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先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乔治•路德维希:超声医学的先驱
fqng1008 2020-10-21 17:16
超声在人体软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平均值为1540m/s,这一数值每个超声医师都耳熟能详。可是,你知道是谁第一个测量出这一数值吗?他就是乔治•路德维希(GeorgeDöring Ludwig,1922-1973),第一个测量出了人体软组织的超声波平均传播速度的人。这一数值,一直沿用到今天。 乔治•路德维希(GeorgeDöring Ludwig,1922-1973) 乔治•路德维希于1944年在圣文森特学院获得化学学士学位,于194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医学学位。毕业后,在1947年至1949年期间,路德维希在马里兰州贝瑟达的海军医学研究所担任中尉。在那里,他开始使用A型工业探伤设备(最初是用斯佩里反射镜)对动物组织进行实验。路德维希使用反射性脉冲回波超声方法,设计了一些实验来检测动物组织中异物的存在和位置,特别是对胆结石的定位,类似于雷达和声纳在探测外国船只和飞行物体时使用的方法。将超声波技术发展成一种实用的检测胆结石的技术。 1949 年,他发表了一份长达49页的报告,系统介绍了利用超声脉冲回声技术实现人体内部器官和病变的定位和探测的方法,其中提到了超声在软组织中的平均速度的测定过程。知晓超声在软组织中的传播速度是超声定位的基础,可以说他的这一工作是后来各种超声诊断仪器应用的先驱工作。1950年,乔治•路德维希将该工作总结发表在《美国声学会杂志》上。 后来,乔治•路德维希发明了一种叫做“UltrasonicLocator”的商业化的超声诊断仪。不过,他显然不是一个商业人才,其雄心勃勃的商业计划以失败而告终。之后,路德维希在麻省总医院等机构专注于代谢、内分泌和分子疾病,并在异常的血红素、卟啉、吲哚、钙磷酸盐代谢、甲状旁腺疾病和天生的代谢异常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 1973 年,路德维希因突发脑出血而去世,年仅51岁。这位英年早逝的超声医学先驱没有赶上超声诊断的黄金年代。 超声波设备的商业使用可以追溯到1963年,此时,B模式(“辉度模式”)设备已经发明,使检查者能够获得可视化的直观的二维图像。到了1970年代年代中期,“灰阶”(Kossoff,Garrett)的引入,直接导致实时超声波扫描仪的发明。10年后,基于多普勒效应的设备的发明,使血液的流动变得可视化。超声诊断从结构评估进入了功能评估的时代。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韦伯-探测引力波的先驱
热度 2 tianrong1945 2016-3-29 08:23
当下引力波探测的先驱是 LIGO科学合作组织,但我们不要忘了历史上探测引力波的真正先驱-约瑟夫·韦伯(Joseph Weber,1919年–2000年) 。 从上世纪 60年代开始,一直到70年代,正是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及黑洞研究的黄金年代。但大多数专家们基本上都是研究理论玩弄数学,顶多听听来自天文界的新发现新消息,没人对真正探测到引力波感兴趣,因为大家都知道,即使宇宙中存在引力波,探测到的机会也是小之又小,微乎其微,因为它们的强度太弱了。可是,在美国的马里兰大学,有一个不信邪的韦伯教授,却异军突起,决心进军引力波探测的实验领域。 韦伯 1919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派特森,父母是只会说意第绪语的德国犹太移民。韦伯在二战中是一名海军军官。战争结束退役之后,他读完了博士并成为马里兰大学的工程系教授。后来,他对相对论表现出浓厚兴趣,促使他利用得到一个奖学金的机会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追随惠勒学习理论物理。后来,韦伯又从马里兰大学的工程系转到物理系当教授。 实际上,韦伯在电子工程方面颇有成就,在激光和激微波( maser)的研究方面,几乎与查尔斯·汤斯等同时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汤斯等三人后来因此项发明而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奖。之后,韦伯有些气馁,将他的研究方向转到探测引力波上。 科学家们作研究的原动力本来是来自于了解未知世界的欲望和兴趣,但研究的结果却有的失败有的成功。后人从考察科学历史的角度看起来,决定研究的课题,有时候真像是在下一场赌注。有的赌注很快就得到兑现,有的却长时期不见分晓,也许耗尽你一生的心血和精力却一无所获。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不是每个人都能笑到最后。 韦伯探测引力波的故事可以算作一个失败的例子。不愧为是电子工程师出身,韦伯借用了电磁波的探测技术,制造了一个探测引力波的“天线”。他的想法很简单,所谓天线,也不过就是一个铝制的共振大圆筒,见图 5-5-1。 图 5-5-1:韦伯和他的引力波探测器 根据韦伯的想法,引力波会与物体发生作用,因而有可能被探测到。探测天线应该使用一大块质量。当时韦伯建造了一个长 2米、直径1米、质量1000公斤的铝质实心圆柱,用细丝将圆柱悬挂起来,这样就能使得振动时的能量损失率很小。人们将这种棒状的(大铝筒)引力波探测器称为韦伯棒。根据计算可得到韦伯棒的固有频率在500至1500赫兹的范围内,如果引力波的频率跟铝筒的共振频率一致,便会引起它的收缩和拉伸效应,将这种效应通过安装在圆柱周围的压电传感器检测出来,转换成电信号并使用电子线路进行放大后输出,便可得到相应的引力波的图像。 为了避免地震和其它振动(比如汽车、火车、飞机等)的干扰,韦伯在相距 1000千米的地方放置了两个相同的韦伯棒,只有当两个探测器都同时检测到振动的时候,信号才被记录下来。两个韦伯棒,一个放置在马里兰大学高尔夫球场的洞穴里,一个放在芝加哥的阿贡国家实验室。 1969年,韦伯宣称他的探测器得到了可靠的结果,立刻引起轰动,韦伯被邀请四处做演讲。那年头的韦伯50左右,头发花白,精干消瘦,在作讲座时谈起他的引力波实验便激情澎湃,令人振奋,是个颇为受人敬重的学者。当时,韦伯的宣称带动了世界各国各地的科学家,大家都相继建造了类似的铝质圆柱形探测器,为了减小噪声,实验者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改进设备,使用了更复杂的减震、低温、真空等方案以排除干扰。但是,几年下来,这些探测器都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探测到引力波的证据。最后人们的结论是认为韦伯搞错了。1973年在牛津及1974年在MIT的两次相对论讨论会上,学者们明确表明了对韦伯引力波实验结果的不信任,认为韦伯误判为引力波的信号是噪声。当时在牛津,对会议新闻报道的标题就是“再见,韦伯的引力波”。麻省理工的那次会议争论更是激烈,韦伯的学者形象大大受损,情绪低落,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几乎快要挥拳动手打起来,最后,据说是会议主持人,MIT的Philip Morrison教授,一瘸一拐地走过去,用拐杖才将两边分开。 韦伯在 1964年左右也曾经考虑过使用激光干涉仪来探测引力波,但那时候的激光技术太不稳定,不容易控制,因而没有付诸实践。后来,韦伯的学生罗伯特·福尔沃德在加利福尼亚休市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激光干涉的引力波探测器,但很难得到高灵敏度。因此,韦伯和许多别的研究者仍然继续不断地制造和改进棒状引力波探测器,认为它们比激光干涉探测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1980年代初,随着激光和镜面工艺的进步,基于激光干涉的引力波探测器开始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后来,几个国家的政府投钱支持建造了几个大型的新一代的激光引力波探测器,包括美国的LIGO、德国和英国合作的GEO600、法国和意大利合作的VIRGO、日本计划中的KAGRA、澳大利亚计划中的AIGO等。 这个领域的风向标转向了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只有韦伯的目标仍然始终如一,在后来多年缺乏研究经费的艰难条件下,他还在坚持不懈地研究他的实心棒式引力波探测器,直到 2000年81岁高龄去世。 不过,后人并没有忘记韦伯对引力波探测的执着、坚持、和努力。他的实验虽然不成功,却开创了一代先河,激励了许多年轻的科学家探测引力波,将他们吸引到这个方向来共同奋斗。实际上, LIGO创始人之一的索恩,便是当年这些年轻人中的一员。可以说,如果没有韦伯的失败,人类也可能没有这么快就尝到了探测到引力波的喜悦之果。 成功往往是建立在多次失败的基础上。即使是这次引力波事件中的成功者索恩,就有两次关于引力波探测的问题上与人打赌:第一次索恩说在 1988年5月5日之前将探测到引力波;第二次又说在2000年1月1日之前将探测到引力波。当然两次赌注都输了,不过,这次他最终成了大赢家。 在 2016年2月11日的发现引力波新闻发布会上,人们多次提到韦伯的工作,索恩在发布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评论韦伯说:“他确是这一领域真正的父辈先驱。”韦伯的遗孀,天文学家特林布尔也被LIGO邀请到现场,坐在听众座位的第一排。 参考文献: David Blair, Geoff McNamara, Ripples on a Cosmic Sea: The Search For GravitationalWaves,Helix Books / Perseus Books (April 7, 1999)
15316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学仅仅代表地质学?
热度 2 wya 2015-6-11 12:41
若干年来,听很多地理学界的人都称自己为“地学人”。 今天偶然看到一个博文,竟发现对“中国地学先驱者的精神群雕”里面提及的前辈知之甚少(比较熟悉的仅有黄秉维、施雅风、陈述彭等),细读才发现这是一部介绍“地质学家”的书。 恍然大悟,看来只有地质学才有权代表地学?! 既然地质学界如此自信可以代表中国地学精神和贡献,为何开篇序一却是唯遥感学者徐冠华院士的文章马首是瞻? 如果地理学等不能代表地学,遥感这一交叉应用学科更难代表地学吧? ”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应该是对科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整个那么大的书名真的有好处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8739do=blogid=897099 看来,地理学界简称自己为地学人真的错了太多年!!! 既然出书是为了纪念 地质调查所 ,那么在《 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中国地学先驱者之精神及贡献 》书名中加个”质“字,变成 《 百年地质学路 几代开山人:中国地质学先驱者之精神及贡献 》 ,这事很难吗? 中国学者素来喜欢自己造词,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地球表层系统、天地系统......每个名词看来都无所不包,这些跟地学究竟是何种关系? http://business.sohu.com/20150611/n414834496.shtml 该业内人士介绍,青海人所开的兰州牛肉拉面店主要以私人小店为主,没有像东方宫这样的大型连锁品牌,所谓的行规估计也是当时为支持和保护从业者立下的规矩,但在 兰州拉面界 并没有此类说法。 而北京晨报记者的观察印证了他的这一说法。在北京广渠门内大街上,一家新开的东方宫和一家马兰拉面几乎肩并着肩开着,而这两家企业是同属于 兰州拉面界 的。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357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研:努力成为先驱而非先烈
热度 28 stone1971111 2014-7-10 10:54
在技术领域,通常都会说到两个鲜明对比的词汇: 先驱和先烈。先驱者意为“在思想和行动上走在众人前端的人”,先烈者是走在前段过早牺牲的人 。事实上,这两者还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先驱者获得了行为的奖赏,比如得到了物质或者精神回报,而先烈者本人除了纪念意义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和重视,更不用提所谓的物质或者精神回报。从两者的差别可以看出,我们都希望成为先驱而不愿意当先烈。 历史经验证明,走的最早的不见得是先驱,而更可能成为先烈。 这个在过去若干个数字化大潮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公司成为先烈,很多人也因此成为先烈。但是这两个词的背后隐含的一个没有明确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成为了先驱,而更多的人成为了先烈 。我觉得如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卓越的眼光是成为先驱的首要条件; 之所以称为先驱,就是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自然就需要很好的眼光。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都是眼前并不很远的利益,并不会看到更长远的利益,因此没有卓越的战略眼光是不可能成为先驱 。这在科学技术的很多领域都有鲜明的例子。比如冯诺依曼研究经济学,在当时被人诟病甚至耻笑,认为这种复杂的对象是不可能有简单严密的数学。而冯诺依曼正是看到这个领域缺少严格的数学理论,才觉得他有很好的机会,博弈论就是他的贡献。 也许有很多拥有类似科研能力的人也能够想到这个理论,但是由于他们缺少眼光,他们就不会想到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 。 二、扎实的实力是成为先驱的基本要求;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自然就不那么轻松,中间必然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没有足够的实力可能很早就被挡在这些困难面前 。还是比如冯诺依曼,如果他没有超强的数学功力及其超好的数学应用能力,即便他想做经济学的研究,可能就真的验证了主流经济学家的嘲笑。有很多人可能看到了一些看似可行的方向,但是没有实力就奢谈去开拓。 我们从自然基金的申请书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很多年,很多被资助的基金提了一些想法,有些想法比较先进,但是由于能力不足,那些看似良好的想法愿望并不能转化为现实。 三、严肃认真的精神是先驱的标志; 走在陌生的路上,就不能像逛风景名胜一样悠闲悠哉,边走边玩,需要一种严肃认真的精神才能将正在做的工作变成一种别人都认可的事业 。由于中国落后,很多领域都是空白,对于中国很多科研人员来说,无疑都有机会成为中国的先驱的机会, 但是如果把一个新的学科或者技术领域当做一个噱头,终将会一无所得。 如果把一个新的学科或者技术领域当做简单的摇钱树或者向上爬的梯子,也必将被这个摇钱树或者梯子给绊倒。我们可以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在某个领域比较早的开展了研究或者产业化,但是由于在执行的过程中, 将严肃的技术问题庸俗化,低级化,甚至带有欺骗的嫌疑,他们终将被自己辛辛苦苦开拓的所谓新领域所抛弃 。 四、生存能力是成为先驱的保障; 先驱的路往往是充满风险的,有时候甚至是致命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 灵活的策略和很好的生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不生存就可能连先烈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为了做好一个困难的事业,不能完全不顾一切,需要生存。当然,有时候我们会陷入另一个怪圈,遇到困难就退缩,号称是为了生存。其实这颠倒了生存和发展的次序, 生存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发展。如果仅仅是为了生存,就没有必要非要去踩地雷 。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比较有希望的团队为了生存而挣扎,但是由于陷入了稀缺性思维模式, 最后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目标,甚至忘了自己是为什么走上这条路。 心中永远装着那个初始目标,不忘目的地,然后中间的所有都可以成为手段。 五、耐力是成为先驱的有效手段; 最近在看金一南新写的书《心胜》,扉页上说,“ 心胜则兴,心败则衰 ”。里面提到了从南昌起义开始,无数的将领因为看不到前途,因为需要所谓的生存,而选择了退缩,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走到了最后。那些退缩的人已经被人忘记,做先烈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先驱。 先驱往往具有超人的勇气和耐力,百折不挠,最终取得胜利。 这在很多科研领域一样如此。耐力是我们面临困难时候的一种态度,以及我们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信念。 指望立刻成功,指望立竿见影,都不会成为先驱。 好比《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没有耐力坚持不下来,就只能沦为大鱼的笑柄。 六、运气是成为先驱的催化剂。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说我们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必然的,成功和失败都有运气的成分, 虽然我们不能指望运气,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有运气。这对先驱者来说,承认运气是一种恰当的自我评价,也是一种科学和客观的精神。有了运气,不管是时代带来的,还是社会给的,还有某一个无心的人的帮助,都是我们可以借用的机会,让每一次运气都称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 否定运气的存在,一味的夸大自我的价值和作用,后者将会是我们下一次失败的起点。 我们都希望成为先驱者,而不希望成为先烈或者是前进路上的路边无名遗骨,我们都要考虑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是否准备好了一些条件。 我们是否拥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尽管我们无法严格证明我们的想法的正确性,但是战略眼光往往就是内心的那一丝闪光,指引我们向那个方向前进。我们是否拥有足够的实力,让我们去克服前进路上的种种难题。我们还是否具有严肃认真的习惯和信仰,让我们能够从一开始就做的非常规范,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少犯一些错误。尽管严格、严肃和认真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后续更少的损失就是我们的奖励。我们是否具有很好的生存能力,不能一味的如猛张飞一般勇往直前,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策略以帮助我们避开险滩,生存才能发展,生存也是为了发展。我们是否具有很强的耐力,在事业的马拉松比赛中笑到最后。最后考验的是,上帝是否对我们有足够的垂青,让我们多点点运气。 但是生活中,我们能够成为先驱的机会少之又少,即便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 silong.peng@ia.ac.cn 2014.07.10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7788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沉痛悼念蒋大宗教授
bingoon 2014-3-21 17:49
生物医学工程同仁: 惊悉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原副理事长 蒋大宗教授因病于2014年 3月18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表示深切的哀悼。遗体告别仪式于2014年3月22日上午10时至11时,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如有相关事宜可与学会办公室联系。 联系人:康亚文 联系电话:13718832649 附:讣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2014 年3月20日
2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姜立夫——“南开”元老、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
sciencepress 2014-2-24 16:17
  1989年10月16日,南开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日前夕,一座栩栩如生的姜立夫半身铜像在学校数学楼二楼中厅落成。这尊铜像是国际著名数学大师、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陈省身教授和姜淑雁女士捐献的。雕塑者为中央美术学院傅天仇教授。来自国内外的许多著名数学家,同南开大学师生一道,隆重举行纪念姜立夫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暨铜像揭幕仪式,深情缅怀这位“南开”元老。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称颂他“是现代数学在我国最早和最富有成效的播种人之一。”   远渡重洋专攻数学   姜立夫,原名姜蒋佐,1890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宜山区凤江乡灵头村(今属苍南县)。他6岁时父亲早逝,遂人祖父家馆读书。几年后,母亲和祖父相继去世,姜立夫由其兄姜蒋?培养,送至平阳县学堂念书。维新运动后,浙江各地陆续创办新式中学堂,杭州府学堂是最早的一所。1907年,姜立夫离开家乡,就读于这个学堂。在那里,他受西学熏陶,渐渐萌发了出国留学,献身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愿望。1910年夏,清政府游美学务处招考第二批留学生,姜立夫应考备取。次年春,他人游美肄业馆(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高等科补习英文,7月英语口试合格,8月乘“中国号”邮船赴美,姜蒋到沪送行。那时,位于美国西部的加州大学正在崛起,姜立夫在伯克利就读4年,1915年6月获加州大学理学士学位,同年9月负芨哈佛大学专攻数学。   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头十年,我国到海外留学专攻数学者寥若晨星,现代数坛仍是一片荒漠。姜立夫认为,中国需要科学,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所以中国也需要数学。他立志要把现代数学移植到中国来。他进人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就是为实现这个抱负迈开的第一步。与他同期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还有来自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美学生赵元任、胡明复等人。   1914年,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等在美国绮色佳城发起创办《科学》,1915年1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综合性的现代科学刊物《科学》在上海问世。翌年,姜立夫在《科学》第2卷第5期上发表《形学歧义》一文,首次介绍了射影几何学。1919年5月,他完成了题为“The Geometry of Non-Euclldean Line Sphere Transformatinon”(《非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的论文,署名Chan Chan Tsoo(姜蒋佐),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其导师是库利奇门( J.L.Coolidge)教授。   1919年10月,姜蒋?去世。姜立夫念侄辈年幼,心恋家园,疾返祖国。在家乡平阳,他创办了爱敬小学。1920年初,应张伯苓校长聘请,姜立夫“单枪匹马”到刚创立半年的天津南开大学创办算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他和随后来校的邱宗岳、饶?泰。杨石先等人是南开大学理学院的奠基人。   精心培育现代数学人才   为了使现代数学这颗种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姜立夫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从事现代数学人才的培养。   20年代初,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南开大学是私立学校,经费有限,教职工少。姜立夫的薪金比别校的教授微薄,但他却全心全意地办学。算学系开办的头几年,全系既无讲师又无助教,只有他这唯一的教授。他一个人担起了初等微积分、立体解析几何、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复变函数论、高等几何(包括n维几何)、微分几何等七八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直到1925年,学校才增聘数学史家钱宝琼为教授。即使这样,这种由姜立夫一人讲授几何、代数、分析等主要课程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变。姜立夫不仅数学知识非常广博,功力扎实,而且还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拼搏精神。   为学之道,贵在师严。姜立夫严于律己,堪为后学之楷模。在教学上,他备课一丝不苟,十分认真;讲起课来,说理透彻,言简意赅,方法得当。他的学生吴大任曾说:“他就像熟悉地理的向导,引导着学生寻幽探胜,使你有时似在峰回路转之中,忽然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不感到攀登的疲劳。听姜先生讲课是一种少有的享受。”姜立夫治学严谨,注重基础,对学生因人施教,循循善诱,对课外习题要求严格,考试方法则灵活多样。他那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独到而又完善的教学方法,影响到了国内其他一些著名大学的数学系。1926~1927年,他应邀赴厦门大学讲学,并为该校数学系修订教学计划,购置国外图书和学术期刊。他常和同事谈论如何把厦大办成我国南方的又一个教学科研中心的想法。1931年,姜立夫推荐他自己的学生刚从美返国的江泽涵到北京大学任教。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江:要先严格训练学生,“等到有了经过严格训练的高年级学生,你才可以教一些拓扑学。”当时北大因多年来教育经费的拖欠,教育质量深受影响,数学系对学生的要求放松,课外习题和学期考试形同虚设。江泽涵从一二年级教起,像姜立夫当年要求自己的那样,严格要求学生做习题和考试。经过两三年的努力,该系也能组织起讨论班,吸收高年级同学和年轻教师参加,学习近代文献,开始作研究工作。江泽涵后来说:“姜老夫子不仅在南开大学创办了数学系,他还有力地帮助完成了北大数学系的教学改革。”   姜立夫一生直接或间接培养的学生难以数计。抗日战争前,他在南开大学培养出一批后来闻名中外的数学家,如刘晋年、江泽涵、申又?、吴大任、陈省身、孙本旺等。其中,江泽涵是最早把拓扑学移植到我国来的学者。他和他的学生姜伯驹(姜立夫之长子)现在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微分几何的奠基人。陈省身曾说过:那时南开数学系是“一人系(One man department)”,“我从事于几何大都亏了我的大学老师姜立夫博士。”   重视教学研究的基本建设   姜立夫很早就十分重视数学研究的两项基本建设——审订中文数学名词和搜集数学文献,这对我国数学界有深远的影响。《科学》月刊早期曾开展名词统一问题的讨论。1923年,数学名词在上海开始审查,“期前推定中国科学社提出名词草案,由该社委托专家胡明复、姜立夫起草。”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由姜立夫、何鲁、胡明复、段调元、段育华、顾珊臣、周剑虎、吴广涵、胡敦复、吴在渊等组成,姜立夫任主席,何鲁任书记。从1925年到1932年,(科学)月刊在第10—16卷每期陆续刊登各类纯数学名词,每一名词后列英文名、法文名、德文名、日文名、定名、备考等六项。经过几年仔细审定,到1938年,出版了我国最早的《算学名词汇编》,收集名词约7400条,含英法德日中五种文字。曹惠群为该书撰序,序中日:“本编既脱稿;以胡君明复姜君立夫对于算学名词夙著精勤,惜胡君早故,未获观成,颇愿得姜君一言以为序。顾姜君谦逊固辞,殊感失望。……曾言劳而无所获,在研习科学者不以为病;苟有所获,而于国计民生,得有裨补于万一,则用力虽多,亦至足引以自慰。夫以姜君等之劳,得有此成积,庶稍堪自慰乎?质之姜君以为如何?是为序。”姜立夫的辛劳与美德,溢于曹序的字里行间。此后,国立编译馆也主持出版了《数学名词》一书。此书成稿于1936年,系1932—1934年由王仁辅、朱公谨、江泽涵、何衍浚、何鲁、段调元、姜立夫、胡敦复、孙光远、陈建功、曾昭安、熊庆来、郑桐孙、钱宝琼等14位审查委员审定的。稿交商务印书馆后的几年,日寇侵华,上海闸北被焚,香港沦陷,迫至1945年该书才得以问世。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名词》实际上是从以上两本书发展而来的。1964年,年逾古稀的姜老还大力支持《数学名词补编》工作。他从事数学名词工作时期之早,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他人难及,非常令人钦敬。   姜立夫十分重视数学文献的收集和保管。他认为数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活动是思维和演绎,需要直接从已有文献所记载的成果和方法中吸取营养加以创新。因此,无论解放前在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数学所,还是解放后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他都躬亲文献资料工作,购置数学书刊,甚至分类编目也亲自处理。抗日战争前,南开大学图书馆的数学藏书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在那里,有世界上最重要的期刊和著名数学家的论文集,还有许多珍贵的绝版书。当时访问南开大学的外国数学家曾为之惊叹不已。抗战期间,这些数学书刊大部分运至昆明,对西南联大数学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姜立夫早年还兼任过北京图书馆购置图书的顾问委员会委员。那时,他曾建议该馆重点购置全套的各国综合期刊,例如伦敦皇家学会数理科学会报等,这种会刊以一校之力购置是有一定困难的。他的这个建议深得各高等学校赞许,并被采纳。可惜的是,十年浩劫期间,各高等学校订购的外文期刊被大量砍削,姜立夫在中山大学挺身坚持:美国《数学评论》不能削减。他义正词严地说:“停订《数学评论》,就等于砍掉了数学系!”在他的坚持下,这份期刊成为中山大学数学系完整保存下来的刊物之一。他的夫人胡芷华(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的小妹妹)也把精力奉献给了中山大学图书馆。   组织领导和从事数学研究   “路是人走出来的,但最早开路的人总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姜立夫在他学成归国、风华正茂的十几年中以全部精力培养高质量的现代数学人才,从事数学研究的基本建设,直到1934年秋他才去德国汉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准备新的研究。1935年6月,中央研究院首届聘任评议员选举会在南京召开,评议员的选出标志着中国现代科学核心队伍的形成。姜立夫众望所归当选首届评议员。翌年夏,他在汉堡为侄女姜淑雁主持婚礼。10月姜立夫与胡芷华女士在沪结婚,抗战时期,他们的长子姜伯驹和次子姜仲?相继出生。   “中兴业,须人杰”。抗战时,姜立夫将妻儿留在上海,只身前往昆明西南联大任教。那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仍跟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教同样份量的课,并奋力从事圆素(球素)几何的研究。这一时期,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主持了数学界的两项重要活动。一是“新中国数学会”的工作。这个学会是因抗日战争时期,交通不便,中国内地的数学家们鉴于当时西南的科学空气相当浓厚,原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数学会”与西南各省无法联络而成立的。成立会1940年在西南联大召开,选举姜立夫为会长,理事有熊庆来、陈建功、苏步青、孙光远、杨武之、江泽涵、华罗庚、陈省身等人,陈省身任文书,华罗庚任会计。二是受命担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主任,兼研究员,在陈省身的协助下开始筹建工作。陈省身后来称赞说:“立夫师任筹备处主任。他洞鉴了当时中国数学界的情形,只求切实工作,未尝躁进,树立了模范。”这两个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对团结全国数学工作者,改变“七·七”事变以后数学界学术研究的落后局面起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在1940-1942年新中国数学会举行的三次年会上,共宣读、发表论文150余篇,篇篇凝聚了中国数学家的心血。姜立夫是一位胸怀坦荡,正直无私,没有任何门户之见的学者。从1941年3月数学研究所筹备处成立至1943年,他以兼容并包的雅量先后聘请了陈建功、苏步青、江泽涵、陈省身、华罗庚、许宝?、李华宗等留日、留美、留德、留法、留英的兼任研究人员,集数学精英于一堂至今仍传为数坛佳话。   姜立夫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圆素几何和球素几何。他1943年写的论文“A Matrix Theory of Circles and Spheres”(《圆素和球素几何的方阵理论》),发表在《科学记录》I(1942-1945年)上。他的论文及1954年在中山大学科学讨论会上所作的报告,用对称实方阵和埃尔米特方阵分别代表圆和球,使古老的圆素几何和球素几何获得新的面貌,并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姜立夫晚年长期患胃病和心脏病,但他的数学教育工作和研究工作从未间断。50年代,他在中山大学结合教学的需要先后主持翻译了H.N.穆斯海里什维利的《解析几何学教程》和A.P.诺尔金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初步》。60年代,他办讨论班,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边读边翻译E·嘉当的《黎曼几何学·正交标架法》。姜立夫还常向中山大学的年轻教师讲授他对辛群几何学研究的“三阶段”设想:先用方阵代数来研究辛群解析几何,次用活动标架法来研究辛群微分几何,再用外微分法来研究辛群联络空间。一些年轻同志沿着他指引的道路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姜立夫奖掖后进不遗余力的精神,令人难以忘怀。   数学先驱师范长存   抗战胜利后,姜立夫由西南联大返沪与家人团聚,1946年奉派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修,数学所筹备处主任职由陈省身代理。1947年7月,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姜立夫被任命所长。翌年,他3月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夏回国。上海解放前夕,他被迫先把数学所的图书装运到台湾。随后自己一家也去了。不久,他毅然摆脱国民党的羁绊,先个人,后家属,在广州解放前回到大陆;后应岭南大学陈序经校长的邀请,到校创办数学系,迎接解放。   解放后,姜立夫在岭南大学任教三年,1952年随院系调整到中山大学工作,任校筹备委员,数学系筹备小组成员。在那里,他悉心为新中国培育数学工作者,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党和人民也给予他很高的荣誉和政治地位。   1950年,他当选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54年被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大代表,1955年以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委员。1955年,他去北京开会,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同他亲切握手,并说自己也是“南开”的学生。姜立夫时刻眷恋着自己事业的起点——“南开”,1964年,他曾返津访旧。1978年2月3日,他因心力衰竭,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姜立夫先生为中国数学教育和数学发展的事业鞠躬尽瘁,他那慈祥的音容笑貌和敦厚的长者风范,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人们深深地怀念他为中国的数学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的献身精神;怀念他一丝不苟,极端严肃的治学态度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怀念他谦虚谨慎,正直无私,光明磊落,团结中国数学界人士的高尚品德。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强调,中国现代数学史必须对姜立夫“大书特书”。   先驱虽逝,师范长存。姜立夫的光辉业绩将永远记录在中国现代数学史上。 作者:张洪光 来源: 《南开人物志》第一辑  发稿时间: 2014-02-18 14:36
个人分类: 科学人物|2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工智能先驱艾伦·纽厄尔谈科研方法
charlesqwu 2012-6-4 04:18
[转载]人工智能先驱艾伦·纽厄尔谈科研方法
人工智能先驱艾伦·纽厄尔谈科研方法 Allen Newell i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research field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s a recipient (together with Herbert A. Simon) of the ACM A.M. Turing Award in 1975. (se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14-253943.html ) On December 9, 1991, he delivered a lecture entitled "Desires and Diversions" at CMU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n which he presented a set of maxim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 some of these maxims may still be inspirational to some of us here. 1. To each scientific life, its own style. And each style defines a life. 2. Science is in the details. 3. The scientific problem chooses you, you don’t choose it. 4. Diversions occur, make them count. Salvage what is possible for the main goal. 5. Embrace failure as part of success. But use it for the main goal. 6. Solve whatever problems must be solved. But do not be seduced by them. 7. Preserve the insight and deepen it. Deep ideas transform themselves beyond imagining. 8. Deep scientific ideas are exceedingly simple. Others usually see them as trivial. 9. Choose a final project to outlast you. 10. Everything must wait until its time. Science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11. To each scientific style its own maxims. 12. To work with results of field X, must be a professional in X. 13. We are all flawed -- We all carry our burden of incapacities. 14. 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working hard—very hard. 15. New things get started by evolution or chance, not design. 16. A scientist is a transducer from nature to theory. Seek out nature and listen to her. 17. The science is in the technique. All else is commentary. Newell's this lecture was videotaped and is now available on Youtube -- search "Allen Newell - Desires and Diversions" there. Allen Newell (March 19, 1927 – July 19, 1992)
3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法勘探前传
热度 3 chrujun 2011-7-13 23:23
电法勘探是最早取得成功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请记住这些先行者的贡献。 1830 R. W. Fox 发现自然电位 1835 R. W. Fox 用自然电位法找到硫化矿 1867 Charles Mateucci 发现大地电流 1880 C. Barus 发明不极化电极 1883 FRED Brown 提出二电极地电阻值测量找矿 1900 Daft 和 Williams 提出交流电法勘探 1910 Leimbach 和 Lowy 提出无线电频率电流勘探 1912 Schlumberger 发明激发极化法。 1916 F. Wenner 提出四电极地电阻值测量法,温纳装置诞生。现代电阻率法开始。 1917 Harry W. Conklin 发明电磁法 1924 Hunkel 提出交流电法勘探相位测量法 1925 Sundber 成功开展电磁法 1929 Schlumberger 开展电测井 1933 L. W. Blau 提出瞬变电磁法勘探 1934 Schlumberger 开展大地电流法 1938 H. M. Evjen 得出电阻法勘探深度合理估计 1950 Tichonov 发明大地电磁法 1953 L. Cagniard 提出大地电磁勘探 1953 Bleil 用电极极化解释激发极化现象 1959 Marshall Madden 用电极极化和扩散极化解释激发极化现象 1969 Jepsen, Patrick, Price, Dieter 等将有限差分法用于电法和电磁法模拟 1970 Hohmann 将积分方程法用于电磁法模拟 1971 Coggon 将有限元法用于电法和电磁法模拟 1970s Cox 海洋大地电磁法和海洋可控源电磁法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4567 次阅读|5 个评论
在工业界中哪个行业是祖宗?
After50 2011-2-19 19:51
在工业界中哪个行业是祖宗? 现在经常看到自称“ XXX ”之“母”或“ XXX ”之“父”的雷语。但如果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诸多的工业学科(行业)里,哪个学科(行业)可以称之为“母”或“父”或“祖宗”?恐怕许多人答不出来。个人认为:采矿业是推进人类走向文明的最古老和生生不息的行业,现有诸多工科专业都是采矿发展衍生而来的,将采矿业称之为工科专业之“母”或之“父”当之无愧!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工科专业都不认这个“父母”或“祖宗”了。即使是近 60 年来也有一些有趣的例子,例如,原中南矿冶学院的采矿专业就衍生了很多专业,采矿专业的矿山机械分支发展为机械工程专业,采矿的电气分支发展成为自动化专业,采矿的管理分支发展成为企业管理专业,采矿的力学分支发展成为工程力学专业,采矿的井建分支发展成为建工专业,采矿测量分支发展成为测绘专业,采矿安全分支发展成为安全工程,矿业经济分支发展为资源经济学专业,等等。不过,这种事实时过境迁,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承认了。 事实上,人类的历史大约已经历了 400 万年的时间,其中绝大多数岁月都是在旧石器时代度过的。旧石器时代约止于一万多年前,其后便是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在我国一些主要文化区约止于四五千年前,即与龙山文化中晚期相当的年代。这整个历史时期,习谓之史前期,往日又谓之蒙昧时期、洪荒期。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制作石器,以为狩猎;新石器时代后,才出现了农业、纺织、制陶、矿冶、原始建筑等技术,生产活动的范围才逐渐扩展起来。金属矿开采技术,大体上是和冶金技术一起,在新石器时代产生出来的;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金属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而这种冶炼技术的基础和先导,便是金属矿的开采。 从有关考古资料看,此期开采的金属矿主要是铜矿,其中有纯度较高的氧化矿、共生矿以及自然铜;主要是露天开采,开采技术自然是十分原始的。人类的任何一项生产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它往往都要与多项生产技术相关联,不管在现代还是遥远的古代,大都是如此的。在人类史前的生产活动中,与采矿业关系较为密切的生产技术主要是:石器开采和制作技术、水井开凿技术以及原始的建筑技术等;因采矿,就要将有用的矿物从围岩中分离出来,这三项生产技术对于矿石的识别和开采、坑道的开凿和支护,在技术上和思想上,都会产生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影响。 最近读了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李进尧、吴晓煜和卢本珊著的《中国古代金属矿和煤矿开采工程技术史》,该书首次对我国史前到明清历史上的采矿工艺技术史做了系统的梳理。该书作者的精神和劳动成果令本人深受感动。同时,也想起了学科专业寻祖认宗的问题。特此申明,本人于与该书的作者素不相识,只是专业相关。也无意为该书做广告。 《中国古代金属矿和煤矿开采工程技术史》分为金属矿和煤矿编。金属矿编主要论述了我国古代金属矿开采工程技术(包括找矿、采矿、选矿)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成就,并探讨了其对我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时间跨度为史前到 19 世纪中叶。该书对研究中国科技史和学科专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中国古代金属矿和煤矿开采工程技术史》目录   金属矿编   第一章 史前期采矿技术   第一节 关于采矿的技术背景   第二节 金属矿开采技术的起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夏商采矿技术   第一节 手工业分工促进矿业发展   第二节 商代探矿技术   第三节 商代采矿技术   第四节 商代铜料来源及方国矿山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西周采矿技术   第一节 关于西周的主要产铜地区   第二节 西周采矿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西周选矿技术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东周采矿技术   第一节 东周矿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找矿方法   第三节 采矿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选矿工具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采矿技术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矿业管理的加强   第二节 采矿技术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隋唐五代采矿技术   第一节 矿业政策的变化和矿业辅助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金属矿山的分布概况   第三节 采矿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宋元采矿技术   第一节 坑;台制度的变革和矿物学知识的增长   第二节 主要矿山的分布及遗址概况   第三节 采矿技术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明清采矿技术   第一节 矿业政策与厂矿管理   第二节 明清主要金属矿山的分布及遗址概况   第三节 集大成的明清采矿技术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仍在使用的传统采矿和选矿技术   第一节 仍在使用的传统采矿技术   第二节 仍在使用的传统选矿技术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结语   第一节 中国古代采矿技术发展体系及其特征   第二节 中国古代采矿技术观的讨论   参考文献   煤矿编   第一章 中国古代煤炭工程技术的萌芽(新石器时代至南北朝)   第一节 煤炭的发现   第二节 中国开发利用煤炭的最早证据——煤雕   第三节 中国有关煤炭的最早记载   第四节 煤炭开采工程的雏形   第五节 早期的煤炭加工利用与煤炭成型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古代煤炭工程技术体系的形成(隋唐至元)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煤炭开采与利用   第二节 宋代煤炭开采与炼焦技术   第三节 元代的采煤业   第四节 采煤业与陶瓷业的相互促进   第五节 宋元时期煤炭工程技术体系的形成   第六节 古代外国旅行家对中国煤炭的记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古代煤炭工程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明清)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找煤方法   第二节 明代煤炭生产   第三节 清代煤炭生产   第四节 明清煤炭开采技术   第五节 明清煤炭加工与对煤炭性能认识的深化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影响中国古代煤炭工程技术发展的若干因素   第一节 古代煤炭工程技术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明清两种矛盾的矿业政策对煤炭工程技术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税课对煤炭工程技术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采煤执照制度实施的作用   第五节 明清煤窑管理对煤炭工程技术发展的影响   第六节 明清煤炭运输对煤炭工程技术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保留至今的传统采煤技术   第一节 传统找煤口诀   第二节 传统的煤窑开拓方式   第三节 传统采煤方法   第四节 传统煤窑运输系统及方法   第五节 传统煤窑通风系统及方法   第六节 传统煤窑排水系统及方法   第七节 传统的煤炭洗选方法   第八节 传统炼焦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中外古代煤炭技术比较研究   第一节 关于中外煤炭开发利用的起始时间比较   第二节 中外古代找煤知识与方法的比较   第三节 关于古代中外采煤方法的比较   第四节 关于古代中外矿井运输工具的比较   第五节 关于古代中外煤矿提升工具的比较   第六节 关于古代中外煤矿通风排水技术的比较   第七节 关于古代中外煤炭洗选与炼焦技术的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4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现代百货公司的由来及其先驱
黄安年 2010-9-17 08:31
美国现代百货公司的由来及其先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17 日发布 (按 : 本文写于 1998 年 4 月 , 未发表。现在公布在我的博客上作为学术资料留存) 在市场经济发育最健全的美国 , 随着经济现代化和城乡生活现代化进程的扩展 , 零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南北战争前的美国最重要的零售业包括带有物品汇集和交易场所性质的公共市场,分别为普通货品、专类货品、批发货品和旅行商店的多种形式的行商,专营百货的商店,专门供应纸烟、帽子、钟表、服装和大衣等货品的商店等四种。南北战争后百货商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独领风骚。不过对于美国百货商店的由来,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在美国的百货商店系由店铺即贸易摊演变而来,特别是由绸缎呢绒商店兼营纺织品以外的商品的商店演变而来。从南北战争到 20 世纪初,在美国的主要城市和新兴城市中陆续兴起了适应现代化要求大众消费的现代消费者之宫 ---- 新型百货公司。这种百货公司一般位于城市中心 , 是规模巨大的零售商店 , 分门别类地出售服装、家用器具、绸缎呢绒、家具等物品,营业额很高。到了 19 世纪 80 年代百货公司这一的名称在美国社会生活中逐渐被普遍接受和并广泛出现在各类城市中。 对于开创美国现代百货商店作出巨大贡献的在 19 世纪下半叶有以下著名公司。 爱尔兰移民亚历山大 斯图尔特在 20 年代来到美国, 1846 年他在纽约曼哈顿南部开设了被称为大理石之宫的经营销售绸缎呢绒的商店 , 并且率先实行固定商品价格制度 , 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讨价还价的传统习俗。 1862 年斯图尔特公司搬进了位于百老汇大道上第九街和第十街之间地段的八层铸铁大楼,拥有约 2000 职工 ,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店。 罗兰 H. 梅西于 19 世纪上半叶曾在波士顿等地几度开设的百货商店 , 但成功发展的当数梅西 1858 年在纽约开办的大型百货商店,它是一家销售奢侈服装用品的商店。它同样采取了固定价格和现金交易的办法 , 并且将出清存货的大拍卖作为加快资金周转的常用方法 , 同时积极开展广告促销 , 在四五家报纸上同时大做广告 , 以商品价格低于普遍价格招徕顾客。 1877 年梅西逝世后 , 公司后来到了 L.B. 韦伯斯特手里 , 他建立了租赁部。来自巴伐利亚的利维 . 斯特劳斯租赁了梅西百货商店的一部分开设瓷器专卖部 ,1896 年韦伯斯特退休后 , 梅西公司到了斯特劳斯手里 , 他把它办成了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 1901 年这家公司搬进了纽约市的《先驱报》广场。斯特劳斯以红色五星做自己的商标 , 并且通过分红、供应午餐和附加其他福利来密切和雇员的关系。直到本世纪的 90 年代,梅西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零售企业之一。 约翰 沃纳梅克 1861 年在费城开设的一家百货公司,最初是男子服装商店 , 为提高成衣的质量,许诺售出的商品如果质量不符保证退款,从而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1896 年沃纳梅克接管了斯图尔特在 1876 年逝世后留下的商店,这样在纽约开设了沃纳梅克分店。 1879 年沃纳梅克率先实行整版报纸广告术。 还有像 1851 年创办于波士顿的乔丹 马什公司 , 是专营服装品批发店。 1866 年创办于罗德岛普罗维登斯的格拉丁绸布呢绒服饰店 , 后改为百货公司。在纽约开办的劳泰勒公司 , 自 1826 年时也是专营绸布呢绒的商店。还有盐湖市的蔡恩合作商业社,也是最早出现的百货公司之一。 1857 年开设在纽约曼哈顿地区的 E.V. 霍沃特百货公司还首次安装了由伊莱沙 . 奥蒂斯设计的升降机 , 到 1889 年新式电梯在梅西百货公司和沃纳梅克公司运行。 1852 年波特 伯尔默在芝加哥开设了专卖妇女内衣的商店 ,1856 年马歇尔 菲尔德成为合伙人 ,1865 年后 , 这家商店逐渐发展为大型百货商店 , 菲尔德成为大老板。 新型零售业发展为百货公司的成功,得益于这些公司及时调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对策。如固定价格的实施、广告的开展、允许自由退换商品和赊购、免费送货上门、店址选择适中、货品种类繁多、服务设施先进等。 19 世纪末,像芝加哥的马歇尔 菲尔德一类的大型百货商店已经把购货这样的世俗活动演变为某种高雅的消费的殿堂 , 由适应消费发展到刺激消费。菲德尔在广告中宣称他的百货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靴鞋部、瓷器部和书籍部。在哪里 , 商店附有凳子一类的便民设施 , 好让那些在购货时犹豫不决的顾客坐一坐 , 或者让过于疲劳或者兴奋的顾客在肃静室 稍事休息以便有精力继续采购。由于在百货公司中装备了电梯、电灯、电话、现金收入计算器一类的先进设备和大块平板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 , 光怪陆离的装璜布置 , 集中供应暖气设备则保证商品在严寒中温暖如春 , 还有通往百货公司的有轨电车的开通 , 因而吸引了大批追求时尚的顾客。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萨师煊:数据库殿堂的引路人(附挽联一则)
tangchangjie 2010-7-13 11:25
萨师煊:数据库殿堂的引路人(附挽联一则) (唐常杰) 惊闻萨师煊教授逝世,悲余撰 挽联一则: 福建萨家,代出才人,四十年前登高望远,洞察国际计算机大势,开数据库先河,奠定学科,敢作迎风立地树; 山西雁门,常有豪杰,半世纪中脚踏实地,践行中国数据库发展,携众人才成长,树立楷模,甘为育人登天梯。 (感谢人大孟晓峰教授的修改意见) 因正在承办WAIM2010,不能到北京悼念,在人民大学悼念网页的 短文留言 中 留下了下列短文: 1980年代初,萨师煊老师来到川大,做了关于数据库技术的启蒙报告,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第一次听到了Data Base这个术语;萨老师用通俗的语言,拨开新概念上的云雾 ;用幽默的语言,为我们打开数据库的天地;他深邃的思维,充满了机智和魅力,深深打动了一代新人去探索这一片学术新区。在1983年出国学习时,我选择了 数据库,数据库选择了我。在此意义上,萨老师是一代DB人进入数据库殿堂的引路人。   他勤奋耕耘一生,为中国数据库界奉献心血,年轻一代正在成长,百花将要盛开,万紫千红的数据库春天就要来到。   如今,萨老师离我们而去,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萨老师的逝世,是我国数据库界的重大损失。
个人分类: 观察感悟|10586 次阅读|20 个评论
楚泽诞辰百年祭
gl6866 2010-7-1 17:43
今年是数字计算机之父楚泽(Konrad Zuse,1910-2010)诞辰百年祭。康楚泽于1910年6月22日出生于维尔梅斯多夫(Wermsdorf),1995年12月18日逝世于黑森州小城许恩费尔德(Hnfeld)。在他诞辰百年那一天Google德国的首页上,出现了纪念楚泽的logo,以缅怀他对数字计算机的发明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 楚泽(1910-2010) Google德国首页上的纪念Logo 说起楚泽,就不能不提到他于1941年设计制作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完备程控功能的图灵计算机Z3(该方案使用了打孔机),在数字计算机领域,这是他最大的成就。但并没有引起德国当局的重视。1944年,Z3在盟军的一次空袭中被炸得粉身碎骨,楚泽所制造的另一台类似的计算机Z4扔在巴伐利亚乡村农舍的地窖里无人问津。人们在战后才得知,楚泽的继电器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二进制电子运算机器。此前他还发明过S2,也属于第一个程控计算机,其目的是帮助Werke公司的HS-294,是一款数模转换器,后来成为现代巡航导弹控制部件的前身。 他的早期教育是在文化传统相当保守的东普鲁士完成的。为获得更好的发展,他进入一所比较开放的学校,直到高中毕业。1927 年,楚泽考进了现在的柏林工业大学,学土木工程建筑。他从小爱好绘画,有很好的美术功底,因此很快就学会了如何设计房屋结构和外观。然而,他却对建筑中各种计算讨厌透了。大学毕业后,楚泽在某飞机制造厂谋到一份差事,在飞机制造厂同样也要做各种更为令他头痛的计算工作。 不论你是否喜欢与否,计算是必须的,必须按公式计算出结果。不管是在大学读书还是在飞机厂工作,往往一整天都算不完一道强度核算题目。在疲惫不堪之余,楚泽突然发现,许多公式是固定不变的,所做的只是向这些公式中填数据,向这种单调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机器做的。楚泽的这个思想可以说与莱布尼茨(Gottfried G. Leibniz,1646~1716)不谋而合,让机器干那些枯燥的计算工作而把大脑解放出来! 于是1935年,楚泽想制造一台计算机的愿望愈来愈强烈,因而在就业后短短的几个月,他向父母正式宣布,他已辞职,想把客厅用作自己研制全自动计算机的工作室。楚泽的决定令父母吃惊不小。他们知道,楚泽一向迷恋创新和发明,只是他一点也不喜欢数学。上小学时,据说他更喜欢在算数课上给老师画漫画,总是懒得将一行行数字从黑板上抄下来。在大学主攻土木工程学期间,他也对计算忍无可忍。以后他经常喜欢说我实在懒得计算,这也是他日后发明计算机的原因所在,楚泽一心想发明一台能够计算的机器。 楚泽于1936年就制作成Z1计算机,但他本人几乎被人遗忘了几十年。实际上,楚泽的Z3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编程语言的计算机,他的这台机器要比美国哈佛大学的Mark I早好几年。楚泽不幸生在战争时期的德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承认。希特勒战败后,楚泽辗转流落到瑞士的乡下,转而研究计算机演算理论。他也是通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明者。不过直到1962年他的发明才得到认可,并获得8个荣誉博士头衔以及德国大十字勋章。直到1962年,他才被确认为计算机发明人之一,并被称为计算机之父。楚泽生前写过一部自传《计算机:我的一生》(Computer: My Life) 楚泽与他Z1计算机的复制品 1995年,比尔盖茨拜谒了楚泽。有趣的是,这位即将去世的计算机鼻祖为借计算机而成为世界首富的盖茨画了一幅肖像。直到现在,盖茨还把这幅肖像画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楚泽与盖茨(1995,德国) 楚泽的另外一个理论上的贡献,或者说非常有想象力的贡献,便是于1967年提出了楚泽论题(Zuses Thesis)。该论题的内容就是断言宇宙就是台巨大的计算机!这恐怕也是最疯狂的一个论题了!我曾于5月份在清华大学逻辑之门 2010Workshop上做了一个报告,题为从楚泽论题到模态信息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9167 )。 我在逻辑之门2010上的报告 霍斯特楚泽(Horst Zuse)常被问到:你是楚泽的儿子吗?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402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是绿色的:生态学的先驱Lawrence B. Slobodkin去世
ecoliugy 2009-9-24 23:03
9月21日,著名的生态学家劳伦斯(Lawrence B. Slobodkin)去世了。 这位以世界是绿色的(The World Is Green)著称于世的生态学的先驱死于心脏病,享年81岁。 Lawrence B. Slobodkin----- 为生态学不断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之一,为大众所熟知的科学的道路上,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Dr. Slobodkin 是纽约州立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他的努力把生态学从一门描述性科学转变为定量化研究科学,使用数据和数学模型来检验所提出的自然理论。 Dr. Slobodkin 在生态学上绝对是一位巨人。他是第一个将数学推理和经验观察融合在一起的人。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进化生态学家Joseph Travis说。 大多数同事对 Dr. Slobodkin 的描述是精力充沛、兴趣广博。Dr. Slobodkin建立了很多很多张口即来的生态学术语。从专业的运用层次(如红潮是怎这样产生的 ?)到口水话般的俚语(如为什么有些动物是绿色的?而有些是棕色的?,比如水螅),或者到学术层面的穹宇(如能量在整个生态系统是如何循环的?) 这些当初看来近乎孩子的俏皮话一般的问题,今天正被各生态个领域的科学家们不断的探索着呢。 1961年,Dr. Slobodkin 出版了《动物种群的生长和调控》(Growth and Regulation of Animal Populations)一书,这本书奠定了Dr. Slobodkin 在生态学领域的地位,他在将数学和概念模型运用到野外试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论文方面,他最有名的文章是1960年发表的关于陆地生态系统是如何运 行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依然在被科学家们不断的讨论着。 这篇发表在The American Naturalist的文章:群落结构、种群调节和竞争是Dr. Slobodkin 和密西根大学的Nelson G. Hairston Sr. 、 Frederick E. Smith 一起署名的。 这篇文章被冠予了各种称谓和外号,如H.S.S(是三个人姓氏的缩写)、The Etude(说的是文章的言简意赅和雄辩风格,some say is a tribute to its brevity and eloquence),最有名的外号就是The World Is Green。 正是这篇文章揭示了世界为什么是绿色的。 这不仅仅是四页纸的文章,Dr. Slobodkin 和同事大胆的提出了世界为什么是绿色的这一假说。我们周身的大片绿色表明食植动物不仅仅是毁坏植物,作为捕食者,食植动物限制了植物的种群密度。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发现,如今依旧影响着众多的科研工作,科学家利用这一概念,通过对无数的捕食者、食植动物和各种生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世界并不完全是食植动物统治者。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进化生态学家Michael L. Rosenzweig说,我们有必要回过头去看看世界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在Dr. Slobodkin之前,没人问过这样的问题。 这就是创造力,这就是创新。这是一种寻找新方法看待所有事情的意向,正是这种力量让Dr. Slobodkin 在科学上占据了制高点。他的同事这样评价道。 Douglas J. Futuyma也是纽约州立大学的进化生态学家, Dr. Slobodkin指导了他研究生时期的共作,之后他们成了同事。他评论Dr. Slobodkin是一位经常拿科学观点取乐的人,有时候有的观点会很离奇,不过创新是需要冒风险的,他让生态学变得有趣、好玩。 1928年 Dr. Slobodkin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他完成西弗吉尼亚州Bethany College学业之后,到耶鲁读研究生,师从Evelyn Hutchinson(20 世纪最有名的生态学家之一,英国人,哥们提出了N纬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的概念)。 Dr. Slobodkin 对野外生态学进行了升华,他在1968年从密西根搬迁到纽约Stony Brook之后,他建立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院,真是这个学院在世界上第一次让纽约州立大学文明于世,而且培养了众多的生态学家,让生态学走向了繁荣。 最后,Dr. Slobodkin 在今年发表在进化生态学杂志( the journal Evolutionary Ecology Research)上撰文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研究生涯。他说有时候,我会选择那些具有价值的研究来做,可是更多时候,我研究的目的很简单,仅仅是被自然的 美丽而吸引而已,我和我的朋友们一样,科研并不是因为成果很重要,而是我们深深的陶醉在自然之中。 翻译自纽约时报,原文连接: http://www.nytimes.com/2009/09/2 ... ner=rssemc=rss The World Is Green 一文 ,经典文献(pdf)连接: http://www.plantbio.ohiou.edu/ep ... refs/HSS%201960.pdf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