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汤森路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汤森路透2002年预测Shuji Nakamura可以获诺贝尔奖,太早了?
热度 6 ningbi 2014-10-7 18:17
得知刚刚公布的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名单,与历年汤森路透的引文桂冠奖(预测诺贝尔奖用)得主名单对比,详见网站: http://sciencewatch.com/nobel/hall-citation-laureates ,发现Shuji Nakamura是2002年的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得主,迟到了12年!呵呵~ 这和之前的汤森路透历年引文桂冠奖得主中,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35位相比,最晚了(12年)。之前的最晚为滞后11年,8位是当年,平均是1.86年左右! 已经获得引文桂冠奖的大师们,保重身体呀!
个人分类: 文献情报|14631 次阅读|11 个评论
2014生理医学诺奖出炉,汤森路透预测瞎掰!
热度 6 laserdai 2014-10-6 18:16
今天刚好有点点时间,看到2014生理医学诺奖出炉,授予了三位神经生物学家,在于他们发现了大脑中能给人所在位置进行定位的神经细胞。 大脑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而不是动物的关键所在,脑科学一直是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比如机器人学科,比如计算机技术用来模拟大脑的功能,因此有了计算机和人下棋比拼的情况。 回过头来,大脑的主体不管是黑质白质反正都是神经质,主要是神经细胞组成的。从神经细胞的角度研究大脑,则是主流领域了。相关评说留给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专家们。 The 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 Institutet has today decided to award the 2014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with one half to John O′Keefe and the other half jointly to May‐Britt Moser and Edvard I. Moser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cells that constitute a positioning system in the brain 回头再对比看看今天汤森路透的预测三组结果: 结果,一组都没有中,并且学科方向差了十万八千里。汤森路透预测不靠谱,瞎掰!
个人分类: 科普|4714 次阅读|16 个评论
汤森路透预言2014年诺贝尔奖
zhpd55 2014-9-26 08:19
汤森路透预言2014年诺贝尔奖 诸平 2014年9月25日汤森路透根据引文结果公布了对2014年诺贝尔是生理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经济学奖的预测结果: 生理医学奖 MEDICINE 生理医学奖有3组7人可能获2014年诺贝尔奖,其中之一是美国洛克非尔大学(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的 James E. Darnell, Jr.和 Robert G. Roeder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Robert Tjian,获奖原因 是 关于真核转录和基因调控的基础性发现;其二是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 David Julius, 获奖原因是 阐明了 疼痛感觉 的 分子机制;其三是 美国法明顿基因组医学杰克逊实验室的 Charles Lee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Stephen W. Scherer以及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Michael H. Wigler,获奖原因是他们发现了大规模的拷贝数变异及其与特殊病的联系。 FOR THEIR DISCOVERY OF LARGE-SCALE COPY NUMBER VARI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PECIFIC DISEASES Michael H. Wigler Professor and Head, Mammalian Cell Genetics Section,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Cold Spring Harbor, NY USA Charles Lee Professor and Scientific Director, Jackson Laboratory for Genomic Medicine, Farmington, CT USA Stephen W. Scherer Senior Scientist and Director, The Centre for Applied Genomics, 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Professor and Director, McLaughlin Centre,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ON CANADA ESSAY FOR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CONCERNING EUKARYOTIC TRANSCRIPTION AND GENE REGULATION James E. Darnell, Jr. Vincent Astor Professor Emeritus,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Rockefeller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Robert G. Roeder Arnold and Mabel Beckman Professor, Laborator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ockefeller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Robert Tjian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Biophysics, and Structural Biology,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rkeley, CA USA, and President,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Chevy Chase, MD USA ESSAY FOR ELUCIDAT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AIN SENSATION David Julius Morris Herzstein Chair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Medicine, Professor and Chair of Phys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CA USA ESSAY 物理学奖是3组7人 PHYSICS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NANOWIRE PHOTONICS INCLUDING THE CREATION OF THE FIRST NANOWIRE LASER Peidong Yang S.K. and Angela Chan Distinguished Chair in Energ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Kavli Energy Nanoscience Institute, and Materials Science Division,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Berkeley, CA USA ESSAY FOR THEIR PIONEERING RESEARCH ON FERROELECTRIC MEMORY DEVICES (SCOTT) AND NEW MULTIFERROIC MATERIALS (RAMESH AND TOKURA) Yoshinori Tokura Director, RIKEN Center for Emergent Matter Science, Saitama, JAPAN, an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JAPAN (Previously selected as a Citation Laureate in 2002 for work in a different area,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Ramamoorthy Ramesh Professor, Physics and MSE, and Associate Lab Director for Energy Technolog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rkeley, CA USA James F. Scott Director of Research, Cavendis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UK ESSAY FOR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QUANTUM HALL EFFECT AND TOPOLOGICAL INSULATORS Charles L. Kane Class of 1965 Endowed Term Chair Professor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PA USA Laurens W. Molenkamp Professor of Physics and Chair of Experimental Physics, University of Wurzburg, Wurzburg, GERMANY Shoucheng Zhang J.G. Jackson and C.J. Wood Professor of Physic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USA ESSAY 化学奖是3组8人; CHEMISTRY FOR THEIR INVENTION OF TH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ng W. Tang Profess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Rochester, NY USA, and Bank of East Asia Professor,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ng Kong, CHINA Steven Van Slyke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Kateeva, Menlo Park, CA USA ESSAY FOR DESIGN OF FUNCTIONAL MESOPOROUS MATERIALS Charles T. Kresge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Saudi Aramco, Dhahran, SAUDI ARABIA Ryong Ryoo Director, Center for Nanomaterials and Chemical Reactions, 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 and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KAIST), Daejon, SOUTH KOREA Galen D. Stucky E. Khashoggi Industries, LLC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and Material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Santa Barbara, CA USA ESSAY FOR DEVELOPMENT OF THE 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RAFT) POLYMERIZATION PROCESS Graeme Moad Chief Research Scientist , CSIRO, Clayton, Victoria, AUSTRALIA Ezio Rizzardo CSIRO Fellow, CSIRO, Clayton, Victoria, AUSTRALIA San H. Thang Chief Research Scientist, CSIRO, Clayton, Victoria, AUSTRALIA 经济学奖是3组5人 ECONOMICS FOR CONTRIBUTIONS TO SCHUMPETERIAN GROWTH THEORY Philippe M. Aghion Robert C. Waggoner Professor of Economics,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USA Peter W. Howitt Lyn Crost Professor Emeritus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rofessor Emeritus of Economics, Brown University, Providence, RI USA ESSAY FOR THEIR ADVANCEMENT OF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ISM William J. Baumol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Harold Price Professor of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Israel M. Kirzner Emeritus Professor of Economics,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ESSAY FOR 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ECONOMIC SOCIOLOGY Mark S. Granovetter Joan Butler Ford Professor and Chair of Sociology, and Joan Butler Ford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USA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sciencewatch.com/nobel/2014-predictions
个人分类: 新观察|5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汤森路透2014年诺贝尔奖预测新鲜出炉,华人好几个!
热度 2 ningbi 2014-9-25 10:31
汤森路透旗下网站ScienceWatch消息,2014年诺贝尔奖预测新鲜出炉,华人好几个!这预测挺准的哦,已经预测中35位诺贝尔奖得主啦! http://sciencewatch.com/nobel/2014-predictions 以下四位是华人? 化学的有邓青云( Ching W. Tang ); 物理的有杨培东和张首晟,华人同台竞技呀,实在难得! 生理学或医学有钱泽南( Robert Tjian )。 化学: http://sciencewatch.com/nobel/2014-predictions/chemistry-laureates CHEMISTRY FOR THEIR INVENTION OF TH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ng W. Tang Profess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Rochester, NY USA, and Bank of East Asia Professor,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ng Kong, CHINA Steven Van Slyke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Kateeva, Menlo Park, CA USA ESSAY FOR DESIGN OF FUNCTIONAL MESOPOROUS MATERIALS Charles T. Kresge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Saudi Aramco, Dhahran, SAUDI ARABIA Ryong Ryoo Director, Center for Nanomaterials and Chemical Reactions, 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 and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KAIST), Daejon, SOUTH KOREA Galen D. Stucky E. Khashoggi Industries, LLC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and Material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Santa Barbara, CA USA ESSAY FOR DEVELOPMENT OF THE 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RAFT) POLYMERIZATION PROCESS Graeme Moad Chief Research Scientist , CSIRO, Clayton, Victoria, AUSTRALIA Ezio Rizzardo CSIRO Fellow, CSIRO, Clayton, Victoria, AUSTRALIA San H. Thang Chief Research Scientist, CSIRO, Clayton, Victoria, AUSTRALIA ESSAY 物理: http://sciencewatch.com/nobel/2014-predictions/physics-laureates PHYSICS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NANOWIRE PHOTONICS INCLUDING THE CREATION OF THE FIRST NANOWIRE LASER Peidong Yang S.K. and Angela Chan Distinguished Chair in Energ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Kavli Energy Nanoscience Institute, and Materials Science Division,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Berkeley, CA USA ESSAY FOR THEIR PIONEERING RESEARCH ON FERROELECTRIC MEMORY DEVICES (SCOTT) AND NEW MULTIFERROIC MATERIALS (RAMESH AND TOKURA) Yoshinori Tokura Director, RIKEN Center for Emergent Matter Science, Saitama, Japan, an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Japan (Previously selected as a Citation Laureate in 2002 for work in a different area,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Ramamoorthy Ramesh Professor, Physics and MSE, and Associate Lab Director for Energy Technolog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rkeley, CA USA James F. Scott Director of Research, Cavendish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UK ESSAY FOR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QUANTUM HALL EFFECT AND TOPOLOGICAL INSULATORS Charles L. Kane Class of 1965 Endowed Term Chair Professor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PA USA Laurens W. Molenkamp Professor of Physics and Chair of Experimental Physics, University of Wurzburg, Wurzburg, GERMANY Shoucheng Zhang J.G. Jackson and C.J. Wood Professor of Physic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USA ESSAY 生理学或医学: http://sciencewatch.com/nobel/2014-predictions/medicine-laureates MEDICINE FOR THEIR DISCOVERY OF LARGE-SCALE COPY NUMBER VARI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PECIFIC DISEASES Michael H. Wigler Professor and Head, Mammalian Cell Genetics Section,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Cold Spring Harbor, NY USA Charles Lee Professor and Scientific Director, Jackson Laboratory for Genomic Medicine, Farmington, CT USA Stephen W. Scherer Senior Scientist and Director, The Centre for Applied Genomics, 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Professor and Director, McLaughlin Centre,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ON CANADA ESSAY FOR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CONCERNING EUKARYOTIC TRANSCRIPTION AND GENE REGULATION James E. Darnell, Jr. Vincent Astor Professor Emeritus,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Rockefeller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Robert G. Roeder Arnold and Mabel Beckman Professor, Laborator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ockefeller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Robert Tjian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Biophysics, and Structural Biology,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rkeley, CA USA, and President,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Chevy Chase, MD USA ESSAY FOR ELUCIDAT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AIN SENSATION David Julius Morris Herzstein Chair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Medicine, Professor and Chair of Phys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CA USA ESSAY 经济学: http://sciencewatch.com/nobel/2014-predictions/economics-laureates ECONOMICS FOR CONTRIBUTIONS TO SCHUMPETERIAN GROWTH THEORY Philippe M. Aghion Robert C. Waggoner Professor of Economics,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USA Peter W. Howitt Lyn Crost Professor Emeritus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rofessor Emeritus of Economics, Brown University, Providence, RI USA ESSAY FOR THEIR ADVANCEMENT OF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ISM William J. Baumol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Harold Price Professor of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Israel M. Kirzner Emeritus Professor of Economics,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ESSAY FOR 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ECONOMIC SOCIOLOGY Mark S. Granovetter Joan Butler Ford Professor and Chair of Sociology, and Joan Butler Ford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USA ESSAY
个人分类: 文献情报|697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影响因子:我不是罪魁祸首
redtree 2014-9-21 10:24
影响因子:我不是罪魁祸首 作者:杨雪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4/9/21 9:33:00 据媒体报道,信息公司汤森路透正在改进他们的商业分析产品——Incites数据库,以增加基于单篇文章的评价指标,并允许用户自行计算。除了改进科研评价工具,他们还表示将在影响因子的计算上变得更加透明。当前,影响因子被视为科学界被误用最严重的评价标准,很多研究人员对于此次改良并不满意。然而汤森路透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影响因子如何被使用,而不在评价标准本身。 影响因子需要不断“自我调整” 影响因子,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一般而言,一本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该刊的学术影响力就较大,图书馆员可以参考这一指标来帮助决定优先购买哪些期刊。 近年来,影响因子对科学评价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演变成为判断研究人员及其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现状激怒了很多科学家,他们认为影响因子使得自己的成果变成由发表在哪儿而不是发表了什么来评判。去年,上百家研究机构和1.1万余位科学家签署了《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DORA),呼吁开发评价科学研究的更好方法。 “发展到现阶段,影响因子的‘生身机构’其实也在不断地针对该指标的缺陷进行自我调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告诉记者,比如自然科学在被引时效上一般是优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所以,两年影响因子对于自然科学期刊还比较合适,对于人文社科期刊就未必合适。于是,汤森路透几年前增加了五年影响因子这个新指标。 武夷山认为,目前影响因子的定义仍然存在一个硬伤。当初下定义的时候,有关学者觉得被引用的肯定是研究论文和综述评论文章,故把它们称为“可引文献”,而社评、读者来信、新闻、观点等则称为“不可引文献”。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分母是某期刊在统计年的前两年发表的“可引文献总数”,分子是该期刊在统计当年获得的引用次数。 然而实际上,“不可引文献”完全可能被引,而且被引后就顺理成章进入了分子,被引的这些文献本身却不进入分母。“这个漏洞常常被某些期刊无意识利用,甚至是有意识操控,用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因子”武夷山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和《柳叶刀》都是“重灾区”,不可引文献的被引量和来自不可引文献的引用量占本刊被引总量的比例较高。 “既然不可引文献可以扭曲科学计量学指标所应该反映出的真实图景,那么影响因子的定义最好重新调整一下”,武夷山说。 科学评价过度依赖影响因子 具体地说,借助影响因子,除了图书馆员可以更好地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外,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分析影响因子的变化,更心中有数地制定有效的规划和办刊目标;出版商可以利用它监测出版动态,指导自己做出新的出版决策;科研人员可以参考该指标确定投稿期刊;信息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它进行文献计量工作。 然而,在全世界范围的不少地方,影响因子跟论文水平,甚至跟科研奖励挂上了勾。正如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执行董事Stefano Bertuzzi形容的,导致的结果便是科学家竞相“投靠”高影响因子期刊。几乎每个人都对这种现状不满,但是都“骑虎难下”。据武夷山介绍,在滥用影响因子方面,目前我们国家的情况也不妙。 众所周知,我国科研人员收入不高,对优质论文作者进行奖励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了省事,往往没有下力气制定一套适合本单位的科学评价体系,而是简单参照几个定量指标做评价,尤其倚重期刊影响因子。例如,国内一些高校就参照北大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作为其教师发表期刊论文的“认定标准”,而实际上北大图书馆明确表示他们的一套核心期刊入围标准是为图书馆藏服务的。 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评审者在评审基金项目申请书的时候,在考察申请职称者的成果履历的时候,是否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过文章确实也是受到关注的一个点。因此,武夷山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某科研人员写了一篇自认为高质量的物理学论文,假定期刊影响因子在本单位科研绩效评价与奖励的考察标准中权重较高甚至最高,或者他即将准备申请一个重要的项目,那么他很可能会将这篇论文投给某影响因子很高的综合类期刊,而不是影响因子稍低的物理学专业期刊,即便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在物理学领域是名列前茅的。 “而且这样也不利于科研成果的传播”,武夷山指出,还举刚才的例子,优秀的物理学论文发在物理学期刊上,不是更容易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吗?与此同时,科学评价对影响因子的过度依赖也驱使期刊争相“提高”自己的影响因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究竟是影响因子绑架科学评价,还是科学评价绑架影响因子,谁能说清? 科学评价如何更科学 既然当下影响因子的使用已经不能避免诸多缺陷,那么我们能不能如同许多科研人员期许的那样,直接摒弃这个不受欢迎的定量指标? “显然不现实,那样会因噎废食”,武夷山认为,如果在评价中完全弃用类似于影响因子这样的定量指标,仅仅依靠同行评审,至少一定会面临具有评审资格的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目前,全世界论文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印度、伊朗等亚太地区的论文稿如潮水般纷纷投向欧美的优质期刊,很多期刊都发现,数量有限的评审专家根本无法应对这么大的来稿量。同时,既然海量论文稿和有限的人力资源之间的矛盾无法克服,有些学者倡导的“取消期刊评价、直接对每篇论文进行评价”的做法也不现实。 “再说,谁又能保证同行评价就一定优于指标评价呢,同行评价里也可以掺水的”,武夷山说,定量分析评价当然存在着问题,但只采用同行评价又不可行。要获得科学的评价结果,借助指标的定量评价方式和同行评价方式需要而且可以结合起来。 “英国肯特大学刘文斌教授与我讨论时曾有一个观点,即既然总有人通过做手脚来应对指标考核,而不是通过高质量的工作来自然而然地提升指标,那么评价指标就不能太少”,武夷山说,他同意这一认识。据他介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期刊评价方面,截至目前设计了20多项学术计量指标,包括影响因子、扩散因子、他引率、权威因子、被引半衰期、基金论文比等等,每年都计算这些指标,供各期刊编辑部参考。 说到基金论文比,武夷山又举一例,由于全世界迄今都没有关于基金支持的论文该如何标注的公认规范,在论文稿的基金标注方面是乱象丛生。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使论文更容易刊发,或者为了体面等其他原因,就会将不该标注“基金支持”的论文也标注上“受××基金支持”。这样,“基金论文比”这个本来很好的指标就不能反映客观情况了,但这个指标提高了对期刊也有好处,所以期刊编辑部即使知道作者的基金标注不合适往往也睁只眼闭只眼。 设计再周到的指标都会被人想办法对付,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世界各国莫不如此,这似乎成了“定律”。武夷山认为,我们所能够做的,是面对不断涌现的问题不懈地寻求解决方案,追求一种相对的公平和公正,而不是轻言放弃,不是简单化地断言这种评价方式一定比另一种方式更好。(原标题:汤森路透改进科研评价数据库,再次引发学界对评价工具的讨论影响因子:我不是罪魁祸首)
个人分类: 论文|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汤森路透对诺贝尔奖的预测不太准
热度 8 ZJUlijiang 2014-9-4 10:07
最近几年,每年在诺贝尔奖发榜之前,我们都会看到汤森路透的预测名单,但似乎准确率不太高。汤森路透预测时,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是科学家发表论文的影响力(被引次数)。但是,在文献计量学中,有一个基本规则:影响≠质量,也就是说,影响力最大的论文的质量不见得就是最好的。 我们课题组选了一组高质量的论文(已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和一组高影响的论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被引次数很高),做了一项对照实验。借助引文曲线(被引用的历史过程)的分析框架,我们发现:高质量论文的被引曲线多数不规则,无法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获取函数表达式;而高影响论文的被引曲线多数很规则,可以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获取对数正态函数与指数函数表达式。 因此,从高影响论文中去寻找诺贝尔奖的潜在得主不符合历史规律。 论文发表在 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SSCI收录) , http://ejum.fsktm.um.edu.my/VolumeListing.aspx?JournalID=3 ,附论文标题与摘要: A probe into the citation patterns of high-quality and high-impact publications Abstract: Enlightened by Avramescu’s studies, we classified the citation patterns of high-quality and high-impact publicationsinto five mathematical types: lognormal-type, exponential-type, polynomial-type, wave-type and sleeping-beauty. Based on practical datasets of high-quality and high-impact publications, the five types of citation patterns are fitted well at statistical level.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high-quality publications usually appear irregular citation curves (wave-type and sleeping-beauty) and high-impact publications tend to show regular ones (lognormal-type, exponential-type and polynomial-type).
5158 次阅读|15 个评论
SciELO图书引文索引(SciELO Citation Index)
wanyuehua 2014-2-13 06:37
科技电子在线图书馆( Scientific ElectronicLibrary Online ,简称 SciELO )在圣保罗研究基金会( FAPESP )的支持下, 1998 年成立, SciELO 是最早为科学文献提供开放访问的机构之一。目前 SciELO Citation Index ( 2002- 至今)可以访问 拉丁美洲、葡萄牙、西班牙及南非等国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的前沿公开访问期刊中发表的权威学术文献。 2013 年 10 月 汤森路透与 SciELO 合作将 SciELOCitation Index 集成到 Webof Knowledge 平台, 2014 年 1 月 13 日 Web of Knowledge 更名为 Web of Science ,目前的 Web of Science 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地区的文献内容,使全文与开放获取期刊之间实现无缝链接。 自 2008 年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hinese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集成到 Web of Knowledge 平台,预计在 2014 年,一个韩国学术文献期刊数据库( Korean Journal Database )也会加入其中,所有这些数据库都是汤森路透不懈努力的一部分,为的是进一步整合高质量的开放访问内容到 Web of Scien ce 中,着重强调区域相关的学术文献并在快速发展的研究中心里确定有响力的作者和研究,使 Web of Scien ce 这一全球最大和最权威的引文资源能更全面地反映文献在各个地区的总体学术影响力。 SciELO 图书引文索引收录大约 650 本书以及 超过 4 百万的参考文献,这些参考文献来自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尼加、古巴、墨西哥、葡萄牙、南非、西班牙和委内瑞拉。 目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有 1367 篇文献被 SciELO 收录,主要刊登在 129 种 SciELO 收录期刊上,如 《巴西医学与生物研究杂志》( BRAZILIAN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 185 篇、《巴西化学会志》 ( JOURNALOF THE BRAZILIAN CHEMICAL SOCIETY ) 122 篇、《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 GENETICS AND MOLECULARBIOLOGY ) 90 篇等期刊。
个人分类: SCI知识|20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微博调查:论文润色公司的服务是否必须
热度 1 liwenbianji 2013-4-3 15:41
汤森路透在官方微博发起的一项调查,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赢取幸运奖品。 您的一票,至关重要! #论文润色公司的服务是否必须# 您在准备论文发表,尤其是语言不太擅长的英文论文发表时,是否会考虑使用论文润色公司的服务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您曾经使用过哪家公司的服务呢?请在评论中给出答案,转发并@ 三位好友,抽取3名幸运参与者,奖品“冰包”一个,今春荧光一把! 点击此处参与调查: #论文润色公司的服务是否必须#
255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年诺贝尔奖预测贴+苦逼phd简短吐槽帖
热度 18 smileham 2012-10-2 00:12
2012年诺贝尔奖预测贴+苦逼phd简短吐槽帖
根据最近的公告,从10月8日开始,2012年度的诺贝尔奖就将一一揭晓。在这个时间点,估计全世界还有那么点名望的诸多大牛们,都在等待着那一通来自瑞典的电 话。我等苦逼的科研小罗喽,姑且仰视,看看又是哪些领域将受此殊荣。此后,在遥远的东方国度,估计又会迎来一股SCI刷文浪潮…… 近日,汤森路透经过对旗下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的研究,公布了2012年引文桂冠奖得主(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s)。根据诺贝尔奖的生理或医学、物理、化学与经济分类,使用定量数据来分析和预测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根据其发表的研究成果的总被引 频次,这些高影响力研究人员被授予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得主(Citation Laureates)称号,预示着他们可能成为今年或不久将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欲了解引文桂冠得主的详细信息及其研究领域的信息,以及欲知悉之前获得引文桂冠奖、目前正在竞逐诺贝尔奖的人士,请访问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得主网站,网址为:http://sciencewatch.com/ 话不多说,先来看看吧。。。 红色字体纯为胡言乱语。。。 生理或医学 Cell Adhesion “for pioneering discoveries of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Hynes and Ruoslahti for integrins and Takeichi for cadherins” Richard O. Hynes Daniel K. Ludwig Professor for Cancer Research, David O. Koch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Cancer Research,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USA; also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Investigator Erkki Ruoslahti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Center for Nanomedicine, Sanford-Burnham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La Jolla, CA USA Masatoshi Takeichi Director, RIKEN Center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Kobe, Japan 貌似细胞粘附分子可以解决癌细胞扩散的问题?癌细胞就是太“滑”了,所以才容易扩散吧 Cell Signaling and Control “for the discovery of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and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protein kinases and their role in signal transduction” Anthony “Tony” R. Hunter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Professor,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Laboratory, and Renato Dulbecco Chair,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and Adjunct Professor, Sec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La Jolla, CA USA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phosphotyrosine binding SH2 domain and demonstrating its function i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Anthony “Tony” J. Pawson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nd Apotex Chair in Molecular Oncology, Samuel Lunenfeld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unt Sinai Hospital, an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edical Genetics,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Ontario, Canada 这两人绝对是兄弟吧。。。这让我想起了DNA的发现者。不对,沃森和克里克好像只是基友才对…… Genetic Regulation “for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concerning histone modifications and their role in Histone Regulation” C. David Allis Tri-Institutional Professor and Joy and Jack Fishman Professor, Head, Laboratory of Chromatin Biology and Epigenetics, Rockefeller University, NY USA Michael Grunstei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os Angeles, CA USA 如果只有DNA序列控制生物形貌,那么为嘛两个基因完全相同的毛毛虫和蝴蝶会有不同的形态。这三位科学家进一步从基因调控的高度阐释了这个问题…… P.S. 话说那个能把皮肤细胞变成各种组织器官干细胞的山中伸弥肿么没有入选呢~ 物理 "Slow Light" “for the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Harris) and of ‘slow light’ (Harris and Hau)” Stephen E. Harris Kenneth and Barbara Oshman Profess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Professor of Applied Physics Emeritu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USA Lene V. Hau Mallinckrodt Professor of Physics and Applied Physics,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USA 通过激光诱导,改变材料的性质,他们将光速减低到17米/秒。虽然不知道他们在干嘛,但至少这个老爷爷和老奶奶获得的结果很牛逼…… Photoluminescence in Porous Silicon “for the discovery of photoluminescence in porous silicon” Leigh T. Canham Chief Scientific Officer, pSiMedica Ltd., Malvern, and Honorary Professor, School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Birmingham, England, UK 又 是一个悲喜剧。。。多孔硅,最早在1956年被BELL实验室一哥们不小心弄出来了,估计觉得数据不好给老板汇报,组会就木有提这个。结果三十年后被 Canham这家伙翻出来,发现了硅纳米线的量子限域效应……然后1990年写了一篇短文发在APL上,然后迄今被引用6100次,然后就木有然后了…… Quantum Teleportation “for their pioneering description of a protocol for quantum teleportation, which has since been experimentally verified” Charles H. Bennett IBM Fellow, 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 IBM Corporation, Yorktown Heights, NY USA Gilles Brassard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University of Montreal, Montreal, Quebec, Canada William K. Wootters Barclay Jermain Professor of Natural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Physics, Williams College, Williamstown, MA USA 潘建伟老湿,我还是看好您哦~~~ 化学 "Quantum Dots" “for the discovery of colloidal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aka quantum dots)” Louis E. Brus Samuel Latham Mitchill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 石墨烯都得奖了,估计也该量子点了……中国人民在量子点的万篇paper中不知做出了多少贡献啊~同时膜拜一下已全职回国的量子点大牛彭笑刚老湿…… Gold Catalysis “for independent foundational discoveries of catalysis by gold” Masatake Haruta Adjunc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Graduate School of Urba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Tokyo, Japan Graham J. Hutchings Professor of Physical Chemistry and Director of the Cardiff Catalysis Center, Cardiff University, Cardiff, Wales, UK 金催化…最早是纳米金催化一氧化碳的氧化。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尺寸获取不同的催化剂性能。anyway,日本人在化学领域的领导力还是非常非常靠谱的。 Titanium Dioxide Photocatalysis “for the discovery of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itanium dioxide known as the Honda-Fujishima Effect” Akira Fujishima President, 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 Special University Professor Emeritus, University of Tokyo, and Supreme Advisor, Kanagawa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又 一个耳熟能详的大牛……二氧化钛能干什么?日本人把他用来做光解水,放出氢气和氧气(虽然产率坑爹)。有机分子也能在其表面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呢? 它被广泛用于建筑外墙涂层,什么细菌啊,有机污渍啊,光一照,自动分解了,下雨一冲,世界干净了……貌似做洗衣粉也不错……囧 经济学 Arbitrage Pricing Theory “for his arbitrage pricing theory and other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finance” Stephen A. Ross Franco Modigliani Professor of Financial Economics and Professor Finance at the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USA Income and Outcomes “for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nsumption, income and savings, poverty and health, and well-being” Sir Anthony B. Atkinson Fellow, Nuffield College, Oxford, England, UK Angus S. Deaton Dwight D. Eisenhower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the Woodrow Wilson School,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USA Understanding Market Volatility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financial market volatility and the dynamics of asset prices” Robert J. Shiller Arthur M. Okun Professor of Economics, Cowles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 and Professor of Finance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Finance,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T USA 鉴于现在世界经济形势,我就不评价他们了……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经济学完全不懂 以上文章,纯属科研劳苦之际自己YY……无数据,无参考文献支持。 版权所有…… (完)
个人分类: 科研吐槽。。。|15581 次阅读|26 个评论
汤森路透预测的20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热度 1 qpzeng 2012-9-20 17:18
汤森路透预测的20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生理学和医学奖 (二)物理学奖 (三)化学奖 (四)经济学奖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4019 次阅读|2 个评论
汤森路透科技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诚聘Account Manager
ningbi 2012-2-9 12:00
SCI中国招人啦,至少有一个是负责科研机构、一个是负责出版商沟通的Account Manager,欢迎加盟哦! Job Title: Account Manager, Scientific Scholarly Research (SSR) Reports to: Manager, Scientific Scholarly Research (SSR) Job Summary: You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effectively managing, sustaining and developing customers within SSR market in China. This will involve promoting and marketing wide ranging information products, supported by a marketing and training program, with the overall goal of achieving demanding but realistic targets. Job Descrip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achievement of the target in the assigned territory Create key account development plan with theManager, Academic Government SBU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 long-term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key accounts in the territory Contribute to the marketing plan with the SSR team Participate in key account and industry events Display and demonstrate products at conferences, seminars customer visits Coordinate customer support and service as required. Provide regularly reporting and required information to managers on timely basis Qualifications: Master degree or above , preferably in Science, Technology or Medicine related subject At least 3 yrs sales experience.Experience with database sales in China to be preferred. General knowledge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structures in China Fluency in English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Attention to detail Excellent organizational skills Research skills and able to work on own initiative Customer focused
4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5月11日: 科学出版社组织的SCI选刊会及中科院出版委组织的交流
waterlilyqd 2011-5-20 14:54
5月11日: 科学出版社组织的SCI选刊会及中科院出版委组织的交流
OnMay 11, under the invitation of Science Press of China and the Publication Committee und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James Testa, vice president of Thomson Reuters Science, Technology, andMedicalInformation Group visitedthe Science Press of China and made a presentation. In the morning, Science Press of Chinaheld aSCI journal recommendation meeting.Counterparts from the Science Press of China,fromjournals of Science in China andother SCI-journals, and five non-SCIjournals publishedby the the SciencePress of China, attended the meeting. Editors from the five non-SCI journals introduced their journals fromthe perspectives of journal features, the member composition of the editorial boards,manuscript source,respectively.Thenjournal editorshave a short discussion with delegates from Thomson Reuters.(see 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信息集团James Testa一行访问科学出版社 ) After the morning meeting, we several edtiors from geologcial and geographical journals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Journal of Arid Land,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had a lunch together. As it'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get to know some of them, EIC Yu 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other several editors.Then I 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our journal and our institute, and welcome them tovisit Chengdu and our institute in the future. Prof. Yao from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made aninteresting and accuratesummary forthis gathering: our several journals hererepresent the vastness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Journal of Arid Land ),the depth(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and the heigh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 In the afternoon, under the invitation of Director JIN Jianhui,the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Publ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James Testa made a presentation about the SCI journal selection standards and process,and exhibited somecomparative researchresults based on the SCI index database.Jamses Testaalso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journal quality and journal impact factor.After the presentation, the meeting attendees were active in asking questions related to SCI journal selection and elimination. On the question how to improve journal impact factor,James Testa has aquip answer: Select the best manuscripts; Provide better service!
个人分类: 编辑杂谈|4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利在中国II:中国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未来》英文版发布
xupeiyang 2010-11-1 14:26
Patented in China---the Present and Future State of Innovation in China2010出炉 许老师,您好: 《专利在中国 II :中国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未来》已经发布英文版(中文版翻译中),附件是英文全文,发您,先睹为快! 下面是中文版的新闻稿,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有帮助! 宁经理,你好。 衷心感谢你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我们非常关注你们的研究进展,对中国科研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顺祝工作愉快。 2010年11月1日14:30时 中国势将成为全球创新先锋 汤森路透知识产权分析报告预计 中国年度专利申请数量在 2011 年将超过日本和美国 伦敦,纽约, 2010 年 10 月 11 日 据汤森路透知识产权解决方案事业部今天发布的一项关于知识产权的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 2011 年,中国将在专利申请活动中居世界领先地位。对中国的专利申请活动增长率的预计是基于在中国、欧洲、日本、韩国和美国的首次专利申请总量的分析进行的。 2003 年至 2009 年期间,中国的专利总量年增长率为 26.1% ,而最为接近的美国的年增长率只有 5.5% 。 汤森路透该研究报告的第二版显示,中国的专利申请总量将于 2011 年超过日本和美国,比该报告 2008 年发表第一版时所做的预测提前了一年。此研究报告《专利在中国 II :中国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未来》对全球专利申请活动进行跟踪,将其做为衡量创新活动的十几个指标中的重要指标,藉以描绘中国的创新经济。 除了预计的专利数量增长之外,该研究还对中国的专利构成与世界其它国家进行了比较,包括国内与外国专利申请、专利技术领域、政府 / 政策影响以及专利质量与数量。以下是该研究分析中呈现的一些主要观察结果: 加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虽然中国专利的发展是由国内实体的创新推动的,但中国在海外也在努力加强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 2007 年至 2008 年,中国在欧洲、日本和美国申请的专利数量增长率分别达到 33.5% 、 15.9% 和 14.1% 。 中国政府在努力推动创新 :政府创新激励、针对研发的税务减免以及中国领导人关于使中国成为创新导向型经济体的发言,都在激励中国塑造一个更好的创新环境,成为领先创新者的乐土。 由农业向高科技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专利申请领域实现了一个重大转变:高科技的创新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与粮食生产有关的、以农业为中心的创新增长。 1998 年至 2008 年的十年中,中国国内数字计算机领域的专利申请增长了 4861% ,而自然产品和聚合物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同期增长只有 552% 。 实用新型专利 的申请和使用增长 : 2009 年中国的全部专利申请中约一半为实用新型,这种专利标准较为宽松,价格更为低廉, 可 提供 10 年保护(而发明专利的保护年限为 20 年)。在中国,自 2001 年以来,实用新型专利的使用数量每年增长 18% 。 由于 利用 实用新型专利 在亚洲,包括中国更具有被广泛采用的特点,其 也是外国 实体 在中国申请专利 时需要考虑 的一项 重要领域 。 专利质量不断提高: 据汤森路透的分析,尽管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日益增多,但中国的专利质量也在缓慢提高。通过跟踪 在 中国全部 发明 专利中 , 专利申请与授予专利权的比例,该分析发现,专利质量 有 不断提高 的 趋 势 。 这一报告中的数据是采用来自汤森路透出版的高附加值数据库-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 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 DWPI )的数据,该数据库是检索全球专利的最权威的信息资源,为世界各地的专利审查机构、学术研究机构和企业所广泛应用。 报告全文《专利在中国 II :中国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未来》,请点击 http://ip.thomsonreuters.com/chinapatents2010/index.html 。 关于汤森路透 汤森路透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我们将专业知识与创新科技相结合,为金融、法律、税务与财会、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医疗保健和媒体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集团总部位于纽约,主要分支机构设于英国伦敦、美国明尼苏达州伊根等地。集团在 100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共有 5 万 5 千多名员工。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thomsonreuters.com 。 John Roderick J. Roderick Inc. +1.631.656.9736 john@jroderick.com Laura Gaze IP Solutions +1.203.868.3340 laura.gaze@thomsonreuters.com Frandy Shui China +86.10.5760.1259 frandy.shui@thomsonreuters.com 宁笔 Bill Ning 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集团 Thomson Reuters 汤森路透私人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北京市海淀区科学院南路 2 号 融科资讯中心 C 座南楼 1211-1212 单元 , 100190 电话 :86 10 57601237 手机 : 86 13910787842 传真 : 86 10 82862088 bill.ning@thomsonreuters.com www.thomsonreuters.com scientific.thomsonreuters.com www.thomsonscientific.com.cn This email is for the sole use of the intended recipient and contains information that may be privileged and/or confidential. If you are not an intended recipient, please notify the sender by return email and delete this email and any attachments. try{var s = window.name;parent.MM .initIframe();}catch(e){}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4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许先生比汤森路透预测诺贝尔奖更准确
xupeiyang 2010-10-9 08:35
汤森路透是使用定量数据来分析和预测年度诺贝尔奖得主,2002年以来,已经有19位引文桂冠得主获得了诺贝尔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8475.shtm 请进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131#t1 我今晨预测:今年诺贝尔奖中国得主出生年龄在1947--1957年 我昨天晚上做了个梦,今天早上(10月8日)作出准确的预测:今年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出生年龄在1947年--1957年,准确率100%。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贝尔奖预测总是靠谱吗?
qpzeng 2010-10-7 08:53
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不仅通过SCI和ESCI垄断了全世界科学论文的评估,而且还根据引文桂冠作者预测诺贝尔奖。从2002-2009年,果真有19位引文桂冠作者在预测当年或后来荣获诺奖,其中最成功的预测是荣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钱永健。他在《生物化学年评》(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发表的论文绿色荧光蛋白(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被引次数达到1987次,而他的另一篇题为新一代荧光特性获极大改进的钙离子指示剂(A New Generation of CA-2+ Indicators with Greatly Improve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的论文被引次数高达17700次。 到今天为止,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各有其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汤森路透的预测全部落空!我不禁要问:根据论文及其引用情况预测诺贝尔奖总是靠谱吗?对此,我的看法有三点: 一是科学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与应用两个方面,只强调论文发表而忽略成果应用是片面的;二是论文影响因子高只能代表它值得授予诺贝尔奖,但是否获颁诺贝尔奖还取决于多种因素;三是能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评价是个模糊数学,不一定总能用精确数学进行定量评价。 因此,建议汤森路透在今后的诺贝尔奖预测中应综合考虑论文的后续应用研究,否则会越来越不靠谱! 我认为,诺贝尔奖预测最好还是由某个专业领域内能把握学科发展的科学家来做更靠谱!例如,饶毅和杜平武就成功预测了去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及今年的化学奖! 饶毅: 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 杜平武: 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 诺贝尔奖预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第一,对于理论研究者,可以从引用次数高的前几篇论文中进行筛选,而不是选择排名第一的论文; 第二,对于应用研究者,就不能依据论文及其引用次数进行预测,而应聘请资深科学家进行理性预测; 第三,对于理论与应用兼顾的研究者,应根据论文引用次数及资深科学家评估进行综合预测。 至于诺奖评选委员会何时青睐理论研究者、应用研究者、理论与应用兼顾的研究者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难以预测,呵呵!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7776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的名单差不多要过时了
热度 5 饶毅 2010-10-3 14:39
2002年10月6 日,我曾经写过一篇《 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 》 也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51 这些工作都是2002年可以判断,有些新发现,还有些工作出现导致对以前工作评价的改变。 我说明过不是预测诺贝尔奖,而是评价值得得奖的工作。 不过,我的名单比同期国外专门公司预测的命中率要高。 从2002年以来,Thomson Reuter(汤森路透)公司专门派人做研究、并运用数据分析,每年做预测,结果将近预测了120人,其中19位获奖,这个比率之所以低,就是因为不能隔靴搔痒,用间接数据(汤森路透公司在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后,还派人读文献,再分析出他们所谓的预测,但这样耗资耗时的工作,仍不如内行稍做思考后说出的体会)。 汤森路透希望通过每年发布预测来彰显其数据分析的可用性,我想,比较我的名单,正好说明无需用他们的数据。 8年后,这个名单现在可以分成四类: 1) 剩下第6、第7、第9、第10项还可能获奖 。其中,第10项在2002年以后出现重要发现,日本科学家 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弥) 在2006年发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带来广泛的影响。 2002年名单,记不清楚为何我没列 瘦素 ( leptin ) 发现,这个领域一个里程碑性的工作是洛克菲勒大学 Jeff Friedman 实 验室所做,其第一作者是中国留学生张一影。她们的工作在1994年12月发表后,我于1995年在《健康报》撰文介绍,那可能是 我写的第一篇科普文章,也见 http://www.sciencenet.cn /m/user_content.aspx?id=3075。 不在2002年名单上,但也较重要的还有我另外介绍过 David Page 、 Marshall Graves 和 Lovell-Badge 确定人类男性基因的研究, 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331 2002年名单也没有写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最重要的工作那时已经做出,是目前在洛克菲勒大学的 David Allis 。在此领域做出重要工作的华裔有 施扬 和张毅。曾简介过施扬和 Allis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229 2002年名单遗漏了 光学成像 在生物学的应用。其中部分工作是 2002年以前做的。而2002年以后,相关的技术继续扩展,成像技术急剧发展。光学应用也不限于成像,而可以通过操纵光、结合生物学方法,调控细胞和分子。在神经生物学, 光遗传学 的技术在2002 年和 2005年有重要进展,并继续不断改进。 主要工作在2002年以后的,待其他感兴趣的年轻人介绍。 而2002年名单所列其他,多数都过时了。 2)很多已经得奖了, 第1,第2,第 3,第4,第5,第8,第13,第15,第16,第17,第21 其中,第3项是同类工作得奖了,获奖者是 Roger Kornberg ,不是我名单上的 Mark Ptashne ,或者很多人认为应该得奖的 Bob Roeder 。只能说,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评判生物能力不太行。 第16项我提了两个相关工作,其中第二部分功能核磁共振已经得奖(我没有提具体人名,因为当时没有去查谁做的,只知道工作重要),剩下的 Marc Rachle 和正电子扫描( PET )应该得奖,但2003年奖了相关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Paul Lauterbur 和 Peter Mansfield ),就有可能不再发相近的 PET 。 也可能专门看重脑 成像,那可以是Marc Raichle 的PET,以及日裔美国科学家Seiji Ogawa(小川诚二)对于脑fRMI成像的工作。 3)其中有些工作,2002年写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并不会得奖,只是我的题目是值得得奖的工作,说明是工作好的程度,而不考虑得奖几率。 比如,第20项,其中几个重要的科学家在2002年以前已经去世。除非奖给还活着的人(如John Hughes)。 第19项,重组DNA技术,诺贝尔奖委员会早已做出错误的决定,给其他人了,所以,在2002年就知道不可能再发奖。 第18项,发现长期性增强的两位科学家,2002年文章已经指出因为不久前(2000年)已经给了相关工作发奖,而受影响,不仅当时说了会延迟、也可能不给。 第11项,三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在2002年前已经去世,所以写的时候已经提到不一定真会得。 4)有些工作, 2002年科学家还活着,现在过世了 ,所 以,也不可能。 如,第12项,发现 PKC 的日本科学家 Yasutomi Nishizuka (西 塚泰美),不幸于 2004 年去世。日本在生命科学方面有几个值得得奖的工作,可惜至少两位已经去世,一位是西塚泰美,另外一位是1992年去世的京都大学教授 Shosaku Numa (绍正作)。 第14项的科学家也于2008年去世。 1. Mario Capecchi(美国尤他大学U. Utah),发明基因剔除技术,肯定值得得奖,可能和其他1,2个做基因剔除(Oliver Smithies)或转基因动物的人合得,也有可能和第一个做出鼠胚胎干细胞的Gail Martin(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合得。   2. Bob Horvitz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细胞凋亡的遗传机理,可能合得者是:AH Wylie或JFR Kerr其中之一(细胞凋亡的概念和电子显微镜下形态变化特征),Susanne Cory或Stanley Korsmeyer之一(Bcl-2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王晓东也有可能(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机理)。另外如果不以细胞凋亡来看,而以 线立体新的功能 来看, 王 晓东 和Korsmeyer(甚至La Jolla癌症研究所John Reed)也是一个可能组合。 { 2005 年,Stanley Korsmeyer去世,影响细胞凋亡获奖 } {细胞器线粒体新功能,是另外一个可能 }   3. Mark Ptashne (美国纽约凯特菱癌症研究中心Sloan Kettering),基因调控的机理,发现第一个转录因子:原核细胞(细菌)的lamda抑制子。可以单独,也可和Bob Tjian (钱泽南,UC Berkeley)合得。Ptashne做真核细胞转录调控的研究中,有北大留学生马俊的工作。 {同类工作得奖了,获奖者是Roger Kornberg,不是此名单上的Mark Ptashne,或者很多人认为应该得奖的Bob Roeder。只能说,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评判生物能力不太行 }   4. Elizabeth Blackburn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和Carol Greider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端粒子和端粒酶,Blackburn主要发现在UC Berkeley做,Greider那时是她的学生。另外有复旦的留学生于国良在他实验室做过早期一些工作。   5. Roderick MacKinnon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钾离子通道的结构,可以单独,也可以合得 (不确定合得者,如果就钾通道而言,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的Lily Jan叶公杼和YN Jan詹裕农有可能;如果广义地给离子通道,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Bertil Hille有可能)。    6. Y. W. Kan 简悦威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第一个提出可以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断多态性跟踪人类基因变异,使人类遗传学进入新时代,可以合得,也可以单独。 {也可能David Botstein}    7. Eric Lander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John Sulston (英国剑桥Cambridge,UK),Bob Wasterson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基因组研究。 {也可能Craig Venter}   8. Roger Y. Tsien 钱永健(美国圣跌哥加州大学UCSD)和 Douglas C. Prasher(美国农业部麻州Otis植物保护中心),发明测定活细胞内分子的新方法。Tsien发明钙染料,Prasher发现绿色荧光旦白GFP。 {也见: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1568 }。    9. Afred G. Knudson (美国费城Fox Chase癌症中心),肿瘤抑制基因,可能和Janet D. Rowley(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和Bob Weinberg (麻省理工学院MIT)合得,华裔李文华(得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和Weinberg工作很近,有争议谁第一,Weinberg可能容易得,他以前因为 癌基因错过一次和Bishop和Varmus合得的机会。   10. John Gurdon(英国剑桥Cambridge,UK)和 Ian Wilmut (英国爱尔兰Roslin研究所),核转移,Gurdon是60年代第一个用成体细胞核成功克隆动物(蛙),Wilmut是九十第一个用类似方法克隆哺乳 动物。 {必须增加2006年,日本科学家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弥)发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 }。   11. Pamela Bjorkman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Jack Strominger (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和Emil Unanue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前二者发现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结构,后者发现抗原呈现细胞。Bjorkman是和Don Wiley做研究生时的工作, Wiley如果不去世,应该得 。   12. Yasutomi Nishizuka(日本)和Michael Berridge (英国),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前者发现旦白激酶C,后者发现磷酸肌醇。   13. Aaron Ciechanover (以色列工学院Technion),Avram Hershko (以色列工学院Technion),Alexander Varshavsky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发现蛋白质降解的生物化学机理。   14. Judah Folkman(哈佛大学医学院)发现调节血管形成的分子。   15. Sydney Brenner 和 Seymour Benzer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用遗传学方法研究发育,神经和行为。Brenner提出用c elegans研究发育和神经,Benzer提出用果蝇做神经和行为。   16. Marc Raichle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用 正电子扫描(PET scan) 做活体人影像检 测, 可能和发明改进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或称功能性磁共振影像)的人合得。 他们的工作是生物医学影像的重要发展。 {MRI 于2003年给Paul Lauterbur 和Peter Mansfield} {可以着重于脑成像方面, Marc Raichle的PET,日裔美国科学家Seiji Ogawa小川诚二对于脑fMRI成像的工作 } 。   17. Luc Montagnier(法国)Robert C. Gallo(美国),发现爱滋病毒。   18. Tim Bliss(英国)和Terje Lomo (挪威),发现长期性增强作用(LTP),推动高等动物学习记忆研究。这项奖,受Eric Kandel近年刚因为研究低等动物(海兔)学习记忆得奖而可能推后。   19. Herbert Boyer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和Stanley Cohen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发明重组DNA技术,开创生物工程时代。   20. Avaram Goldstein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Solomon Snyder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John Hughes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发现痛觉的分子机理。Goldstein提出证明鸦片受体的方法,Snyder实验室的Candace Pert,纽约大学的 Eric Simon 和瑞典的Lars Terenius用Goldstein的方法发现鸦片受体,在英国苏格兰Aberdeen工作的John Hughes和导师Hans Kosterlitz发现第一个内源性鸦片肽。 Kosterlitz 已经去世 。 严格地说,李卓皓(Choh H Li, UC Berkeley)是第一个发现有镇痛作用的蛋白质,他在1964年发现B-Lipotropin 而且知道有镇痛作用,但未提出内源性的鸦片样物质概念,而且他已经去世多年了。   21. RNA干扰,不一定会在近年发奖,可能等机理进一步搞清,但是发奖时会包括发现RNA干扰现象的人,有三个重要的候选人,如果不包括机理,就是他们,如果 包括机理,那么只能在这三个里面选一俩个加上以后发现RNAi机理最重要的人。Ken Kemphues(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Andy Fire (美国卡内矶研究所Carnegie),Craig Mello(美国麻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Kemphues的工作是复旦留美学生郭苏做的。
个人分类: 科学|33242 次阅读|34 个评论
[转载]尽管拥有知名研究企业,但日本在研究成果领域却表现不佳
yngcan 2010-7-16 12:00
汤森路透研究报告:尽管拥有知名研究企业,但日本在研究成果领域却表现不佳 美通社费城和伦敦 6 月 22 日电 -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今天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尽管拥有世界级大学和成熟的政府实验室并得过几项诺贝尔奖,但日本在科研方面的表现却依然没有多大进展。 整个国家趋势表明,日本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平平,而该国的科学论文占全球年度科学论文总数量的比例还在不断下滑。 这份名为《全球科研报告:日本》 (Global Research Report: Japan) 的研究报告发现,日本的整体研究成果数量所占比例已从 2000 年的 9.45% 降至 2009 年的 6.75% 。然而,在成熟经济体中,日本并不是唯一一个研究成果数量所占比例下滑的国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科研论文数量却在上升,同时他们的国际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 汤森路透研究评估部门主管 Jonathan Adams 表示:「日本是一个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研究政策难题,因为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该国已在很多现代科学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合作程度低可能是导致日本研究成果表现不佳的其中一项因素。研究是由国内活动而非快速发展的邻国所带来的创新机遇来推动的。」 其它主要发现包括: 在 2005 年 -2009 年期间,物理学是日本研究的重点,物理学论文约有 54,800 篇,但仅占该领域总论文数量的 11% 以上。 在汤森路透追踪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杂志中,对日本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比其他 G7 国家要低得多。在 2005 年 -2009 年期间,日本的得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 个百分点。 随着中国和韩国国内研究成果数量的不断增加,与这两个国家开展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可能越来越大,这也是新兴亚太局域网络的又一例证。 该研究报告是汤森路透《全球科研报告》 (Global Research Report) 系列的一部分,不仅阐述了全球科研领域不断变化的格局及发展动态,而且还使用了在汤森路透 ISI Web of Knowledge(SM) 平台上的 Web of Science (R) 的资料。 ISI Web of Knowledge(SM) 平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最优秀学术论文引文数据库。
个人分类: 专利|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Thomson Reuters寄刊的编辑部请注意,Thomson Reuters新的通讯地址
readnet 2010-3-29 08:22
24日收到汤森路透 Mr. Bruce A. Graves 先生 发来的邮件,告知他们收到我们寄的第2期《岩石学报》,但已破损,需重新补寄一本给他们。 信中得知,汤森路透自去年8月份就变更了新的地址(详见来信)。 希望给汤森路透寄刊的编辑部及时变更邮寄地址,以避免在邮寄过程中出现丢失现象。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bruce.graves@thomsonreuters.com To: ysxb@china.com Cc: lhzd@public.tpt.tj.cn Sent: 2010-03-24 20:53:06 +0800 Subject: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vol. 26 # 2 2010 Dear Sir/Madame , Thomson Reuters has received a damaged copy of the above title. Please send a replacement copy to my attention at the address below. Please note the address below is our new address as of Aug. 2009 Best regards, Mr. Bruce A. Graves Sr. Supervisor, Royalties Serials Services Healthcare Science Direct line (215)823-1748 Fax (215) 823-6635 1500 Spring Garden Street, Fourth Floor Location: N.221 Philadelphia, Pa 19130 E-mail: bruce.graves@ThomsonReuters.com http://scientific.thomsonreuters.com http://thomsonreuters.com/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6282 次阅读|10 个评论
汤森路透成功预测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xupeiyang 2009-10-7 07:03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TopGenNews/idCNCHINA-780020091006 汤森路透10月5日--汤森路透科学与医疗集团曾在9月24日预测其引文桂冠得主、包括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在内的三位美国科学家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三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Elizabeth H. Blackburn、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主任兼教授Carol W. Greider,以及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Jack W. Szostak。她们在端粒和端粒(酉+每)的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10天后,格林尼治时间10月5日9时30分(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这三位科学家荣获此项诺贝尔奖。至此汤森路透已经成功预测1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2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汤森路透预测今年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贡献
xupeiyang 2009-9-25 15:47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TopGenNews/idCNCHINA-725220090924?feedType=RSSfeedName=CNTopGenNewspageNumber=1virtualBrandChannel=0 汤森路透美国费城、英国伦敦9月24日- 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今天公布了2009年度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得主 (Citation Laureates) 名单,以预测将于10月5日至12日公布的2009年诺贝尔奖科学和经济学类得主,名单上的科研人员均有可能成为各项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 汤森路透是使用量化数据来预测年度诺贝尔奖得主的唯一机构。 每年,该公司都会根据来自全球最大的、学术文献质量最高的引文数据库 ISI Web of KnowledgeR 的数据以量化方式确定诺贝尔奖学科领域中包括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人员。根据其发表的研究的总被引频次,这些高影响力研究人员被授予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得主称号,预示着他们可能成为今年或不久将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2002年以来,已经有15位引文桂冠得主获得了诺贝尔奖。 汤森路透的引文分析师 David Pendlebury 表示:我们通过评估科研人员着作的被引次数和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同时鉴别可能受诺贝尔委员会 (Nobel Committee) 重视的发现或主题来评选我们的引文桂冠得主。科学文献的被引次数和受同行尊敬程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获得诺贝尔奖等专业奖项就是受到同行尊敬的反映。 根据所发表论文在过去二、三十年间被引次数,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得主通常名列其研究领域科研人员的前千分之一(0.1%)。 如需了解每一位引文桂冠得主的详细信息(包括他们研究领域的信息),或想要阅读有关先前引文桂冠得主(现仍有望角逐该奖项)的信息,请访问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得主网站( here ) 2009年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得主名单按诺贝尔奖项分类如下: 化学: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Graetzel--发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即现在所谓的Graetzel 电池。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教授兼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Jacqueline K. Barton、瑞士巴塞尔大学化学系教授Bernd Giese、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化学学院教务长兼教授Gary B. Schuster他们在 DNA 电子电荷转移领域的开创性研究。 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教授、主任兼德国科隆大学 荣誉教授Benjamin List他使用烯胺对有机不对称催化的开发。 物理学 美国加州查普曼大学物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Yakir Aharonov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物理学名誉教授Michael V. Berry爵士分别对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 (Aharonov-Bohm Effect) 和相关贝里相位 (Berry Phase) 的发现 德国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理论部主任Juan Ignacio Cirac和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物理学教授Peter Zoller在量子光学和量子计算领域的开创性研究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理论固体物理学教授和凝聚态理论组负责人John B. Pendry爵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系物理研究教授Sheldon Schultz,以及美国杜克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学教授David R. Smith凭借对负折射的预测和发现。 生理学或医学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Elizabeth H. Blackburn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主任兼教授Carol W. Greider,以及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Jack W. Szostak在端粒和端粒?的发现和开创性研究中所做的贡献 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医学系教授、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兼主任、化学系教授James E. Rothman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教授Randy Schekman在细胞膜运转机制领域的研究。 日本东京小川脑功能研究实验室主任小川诚二(Seiji Ogawa)对导致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fMRI) 的基本发现,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对脑科学和临床医学诊断领域的基础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经济学 瑞士苏黎世大学经济学实证研究学院教授兼院长Ernst Fehr和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学系教授Matthew J. Rabin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包括偏好、公平和合作问题。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William D. Nordhaus和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Martin L. Weitzman对环境经济学,尤其是有关气候变化的贡献。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John B. Taylor和西班牙巴塞罗纳庞比-犹法布拉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国际经济学研究中心主管Jordi Gali,以及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Mark L. Gertler对货币政策的研究。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