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不可知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大破当代的新不可知论
热度 1 杨学祥 2013-3-26 15:28
大破当代的新不可知论——从 翁文波 先生灾害预测学的核心思想 (可公 度 ) 原理的分析说起 杜乐天 在中外学界多年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误 解,只有通过精确人工实验(解剖、分学)才能正确认识自然。实际上还存在另外一类正确认识自然的方法。翁文波先生的灾害 事件可公度就是成功的范例。本文将对此尝 试 给予诠释。 翁文波先生生前 ( 1981 年 ) 提出的可公度预测理论至今已有 30 多 年 。 其思想相当深邃,但在 当今的主流 学界却一直被人冷落。只有少数学者深知其中的奥妙并执著发扬之。 翁老可公度 通 俗的讲,在一个具体地区只要发生过几次事件,即可由此预见今后再次发生的大体时间。在中国可以 预先 知道美国或其它地区 要发生 地震 的大体时间 。 笔者对翁老此论知之甚晚,虽努力学习,对预测尚未掌握 。 但总觉得这类认识属于大智大慧 ( 智者,识有;慧者,识无 ) 。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非同小可,实乃革命性的一次觉醒。据笔者肤浅所见,此中有以下 七 大根本性概念更新:①从 “ 在论 ” 向 “ 被论 ” 的能级跃迁;②从 “ 正论 ” 向 “ 反论 ” 的能级跃迁;③从 “ 此论 ” 向 “ 别论 ” 的能级跃迁;④从 “ 是论 ” 向 “ 不论 ” 的能级跃迁;⑤从 “ 分论 ” 向 “ 合论 ” 的能级跃迁。⑥从 “ 偶然 ” 向 “ 必然 ” 的能级跃迁。 ⑦ 从“不确定”向“确定” 的 能级跃迁。 此中有鲜为人知的大彻大悟,是当代中华智慧的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 千百年来人们固守一个思维定势,在认识论上,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 孤立的 自在、存在、实在 ( 此 可 称之为 在论 ) 。从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一直论到现在。认识它们必须由表及里,从现象深入本质,要不断剖开、分析。尤其是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崇尚实验,打开了如此辽阔深远的认识天地,建造了四五百年光辉的科学、技术、工程、工业物质文明。这种在论渐渐地统治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认为这是唯一可靠的认识方法。凡是不能通过解剖分析做实验的认识都不能算是科学;凡是推理都不可信。但是为什么一推理就是错误 ? 不推理是不是更大的错误 ? 自己不会推理怎能等于别人也不能 ? 自己认为不可知如何证明别人也不可知? 这些反问却无人论证。然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界,并非都能做人工实验,例如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天文科学、环境科学、自然灾害科学等都做不了人工实验。本来一直成为强势的实验思维在上述难题中顿然暴露出来无法克服的严重缺陷和无能。大量实践表明,当今实验思维遇到了莫大的困惑。实验思维太狭窄,只认可人工实验,殊不知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是更大的实验。愚见,当代人类种种社会灾难、自然灾难早已提醒我们必须进行空前的思维革命 ! 进行大扫除,清理 流传甚久的 近代 不可知论上 的一系列认识误区。 解决难题的出路在于从过去 片面 的在论上挣脱,开辟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 被论、反论、别论、不论 、 合论 、 必然论 和确定论 。 一、被 论 “ 被论 ” 为 本人多年前所提出,其 基本概念是不追求由表及里的内质探讨 , 黑箱打不开不要紧,改为深入掌握其外部条件。 因为 任何一个存在都是被存在。 “ 在论 ” 的致命缺陷是忽视外部条件,不知道所有的 “ 存在 ” 并不唯一决定于其内部本质, 很多情况下 更重要的是外部因素的约束。 翁老的可公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 承认 每个灾害事件的存在必定记录下来所有 已经消失 的被在信息,不管一时究竟能认识到多大程度和误差。严格来讲,统计学是个不得已的认识论、方法论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些笨办法,远谈不上技巧。另外还存在更高级的认识论、方法论 —— 被论,可公度就是成功实例。 不求大数 只要有少量事件的存在就可以据此准确预知未来。可公度内涵极为丰富,本人也 刚 开始钻研。人们认识上高明不高明的关键在于准确预见 。 可公度法 完全记录下来 自然灾害事件 当时当地 天文、地理内外复杂条件和种种天体准周期影响。 主流学界 认为天干地支是老祖宗非科学的土法不能登现代大雅之堂,这纯粹是误解 。 我们国人不能让西方思维迷住了心窍 。 否则,总有一天,只能跟着洋同行后面再来念中国的书。顺便提及,现代搞自然科学的不知道有几位认真读过《周易》 、 老子、孙子、庄子的书 ? 众所皆知,翁先生过去是留过学的,但如此重视国学,没有丝毫挟外自重的习性,值得推崇。 二、反 论 “ 反论 ” 也是本人多年 前 提出的一个命题:任何一件信息,既是正信息,同时又是反信息 : 是它又不是它。是它,全是具体 ,可以做实验,可以上计算机 ;不是它,全是虚无 ,是隐秩序 ( 既无法做实验,又无法输入计算机, 就看认识能力了 ) 。任何一件信息所包含的义素几乎是无穷的,甲认为只能说明 ABC ,而乙则可以认识出来 FGH ,丙或许可以认识 RST 。 区别就在这里。 众所周知,在科学中最困难而又最解决问题的不是探测、实验数据 ( 当然非常重要,要求准确和高精度 ) ,而是解释。在反演中,解释的正误、深浅、高低是个大学问。 可公度的要义在于是它同时又不是它。一个事件不知会有多少正面现象和事实的描绘 ( 是此 ) ,但其非此又是什么 ? 经过深思细究可知,任何一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肯定存在 现在已经看不见 的其他不计其数内外制约项 的记录。这类记录是现代高级实验室没法模 拟的。 究竟能否认识和认识程度则决定于 现在 的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一件事物,一旦打开它分解,肯定就不再是它,这在进行物理、化学等实验中是尽人皆知的。 此可称之为信息聚敛。 同样,一旦从此事物向外说开去 (可称之为信息发散) ,同样也会有无数可能的延伸。但很遗憾的是这种外延让西方科学思维定势严重地封杀了。他们坚持认为事实就是事实,数据就是数据,是它就只能是它,不可能还有什么非它。如有非它,那必须用人为实验证 实 ,否则即不科学,不可信。恕笔者直言,这种奇 怪逻辑实际上是自做牢笼 , 构成了当代最严重的不可知论。地震不能预测 ,很多重大气象自然灾害 和极端气候 不能预测 就是实际例子 。今年北半球至今普遍罕见雪灾冷冬,中国东部一月份阴霾等 等在学界一直 弄不清真正原因。在没弄清真正自然原因之前全部归诿于人为因素 , 造成社会上 不必要的 认识混乱。 试问,如果不能从 “ 正论 ” 到 “ 反论 ” 说开去,可公度法怎能如此奇妙 使 预见大震、大水、大旱等灾害的时间、地点、强度三要素 成为可能 ? 至 于社会科学 中 的预见也同此理 ,更谈不上非用人工实验去论证。社会就是一个大实验室。顺便指出,对于中国的振兴崛起,中外不知多少评论家 多年 悲观唱衰, 一个个 均被社会实践给予否定论证。 应当 说,当代的科学界认识能力实在太差! 三、别 论 既然 “ 是此非此 ” 之说可以成立,那必然会引 伸 出一个结论:还有别的。这句话看起来轻松平淡,但却暗藏无限玄机。这是光凭西方思维 ( 太简单 ) 所不可能认识到的悟性所在。是它又不是它这一看法,表面上看很不合乎逻辑,然而奇妙之处正在这里。本来是它的,通过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扩大后,发现它还可以说明别的什么 ( 不必 非得 通过 自己的 人工实验, 可 以 采用 其它学科早 就 有 的 可以利 用 的 实验结果 、 理论 。 这边的问题那边解决 )。这个 “ 别的 ” 发现之后还会有新的 “ 别的 ”…… 老是有别的,于是人类所有的知识、理论、发现、发明、创造就出来了。人类的全部文明都是这些 “ 别论 ” 的结果、产物。没有别的,何谈创新 ? ! 可公度法就是从是此到非此 ( 先得有是此,这是大前提,然后再非此 ) ,从非此再扩及到 “ 别的 ” 。 只要有了 3 - 4 个已知灾害实例就可 以 预测未来事件的地点、时间及强度,这都不是人为实验所能给出的。 顺便提及,社会科学大事件也可以考虑借鉴 可公度原理。 四、不 论 “ 不论 ” 也是笔者多年提倡的一个重要治学之法。如果对现有的一切老是说 “ 是 ” ( 是论 ) , 这 意味着保持现状。恕笔者直言,是论是相当顽固的守旧、保守,是阻碍任何创新的绊脚石、拦路虎。科学要想发展的每一步都必须打起 “ 不论 ” 的大旗,向 “ 是论 ” 进攻 ! 尽管这么做会遭到非议、反对,有许多风险。 只有 “ 不 ” ,才能有进步,有发展。 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不能再旧! 可公度法就是对国内外主流预测学说 “ 不 ” 。 它所秉持的科研路线完全不同 ( 不是说代替 ) , 其方法既深奥又简单,远远胜于数百个现代化的 灾害监测 台站 ( 当然 , 笔者在此不是主张其他预测方法技术都不用 ,问题在于巧妙的运用 ) 。 五、合 论 令人深感遗憾的是 现代的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落 入 泥淖陷阱不能自拔 。 科学是分学,固然分出几百年的辉煌,但分过了头又出现了空前的困惑 。 数不尽的分科、专业、专门化、专题,分出了大大小小氏族部落,驻扎的全部是分学的信奉大军 。 大家自恋和一味追求所谓的精深,忘却了科学研究最终目的不是什么理论水平而是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所出成果由于过于细分,于是派生出来一系列的认识论、方法 论 危机: 碎、 窄、散、偏,大家几乎丧失了认识整体的能力 。 科学发展到今天,居然出现地震不能预测、其他重大自然灾害不能预测,国际 IP CC 关于大气变暖 以 及 今年一月 中 国大陆东部的重霾 全是工业排放的断言。据笔者看,这类论点实乃当代自然科学衰退的宣言 ! 情况非常明显,对于重大自然灾害的成因、预测和防治成为难题,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思想 。 基本概念 、 基础理论 和研究路线 上有错误。今后要想解决上述难题,现代任何一个分支专业 都无法 单独胜任。或者更为严重地说,越是依靠 狭窄、孤立 的专业 运作模式,我们越受灾受难不已 ! 必须打破现有的过时的专业界墙,提倡无界论 ( 即承认事物有界,但更主张彼此无界 ) ,进行跨学科大规模横向 超专业 集成、重组,从过去的旧分学进步到新分学基础之上的合学。 可公度法就是合学的一个成功尝试。要是按专业来分,预测学、可公度究竟算哪个专业 ? 看来哪个也不是 —— 这就对了 ! 这了具体说明 , 请看一看徐道一、门可佩两位同行把重级地震的地点和时间按可公度原理进行图式化展示 ( 图 1 ,图 2 ) ,其逻辑结构竟然如此惊人的协洽 ! 原来自然界还存在这类空前未见的科学美 ! 图2青藏高原北部7级强震链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图(门可佩,2003) 图中括号表示该地震震级略小于7级,(1950)表示1950年西藏察隅8 . 6级巨震。图中a是年单位 须加强调,本文并非是对精确 实验 科学的无故发难。恰恰相反,今后的合学正是 在 有了几百年来分学精深成果坚实基础 之后 才有 条件开辟新的研究方式 。合学今后仍然 需要 依仗分学的纵深研究。没有过去的分学何来今后的合学?!本人也是先学化学后学地质的。 看来, 地球科学总是停留在固体地球动力学观上打转将要出大问题。固体是被动的,地球的内能绝对不是固体而是流体,尤其是气体 。 重大自然灾害实际上是地球内能通过排气作用而释放的种种外在形式。 必须指出, 正是这个固体地球科学观给我们带来:①地下能源开发上的绝望;②重大自然灾害不仅不能阻止,甚至连预测都不可能 。 只好 用国际上说不能预测,我们也没办法来作挡箭牌 。 六 、 必 然 论 在研究客观事物演变规律中经常遇到 “ 偶然 ” 的解释。一旦归之于偶然,就会把问题搁置一旁,多年也没人加以深追。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或对无能的自我安慰。实际上 , 根本不存在什么偶然 。 只要一个事物出现那肯定是必然。偶然只不过是我们尚未认识而已。在 地 震研究中所谓的 “ 小概率 ” 和 “ 不可入性 ” ,都经不起推敲。 假定 8 级地震 100 年一次,地球 46 亿年内至少发生了 4600 万次之多 。 地壳会不 断 隆起、 剥 蚀、变浅 。 我们 搞矿床、岩石研究的 已经解剖过很多古震源,早就可入了! 在科学研究中存在两大忌:① 被错误的理论所捆绑②人为地创造思想混乱。最后必然导致实践上的巨大损失。 七、确定论 在中外学界一直存在所谓“ 不 确 定性 ” 之论。 当 参变量 众多,体系的变化使我们捉摸不定,致使我们现有的计算能力、实验条件和认识水平无法给予解释 时, 于是只好无奈地归之于“不确定性”。然而很少有人进一步追问:究竟我们的认识 是否有 短板?这类不确定究竟是客观上的存在还是我们自己的无能?经过对参变量多得不计其数的地球研究,本人发现一旦抛弃精确科学所擅长的简单“分学 ” 思维而改用“被论”、“反论”、“别论”、“不论”、“合论”即可在难题前豁然开朗,真相大明。 翁老的重大自然灾害预测上的事件“可公度”就很说明这一道理。另外本人近 期破译 的地球内动因起于幔汁运动(杜乐天,2009,见“地球学报”第6期) 一文 也算一例。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1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决定论与不可知论的体会
chrujun 2009-9-25 19:35
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类可以认识和感知世界。而不可知论或怀疑主义者认为,人类无法准确认识和感知世界。《道德经》作者老子就是著名的怀疑主义者。而孔子和孙子是可知论者。两类观点在人类历史争论了数千年,谁也无法说服谁。 自从牛顿发现万用引力后,人类的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决定论观点成为主流观点。但量子力学使决定论观点受到了重大冲击。甚至有人宣布决定论已经完全破产。但决定论还是世界上绝大部分科学家坚持的主流观点,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然而,怀疑主义者的观点也非常重要,因为微观世界的观测结果支持他们的观点,并且一些复杂系统的行为也支持怀疑论者的观点。 另一方面,虽然某些个体的随机性是无法预测的,但通过统计理论确可以描述一个群体的行为。如大选预测,噪音强度等等。 统计理论在随机和确定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 从最微观角度看,自然的本质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但从宏观角度看,自然界又是有规律的,可以认知和预测。例如,如果我们把尺度放大到原子级,桌子的长度就测量不准,不同位置的测量结果就不一样,而且同一位置由于原子随温度变化运动状态不同而不一样。但如果我们对测量精度只要求到毫米级,桌子的长度又是可以测量的。还有地球的自传周期,如果我们要求的测量精度是秒级,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固定的。但如果我们把测量精度提高10个数量级,地球的自转周期会每天都不一样,从这个角度说,地球的自转周期又是不可知的。
个人分类: 哲学与科学|6278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