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观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今天的观念,决定未来的安全
忆江南 2010-4-23 20:37
访前国防大学校长朱敦法上将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南方周末:您1939年入伍,现在已经离开工作岗位,还会常有忧患吗? 朱敦法: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军人与生俱来的品质。 和平环境里,危险存在于歌舞升平之中。许多卓有远见的政治家、决策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中国国家领导人包括江泽民、胡锦涛也多次谈到要有忧患意识。中国历史上的教训屡见不鲜。 甲午战争,日本为什么选择甲午年发动战争?日本早已经看到甲午年皇太后六十大寿,没有多少心思考虑国家安危、国防安危。北洋舰队的忧患意识哪里去了?北洋舰队顾名思义是在北洋这个地区执行作战任务,他到冬天还要冬休,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没有忧患意识,政治上的腐败之日,实际上就是军事上的失败之时,这是历史规律。 南方周末:但近30年高速发展,都说中国处于最好的时候,谈忧患会不会不合时宜? 朱敦法:现实往往如此,形势一好,忧患意识就滑坡,失去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淡化了随时准备出动这个军队行为的基本准则。军队的特殊地位,要求军队宁可把风险估计得多一些,也好过因疏于戒备而在危机发生时手足无措。 我们看好莱坞大片,爱国主义教育不动声色地融入里面。然而,我们国民的忧患意识在哪里,我感到担忧。 翻开地图,中国周边是当今世界上最不稳定、火药桶最多的地方,也是核武邻国最多的国家。因此,每一位国人都应提高警惕,增强国防意识! 国富不等于国强。强化忧患意识要有世界眼光,在横向比较中感受危机。 藏兵于民,造就将星 南方周末:现在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参军了吗,这对于提升军队素质肯定是有帮助的? 朱敦法:前些年有些研究生分到部队,呆三个月就要求走,因为待遇太低了。这几年好多了。富国才能强兵。从在校大学生中征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藏兵于民,就是要从源头上提高兵员质量,向部队输送更多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的优秀青年。打赢现代战争没有顶尖的人才不行。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西点、伏龙芝军校,把社会年轻精英吸引到军队中来,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名将和政治明星。治校也是治军,治军必先治校,历史上有很多教训就是因为军事理论落后,导致打败仗。 南方周末:高科技战争形态多种多样,藏兵于民恐怕并不仅仅是提高民众军事技能这么简单吧? 朱敦法:毛泽东说,战争威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我感觉这话没过时,值得大家反复琢磨,防止战略上、政治上的近视眼。 美国打阿富汗,军力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打成现在这样?打赢容易,想打垮一个民族,难啊。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古人还告诫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现代条件下,民众的态度对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影响甚远。这也就是心理战同信息战、特种战正日渐受到各国政府重视的原因。战争的形态慢慢变了,人民战争的概念也要变。 现代人民战争也要适应科技信息的变化,不是过去我们的地雷战了,要赋予新技术、新内容。网络战可以是现代高科技信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的一种,他对实施战争的人民有一定技术要求。藏兵于民的概念是相当丰富的,主要是盘活人才资源,也包括部分工业企业的军民兼容。 核心技术买不来 南方周末:过去我们强调人的因素,如何看待技术的进步? 朱敦法:建国六十年大庆观礼时,看到天上的国产新型飞机,真是振奋。上一个十年,在天安门上,我跟空军王海司令站在一起,就叨咕这个事情,当时非常担忧。 那时我们很落后,大家到国外去,一看人家的装备,赞不绝口。很多人主张买,因为自己研制周期长,怕钱花了还拿不出军备,一旦有事不能应急。 把外军已经完善成熟的技术和装备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在短时间内不失为一条捷径。建国初期就是这样做的。但最先进的军事高科技是秘中之秘,几乎无从引进。中国国防科技界的元老早在80年代就告诫,买来一个现代化的军队是不可能的。国家要发展我们的技术装备,我们有民心,就不愁兵力,再有了技术装备,那就如虎添翼,一旦面临战争,付出的代价可能就小一点,胜利的把握就大一点。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1982年马岛战争了。战争初期,阿根廷使用法制飞鱼导弹重创英军,但当法国将飞鱼导弹的性能参数告诉英国,并中止对阿导弹供应,阿根廷作战效果就大受影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武器装备依靠进口,一味拿来,只能受制于人,靠外国技术创新成果支撑的国防注定不堪一击。 打仗不能再惨胜 南方周末:我们该考虑如何寻找破局? 朱敦法:从长远和战略角度来看,关乎国家安全、军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回顾中国的武器研制,可以看到一个令人回昧的现象那就是在国家财政最困难时期,外部封锁最紧而求购无门之时,两弹(核弹、导弹)一星搞出来了,代表二次核打击能力的核潜艇也出来了,相反,在国家财力大幅增长、国际环境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国产先进武器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却显得相对不足。 外购成了习惯,就会产生惰性和依赖性。我军装备在战时无法确切的保障,装备总是差一代,晚一步。克服持续了几十年的对某大国的依赖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军工科研能否取得重大进步。 强调人的作用不能到不适当的高度,人是要有精神,但用头可以把炮弹顶出去吗? 技术决定战术。淮海战役,我们花了巨大代价才打下来,一个纵队一万多人,伤亡六千。军队没有现代化的装备,仗也能打,但是伤亡代价太大。战争时期的惨烈场面,再不能重演了!孙子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击我们,自己要有随时应对敌人的充分准备,自己要有着使敌人望而却步的强大实力。 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备;备而不来无所失,来而不备会吃亏。政治上打瞌睡,会导致军事上的马大哈,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狠抓技术装备,陆海空天电这五个领域都有发展,是非常有远见的。
个人分类: 军事观察|1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核安保观念从“不首先”到“不使用”的理性升华
mg 2010-4-8 09:37
一评《建设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 作者:孟郭 2010 年 4 月 3 日 ,首届清华国际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发表了《建设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的研究报告。论坛特别针对军控与不扩散、核能复兴与核保安两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964 年,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恩来总理宣布,中国在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个承诺,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功不可没。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格局和科学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是否首先使用核武器,已经不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问题已经转变为有核(武)国是否对无核(武)国动用核武器。 由于有了核潜艇及其核潜艇的高度发展,核武器已经有了藏于公海的可能。同时任何一个有核(武)国的核(武)系统,其保护措施都极其隐蔽且有可靠的安全保障。因此,任何一个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如果攻击的对象是有核(武)国,必然会受到核(武)还击,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自己招致核(武)攻击。这样的蠢事不会有人去做。 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转移,理应转变战略思路,准确把握有核(武)国与无核(武)国之间的关系这一制导性矛盾。建设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建设不制造核武器的世界,建设核能和平利用的世界。 建立不使用、不制造核武器的世界,其线路图科设想为:一、有核(武)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二、有核(武)国承诺不再制造和研制新核武器;三、有核(武)国逐步消灭现存核武器;四、有核(武)国明确承诺不对无核(武)国使用核武器;五、无核(武)国不再进行核(武)实验。 上述的第四项和第五项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提出不允许核(武)扩散的国家,不仅要承诺,而且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使用核武器。只有在已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把现有的核武器彻底、全部销毁的前提下,不允许无核(武)国进行核试验的理由,才具有真理性,才符合文明进程逻辑。 上述五项之间,不是必然的时间顺序逻辑关系。其中第四项,有核(武)国明确承诺不对无核(武)国使用核武器,是可以先行做得到的。 总之,有核(武)国与无核(武)国之间核安全问题的实质在于,有核(武)国全部和彻底销毁现有核武器,与无核(武)国不进行核(武)研制实验,二者之间互为前提。任何单方面的强调,都是不现实也难以做得到的。因为它违背了人类社会文明的逻辑。( 2010 年 4 月 3 日于清华 )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沙漠治理观念中的几个误区
热度 10 fanxiaoyingz 2010-3-11 14:32
沙漠治理观念中的几个误区 我是学水土保持的,但是近几年水土保持专业另起了一个名字叫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成为一个专门的专业,就是说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有着同根相连的关系,所以我也被大家认为是荒漠化治理方面的专才,但是我对荒漠化治理的确是半瓶水,但是看了社会上关注荒漠化治理的同志们的想法,我又不得不说一些让大家失望的话。 我觉得社会上的人对于沙漠治理在观念上还有一些误区,现将其列举如下: 首先,治理沙漠不是固定沙漠,固定沙漠仅仅是治理沙漠的一个首要步骤。治理沙漠的终极目的是使得沙漠产生某种顺向演替,即原生演替( primarysuccession ),又称为初生演替,使得沙漠从沙漠景观改变为草原景观或者森林草原景观,这些景观必要的一个条件是有生物生产活动。同时沙子必要地改变为能够生产生物,有一定营养的土壤。所以,治理沙漠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沙子变为土壤后,土层的厚度,例如在毛乌素沙地的东南部,经过 50 多年的综合治理,有些沙地的土壤厚度已经达到了 4cm ,效果相当不错。有了土壤层,有了腐殖质层,沙子一般就不会再流动了。 一个没有生物生长的沙地,用别的化学方法再治理,就是完全固定了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当然对于住宅,城市和道路还是有些用处的。所以荆州老叔(他的真名叫高德敏)所说的利用沙子造砖,然后用砖大面积铺到沙地中的作法没有实际意义,尤其对于大面积治理沙漠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对于铁路两边,公路两边以及城镇的沙漠治理是有意义的,而且人们已经在行动。例如,如果到陕西榆林城去,可以看到在古老的街道和住宅区的小巷子,全部是用砖倒立铺过来的,其用砖量应该以万为计量单位了。但是假如用砖铺了沙地,沙地就不流动了吗?依然不是的,还要流动。砖本身也会被再次风化为沙子,仅仅是时间上推后 10 年左右。 另外一些人认为用塑料薄膜来覆盖来治理沙漠,这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大面积覆盖不可能,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是 33.76 万平方公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是 4 . 88 万平方公里, 巴丹吉林沙漠面积约 4.43 万平方公里 , 库姆塔格沙漠面积约 2.2 万平方公里 ,腾格里沙漠面积 4.27 万平方公里,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约 1 万平方公里,库布齐沙漠总面积约 1.45 万平方公里,加上河西走廊地区的沙漠和柴达木盆地的沙漠,中国的沙漠总面积超过 52 万平方公里,要给这么大面积的沙漠覆盖地膜或者铺上砖,不仅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倒回一万步,即使把地膜全部覆盖上,也不会阻止沙漠的前进,首先,地膜的受力强度很有限,在 7 级大风下很快会破坏,第二,地膜也是会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分解为粉末的,尤其在极其干燥的条件下,第三,沙漠中地形是很复杂的,新月形沙丘的高度就达到了 50 多米,小的也在十几米,铺设是很困难的。最根本的,固定流沙不是治理沙漠的终极目的。我们民间有许多人十分关注沙漠治理,提出了许多想法,铺砖和铺地膜是其中两个典型的例子,但是老实说,都是不可取的。 荆州高德敏老师还提出一个方案,就是在沙漠中修建许许多多的储水窖,来储存雪水,这个方法好不好呢,很好,但是不够实际,对于东部沙地是合适的,但是对于西部沙漠是不合适的。西部地区的人们为了节省水,早就发明了类似的坎儿井。高老师可能没有考虑到降雨量和蒸发量问题。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在 100mm 以下(过了玉门关),而玉门关以东到榆林这段的降雨量在 100mm 以上 350mm 以下。全年降雨量不及南方地区一天的降雨量,而且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就是说在普通水窖中,也会因为蒸发和渗漏而消耗掉全部雨水,特别是西部。在新疆伊犁地区,多年不降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水窖面临的尴尬是无水可存。而且,在沙漠地区修建水窖因为没有牢固的地基,所以全部会坍塌。 治理沙漠的第二个观念误区是混淆了沙漠和沙地的区别。一般来说,我国的沙漠处在宁夏以东的是沙地,我国的沙地多数处在草原森林景观地带。包括,呼伦贝尔沙地、松嫩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沙地地区的降雨量一般在 250mm 以上,沙地中部分地区的水量还是很丰沛的,例如陕西榆林,由于降雨量达到 350mm ,有河流水系,所以这种沙地的治理就比较容易,植物也容易成活。十年前,榆林农村地区的地下水的水位仅仅只有 5m 左右,而且水质甘甜爽口,就是现在榆林人依然在种植水稻。所以,沙地的问题主要不是流沙固定,也不是水分不足,而是土壤没有形成,生物无法大面积生长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地下水相对多,但是地表水很少,植物无法持续生存问题。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沙漠和沙地有什么区别,区别第一就是水分,沙漠中是极其干旱的,所以我的老师说无法治理是正确的,但是他并没有说沙地也是无法治理的,沙地的治理在毛乌素沙地,在 科尔沁沙地 都有很好的经验,例如 科尔沁沙地 引种的樟子松已经成为当地的优势树种,面积很大。有了水分,就有了生物生长的首要条件,所以,沙地治理在我国近几十年成效是很大的。许多地方的林草覆盖率已经达到 70% 以上,沙地中不仅出产象甘草等药物,而且出产木材、粮食等作物。沙漠和沙地的区别之二,就是沙漠本身没有植物,流沙非常多,而且多是大沙丘,而沙地中天然植物很多,可以就地利用。沙漠和沙地的区别之三是,沙漠中的沙丘是巨大的,而沙地中的沙丘一般不高,地形起伏不大,沙漠中沙丘流动性大,而沙地中的沙丘流动速度很小。沙漠和沙地的共同点就是都没有土壤,都是荒漠化地区,沙子中基本没有营养物质,营养渗漏和流动很快。 我国的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大约 300 多万平方公里,数目很大,但是荒漠化面积并不都是沙地和沙漠面积,还包括荒漠化面积,石漠化面积。所谓荒漠化就是指退化土壤的土质正在发生变化,营养正在减少,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贫瘠化很严重,基本不能再生产植物的土地,这部分土地是沙风暴的主要源发地,多数是退化草原。而石漠化土地是指,在强烈水蚀下,细沙粒土粒被流失殆尽,石头已经裸露的地区。荒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共同组成了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是这部分土地中有些地区还在住人,还有希望。住人地区的治理可以采用高德敏老师的建议。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治理沙漠指的是整个沙漠和荒漠化地区,所以方法就大不相同了。 治理沙漠的第三个观念误区是混淆了治理的尺度。我国的沙漠面积是 52 万多平方公里,而 毛乌素沙地 总面积为 3.98 万平方公里,浑善达克沙地 面积大约 5.2 万 平方公里, 科尔沁沙地面积大约 5.06 万 平方公里,呼伦贝尔沙地面积近 1 万平方公里,加上 松嫩沙地 ,我国沙地总面积超过 16 万平方公里,而如果把沙漠和沙地总称为沙漠,那么沙漠总面积超过了 68 万平方公里。而且我们讲,中国的沙漠化面积还以每年 326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前两年的数据)。我国的沙漠化和荒漠化面积达到了 300 多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个巨大的数字,从景观尺度上来讲就是大尺度。大尺度的东西就必须采取大尺度的措施来解决。那种小打小闹式的小尺度,精细化的解决办法是不会起多大用处的。 打个比喻,我们是林业工作者,在荒山野岭中栽植树木,那叫林业,但是也有一部分林业工作者,他们搞的是城市绿化,叫园林,以精致美丽为目标。而林业工作者的工作目的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治荒漠化,另外一个作用现在还有个漂亮的名词叫碳汇。很显然,园林和林业的作用是有根本区别的。 同样,因为尺度不同而采取的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也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荒漠化治理工作者基本上已经一致性地认识到治理沙漠的根本途径是大面积大规模地调水。高德敏老师不同意这个方案,他认为没有可操作性,因为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高老师的想法代表了中国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的认识。这个就是没有认识清楚治理的尺度,他们以小尺度的方法来对付大尺度的问题。只有用大尺度的调水才能解决大尺度范围内的水文、气候和自然条件,从而才能根本治理。我在我的狂想博文《世界土地整治千年规划》提出的就是这个调水规划,针对的就是大尺度环境治理问题。 所以,无论是民间的科学家,还是经院科学家都应该提出附和尺度要求的治理方法。那些覆盖砖块、大水窖、覆盖地膜等方法都是针对小尺度的方法。而只有造林种草、大范围调水等措施才是大尺度,适合大范围的措施。而使用人粪尿实际上也是一个适合小尺度,仅仅适合在东部沙地使用的方法。如果在西部沙漠地上,再多的人粪尿也会快速分解气化。 治理沙漠的第四个观念误区是认为仅仅用物理的和化学的、或者工程的方法就可以包揽一切,解决问题。实际上,要正真解决问题,必须采用生物方法,同时兼顾其它方法。这有个主次问题。生物方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生物可以繁殖再生,只要治理好,它可以自动修复自动产生持续效果。而其它方法都不具备这种效果。比如,有人发明了一种胶,可以固定沙漠,效果很好,但是这种胶的作用能持续多久呢?十年不错了,十年以后怎么办?而且沙地上的资源和太阳光能源利用了吗?所以,依然不是非常理想。所以,任何治理沙漠的方法都必须和植物方法相结合,才是好方法。比如,有人发明了一种吸水胶,把它放到树木的根部,就能为树木提供水分,树木依靠这个长盛不衰,就能够治理沙漠。 所以,目前治理沙漠的主要办法依然是栽植植物法。科学家研究出防护林来减少蒸发。研究出极度抗旱的植物,极度抗盐碱的植物栽植到沙漠中,效果很好。研究出分隔模式把沙地和农地区别对待。 治理沙漠的第五个观念误区是错误地看待沙尘暴等沙漠气象现象的作用。有些人一致认为流沙和沙尘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黄土高原的土壤为什么如此深厚,就是因为沙尘暴把大量粉粒和粘粒质的土壤吹到了黄土高原等地,从而形成了深厚的土层和发达的农业文明;就连日本和夏威夷岛上的土壤也是得益于中国西部,而中国东部和东南部许多地区的土壤来自这个地区的占相当大的一部分。相反,中国西南部很少得到来自西北的尘土,所以他那里的土层就很薄,也不能及时补充,那里的农业就不是很发达。 从根本上来讲,沙漠是一种风蚀地貌,是风蚀产生的结果,和水蚀地貌、冻容地貌一样,有其特有的特点。对于风,只要加大其湿度,加大地面粗糙度,就能较好地减小。而科学家治理沙漠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从这里出发,然后利用再生资源。这是当今治理沙漠的一个主流思路,对于民间思路和更更好的方法,我们有更殷切的期待。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17132 次阅读|27 个评论
魔方研究30年:观念、思想、对策、方法和知识
大毛忽洞 2010-1-31 04:38
魔方研究 30 年:观念、思想、对策、方法和知识 我通过长时间折腾魔方的实践,有如下体会: 知识是比较低等层次的东西。 虽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如果不会使用力量,知识就被大打折扣。 同样大小力量,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杠杆,就等于我们找到了一种方法。 有了杠杆也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因为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我有一定的力量,也有杠杆,但是我还需要一个支点。 能找到和善于使用一个支点,就到了对策阶段了。 同样大小的力量,同样的杠杆,如果支点越靠近目标,我撬动的目标就越大,但是撬动的高度非常有限。 如果支点越靠近我,目标就会被撬动得很高,但是这样的目标太轻了。 怎么灌输知识呢?我们各种各样的课堂就是灌输知识的典范。 方法无法灌输,只能靠启发,就启发学生去找到一个杠杆。金箍棒是最好的杠杆,但是只有在大圣的手里才是好杠杆,因此,方法与使用方法者本人密切相关。 对策是更高层次的技巧,相当于使用杠杆时的支点。支点的选择与力量、杠杆和目标密切相关。 思想是什么呢? 思想是 Idea 的温床。 观念是什么呢? 观念是思想(和心灵)的窗户。 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影响观念的因素太多了。 我们最容易被忽悠的东西就是观念。 下面以魔方为例,谈点具体的体会。 问题 1 :老李,你折腾魔方有什么用(文凭、工作和金钱)? 30 年前答曰:我是在搞科学研究。 提问题者:老李,你可别逗了,不务正业还想穿一件冠冕堂皇的马甲。 涉及到观念的事情,和他们是争论不出什么结果的,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小平说的不要争论就是针对观念层次的东西。 现在对我玩魔方没有人再问这样的问题。 折腾魔方在科学上有用,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问题,我最喜欢听,也最喜欢回答。 我的问题:你出去旅游有什么用呢? 我折腾魔方就相当于在科学世界中旅游,比在现实世界中旅游好玩多了。 为了到魔方科学世界旅游,我从 1981 年开始做准备,就像现在年轻人积累买房子的首付(款)一样,一点一滴地积累。 1991 年,我旅游了 3 3 3 魔方世界; 2002 年,我旅游了 4 4 4 和 5 5 5 和 2 2 2 魔方世界;现在,我可以旅游 N N N 魔方世界了。 前几天,当我把 7 7 7 魔方问题贴出来后,有网友留言说看见过一个( 2 - 20 )阶魔方计算模拟软件。 我已经把我的魔方程序升级到了 N N N 魔方,是很兴奋的事情阿! 魔方程序里的所有变量和参数,都要用一个参数 N 来表达。例如, N = 3 ,就是 3 3 3 魔方; N = 5 ,就是 5 5 5 魔方; N = 7 ,就是 7 7 7 魔方; N = 9 ,就是 9 9 9 魔方;等等。再也不需要修改程序中的其他变量和参数,只需要给 N 赋予不同的数,就是在玩不同的魔方。 以上说的是用数学来描述魔方的转动,并且在计算机上实现,这是研究魔方的第一步。 研究魔方的第二步干什么呢? 就是研究 N N N 魔方的复位,就是如何把 N N N 魔方复位。 我的感觉(魔方世界旅游见闻)是:通过运算已知的魔方解操作序列,求出未知的魔方解。例如,只需要对 3 3 3 和 5 5 5 魔方的复位序列进行某种运算,得到的结果就是 7 7 7 魔方的复位操作序列。 这是一种什么运算呢? 不知道,肯定是一种新的运算。 最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折腾魔方有什么好处呢? 研究魔方不能作假,如果 30 年折腾一个假的东西,或者坚持 30 年假折腾,肯定是有神经病。 如果复位的操作序列是假的,绝对不可能把魔方复位。 如果经常旅游魔方世界,对于理解和把握晶体学点群和空间群问题,就如同喝凉水一样简单。 111111魔方的操作结果(可下载) 符号说明: T = 2R , RC=1 :( T ,操作; RC ,转角) R 表示转轴外法向,即转轴; 2R 表示从魔方中心沿该转轴 R 的第 2 层; RC=1 ,右手规则方向转 90 度角; T = 3Y , RC=1 : Y 表示转轴外法向,即转轴; 3Y 表示从魔方中心沿该转轴 Y 的第 3 层; RC=1 ,右手规则方向转 90 度角; T = 4W , RC=1 : W 表示转轴外法向,即转轴; 4W 表示从魔方中心沿该转轴 W 的第 4 层; RC=1 ,右手规则方向转 90 度角。 用以上操作序列( T = 2R , RC=1 ; T = 3Y , RC=1 ; T = 4W , RC=1 ),经过 28 个周期,共操作 84 次就把 11 11 11 魔方复位了(循环)。
个人分类: 视频专栏:《魔方和数学建模》|6514 次阅读|3 个评论
唯物主义:一种科学的观念与规则
可真 2010-1-27 15:47
唯物主义:一种科学的观念与规则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曾 对唯物主义做过如下解说: 思想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 。 恩格斯这里所界说的 唯物主义是一个被用来标志归根到底否定创世说和承认自然界是本原的哲学派别的概念,这是对 传统哲学中这一概念的沿用,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用语里,它属于广义的唯物主义概念,在外延上包括传统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唯物主义。恩格斯曾自称他和马克思所坚持的是现代的唯物主义,这是其狭义的唯物主义概念。 传统的唯物主义包括自然哲学(恩格斯语)中的唯物主义和 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恩格斯转述费尔巴哈语)。对于这些传统的唯物主义,马、恩其实并不承认它们真是唯物主义。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就明确提到自然哲学(当然包括其中的唯物主义)只能这样来描绘自然界联系的总的图画: 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 。 而在同书中恩格斯又说: 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决定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 ...... 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 。 如此看来, 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根本不是什么唯物主义!至于费尔巴哈,恩格斯则评论说: 费尔巴哈说,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但是,不是大厦本身,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 ...... 但是 ..... 他虽然有基础,但是在这里还有 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 ..... 我们一接触到 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 。 这么看来,费尔巴哈同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的唯物主义要求还相去甚远,这算是什么唯物主义呢! 马、恩 按照当时哲学界的习惯也称传统的唯物主义为唯物主义,这不过是一种权宜随俗之举罢了,他们何尝认为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唯物主义了呢 ? !据实说,他们自认为只有他们才真是唯物主义者 ! 按照恩格斯的上述论述, 马、恩心目中的唯物主义有两条标准:其一,承认自然界对思想、精神具有本原性;其二,一切因循事实来进行思考,如实反映事实,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与事实不符的怪想 。其中,第二条标准是从属于第一条标准的,是第一条标准的具体表现。任何观念上承认自然界是思想的原本的人,都必须使自己的思维从现实事物出发,完全依据事实来进行思考和思想,否则,那种观念就是空的,没有意义的。十分明显,马、恩心目中的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且是一种具体的规则,它是观念与规则的统一:规则依赖于观念,由观念转化而来,观念也依赖于规则,由规则得以体现和落实。 作为一种观念,唯物主义从何而来?它也是从事实而来,是对自然界事实的反映。唯物主义所反映的事实是什么?这就是:自然界是精神的本原,精神是从自然界派生出来。但是这个事实从何而来?在传统唯物主义那里,那事实都是被臆想或想象出来的,实于属虚构的事实,所以也根本不是事实。 唯物主义所依据的事实之成为确实的事实,在历史上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关于上帝创造大地的观念,受到地球构造学,亦即把地球的形成、生成描述为一种过程、一种自我产生的科学的致命打击。 Generatio aequivoca 说是对创世说的唯一实际的驳斥 。 这里科学所提供的事实,推翻了创世说,但还没有证明精神、思想是自然界的产物 。 第二阶段: 达尔文 ( 1809 1882 )在 1859 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此书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在书中运用大量实证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 1872 年,他又发表了 《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 ,以 性选择 概念作为对《物种起源》中 自然选择 概念的一个理论补充。(其关于 性选择 的理论是一个未完成的理论。) 这里科学所提供的事实,证明了人是由自然界逐渐进化而来。这个事实内在包含着另一个事实自然界对于人和人的意识具有原本性 。 作为一种观念,马、恩的唯物主义所反映的事实,正是由 地球构造学和 达尔文 进化论所提供的自然史事实 。所以,他们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观念,一种既可证实亦可证伪的观念。如果 地球构造学和 达尔文 进化论能够成立,马、恩的唯物主义就能成立;如果有一天 地球构造学和 达尔文 进化论都被推翻了,马、恩的唯物主义就也立不住脚了,除非有更先进的科学提供更加确实的事实来证明 自然界是精神的本原,精神是由自然界派生出来。 作为一种规则, 唯物主义是一种什么规则?笼统地讲,它 是一种主体活动规则。进言之,这种主体活动既是人的思想活动,更是人的实践活动。 唯物主义既是思想规则,也是实践规则。但是,并非所有的思想和所有的实践都遵守唯物主义,凡空想者、妄行者都没有遵守这个规则;也不是所有的思想和所有的实践都必须遵守唯物主义,一切神学和玄学的思想和实践都不必甚或根本没有遵守唯物主义。实际上, 唯物主义只有在科学领域,才是作为一种普遍应当遵守并且不能不遵守的主体活动规则 。事实上,唯物主义是 科学活动的产物,是在反复的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实践主体的活动规则,一切科学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则,否则就要招致失败。所以,唯物主义按其本性来说是实践的。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其真正的意义也就是在于他们是把唯物主义当作科学实践主体的活动规则来看待的。我们现在只是把唯物主义当作一种可以言说、可以宣传和可以灌输的观念(世界观)来看待,这其实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意的。 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说, 唯物主义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坚持唯物主义,不只是精神上信守一种观念,更是行为上遵守一种规则 。面对任何规则,心动不如行动。离开了行动,一切规则都没有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除了照 其本来的样子来理解现实世界,毫不怜惜抛弃一切与事实不符的怪想以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 (苏州大学哲学系:周可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0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3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6 227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第 120 页。
个人分类: 马克思主义|94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小学生的“动物保护观”
ecoliugy 2010-1-23 23:09
这一位孩子写道 人是万恶之源 ,然后会心一笑。(昆明动物所博物馆粘贴了一些小学生的承诺) 动物的鲜血最终将变为人类粘稠的泪 坚决反对伤害不该伤害的动物以及昆虫!谁怎样伤害不应该伤害的动物,我就怎样伤害(她)他!--- 残酷的誓言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要伤害它们,而要保护它们 外加 兔子:I Love you;小女孩 I love you too 我听了讲座以后我想要保护动物不能乱杀动物 。-----还没学会写汉语呢,反而是很有创意的承诺。 从现在开始,我一定不去伤害动物,反要保护动物;我长大以后也会阻止别人不去伤害动物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有很多动物的种类快要灭绝了,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动物。 I want to save the trees, i hope nobody will cut them down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用即大用-也谈科学之作用
lihf 2009-12-24 10:56
发现最近好几位博友谈到科学的作用,咱也凑凑热闹. 国人比较实际,实际到一谈什么问题,就立刻想到会有什么用.实际上,亲身经历过工业革命,原子弹爆炸,人体克隆,信息革命的国家和老百姓一般不会对科学的作用表示疑义,相反,他们更关心科学还要发展吗?,科学发展的目标是为人民谋福利吗?.如果还要问:科学有用吗?这就如同问我们要吃饭吗一个道理. 事实上,我想他们的潜台词是:牛顿力学,相对论,基因结构,数学和图论有用吗?一个发现,如果他的研究是真实的,那么必定是有用的,问题仅仅是:她的用处我们发现了没有.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数学,几何.纯理论的证明,枯燥而乏味,少有人问津,谁能想到,那竟然是众多物理理论,计算机等的必经之路.个人认为, 李约瑟难题的答案之一,就是中国古代和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实用性定向,导致对无用言行的挤压和禁止,并视其为洪水猛兽.(尚需讨论). 问题是,清朝能控制国内,控制不了国际.如果清朝控制地了地球,也控制不了银河系啊.从这个角度讲,有用是无用之父,无用是有用之母.' 本无所谓无用和有用,只不过我们分的太细致,态度太鲜明而已.而这种鲜明的态度最终导致了我们目光的短浅,自以为是吧了. 需要注意:无用和有用争论的前提是真实和可靠,丧失了真实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无用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计量学的发展为真实和可靠提供了保障,从事计量学科的发展是很重要和光荣的,呵呵,顺便,推销一下我的专业. 谢谢大家,圣诞节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观念的创新
caecae 2009-12-22 12:21
观念是认识,这个认识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上;创新,是在已有观念基础上,创造出所没有的东西。 而观念创新,是创新环节最彻底的一部分。 国内一直都在喊着,创新,观念创新,那怎么样搞观念创新? 老板们: 目前中国很多的 科研 老板,在搞钱,特别是在35-45岁之间的老板们,家庭社会的各方面压力,使这些老板一门心思的往钱眼里钻。大家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的。如何搞钱?当然是搞课题,学生干,因为中国的老板层次都很高,只要想课题,拉经费就好了,比国外老板一般都厉害,不需要亲临科研第一线。有学生的老师,还好一些,学生搞一搞;没学生的 直接空对空,结题了事了,钱到手了,其他都是次要的。 做课题过程中,当然是,学生干的越多(量的多),老板可以搞到的钱也就越多。很多学生有惰性,这样老板就是拼命的催,催催。思路快的自然可以在老板的叫声催促下快马加鞭,而想深入的想一些东西,或者将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的学生是最倒霉的。哪有时间 让你触类旁通。干完这个还有别的呢,赶快。 研究生们: 很多硕博在某一方面搞得很深入,但是仍然不具备观念创新的能力。他们所谓的很深不过是在使用一些某某工具,用的很得心应手,或者把几个复杂的软件搞一搞很顺。其实这样的研究生,只是会使用工具的工具,没有一丝的观念上的东西。更有甚者,是别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那种;最无奈的就是那种,别人让做什么,然后又问别人怎么做,软件怎么操作,恨不得手把手的,些可悲,观念的东西也没有,学习的能力也没有,最后空有一纸文凭! 中国物质缺乏,当然工具类的人才,在中国生活的很好。 其实观念创新,并没有很难,甚至可能是一种习惯的问题。会创新的人,不一定都在搞科研,搞科研的人也不一定会创新。 创新不一定很专 才能搞出来的:太深了,成了一线天,如果原本就没有一个宽泛的背景,那就成了深井底下的一只青蛙了。因此,宽泛的专业背景很重要,注意宽深比吧。 观念的东西原本没必要很复杂,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也只有 one inch long,而含在里边的观念是大家不好理解的。复杂是在大家应用这个观念的时候,把它搞得很复杂。 创新需要很强的联系的能力,跨学科。 创新需要时间的积淀,不要太急于求成。 创新是一种习惯。
个人分类: 生活感想|5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教育改革应该首先从观念更新入手【转】
timroyal1999 2009-12-16 21:28
中国教育的文化更新 根据凤凰卫视 2009 年 11 月 21 日 《世纪大讲堂》节目内容整理,部分语句有改动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10 月 31 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新部长任命仅三天,人民网相关专题点击率高达 10 万次,网友的留言建议达 600 多条,对现实教育问题的不满,让大家对于新部长与教育改革充满期待。那么中国教育发展为什么不尽人意,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是什么束缚着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方向又在哪里?有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先生,让我们掌声欢迎。 欢迎杨教授做客《世纪大讲堂》。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世纪大讲堂》在将近 10 年以前创办的时候,杨东平教授是我们这个栏目的创始人之一,当时他是策划。但是后来他就不管我们了。他就管教育的事情去了。我们先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杨教授的短片。 (播放短片) 我们知道这次教育部长的这一次的更换,应该可能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什么背景是吧?但是这个好像引起了全国人民这么高度的关注,可见教育问题确实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新的三座大山之一。 我们新的三座大山就是一个教育,一个医疗,还有一个住房。 医疗由于涉及到生死,住房由于涉及到一个很大的一个经济链。所以问题显得刻不容缓,政府也都很注意它,改革成功与否都在进行尝试。但是教育改革,这么多年以来,大家都觉得它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头,可以说已经陷入了十年之久的停滞不前。那么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老是推不动,老是停留在口号上头,老是没有人去做? 杨东平:这个问题可能原因很多。教育滞后于社会变革,它也有一定的内在的原因,就是教育本身有一种内在的保守性。但是在最近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觉得教育发展错失了两次重要的机遇:一个是在三中全会以后,就是在重新给新时期的教育定位的时候,我们那次错失了;一个是 80 年代的教育改革,后来也是半途而废。所以造成我们今天这么一个现象。 主持人: 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老的离去,很多人的第一声叹息就是,大师没有了,而我们中国的教育界又培养不出大师。您作为教育家,您对钱老的这个话怎么想? 杨东平:不久前安徽十一个教授联名上书新教育部长,也是希望他能够解答这个钱学森之问。我想,做一个抽象的回答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具体地改进,还涉及到很多方面。我想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讨论的这问题的主题。大家比较关注的呢,是一个末端的,就是人才培养的一个过程,即: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优秀人才?怎么改革课程? 但是,这是一个最后阶段。我觉得这就好像种地一样,最需要改变的还是我们的环境和土壤。我们的教育领域,很多人有这么个观点,讲我们中小学教育质量还是不错的,你看每年那么多到美国去(的学生),都上名牌大学。讲我们本科教育质量也不错,就是研究生教育有点欠缺,创新能力不足。我觉得如果是这样子的判断的话,那我们教育就没有希望。事实上我们的问题是出在,我个人认为,在幼儿园就出现了。现在我们的小学生就严重地厌学,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都已经被摧毁了,这样怎么可能产生优秀人才呢?能够身心健康就很不错了。 主持人:最近一个时期,教育界可以说是风波不断。一个就是所谓的学术造假,教授的学术品行不端,甚至还有教授生活不检点,为人师表做得很不够。另外,最近好多学校主抓基建的副校长纷纷落马,成为大贪污犯。那么,这些问题现在集中爆发,原因是什么? 杨东平:我觉得这些问题,实际上近十年来,一直在持续地产生和发酵,但是由于一些制度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所以这也是一个后果。现代大学制度没有建立,干部制度、权力的制衡、监督、公开、透明,这些制度都没有建立,你光抓几个典型你是抓不完的。 主持人:抓不完的。 杨东平:这是一个结果。 主持人:对。好,我们下面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杨东平教授给我们演讲,杨教授今天演讲的主题就是《中国教育的文化变更》。大家欢迎。 (旁白)教育部人事变动缘何引来无数目光,教育界问题频出,什么才是根源所在?改革在尝试,为何依旧民怨沸腾?百年误区如何走出,理念更新怎样进行?制度如何完善,模式怎样创新? 杨东平:各位同学,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想今天我们来讨论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正当其时。因为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大变革的前夜。大家都非常期盼这个变革尽快到来。对于中国现在的教育的形势呢,我用八个字来概括,叫做:成就巨大,问题成堆。这两个事实都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互相不能替代的。 教育的问题非常多,千头万绪,积重难返,而且很多问题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而无论是高考还是择校,还是学术腐败,都很难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一抓就灵的办法。但是在所有各类教育问题当中,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加以梳理的,我把它归纳为三类不同的问题:一类,是 教育观念的变革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观念的更新;一类,是 教育制度的变革 ,就是体制和管理问题;还有一类是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就是在学校,在教学过程当中到底应该怎么教,怎么学,具体的教育过程。 我们看很多问题的时候,尤其是看到优秀人才缺乏的时候,往往看到的就是第三部分,即教学过程。但实际上,教学过程这一块,理论上说,只要有一个好的制度,即教育家办学的体制,这些问题教育家自己就可以解决了。就好像农民自己知道怎么种地,不需要你给他做很多规划,做很多研究,你把权交给他就行了。所以呢,教育制度的变革与之相比还是更为核心的。但是,制度变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就是制度变革的理念,也就说我们改革的方向是向何处去,往哪个方向去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 确定一个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价值,重新给我们的教育发展定位,确立新的坐标,这个是第一位的问题。 如果没有这个新的价值方向,新的理想,我们往往就会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最后过了很多年发现我们还在原地踏步。 我想,我们可以和经济领域做一个比较,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三十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经历了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解放运动以后,经济领域确定了新的方向,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非常遗憾的,在教育领域,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或者说拨乱反正,是一次没有完成的半途而废的拨乱反正。我们仅仅恢复了一个常识,就是需要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需要发展教育。但是在新的历史的起点上,我们对如何改革和发展教育,没有建立新的思维,而是简单地采取了重新回到五十年代的做法。认为文革以前的那个教育就是理想境界,我们只要恢复到那个程度就可以了。它的后果,我们今天就可以看到了。 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是说中国和美国互相派了一个教育代表团,看看对方怎么样。中国的代表团到美国一看,那边的学生自由散漫、吊儿郎当,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训练也不刻苦。他们断言:二十年以后,中国的教育肯定超过美国。美国的代表团到中国的学校一看,不得了,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书声朗朗,刻苦训练。他们也断言,二十年以后,中国的教育肯定超过美国。然而,现在三十年已经过去了,奇迹却并没有发生。美国仍然是首屈一指的教育和科技大国,中国仍然没有培养出我们所呼唤的大师,而且我们的少年儿童仍然在应试教育的苦海中挣扎。也就是说我们这三十年来,在教育的品质上,在教育现代化的座标上,并没有真正地前进。我们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就必须要奠定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价值。 (旁白)学龄人口减少为何竞争更加激烈?科举制度废除为何观念难以去除?什么才是教育的根本?什么才是教育的宗旨?新的教育理念究竟是什么? 杨东平:中国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城乡都已经实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即城乡教育整体上都已经超越了极度短缺、极度贫困的状态。而且近些年来,学龄儿童,学龄人口开始大幅度地下降。下降的幅度之大:从 2000 年到 2008 年,小学生在校生的人数减少了五分之一,小学学校减少了一半,已经达到了这么一个规模。所以教育的供求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宽松。今年民办高校招生就非常困难了,我相信过不了几年,公办高校也会出现这个问题。教育的内部外部环境都比较宽松了,尤其是中央政府也确定了优先投资和发展教育的国策。所以某种程度上,确实,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制约,供求关系也不是。 今天中国教育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我们过去解决的主要是有学上的问题,而现在要解决的是上好学的问题,就是要提高教育品质,追求一个好的教育。但是,我觉得 我们今天的问题恰恰就在这儿,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还没有形成共识。 那么,面向未来的教育理想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文化究竟需要做什么样的更新?我想,我的的教育里有两个对立物。一个就是我们一千多年传承下来的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教育文化。读书做官,唯书为上。这套东西在五四以后一直成为现代知识分子和新教育所批判的对象,包括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造,也就是改造这些东西。中国传统教育的这个弊病,陈腐刻板僵硬的这种教育模式,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所谓儒家文化圈的教育的现实。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科举教育的强烈反对者是毛泽东,他不遗余力地,甚至不惜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革命。毛泽东在 1958 年和 1966 年发动了两次教育革命。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改变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理论脱离实际,把学生当成敌人的这样一套旧的传统。 但是我们看到,八十年代以后情况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对传统教育的这种警惕和制衡荡然无存。随着恢复高考制度,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迅速地转化为高涨的应试的追求。 应试教育从八十年代以后愈演愈烈,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教育到了这地步是非常,非常悲哀的,是非常陈旧的,已经丧失教育的本意了。 我们的教育还有另外一个对立面,就是五十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那一套管理文化和教育文化,它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整齐划一。它也有自己的教育文化,就是苏联模式的教育文化,我给它归纳出几个基本价值: 第一个就是重理轻文,崇尚技术主义、供给主义;第二个是高度的专门化,或者叫过度的专门化,崇尚分门别类、快速地培养速成的专家。当然其实这个模式都是苏联在三十年代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它后来也早已超越了这种模式。所以苏联还能培养出很多大师,但我们还是培养不出来,我们把它的这些弊病发扬光大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我们有的工科的博导(话外音:洲际导弹)当不了教育部长,他当不好教育部长,原因就在这儿,缺乏一个通识。 这种过度、专门、狭窄的教育,它有很大的缺陷,更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那么,面向未来的教育理想,新的教育文化究竟是什么?我觉得, 2003 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实际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会认为又是一个新的套话,但是我个人认为,以人为本是非常不同寻常的,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它针对的就是此前很长时间实行的,以 GDP 为本,以速度规模、数字为本的一种发展观,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并不是真正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以其它的什么东西为本,以经营创收为本,以升学率为本等等,就是不以人为本。 所以,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叫做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家也会认为这是一句套话,实际上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口号,从来没有提起,从来没有出现过。我们的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需要党和政府满意就可以了,不需要人民满意。它只需要符合所谓国家主义的一些发展目标,是为实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目标而服务的,它长期处于一种服务或者工具论的地位,从来没有取得过一个主体性的地位。所以今天提出以人为本,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是革命性的。 以人为本在新的教育文化当中应该怎么体现呢?我想应该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恢复教育树人育人的这个基本宗旨。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很多学校的现实生活就知道,这个概念远远还没有变成普遍的现实。刚才已经提到,事实上很多地方政府或者学校领导更看重速度、规模、数字、升学率、经营创收,是以这些东西为本的,而不是真的以学生为本。那么,针对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我们给它提了一个概念,就叫做 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 这是一个新的教育理想。以每一个,而不是以少数优秀学生为本,不是以少数能够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为本,这大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学校,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少数优秀学生为本的,对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就采取一种放弃的态度或者是任其自生自灭。所以为什么现在农村的初中生辍学率特别高,就是这个原因,学生一看到没有希望考上高中,就放弃了。我们的教育只对能够升学的这部分学生是有用的,如果升学无望,这教育确实是无用的教育。所以面向每一个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实际上这也是教育公平的一个体现,只有体现了以每一个学生为本,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才可能真正地来推进教育公平。这就需要改变我们现在实行了很多年的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资源极大地宽松,各级学校的入学率极大地增加,供求关系极大地改善,我们的择校竞争反而越来越残酷了,越来越激烈了,这不是不合常情的吗?显然是由另外的一些原因造成的。这里面一个核心的因素,就是我们从五十年代开始,沿用多年的重点学校制度。我们就是人为地制造、打造出了一小批重中之重,巨无霸,所以任何学校都没法跟它公平竞争的。这一小批学校就成为家长趋之若鹜的一个对象,就出现了什么赞助费啊,高昂的择校费等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所以尽管我们在 2006 年的《义务教育法》里面已经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但是实际上我们知道,现在每个城市都有一批叫做名牌学校、明星学校、优质学校,总之就是不叫重点学校的重点学校,这些学校集中了最多的资源,可以采取特殊政策招生等等等等,也成为一个腐败重地。所以,贯彻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就意味着要变革现在的教育的利益格局,变革面向少数人的重点学校制度等等。 (旁白)从个性发展到生活教育,西方教育为何领先中国?社会热议教育家办学,谁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国家办学政府管理,大学的独立性如何保障? 杨东平: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更新,是要改变我们的培养目标,或者包括教育方针。因为我们现在的培养方针、教育目标这些东西,都是在五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个时期形成的 1.0 版,那么多年来,几乎就没有升级换代过。我们教育的软件,是亟待更新的。那么,当时的版本叫什么呢?所谓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后来到 80 年代做了一些改变,它定型为这么两句话,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口号,就是今天已经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建议 ,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 。就是培养一个公民,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非常准确的概念,也是全世界通用的一个概念。 我们还有一个教育方针,就是要全面发展,谈了很多年。为什么这个方针也需要质疑呢?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全面发展往往变成了一种平均发展或者平庸发展。那么,今天,在世界范围内,或者说在中国实现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更应该主张的是什么概念呢?是个性发展,这是全世界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就在于让每个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这个问题在今天特别重要。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到大学毕业,到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想干什么,就是这个道理。他还没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实际上教育就没有完成。他只不过取得了一些学历,取得了一些资格而已,他并没有真正地完成自我。市场经济是最大程度地依赖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所以个性发展应该成为一个比全面发展更重要的目标。 新的教育理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生活教育。这生活教育是什么东西呢?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清楚了。如果准确地说,应该叫做 为生活而做准备的教育 。二十世纪初,由杜威在美国发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就是把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那么它的对立物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教育哲学的理论,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再到现代有一个演变过程。在中世纪以前的时候,教育是神本位的,就是以宗教为本;到了工业革命以后,它转化成了我们称之为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本位。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教育学,它的基本面貌就是十九世纪形成的,是一个学科中心的教育学,它是二十世纪之前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哲学和基本的面貌。但是到了杜威这里颠覆了学科中心的这个逻辑(西方教育的新旧分界也是以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来划分的),他提出了一个叫做儿童中心的概念,需要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肯定不仅仅是学习这个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只是几分之一。所以在 1918 年,美国有一个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改革中等教育,明确地提出中学、高中不应该成为大学预科,中学的任务不是仅仅为升学做准备,而是为生活做准备,培养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一个未来的公民。 他们提出了 教育的七项基本原则 ,哪七项呢? 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第三,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 你看这个目标,我们的教育里面没有; 第四,积极的家庭成员, 在家庭你也有个角色; 第五,必要的学习过程的掌握, 就是自娱教育,就是我们讲的自娱自乐; 第六,合乎道德的品质;第七,职业训练。 他们就把高中的教育目标分成这七个方面,按这个划分的话,智育只占了七分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的学校的面貌,跟我们中国的学校面貌不一样。 我们还处在一个前现代化的状态,而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 它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一个未来的公民,不仅要进入职业生活、学术生活,还要进入家庭,要成为妻子或者丈夫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功能,都是需要培养的,都是需要学习的。 我们素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并没有有效地抵御和改变应试教育,就是因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教育理论。它是在 90 年代,由第一线的校长教师,在工作过程当中自己提出的一个口号,一个概念。它的所指很明确,也是为了抵制应试教育,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哲学或者教育理论,所以其内部是没有构建的。但是生活教育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教育理论,而且它在 30 年代以后,经过陶行知、陈鹤琴等很大一批五四知识分子的传播,已经在中国深入人心。所以在 40 年代的时候,你看儿童中心,生活教育,大家就是(这样做的),像教育 ABC 一样,当时大家都知道,现在反而大家都不知道了。这个是我们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缺失的一课,是需要补上的。如果我们完成了这么些观念更新,文化的更新,我们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其方向就比较清晰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杨教授今天演讲的主题,其实是一个教育的文化观念,就是我们到底怎么理解教育,是吧?教育是什么,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想清楚,我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后面的一切问题就没有办法谈起。杨教授提到了几个概念,一个是国家主义的教育概念,一个是精英主义的教育概念,还有一个经济主义的教育概念,还有工具主义的教育概念,提到了好几个概念。我们到底怎么来矫正这一些问题,这个是属于一些最最,就是原教旨主义的问题,怎么来矫正它? 杨东平:教育观念的改变的确是一个,应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不可能指望短时间内能够实现,但是我相信还是需要传播,需要启蒙,需要普及。有很多概念应该让大家知道,譬如说就像很多人对于为什么要搞义务教育,为什么义务教育不允许择校,就想不通。 主持人:想不通。 杨东平:想我小孩特别聪明,就想要接受好的教育,为什么就不让我考奥数? 主持人:对。 杨东平:确实是要启蒙,要普及。 主持人:现在社会上在热议,要教育家来办学。我们知道教育家办学的话,就得有一个定义问题了,何为教育家,谁是合格的教育家? 杨东平:真正的教育家应该是有教育理想的,有自己的教育价值,懂教育,爱教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八十年代,中国高校出过一批教育家,包括武汉大学的校长刘道玉,深圳大学的校长罗征启等等。但这里面还是有一个办学自主权的问题,如果你把大学校长作为一个行政官员来安排,来考核,来评价,那教育家就消失了。 主持人:西方的大学,刚才您也说了,它从中世纪诞生。虽然它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对教会有一定的依附性,但是我们也知道,它其实更主要的还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因此西方的大学对教会也好,对政府也好,是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的。其实在我们废科举、兴学校以后,在民国时期的大学里头也是继承了西方这个传统的。我读民国时候的一些学者写的回忆录,特别是冯友兰先生《三松堂自序》里头,写到西南联大很多,包括他在清华。 杨东平:尤其是西南联大。 主持人:西南联大,是吧,当时候的国民党想在西南联大里头插进他的影响,结果遇到了整个西南联大的教授的集体的抵制,结果他硬是这个影响插不进来,因为学校是一个独立的学术机构,它就是教授说了算,教授办学。而中国现在的大学,在中国大陆的大学,实际上全部都是政府这个老板,政府是老板,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人,政府完全在主导着大学,它的独立性问题怎么解决?包括刚才说到的,教育家如果来担任学校的领导,他要有一个独立的办学的思想,他怎么解决和政府主导之间的这样一个矛盾? 杨:其实我们现在的这些公立大学,如何走向所谓叫大学自治,教授治学,这可能有个过程,但是呢也并不是不能改革。像日本,很多国家,都已经有过这样子的尝试,把它的国立大学独立法人化。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允许试点,允许改革。最近,一个新的案例是朱清时出任筹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就完全按照一种全新的模式,完全是去行政化的模式,按照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的原则来建立,所以,如果逐渐的有越来越多的新的探索、新的实践,就会对旧的模式构成一种挑战。 (旁白)十条 玉见 是否可行?实名推荐怎会引来批评?温总理为何一再强调教育家办学?教育界国进民退如何解决? 主持人:教育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通的关注,当然还不仅仅是我们说到的这些比较深刻的观念问题、体制问题、培养模式问题, 对老百姓来说,更深切的感受是上学怎么越来越贵 。我们一方面说普遍实行义务教育了,可另一方面呢,家长们发现,往里头掏的钱却越来越多了。这种上学贵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 杨东平:上学贵,我个人觉得呢,在大城市主要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因为不久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一个同志讲,说我们乱收费的问题基本解决了,结果引起网友很大的不满。我相信,他定义的乱收费是指国家清查的那些,就是什么私自设立的,巧立名目的什么补课费呀、服装费呀什么,是那种性质的乱收费,就是学杂费那种,可能是已经少得多了。但是大头是择校费,赞助费,这个动辄数以万计。但是清理乱收费的时候好像并不检查这一块,而这块是大头。这个东西没人查,就是没人过问,所以大家假装谁都看不见,好像没有这回事。而按照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是严禁收费的,是免费教育。你免了两百块钱的学杂费,结果要收五万块钱的择校费,这成什么义务教育了!对不对? (提问环节) 主持人:好,这里有一个凤凰网的网友,叫百年育人,他有一个问题向杨教授请教。不久前,教育家刘道玉,刚才您说到了,过去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写了一篇《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然后受到了网友的力挺,这个十条意见被网友称之为玉见。就刘道玉先生的玉见,您怎么看刘道玉先生这个十条意见? 杨东平:刘道玉老师,他对高等教育的很多弊病抨击是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其中有些意见是有可行性的。但是有些意见呢,可能操作性还需要考虑。 主持人:有些操作性上头,还要有一些细节上的一些设计,是吧。 那么,还有一位网友叫生活秀,他说最近报纸上炒得不亦乐乎的关于北大择校推荐校长的那个。 杨东平:实名推荐。 主持人:对,说已入北大法眼的,全国共有 39 所中学,现在已经名单公布了,很多落选的学校就非常地气愤,认为是一个极大的侮辱,极大的侮辱。从公布的 39 所中学的名单中间,我们很多网友就做了功课了,把我们中国公认的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像钱钟书先生、华罗庚先生、季羡林先生、闻一多先生、吴晗先生、曹禺、臧克家这里头既有科学家,也有文学家,也有学者,人文学者。把这些大师们一检索,发现这 39 所学校不出这些大师,就不出这些大师。说如果这些大师们生在今天,恐怕就连推荐上北大的机会也没有了,他们很多都是穷地方出来的,穷孩子、苦孩子出身的,他们就读的学校不可能是这样的重点学校。那么这么看起来,北大的这样一个举动,这样一个尝试,好像还是在应试教育的掌心里头翻跟头,是不是这样? 杨东平:我个人认为呢,就不要过度解读实名推荐这件事,这是一个比较,很细节的一件事,它只不过是北大这所学校,稍微调整一下选拔学生的机制,就是增加一点丰富性,或增加一点那个学校推荐的时候的公信力,你不实名推荐,这些学校也在推荐啊。 主持人:实际上北大没太把这当回事,是吧? 杨东平:对,我们也不要太把它当回事。 主持人:对。 杨东平:至于如何培养优秀人才,如何保障教育公平,就要通过其它的一些制度,比如,我觉得,有人说大学高收费呀或者怎么,贫寒子弟就没法进入了。其实我们知道,西方最优秀的私立大学都不是这样,它是靠另外一套制度,就是你有钱的学生,一个人交两个人的学费,然后学校提供 50% 的全额奖学金,那就是是通过另外一些制度建设,不在它这个实名制啊什么,这都是比较枝节的细小的问题。 主持人:好了,我们现在现场提问。今天我们现场来的学生们,都是从事教育研究方面的一些小专家,你们肯定也有这方面的问题要向杨教授请教,和杨教授探讨,那么有问题的请举手。 提问:杨教授,您好,在您刚刚精彩的演讲之初提到这么一个观点,就是授权教育家。但是据我们所知,我们当代很多教育家,他们往往所持的教育观点,教育方式,还有教育理念,往往都不相同,而且好多都是相悖的,或者有些都是相向矛盾的。针对这种情况,不同的教育家又会培养出怎样不同的人才,还有,这些教育家究竟会对我们的教育体制起到一些怎么样的作用?还有就是授权教育家这个方式的可行性具体有多少,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的呢? 杨东平:教育家办学这个问题温总理特别强调,经常讲这个话题,但我们教育主管部门说得不多。因为我们现在的现实呢是一种行政化的办学体制。通常有人称之为:大学是教育部办学,中小学是教育局办学。校长都是各级官员,你只要开会传达文件,贯彻落实就行了,不需要自己有教育追求,教育理想。而且一般情况下,地方重点中学的校长都是副处级,有的是科级,大学的就是局级和副部级,校长、中小学校长都是由组织部门来管理,都是按党政干部的模式来评价和管理。所以我们到地方调查的时候,一些教育局的领导就抱怨,讲这个校长老跑组织部,不跑教育局。所以干部管理体制要改革,譬如说在山东潍坊,他们就改革了,他们把校长的管理权从组织部转移到教育局,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他们来管理。然后校长不按行政级别来评价,叫建立校长职级制,就是一级校长,二级校长,三级校长,根据你的办学的能力和水平来评价校长。所以这个机制建立以后,就使得校长更加 专业化,安心教育的程度就提高了。就是说,我们还是有很多具体的办法可以来追求这个理想。 提问:社会上有一种这样的说法:如果中国教育不改革的话,中国永远无缘诺贝尔奖。我想问一下杨老师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看法或者是有什么解释呢?谢谢。 杨东平:我也完全赞同这个说法。其实中国的问题,不仅在于培养不出少数的出类拔萃的大师,还在于也不能为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培养一大批恰当的、实用的工作者,也就说满足社会各级各类的不同的需要。譬如说新农村建设,譬如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有没有接受过相应的服务和教育?包括我们普通的高职或者本专科的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对他们的评价,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是不是很好?各个层次的教育都有问题。我们会过多地关注大师,其实我个人认为,大师还不是最重要的。 提问:杨教授,您好,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办学,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基本都是以国家办学为主体。我们现在都呼吁社会力量办学,但是社会力量办学的参与度还是不够的,在这种国家办学为主体的情况下,对于政府对教育的拨款,您有什么建议?还有,在义务教育阶段,私立学校的学生能不能享受到,怎样享受到国家的义务教育拨款优惠政策? 杨东平:确实,民办教育的发展是最近这三四年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态,而且好像在经济层面当中的民营经济一样。但是呢,民办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至今为止仍然是份额很小,而且发展非常艰难的。最近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和绩效工资以后,民办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它不能享受同样的待遇,它的绩效工资什么的都不能享受。所以在教育领域,国进民退也很明显。你这问题是很现实的,也是很尖锐的。在一些民办教育政策执行得比较好的地区,规定了一些政策,就是在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国家的免费政策,也能够得到国家的补贴,但是很多地方这个还不太落实。 提问:杨老师,您好。一方面,我们(政府)考虑教育资源要重新分配,师资,主要是师资这一块,硬件这一块;家长的考虑是说,要求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这样的话,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具体应该怎么去解决问题,您能不能给一个比较具体一些的建议?再有呢,如果说公立教育这块解决了(资源变得更加均衡),这方面问题解决一些,那么是不是会导致另外一个现象,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师资、硬件这一块比较好的私立学校,这样是不是又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矛盾?谢谢。 杨东平:我想在义务教育阶段,改善择校热的基本的办法,是比较现成的,有一些城市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就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的均衡发展,取消过大的学校差距。这里面,这个过大的学校差距(如何消除),最主要的就是均衡教师的资源,你不能把所有的好教师都集中在一个学校。教师要流动,这是全世界,无论日本、韩国(还是美国)都是如此,必须定期交流校长和教师。因为你是公办教育,你是用纳税人的钱,面向每一个国民举办的,必须是一视同仁的,这是法治的精神所要求的。均衡的办法就是教师流动,所以中国已经在(一些城市),像安徽的铜陵市,辽宁的盘锦市和沈阳市,都已经大幅度地实现了,通过教师交流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基本取消了择校热。说老实话,小学有多重要?根本就没有多大重要性,就是身体健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了,非要人为地搞成那个巨大的差距,家长们削尖脑袋,好像不去了就吃亏了。而且,儿童的教育,尤其小学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意义甚至要超过学校教育,非常大。所以我问过美国的一个(人),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他说美国学校规定很明确,下午 1 点半以前,家长必须把小孩接走,理念是什么?就是说学校只能给学生提供均等的一致的教育,而学生的个性的培养,主要靠家庭教育,所以学校要给家庭让出时间来,它是这么个理念。 主持人:对,这是对的。 杨东平:就是啊,所以我们与其削尖脑袋要送重点学校,还不如家长在改善亲子关系、儿童阅读这方面多花点精力,多花点时间,比上重点学校有效。 主持人:非常感谢杨东平教授精彩的演讲。在我国,教育也曾经有过良好的历史传统。 1905 年科举主义的废除,再次成为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一次变革,然而在将近 100 年的过程中间,中国的教育却始终走不出误区,我们在最近的几十年,又痛失两次改革的机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各种尝试也都在积极地进行。我们希望中国的教育会迎来一次新的觉醒。好了,让我们再一次感谢杨东平教授精彩的演讲,也感谢今天在座的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下周同一时间,我们《世纪大讲堂》再见。
个人分类: 转摘文章|4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文章贴在博客比发表在期刊要好
大毛忽洞 2009-11-13 09:48
学术:文章贴在博客比发表在期刊要好 如果从传播科学观点(观念)的角度看,把文章贴在科学网博客比发表在期刊上好,而且要好很多。 如果从填写各种报表的角度看,把文章发表在博客是最不合算的事情,因为没有一个部门承认这样的文章。你的东西还容易被别人抄去,抢先发表在刊物上,这样就更不合算了。 问题是如何技巧地来操作,属于科学方法的范畴。 20 多年前( 1982 ),我喜欢摆弄魔方,但是限于当时人们的观念,我不能公开来摆弄,否则他们会说三道四。我希望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聚精会神地摆弄我的魔方,实现我在梦里找到橄榄树的目标。 找到一种运作的技巧,实现你玩科学的目的,这就是科学方法。 1991 年,我把玩魔方玩出的东西,写成一个小册子,在 1992 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得到一家企业的资助得以出版。 2001 年,我把魔方玩到了国家基金委,得到了 5 万元的资助。 除 5 万元之外,还得到了一个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番号:国家级项目。 2007 年 6 月,我在东营接到从北京打来的一个电话,说是科学时报社的,想转载我发表在《中国科学基金》上的一篇文章,希望进行一些修改。当我上网找科学时报时,找到了科学网,发现了科学网的博客频道。 因此,我是自己找上门来的,不是被邀请来的。 来科学网不久,就遇到了周老虎。 出于好奇和好玩,就骑到了周老虎背上(评论周老虎)。成语骑虎难下说的一点也不假,骑上去就下不来了。结果写了很多关于周老虎的评论,其副产品是收获了一笔点击率。因此,在科学网,周老虎驼我一程路。 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从周老虎背上下来了,继续专心致志地摆弄我的计算程序,希望把它造成一个科学的工具。 对我来说,写文章的最大动力是有人看。 当然了,年轻的时候也钻过各种各样的圈套。例如,晋升副教授 和 教授,到清华大学申请了个博士学位,也需要写三篇文章。 实际上,如果你爱好,前面还有很多的圈套,例如,申报各种奖励,申报各种番号,申报各种名(名师,名学者),等等。 各种各样的圈套像鬼门关一样,没完没了,无穷无尽。好在我练过魔方气功(惟一不被限制的气功:闭眼转魔方),还真练就了一点道恒,能够抵制各种诱惑而不再去钻那些圈套。 别小看我的《电子理论》对话系列,这可是我的主业,肯定比评论周老虎要精彩,而且是真正从科学的层面来摆数据,讲道理。 《电子理论》对话系列,属于科学对话。虽然专门挑别人的错误,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文章有错误,然后是我要有办法能把这些错误挑出来。当然了,我非常欢迎他们来科学网和我讲理,为他们的错误辩护,或进行其他交流。 我只针对他们文章中的错误说事,绝不猜测他们出错的动机。 新语丝是个文化网站,他们分析文章的错误(和其他问题),有时要谈论动机。例如,什么学术腐败了,什么浮躁了,什么粗制滥造了,等等。其他媒体也喜欢谈论动机,也喜欢这么说。 我针对文章中的错误说事,而不猜测作者出错的动机。 只讨论文章的数据,不谈作者出错的动机。
个人分类: 科学魂:独望天涯路|7012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的生活方式开始了?
aimeiya 2009-10-15 21:17
12日出差,14日回来。没想到我不在家的三天里原本定本月底或下月初才能到的新车竟然到了,老公悄然地办完了基本的手续,就等今天提车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和我说提车的事,他说怕我每隔一个小时给他打一次电话烦他,我承认他虽然有些夸张,但我估计听说要准备提车肯定要对他唠叨很多。 很巧我今天也没课,一定要和他一起去提车,他烦也没办法。拿到驾照近两年了,基本没再开过,所以我非常担心,我一直游说他想找个老司机帮着去提车,他并不同意,觉得我不信任他。检车、加油、选号等基本都是他自己开着去的,虽然有些波折但总的来说还算顺利,整整忙碌了一天才把车开回家。我虽然有本,但还不敢开,要等他开一段时间后,熟悉了新车的性能后再教我。 也许有了车会方便些,但因为福州的路窄,摩托车和电瓶车非常多,交通状况非常差,所以我的心会一直提着的,有车也许对我更是一种折磨。因为今天是他自己把车开回来了,他的自信心大增,对于我的只是上班时开车、要是去繁华商业区时就坐公交车的提议极为不屑,讽刺我说即使有了车我的生活方式还是老样子,他建议我推车上路最安全。我真的很不安,完全没有拥有新车的兴奋和激动,这也许就是男人和女人对待车的最大差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担困难、分享喜悦和观念开放
tangchangjie 2009-9-21 09:30
有个关于分担困难和分享喜悦的命题: 困难是物质性的,服从守恒规律, N 个人分担困难,困难缩小为原来的 1/N ; 喜悦是信息性的, N 个人分享喜悦,喜悦 copy 成了 N份 ; 在科学博客上看到很多博友通过博文分享自己的喜悦。 一些博友获准了基金,或者科研项目得到了奖励,或者考上了博士,或者论文被高档杂志录用,发个博文,分享喜悦;庆祝收获成果、介绍耕耘经验、致谢兼表决心,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好。 一些博友到野外作科研考察或在国内外开学术会,拍摄了精美照片,发个博文,张贴精美照片,如黄安年的摄影图片集锦,李学宽的美图欣赏,苏青的旅游采风,等等,让博友们见到那些难得的风光,欣赏那个云淡天高,分享那份心旷神怡,领悟那画意诗情,感叹那江山多娇,放松了紧盯仪表的眼肌和面对屏幕超负荷的视网膜;眼福。 一些博友通过博文,分享生活中的快乐。 陈安 博士的多篇博文让博友们认识了他的乖女儿陈热闹,杨秀海在博客中的介绍了小发发,...,他们给出了 2000 后这一代孩子快乐成长的一串特写镜头,让孩子们的童趣跃然屏上,描写中沁润着天伦之乐、字里行间折射了教师科技人员生活的改善和观念的进步;读者也自然而然地 copy 了那份欢乐和好心情;美日子。 从跟贴的数量和内容看,上述这些分享,得到了博友们广泛的认同。 上述这种网络上(大范围)的分享在改革开放前是难以想象的,能在博客中如快乐分享和张扬喜悦,是观念的进步,是开放的成果,且听细细道来。 1 这得益于 IT 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地球人都知道,不用多说了。 2 这得益于观念的进步。改革开放前,个人的喜悦是要收敛和约束的。在那个年代,某人有了进步或奖励,通常会有领导、老师或家长的一番关于戒骄戒躁、戒张扬、持低调的一番告诫。由于文化、观念、习俗和环境的原因,很难设想有人会把个人喜悦写成大字报张贴或广播。现在却可在网上共享喜悦,全世界的人,只要想看,都能看得到。这是观念的进步。武侠小说中,徒弟学成下山时,师傅总要说:江湖险恶,好自为之;要求弟子收敛深沉,武学成就不能轻露。除了传统观念,也是为了给小说家营造的险恶情节作的铺垫和伏笔。现在不同了,我的同事在学生将要毕业或要出国学习时,常会叮嘱,不要太内敛,不要太害羞;计算机领域的年轻人要 open ,要 self expression ,,要阳光,要朝气蓬勃,这是开放观念的表达,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3 这得益于对社会心理的引导、干预调节和相关知识的普及。通过网络,人们见得多,经历得多;媒体引导人们的心态趋向宽容平和,人们已经能够区分自高自大和自信自强,并鼓励自信自强,宽容喜悦的张扬。分享别人喜悦的同时,也喜悦了自己,才会多羡慕而少忌妒,这是社会心态的进步。 在国庆 60 周年和教师节前夕,我校评准了一名全国模范教师,一名省模范教师,一名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笔者得到了上述最后一个省教优,这是学校的喜悦,也是个人的喜悦;顺便在此分享。 (成文仓促,刚开学 项目和课程都较忙。)
个人分类: 开博议博|9016 次阅读|4 个评论
建议学校开设试婚寝室
moxj 2009-8-4 23:04
---- 道德不仅被用来遵守 如同蚂蚁组成的社会要保证良好的运作必须有许多成员放弃自己的性别、走向变态一样,即使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平等、个性、自由的理想,在逐步壮大的社会里,人类也不得不创造无数苛刻、荒诞、甚至龌龊的行为准则来保证社会的良好运作,同时执着、欣然、也许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同类走向变态。 兰州的夏天虽然比武汉要好过的多,但男女混住的宿舍楼让这里的空气比地大那边连女生进男生楼也要限制的大学气息窝闷了很多。 大概研究所都有这个问题,人数少,只有一幢宿舍楼,男女只有混住。很多分层住了,还是效果不好。没有办法, 学生们早已经进入了生育和交配的年龄,而且有一些学生已经结婚,但这些社会定义不同的学生混住在一起,自己和他人心里都习惯性的产生了隔阂。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因为妻子来宿舍楼看他,他们回到寝室就赶快把门关起来,生怕影响周围的同学, 也怕盛夏里火热的空气离开他们的房间。 另外一个活泼的姑娘和楼里的一个小伙子产生了感情,希望能有独处的时候是非常正常的,但当他们俩去男孩子寝室时路过我另一个兄第的寝室,那时我这哥们不但敞开门流通空气,自己的衣着也很空气流通。姑娘瞧见后脸马上红了,很不好意思的低头走了过去,我兄弟也马上关好门,穿好衣服跑来问我:为什么平时最爱和他开玩笑的姑娘,今天怎么这么尴尬 多么值得高兴和庆祝的事情,结果在这幢楼里住了一年都没有闻到一点喜庆的气味。虽然在地大上学的时候和现在的科学院学生公寓周围都没有见到网络上炒作的日租房之流;倒是新年组织学生相亲、科院博士参加和女生搭讪培训班之类的事情常见报道,小小的兰州分院也要组织光棍节派对这样的活动 就想变态过后的蚂蚁会很正常的工作一样,相当数量的学生都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着。我曾经提议在性退化之前让学生们找天安门广场那样开阔且景色宜人的地点进行性行为;现在看来,即使让大家离开狭小的宿舍,到楼前的花坛边,在我这样好朋友的祝福和歌声中体验他们和心上人的火热激情,都会被所有人当作神智出了问题。 从小就接受共产主义教育的孩子们,在一路考试后,走到科学院博士的时候,终于彻底迷失了什么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教练的指导下开始学着和异性搭讪;在牵挂周围人的寝室里和男(女)朋友秘密幽会 在遥望共产共妻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大骂异族人的性变态 道德不仅被用来遵守。走过骄傲,走过理想,走过困惑,走过解脱的孩子们。〝世界是你们面前那些教授的,也是你们自己的,世界终将还是你们的。〞不要痴迷那个名家在什么 CCTV 之流的地方被人们追捧,你们也跟着鼓掌、躁动。〝一切伪科学都是纸老虎。〞 (后记:社会还存在的时候,无数变态行为都将在长时间里作为常态存在。即使我们面前的诸法都空相了。众多的社会法则也将在首先被遵守的前提下才能不仅被遵守。这篇日记仅回答一部分同学的问题,不能泛泛交流。在当前 信用 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过分的强调自由可能导致 责任 的缺失加重,这些将是一个种族和国家所不能承受的。 另,当前的人口结构及相关观念,甚至房地产市场相关行为可能是作者记录这篇日记的主要原因。 )
个人分类: 未来文明|24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观念和其他:乌鸦型人才和鹦鹉型人才
大毛忽洞 2009-6-3 17:01
观念和其他:乌鸦型人才和鹦鹉型人才 乌鸦是真正的原创型人才, 而鹦鹉却是地地道道的跟踪型人才。 然而现实的人们都喜欢鹦鹉,而不喜欢乌鸦。 鹦鹉的看家本事是学舌和 献媚 , 鹦鹉靠学舌的本事, 赢得了人们的宠爱和奢侈的生活待遇。 学舌也是鹦鹉的本性。 鹦鹉靠学舌的本性,还学会了唱赞歌, 这为鹦鹉的生活锦上添花。 对于创造,鹦鹉基本上是外行; 对于原创,鹦鹉更是外行的外行。 鹦鹉靠学舌的本性,再加上其漂亮的羽毛, 鹦鹉在人们的圈子里,过着受宠不惊的日子。 乌鸦受祖宗的连累,名声始终不太好。 文人的寓言说:乌鸦是愚蠢的,因为它上了狐狸的当。 世俗的思维说:乌鸦是不祥之物,因为它只报丧不报喜。 时髦 Fans 说:乌鸦太丑,浑身黑不溜秋,谁愿意 FAN 它呢! 不得志的诗人,偶尔提到乌鸦, 也是为了衬托自己悲凉。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 老实巴交的乌鸦, 只会报告坏消息, 不会报告好消息。 加拿大科学家以新颖、创意等指数, 对各种鸟类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和评估,结果为: 第一名:乌鸦; 第二名:猎鹰; 第三名:老鹰; 第四名:啄木鸟; 第五名:苍鹭。 鹦鹉与鹌鹑、鹬鹋、鸵鸟等,是一个等级的鸟才。 参考文献: http://www.gcpnews.com/articles/2009-05-26/C1063_38971.html
个人分类: 时评:无刺儿非玫瑰|8556 次阅读|7 个评论
胡子史话小窥
moxj 2008-11-25 16:52
图片来源: http://www.wfnews.com.cn/video/2008-01/16/content_98808.htm (看到这几天的博文点击连 30 都到不了,心里有点失落.再看看后面的留言,好象大部分是认识的人在鼓励我.也许不只失落,因该叫失败吧.不过让我面对失败失去信心基本是不可能的.我在前面景仰各位大侠的时候已经提过,论学识、论才情我都远不及各位,甚至各位的学生,但我相信自己的坚韧会让我陪伴每一位走到最后.虽然这里名字叫科学网,但显然写些博客比赛关注、娱乐爆料才是能吸引大家眼球的. 我本来想建议科学网在做关注排名的时候要在点击量后面乘文章类型系数,保护科技、新思维、和新信息等有较优的机会提供给大家,但考虑选手自身写作范围的差别一直没有敢提. 今天也灵活点,不谈天说地讲故事了,谈谈小料看它如何,唯一遗憾的是不知道把它放自己的哪个栏目里好.) 谈起胡子这个东西还真有说不完的话.古今中外都可以说一点. 我国古代有句话叫: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之不孝 。既然刮胡子是 不孝 之一,可见古代男子留胡子,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大方,和区别两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孝道. 古乐府 《陌上桑》里有句话: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汉书》里称汉高祖 美须髯 。可见汉代自下而上,是以胡子为美的.而且有 曹操 割须代首 后,士卒皆为之震惊这样的事情,可见古人对胡子并不像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割掉不痛不痒,无所谓. 但大家在电影里也常听到一句话:玉树临风赛潘安,一朵梨花压海棠.可见有的时候小白脸更受欢迎.(潘安是没有胡子的) 至于胡子的形状,由于我国古代较早时候的画像,和其它艺术作品中都是上翘,元朝以后变下拖了.所以 鲁迅 先生认为下拖式胡子是蒙古人征服中国后带来的。但也有其它争论,不过胡子长太长了当然会下拖.以我个人毛发的硬度来衡量,半年之内胡子是会保持它自然形状的:脸上的胡子向上、向后长,下巴的向后长.虽然我长这么大只买过一次梳子,就是为胡子买的,不过基本没有用,照片上的样子一般是自然成型的.半年以后需要打理了,可以刮掉. 鲁迅 先生的胡子是 一 字形的,因为有国粹家认为上翘的洋人的胡子.所以他搞个不上不下. 不过现代的胡子在中国已经不同于以前的的文化了.胡子和精英们的形象已经极不合拍.而只是娱乐剧里面,邋遢和走霉运男人的标志.如果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留胡子.那一般是标榜自己为艺术人士了.当然也有些大师也不屑这些. 我留胡子当然不是标榜什么艺术或是男性.对人的性别我是不在意的.比喻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女性把乳房搞到很大,我看这是奴化自己,不合适进化潮流的.学了点生物知识的人都知道皮肤表层的细小毛发有很多有益的作用,你都刮掉,胳膊自然难受.所以在炎热的环境或寒冷的冬天,我尝试刮掉胡子,同时也刮掉了这些细小毛发,身体是非常难受的. 既然我进化的没有别人好.就不要苛求什么比别人好的形象.坦白的把我的形象放在头像里.吓跑不少网友也没什么.毕竟做人坦然是很重要的. 说完国内,再看看国外.( 如下引自新华网,包括图片 ) 埃及法老的人造胡子体现了他们的身份。波斯君主也喜欢蓄浓密卷曲的胡子,并用指甲花精心染过,香气扑鼻。胡子同样是睿智和满腹经纶的标志。在古希腊,从人们所蓄胡子的形状,可以判断出他们是哪一个哲学学派的拥趸。有时胡子甚至遮住了人脸,难怪古人会打趣说:我看到了胡子,但却看不见哲学家本人。 彼得大帝登上王位之前,蓄大胡子意味着对俄罗斯悠久文化和习俗的尊重,并且能将俄罗斯人与拉丁人、东正教徒与天主教徒区分开来。伊凡雷帝时代,教会要给剪短和剃掉胡子者定罪。所以当时的俄罗斯男子个个都是美髯公。 政府第一次拿胡子开刀是在 1705 年。彼得大帝要求国民剃须,并向那些拒不从命者每年征收蓄须税。据当时的典籍记载,税额在 30 至 100 卢布不等,这是来源稳定的税种。看来,忤逆王意者大有人在。按时足额缴纳者可以拿到一枚正面印有胡子图案的铜章。而彼得大帝在 1722 年的改革改变了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改革的措施之一便是引进轻便的外国服装、参加舞会、推行剃掉胡须及其他欧洲习俗。 在亚历山大三世 1881 年登基后,人们才重获蓄须自由。沙皇带头蓄须,以示对传统的尊重。 圣彼得堡艺术家团体的著名人士沙金是此次展览的坚定支持者。他说:我个人不打算抛弃蓄了多年的胡子,毕竟这是从事艺术的男子的标志,也是我们圣彼得堡艺术家团体成员的特征。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50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研究中的观念问题
考槃在涧 2008-11-24 11:20
为了完成二傻交待的任务写超越数,我买了两本书:《不可思议的 e 》和《说不尽的 》,大家知道欧拉公式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e 2 i =1 。在《不可思议的 e 》一书的第一章写着汤姆逊的一句话: 在能够对科学做出贡献的所有因素中,观念 的冲破是最伟大的。 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在网上搜索这句话,扯出萝卜带出泥地找到了这篇文章: --------------------------------------------------------- 科学:无言大美摄魂震魄 科学的观念变革美   诺贝尔奖是从 1901 年开始颁发的。 100 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往往是一些对传统观念说 不 的人,而且用实践证明自己说得对,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在科学转折关头总是 独辟蹊径 。他们往往是 特立独行 ,他们决不 随波逐流 。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伦琴有一句名言: 我喜欢离开人们常走的小路,而走荆棘丛生的山路。如果我迷失了,不要在大道上找我!   对传统科学观念说 不 ,就是 逆向思维 ,就是 打破常规 。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与常人看法迥异,往往被蔑称 疯子 。 2004 年是达利诞生 100 周年,达利曾经笑谈 疯子 : 我跟疯子的唯一区别是,我还没疯。 。汤姆生指出观念转变对科学革命具有根本意义: 在能够对科学做出贡献的所有因素中,观念的冲破是最伟大的。   爱因斯坦认为: 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是逻辑的。 科学家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又要有敏锐的直觉、灵感,这样才能抓住科学革命的机遇;科学家既要拥有知识,又要有洞察力,这样才能认识研究中出现的意外事件的意义;科学家既要有理解力,又要有想象力,能够想象世界怎样运转,能够提出假设、创造理论;科学家还要有勇气、有胆识,敢于坚持违反传统观念的正确的新观念。可以看出,观念变革带给人们的,是科学的精神美、胆识美、智慧美、创造美、奇异美。 ------------------------------------------------------------------------------------------ 有一点文章里没说,观念的突破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尊重与继承上。只是大多数时候,知识和观念是没办法分开的。既然分不开,干脆就不分开,历史总是公正的评判者,至少在学术领域一定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可以指责对方的观念错了,但最终的法官永远是历史。 大家都熟悉爱因斯坦的上帝不 掷骰子 ,其实玻尔也有同样精彩的话。爱因斯坦说,亲爱的玻尔,上帝不 掷骰子 !玻尔立马说,爱因斯坦,请不要指导上帝该如何工作!这真是精彩绝伦的对话,也反映了两人不同的学术观念。爱因斯坦一直信奉物理学中的上帝是简洁而确定的,因此不 掷骰子 ;而玻尔语带讥讽,,上帝的意旨是不确定的,至少不是人能够指定的。 两种不同的观念交锋也带来了大名鼎鼎的光子盒试验和 ERP 佯谬 ,留给我们回味不尽的思考空间。很多人为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感到遗憾,其实这也证明了即使那些绝顶聪明成就卓著而又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同样会有观念上的偏差,反倒可以警醒后人。 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找案例,我们在学术领域可以发现太多太多这样的观念之争。当两个同等聪明的人一起争论时,决定对错的往往是他们的观念,只不过争论双方很难自知罢了。 其实在国家管理中观念也至关重要。纵览百年来中国历史,两个观念的突破是最重要的:一是农村包围城市,一是改革开放。前者保证革命胜利,后者让中国真正敞开国门和重视经济。 我相信毛泽东时代,知识、见识同毛泽东不相上下的大有人在;邓小平时代多半如此。为什么他们做出了这些决策而不是别人,恐怕不是学识问题。所以邓小平提得最多的就是解放思想,其实也就是在呼吁解放观念。 观念的改变,不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颠覆,恰恰是对已有知识的继承和进化。当然,每个人都有权质疑他人的观念,也有权抱定自己的观念,所以我们都不是法官。也幸好我们都不是法官:一个人或一群谮越历史成为法官本身就是对知识体系的颠覆。 也许,当一个人还是学生的时候,他的知识决定了他的观念;而当一个人可以教导他人了,他的观念决定了他的知识。我向来对那些功成名就而又虚怀淡定的人充满敬仰,因为我深知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也正是如此,我从来不觉得肉食者鄙,我只不过和他们抱有不同的观念,并把自己的观念摆在历史面前,请他来评判。 我深信:在怀疑别人之前,永远要先怀疑自己。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观念? 百度百科 观念 这个解释不见得合理,仅供参考 科学:无言大美摄魂震魄 (节选自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试验室,作者不详) 爱因斯坦对玻尔,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交锋
个人分类: 求道|3789 次阅读|8 个评论
“劝返”:执法上的偏颇,观念上的迷失
liuyuping 2008-11-14 23:42
劝返:执法上的偏颇,观念上的迷失 就在上海市卢湾区副区长忻伟明在本月初悄然回国时,几乎同一时期出国考察的温州市鹿城区委书记杨湘洪仍然滞留在海外,不知所踪。针对越来越多的官员出走现象,最高人民检察院探索出了劝返模式,而这一新模式在国内引起了民众的争议 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外逃官员劝返模式引争议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8-11/13/content_10351822.htm    狡兔三窟,中国的贪官对此深谙其道,他们在台上风光八面、疯狂地利用权力大肆敛财时,早想好了退路,把钱财、家属甚至情人都悄然转移到国外,自己在国内 裸泳,一旦风吹草动或东窗事发,就溜之大吉。 贪官可恨,卷款潜逃国外更可恨。所以老百姓都觉得,就算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这些蛀虫抓回来绳之以法。逃到国外的贪官一般采用引渡、遣返的方式,将其抓回国。但这种方式,也正如最高检人士所说,不仅时间漫长,而且成功率也不高。 如今有关部门 创造 了对于 外逃 官员的 劝返 模式, 采用两种方式劝返,承诺保留原职级或减刑。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今年以来已劝返外逃贪官 7 人。 2007 年的胡星(云南省原交通厅副厅长)、今年的于兵(北京市公安局网监处原处长)和 忻伟明 ( 上海市卢湾区 原 副区长 ) 等人回国接受调查,成为宣传劝返模式的典型案例。 虽然这种劝返方式有些效果,但不少专家和网友却认为有损害法律严肃性之嫌: 外逃官员劝返突破法律界限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当今中国是法大还是组织权力大?与外逃官员谈判并承诺条件是谁给的权力? 如今成千上万的贪官能顺利地潜逃国外,正说明我们的监管出现了问题。现在费工夫劝返这些贪官,有关部门早干嘛去了 ? 不从建立健全事前监督机制出发, 不从建设法治国家、规范法律秩序、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入手,不从贪官在腐败、作风问题上的蛛丝马迹去寻找犯罪证据,不从官员裸泳现象去查找根源,不加强对官员外出考察和身份护照的监管审批管理, 劝返只能是 高投入、低回报的 事后诸葛 亮招数。 对于为数众多的外逃贪官人群,今年成功劝返的 7 例,所占比例也实在是不可言高。同时,这种网开一面的作法,恐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原则相抵触,还可能 会形成一种误导,让后来者产生侥幸心理,导致更多贪官以身试法。 人民和国家的财富已被外逃贪官挥霍,办案人员还要花费纳税人的钱、用优惠待遇去劝返贪官, 于情、于理、于法,均难以自圆其说 。怎么对待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就难以见到如此的苦口婆心?在一些受群众和舆论关注的涉民案件,又有几次宽大处理?而把这类涉官案件的处理方式与结果, 当成了 政绩 来宣扬,显示出现实中执法上的一种偏颇,更显示出几千年来弥漫中国的社会治理观念的一种迷失 图片URL : http://cpc.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3/28/F200703281651172370228897.jpg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16 次阅读|2 个评论
“劝返”:执法上的偏颇,观念上的迷失
刘玉平 2008-11-14 11:06
劝返:执法上的偏颇,观念上的迷失 就在上海市卢湾区副区长忻伟明在本月初悄然回国时,几乎同一时期出国考察的温州市鹿城区委书记杨湘洪仍然滞留在海外,不知所踪。针对越来越多的官员出走现象,最高人民检察院探索出了劝返模式,而这一新模式在国内引起了民众的争议 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外逃官员劝返模式引争议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8-11/13/content_10351822.htm    狡兔三窟,中国的贪官对此深谙其道,他们在台上风光八面、疯狂地利用权力大肆敛财时,早想好了退路,把钱财、家属甚至情人都悄然转移到国外,自己在国内 裸泳,一旦风吹草动或东窗事发,就溜之大吉。 贪官可恨,卷款潜逃国外更可恨。所以老百姓都觉得,就算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这些蛀虫抓回来绳之以法。逃到国外的贪官一般采用引渡、遣返的方式,将其抓回国。但这种方式,也正如最高检人士所说,不仅时间漫长,而且成功率也不高。 如今有关部门 创造 了对于 外逃 官员的 劝返 模式, 采用两种方式劝返,承诺保留原职级或减刑。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今年以来已劝返外逃贪官 7 人。 2007 年的胡星(云南省原交通厅副厅长)、今年的于兵(北京市公安局网监处原处长)和 忻伟明 ( 上海市卢湾区 原 副区长 ) 等人回国接受调查,成为宣传劝返模式的典型案例。 虽然这种劝返方式有些效果,但不少专家和网友却认为有损害法律严肃性之嫌: 外逃官员劝返突破法律界限的法理依据是什么?当今中国是法大还是组织权力大?与外逃官员谈判并承诺条件是谁给的权力? 如今成千上万的贪官能顺利地潜逃国外,正说明我们的监管出现了问题。现在费工夫劝返这些贪官,有关部门早干嘛去了 ? 不从建立健全事前监督机制出发, 不从建设法治国家、规范法律秩序、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入手,不从贪官在腐败、作风问题上的蛛丝马迹去寻找犯罪证据,不从官员裸泳现象去查找根源,不加强对官员外出考察和身份护照的监管审批管理, 劝返只能是 高投入、低回报的 事后诸葛 亮招数。 对于为数众多的外逃贪官人群,今年成功劝返的 7 例,所占比例也实在是不可言高。同时,这种网开一面的作法,恐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原则相抵触,还可能 会形成一种误导,让后来者产生侥幸心理,导致更多贪官以身试法。 人民和国家的财富已被外逃贪官挥霍,办案人员还要花费纳税人的钱、用优惠待遇去劝返贪官, 于情、于理、于法,均难以自圆其说 。怎么对待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就难以见到如此的苦口婆心?在一些受群众和舆论关注的涉民案件,又有几次宽大处理?而把这类涉官案件的处理方式与结果, 当成了 政绩 来宣扬,显示出现实中执法上的一种偏颇,更显示出几千年来弥漫中国的社会治理观念的一种迷失 图片URL : http://cpc.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3/28/F200703281651172370228897.jpg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4253 次阅读|11 个评论
静夜狂思-(28)-理性-情绪-科学家-观念
考槃在涧 2008-8-15 22:36
-------------------------------------------- 全中国人都在说理性,每当遇到观点和自己不一致时就指责人家不理性。真正知道什么是理性的还真没几个。 成天把理性挂嘴上的,恐怕没几个真正理性。 人们以为理性只体现在分析问题时,其实理性首先体现在关注问题时。当你关注一个非理性问题时,就已经是不理性了,以后怎么分析都是不理性。 大家总以为说出个一二三四五就是理性,其实你在关注某些事时本身就已经带了情绪。你要是不带情绪,你就根本不会去关注这些问题。 人们以为理性分析就是不带情绪,其实不带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情绪。情绪和理性是不矛盾的。有情绪同样可以理性分析,而没有情绪同样可能非理性分析。 有情绪的理性是伪理性,还不如有理性的情绪来得更理性,更真实。 -------------------------------------------- 中国人麻木得连愤怒都没有了,反而认为麻木是理性,何其怪哉? 不要责怪人家不冷静。那只不过是针没扎在你心尖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最柔软的一块地方,你的不见得就比人家的更合理。(声援王鸿飞骂娘) 当你为人家的愤怒而感到滑稽时,人家同样也会为你的愤怒感到滑稽。 不要随便说人家冲动,除非你真能在别人砍断你手时哼都不哼一声。 如果你不能在别人愤怒时感同身受,那么当你愤怒时就肯定会孤独一支。 我不会在别人愤怒时要他冷静,那样只会让他认为你不理解他,甚至让他更愤怒。我只会告诉他,是的,这件事太糟糕了,换了我会更加暴跳如雷。 用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心态审视别人的痛苦,你真以为你是上帝?劝慰别人的最好方式不是像家长一样告诉他应该怎么着怎么着,首先和他共鸣,共情! 不少人习惯先发现别人的不妥和缺陷,然后横加指责。其实人在任何时候首先需要的都是鼓励和相互扶持。如果你真要扔给人家一块砖头,我建议你还是先给一颗糖好些。 -------------------------------------------- 我总认为科学家应该是一个国家里最本真、最远离名利的成年人。当一个国家的科学界竟然和政界一样的黑暗时,我不知道凭什么要我相信这个国家的希望会在少数几个精英手里? 科学家不是不可以获得名利,但是科学家最好是通过他的学识和贡献获得名利,而不是通过名利获得学识和贡献;更不应该把学识当成获得名利的跳板。 不少中国的科学家错误认为,他能把科学做好,也能把管理做好。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参杂着政治的管理。更多的时候,管理不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天赋。回归学术本身吧,你们大都不是做管理的料。 我们要把优秀人才和大师级的人物分开。吸引优秀人才靠的是待遇和条件,这是合理的。如果一个优秀人才比较在意待遇的话,我可以肯定他还不是大师。 优秀人才也好,大师也好,都不能救中国学术界。如果能的话,起码需要一万个大师。 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如此热衷讨论、阅读关于诺贝尔奖的话题,关注学术本身吧。难道,一年关注一次诺贝尔奖还不够么?而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难道学术不应该是天天、时刻都关注的么?我宁愿看一篇科普文章甚至娱乐文章,也不愿意在诺贝尔这屁事上花半点脑子。功夫做到了,自然就拿到了。我们拿不到原因非常简单:我们在学术本身花的功夫太少太少了。 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要把博客搞成名利场。要么你用严肃、学术的心态去写博读博,要么你用娱乐的心态去写博读博,把博客搞成官场,太不智了,那样你真的会一无所获。 人皆可以为恶,独我不可以为恶。人为恶获暴利且逃过惩罚,那且由得他;若因他人为恶不罪而为恶,不但同样是恶,还是更恶,是恶上加恶,因为还要加上盲从之恶,更要加上不坚定之恶。 科学家不应该过分抱怨体制和环境。环境的恶化每个人都有责任。当你抱怨环境的时候,你的着眼点已经不在学术上了。 个人智慧只会在哲学和科学领域高于群体智慧,在管理和解决具体问题领域,个人智慧始终比不上群体智慧。中国人太迷信个人智慧了。一个领导,国家的也好,企业的也好,做科学的也好,如果没有一个下属比他更聪明,就不能算是一个好领导。 -------------------------------------------- 高手从来只和自己比。要战胜别人,先战胜自己。我不会整天盯着别人有了什么称号,拿到什么经费,发了多少文章,我只会问自己,我的领域的问题想明白了么? 如果你没有学会思考,做再多实验发再多论文都是垃圾。 只有在阴暗里生活的人,看到的才会都是阴暗。生活在阳光里的人,偶尔看到阴暗也当它只是树荫。 那些习惯于把人家的行为扣上大帽子的人,那些习惯用阴暗心理揣度别人的人,你们生活在哪里? -------------------------------------------- 我们总认为解决问题很困难,其实解决问题本身都是很容易的事情。真正难解决的,是人的固执、偏见和狭隘。 大多数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大多数人甚至连戒的念头都没有动过。真正影响你戒烟的,不是戒烟的难度,而是你是不是真的想戒烟?当你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戒烟的重要性时,你总有借口打破你给自己制订的任何严密的戒烟计划。 改变观念要比建立一个好制度更重要。当观念还不具备时,任何制度都会被阳奉阴违,直至被利用。 如果讨论制度本身有助于改变观念,甚好;如果讨论制度本身无助于改变观念,就不要多谈。 无论多好的制度,总会有漏洞;无论多好的制度,总会面临例外。人们面对制度漏洞的自我克制,是一个社会成熟的表现;人们面对制度例外的大度淡定,是一个社会宽容的表现。如果科学家都不能在制度漏洞面前自我克制,都不能在制度例外面前宽厚大度,整个社会一定幼稚得不能再幼稚。 所谓解放思想,说到底就是改变观念。 解放思想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不要被旧思想束缚,一层是让新思想进来。
个人分类: 哲思|4776 次阅读|17 个评论
孔夫子与埃及艳后
jlpemail 2008-3-7 14:04
当年观看奥斯卡获奖影片 埃及艳后 时曾经为一个细节迷惑不解。就是克丽奥佩特拉在外出巡幸时,总是喜欢斜躺在一张多个奴仆贵手高抬的巨型床铺上,她倾斜着身体,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后来从阅读得知,敢情,人家这不是累了,而是要的派头! 从家具包括座椅的角度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这篇材料的初衷。材料说,我们中国的椅子,包括当年皇帝老的龙椅,不是为舒服而设计的;而是为难受设计的。只要坐上去,就不能随便动弹,就必须端正地、拘谨地、僵硬地挺立着。据说这种设计符合孔夫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可惜,克丽奥佩特拉不认识孔夫子,所以出现以下的戏剧性场面是符合情理的: 看到衣着华丽、明艳但无法遮蔽躯体的克丽奥佩特拉,孔夫子几乎晕倒,幸好被徒弟扶正了。 孔夫子:小姐,你怎么能这样穿着,这样打扮,这样歪在床上,大大咧咧地出来了,成什么体统?!(夫子教训徒弟惯了,很不客气。) 克丽奥佩特拉:(晃动了一下床铺,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夫子觉得十分刺耳),哎,从哪里冒出这个不识相的老头子?什么眼神?没看见我儿子都这么高了?你算那根山东大葱?我穿什么,戴什么,关你何事?再仔细瞧瞧,这叫龙庭宝座,不光你们臭男人能坐!龙庭宝座!叫什么床?土老冒一个! 孔夫子(胡子几乎成四十五度角,向上):你,你,你,真真气杀我也 .. 克丽奥佩特拉:活该,谁叫你多嘴哩! 孔夫子,万幸,不会遭遇埃及艳后。可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会消失;从各自的观点看,都可能认为对方是不可思仪的。 但是,世界本来就是万花筒;百花齐放才是春天。文化、思想也是一样,以一种强大的文化,围剿异己文化,其实是很愚昧的。生物有多样性的必要,文化、传统也同样有。 孔夫子和埃及艳后不过是个极端的例子。 他们不会以本文的方式见面;但会以其他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东西方文化也罢,不同的宗教文化也罢,同一文化背景下的男女也罢。那种戏剧性的场面总会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现实中的好戏连台,经久不衰,只要观众意识到就乐趣无限! 不同的文化共存,可以共同繁荣;互相剿灭,只能两败俱伤。 -------------------- 参考文献如下: http://www.cnave.com/productdetail.php?pid=103126 古埃及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一个神秘的国度孕育着这样一名传奇女子 埃及艳后 克丽奥佩特拉(伊丽莎白泰勒饰)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传说中的 埃及艳后 高贵、美艳、风情万种,是男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当时罗马帝国的帝王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克丽奥佩特拉也善于利用自己的美貌与智慧,带着她的政治野心周旋于男人们的情爱之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增强势力,她与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联姻,从而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凯撒死后,克丽奥佩特又与马克 安东尼展开了狂风骤雨的爱情,最后因为马克 安东尼战败阵亡,克丽奥佩特拉感到生无可恋,宁为玉碎不作瓦全选择了蛇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传说在古埃及这是一种高贵的死法,死的时候克丽佩特拉不改艳后的美誉,披上极其华贵的服饰,在待女的陪葬下,优雅地离开人世。
个人分类: 思维秀场|3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