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孔夫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孝道”是社会责任,不是“天经地义”
热度 8 qyu111 2012-5-8 12:14
“百家讲坛”里有一讲叫“孝道”。讲演者解释孔夫子的“孝经”说子女对长辈的孝道和长辈对子女的慈爱一样是“天经地义”,是自然的事情。这是一个社会学者不懂生物学的范例。 人的所有自然行为和其它动物一样,都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上辈对下辈的爱是自然的和生物的。进化选择了对子女有爱心的人种。对子女没有爱心的人种不利于传代,因此就在进化的长河中被上帝(自然)断种淘汰了。 然而上帝并没有要求子女对上辈有爱。子女有没有对上辈的爱都一样能传宗接代,延续生命。因此子女对上辈的爱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和生物的。进化并不偏爱有孝心的人种,也不排斥没有孝心的人种。 人没有自然的对上辈的爱。但是人类社会和文明要求子女要尊老、养老、爱老,要有孝道。为什么?因为人类是人,不再是动物。不能象动物一样为所欲为,想杀人就杀人,想奸淫就奸淫。人是社会的人,人要遵守社会的秩序,保证社会的和谐。人不尊老、不养老,老就无所依靠,就会给社会造成负担、混乱和麻烦。为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人类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有社会责任。 孝道,是一种社会责任,是道德的责任和法律的责任。子女必须尽这个义务,负这个责任。 然而作为父母,则也要明白这个生物学的道理,不能期望子女对父母也有象父母对子女的那种自然的爱。如果做父母的期望子女有自然的爱,那一定会生活的失望和痛苦。 解释“孝道”要尊重科学,不然没有说服力。“百家讲坛”是对百姓的教育,教育要讲科学。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4389 次阅读|16 个评论
对“有教无类”的粗浅认识
qianlivan 2012-4-10 21:56
教育学课里说到教育的对象的时候会引用孔夫子的论述,“有教无类”,大致是说不管什么人,只要想学习都应该给予机会。这大概是很多教师的教育理想。 一直以来我也认同这一点。不过我的感觉是,一个老师应该对什么学生都给予教育,而不应该挑学生。但是我逐渐发现,这样是有问题的,有的老师和有的学生思维 方式不同、性格不合,难以相处,同样的学生到性格相合的老师手下可能会如鱼得水。既然是这样,一个老师有什么必要非得秉承“有教无类”而式老师、学生双方 都难受呢?也就是说,具体到一个老师,是必须要对学生有所选择的,这一方面是为了老师自己的利益,另外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负责。 那么“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怎么办?要抛弃么?不是的,我发现一直以来我对“有教无类”的理解都有偏差,这个教育理想其实是对整个教师群体而言的。对于整 个教师群体中众多的老师,一个学生总能找到合适的老师。而对于一个具体的老师,可能很难有人能做到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教,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一定是像孔老夫 子那样的圣人。对于一般的教师,面对“有教无类”的理想应该做到什么呢?首先,选择适合自己教的学生,这对老师自己和对学生都是负责人的态度。其次,碰到 不适合自己教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老师。这大概是一个教师实践“有教无类”比较正确的态度。
个人分类: 思考|4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浙多才子:与龚鹏飞老师的金陵一夜【1】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2-3-29 09:59
一   当江苏警官学院的龚鹏飞老师和我一起站在江南贡院里面各代状元名录的榜单前,我还是感慨了。   状元、榜眼、探花这几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所谓多轮通过考试竞争性上岗但是名义上还是来自上面册封的奖赏,作为前两名的江苏浙江人拥有的数量都是两位数,而从第三名开始,人数则全是一位数(好像江西在榜眼人数上是10位,唯一的例外)。   这样的截然现象对于今天的院士,其地域的大致分布也是一样,其他省市区偶尔出现一些牛人,但是一比江苏浙江,立刻就光芒大大地减少,就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衡量,所有各省也许加起来都不如江浙多。   我更愿意把背后的原因归于经济的高度发达且持续性。我们山东人虽然好学勤奋是一贯的,而山东老乡孔夫子的影响也是举国乃至全世界的,但是就才子的总体而言还是远远不如江苏浙江,山东毕竟在历史上算得上是穷省了,至少无法和江浙比,尽管确实有很多省比山东还穷得多。   江浙历史上非但大量地出才子,也出高层次流氓,且不说远的流氓如刘邦,近代上海滩的流氓也多来自江浙一带,相形之下上海本地产出的货色要逊色一些。浙江出老的“一国老大”的蒋介石当年在上海滩上混世,不也要依靠或黑或白道的各类老乡资源嘛。   我倒是觉得,未来中国科学的大师,是江苏浙江人的概率还是要更大些,甚至,成果本身可能就出自这两个省的地盘上,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现在只是集中了大量资源罢了,包括集中了江浙来的各类才子们,但恶劣的人文气氛使得才子云集的京华在内里是憔悴的,热闹非但的上海滩亦然。如此,对于科学创新,我更看好南京和杭州这般优雅幽静优美的一点五线城市。   更有趣的是,历史上的所谓老大——皇帝老儿——也有从江苏浙江出来的,原来大家想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应该是北方人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很容易成为老大的品格,可是,山东除了当年的齐鲁诸侯国时代,之后老大没有出现哪怕一个,张宗昌总不能算吧。而临省的江苏有沛县的刘邦童鞋却在历史上大大地纵横捭阖了一把,给诸侯国留下了“汉”这一伟大的字和相应的内含。   山东之外,河北、河南、山西、湖北这样的中原大省也没有贡献出几个“老大”,哪怕是相对局部的“老大”呢。而“才子”对于这几个省更是偶发事件,纪晓岚就是河北永远的几乎唯一的传说。 二   受龚鹏飞老弟邀请的此次南京之行,我本是无意游玩的,因为在来过八次之后,一下子会想不到哪里是剩下未曾造访过的著名景点了。   早晨就在吕乃基老师的带领之下去了鸡鸣寺,晚上则跟了龚老弟去做夜游以前来过的夫子庙地区。而真到了夫子庙,却发现乌衣巷的王导谢安纪念馆是个新鲜玩意没去过,而江南贡院也是上八次都没有过往的。不过我猜王导谢安那个一定是假货(后来马兄说他当年去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名字,果然验证了我当年的猜想),不去也罢,贡院却可以考虑看看,未等我谦让,龚鹏飞老弟就去买了票,一人20元,不算便宜,也不算很贵。   进去后,除了一道象征性的门槛外,展览的内容和考试小屋里各色人物蜡像给我了较大的冲击,而外面树立的铜雕也有曾国藩这样的名人,正殿里则有文曲星他老人家的光辉形象,且是踮着脚的,据说其中有故事。   文曲星由于是“功名”的象征,也许类似于西方崇拜的雅典娜,不过我们的这颗星毕竟粗俗对多了,因为是和世俗的功名利禄紧密相关,而雅典娜代表的智慧,不是有资格有能力供职于庙堂里享受“N人之下M人之上”的所谓智慧,而是智力本身。   道教不少观里会有文曲星的形象,我走遍全国的过程中从很多观中见过不少,按照对于文曲星的定义,拜了就可以金榜题名,甚至出国留学有望的。我想,应该是很久之后才发展出卧佛寺是“offer?是!”的中西合璧的跪拜做法来。   道观的供奉和老子当年的道德经有些偏离,和庄子的精神更是显得不太搭界。不过,贡院里供奉文曲星是很符合逻辑的做法,熙熙攘攘,皆为名往。在大一统的经典行政架构之下,普天之下并无独立知识分子的立足可能,即便陈安同学这样的被毛毛评论为“有魏晋名士之风”之人,也要不断地向世俗低头认罪,或者竟然会主动向世俗邀宠呢。当然,好在世俗看得出陈某人的无趣,是坚决不宠的。   
个人分类: 人论|722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孔子’对中国真是非常重要?
热度 8 lin602 2012-3-11 22:27
一会儿‘尊孔’,毛泽东时代‘批孔’,以前还有打倒‘孔家店’,现在许多‘孔子学院’,许多孔夫子象。真是让人糊涂,到底让普通人如何办? 孔子对中国真是不可缺少吗?好象英国、德国、美国也没有孔子呀,他们的教育及文化也挺好啊。 孔子在汉朝前也没有那么受到重视,全国进入皇帝时期后,孔子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了。 我的感觉,好象孔子学说对‘和谐’特别有好处,对统一思想很有好处似的。
2148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一个番鬼对孔夫子的评价
热度 12 Bobby 2011-6-17 18:41
近期浏览了一下《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法国老尼克著,钱林森,蔡宏宁译,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看看番鬼对孔夫子的评价:“虽然孔子生前受到人们的尊崇,死后他的教义荣幸地成为国家法规,但还是不能将他奉为哲学家。他并没有创立新的学说体系,没有一项个人论点能够主导他的社会关系或政治关系理论。他不过是从中国的古书中摘取一些形而上的观点,然后大段大段地删改。”“《论语》收录的孔子格言中,有一些是关于明智的无聊表述,一些是关于治国之道,不过论述毫无深度。” 黑格尔也曾经这样论孔子:“关于中国哲学首先要注意的是在基督降生五百年前的孔子的教训。孔子的教训在莱布尼兹的时代曾轰动一时 : 它是一种道德哲学。他的著作在中国是最受尊重的。他曾经注释了经籍,特别是历史方面的,〔他还著了一种历史〕。他的其他作品是哲学方面的,也是对传统典籍的注释。他的道德教训给他带来最大的名誉。他的教训是最受中国人尊重的权威。孔子的传记曾经法国传教士们由中文原著翻译过来。从这传记看,他似乎差不多是和泰利士同时代的人。他曾作过一个时期的大臣,以后不受信任,失掉官职,便在他自己的朋友中过讨论哲学的生活,但是仍旧常常接受谘询。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 —— 译者〕,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 —— 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被我国历代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夫子,儒家学说也是任何一本中国哲学史的中心论题,却被番鬼贬成这样,心里如何嗯得下这口气?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448 次阅读|27 个评论
“孔迷”谈孔子学说的不足
热度 8 王铮 2011-4-26 11:58
对孔夫子的东西,我知之不多。过去也就是知道他搞教育“有教无类”等,知道他是个学者。批林批孔,我带着学生画漫画批判孔子,我们生产队长说:“小王,没有孔夫子叫读书,我们送小孩来干什么?不如在家挣工分。狗日的台上跳的那几个山猴子,吃饱了没有事,还不想让我们贫下中农子女识字。”我的热情消退了。 最近有人说我是“孔迷”,我感到有些惭愧,还真不怎么知道孔子,不像可真先生,考证起来,知识滚滚而来。惭愧之余,也找本孔子的《论语》读一读,一读,还真“孔迷”了,有些感悟,与北师大于丹的认识有所不同,更感到江青主义者“批林批孔”,根本就不知孔子的问题在哪里。不觉技痒,写了出来。 我读孔子,感到孔子的学说,不包括孟子,主要是伦理学而不是政治学。孔子讲人伦,孔子学说都是伦理,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他说“克己复礼为仁”,礼就是伦理,仁是人道。孔子把人道主义也伦理化。这种伦理第一的社会思想,有利于组织一个有序的国家,用荀子的话说“分明使群”。当然荀子想用法来分明,孔子用礼。“礼之用,和为贵”。目的是和,和的基础是有序。这样社会就变得安定,至少稳定了。在春秋时代,“春秋无义战”,普通老百姓当然害怕战争,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了人民性,所以“克己复礼为仁”。然而在孔子的时代,社会阶级正在重组,“克己”就意味着放弃阶级上升的可能性,他的“礼”的确是一种复辟,所以他的理论在当时得不到统治者认可,他只能自叹“惶惶如丧家之犬”。那时候犬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这话不过是有些自嘲。 在社会变革时期,孔子的学说不能被接受,但是变革完成后,社会需要伦理了,于是汉武帝选择“独尊儒术”来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事实证明,这种选择带来了汉帝国的强大。然而人们从孔子学说引出了“君为臣纲”的政治伦理,也就在秩序下带来了社会创新的窒息。没有“君为臣纲”,不知道中国有“几人称王,几人称霸”。“君为臣纲”保障了中国几千年的国家稳定,但是“君为臣纲”也导致了思想进步的停滞,制度的创新变得举步维艰。由此可见“君为臣纲”具有两面性,也因此,孔子学说为没落阶级也为新生阶级利用。作为一种伦理学说,很难给定政治倾向。特别要说的是,“君为臣纲”的伦理后来被“仁”的政治求约束。这种约束在孟子的思想加入后更加强烈。所以残暴政权,一般也是反孔的,当然他们不反“君为臣纲”,而是反“由仁义行”。典型的如朱元璋,废除了孟子的圣人地位。 孔子以伦理为核心的伦理体系的民粹化,就是他的“不患寡,患不均”。均财富成为他的思想核心。作为一种伦理它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可是儒学的这种价值选择,进一步窒息了社会创新的原动力。博友宋敦江指出,“财富均等”而不是“机会均等”是没有创新力的,孔子的学说因此在政治经济学上变得保守。机会均等需要法律保障,不要机会均等,就不要了法治,这就造成了中国社会经常性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毛泽东问的为什么中国农民起义很频繁。可是每次农民起义,追求“财富均等”而不是“机会均等”,或者说人权平等,所以中国社会没有因为阶级斗争而进步。没有制度创新的阶级斗争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而是一种生产力的破坏力。 今天我们要对孔子思想古为今用,需要抛弃的是“君为臣纲”,而树立“民贵君轻”、“由仁义行”的概念,不仅如此,要建立“机会均等”的法治。 随便说一句,某人说他1978年投考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而不是人民大学的,谢韬教授是人大的,说明他没有报复谢韬教授的理由。其实谢韬教授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他当然知道“人大”学生在文革的情况。一个人靠否认事实活着,实际上很可悲,再到处挥舞江青主义的大棒,就有一点可恶了。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312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秦始皇比孔夫子伟大
lzxun123 2011-4-7 11:39
摘自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1-04/06/c_121271498_3.htm “秦始皇是个好皇帝”   然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某些场合下,毛泽东对批评秦始皇专制、独裁的意见,却明确表示不赞同,并且主张要为秦始皇“恢复名誉”。在将秦始皇和孔夫子进行比较时,毛泽东认为秦始皇要“伟大得多”。   毛泽东1958年5月8日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兴。(这时站起来讲话了)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史学的传统。敢于站起来讲话了,这才像个样子。文章引用了司马迁、司马光……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当然,我也不赞成引秦始皇。(林彪插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镇反,还没有杀掉一些反革命知识分子嘛!我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了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贯承认,他们说的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大笑)。”同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说道:“要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民主与集中结合起来。”用秦始皇的极权政策比喻“集中”。同样的意思,有人记录为毛泽东表示要做“马克思加秦始皇”。(陈登才主编《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第28页。)   1958年11月,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又说道:“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84页。)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他说:“我劝这些省委书记,你们不要怕告土状。秦始皇不是被骂了2000年嘛,现在又恢复名誉;曹操被骂了1000多年,现在也恢复名誉;纣王被骂了3000年了。好的讲不坏,一时可以讲坏,总有一天恢复;坏的讲不好。”(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第297页。)   毛泽东在1964 年前后多次谈到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评价越来越高。在1964年6月24日一次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毛泽东说: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认为应该讲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夫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同年8月30日在一次谈话中说到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毛泽东又说道: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实际上坑了460人,是属于孟夫子那一派的。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杀么。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秦始皇也算。我们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秦始皇那时也有许多事情行不通。(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155页。)   历史上曾经有抬高秦始皇的说法,但是毛泽东将秦始皇和孔夫子相比较,公开扬秦抑孔的论点,应当说是最具有历史文化的冲击力和震撼力的。 “焚坑事业要商量”   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毛泽东对秦始皇发表了具有更为绝对化倾向的肯定和赞扬。较此前所谓“坑儒”“其实也没有坑光”的说法更进了一步,认为对于秦始皇“焚坑事业”的历史意义应当重新讨论。   1973年7月4日,在和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毛泽东说,不能大骂秦始皇。他还感慨历史上不少诗人对秦始皇兴趣不大,“就是李白讲秦始皇”。(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第302~306页。)毛泽东的原话是:“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大篇,只是屁股后头搞了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就是说他还是死了。你李白呢?尽想当官!结果充军贵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来了。于是乎,‘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他尽想当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时神气十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锅了。”确实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由于该诗后头部分写了秦始皇大兴土木,寻求长生之药等事,便引出毛泽东一段对李白很不客气的议论”。   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273页。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其中涉及对秦始皇的评价:“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版,第361页。) “焚坑事业要商量”,或引作“焚坑事业待商量”,中央档案馆保存的铅印件作“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又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1973年9月23日,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又说到秦始皇。他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是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毛泽东诗句所谓“焚坑事业要商量”,其实在历史上是可以听到思想共鸣的。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   关于秦始皇焚书,还应当注意到毛泽东多次引用唐人章碣的《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1959年,他曾经请康生查核章碣生平以及此诗是否其作品。康生在12月8日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主席:关于章碣的生平材料很少,查了几条,但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所记差不多,送上请阅。”毛泽东于是又请林克再查。12月11日在康生的报告上写了致林克的信:“林克:请查《焚书坑》一诗,是否浙人章碣(晚唐人)写的?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1966年4月14日在《对〈在京艺术院校试行半工(农)半读〉一文的批语》中,毛泽东引用了这首诗。“坑灰未冷山东乱”一句,毛泽东写作“坑灰未烬山东乱”。接下来的一句话是:“有同志说:‘学问少的打倒学问多的,年纪小的打倒年纪大的’,这是古今一条规律。经、史、子、集成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状况,就宣告它自己的灭亡,只有几十分之一的人还去理它,其他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那回事,这是一大解放,不胜谢天谢地之至。”(《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35页。)《历代诗话》卷五三《焚书》引录章碣诗句,又引明人有关焚书坑儒诗作。如:“万历中陈眉公诗:雪满前山酒满觚,一编常对老潜夫。儿曹空恨咸阳火,焚后残书读尽无。天启中叶圣野诗:黄鸟歌残恨未央,可怜一夕葬三良。坑儒旧是秦家事,何独伤心怨始皇?一诘责后人,一追咎前人,各妙。”又:“郑夹漈论秦不绝儒学,有曰: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人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况叔孙通降汉时有弟子百余人。项羽之亡,鲁为守礼义之国。则知秦时未尝废儒。而始皇所坑者,盖一时议论不合者耳。萧何入咸阳,收秦律令图书。则秦亦未尝无书籍也。其所焚者,乃一时事耳。”这些文字,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并不如世人所传那样残厉。毛泽东对此加了圈点。(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318~1319页。)   毛泽东在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期间有关“教育革命”的谈话中,又曾经提到过秦始皇。他说:“真正的本事不是在学校里学的,孔夫子没有上过大学,还有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曹操、朱元璋,都没上过什么大学。可不要迷信那个大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489页;《十年后的评说——“文化大革命”史论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第308页。)秦始皇再次被作为成功人物的典型。   有学者分析说,毛泽东抑秦贬孔的倾向,是在晚年才明显和强烈起来的。从学术上说,毛泽东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儒家是向后看,搞历史倒退,法家是向前看,强调现实发展;孔子都是空话,而秦始皇有无可抹杀的政治实绩。在1974年1月25日召开的中央、国务院直属机关“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谢静宜说,“当我们向毛主席汇报林彪也有孔孟之道的言论的时候,主席说,噢,凡是反动的阶级,主张历史倒退的,都是尊儒反法的,都是反秦始皇的。”林立果搞的《五七一工程纪要》中说毛泽东是“当代的秦始皇”。(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154~1155页。)理解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所说到的“我也是秦始皇”,应当注意到“林彪骂我是秦始皇”这样的具体背景。 秦始皇“耽于泆乐”,“无聊得很”   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倾向有所不同。这是由复杂的因素决定的。而毛泽东出自深心的秦始皇观,经过历史心理多棱镜的折射,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出不同的色彩。   1961年9月22日,熊向晖等到武昌向准备次日会见蒙哥马利元帅的毛泽东汇报情况。当毛泽东得知蒙哥马利在参观医院时曾经对医生说“你们中医中药很神奇,应该发明一种药,让你们的毛主席长生不老”时,他对熊向晖等人说:“什么长生不老药!连秦始皇都找不到。没有那回事,根本不可能。这位元帅是好意,我要告诉他,我随时准备见马克思。没有我,中国照样前进,地球照样转。(熊向晖:《关于接班人问题的一次谈话——毛泽东和蒙哥马利》,《毛泽东交往录》,人民出版社,1991,第440页;董保存:《在历史的漩涡中——与毛泽东有关的往事》,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90 ,第188页。)68岁的毛泽东,就此发表了对生死的看法,同时也透露出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药”的做法颇不以为然。   1975年,在批儒评法运动中,全面抬高秦始皇成为一时风气。当时在毛泽东身边为他读书的芦荻曾经就秦代政治史和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请教毛泽东。毛泽东说,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地评论。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泆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暴秦,就包括反对秦始皇,完全是正义的。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很大的意义。(杨修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所知毛泽东最后的秦始皇评价。其中“要一分为二地评论”的意见,是符合毛泽东曾经长期提倡的历史主义的原则的。   以为秦始皇“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的说法,可能并不合于历史真实。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曾经5次出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其实都是有具体的政治目的的。秦始皇在各地刻石纪念,所谓“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临察四方”,“宣省习俗”,以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所谓“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都说明了这一情形。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连年万里巡行是十分艰苦的事。我们不必轻信秦王朝当时“皇帝之功,勤劳本事”,“朝夕不懈”,“莫敢怠荒”(《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政治宣传,但是也不宜得出秦始皇“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的结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的这些议论,其实都是对秦始皇执政后期政治风格的批评,也曲折地反映了晚年毛泽东的特殊的心境。读所谓“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泆乐,求神仙,修宫室”,“消磨岁月,无聊得很”,可以体会到这时的毛泽东,是在坚持一种急进而更急进,进取又再进取的斗争风格。而通过所谓“什么长生不老药!连秦始皇都找不到”,人们似乎又可以隐约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气氛。有学者引录叶剑英“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的“微妙的诗句”,以为对于理解晚年毛泽东的心态“颇具启发含义”。论者又引范硕《叶剑英在1976》一书中所说,叶帅晚年,几位同志为编辑他的诗集,曾当面请教“刘亭长”指谁,叶帅不假思索地吐出“毛主席”三个字。(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第381页。)在晚年毛泽东的心理中读出“苍凉”基调,是有一定道理的。 秦始皇:一个涵义复杂的政治符号   我们看到,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曾经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比如,在与当权的“腐恶”势力进行革命斗争的年代,毛泽东的立场和情感更为贴近所谓“起兵讨始皇”的“农民的反抗运动”,“农民的革命战争”。而在取得政权以后,则对秦始皇在“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的情况下“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的做法可以有较多的理解。古代政论家所谓“始皇所坑者,盖一时议论不合者耳”,毛泽东很可能是赞同的。   另外,历史人物秦始皇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象征,本身其实也有复杂的涵义。而兼有历史学者资质的政治家毛泽东观察历史人物,自然又有从政治视角出发的特殊眼光。   1954年1月3日,就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毛泽东曾经向苏联客人谈到秦始皇的事迹。师哲在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说,‘我们党内,或许也是国内要出乱子了。自然,我今天说的只是一种可能性。将来情况如何变化,还要等等看。这个乱子的性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有人要打倒我。我国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秦灭六国,秦灭了楚。秦就是他们陕西(毛用手指着我),楚就是湖南(毛用手指着自己)。这是历史上的事实。那么现在怎么样?还要等等看。’”(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第489页。)秦始皇在这里似乎被看作一种地域政治的代号。
个人分类: 读书|2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泽东对孔夫子的态度
热度 5 wyc 2011-3-24 20:38
毛主席曾经说过, “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给以总结, 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 第533—534页 可见, 有人想 全盘否定孔夫子, 或者说要批倒批臭孔圣人, 完全是一种糊塗观念, 也不符合历史辩证法, 并不符合民意。 《论语》中的美学思想、 教育理念、 哲学等等论述, 一直为广大学界贤达所关注。 愚见以为。 我等凡人, 首先是要认真来学习, 看看哪些的确是精华? 古为今用, 为我所用。 抛砖引玉, 这样行呜?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51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高
热度 4 王铮 2011-2-9 10:40
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高
年过去了,无官一身轻,轻贱的轻,没有名分给人去拜年,也没有人来拜年,除了年前给少数师长拜年外,就呆在家里,看了些汇率与通胀、气候保护方面的文章,这是年前上级布置的工作。不过也发扬了个人爱好,听了场音乐会,当然还收发短信,有些短信还是诗歌,因此也读点诗,以表明自己无官一身 qing 的 qing 是清高的清: 读的第一首诗,妻看了说:“忧伤,忧国忧民的。”读的第二首诗不用多说,其中两句可以看出含义:“果然一大觉,潜影深山中。”妻说了,怕老婆的我当然就品了品诗,突然觉得这两个诗歌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个端点,不是一般的知识分子,而是清高型的知识分子。中国还有一类知识分子,谁是?《铡美案》里的陈世美就是,他们是没有脊梁的伪知识分子,至少是浑浊型。 中国的知识分子,按孔夫子、孟夫子的要求是要把“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伦理追求的,从屈原到王安石直至周恩来都是这样的类型,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的脊梁。然而这样的脊梁往往是孤独的,就以成功的周恩来为例,现在对他有不少垢语。他们往往不为社会特别是权力所理解。在被社会和权力否定后,这些知识分子或者变得浑浊了,或者坚持清高,做到“果然一大觉,潜影深山中”。陶渊明、郑板桥就是这样的。 知识分子的清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弊病。何以见得,有诗为证: 我听见,听见美国在歌唱,我听见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歌。 机械工人在唱歌,每个人都唱着他那理所当然地快乐而又矫健的歌; 木匠们在唱欢乐歌,一边唱一边丈量着他的木板,他的房梁; 泥水匠在唱,无论是准备开始工作还是放下工作,他都自由地哼着自己的歌; 船夫在他的船上唱着,唱着那一支支船夫们世代相传的船歌; 于是,舱面水手们在汽船甲板上唱起自己特有的新歌; 鞋匠坐在他的凳子上唱歌,做帽子的人站着唱歌。 唱歌,唱歌。 丁丁伐木声伴着年轻的伐木者的歌; 那可爱的牧童在在早上的朝晖里和牧归的晚霞里唱歌 , 唱的是他们在野地上午休看着白云后面的太阳轻轻哼的情歌; 白发的母亲和年轻的少妇一边工作一边唱歌, 这歌声交织姑娘们在缝纫或洗衣裳时唱出甜美歌声,汇成一条清澈地翻动浪花的河。 啊,美国,每个人都唱着属于他或她而不属于任何其他人的歌, 白天唱着属于白天的歌——晚上这一群体格健壮、友好相处的年轻人, 就放开嗓子又唱起他们那矫健而又悦耳的歌。 这首诗是美国诗人瓦尔特 惠特曼的《我听见美国在唱歌》。这首诗歌没有忧国忧民、没有消极避让,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昂。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会写这样的歌的,因为知识分子的清高让他们看不到伐木工人也在唱歌、看不到缝纫你女工也在唱歌,也不愿意“听见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歌。”旧的体制使得他们或者像屈原悲愤地投入汨罗江,要么像王安石,循着一条个人关系网前进,让浑浊型的知识分子顺着这种个人关系网攀上他,蔡京就是这样的,他曾经是王安石在信任的人,也是最终毁掉王安石事业的人。屈原是孤独的,王安石更是孤独的,被欺骗的更孤独。周恩来怎么样?在公开文字记录中,周哭过三次,一次是秘书告诉他“总理呀,(地下党)除了华北的都当右派了”,第二次次是“亲密战友”从飞机上摔死时,为什么哭?两次都没有说原因,第三次说了原因,他对自己的小超说,革命了还几十年,人民还这么穷。这时他快去世了。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高是难于维持的,这起因于在他们可以忧国忧民时喜欢蔡京那样的马屁精,最后坚持清高,就落得“果然一大觉”了。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导师孔夫子没有明白一个道理: 啊,美国,每个人都唱着属于他或她而不属于任何其他人的歌。 治国、平天下需要统一的意志,需要“驯服工具”,需要只会唱领袖歌的。孟夫子似乎明白了,他说不要“行仁义”,要“由仁义行”。于是,我们的农民皇帝朱元璋下令,把他赶出了文庙。接下来,他儿子派三保太监下西洋,什么也没有留下;再接下来有个叫哥伦布的人半自发地唱着自己的歌也去了“西洋”,历史记载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6875 次阅读|2 个评论
机会主义还是人道主义:科学与管理学角度偷看历史之十九
热度 5 王铮 2011-1-29 09:10
循着李小文先生的博文,知道文化大革命的红人毛远新先生发表了自己的一个看法。他说毛泽东主席在批林批孔前夕说了一通话,话的意思按毛远新说法是:一个国家,它的革命时代是批孔的,它的没落时代是尊孔的。不知道是毛泽东的话,还是毛远新的引申;当前正好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前竖立了孔子像,又正好存在许许多多的社会不公平、不公正,这个故事为许多当前对中国社会现状不满的人表达了愤懑,它告诉我们中国不行啦,要革命了。对中国社会,我也有许多不满,可是毛远新说的毛泽东这话,我且称他为“毛孔论”,这个毛可能是毛泽东,更可能是毛远新。“毛孔论”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评价“名高实枇糠”。 首先,历史与“毛孔论”说的不一样。“毛孔论”实际上在伪造历史。按“毛孔论”,一个王朝进入了没落就要尊孔。事实上是开始“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代,是历史上中国最强大的时代。我在我写的《区域的管理与发展》中论证过,这时中国人口增长到了资源承载力附近,同时富裕到了一种新的水平。这次,要持续发展,需要新的经济政策,也需要新的社会分配政策。这些政策的要害如果用政治经济学的话说,叫“弛管制”( deregulation ),放松经济管治,放松思想管治,给人民更多自由,儒学“民贵君轻”思想、儒学的“仁义”伦理正好解决社会分裂的矛盾,也反映了人民和谐生活的愿望,当然也缓解社会矛盾,所以它得到尊崇的地位。汉武帝的错误不在于他尊儒术,而在于“独尊儒术”,搞了一个“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夫子主义”的文化专制,把其他思想窒息了,特别是把技术创新和贸易自由窒息了,为国家埋下失败的种子。 “毛孔论”中,毛远新说了一个故事:“成吉思汗他读过论语吗?他的铁蹄杀遍欧亚大陆,见人就杀,简直是要把所有的农业区都变成牧区、草地。可是到了元朝后边皇帝,到山东去祭孔啊,给孔的地位那么高,戴高帽,封的很高,好象元朝皇帝给孔子封的帽最高,朱元璋起兵造反,你不批孔,造反有理吗?没理,他很反孔。但朱元璋上台以后,要到曲阜祭孔。”故事告诉我们,成吉思汗不尊孔,胜利了,他的后人尊孔,完蛋了。这完全是站在统治者机会主义立场的说法。成吉思汗,有他打通世界联系的功劳,但是他“铁蹄杀遍欧亚大陆,见人就杀”,对他来说是人生最大快乐,对广大民众来说,是巨大的不幸。我们做老百姓为什么要拥护呢?元朝尊孔的时代,是战争结束后元代人口在战争后恢复起来的时代,物质丰富了,但是资源承载力显得不足了,社会分配出问题了,社会出现了《窦娥冤》为代表的政府不公正。社会矛盾焦灼,怎么办?以伯颜为代表的统治者提出采用杀尽天下姓“张王李赵刘”的成吉思汗政策,减少人口,满足贵族物质欲望扩大。以安图为代表的改革派反对了从成吉思汗精神继承下来的反人道主义,提出尊孔,用儒学来化解社会矛盾,用仁义思想来团结社会,改进分配。元朝的灭亡,不是因为尊孔,而是因为改革不彻底。不久安图在政变中被杀,朝廷的改革与反改革人士在互相博弈,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这时,政府希望通过大型工程来显示国家力量,结果“挑动黄河天下反”,大型工程加重人民的税赋,人民在社会分裂导致的经济贫困中造反了,而不是因为需要反孔。不然怎么会有“朱元璋上台以后,要到曲阜祭孔。”朱元璋上台,民族矛盾解决了,看到了要平衡社会利益才能解决当时社会分裂的矛盾。不过朱元璋反对“民贵君轻”的思想,废除了孟夫子地位,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的统一帝国始终没有达到前期统一帝国汉、唐的辉煌的原因,没有民贵君轻,明代社会演化为如《水浒传》、《金瓶梅》那样的黑社会猖獗、拜金主义疯狂、官场腐败、人人争当公务员的腐败社会。另一个事实也证明,坚持成吉思汗铁血政策反人道主义的北元,走向了灭亡。统治者反人道的机会主义胜利,只能是暂时的。顺便说一句,元代在科学和艺术上是有成就的,科学上有了《农桑辑要》和《天工开物》,艺术上有了元曲。这与元的尊孔不是如明代朱程理学那样把孔夫子的话作为政治标准有关。由于元代是少数民族政权,它的真面目被许多大汉族主义者曲解了。 毛泽东治国,有他的伟大成就,但是他习惯用机会主义代替人道主义,这是致命缺陷。他对孔夫子在世时到处碰壁的陈述,就是他机会主义思想的反映。在政治模式上,毛泽东有句名言:“民主不是目的是手段”。既然是手段,民主就可以像雨伞,下雨时用,不下雨是扔到一边。建国时用,建了国就废除。这就是机会主义行为。但是这种机会主义对人民是要不得的。如果站在统治者立场上,用不用民主不要紧,自己统治稳定就行。可是站在老百姓立场上,没有民主,精神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在恐怖中间,这样即使社会财富增长了,对他们仍然是痛苦的。其实如果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建立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民主,刘少奇包括毛远新先生也不会身陷囫囵。刘少奇、毛远新实际上是被请君入瓮的。所以仁义、民主对统治者来说也是好东西。我想毛远新先生今天的物资享受可能大于他地处官位时,可是他有没有当年的幸福感呢?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我们要物资生活充足,也要精神生活自由,至少不像 1957 到 1977 年那样,因为一句言论就被判刑、枪毙,枪毙了还要家属交 5 分钱子弹费,让家属恐怖和受辱。 在“毛孔论”中,指责孔夫子的思想是搞分封制、分裂国家的,这完全是无中生有。孔夫子、孟夫子,强调民贵君轻,与国家是否分封没有关系。事实上孔夫子、孟夫子的思想,或者说,早期儒学,在伦理学上,是一种人道主义,在政治学上是一种弛管制思想。这种“由仁义行”、民贵君轻的思想维持了中国社会的结合,从而维持了中华民族的存在。秦始皇、成吉思汗的铁血政策最终导致了社会分裂,也导致了国家分类。一个反人道的国家政权维持不住,一个反人道的民族,也不会兴旺发达,这就是历史,是人类近万年的历史。这也是毛泽东一生没有认识清楚的历史。 终毛泽东一生,他一直梦想中国富强、追求中国统一,可惜他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没有把民主作为追求,使得中国未能从根本上富强起来,中国也没有统一。他的机会主义,是当时中国受欺凌条件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毛泽东有句话,叫:“为什么老师老打学生?”反映了他的无奈。机会主义是他无奈的选择。然而,今天的中国变了,世界也变了,毛泽东活着,按他的才智,也会变的。今天毛泽东那些继承人,与时俱进,重新发现了儒学,不是倒退,而是标志一个政权的成熟,当然也有政权受到自己理想的挑战原因。儒学,经过两千年的发展,有精华液也有糟粕,朱程理学的儒学,主张“男尊女卑”、“君君臣臣”、对立“人欲天理”的学说就是糟粕了。文化大革命,搞“东南西北中,我是领导一切的”、“斗私批修”就是搞朱程理学,毛泽东是热衷这个后世儒学的。今天的继承者,不能再热衷这个使得国民经济崩溃、民族社会分裂的东西了。要把“由仁义行”、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扬起来。 “毛孔论”的故事中,毛泽东从机会主义的角度认为儒学没用,就是他的悲剧所在。民主可以作为手段,但是更本质的他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目的,就是对这个目的的追求,使它同时作为手段存在。我们现代尊孔,就要从“由仁义行”、民贵君轻的思想中发展出民主、发展出社会公平。如果明孔孟暗朱程,只会加速社会崩溃的。然后又机会主义地否定儒学。孟夫子说要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民主、民生是目的,是原则,不是手段”。这应该是现代尊孔的真谛。 历史证明,奉行铁血政策的彻底机会主义者秦始皇、曹操、成吉思汗是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的。机会主义,治国不能长治久安,做学问也不能让自己臻于一流。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2649 次阅读|9 个评论
孔夫子的千年忧伤
热度 3 jlpemail 2011-1-25 10:38
孔夫子的千年忧伤 两千年之后,那个被多次放逐的老夫子的铜像,居然没有和孔夫子商量,就被安置在了一个阳光稀少的地方。 它距离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不远,不到一箭之遥。然而,大方而行踪诡秘的投资者,没有能够为它恩赐到足够的阳光。这也许意味着一种待遇吧。他是面北而立的,反对了封建帝王的愿望。他的后面没有价值千金的龙椅。是一个建筑物,是阻挡了多半阳光的建筑物。因为它比他高大,而窃取了更多的阳光。 阳光不等于思想;阴霾,不等于停止思想。 面北而立,好啊。正好表明了他的平民立场。让那些羡慕并且嫉妒夫子的揣着帝王梦想的家伙们咬牙切齿吧。他们成为不了平民的真代表,不论他们多么假惺惺地声称要为他们做仆人,都是假装。 他们永远不可能比一个布衣知识分子更能赢得平民的心肠。不论他们如何用软绵绵的手握着粗糙干裂的手,好似真心地流泪。好似,那些灾难与他们无关,只是天灾一样。 其实,只要不是和夫子一个立场的人,尤其是那些大权在握的人,那些掌握了一定行政资源的人,他们批判或者颂扬夫子,不过是达到险恶目的的手段。他们关心的不是夫子的学说,即使口头上书面上称颂几句,也不过是借用夫子的影响力,抬高自己的品位。他们会以仁义道德回敬平民吗?鬼才相信他们的誓言。即使千年来来,他们以连篇累牍的说教训诫所谓的子民。谁不以为那不过是糊弄孩子的鬼话呢!那些,披了人皮的阎王。 他,被不可避免地塑造成了低眉顺眼的模样,这符合了一些人的审美或者政治理念,那是他们的愿望。他被塑造成了跨越千年历史的顺民的榜样。那些不符合他本来追求的称呼,被泼脏水一样倾注到了他的身上。他武力反驳,因为历史已经不属于他了,历史已经由豢养者改写或者以奇怪的尺度丈量。 他为黎民,为他社稷,他为九州。谁能读懂一个老夫子的忧伤? 从外省,到京城来定居,在比较显眼的地方。不错啊,立足了在那么引人注目的地方。孔丘自己不能判断,这到底是可喜的还是应该悲伤。他的思想,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这让一些人嫉妒,羞愧而且无奈,只好利用他的影响。先以忠实信徒的面目出现在殿堂之上,然后,别有用心地改造夫子的思想;删改他的文字——对付文人的最恶毒的药方。 夫子的过去和现在,本身都没有错。他,不过是说了平民该说的话,做了布衣该做的事。那些,不受权力爱好者、毒霸者待见的事情和语言。大约 500 年后,才被另一个人整理和发布出来。 从他在世时和去世后受到的截然不同的待遇,可以反证出他的人民性和质朴性。在夫子无法宣讲,无法带徒弟的时候,曲解他,阉割他,谬传他这是后来诸多文化刽子手或者掮客及其豢养者的伎俩。 他在世的时候,那些觊觎或者攫取到了权柄的家伙们,知道说服不了夫子和他的学生,于是千方百计地对他排斥、拒绝和流放。 他们的流放,让他千古流芳。 当他和学生们进入历史若干世纪后,政治和文化小丑们就粉墨登场,肆无忌惮地弯曲他的思想。 不论是在外省,还是在京城;不论是在阳光下,还是在潮湿阴冷的地方。他的思想光芒,都无法阻挡。那些占据了宽敞的明朗的殿堂的人,不一定有光芒四射的爱民思想、怜民思想。不可能有的,那些假装亲近和抚慰贱民、穷民、贫民和灾民的人,那些假意温存的人,即使挤出了泪水,也不能打动人,不能改变民众的想法。做秀代替不了现实。看表演,不能当成真的一样。 夫子的忧伤跨越了二十多个世纪,这让一些人恐惧万分。是要借助夫子的形象做事情了。做表演,搜刮钱财,封赏一些亲信。都可以名正言顺了,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有夫子的形象可以利用。多么伟大的事业啊,有夫子的资源可以开发;多么龌龊的事情啊,假借夫子的名义,达到自己的目的;多卑鄙的手段啊,用夫子做试金石,看谁支持或者反对自己。立谁的像都一样,关键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在什么地方立。立老子、立孙子也一样,立诸子百家中的哪一个都一样,只要是钦定的,只要是得到公证的。 谦恭的沉默,也可以是一种坚毅,一种反抗。夫子无语胜过陈言千行。 那些以为自己可以愚弄夫子的聪明人,已经摆脱不了夫子的影响。他们必须借助于夫子的影响力。只有抬举或者贬低夫子,才能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抬举和贬低者的无奈的地方。只散布自己的所谓科学理论,已经引不起人们的关注,只好从历史人物下手,从曾经不止一次打动人们的人物下手。夫子是其中的一个,一个无法还击的人,他没有武力做后盾,是可以任意使用的。 无法排解的,郁结千年的,夫子的忧伤,穿越千年的忧伤。
3868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最崇拜孔夫子和毛主席
热度 8 xupeiyang 2011-1-22 18:18
我办公室里放着孔夫子像和毛主席像,我最崇拜的伟人。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还是歼20:管窥美国的新冷战思维
chadwick 2011-1-21 23:18
  在上个月,一项国际研究项目调查了来自65个国家的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成绩。胜出者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的学生!   在所有的三个领域及其宽泛 的周边学科,占据榜首的是上海 学生。接下来的四个拔尖者中有三个来自尊崇教育的儒家社会:香港、新加坡和韩国。(剩下的另一个学生来自芬兰。)   那我们美国排到哪儿去了呢——阅读:第15名,科学:23名,数学:31名。   过去20年里,我一直有造访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学校。而且我将我自己的孩子们送到了同样深受孔夫子影响的日本的一所学校,那时我没少嫉妒,或者傻眼。我从没忘记那段时间,那时我们要到美国去,当我要从东京的幼儿园接走我的孩子时,我必须填一张表,来说明给孩子休假的原因。   教育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兴盛的原因是教育被排在最优先的位置——我们美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要向他们学习。   诚然,上海在全球数据中升至榜首并不能代表全中国的情况,因为上海拥有这个国家最好的学校。但是必须承认,中国已经在那些过去是糟糕的农村的区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仅仅在20年前,那些农村的孩子们还经常从小学辍学;有时,老师们还不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   现在,甚至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大多数的女孩儿们和男孩儿们一样有学可上;大学也不是不同寻常的事物;而且教师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在我的美籍华裔太太的老家——中国南方的一个贫穷地区——农民的孩子的数学课程比我的一个孩子领先一个年级,我的孩子在纽约的一所很棒的公立学校就读。就数学而言,这种情况似乎在整个中国都是真实的。   对于一个对解雇工人有顾虑的社会主义国家,较美国而言,在处理效率不高的教师问题上,中国的手法惊人的娴熟。中国的校长不能很容易地解雇教师,但是他们可以给效率不高的教师提供额外的培训,如果还不管用的话,他们还可以把老师调到其他岗位。   “不好的老师总是可以去当体育老师”,一所西安的幼儿园园长在领我参观时对我这样说。在中国学校,运动和健身无关紧要。   (这所幼儿园是另一个中国优势的缩影:极好的儿童早期教育,典型的是开始于两岁。确实,制约中国教育的唯一因素是中国的大学教育。大学是三流的,这应该成为这个国家的耻辱。)(译者按:译到这里,我凌乱了~~~~-,=)   但这却是悖论所在:中国人自己对他们的学校教育体系远没有如此印象深刻。每次我试图采访一个中国人对他们的教育体系的看法时,我听到更多的是埋怨而不是赞美。许多中国人抱怨他们的教育体系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而且他们羡慕培育独立性并使学习令人兴奋而不仅是一个苦差事的美国教育模式。   在西安,我造访了高新一中,它可能是这座城市最好的高中(译者按:【广告】西安铁一中、西工大附中都是很棒的中学)。那里的老师和学生对美国学校强调社团、艺术和独立思考都很有想法。“我们需要鼓励更多的创造性”,化学老师华国宏(音)解释道,“我们应该向美国学校学习”。   一位广东省的朋友说他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读书,因为当地的学校是“创造力杀手”。另一个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一所国际学校,以逃避他所比喻的“海豹训练计划”。私立学校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成立,他们中的许多都夸耀自己聚焦于创造力的培养。   于我来讲,虽然我认为自我批评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同样羡慕那种对教育的激情和为了使此系统运转更加良好的矢志不渝的精神。   更大的议题是:中国教育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孔夫子式的对教育的尊崇。在中国的学校,教师备受尊敬,最受羡慕的孩子也是聪明的那个,而不是爱开玩笑的“班级小丑”。   美国人认为中国的战略挑战来自于比如说中国的新式隐形战斗机一类。但是,真正的挑战其实是中国教育体系的兴起和其中蕴含的对学习的激情。我们美国人并不打算成为儒家弟子,但我们可以提升教育的优先度,同时不放弃创造性和独立思考。   这正是我们美国在1957年苏联发射了首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后所做过的事情。文章开篇提到那些的最近期的测试结果应该是我们21世纪的Sputnik。 Damon Winter/The New York Times 原文作者:Nicholas D. Kristof;译者: Uriel Teng 转载自译言 :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30822/167597 , 标题有修改,原文链接 : http://www.nytimes.com/2011/01/16/opinion/16kristof.html?scp=3
1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孔夫子铜像的矗立
宋建国 2011-1-17 17:54
孔夫子铜像的矗立
前年应邀去英国巴斯( Bath )大学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住在城里一个很小的客店里,只有 13 张床位。房子很古老。 问房主(房东)房子年龄多大,告知是在法国大革命前 17 年修建的。接下去继续问。 问:是否可以改装? 答:可以增添(设备),但不允许拆减。不过,我悄悄地(伴神秘笑脸和动作)去掉一些小小的没用的东西。 本人:这个城市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很多都超过 200 年了。 房东:是的!既不允许拆,也不允许新建。城里增添任何一栋新建筑都会在全市引发强烈的讨论和争论!既要保护房子,城市又要现代化,这是个难题。 9.5 米高的孔夫子青铜巨像竟然幕然就出现在天安门广场,而不只是北京市的某个普通地方。 可见,资本和官权恣意作为的现状可以由此窥见一斑。
个人分类: 杂感|2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停止扯淡
热度 2 phd9992000 2011-1-17 02:31
停止扯淡
孔夫子的像立在了政治中心,引起了口水无数。 孔夫子本人在世之时,到处售卖他的理论,但依然生活颠沛流离,有时候甚至饿肚皮。 等他死后,忽然时来运转,被封“衍圣公”,其言论成为读书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颇为荣耀。 现在,他的像又立在了大广场,或许以后还会印到人民币上。倘若夫子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按照一般的解读,夫子的像立在了政治中心是一个信号,意味着儒家学说重新受到重视。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致是让夫子为建设“和谐”秩序做贡献;另外受到重视的原因,大概是为了解决当前的信仰缺失问题。 信仰缺失是个大问题。以前强调依法治国,不管用;后来以德治国,还是不管用;再后来,“三个代表”、“先进性”治国,依然未见起色-----不知羞耻,撒谎成风。这可如何是好? 《潜伏》里面站长说得好:不是为了这点特权,谁要去当这个官啊!怕丧失特权,不敢接受监督才是根本。骨头断了不接,只在外面抹药水,什么用也没有,徒费时日。从这个意义上讲,去争论什么孔夫子的像立与不立,或者立别人而不立他,都是扯淡。 -----Do it!人民群众望眼欲穿了。 (照片来自网络 致谢 顺便测试新版上传照片)
179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最后一位私塾先生走了
kingstar 2009-7-3 14:49
近日看到一则网摘:6月8日,朱夫子走了。享年86岁的他,留下了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五角村的五峰私塾。中国最原始的启蒙教育方式,或许也已被执教70余年的这位中国最后的私塾先生带走。 这个朱夫子本名朱执中,夫子是乡人们对他的尊称。他总是戴着一顶帽子,架着一副眼镜。天冷的时候,穿袄子,系围巾;到了夏天,就是一身素色长衫。永远是一副质朴考究的学者风范。   而作为初学者的课本是《幼学琼林》,那是一本集天文、地理等各项知识的古代百科全书。学完此书,朱夫子才会教学生学习四书五经等。背书、练字、对对联、写文章、练珠算,都是五峰私塾的必修课。一张朱漆桌,先生与弟子们坐在一起,对照课本教大家学问。下课后,先生把弟子们叫过来,一起作赋吟唱。每年清明、重阳等日子,先生会带弟子去登高,之后布置作业,用文言文写游记。   朱夫子教学非常严厉。只要弟子不认真,或是背不全古文,他都要实施惩罚,很多弟子都挨过他的戒尺。不过,力度不大,纯属告诫。   现在且不说私塾文化的传播,是怎样在悄然改变一个村落的风化,也不说私塾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的结构层次的问题,我关注的是朱夫子必先授课的教材 《幼学琼林》 ,它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后有邹圣脉增补,全书共分四卷,用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我尤其注意到该书卷一前三章就是天文、地舆、岁时,分明就是关于天文、地理以及历法的内容。倒是值得我们科学老师的暑假必读书目了。具体文摘课件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0088.htm 启蒙书目 幼学琼林 程登吉 (字允升,西昌人) 卷一 天文 地舆 岁时 朝廷 文臣 武职 卷二 祖孙父子 兄弟 夫妇 叔侄 师生 朋友宾主 婚姻 女子 外戚 老幼寿诞 身体 衣服 卷三 人事 饮食 宫室 器用 珍宝 贫富 疾病死丧           卷四 文事 科第 制作 技艺 讼狱 释道鬼神 鸟兽 花木        
个人分类: 人文思考|46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孔夫子教学法
wanghongcai 2008-12-11 09:15
上周我在这里听课时遇到一个名词非常纳闷,就是Confuciuspedagogyvs.SocraticPedagpgy。对于苏格拉底教学法我是比较清楚的,惟独对这个以我们老祖宗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法我却不清楚,我查百科字典也没有得出个究竟来,于是这周上课我就问提出这个概念的同学(当然他是引用别人的说法了),问他是什么意思,这一问才把我吓了一跳。 为什么?原来这个Confuciuspedagogy并非指孔夫子本人的教学法,而是指广泛地存在于东方的教学方式或教学风格,其特征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不能提问,必须必恭必敬地对待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而Socraticpedagogy则是指激发学生自由思考和进行辩论的教学法! 这个说法真是让我对老祖宗感到抱怨!因为我们从论语中看出,孔夫子教学方法也是非常灵活的,而且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教学主张,许多至今仍然是教学中经典,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怎么就把这个被动的教学方式按在了我们的至贤至圣的孔夫子老人家身上了,好象我们是要让他老人家替我们今天的错误受过!岂不冤哉! 但仔细想一想,这个归纳又不为过,因为我们今天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状况,无不与他老人家的徒子徒孙的努力有关,因为正是他的徒子徒孙的不断努力,才使原本具有灵性的教学方法变成了现在的灌输式的教学法。这样说起来孔老夫子也确实难辞其咎。 我不知道这个概括是外国人的创造还是我们国人自己的创造,我想一定是一些国人在来到国外后突然大悟得出的灵感之笔有关,或者是早期来华的洋人对中国教学方式观察后的心得有关。不管怎么说,一定是两种文化碰撞后的产物。在中国既然把孔圣人尊奉得那么高,那么他也得为现在的后遗症承担点责任。这么说来也是公平合理的。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而止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了,我们就应该有所改变。如果发现问题还无动于衷,那么我们的老祖宗九泉有知也会不得安生的。 http://hi.baidu.com/wangzhexiongfeng/blog
个人分类: 热点讨论|4497 次阅读|1 个评论
孔夫子与埃及艳后
jlpemail 2008-3-7 14:04
当年观看奥斯卡获奖影片 埃及艳后 时曾经为一个细节迷惑不解。就是克丽奥佩特拉在外出巡幸时,总是喜欢斜躺在一张多个奴仆贵手高抬的巨型床铺上,她倾斜着身体,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后来从阅读得知,敢情,人家这不是累了,而是要的派头! 从家具包括座椅的角度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这篇材料的初衷。材料说,我们中国的椅子,包括当年皇帝老的龙椅,不是为舒服而设计的;而是为难受设计的。只要坐上去,就不能随便动弹,就必须端正地、拘谨地、僵硬地挺立着。据说这种设计符合孔夫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可惜,克丽奥佩特拉不认识孔夫子,所以出现以下的戏剧性场面是符合情理的: 看到衣着华丽、明艳但无法遮蔽躯体的克丽奥佩特拉,孔夫子几乎晕倒,幸好被徒弟扶正了。 孔夫子:小姐,你怎么能这样穿着,这样打扮,这样歪在床上,大大咧咧地出来了,成什么体统?!(夫子教训徒弟惯了,很不客气。) 克丽奥佩特拉:(晃动了一下床铺,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夫子觉得十分刺耳),哎,从哪里冒出这个不识相的老头子?什么眼神?没看见我儿子都这么高了?你算那根山东大葱?我穿什么,戴什么,关你何事?再仔细瞧瞧,这叫龙庭宝座,不光你们臭男人能坐!龙庭宝座!叫什么床?土老冒一个! 孔夫子(胡子几乎成四十五度角,向上):你,你,你,真真气杀我也 .. 克丽奥佩特拉:活该,谁叫你多嘴哩! 孔夫子,万幸,不会遭遇埃及艳后。可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会消失;从各自的观点看,都可能认为对方是不可思仪的。 但是,世界本来就是万花筒;百花齐放才是春天。文化、思想也是一样,以一种强大的文化,围剿异己文化,其实是很愚昧的。生物有多样性的必要,文化、传统也同样有。 孔夫子和埃及艳后不过是个极端的例子。 他们不会以本文的方式见面;但会以其他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东西方文化也罢,不同的宗教文化也罢,同一文化背景下的男女也罢。那种戏剧性的场面总会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现实中的好戏连台,经久不衰,只要观众意识到就乐趣无限! 不同的文化共存,可以共同繁荣;互相剿灭,只能两败俱伤。 -------------------- 参考文献如下: http://www.cnave.com/productdetail.php?pid=103126 古埃及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一个神秘的国度孕育着这样一名传奇女子 埃及艳后 克丽奥佩特拉(伊丽莎白泰勒饰)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传说中的 埃及艳后 高贵、美艳、风情万种,是男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当时罗马帝国的帝王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克丽奥佩特拉也善于利用自己的美貌与智慧,带着她的政治野心周旋于男人们的情爱之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增强势力,她与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联姻,从而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凯撒死后,克丽奥佩特又与马克 安东尼展开了狂风骤雨的爱情,最后因为马克 安东尼战败阵亡,克丽奥佩特拉感到生无可恋,宁为玉碎不作瓦全选择了蛇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传说在古埃及这是一种高贵的死法,死的时候克丽佩特拉不改艳后的美誉,披上极其华贵的服饰,在待女的陪葬下,优雅地离开人世。
个人分类: 思维秀场|3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