂、病症为主的中医药信息系统,为研究和学习中草药知识提供技术平台,为中医提供不同版本的方剂比较分析。 据了解,CADAL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构建拥有多学科、多类型、多语种海量数字资源,社会公众开放。目前,我国在建的国家级图书馆共有8个,CADAL的馆藏特色主要为中国重点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收藏的珍贵古籍、民国时期出版图书等,英文内容则包括美国大学图书馆核心馆藏、技术报告等进入公共领域的图书资料。在二期建设中,CADAL的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将与美国哈佛大学、伊州大学香槟分校(UIUC)图书馆,德国柏林中央图书馆,瑞典皇家工学院图书馆等等展开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另外,非盈利组织互联网档案Internet Archive,IA也已起草合作备忘录,拟在中国共建全球最大的数字化中心,在未来三年半合作完成140万册图书的数字化。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特色数据库建设
libseeker 2010-3-30 15:32
早在2004年,笔者开始关注并参与特色数据库建设。中间有几年中断了,近年又开始做一些较为实际的探索。因为多次有同行问及如何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问题,特此结合自己的实践做点思考。 建设特色数据库,需要选择好数据库制作管理与发布系统。中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江苏省高校文献保障系统(JALIS)在全国范围同类产品中认定五家:清华同方TPI、北大方正、北京义华、TRS、北京快威。清华同方TPI专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是清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数字化图书馆解决方案,是一套基于网络平台上用于知识仓库创建、生产、管理、维护和发布的工具软件系统。2001-2004年有175家用户(多为高校图书馆)。据2009年统计,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图书馆共建有600个特色数据库。据笔者了解,那100余所重点大学有不少使用的是TPI软件,而且有些原本使用自主开发软件的图书馆亦将引进TPI平台。笔者所在单位是2006年购买了TPI软件,笔者认为该软件能较好的满足建设需求。 有了特色数据库制作管理与发布系统,还需要服务器、存储、SQL server数据库软件、高速扫描仪(视资源加工需求而定)等。普通纸制类文档加工成数字化文档,大致需要经过7步:扫描;图像处理;生成电子书;建立数据库;利用元数据加工工具进行任务分配、标引、分类、检查;重新装订;备份。这意味着,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必要的人力资源(技术支持、资源加工)。 接下来是资源问题,资源是关键。哪些特色资源加工成特色数据库?特色资源包括哪些文献类型?通常有全文、图片、视频等。资源来源的渠道有很多,有的是本馆馆藏(如古籍)、有的是本机构资源(如本单位教职工科研成功、学位论文等)、有的是通过第三方资源进行数据迁移(如定制商业机构提供的专题、迁移本单位购买的数字资源等)、有的是原生数字资源(如制作的视频)等等。资源要形成一定规模,资源选择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比如考虑时效性)。对于视频资源,还必须得考虑视频占用存储资源及网络带宽要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最后是特色数据库的服务,服务是建设的目的。由于知识产权等原因,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范围通常仅限于校园网范围内,若Calis/Jalis通常要进一步扩大为成员馆范围。目前特色数据库建设多面临一种尴尬:图书馆提供的资源用户不需要,用户需要的资源图书馆提供不了。给人的总体印象:各高校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中真正具有较高价值、形成特色的寥寥无几。 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力不从心,虎头蛇尾不足取。项目的论证需要谨慎,元数据规范、元数据存储方案、数字资源存储方案、成本预算、可持续发展方案等均需要考虑。理想的状态是:(1)列入图书馆发展战略规划,给予应有的重视及提供相关保障。(2)配备专职的系统管理员对特色数据库建设进行管理和协调,要求熟悉数据库制作管理与发布系统、熟悉SQL Server数据库、熟悉元数据、具备图情素养、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与软硬件售后支持人员加强联系很重要);(3)最好能配备专职的建库人员,能有相关学科专业人员的参与。 囿于学识,言不尽意。谨供参考,恳请教正。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库建设探索
libseeker 2010-3-23 09:09
1 背景介绍 所在学校为省属本科院校,利用TPI系统建设有海洋专题数据库。在熟悉TPI软件功能与分析海洋专题库的资源构成及利用状况的过程中,图谋以为建设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库很有意义。因为,我们学校为本科教学型学校(硕士点建设单位,暂未正式招生)。图书馆现有的数字资源,大都是学术类资源,离本科学生有一定距离。学士学位论文库对广大师生均有帮助,且确实具有本校特色。欲先期建设涉海类专业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库,作为海洋专题数据库的一个字库。待有条件再建设全校范围的数据库。甚至可以进一步考虑建设学术机构库。 2 调研情况 通过向教务处及相关老师了解。2009年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共86篇,其中涉海类8篇。每年省级优秀论文大概10来篇,平均每个二级学院1篇。海洋学院二级学院院级优秀论文大约30篇左右。我想,如果做近3年二级学院以上的优秀论文,3年大约100来篇,从规模上来讲不错。但是有老师反对说二级学院的院级优秀论文质量可能会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只是为了平衡优秀指标而优秀。要做就做有质量保证,且可能持续发展的,思路调整为做校级以上优秀论文。 经了解,教务处有历届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汇编,这里的摘要不是文摘,是符合期刊发表的小论文。纸质文本教务处有收藏,但电子文本没有,需要向相关老师索取。二级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及教学秘书处可能会有近年电子文本。但同时又一个问题,要制作成数据库,需要论文指导教师授权,因为部分论文很可能是指导教师的在研项目,可能涉及保密内容。了解论文的来龙去脉,主要是为了形成工作思路:尽可能的流畅有序,尽可能的减少工作量,尽可能的能够可持续发展。 先期按图索骥向5名教师索取优秀学士论文电子稿。我希望通过以小见大,且可以以它们作为试验材料,以确保Yes we can。先后得到反馈的目前只有两篇,一篇提供的是小论文(非与纸质学位论文对应的电子文档),一篇表示修改后提供。这样的情形与我所期望的相距甚远。进一步了解向其他指导过学位论文的老师了解情况,提供了一位学生完整毕业论文电子文档,发现毕业论文说明书包括目录、摘要、正文等3个档,并未形成类似博硕士论文那样完整的1个文档。这样的状态,通过论文提交形式建设数据库恐怕是做不起来;通过扫描纸质论文途径,工作量太大了。 3 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关于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库有些学校确实已经在建设之中,有若干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然而,联系实际实践起来确实不易。我将做进一步的探索。希望各位师友不吝赐教。谢谢! 附:联系邮件 x老师: 您好! 海洋专题数据库( http://libocean.hhit.edu.cn/ )拟新增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欲先从海洋类专业做起。将近三年的校级优秀学士论文加工成网络数据库(类似我校的万方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供本校学生检索利用。从教务处了解到,您指导的《xxxx》是2009年优秀论文。不知是否同意该文上网?若同意是否可以提供电子文档? 如蒙支持,非常感谢! 图谋 图谋联系方式:略 回复: 1 你好!该文电子稿在附件中!另外教务处有排版后,校对过的电子稿!(图谋注:电子稿为学位论文摘要。) 2 好的,我修改后传给你。 x老师: 谢谢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设想是利用清华同方专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将我校的优秀学士论文制作成特色数据库。它的前提条件是学位论文必须遵循统一的格式,与博硕士论文相似。理想的状态是可以通过系统提交规范的学位论文电子文档,如果需要扫描进行数字化工作量过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经过初步的调研,我校学位论文电子文档这方面似乎没做统一要求。教务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看到的内容同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一样,这样的形式不适合做特色数据库。 简言之,我希望得到的是同纸质版学位论文一样的电子文档,在此基础上进行我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可行性分析。 图谋 敬上 相关资料 : 1 王欢.TPI系统在我校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http://222.27.200.5/zixun/²//TPI³¾½.doc 哈尔滨理工大学博硕士论文库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自建数据库,所以我以它为例,介绍一下利用TPI组建数据库的全过程。 1、确定资源对象、标准、分类法 哈尔滨理工大学博硕士论文库里收藏的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在书写论文的时候一般是用word来编写的,word格式方便编辑,但它并不是一种适合放到网上供其他人下载的格式,因为word格式的论文易修改、粘贴、复制的特性不利于论文知识产权的保护,甚至会为那些蓄意抄袭他人作品的人打开方便之门。所以,此数据库一致采用PDF格式的论文,这种格式的论文既方便下载又能很好地保护了论文的知识产权。 本库采用的分类法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建立数据库,设置检索字段,输入数据 TPI安装后,在工具栏上选择新建数据库,然后选择数据库模板,TPI提供多种数据库模板:CNKI风格、Google风格、EI风格、OCLC风格、图片风格等等二十多种供选择,哈尔滨理工大学博硕士论文库选择的是CNKI风格的模版。接着给数据库命名,接着就可以定义检索字段了,根据此数据库的用途和实际需要,我们共定义了十四个字段,分别是:作者、学院、专业、关键词、中文题名、英文题名、分类号、指导教师、学位名称、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毕业年度、目录和全文,这些字段今后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添加和删除。最后,设置完数据库的发布选项和数字对象的命名方式就完成了整个数据库的建立工作。 之后,再一个一个地把PDF格式的论文引入到数据库中就可以了。 3、标引、分类数据 数据输入完之后就要标引数据了。标引即指把论文每一个检索字段的内容标示出来,告诉计算机每个检索字段的内容应该在这个论文的哪一部分,所以,用户检索该字段,实际上就是检索标引出来的字段。 标引完数据后就可以分类数据了。分类是指按照中图法的规则,把论文归纳到相对应的类目里。一般来讲,数据库都有分类检索这种检索方式,把论文分类正是为能够分类检索做铺垫。 4、内容发布 制作数据库的最终目的是发布出来,供读者检索。TPI系统里的内容发布平台CPS可满足我们的不同需要,把数据以各种风格发布到Internet上。只要在数据库管理栏里选择要发布的数据库,设置好概览字段和细览字段等项目,就开始Web发布了。 整个数据库建库的过程就是这些。 2 曹如国、徐兴余、谭永钦.利用TPI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探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 ):89-92 利用TPI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平台开发了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该库利用历届教务处每年提供的毕业生论文资源,建设成网络版数据库,并以网络方式供校园网内的读者浏览、下载使用。这一工作使图书馆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第一步。它证明了图书馆有自己建设数据库的能力,可以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自建数据库。为方便用户查询数据库,利用了元数据标引工具进行标引。提供作者、题名、专业、指导老师、摘要、关键词等十几个检索字段。还建立了专业分类的导航树进行导航,可根据系、院、年级、学科查找论文,可利用原文下载和在线浏览两种阅读方式。这一工作,为每年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和资料参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8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某高校特色数据库现状及思考
libseeker 2010-3-22 10:44
特色数据库是根据各馆的馆藏特色或地方特色,集中搜集各种类型文献建立的数据库。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CALIS在高校图书馆已建263个特色数据库。2009年习为妮统计104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图书馆共建有600个特色数据库。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本校的学位论文提交系统、教学参考资料、随书光盘数据库等。这些高校图书馆主要是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特点和特色的馆藏资源,或者是围绕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建立相应的特色数据库。 某高校特色数据为JALIS二期特色数据库二类项目,建设始于2004年,2007年5月结项。2005年3月11日JALIS二期工程建设特色数据库项目遴选专家评审会专家评审意见为:申报准备工作充分,参建决心很大,前期已有相当资金投入,数据库框架和基础数据已备。不足之处在于资源保障两头在外,缺乏自身特色(主要思路是:买数据,再结合学校专业需求,实施数据迁移)。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数据库目前拥有全文数据近12万条。2009年新增了2万多条全文数据。最为核心的一个外文数据库子库全文文献102888条,文献时间跨度为1960-2008年,其中2008年3850篇,2007年4193篇,2006年7773篇。该数据库单单是软硬件设施、数字资源超过100万元。 该数据库建成至今浏览人次为27380。2009年全文下载次数为163次(其中4个视频占78次)。2009年资源检索次数为320次。使用的是TPI平台。但无专职的系统管理员、专职的建库人员,亦缺乏学科专业人员的参与,或者参与的很不够。在较长时间内,基本服务缺乏保障,比如网页链接存在问题,甚至服务器无法访问等。使用效果不甚理想。 十多年来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然而,习为妮说在调查的各高校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中真正具有较高价值、形成特色的寥寥无几。,笔者以为这个结论并不夸张,通过某高校特色库现状亦可见一斑。如果我们(图书馆)提供的资源用户不需要,用户需要的资源我们没有,那样的特色库建设是尴尬的。高校特色数据建设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参考资料 : 1 李凌杰.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元数据质量控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5):43-46 2 习卫妮.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19:68-71,129 习为妮对加强自建数据库建设的建议是:(1)集中精力搜集具有某种优势的信息资源。收集本校师生论文、著作,建成相应的数据库,在图书馆上建立链接,提供给读者检索,是构建特色数据库的一个可行方法。同时,收集文献被收录和被引用情况,既能反映出学校科研的水平,又能提升服务层次,更好地显示出本馆资源的特色。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结合本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的数据库。(2) 对所收集的文献信息进行深加工,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的二、三次文献。深层次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为了充分揭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更主要的是为了提供更好地利用。要抓好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必须根据信息量化程度的难易、数据量的大小,统一规范系数数据,制定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规划、发展、标准和实施步骤,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分期分批地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面建设。(3) 根据重点学科、重点课题,对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新观点、新思潮、新动向进行跟踪,提供定性、定量的专题报告和论点汇编。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优势,丰富的馆藏特色文献为重点学科、重点课题数据的建立储备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图书馆担负着学科建设的资料存储和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112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哲学”与数字图书馆
gl6866 2009-3-2 12:43
按;这是一篇我在网络上发现的一篇短小的关于信息哲学和数字图书馆关系的评论性文章。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对信息哲学的概括还算基本准确。但其中有些观点我是不完全同意的,譬如关于他所谓的劳心,劳力之说便有点言过其实了。因为我所从事的是比较纯粹的学术研究,与先前那些个时代有天壤之别。我所工作的单位虽然有这方面的任务,但是也仅仅是个参考性的工作。领导们未必就拿你的意见当回事,而且弄不好还会误事。我自以为我没有那个能力,就做些研究工作吧。下面就是这位名叫刘炜网友的文字。 哲学就像黄昏才起飞的智慧猫头鹰,在自己的领地上盘旋,看是否有新的内容,而这次发现的是 信息。刘钢 《科技哲学的新范式》 然而事实上这些人却多为决策者,应验了孔老夫子所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于是咱也来务务虚,看看信息哲学能够给图书馆,特别是数字图书馆带来些什么。 关于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 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波普尔等科学哲学名叫国以前叫自然辩证法)大师对现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从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无政府主义、历史主义、精致证伪主义等方面进行批判和阐释,曾为我们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带来一盏盏明灯,虽然这些物理中心论而成就的科学哲学未必适合其它学科,照出来的横竖不是那么回事,也得不到普遍的承认。现在可好,连同科学哲学本身都开始遭到批判,说它没有取得任何可以证明的、预见性的成果,对科学本身造成的伤害大于建设,甚至有人将这些大师说成是真理的叛徒。而号称一个新的对于现实世界的解释,从信息角度进行的解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全方位的冲击而横空出世,有人期待整个哲学的研究范式将为之一变。这个新的解释名为信息哲学(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 追本溯源,缺乏历史的学科将难免没有收摄而行之不远。信息哲学本源自西方三大哲学传统之一莱布尼茨罗素传统。而这个传统在历史上曾经遭到歪曲、肢解甚至遗弃。以符号学和逻辑为特征的形式传统与另两大哲学传统柏拉图古典传统和康德现代传统有着截然的不同,而符号传统则提供了信息哲学源远流长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量子信息论的引入真的使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究竟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或者干脆是信息的,(我们已经有波普这个哲学大师给我们定义了近似的知识世界),难道我们真要怀疑Matrix 中人类城市Zion 的真实性吗? 这不由得使人想到哲学这样一门号称对自然、社会和历史根本认识的科学,也一样可以不断地被玩弄。中性一点的话语便是:哲学也是需要不断发展的。或者说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进步的。 何况我们图书馆学呢? 我们来看一下信息哲学的面目: 社会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与当今时代的其他变化一起,改变了哲学探索的背景和语境,提出了一些迫切需要哲学回答的新问题。一些学者力图从元哲学的层面把握它,将相关探索发展为一个研究纲领、一个独立的探究领域,以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原创性方法论,为理解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提供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 信息哲学 涉及两个方面,即信息的本质研究及其基本原理,包括它的动力学、利用和科学的批判性研究,以及信息理论和计算方法论对哲学问题的详细阐述和应用。 信息哲学 的理论旨趣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核心。寻求统一信息理论,其基本问题就是对信息本质进行反思;同时对信息的动力学和利用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重点关注在信息环境中引发的系统问题。( 2 )创新。主要目的是为各种新老哲学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其中涉及诸多哲学领域。( 3 )体系。利用信息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术来对传统和新的问题进行建模、阐释和提供解决方案。( 4 )方法论。对信息和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和通信技术及其相关学科中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为其提供元理论分析框架。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4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数字图书馆与开放源码软件”(DLIB & OSS 2009)学术研讨会
rbwxy197301 2009-2-19 10:07
资料来源:http://dlib-oss.las.ac.cn/index.jsp 2009数字图书馆与开放源码软件(DLIB OSS 2009)学术研讨会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办的2009数字图书馆与开放源码软件(DLIB OSS 2009)学术研讨会将于2009年3月11-14日在北京举行。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杂志作为本次会议协办媒体,将结集出版参会论文。具体内容参见 征文通知 。 主要研讨内容参见 议程安排 。 欢迎广大图书馆管理人员、图书馆员、系统开发人员、研究人员积极参会! 最新消息 1 会议的初步时段安排已经确定,具体内容还在进一步确认中,如有意见请联系会务组,详见 议程安排 (2009-02-12) 2、国内数字图书馆领域知名专家张晓林、朱强 、李广建、孙卫等已经确认参加此次会议,更多专家还在邀请之中,具体消息参见 与会专家 (2009-02-12) 3、 会议将开辟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应用培训专题分会 (2009-01-15) 4、 数字图书馆开放源码相关资源 (2009-01-12) 5、 时间变更 (2008-09-26)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33号《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编辑部(100190) 联系人:李春源 电话:(010) 82624938 Email: licy@mail.las.ac.cn 会议网址: http://dlib-oss.las.ac.cn 其它 (1)会议地点:北京.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2)会议时间:会议时间:2009年3月11-14日 (3)参会方式:投稿参会;直接报名参会 (4)会议费:京外800元、北京地区600元、研究生500元 (5)相关最新会议消息,请登录会议网站(http://dlib-oss.las.ac.cn)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学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专业委员会 2009年2月1日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4308 次阅读|2 个评论
长尾真报告摘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timy 2008-11-12 10:55
2008年11月7日,日本国立图书馆馆长长尾真先生在中信所情报学研究生教育30周年会议上作了题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主题演讲。摘记一些内容如下: 1. 数字图书馆: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引导其有效地利用海量的知识信息宝库; 2. 全球性数字图书馆活动: 世界数字图书馆(World Digital Library) ,百万书库项目 (Million Book Project),欧盟DL项目(European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日本数字图书馆已经不再胶片化,而是转向数字化。) (博主注:这些项目都涉及到多国语言的处理,为了彻底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目标,为不同用户服务,多语言自然语言处理问题不可回避。) 3. 网络信息的收集:利用差分收集技术,只存储数据更新部分。 4.DL今后的课题: (1) 跨越OPAC检索 :提供能够修正拼写错误的功能,修正模糊表达的功能,半自动建立术语联想词典实现联想检索; (2) 用户接口的改进 :以对话形式明确用户要求(博主注:不清楚这种对话形式是什么样的,是虚拟参考咨询中的自动问答呢,还是为了和用户直接对话?); (3) 集体智慧的利用 :参加联想检索用的联想词典的完善工作,参加对老照片等图像数据的标注和解释工作(博主注:依靠集体力量对特定类型信息进行标注,和社会标注还不太一样,也许这种方式的标注相对比较容易控制质量,减少不规范和语义有冲突的标注); (4) 引进NLP技术 : 术语的自动收集以及词典的半自动构建(多语言) 类义词典的自动构建(多语言) 机器翻译系统(多语言)的利用 实现能够接受自然语言检索要求的语句或提供对话方式的咨询 利用文本数据自动构建图书目录 利用文本数据自动生成摘要 附:长尾真的简介, 1936年出生,59年毕业于 京都大学 工学系电子工学专业,61年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硕士课程毕业,66年从京都大学获得工学博士称号,73年担任京都大学教授,97年担任京都大学校长,2004年担任 信息通信研究机构 理事长,2007年4月开始担任现在的职务。研究开发的业绩涉及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信息工学、智能信息学等多个领域。
个人分类: 同行交流|526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