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Bookmark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GPS程序设计中的常量
xiaoxinghe 2012-3-18 18:11
GPS程序设计中的常量 From:李英冰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在GNSS程序设计中,设计到一些保持的数学常量和物理常量,如pi,相对论常量,GNSS卫星信号的频率与波长,时间常量等。 GPS/GLONASS/GALILEO信号频谱图 public class Constants { public const double PI = 3.1415926535898; //π public const double TWO_PI = 6.2831853071796; //2π public const double SQRT_PI = 1.7724539; //sqrt(π) //相对论常量(sec/sqrt(m)) public const double REL_CONST = -4.442807633e-10; //频率与波长 public const double OSC_FREQ = 10.23e6; //基准频率 (Hz) public const double PY_CHIP_FREQ = OSC_FREQ; //PY码的频率(Hz) public const double CA_CHIP_FREQ = OSC_FREQ/10.0; //CA码的频率(Hz) public const double C_GPS_M = 2.99792458e8; //光速(m/s) //相对论效应的基准频率(Hz) public const double RSVCLK = 10.22999999543e6; public const double L1_FREQ = 1575.42e6; //L1载波频率(Hz) public const double L1_WAVELENGTH = 0.190293672798;//L1载波波长(m) public const double L2_FREQ = 1227.60e6; //L2载波频率(Hz) public const double L2_WAVELENGTH = 0.244210213425;//L2载波波长(m) public const double L1_MULT = 154.0; //L1的乘法因子 public const double L2_MULT = 120.0; //L2的乘法因子 public const double GAMMA_GPS = 1.646944444; //Gamma乘法因子. // GPS现代化 public const double L5_FREQ = 1176.45e6; //L5载波频率(Hz) public const double L5_WAVELENGTH = 0.254828049; //L5载波波长(m) //伽利略系统 public const double L6_FREQ = 1278.75e6; //L6载波频率(Hz) public const double L6_WAVELENGTH = 0.234441805; //L6载波波长(m) public const double L7_FREQ = 1207.140e6; //L7载波频率(Hz) public const double L7_WAVELENGTH = 0.24834937; //L7载波波长(m) public const double L8_FREQ = 1191.795e6; //L8载波频率(Hz) public const double L8_WAVELENGTH = 0.251547001; //L8载波波长(m) //度转换为弧度(1/度) public const double DEG_TO_RAD = 1.7453292519943e-2; //弧度转换为度(度) public const double RAD_TO_DEG = 57.295779513082; public const int MAX_PRN = 32; //最大卫星数 //时间转换常数 //从儒略时到调整儒略时需要加的常数偏差 public const double MJD_TO_JD = 2400000.5; //MJD常数偏差 public const long MJD_JDAY = 2400001L; //GPS开始历元的儒略日(1980年1月1日) public const long GPS_EPOCH_JDAY = 2444245L; //GPS开始历元的调整儒略日 public const long GPS_EPOCH_MJD = 44244L; //UNIX历元的调整儒略日 public const long UNIX_MJD = 40587L; // GPS半周的秒 public const long HALFWEEK = 302400L; //一周的秒数 public const long FULLWEEK = 604800L; //一个GPS历元的周数 public const long WEEK_PER_EPOCH = 1024L; //一天中的秒数 public const long SEC_PER_DAY = 86400L; //一秒等于多少天? public const double DAY_PER_SEC = 1.0 / SEC_PER_DAY; //一秒中的毫秒数 public const long MS_PER_SEC = 1000L; //一天中的毫秒数 public const long MS_PER_DAY = MS_PER_SEC * SEC_PER_DAY; // 一天中Z计数 public const long ZCOUNT_PER_DAY = 57600L; // 一周中Z计数 public const long ZCOUNT_PER_WEEK = 403200L; }
个人分类: GPS|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Wiki在教育界的重要地位
热度 1 arithwsun 2010-12-8 19:49
关于Wiki,我一直有非常强烈的期待,自己也不是搞IT的,也不知道这些想法是不是专业人士的常识,不管万一,先写下来,这部分感兴趣的人马,也许将来可以开一个头脑风暴研讨会。 想法还不成熟,所以就一步步写来。 1. 教育界中有两个重要的内容,都跟Wiki有关: a. 教育标准的制定。比如,目前比较成熟的是IBO(国际文凭组织)制定的标准,已经被美国名校所认可。 这些教育标准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其实应该是Wiki,但是他们可能技术力量的问题,尚未使用这种形式。 b. 教学讲义的制作。教学中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教育标准,可以直接采用Wiki词典式组织管理形式,并让共享精神真正得以发扬光大。但是,第二个层次教学讲义,如果进行网络共享式的组织管理,目前尚未发现合适的方法。将Wiki进一步发展到教学讲义的层次,有几个好处: b-i. 中国(以及世界各国)有巨大的教师资源,他们制作讲义,完全是必须的工作,大多数人也并不指望将自己的讲义发表,对此没有出版动机,非常适合Wiki所征用,所以,如果Wiki启动了讲义制作功能,这些教师资源将会爆发出巨大能量。 b-ii. 我们可以考虑一个最简单的讲义--Wiki化的方法(仅为这里讨论之用,模拟的最简单情况),即,将讲义中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话),都变成一个小wiki,有独立的地址,可供其他人调用,从而组合出他们自己的讲义。这种做法,就给Wiki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引用率(这是Google和其之前搜索引擎的分水线)。有了引用率这个参数,在组织小wiki整合出Wiki词条时,我们就有了更好的利器,只需要把那些引用率最高的小片wiki,组织在一起就行,这就大大降低了手工操作的知识难度。 b-iii. 教学讲义的制作,还会隐含着未来可能的盈利模式,因为有些名师的讲义,是有价值售出的,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比如,讲义的每一段小片wiki,都在网络上完全公布,不收费,但是其组织方式,排序和整合,则可有授权收费的形式,跟作者分成即可。有一些私人家教,似乎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作业的每一道题,在wiki上都不收费,但是,整个作业的排序和组合方式,由作者收费,网站分成。 2. Wiki发展跟内容细化,专业细化的关系。目前的Wiki,即使如wikipedea也已经很难满足内容细化的专业要求。比如,我所举例的教育界内的知识,目前的Wiki词条形式,是很难满足的,必须深化到“教学讲义”层次。 我的问题是,那么一个统一架构的网站,是否能满足内容细化、专业细化的要求。一个想法是不能,所以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Wiki小网站,针对专业性的需要。但是,是否还是有可能,让我们建立一个相对宽泛的网站,同时又达到足够的专业要求呢? 我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教育体系就是一个既要求宽泛、又要求内容细化的行业。 我的想法是发展出一个更加创新的Bookmark系统,一位英国顶级数学家Gowers,做了一个数学研究Wiki, http://www.tricki.org/tags 其Bookmark系统就是当初创建时讨论的关键,不过现在建出来之后,虽然跟目前已有的不同,仍未达到我心目中的理想(a. 书签管理同时兼具树状显示方式和TagClouds显示方式,树状结构,必须由管理员和高级用户组认定,b. 教育界,本质上是一个等级社会,当前的Wiki都未建立好用户智识等级的评定机制,我把这个机制,算入Bookmark系统的子系统,教授讲师这些等级名称,不就是标签Tag吗)。 我一直相信,Bookmark系统是网络下一代的核心引擎,但是现实却一直在否定我这种直觉。Google对它的Bookmark不闻不问,做的很差,Yahoo购买了Delicious之后,并未继续做出创新,重度不够,其实Yahoo的血统一直是偏于Bookmark思想的。 所以,Bookmark系统应该不止于Wiki的管理和使用,但我们可以从Wiki开始考虑。 3. Wiki跟在线编辑软件的关系,如果按我的想法,要将Wiki,进一步做到“教学讲义”的层次,为用户考虑起见,就必须加强在线编辑能力,如果想深入到教育界,就必须考虑到最易于操作的“数学公式”在线编辑器。 现在,Google Doc已经开始支持数学公式的编辑(支持Latex语言),目前看来,数学公式的编辑,还是Latex语言最好,但是Google Doc在这方面的可视化操作程度,有点模仿微软,尚远远比不上Scientific Wokplace软件,这个公司面向数学界,可能挣不了几个钱,所以似乎没有将自己的软件在线化,如果它在线化了,肯定值得第一时间关注,它的操作已达到了理论上的最简状态,非常快捷。 http://www.mackichan.com/ 我因为孩子的缘故,开始对幼小教育关注,做了些调查,发现,Wiki对于整合幼小教育的认识,作用会非常重大,甚至有可能因此产生新的教育标准和教育体系,质量足以跟传统的教育标准,如IB相抗衡。 想法很不成熟,就先说到这里,祝好!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6569 次阅读|5 个评论
理智:三大文档整理结构和三大智力功能
arithwsun 2009-9-27 15:15
Google Doc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字词,每含深意。譬如理智这个词,正好跟我们日常学习中的感受相符,理是整理,智是智力,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 这里,我们先把智局限于智力上,而不推广为智慧,后者覆盖范围太广,脱离了我们想讨论清楚、操作性强的标准。 作为智力,可以将其归类于三种基本的智力,搜索、记忆、计算,实际上,互联网IT业上,发生的事情,不过就是正在逐渐地把人类的这三大智力,延拓到互联网上,Google公司的核心主业,就是其中一种基本智力--搜索,仅此一种,就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可以想见,其他两种智力在互联网上的实现,会带来规模更大的产业和利益。 不过,我为什么用搜像二字,来替代搜索二字呢?这是因为,我们在搜索的时候,不仅要搜出相同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搜出跟头脑中标的物,相像的东西,所以这个像,是相像的像,不是图像的像。对于这一功能,目前IT界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至于将记忆二字,写为忆筛,可看我们先前的文章, 大学数学学习与中学的不同之处 中的解释,大意是,在学数学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将记忆当作筛子,而不是盒子,要靠它筛出我们没有真正掌握的那些未知关键点出来。 而将计算二字,改写为猜算,则是因为,我始终感觉到,猜(数学直觉)的重要,即使不要说的那么玄乎,就拿一个很简单的现象来说,心算实际上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当然是严格按照计算规则,在心里想一遍,得出严格的答案。还有一种是,不要严格算出来,一秒钟内直接随口说出,有点像估算,如果越接近正确答案,说明猜得越准。很多年前,我自己就猜想,小孩子的这两种心算能力,对数学修养可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出现一些心理学实验,对此作了验证。他们把这种现象和能力称作数觉 ( Approximate Number Sense )。 所以,下表格中,智的这一列,就排出了这三种基本的智力方式。 理 智 地图 猜算 根谱 忆筛 星阵 搜像 第一列理,分为三种基本的方式,地图,根谱,星阵。即,我们在整理研究材料时,尤其是关键思维元素时,不会出于这三种基本方式。 第一种,地图,很好理解,即是像画地图一样,画出关键点(思维元素)之间的联络箭头(单向或是双向),形成思维地图。 第二种,根谱,实际上就是树状结构图,如Windows下的文件夹,PDF中的Bookmark界面,普通书籍的目录页,生物学的物种分类纲目,就都采取这种形式。树状结构图,在人类心理学上,会产生经济节约的效果,即,我们会把共性的特点,存放到树状结构的最高节点上,如生物学的例子,人和老虎都是哺乳动物,是哺乳动物这一大节点下的子节点,他们的共性,血都是热的,则只需储存在最高节点,即哺乳动物这一节点上,而不需在每个子节点上都存储一遍。 第三种,星阵,我们做研究的人发现,地图能处理的元素量是最少的,往往7、8个元素制出的思维地图,效果最好,二十个以上就会乱了。根谱,处理的思维元素数量可以再大点,几十个或上百个比较适当。但是如果再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我们在计算机里保存研究文献,如果研究文献上千,用传统的Windows文件夹形式,就很难再有效管理了。 此时,使用网络上最新出现的Tag Clouds方式,可能会更加合适。大意是,给每个文件附以多个Tag(关键词),那么每个文件实际上是处在这些Tag(关键词)所形成的高维矩阵的交点上,所以,我在很久以前就将此方式称为星阵了。这种方式,适合处理那种超量的文件。 这三种方式,因为处理文件(或思维元素)的数量级别不同,所以在理这一列,自上而下如此排列。很显然,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最终会对信息的初始处理形式,星阵结构进行再处理,删繁就简,从而缩小了其中量级,加工思考,从而形成合适的根谱结构,而对根谱结构,进一步深入思考,会再次缩小其中量级,从而有可能制作出更精致、思想性更强的思维地图。 这种过程,实际上就对我们 大学数学学习与中学的不同之处 介绍的读书方法薄--厚--薄(华罗庚),读文章方法厚--薄--厚,起到了进一步的阐释。所以说,那篇文章中为什么那么强调,大学生要记好笔记,道理就在这里,要将笔记整理成这三种基本方式之一。 智,这一列的排列方式,就因此跟理这一列的排列相关,每行一一对应,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概念的协调性最好。即,星阵结构最有益于搜像这一功能,根谱结构,最有益于忆筛这一功能,地图结构最有益于猜算这一功能。 实际上,在我们真正思考问题的时候,从来都不是单独使用某一功能的,理的三大功能,按有无相组合,正好出8种,正跟八卦的产生方式一样,由三爻之阴阳,产生出八卦。同理,智亦如此。理智两个八卦再互相组合,正好产生出周易的六十四卦。 这里,有些意思的是,如果我们把标示理智状态这些卦,跟周易的卦象解释相联系,有时候还真能有些启发。譬如只有单纯的星阵结构,生成的八卦为震卦,正好是初始发生之像,有震动之意,而单纯的地图结构,为艮卦,终止终点之意。理智两个八卦组合,取左卦在上右卦在下,如将单纯的星阵结构之卦,震卦,和单纯的猜算之卦,艮卦,相组合,生成的是小过之卦,卦象解释很不好,实际中,也确实如此,如果只有大量的初始信息接口,缺少更深入的组织整理,就仓促开始猜算推理,往往效果不好。 当然,这些周易卦象的解释,是否应该认真对待,还需深入思考,此处不能算是严谨的说法,只可当作研究之余的笑谈。不过,话说回来,六十四卦卦象,蛮适合格式塔心理学家去深入研究,找出每个卦象跟心理状态的内在联系,不知是否会跟古老的周易卦象解释不谋而合。这个研究,我感觉对于心理学来说,应是个重要的值得研究的方向,其成果也许能在将来,为我们这里的一些朴素发现,提供更合理的解释。
个人分类: Book-W|5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