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数字图书馆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数字图书馆

相关日志

基于特征包的数字图书馆图像检索系统框架设计及实证研究
terahertz 2020-8-25 16:06
(本文发表于《图书馆杂志》2020年第8期P57-65) 摘要:为提高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以及对图像的分析能力,介绍了一种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 方法,该方法基于特征包(Bag of features)方法,提取图像的SURF特征作为视觉单词,之后运 用建立视觉字典,通过直方图表示图像特征,最终实现图像的检索,实践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 运算效率以及检索精度,并且充分考虑到图像的光照、透视、图像尺寸大小等因素,可以促进与 改进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也可以根据工作需求进行对应的技术改进,适合在数字图书馆进行进一 步推广。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图像检索;特征包;SURF 链接: 基于特征包的数字图书馆图像检索系统框架设计及实证研究 http://www.libraryjournal.com.cn/CN/Y2020/V39/I8/57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2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小波分解的图书馆图像压缩应用研究
热度 1 terahertz 2020-8-25 11:57
(本文发表于《数字图书馆论坛》2020年第8期P56-62) 摘要: 为提高数字图书馆图像高质量存储和利用能力,探索一种基于db5小波基函数的图像压缩方法,主要分析小波分解层数对压缩结果的影响,对不同层数小波分解后的压缩图像进行了标引、检索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分解层数的增加,小波分解后压缩图像所占内存明显减小,但是存在部分失真;而db5小波基函数进行二层分解后的压缩图像能取得最佳的检索精度以及较好的图像质量,适合在图书馆中广泛运用与推广。 关键词:图书馆;db5;小波基函数;图像压缩 链接: 基于小波分解的图书馆图像压缩应用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of Library Image Compression Based on Wavelet Decomposition http://www.dlf.net.cn/dlf/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008010flag=1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1761 次阅读|1 个评论
Rongzhixue:Smart-System Studied(融智学:智慧系统研究)
geneculture 2020-5-17 14:15
Rongzhixue : Smart-System Studied (融智学:智慧系统研究) Author: Xiaohui Zou (作者:邹晓辉) Table of Contents (目录) 1. Introduction (引言) 2. Text (正文) 2.1. The Formal Understanding Models (形式化理解模型) 2.2. New Approach of Big Data and Education: Any Term Must Be in the Characters Chessboard as a Super Matrix (大数据与教育的新进路:任何术语一定在汉字棋盘这个超级矩阵里) 2.3. Smart System Studied : New Approaches to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智慧系统研究:自然语言理解的新进路) 2.4. Understanding: How to Resolve Ambiguity (理解:怎样化解歧义) 2.5. How to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Information (怎样理解信息基本定律) 2.6.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Center (跨学科知识中心建构方略) 3. Conclusion (结语)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CM数字图书馆可查询且EI可检索的4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邹晓辉
geneculture 2019-11-6 17:00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0 个评论
Smart System Studied: New Approaches to NLU
geneculture 2019-9-20 16:33
Result 1 – 4 of 4 Sort by:relevancepublication datecitation countdownloads (6 Weeks)downloads (12 months)downloads (overall) 1 Big Data and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Green Tourism Curriculum Qiang Yang , Jian Li , Xiaohui Zou March 2019 ICBDE'19: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nd Education Publisher: ACM Bibliometrics : Citation Count: Downloads(6Weeks):6 , Downloads(12Months):17 , Downloads(Overall):17 Full text available: PDF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road to innovation in big data and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with the green tourism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 is as follows: first, introducing a statistical-base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 to deal with large probability events, secondly, introducing a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terface ... Keywords : Big Data Applications, Data Management, E-education 2 Big Data and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Green Food and Its Industry Orientation Jian Li , Qiang Yang , Xiaohui Zou March 2019 ICBDE'19: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nd Education Publisher: ACM Bibliometrics : Citation Count: Downloads(6Weeks):1 , Downloads(12Months):8 , Downloads(Overall):8 Full text available: PDF This paper aims to focus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green food and its industry orientation through big data and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echnologies. The method consists of three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to lock in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namely: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 Keywords : Big Data Applications, Data Management, E-education 3 New Approach of Big Data and Education: Any Term Must Be in the Characters Chessboard as a Super Matrix Xiaohui Zou , Shunpeng Zou , Xiaoqun Wang March 2019 ICBDE'19: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nd Education Publisher: ACM Bibliometrics : Citation Count: Downloads(6Weeks):3 , Downloads(12Months):8 , Downloads(Overall):8 Full text available: PDF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a new approach that must cover all the terms. Therefore, people's educational process is like making a variety of choices in a super-chessboard of language or a matrix composed of words formally. The method of redemption is: First, construct the chessboard, and ... Keywords : Big Data Applications, Data Management, E-education 4 Smart System Studied: New Approaches to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Xiaohui Zou, Shunpeng Zou, Xiaoqun Wang July 2019 AICS 2019: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Publisher: ACM Bibliometrics : Citation Count: Downloads(6Weeks):1 , Downloads(12Months):1 , Downloads(Overall):1 Full text available: PDF This paper aims to focus on the smart system as optimized expert knowledge acquisition system as new approaches to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system. This method can finish fine processing for any text segment instantly. The module's precision machining can adopt big production method that combines on the line first, complete ... Keywords :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Smart System Studied Result 1 – 4 of 4 The ACM Digital Library is published by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Copyright © 2019 ACM, Inc.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图书馆研究范畴
libseeker 2019-7-24 17:12
图谋摘编自:薛秋红,孙卫.数字图书馆研究范畴思考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9(6):2-10.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9年第6期刊发薛秋红、孙卫《数字图书馆研究范畴思考》 ,数字图书馆自1994年研究、实施、应用以来,已经在全世界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信息服务机构得到广泛的推广与使用,对数字图馆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和使命进行了探讨。该文认为, 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应避免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研究与论证模式,建立理论、项目、实践等分享的研究模式,确保研究成果成为图书馆人可以借鉴、分享的果实,真正成为研究、验证、应用的典范。 在数字图书馆广泛使用的今天,依然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特此从数字资源组织、服务成效评价、与数字出版的关系、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数字资产版权、数字图书馆系统、数字素养体系7个方面找出最近和将来一段时间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范畴。 1 数字资源组织研究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馆藏资源数字化、互联网采集和采购资源、服务等。如何提高数字内容的利用率,是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方法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1.1 基于使用者需求进行资源再组织的“我的图书馆”。 1.2 基于分类法和主题词表的组织模式 1.3 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模式 1.4 基于数据共享与分享的模式探索 2 数字图书馆服务成效研究 对数字图书馆的成效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评价体系,找到数字资源利用提高的证据,更好地改进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1 资源利用率评价体系分析 2.2 资源整合体系分析 2.3 数字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服务效果评价 2.4 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满意度评价 2.5 对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评价研究 2.6 对图书馆馆员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能力方面的评价研究 3 数字图书馆与出版商的关系研究 3.1 数字内容二次传播与出版商的关系 3.2 机构库与出版商之间的关系 3.3 图书馆的能力与出版商之间的关系 3.4 开放存取与出版商之间的关系 4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 目前国内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停留在内容的收集与管理上,在迁移、转换与仿真等方向缺乏研究。 4.1 迁移技术研究 4.2 转换技术研究 4.3 仿真技术研究 4.4 专用软件环境研究 5 数字资产版权研究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未经作者和出版机构授权的数字化加工、使用未经查实的数字资源提供服务、直接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二次传播等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与作者、出版机构发生各种法律纠纷。 5.1 数字资产版权类型的研究 5.2 数字资产损失的风险 5.3 数字资产技术保护的解锁 6 数字素养体系研究 数字素养主要包括7方面的内容。①硬件和软件的基础知识。②信息和数据素养。对信息内容的浏览搜索过滤、评价、管理等。③沟通与协作。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互动、共享、参与、协作,还包括网络礼仪、管理数字身份等。④数字内容创作。开发数字内容、整合重新构建数字内容、版权和许可、编程等。⑤安全。保护设备、保护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健康和福祉、保护环境等。⑥解决问题。解决技术问题、确定需求和技术响应、创造性地使用数字技术、确定数字能力差距、计算思维等。⑦与职业相关的能力。提升数字素养也会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产生影响。 7 数字图书馆系统研究 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技术研究围绕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提高,不断应用与更新先进技术的迭代过程,利用技术预测来评估未来的技术体系和架构,数字图书馆系统需要不断研究和跟进。 7.1 检索技术 7.2 知识组织与资源关联技术 7.3 数据挖掘技术 7.4 区块链技术 7.5 资源长期保存技术
个人分类: 圕人堂|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数字技术应用发展方向
libseeker 2017-2-23 10:54
摘编自:谢蓉,刘炜.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研讨班会议综述和思考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1):6-10. 图书馆数字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已呈现三个新的发展方向:从数字化到数据化,馆藏对象深入到数据层面正在成为图书馆新的业务趋势;云端化和大数据之后必然带来的智慧化;普遍2.0之后造成全方位的网络众包和大众参与。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数字图书馆向知识服务迈进。数据化是指以数据为基本单元组织信息并提供服务的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文献(包括网页、电子书这类数字文献)为基本单元的方式,这里的“数据”,是指在万维网上能够独立存在,或经过一定格式的数据编码,使计算机程序能够处理或“读懂”其含义的数据,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只能通过人来理解和处理的数据。数据化的主要特点是资源对象的细粒度化和语义化,以及其格式是对于内容的描述而不只是形式或结构上的描述,顺应了万维网从Web of Document向Web of Data的发展趋势。从行业层面来看,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并未成为其理所当然的业务。要确立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地位,体现图书馆在传统文献、数字资源之外,对于数据管理也能做出独一无二的贡献,还需要更多的图书馆做出更大的努力。 从自动化到智慧化:实现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嵌入式服务。智慧图书馆的含义通常有两个:一是指采用无线射频或其它自动感知等物联网技术之后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自助化和智能化,通常指实体图书馆的智慧化;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使大数据编程“聪明数据”,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使图书馆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数据分析既可以应用于优化传统服务,也可以用于优化数字服务,因此可以认为是复合型图书馆的智慧化。通过对资源内容进行语义标注,使其“自带智慧”,变成“聪明内容”(不仅是有语义的内容,而且是“有情境”和“可行动”的内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智慧化。 从专业化到公众化:以社群力量推动数字学术。公众科学和数字公民是当前数字学术发展的一种新现象、新趋势。公众科学,又称公民科学、大众科学、群智科学、社区科学、公众参与式科学研究,它是指公众作为研究者参与到科学活动中的过程。公众科学具有群体性、协作或竞争性、任务众包、开放性等特点。数字公民所具备的能力包括9个方面:信息查找能力、电子商务能力、交流能力、数字素养、数字礼节、数字法律、数字权利与责任、数字健康、数字安全。数字学术将是未来科学研究的一般形态,它具有对象的数据化、过程的网络化、组织的虚拟化、参与的公众化、成果的开放化、出版的语义化和交流的智慧化等特点。 上述三方面的趋势是互相促进和紧密交织的:数据化是数字学术的重要原因,也是智慧化的前提和基础;公众科学是数字学术发展的一个民主化结果,顺应了网络化发展低门槛化和人人参与的潮流,其实每一项信息科技的发展都是这种趋势的助推器;智慧化是当今网络技术进步的一个总趋势。这三方面的趋势正在带来数字图书馆新的变化甚至新生态。
个人分类: 圕人堂|16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参会略记
libseeker 2016-12-14 11:10
2016年12月4-6日,参加了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希望借助聆听专家报告及与同行交流,为我当前承担的图书馆员职业能力课题提供养料。 2006年8月参加过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办的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2015年7月参加过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举办的第12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研讨班暨Lib2.15会议。此外还参加过2007年5月在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举办的中美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为期12天)。我很惭愧,种种原因,我未能学以致用,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乏善可陈。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近年图书情报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概念及其应用,看得是眼花缭乱,大多不知所云,尽管如此,仍尽可能保持适度关注,因为“技术助图”(信息技术的正确利用,有利于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是无疑的。 我当前在单位的角色是参考咨询部负责人,从事数字资源采访,学科服务,科技查新等工作,比较繁杂,在尽可能地做点推动。我的业余精力折腾了两个qq群:一个是校内的学科服务群,200人左右,半月出一期学科服务速递,面向全校师生发布(注:这个群理论上应该是工作群,但实际上利用更多的是业余精力);一个是圕人堂,1800余人,周讯每周五一出,目前出了136期。在上述实践中,或多或少会有点学以致用的痕迹,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对我是有所影响的。 此次参会,听了许多报告,见了许多老友,还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圕人堂50名以上成员参加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会议期间部分成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下交流,有多名新成员加群。12月6日下午3:26分接到侄子手机打来的电话,侄子的急病,让我经历了“魔都惊魂”,至今惊魂未定。 延伸阅读: 第十三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ADLS2016)PPT下载 http://society.library.sh.cn/node/3132 “文档向登录用户公开“,注册程序比较简单,经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网站管理团队审核成为会员之后可以下载。当前若干学术资料的传播与分享,会存在些顾虑,需要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主动分享或授权分享,比较稳妥。
个人分类: 圕人堂|4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terahertz 2016-9-12 22:46
2016年9月11日参观了国家图书馆。
个人分类: 图书馆|5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联合国推出电子图书馆
热度 1 if229 2016-2-13 11:33
联合国推出电子图书馆 2016年02月13日 10:36:20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联合国2月12日专电(记者倪红梅 孔晓涵)联合国出版部门12日宣布推出联合国电子图书馆。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当天在例行发布会上介绍说,目前,这一电子图书馆包括联合国出版物、期刊等,内容涉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人权、经济和社会发展、气候变化、国际法、治理、公共卫生、统计数字等。   电子图书馆将是获取联合国秘书处及其他部门出版物和数据的一站式平台。点开电子图书馆网站,可看到《森林产品年度市场回顾2014-2015》《联合国宪章及国际法院规约》《联合国裁军年鉴2014》等出版物,点击后可分章节阅读全文。机构用户也可注册订阅。   据介绍,目前电子图书馆网站上包括约750本英文出版物和约250本联合国其他工作语言的出版物,即法文、西文、俄文、中文和阿文出版物。预计今后每年还将增加500本左右的新出版物。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2/13/c_1118026104.htm 链接
个人分类: 图情缘|1215 次阅读|1 个评论
UIUC图书情报研究生院(GSLIS)学术报告: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
热度 1 terahertz 2015-2-25 09:45
当地时间 2015 年 2 月 24 日下午 4 时,地点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研究生院的 126 报告厅。学术报告“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The Digital PublicLibrary of America )。演讲嘉宾是Dan Cohen。 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DPLA)接近两岁了,包含数以百万计的书籍、手稿、照片、地图、艺术品和视听材料,所有这些来自一千多个合作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执行董事Dan Cohen告诉我们如何利用DPLA的创新搜索工具如映射接口在如此大量的资料中进行检索与发现。此外,他提供更深入理解现代图书馆的基础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如何变革性的利用我们的共同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Dan Cohen 是 DPLA 的创始执行董事,使得美国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得以全球免费开放。 2013 年之前,他是乔治梅森大学历史与艺术史系历史教授, the RoyRosenzweig 历史和新媒体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数字人文研究,新技术和媒介对知识的影响、数字资源的性质、 21 世纪研究技术和软件工具、交流和出版。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硕士毕业于哈佛东西,博士毕业于耶鲁大学。 参与编写了多本著作,如 《 Digital History: A Guide to Gathering, Preserving, and Presenting the Past on the Web 》、《 Equations from God: Pure Mathematics and Victorian Faith 》 、《Victorian Faith 》 和《 Hacking the Academy 》。 他出版的论文和图书章节主要是关于新媒体、数学和宗教史、历史教学、学术交流和数字人文学科的未来。他的学术思想经常光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高等教育年鉴》和泰晤士高等教育。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281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经历
热度 1 libseeker 2014-6-19 10:4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渠道。1993年3月我国启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金桥工程是以建设我国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目的的重大工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创业始于“CERNET示范工程”的建设,“CERNET示范工程”是由我国政府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全国性运行TCP/IP协议的计算机互联网络,1994年11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CERNET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发布信息资源,以适应互联网这种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的要求,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美国最早提出数字图书馆构想,随后中国也掀起了数字图书馆研究、实践的热潮。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由国家图书馆、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文化部文化科技开发中心共同承担实施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CPDLP)项目”,标志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进入到了试验阶段。 据2014年6月6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报道,2014年05月21日以“探索·与知识的距离”为主题的2014中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南京举办,讨论怎样从资源建设、服务手段、技术保障等方面跟上时代新形势和新变化,以及如何以屏幕为终端,提供让读者满意的知识服务和体验。中国数字图书馆如何可持续发展?该会议形成的共识是:有屏幕的地方就有图书馆。 我1999年计算机信息工程系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工学学士),同年8月参加工作。2000年11月至2005年8月曾任图书馆技术部负责人。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职脱产学习图书馆学。2005年1月28日开始撰写专业博客“图谋博客”至今。15年来,工作、学习、科研等方面,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密切相关。特此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参与者、见证者角度,作一粗略的总结与回顾。 1 背景介绍 我所在的高校图书馆,1985年建校时,图书馆还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与教材科合在一起归教务处领导。1987年,图书馆才独立建制为副处级单位,有了图书馆馆长。1993年,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对全省高校图书馆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了迎接评估,使图书馆跟上形式的发展,增强服务功能,考察自动化管理系统,引进徐州师范大学多用户系统为主的系统管理模式。随后,学校为图书馆购置了1台服务器,3 台电脑,全馆同志满怀着对现代化技术应用的期盼和喜悦,加班加点,边学边干,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建成了本馆书目数据库,1993年9月1日,新学期伊始,图书馆开始使用电脑办理图书外借手续,图书馆正式启用自动化管理系统,告别了手工借书的传统模式,标志着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步入了现代化操作的新阶段。2001年10月,现代化水平较高、功能完善,设备精良,与一期工程浑然一体的8000多平方米新馆建成,同时,选定国内新开发的较为先进的“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作为我馆的管理系统,汇文系统开通与新馆开馆同步。2003年是图书馆规模进一步迅速扩大的一年,原连云港水产学校(1958.7-2001.1)图书馆搬迁并入本部馆,全校所有系部资料室统一合并到图书馆,实行了全院文献资源统一管理。同年6月图书馆兴建了第三电子阅览室,扩建了通灌分馆的电子阅览室,使全馆的电子文献阅览室达到拥有230台微机,采用金盘管理系统。1998年8月至2002年8月(先后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图书馆经历了三次合并,三次搬迁调整。2004年底,JALIS在全省高校图书馆中进行专题数据库建设资助项目招标,我馆的《海洋特色数据库》被列为二类重点资助项目。2005年图书馆拥有服务器8台,存储空间3.73T。图书馆网站功能全面,内容丰富。网站界面清晰、风格活泼、特色鲜明、更新及时,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好评。 2 数字图书馆建设经历 2005年4月22日写的本人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中包含以下内容。2000年11月起担任图书馆技术部负责人。先后主持或参与图书馆网络系统及网络设备日常管理与维护;汇文文献信息管理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系统开发与研究,系统操作人员培训;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与维护,主页制作与更新;镜像站及相关资源的维护与管理;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图书馆仪器设备的规划、采购与管理;全馆技术支持及相关仪器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等工作。1999年8月至2000年10月,有半年多的时间在流通部工作,随后到“技术组”,主要做图书馆网站设计与制作、电子阅览室工作。电子阅览室大约是2000年上半年开始建设,共30台电脑,收费3元每小时,每天开放14小时,几乎所有电脑在开放时间内无闲暇。初期,技术支持人员兼值班人员共3人,我是其中之一。2005年年度总结中包括以下内容:主持技术部工作;完成2005年设备申报及其相关工作;完成图书馆网站改版;在馆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完成对通灌校区电子阅览室22台电脑和本部电子阅览室57台电脑的的维修任务;数字资源和JALIS海洋与核能文献中心建设与服务的相关技术支持;中心机房UPS、随书光盘服务器、中国学术期刊服务器、万方博硕士学位论文服务器、金盘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服务器等重要设备的维修与维护; 提出技术部职责及岗位设置的意见及建议等等。 2014年4月本人任现职以来工作总结中包含以下内容。曾作为技术部负责人多次提出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各种建议和方案,并多次被采纳和应用;曾负责完成2005年设备规划及图书馆网站改版等工作;创建海洋文献中心博客,立足淮海工学院,边建设边服务;编制《淮海工学院图书馆数字资源聚合》、《淮海工学院图书馆海洋数字资源》等信息,并向我院教师通过Email等提供推送服务;开设学科服务博客及微博。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①主持完成淮海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淮海工学院海洋专题数据库为例》(编号:S2008022)。②参与完成JALIS 三期工程项目年度检查网上互评。③2011年完成Jalis海洋专业数据库汇报材料的撰写与制作,并参加江苏省高校特色资源建设研讨会暨“JALIS(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保障系统)特色资源整合平台”项目启动会议。④海洋专题数据库建成至2012年8月29日浏览人次为58123次。2010年新增水产养殖视频数据163条,并进行了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探索。2009年全文下载次数为163次,2010年全文下载13420次(其中pdf全文1910次),2012年全文下载次数为56519次。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①2008年至2013年,承担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三期工程项目“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的研究与协调工作,负责项目论证、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和材料撰写等工作。②负责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建设与服务工作。自2010年4月20日开通了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及时更新项目网站,包括项目建设初期调查报告、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利用情况简报、南京高校(江宁地区)文献资源共享项目考察报告等。 3 数字图书馆相关科研经历 3.1 论文 (1) 王启云.浅谈图书馆网站设计与制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2:40-43 (2) 王启云.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4:49-51,90 (3) 王启云.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2001.1 (4) 王启云.网上学术资源及其检索方法.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2001.2 (5)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与文件压缩.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6:12,13 (6) 王启云.数字化媒介技术解决方案.情报科学. 2002.1:87-89 (7) 王启云.图书馆网络综合布线及网络系统工程.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1: 32-33 (8) 王启云.近6年我国数字图书馆论文调查与分析.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2:17-18 (9) 王启云.简易图书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A (10) 王启云.浅谈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摘要).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A (11)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与图像.情报科学. 2002.5: 503-505 (12)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与存储局域网络(SAN).图书情报工作. 2002.6:101-103 (13) 王启云.关于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思考.现代情报. 2002.10:176-177 (14) 王启云.中小型图书馆如何建设数字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 2002.8:114-117 (15) 王启云.高校图书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注意的问题.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6:72-74 (16) 王启云.电子书发展瓶颈及其前景.情报科学. 2003.4:373-375 (17) 王启云.江苏八所高校数字图书馆概况及其启示.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1:40-43 (18) 王启云.图书馆信息技术部的建设.图书馆杂志. 2003.1:33-35 (19)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如何面对网络存储.图书情报工作. 2003.5:95-97 (20)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实现》评介.现代情报. 2003.8:119、121 (21) 王启云.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探讨.图书情报工作. 2003.9:29-32 (22) 张厚生、王启云.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的应用.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1:56-59(第2作者) (23) 王启云.随书光盘管理与服务模式的设计与实现.新世纪图书馆.2004.5:54-56 (24) 王启云.如何利用盘点机辅助馆藏清点.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11):84-85 (25) 张厚生、王启云.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110-116(第2作者) (26) 王启云.网络信息检索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探讨.图书馆杂志.2006.11:20-22,30 (27) 王启云.基于Web2.0的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1:69-72 (28) 王启云.关于我国建设信息共享区的思考.新世纪图书馆.2007.1:38-40 (29) 图谋.图书馆2.0简明问答.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4:25-29,47 (30) 刘磊、王启云、穆丽娜、唐惠燕.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1-3 (第2作者) (31) 王启云译,刘炜、俞传正审校.重构中的图书馆软件产业.图书馆杂志,2007(9):56-60 (译者) (32)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74-81 (33)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调查与分析.图书与情报,2008(6):95-97,106 (34)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相关实践及其启示 .见:上海图书馆编.知识创新与图书馆服务:第四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53-359 (35)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关标准规范探讨.新世纪图书馆,2009(1):29-32 (36)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方法与实例研究.图书与情报,2010(2):122-126 (37) 王启云.江苏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调查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0(4):38-46 (38) 王启云.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评估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12(3):61-63,39 (39) 王启云.作为科研基础设施的图书馆.图书情报知识,2012(3):卷首语 (40) 王启云.作为科研基础设施的图书馆建设对策——以哈佛大学图书馆重组为例 .见:上海图书馆编.智慧城市与图书馆服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7:118-123 (41) 王启云.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JALIS海洋专题数据库为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6):88-92 (42) 王启云,杨海平.一种区域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模式——以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为例.新世纪图书馆 ,2013(3):44-47,91 3.2 论著 (1)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9 (2)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9 (修订再版) (3) 王启云著.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 (注:含“数图研究”专辑) (4)王启云著.图书馆学笔记——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8(注:含“数图研究”专辑) 3.3 科研项目 (1)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M3-012)(2001-2004,第4参与人) (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研究》(项目编号:06BTQ017)(2006-2010.4.30,课题组成员,第6参与人) (3) 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海洋专题数据库为例》(项目编号:S2008022)(2008.10-2010.5,主持) (4)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三期工程项目《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编号:JS2009-7)(2009.7-2013.9,第5) (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BTQ043)(2011——,课题组成员) (6)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整合与公共服务体系平台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0ZDIXM020)(课题组成员) (7) 校哲学社会科学类校内课题面上项目“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S2011028)(2011.10-2013.10,主持) 4 结语 受诸多师友的影响,联系自身的处境,我倾向于杜定友先生所践行的图书馆学。根据王子舟先生的总结,杜定友践行的图书馆学特征为: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擅于继承尤能创新;博宏与专精相融并重。(见:王子舟.杜定友和中国图书馆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137-167 )种种原因,心生向往,却难以致焉。 我2012年7月5日曾写过一篇《数字图书馆忧思录》博文,其中有“不管是数图离我,还是我离数图,总之为不识数且无图无真相。距离呀距离,是数学、是物理、还是化学……”,“笔者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自2000年开始关注数字图书馆,有所学习、有所实践、有所思考。这十余年间,曾经兴奋过、憧憬过,也曾经无奈过、迷惘过,如今有些许失望与忧虑。”,“当前繁荣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一定程度上,窃以为系密切跟踪新技术(信息技术前沿)及探索新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笔者认为,仅满足于此是不够的,需要融合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的优势进行‘化学合成’,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进。”。 我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有着复杂的情感,种种原因,我已然退化了。我早已缺乏跟踪信息技术前沿的现实条件,关注热情锐减。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年度项目及青年项目总共131项,其中19项题名中含“大数据”占14.5%(包含2项重点项目)。可以预见的是,今后数年“大数据”在图情领域遍地开花。这令我困惑不已,是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图书馆面临生存危机。图书馆转型的脚步,或急或缓,已然正在行进之中。近年,我也在做自身的转型思考,原本打算较为深入的关注馆藏文献利用方面,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结合与部分同行的交流,深深地感受到“势单力薄”,前景迷糊。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545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移动图书馆火了
libseeker 2014-5-30 16:43
2012年10月笔者《移动图书馆观察与思考》一文结尾为“移动图书馆就图书馆界来说,是通过WEB2.0技术及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对师生开展延伸服务。目前是一种有益的但非必要的延伸服务,不久的将来,随着移动接入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的进步、移动设备的进一步普及及相关服务的进一步成长与成熟(比如《图书馆报》的手机读报客户端之类APP),移动图书馆大有可为。”如今,移动图书馆已然火了,呈星火燎原之势! 2014年5月23日《图书馆报》头版头条为《图书馆界积极开展移动数字服务》,报道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专题研讨班。2014年5月12日至16日CALIS管理中心、DRAA理事会举办《数字资源移动服务研讨会暨CALIS第十二届国外引进数据库培训周》,DRAA理事长、C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先生报告题为《移动互联时代数字资源新型服务探索》,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姜爱蓉女士报告题为《移动技术驱动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于光先生报告题为《哈工大图书馆新媒体服务与实践》。 2014年5月27日至30日英国公开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第五届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开幕主题演讲为“Mr. Joe Murphy (Library Futures at Innovative)The Post-Mobile Library”。姜爱蓉女士的主题演讲报告为《移动技术在中国大学图书馆的应用 》。姜爱蓉认为“在最近十年,中国大学图书馆的移动技术应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初期主要提供基于短信的移动服务,包括流通通知、各种公告和短信咨询服务;中期主要提供基于 WAP 的移动服务;后期提供移动阅读服务、APPS 服务以及体现移动装置特点的创新服务。”,“移动图书馆获得广泛应用,尤其受到学生读者的青睐,移动图书馆在大学教学科研活动中的促进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18亿,手机网民数量已有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目前中国“211 计划”的 112 所大学中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比例超出95%。据超星移动事业部翟东亮先生的介绍,目前超星移动图书馆正式单位800个,试用单位1200个。 “移动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分支,它具备数字图书馆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备‘可移动’的特征。这种‘可移动’的特征表现在,普通用户和读者可以不必依赖于PC来实现数字资源的浏览、下载和阅读,用户和读者可以通过手中的便携数字图书阅读设备(如手机、MP3/MP4、PDA等手持阅读器以及笔记本电脑等)来浏览、下载、阅读和欣赏数字资源的一整套系统。移动阅读作为数字阅读的深化应用阅读形式,克服了需要电脑、网络以及固定位置才能进行数字阅读的限制,极大的满足了人们数字阅读时的随意性,不受设备、场地的限制。图书馆将因为引入移动数字阅读会扩大读者的使用范围,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图书馆服务的理想目标,本质就是信息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读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图书馆的任何图书资源。而图书馆的服务从过去的印刷本的借阅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属于上了一个台阶, 而数字图书馆进入移动图书馆服务则会使图书馆的服务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真正实现图书馆的理想目标.移动设备使用量在未来几年将会超过目前的电脑,成为主流信息获取设备,而顺应历史潮流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方向。”(信息来源:超星移动图书馆建设方案) 笔者实际体验了超星移动图书馆(WAP版及APP客户端版)并与同行进行了一些交流。笔者认为确实非常“给力”!超星移动图书馆做到较好地整合所在高校图书馆现有的资源,还能通过文献传递等方式获取所在高校没有的资源。超星本身有“内容”(图书资源),异构数据资源整合方面亦有基础,很好地解决了通过移动终端访问图书馆IP内的资源。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超星移动图书馆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门槛,比如图书馆数字资源动辄数种数十种甚至数百种,几乎种种均有其“个性”(比如需要安装特定软件(浏览器、播放器等)、检索方法各异等等),超星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学生用户,其实他们更需要的并非学术性数字资源,而是有助于长知识、长技能、乃至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资源,超星图书馆提供的公开课、视频、报纸等资源学生用户很有吸引力。当前,高校学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假如所在无线网络覆盖好,用起来确实是大大方便了。如果假期回到家里,在家里使用移动图书馆,更加惬意了。无论你在哪里,图书馆就在哪里。对于高校教师用户,尤其是年龄偏大一些的(比如45岁以上),使用手机进行数字阅读相对吃力,但可以通过其他移动设备比如IPAD、笔记本电脑使用WAP版(功能比APP客户端版差不少),也是大有帮助的(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校外访问困难,即使提供了VPN或反向代理等,效果大多不理想,还可能得另行支付费用)。 移动图书馆未来发展,姜爱蓉女士认为移动图书馆需要与数字图书馆、实体图书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移动服务是图书馆整体服务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移动服务的用户体验更为重要。移动互联网“通信便捷”、移动装置“小巧轻便”的特点对移动图书馆的稳定性和流畅性提出更高要求。图书馆需要挖掘和发挥移动装置特有的功能和特点,创建适应读者需求的新型服务,提高图书馆与读者的粘合度。移动技术不断推动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支持图书馆用新的理念和手段创造性地传递图书馆资源和服务。 延伸阅读: The Open University(UK)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ringing you the 5th International m-libraries conference May 27-30,2014 http://m-lib5.lib.cuhk.edu.hk/sc/programme 英国公开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为您呈献第五届国际流动图书馆会议 2014年5月27-30日 图谋提示:可以点击会议议程中相应链接下载报告摘要及 PPT 。信息量非常大!
个人分类: 圕人堂|5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殷红、刘炜: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述评
libseeker 2013-12-9 10:56
摘编自:殷红、刘炜.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功能评价与愿景展望.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26-33. 近年来国外崭露头角的“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对现有的、以纸质文献为主要馆藏的图书馆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升级,具有“全媒体”资源管理能力、完整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力和“全网域”的资源发现能力。从技术上看“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的特点是SOA(即“面向服务的架构”)和云计算技术。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各类“复合型”图书馆所面临的管理和服务需求,未来图书馆系统应具备资源管理、流程管理和资源发现的功能,其中资源发现是核心。图书馆员应充分参与到“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开发研制中,使图书馆成为一个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的平台。 图书馆行业正在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全面更新换代的升级和转型时期。作为知识的“海洋”和“宝库”,其知识载体类型越来越丰富,数字资源在馆藏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例,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种多样,“复合型”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正借助于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成型和应用,逐渐完成其历史使命,向以数字资源服务为基本方式的数字图书馆全面过渡。 越来越多的数字资源并不需要图书馆将其物理载体收纳至本地即可提供服务,资源的“拥有”和“存取”对于读者并无区别,因此什么是馆藏,什么不算馆藏,边界已十分模糊。读者的需求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远程访问、移动阅读已十分普遍,版权管理和用户的访问权限管理也变得复杂,图书馆的主要矛盾已不是信息资源的匮乏与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是信息资源的泛滥、无序以及存取障碍与读者选择和获取之间的矛盾,图书馆必须提供更准确、更方便、更人性化的服务。 原有的被“集成管理系统”固化的图书馆业务流程,在数字馆藏环境中已失去了“规范性”。“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既无法管理全媒体时代图书馆所需面对的所有馆藏类型,也无法管理与数字资源相关的获取、揭示、入库、整合、利用等生命周期整个过程的业务流程。最根本的是,它无法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必须的服务给予完善而有效的支撑,它缺乏统一用户认证、门户建设与管理、资源整合与发现、统计分析与反馈优化等必要的模块和功能。这些都导致传统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必须发生质的改变。 “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之新,主要体现在:“全媒体”资源管理能力;完整的、媒体无关的业务流程管理;“全网域”的资源发现能力。目前被称为“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的主要有以下6家公司的6种产品:OCLC的WMS、Ex Libris的ALMA、Proquest/Serial的INTOTA、Kuali的OLE、Innovative Interfaces的SIERRA、VLTS的OPEN SKIES。前4种是完全从头全新开发,采用了SOA和云计算等最新技术;后两种是通过对原有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重新设计和版本更新演进而来,也支持云服务。 数字时代各种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公共图书馆向社区文化中心发展,并更加依附于总分馆或联盟的互相帮携,电子书借阅成为其具有业务传承意义的新的增长点;大学图书馆一直朝着无纸化信息枢纽和学习中心的方向发展;研究型图书馆向来就是数字化服务的先锋,其“融入环境、嵌入过程”整在取得成效,数据策管和大数据分析等新的要求给图书馆的服务深度带来严峻挑战;一些保存型图书馆正在将人文社会历史类的资源开发为网上公益性的学习交流资源。这些需求差异巨大,很难通过一套产品化的“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得到完全的满足。面对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的各类型图书馆,如果没有图书馆的直接参与,不在实践中进行尝试、检验和改进,是不可能得到业界的认可而普及的。目前图书馆界亟需对新模式带来的以下问题进行阐释:云服务带来的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问题,特别是与国情和习惯有关的困境;对数据服务的支持;嵌入用户知识环境的问题;对数字资源业务流程的管理;对于电子书流通的支持;对于移动应用的支持;对于新型“知识组织”语言的支持。 任何图书馆管理系统都必须以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为基础,以图书馆的愿景和使命为目标。图书馆要成为一个知识平台,不能只是知识发现平台,必须定位于知识创造平台,不能只是知识发现平台,必须定位与知识创造平台,或至少是知识创造平台的一部分。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信息环境,用户的信息行为都是通过环境中各类角色和资源的交互而完成,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动态的、上下文相关的,因此图书馆不可能只是静态地提供一个被动的知识空间,而必须充分利用技术,通过馆员的服务和用户的参与而实现服务。“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只有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并实现其自身价值。 图谋的思考: 作为一名曾经做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系统管理员的图书馆人,笔者认为,殷红、刘炜《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功能评价与愿景展望》一文展示了“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近景及全景,立足现实,又远远高于现实。 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发展已有时日,其形成的固化的图书馆业务流程,曾经指导了图书馆业务流程规范化,为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纸质文献资源的式微,数字文献资源的崛起,近年来数字资源一站式检索系统(统一检索与服务平台)可谓举世瞩目,望眼欲穿,收效甚微。现实困境,壁垒重重。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图书馆方面束缚重重,大都因循最省力法则,亦步亦趋。诸商家分蛋糕,诸图书馆求“开门大吉”。无论是集成管理系,还是数字资源一站式检索平台,均是相关商家主导,图书馆及图书馆用户“重在参与”。 笔者以为,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属于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与数字资源统一检索与服务平台的“有机”整合,任重道远,但图书馆普遍参与是“必须的”。有条件的图书馆不妨直接参与,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暂时无条件的图书馆,有的放矢,继续做好基础(或前期)工作,也可视作一种间接参与。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4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缩微技术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
热度 2 libseeker 2013-8-12 10:15
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加速了图书馆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读到一段关于缩微技术文字,引起了笔者对缩微技术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的进一步学习与思考。 “早在1839年就出现缩微技术,后来大量用于图书馆。美国纽约时报社1973年就不保存报刊原本了,他们已将1851年以来的报刊全部制成了缩微品保存。美国的图书馆已不保存五年前的原本期刊,而将期刊制成缩微胶片或胶卷保存。”(见:黄宗忠编著.图书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231)黄先生的书是1988年出版,2001年为第8次印刷。我急切的想知道缩微技术的发展现状。当前,他在图书馆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何我不了解,我未实际接触过,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甚广泛。因为当前国内许多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越建越大,其中原因之一是由于馆藏急剧增长,为存储空间问题伤透脑筋。我不清楚美国的图书馆当前是否仍在应用缩微技术缓解馆藏存储压力。假如期刊可以那样处理,其它的图书等亦可以这样处理。好些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亦可以这样处理,尤其是关于知名专家的个人数字图书馆,这样处理太有效了。其可行性如何呢?我将信将疑。查阅了一些资料,得到了以下信息。 缩微技术是一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综合性强且技术成熟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起源于1838年英国摄影师丹赛用摄影的方法通过显微镜第一次把一张20英寸的文件拍成1/8寸的缩微影像,至今已发展了一百多年,它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原始信息原封不动地以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感光材料(通常是胶片)上,经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保存、传播和使用。 使用照相技术,将图书报刊等记录有知识信息的一些载体在感光材料上拍摄成缩微影像的复制品,又称缩微品。记录在缩微胶卷上的缩微影像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在自动化处理、保存、检索、再现和复制还原。图书报刊的缩微型,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它的特点是体积小,可以大量节省书库面积,适用于电子计算机检索,便于复制,便于转移,储存方便,销毁也容易,但由于必须借助于阅读机才能阅读,所以使用不普及。 缩微技术进入我国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是从1948年北京图书馆引进缩微设备开始,全国各地省级图书馆拥有缩微设备,1985年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并在北京、上海等20多个公共图书馆装备了缩微设备,建立了图书馆的缩微技术队伍。 使用缩微胶片优点:便于按目整理、归类;便于查找、检索;能够方便迅速地得到所需要的资料;有些复制品反而比原件还要清楚;节省人力和时间;遇灾害时,容易转移;缩微品的记录可以长期保存。缩微技术作为存储技术存在的不足:尽管缩微技术作为档案存储技术的有点比较突出,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它自身存在的不足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缩微品检索速度慢,属线性检索,在信息的编辑、处理、随机存储等方面不方便,资源共享性差;“用一件提一盒”的现象很普遍,影响了档案利用的安全保密性。保存条件要求高,不便于信息传递等。传统缩微技术及缩微品的这些弱点,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和应用。 笔者以为,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缩微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以扬长避短,有所作为。比如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异地容灾方面,当前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图书馆重要的文献信息,利用缩微技术做两套以上是一种解决方案,这样保存下来的信息有其可取之处,具备档案史料价值,相比常规的数字化扫描技术,其“失真”成分也许会少一些。如果能有效缓解存储压力,比如采用缩微技术处理图书馆大量的低利用率文献,那其发展前景更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1 缩微技术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4151.htm 2 缩微技术应用:情报、图书馆、档案、银行、印刷 http://wenku.baidu.com/view/8a12f3d128ea81c758f5789f.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703 次阅读|6 个评论
清华大学的图书馆自助服务体系
libseeker 2013-6-6 08:11
摘编自:陈武、姜爱蓉.构建以自助服务为导向的现代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93-96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构建以自助服务为导向的现代图书馆。该馆建筑总面积2万平方米,共7层,包括2层地下密集书库、地面层和地上4层;提供阅览座位1000余席,馆藏容量120万册书刊。该馆与2011年4月正式落成并投入服务运行。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自助复印、打印和扫描页数达到50万张(8万人次),自助缴纳图书过期罚款近3000人次。十几位馆员保障每天8:00至22:00的开放时间,多个楼层通过部署咨询电话,不安排馆员值班。 自助服务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用户的阅读兴趣、需要偏好、研究重点而由用户自助地、灵活地、主动地完成以前由图书馆员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行为习惯来完成的书目查询、藏书借阅、资料检索、文献复印、学习空间使用等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服务的一种读者服务方式。其优点是能够增强用户的自主意识;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延伸图书馆的服务;有助于保护读者隐私;减少人工干预并降低人工出错率;以及降低人员成本。 该馆自助服务体系包括:自助借还系统、24小时自助还书窗口、自助缴纳超期罚款、自助文印服务、自助机位管理系统、自助研读间预订系统、自助阅览座位管理系统和开放密集架书库系统。 其自助借还系统是基于条码的,不需对现有图书进行任何加工,且已经实现将图书条形码粘贴到封面上。24小时自助还书窗口也是基于条码的,且通过SIP2接口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对接,实现即时更新借阅状态,此外还具备自动分拣功能,可以自动将不同分馆的图书分拣到相应的还书箱中。为了提高图书的存放效率,同时又方便读者自助借阅,人文社科图书馆在两层地下书库部署了开放密集架书库,用于存放借阅率相对较低的图书。与传统的密集架书库不同,开放密集架书库可以允许读者直接进入,资助浏览并选择所需要的图书。开放密集架书库提供了多重安全保护机制,在每个书架上提供了触摸式控制面板,并且在每个区域还提供了触摸式查询面板,查询到所需图书时可以自动打开该书所在的密集书架,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读者的使用。 自助服务服务支持环境包括实施了统一用户认证信息库、公告发布系统、电话咨询系统等。自助服务需要不同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读者利用自助服务也需要图书馆员给予适当引导,随时得到馆员的帮助。 该馆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自助服务的需求。该馆提供覆盖全馆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配备随手可得的电话咨询系统、随处可见的公共信息发布系统、随处可用的计算机和辅助设备,应用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提供多种自助服务技术保障。 编后: 该文全篇未出现“数字图书馆”字样,笔者认为那才是数字图书馆的模样,或许仍为初级阶段或雏形,但已然梦想走进了现实。当前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侧重的是数字资源的建设与服务,当前的数字资源主体源自相关商家,图书馆购买的是产品服务(图书馆的角色是“中介”),用户检索与利用数字资源,也可以说是一种自助服务,这块自助服务也属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的理念与服务值得学习与借鉴,但须充分认识到那是以图书馆为主导,校内外机构(如“学校计算中心”等)、信息技术软硬件供应商等等方方面面“跨界合作”的智慧结晶。见贤思齐可取的态度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延伸阅读: 构建以自助服务为导向的现代图书馆/陈武,姜爱蓉(93)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4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NIST 的数学函数数字图书馆
yusufma 2013-4-19 22:36
只给出链接: NIST Digital Library of Mathematical Functions 科研利器,查询各类特殊函数很方便,怎么没早发现。
个人分类: 其它|6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机构库叫好不叫座的根源在哪里?
热度 1 libseeker 2013-2-4 14:51
自2004年以来,机构库的研究与实践是图书情报领域的热点。笔者2013年2月4日利用CNKI检索,“核心期刊”范围,篇名中含“机构库”48篇、“机构知识库”151篇,“机构典藏库”5篇。由此可见一斑。 又据朱梦皎、武夷山《中、日、印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比较分析》(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58426.html ),“机构知识库的建立对解决‘学术交流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术传播和共享利用,还能有助于高校或者研究机构本身的知识管理和学术资源的长期保存。同时由于提高了论文的可获得性,文章的被引次数继而提高。对学者和机构来说有助于提升声望;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也有助于提升刊物的影响因子。”,“ 根据openDOAR,截至2012年5月6日,北美洲的机构库数量达到472个,其中美国的机构库数量达到了396个;欧洲的机构知识库数量为1022个,其中德国有152个,英国有207个;而在亚洲,中国的机构库数量为34个,日本有137个,印度有54个;澳洲有69个机构库,其中澳大利亚建设56个;南美洲现有153个机构库,其中巴西拥有62个。非洲的机构库数量也达到了50个。” 简而言之,机构库建设叫好不叫座。笔者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有所关注、亦有所实践,试图道破此现象根源何在。 笔者曾对某211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部负责人就机构库建设进行过交流。其所在学校数字图书馆基础设施条件很好,围绕机构库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当时只探索性的较为系统的做少数几位知名学者(得到相关学者的许可与支持)。笔者留意过,该校一个二级单位仅2012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就有近300篇。理论上说,机构库建设太有意义了。然而,鲜有学者支持,因为开放利用自身的学术信息资源存在种种风险,头号风险是很可能陷入“学术不端”泥潭中,得不偿失。每每遇到有职称晋升、职务晋升等等利益攸关的时刻,这里的战场没有硝烟,但“十面埋伏”,令人不寒而栗。此情此景,身在此山中的人们并不陌生。 笔者知道另一高校图书馆亦想赶时髦开展机构库建设。据了解该校科研成果论数量亦相当丰硕,但SCI收录论文每年只有数十篇(且影响因子偏低),更成问题的是其中还存在种种学术不端行为(比如数据造假、署名不当等),“高水平”成果如此这般,更多不能“见光”的科研成果可想而知。个人认为实在无建设的必要,真的想做点事,还不如较为深入系统的做做所在学校科研成果库(先从“题录”信息做起,暂不考虑全文的开放利用)之类。另一方面,当前图书馆采购的不少数字资源提供机构检索等功能,某种意义上已经是现成的“机构库”,图书馆的职责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为什么“我国的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落后的”?为什么外国的机构库建设也好不到哪去?“学术不端”问题当属重要影响因素之一。openDOAR收录的已建成的若干机构库,不少属于象征性的,记录量、更新频率、使用价值等方面不尽人意。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延伸阅读: 朱梦皎、武夷山.中、日、印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比较分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58426.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18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段颇为曲折的投稿经历
热度 6 libseeker 2013-1-5 16:47
一篇稿子可谓历尽波折,历时三年,投稿若干次,是个人投稿史上的传奇经历。特此简略记之。 该文首次投稿始于2010年5月。该年度辗转投了数家,有告知增刊录用的,有告知需要1600元版面费的(讨价还价未遂)。投稿经历三家之后,兴味索然。之后投了一个会议,2010年12月,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论坛做了个专题发言。该稿子,本人打算终结其投稿之旅。 2011年9月,受邀参与一个课题组。旧作与课题有较大的相关度,恰逢课题负责人有组稿任务。大概2012年的3月份,课题负责人告知组稿计划被搁浅了。希望我能争取在核心期刊发表出来。只好有硬着头皮,稍作修改,再行投稿。又辗转了多时,一再被拒。高不成低不就,还得纠结版面费事宜,我再次打算放弃。课题负责人还是希望我能发出来,哪怕是非核心。非核心中我比较喜爱的一家期刊也被拒了。时间已是2012年9月份。 为什么要纠结核心与非核心呢?我们图情领域(G25)类有19种核心期刊,其中有18种被CSSCI收录。按照所在单位现行科研积分政策,非核心积分5分,核心但未被CSSCI收录积分25分,CSSCI收录积分50分(其中包含有“权威”一种、二级“权威”两种,积分分别为250分、175分。)。积分与钞票挂钩的。在当前环境下,但凡发CSSCI,所得通常均大于版面费支出。其它恐怕就得“赔本”了。非核心中通常均需要收版面费,而且费用还不低。另一方面,非核心的受众通常要比核心的受众窄,也就是影响力要逊色不少。更为关键的是,据个人观察存在这么一个事实:一则稿件,无论质量如何,大都“可以”刊发出来,种种原因,无论核心与否,A刊不用B刊用,B刊的档次还不一定比A刊的档次低。 因为毕竟费了些功夫,我想到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按格式折腾了一翻投稿,未料到告知非规范的研究论文,也拒稿了。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审稿途中,有位朋友负责其所在高校学报组稿任务,问我有无稿子,我如实相告暂无,待审稿结果出来,我又把那篇稿子搬出来供朋友选用。朋友告知录用,无稿费不收版面费,年底出版出来。正式刊出来之前,要求砍掉400字。2012年12月中旬收到朋友快递过来的样刊。我觉得那已经是很好的“归宿”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拒稿之后,有家刊物来Email问该文录用了没有?如没有你同意在我刊发表吗?我如实相告。假如那家高校学报未录用,我估计我会同意的。因为该刊受众更为广泛。 为了让已发表出来的文字更好的交流与传播,我打算通过新浪共享资料OA出来。种种原因,自知水平很有限,但拙作着着实实尽心尽力了,而且还令不少人(如审稿专家等)费心了。数家刊物给出的审稿意见,或多或少从中受益。由衷感谢所有知名的与未知名的贡献者! 附:投稿终结版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JALIS海洋专题数据库为例(终稿).doc 下载地址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5352824.html 摘要 通过JALIS海洋专题数据库建设实践,得到了系列启示:①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力不从心,虎头蛇尾不足取。②项目的论证需要谨慎,元数据规范、元数据存储方案、数字资源存储方案、成本预算、可持续发展方案等均需要考虑。③开展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更好地制定经费分配与使用计划,更好地提供支持。④高校特色数据建设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引用方式:王启云.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JALIS海洋专题数据库为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8-92
个人分类: 数图研究|10242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图书馆报》报道:《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修订再版
热度 1 libseeker 2012-12-13 10:48
信息来源:《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修订再版.图书馆报,2012年12月14日,A3版.http://m.xhsmb.com/20121214/news_3_3.htm 本报讯 青年学者王启云2009年所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日前修订后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也成为“汇集优秀原创学术论著,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交流”的“中国书籍文库”的一部分。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剖析及国内相关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模型、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鲁直17198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19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基于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可视化研究
yangguoli 2012-12-12 11:12
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基于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可视化研究 发表于《图书馆杂志》2012年第6期 【摘要】 以ISI的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借助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文献的学科分布、国家/地区分布、作者分布和基金资助分布等方面,对国外2008年-2011年间有关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同时采用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Ⅱ对文献的关键词和参考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以借助相关计算机技术提供用户个性化、易用性服务为核心研究内容,并将成为持续研究热点,具体研究热点包括:基于本体、语义web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系统设计、数字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数字图书馆模型、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协同服务等。
个人分类: 已发论文|2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再版
热度 1 libseeker 2012-11-26 16:16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再版
再版说明 2011年11月收到中联华文社科图书出版中心《关于对已出版著作进行重新出版推广的商洽函》,告知拙作《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9)被遴选为优秀著作,由中央编译出版社进行重新出版(注:2012年11月26日收到书,实际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笔者很高兴,表示非常乐意对该书做些修订再版。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我将其视作“第一只小板凳”。出版之初,目的明确。它是一种实践与探索,承载个人的学术理想与追求。我希望我的研究是有用的,并用行动致用。我通过出版这一途径来做实验,观察其过程与结果。该书出版之后,首先得到淮海工学院领导的肯定并告知可以申请著作出版资助。出版之后次年获得一定数额奖励,经过比较漫长的审批程序之后,第三年获得淮海工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两笔费用于我均是意外,先期的“投入”得到了良好补偿。该书先后获连云港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第三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著作类)三等奖。更为实在的影响,出版的前前后后,为自己“带着问题学习”、也为师友们“因材施教”提供了种种便利,得到诸多师友们的关爱与帮助,受益匪浅,由衷致谢! 此次再版对初版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进行了修订。感谢中联华文社科图书出版中心张金良先生,感谢本书再版过程中所有帮助我、支持我的所有人! 王启云 2012年2月8日 作者简介: 王启云 ,男, 1975 年 3 月生,淮海工学院图书馆馆员。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学士,图书馆学专业管理学硕士。图谋博客( http://libseeker.bokee.com/ )撰写者,《图书馆报》图林漫步专栏作者。曾在图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被《情报学报》 2006 年 2 期列为图情档学发文量最多的前 20 位学者;出版专著两部;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获连云港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第三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著作类)三等奖; 2007-2009 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会员。 内容简介: 作者基于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基础概念澄清及其评估现状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采用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剖析及国内相关实践案例分析,探讨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模型,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该书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整体方案进行剖析,概括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模型及其评估目标有一定针对性。作者根据一定的方法程序,提出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选择六所高校数字图书馆进行模拟评估,评分并据此阐述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认识和进一步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有科学性。 书后所附学位论文撰写博客日志,系统记录作者围绕《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的学习与研究历程,较好具备知识性与可读性,对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图书情报领域教师和学生有一定参考价值。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 / 王启云著. -- 北京 :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2.9 ISBN 978-7-5068-3059-1 Ⅰ. ①高… Ⅱ. ①王… Ⅲ. ①院校图书馆-数字图书 馆-图书馆工作-研究 Ⅳ. ①G258.6②G250.7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01898号 亚马逊售书地 址: http://www.amazon.cn/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王启云/dp/B00ADHU1H2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8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甲眼中的数字图书馆是什么模样?
libseeker 2012-10-26 09:25
摘编自:满足用户需求是数字图书馆的最高评价标准——访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张甲教授.http://www.sal.edu.cn/Info.asp?id=2273 数字图书馆本身是一种信息技术,即将传统文献资料电子化,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即通过数字化技术传授知识。它让以前那些孤立的载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信息能够广泛传播,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只要用心,任何人都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利用它来获取知识。满足用户需求是数字图书馆的最高评价标准。对于数字图书馆,早期大家对它的理解基本上就是纸本图书的数字化。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那么到底建成什么样才算是一所好的数字图书馆呢?对于硬件和技术,其实数字图书馆并没有特别的标准,因为技术的发展一定要与应用接轨,所以数字图书馆的最高标准应该反映在应用上,资源的公开使用才是其成功之处,读者的受益程度才是其衡量标准。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高度贡献,高度共享”,即每个图书馆都将自己的编目贡献出来,每个数据库都放在“云计算”环境中。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图书馆联盟的作用。但他特别指出,联盟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政策指导上,而不是直接提供具体的服务,否则可能会扩大浪费。 技术的应用方向和策略远比单纯的引进和使用更为重要。因为从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应用技术平均5年就需要进行重新评估,看看哪些需要放弃,哪些可以继续使用或进行改进。而技术的跟进和开发需要大量投资,是一件非常困难又必须十分慎重的事情。到底哪些技术需要引进?哪些不需要?这些都没有固定标准,图书馆在计划引进某种设备或技术时,需要重点考虑的不是已经有多少人在使用它,而是要考虑这项技术能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是不是能为更多的读者带来更便捷的服务。可以根据本馆的经费和人员等实际情况,定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看看哪些要尽快做,哪些可以等一等。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要避免走入一个误区,就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豪华的建筑外观和炫目的设备技术都不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应体现在为读者服务的水平上。各种工具的使用和环境的营造,都是为了与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否则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不会持久。资金和资源都是有限的,而服务是无限的,所以要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如果把有限的资金过多地投入到一次性投资中,势必会影响其他服务的质量。数字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流程,它的发展变化也体现在服务和管理上,需要大家在前进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理念。好的图书馆并不以外在条件为标准,而是要能深入满足读者需求。否则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好,也只能是一个有缺陷的图书馆。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方向一定要与教学和科研方向紧密结合,可以针对某个学科甚至是某个学科中的某个领域有选择地进行,如果不依靠读者,而只靠学科馆员来做,就容易将资源库建设得一般化和表面化。读者就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因为学校的教师水平高,图书馆的馆藏水平也必然高。 如今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采购投入很大,在这方面也可以更多地依赖读者。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会采用PDA(用户驱动采购)模式来采购电子书,这是一种以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为准则的藏书原则。 数字化时代让人们感觉图书馆好像越来越不重要了,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以前我们借书、查资料需要去图书馆,现在凭借技术手段不需要了,这只是说明图书馆的前台功能减弱了,但是图书馆融入教学和科研的服务功能没有变,只不过在形式上变得幕后化和无形化,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的好坏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服务意识和理念上。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发展固然重要,但科学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更为重要。 张甲先生简介:   张甲,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可莱仁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硕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管理学院博士课程。美国计算机国际编码协会个人会员,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元数据应用组(task force)成员。 1982~1984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统部助理馆员,1985~1986年任卡罗学院图书馆技术服务图书馆员, 1988~1991任杰克(GEAC)计算机公司系统分析程序员,1991~1994年任美国研究图书馆网络(RLG)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员,1994~2000年任 DIALOG信息服务公司数据库开发经理, 2001~2007年任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系统部系统软件研发人员,目前任职于霍普金斯大学系统部。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4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移动图书馆观察与思考
libseeker 2012-10-10 11:34
笔者新近买了一个华为U8836D手机,就移动图书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观察与思考。观察的途径大致包括:(1)较为认真的阅读数篇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文献;(2)阅读超星移动图书馆、汇文移动图书馆、重庆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手机图书馆》项目简介等资料;(3)通过图书馆网站体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图书馆等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4)其它系列测试。比如体验了《图书馆报》手机读报客户端(安卓端)、安卓读书,测试家庭、图书馆等环境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情况(考察无线网络、蓝牙及流量)。 随着通信技术进步和手机、ipad等大众化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手机已经成为除报纸、电台、电视、互联网以外的第五媒体。手机市场的发展非常快,手机用户直线上升,随着3G的实现,使文字信息专递不再是简单的短信文本,而是丰富的图文、声画并茂的文档。以苹果公司i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开始广泛应用,为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移动图书馆应用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移动图书馆是指移动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iPad)等,以无线接入方式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图书馆提供的手机移动网站服务:馆藏书目查询、图书借阅查询、图书预约和续借、学术资源检索、信息咨询、电子阅览室和研究室的座位查询与预约。读者使用手持移动终端有两个特点:检索和碎片化阅读。目前移动图书馆的功能主要受手机无线上网速度、屏幕尺寸、处理的速度及存储能力等因素影响。超星移动图书馆提出需要解决的两大关键技术:解决移动终端直接获取图书馆IP限制的全文资源问题、将各种数据库的PC界面整合为适合手机等移动终端应用的统一操作界面。 据南京移动公司2010年9月提供的数据,南京高校有102个校区,学生65万人,移动用户62万人(占学生总数95%)。又据同济大学图书馆2011年做的移动图书馆服务需求调查(回收了1346份有效问卷),被调查者中有94.7%的读者拥有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子书阅读器等),86.8%的读者使用手机上网。重庆大学“手机图书馆” 2007年底正式启用,实现如图书到期通知、续借、预约、查询等功能。西安交大移动图书馆于2011年7月19日正式开通,可通过手持设备即可登录图书馆网页,浏览、寻求所需要的资源。为了推广移动图书馆和学术资源发现服务,2012年10月9日起,图书馆提供IPAD 外借服务,出借周期为两种:7天借期(可预约、不续借),馆内体验(当天工作时间内归还)。2012年3月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发布了iPad借阅规则,2012年4月12日开始通过内部邮件向学生及教职员工提供外借,可借两周。 根据笔者的观察与体验,非常赞同史艳芬、冯莉对移动图书馆的总结与建议。“移动图书馆系统构建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由第三方开发统一的系统模式,存在服务模式单一化、固定化,受第三方系统设计限制不易开发个性化服务的问题。开展的移动服务以单向的资源查询检索或短信提醒服务为主,缺乏交互。移动服务系统除了使用校园网的WIFI网络外,主要使用的还是收费的手机服务网络,其稳定性和带宽远不如WIFI网络,减少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交互和流量,实现更大的适用范围和更低的访问流量势在必行。移动服务系统运行的移动设备类型多种多样,既有带WIFI功能的职能手机、iPad,也有普通的兼容WAP协议的手机,设备既有ISO系统,也有Android系统,应开发适应多种环境的系统。”移动图书馆发展需注意的问题及建议:构建模式方面,第三方构建模式,服务模式固定,受第三方系统设计限制,不易开发个性化服务,自主开发模式,受开发成本、兼容性、设备存储量等因素限制,应充分考虑第三方系统的个性化定制和开放性,探索多方协同合作模式;服务功能方面,服务单一,以单向的资源查询检索或短信提醒服务为主,应基于Ajax应用使读者使用体验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开展交互式的体验服务;格式设计方面,受屏幕尺寸、移动手机网络稳定性和带宽限制。应减少访问流量,采用自适应格式来适应不同屏幕大小的设备,更易阅读;系统设计方面,运行的移动设备类型多种多样。应针对不同系统的移动设备有所区分,可设置3G版本、2G版本等不同版本。 就个人观察到的情况,移动图书馆做的最好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移动图书馆,因为他们采取了多方协同合作模式,比如同超星移动图书馆、移动通信服务公司、数字资源供应商、校网络中心等的合作,学校无线网络覆盖良好,校外访问,教工可登录学校VPN,学生可登录图书馆VPN获取全文及更多内容,此外学校层面建设了移动数字校园。需要指出的是,移动图书馆并非图书馆的“专利”。安卓读书有六大功能,“最强在线阅读,免流量听书,千万免费书籍,字体任意选,低流量技术节省80%,DIY个性界面。”,“安卓手机最具人气,功能最全阅读软件,唯一通过趋势安全三项认证(安全认证、节电认证、低流量认证)的热门阅读器。”,笔者体验之后认为,其亦为一种类型的移动图书馆。 总之,移动图书馆就图书馆界来说,是通过WEB2.0技术及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对师生开展延伸服务。目前是一种有益的但非必要的延伸服务。不久的将来,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移动设备的进一步普及及相关服务的进一步成长与成熟(比如《图书馆报》的手机读报客户端之类APP),移动图书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史艳芬、冯莉.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调查与实践研究 .见:上海图书馆编.智慧城市与图书馆服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7:155-177 2 超星移动图书馆建设方案(超星数字图书馆提供) 3 西安交通大学移动图书馆.http://wap.lib.xjtu.edu.cn/ 为了推广移动图书馆和学术资源发现服务,图书馆将向东、西校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提供IPAD 外借服务。10月8日起开始正式运行,10月8日当天,出借的对象是参与 问卷调查的获奖读者(图书馆会提前公布名单)。10月9日起,其他读者可正常借还。出借周期为两种:(1)7天借期(可预约、不续借),(2)馆内体验(当天工作时间内归还)。 4 《图书馆报》手机读报客户端 安卓端 http://m.xhsmb.com/apk/tsgb2012.apk 苹果端 http://m.xhsmb.com/ipa/tsgb2012.ipa 5 华为(HUAWEI)闪耀 G500 Pro 3G手机(黑色)WCDMA/GSM 双卡双待.http://www.360buy.com/product/705734.html 6 西安交通大学移动图书馆首页wap.lib.xjtu.edu.cn 后记:此文在撰写过程中(用记事本),原本近3千字且快要写完,遭遇一次意外死机,导致近2千字无法恢复。重写远不如“一气呵成”的效果,只能写个大概。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5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图书馆忧思录
热度 2 libseeker 2012-7-5 10:38
关于苏州数图会(2012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暨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会议),笔者曾感概过:“心底起过涟漪。其实物理距离并不遥远,然而种种原因,似乎遥不可及。不管是数图离我,还是我离数图,总之为不识数且无图无真相。距离呀距离,是数学、是物理、还是化学……” 笔者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自2000年开始关注数字图书馆,有所学习、有所实践、有所思考。这十余年间,曾经兴奋过、憧憬过,也曾经无奈过、迷惘过,如今有些许失望与忧虑。 苏州数图会已经公开的部分(一共31个报告,实际为50多个,有些没公开),我花了些精力下载(下载地址: http://www.sal.edu.cn/2012/ycbg.asp )来,并为方便使用做了一些工作,比如里边有个网页文件是目录,文档为swf格式,文档的名字对应报告名字。我对这些资料非常珍惜,因为通过它,可以比较精准、便捷地了解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乃至高校图书馆发展动向。 我花了点时间进行学习,发现swf这种格式有其优点的一面,我是使用IE浏览器打开,可以打印、放大,阅读效果挺好,只是复制起来相对更费劲一点,此外就是原始PPT中动态演示转静态显示存在覆盖问题(导致部分信息丢失)。 当前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有哪些呢?有关报告的主题可以管窥一斑。比如智慧图书馆、关联数据、研究数据管理、E-Science、机构仓储(机构知识库)、发现服务系统、数字知识环境、开源系统、电子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手机移动数字图书馆) 、科学数据、体感图书馆、云计算、语义网、特色数据库……报告中还有一个高频词为“大数据”。最吸引笔者眼球的为智慧图书馆、体感图书馆、大数据。 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呢?曾有人评论数字图书馆评估研究,大意为“有啥好评估的,不就看谁买的数字资源多?”。其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而且直至今天有关数字图书馆评估,基本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实践严重缺乏。那是个问题。当前的网络环境并不理想,不少资源限制访问(需要“翻墙”等)。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总体来说做得比较好。但当前仍存在不少高校图书馆,连一些基础服务(比如图书馆网站建设与服务)都不尽人意,解决数字资源的校外访问问题的为数不多。据个人了解,数字图书馆建设,不少高校图书馆可作为的空间狭小,比如服务器的管理权不在图书馆;图书馆技术人员占所在图书馆从业人员比重超过5%的为数不多,且多忙于事务性工作。至于数字图书馆研究,“炒概念”的问题相对更加突出,即“不断地炒作概念和术语,而不是沉下心去进行艰苦研究;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二是满足发表论文的要求。”。何谓炒概念?大意是指没有具体的业务,仅仅是有一个好的理念、好的创意(或者想法),然后在大众媒体(如新闻媒介、公开出版物等)炒作,说这个如何如何的了不得(比如能够盈利、能够有好的前景),其实是没谱的事情。 当前繁荣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一定程度上,窃以为系密切跟踪新技术(信息技术前沿)及探索新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笔者认为,仅满足于此是不够的,需要融合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的优势进行“化学合成”,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进。 以上忧思,系井蛙之见,不当之处,希望得到诸位的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306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再版说明
libseeker 2012-2-10 08:52
再版说明 2011 年 11 月收到xx图书出版中心《关于对已出版著作进行重新出版推广的商洽函》,告知拙作《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9 )被遴选为优秀著作,由x出版社进行重新出版。笔者很高兴,表示非常乐意对该书做些修订再版。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我将其视作“第一只小板凳”。出版之初,目的明确。它是一种实践与探索,承载个人的学术理想与追求。我希望我的研究是有用的,并用行动致用。我通过出版这一途径来做实验,观察其过程与结果。该书出版之后,首先得到所在学校领导的肯定并告知可以申请著作出版资助。出版之后次年获得一定数额奖励,经过比较漫长的审批程序之后,第三年获得所在学校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两笔费用于我均是意外,先期的“投入”得到了良好补偿。该书先后获连云港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第三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著作类)三等奖。更为实在的影响,出版的前前后后,为自己“带着问题学习”、也为师友们“因材施教”提供了种种便利,得到诸多师友们的关爱与帮助,受益匪浅,由衷致谢! 此次再版对初版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进行了修订。感谢xx图书出版中心张先生,感谢本书再版过程中所有帮助我、支持我的所有人! 王启云 2012 年 2 月 8 日 附笔:拙作能获得再版机会,纯属意料之外。图书出版之后,没能实施进一步的研究,倒是收集了好些书评,不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修订过程中,笔者较为全面的重温师友们所提宝贵意见和建议,试图在再版时改进,目前所能做到的非常有限,完善的只是一些枝节性的内容。笔者的心情是忐忑的,虽然内心颇为珍惜如此“改过自新”的机会,但囿于个人能力与精力远未尽意。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2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模式的思考
热度 1 libseeker 2011-12-1 11:14
近段时间,笔者在思考考察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从哪些方面考察?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通常涵盖数字馆藏、服务、技术、管理、综合效益等方面。结合个人的实践与思考,直觉告诉笔者,不妨从高校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模式入手做点预调查,兴许可以“一叶知秋”。 高校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模式,更多的属于管理问题,更具体则为设备管理。它同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高校图书馆服务器最为核心的是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服务器、图书馆公共查询系统(OPAC)服务器、图书馆网站服务器,此外就是各种各样的数字资源(通过购买、自建、共享、挖掘等多种手段建设的数字资源)服务器。目前有近2000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700多所,其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模式种种,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水平亦是参差不齐。 某校的图书馆服务器管理大致如下。图书馆技术部管理服务器,但与学校信息中心(曾用名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联系密切,信息中心与图书馆属于学校平行的直属单位,而且两个部门分属不同的副校长分管。信息中心职责为“全校信息化建设,网络运行保障及维护,全校服务器管理(含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校园网后台建设,一卡通建设与管理,外语调频电台管理。”里边的沟通问题真是错综复杂。本来最理想的沟通是图书馆技术部负责人直接与网络管理负责人沟通,现实中这种沟通困难重重。比较标准的沟通方式是:技术部负责人-图书馆分管馆长-图书馆馆长-信息中心主任-信息中心网络管理分管主任-信息中心网络管理负责人。这已是六层沟通了,有时还得由分管校长出面协调。以上七级人员中,通常还有人事变动的问题。另一方面,具体到图书馆内,还有其它业务部门同技术部负责人沟通的问题。此种情形下,办事效率可想而知。举个小例子,图书馆数字资源校外访问问题,因为图书馆网络管理的权限非常有限,提供不了VPN服务或其它代理服务,多年来这个小问题都悬而未决。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在有关法律法规许可的前提下提供数字资源的校外访问是无条件的。 就“高校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模式”问题。笔者在大旗地下QQ群作了一个微调查,有14位做了回答。问题为“我试图作一个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模式小调查。请问贵馆的服务器是托管在网络信息中心(或者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与图书馆行政级别平行的机构)么?”答案如下:(1)我校(A校区)服务器自己管理,江苏科技大学(B校区)服务器托管在网路中心机房,有需要时自己去机房调试。(2)网络中心属于图书馆。(3)不是的。在馆内。(4)我们目前是服务器由图书馆独立管理,但据说学校想把服务器交给信息中心托管。(5)学校的信息中心想把图书馆的服务器交给他们管理,馆长就让我们了解下其他馆对服务器的管理模式,和你的调查内容相同,希望你的调查结果能分享,谢谢!(6)我们的服务器放在技术部那里。(7)我们的服务器放在学校网络中心的机房里,但我们自己管理。(8)我们是放在自己的机房,学校其他部门都是放在校网中心托管了。(9)校网中心托管。(10)网络中心机房就在图书馆,我们的服务器放在学校网络中心的机房里,但我们自己管理。(11)所有服务器自己管理。(12)图书馆网页服务器由学校托管,网络中心和图书馆行政级别平行的机构,其它的服务器由图书馆管理。(13)网络信息中心和图书馆合作。(14)我馆服务器就在图书馆内,由馆内技术部同志维护。未托管。(15)图书馆自己负责管理,出口由学校网络中心给。 以上答案提供者所在单位有两所985高校、两所211高校、多所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类院校。给我的印象是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权限越大的机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水平更高。通过以上答案,还可以发现一个趋势:网络信息中心(或者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与图书馆行政级别平行的机构)负责“全校服务器管理(含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越来越多,高校图书馆对服务器管理的权限日渐萎缩。 透过以上现状,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前景不甚乐观。根据“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笔者倒不是狭隘的以图书馆为中心,因为无论如何高校图书馆只是学校的一个机构,要讲大局,笔者只是在提出问题,比如:图书馆还要成为网络信息中心的辅助机构吗?图书馆如何审时度势有所作为?网络信息中心做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思想准备了吗?…… 一点零碎的思考,亟待方家教正。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3888 次阅读|2 个评论
闲话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
热度 2 libseeker 2011-10-26 10:39
笔者从2000年开始持续关注数字图书馆研究,有所实践,有所思考。然而就什么是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并不清晰。曾试图求教同好,似乎亦含糊其辞。数字图书馆一路走来,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直观的感受是时下的信息技术设备、网速、存储等较十年前有巨大的进步。 笔者通过读秀平台“知识”搜索“数字图书馆”与“关键技术”,得到专题聚类信息589条,其中图书相关79篇、期刊相关345篇、报纸相关2篇、文档相关15篇、学位论文相关25篇、会议论文相关11篇。这些文献排除重复的部分,文献量也不小,但是总体说来信息质量不高,大多是一知半解的、零碎的、片面的,甚至是过时的。其中有一篇《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 http://navi.nlc.gov.cn:8080/WEB_GT/Resource/p106.ppt )信息质量比较高,署名是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但我知道该文献是“编著”的,其中不少内容是熟悉的,没有注明信息来源。笔者打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著”。 要回答什么是关键技术?先得了解什么是核心技术?核心是指中心的主要的,关键是指最关紧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数字图书馆核心技术分3类:(1)以系统为中心的核心技术。数字图书馆必须利用高端服务器、多类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存储系统、将面向对象的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的知识组织和调度系统相结合,建立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可管理性和高可用性以及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和群体。包括:基于并行和集群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中心服务器;通用数字对象命名体系的设计和实现;大型分布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宽带网络、P2P网络等相关技术;通用数字图书馆支撑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信息安全机制和技术;海量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压缩、表现和数字化技术等;基于分布、异构、海量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的研究和设计;基于多种主体(Agent)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中间件技术;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2) 以内容为中心的核心技术。以内容和收藏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注重于更好理解并完善获取新的电子内容和收藏的途径,鼓励跨学科研究,鼓励所有学科领域的参与。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是内容建设,也就是用一套中性技术(例如:XML)对数字知识内容资源加以组织与管理。具有超大规模、分布式的、可扩展的多媒体知识资源库,是发挥数字图书馆作用的基础;加工内容资源必须采用多种国际标准与工业规范去标引和组织,以达到一次加工、长期使用、以及多种内容资源可互操作的目的。包括:元数据的标准和规范;知识资源(含声、像、图、文)的通用型加工系统;语法层次的大容量文献自动采集;自动篇名生成、自动标引、自动文摘生成的实用化技术;知识概念(语义)体系的建立(实现语义层次的自动标引、自动文摘生成);分布式藏品元数据的聚集与元数据库的构建;超大规模多媒体数字资源的长久保存、归档和存储管理技术,包括档案系统等;数字内容藏品的版权管理系统;数字对象和媒体的新型经济与商务模型研究;与创建和使用数字收藏有关的社会经济法律问题的技术、方法、过程。(3) 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技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以不断改善用户服务为最终目标,必须为用户在知识发现与利用上提供高效方便的工具,并且使得用户可方便地透过数字图书馆的多个资源库无缝获取所需的知识。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试图进一步了解数字图书馆在增强人类在创造、探索、使用信息方面的活动中的影响和潜力,并促进为这些活动设计的技术的研究。包括:先进的高效导航系统;适用于TB级数据的高效搜索引擎;开发实用的多语言、多文字、多文化以及个性化用户界面;个性化、智能的主动服务技术; 保证藏品的安全和完整性技术;包括信息过滤系统;隐私权保护技术;实现数字图书馆群与科学数据库群内容的集成性服务;对新型媒体知识产权处理形成合乎法律框架的新的经济和商业模型;用户工具软件;基于因特网的协同工作技术和工具用户和可使用性研究,包括人-机交互、以人为中介的交流、有特殊需求的用户和机构。 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分6类:(1)分布式技术,如网格技术、P2P。网格是把整个网络整合成一台虚拟的巨大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文献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等的全面共享。总之,网格可以实现分布在全球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各种信息知识资源全面的连通,达到资源的最大共享。(2)智能技术,如人工智能、知识网络、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利用智能技术中的专家系统、语义网络等可实现:智能参考咨询;智能藏书决策(采访)、决策支持;智能分编;智能标引;智能搜索;智能信息推送等。专家系统由开发环境、咨询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四大主要部件为:知识库、推理机、用户接口、动态库(3)开放源码,如自动化系统、服务软件。开放源码(open source)软件是一个新名词,它被定义为描述其源代码可以被公众使用的软件,并且此软件的使用、修改和分发也不受许可证的限制。开放源码软件通常是有版权(copy-right)的,它的许可证可能包含这样一些限制:着意保护它的开放源码状态,著者身份的公告,或者开发的控制。美国OSI(Open Source Initiative)是国际公认的开放源码产业模式的非官方、非赢利的社会团体,在业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声明为“开放源码”的软件可以由OSI给予认证标志。(4)数据挖掘、数据仓库,如自建数据库、联机检索、智能标引。数据挖掘是从数据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其目的是帮助决策者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发现被忽略的要素,而这些信息对于预测趋势及决策行为是十分有用的。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之间的关系:数据仓库是数据挖掘的基础,数据挖掘促进并指导数据仓库的建设。(5)虚拟技术,如虚拟现实、虚拟学习( e-Learning )。提供虚拟学习、虚拟实习、虚拟考试的环境。(6)其他技术。如信息的传递技术、压缩技术;权限管理技术;WEB2.0技术;信息抽取技术;IPv6技术;数字图书馆的支撑技术(系统集成、网络、web、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系统安全)。 以上描述,关于数字图书馆核心技术的比较全面系统,但关于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的则很飘忽(有车轱辘式之嫌),笔者并不完全赞同,有部分原因是囿于自身学识,对其中若干技术知之甚少,但不容否认的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应该是数字图书馆核心技术的真子集。任何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只是采用部分技术,而“关键技术”也只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发展的概念。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教正!
个人分类: 数图研究|5119 次阅读|2 个评论
数图研究感怀
libseeker 2011-9-24 08:57
9月14日读张晓林先生《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并进行了摘编(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58521589.html )。后来先是发现有该文视频(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58541965.html ),再后来才知道该文最早在6月份的2011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暨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作报告。而该会议的全套资料第一时间就分享(下载)了,但在我的电脑沉睡了近3个月! 从2000年开始就与数图研究结缘,此后的10年时间都在从事着相关学习、实践与思考。在那十年时光里,尤其铭感不忘的是Keven先生的栽培,不仅言传身教,还曾提供过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比如2006年数字图书馆前言问题高级研讨班、2007年中美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数次图书馆2.0会议等等。在师友们的关爱与帮助下,我回馈给大家的是:有关数图研究发表过数十篇的论文,出版过一本书;坚持撰写“图谋博客”( http://libseeker.bokee .com )7年,其中有为数图研究的研究与实践贡献绵薄之力的努力。说来惭愧,部分因为现实的不如意,我日渐疏离数图研究。然而这种“疏离”,于心不忍,于心不安。 近日我在纠结是否再次申报教育部项目?如何选题?一筹莫展之际,有位老师邀请我参加其承担的项目,经交流发现是数图研究方面的,而且确实有些前期研究基础,我希望通过科研合作有所进步,表示愿意加入。“2011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暨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资料方再度进入视线。此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浏览,资料内涵丰富、高度凝聚国内外数图研究专家们(包括以图书馆为目标用户的数图产品商家)的智慧,笔者十分喜爱,有所收获,有所感慨。简单描述为:收获是让我感到我还应该继续数图研究;感慨是虽坐井观天,浮云蔽日,但仍应“风物长宜放眼量”。 为什么有此感慨?最直接的是笔者曾于2003年7月撰写《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的应用》,其时,笔者以为国内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尚很遥远。短短数年间,国内应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越来越多,应用的面亦愈来愈宽,愈来愈受用户的欢迎,可谓梦想照进现实。若干先进的理念与技术研究成果,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 解决了“意义追问”或“价值关怀”,我将继续我的数图研究之旅,希望它简单、快乐。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
热度 2 libseeker 2011-9-17 12:01
王雪茅先生(美国艾莫里大学常务副馆长)在“2011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暨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关于《从合作到共同拥有,21世纪图书馆的新型工作模式》的报告中,呼吁国内图书馆关注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 经检索发现,台湾林泰宏在第一时间做了介绍。(“图有其表 在第一時間已經做了介紹”但链接已无法访问。 )总体来说,国内关注似乎并不多。特此再作一介绍。 What is HathiTrust? HathiTrust makes the digitized collections of some of the nation’s great research libraries available for all. HathiTrust was initially conceived as a collabo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versities of the 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 and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to establish a repository for those universities to archive and share their digitized collections. HathiTrust will quickly expand to include additional partners and to provide those partners with an easy means to archive their digital content. What does the name "HathiTrust" mean? Hathi (pronounced hah-tee) is the Hindi word for elephant, an animal highly regarded for its memory, wisdom, and strength. Trust is a core value of research libraries and one of their greatest assets. In combination, the words convey the key benefits researchers can expect from a first-of-its-kind shared digital repository. “Hathi (念做 hah-tee) 在印度语里是大象的意思,因为其记忆力、智慧、及力量的象征而受到相当的敬重。信任(Trust) 是研究型图书馆(research libraries) 的核心价值,也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结合起來,Hathi 这个字传达了研究者可以期待自这个首开先例的分享式数位典藏所获得的主要好处(benefits)。”(林泰宏译)且根据林泰宏先生的发现,University of Michigan 的 MBooks 就是 HathiTrust 的前身。 HathiTrust Digital Library http://www.hathitrust.org/about HathiTrust is a partnership of major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libraries working to ensure that the cultural record is preserved and accessible long into the future. There are more than fifty partners in HathiTrust, and membership is open to institutions worldwide. Currently Digitized 9,609,937 total volumes 5,109,036 book titles 251,863 serial titles 3,363,477,950 pages 431 terabytes 114 miles 7,808 tons 2,624,002 volumes (~27% of total) in the public domain View visualizations of HathiTrust Our Partnership HathiTrust began in 2008 as a collabo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versities of the 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 and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to establish a repository to archive and share their digitized collections. HathiTrust has quickly expanded to include additional partners and to provide those partners with an easy means to archive their digital content. The initial focus of the partnership has been on preserving and providing access to digitized book and journal content from the partner library collections. This includes both in copyright and public domain materials digitized by Google, the Internet Archive, and Microsoft, as well as through in-house initiatives. The partners aim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archive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develop shared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and developing their digital and print holdings in a collaborative way. The primary community that HathiTrust serves are the members (faculty, students, and users) of its partners libraries, but the materials in HathiTrust are available to all to the extent permitted by law and contracts, providing the published record as a public good to users around the world. 相关资料 : 1 林泰宏.HathiTrust数位典藏计划.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8/11/19/763/ 2 HathiTrust数字仓库项目概述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9年7期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12872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字图书馆专家报告高清视频辑
热度 2 libseeker 2011-9-17 08:07
图谋按:根据图林丫枝提供的线索,发现huoshang0008上传了“2011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暨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大量报告高清视频(有40多个,本辑辑录23个),主讲人包括张晓林、刘炜、曾蕾、秦健、张甲、朱强等数十位知名专家。特此作一辑录,以利分享,并藉此由衷感谢视频上传者及专家们的奉献。 1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张晓林(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E2NTY4.html (50:02) (相关资料: a《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全文下载 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 928488.html?from=likeretcode=0 (wjew提供) 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中国 图书馆学报.2011(5):4-11 b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58521589.html (图谋摘编) c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学报校审稿 ).pdf http://ir.las.ac.cn/handle/12502/3881 ) 2 移动图书馆的业务模式—刘炜(上海图书馆副馆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E3Nzg4.html (52:58) 3 从合作到共同拥有,21世纪图书馆的新型工作模式—王雪茅(美国艾莫里大学常务副馆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IyNDQw.html (39:24) 4 影响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张甲(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系统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MyOTg4.html (35:42) 5 公共图书馆的转型—陈力(中国图书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MzNzUy.html (31:29) 6 图书馆关联数据发展近况—曾蕾(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图书情报学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MzMDEy.html (41:50) 7 MetaLibPlus—基于Primo界面的学术资源门户—沈辅成(Ex Libris北京首席代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MyNjA0.html (32:49) 8 数据服务的基础,探索和展望—清华大学发现系统调研分析和探索实践—窦天芳(清华大学图书馆系统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I0NjMy.html (41:20) 9 信息体验—林夏(Drexel University I-Schoo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MzMjQ4.html (34:53) 10 泛在信息社会和泛在图书馆服务—朱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高效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MyODA0.html (28:57) 11 图书馆资源的便捷发现与深度整合—聂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MxMDQ0.html (46:14) 12 图书馆移动网站设计和软件选择和设计—张东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图书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I0MjQw.html (42:51) 13 数字出版与图书馆—孙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MyMjA4.html (39:10) 14 西南交通大学数字图书馆虚拟容灾服务系统建设与私有云服务系统设计—李宁(西南交大图书馆系统技术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MxODg4.html (31:31) 15 基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数字资源集成—郭建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系统技术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MwODIw.html (31:34) 16 目前影响图书馆数据变革的有关标准和准标准—曾蕾(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IyOTg0.html (1:00:05) 17 融入智慧校园的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郑巧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E5NzQ0.html (45:56) 18 e-Science图书馆服务前沿:学术图书馆的新创举—秦健(美国雪城大学信息研究学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E4MTMy.html (49:34) 19 云计算及其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陈兴蜀(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与可信研究所所长、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E5NjQw.html (44:24) 20 关于电子资源分类的讨论—萧德洪(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E2MTM2.html (29:34) 21 机构知识库的最后一公里?—钱建立(西安知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I1ODY0.html (21:20) 22 论学术共享空间的构建—任树怀(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IyNDg0.html (31:11) 23 从Google和Facebook的发展看图书馆服务的集成与分布—姜爱蓉(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E3ODAw.html (40:15) 更多参见: huoshang0008的空间. http://i.youku.com/u/profile/type/video/id/UMjQ1ODg2NDQ=?page=1 相关资料 : 简单实用的优酷视频下载方法 http://www.cnblogs.com/chinhr/archive/2008/12/12/1353549.html 有些视频看了想下载,但无奈怎么搜都找不到下载资源(找到当然最好啦),只好直接在视频网上下啦。 以优酷为例: 一,打开 http://www.flvcd.com/ ( 微视频/音乐专辑批量打包 解析下载门户); 二,打开看中的优酷的视频网页,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0OTMyNzY=.html ,把这个网址复制下来,粘贴到步骤一的网页的空框里,按下“开始go”,很快就会得到下载地址,在下载地址上按下右键,可选择下载方式,下载好后,用影音风暴打开就行了; 三,有的视频比较长,优酷会把它分为好几部分,想合并的话可按照下载网页的说明来做,合并之后视频很完整的,我就不多说啦。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4899 次阅读|2 个评论
何为科学数据?
热度 2 libseeker 2011-9-15 12:07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5期两篇文章涉及一个新概念——科学数据(Digital research data)。作者分别为张晓林和李晓辉。根据阅读两篇文献的参考文献,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引进的新概念,更加赞同翻译为“科学数据”。何为科学数据? 张文在论述“教育科研信息的内容形态变化”时提及科学数据:科学数据的数字化、网络化组织利用正在高速发展。数据(包括各种数值型、事实型和文字型数据)一直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产出,是科学出版的重要内容(包括嵌入到论文、专著中的复杂数据),是科学研究与教育的基本信息资源。” 李文中篇名有科研数据,“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内涵”中有科研数据的定义:“科研数据(Research Data)是指数字形式的研究数据,包括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能存贮在计算机上的任何数据,也包括能转换成数字形式的非数字形式的数据。如传感器读取的数据、遥感勘测数据、调研结果、神经图像、实验数据及来自测试模型的仿真数据等。格式有文本的、数值型的、多媒体的、也包括模型和软件等。有效的科研数据管理具有保护数据免于丢失、提高数据曝光度,传播和出版成果、实现数据共享、对科学质疑公开、鼓励观点的多样性、节约科研成本、完成研究资助方的要求等诸多意义。” 李文定义的参考文献已不能访问,但可以访问其上级链接及相关文档(ANU DM Manual (PDF) )。ANU(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定义是:“Digital Research Data is not just numbers stored in spreadsheets, but virtually anything that can be stored on a computer. For example: digital photographs, video, survey results, documentation, etcetera. All researchers have digital data. At the least, a researcher will have their publications and electronic copies of academic articles.”(图谋译:科学数据不是只是存储在电子表格中的数字,而是几乎任何可以存储在计算机里的信息。比如:数码照片、视频、调查结果、文档等等。所有研究人员均有数字数据。任何一个研究人员最起码拥有他自己的出版物及学术论文的电子稿。) 笔者认为“科学数据”与“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有密切的关联,而且似乎是一种颠覆式发展,属于“破坏性技术(Discruptive Technologies)”范畴。而且“科学数据”的理论与实践并非坦途,单单是对概念的认识与把握,可能同“机构库”一样没有统一的定义,甚至没有统一的“称谓”。即便如此,“科学数据”会是一个研究热点,是值得包括图书馆界内的社会各界研究与关注的。 参考文献 : 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2 李晓辉.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模式探讨.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6-52 http://ilp.anu.edu.au/dm/ 相关资料 : 美国的科学数据网 http://www.data.gov/ 英国的科研与教育数据服务网 http://www.jisc.ac.uk/whatwedo/topics/dataservices.aspx Harvard-MIT Data center http://hmdc.harvard.edu/ ANU data management manual:Managing digital research data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http://ilp.anu.edu.au/dm/ANU_DM_Manual_v10.09.17-63_2010-09-17.pdf Digital Research Data (Digital Research Data is not just numbers stored in spreadsheets, but virtually anything that can be stored on a computer. For example: digital photographs, video, survey results, documentation, etcetera. All researchers have digital data. At the least, a researcher will have their publications and electronic copies of academic articles.) Throughout this document, ‘data’ will refer to digital research data. Digital research data is any data that is created during research that can be stored on a computer. This includes field notes, analog recordings, and non-digital images as they can be converted to digital images. Physical data such as biological specimens, soil samples etc. are not considered. Digital research data can additionally include: ? Numerical data: instrument measurements, survey responses. ? Documentation: Publications, experimental methods, field notes, analytical methods, technical reports, dataset descriptions. ? Digital Images: photographs, diagrams, graphs. ? Digital Audio: Sound data, interviews, wildlife recordings, language recordings. ? Digital Video: High-speed recordings, interviews. ? Configuration Data: Configuration and optimization settings for simulation and in-silico experimentation.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60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
热度 2 libseeker 2011-9-14 16:47
摘编自: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2 文章在引入破坏性技术概念后,描述了可能颠覆当前数字图书馆模式的技术、需求与机制,包括数字学术出版、科学数据、语义化出版等新技术,弱信息需求下模糊探索、战略性阅读下计算分析和研究性合作式学习下动态信息交互等新需求,以及图书馆同质化、业务外包与众包、价值证明压力等运营机制新挑战,建议采取驾驭“破坏与颠覆”的态度、观念,预测可能的战略发展方向。 破坏性技术(Discruptive Technologies)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泛指那些有助于创造新价值、开辟新市场,而且逐步或者迅速地颠覆原有的市场格局、取代原有技术的新技术。“技术”应作广义理解,包括方法、工具、模式和机制等。 可能颠覆数字图书馆的破坏性技术,必须跳出我们所理解和运营的数字图书馆框架(文献的数字化、文献的组织与保存、文献检索与传递以及围绕“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的咨询与素质教育等),关注那些可能创造新价值、开辟新市场、颠覆原有市场格局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和新机制:(1)教育科研信息的内容形态变化。数字化出版——数字学术文献已经成为科技教育用户依赖的用以学习与创造的基本保障;科学数据——科学数据的数字化、网络化组织利用正在高速发展;语义化出版——在科学内容创作与出版时,对其中的知识对象与知识关系进行鉴别和标引,并把解析逻辑与结果作为内容出版的有机组成部分,支持语义化出版。(2)用户利用信息的基本方式变化。科技创新战略转变——科技创新正走向自主创新和针对重大问题的战略创新,正在走向创新价值链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造等多个环节的转移转换创新。支持高影响力的“弱信息”需求:在数字信息和网络检索能力的支持下,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弱信息”(弱信息是那种问题结构模糊、知识范围不清晰、缺乏明确且系统的检索发现步骤、需要动态解构和探索大量文献内容才可能部分满足的信息需求。)需求。支持高影响力的“战略性阅读”需求——在面对重大复杂问题和自主创新挑战时,科研人员和科技决策者越来越依赖“战略性阅读”来帮助他们梳理科技发展的结构,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探索和决定所需要的方向与路径;支持高效率的交互合作学习——未来的学校将会像开源软件社区一样,开放、交互、动态、问题驱动和创造驱动,需要信息的支持动态交互知识构建的信息服务。(3)运营环境的釜底抽薪式变化。馆藏的非本地化——数字图书馆带来了“馆藏”的“非本地化”以及基础服务的“无差别化”。服务的外包和众包——“不得不为”的经济节俭措施逐步变成一种在有限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贡献力度的战略;证明自己价值和创造更大价值的压力——数字图书馆带来了人们对图书馆价值进行的重新认识和解读。 驾驭“破坏与颠覆”的策略:(1)“破坏和颠覆”自己是根本的驾驭之道。应该用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去发现破坏性技术,主动利用这些技术去发展新的服务、创造新的价值、开辟新的市场,从自我循环自我发展到开放创新、转型发展,从而“驾驭”颠覆性趋势。(2)“破坏和颠覆”自己需要转变世界观。从以图书馆及其资源为中心到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文献检索观到应用观,通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能力来支持各种用户对信息的各种利用需要,不断提升对用户的贡献力度;重新思考什么是现代和未来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从数字图书馆到e-Knowledge。(3)寻求“破坏和颠覆”的战略方向。不同的图书馆应有不同的战略方向。国家科学图书馆拟通过战略创新实现知识服务模式的进一步转变与突破,尤其是集成海量数字资源、依赖灵活分析计算、嵌入个性化创新过程、支撑知识发现与情报计算。 相关文献 : 视频: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 势—张晓林(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3NTE2NTY4.html (50分钟)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全文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928488.html?from=likeretcode=0 (wjew提供) 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1
795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IEEE与Access Innovations合作对Xplore数字图书馆进行重新索引
热度 2 timy 2011-8-10 16:23
From: http://www.infotech.ac.cn/CN/item/showItemDetail.do?id=243 IEEE与Access Innovations合作对Xplore数字图书馆进行重新索引 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与数据和内容管理行业的领导者Access Innovation合作,对IEEE Xplore数字图书馆数据库280万篇文章中的近210万篇IEEE出版文献重新进行了全面索引。 IEEE Xplore数据库包含IEEE的出版物来自于38个专业团体和7个技术委员会的出版机构,这些出版机构向160个国家的40万成员提供服务。2010年,IEEE共发布了1 300余个标准、发起或者资助举办了1 200余个会议。目前,Xplore数字图书馆包含2 828 776篇文章,其中约210万(74%)由IEEE出版。其余的文章来自于IET(工程技术学会)、AIP/AVS 应用物理学图书馆和IBM研究和发展期刊。 这是IEEE和Access Innovations之间的第7次重要合作。自2006年开始,Access完成了为期6年的IEEE叙词表更新工作。 “我们与Access Innovations的长期合作代表我们共同承诺致力于使我们的资源和IEEE多年积累的大量知识和信息成为可访问的有价值的资源,为此,我们将继续尽最大的努力。”IEEE索引和数据产品经理Adam D. Philippidis说。 要完成这次最新的项目,Access Innovations使用了一个数据协调元数据(Data Harmony Metadata)抽取器来判定文章的内容类型,并建立一个改进的规则库以识别文章内容类型,从而使得每一个特定类型的内容都能够使用IEEE叙词表以特定的方法被索引。 使用M.A.I(机器辅助索引)能提供高精确度、基于规则的索引(文本分类)内容类型。M.A.I是Access Innovations的知识管理产品数据协调元数据系列工具中的一部分。 Access Innovations还查看了IEEE叙词表所有词条的使用情况。最终,Access Innovations就进一步改进IEEE叙词表提出了如下建议:通过提供差异分析来识别没有被专门覆盖的领域以及词条重用情况。 Philippidis总结说:“我们非常感谢Access员工的辛勤工作,他们增强了Xplore的可检索性,改善了Xplore改进版本的发现能力。这一改进版本稍后就将提供给我们的合作成员。” 编译自:http://www.accessinn.com/library/news/11-02-25-IEEE-Collaborates-with-AII-to-Re-index-Xplore-Digital-Library.html
个人分类: 信息组织|2933 次阅读|5 个评论
机构库在哪里?
libseeker 2011-8-9 10:57
读武夷山先生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71536 ),文末“台湾大学跃升为世界第7位,令人吃惊。大陆最棒的仍旧是厦门大学,位于世界252位,比上一榜还要靠后。再问一次,那些口口声声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著名高校,你们的机构知识库在哪里?”笔者留言:国内有关机构知识库的论文倒是丰富的一塌糊涂。 题名中含“机构知识库” 203篇;含“机构库”52篇;含“机构典藏库”3篇。2004年以来,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曾做、在做或者计划做“机构库”建设,笔者认为属于特色数据库建设范畴,种种原因,不少建设项目要么默默无闻,要么虎头蛇尾,要么昙花一现……武先生的回复是:“做实事的少。(机构知识库)不作为特色库,而作为OA潮流的一部分看待较好。” 武先生博文,邹晓辉先生评论:“开放知识库的建设是需要智慧融通融合才行的。只有资金并不能保证就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可以拿出来开放或与人分享。我一直使用国际上的一些很好的开放知识库(其中也包括话语的那一个),我的感觉是:网上开放的这些知识库背后的人才,尤其是他们开阔的胸怀。这是只有小农意识的人或机构所无法想象的。为什么国内几十年出不了诺贝尔科学奖、菲尔茨和沃尔夫数学奖、图灵计算机科学奖这样的顶尖人才?这不仅仅是钱或有无经济资本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对待独立创新人员的态度和如何真正地关心并扶持他们的问题。 ” 有一名网友针对我的留言匿名评论:“1.机构库必是以‘自存储’方式收集资源,本质上是一个交流平台;2.机构库在内容上未必有特色。因此,机构库与特色库应是两个概念。”我的回复:“ 关于机构库是什么的问题。楼上认为是交流平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OA(开放存取)。个人以为实质依然是“特色数据库”,因为其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与特色库建设是一样的,使用范围也是基本一致的(比如局限于校园网范围内)。当前的机构库距离OA有很大距离,知识产权问题的处理是若干高校机构库建设的一个瓶颈。” 关于机构库,出于研究兴趣(数字图书馆)及实际工作(具体的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本人自从2004年起,进行过持续的关注与思考(参见文末“相关资料”)。笔者以为,台湾地区机构典藏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是以台湾大学图书馆为首。这些年是我们大陆地区的首选“研究对象”,甚至可以说是大陆地区机构库建设的“标杆”。他们发展至今天,也是充满艰辛。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会这样表述:有计划、有协作、真持续。而且可以进一步形象理解为那是台湾地区“高校图工委”工作成果。大陆机构库实践真的“冷”吗?图谋存疑。先从概念说起,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甚至没有统一的“称谓”。台湾地区至少在实践层面算是高度统一,统称为“机构典藏”,大陆地区的机构库呈现形式可以是千姿百态,比如高校文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本校)、若干以高校本身的研究产出为数据来源的特色数据库等等。据笔者观察及与同行的交流,有不少高校在机构库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其中不乏实实在在作为的,在踏踏实实地循序渐进),或者打算有所作为。大陆机构库实践之难,已有许多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作为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一部分,机构库的建设:需要主管校长的支持;需要图书馆领导(班子)的支持,馆领导频繁更迭,持续发展多成幻影;需要培养业务骨干,依赖业务骨干,“一个萝卜一个坑”岗位设置基础之上,还需要有意识的养成能胜任研发任务的特别“战斗队”或“工作组”。各省的图工委、教育部图工委、各级图书馆学(协)会乃至其它主管机构能够提供些指导和帮助,那就更加给力了。 机构库建设面对的系列问题包括:法律问题;知识产权问题;软件产权可通过采用开源系统解决;资源内容产权,必须由机构仓储建设者与资源所有者达成协议;资源内容是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机构保密隐私等问题;建议由机构的相关人员负责对资源内容进行审定;质量控制问题;人工控制机制;软件自动控制机制;费用问题;在建设平台之前,应有明确的资金支持计划;联合建设机制问题;建立机构与图书馆联合建设、共同管理机制,合理解决机构知识产权、隐私保护等问题等等。 大中华地区机构库建设方面表现最好的是台湾大学(53位)。“台湾大学于2007年9月开始机构典藏的校内推广,目前可检索到的全文数量为43474篇(根据2009年12月6日OpenDOAR,台湾大学文献总量136252条,TAIR文献总量为439918条),台湾大学机构典藏网站2009年10月流量统计总量55010,直接流量5%,搜索引擎89%,推荐链接网站6%。”“我国大陆地区存在问题:(1)技术上,机构内部存在多个异质系统,系统之间的信息难以交流;在开源软件的汉化及二次开发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2)资料建设方面,研究人员的参与度不高,使机构典藏成为“空壳子”。他们主要受著作权问题影响,无法公开著作;对搜集系统不熟悉,不愿使用;数据太多,没时间且不易整理;没有意愿,也不知上传到此系统对本身有何好处。另外数据的长久保存问题也会影响机构典藏的发展。(3)发展机构典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此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无法前进。”(参见:黄和通.台湾地区机构典藏的发展和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53-61) 有一教学型高校(二本)也欲赶时髦,上“机构库”项目。笔者认为缺乏可行性。SPARC高级顾问、机构库权威专家Raym Crow认为,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是学术机构为捕获并保存机构的智力成果而建立的数字资源仓库。它有两个重要使命:一是克服现有学术交流模式的弊端,实现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二是长期保存机构的研究成果,并借此体现机构的学术声望、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而该校的实际是高水平研究成果相当匮乏(检索建校以来SCI、EI收录成果可见一斑),而每年较为丰硕的中文期刊论文,大多不足以代表作者本人“学术声望、学术水平”,作者本人愿意提供给机构库收录的为数不多。这些年学术不端成了热门话题,笔者曾同一211高校正在实施机构库建设的同仁交流过,即便是一些学术声望及学术水平较高的严谨的学者,也有所顾忌:除了一些成果并不希望“学术交流”(尤其是同小圈子的竞争对手交流)外,还担心稍有不慎成为众矢之的。 此外,笔者留意到,比如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通过“机构”检索,可以显示该系统内收录的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这类系统提供的是商业服务,不是OA。我们的现状多为“所建设的机构库局限该机构内使用”,如此这般,由图书馆主导的机构库建设,几乎是多此一举。 机构库在哪里?希望梦想早日照进现实。 相关资料 : 1 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学习.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2737469.html 2 机构库学习资料.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4468180.html 3 关于机构库的学习与思考.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55452632.html 4 世界机构知识库最新排行榜.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58203603.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出版之后
热度 1 libseeker 2011-6-5 21:08
距离拙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出版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这一年多发生了什么? 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笔者围绕“为书找人,书得其所”颇费心力。累计赠送了400册左右图书。期间收到数十位老师写的书评,还收到许多位老师和朋友回赠的图书,受益匪浅。之后,授权给超星数字图书馆。2010年先后参与了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最近获悉该书获批学校著作出版基金资助。2009年提交的申请,时隔一年多,获此喜讯,真是喜出望外。这样一来,加上之前所获的奖励。该书得到了很好的补偿,算是自个没花钱,还做了若干人情。这完全是出乎意料的。出版之初,既不知道可以申请学校的出版基金,也不知道可以获得奖励,更不知道会得一个成果奖。 我出版的初衷:“其一,做自己的‘第一只小板凳’,聆听师友教正;其二,践行致用思想,我希望该书的出版于当前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与实践有实际帮助;其三,期待走出迷惘,提升境界,明确前进的方向。”。如今看来,较好的达成了心愿。但我清楚地知道,我的研究成果本身是稚嫩的,来自各方的种种关爱,是对我的鼓舞与鞭策。 学术研究是辛苦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学术出版是艰难的,如首次过河的小马,有了初体验。能吃苦,不畏难,皇天不负有心人。饮水思源,由衷感谢我的工作单位!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与支持的人!我将继续用行动争取为人为学取得更大进步。 相关信息 : 1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9 2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书评辑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id=263678 3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已出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id=256116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29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将建设大型超级数字图书馆
if229 2010-12-24 10:39
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 中国将建设大型超级数字图书馆 zz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0-12-16/content_1398885.html 我国正计划投资10余亿元打造国家数字图书馆基础工程,国家图书馆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这项宏大的民族文化工程,将有力地扭转数字中文资源匮乏的局面,对我国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zz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2/15/c_13650356.htm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 周玮)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15日在北京启动,希望实现每个机构、每个家庭、每个公众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这项工程将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核心,以技术手段使全国分散异构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连接为一个超大型数字图书馆,并将跟进以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最终实现使每个机构、每个家庭、每个公众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大威介绍说,目前,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截至2010年9月底,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保有量已达460TB,资源涵盖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超过76%的资源可以提供全国服务,为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基本资源保障。 此外,今年2月启动的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在年底前将使全国2940个县级图书馆都具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为进一步形成分级分布、覆盖全国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奠定基础。 魏大威表示,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内容可概括为一库一网三平台,即建设一个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建设覆盖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立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个人分类: 网站集锦|30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移动的数字图书馆
rbwxy197301 2010-12-10 10:49
移动的数字图书馆 几年前,传统图书馆从业者曾因为数字时代的到来而忧心忡忡,担心传统图书馆会被数字化取而代之。传统图书馆从业者也有下岗再就业的危险。时光飞逝,几年来数字图书馆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传统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却一扩再扩。图书馆员也并没有因为数字化而变得轻松多少,反而新增了诸如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组织、存储与服务等更多新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如今,移动互联技术的日趋成熟,又使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插上了翅膀。人类的生活从真实经过虚拟开始迈向了移动的虚拟。最终是否会从移动的虚拟回归更高层次的真实?虚拟现实与物联网技术的突破可能会告诉我们答案。 正当人们还陶醉于 WEB2.0 的交互与社区的时候,超越摩尔的互联网膨胀速度,又将 WEB3.0 悄然带到了现实,有人用物联、移动和云端三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一代网络的特征,更将技术人才全球化、产品多样化、市场本地化和服务个性化的四化高度概括为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去理解,都将是新技术试验和应用的主阵地。如果说商业性数字图书馆在寻找金字塔底部的创新,那么学术和公共图书馆则在寻求于网络上创造公共利益。当任何事情都可以看作基于网络的服务之时,一个多边商业模式的时代即将来到。数字图书馆也真正进入了一个移动的演化征程。 转自: http://www.dlf.net.cn/newsshow2.asp?ArticleID=1667bigclassname = 主编寄语) 移动阅读市场驱动下的图书馆:角色与对策 高春玲 /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大连 116029 摘要: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移动阅读的新时代。文章基于移动阅读这一新型阅读模式,列举了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优势条件,探讨了移动阅读产业链下图书馆的角色与定位,并提出搭建移动图书馆平台,拓展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最后,文章探讨了移动阅读产业下的图书馆的应对措施。 上海图书馆的移动服务 张磊 王晔斌 杨佳 赵斌 卢颖 曹芸 张威 赵亮 / 上海图书馆 上海 200031 摘要:自 2005 年起,上海图书馆就以短信起步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服务。近年来更是接连推出以短信、电子书阅读器、二维码、手机网站以及手机阅读为手段的全面体现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文章全面介绍回顾了上海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的内容与发展历史,并以手机网站的建设为重点介绍了上图手机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分析了上图手机图书馆以 WAP 2.0 标准为主,在服务内容的选择、系统构架的设计、书目检索、个人图书馆的实现以及系统测试中的特点,并对其中的一些技术要点展开了讨论,也展望了上图手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TWIMS 手机图书馆的研究与实现 张成昱 张蓓 窦天芳 方玮 白如星 王茜 姜爱蓉 /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4 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主要代表的手持式计算设备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和交互的重要载体,以移动互联网为应用环境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正在成为帮助用户迅速获得各类信息资源的主要服务平台之一,满足手机用户的信息需求成为图书馆不可回避的任务, TWIMS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起步和发展的。 关于手机图书馆服务农村居民的思考 兰艳花 /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图书馆学系 福州 350007 摘要:手机图书馆是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开展泛在服务的一种新型模式,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文章试图对手机图书馆服务农村居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若干分析,最后拟建服务农村居民的手机图书馆系统并提出相关实施建议 基于 WebServices 的个性化短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孙翌 郑巧英 钱吟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40 【 文摘 】随着互联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无线局域网、卫星通信系统、蜂窝移动系统等多种无线链接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 MIIT )发布的统计显示,截至 2009 年 7 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达 7 亿多,占全国人口的 54.3% 。 7 月份,用户共发送了 637.9 亿条短信,平均每个用户每天要发送 3.23 条信息 。作为移动通信的主角,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手机的普及率也是其他移动终端无可比拟的。据统计,高校手机用户的覆盖率已达到 90% 以上,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有必要开展研究手持移动终端设备的开发与应用,以提高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解读美国移动图书馆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高春玲 /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大连 116029 摘要:移动技术作为 21 世纪信息社会的新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文章基于移动图书馆这一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通过网络调研,阐述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并详细列举了目前美国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类型。 移动技术为图书馆功能的延伸和扩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基于手机终端的信息推送将是图书馆服务新的增长点。这块蛋糕能够分得多少,还有待图书馆人的努力。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2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OPAC发展方向的思考
libseeker 2010-10-17 11:01
书社会不太安静兄发了篇日志《OPAC早晚得没落》( http://librarysalon.com/space.php?uid=53do=blogid=5330 )。。中心意思是我发现现在在高校里,电子书和电子阅读正在逐渐成为学生老师的偏爱。而知道有OPAC的,并一直懂得用OPAC查询,并查询后乐于借助索书号冲进图书馆书库查找相关文献的人非常少,有时候一天也没有一个人来访问。 OPAC研究专家catwizard老师,立马质疑:天哪,你们馆是这样的?看看OPAC查询日志吧,或许你会感到吃惊呢。。春天氧气:除非大部分的书都电子了,并且人手电子阅读器。library:没落代表了进步,只要图书馆还提供纸张服务就会存在下去,只不过确实不是主导了。。raizen:给个鸡蛋,以点盖全。老槐:没到过博主的图书馆也没看到博主亮出后台数据,不敢下结论。一般说,只要有外借和阅览,OPAC的利用就少不了。建议博主去其它图书馆参观时关注一下图书馆OPAC管理的细节(如机器边放个小纸条便于读者记索书号),以及一些新技术(如OPAC查询结果可直接连接外借)。OPAC本身也在发展,直接连接电子书不难的。 我也跟了一条评论:关于OPAC,各馆的利用情况确实有不小的差距,但OPAC的价值不可低估。至今还有不少馆的OPAC仅限校园网(甚至馆内局域网范围)访问,还有部分馆也许校园网范围外可以访问,但速度非常慢,难以正常使用。时下,超星公司利用读秀与Medalink搭建的区域数字图书馆检索与服务平台,将馆内外数字资源与本馆OPAC整合的很好,这种形式也许是近期的一个发展方向。此外,当前移动图书馆的SMS服务及WAP服务,其服务重点就是围绕OPAC,改进服务手段。 关于OPAC的价值,不可低估。不太安静的博文只是关注了OPAC的书目查询功能,其实图书借阅信息查询也同样是OPAC的核心功能之一,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借阅权限、借阅历史、图书预约等信息,此外还有通过电子邮件等进行图书借阅到期提醒等等服务。完善的图书馆服务,OPAC的价值不言而喻。理想的OPAC服务是:书目数据等信息标准规范,能够自由、方便的访问。做的好的馆,在馆内不仅检索大厅提供许多性能良好的OPAC查询机,甚至各大借阅中心也提供OPAC查询机,在馆外全天候提供网络查询服务。还有提供小纸条便于读者记馆藏地、索书号等的贴心服务。根据笔者的了解,有不少图书馆的OPAC服务做的很不理想,比如书目数据不规范,著录项目残缺不全,检索出来的结果凌乱(基础工作没做好。甚至由于馆藏地繁多、乱架率高等,不能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OPAC服务网络及软硬件设施落伍,严重影响使用。 关于OPAC服务的发展方向。如今图书馆的业务服务进入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移动图书馆服务是OPAC服务的延伸。超星公司利用读秀与Medalink搭建的区域数字图书馆检索与服务平台,将馆内外数字资源与本馆OPAC整合的很好,这种形式是近期的一个发展方向。因为它较好的实现了:1、对本馆资源(包括纸质馆藏与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与服务;2、有利相互之间的资源共知、服务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根据笔者的体验,此种形式需要尽可能的及时更新MARC信息(比如一月一次)。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无论资金多么充足、资源多么丰富,设施多么先进,若干基础工作(比如相关业务流程规范、相关软硬件设施正常运转、必要的培训与宣传等等)需要下工夫做扎实,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书阅读器学习笔记
libseeker 2010-8-8 07:56
在思考图书馆十二五(2011-2015)发展规划的时候,曾纠结于是否要重点考虑一下电子书阅读器,做点前瞻性的思考,以预留发展空间。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令我很困惑,虽然若干方面不尽人意,但必须得与时俱进。2003年我在写作《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的应用》(2004年发表)时候,我未曾料想我国图书馆能够迅速跟进,2006年深圳图书馆研究和实践证实,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创新,是今后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图书馆服务理念转变和文献管理模式改革所依托的重要技术手段,此后数年国内有多家图书馆应用了RFID技术,呈开花结果之势。 我比较关注现实,倾向于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但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太实际了,太实际的表现之一就是束缚于一馆一时的处境。要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是应该是全方位的,变化发展的。 《数字图书馆论坛》主编顾晓光先生提供了电子阅读器专题论文下载。这是一组非常系统、非常及时的资料。笔者非常喜爱,并进行了粗略地学习,且做了一点摘录,特此分享。 1 赵亮.电子书阅读器,现在与未来的桥梁2009年电子书阅读器产业的发展与影响述评.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6):1-19 引用NISO制定的标准ANSI/NISO Z39.7-2004中的定义,电子书(eBook)是指:是获有授权的电子文档,一般来说内容可以被检索,并且它可以被视作与印刷图书很相似。很多情况下,对电子书的利用依赖于专门的设备,或者是专 门的阅读器及阅读软件。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电子书是一种模拟传统印刷出版图书的电子文档(或是直接数字化传统印刷图书的产物)。其次这个电子书的阅读必须依赖专门的硬件或软件。 电子书阅读器是以模拟书的阅读方式并以主要阅读电子书为特征的电子产品。 电子墨水技术是一种基于微囊电泳方式的显示技术。这种微囊电泳技术具有双向稳态性,在不加电的时候它可以保持自己的状态不变。这使得这种显示技术仅仅是在翻动刷新页面时才消耗电能,其他时候,它在保持显示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是不耗电的。这种特性使它被用于书籍这种大多属于静态阅读的内容时,非常具有优势。 目前的电子书其商务模式与数字版权保护策略的缘故,在电子书阅读器上购买的电子书都是与购买账号及阅读器绑定的。这就使得馆藏管理及流通服务变得很 复杂。 存在着不同的厂商电子书,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格式规范与不同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层层障碍。 在中国大陆,也有一些图书馆进行这些尝试。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等。2009年3月,上海图书馆正式对外出借电子书阅读器,读者可以在此阅读器上借阅下载上图采购的10万种、24万册电子书。国家图书馆是在馆内借阅电子书阅读器,而北京大学图书馆则是直接预装了一些参考书出借给师生。这些服务进一步宣传了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丰富了读者的新技术体验,都获得了较好的反响。但是这些尝试还是存在着不同的厂商电子书,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格式规范与不同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层层障碍。 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所出借的电子书阅读器无一不是来自厂商的合作。 有一个统计称,70%的Kindle用户年龄超过40岁,50%超过50岁。电子书阅读器的用户大多属于传统而又热爱读书的中老年人。电子书阅读器以其独有的视感与功能优势,将传统图书的最后一拨忠实用户慢慢地吸引了过来。对于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年轻人来说,他们根本不需要电子书阅读器的吸引,他们已经不再或很少阅读传统图书了。 2 解晓毅、李春明、王燕荣.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以国家图书馆为例.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6):23-27 手持阅读器又叫电子阅读器、电子书、电纸书、手持阅读终端,是一种离线阅读电子书的专用设备,简称eReader。 手持阅读器这种新的阅读载体的出现,不仅影响到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服务,甚至影响到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图书馆界已开始广泛关注甚至在探索中应用它。 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应用的价值分析: 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馆更注重用户体验,真正以读者为本。 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数字文献的利用率。 手持阅读器的应用,加速了图书馆业务格局的转型。 面对读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手持阅读器的引入也必然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访乃至编目等工作提出要求,比如,增加可供读者下载的数字文献的数量和品种、考虑与资源格式的兼容。这就加速了图书馆馆藏数字文献的建设步伐,以及由此带来电子图书的编目、流通各环节的发展和变革,还有图书馆对流通管理工作的重新思考与改进。因此有业内人士称电子书阅读器是数字图书馆的奠基石。 2008年,国家图书馆在国内较早地开展手持阅读器的借阅服务。通过OPAC系统,像纸质文献的流通方式一样提供给读者在馆内使用。2009年9月起实行手持阅读器 的外借服务:读者只要有张中文图书外借功能的读者卡就可将手持阅读器外借回家,借期15天,并可续借。读者除了可以浏览阅读器中预装的图书外,还可以登陆国图的电子图书平台,下载馆里购买的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这一新业务的推 出立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和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 经统计,国图自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期间,手持阅读器借阅量为497次;供流通的手持阅读器数量是80部,每部手持阅读器平均流通6.213次。 手持阅读器开通外借服务以来(即2009/09/09―2010/02/22),外借量为134人次,共有81人借阅,每部手持阅读器平均被外借1.64次。 囿于引进的手持阅读器品种单一、流通数量有限以及读者获知度等原因,总体 的流通量并不大。 从读者用后反馈的意见,我们发现手持阅读器的硬件技术有待进一步成熟。国内的手持阅读器生产技术标准不统一,尤其是涉及到版式文件时兼容性差。再加上各种电子图书资源格式不统一,这阻碍了手持阅读器的互操作性,成为制约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服务的瓶颈。 手持阅读器借阅服务存在的问题: 推广移动阅读新方式与读者外借门槛较低之间的矛盾。 图书馆对手持阅读器损坏的赔偿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读者合理合法借阅的 规范制定仍需完善,像逾期款项的按时缴付、损坏机器的照价赔偿等问题亟需制度规范。 手持阅读器的硬件,仍需精进。 在读者借阅的反馈意见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手持阅读器用户界面不友好、开机时间过长、易死机、不支持点触功能、格式不兼容等,其中格式不兼容和图书版次无法正确读取是读者反映最多的问题。我们一方面期待手持阅读器硬件生产性能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引入,比如内存的扩大、快速查找定位功能的完善、支持手写输入、支持3G无线上网等技术的应用等等,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大的便利空间。 所以,在这一点上,对国内手持阅读器的硬件生产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呼吁产品技术市场的成熟,使手持阅读器的生产也能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能支持更多的文件格式。 手持阅读器软件,仍需扩充。 国家图书馆引入的手持阅读器里,带有预装的百种图书,内容涵盖古典名著、外语学习、古代诗词、通俗小说等,但仍会面临众口难调的问题:手持阅读器自带图书很难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而互联网上可供下载的资源,良莠不齐,格式众多,免费资源较少。作为图书馆外借手持阅读器的主要目的是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数字资源内容,并能实现这些资源的随时获取。这也是使用手持阅读器的真正意义所在。目前,我馆购买的资源里实现了19万种、38万册方正电子书的获取。但读者在使用中还是有无书可读的呼声。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有必要采取多种灵活方式为读者提供除电子图书之外的多种类型的资源 内容。 资源与硬件兼容问题成为图书馆推广移动阅读与移动信息服务的瓶颈。 国内的电子书出版商为竞争和版权所需都有各自的出版格式和阅读器。比如方正的CEB、书生的SEP、超星的PDG、知网的CAJ、Adobe的PDF等等,而且它们彼此大多互不兼容。如果通过电脑终端让读者在馆域内在线阅读,可以通过安装各家的阅读器来看各家的文章,但在手持阅读器的技术平台里,就不像电脑那样成熟平滑,不能达到兼容多个系统平台数字文献的能力。 3 唐勇、张春红、张京凤、肖珑.手持阅读器拓展图书馆的服务.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7):7-10 手持阅读器对图书馆的影响:促进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丰富图书馆读者服务方式;影响读者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 手持阅读器在北大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及使用情况调查:为了方便北京大学师生体验新一代阅读,2009年5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引进汉王电纸书,首批共50套,向北大读者提供免费的借阅服务,帮助读者实现数字移动阅读。 北京大学图书馆电纸书借阅办法是:持有北京大学有效的校园卡的读者,凭借校园卡可到图书馆多媒体学习中心借阅;借阅期限1个月,借阅数量为每次1本,不可续借,但可以预约;每个电纸书的借阅指标等同于一册纸本书。电纸书借阅内容包括电纸书及随机预装的电子图书。电子图书包括来自汉王书城的上百种正版图书( http://www.hwebook.cn/ )和图书馆的若干种数字化书刊(目前只提供PDF格式的李政道著作和馆藏民国期刊)。读者借阅汉王电纸书期间,可以自行登录汉王书城下载其所提供的正版图书,读者也可以从其他网站下载自己喜欢的电子图书进行阅读。但电纸书归还后,图书馆为保障传播安全,将删除读者保存的全部电子书刊资料,请读者自行保存上载到电纸书中的私人资料。对于电纸书过期、遗失、损坏等处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电纸书借阅办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始提供汉王电纸书的外借流通服务以来,其在北大图书馆的流通一直处在一种十分火爆的状态。截止到2010年3月8日,50台汉王电纸书阅读器共借阅345次,平均每台借阅6.9次。其中,预约排队人数为9人,借出机器数为39台。而且经常有读者通过BBS、电话等方式咨询汉王电纸书如何借阅以及借阅、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从汉王电纸书在北大图书馆的流通借阅情况和读者反馈的情况来看,尽管手持阅读器在可阅读的内容、技术、服务、使用培训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让读者觉得不太熟悉或不太方便的地方,但手持阅读器在推进读者服务方面是起到一定作用的,读者对手持阅读器也是有很高热情的。 目前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使用的不足之处及发展的可能性分析:手持阅读器可阅读的数字化资源有待丰富;手持阅读器的相关技术有待改进;手持阅读器相关的读者服务有待完善。 参考资料 : 电子书阅读器专题@《数字图书馆论坛》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9089285.html 《数字图书馆论坛》两期(2010年6、7期)电子书阅读器专题内容合在一起的电子版。《数字图书馆论坛》执行主编顾晓光先生提供。
个人分类: 学习日志|6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秀传递电子书体验有感
libseeker 2010-5-15 16:19
填写申请表单。咨询标题:书名;咨询类型:图书;填写咨询范围(提示全书页数),告知传递页范围;填写电子邮箱;填写验证码。页面下方服务说明: 1、每本图书单次咨询不超过50页,同一图书每周的咨询量不超过全书的20%。 2、所有咨询内容有效期为20天。 3、回复邮件可能会被当作未知邮件或垃圾邮件,若您没有收到回信,请查看一下不明文件夹或垃圾邮件箱。 。 5月14日(星期五)所咨询的一本书为227页,显示范围为45页(低于50页,但为该书的20%)。申请了两次共传递了90页。第三次申请告知抱歉!本机构所有用户对本书的咨询量大于一周的最大限制,请你下周试一下。5月16日(星期六)换一台电脑,申请该书第四次(续该书的页码),成功,申请该书第五次,提示同前一天的第三次。 试读页无法打印。也无法做文字摘录或截取图片。文献传递过来的书。点击打印无反应(只能打印本页);点击右键选择打印图片打印出来的页面:右上角显示页码,页底显示图片所在网址,中间无内容。可以做文字摘录或截取图片,但存在乱码,且速度比较慢。应该说做到这一步,较好的满足了科学研究方面的需求,但距离常规的阅读需求距离甚远。 该书多年前一朋友委托购买,找了多个城市,多个书店(包括网上书店)未购得。这次在读秀找到电子书,我原初的设想为,分5次将该书下载打印寄给朋友。事实上不可行。通过粘贴复制非常费劲,而且会缺失很多信息。只好放弃。 前几天我发了一篇博文《 图书馆员找书记 》。有网友留言:应该与时俱进,把藏书都扫描成PDF放到网上来,让每个中国人足不出户即可博览群书,这才是图书馆应该做的事情.覆盖面,藏书量,才是图书馆真正追求的目标。我的回复:呵呵。事情如此简单呀,不敢苟同。 。这次的实验,是很好的补充材料。 传递电子书应该说技术上实现起来很简单,但遭遇了版权(知识产权)的系列约束。图书馆的纸质馆藏,采用系列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进行管理,大大的提高了服务的能力,但是需要做好系列的基础工作。比如提供简洁明了的馆藏地导览图;科学有效的组织馆藏,科学分类,科学排架。 《 图书馆员找书记 》博文的另一条留言是:现在的图书馆员有几个具备新时期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的?在美国,图书馆员和程序员等是同一层次的!而在我国,看不到那些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什么专业知识与技能,真的很难发现!现实是,图书馆也仅仅就是个存储信息的地方,什么信息采集,信息加工,知识管理,以读者为中心等东西确实很难在图书馆看到!。我的回复是:要注重细节服务,否则再先进的设备,再富丽堂皇的图书馆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可谓言犹未尽,一言难尽。 (注:笔者是通过 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 体验。)
个人分类: 数图研究|96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纸质馆藏区域流通的思考
libseeker 2010-5-12 09:28
《JALIS三期建设2009年立项申报指南》中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区域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重点推进区域教学联合体高校或多所高校聚集区域的校际间馆际互借工作,实现跨校间的网上预约、通借通还、送书到馆、开放共享、联合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等服务。,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区域内通用借书证发证量和图书文献资源的校际间借入借出量达到较大规模。其中一项验收要求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馆际图书文献共享服务量。区域内高校每一位教师和本专科学生,均能够在本校图书馆方便快捷地办理电子通用借书证。建设周期结束后,区域内每所高校80%以上的教师、30%以上的在校本专科生持有电子通用借书证。校际间图书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量达到一定规模,校均每年不低于1500册次。 《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编号:JS2009-7)项目任务书目标定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馆际图书文献共享服务量。连云港高校每一位教师和本专科学生,均能够在本校图书馆方便便捷地办理电子通用借书证。建设周期结束后,每所高校80%以上的教师,30%以上的在校本专科生持有电子通用借书证。校际间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量达到一定规模,校均每年不低于2000册次。通过馆际互借模块,开展通借通还和委托借阅活动;也可以借助现代物流企业,开展网上预约,提高借阅效率,方便读者借阅。 如何实现呢?理想模式是采用汇文区域流通系统:合理组织文献的流向,扩大文献的流通渠道,区域网络的建立,打破封闭的格局,使图书馆变为开放式的图书馆,扩大图书的流通渠道;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馆藏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实现区域内各种服务共享。汇文区域流通系统为中心服务自动化业务代理服务模式,主要解决的是纸质文献的通借通还问题。硬件方面:淮海工学院作为中心需要准备两台PC服务器(普通配置),一台普通PC作为专用代理服务器。师专、职院各自需要准备一台专用代理服务器。软件方面:淮海工学院需要12.5万(10+2.5),师专、职院各需要2.5万。后续技术维护费是每个学校每年5000元。 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区域共享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 观念意识。长期以来,我国文献信息机构习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在资源建设方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合作上强调对等。表面上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参建图书馆的共识,但实际上资源共建共享的观念意识依然较弱。(2) 管理机制。缺乏高效、良好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或者机制,管理上存在着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对封闭,使得资源共建共享运行困难。(3)资金来源。资源共建共享需要必要的经费保障,各校能够获取的行政性投入差异甚大,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依靠各校自行解决,还存在很多经济协作方面的问题,这是制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之一。我对经费保障、技术保障、服务保障等均缺乏信心。 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区域内纸质文献通借通还有必要区域内每所高校80%以上的教师、30%以上的在校本专科生持有电子通用借书证。校际间图书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量达到一定规模,校均每年不低于1500册次。吗?能真正达到吗? 先说必要性问题。2010年4月20日开通试用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该平台由北京超星数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利用读秀、medalink,整合连云港高校图书馆中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视频、音频、图片、互联网免费资源、联合目录等。这个平台纸质文献方面,整合了区域内图书marc信息,实现了纸质馆藏共知,而且提供读秀180万种电子图书原文传递。区域内纸质馆藏大部分能便捷地获取电子全文。对于特定纸质馆藏有特别需求的,可以考虑提供馆际互借。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平台不需要区域内图书馆自身任何硬件投入。时下,总的来说图书馆的技术保障不够有力,涉及区域内层次参差不齐的图书馆更甚。 能真正达到吗?有次开协调会,有位馆长发言:让学生(去其它馆)借书管饭吗?当时令人捧腹大笑,实则耐人寻味。通借通还可以帮助读者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但是当对文献的需求不是特别迫切的时候,读者很可能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不愿使用这一服务形式。另外,由于各馆规章制度、借阅规范,以及所使用的软硬件系统不尽相同,也给读者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读者到了不同的图书馆就要遵守不同的规定,有的馆可能只去一次却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才能顺利完成借阅。根据个人的体验,种种原因,我作为图书馆员在本馆找本书都相当困难,表现为:馆藏地复杂,有总分馆,还有院系资料室,而且缺乏导览;馆藏的组织和整理(排架)不够规范;借阅规则比较复杂等等。申艺苑等《江苏省高校通用借书证使用状况及其问题分析》一文中,统计了2004年12月1日至2009年1月7日江苏省高校通用借书证数量最多的10 所单位:东南大学(发证数/实用数:2061/749)、河海大学(1763/921)、南京师范大学(1320/598)、南京中医药大学(988/35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948/402)、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701/461)、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674/317)、南京工业大学(572/241)、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540/381)、南京理工大学(506/165)。其中东南大学单位借入量为8005册,单位借出量为5802册。那是4年(跨6年)的统计数据,前10名均为南京高校。由此可见,纸质馆藏区域流通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要真正做好高校数字图书馆区域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1) 建立计划、实施、监管的职能机构;(2 )健全、完善技术保障体系;(3)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4) 围绕项目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思路,积极做好相关准备。 参考文献 : 1 申艺苑、常学泳、陈耘.江苏省高校通用借书证使用状况及其问题分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2):98-102 1995 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委员会在国内率先推行了全省高校范围内的通用借书证。通用借书证的发放范围主要是参加本省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普通高校,也包括部分与普通高校保持紧密业务联系,并同意加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部队院校和其他院校,以及少部分有协作关系的科研院所。通用借书证的发放对象是上述院校单位的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2002 年起,通用借书证的发放范围又扩展到江苏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读者持通用借书证可到江苏省内任一高校图书馆借阅图书,享受与文献提供单位教师和研究生的同等待遇。 江苏省高校通用借书证使用模式作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成功尝试,自实行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要想真正实现一个证推倒所有大学围墙,还需要拓宽通用借书证的使用和借阅范围,制定标准化、统一化的规章制度,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的规模,扩大受益面,从而使高校通用借书证真正满足各个层面读者的不同需求。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65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只有元数据能救数字图书馆----张晓林
wlp8631 2010-4-28 16:20
张晓林:只有元数据能救数字图书馆? 关键词 : 张晓林 数字图书馆 元数据 2004 年 10 月在上海召开的 DC2004 国际元数据会议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晓林教授作为第一位主题报告的演讲者,作了题为《 Driving Digital Libraries Forward by Metadata Development 》 的主旨发言,发言中系统阐述了他牵头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项目 (Chinese Digital Library Standards ,简称 CDLS) 的背景、意义、作用和预期取得的成果。张晓林教授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领域有着全面的训练和造诣,但是他近年来更多地是以一个技术驱动论者的形象出现,大量丰富的著述和演讲集中在数字图书馆和元数据领域。此次演讲也是他近年来思索的一个集中反映。 在 张晓林 教授看来,数字图书馆存在于分布、异构、动态的网络环境中,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建设才能确保其可获得、可互操作及可持续发展,这些原则就是模块化、开放集成、开放服务以及可伸缩可扩展。依据这些原则, 张 教授提出一个与 5S 模型完全不同的数字资源生命周期模型(如图三所示),虽然没有在其中明确定义数字图书馆的边界,但对于这样一种开放的认识,所有的相关部分都是数字图书馆的领域范围,而且 张 教授认为,这个模型也提供了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的一个框架,基于对这个模型的所有实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而实现的丰富多彩的功能,是驱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以数字图书馆的标准规范建设(主要是元数据标准规范)来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是一条必须的和可行的道路。 !-- -- !-- -- 图示:数字资源的生命周期模型 完整全面的标准规范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应该说在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技术、法规和模式三大难题当中,技术因素是比较容易解决和相对次要的。而且仅就技术问题而言,不同的模型所提供的视角不同,所归纳整理的问题也不同,特别对于发展迅速的 IT 应用来说,标准规范实在只是个相对的、应该退居后台的东西。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张晓林 教授从来没有说过诸如只有元数据能救数字图书馆的话,这个标题,只是对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界重技术而不重应用的一种反思和忧虑。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应用真正需要的,是集成了各类标准规范在内的、直接面向应用的解决方案,就像 DSpace 、 Fedora 、 5S 系列开源软件以及 Greenstone 那种,甚至解决部分问题的 OAI 、 OpenURL 、 LOCKSS 等也可资使用,一些语义 Web 的杀手级应用也可望于近期能够出来。而绝不是那些号称提供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的计算机公司所提供的那些混淆视听的东西。技术问题从来都不应该是图书馆员们操心的内容,但是如果图书馆员不尽早参与,数字图书馆是不会成功的,美国对 DLI 研发历史的反思就说明了这一点。而我们的情况正好相反:只有图书馆员关心数字图书馆。上面列举的一些数字图书馆软件和解决方案可能对我国以图书馆员为主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者们来说也还是太复杂了,这就给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些 Key Player 们(关键人物,如 张晓林 教授等)提出了一个课题,应该由图书馆界来主导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潮流,提供需求,参与解决方案的研发,而不是由计算机界或者企业界主导。图书馆界需要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但是远远不止这些。 !-- -- !-- -- !-- -- 其中文版名为《以元数据的发展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前进》,刊登在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杂志《理论学术年刊 2004 》。 注释:此文是张晓林写的论文元数据科研成果。
个人分类: 数字图书馆|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期工作回顾
libseeker 2010-4-22 17:21
开学初,明确我的主要任务是海洋专题数据库的服务与建设和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的建设与协调。两个月来,可谓马不停蹄。 海洋专题数据库方面。熟悉了TPI软件的使用,网站所有链接服务正常,新增水产养殖视频数据164条,新增优秀学位论文数据库(目前只有1条数据,但标志熟悉建设流程,可以持续发展)、持续更新海洋文献中心博客、面向重点用户推送海洋专题库介绍等信息2010年3月16日访问人次为26854,2010年4月22为30150;2009年全年全文下载次数163次,2010年(统计至4月22日)全文下载次数1978次;2009年全年资源检索次数为320次,2010年(统计至4月22日)全文下载次数1978次。 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方面。网站建设基本完善,内容比较丰富,及时更新网站;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项目建设初期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进行了建设单位全范围的项目宣传;4月20日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开始试用,整合连云港高校图书馆中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视频、音频、图片、互联网免费资源、联合目录等(目前已经整合了主要资源,仍在进一步完善),使用效果良好;制作《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简介》等及时进行宣传。接下来,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宣传推广,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服务、深化服务。 两个月来,做了许多傻事。项目宣传需要负责到底,4块200cm*90cm的展板用易拉宝支撑,春季雨多风大,刚在图书馆门口摆了3天,中午回家时发现1块的撑杆骨折了,琢磨了一会无法扶正,中午1点前就到馆了,从家中带来了夹板,发现又有两块腰折,剩下的那块也挺不直腰板。费了一会功夫找到几根竹竿,用绳子帮了近一个小时,有一快根本无法绑。4缺1不协调,只好打电话找售后服务,言辞恳切。下午3点来钟,来了工人师傅4根撑杆套杆全部换了。这次得好好保护,移到馆内一侧摆好,并拉绳子护好,希望可以健康的活1-2个月。邮件服务,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回音的,依然毁人不倦。下午还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门上张贴了《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统一检索和服务平台简介》牛皮藓,还恳求值班的同事保留一阵。 两个月来,虽然几乎每天一到晚上就蔫蔫的,但感觉有收获,很充实。我才疏学浅,且许多事情是临时抱佛脚,期间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令我事半功倍、或富有启迪、或深受教益,由衷感谢!其中有本馆的领导与同事,有图书馆同行,有图书馆相关软硬件供应商。特别感谢清华同方TPI技术支持人员、超星公司市场人员及技术支持人员、汇文软件公司、南京优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所作所为,只希望于图书馆工作有益,于本校本馆有益,于更多图书馆有益。
个人分类: 数图研究|3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产养殖视频数据库建设记
libseeker 2010-4-9 09:33
我希望能为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做点实际工作。近一个月来,进行了比较认真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全方位的,包括了解特色数据库现状(软硬件状况、资源状况、资源元数据状况、资源利用状况等)、作资源介绍(并且面向重点用户推送服务)、熟悉TPI制作管理与发布系统的使用等等。过程很辛苦,其中熟悉TPI使用尤为艰难,得到了TPI技术支持、同事、同行的大力帮助。 海洋专题数据库2009年资源检索次数为320次,年全文下载次数为163次(其中4条视频占78次)。因为建设了数年,目前有近12万条全文数据,这个利用状况对我的触动非常大。首先希望能推进优秀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研,并且已经建立了一个只有一条全文数据的特色库,这一条是符合建设要求的数据。理想状态是由教务处提供每年优秀学士论文的WORD版(纸质版会大大的增加了扫描及标引工作量),可以从2010年开始,以往的可进行回溯。我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否能进一步往下走,还需要学校政策支持,尚在期待中。 海洋视频数据库(子库)2006年5月建立,只有4条视频数据。然而这4条数据却占了2009年下载次数的半壁江山。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当我发现服务器上有174条水产养殖视频数据是,格外兴奋,当即希望尽早将其添加到数据库中。因为这些内容对水产养殖系教学与科研很有参考价值。这样能吸引用户的关注,从而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它子库的利用率。 4月6日开始实施,4月9日完成。4月6日上午开始做准备工作,下午开始导数据,先从服务器到工作站,再有工作站上传数字对象到数据库中。1.75G数据利用了一个晚上,163条成功导入海洋视频数据库。接下来两天是做元数据、做缩略图。对于视频数据的标引比较特殊,挨个查看数字对象速度会非常慢。我采取了简单的自由标引。缩略图我没有逐个做,大部分用了一个示意图。缩略图文件名要求是视频文件名_small.jpg,要求放到原数字对象对应的文件夹。163条数字对象分散在25个文件夹,需要直接操作服务器逐个去找。总之,大量的粘贴复制工作需要做,而且不容马虎,比如缩略图文件名中多个空格,那是找不到的。数天的马不停蹄,4月8日下午基本就绪,立即在海洋文献中心博客的服务动态中发布欢迎使用水产养殖视频数据库,介绍相关内容,同时,将该内容推送到水产养殖系教师的信箱之中。 做不了大事,就做点小事。我希望所做所为是有意义的。记录下来,希望可资同行参考。
个人分类: 数图研究|4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ADAL 一座聪明的数字图书馆 (转载)
huanglican 2010-4-3 22:43
转载 浙江大学报道 (周炜) 数字图书馆将不再是单纯的图书数字化,到2011年年底,一个聪明的网上图书馆将为公众带来一种崭新的阅读模式,你不仅能上网阅读海量图书,还能进行知识发现、智能推理、跨媒体搜索等复杂工作。这是记者从2010年4月1日在浙江大学举行的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项目二期启动大会上获悉的。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盛昌黎、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吴国生、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郭新立、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石鹏建、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李鲁出席启动大会。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在启动大会上致辞,大会由浙大副校长罗卫东主持。 CADAL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公益性图书馆之一,从2004年起由中、美两国高校合作建设。其中中国部分由浙大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牵头完成,目前已收录100余万册中文图书。自2005年11月门户网站在浙江大学正式开通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目前已吸引全球80多个国家的用户,日均点击量达已达30万次;日均浏览图书近4000册。此后印度、埃及等国也加入了CADAL计划。 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图书馆4楼,一册册破旧的古籍正在以每月1500万页的速度扫描进入数据库,在这个庞大的数据库中,不仅有文字史料,还有声像资料、图形图像等。由浙江大学牵头组织国内几十所高校参与建设的二期工程,不仅在数量上将突破250万册藏书,更重要的在于它将转向跨媒体服务。使一期单纯的资源集成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方向向资源、服务、技术三项集成发展。数字图书馆将不再是单纯的图书书籍的数字化,而是一个带有导航功能的知识库,为读者提供文字、声音、视频、档案等资源的集成,形成一个全新的辅助研究平台。二期工程将在全国建设4个数据中心,服务教育部所属的上千所高校,我国西部地区以及海外学术和文化机构。 在新型的数字图书馆中,搜索资源的关键词将不仅仅是文字,还可以是一段声音或者一段图像或视频,这种跨媒体的索引将成为知识的检索和获取的全新手段。此外,图书馆还能帮你承担知识的整合与关联。在建成后的二期图书馆,读者不仅可以成为书虫,还能成为玩家:数字图书馆将综合文学、历史、地理等信息,为研究中国文学史提供一个基础数据平台和研究创作平台。对文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数字图书馆制作作家行踪图、作家交往图。此外,建立综合中草药、方剂、病症为主的中医药信息系统,为研究和学习中草药知识提供技术平台,为中医提供不同版本的方剂比较分析。 据了解,CADAL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构建拥有多学科、多类型、多语种海量数字资源,社会公众开放。目前,我国在建的国家级图书馆共有8个,CADAL的馆藏特色主要为中国重点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收藏的珍贵古籍、民国时期出版图书等,英文内容则包括美国大学图书馆核心馆藏、技术报告等进入公共领域的图书资料。在二期建设中,CADAL的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将与美国哈佛大学、伊州大学香槟分校(UIUC)图书馆,德国柏林中央图书馆,瑞典皇家工学院图书馆等等展开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另外,非盈利组织互联网档案Internet Archive,IA也已起草合作备忘录,拟在中国共建全球最大的数字化中心,在未来三年半合作完成140万册图书的数字化。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特色数据库建设
libseeker 2010-3-30 15:32
早在2004年,笔者开始关注并参与特色数据库建设。中间有几年中断了,近年又开始做一些较为实际的探索。因为多次有同行问及如何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问题,特此结合自己的实践做点思考。 建设特色数据库,需要选择好数据库制作管理与发布系统。中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江苏省高校文献保障系统(JALIS)在全国范围同类产品中认定五家:清华同方TPI、北大方正、北京义华、TRS、北京快威。清华同方TPI专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是清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数字化图书馆解决方案,是一套基于网络平台上用于知识仓库创建、生产、管理、维护和发布的工具软件系统。2001-2004年有175家用户(多为高校图书馆)。据2009年统计,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图书馆共建有600个特色数据库。据笔者了解,那100余所重点大学有不少使用的是TPI软件,而且有些原本使用自主开发软件的图书馆亦将引进TPI平台。笔者所在单位是2006年购买了TPI软件,笔者认为该软件能较好的满足建设需求。 有了特色数据库制作管理与发布系统,还需要服务器、存储、SQL server数据库软件、高速扫描仪(视资源加工需求而定)等。普通纸制类文档加工成数字化文档,大致需要经过7步:扫描;图像处理;生成电子书;建立数据库;利用元数据加工工具进行任务分配、标引、分类、检查;重新装订;备份。这意味着,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必要的人力资源(技术支持、资源加工)。 接下来是资源问题,资源是关键。哪些特色资源加工成特色数据库?特色资源包括哪些文献类型?通常有全文、图片、视频等。资源来源的渠道有很多,有的是本馆馆藏(如古籍)、有的是本机构资源(如本单位教职工科研成功、学位论文等)、有的是通过第三方资源进行数据迁移(如定制商业机构提供的专题、迁移本单位购买的数字资源等)、有的是原生数字资源(如制作的视频)等等。资源要形成一定规模,资源选择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比如考虑时效性)。对于视频资源,还必须得考虑视频占用存储资源及网络带宽要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最后是特色数据库的服务,服务是建设的目的。由于知识产权等原因,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范围通常仅限于校园网范围内,若Calis/Jalis通常要进一步扩大为成员馆范围。目前特色数据库建设多面临一种尴尬:图书馆提供的资源用户不需要,用户需要的资源图书馆提供不了。给人的总体印象:各高校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中真正具有较高价值、形成特色的寥寥无几。 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力不从心,虎头蛇尾不足取。项目的论证需要谨慎,元数据规范、元数据存储方案、数字资源存储方案、成本预算、可持续发展方案等均需要考虑。理想的状态是:(1)列入图书馆发展战略规划,给予应有的重视及提供相关保障。(2)配备专职的系统管理员对特色数据库建设进行管理和协调,要求熟悉数据库制作管理与发布系统、熟悉SQL Server数据库、熟悉元数据、具备图情素养、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与软硬件售后支持人员加强联系很重要);(3)最好能配备专职的建库人员,能有相关学科专业人员的参与。 囿于学识,言不尽意。谨供参考,恳请教正。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库建设探索
libseeker 2010-3-23 09:09
1 背景介绍 所在学校为省属本科院校,利用TPI系统建设有海洋专题数据库。在熟悉TPI软件功能与分析海洋专题库的资源构成及利用状况的过程中,图谋以为建设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库很有意义。因为,我们学校为本科教学型学校(硕士点建设单位,暂未正式招生)。图书馆现有的数字资源,大都是学术类资源,离本科学生有一定距离。学士学位论文库对广大师生均有帮助,且确实具有本校特色。欲先期建设涉海类专业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库,作为海洋专题数据库的一个字库。待有条件再建设全校范围的数据库。甚至可以进一步考虑建设学术机构库。 2 调研情况 通过向教务处及相关老师了解。2009年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共86篇,其中涉海类8篇。每年省级优秀论文大概10来篇,平均每个二级学院1篇。海洋学院二级学院院级优秀论文大约30篇左右。我想,如果做近3年二级学院以上的优秀论文,3年大约100来篇,从规模上来讲不错。但是有老师反对说二级学院的院级优秀论文质量可能会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只是为了平衡优秀指标而优秀。要做就做有质量保证,且可能持续发展的,思路调整为做校级以上优秀论文。 经了解,教务处有历届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汇编,这里的摘要不是文摘,是符合期刊发表的小论文。纸质文本教务处有收藏,但电子文本没有,需要向相关老师索取。二级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及教学秘书处可能会有近年电子文本。但同时又一个问题,要制作成数据库,需要论文指导教师授权,因为部分论文很可能是指导教师的在研项目,可能涉及保密内容。了解论文的来龙去脉,主要是为了形成工作思路:尽可能的流畅有序,尽可能的减少工作量,尽可能的能够可持续发展。 先期按图索骥向5名教师索取优秀学士论文电子稿。我希望通过以小见大,且可以以它们作为试验材料,以确保Yes we can。先后得到反馈的目前只有两篇,一篇提供的是小论文(非与纸质学位论文对应的电子文档),一篇表示修改后提供。这样的情形与我所期望的相距甚远。进一步了解向其他指导过学位论文的老师了解情况,提供了一位学生完整毕业论文电子文档,发现毕业论文说明书包括目录、摘要、正文等3个档,并未形成类似博硕士论文那样完整的1个文档。这样的状态,通过论文提交形式建设数据库恐怕是做不起来;通过扫描纸质论文途径,工作量太大了。 3 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关于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库有些学校确实已经在建设之中,有若干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然而,联系实际实践起来确实不易。我将做进一步的探索。希望各位师友不吝赐教。谢谢! 附:联系邮件 x老师: 您好! 海洋专题数据库( http://libocean.hhit.edu.cn/ )拟新增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欲先从海洋类专业做起。将近三年的校级优秀学士论文加工成网络数据库(类似我校的万方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供本校学生检索利用。从教务处了解到,您指导的《xxxx》是2009年优秀论文。不知是否同意该文上网?若同意是否可以提供电子文档? 如蒙支持,非常感谢! 图谋 图谋联系方式:略 回复: 1 你好!该文电子稿在附件中!另外教务处有排版后,校对过的电子稿!(图谋注:电子稿为学位论文摘要。) 2 好的,我修改后传给你。 x老师: 谢谢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设想是利用清华同方专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将我校的优秀学士论文制作成特色数据库。它的前提条件是学位论文必须遵循统一的格式,与博硕士论文相似。理想的状态是可以通过系统提交规范的学位论文电子文档,如果需要扫描进行数字化工作量过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经过初步的调研,我校学位论文电子文档这方面似乎没做统一要求。教务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看到的内容同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一样,这样的形式不适合做特色数据库。 简言之,我希望得到的是同纸质版学位论文一样的电子文档,在此基础上进行我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可行性分析。 图谋 敬上 相关资料 : 1 王欢.TPI系统在我校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http://222.27.200.5/zixun/²//TPI³¾½.doc 哈尔滨理工大学博硕士论文库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自建数据库,所以我以它为例,介绍一下利用TPI组建数据库的全过程。 1、确定资源对象、标准、分类法 哈尔滨理工大学博硕士论文库里收藏的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在书写论文的时候一般是用word来编写的,word格式方便编辑,但它并不是一种适合放到网上供其他人下载的格式,因为word格式的论文易修改、粘贴、复制的特性不利于论文知识产权的保护,甚至会为那些蓄意抄袭他人作品的人打开方便之门。所以,此数据库一致采用PDF格式的论文,这种格式的论文既方便下载又能很好地保护了论文的知识产权。 本库采用的分类法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建立数据库,设置检索字段,输入数据 TPI安装后,在工具栏上选择新建数据库,然后选择数据库模板,TPI提供多种数据库模板:CNKI风格、Google风格、EI风格、OCLC风格、图片风格等等二十多种供选择,哈尔滨理工大学博硕士论文库选择的是CNKI风格的模版。接着给数据库命名,接着就可以定义检索字段了,根据此数据库的用途和实际需要,我们共定义了十四个字段,分别是:作者、学院、专业、关键词、中文题名、英文题名、分类号、指导教师、学位名称、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毕业年度、目录和全文,这些字段今后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添加和删除。最后,设置完数据库的发布选项和数字对象的命名方式就完成了整个数据库的建立工作。 之后,再一个一个地把PDF格式的论文引入到数据库中就可以了。 3、标引、分类数据 数据输入完之后就要标引数据了。标引即指把论文每一个检索字段的内容标示出来,告诉计算机每个检索字段的内容应该在这个论文的哪一部分,所以,用户检索该字段,实际上就是检索标引出来的字段。 标引完数据后就可以分类数据了。分类是指按照中图法的规则,把论文归纳到相对应的类目里。一般来讲,数据库都有分类检索这种检索方式,把论文分类正是为能够分类检索做铺垫。 4、内容发布 制作数据库的最终目的是发布出来,供读者检索。TPI系统里的内容发布平台CPS可满足我们的不同需要,把数据以各种风格发布到Internet上。只要在数据库管理栏里选择要发布的数据库,设置好概览字段和细览字段等项目,就开始Web发布了。 整个数据库建库的过程就是这些。 2 曹如国、徐兴余、谭永钦.利用TPI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探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 ):89-92 利用TPI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平台开发了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该库利用历届教务处每年提供的毕业生论文资源,建设成网络版数据库,并以网络方式供校园网内的读者浏览、下载使用。这一工作使图书馆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第一步。它证明了图书馆有自己建设数据库的能力,可以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自建数据库。为方便用户查询数据库,利用了元数据标引工具进行标引。提供作者、题名、专业、指导老师、摘要、关键词等十几个检索字段。还建立了专业分类的导航树进行导航,可根据系、院、年级、学科查找论文,可利用原文下载和在线浏览两种阅读方式。这一工作,为每年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和资料参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8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某高校特色数据库现状及思考
libseeker 2010-3-22 10:44
特色数据库是根据各馆的馆藏特色或地方特色,集中搜集各种类型文献建立的数据库。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CALIS在高校图书馆已建263个特色数据库。2009年习为妮统计104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图书馆共建有600个特色数据库。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本校的学位论文提交系统、教学参考资料、随书光盘数据库等。这些高校图书馆主要是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特点和特色的馆藏资源,或者是围绕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建立相应的特色数据库。 某高校特色数据为JALIS二期特色数据库二类项目,建设始于2004年,2007年5月结项。2005年3月11日JALIS二期工程建设特色数据库项目遴选专家评审会专家评审意见为:申报准备工作充分,参建决心很大,前期已有相当资金投入,数据库框架和基础数据已备。不足之处在于资源保障两头在外,缺乏自身特色(主要思路是:买数据,再结合学校专业需求,实施数据迁移)。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数据库目前拥有全文数据近12万条。2009年新增了2万多条全文数据。最为核心的一个外文数据库子库全文文献102888条,文献时间跨度为1960-2008年,其中2008年3850篇,2007年4193篇,2006年7773篇。该数据库单单是软硬件设施、数字资源超过100万元。 该数据库建成至今浏览人次为27380。2009年全文下载次数为163次(其中4个视频占78次)。2009年资源检索次数为320次。使用的是TPI平台。但无专职的系统管理员、专职的建库人员,亦缺乏学科专业人员的参与,或者参与的很不够。在较长时间内,基本服务缺乏保障,比如网页链接存在问题,甚至服务器无法访问等。使用效果不甚理想。 十多年来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然而,习为妮说在调查的各高校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中真正具有较高价值、形成特色的寥寥无几。,笔者以为这个结论并不夸张,通过某高校特色库现状亦可见一斑。如果我们(图书馆)提供的资源用户不需要,用户需要的资源我们没有,那样的特色库建设是尴尬的。高校特色数据建设与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参考资料 : 1 李凌杰.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元数据质量控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5):43-46 2 习卫妮.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19:68-71,129 习为妮对加强自建数据库建设的建议是:(1)集中精力搜集具有某种优势的信息资源。收集本校师生论文、著作,建成相应的数据库,在图书馆上建立链接,提供给读者检索,是构建特色数据库的一个可行方法。同时,收集文献被收录和被引用情况,既能反映出学校科研的水平,又能提升服务层次,更好地显示出本馆资源的特色。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结合本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的数据库。(2) 对所收集的文献信息进行深加工,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的二、三次文献。深层次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为了充分揭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更主要的是为了提供更好地利用。要抓好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必须根据信息量化程度的难易、数据量的大小,统一规范系数数据,制定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规划、发展、标准和实施步骤,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分期分批地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面建设。(3) 根据重点学科、重点课题,对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新观点、新思潮、新动向进行跟踪,提供定性、定量的专题报告和论点汇编。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优势,丰富的馆藏特色文献为重点学科、重点课题数据的建立储备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图书馆担负着学科建设的资料存储和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133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哲学”与数字图书馆
gl6866 2009-3-2 12:43
按;这是一篇我在网络上发现的一篇短小的关于信息哲学和数字图书馆关系的评论性文章。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对信息哲学的概括还算基本准确。但其中有些观点我是不完全同意的,譬如关于他所谓的劳心,劳力之说便有点言过其实了。因为我所从事的是比较纯粹的学术研究,与先前那些个时代有天壤之别。我所工作的单位虽然有这方面的任务,但是也仅仅是个参考性的工作。领导们未必就拿你的意见当回事,而且弄不好还会误事。我自以为我没有那个能力,就做些研究工作吧。下面就是这位名叫刘炜网友的文字。 哲学就像黄昏才起飞的智慧猫头鹰,在自己的领地上盘旋,看是否有新的内容,而这次发现的是 信息。刘钢 《科技哲学的新范式》 然而事实上这些人却多为决策者,应验了孔老夫子所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于是咱也来务务虚,看看信息哲学能够给图书馆,特别是数字图书馆带来些什么。 关于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 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波普尔等科学哲学名叫国以前叫自然辩证法)大师对现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从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无政府主义、历史主义、精致证伪主义等方面进行批判和阐释,曾为我们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带来一盏盏明灯,虽然这些物理中心论而成就的科学哲学未必适合其它学科,照出来的横竖不是那么回事,也得不到普遍的承认。现在可好,连同科学哲学本身都开始遭到批判,说它没有取得任何可以证明的、预见性的成果,对科学本身造成的伤害大于建设,甚至有人将这些大师说成是真理的叛徒。而号称一个新的对于现实世界的解释,从信息角度进行的解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全方位的冲击而横空出世,有人期待整个哲学的研究范式将为之一变。这个新的解释名为信息哲学(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 追本溯源,缺乏历史的学科将难免没有收摄而行之不远。信息哲学本源自西方三大哲学传统之一莱布尼茨罗素传统。而这个传统在历史上曾经遭到歪曲、肢解甚至遗弃。以符号学和逻辑为特征的形式传统与另两大哲学传统柏拉图古典传统和康德现代传统有着截然的不同,而符号传统则提供了信息哲学源远流长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量子信息论的引入真的使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究竟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或者干脆是信息的,(我们已经有波普这个哲学大师给我们定义了近似的知识世界),难道我们真要怀疑Matrix 中人类城市Zion 的真实性吗? 这不由得使人想到哲学这样一门号称对自然、社会和历史根本认识的科学,也一样可以不断地被玩弄。中性一点的话语便是:哲学也是需要不断发展的。或者说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进步的。 何况我们图书馆学呢? 我们来看一下信息哲学的面目: 社会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与当今时代的其他变化一起,改变了哲学探索的背景和语境,提出了一些迫切需要哲学回答的新问题。一些学者力图从元哲学的层面把握它,将相关探索发展为一个研究纲领、一个独立的探究领域,以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原创性方法论,为理解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提供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 信息哲学 涉及两个方面,即信息的本质研究及其基本原理,包括它的动力学、利用和科学的批判性研究,以及信息理论和计算方法论对哲学问题的详细阐述和应用。 信息哲学 的理论旨趣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核心。寻求统一信息理论,其基本问题就是对信息本质进行反思;同时对信息的动力学和利用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重点关注在信息环境中引发的系统问题。( 2 )创新。主要目的是为各种新老哲学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其中涉及诸多哲学领域。( 3 )体系。利用信息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术来对传统和新的问题进行建模、阐释和提供解决方案。( 4 )方法论。对信息和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和通信技术及其相关学科中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为其提供元理论分析框架。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4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数字图书馆与开放源码软件”(DLIB & OSS 2009)学术研讨会
rbwxy197301 2009-2-19 10:07
资料来源:http://dlib-oss.las.ac.cn/index.jsp 2009数字图书馆与开放源码软件(DLIB OSS 2009)学术研讨会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办的2009数字图书馆与开放源码软件(DLIB OSS 2009)学术研讨会将于2009年3月11-14日在北京举行。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杂志作为本次会议协办媒体,将结集出版参会论文。具体内容参见 征文通知 。 主要研讨内容参见 议程安排 。 欢迎广大图书馆管理人员、图书馆员、系统开发人员、研究人员积极参会! 最新消息 1 会议的初步时段安排已经确定,具体内容还在进一步确认中,如有意见请联系会务组,详见 议程安排 (2009-02-12) 2、国内数字图书馆领域知名专家张晓林、朱强 、李广建、孙卫等已经确认参加此次会议,更多专家还在邀请之中,具体消息参见 与会专家 (2009-02-12) 3、 会议将开辟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应用培训专题分会 (2009-01-15) 4、 数字图书馆开放源码相关资源 (2009-01-12) 5、 时间变更 (2008-09-26)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33号《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编辑部(100190) 联系人:李春源 电话:(010) 82624938 Email: licy@mail.las.ac.cn 会议网址: http://dlib-oss.las.ac.cn 其它 (1)会议地点:北京.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2)会议时间:会议时间:2009年3月11-14日 (3)参会方式:投稿参会;直接报名参会 (4)会议费:京外800元、北京地区600元、研究生500元 (5)相关最新会议消息,请登录会议网站(http://dlib-oss.las.ac.cn)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学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专业委员会 2009年2月1日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4330 次阅读|2 个评论
长尾真报告摘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timy 2008-11-12 10:55
2008年11月7日,日本国立图书馆馆长长尾真先生在中信所情报学研究生教育30周年会议上作了题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主题演讲。摘记一些内容如下: 1. 数字图书馆: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引导其有效地利用海量的知识信息宝库; 2. 全球性数字图书馆活动: 世界数字图书馆(World Digital Library) ,百万书库项目 (Million Book Project),欧盟DL项目(European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日本数字图书馆已经不再胶片化,而是转向数字化。) (博主注:这些项目都涉及到多国语言的处理,为了彻底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目标,为不同用户服务,多语言自然语言处理问题不可回避。) 3. 网络信息的收集:利用差分收集技术,只存储数据更新部分。 4.DL今后的课题: (1) 跨越OPAC检索 :提供能够修正拼写错误的功能,修正模糊表达的功能,半自动建立术语联想词典实现联想检索; (2) 用户接口的改进 :以对话形式明确用户要求(博主注:不清楚这种对话形式是什么样的,是虚拟参考咨询中的自动问答呢,还是为了和用户直接对话?); (3) 集体智慧的利用 :参加联想检索用的联想词典的完善工作,参加对老照片等图像数据的标注和解释工作(博主注:依靠集体力量对特定类型信息进行标注,和社会标注还不太一样,也许这种方式的标注相对比较容易控制质量,减少不规范和语义有冲突的标注); (4) 引进NLP技术 : 术语的自动收集以及词典的半自动构建(多语言) 类义词典的自动构建(多语言) 机器翻译系统(多语言)的利用 实现能够接受自然语言检索要求的语句或提供对话方式的咨询 利用文本数据自动构建图书目录 利用文本数据自动生成摘要 附:长尾真的简介, 1936年出生,59年毕业于 京都大学 工学系电子工学专业,61年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硕士课程毕业,66年从京都大学获得工学博士称号,73年担任京都大学教授,97年担任京都大学校长,2004年担任 信息通信研究机构 理事长,2007年4月开始担任现在的职务。研究开发的业绩涉及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信息工学、智能信息学等多个领域。
个人分类: 同行交流|528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