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火场逃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年后说说阜新大火
热度 2 fpe 2014-11-19 08:19
20年后说说阜新大火 山东寿光大火过去两天了,火灾原因还没有出来,很多人以为消防很简单,碰到这种难题,才能凸显消防的专业特征,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是不能很快找到原因的,而国内的非职业化消防制度是不让人长时间积累的,这就火场调查工作带来勇气和经验的两难困境。为了避免发生扯淡行为,这里我来说一说 20年前的阜新大火,如果你看懂了阜新大火,寿光大火似乎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到处是常识,事事很简单,那为什么还会死人呢?阜新艺苑歌舞厅大火是一次典型的室内火灾,发生在千岛湖惨案4个月之后,克拉玛依大火的11天之前,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和克火相比,阜新大火没有‘让领导先走’之类的说法和困扰,没有道德问题的拖累,所以相关的认识研究可以进行得比较彻底。现重温阜新大火的逃生路线,对于认识火场逃生问题有帮助。 1. 火灾经过 根据辽宁省政府调查处理报告的说法, 1994年11月27日13时20分左右,吴志国(男,18岁,阜新市化工技校学生)在舞厅3号雅间内给邢胜利(男,17岁,市玻璃制品厂工人)等人散发香烟,邢胜利坐在角沙发顶部,用卷着的报纸燃火点烟,随手将未熄灭的报纸扔进所坐沙发的破损洞里,致使角沙发起火,而后,邢胜利和陈福生(男,18岁,待业青年)把起火沙发两侧的沙发拉出,又跑到吧台拿来汽水灭火,用脚踩火,未能扑灭,进而火势蔓延,火焰窜出了3号雅间,将舞厅墙壁悬挂的装饰布点燃,火势迅速扩大。当火焰窜出3号雅间,迅速蔓延时,人们一起拥到北门逃生,由于门窄拥挤且有5级台阶,有的人又返到南安全门(安全门平时上栓挂锁,很少有人知道)。在舞厅的304人中除逃生的幸存者71名外,其余233人不同程度一氧化碳中毒,无力逃离火场,导致大规模烟气中毒,丧失了逃生的能力。不久,火场建筑的迅速坍塌,导致死亡率极高。 另一说法是, 13时28分左右,该舞厅三号雅间起火。舞厅承包人王文忠听说着火后,跑进舞池,看到是三号雅间西南角从下往上着有l米多高火焰,返身跑到寄存处提起1具干粉灭火器,扑救无效后报警。所以,报警时间有为救火而造成的延误在里面,关键是当事人看不出火场危险的燃料的危险性,所以发生一系列错误是可以理解的结果了。 2.损失原因 大量可燃装饰材料使火灾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装修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廉价的易燃材料。艺苑歌舞厅总建筑面积 280平方米,1994年5月进行室内装修时,主体大厅235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吊顶采用木龙骨,可燃胶合板贴壁纸,墙壁使用棉丙胶织布装饰。附属建筑(雅间)45平方米属简易压式装修,采用可燃胶合板吊顶,四周墙壁悬挂化纤装饰布(棉丙胶织布),燃烧速度快,燃烧时产生大量有毒烟雾,并形成带火的熔滴,致使起火后火势迅速蔓延。这是火场发生的燃料背景,这些化纤装饰布是造成悲剧的最主要原因。经专家验证,只需10.9秒即蔓延至棚顶。吊顶为三合板,燃烧速度甚快,5分钟能达对面墙的边缘。地面靠墙可燃物(80余个人造革面,内垫聚氨酯泡沫沙发)及墙面下部装修被上面掉落的火先后引燃,从而会形成立体燃烧,进入猛烈阶段。 据报,消防部门在 13时37分接到报警电话,42分,消防队员到达火场,当时已经火势猛烈(可能已经达到轰燃状态),灭火过程1个小时(太长,有灭火能力不足的因素在里面),14时30分大火彻底扑灭(因为燃料烧光了)。 3.死亡原因 该歌舞厅于歌舞厅是排练厅改造,原有的高度是 7米(按照汉武帝的观点,高屋有助于防火,因为烟气主要汇聚在屋顶,屋顶高烟气对下层燃料的辐射强度低,所以更安全),南北墙上方距地面3.5m高处有12个窗户全被封在吊顶之上。这样,可用于排烟的窗户在改造后不能发挥排烟效果,所以室内的存活条件急剧恶化,这是造成死亡率高的关键之一。 另外,空中立体布置的彩带也是造成火焰空中蔓延的致命要素。既然是彩带,就是热薄型( thermally thin),意思是传热不需要时间,即古代“蓦地烧天摹地空”。由于固体燃料的预热需要时间,燃料变薄以后,比表面积增加,就没有预热燃料的需要,因此点火加速进行。1940年节奏俱乐部火灾(Rhythm club fire)中有209人被烧死(中毒),关键就是舞厅布置了很多Spanish Moss(一种干燥的装饰性植物),结果一点就着,和1977年新疆伊犁大火中的花圈着火性质极为类似。 图 1,1940 年 4 月 29 日的节奏俱乐部大火,死亡 209 人,全部是非裔美国人,所以后世不敢研究这一问题,怕政治问题。 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使人失去逃离能力。由于上述可燃物燃烧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烟粒子等充满大厅空间,使能见度降低,并且人员不能正常呼吸。对人体危害致死的成份是一氧化碳,当一氧化碳含量达到 1%时,吸气数次人便失去知觉,经一二分钟就可致人中毒死亡。舞厅总体积约为1500立方米,只需15立方米一氧化碳就达到了人的致死量(这种说法不够科学,致死有时间长短的因素在里面)。据估算,火焰从3号雅间窜出(表明火灾失控)后的3至5分钟内,在舞厅内的人发生烟气中毒而丧失逃生能力。辽宁省公安厅刑技人员对其中6具尸体的血样进行抽样化验,均含有一氧化碳,表明现场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氧化碳中毒。建筑坍塌或中毒昏迷都会造成无法逃生的局面。事实上,在笔者印象中,除了克拉玛依大火的踩死比例比较高,大部分火场的死者都是因为没有采取自救措施,烟气中毒而死。一般认为火场伤亡的80%是中毒,大部分情况下100%是中毒。 4.逃生问题 逃生门有两个,北门朝大街,原来是后门,比较狭窄,仅 0.8米宽,改造后作为歌舞厅的主要入口(方便外部观众的行动,方便管理,但不方便逃生)。其内外门口各有一个5步和6步的台阶疏散安全门宽,门前用布帘遮挡(不易察觉)。南门双开,是主要的逃生通道,但当时上锁,是女主人李革新逃生前把门打开。由于人们都是从入口(北门)进来的,因此大家都指望从入口逃生,原路返回是所有群体伤亡的通病,也是人群行为学和逃生学的最大挑战。 阜新大火为人谈论最多的是所谓的过量人群。从逃生容量来判断,按照每百人使用 0.65米逃生宽度(聚会场所,如电影院,的开门逃生容量的要求),当时的容量为有效宽度(两边各减去0.15米)除以0.65(每百人0.65米),则南北两门的总逃生容量是308人,因此逃生容量是足够的,关键是没有用上。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发生群体恐慌,导致群体踩踏,在北门出堆积的人体有100多人,1.5米高的人墙是拥塞踩踏淤积的人体,这是逃生不畅的关键。按照消防常识,聚会场所应当设立两个以上的距离足够远的逃生门,所以当一处发生拥塞应当到别处找机会。当时火灾发展迅猛,人为断电造成逃生在黑暗中进行(也是女主人李革新所为),造成群体恐慌,群体恐慌的人群无法接受外来的信息,大家都专注于从原来进入的入口逃生,这是群体伤亡的关键。 如果南北门都打开,如果正常通过,大约 2分钟可以全部逃生。但北门只有0.8米宽,且有5级台阶(高度差接近1米),人多在台阶上摔倒,或者在窄门卡住(所谓的arch现象)。南门虽有1.8米宽,且有5级台阶,可着火前此门上栓挂锁,后来女主人李革新逃生前把门打开,但由于人群极度恐慌,没有及时发现,导致仅从南门逃生6人(其逃生容量是(1.8-0.3)/0.0065=231人),其余都是从北门逃生(有65人),包括20位伤者。 阜新大火逃生过程的两大致命错误都是女主人李革新造成的,开锁延误和人为停电(后者是李革新接受到的消防培训内容,有其内在的考量)。当时的人群缺乏自救常识也是关键的因素。主要受害者是年轻人,年轻人缺乏常识,容易恐慌,在火势和停电的双重作用下,群体恐慌迅速发展,逃生决策发生重大偏差,导致重大伤亡的悲剧性结果。聚会场所冗余配置出口,太平门尽可能远地布置,这是逃生的常识。保护口鼻,自救可作镇定防恐用;蓦然回首,安全就在烟雾缭绕处。有道是,火灾迅猛有原因,燃料堆积布置危。出口障碍易拥塞,原路返回招风险。 图 2.阜新艺苑歌舞厅大火逃生线路(根据有关的说明文字绘制)。 不知道读者看了上面的分析有什么感想?第一,火场停电是我国的消防培训内容,是鼓励的做法(比如深圳舞王大火,也是主动停电引发恐慌造成),却带来了严重的恐慌和群死群伤的伤亡问题;第二,锁大门,开侧门是群体场合的常见做法,很少有人提出异议,包括我们的消防部门也都视而不见,这是全社会的安全意识问题,是体制问题,与当事人何干?第三,阜新大火的处理方式,是千岛湖惨案的延续,难道对 11天之后的克拉玛依大火一点影响也没有?当事人不过是在执行全社会教会他的应对办法而已。我们把当事人判刑了,一点也没有改善全社会的安全意识,这是鼓吹人祸论和问责制的恶果。只要有人被判刑,一定有真相不能见光,这是火场事故的通病。而中国文化逢灾必判刑,则是我们无法得到经验和教训的关键性文化障碍了。如果不判刑,我们消防工作者可以把问题的古今中外前因后果研究得清清楚楚,如果要判刑,我们就这也不敢说,那也不敢说,只好说舆论希望得到的结果了。问题在于舆论不觉得自己有问题,总是用道德观来挤兑真相,让我们无可奈何。这是文化问题,与消防认识是关系不大的。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12023 次阅读|4 个评论
看大火中的女孩
fpe 2010-11-23 06:23
看大火中的女孩 加拿大多伦多 11 月 1 日发生的民居二级火灾,火场鉴定也差不多了,追悼会也开过了,似乎早已是尘埃落定了。然而有一个疑问困扰大家,那就是为什么会死人? 事发于 周六 中午,警方对 2 名年轻力壮的大学女生 ,为何于 中午时分的火灾 中竟未能逃出感到奇怪 ,笔者从《火场人类行为学》角度来认识这一灾难,对校园逃生常识教育或许有些启发意义。 为什么会死人?笔者认定的原因是不敢穿烟逃生。对于火场烟气对逃生过程的影响,日本学者 Tadahisa Jin 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他的结论是烟气的浓度对逃生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特别是烟气的热度会导致人群恐慌。受害人的恐慌程度取决于他对建筑环境的熟悉程度,处于不熟悉环境的逃生者,即使对淡淡的烟气也会发生情绪上的不稳定。这一次死者唐盈虽然是位于地下室,但她相当于是屋主,不应该不熟悉地形,所以是缺乏逃生常识导致不敢穿烟逃生,这是逃生教育的不足。女生胆子小,这不是理由,胆小的女生如果意识到危害,也会胆子大的,这是狗急跳墙,孤注一掷。当然,如果没有保护好口鼻,在烟气中走不了几步,两权相较取其轻,我们只能说尽可能认识到危险,保护好口鼻,然后猛冲。 妹妹你大胆地穿烟走哇,护好口,不回头,逃生门,在前头。 为什么蔓延快?根据火场调查的结果,是烟头造成的火灾,初始燃料是床垫,很可能房间里没有人,因此火势一旦被发现,早已充满整个房间。通常报警器安装在走道上,卧室不要求安装(公寓除外)。火势被发现以后的初期反应也很重要,报警?灭火?逃生?没有定律,依据情况来判断,这里显然是逃生第一。多伦多寒冷,天寒物燥,容易蔓延。那位逃生者(关源杰),多次进出火场,相当于给火场送风,助长了火势的蔓延。而且他烧伤如此严重,肯定是不懂得报警的重要性,在火场试图救人或救火,反而葬送了他人的性命和自己的健康。我看他在后来的表现非常离谱,也许是恐慌,光想着救人(耽误报警),没有采取保护手段,甚至没有想起别人的帮助。还是年轻啊,慌了手脚,丧失了理智。 从家人不愿泄漏身份这一点来看,那位神秘的第三者可能是抽烟的人,不过斯人已逝,不必再深究她的责任了。 虽然当事人目前在加拿大接受教育,他们的逃生常识却是中国的,兰州的。在自家的环境中不能逃生,确实是需要查考他们的逃生常识的。当我们批评范美忠,表扬谭千秋的时候,是否想到过逃生教育的目标呢?一切救不了人的救人道德都是虚假的、有害的。 老实说,我也没有经过系统的逃生教育,我在网上的胡言乱语都是从我的专业和我的理论中推导出来的,纯属无师自通。为什么现在的人需要逃生教育了呢?因为燃料更多了(火场风险高),建筑更复杂了(火场逃生困),全家一根苗了(火场代价大),这些都是我们当年所无法想象的,因此我的老师也没有预料到今天的变化,不可能给我们相应的逃生常识。对此,我希望自己的看法能够让有关方面重视起来,逃生教育校园始! 关于出国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看个人的潜力,有潜质的人,想办法开辟自己的空间,没有潜质的人,赶鸭子上架,急不得。然而,适应国外还是越早越好,教育不是为了一点知识,而是在和同辈的成长中学到有益的人生经验。然而,虚空的虚空,不懂安全常识,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道是,中午时分一场火,三家悲哀叹息多;逃生教育娃娃始,不懂逃生一场空。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634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何火场逃不了?
fpe 2010-11-20 01:58
为何火场逃不了? 科普讲求时效,民众对安全的注意力,比兔子跑得还要快。这里趁热打铁,说说为何火场逃不了的问题。随便说说,没有仔细验证数据,欢迎批评指正,切磋才能提高嘛。 我国火场伤亡高,这是有目可睹的,其深层原因当然是民众缺乏安全常识,不懂保护自己, BlahBlahBlah ,对此可能很多人比我认识深刻,这里略过不提。人人都懂逃生,外面的逃生常识如烟似海,我也无法说对方的观点不正确,只能针对这一次上海高层大火的伤亡率,谈一谈自己对逃生过程的消防认识,千万不要过度引申,书生说话最怕别人误解。 1. 节能建筑与防火 这 一次很多人指责节能减排,认为节能改造是罪魁祸首,这是可怕的错误认识。科技部对节能减排的一项认识是随手关灯,就是把不用能当作节能了,非常低级粗浅的错误,以为这样做就可能让同样低水平的民众理解,这是令人诧异的局面。用能是为了舒适,舒适才是以人为本的目标。如果节能的效果是降低舒适程度,那么以人 为本的基本出发点就违反了,这种认识是非常荒谬的。头痛医头,这种观念对节能减排的规划是非常有害的。 这 里我需要指出的是,节能不仅仅是添加保温材料,还有门窗的漏风问题,后者是上海高层大火得以失控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的大门都能够坚持半个小时,火势不会蔓延那么快。那么,是受害者没有关门么?肯定不是,受害者对自家的财物比眼珠还关心,肯定要关门的。那么为什么蔓延快,因为大门漏风,这是火焰快速蔓延, 火场烟气纵横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节能,而是综合考虑建筑的能耗,把防火、防盗、节能、舒适这四个环节统筹考虑,才有可能做出最佳的选择。当然,这需要增加建筑设计的费用,国内通行的设计费大约占建筑总投资的 5% ,美国是 40% 。 能源的消耗是很大的浪费,我是热能工程专业出身,对此体会更深。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国在设计费上节省的费用,又在整个建筑的全周期使用中几十倍地浪费掉了,这是一个管理的优化问题。什么是省钱?省钱应节省在关键之处,防火应预防于未燃(然)之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统筹考虑,资本主义制度的劣根性就 是眼光短浅,现在说不清了。 大门漏风率,是设计环节的问题,更是生产、安装、维护等环节的问题,我们重视硬件,忽视软件(安装维护),因此生活浪费奢侈而不自知,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也就是说,上海高层天生有缺陷,这是各个环节造成的,关键是认识不足,设计不足,维护不足和科普不足。 有人奇怪,大门漏风和逃生有何关系?一般火焰是烧不穿墙体的,也烧不穿铁门,但是铁门传热,漏风通烟,因此有这个铁门,对于火灾蔓延来说,等于没有,所以财物损失就可以预见了。燃料多了,烟气多了,你还能逃生么? 2. 燃烧类型与烟气 有 人也许奇怪,火场的烟气有毒,但我烧过大灶,这种烟气吸多了,为何没有生命危险?问题在于,两种烟气的组分是不同的,因此毒性也不同。柴草主要是生物燃料,虽然含水高,但炉膛温度高,可以预热,燃烧后的能量还能在炉膛里蓄积一点,因此燃烧温度高,反应得以完全,烟气是浅灰色或白色(取决于燃料,白色是水 汽的贡献)。而火场的燃料复杂,就没有预热的机制,因此燃烧不完全,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未燃烧产物生成,烟气是深黑色,这是烟黑( Soot )的贡献。烟黑刺激呼吸道,有强烈的致癌作用,英国 19 世纪初发生大量通烟囱的孩童得癌症的事件,就是烟黑的作用。一氧化碳就不用说了,古代最著名的自杀方式,烧炭死,就是一氧化碳的作用,死后面色潮红(更准确的说法是樱桃红),栩栩如生,令人唏嘘不已。 一 氧化碳在缓燃的火焰中生成比较多,是火场烟气毒性的主要成分,不过,一氧化碳毒性虽然大,但不是火场的主要担心,消防队员最担心的氰化氢气体,因为这玩意剧毒,来不及抢救,是专业消防队员的头号敌人。现代燃料主要是塑料和化学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从石油中提取,可以说是凝固的石油。为了阻燃,增加了很多添 加剂,这些添加剂大多导致燃烧的温度不足,燃烧不完全,因此加重了火场的烟气毒性。某些添加剂本身就是有毒的,所以阻燃工业是导致火场烟气毒性的重要环节,为什么不能统筹考虑?因为科技的认识是逐步进行的,当人们认识到毒性之时,生产商已经积累了足够的金钱来操纵舆论了,这是一种怪现象,需要深入研究才 能够认识。后发的优势在于可以从源头控制,后发的劣势在于,对于毒性的认识也是迟到的,而新技术的引入是加速进行的,一个错误的决策,给后发国家带来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先发国家的缓慢推进,这是很微妙的一件事。 3. 逃生决策与行动 我 一直不评论逃生行动,是因为信息不全,比如我最想知道的是受害者年龄分布,死亡地点,生前的状态(清醒还是午睡),察觉火灾的时间,行动前干了一些什么,为什么逃生延误?这些火场人类行为学常识,恰恰是舆论控制最严密的内容,这也是科普的困境,只能从个别的案例中发现一点逃生决策中的问题。 逃 生的成败与否,与听到报警之后的第一项决定有关。一般人听到报警之后,立即想办法确认,这是正确的,毕竟人人都不喜欢爬楼折腾。接下来,该怎么办,就决定了逃生的成败了。有人选择忽视,以为楼下失火,与高层有距离,因此可以暂时不用理会。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家是被燃料所包围的,所有的安全都是互为联通的,共 同一体的。墙壁阻火,但墙上的缝隙不阻火,这是认识的误区。 有人提到, 9 名工作人员,在尝试了几次之后,选择在房间里坚守待援,这也是一种判断的失误。火场人类行为学研究鼻祖 J Bryan 在 MGM 大火中发现,高层建筑大火中人们倾向于聚拢到一起( Clustering ), 共同制定逃生方案。同进共退,有时很好,有时就是灾难了,最典型的例子是洛阳东都商厦大火,舞厅人多,就以为安全,这是多么大的误解,来源于群体心理学中的认识误区。群体的存在,很容易另个人放弃自身的想法而服从群体,这时候如果外界不干涉(告诉他们外面的情况),就会耽误。如果我们在沟通中倾向于报喜不 报忧,那么当事人就受苦了。 一般而言,人群疏散,排空一层楼需要 50 秒钟(主要是楼梯行动时间),快一点 20 到 30 秒,一般以每楼层 1 分 钟来计算大楼逃生时间。这里的时间是很耐人寻味的,为什么当事人没有立即行动?逃生失败,与当事人的决策关系很大,与当事人对生命安全的认识关系很大,与当事人对生命的态度关系很大,因此我对老师的逃生常识尤为关注,他们是影响至少一代人的群体。从有限的逃生经历来看,多多少少有逃生延误,这是值得深究的 逃生教训。如果我们在课堂不讲鲜活的故事(冷血的态度?),如何教育子女学习火场逃生?当英雄是成人的教育,不是儿童教育的内容。 4. 救助方案与存活 1977 年, 美国肯德基州的比华利山俱乐部大火发生之后,伤者如同潮水一般送往当地的医院,当地医院经过初步处理之后有转移到其他医院,如此形成了应急管理的经验,被众多美国和国外医院所拷贝,成为火灾急救应急管理的蓝图。这里我毫不怀疑上海当地医院有应急计划,但效果如何,是否是经过其他大火考验的计划?这是我关心 的问题。人人都说自己有应急计划,比如逃生常识,但是你的计划经过别人的检验吗?你的计划执行以后,经过了专家的评估吗?很多逃生者以为自己有常识,到处推销,很可能仅仅是侥幸成功,这样的逃生科普还是少干一点,多虚心请教。救人不成反害人,这方面例子很多,我就不再重复了,免得有人说我亵渎英雄。 氰化氢气体毒性大,作用快,通过皮肤也能吸收,因此是消防队员的天敌。我看关于火场急救的文章,总提到一种解毒剂,需要和常压氧舱一同使用来挽救氰化氢中毒的病人,而我在国内的报道中从未听说这件事。因此,我的问题是,国内火场伤亡率高,是否是因为缺乏特效的 HCN 解毒剂?望知情者指点迷津。 有道是,建筑节能更防火,燃料特别需防烟,逃生反应定成败,应急管理可减灾。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5793 次阅读|8 个评论
说说吉林之大火
fpe 2010-11-7 06:40
说说吉林之大火 为何吉林大火多? 自从 2004 年 2 月 15 日的吉林新百大火( 54 死 70 伤), 2005 年 12 月 15 日吉林 辽源中心医院特大火 灾( 37 死 95 伤)以来,吉林又传火讯( 2010 年 11 月 5 日, 吉林市船营区珲春街商业大厦火灾, 19 死 28 伤)。从消防工程师的观点来看,重要的原因是冬天太冷,空气太干,所以室内干燥,火灾蔓延快,容易失控;又因为保暖的需要,空间封闭,所以容易造成大量的死亡,这是建筑规范落后和保险制度落后的结果。建筑规范落后可以理解,我们的消防法规是 10 年才更新一次的,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什么保险制度落后也是成灾原因呢?因为消防事业只有一半是因为政府强制的,还有另一半是保险公司的经济杠杆来协调的。如果没有消防设备,保险费用之高昂,足以导致一次火灾让人破产,而投保的条件之一是拥有起码的消防设施。所以投资消防设备,不过是为了减免保费的措施之一,还有相关的其他措施,如培训人员,提供公共消防设施等等,都是整体的减灾措施之一。 为何大火控制难? 2008 年 1 月 2 日的新疆德汇大火( 2 死),让我纳闷的是,那么先进的设备居然灭不了火(德国奔驰公司生产的消防车),大火从一楼烧到七楼,货物全部报销。这一次火灾的燃料也很类似,蔓延也很类似,都是底层往上蔓延,因此火灾蔓延迅速。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国消防队员培训不足,经验不足,设备不足,不足以应付高层火灾的需要。 1994 年的北京隆福大火,让人了解到北京的消防队伍也没有进入火场灭火的设备,不能进火场发现火源,光在远处射水,那么消防水就很容易浪费了。 但是,我国实行的是非职业化的消防制度,谁来为那些临时性消防队伍的培训买单呢? 培训是长期的投资,要看长期的回报的,我国的制度不能保证消防队伍的稳定性,也就不能保证消防队伍的技术水平了。美国的消防投入,都是地税支持的,基本与联邦政府无关。如果国内也能达到这一水平,消防队伍的素质就可以得到保障了。 为何火场伤亡多? 昨天刚看新闻,只不过 2 人死亡,也就放过了,今天一看变成了 19 人,这很正常,明天还会增加,一年以内的死亡都可以算作火场的伤亡,所以数据变化是正常的,倒不是故意为之。 报道中说都是火场中毒,也就是烟气造成的伤亡,这是违反逃生常识造成的结果,这里也没有必要多说。火场逃生的生与死,差别就在于一片尿布(口罩)。 从报警手段来判断,报警有延误。舞厅都是喊话通知的,说明没有全场报警设备。虽然这一延误时间不长,但生死也就是几秒钟的事,如果死者大多数是客人,那么报警延误是主因。 从人员反应来看,有很多人再入火场抢救货物,说明没有保险。烟气在火场肆意蔓延,说明没有通风排烟措施,后者是保险公司强加给一个屋檐下的销售单位,如果没有排烟设备,保险费加倍或再加倍,倒不是为了救人,而是因为保险公司的理赔通常是全面覆盖的,如果烟气进入了服装店,那么保险公司需要为所有的货物买单,哪怕那些货物看上去没有任何损失。在这种保险理赔的压力下,所有共享一个屋顶的企业,都仰赖管理方( Shopping Mall )提供排烟措施。如果死者的大多数是业主,那么他们大抵是人为财死,死于过于看重货物而缺乏逃生常识。 从央视大火的消防队员牺牲来看,央视大楼也没有排烟措施,说明该大楼没有投保。保险公司是生意人,生意人作生意强调避险,如此而已。那么,我国的保险公司为什么不能像国外那样承保呢?因为缺乏制度的保障,风险太高,定价太高,业主承担不起。现代的保险制度(不是山西的钱庄制度)是引入中国的,在定价方面有偏差,重货不重人,因为货有价,而人无价,人无价,就低价,如此而已。国家或政府充当保险公司的后果是什么?投保代价高,补偿所得低,这是以集体为本。 为何火场逃生难? 火场伤亡多,是因为火场逃生难。建筑对于防火有一系列的规定,在中国国情的借口之下,很难得到遵守。如,烟气蔓延为何那么快?因为防火门没有关闭。美国建筑防火门很多,消防要求是经常关闭的,因此男士都养成了替女士开门的习惯,倒不是为了当绅士,而是防火标准逼你不得不开门,既然要开门,还不如当一回绅士,如此形成了所谓的彬彬有礼。从烟气蔓延的速度来判断,这一次火灾中没有防火门,或者防火门没有关闭。防火门不便宜,所以不应该是没有市场的,而是没有规范的限制,或习以为常,不以为然。这就是后发的代价。先发展的国家,通过血淋淋的火场教训,形成了完整的防火规范,引入到后发的国家,总是以国情为由,加以改动。习惯的养成需要外界的刺激,但愿这一火灾能够让人养成尊重防火门,随手关门的好习惯。习惯的养成来自于观念的改变,有钱才有好习惯,现在要说国情落后,不能遵守安全的习惯,谁相信呢? 火场无情,是不和你论国情的。人虽有情,但如果无知,后果更可怕。我更希望大家都是胆小的逃生者,这才是逃生教育的目标,达到减少伤亡的效果。逃生是自己的事,救人是专家的事,如此看待逃生,才算基本合格。若以牺牲论英雄,神州遍地有英雄,但在专业人员看来,很多却是无谓的牺牲了。 说了半天,怎么不谈事故,光谈背景啊?因为外面的信息不准,不敢动手分析,没有数据,就发表言论,不是招人耻笑么?说说罢了,不必当真。等我真正融入体系,就不敢随便乱说了。 有道是,吉林多灾因地理,此时发作因气候;燃料累积欠认识,投入不足因保险。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5315 次阅读|4 个评论
岸英之死看窒息
fpe 2010-7-28 00:55
岸英之死看窒息 最近网上突然又出来一个真相《 毛 岸 英 遇 难 真 相 》,但对真正的致死原因又缺乏真相,这里补充一点《火场毒性学》中对岸英之死的认识,不谈政治,只谈真相。 岸英之死的经过( 真相之前的真相) 1950 年 10 月 4 日 ,彭总在西北军政委员会主持研究大西北经济建设的规划会议,突然被紧急召进北京。 10 月 9 日 黄昏,志愿军渡过鸭绿江。 10 月 24 日 ,彭德怀与十三兵团首长及司令部会合,组成志愿军总部。彭总的临时办公室即改为志愿军司令部首长办公室。主任张养吾 (11 月 19 日 回 国 ) ,副主任杨凤安、参谋徐西元、龚杰、高瑞欣 (11 月 18 日 到 朝 鲜 ) ,秘书毛岸英 ( 俄语翻译 ) 。 1950 年 10 月 19 日 晚志愿军 26 万大军突然进入朝鲜战场。 11 月 24 日 夜,麦克阿瑟发动大规模进攻。 11 月 25 日 第二次战役开始,因 “ 志愿军司令部 ” 所在的大榆洞发报甚多而被美军测出,认定有重要机关并派飞机前来轰炸。 彭总叫杨凤安到办公室去问前线情况。他刚一进门,两架 B 一 26 轰炸机由西南向东北稍偏办公室上空飞过。杨说了声 “ 注意防空 ” ,随即向成普副处长、徐西元参谋询问前线 情况。这时,毛岸英和高瑞欣参谋正在围着火炉热早饭。杨凤安问完情况准备回去向彭总报告,一开房门,看见又有敌机飞来,便喊了一声: “ 不好,快跑 !” 这时敌机凝固汽油弹已离机舱,有几十枚投在彭总办公室及其周围,乌烟冲天。成普和徐西元以及彭总的两个警卫员从火海中跑了出来,成普面部受了轻伤。毛岸英、高瑞欣未来得及跑出,不幸牺牲了。毛岸英同志牺牲时还穿着杨凤安的呢子大衣,牺牲时只有 28 岁,尸体已经无法辨认,只有凭苏联手表残骸才确认是他。根据当事人杨迪的说法, ‘ 成普说: “ 他们往床底下躲,没有出来。 ”’ ,所以毛和高都是在床下避火,房间被燃烧弹击中,死于燃烧弹引起的窒息,死后尸体才被烧焦的。因为人体传热需要时间,而大脑对于氧气的依赖却是以秒钟来计算的。大脑一缺氧,脑细胞就开始死亡,而且不可逆转。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能够达到耗尽氧气的程度,所以,这一种死亡反而是较少的,常见的死亡是烟气中毒和烧伤。 一种新型武器出现之后,首先要研究致命机理,指出防护措施,制定保护程序,积极宣传贯彻,执行避险措施,这些都需要消防工程师的参与。可惜的是,志愿军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吃了不少苦头。紧急关头的第一反应很重要,岸英之死,死于对新生武器的麻痹心理和先验认识的错误影响。他是二战老兵,懂得炸弹防护原理,应对措施是防爆,而不是防火。爆炸是一时性的,躲过主要的冲击波即可。火灾是发展性的,你不知道要蔓延多久。火场逃生,躲床下的,躲厕所的,躲衣橱的,都不能幸免。我见过躲冰柜逃生的( 1943 年波士顿椰林俱乐部大火),但那是特例,少有的例外。由于火焰和烟气的蔓延特征,最好是逃到开放安全场所,不能坐以待毙。 汽油弹的来源 可燃的油类用于战争,最有名的是 ‘ 希腊火 ’ ,一种类似汽油的轻质石油提取物,帮助拜占庭帝国抵御多次的来自海上的危险。由于军事机密的严守,该配方至今仍然是个谜,已失传,只知道是一种轻烃混合物,容易点燃。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让火攻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战场,早期的燃烧弹使用的是燃料油混合液,并用橡胶作固化剂( thickener )。固化剂的作用是防止油滴过细,增加对目标的粘着力。所以,汽油弹溅出的燃料,容易附着表面,不易清除,这是针对汽油容易流动开发的性能,增加破坏力。添加剂锰的作用是提高燃烧的火焰温度,改进辐射的传热效率,让能量更多地通过辐射而不是对流(仅向上)来影响环境。由于火焰温度高,灭火用水的量一定要大,完全淹没才有扑灭的可能性,这是人们通常认为不能用水灭火的主要原因。用水灭火的,都是常规的有机燃料,电气和金属材料不能用水灭火,这里添加剂的作用是接近金属燃烧,不能简单灭火。 二战中,由于新加坡的陷落,美国的橡胶和锰材料供应成问题,迫切需要改进设计,以替代原有的燃烧弹,哈佛化学系的 Louis Fieser 教授使用了基于萘酸和棕榈酸的脂肪酸铝作汽油固化剂,和另外三种固化剂竞争,取得的优势地位。 1943 年初,美国陆军工程队建设了 6 座 3 层德式砖结构和 24 座日式结构,来检验凝固汽油弹的实际使用效果。军方指定的日本柏树找不到,就用夏威夷的杉树替代,本来运往波特兰的木料转往旧金山,并卡车运输穿美洲大陆到新泽西,加工成日式家具,再运往试验场地犹他州。成批的榻榻米从夏威夷运来。整个试验准备在四个月内完成,体现了战争特有的高效率。试验主要测试着弹速度和着弹姿态,以及燃烧的效果。在结构火灾达到全面燃烧后,现场指挥的决策极为重要,几秒钟的延误又可能造成昂贵的损失。因为火灾发展是非线性的,当室内天花板下积累的气体火焰达到一定的温度和辐射强度以后,室内任何可燃物都被点燃,这一临界点(通常称为轰燃)之后,救火已经不能挽救室内的人员和物质的损失了。在仔细的试验过程下,全面检验了凝固汽油弹的性能,所以凝固汽油弹在对日轰炸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其数据可靠,设计正确。 这一段主要译自麻省理工教授霍特尔的回忆录。他是辐射传热理论专家,在二战期间从事了很多燃烧弹使用效果的评估工作。战后,出于自己对开发武器的道德伦理的反省,霍特尔转向消防理论(造福人类)研究。 1959 年,霍特尔教授发表的对俄国油类火灾试验的评估论述(仅三页半),成为传热理论在消防领域的经典应用,引用率极高。后来,霍特尔教授谦虚地说,他在消防领域的最大贡献,是将哈佛埃蒙斯教授引入消防领域,后者最早提出火灾蔓延的分析解,并培养了一批博士,被认为是美国消防理论之父。另外埃蒙斯教授在二战期间工作在冯卡门的研究小组,和钱学森是同事。 英雄惜英雄,大师识大师,时势造英雄,需要产大师。 火场窒息的危害 通常只有火势很大的时候(或者在室内)才会发生窒息现象。当火势很大时,氧气含量不足,呼吸感到困难。不论火灾理论的火灾三角形(空气,燃料和温度)或灭火理论的火灾四边形(燃料,氧气,能量和燃烧反应)都需要氧气来进行化学反应。消防工程界通常是计算耗氧量来计算热释放量的,因为燃料有很多种,氧气却只有一种。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把燃烧释放的能量与空气的耗氧率结合在一起。从此,各种量热器纷纷登场,大多基于测氧原理。 死于典型窒息的案例有: 1923 年,东京大地震,全城被毁,未灭之火种导致四处着火,引发城市大火,当时在广场避火的约有 4 万人,被风向转变之后产生的火旋风耗尽了氧气,先窒息,后燃烧的。二战中,英德双方的燃烧弹攻击战的设计目标都是要在短时间内产生火旋风,这样无法救火,而且会造成更大的伤亡,这样会导致(心理上)无法逃生。美国消防协会( NFPA )专门派出消防工程师,研究德国城市的防火墙走向,制定最佳投弹策略,目的是产生火旋风( Fire Storm )。火旋风的威力,把炸弹的威力扩大十倍百倍,所以德国的汉堡,日本的东京伤亡惨重。国内最著名的一次城市大火是 1938 年 11 月 12 日 的长沙大火,因为管理不善(没有区分偶然的失火与预期的放火),导致全城多处纵火,燃烧三天,全城基本被焚毁,烧毁房屋 5 万余间,烧死居民 2 万余人,这里就有很多因缺氧而窒息的死者。 1988 年大兴安岭大火中,有不少人(有户籍可查的是 200 多人)被组织动员起来去灭火,因为火势风向的改变而丧生火场,其直接死因是窒息。 窒息通常发生非常大的火场,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所以无法生存。那些自焚的人也是死于窒息,这是火场的特例。岸英之死告诉我们,我们要重视首发的灾难,积极深入的原因,制定针对性对策,宣传逃生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有道是,火场凶猛易耗氧,大气缺氧难生存。认识窒息知凶险,火场逃生人为本。
5608 次阅读|2 个评论
慌不择路话恐慌
fpe 2009-9-27 12:26
慌不择路话恐慌 逃生心理学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恐慌( Panic )。该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头马身怪物潘( Pan ),是毫无疑问的。历史学家和消防工作者找到两种资料来源,证明怪兽潘与恐慌之间的联系。一种解释是古时候希腊某城邦外的山区有潘出没,一到晚上,鬼哭狼嚎,令人恐慌不已。另一种解释与马拉松战役有关,人数占绝对优势的波斯人在战斗中忽然感到有怪物参战,风声鹤唳,一败涂地。如此说来,中国的淝水之战也应该是有潘上阵了? 火场行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是研究恐慌行为对逃生的影响。问题在于,恐慌的定义很难找到。一种定义是:人们在紧急场合下作出的对他人安全造成负面作用的行为。按照这一定义,调查者很难找到合适的恐慌行为。 另一种是:知道做某事回对别人带来不利,甚至造成危险而为了自己的好处而发生的行为。这样的定义就可以用来度量很多火场中发生的非理性的( Irrational )、不正常调整( Maladaptive )的行为。克拉玛依大火中况丽在火场中的表现,是一种很典型的恐慌行为。笔者一直不能理解她的行为,直到看到一本关于美国消防历史发展的书,谈到对恐慌行为的历史研究,才可以理解。笔者现学现卖,理论联系实际,看看消防研究工作者是如果看待火场中的恐慌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Antisocial ,不一样,有交集)。 火场逃生的人类行为研究是非常广泛而缺乏固定模式的研究。研究者从大量的事故描述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或从面试调查反馈中提取有效信息。马里兰大学消防工程系 Bryan 教授( 1956 年)注意到火场逃生中的非理性行为,如慌不择路、拚斗为出口、拥挤踩踏等等。有一些人(主要是男性),还会再入火场,寻找亲人。在这些分析中, Bryan 教授发现所有的反社会行为都是个人把自己的最大好处(一种感觉)放到群体或其他人的好处之上,在别人看来就是极端自私的行为。当然也有很多火场中的利他行为,如帮助别人逃生等等。所以,火场中个人的行动取决于他对火场的认识程度( Perception )。在旁观者看来非常不理性的行动,在当事人看来是非常理性的。一件对群体有益但影响个人安危的事(比如救助很多人),对当事人可能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选择。我们对于当事人的事后判断是基于对事件全程掌握的情况下作出的,与当事人当时的认识可能有很大的偏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事后况丽还会在一段时间内自认自己逃生常识丰富,不以为错。所以,我们旁观者会对当事人提出想当然的要求,你为什么在火场没有这样做呢?或干脆你为什么不去死呢?。这是一种不客观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美国 1903 年芝加哥伊洛魁人( Irquois )剧院大火,和克拉玛依大火非常相似。电气失火,幕布蔓延,逃生不畅,火场恐慌。当时消防队员的反应相当迅速, 8 分钟以内扑灭大火 ( 克火用了 20 多分钟 ) 。但由于烟气和恐慌(踩踏致死),有 602 人丧失生命,主要是妇女儿童,这与克拉玛依是何其相似!事件的亲历者 Eddie Fey (演员)提到,他在最后一个离开舞台之前,希望能够把音乐奏起来,缓解恐慌,没有成功。 且不论人类火场行为的不确定性,就是工作场合,人类行为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挑选宇航员,第一是看心理素质。其他什么任务都可以用自动控制(电动)来完成,只有在非常场合下的心理素质,是很难预期的。我们千挑万选,不过是为了保证完成任务以后,不会出差错。美国同样是千挑万选,还不是挑了个阿姆斯特朗( Neil Armstrong, 1967 年 7 月 20 日),一句话:月球属于全人类,把美国当局气得够呛!所以人类行为是很难预期的,特别是我们没有经过这一方面的特殊训练的时候。就这一点而论,我们应当原谅况丽,她也是受害者,不过由于一时的决策失误,没有犯罪企图,所以她的火场行为仅仅是不道德,但不是犯罪。 恐慌行为之所以很突出,是因为记者的滥用,为了吸引眼球,任意为之。真正紧急情况下的恐慌行为是很少发生的。消防工作者也是通过一点一滴的过程描述来推断火场恐慌行为的。火场经历恐慌的人,或者已经丧生,或者事后不承认。我们只能从大量的逃生中的不理性行为中推断火场决策的不理性。当笔者看到舆论一边倒地谴责逃生官员的时候,觉得非常的悲哀。摆事实,讲道理,比数据,看结果,应该使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事故,而不是用热情来取舍证据。中国的月亮和国外的一样圆,为什么中国和外国的人不一样呢?火场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我们只看到逃生者的官阶呢?我们认为官员该死,就说明我们认为人是不平等的,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下贱?从逃生学的观点来看,当时那些官员的逃生是不合情但合理的,因为他们没有负担,决策迅速。我们应当推广正确的逃生态度,而不是某些人该生、某些人该死的态度。况丽后来再入党,也是一种对人性的宽容。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在火场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笔者在学习火灾动力学、逃生心理学和火场生理学之后,仍然不能肯定自己比别人决策更正确,逃生更迅速。见火就逃,是一种本能的、学习的、训练的综合结果。要求别人在紧急场合如何应对,除非经过专门的训练(如消防队长,必须临危不乱),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生死关头,狠斗私字一闪念,可能吗?所以,我们要对火场逃生者宽容,毕竟他们也是受害者,主要责任不在他们身上。 Bryan教授 发现并研究这种非理性的逃生行为是在 1956 年,现在很少听到有不理性的逃生行为了,这是宣传教育的结果,也是设计防范的结果。逃生行为很少会充分,因此消防工程师对每一次可以观察人类逃生行为的窗口都非常重视。如果本文的读者能够因此对逃生行为能够加以思考,是有可能避免下一次的恐慌行为的。这是本文的目的之一。 另外,科学没有国界,科学成果造福全人类。中国发生的每一次事故,都可以在国外找到类似的事故作参照。能否利用全世界的消防研究成果来造福中国人民,关键在于我们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是为己志。 有道是,人头马身怪物潘,群体场合促恐慌。逃生行为防意外,火场逃生须宽容。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5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