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吴飞鹏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吴飞鹏

相关日志

与博友吴飞鹏近年对话录
热度 4 周可真 2015-4-30 12:18
周可真: 导师论文采用学生学位论文中的成果应被认定为剽窃行为. 2014年5月18日 吴飞鹏 2014-5-19 08:55 常常把法不容情挂在嘴上的人不仅仅是小人,还是品质恶劣的混蛋,更多的事情其实是没有任何法律观念和不负责任的猪狗不如的杂种:案例,南京那几起老太太案审理和判决的法官。老周不配当教授,更不配当哲学教授,应该辞职回家。你这篇文章和文章的回复充分表明,你的思想比那几个法官还恶劣百倍。 博主回复 (2014-5-19 18:33): 老吴发这么大脾气干吗?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不是很正常么,这么多评论您也都看到了,为何如此上纲上线?太不合情理了吧!至于您对我的这番评论,倒让我感觉您为人太不厚道了,怎么一下子就翻脸不认人了?我在科学网上都七年半了,我是什么人,大家都知道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只是一个平常学校的平常教师,用得着您用如此恶毒的语言来对我进行近乎人身攻击吗?即使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只须敬鬼神而远之,何必如此气急败坏?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者,吾何以观之哉! 周可真:《 老吴真是位“纯种”爷们! 》 2014-5-1920:43 …… 我所发表的上述观点固然未必正确,但我的观点是有论证和分析过程的,如果有人提出反驳意见,应该有理有据地将我的论证和分析过程所依据的逻辑推翻了,其驳论才能成立;而且仅仅驳倒我的观点,还不等于是反驳者自己的观点就能成立了,反驳者要使自己的观点能成立,还必须另加分析和论证。 然而,我尊敬的吴飞鹏先生却不是这样做的,他既没有提出他认为我的观点何以错误而不能成立的理由,也没有提出他自己的观点为何能够成立的理由,却发表了上述那段不三不四的评论。当然,我也已经注意到他新发而被置顶的那篇博文《 有一种正义叫肮脏 吴飞鹏 》,从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来看,显然是针对上述第一篇拙文而来,只是他将原来针对拙文的那段评论中“猪狗不如”一语换成了“肮脏”一词、“杂种”一词换成了“红卫兵战士”一语,如此一换,终于使我看清了我尊敬的老吴同志的本相:他决不是那种“猪狗不如的杂种”,而是一位在政治上坚定反对“红卫兵战士”和道德上绝不“肮脏”的“纯种”爷们! 吴飞鹏 2014-5-19 21:01 老周这篇写得应该很解气。 博主回复 (2014-5-19 21:04) : 只是佩服老吴“纯种”爷们! 周可真:《 学生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的作者究竟是谁? 》 吴飞鹏 2014-5-21 05:34 我说苏州大学是不入流的垃圾大学,看看这个大学曾经的院长,哲学教授是如此的专业就知道了! 博主回复 (2014-5-21 14:10) : 我不知老吴非垃圾学术的显示度何在? 吴飞鹏 2014-5-21 05:36 老周,一个哲学教授一天到晚在法不容情的水平上打转,你自以为如何? 博主回复 (2014-5-21 14:20): 老吴反应这么大,是何缘故?我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有什么碍着您的地方了?或侵犯了您的什么利益?我是真的不高兴跟有些无聊无义的人一般见识,就算我服了您了。 周可真:《 我的第一篇文章就上了中国社会科学网博客头条! 》 吴飞鹏 2015-4-29 07:01 老周,我认为有社会学的社会是个正常的社会,有社会科学的社会是个疯子统治的社会,您的文章上了社会科学网的头条,我认为是很耻辱的事情。 博主回复 (2015-4-29 09:35) : 老吴,您就干脆说我写出那首诗(按:指《 悟道之真劝世之诚——读汪国真诗二首 》)是很耻辱的事情吧,何必如此绕弯子呢?因为正如“科学”一样,“社会科学”也是外来词,您会认为中国引进并且使用这个词也是疯子们干的事情? 吴飞鹏 2015-4-29 09:42 真没看你写的是什么。我认为社会科学,中医科学,生命科学是一样的,与科学没啥关系。科学这词儿就想王冠一样,被到处乱戴,好像乞丐戴个帽子自己叫它王冠,乞丐也就变成了国王。 博主回复 (2015-4-29 09:59) : 你是受英美系思想影响太严重了,德语、俄语中的科学一词均非特指实证的自然科学。按英美片面的经验主义认知传统搞下去,科学迟早会消亡。轻视理论思维,否定理论对于实验的先导性和指导作用,如此来进行所谓的科学实验,这不过是跟着感觉走的冥行罢了。但是,如果不提倡冥行,承认理论对实验有指导意义,则可否定理论思维的普遍意义乎?如果不可否定理论思维的普遍意义,则可否定社会知识领域的理论乎?如果不可否定社会知识领域的理论,则可鄙视理论化的社会知识系统——社会科学乎?文化部门中,没有什么是其他一切部门的榜样。 (2015-4-2910:18) : 社会科学网是一回事,我已经退出;社会科学又是另一回事。 (相关拙文链接: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博客的开篇与终篇 ) 周可真:《 科学网是迄今最适合于学者的学术网站 》 吴飞鹏 2015-4-30 10:36 嗯嗯,老周在文革中也一定是高唱“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的好歌手。君不见科学网已经慢慢的演变成出版社的广告屏?真不知道您老这哲学学来干啥用的。 博主回复 (2015-4-30 10:59) : 老吴:你近来的评论读来让我觉得,你的内心怎么老是那样烦躁不安呢? 我告诉你:哲学是追求智慧的,但西方哲学较偏重于追求有益于科学的智慧,中国哲学较偏重于追求有益于人生的智慧。我所学所研者是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智慧是知行互相并进地长期修养得到的,这种智慧的功用在于使具有这种智慧的人可以自我克制自己的情欲,最后达到心灵的自主自由,在这种境界中,人快乐于自制的自由。 如果做一种学问不能使自己心情快乐,而是总让自己内心烦躁,在中国哲学来看,这样做学问肯定是不得其法的邪学,是最糟糕的状态。 (2015-4-30 11:18) : 另外,科学网让我受益,所以我说科学网好是自然而然,但我无法想象科学网既让你受害而你竟然会数年如一日地一直活动于这个让你受害的地方,所以我相信科学网也是有益于你的,那么,为什么你会如此反感我说科学网就是好呢?而且,你把我的这种说好与文革官报的那种说好相提并论,你觉得合适吗?我是出于科学网政治权力的淫威而不得不曲意逢迎地说科学网好的吗? 人还是要有点知恩图报之心,不要得了便宜还总卖乖。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3492 次阅读|19 个评论
飞鹏兄:素不相识,多谢仗义,因我而起,我同进退
热度 2 XiaoCG 2013-7-23 20:55
我还欠些人情,还必须借此科学网发3片博文。真心希望你别和那些小孩子生气。届时若你仍在网外,我也出去。
3941 次阅读|2 个评论
立此存照——科学网两大愤青的博文同时置顶
热度 8 pukin 2013-5-5 11:03
刚才登陆科学网博客首页,发现科学网上两个最著名的愤青(中):陈安和吴飞鹏的博文同时被编辑置顶,特立此存照。 曹大侠对陈安博士的评价是: 要说科学网上逮着谁咬谁的人,估计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陈安,但凡遇到看不顺眼之人、看不顺眼之事,陈安必大加鞭挞,哪怕曾经是好朋友也毫不留情,所以也常常引起一大堆口水,甚至结下怨恨 。 如果说陈安的博文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游记或应急管理,那么孤魂吴飞鹏的博文多数是“骂娘”或针砭时弊的文章,说是无“骂”不成文也不算太夸张,就是拍几张漂亮照片的博文,有时也顺便夹棒带棍 ^_^ 这两位著名愤青(中)虽然在网上张牙舞爪,但现实生活中完全判若两人,尤其是陈安,比孤魂还腼腆 ^_^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5122 次阅读|17 个评论
應該走武夷山道路
热度 15 jiangjinsong 2013-3-18 20:37
在博文 科學網掐架應該有大格局! 中, 我提到了我最欣賞的兩種博文風格——武夷山流和吳飛鵬流。 兩種風格都非常好,難分軒輊。 但是,我等低手,與其學吳飛鵬老師,不如學武夷山老師。 學吳飛鵬學不好,會變得刻薄,浮躁,會顯得可笑; 而學武夷山學不好,至多變成啓發性不大的資料卡片抄寫者, 仍然不失平和中正。 至於賈偉、YC、阿四之流,那是無法學的,遠遠欣賞即可。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256 次阅读|19 个评论
科學網掐架應該有大格局!
热度 32 jiangjinsong 2013-3-10 09:07
許多高手並不掐架,如武夷山老師,他的博文總是那麼具有文化含量,那麼富有啓發性。 其實,他也不是一點不關注科學網的熱點問題,不是沒有態度和立場。 但是,他不用表態站隊,而是用史料、事實、案例來說話。 高水平的讀者自然能讀懂他的博文與網上口水戰的關係。 許多偏頗無根的論點主人,一旦讀懂他的博文應該感到羞愧。 動輒罵人也不妨礙其為高手,如本網犀利大叔大漠孤魂老吳。 他老人家基本上是不罵人不寫博文,即使他那些顯 有偏頗偏激的時候,博文的論點論據有時也值得商榷,但是,不可否認,他的掐架格局宏闊,頗具理想主義風範,給人們帶來的都是正能量。 掐架,觀點表達可以犀利,但對待個人最好不要刻薄。 觀點分歧不妨大戰三百回合,但個人恩怨則不必過分糾纏。 掐架當如吳飛鵬! 延伸閱讀: 蔣科學罵人的三不原則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4070 次阅读|51 个评论
狂狷邹恒甫
热度 11 xcfcn 2012-8-22 11:24
狂狷邹恒甫 邹同学又闹事了,或许邹不知道微博的厉害,或许邹想故意恶作剧 / 恶心一下北大光华,结果媒体逐臭而上,让我看了可笑。 邹同学无疑是个狂狷者,中国的狂狷者一般是在未成名前,功成名就了还保持着狂狷本色,知情的人很难不敬仰(不管是朋友还是他的敌人),尤其是在官本位的中国。 邹同学,我听到的最夸张的事情就是,要跟某个牛人抬杠,他会直接跑去课堂听课,然后抓住机会跟你辩论反驳你,这或许会让你在学生面前下不了台。邹却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有点孤独求败的味道。也让一切所谓的牛人暴露在阳光之下。 中国有几个狂狷之人,比如甘阳,比如丁学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官员是喝斥,对于同行是直言,对于后学是谦卑。邹同学热衷于办学——模仿普林斯顿的 IAS 。甘阳也亲自下厨房到中山大学办博雅学院。这样的事情或许别人是办不成的,但我相信他们一定行。因为支撑他们的是心中的那股使命和理想。 邹同学曾经在武汉大学说: 今天,我最感到自豪的是我的九十五岁高龄的张培刚老先生二十多年来表扬和勉励我的一句孟子的话:“恒甫好啊,人难永保赤子之心啊!”但愿我今后永远也不世俗地,永不随波逐流地过日子: (1) 说实话,说真话,说一针见血的话; (2) 对全世界高官当面放炮,从不讲一句吹捧官僚的话; (3) 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保持最大限度的谦卑。 中国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这些 mavericks 才是中国无尽黑暗中几盏小橘灯。让人看到一丝光明,一丝生气,同时也看到权贵们的猥琐。 张狂邹恒甫 2009 年 01 月 12 日 09:41 《小康》杂志 如果说邹恒甫有过错,或许就是因为他作为经济学家,将自己的实验场过分地理想化,就像一个生物学家在一个纯粹的环境里做实验。但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中国社会更加的人情化。这对于邹恒甫来说,是个挫折,但也为净化复杂的实验场给予了一个改变的推动力。 采写 / 《小康》记者 蒋卫武 在与张维迎起争执之前,邹恒甫的社会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有人说他是华人经济学家中最低调的一个,媒体大多吃过他的闭门羹。但也在彼时,他在学术界已声名鹊起,经济学圈子里,虽然他年纪不过 46 岁,但已经有“谈笑间,点评江山” 的意味,这些得益于他早年留学哈佛,成为新中国在哈佛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由此可以对国内许多知名经济学者直呼“学弟”。 或许因为他以 15 岁的弱冠之年进入武汉大学,成为 1977 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 20 岁又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求学,奔波于各个学院仰拜世界一流的名师;因此他不屑于社会的人情世故。在人们眼里,这是个 “为人张狂”的书呆子。 他是一个解构主义者,热衷于从数理推导来消解强权的基础;他性格张扬,嘻笑怒骂,爱用“好玩”来下结论。但他并不总是全身带刺,对于老百姓,他自称是“中国穷苦百姓的走狗”,对于母校武汉大学,他说自己是“癞皮狗”。 新中国第一位哈佛经济学博士 在经济会议上,邹恒甫的标签是:“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而媒体在报道他时,总会强调:新中国第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博士,世界银行第一个中国高级经济学家。 “人生是非常偶然的安排,我考上武大,留学哈佛,包括到世界银行工作都是一种偶然”,对于他传奇的学术身份,邹恒甫说得非常淡然。他也直言自己并不是从小就成绩骄人:“我的中学不是华容一中,而是五中,一个阶段的高分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自尊心才是做事业最重要的动力”。 尽管他对自己的求学过程讲得平淡,但武汉大学时任校长刘道玉却有不同的说法。 “当时是教育部批准他到威斯康星大学留学,”刘道玉先生说。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在与西方国家中断了 30 多年关系后,我国开始向西方国家派出公费留学生,武汉大学是教育部选定的学校之一。当时包括好几所大学都向他发出了录取书。但因为留学概念新起,邹并未来得及考 GRE 、 TOEFL ,威斯康星大学录取他时只是作为硕士留学生,但美国哈佛、斯坦福大学却因为邹恒甫的优异表现而破格愿意其读取博士。 当年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吴纪先教授一再打电话请求刘道玉先生去教育部通融。“邹恒甫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学生,也是我系自解放后培养的最优秀的学生”,吴纪先说“不能埋没人才”,其时甚至以“辞去系主任”作“要挟”。因为早年留学哈佛并于 1947 年获得哈佛经济学博士的吴先生深知高起点对于一个人才的重要性。 刘道玉由此几经周折,辗转通过熟人,向当时的教育部长来为邹恒甫的留学据理力争,使得这位新中国的第一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得以“成行”。 “他人很聪明,同时又很用功,在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会去听文、史、哲的课。涉猎广泛”,刘道玉先生回忆邹恒甫在武大上课时的情景说。 在哈佛大学,邹恒甫没有辜负吴老师和刘道玉校长,他继续武大时游学的习惯,在各个学院间选课修习,并且能够顺利攻克语言关。 至目前为止,邹恒甫在国外主要杂志上发表 60 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根据 2000 年国内文献情报中心的 SSC I 检索结果,仅仅由于邹恒甫教授一个人所发表文章,就把武大在中国这一领域的排名从第十几位上升为第三位”。 而对于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推动力,林毅夫对邹恒甫的评价是:“他在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教研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邹教授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人或机构。”作为世界银行的副行长,林毅夫应该充分懂得自己措词的份量,对于邹恒甫的褒贬他在用自己的学术信誉作担保,但对邹恒甫的夸赞,他很大方:“邹教授是个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的教育实干家。从 1992 年开始,他利用自己的个人时间和基金在武汉大学极好地推广了现代经济学教育。目前邹教授所引领的武汉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经济学本科项目。自成立至今,这个专业已经培养了数千名毕业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前往美国顶级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他们中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卓越学者。” 如果说命运曾经垂青这个长得虎头虎脑,顶着一头卷发的年轻人,那他没有辜负命运对他的垂青;如果他的老师、学校对他充满期待,邹恒甫也没有让他们失望。 “中国的 IAS ” 采访邹恒甫地点是在他中非基金的办公室。“ 200 多平米,三面玻璃,对于北京的景色,你可以随意俯瞰”,当时他心情很好,因为刚刚从深圳高等研究院开会回来,与他一起同行的还有 200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Maskin 先生。 “我就是想在中国创办一个 IAS ,”他并不像饱读诗经的人惯有的成稳,相反,孩童的天性在他 46 岁的时候还保留得太多,让人觉得他太理想化,有时又挺顽劣。 IAS ,即普利斯顿高等研究院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于 1930 年成立,创建宗旨是为各领域科学家做提供进行纯粹的尖端研究场所,不受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压力。 IAS 的名人如爱因斯坦、哥德尔 ( 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其不完全性定理不仅改变了数学 , 而且改变了整个科学世界和建筑于此定理之上的哲学 ) 、冯·诺依曼 ( 数学家 , 现代电子计算机创始人之一 ) 等。 “自己写 100 篇文章,不如让 100 个学生各写 1 篇文章”,邹恒甫说做教育是自己最激情的事情,“会让我睡不着觉”。 1988 年,邹恒甫于哈佛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9 年就职于世界银行, 1990 年,他归国省亲回到武汉大学。“当时看到同学还是用二十年前的经济学教材,他就认为这个状况一定要改”,武汉大学刘经南校长回忆当年邹恒甫一箱一箱地从美国带回经济学经典教材,并且希望同学能够学习英文原版。“要充分相信年轻人的适应力”,他说自己当年在哈佛就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能赶上进程。 1994 年,邹恒甫创办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取名“ IAS ”,希望以普林斯顿的高级研究院来激励同学,同时又在此前冠以“幼小的” IAS ,来标识差距。 “当年我是一张纸,一张桌子把武大的 IAS 创办起来的”。而他的朋友有时会戏谑“抓去做了壮丁,剥削了劳力” 。 对于这类声讨,邹恒甫在接受《小康》采访时,全单应承下来。“那是没错,当年我就是直接给他们打电话要他们来给我上课,而且是免费的,就连差旅费都是他们自掏腰包”,邹恒甫称唯一给过陈志武 500 元,因为考虑到当年陈志武先生过来上课时是带着家眷。 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于 1999 年将研究教学领域拓展到哲学、历史、国学等科目。其学术委员会由包括 Jean -Jacques Laffont,Robert Barro,EricMaskin 等近 30 位世界一流经济学家组成;拥有国内外知名教授及讲座教授近 40 人。 “当时我请前美联储主席来武大讲课,武汉市政府都觉得很哄动,以为请来这么牛的人来武汉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但邹恒甫却认为学术不分贵贱:“他们给中国学子上课还能看武汉的樱花,去珞珈山跑步,都非常高兴呢”。 1998 年,邹恒甫应邀任教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也就在这时,这个湖南人放言:“中国国内经济学期刊没有一个 SSCI(THOMSONISI) ,就让我们自己制造一个 SSCI 吧!” 湖南人以性格刚烈为名,敢作敢为,但当时这番豪言还是震得中国学术界发愣,认为这是一个狂人的狂语。 或许当时没有人把这句话当真,但邹恒甫却为此举办了自己平生第一个新闻发布会。邹恒甫说过他的“自尊心”是推动自己的原动力,或许他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公布来让大家以及自己明白这不是一个“大玩笑”。 “只有国际性的刊物才能制造出国际性的影响力,这样才可能使中国的经济学教育走向国际,这条路即使再艰难,也必须走下去。”邹恒甫有豪赌的勇气与胆量。 这一次,还是他的朋友们帮了他。邹恒甫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总能得到朋友的鼎力相助。当然,他的朋友、知名社会学家丁学良曾说“恒甫很热心,他对朋友非常铁”;同时,或许因为他的事情总是关乎于一个中国人的理想与良知,所以能够激起朋友的热情回应。 为了将《经济与金融年刊 ( 中文版 ) 》 ( 下称《年刊》 ) 办成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主流经济学杂志,邹恒甫游说自己在哈佛时的同学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多次投稿,另外还有巴罗、素洛、马斯金等顶尖经济学家,这使得《年刊》很快赢得国际地位。 2008 年 5 月 6 日 ,《年刊》正式被 SSCI 收录。所有文章将从 2007 年 ( 第八卷 ) 第 1 期开始收录。 “只要你坚持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且努力去做,没有不成功的”,邹恒甫称。 “只有爱与恨,没有中间路线” “有记者 1994 年说要写我,但 10 多年过去了,还不能成稿,写我不容易,”邹恒甫得意地大笑,他喜欢自己成为一个难题,看人皱眉苦思。但他又是大方磊落的:“你如果要了解我,可以在我的办公室设个位置,每天带你的手提电脑来上班就好了。各自做各自的事情。” 要为人讲述一个准确的邹恒甫,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他从小喜欢随身将书装在口袋,没事就翻看;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里充满矛盾。喜欢时,他会像个孩子,与你不设防地推心置腹;但对于意见相左者,他却变得好斗,像古战场的士兵非要争得一个有你无我的结果。他喜欢高贵,特别欣赏中世纪宫廷贵族的气息,他也不乏平和,甚至希望以后有机会做农场主。当然,其中有一点非常确定,他鲜明,会明白地告诉你自己的喜好。这种坦承在时下的中国,其实并不是一个优点,因为很多时候,中国人喜欢的是会意。 邹恒甫会顽皮地将国内一批知名的经济学家说成是 “三纲五常”、“林海张杨”,并且会在一些大学的演讲会上直接对他们的学术“命门”指指点点。 “我还把田国强、白重恩,李稻葵,周国富,谭国富,加上我,凑了句‘李白杜甫’、‘国富国强’,就差一个姓杜的,还联不起来”说到自己的恶作剧,邹恒甫不以为然,还高兴摊开双手举出另一个例子来。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个性要么是让人爱,要么是招人恨,没有中间路线。 说到什么人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时,他讲了一个自己在哈佛时所经历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 Serge Lang ,也就是在电影《美丽的心灵》里被纳什打倒在地的那个书呆子。这是一个极端仇视支持越南战争的人。为了不让越战支持者亨廷顿当上美国科学院院士, Serge Lang 专门从耶鲁到哈佛访问教书一年,在课堂内外 , 他整理了一千多页亨廷顿政治学论文和著作里荒唐之处的大作,并且把他的一千多页的大作复印好后发给所有课堂里的学生。 “我有幸得到两本,因为我选了他两门数学课”。 课堂里, Serge Lang 用数学证明亨廷顿的逻辑错误;课后 , 他就在 MIT, 波士顿大学到处讲座批判亨廷顿的逻辑错误。这样一来,美国的新闻报道也跟踪而至 , 闹得哈佛不得安宁,而所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也都知道了亨廷顿的逻辑错误。于是 , 亨廷顿至今未当上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邹恒甫在讲这个故事时,双手翻腾,兴奋得额头冒出毛毛汗,他如此用情地讲 Serge Lang 的故事,或许也是在说一个中国版的自己。 因为他的才华,他荣誉加身,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数理经济学联合班长、清华 -BERKELEY 心理经济学组长、北京大学经济学一级教授、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还有人称 2004 年为他的丰收年,他被评为“十大最具影响力中国经济学家”之一。 但因为鲜明的个性,他也遭遇不平事。与张维迎的争执,使得外界认为是“从兄弟到反目”而扼腕。但在这场争执里,不但引起中国经济学界的震动,同时,“中国高校官僚化治理”也成为媒体的一个热点话题。 说到与人的纷争,邹恒甫还是那副“我心昭然”,任人评说的姿态。但据他身边的人说:偶尔在酒醉后,邹恒甫会一改嘻笑怒骂的神情,变得凝重,高声呼出一句陈寅恪先生的诗句:“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个人分类: 杂论|3001 次阅读|22 个评论
老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热度 12 jiangjinsong 2012-7-27 17:08
老吴为老不尊,天天骂人,科学网编辑mm还真被他满身弥漫的雄性激素所迷惑,几乎每篇烂博文都被加精。 其实,他就是车轱辘话来回说,不过就是骂人而已,不过就是呼吁回到事情的正常做法而已。 但是,老吴有个缺点,文字功夫不够好,写得不通俗,常常会让人看不懂,甚至误解。 因此挨骂也是活该。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你既然没有能力把文章写得让科学网博主和游客看得懂,还老是被加精,不骂你骂谁? 大漠孤魂想混在灯红酒绿的闹市,还想大伙热烈鼓掌,不是痴心妄想吗? 活该! 顺便给自己做个广告提个建议: 像蒋科学这样五讲四美三热爱,从来不骂人,骂人也绝不带脏字的好大叔,mm们不妨考虑偶尔奖励一朵小红花,哈哈哈!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4757 次阅读|40 个评论
莫名其妙
热度 5 chemicalbond 2012-6-2 22:31
“写论文和发表论文不是科研的一部分,甚至连科研活动都算不上,只能算与科研有关的必不可少的商业活动。” 上面那段话来自吴飞鹏的博文:发表论文是做科研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814-577853.html 我个人觉得那是完全错误的言论,但是它却被“ 精选 ”了。 确实可能有人把发表文章当做商业活动。可是,至少很多文章现在都是免费发表,免费获取的,何来商业活动? 对于正常的科研,尤其是在学术机构,通常是离不开论文的发表。而学术论文的发表完全是科研活动的一部分,它不仅涉及调查前人的科研情况,表达自己的科研结果,也对其他人的科研活动提供参考价值。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所以我看到上面那段话就感到很奇怪。 更加莫名其妙的是,该文章的作者在自己的博客对我的评论(下面蓝色文字)大动粗口(红色文字),跟泼妇几乎没有差别。这个神奇的国度,真的是神马样的人都有,可是他似乎还被编辑和很多人给捧上天了。这种垃圾网站,不上也罢! 吴国胜 2012-6-2 06:33 "写论文和发表论文不是科研的一部分,甚至连科研活动都算不上" 大概只知道某些科研活动就来牛气哄哄 博主回复(2012-6-2 07:12):你可以当一条大牛的崇拜狗。 最好少来我这里,你只有挨骂的份儿。 吴国胜 2012-6-2 08:31 回博主@【7】:你也太把自己当个葱了,公共网络言论自由,你可以随意骂人,但是 网友们也能看清楚你是个神马玩意 博主回复(2012-6-2 08:41):你不来我的地盘侮辱我,你觉得你还值得我骂你?真有意 思。 吴国胜 2012-6-2 09:09 原来是感到受了“侮辱”,难怪啊。 对同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现在多了一种,叫做莫名其妙地出口成脏。 虽然这是你的博客,但是这也是公共平台。你不喜欢他人的评论可以说,也可以删 帖,但是无缘无故地动粗口,还搞得自己跟是个玩意是的,那就太没有层次了! 最后 被羞辱的确实只有你自己 -------------------------------------- 参考:相关博文 【1】评“发表论文是做科研吗?”一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7749-577971.html 【2】发表论文当然是做科研的一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560-577981.html 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7346-557375.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424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學網第一毒舌博主——吳飛鵬
热度 17 jiangjinsong 2012-4-6 00:58
科學網上除了李學寬老師的照片 除了YCmm邊毛毛的美文之外 其實大家最喜聞樂見的是罵人的博文 那些罵人的博主往往都能騙來不少的點擊 這也是本網始終炮聲隆隆非常和諧*非常熱 你說這科學網它能不亂七八糟暢所欲言烏煙瘴氣興高采烈快樂大本營嗎! ------------------------------------------------------------- *坊間對“和諧”不夠準確,誤以為沒有異議一切同調就是和諧。 錯!分明是和而不同,殊途同歸,大狗小狗一起叫,才是大家心情舒暢的和諧盛世!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4141 次阅读|54 个评论
也谈中国人是否丑陋?
热度 7 nipy 2011-12-7 15:53
也谈中国人是否丑陋?
也谈中国人是否丑陋? — 评吴飞鹏博文:丑陋的那些“中国人” 吴飞鹏老师 12 月 2 日 在科学网上发表博文: 丑陋的那些“中国人”,提出了 一个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深思的问题,引起博友们热议,我也来参加一些讨论: 首先,我非常赞成吴飞鹏老师以下观点: “ 那种随意丑化一个民族的语言俺是不认可的,随意丑化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民族是一种无知和无耻 。” 但我不完全赞成以下说法: “ 中国人或者华夏民族一直是世界各民族仰慕的对象,这种仰慕一直延续到 1840 年的鸦片战争。 是的,最近 100 多年来,我们落后了,贫穷了,各种不道德或者不符合自己传统文化的事情也屡屡出现了 ,丑恶横行,甚至在俺年少时听着很新鲜的杀人,现在也已经不再可能成为新闻。” 最近 100 多年,当然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 90 年,这 90 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以巨大牺性,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封建地主阶级、殖民主义者和官僚资产阶级,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并且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苦探索与发展,在具有十几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九万万平方公里华夏大地上,建成了崛立于世界的社会主义强国,新中国成立 60 年以来,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对 90 年前的旧中国,更是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大复兴,即使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中,中国这 90 年的发展也是很难有那一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怎么能说:“ 最近 100 多年来,我们落后了,贫穷了 ”呢?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 60 年,特别是毛泽东时代的前 30 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包括大公无私、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体现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全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良好社会风尚,对外抗击侵略、不畏强暴和无私支援发展中国家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正义斗争的志气。这个时期的中国人的形象决不是丑陋的,而是非常光辉的,是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称颂的。它集中体现为光辉的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确实出现官场腐败和民风日下的严重问题,如最近报导的山东省副省长贪污数亿,有 46 个老婆和房产的古今中外都罕见的腐败丑陋现象,引起全国人民群众的公愤与民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又被重新指责为丑陋中国人的原因。但这确实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反映,而恰恰是改革开放以来放弃或贬低毛泽东思想指导,推行私有化经济体制改革后在上层建筑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文化的反映。 我基本赞同吴飞鹏老师所说,“ 几千万丑陋的中国官员决不代表十几亿中国人 ”的说法,但想补充二点: 第一、虽然当前官场腐败、民风日下的许多个丑陋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但毛泽东思想培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员中的影响仍然是相当深的。抗震救灾中许多见义勇为、无私帮助的精神可见一班,为人民服务、为民生问题操劳的好干部和好党员也不少。似乎也不应笼统指责中国人丑陋。 第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也不仅是中国百姓间保存的善良、忍耐、吃苦和平凡的良心,仅靠这些,中国百姓可能是很难推翻几千年封建阶级、近百年殖民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压迫,翻身解放的。所以我认为, 毛泽东思想才是中国文化最集中和最优秀的代表。它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最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因此, 讨论中国人是否丑陋似应区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如此,世界那一国家不是如此? 要消除当今中国官场腐败,民风日下的种种丑陋现象,关键在于能否在中国真正坚持和恢复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来扫荡一切正在疯狂复辟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文化!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2034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國科學院院士選舉的最大價值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11-8-19 07:03
在我看來, 不是選出了多少德藝雙馨的科學家, 因為我是科盲, 他們我都不認識。 也不是因為某人以後不候選而帶來的科學網病態繁榮, 那都是口水, 包括重發這廝的那些爛博文也是如此, 雖然這廝騙了幾朵小紅花和許多點擊讓我嫉妒。 最重要的科學網李雲龍吳飛鵬這廝捲土重來, 給科學網帶來了充滿雄性激素的震撼, 別的都是一些神馬而已……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79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大漠孤魂的雄文: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
热度 17 xcfcn 2011-7-5 12:26
博主按:老吴(吴飞鹏)终于还是出手了,我很荣幸获得老吴的授权在科学网发表,也恳请科学网把它当成征文代为上传中科院征文网站。谢谢!希望文章没有犯大忌的东西。原文见: http://cwufp.blog.sohu.com/177669868.html 大漠孤魂的雄文: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 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我不爱科学院,更不是对领导的号召没有响应的愿望,而是对现行体制的失望和无奈,尤其是对科研评价体制感到绝望。 在本人看来,一个伦理和道义错误的体系,越是用严格的考评体系和规章制度保证执行的效果,危害也就越大。现行的科研考评体系在伦理和道义上根本就是错误的,在这种考评体系下不可能做出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科研成果,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因此,今天写下此文,表达一下俺对中国科学院的期望。 首先,中国科学院应该在科研伦理和道义建设上发挥带头作用。 应该建立一个以考评贡献为主的科研考核体系,替代目前以获取为主的考核体系。承担多少项目,在项目中担当什么角色,都是一种获取的能力,而这种获取不仅仅是学术水平的体现,更多的是体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不是科学家应该费劲的事情。科学家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根本不考虑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科学道理作为唯一的标准来判断事情。用能够获取纳税人多少钱来衡量一个科学家不仅是荒唐的,也是管理者无能、无德,对国家和纳税人不负责任的表现。最为荒唐的是连评职称也规定必须承担过多大的项目,这是典型的行政对学术的侮辱。按照此标准,佩雷尔曼就不是科学家。 第二,中国科学院应该发挥学术上的引领作用。 所谓的引领作用不是承担多少国家项目,参加多少国家项目,更不是多少人当了国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这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引领,而只是参与和争夺。科学院应该从事极具风险的科学研究,多数可能会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成功的那部分应该能够成为国家下一个五年科技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而此时,中国科学院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已经退出,由高校或者产业界的研究队伍接替。开创各个重要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应该是中国科学院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第三,中国科学院应该在最前沿科学原理和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这方面中国科学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最近几年,由于过度的强调项目和文章的考核,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产业界的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和水平一直受到各种干扰,尚不具备与国际上一流企业竞争的科研和技术研发能力;大学由于 PI 制体量太小,也无能力对重大的技术进行攻关。组织队伍开展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进行研发是中国科学院在目前状况下的历史使命。 在本人看来,中国科学院现行的做法与大学和产业界的角色基本相同,但是,搞基础研究,人数上比不过高校,比文章数目输在起跑线上;搞产业化项目由于没有行业的支撑,不大可能走向市场,发挥不了多大的影响力。长此以往,科学院将失去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因此,前沿和重要领域才是科学院存在的必要性所在。 与此相对应的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是大课题,也是大困难,需要认真的思考解决之道。 如果要做的事情是 0 ,那么人才就是 1 ,有再多的事情要去完成, 0 再多也还是零;有了人才就是那个 1 ,要做的事情放在 1 后面才是有效的数字。 合理的评价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 首先,人才是有年龄的,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而言,具有创意的年龄不会超过 45 岁,数理方面的人才更为年轻, 35 岁几乎就是顶点。 因此,改变现有研究生参与项目任务的做法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给年轻人创造宽松的科研条件,让他们能够自由的思考和科研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要条件。做基础研究的人才, 45 岁之前应该给予稳定支持,让他们心无旁骛的开展工作;除了极个别能够引领学术领域发展的大牛,到了 45 岁就不该得到稳定的支持,而是转换到应用基础或者技术研发的竞争性岗位。 其次,对于从事不同性质的人才,在报酬上应该有明显的区别。 从事基础研究得到稳定支持的人才,收入中应该没有绩效工资,不用年年参与考核和考评,只是到了 45 岁才进行是否可以继续保留岗位的考核;对于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者技术研发的人员,以技术研发的进度和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5 年一次,两次不合格者不再按照原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可以用社会对技术的认可程度考核,即按照技术转让或者技术转让后所获得的利税的一定比例核发,拉开收入差距,鼓励多贡献,多收入。对获得的各种科研项目,只要是政府或者上级部门获得的经费支持,一律不能计入绩效,鼓励科研人员的技术研究不再停留在纸面上。 总之,中国科学院不应该在停留在与其它部门比文章数、承担项目数、首席科学家数、获奖数等不够高雅的“获取”能力上,而是早日转换角色,提升自己的境界,才能体现科研国家队的作用,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并以此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存续的合理性。
个人分类: 杂论|4827 次阅读|21 个评论
科学网十大流星
热度 7 Synthon 2011-3-15 04:20
我也来跟陈安老师的风,呵呵。。。 流星定义为在科学网上活跃不足一年,然后隐退(很少发文)的博主。 吴飞鹏:为民族经济做贡献 陈昂:夫妻档贡献2010夏的优秀博文 曾咏春:走性感路线的科学家 盖鑫磊:好好当爹 杨芳:好好当妈(别误会) 施一公:多搞点科研,少写点博客 颜宁:做Synchrotron太无聊的话可以写点,不过那地方少去。。。 张天翼:啥时候回来呢? 张光明:曾忆女小人的嬉笑怒骂 肖传国:不多说了
个人分类: 其他|6841 次阅读|16 个评论
致吴飞鹏先生
热度 3 lin602 2011-3-13 12:10
‘大漠孤魂’吴先生: 你好!每每看到你在我及其他博文上留言,心中难免有点‘遗憾’。你的博文被你删了,其实写得挺好,看的人也很多,删了有点可惜,也有点让你的‘粉丝’失落。许多人建议你恢复写博文,其中也包括我,从你的博文中可以得到点启发,也能够得到同感。 陈安老师在他博文中,将我归为科学网上的十大倔人,想想也恰如其份,我的‘倔’是写在脸上的,也是一贯的,尽管部分人不太喜欢这种风格,但也让大家觉得放心,说的做的没有太大差别,没有阴谋诡计,城府不深。 不过,从博文中能够感觉到,好象我俩‘倔’得不分上下,哈哈。 我时常想,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要不认真,也不要太认真,太认真让自己太受苦了。一切按真理办,只能生活在真空中。人可能要有点‘阿Q’精神, 用阿Q精神武装自己 ,让自己自找快乐!知识分子在这社会上生存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倔’的知识分子,喜欢按规则办事。 社会本来就是有点规则,又没有规则的。环境好的地方,规则运行得好点,环境不好的地方,规则运行得就差点。社会本来就是好与坏共存,人与兽共生,外表干净而充满细菌的‘污染环境’。我们要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喝酒,唱歌,打牌,看书,学习,工作。 不做‘大漠孤魂’,做‘芸芸众生’。 拿起你的‘笔’,写出平凡与不平凡的博文,自得其乐,也让其他人快乐!
327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吴飞鹏:一个年轻人,学什么,做什么,重要吗?
boxcar 2011-1-11 19:50
吴飞鹏老师的搜狐博客发表了一篇新博文:一个年轻人,学什么,做什么,重要吗? http://cwufp.blog.sohu.com/165670448.html 我读了之后,觉得收益良多,我觉得这篇文章很值得年轻人一读,因此转载一下。 不论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还是学生,学什么,做什么重要吗?很重要,也不重要。这得看人。 说不重要,那是因为做什么其实都一样,没有不出人才的行当,只有成不了材的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说重要,那可真是相当的重要,因为选对了就是选择了成功的机会,灵感的发挥和直觉的出现都是在做适合自己的事情下才能发生。 在受教育程度和智商等各个方面都差别不大的时候,有没有选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决定了你是少年得志还是大器晚成,甚至是否一事无成。 对于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而智力和能力不是属于天才级别的年轻人,只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坚持不断的追求,人生成功的机会是很多的,并且与眼前在做什么无关,区别只是成功的早晚。这样的人往往大器晚成并且成为人类的财富。鲁迅、齐白石都是这样的典范。 对于少数天才人物,任何时候做什么都决定其是否成功,对于这样的人,任何时候自己都在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和产生最大的价值,对于这类人,选对了就少年成大器,选得不对就落于平庸。譬如,很多的数学家,莫扎特,徐悲鸿,盖茨这些成名人物,和与之对应的很多在任何人看来都是聪明绝顶却实际上一事无成的人,譬如,天才少年仲永之流。 当一个年轻的博士进入实验室,指导老师如果是个有责任感的老师,几十分钟的谈话甚至几句就能知道眼前的年轻人是否可造之材。 天才太难得,一般人见不到,只有在其成功之后才知道,俺就不说了。 对于一般的可造之材,或许一时还不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事情,也还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教授可以直接根据其知识和技能特征给予适当的工作,年轻人也会在工作中慢慢的品味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兴趣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并逐渐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最终成为一个事业的成功者。 如果遇上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那么年轻人将被耽误一段时间,被彻底毁掉的机会却不大,那种被认为由于老师教不好被彻底毁掉的,只能是那些本来就不是可造之材。 多认识自己,每日都能够反省一下自己,或许是大多数年轻人是否成为可造之材的重要保证,如能做到像我以前曾经说过的,每天晚上,当我们双腿放平了的时候,把自己从自己身上抽出来, 问问躺在床上的人,今天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自己认为的正确的事情正确在哪里,这个事情的短处或者缺点又在哪里?当然,那些从来都不反思自己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即便他可能长着一个无与伦比能够高速运转的脑瓜。
个人分类: 科学网|4381 次阅读|5 个评论
体制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热度 1 Synthon 2011-1-6 08:41
科学网谈体制的文章非常非常非常多,动不动就中国的这个体制需要改革,那个体制需要改革,仿佛体制改好了,中国科学就发展了,研究就进步了,工业就升级了,经济就发展了。可是,这是真的么? 其他的社会经济问题我暂且不谈,咱们只谈科学技术。一个简单的极限推理,苏联的体制如何?苏联的科学技术成就又如何?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技体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另一件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在2008年的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的年会(AIChE Annual Meeting)上。在清华校友招待会上,偶然聊起了中国高等教育从苏联体制向西方体制转变的过程,一位清华的领导非常肯定的说,清华化工系现在基本上是美国模式。而在另外一个分会场,美国科学基金委(NSF)、能源部(DOE)等机构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全球考察之后得出结论,说至少在我们这个领域中,美国应该学习中国的体制。 孰是孰非,我是小字辈,不敢妄下结论,但我觉得,这些证据至少说明,体制,不是科技发展最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科技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是人的思想。做决定的人,要知道该发展什么,不该发展什么。不管你是在什么体制下,体制是由人运行的。不管做决定的是一个人也好,是一群人也好,不管做决定是投票也好,是开大会讨论也好,还是老大拍板决定也好,做决定的人,他要知道,什么是好的研究,什么是不好的研究。同样,从老大那儿拿了项目,拿了经费,具体做事的人,也要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研究,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研究。 曾经听不止一个国内的科研人员评论,说某某国外教授为啥有名呢?也没见他发过啥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啊,他文章档次还不如咱实验室高呢。我见过的说这种话的人,既有成名的教授,也有刚开始的博士生。不知道我见的样本是否足够大,但是如果这就是中国科技界目前的共识的话,那么就算体制优化了,不过多发几篇高档次文章而已,你对学术界的影响、对科学的贡献,还是比不上那个国外的某某教授。 曾经看到过东亚某国的某个基金申请(不是中国的,相反,该国的科研体制被大量中国科技界人士所羡慕),研究目标一栏赫然写着,发表SCI论文XX篇,学术会议报告XX个,毕业研究生XX名。就以这些个东西为研究目标,体制再好又有个啥用? 所以说,体制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中国的科技体制,确实有问题,但是您把各种科技问题,都装到体制这个筐里去了,是不是应该想一想,你装的到底合适不合适? PS:科学网体制挺好的,但是不能避免吴飞鹏老师这样的优秀博主离开,也是同样的道理。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8142 次阅读|8 个评论
后生可畏 小海龟干掉大海龟
chrujun 2010-10-24 11:16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科学网名博吴飞鹏竟然被毛头小伙周涛干掉了。周涛写了一篇博文:叫兽亚文化大教授们是怎么变成叫兽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4644 )。吴飞鹏感到很气愤,找周涛论理。周涛根本不把吴飞鹏放在眼里,说话不留情面,几个回合下来,吴飞鹏被同情,删除了全部博文,跑了。 大家可以看看他们的交战记录: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wufp 想升官,不用通过这样骂所有的教授来提高自己,只要拍好领导的马屁就行。 骂人的不是我,而是你骂了所有的教授都是叫兽。我只是鄙视你和这个没有水平的科学网。 我解决的问题用不着向你汇报,你还没有爬到那个可以让我向你汇报的位置。 博主回复:鄙视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 你既然发言,说明你还是有话想说,还是想引起重视。就好像有的人投一个期刊,被拒稿, 然后就说这个期刊很差,很不公平,如果当真如此,你投它干嘛。 你继续回复吧,我很同情你。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wufp 中国科研最大的祸害就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做了无穷的973、863却啥问题都没有解决, 除了出了几篇狗屁文章以外仍然啥都不会。号称水平多高,实际问题一个解决不了。 这样的人才越多,国家越没有希望。 博主回复:讲点你自己解决了的问题,让大家开开眼界~~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wufp 看了您这篇文章,我很无语。还能别推荐到首页,更是无语。 唯一的感觉就是中国有多了一个能够为掌权者摇旗呐喊而狗屁不会的东西。 博主回复:老大,你这样实名制骂怪话影响的是自己的形象 周涛最近又写了一篇很有特色的博文: 张子柯成都惊魂记【险些偷东西被扭送派出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385 个人感觉是:周涛语言驾驭能力强,用语辛辣、精悍、大胆,善于用寥寥数语表达复杂思想。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380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群科学网大佬在异地批陈儒军 很火辣
chrujun 2010-10-19 01:21
从肖重发微博偶然发现科学网上的几个大佬几个月前跑到异地批判我的记录,周可真教授也被倒霉,受到无情批判。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不被人说。对于大佬们的批判,我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态度。 那段时间,应该是鬼王和我PK被封博后,大佬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我现在更喜欢让时间来证明大佬们的判断力,其它不多说了。 下面是批判记录: xcfcn 看到科学网陈儒军和周可真pk,我就笑了。一个二,一个傻。但都很认真地在pk。 IWESUN 确实很搞笑. 发表评论人: iwesun ip: 老周啊,小陈借东风冲榜,您老人家就借他几支箭,有如何? 博主回复:哈哈,接受批评,接受批评!应该、应该! 回复 07-05 14:48通过网页 大漠孤魂的blog 是啊,是啊。老周太实在了,那个小东西的确是希望榜上大款发点点击率的财。 回复 07-05 15:18通过网页 IWESUN 吴老,您老人家也太牛X了,那个小东西,一竿子把人家开出出生物界了. 回复 07-05 15:23通过网页 xcfcn @IWESUN 不过,老周的水平也够滥的了。搞哲学的都还这个水平。真够丢人。 回复 07-05 15:23通过网页 xcfcn @大漠孤魂的blog 老周不仅实在,而且经常脑子进水,实在看不出是一个搞哲学的人。 回复 07-05 15:25通过网页 xcfcn 陈儒军属于那种懂一点东西,但却没有消化好。关键还喜欢四处跟人家争辩。这种人在现实和虚拟中都只有敬而远之。看他的照片也是傻傻的人,牛二大概就是这样子的人。 回复 07-05 15:29通过网页 IWESUN @xcfcn 他以前好像不这样,就是博客大赛闹的. 他的社会关系可能比较单纯. 回复 07-05 15:34通过网页 xcfcn @IWESUN 博客大赛他也没有捞到什么呀,三等奖哪有啥意思啊。陈儒军大概不是有心计,但也太二了点。以前他说要批老将,最后也不了了之。 PS:以前陈儒军可是老周的铁杆粉丝!好像就是老将不同意老周那个观点,所以陈儒军要批老蒋的。 回复 07-05 15:42通过网页 新齋老蔣在素食 你們都太不厚道,鄙視你們,哈哈哈。 回复 07-05 15:45通过网页 IWESUN @xcfcn 三等奖也算是榜上有名了,最近他一直保持点击率在前10名,单篇也不是很高.他这人有点读书读晕头了,啥倾向其实他都有,在自我矛盾中,却以为自己通了.这点事最好玩的. 回复 07-05 15:46通过网页 IWESUN @新齋老蔣在素食 最该鄙视的是你这个老滑头. 回复 07-05 15:47通过网页 新齋老蔣在素食 哈哈哈,老萧这能翻舊賬,那次是我對重發、鬼王和周老師三位一起提出保留意見和批評的。結果,某人高調宣佈要對俺進行批評,我等啊等,等了很長時間,結果拿出來的東東讓我很失望,像撓癢癢似的。某人喜歡到處插嘴借機炒作自己,這次又是我和周老師爭論,他進來插嘴,弄得原來有意思的討論變成口水戰。 回复 07-05 15:56通过网页 xcfcn @IWESUN 哈哈,老蒋是要鄙视,但可惜陈儒军不是对手。 回复 07-05 16:01通过网页 IWESUN @xcfcn 说老蒋罪卑鄙就在此了,这点事,记得如此清楚.我早不知咋回事了. 回复 07-05 16:04通过网页 xcfcn @新齋老蔣在素食 陈儒军我还真找不到什么词形容他。感觉就是脑子不好使,可他自己还不知道。人倒应该不是坏人。 回复 07-05 16:05通过网页 xcfcn @IWESUN 我也忘了,只知道陈儒军要批他。 回复 07-05 16:07通过网页 大漠孤魂的blog 嘿嘿,你们几个不厚道,拿一个智商不高的孩子开玩笑 回复 07-05 16:26通过网页 大漠孤魂的blog 老蒋尤其该批评,整天说一些让小孩子看了着急的事情,这就是故意 回复 07-05 16:27通过网页 IWESUN @大漠孤魂的blog 在来一个人,会说上述所有人不厚道.如此往复,乃至无穷 回复 07-05 16:30通过网页 新齋老蔣在素食 哈哈哈,鬼王上邊這句話我很喜歡。 回复 07-05 16:54通过网页 新齋老蔣在素食 @大漠孤魂的blog 老吳批評得挺有道理,但是我就是不想改,怎麼辦,哈哈哈。 回复 07-05 16:54通过网页 xcfcn @大漠孤魂的blog 这句好! 回复 07-05 17:01通过网页 xcfcn @新齋老蔣在素食 在写你的书评,哦,不是书评,是读后感。南昌这几天太热了,不是人呆的地方。 回复 07-05 17:02通过网页 大漠孤魂的blog @新齋老蔣在素食 不用改啊,改了就不是蒋科学了 回复 07-05 17:08通过网页 大漠孤魂的blog @xcfcn 南宁不去,去什么南昌,活该热死哦 回复 07-05 17:09通过网页 新齋老蔣在素食 @xcfcn 太榮幸了,是針對我的博客,還是《從科學出發》那本書?我對此很期待,很重視。北京也很熱,全球變暖嗎!哈哈哈。 回复 07-05 17:10通过网页 xcfcn 当然是书了。不过我可能也就是屁话几句而已。 回复 07-05 17:13通过网页 xcfcn @大漠孤魂的blog :) 回复 07-05 20:59通过网页 xcfcn @新齋老蔣在素食 有什么荣幸的,你会失望的。 回复 07-05 21:00通过网页 丛远新 思维方式不同而已,PK几次就慢慢理解了,一个人聪明与否不在于目前怎么样,而在于有没有进取心,周这等年纪仍在科学网战斗,且不断改进自己哲学家的固有弊端,相当可贵,陈的聪明自然是不必说了,只是缺少了必要的思考时间而已,其实,在这个年代,能静心思考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回复 07-06 15:13通过网页 xcfcn @丛远新 哈哈 或许吧。 回复 07-06 23:41通过网页
个人分类: 我的经历|555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吳飛鵬:批判批判“科学主义”的老蒋2----科学的太空舱
jiangjinsong 2010-9-29 15:42
批判批判科学主义的老蒋2----科学的太空舱 靶子在這兒: 女宇航员绑架案引发的思考 http://renwen2.gucas.ac.cn/psss/academic/Lists/List/DispForm.aspx?ID=246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9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吳飛鵬:批判批判“科学主义”的老蒋1----幻孕症与学术泡沫
jiangjinsong 2010-9-28 17:44
批判批判科学主义的老蒋1----幻孕症与学术泡沫 老吳批判的靶子在此: 幻孕症效應與學術泡沫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738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漠孤魂吳飛鵬:科學與理想
jiangjinsong 2010-6-17 16:18
大漠孤魂又寫博回應科學網博文了: 科学与理想 相關文章: 寒春、吴飞鹏和我:三个理想主义者 我看理想主义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969 次阅读|4 个评论
寒春、吴飞鹏和我:三个理想主义者
热度 2 Synthon 2010-6-16 09:31
最近实在很忙,从上学到上班的transition做的不够好,碰巧这几周下班之后还有诸多事情,以至于我在博客大赛最后几天就停止更新博客了,就连科学网给我发的获奖确认通知都一直没有回复这里算是公开回复一下好了,科网的组织者们辛苦了,也感谢你们给我发奖(尽管还不知道是什么奖),但是我应该不会去颁奖晚会现场了,请你们见谅。 因为太忙,本来打算今年夏天暂停博客的,至少暂停一个月左右,但是看到寒春过世的消息,让我不由得又生了动笔的念头。正在琢磨文章怎么写,又看见吴飞鹏老师删除博客文章,这下,这篇文章非写不可了。 寒春,美国人,英文名Joan Hinton,物理学家费米的学生,随费米参加过曼哈顿工程,之后逐渐信仰共产主义,来到延安,与丈夫阳早一起,成为解放区的农业专家。美国一直有传闻,说寒春帮助中国做了第一颗原子弹,杨振宁文革期间回国访问,还专门找人核实过这个事情,但传闻终究只是传闻,寒春和阳早,一直在养他们的牛。。。 解放后,寒春夫妇一直是农业部门的外籍专家,不被人注目,他们被人关注,大概还是起源于杨振宁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个故事,慢慢的,有一些媒体的采访。偶然有一次,我看见她指责改革开放政策是修正主义,不禁一怔:真是个理想主义者啊,当年去延安时的理想主义,现在居然还在。多年以来,寒春和阳早,以及他们的儿子阳和平,都是这么的理想主义。你可以不赞同她的理想主义,但你不得不同意,她是一个值得敬重的理想主义者。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来中国这么多年,寒春一直还保留着美国国籍,在中国只是持有绿卡,这,是否是另外一种的理想主义呢? 吴飞鹏老师的理想主义大概不要我多说,这么长时间来在科学网,大家看得都很清楚,这也是为什么他的离开引发了诸多挽留的文章吧。在盲目追求paper的学界,有这么一位清醒的人,能够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民族产业,有空为我国工业界的技术提升多做做贡献,实在是难能可贵。尽管这种人大概不招主流的喜欢,但却让我敬重! 把我自己,跟上述两位并列,其实很有些脸红,我无德无才,实在配不上两位,但有一点共通之处的,是我也有点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在所谓的后工业化、信息时代、注意力经济的今天,我总有点莫名其妙的工业文明的情结。目前博士快要毕业,越到接近择业的时候,这种情结就越发的浓重。每次走进工业区,看见厂房,看见安全帽,看见熟悉的塔、釜、管线,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尽管理性的我知道,在目前的这种大环境下,选择进入工业界,特别是做生产技术相关的工作,并不是最优的选择,但是从感情上,我始终觉得,在那些塔、釜、管线中,有我的追求,有我的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不合时宜,但理想主义者在理想面前,又能如何抉择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29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致:吴飞鹏先生
lin602 2010-6-14 22:15
今天才知道,吳飛鵬先生關博了,他刪掉了他所有的博文,讓我有點心生悲哀。 吳飛鵬的博文有段時間我是看得非常多的,這段時間沒有在網上見到他的文章,加上忙點,沒有關注。但見他與科學網'88',還是非常驚訝的。 我認為吳先生的博文是有深度並負責任的,許多博文寫得非常好,我們有段時間在互相的評論中,還交流了許多,因為我們都是最底層做研究的勞動者。有許多共同的語言,所以有點惺惺相惜的味道。 科學網目前的狀態,的確不如人意,有點不像科學網的風格。實不瞞說,有段時間也想離開,回到我的搜狐博客上去自娛自樂。但是,科學網編輯們總體上還是負責任的,也在做力所能力的工作,但目前還不是盡如人意的。 網上許多現象的確是不舒服的,但還是抱著這樣一個信念,讓自己寫的東西出自內心,別為風向所倒,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起自己的同事、同學、學生及熟人的評判。 想寫就寫,不想寫就關博吧。不過,網上正直的人寫的東西多了,會對科學網的風格起點影響作用。我相信,科學人士的道德力量,也相信科學網越來越好,這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一些大牌名博們,寫了不少'著名'的帖子,也評判了許多其他人,掀起了不小的風波,掙得不少眼球與點擊率。但自己寫在網上的白紙黑字,大家都有評判的能力,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發言付點小小責任的。我不認識其中每個博主本人,但從每人的博文中看到每人的風格與影子。 祝吴飞鹏先生快乐!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54 次阅读|3 个评论
請教編輯部老師:為何科學網博客監管尺度比搜狐網要嚴?
jiangjinsong 2010-6-13 23:36
科學網博客有很多好處 首先是專業人士實名開博 容易形成良好的氣氛 另外一個好處是江湖傳說 科學網的監管尺度稍微寬鬆一點 所以雖然技術上許多地方很弱智 大家還是樂意在此開博 但是最近有許多博主紛紛被殺或自殺 作為不明真相的群眾 我不禁要問一句: 科學網的監管尺度是不是比其他門戶網站更嚴格?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李亞輝那篇著名的《叛國者》的帖子 在搜狐網上赫然存活到現在 請點擊: 叛国者贪污犯施一公的爱国情怀(后记与评论) 叢遠新的科學網無恥?被刪 可是 我從搜狗快照中撿來又在搜狐博客上貼出 直到今天帖子仍然安然無恙 請點擊: 叢遠新:科學網無恥? 長此以往 科學網的優勢何在 為何科學網博客居然比門戶網站的監管更嚴格 究竟是網監處的嚴格要求 還是編輯部自己對紅線的理解 是自上而下不得不服從的壓力 還是編輯部的自我加碼 相關回應: 为何科学网博客监管尺度要严于门户网站 试答蔣勁松老师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49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看來科學網博客有必要提供批量下載別人所有博文的功能了
jiangjinsong 2010-6-13 19:12
今年科學網博客頗不太平 老出人命案 有觸犯紅線而被依法槍決的(如李鬼) 也有自己想不開跳樓的(如吳老) 事情往往來得很突然 等我們知道了 全部博文都沒有了 再想看就看不到了 科學網博客應對這種情況 是否能提供批量下載某一博主所有博文的功能? 如這段時間我觀察二傻子有點不太正常 擔心他會突然跳樓 如果我能在兩分鐘內把他的博文全部下載 那他跳就跳唄 他的舊博文我照樣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欣賞 這是何等的安逸與和諧啊 編輯部考慮一下吧!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849 次阅读|6 个评论
搜狐網上很熱鬧
jiangjinsong 2010-6-13 17:54
看來李鬼是挺有號召力的,現在搜狐網上已經很熱鬧了。 新齋老蔣在素食 http://jiangjingsong.blog.sohu.com/ 档案 微博 日志 相册 视频 分享 蒋劲松 首页 新页面 大本营 添加页面 添加模块 设置主题 进入我的空间 设置 添加到我的博客 同行师友 添加 我們的科學文化 《我們的科學文化》官方博客 推荐给好友 设置 添加到我的博客 素食天地 添加 中华素食在线 中国素食的重要门户网站 三貓邨 熱愛小動物的一對夫妻 The World Peace Diet 樂活中國 推荐给好友 设置 添加到我的博客 学术资源 添加 没有任何链接 推荐给好友 设置 添加到我的博客 个人档案 管理 个人档案 | 加为好友 给他留言 | 向他打招呼 分享 姓名:蔣勁松 性别: 男 年龄:成功绅士 居住地: 北京市 海淀区 修改个性介绍 60後,O型血,素食者,天秤座。 推荐给好友 设置 添加到我的博客 好友 添加 | 找朋友 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博客管理员 蘇蘇 三貓村 熱愛小動物 唯信息论 大漠孤魂的blog 大漠孤魂的blog 考?在涧 考?在涧 发明狂 发明与婴儿本能态 boxcar72 boxcar72 主流与边缘 主流与边缘 自由空间 自由空间 推荐给好友 read_net的博客 read_net的博客 智慧与充满改变的人生 智慧 理性 多情是我永恒的希望。主人的电子邮件地址是:change1970@sohu.com,我的第一个家在change1970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500 次阅读|7 个评论
吳飛鵬:给自己搭一架向上的梯子
jiangjinsong 2010-6-13 11:28
给自己搭一架向上的梯子 和李鬼被封殺完全不同(讓科學網和諧而又安全,科學網博友代表說),吳老離開科學網,是科學網的一大損失,俺自作主張把吳老這篇精彩文章鏈接過來,強烈建議大家閱讀思考學習。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998 次阅读|13 个评论
震撼与呼唤!评名博吴飞鹏老师删除全部博文
chrujun 2010-6-13 01:02
详情请见吴老的博客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u/cwufp/ 吴飞鹏老师真的去做大漠孤魂了,今天我无意中发现他删除了他在科学网上的全部博文! 在我的印象中,吴飞鹏老师是对我博文推荐较多的博主。他对后辈的鼓励和提携,我是万分感谢! 从吴老师的一些评论和博文中,我觉得吴老对这个社会、这个环境和这个体制感到很绝望。 当个人对社会感到不满的时候,是选择逃避、顺从、改造、还是反抗,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我来自农村,在学校、国有企业、国有科研单位和跨国公司有一些经历,我也体会到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但我觉得,任何时候,都没有必要选择绝望。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多次受到当时在上海的党中央的处分,有一次还被开除党籍,只能当师长。但毛泽东从来没有想到过退党。 因为个人离不开组织,离不开一个团体。 只有依赖组织、依赖团体,个人的力量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我们可以不选择放弃! 一个人在一个组织内可以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更多的人,最终可以影响到整个国家 。 这是毛泽东当时不选择退党的原因。虽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毛泽东的成就,但一个群体的力量足以产生和毛泽东类似的革命性影响。无论后人对改革开放30年如何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经发生了一场新的革命。 最后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总结: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希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37 次阅读|25 个评论
回复吴飞鹏老师: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还很长
chrujun 2010-5-21 22:43
本文是对吴老评议的回复,吴老意见及我的回复如下: 发表评论人: cwufp 删除 回复 陈 先生:作为个人,面对现实,做点国家还没有的技术,或许不该受到责备;而国家和大型的单位则必须考虑这样的事实,为何我们花这么多的钱做科研,引进了这么 多的所谓人才,我们的文章数量已经到了前头,却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技术,什么东西都还是人有我无,总是在解决人有我无的问题,只有世界各国对中国禁运的技 术,而没有我们对别人禁运的技术。这难道不是我们全体科研人员的耻辱?难道不是科研政策完全失败的明证? 那些号称爱国的大牛们,正花着每年上亿的钱做什么呢?他们在为自己买名号,除了给老外的理论做点验证,然后得到老外的认可把文章发在老外的杂志上,回来要更多的钱,还会什么呢? 当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觉得你的这种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态度,正好满足了那些上下沆瀣一气,骗取钱财买名的官僚和大牛的需要,还不是继续在 贬低自己?让他们完全有理由说:是你们,搞技术的,没有水平,还在解决人有我无的事情,我们,写文章的,已经写到了国际水平。您就没有想过,这其实是一种 上下合谋的诡计? 他们最喜欢您这样的科研人员,整天劳累,啥都没有得到,还整天叫喊着说自己没有水平。 博主回复:谢谢吴老的中肯评论! 要详细回复这个问题很复杂。对于基础研究这一块我不清楚,我知道中科院在多年前提了知识创新口号,国家也投了不少钱,引进了不少牛人。 这一块究竟做到了什么水平,我不清楚。我就我比较熟悉的技术开发领域,提一点不完整意见。 1. 企业应该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投入和合理体制。李维先生曾经介绍了美国小企业申请科研经费的事,可以看出美国政府是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 在国内,刚起步的企业很少有机会获得政府的支持。 即使是大中型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也不多。 2. 自主创新在企业才刚刚开始。即使号称在亚洲最赚钱的企业中国石油,也是最近这几年才加大了地球物理勘探仪器和软件研发的投入。中石化也闻风而动,但规模和力度要小得多。 现在最要命的缺乏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人才,有了钱,也可能需要花费10年以上的功夫,才能做出性能和进口水平相当的仪器和软件。 3. 靠科研单位和高校搞技术开发,可能有一定效果,但有限。 中科院和高校适合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最有效的途径是和企业结合,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支撑。现在很多科研单位和高校拿了海量科研经费来开发产品,很大部分是打水漂了。 总体说来,中国到现在还缺乏自主创新的合理投入、机制和环境,自主创新的路还很长。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开发,需要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与科研单位提供支撑。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5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民党抢走了我家的火腿
iwesun 2010-5-9 19:22
国民党抢走了我家的火腿 Me: 《 户籍制度是彻底违反宪法和人权的 》 吴飞鹏 :呵呵,鬼王不行啊,户口只是一个工具,更厉害的是土地国有。与此相比,任何其它都是小菜。 Me :国民党只把你家的火腿都抢走了,还给你留着根。 GCD 连你的根都拔了,你再也别发芽了。 吴飞鹏 老家是金华的,祖上以前有个火腿作坊(还不算是公司吧?作坊一词没意见吧?),国民党路过,把他家的火腿都已战备物质的名义征用了,打没打白条,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到现在这火腿,估计也没还上。 如果有白条的话,不知道拿着这白条,找小马哥,他是不是会还你一火车皮正宗两头乌德金华火腿。 两头乌现在据说绝种了,那也怨不得小马哥了。 怨谁? 俺就不知道了。 国民党救了你啊,不抢走了你家的火腿,解放后阶级成分划分,肯定是个小资本家(小产业者),运动来了,关上几年,也是没准的事儿。 余华《活着》看了没,富贵为啥一直能活着,有仙人罩着。 挺有意思。 俺们的伟人,不抢火腿,火腿太低级,连你的灵魂都收割了。 中国人,还有魂么? 搞了半天,还不如鬼,鬼是纯的魂魄。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3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必太看重科学网排行榜
chrujun 2010-3-25 23:38
有人对科学网的各种排行榜很感兴趣,发出愤愤不平之声。 我觉得没有这种必要。这次我直奔主题,并且只举出几个简单例子: 1. 有谁敢否认吴飞鹏老师是科学网上响当当的名博? 他的博客总点击量不到29万。反正我觉得吴飞鹏老师人品和水平都是一流的。 2. 佩雷尔曼只在预印本文库里发表了三篇文章,就威震四海。 要知道,这三篇文章既不是SCI文章,也不是EI文章。 3. 那些发表了一百多篇以至数百篇SCI文章的人,谁敢向佩雷尔曼叫板? 4. 只有文章的内容和深度,才可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心中有称心自平,心中无物心自安。 排行榜作为参考可以,不必纠缠这种无法对人心起决定性影响的东西。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3647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网上的博主印象之一
热度 1 qlms 2009-10-22 20:35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我很少上网,关注科学网的次数不多,科学网上面的博友倒是见到了不少。下面简单写一下关于这些博主的印象。 因为很多博主见面之前有过沟通,所以现实中见面时,和网上的感觉差别不大,比如迟菲同学,陈安老师,吴飞鹏老师。 因为我住的地方在中关村的物理所,所以首先 见到的是离的不远的科学菲 -- 迟菲同学。迟菲同学应该可以算是我在科学网上通过短消息沟通过的第一人。我在科学网注册不久的时候,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访问我的博客时发现 了迟菲的大名,并认为我和迟菲很熟悉,在我说不认识之后,朋友非要鼓励我去认识迟菲,于是我就短消息当时红遍科学网的迟菲一下,问她认识 xxx 吗。因为有生活中的共同朋友,所以就拉近了距离。见面之前,见过迟菲的照片,也听过她说话,见面之后和见面之前的印象没有多大差别。总的来说,迟菲应该属于外向,自信,偶尔忧伤的女孩,穿衣打扮颇有些艺 术气息,当然也是相当的多才多艺。(稍后有照片附后) 到北京的第二天见到的是陈安老师。虽然我们两个人的老家之间的距离是相当的近,但是我们见面却没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也许现在见面变得容易的缘故吧。陈安老师是早上坐火车从开封到京的,在家里吃了一些面条之后就到单位附近的物科宾馆来和我见面,让我是相当的感动,在此再谢一次!见面后我们聊了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我们在很多事情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陈老师见面之后的感觉和提前沟通时的感觉差别不大,语言幽默,爱笑。如果说有什么比较遗憾的话,那就是没有听到他唱歌了,期待以后有这样的机会。 在北京第三个见到的是吴飞鹏老师。见吴老师之前,只是在科学网上互相评论过彼此的文章,偶尔也短消息一下,没有电话之类的交流。到北京之后,我办好了手机之后才和吴老师取得联系。在理化所新楼他的办公室里,我们一起品茗、聊天。吴老师阅历丰富,看问题非常到位,和他聊天让我受益匪浅。吴老师比我见面之前想象的要温和很多,待人热情,没有太多的霸气,并且非常爱笑。看来网上网下,还是多少有差别的。 科学菲近照,看笑的多甜啊。 注:版权所有,粉丝如果需要下载,请与迟菲联系,谢谢合作!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6070 次阅读|19 个评论
眾多海龜中會不會冒出個李嘉誠來?
jiangjinsong 2009-9-25 20:42
吳 飛鵬先生的博文 在中国做研发和技术转移就象喝苦丁茶 介紹了國內從事技術研發和技術轉移的艱辛,批評了相關的政策。 我覺得國人由於受過去科舉考試的影響,重視讀學位,不重視學技術的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這都是飽含艱辛的親身體會,的確值得重視! 向吳老同志學習、致敬! 好像日本人在這方面比我們高明,據說過去有日本人到美國混入工廠中偷得技術就回國,才不把打狗脫當回事呢! 有的日本人到外國去學了點什麽做咖喱、做批薩的手藝,回日本開個小店,日子過得很好,如果聰明的中國人能向笨笨的日本人學習,中國發展得會更快的。 博主回复:所以,今日的日本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四分之三。 其實,如果能不受流俗的影響,做出一點實實在在的事出來,對國家和人民有較大的貢獻,個人也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就拿老吳同志來說,日子就過得挺滋潤的嗎!(至少不用為拿不到項目發愁,他老人家是把送上門來的經費給拒了,很牛很強悍的說!) 網上亂逛,發現原來香港首富李嘉誠就是在國外偷了點技術起家的。 如果有些在海外留學的朋友能像李嘉誠那樣留心吸收點有用的技術回國,國家自然強盛,自己的發展也會挺順的,也就不用在科學網博客上發牢騷了,呵呵。 意大利偷师学艺 成就塑胶花大王   人们都称李嘉诚为塑胶花大王。李嘉诚的成功与他敏锐的洞察力密不可分。作为塑胶厂老板,李嘉诚每日都在寻求着塑胶业的动向信息。而李嘉诚扎 实的英语童子功再次帮了他。一天,在翻阅英文版《塑胶》时,李嘉诚读到了这样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并即 将投入批量生产,推向欧美市场。李嘉诚立即判断,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   机不可失,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迫不及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 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却戛然却步。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 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 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最终,李嘉诚满载而归。回到香港,李嘉诚快人一步研制出了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同时,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一千多万港元,纯利一百多万港元。而这一年,李嘉诚刚好30岁,真正的三十而立。   平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衡量李嘉诚当年的行为,值得商榷。但在那个年代,偷师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李嘉诚创大业的勇气和他随机应变的精明都能给我们启迪。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803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